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案例分析[经典15篇]
幼儿园案例分析1
今年我新接的班级中有这样一位幼儿,他活泼爱动,常常给老师闹小“恶作剧”。比如大家一起游戏时,他趁老师不注意就会掉头乱窜,让老师追来追去,累得老师气喘吁吁;室内活动时他会钻到桌子底下与老师“捉迷藏”;玩玩具时,他又常常将玩具扔得满地……我曾开玩笑地对他的妈妈说:“你的儿子简直就是一个‘自由人’。”
如何教育这样一位“自由人”呢?我没有只是一味地训斥他,而是悄悄寻找他的优点,并鼓励他发扬优点。
我首先对孩子进行细致的观察,不长时闻我就发现他很聪明,反应能力强。因为班上的门被风一吹总发出响声,有风时我们就把里边的插销插上,有老师从外面进教室时就会轻轻敲门或通过门上的玻璃框向教室里的小朋友招招手,示意小朋友过来开门,三岁的孩子大多猜不透老师的心思,可班上的“自由人”反应很快,有几次都是他急匆匆地跑过去,给老师打开门,这时我便亲他一口,并伸出大拇指以示鼓励,让他感受到:“我跑过去是因为做了一件正确的事,老师才会喜欢我!”
我还发现他喜欢交朋友,人缘好,班上的小朋友很喜欢和他一起玩。一天早上开饭时他迟迟不吃,他说要等他的好朋友来了一起吃!班上的扬扬小朋友因生病几天没来园,当扬扬小朋友来园时,他主动走上前去迎接,并拉着他的手认真地说:“你怎么了?”此时我看出他当时的`心情,他是真的想这位小朋友了,我及时表扬了他关心同伴。一次次的观察,一次次的发现,让我对这个孩子有了新的了解;一次次的鼓励给了他自信,使他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产生了更多的积极行为,并为其带来了更多的成功体验。一段时间后,他的进步可不小,现在他再也不一个人跑出去让老师追来追去了;玩玩具时用一个拿一个,还能主动将掉到地上的玩具捡起来……
记得一位专家曾这样说过:“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及独特价值,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自信心,使美好的教育得以独特发展。”这次对“自由人”的教育方式让我认识到:单纯的说教,幼儿往往因为不理解而不去理会教师,失去教育目的;反复说教,还会让幼儿滋长厌烦情绪,让他更加我行我素。
换一种目光看孩子,换一种方式与孩子沟通,将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幼儿园案例分析2
教学过程是既“精心预设”又“动态生成”的过程,其价值在于它的“动态”。正因如此,我们强调过程,强调幼儿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取新知的体验,追求在“预设”“活动”“调控”方面提升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如我们对小班活动“出鼻血了怎么办”进行了反复研究,共同探讨如何使过程情境更合理,过程组织更优化,幼儿参与程度更高。
教学过程一
小三班的A教师安排了三个环节:观察――讨论――游戏。
1、观察
教师先让幼儿看多媒体课件的定格画面――小朋友出鼻血,然后提问:“图中的小朋友怎么了?他的鼻子为什么会出血?”
幼儿看着课件马上回答:“小弟弟的鼻子出血了,因为他摔跤了。”除此,孩子们说不出其他原因,于是教师在没有任何教具的情况下告诉孩子:摔跤了碰到鼻子会出血,挖鼻孔和多吃辣的东西鼻子也会出血。
2、讨论
教师组织幼儿讨论:“怎么做才能让鼻子不出血?鼻子出血了我们该怎么办?看到小朋友的鼻子出血了怎么办?”由于幼儿缺乏相关经验,所以仅用“不要跑”“不要挖鼻子”回答了第一个问题,后两个问题无人能答。教师接着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幼儿边看边说预防鼻子出血的方法和鼻子出血后的处理方法。
3、配对游戏
教师先简单介绍了一些预防或造成鼻出血的图片内容,并在黑板上出示了哭脸、笑脸卡片。然后要求幼儿将表现正确处理和预防鼻出血的卡片放在笑脸旁,反之则放在哭脸旁。对此,孩子们很高兴也很积极,然而操作结果表明:幼儿并没有理解、掌握教师讲解的知识。
有效性分析:
第一个环节虽为观察,教师却只给幼儿看了一个男孩因为流鼻血而哭的画面,在没有知识准备和相关经验的前提下,孩子们很难回答教师的提问,而教师纯粹的口头小结显然对提高小班幼儿的认识作用甚微。
第二个环节,教师没有从第一个环节中吸取教训,依然把课件放在讨论后出示,使幼儿的讨论成了无源之水,同时组织的讨论也太过简单。显然,教师忽视了过程情景的创设和过程组织的优化。
在第二个环节没有完成目标的前提下,教师在第三个环节仍没采取补救措施,而是按计划进行配对游戏。配对前教师也只是作了简单演示,因此,幼儿完不成任务就不足为奇了。
建议:
1、掌握本班幼儿对该知识的了解程度,并给予一定的知识准备。
2、充实课件的内容,调整播放时机,给幼儿足够的观察与讨论的时间。
3、明确活动的主线和重点,通过创设情景让幼儿围绕“怎样才能让鼻子不出血”和“鼻子出血了怎么办”这两个问题展开讨论,使活动的过程能围绕主线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教学过程二
小一班的B教师安排了四个环节:说一说――看一看――找一找――学一学。
1、说一说
教师通过洒花露水让幼儿感知鼻子可以闻到气味,继而通过捏鼻子,让幼儿发现鼻子的呼吸作用。
2、看一看
教师先让幼儿看相关课件,而后组织幼儿讨论:“鼻子怎么会流血的?我们怎么做才能让鼻子一直很开心?”因为有了先前的知识准备,再加上教师的肢体语言,孩子们的答案丰富多了:流鼻血是因为摔跤,挖鼻孔,将异物塞入鼻孔,多吃辣的、油炸的食物。而多吃水果、蔬菜,注意休息,加强锻炼,则会让鼻子很开心。
3、找一找
教师先出示健康的笑宝宝和出鼻血的哭宝宝,然后根据卡片内容示范将卡片贴在相应的宝宝旁边。接着,幼儿分散操作,教师观察指导。在操作结束后,教师作简单评价。
4、学一学
教师先让幼儿讨论:“自己的鼻子出血了该怎么办?”在幼儿表达了“告诉老师”“告诉妈妈”“用餐巾纸塞住鼻孔”等想法后,教师告诉幼儿,出鼻血时不要怕,也不要哭,要及时告诉父母、老师。而后又示范了几种简单的处理方法。并让幼儿在座位上模仿。
有效性分析:
第一环节,教师为幼儿创设了体验的情境,帮助幼儿了解了鼻子的作用。第二环节,教师利用课件让幼儿观察、了解鼻出血的常见原因和预防方法,使幼儿在视、听、想三者结合的过程中达到教师预期的目的。但教师在播放课件时有些手忙脚乱,影响了效果。
第三环节,在幼儿基本了解预防鼻出血的方法后,教师又通过组织配对游戏,帮助幼儿巩固知识。但因为幼儿配对游戏太过分散,所以教师检查起来非常不便,最终以简单评价代替检查,削弱了该环节的有效性。
第四环节,教师忽视挖掘和利用幼儿的现有经验(因为他们班前几天刚好有个幼儿在户外活动时出鼻血了,当时是保健教师处理的),最后的说教也吸引不了幼儿。幼儿在没有任何操作材料和情景的情况下在座位上模仿,无法真正理解、掌握相关技能。
建议:
1、充分挖掘和利用幼儿的相关经验。
2、掌握播放课件的技术。
3、将分类标记贴在操作卡两侧,既便于幼儿操作,也便于教师检查和总结。
4、最后环节可请保健教师示范鼻出血的'处理方法,并让幼儿运用真实材料进行模仿,以积累经验。
教学过程三
小二班的C教师同样安排了四个环节:闻一闻――说一说――贴一贴――学一学。
1.闻一闻
活动开始,教师在活动室里喷了些花露水,然后让幼儿辨别是什么味道,接着又在自然的对话中让幼儿知道:鼻子能闻气味,不但能闻香味,还能闻臭味。接着教师说:“哎呀!鼻子的本领可真大,可是我们的鼻子也会受伤,还会出血呢!”自然转入第二个环节。
2.说一说
教师先播放课件,让幼儿看几种平时不大了解的造成鼻出血的原因,再让幼儿说说还知道哪些鼻出血的原因,并及时在黑板上出示对应的图片,帮助幼儿理解“鼻子怎么会流血”的问题。而后让幼儿讨论:“怎样才能使鼻子不受伤、不流血?”因为有了对鼻出血原因的认识,孩子们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相当热烈,而教师接下来的小结和课件演示更强化了幼儿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为下一环节的配对游戏打下了基础。
3.贴一贴
教师在边讲解边演示的过程中向幼儿交待配对的方法与要求,然后让幼儿大胆配对,将相关图片贴在活动室两侧有对应标记的大黑板上。因为有了前一环节的铺垫,孩子们操作起来毫不费力。
4.学一学
教师出示本班一个幼儿出鼻血时拍的照片,提问:“看,宇宇的鼻子出血了,该怎么办?”孩子们的记忆顿时被唤醒,“用棉花给他塞住”“带他到保健老师那里去”“让他坐一会儿”。教师及时肯定了幼儿的回答,同时提出:“我们一起看看童老师是怎么做的。”当然这样的录像孩子们看得很认真。而后,他们又拿起教师准备好的材料像模像样地做了起来……
有效性分析:
第一环节,幼儿在自然的体验及与教师的对话中感知了鼻子的作用,同时知道鼻子也会受伤,还会出血。
第二环节,教师先通过课件让幼儿了解他们经验之外的造成鼻出血的原因,再让幼儿说出自己知道的鼻子出血的原因并出示对应的图片,这样既肯定了幼儿的回答,又使幼儿的经验得到共享。
第三环节,教师在幼儿了解预防和处理鼻子出血方法的同时,明确交待了配对要求,孩子们很快完成了任务。
第四环节,教师利用幼儿熟悉的同伴、熟悉的情景、熟悉的教师、熟悉的材料,通过让他们“回忆――观看――模仿”,使他们对鼻子出血的处理方法有直接的认识。
整个活动环节衔接自然,环环相扣,针对班级幼儿实际出示的课件和图片用得恰到好处,既巩固了幼儿的已有经验,又促进了已有经验的提升,动静交替的环节安排始终让幼儿保持活动兴趣。
建议:
1.活动时可给幼儿更多交流的机会。
2.在检测幼儿配对结果的同时,可适当帮助幼儿回忆相关知识经验。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深入研究,让有效的教学过程成为满足幼儿认知、心理需要的过程,成为幼儿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技能的过程,成为幼儿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自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幼儿园案例分析3
案例实录:
在吃完午饭后大部分小朋友在安静的阅读书本,这时,听到了几个小女孩吵架的声音,老师便走了过去,是珂珂、雅涵、岚岚在争执,老师问:“发生了什么事情?”雅涵:“珂珂背地里她叫岚岚不和我做朋友,但是老师说过的,大家都是好朋友的,而且我也没做错什么啊。”老师说:“你们现在已经长大了,有自己交朋友的想法,老师也想和你们做好朋友,你们自己看看怎么解决好吗?”这是珂珂就哭了,岚岚见状也哭了。
时间到了下午,小朋友在吃午点,珂珂又和另外一个小朋友发生了矛盾,老师看见了,但是没有过去干预,让孩子们自己处理了事情。在离园的时候老师将珂珂今天在园的表现悄悄告诉了妈妈,让她回家留意珂珂的情绪。
晚上珂珂妈妈回到家就悄悄给我打电话了,说珂珂回到家就抱着爸爸哭诉在幼儿园小朋友都不和她做朋友,她没有朋友了。
案例分析:
经过了和珂珂妈妈的电话沟通,将在幼儿园这几天发生的事情都一一和妈妈说了,妈妈就回忆周末的时候的一件事情,珂珂和一个从小一起长大的姐姐发生了矛盾,姐姐已经上小学了,用小学的'方式去处理和珂珂的感情,就教唆另外一个好朋友不和珂珂做朋友,一直到分开回家都没有和好,当天下午回到家珂珂就哭得稀里哗啦,一个晚上都没有睡着,一直在很伤心的和爸爸妈妈述说自己没有朋友了,一来幼儿园就会接连的出现刚才案例中出现的各种纠纷,珂珂是一个懂事的小朋友,对朋友都比较重感情,情商较高,现在是已经满了六岁,对于这种感情上的处理都会比较的重视,有自己的交友方式,在对于姐姐的事情对她的伤害特别大,她就模仿姐姐的方式去留住自己的好朋友,所以就去挑唆岚岚不和雅涵玩。
措施方法:
和珂珂妈妈联系了以后,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就和珂珂的妈妈一起商量让珂珂打开心结方法,珂珂的心结还是姐姐的感情破裂了,所以让妈妈和姐姐的妈妈取得联系,在聚会一次,让她和姐姐能够和好如初,这样她才能不再为失去没有的事情焦虑,珂珂妈妈决定让珂珂在家休息调整两天,在周一学校组织的春游活动在来参加,那时珂珂和妈妈一起选购了很多零食,和小朋友一起分享,这样很快大家又欢声笑语起来,珂珂和雅涵、岚岚拥抱在了一起,都说大家要永远的做好朋友。
幼儿园案例分析4
现在的孩子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各个娇生惯养,吃饭挑食这一问题普遍存在于他们的身上。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孩子在愉快、轻松的情绪下把饭吃饱、吃好是所有家长老师共同关注的问题。如果一味的喂,幼儿的依赖性就越强,哪天不喂他吃了,他就干脆坐那里不吃了;光靠一味的“催”吧,这样又会在幼儿心理产生一种“焦虑感”,进而影响幼儿的进食的质量,甚至会引起幼儿的一种“心理性呕吐”,那吃进的饭可就全部吐出来。以前我带的大班里就有这么一个孩子,碰到他不喜欢吃的菜,他就可以让自己吃一口,呕吐一口。真是愁死我了!在一年的工作摸索重,我得出了一个小方法,让我们来共同分享吧!
今天的`午饭里有白菜,把饭发下去后孩子们都大口大口的吃开了。我发现小恺却坐在那里,手捏着嗓子,眼睛含着泪花,看着盘子里的菜样子可怜极了,我就问他:“小恺,你怎么不吃饭呀?”他看了看我,指着盘子里的白菜愣是摇头。于是我就说:“你喜欢小白兔吗?”他点点头。“你为什么喜欢它?”“因为它长的可爱。”“那你知道小白兔最爱吃什么吗?” 小恺听了神气起来:“小白兔爱吃萝卜和白菜。”“小恺真聪明,如果你像小白兔一样也爱吃白菜,那你也会和小白兔一样长的很可爱。”小凡看着我好像有点不相信,我又笑着对他点点头,我喂了他一口,他张嘴吃了,但是一直含在嘴里不肯无往下咽,这时我灵机一动就说:“小恺,你知道吗,嚼白菜时发出的声音可好听了,咯吱、咯吱像踩在雪地上一样。”听了我的话,小恺高兴了使劲的嚼起来,“老师,咯吱咯吱真好听!”我连忙又喂了他一口菜,他大口大口的嚼了起来,我把耳朵凑在他嘴边说:“你能嚼给我听吗?”他使劲点点头,大口大口的嚼着,不一会工夫餐盘里的菜就全吃光了。
其实吃食物发出的声音并没什么特殊的,我只是把它加上了形象的比喻,孩子们却感到很兴奋,觉得很有趣,加上侧耳倾听的动作,为了证明自己很能干很厉害,孩子们就会用力咀嚼,多吃食物了!
幼儿园案例分析5
一、案例描述
午睡起床时,孩子们正在穿衣服,从活动室中传来了浩浩惊喜的声音:“肥皂?今天我们吃肥皂?”
“吃肥皂,今天我们吃肥皂!”孩子们欢快地叫着。
“老师,今天的点心是肥皂。”航航和欣欣跑过来告诉我,语气中流露出一丝神秘。
“哎呀!真的吃肥皂?”我走到活动室一看,今天的点心是橘黄色的年糕,乍一看还真像彩色肥皂呢。我拿起一块年糕自言自语:“真奇怪,今天居然请我们吃肥皂!”同时故意露出一脸惊喜和疑惑。
“哈哈,老师真的以为是肥皂!”孩子们窃窃私语,那是他们在笑话我连年糕都认不出来呢。
我提了个问题:“看,这肥皂还像什么?”
“像电脑中的键盘。”“像个小枕头。”“像一张桌子。”“像一块毛巾。”……
我说:“你们要是吃肥皂,可别边吃边吐泡泡哦!”
“啊?吃肥皂,嘴里吐泡泡?”“我们的嘴里会吐肥皂泡?”孩子们被我的话逗乐了。
动动说:“我听过一个故事,小蜗牛吃了一块草莓形香皂后,从嘴里吐出来许多肥皂泡,泡泡还带着小蜗牛飞上天了呢。”
“对哦,吃了肥皂会吐出泡泡。要是你们边吃肥皂边吐泡泡飞上了天,我可怎么办?”我紧锁眉头说。
“哈哈哈……我们要是飞上了天,老师就抓不住我们了。”孩子们大笑。
我更愁了:“那可糟了,中五班25位小朋友都吐着肥皂泡在天上飞,可老师只有一个。我怎么才能抓住你们呢?”
哲哲说:“老师别怕,你坐上直升飞机到天空去抓我们,把我们一个个抓回来!”
我连连点头:“这个主意好!”
文文说:“老师,你拿一张渔网撒向天空,把我们都网住,带回来。”
我赶紧拍手:“这个办法不错,叫一网打尽。”
航航说:“老师,你拿一根长绳子抛到天空中,让我们抓住绳子,然后把我们一个个拉下来。”
我竖起大拇指称赞道:“这是个妙计,只是老师要花很大的力气。”
添添说:“我的办法是让老师坐上热气球,飞到天空中把我们抓回来。”
寅寅说:“让老师变成翼龙来抓我们。“
浩浩说:“让老师变成奥特曼来抓我们。”
孩子们积极、投入地想着各种办法。我把年糕分给孩子们,他们吃得津津有味,似乎在期待着有肥皂泡把他们带到天空中去。
吃完点心后,我和孩子们一起到户外玩起了“飞飞抓抓”的游戏。孩子们乘着肥皂泡在天空中“飞舞”,我则想尽办法去抓他们……
二、案例分析
这是一则随机教育的案例,体现了一日生活皆课程的教育理念和教师把握教育契机的能力。
案例中师幼互动积极、愉快,教师以孩子的视角看孩子所看,想孩子所想,达到了较好的互动效果,其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
1.认同孩子的联想,接纳孩子的情绪反应。
孩子把点心说成肥皂,这是一种联想。教师从中看到了孩子有关肥皂的已有经验。对此,教师既不否认,也不简单肯定,而是故作惊喜和疑惑。此时,教师的神情和语气传递给孩子的是对联想的认同和接纳。
整个事件中,孩子出现了惊喜、兴奋等情绪,对此,教师予以接纳,从而营造了安全的心理氛围,使孩子敢想敢说。
2.顺应孩子的思维特点,提供想象的空间。
教师对于“肥皂”一说所表现出来的疑惑、好奇,让孩子们快乐无比,更激发了孩子们的积极性,为他们后面的想象提供了支持。
教师提出的“这肥皂还像什么”的问题拓展了孩子的思维,促使孩子们运用已有经验进一步联想。而教师的“吃肥皂——吐肥皂泡”的联想更是调动了孩子的经验,引发了孩子无限的想象。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中,孩子们的已有经验被充分激活,于是,动动说出了小蜗牛吃香皂吐泡泡的故事情节。显然,这样的故事充满趣味。教师利用这一信息适时抛出了第二个问题:“要是你们边吃肥皂边吐泡泡飞上了天,我可怎么办?”孩子们的思维瞬间活跃起来。此时,孩子们已从联想转为解决问题,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在表述自己想象的情节时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3.尊重孩子的想象,给予支持性的回应。
孩子们积极地运用已有经验想象着各种教师抓小朋友的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是一个有趣的情节。一幅生动的画面。孩子感受到的是想象的乐趣,此时的气氛是积极愉快的。
面对每一位孩子的想象,教师都专心倾听、具体反馈,给予尊重和支持。如教师用点头、拍手、竖起大拇指等动作表示对孩子想法的赞赏,用“这个主意好”“这个办法不错”“这是个妙计”等短句表示对幼儿积极思考的鼓励和肯定。
教师回应的每一个神情、每一个动作都给了孩子极大的鼓舞,孩子们感受到的是教师对自己的关注。在提供支持性回应的同时,教师还善于提升孩子的已有经验,帮助孩子丰富词汇和表达经验。有了教师的支持性回应,孩子们表现得十分自主。
4.调整角色定位,以孩子的视角体味童真。
在整个互动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在引领者、支持者和合作者之间相互转化。在引导孩子的思维从“像什么”到“怎么办”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引领者。而当教师以孩子的视角去看孩子看到的世界、去理解孩子的言行时,教师就是孩子的伙伴。于是,面对“肥皂”时教师会疑惑,面对“小朋友被泡泡带上天空”时教师会发愁,面对“抓泡泡”的方法时教师会鼓掌……教师用童心和孩子们一起游戏、享受。教师的一个亲切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赞许的点头,都会使幼儿提升自信心,感受由联想带来的愉悦,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
三、随机教育中促进师幼互动有效性的建议
1.树立一日生活皆课程的理念。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浙江省学前教育保教管理指南(试行)》都提出了“一日生活皆课程”的理念,即幼儿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每个环节都是幼儿园课程的一部分,蕴含着很多随机教育的契机。教师只有树立一日生活皆课程的意识,才能运用自己的智慧迅速做出价值判断,把握教育契机,并及时进行有效互动,促进孩子的发展。要提升随机教育的能力,需要教师拥有敏锐的观察力、灵活的应变能力和丰富的知识。
2.做到心中有目标,眼里有孩子。
随着课改的深入,以幼儿发展为本,致力于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应成为学前教育工作者的行动指南。因此,教师要依据幼儿发展目标,依据自己对幼儿细致的观察,从他们的活动中敏感地捕捉蕴含的教育价值,给予及时而适当的引导。而这就要求教师心中时时有目标,眼中处处有孩子,使课程寓于过程之中,寓于生成之中,寓于师幼互动之中。
3.形成平等、民主的互动氛围。
师幼互动是幼儿园最核心的人际互动。在一日生活中,多数教师比较关注集体教学活动、区域活动和小组活动中的互动,而忽视生活活动中的互动,往往在生活活动中扮演组织者、指导者和管理者的角色,导致幼儿的生活活动环节沉闷、无趣。建立平等、民主的师幼互动氛围,依赖于师幼间积极良好的情感关系。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善于与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以孩子的视角去看孩子看到的世界,用智慧点亮生活活动的教育价值,使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幼儿园案例分析6
一、活动背景
《小小萤火虫》这首歌曲优美抒情,富于歌唱性,表现力丰富。歌曲前半部分旋律平稳,“X X X X XX | X X X – | ”的节奏贯穿,营造出一种宁静的富有诗意的夜景氛围。我把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为:在欣赏歌曲的基础上,理解歌曲内容,能用歌声和肢体动作大胆表现歌曲;学习听辨并唱准两段歌曲结尾处细微的区别,体验音乐的优美意境;通过曲谱、肢体动作感应曲式,乐意用多种方式大胆表现。
二、课堂片段及反思:
片段一:导入课题。
1、以教师带幼儿郊游引出;哇!今天的天气真好,我要带你们去郊游了。高兴吗?来,我们一起跳个舞吧!(放萤火虫音乐一起舞动)
2、故事引导:郊外的夜晚好安静,满天都是小星星,真美!可是有一个怕黑的孩子却不愿意睡觉。这时出现了一种神奇的动物(出示图片)它是谁?原来是萤火虫提着灯笼来鼓励这个怕黑的孩子了。
(1)你认识萤火虫吗?我们来了解一下吧1
(2)萤火虫是一种非常可爱的动物,它常常出现在夏天的晚上,喜欢在湿地生活,最喜欢吃蜗牛和露水,因为他的腹部可以发出漂亮的光芒,所以大家都叫它萤火虫。
(3)我们来听听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效果分析:通过谈话,引导幼儿初步感受歌曲旋律,故事引导幼儿了解歌曲的宁静、优美的性质,了解萤火虫,完整倾听,帮助幼儿了解段落、记忆歌词。)
片段二:感应乐曲、理解歌曲内容。
1、放歌曲磁带,引导幼儿认真倾听。提问:这首歌好听吗?你听到了什么?
2、这首歌一共有几段?让我们再仔细地听一遍。
3、幼儿倾听第一段歌曲,说说这一段中唱了些什么?
4、幼儿倾听第二段,说说第一段和第二段是否一样。
5、带领幼儿跟着音乐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诵歌词。
(效果分析:第一、二乐句两段一样,第三乐句中节奏、音高相同,歌词略有不同,第四乐句既比较相象,但在歌词与音高方面又不一样,很容易混淆,因此重点学习每段的第四乐句。)
片段三:初步学唱歌曲。
1、跟音乐轻声学唱,引导幼儿感受夜晚萤火虫慢慢飞舞,四周静悄悄的氛围。
2、请幼儿说说用怎样的速度唱这首歌比较合适。
3、你觉得哪一句比较难唱?
4、教师重点范唱结尾句,幼儿学唱。
5、再次完整唱,提醒幼儿注意两段结尾的唱法
6、教师清唱,引导幼儿再次感受。
(效果分析:第一、二乐句两段一样,第三乐句中节奏、音高相同,歌词略有不同,第四乐句既比较相象,但在歌词与音高方面又不一样,很容易混淆,因此重点学习每段的第四乐句。完整学唱歌曲,再次将难点句加以重点练习。)
片段四:学习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1、你觉得用什么样的声音演唱这首歌比较合适?为什么?
2、萤火虫在漆黑的夜晚给我们带来了光亮,我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3、夜晚,萤火虫在慢慢地飞舞,四周静悄悄的,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速度来演唱歌曲?
幼儿再次完整演唱歌曲,提醒幼儿用轻轻的,温柔的声音来演唱,速度稍慢。
4、幼儿分组演唱歌曲。
(效果分析:学习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将声音和速度的练习要求分开提出,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也使幼儿的每次练习更有目的性。完整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并引导幼儿感受夜晚优美的意境。)
片段五:表演歌曲。
师:这么优美的歌曲,我们还可以加上优美的动作呢。你想用什么样的动作来表现呢?幼儿自由创编动作,表演歌曲。
(效果分析:用自编动作大胆表现歌曲,体验音乐的优美。)
三、课后的反思:
我在第一遍范唱时,走近幼儿,面对幼儿清唱,把唱歌的'技巧和歌曲表达的情感充分地表现出来,营造了一种静谧、亲切、温柔的氛围,引起了幼儿的情感共鸣,更便于幼儿听清楚歌词。然后根据幼儿回答情况出示相应的图片,较好地帮助幼儿理解记忆歌词。在幼儿初步感知歌曲内容的基础上,我采用让幼儿边看节奏图边欣赏录音,帮助幼儿感知歌曲的结构和节奏,再次激发了幼儿欣赏歌曲的兴趣。这首歌曲虽然是一首流行歌曲,旋律非常优美,深受孩子的喜欢,但要唱准、唱好很不容易,我就采用有节奏地朗诵歌词和分段学唱的方法来解决教学的难点,在朗诵第三句歌词“怕黑的孩子闭上眼吧”时,幼儿对“子”和“闭”的八分节奏很难掌握,我一连带孩子练习了好几遍,并引导孩子看着我的口型念,效果较好。《纲要》倡导我们在唱歌教学活动中,不光强调唱歌技能、技巧方面的训练,还应引导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本次歌唱教学的目标不仅是在欣赏歌曲的基础上学唱歌曲,关键要体验歌曲的旋律美和意境美,为此,我引导幼儿用轻声唱法随优美的伴奏带歌唱。我还借助动作表演法引导幼儿创造性地为歌曲配上身体动作,幼儿表现得很随意、有一定的表演兴致,而且动作比较个性化,通过表演帮助幼儿进一步记忆歌词、表达情感,从而充分感受了歌曲带来的审美体验。
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曾指出:“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格和情感,可以鼓舞人的进取精神。应该为幼儿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发展幼儿的音乐才能。” 让我们一起努力,让音乐走进孩子们的心灵
幼儿园案例分析7
一、活动过程
1.以游戏情境引入活动,初步感受儿歌内容
(1)播放《火车开啦》伴奏,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师:听!这是什么声音?谁开过来了?(边说边出示火车,并引出第一句儿歌西瓜爷爷开火车,咔嚓咔嚓去旅行。)
分析:教师这一活动方式的导入很有童趣,形象、直观,目的性强,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轻松、愉悦的游戏情境中唤起他们学习儿歌的兴趣,并且在耳闻目染的感官碰触中认识火车的外形特征及火车开动时发出的咔嚓咔嚓的声音,积累了初步的经验。当教师说:原来啊,是西瓜爷爷开着火车准备去旅行啦。马上边拍手边按节奏念出第一句儿歌西瓜爷爷开火车,咔嚓咔嚓去旅行。让孩子对儿歌的句式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紧接着,教师又设置了悬念:西瓜爷爷还请了其他的水果宝宝一起去旅行,我们来看看,它都请了谁呢?将活动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小环节。
(2)教师结合课件依次出示水果宝宝,幼儿初步感受儿歌。(引导幼儿学说短句:上火车,咔嚓咔嚓去旅行。)
分析:在自然、轻松的课件欣赏氛围中唤起了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他们的思维立即活跃起来。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重点在于让幼儿学说短句:上火车,咔嚓咔嚓去旅行。通过借助多媒体教学,教师逐一出示可爱的水果宝宝,并逐句来学习,让幼儿对儿歌的句式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这是本次活动的重点。而且,为了激发幼儿的兴趣,教师还将各种水果拟人化。当可爱的、充满卡通趣味的水果宝宝在大屏幕上款款而下的时候,孩子们个个激动极了。这时候,教师适时地引导孩子跟水果宝宝打招呼,并告诉幼儿说老师要用一句好听的话来请水果宝宝上火车,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一句儿歌:苹果苹果上火车,咔嚓咔嚓去旅行。紧接着,我请幼儿也来用那句好听的话邀请水果宝宝上火车。在这种轻松的游戏情境中,孩子们边玩边学,不知不觉地就学会了每句儿歌。并且,在这环节的提问中,我采取个别和集体相结合的方式,既面向全体又兼顾到个别幼儿,不会顾此失彼。
2.借助多媒体课件,引导幼儿学习理解儿歌
(1)教师按一定的节奏完整示范朗诵儿歌,幼儿欣赏。
提问:儿歌叫什么名字?西瓜爷爷请了哪些水果宝宝去旅行呢?
(2)幼儿学习朗诵儿歌。
a幼儿结合图谱进行朗诵。b幼儿按节奏边拍手边朗诵儿歌。c幼儿运用肢体动作大胆表现儿歌。
分析:在前面一个环节幼儿已初步感知了儿歌,并学习了短句上火车,咔嚓咔嚓去旅行。因此,在这一环节完整学习儿歌就显得轻松多了。况且有了多媒体的帮助,幼儿学习起来很轻松、很愉快。教师先是按节奏完整地示范朗诵,幼儿欣赏。接着,又借助提问帮助幼儿理解儿歌。然后采用了各种不同的方式(结合图谱、按节奏朗诵、结合动作等)引导幼儿学习朗诵儿歌。先是有了形象直观的看图朗诵,然后过渡到结合动作朗诵,动静交替,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3.引导幼儿分析诗歌句式,启发幼儿想象,尝试按原儿歌的句式换词进行仿编
(1)引导幼儿分析儿歌句式:儿歌句子中哪些是一样的,哪些不一样?
(2)启发幼儿扩散思维:还有哪些水果宝宝要去旅行?
(3)幼儿仿编,老师全面巡回观察。重点指导幼儿按原儿歌的句式,换词进行仿编,提醒幼儿互相交流并按节奏朗诵。
(4)把幼儿仿编得较好的句子组合成一首完整的儿歌,鼓励幼儿在集体面前朗诵。
分析:尝试仿编儿歌是本次活动的难点。我先引导幼儿分析儿歌的句式,让幼儿发现儿歌中相同的句子和不同的句子,为仿编作铺垫。接着让幼儿说说:还有哪些水果宝宝也要去旅行?启发幼儿大胆地想象。在这一环节中,老师拓展了幼儿的思维。他们开动脑筋,纷纷表示要将自己知道的、喜欢的水果宝宝也邀请上火车去旅行。并且用了那句好听的话,能与自己的好朋友大胆地分享自己仿编的句子。教师在全面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幼儿的仿编情况很好,如有个小朋友说要请樱桃宝宝上火车,她还马上完整而流利地用了老师要求的句式来表达樱桃樱桃上火车,咔嚓咔嚓去旅行。而对个别能力较弱的幼儿,教师只要稍加暗示,他们也可以完整地将自己仿编的句子朗诵出来,这时教师及时地表示肯定,可以使幼儿信心倍增。活动过程中教师更多以接纳、尊重的态度去倾听、鼓励支持,将幼儿参与仿编的热情推向新的高潮,孩子们大胆想象,尽情尽兴地进行仿编同时,教师多方创造条件,为幼儿主动学习提供时间与机会,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充分地给孩子创造了想说、敢说、愿意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
4.活动结束
老师扮演西瓜爷爷,幼儿扮演水果宝宝,边朗诵儿歌边按顺序上火车去旅行,整个活动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结束了。
二、活动反思
1.情况分析
在组织活动时,我采用多媒体教学,将水果拟人化,整个活动生动、有趣,充分地吸引了幼儿,不但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能力,也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经验。我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经验,将认知内容巧妙地融人各种游戏之中,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启发引导,探索发现,形成了师幼互动的良好氛围,教育效果显著。
2.本节亮点
活动以游戏贯穿始终,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活跃了气氛,拓宽了教学途径,符合小班幼儿活泼好动的特点。在活动中教师充分地给幼儿创造了一个想说、敢说、愿意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的环境。
3.存在不足
不足之处是,孩子仿编的水果有一定的局限性,一般都是常见的、常吃的那几种。
4.调整策略
一是我们会将活动延伸到区域活动中,在语言区投放多种多样的水果图片,引导孩子继续仿编。二是教师可以结合图谱来帮助孩子分析儿歌的结构和句式,这样比较形象直观,比较符合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
幼儿园案例分析8
安全教育是幼儿园教育最重要的话题,也是最首要的工作。幼儿园是幼儿集体生活的场所,无论教师怎样注意,也难以完全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在平日的教育工作中,我们对幼儿的安全教育往往停留在表面,或让幼儿被动的接受“你不能怎样,你不该怎样”,成人如此反复的强调只会让孩子的逆反心理更加突出。最后不该发生的事情还是在教师的眼皮底下发生了。
事情是这样的:这学期3月份的一天,是我班一名孩子的生日,她带来了圆形的各色糖果与同伴们一起分享她生日的快乐。在离园前,我班为她举行了一个小小的生日会,大家唱生日歌、道生日祝福,并将糖果逐一分发给每一位小朋友。当家长来接孩子回家的时候,孩子们纷纷举着糖果欣喜地说:“这是小朋友过生日,发给我的糖。”还有的孩子走出教室门就急忙拆开圆圆的糖果送进嘴里,边吃边奔跑下楼。过了一会儿,温润庠的爷爷带着他匆忙走进教室,爷爷说:“老师,刚刚发生非常吓人的事情,润庠在玩滑梯的时候,一下子脸通红,甚至快要发黑了,我想会不会给糖噎着了,我立即叫他弯腰,拍他的背,让他把嘴里的糖吐出来,后来咳时候终于把糖吐出来了。”当时,教师听着就感觉一阵后怕,要是万一象“果冻事件”似的,圆圆的糖果导致幼儿窒息,这是多可怕的事情,教师连忙询问果果:“你现在感觉怎么样?有没有感觉哪里不舒服?”果果似乎也被刚才的情景吓愣了,摇摇头说:“没有。”教师又接着说:“以后吃东西的时候要告诉大人,而且要坐定了吃,吃完了再玩。”并嘱咐家长要回家注意观察,幼儿身体是否有不适的现象,有的话要立即上医院进行检查。“孩子生日”原本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却因圆圆的糖果发生了不愉快,甚至导致幼儿生命危险,再次给教师敲响了警钟,不能忽视幼儿的安全教育,对教师以后的工作也是一个提醒和督促。
分析:幼儿园中,除了幼儿带来食品与大家分享,而且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给幼儿发一些糖果作为奖励,会非常留意提醒幼儿将糖果带回家吃。孩子们拿着糖果走出教室门与家长一起回家时,他们就会迫不及待地要吃糖果,经常是边吃边在幼儿园中玩耍,家长则会让孩子自由地在园所里奔跑、游戏,家长们则远远地站在一旁,或是俩俩聊天,或是坐在花坛边休息,这时就是发生危险的隐患。孩子发生意外事故,这是作为家长、幼儿园、教师不愿意看到的。然而,有时这也是无法避免的。因为孩子尚处在幼儿期,身体机能发展不完善,安全及自我保护意识不强。面对突发状况不知如何应对和防范,因而易受到伤害。同时,这一现象有时又是可以预防,甚至是可以避免的。
反思:一方面,教师要与家长做好沟通,协助幼儿园做好幼儿的安全工作;请家长不要带圆形的硬糖等食品来幼儿园分发,离园时,教师向家长告知分发食品的情况,以便家长加强观察及提醒,家长接好幼儿要关注幼儿的活动安全。第二方面,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加强幼儿的安全意识培养,例如,用一些事例、故事,让幼儿讨论,如何避免危险?让幼儿知道在饮食中,要坐定吃、不奔跑、吃完后再玩。第三方面,教师要掌握一些幼儿急症的方法,如遇到幼儿气道阻塞,可使用背部敲击法、腹部推压法,第一时间进行急救处理,减少对幼儿的伤害。
作为幼儿教师何一个人,在孩子的安全问题上同样有心理压力,如果孩子们在幼儿园平安的度过一天,我们也会感到松了一口气。主题活动也好,生活中有机渗透也好,目的只有一个,让孩子们树立安全意识,保证幼儿的安全和健康,因为这不仅关系到幼儿的安全和健康,也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和快乐。
幼儿园案例分析9
一、幼儿情况分析
孩子活泼好动,性格开朗,平时很喜欢帮老师和小朋友做事情。但是每当老师和小朋友指出他犯的错误时,他总是不肯认错,而且还很不高兴。孩子在班上属于各个方面发展都很好的孩子,在幼儿群体中有一种惟我独尊的骄傲感,从未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另外,他在家中也备受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及父母的百般呵护,宠爱,孩子第一次来幼儿园时,到现在一直都要哭。老师接过来一会他就好了,老师问他明天来了就不要哭了,他回答得很快,说:"好,明天来了我不哭。"可是第二天会照常哭。他刚来园的时候自理能力表现得很差,属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类型。还经常告状,他告状时你不理他,他就会说你打他或是就找别的小朋友帮他打报复平,直到有小朋友帮他为止,他就会满意的笑。
二、成因分析
面对这样一个孩子,我该怎么办呢?我先了解造成他这种情况的原因。有的是因为紧张、恐惧或被人嘲笑等因素引起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潜意识中为自己不在受伤害,内心很自然产生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有的则是因为环境因素造成的如家庭成员之间的原因。
三、具体实施
(1)家长工作向家长了解幼儿在家的情况,并把教育思想说给家长听,希望得到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2)对策
行为1:孩子玩玩具的时候喜欢一个人玩,不和同伴进行交流。
措施:我们在平常聂理硕创设轻松愉快的生活环境。比如,我们利用早晨活动时间,让孩子进行分组自由交流,尽量让小朋友的情绪愉快,制造一种良好的.生活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小朋友和睦相处,回家也逐渐地愿意跟父母交谈幼儿园里发生的事情。
成效:经过一个月左右的培养,他在班里基本能够和同伴进行交流,并且开心地与同伴进行游戏。
行为2:当我们出去户外活动时,孩子在活动中和小朋友发生争执时老师及时帮助他分析情况。
措施:增强孩子交往的机会,并请家长配合有空时多带她到外面接触其他人。例如,公园、小区楼下……在交流中产生和发展的,要增加孩子的交往的机会,创设情感交流的机会。孩子只有在广泛的交往中,感到有很多东西,他活动中才会积极起来。尤其是孩子之间的交往更是重要,因为他们身心发展有相同特点,也有共同语言。渐渐地他在自理能力,自我服务意识也强了许多。
成效:经过一段时间的配合与实施措施,孩子的性格有了大的变化,变得敢开朗多了。
行为3:在日常生活中我观察到孩子在自我服务意识方面的情况。
措施:我们三位老师共同商量,先结合家长及时沟通好情况,在园里我们就邀请孩子做小值日生,要他融入我们幼儿园的大家庭。
成效:经过一段时间的配合与实施措施,孩子开始愿意上幼儿园了,也不会哭闹了。这时孩子和孩子的家人的脸上都露出了笑脸,此时我们三位老师也觉得很欣慰。
四、效果记录
将近半个学期的努力,孩子会积极主动与同伴交往,上课老师提问也爱回答,性格比以前开朗多了,自理能力强得多了,也爱上幼儿园了,看见孩子来幼儿园都高高兴兴的我们三位老师也觉得很欣慰。
幼儿园案例分析10
案例背景:
游戏是儿童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它通过虚拟情境以再现成人的社会经验与人际关系,从而使儿童达到认识周围世界的目的。因此,游戏体现了儿童与现实的一种特殊关系,它通过某种虚拟的情境把某一类实物的特征转移到另一类实物之上。例如,幼儿用竹竿模仿成人骑马的游戏,在这里马的特征便转移到竹竿上,竹竿成了马的替代物。游戏是儿童产生高级心理现象的重要源泉,是儿童社会化的最重要的途径。因此,对于3-6岁的幼儿来说,游戏应该成为他们的主导活动。所以,在《纲要》中明确指出:“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通过多种活动促进幼儿发展”要求我们做到“保障幼儿游戏的权利,为幼儿提供游戏的条件,尊重幼儿游戏的意见,使幼儿在游戏中获得自身的满足和发展。要通过游戏和多种活动引导幼儿在与环境的接触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操作、探索、发现,并与人交往,从中获取多方面的经验和能力”。
情境描述:
只要天气晴朗,早晨我们都会组织幼儿晨间活动,玩各种体育器械,今天当我们来到幼儿园时,一大堆竹子做的“独轮车”映入眼帘,同时也引起了幼儿们的兴趣,一个个放下书包飞奔过去抢着玩,我组织大家推着车过独木桥,总有几个幼儿不顾老师的叫唤,没有遵守游戏规则跑来跑去,自顾自的玩,有的扛着、有的拖着;还有的用力的摔在地上。看到此幅情景,我反复去想其中缘由。
案例分析:
1、中班幼儿年龄小,游戏必须具有情节性和情景性。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也要全身心的投入再加上夸张的表情、语言、动作,充分适宜的游戏材料,完整的游戏情节,引发幼儿不自觉的进入游戏情景中去。首先游戏前我应该用一个完整的故事吸引住幼儿。在一种机械的游戏中增添故事情节,采用故事的手段来游戏,比如我们可以说:“小朋友,你们要出发到对面去摘果子了你们看,那儿是不是有一个独木桥啊?但是,你们可要小心了,在桥的下面有一条深深的河流,千万不要掉下去喽,不然你们就没有事物过冬了,那你们要怎么做才能安全到达呢?”这样导入相信要比今天我们玩的生动许多。诱发了幼儿的兴趣,接下来老师也无须介绍游戏规则了。
2、中班幼儿的游戏具有灵活性和机动性。
作为老师应该有敏锐的观察力,灵活机动的应变能力来应付突发的意想不到的事情。如:游戏时有一个幼儿总喜欢横冲直撞,跑来跑去。刚开始时我还提醒他,然而这种干涉并没有起作用,于是我就不支持、不限制、不关注。现在想一想,幼儿的行为总有自己的理由,幼儿既然乐在其中,就可以顺其要求,巧妙利用:“哇,河流多急呀,小心不要掉下去了”这样既满足了他的要求,又间接影响了他。当然也可以用语言帮助幼儿积累经验,引导幼儿游戏的方向。如,对跑回来的幼儿说:“不好啦,河水涨高了,快站在桥上,不然要打湿了,到对面就安全了。在这样的情绪感染下,他一定会好好地到达独木桥的对面。
活动反思:
游戏的特征在于它一方面服务于教育目的,另一方面又使幼儿得到满足和快乐。因此,教师的任务在于改造幼儿的自然游戏,使它既具有教育上的价值又保持游戏的性质。这种游戏是愉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游戏。在这种游戏中.教师和幼儿是必要的参加者.并在积极的互动中互相影响。通过这种游戏幼儿能感知与操作物质世界,积累大量经验.发展创造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并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种游戏,幼儿能区分社会角色.学会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他人,发现并认识自我,使自己的社会性得到良好的发展;通过这种游戏,幼儿能克服消极情绪.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使自己的情感得到良好的发展;通过这种游戏,幼儿能对己习得的协调动作进行练习和运用,掌握新的.技能,促进身体的生长发育。
那么在游戏活动中的教师应该怎么做呢?
1、教师应对幼儿园游戏进行科学的设计。教师对游戏进行设计是将游戏纳入有目的的教育过程的关键,是幼儿园游戏取得良好预期教育目的的前提和保证。
2、在游戏过程中注意主体性的发挥。游戏过程中教师主体性的发挥,是指在幼儿游戏进行、实施过程中教师应以真实的游戏者和敏锐的观察者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去.让幼儿在一种更加平等的氛围中得到更好的教育。
3、教师应注重游戏评价中主体性的发挥。游戏评价是影响幼儿游戏继续开展的重要元素,也是教师指导游戏的延伸。因此,要使幼儿在游戏水平上达到较高层次,教师在游戏评价中主体性的发挥同样不可或缺。
在这方面,教师应注意两点:
①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对幼儿的行为应保持高度的敏感性.随时做出积极的应答,以激发和维持幼儿参与游戏的主动性、积极性。
②游戏结束后,教师应对游戏计划与目标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分析.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对游戏进行调整和纠正。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教师和幼儿之间积极的互动,使幼儿得到更好的发展。
幼儿离不开游戏就像鱼儿离不开水,可见游戏已经成为幼儿生活的一部分了,所以作为教师更应该积极鼓励幼儿游戏,帮助幼儿在游戏中成长。
幼儿园案例分析11
曾在杂志上看到过这样一例事实:留学美国的教育学博士黄全愈的儿子,在国内时三岁学画国画,寄到美国的“竹子图”让美国教授大为惊叹。黄博士的儿子五岁到美国后继续去学画,去学校几次后,儿子不愿再去了。儿子说:“老师根本不教绘画,一点儿也不教!”黄博士悄悄去学校观察,发现美国老师的教学几乎是将孩子们“放羊”,出一个题目,让孩子自由去画。老师不讲基本的笔法,不讲布局结构,也不在黑板上画示范画让孩子临摹。这样的教学方式黄博士觉得是误人子弟。
这种类似的“放羊式”教学方法,自颁布新纲要后,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也曾有过,那所谓的“以幼儿为中心”、“尊重幼儿的想法与创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忽略了幼儿已有的经验与艺术天赋,忽略了同周围环境活动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的相互作用。
在与老师的交流中,发现少数教师喜欢怀旧,喜欢以前老教材——好学,喜欢以前的孩子——听话,喜欢以前的幼儿提出的问题——“老师,我画的像不像?”老师通常对于幼儿作品的评价是“像与不像”,给予的指导是“不可以如何和应该如何?”黄博士发现儿子画完画总是问:“我画的像不像?”而美国的孩子则会问:“我画的好不好?”当然,在过去画的像的幼儿也就更讨老师的欢心。“像不像”是我们孩子习惯对老师作品的复制的发问,复制得越像老师越高兴,因为我们的传统教育不鼓励孩子去打破常规,创造自己独立的心灵世界,试想一个孩子从小到大长此以往,反复接受这种模式的训练,幼儿的创造性又从何来?而“放羊式”的教学方法让孩子们画画时没有规范,没有限制,虽然画的不成比例,五花八门,但孩子在心理上永远在表现自己独特的思考和与众不同。
“放羊”与“复制”是一个对立的'面,而又是相辅相成的。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适应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孩子们应具有创造财富的能力,在教育中我们既不能过分追求“放羊”,也不能全部舍弃“复制”,只有在新纲要的正确指引下,我们的幼儿教育才能进一步地推进。那如何搞好“放羊”与“复制”的关系呢?我认为:
1、转变教师的观念
教育教学改革必须依靠广大教师,幼儿园要充分发挥教师改革的热情和积累教师有益经验,为教师提供适当的自主空间,教师自己要努力对新纲要的理解,大胆实践,把纲要中的教育理念和目标内化为自己的教育观念和价值要求,不断摸索,不断创新,转化自己的教学观念,转变对幼儿的认识。
2、幼儿创设更大、更多、更和谐的创造空间
有了良好的环境,成功的机率也相应提高。因此无论什么活动,我们要在材料提供上动足脑筋,下够功夫,充分利用和体现材料多样性的效能,让孩子接触不同性质、不同种类、不同性能的材料,以启发他们灵感的火花,避免再次出现上述所讲的复制现象,提问注意启发性,多问“为什么,”少说“是不是?”这样安排能使幼儿的好奇心、创造动机和兴趣等心理需要得到满足。如幼儿绘画时不会出现千篇一律的复制,续编故事是也不至于重复同一个内容。
3、尊重幼儿,给幼儿于正确的指导和评价
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他们存在着个体差异,作为老师,要尊重每一个幼儿,善于发现每一个幼儿的闪光点,对他们的一丝成绩都要肯定,让幼儿充满自信,在作业时不对每个幼儿作统一要求,因人施教,让每个幼儿得到不同的发展,能力差的幼儿可以“复制”的多一点,能力强的幼儿可以“放羊”多一点,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想象与创造。教师必须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用平和而客观的心态去评价作品和创造行为本身,同时注重给孩子充分自由,不随意干预和打扰幼儿的自由发挥、自愿表达和表现。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在于发现每个受教育者身上一切最美好的东西,发展他们,不去用学校的条件限制他们,鼓励他们去创造。”对,只有“复制”、“放羊”相互结合,才能让幼儿创造的明天更美好。
幼儿园案例分析12
美工活动,是幼儿园的小朋友所向往的,小班的孩子这个学期刚刚入学,对手工橡皮泥也是没有什么基础,但今天,孩子们一看到桌子上的这些橡皮泥,个个都兴奋不已。好像已经知道了,我们今天要干什么似的!
还没等我开口说话,我们班的小调皮发话了:“老师这是橡皮泥吗?今天我们玩橡皮泥啊?太好了,我最喜欢捏橡皮泥了!”紧接着任记鹏又说:“还用问吗?你看就知道是玩橡皮泥呀!要不老师给我们准备这些东西干嘛!它又不好吃!肯定是用来捏东西的呀!”其他孩子也在说:“是啊,是啊!”听着孩子们讲的话,我没有想到,孩子们竟然如此的喜欢玩橡皮泥!之前我还在想,孩子们第一次接触橡皮泥,不知道兴趣会如何?现在看来,是我多虑了!
突然,陈叶隆说:“老师,我想要小熊的橡皮泥,我喜欢小熊!”王婧琪说:“不行,不行,小熊的橡皮泥是我的,那是妈妈给我买的!”活动还没开始,陈叶隆和王婧琪就争吵了起来,他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谁都不让步。这时,陈春霖说:“我们刚来幼儿园的时候,不是每个小朋友都带来了一盒橡皮泥吗?还让老师给我们在橡皮泥的盒子底下,写上了名字呢!我们大家可以用自己的那一盒橡皮泥玩。”对呀,你们的橡皮泥,老师都给你们贴上标签,写上名字了,你们可以用自己的橡皮泥,捏出你自己所喜欢的东西!田梦妮也在说:“其实橡皮泥都是一样的,只是装有橡皮泥的盒子不一样,要是不信,让老师打开,看一看不就知道了!”听了这话,我马上打开其中的几盒橡皮泥,让小朋友们看!其实每盒橡皮泥都是一样的,有的橡皮泥大点,有的小一点,就像梦妮说的,只是盒子不一样罢了!田旭辉说:“我能用的是橡皮泥,又不是盒子。老师,你说,我说的对吗?!”对,对,你们说的都对!现在我才知道,原来我们小班的孩子一点都不小,说话就像个小大人一样!泽雨,如果你还是喜欢小熊的橡皮泥,你可以和拥有这盒小熊橡皮泥的同学,交流一下,看看她能否愿意和你交换着玩一会?好吗?“谢谢老师,我明白了!下面我讲橡皮泥分发给大家,请小朋友来玩一玩!
美工活动终于可以顺利的进行了,不过听了孩子们的对话,真是让我目瞪口呆。真正觉得,其实有些问题是孩子们自己能够解决的!
这是孩子们第一次在幼儿园,孩子们自己动手操作玩橡皮泥,中午时,我只是用语言来讲述了一下,在这次美工活动过程中,玩橡皮泥应注意的事项,以及用团、捏、搓等几种简单的技能方法来进行玩橡皮泥。
此时,孩子们看着,面前的橡皮泥,已经兴奋不已。有的孩子已经开始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团了起来,也有的孩子一边团一边嘟囔着:“老师说做麻花,要搓两个长条,然后拧在一起就好了!”还有个别孩子,在我的提示下继续捏着他们所喜欢的东西。
最后,在活动展示时,我看到有各种各样的棒棒糖、麻花、QQ糖、糖葫芦……
沈莘炎举着自己的作品说:“我见过的麻花是这样的!”沈玉杰也说:“老师,我吃过的棒棒糖是这样的.……”其他孩子也在继续讲述着自己捏出来的作品。
幼儿行为分析:
在活动的一开始,对于孩子们的疑问,我并没有及时的回答他,而更多的是倾听周围孩子们的看法与回答,看看他们是如何处理的。部分孩子思维很清晰,能够及时的帮助并解决问题,最后也是以愉悦的心情,如愿的进行此次活动。
针对本次美工活动,幼儿兴趣很高,幼儿第一次接触橡皮泥,我只是讲述制作的过程,并没有给孩子们去示范,我想孩子们应该有自己的发挥空间,我不去示范,也是因为这节美工活动并不是太难,孩子们听了制作过程,应该能够理解和想象出自己喜欢棒棒糖、QQ糖、麻花的样子,更多的给孩子们自由发挥的空间。
活动措施:
美工活动的有效组织,其实需要很多准备工作,除了材料的提供以外,教师也应该考虑到,活动前孩子们的疑问以及争吵也是极为重要的。在活动前,或者活动过程中,我们教师应以观察为先,根据具体情况,再进行介入、引导,不要着急去回答幼儿的疑问,其他孩子会有不同的看法与回答。对于幼儿不要操之过急,给孩子一个交流、讨论、解决问题的空间,我觉得,孩子们之间产生的问题也是任何一个活动中最宝贵的东西,需要教师正确的去处理。
幼儿园案例分析13
一、案例简介:
延延、乐乐等几个扮演顾客的孩子来到了大润发超市购买了一些东西后来到了活动室的中间空地上,将自己购买的东西一一摆放在地上,然后一起围坐下来进行品尝购买的那些东西,一会儿乐乐站起来说我再去买一些好吃的东西来吧,于是他去超市买来了鱼、青菜、豆芽等物品,旁边的晨晨说这些东西都是生的怎么吃呀,延延接上来说我来把它烧一烧然后再吃吧。但孩子们发现不知用什么来烧了、、、、、、
二、讲评过程
我在游戏结束后的讲评活动中请延延来介绍她是如何玩的,当她讲述到她和几个同伴一起到超市购买了物品后聚集在一起进行聚餐时,我邀请他们到集体前面展示给大家看,这时孩子们的情绪马上就调动起来了,纷纷说着我们中班时到金仓湖玩耍时也是这样的,我们那时地上还铺了一块桌布,人坐在上面的。于是我就请幼儿说说聚餐时的一些事情,这时,延延想起了刚才不能煮东西的事情了,我就请小朋友一起来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这时,帧帧站起来说,可以用我们玩的篮子当成锅来煮东西呀!我就接上去说锅有了,那么,用什么来烧呢?小元接着我的话说可以用纸,我马上就给予了肯定,请小朋友再想想除了之以外还可以用什么,于是,孩子们的思维一下子打开了,有的说用报纸、硬纸板、木板等等,我有问到:现在没有你们说得这些东西那该怎么办呢?孩子们这时都愣住了,不知怎么来回答了。于是,我请小朋友找找班内有什么是我们可以用来替代的,这时,孩子们马上想到了平时用的积木、玩游戏用的吸管等等。在师生共同的智慧下有一个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决了。
三、案例反思
1.从现阶段孩子的游戏状况和年龄特点来看:在日常生活中,孩子随着年龄增长教师可利用各种途径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开拓眼界,积累游戏经验。经过小中班阶段举行的亲子活动中孩子们进行过野餐、聚餐这样的活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因此,在游戏时将此内容灵活地迁移和运用游戏中来。在玩娃娃家和日常生活中积累了做饭、做菜的经验。所以,当有人说生的东西不能吃时,能马上想到了将东西煮熟就能吃了,于是就有了煮东西这个过程。
2.从教师的评价方法、手段与实效来说:对于游戏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富有创新的行为、结果,教师利用讲评时请幼儿来介绍,并抓住这一小小的创新开展讨论。如:孩子们野餐、聚餐时提供一些辅助的材料如桌布,让孩子们铺上桌布后再摆上物品,营造更好的游戏氛围。当游戏内容逐步深化需要增加一些游戏材料时,寻找一些替代物,逐步提高幼儿的应变能力,使游戏内容开展的越来越丰富。这样不但能启发幼儿积极思维,还能丰富游戏情节,使幼儿在一种直观、积极、愉快的情绪下参与评价,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幼儿园案例分析14
情景讲述:
这是一堂阅读课,在教研组长与几位师傅的鼓励下,我在小班教研组开了这一堂阅读课。虽然这节课只作为整个教研组的公开课,但是光教案就备了三遍。
第一个教案在集体备课时,我的两位师傅葛秋菊老师和孙颖老师就给了我不少好的建议,帮我把整个过程进行了一番大改革。一个个环节有了几位师傅的指点,我的心里从不安,到逐渐有了底。
第二个教案形成后,我在小一班进行了第一次教学,整堂课下来,感觉还算比较顺利,就感觉有很多不足,很多地方还需要改进,而且每个环节都有不太满意的地方。这节课自己感觉不够精炼,怎样让自己的课堂更简洁易懂?我们教研组作为集体备课,又进行了一次磨课。副园长徐晓军老师与办公室主任马国红老师也参加了整个教案的修改。在整个教研组的讨论下,我们从教学目标到一个个环节的过渡语,都进行仔细的揣摩,终于生成了比较满意的第三个教案。这让我再一次领略到集体的力量伟大的。
理论分析:
第一堂课,自我感觉不是很满意。这一堂课的时间把握得不是很好,足足超了八分钟,还有很多环节感觉不是很简练。这跟一个人的教学经验和教育机智都有很大的关系。《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小班的一节课超出时间这么久,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发展。怎样让这节课在把握好时间的同时,让幼儿学会知识呢?仔细揣摩一下会发现,我在提问与启发幼儿回答问题时,没有及时的引导幼儿直接转入话题。
其实我的本意是想让多几名幼儿回答问题,但是事与愿违,由于我没有及时的引导,第二名幼儿并没有按照我的设想回到第一副图上回答问题,当幼儿讲完其它几幅图以后,我不得不回到前面,再与幼儿讨论第一幅图。这个环节浪费了很多时间。还有最后一个环节,“送礼物”中,我在请幼儿送礼物时,也浪费了很多时间。
自我反思:
这节课下来,收获很大。我得到的'不仅是经验,还有同事们的出谋划策及几位师傅的认真的帮助。我们在一起磨课,讨论,你一言我一语中,我感受到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经过这样一堂课,我知道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上好一堂课,还有很多需要我要学习和思考的地方。相信有了目标,就会方向,有了方向,就会有进步。为了孩子,也为了这份自己选择的事业,我会努力!
幼儿园案例分析15
小班语言活动:蜗牛搬家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学说故事中蜗牛与朋友的对话。
2.知道蜗牛因为害怕困难,所以搬家没有成功。
活动准备:
1.课件《蜗牛搬家》
重点:理解故事内容,学说故事中蜗牛与朋友的对话。
难点:知道蜗牛因为害怕困难,所以搬家没有成功。
活动过程:
一、 通过提问,导入活动
提问“小朋友你们可以告诉我你们的家住哪里吗?(请3、4名幼儿说一说)嗯,小朋友的家都住在美丽的小区里,那你们想不想知道蜗牛的家住在哪里呢?
二、分段欣赏故事,帮助幼儿理解、学说角色对话
(1)倾听故事第一段
1.蜗牛住在哪里?他住得舒服吗?(住在池塘边的石缝里,周围光秃秃的除了石头也没有,每天饱受风吹日晒,只有阴天下雨,他才从壳里探出身子喘口气)
3.他听到蜻蜓和蚂蚁说小山坡是个好地方,他打定主意想干什么呢?
4.猜一猜,蜗牛搬家成功了吗?
(2)倾听故事第二段
1. 蜜蜂来帮蜗牛搬家,天气怎么样?蜗牛怎么说?教师与幼儿分别扮演蜜蜂和蜗牛,练习对话(蜜蜂:“我来帮你搬家”。蜗牛说:“今天我不能搬家,太阳会晒着我的。”)
2. 蝴蝶来帮蜗牛搬家,天气怎么样?蜗牛怎么说?(幼儿交换角色扮演蝴蝶和蜗牛,练习对话)
3. 青蛙来帮蜗牛搬家。天气怎么样?蜗牛怎么说?(让幼儿分别扮演青蛙和蜗牛,练习对话)
(3)倾听故事第三段
1.你们觉得蜗牛的家会搬成了吗?(让幼儿猜想)好,那蜗牛的家到底搬没搬成,我接下去听故事。
2、故事听完了,蜗牛的家搬成没?为什么?
三、完整倾听故事 ,学说故事中的对话。
那我们再一起来完整的`听一遍故事,看看蜗牛到底为什么没有搬成家?我们在听的时候还可以一起跟着故事学说蜗牛的话。
四、讨论
4.如果你是小蜗牛,你会因为太阳晒、刮风、下雨就放弃搬家吗?你会怎么做?
5.小朋友在上幼儿园时,有没有遇到太阳晒、刮风、下雨?你们是怎么做的?你们都是不怕困难的好孩子。
活动反思:
本人在拿到这个教学活动,看了故事以后发现,故事中的很多语言都太过书面化,不够通俗也不利于中班的孩子理解,所以我在故事的语言上做了一些改动,还根据故事内容自己动手做了课件。(课件、原来的故事和改动的故事附在教案后面请大家指点)在环节的设计上我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第一环节我通过提问让幼儿来说说自己的家在哪里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引出故事题目《蜗牛搬家》,因为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因此,在活动中幼儿的注意力很快的吸引过来了。然后分段理解故事内容。我把第二环节作为重点,学说故事中的对话,不仅丰富了“细皮嫩肉”这个比较有难度的新词,还把原来故事中的“天潮地滑“改为”雨天路滑“这个比较易于幼儿理解的词来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我是以提问后,幼儿个别回答,
再到分组角色集体学说对话,一遍又一遍的进行练习,主要运用了讲述法和练习法,在集体教学中注重个别差异。第三环节进行完整地倾听故事,学说故事中的对话。起到了复习巩固的作用,尊重幼儿的个别差异,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练习,所以这里我采用的是集体学说对话的形式。第四环节,是一个经验迁移的环节,通过讨论,让幼儿明白蜗牛没搬成家是因为害怕困难,从而教育幼儿要做勇敢的、不怕困难的好孩子,坚持天天上幼儿园,从而突破本次活动的难点。我觉得本次活动的不足之处是教学材料的设计上,课件设计还有不足之处,以至于在操作上有些不方便。
原故事《蜗牛搬家》
蜗牛住在水池边的石缝里,周围光秃秃的连个遮拦也没有,他每天饱受风吹日晒之苦。只有阴天下雨时,蜗牛才从壳子里探出身来喘口气。
一天,蜻蜓、蚂蚁来看蜗牛。
蜻蜓说:“前边有个小土岗子,那儿可是个好地方:有密密的丛林,有鲜花野果,旁边还有一条清清的小河……。”
蚂蚁说: “蜜蜂、蝴蝶、青蛙、蚯蚓他们也住在那里。蜜蜂酿蜜,蝴蝶传播花粉,青蛙捕捉害虫,蚯蚓翻松泥士,大家快活极啦!”
蜗牛送走了蜻蜓和蚂蚁的话,很高兴。他没想到前面的小山岗是个好地方,也没想到蜻蜓他们生活的那么快乐,他打定主意,也要搬到小山岗去!
过了两天,蜜蜂来帮助蜗牛搬家。蜗牛看看头顶上的太阳,就有点犹豫了,他说;“只是今天不能搬家,太阳会晒着我的。”
过了两天,蝴蝶来帮助蜗牛搬家。蜗牛看看天上刮着风,他说:
“今天不能搬家,我这细皮嫩肉,禁不住这风吹!”
又过了两天,青蛙来帮助蜗牛搬家。这天,天空下着小雨,既没有太阳,又没有风沙,可是蜗牛望望那濛濛细雨,又有些犹豫了,他说:
“今天不能搬家,天潮地滑,小土岗的斜坡爬起来很吃力的。“
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来帮蜗牛搬家了,蜗牛的家也一直没有搬成,天气越来越冷了,他总是望着小山坡,低声的叹息:“都是怕这怕那,要不我早在那边过着愉快的生活了。”
改变过课件资料故事《蜗牛搬家》
蜗牛住在水池边的石缝里,周围光秃秃的除了石头也没有,每天饱受风吹日晒,只有阴天下雨时,蜗牛才从壳里探出身来喘口气。
一天,蜻蜓、蚂蚁来看蜗牛。
蜻蜓说:“前边有个山坡,那儿树林、有草地,还有一条弯弯的小河……。”
蚂蚁说: “蜜蜂、蝴蝶、青蛙、蚯蚓他们也住在那里,大家在快乐极啦!”
蜗牛听了蜻蜓和蚂蚁的话,很高兴。他打定主意,也要搬到小山岗去!
过了两天,蜜蜂来帮助蜗牛搬家。蜗牛看看头顶上的太阳,就有点犹豫了,他说;“只是今天不能搬家,太阳会晒着我的。”
过了两天,蝴蝶来帮助蜗牛搬家。蜗牛看看天上刮着风,他说:
“今天不能搬家,我这细皮嫩肉,禁不住这风吹!”
又过了两天,青蛙来帮助蜗牛搬家。这天,天空下着小雨,既没有太阳,又没有风沙,可是蜗牛望望那濛濛细雨,又有些犹豫了,他说:“今天不能搬家,雨天路滑,爬起来很吃力的。“
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来帮蜗牛搬家了,蜗牛的家也一直没有搬成,天气越来越冷了,他总是望着小山坡,低声的叹息:“都是怕这怕那,要不我已经和朋友一起过着快乐的生活了。”
【幼儿园案例分析】相关文章:
幼儿园案例分析07-21
幼儿园案例与分析03-10
幼儿园案例分析07-28
幼儿园美术案例分析03-22
幼儿园案例与分析(荐)07-06
【推荐】幼儿园案例分析07-28
纳税分析案例10-19
礼仪案例分析03-14
案例分析范文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