历史试卷分析

时间:2023-07-23 08:13:58 科普知识 我要投稿

历史试卷分析完整版(精选)

  历史试卷分析完整版 篇1

  一、试卷分析

历史试卷分析完整版(精选)

  (一)试卷结构

  历史考试时间60分钟,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其中选择题25个,50分,非选择题四个,50分,总分100分。

  (二)试卷特点

  就全卷内容来看,本套试题以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科书为依据,没有超出规定的范围;试卷的设计与题型以多形式、多层次、多角度来考查学生;基础性强,试题立足于历史基础知识,以重点知识来设计题目,重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试卷的编排遵循了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符合考生的作答心理,试卷紧扣大纲,依据课本,重点突出,难易适中,导向明确。试题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与考试标准的基本要求,在题型、题量、难度系数基本保持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知识考查内容,突出了能力考查要求,对指导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

  从试卷中我们可以看出:

  (1)全卷两种题型,即:选择、材料分析。两种题型的优化,全面考查了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全卷主客观试题分配恰到好处,其中选择题占了50%,便

  于检测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而材料分析和论述题占50%,则侧重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两种题型的配置充分体现了水平测试的双重功能。充分反映了课改、教改与考改新思路,考查了学生正确处理历史材料以及综合分析与表达能力。

  (2)全卷涉及的知识面广,且知识范围分配合理。试题全面覆盖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方面知识点,而且知识范围的分配也充分反映了课程标准与考试标准的要求。这就有利于全方位检测学生对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侧面的历史知识。

  3)突出了对学科主体内容和历史知识内部联系的考查。今年试卷考查的内容全部都是学科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没有偏题、怪题,体现了初中历史教学的普及性、基础性。同时材料分析题和论述题又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现实性,特别是从历史事件本身的联系与影响方面着题。

  (4)试题充分体现了课标与考标规定的知识与能力目标,灵活考查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理解、比较、分析、综合及迁移等多方面的能力,很明显地反映出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综合层次的知识内容达50%,侧重考查了学生多元历史思维能力。

  二、答卷评述

  1、总得分偏低,及格率不高。原因有两点:一在历史教学中仍然只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与记忆,还没有真正转轨到能力的培养上来,而许多学生只知道死记书本;二是试题综合性较强,难度偏高。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改革正逐步升温,这对进一步启动和推进我校新的课程改革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

  2、客观试题、基础知识试题得分率较高。

  3、主观试题及考察学生综合能力的试题得分率较低。

  大多数学生对历史教材的主干知识掌握得较好,能根据要求加以复习巩固,对重点知识的掌握较熟练,并能正确地运用解题方法;大部分学生能采用较常用的直选法和排除法来解答选择题,有一定的解题审题能力;部分学生的学科能力有所提高,善于运用已知知识进行判断,反映了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但个别失分较严重的问题,也反映出了一些不可忽视的情况:

  4、基本功不扎实,书写不规范,错别字多。审题能力较差。

  5、部分学生历史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应变能力略显不足。有些同学完全答不到点子上。

  6、复习不到位。例如选择题失分较多的第16题、21题、22题,都是基础知识;第28.29题还有0分的现象,也充分说明了复习过程中存在严重问题。总之,考生在答卷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一系列表象,为指导我今后的历史教学和考试提供可贵的一手资料,我应深刻反思。

  三、关于教学与考试的理性思考

  七年级期中测试卷本身的特色和考生答卷反映的表象让我们清晰感觉到崭新的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脉搏在沸腾,只有全面更新全体师生教与学的理念,彻底转变师生教与学的方式,才能不断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因此借助这次考试,我作出了如下理性的思考:

  1、全面更新教学理念,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新的课改指导下的历史教师,应全面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指导学生全面地辨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学生应全面转变学习方式,倡导积极主动的探究式学习,勇于提出

  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避免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从而把新的课程改革推向高潮。

  2、熟练把握课标和考标,高度重视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面对教考改革的新形势,我应以“两标”为基础,组织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注重中外历史知识的有机渗透,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应反复运用归纳法、演绎法、联想法、比较法、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全方位,多层次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罚,让学生的思维在“发散--集中--发散”的多次循环往复中产和丰富的“历史智慧”,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和基本的历史素质。

  3、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今后的历史考试能力要求越高,学习难度越大。因此,培养兴趣是关键,我们的历史教师要想方设法,生动活泼地开启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自我探究,自主求知,尤其要重视后进生的转化与提高,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4、在教学教程中,要抓主干、重基础。突出主干知识的教学,夯实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历史概念和一般规律。同时,平时教学中要强化历史人名、地名、历史专用名词的书写训练,力求消灭错别字。

  5、平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读教材或引用课外材料,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同时注重训练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6、要加强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包括阅读分析、概括归纳、比较能力和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同时也要注意加强学生表述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以提高学生语言表述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7、加强学法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要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寻找试题的关键词,捕捉有效信息。

  8、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尤其是要做好后进生的辅导与转化工作,提高后进生的学习成绩。

  总之,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课程改革,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让我的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历史试卷分析完整版 篇2

  历史期中考试已经结束了,为了在以后的教学和考试中取的进步特对本次考试做如分析:

  1.试题不仅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历史基本线索和脉络,还要考查与学生相关的社会生活实践以及自身的情感体验,以有利于学生价值观转变和人文素养的提高,体现历史课程独特的情感教育功能。

  2.历史试卷题目呈现方式生动活泼,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内容、版式对学生充满吸引力,新颖别致,一返过去题目枯燥、单一、死板的特点。学生看到题目后好奇、亲切、自然,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3.试题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历史教学大纲》、《历史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广而浅的历史知识。

  4.九年级试卷分析概况:

  选择题题型特点:1、覆盖面广:20道选择题涉及16课的基本知识。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民族关系等各个领域。2、注重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考查。每道选择题都是最基本的、课程目标要求掌握的历史知识。3、注重知识的迁移,考查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将同类历史知识或前后相关的历史知识罗列在一起,训练学生的联系、比较和分析能力。如第2、3、6、20题。

  原因分析:本题得分率较高,说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好。失分最高的是第6题,造成该题失误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题干不理解,不明白提示的意义,题干所提示的内容学生了解不太清楚。其次是第7题、第11题、第13题,失误原因:一是在学习新课时不求甚解,对有些历史事实似是而非,;二是对一些抽象的概念性较强的历史知识不太理解。三是不注重有效信息的分析,缺乏相关历史知识的积累,如第6题。

  材料分析题,做的不是很好,学生有一种陌生的感觉,根本不知道这些材料和谁有关系,所以做的时候就无从下手。追其原因是平时“读书”的习惯还未养成,积累的兴趣还不高。从这一题可以看出,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的能力不怎么样。

  问答题得分情况也不是很理想,主要原因是不会归纳总结,例如问毛泽东为什么到农村建立根据地回答的不是很全面。甚至有的学生不知道该如何着手。

  暴露出来的问题是理解仅停留在一个较低的层面上,由浅入深的探究式的学习能力是有缺陷的。

  还暴露出一个问题,就是写错别字,“玻利瓦尔”的“利”好多学生写错,部分学生的卷面不整洁

  5、工作建议及构思:

  1教师要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

  2教师重视学习,深入研究探究教学。

  3在学习中继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鼓励他们多问、多探讨,强化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意思。使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达到爱学、乐学,力求全面培养学生。

  4加大阅读理解的训练,提高学生答题技巧,平时注意纠正错别字,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当前教师亟应克服的问题:教师以自我为中心,只重知识传授,满堂灌;严重忽视能力的培养或缺乏培养能力的方法和手段;思想教育空洞落后,脱离实际,没有针对性。讲课枯燥没有激发(或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严重忽视地图、插图等的运用。

  历史试卷分析完整版 篇3

  不论从事何种工作,如果要想做出高效、实效,务必先从自身的工作计划开始。有了计划,才不致于使自己思想迷茫。下文为您准备了初一期中历史试卷分析。

  一、参考人数:

  参加此次月考的两个班共有106人,缺考二人。

  二、成绩统计:

  两个班的及格人数62人,及格率61.76%,优秀率25.49%。最高分98,最低分24分。总体来说,此次考试成绩比第一次月考有所进步。

  三、试卷分析

  1、试卷类型:本次考试为闭卷,其中单选题25题,分值为50分;问答题4题,分值为50分。

  2、试题特点:试卷题目中,容易题约占75%,中档题20%,稍难题占5%,总体偏易。根据本校初一年级的总体教学进度和学生掌握水平,本次月考试卷注重对学生基本能力的考查,特别是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适当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鉴于农村中学初一学生知识面较窄的状况,材料均直接从教材上选取,主要是考学生对课本的熟悉程度和归纳概括能力,适当地涉及了对学生分析归纳能力的考查。设问跨度较小,涉及知识点较少,主要以七年级历史下册1-14课的内容为主。

  3、暴露问题:

  (1)基本概念记忆不准确。学生基本历史概念掌握不好,易混点区分不清。概念,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素之一,无数个概念、知识点构成了我们所学的一本历史书。试题对概念的考查基本上是直问直答,没有设太多难点。对分析能力的考查最后也归于基本概念,仍然是在比较浅的层面上提问。整张试卷有80%都属于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考查,但仍有许多同学做错,说明在记忆方面学生仍没有下足功夫,仅凭大致的印象和常识难以应付全部题目。

  (2)历史思维能力欠缺问答题是学生的弱项,考试时失分很多。历史学习要求学生能用辩证的.历史的思维来思考问题,分析历史事件要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更要放在整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大部分初一年级学生缺乏历史思维能力,且从材料中获取信息,概括归纳能力差,在答题时表现为凌乱、啰嗦、不完整,造成失分,就失在不能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而是凭主观意向随意答题。

  四、教学反思

  1、强化基础知识教学,讲授新课时注意细化知识点,复习时则要突出重难点,加强对学生记忆能力的训练。

  2、丰富学生课外知识,充分利用图书室的课外读物,扩充学生知识面,课上也可适当将讲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小故事。

  3、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除了完成对课本知识的讲解,要创造各种机会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对史料的分析能力,答题时分析归纳,组织语言的能力。

  历史试卷分析完整版 篇4

  今年的学习方式和考试方式和以往大不一样,网上教学,家长监考。考前还担心考不出学生的真实水平,看了分数觉得大多数家长还是很认真负责的,很感谢家长的监督,陪伴。考试成绩在我我预料之中,不太理想,下面我具体分析下这次考试:

  一、试卷分析:

  一模试卷从总体上说,知识考查的覆盖面广。材料阅读量适中,材料类型选择多种多样,图文并茂,选择重点及热点的材料,体现了试题对重点内容和时事热点内容的考察。选择题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对历史材料的分析、解读、运用能力。主观题注重考查从材料情境题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考查学生对材料知识的概括能力与语言表述能力,同时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体现了历史新课程和中考命题的趋势。且与当今热点联系紧密,如:18题疫病防治,医疗与公共卫生体系考查,让学生通过古今对比,中外对比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总之,本套试卷以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兼顾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运用、理解,分析能力的试题,是一套高质量的试题。

  二、学生得分情况:

  我校参考学生135人,总均分43.72分,总及格率52.24%。其中60分以上7人,50分以上50人。优生不尖不多。

  三、学生答题情况:

  客观题答题分析,出错率较高的题:

  第2题:学生没有复习到古代史,没有提取到公元前221年、摒弃重立列国、为中央统一全国各地的集权这些重点的答题点,造成失分。

  第3题:这个题是出错率最高的一题,看到南宋时,马上选了经济重心难移,没有认真读题。

  第6题:对史实记忆不牢固。没记住民国元年是哪一年。还有的'同学知道民国元年但计算出错。

  第7题:只注意到李大钊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忽视马克思主义,1918年。

  第15题:学生未能注意材料中“最能反映”这些限定词,好多选A没有看清B、C选项中“开始”,所以失分。

  总体上来说有三类错误:

  1、是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2、是不能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3、是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不准确。

  主观题答题分析

  考生基础知识不牢固,不能正确审题,不能从材料中提取有效的答题信息,归纳能力欠缺,得高分的较少。

  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基础知识不过关,知识点不清。

  2、文字表达缺乏层次性、条理性和内在的逻辑性,概念把握不清。

  3、学生语言组织能力不强,材料题答题不能得高分、满分。

  4、学生审题能力差、解题不熟练,出现答非所问和草草答题现象,反映出平时学生学习中缺乏一定的解题方法和相应技能的积累。

  四、今后教学努力的方向:

  针对本次考试调查分析结果,在接下来的初三历史专题复习中,提出几点建议:

  1、认真研究20xx年课标,依托教材,夯实基础,因为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是中考永恒不变的主题。

  2.注意复习的有效性。注重主干知识网络结构的重复构建。即将原来的章节体系打乱,整理为专题知识网络结构。在后面的专题复习中应将此定为基本的指导思想。

  3、注意非选择题的训练,尤其是材料型习题的训练。本类型题目是重头戏,分值高,要求学生要认真审题与阅读材料,就设问指向从材料中或联系所学知识,提取有效信息。

  4、加强解题方法指导,在日常的复习课和练习中加强学生应试能力的训练,包括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阐释历史的能力等。

  5、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归纳一些专题,并要把热点问题考点化,并设计成具体的题目,(同时进行中考真题训练)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训练,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6、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指导他们多看书,多梳理知识,鼓励他们提高分数的信心。在课堂中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让绝大多数的学生能投入到积极的思维中去,力争考出好的成绩。

  历史试卷分析完整版 篇5

  一、均率统计

  二、试题分析

  本试题分两大块,(一)是单项选择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二)是非选择题,有简答题16,材料题17、18,探究题19.

  这份试题,覆盖面广、基础性强,立足于历史基础知识,以重点知识来设计题目,重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试卷中基础题约占75%,基本上没什么难度,都是课本上的知识点,应用、综合类试题约占25%,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拔高、探究。整体来看,试卷中无偏题、怪题。

  三、答题情况分析及存在问题

  (一)单选题

  8题:李白和杜甫诗歌艺术特色不同的原因在于,两人生活的时代不一样,这个知识点,学生教容易忽视。

  11题:经济重心的南移是在宋朝,课堂教学时,没有给学生细分。所以,好多学生选择北宋。

  14题:题中的材料,反映的是北宋的社会经济状况,学生们不能

  很好的对三个有效信息,进行归纳分析,所以造成失误。

  (二)简答题和材料题

  16题:本题较简单,考察的都是死知识,但是对于运河开通的`影响,有的学生还是答不到点上。语言组织和答案要点的把握有欠缺。

  17题:考查科举制的知识。本题较简单,主要的失误在于对科举制特点的归纳。一方面是学生的归纳能力有待提高,另一方面,是由于自己的对这个知识点的讲授不到位。

  18题:学生用事例说明唐太宗的外交政策时,语言的组织不当,丢了分。

  (三)探究题

  19题:学生基本都能拿满分,答案比较死。失分点主要集中于,宋朝海外贸易兴盛的表现上,学生的答案要点不完整。

  四、努力方向

  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根据目前命题的趋势和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后主观性题目还会适当增加。历史教学在注重基础知识传授的同时,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初步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特别是综合、归纳、分析、比较以及发散思维和语言表达等能力。

  2、课堂上精讲多练,空出时间让学生识记背诵,给方法,给时间,给结构,增效果。

  3、加强学生应试能力的训练,形成良好的答题习惯,这样才能在考试中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失误。

  4、加强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历史学科术语,全面、完整答题的能力。

  历史试卷分析完整版 篇6

  考试已经落下帷幕,为了更好地安排下半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在此特对期中历史试卷的考试情况进行分析。

  七年级历史试卷共三道题,分别为单选题、材料分析题、问答题,共计100分。就试卷难易程度来说,这张卷子难易度适中。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题为选择题,主要考核的就是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基础知识点包括这些:课本上的图文如4题,考核唐朝都城长安的城市平面图;文本中每一课的具有总结性的小标题如3题,唐太宗奠定贞观之治的两大基石是虚心纳谏、知人善任;还考查了相关的历史典故: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与哪个有关?总的来说,选择题的难度并不大。尽管试卷难度不大,学生的答题情况并不理想。出现这种情况很重要一个原因是学生根本不重视这么课程,作为这么课程的任课教师,我认为学生出现这样的想法是很正常的。本人认为,任课老师再兢兢业业,学生手头没有配套的练习,这都很难让学生主动的去学习这们课程。因此借这个机会我想跟领导说说我的心声:给七年级的政、史、地、生都配上相应的'资料吧。其次就是任课教师教学任务没有落到实处即没有适量的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第二答题共两个小题:第1题,考查的是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基础知识。知识点学生并不陌生,但材料是以图表的形式展现的,由于学生还没有具备一定的分析图表的能力,加之学生根本没有识记这个知识点,因而这道题的答题情况非常的糟糕。第2小题,考查的是隋朝大运河的知识。试题给出大运河的图片,结合图片来答题。这题考查的也是课本的基础知识,最后一个问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学生可以自由的发挥。因而这张卷子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素质教育的优越性即学生有话可说,学生可以自由的发表自己的看法。就学生答题的情况分析,这道题的得分率不是很高,能够难道一半分数的同学不到一半的学生。基于这样的现实,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得调整自己的方法。

  第三题为问答题即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唐朝经济繁荣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就题目来看,难度并不大,聪明的孩子能够从试卷中找到现成的答案。值得高兴的是,这道题大部分学生都动手写了,不再给老师留空白卷子。这道题12分,我认为这么大的分值,就单单一个问题,这不利于七年级的学生得分,希望以后七年级的最后一题能够分成几个小题来分析。

  关于这次测验,学生的成绩分布主要有以下情况:

  七年级三个班的历史科目及格率均不到百分之五十,每班的优秀率均不足百分之二十。面对这样的成绩,作为任课老师,我将采取一定措施,努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

  历史试卷分析完整版 篇7

  (一)基本情况

  今年的期中考试试题,就全卷内容来看,多角度的考察了学生,试题由易到难,重点突出;考试的内容细小,知识点比较碎。学生考试的成绩还比较理想,对此我做出如下分析:

  (二)具体情况分析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大多数中等生失分比较多,所以要想提高及格率,就必须提高中等生的做单项选择题的能力。其中大多数错的是第15小题,北宋与南宋的关系相似于哪一组?应该是西晋与东晋;还有错的最多的是第6小题,唐初出现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突出原因?应该是顺应历史潮流和人民的意愿。第二题考查的是连线题,学生答得也很好。

  第三题考查的是填空题,是平时的`细小知识点,都做过很多遍了,因此学生答得都比较好。

  第四题是材料分析题,都是基本知识,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答错,这说明了有些学生对基本常识也没有掌握。考查了唐代的民族政策以及武则天和唐玄宗的统治措施等重要知识点,这部分是重点,可是还是有少部分学生没有答对;第二个材料分析是识图题,学生答题情况还可以,最后一个材料分析题是探究题,也比较简单,学生答题情况也比较好。

  (三)教学反思

  对于本次考试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将会做出如下改进的措施:

  1.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要提高学生做选择题的能力,多做选择题;

  2.一定注重学生的背诵情况,重点查背,基础知识一定要记忆;

  3.加大材料分析题的训练,让学生学会做开放性的题型。

  总之,这次考试较差,争取下次考试能有大的进步。

  历史试卷分析完整版 篇8

  一、数据统计分析

  试卷成绩统计表(满分100分,60分是及格线,80分以上优秀)

  参考人数

  平均分

  优秀率

  及格率

  最高分

  最低分

  二、试卷分析

  此份试卷主要考察学生对八年级下册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试卷总分100分,以基础知识为重点,所学的内容都已覆盖到,难度适中,本试卷时间为60分,满分为100分。试卷共四大题,由以下几个题型构成。第一题选择题,共计40分,第二题探究题,共计29分,第三题是材料分析题,共计31分,本套试卷没有偏题、怪题,整个试卷难易适中。

  1、整套试卷对教材各单元知识点的考查分配较均匀,涵盖较全面。

  2、部分选择题设置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3、本套试卷充分考虑到城乡差别和基础教育的基本要求,试题比较容易。

  三、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1、(选择题1小题)开国大典最重要的意义是()

  答案选B,很多同学选C。

  错误原因: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不够牢固。

  2、(选择题6小题)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所进行的'努力有()错误原因:此题没有正确答案,应该是选择(2)(4),但是答案中没有。所有答案都是误导。

  3、(选择题13小题)下列不属于邓小平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的是()答案选择应为C,属于易选题,大部分同学答对了。

  正确原因:对问题认识较清,复习是把该项内容放在重点上,另外11、12、14、等小题错误也较少,究其原因就是对基本概念认识较清清,掌握基础知识牢固。

  4、探究题中22题回答大部分同学都能回答正确,小部分同学答题不全面,基本都能够说出,此题得分较高。

  21小题第一问大多能回答出来,第二问就回答的不够好,分析其原因,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意义认识不足,还有就是审题不清,较差。

  21题有点难度,即综合课程内容有体现活学活用的能力,是一道好题,既能看出对过去知识的考察,也能覆盖本书中的重大历史事件,能看出学生平时的功底。所以学生能答好该题说明学生会学习。我们学生有5%能很好的回答该题。

  5、材料分析题,俩题中23对(1)(2)小题的回答,大部分同学答的较好。(3)小题大部分同学答非所问,不能理解特区作用。

  小题,大部分同学对其取得成就的原因分析不够全面准确,是造成失分率高的原因。

  四、整改办法:

  1、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不能因课改而丢弃基础知识的教学,没有基础知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忽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忽视对中下学生的辅导。基础知识是思考问题、解决和分析问题的工具,离开了对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

  研究和分析问题就只能停留在表层,不可能深入,只能是泛泛而谈。

  2、加强对学生历史记忆能力的培养

  现在学生学习的对象是各学科基础知识的一些基础理论,只有掌握了这些基础理论,才可能为未来的再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学生记忆能力训练的主要途径。

  总体上本次历史试卷,注重基础,重视应用,凸显能力,渗透德育。以课标准为准绳,学科的重点内容为核心,紧跟时代脉搏,设问巧妙,立意高远。以基础立意转向基础、能力并举,稳中求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把握了教学的改革方向,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导向鲜明,是一份融综合性、人文性、开放性和时代性于一体的好试题。

  历史试卷分析完整版 篇9

  本次历史期末考试由教研室出题,从题目上来看导向还是比较科学的,有些许题目比较难,题目量适中,整个的分值安排比较合理。从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整体效果相比较期中考试来讲学生慢慢形成自己的历史学习方法以及作题方式了。

  整张试卷总共有三个大题:第一大题单项选择相对而言比较简单,学生得分率很高,满分比例占有84%以上;图说历史这个题目学生对于问题的问法相对比较陌生,因此得分不太高,特别是第二十题学生的得分率大概在68%左右;第三大题出题相对较活,这样的题目是很科学的.,同学对学生的阅读与理解水平提出了一定要求,同学对于学生在材料分析上的考查做得比较多,总体上来讲也就是这个题目相对较难的,因此初一的学生这个题目做得不是很理想,失分较多,得分率在51%左右。

  这次考试整个七年级的总体情况如下:平均分是61.5分,及格率是58.33%,优良率为22.31%,,低分率是16.15%,最高分是97分,最低分是13分,所以整个的成绩一般。老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当中还应当提高整个的平均分,另外低分率较高,对于这些后进生需要花更多的心思去转化。平常的教学过程中除了对课文的重要知识进行梳理以外,还应当多给些材料分析这类形式比较活的题目,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与应用能力,做到真正的活学活用。当然这个有赖于老师平常对学生进行的思维训练,因此本次期末考试成绩出来以后,我们两个历史老师就有意识的将下个学期的教学方法与模式尽最大可能做适应地调整,以期达到预期效果。

  历史试卷分析完整版 篇10

  一、命题指导思想和特点

  (一)、指导思想

  纵观整个试题,总体体现了以能力和素质立意的理念和新课标对三维目标的考查要求,以发挥历史教育测量的诊断功能和导向功能。

  (二)、试题特点

  1、总体平和,难度适中

  试题的结构、题型与容量适度,有一定的效度、区分度。难度适中,全卷没有让所有学生都动不起笔的题目,也没有一个大题让相当一部分考生得满分的题目。全卷基本按照高考要求命制,让分科以后的文科学生见识一下高考模式的题目是很有必要的。

  2、立足基础,贴近教学

  试题重在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概念的识记和理解。尤其是对一些重要概念和结论的准确理解,对重大历史事件和现象的本质认识,以及对历史发展过程的规律性总结。

  二、学生存在的问题

  从阅卷及抽样的结果看,主要有五大问题:基础知识不牢固、学科能力没形成、审题偏差大、书写不规范、新课程意识缺失。

  1、基础知识不牢固

  基础知识掌握较差,特别是对一些概念性的知识没有真正把握。

  2、审题偏差大

  本次考试因审题失误而失分显得特别严重。审题中抓不住关键性字词,不能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导致理解偏差,不按照要求回答,答非所问。

  3、书写不规范

  多数学生书写不规范,字迹不清晰;学生语文知识匮乏,不能有效组织答案,主要表现为知识要点不明确,没有层次性,出现口语化,文字表达不够严谨;不会使用历史学科语言或术语答题,出现许多无效文字;关键字词写成错别字。

  三、对今后教学的建议

  1、加强对历史基本概念的教学

  本次考试,反映出学生在历史概念上存在很大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将基本历史概念阐释清楚,让学生对一些历史概念烂熟于心。并适时进行跟踪

  检查,通过课前默写、课后作业、抽查等方式,增强对历史的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与记忆。

  2、教学重、难点分析应加重学生参与的力度

  包括新课教学和试题练习和讲评,在培养对问题分析能力的同时,多给学生参与的平台和机会,因为学生参与,能有效及时地纠正可能出现的错误偏向及思考方式的偏差。

  3、适度进行基本的史学方法和史学理论的教学

  4、对试题的解答,除加强对答题格式的规范外,更应该加强对解题方式的引导。

  首先要学会读题审题,注意问题的'细节,把握问题的时空界限、方向和侧重点;其次,学会读懂材料,有效把握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和其主题意旨,能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有全面和清晰的认识;第三,在具体解答上,应注重尽量用教材中的内容或观点来表达,对于需要概括提炼的,力争做到简洁、精确、逻辑合理等。对于审题不周全,理解模糊的问题应重新加以审视,尽力做到不遗漏每一个问题,不留下任何一个空白,将能做到的力争做到最好

  5、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鼓励士气,增进信心。我们还必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历史的信心,因此应经常鼓励,在严格要求过程中应看到学生的进步,及时表扬他们的长处和优势,以利于提高整体水平和效果。

  历史试卷分析完整版 篇11

  一、试卷分析

  本次期中考试为闭卷考,试卷共两大题,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试卷总分100分。涵盖了历史与社会第一、二单元和思想品德第一、二单元的主要内容,其中第一大题是选择题历史与社会和思想品德各20分,第二题非选择题历史与社会和思想品德各30分。本套试卷注重基础,考察全面;重视应用,凸显能力。整套试卷对教材各单元知识点的考查分配较均匀,涵盖较全面,部分选择题设计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本套试卷充分考虑到基础教育的基本要求,没有偏题、怪题,整个试卷难易适中。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参加考试人数351人,年级平均分62.46分,优秀率10.06,及格率64.50,最高91分,最低10分。

  学生做题中出现的问题:

  1、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对主干知识记忆理解不够到位。思路不清、抓不住考题的“灵魂”,导致学生答不到点上,不审题,题目中要求选错误的,可学生一眼看过去只选了一个正确的。

  2、错别字较多,对一些常见常用的地名、人名写错,知识系统性差,缺乏必要的梳理;

  3、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较差。随着能力考查的不断加强,取自于课外的史料也不断增多,阅读理解史料是解题的关键。但在本次考试的材料分析题中发现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还是比较欠缺;

  4、对历史史实联系和分析概括能力还很缺乏。例如材料分析题,很多学生知识掌握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知识迁移能力较弱,对热点不够关心。部分学生对题目的理解与把握存在欠缺导致出现审题不清、答非所问现象。分析问题、提取信息能力不强,题意理解不到位,答非所问,不会从材料中提取信息。

  5、学习方法简单滞后,以死记硬背为主,忽略学习过程。

  例如:历史与社会第11题第1小题考的是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要求从图1《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和图2《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运动》中归纳概括,学生基本能答到“战乱、变法”等相关知识点,答到“分裂割据、思想解放”的学生较少。

  第2小题考的是孔子的政治主张这一基本知识点,大部分学生能回答出“德、礼”,但是回答完整“仁、克己复礼、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的学生较少,这说明学生对基础知识没有多加记忆,另外一小部分学生回答“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是教育思想而非政治主张,这说明学生不会审题。

  第3小题学生基本能答出“商鞅变法”但是有部分学生“鞅”字写成了“秧”导致扣分,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强调错别字问题,商鞅变法影响这一点学生能回答出来个大概,但是语言不够规范,说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欠缺也没有对历史知识加以理解记忆。

  社:13.(1)部分学生写成基督教(2)图5罗马广场石上的文字的解说词大部分学生不会写,平时不做重点知识点要求。(3)学生审题不清,要求结合相关史实,大部分学生没有注意,材料的阅读也不到位,所以得分率不高。

  思想品德第11题 对知识点不清晰,记忆不够,导致学生评价理由不会分析,纯属在散讲。核心知识点的记忆还需加强。

  思想品德第12题第3小题和第4小题都是让学生讲述如此做的理由,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但是都没有结合书本知识点,没有讲到“对集体负责”与“与人为善、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这些。

  思品第13题 本题从一个新闻事件为情景,考察学生对诚信、责任和善良的理解。难度值预估在0.7左右。材料新,问法明确,提示清晰。

  学生平均得分在5分左右。

  失分原因分析:

  1. 问题明确要求从诚信和责任角度讲,学生很多只写了其中一个方面。

  2. 谈谈看法,首先要求学生做出判断,很多学生此类题目答题不规范。

  3. 企业家的作法是属于善良的考察内容,学生无法从材料中分析出这个知识点,很多人还是从责任角度回答,缺乏对题目整体的把握和理解。

  教学改进:

  1. 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如对善良、诚信、平等、责任等不能很好的`区分。

  2. 答题的规范性(如答题格式,提示语的解读等)需加强。

  3. 语言不规范,出现了很多口语的表达。

  三、对今后工作提出努力方向:

  1、强化基础,努力创新,强调对知识的理解性把握,注重在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能力,做到知识与能力并重,过程与结果并重;

  2、强化训练,要明确答题的一般步骤,掌握各种题型的答题技巧,加强解题思路的训练;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让学生学会审题.

  3、注重学生书面表达的训练,运用规范的语言进行表述。

  4、加强对学生在材料分析题中获取,解读有效信息,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培养。

  5、加强学法指导、培养答题技巧,向工整、规范答题要分,杜绝卷面脏乱差现象。

  6、反复复习、当堂训练、当堂记忆,体现有效教学。

  四、教学建议:

  1、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教材,课堂上多引进一些课外史料,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

  2、注重学生分析、概括和综合能力的训练。分析、概括和综合是历史学习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检验学生能力的基本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3、加强学法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要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寻找试题的关键词,捕捉有效信息。

  4、在以后的讲学稿中,主观性题目还会适当增加,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主观性题目还会适当增加,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经过期中考试我认识到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漏洞和不足。我将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本着提高成绩的目的,从各个角度对学生加强管理、争取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历史试卷分析完整版 篇12

  一、试题分析

  本次试题考察范围必修Ⅰ、必修Ⅱ、必修Ⅲ,没有选考内容,难度明显比上次丹东试题简单。但试卷在注重基础的同时,仍注重能力立意,知识与能力紧密结合。选择题几乎都是材料型,创设新的情境,注重考察知识的灵活运用及迁移能力。四道非选择题也都将材料与教材结合设问,突出主线与重点知识的考察。但个别设问存在分数不明确,导致学生答题时,侧重点出现偏差,失分较多。

  二、学生答题情况

  (一)亮点:学年总平均分64.7分,90分以上三人,3年17班80分以上19人,这是相当不错的成绩,充分说明我们前一段复习是卓有成效的,复习方法和策略是对路的,是对我们前一段教学的极大肯定和鼓舞。

  (二)存在的问题:

  1、选择题:第一:审题不细,比如时间没看准,正确和错误看马虎。

  第二:基础知识记得不牢固,分不清哪段时间出现的史实。

  第三:材料看不懂或不会看、抓不住关键词。

  2、非选择题:第一:审题马虎,出现落问现象。

  第二:阅读提取信息能力较差:如不能准确归纳概括,只盲目翻译原文。

  第三:知识迁移、灵活运用能力较差,不能判断考查的知识点并与教材有机结合。第四:语言不够规范、字迹不够工整,条理不够清楚。

  三、教学改进措施

  1、对试卷及考试情况进行及时讲评,注重讲方法、讲问题、与教材知识点紧密结合,边讲解边提问,力争举一反三。抓住每班亮点鼓励学生树立分分必争、高考必胜的信心。

  2、继续贯彻以往复习思路:先建构每单元知识网络,再据课标要求夯实每课知识点,最后进行针对性巩固和训练,形成良好的复习思维习惯。

  3、针对学生复习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遗忘,坚持背、讲、问、练紧密结合。背就是基础知识过关;讲就是讲重点、讲难点、讲结合点、讲联系点;问就是反复提问,不厌其烦地提问,帮助学生巩固强化记忆。否则课堂上会了,下课就忘了;昨天会了,今天就忘了。练就是进行针对性训练,一个考点一练,一个单元一练,一周精选一套综合习题一练(12道选择题,2道非选择题),既可巩固知识、防止遗忘,又可训练思维和方法。练后既可面批,又可抽批。坚持练后必讲,讲后必问,问写结合。讲题时着重讲方法:选择题强调要审时间、审空间、审关键词,注意使用排除法;非选择题强调五大步骤:第一步:带着设问看材料,节省时间,有的放矢。第二步:将问题拆分到最小单元,防止落问。第三步:判断思维方向和考查的`知识点,明确答案来源;第四步:榨尽材料,一句一句看材料(按。;、、、划分)边看边画,防止遗漏信息。第五步:梳理思路,组织答案。要一问一答,语言规范,条理清楚,字迹工整。做题时先在脑海里过思路,再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去做,逐渐熟中生巧,事半功倍。

  4、针对历史学科成绩瘸腿的同学(特别是尖子生),要拿到试卷细致分析,面对面沟通,共同查找原因,发现问题,寻找突破改进的方法。平时上课时也要多提问,多督促。

  5、为迎接期末考试,我们历史老师要与地理、政治老师沟通配合进行综合训练,让学生熟悉高考模式,把握时间,提高答题速度。

  最后,我相信在学年领导的正确指导下、我们组内三位老师同心协力、共同努力下,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历史试卷分析完整版 篇13

  一、试卷评价

  试题本着有利于基础教育为培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合格人才与劳动力的水平测试,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与考试标准的基本要求,在题型、题量、难度系数基本保持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知识考查内容,突出了能力考查要求,对指导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

  从试卷中我们可以看出:

  (1)全卷五种题型,即:选择、材料分析、探究题、读图题、历史档案题。五种题型的优化,全面考查了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全卷主客观试题分配恰到好处,其中选择题占了45%,便于检测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而其他题占55%,则侧重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五种题型的配置充分体现了水平测试的双重功能。充分反映了课改、教改与考改新思路,考查了学生正确处理历史材料以及综合分析与表达能力。

  (2)全卷涉及的知识面广,且知识范围分配合理。试题全面覆盖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材,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民族、等各个方面知识点,而且知识范围的分配也充分反映了课程标准与考试标准的要求。这就有利于全方位检测学生对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侧面的历史知识。

  (3)突出了对学科主体内容和历史知识内部联系的考查。今年试卷考查的内容全部都是学科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没有偏题、怪题,体现了初中历史教学的普及性、基础性。同时材料分析题和论述题又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现实性,特别是从历史事件本身的联系与影响方面着题。

  (4)试题充分体现了课标与考标规定的知识与能力目标,灵活考查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理解、比较、分析、综合及迁移等多方面的能力,很明显地反映出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综合层次的知识内容达70%,侧重考查了学生多元历史思维能力。

  二、答卷评述

  1、总得分偏低,及格率不高。原因有三点:一是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历史教学中仍然只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与记忆,还没有真正转轨到能力的培养上来,而许多学生只知道死记书本;二是试题综合性较强,难度偏高。三是有部分题目超边了。

  2、客观试题、基础知识试题得分率较高。

  3、主观试题及考察学生综合能力的试题得分率较低。

  总之,考生在答卷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一系列表象,为指导我们今后的历史教学和考试提供可贵的一手资料,我们应深刻剖析。

  三、关于教研教改的理性思考

  20xx八年级水平测试卷本身的特色和考生答卷反映的表象让我们清晰感觉到崭新的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脉搏在沸腾,我们只有全面更新全体师生教与学的理念,彻底转变师生教与学的方式,才能不断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因此借助这次水平测试,我们作出了如下理性的思考:

  1、全面更新教学理念,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新的课改指导下的历史教师,应全面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指导学生全面地辨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学生应全面转变学习方式,倡导积极主动的探究式学习,勇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避免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从而把新的课程改革推向高潮。

  2、熟练把握课标和考标,高度重视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面对教考改革的新形势,我们应以“两标”为基础,组织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注重中外历史知识的有机渗透,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应反复运用归纳法、演绎法、联想法、比较法、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全方位,多层次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罚,让学生的思维在“发散--集中--发散”的多次循环往复中产和丰富的“历史智慧”,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和基本的历史素质。

  3、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今后的历史考试能力要求越高,学习难度越大。因此,培养兴趣是关键,我们的历史教师要想方设法,生动活泼地开启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自我探究,自主求知,尤其要重视后进生的转化与提高,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我们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课程改革,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让我校的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