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分析

时间:2023-07-29 07:44:38 科普知识 我要投稿

教学案例分析[集合]

教学案例分析1

  口语交际

教学案例分析[集合]

  这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和单元专题相联系的,在导语中提前做了布置。教师在本单元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听广播看电视、阅读书报杂志,要提醒学生搜集有关世界各国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做好交际的准备。话题可大可小,资料可多可少,教师可以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决定,同时注意同其他学科的联系。

  由于教材的话题比较宽,教师要防止小组交流出现自说自话的情况。为了让交际活动更深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兴趣分小组针对某一个方面搜集资料,如可以按风俗习惯、生活习惯、人种特点、文化特点等角度分组;可以让学生搜集世界各地的趣闻逸事。总之,方法、角度可以多样,但目的都是引导学生关心世界大事,增加对其他国家的了解。

  为激发学生的交际热情,本次口语交际可以配合活动进行,如举办小小世界博览会世界之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或做导游等活动,通过图片、实物展览引发学生的交际愿望。教师还可以引入最近的世界大事,展开主题讨论。对受条件限制的地区,一方面教师要多搜集一些资料,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从广播、电视等媒体中取材,并适当降低口语交际的要求。

  习作

  本次习作是自由作文,目的是给学生一次更为自由表达的机会,把自己最近特别想写的内容写下来。作文内容范围、体裁不限,写景、记事、写物、写人都可以。自由作文的含义应该包括五个方面:自由选材、自由立意、自由拟题、自由表达和自由修改。

  这次习作,教师可以提前布置,让学生知晓本次习作的要求,自由选材、自由立意。教学重点是启发学生的思路,可以让学生先自己说说最想写什么,想怎样写,对构思不一般、有个性的学生要鼓励。

  习作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从习作的提示语可以看出,编者的意图是希望学生写真人真事,写真情实感。如,既可以写有趣的事,也可以写后悔的事;既可以写喜欢的人,也可以写不喜欢的人;既可以写自己的愿望,也可以写自己的委屈。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开始有了独立意识,对一些问题有了自己的见解,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写,要求学生把内容写具体,句子写通顺。

  习作后,还可以让学生自由修改,教师要指出学生习作中的不足,让学生自己修改,包括选材和词句等方面,培养学生自能作文,自能修改的能力。

  我的发现

  本组我的发现编排的是AABC式的成语。

  在四字成语中,常把同一的字或单音词重叠起来使用。成语的叠音有三种基本形式:第一种,前两字叠用,其公式为AABC,如比比皆是斤斤计较心心相印欣欣向荣咄咄怪事。第二种,前后两字均叠用,其公式为AABB,如日日夜夜形形色色战战兢兢鬼鬼祟祟层层叠叠熙熙攘攘。第三种,后两字叠用,其公式为ABCC,如神采奕奕温情脉脉虎视眈眈喜气洋洋逃之夭夭。诵读上述成语,不难发现,不管是以何种形式重叠的成语,都念两拍,如扬扬/得意兢兢/业业等,其节拍形式为XX/XX。整个成语读起来节奏鲜明,琅琅上口,韵味无穷,富有音乐美。同时,成语的叠字加强了语言的形象性,使成语的表现力大大加强。教师在教学时重在让学生积累这些成语,多读几遍,感受成语的音韵美。同时让学生用这些成语试着说句子,检查学生是否了解成语的`意思,教师可不做统一要求。

  日积月累

  第一项是读读认认,让学生通过熟字增加偏旁认识生字。生字的读音多数和熟字不同,要纠正学生读错音的情况。如,郎、廊、厅读后鼻音,置、岔读翘舌音。由于教材在低年级主张自主识字,估计有许多字学生已经认识了,这时教师可以让认识了的学生说一说是采用什么方法记住的,和其他同学交流识记的方法;也可以引导学生组更多的词语,帮助学生巩固。第二项是读读背背,选了五句表现友谊的名句。这几句意思不算太难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熟读成诵。有时间还可以给学生补充一些表现友情的名句。以下材料供老师选择: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春秋)孟子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战国)庄子

  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汉书》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唐)张九龄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

  人生所贵在知己,四海相逢骨肉亲。《雁门集》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曲选·争报恩》

  趣味语文

  本组趣味语文是说言。一个普通的言字,竟可以构成这么多的词语来表达不同的含义,这充分展示了汉语丰富的表现力。教师可让学生多读几遍,说一说文中对言的概括是否恰当;还可以启发学生拓展一下,由言构成的词语还有哪些,如美言、谎言、箴言等。对程度较好的学生,可以让他们仿编,训练学生的归纳能力,如说笑,模仿短文的形式,用一句话说明各种不同的笑(微笑、讪笑、嘲笑、欢笑、苦笑、嬉笑等)。29

教学案例分析2

  【案例背景】

  体验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教师积极创设各种情景,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地对教育情景进行体验,并且在体验中学会避免、战胜和转化消极的情感和错误认识,发展、享受和利用积极的情感与正确的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蕴藏于这种教学活动中的欢乐与愉悦,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

  因此作为新课程改革一线的教师,需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注意“体验教学”处处让学生有所“体验”在“体验”中更好的成长。现在我把自己教学《七年级下册15课〈孙权劝学〉》时对体验式教学的运用记录如下。

  《孙权劝学》是从北宋司马光主持编撰的《资治通鉴》中节选的,《资治通鉴》对于后世之人以史为鉴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篇小故事对于我们也颇多借鉴价值。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如何用好这篇教材?我以为要从多方面来考虑。从教材编写者的角度来说,教材编写者将它编入人物(且均为“不平凡的人物”)单元,很显然是希望学生能从人物身上吸取到个人成长的养料,因此我们不能单纯的将它当作一般的文言文来对待,而应紧密围绕人物来作文章。从阅读的本质来说,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读者要从文字作品中提取信息加工信息,与作者建立一种人与人的精神联系,与文本中的人物对话,实施精神上的交流,从中促进自己的成长或发展。那么,这则小故事及其中的人物给学生的感悟、启发,将有力的促进学生的成长或发展。当然,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也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一并加以重视。如对文言知识的积累,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对文章中的人物进行分析的能力的提高;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老师注重对学习方法的指导等。总之,力争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上整体推进。

  【案例实录】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处处注重学生的体验,特别注意在以下的几个环节的设计:

  一、导入:

  (课前多媒体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

  师:刚才我们听到的是什么电视剧的主题曲 ?

  生:《三国演义》

  师:《三国演义》中有许多英雄人物,你们说说都有谁?

  生:刘备、曹操、关羽、张飞......

  师:对,曹操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生子当如孙仲谋”你知道这个“孙仲

  谋”是谁吗?

  生:是孙权。

  师:对,那孙权有什么过人之出让曹操如此称赞呢?今天、、、、、、

  (解说:由英雄人物的话引入更加可信,能引起学生一探究竟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有所了解。)

  二、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幻灯出示)

  三、阅读分析

  1、一读:读准字音(听课文朗读,特别注意生疏字、多音字、通假字的读音,然后再自读课文。)

  师:大家觉得这篇课文那些字容易读错?

  生:“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中“邪”字。

  师:......

  (解说:通过学生自读,自查可加强记忆。)

  2、二读:读懂文意(学生自读课文,并结合注解翻译。)

  请学生翻译。(一人译一句,翻译前可就自己不会翻译的字词提问。)

  翻译过程中强调指出:

  ① 蒙辞以军中多务:以军中多务辞(调)。

  ② 博士:博士(留)。

  ③ 但当涉猎:应该(替)。

  ④ 何见事之晚:何见事晚(删之)。

  ⑤ 结友而别:与吕蒙结为朋友(补)。

  学生讨论归纳:(翻译五字法)

  留:国号、年号、地名、官名、人名、书名等不翻译。

  替: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义词。

  调:调换倒装句的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

  补:补出省略的语句。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解说:学生通过相互补充、归纳得出方法,不仅有利于今天的学习,更有利于以后的学习。)

  3、三读:读出语气

  师:全文几个人物?几次对话?

  生:全文3个人物;3次对话。

  师:同学们带感情朗读,把握人物形象。

  师:三次对话语气一样吗?

  生:不一样。孙权第一次劝学时态度非常坚决。“不可不学”,,双重否定,语气坚决。第二次时隐隐有不满、责备。鲁肃与吕蒙对话表现的是惊异。

  生:孙权第二次劝学是有不满,但我以为更多的是关心、爱护。现身说教,语重心长。

  生:鲁肃与吕蒙对话时,鲁肃是惊异,吕蒙是自豪。

  师:权蒙对话孙权是王,对蒙的劝说态度恳切,蒙肃同为将士,对其变化之大显示出惊异、赞叹。

  师:下面我们请同学挑人物读,大家注意听,看他读的好不好?哪句话读的最好?好在什么地方?

  (解说:通过有感情的读,学生容易理解把握人物)

  师:读得好不好?

  生:好!

  师:哪位同学敢挑战他?

  师:他读得怎么样?

  生:精彩!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读出了感情。

  师:读出了感情,恰当的说应该是读出了“语气”。哪个词体现了语气?

  生:“邪”

  师:什么语气?

  生:反问。

  师:“邪”是表示反问的语气词,相当于现在汉语的“吗”。文中还有其他语气词吗?

  生:有。“耳”、“乎”。

  师:分别表什么语气?

  生:“耳”是表示限制的语气词,相当于现在汉语的“罢了”,

  “乎”是表示感叹的语气词,相当于现在汉语的“啊”。

  (解说:语气虚词的积累,同时让学生体会朗读的方法。)

  师:根据刚才我们分析的,分小组有感情的读文章,一会儿找同学分角色读。

  (两组同学分角色读。)

  师:同学们读得非常好。哪一组同学能抛开课本,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再加工给我们来个小课本剧表演。(一组同学上台表演)

  师:再现了当时的场景,演绎了一段白话《孙权劝学》,让我们也是刮目相待呀!

  (解说: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充分朗读课文,让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课堂气氛,很好的培养学生自读古文的能力。培养学生表达、表演能力)

  师:吕蒙在孙权的再三劝说下,开始读书学习,并取得良好的读书效果。文中有两个成语突出表现了吕蒙进步之大,请大家找出。

  生: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幻灯演示)

  四、体验反思

  师:昔日吴下阿蒙,经过发奋努力,让同僚刮目相待,说到这我们不禁想到前几天学的一篇文章《伤仲永》,读完这两篇文章你有何感想?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生:学习对一个人来说,确实很重要。

  生:仲永受于天而不受于人,最终泯然众人;吕蒙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人刮目相看。通过对比体现出开卷有益。

  生:活到老学到老。吕蒙那么大年龄才开始学习都让人刮目相待,我们更应该珍惜时间好好学习。

  师:好,活到老学到老,我把这句话送给大家。仲永天资聪颖,因后天没有学习,最终泯然众人;吕蒙那么大年纪才开始就读,但经过努力,让人刮目相待。看来读书确实有益。

  (解说:新课程标准要求注重学生的感情体验,注重学生表达能力培养。把这两篇课文比较阅读,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开卷有益的中心,引起学生感情共鸣,避免教条式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五、拓展延伸

  师: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都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谁能说一些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吗?

  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生: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生: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

  生:书到用时方恨少。

  师:“书到用时方恨少”,让我们一起 多读书,读好书。最后送大家一句话,我们师生共勉“穷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解说:课外知识积累是语文资源充分利用的一个方面,注重学生课外知识的积累是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手段。)

  【案例反思】

  《孙权劝学》是一篇自读课,故事性很强,本节课教学重点放在了朗读上,通过自由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演课本剧等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把握人物形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这节课中得以充分体现。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表达、表演等方面的能力,加以多媒体教学手段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这节课比较充分地体现了《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者以“体验式的教学行为和理念,组织了较丰富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从学生的自我“体验“出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面对学习方式的变革,教者的教学行为发生了质的变化,整节课主要是围绕学生自主探究、自我体验在进行。合作的方式也使更多的学生集中全体的智慧,学生在相互的启发中往往有深入的思考和更精彩的发言。体验式教学在这一节课的体现是充分的。以学生为主体在这一节课的体现是突出的。特别是在“读出感情”这一环节的教学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体验”教学的特点,学生通过角色的扮演充分体验到人物的心理读出人物的语气。

  当然,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并不意味着对教师主导地位的忽视。在这节课中,正是老师始终站在点拔者的位置,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获得学习方法的指导;正是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意集中时间与精力对难点进行突破;正是教师的启发,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人文启示。这样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上都得到发展。

  反思这一节课,还是有点遗憾。由于学生学习基础的把握不够,以至于在译读这一环节所花时间过多,影响了“三读”中的合作,没能让学生当堂完成对同学的劝导。同时,本节课没有留给学生更多的课外思考,缺少更多的生活体验,当然这也和本文的内容有关。

教学案例分析3

  一、什么是教育教学案例分析

  教育教学案例分析是指围绕一定的教育目的,把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可供学习者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往往是一个故事、一个事例或一个事件),通过学习者独立分析或相互讨论,来提高学习者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能力的一种方法。 上海市一位青年教师曾写过一篇《走近语文教学的艺术殿堂》,其中写到在一次作文讲评课上,让一个男生上讲台朗读,结果这位略有口吃的同学遭到了哄笑。

  台下的同学们紧紧注视着他,课堂里死寂一片。沉默中,我突然从后悔自责中省悟:初为人师的我不是也有过临场时的恐惧和冷场时手足无措的尴尬吗?然而是自信战胜了这一切。有时候,一次小小的成功能够激活一个人在的巨大的自信,可一次难忘的失败也往往可以摧毁一个人仅有的一点自信。眼前的这一个男孩难道会陷入后一种情形吗?不,绝不能。我终于微笑着开口了:?既然他不太习惯在众目睽睽之下说话,那索性我们大家都趴在桌上,不看,只用耳朵听吧!?我带头走到教室后,背对讲台站定,同学们也纷纷趴下头来。终于,我的背后传来了轻巧的羞怯的声音。那的确是篇好作文,写的是他和父亲间的故事。因为动情的缘故,我听到他的声音渐渐响了起来,停顿也不多了,有的地方甚至可以说是声情并茂了,我知道他已渐渐进入了状态,涌上心头的阵阵窃喜使我禁不住悄悄回头看看他。我竟然发现台下早已经有不少同学抬起头,默默地赞许地注视着他。朗读结束后,教室里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我知道这掌声不仅仅是给予这篇作文的。(案例分析并不注重?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更注重学习者的思考与分析过程。)

  二、教学案例分析与教师教育理论学习

  案例是学校问题解决的源泉。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向全党提出:"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针对当前教育理论界风行的"浅入浅出"、急功利近,"深入深出"、食洋不犯"浅入深出"、故弄玄虚,以及刻意包装、虚假宣传、浮躁肤浅的不良风气,课题组鲜明地提出,要"深入浅出",返朴归真,坚持深入学校实际,研究现实问题,脚踏实地做学问。

  案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案例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案例是教育理论的故乡。 案例是教师独特的话语系统。我从数千个案例中选编了100个经典的案例,它们表述的风格不同,案例的写法各异,焕发出每所学校独特的个性色彩。但它们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从不同角度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基础学校在改革发展进程中,观念的变革,实践的探索,理性的思考,前进的足迹,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鲜明的中国特色。

  教育教学案例分析是教师教育理论学习的重要内容,是自身成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它与教育理论学习关系非常密切:过分偏重教育原理(原则、观念),难免空泛;过分依赖教学经验(技能技巧),易致盲目。以案例为基础的探讨恰好可以弥补这两者的缺失。案例研究分析的是真实教学情境下,面对不确定的、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教师所作的决策判断或两难困惑,从而促进教师实践的反思和默会的智慧。

  教育理论是教学案例分析的基础,教学案例分析是教育理论学习的重要补充以及具体运用。(与纯理论学习相比,两者的侧重点存在不同:①目的不同。纯理论学习主要目的在于系统地掌握教育原理、原则、方法等,教育教学案例分析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习者的教育理论运用能力②方式不同。纯理论学习采取的是?理解—接受?的学习方式,而案例分析采取的是?理解—运用?的学习方式。)一个典型的案例可以生动形象的诠释一个教育观念,或者解读一个问题解决的策略,有时也能反映人类认识实践中的`真理。从众多的案例中,可以寻找到理论假设的支持性或反驳性论据,并避免从理论到理论的研究过程中的偏差。案例研究是科学决策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校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遇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进行系统的案例研究,可以对现行的理论、政策和措施提供反馈,也可以从学校富有创造性的实践中,发现新理念,新思路和新见解,从而找到改进学校工作的新的生长点。不同的研究者表述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结论,有不同的话语系统。高等学校理论工作者擅长的是概念的演绎和理性的思辨。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作为实践的研究者,最适合于他们自身用于学校研究的话语系统是案例研究。正是通过案例研究,教师可以清楚明白地阐明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决策,可以将教师明确的知识"内化",将默会的知识"外显"。

  三、如何答好教育教学案例分析题

  答好教育教学案例题必须注意三个方面:一是要掌握基本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这是答好题的基础。(教学案例题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考察教育理论知识及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运用能力,因此自身的教育理论功底是最基本的条件。本题中属于什么类型的案例?此案例的目的是什么?跟哪些教育理论有关?);其次是解题技巧,即如何分析教育教学案例,这是答好题的关键。(关键问题是什么?谁充当了主要角色?该如何充当?要围绕问题展开分析。需注意从两个基本角度进行分析:①当事者角度,不是旁人,要进入角色②教师角度,教育教学案例是为了提高教师教育能力,教师的行为当然是关键。);最后是掌握答题技巧,这取得高分的手段。(答题不仅要回答是什么,更要回答为什么,依据是什么?要寻求理论上的支持。)答题时要在审清题 意后,准确回答和处理题目中提出的问题。案例分析解题方法可以按照如下三步进行: 一、审题。审题一定要有目的性,先看问题,然后根据问题来阅读材料。 (这题要我做 什么?——找准目标) 二、析题。 (这题我要怎么做?——理清思路) 三、答题。考取高分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组织答案,二是专业语言,三是卷面整洁。 (这题我这样做——具体答题) 1、组织答案。完整的案例分析题答案应该包括三个部分: 2、专业语言。 3、卷面整洁。在答好题的基础上,一定要注意卷面整洁美观。主要包括:①分点分段 层次清晰,②字体的大小适中,③字距行距要合适,④避免出现黑疙瘩和箭头乱扯。

教学案例分析4

  【教学目标】

  1、认识虚骄等九个字,会写冷淡二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对子歌,理解几组意思相反或相对的词语的意思。

  3、激发学生积累对子的欲望,培养学生诚实、虚心 、谦让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对子歌。

  【教学难点】

  理解几组意思相反或相对的词语的意思。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实物投影仪 、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由找反义词引入课题

  师:孩子们,今天的这节语文课你感觉和平时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板书,然后让学生拍手欢迎前来听课的家长)

  师:老师相信你们在这个不一样的课堂上仍然会有跟平时一样的出色表现,对吗?(然后结合板书引出反义词)其实在我们教室里就藏着许多这样的反义词,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一定能找到。

  (学生观察后交流)

  师:你们真了不起,一下子就找到了这么多反义词,有一个小朋友也找到了许多反义词,并且他把这些反义词编成了一首对子歌,这首对子歌就藏在114页的识字7里边。(板书:识字7)把书拿好,你想怎么读这首对子歌就怎么读。

  (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辅导)

  由谈话引入课题,显得亲切、自然,也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学习生字

  1、师:谁愿意大声地把这首对子歌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读后教师作简单评议)

  2、师:如果要都像他这样读得正确 流利,就必须首先和藏在这首对子歌里边的九个生字娃娃交上朋友才行。

  课件出示:

  虚、骄、傲、诚、实、淡、赢、赞、招

  师:这些生字娃娃当中,有没有你早就认识了的?

  (指名说,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认识的)

  现在请你把不认识的生字娃娃在对子歌中找出来,找到一个就把他的名字读出来,好吗?

  (学生找生字读生字,教师再次巡视辅导)

  3、检查学习情况:

  ⑴ 师:这些生字娃娃当中哪个生字娃娃是你记得最牢的?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呢?

  (同桌相互说一说)

  ⑵ 指名说,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生字(三个),其余的教师和学生一起学。

  虚:虚字和前面认识的虎字长得很像,(课件出示虎)他们都有虎字头。在这首对子歌里,由虚字组成的词语是──虚心和虚伪(课件出示)。

  骄傲: 看到骄傲这个词,你会想起哪个故事或者什么事情?

  (学生举手发言)

  这个故事或者这件事情让你懂得了什么?引出:骄傲──虚心(课件出示,同时贴出词条)。

  师:看着这对反义词,我想起了小时候妈妈常对我说的一句话: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课件出示)

  (指名读后男生读上半句,女生读下半句)

  希望你们能牢牢地记住这句话(全班背这句话)。在这句话里,还藏着一对反义词,谁能找出来?

  (进步──落后)

  (课件出示)

  诚实:(课件出示)你认为什么样的孩子才是诚实的孩子?诚实的孩子就在我们身边, 我们班有哪些同学是诚实的孩子?

  (跟同桌交流后指名说,可以说自己,也可以说别人)

  师:诚实的人往往特别讨人喜欢,并且能经常得到大家的'称赞。而那些喜欢撒谎,喜欢作假的人就往往得不到别人的喜欢,甚至被人嫌弃。所以,你们一定要记住这句话:(课件出示)诚实赢得千家赞,虚伪招来万户嫌(教师带读,指名读后齐读,然后闭上眼背一背)在这句话里,诚实和虚伪也是一对反义词。

  (贴出词条,全班齐读)

  赢:注意读准字音。

  赞:课件出示六个词语:赞歌 赞美 赞许 赞同 赞扬 赞成。

  招:给它组词。

  淡:在对子歌里和淡字作朋友的是──冷。

  (课件出示:冷淡)

  这两个字老师不教你们自己会写吗?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指名说)

  (学生描一个写两个,然后教师范写,边写边说:淡字右边两个火字大小不一样,上面小,下面大,并且上面的火字最后一笔由捺变为点。学生评议,之后展示学生作业)

  识字教学最忌方法单一,我把这首对子歌九个生字中的诚、实、骄、傲四个生字作为教学重点,根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进行教学,在教学中结合故事、联系生活相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帮助学生培养诚实、虚心的良好品质。同时,由淡引出冷淡一词,在指导书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谦让的品质和良好的书写习惯。

  三、朗读对子歌

  师:我们和这么多生字娃娃已经交上了好朋友,生字娃娃们就可以能帮我们读好这首对子歌了。

  1、同桌互读。

  2、指名读,相机指导朗读。

  3、全班拍手齐读。

  由于前面已有了读的基础,学生在读这首对子歌时就显得容易多了,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热情,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读的机会,课堂上一片琅琅的书声,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地把这首对子歌给背下来。

  四、反馈练习

  1、填空(课件出示)指名说,然后师生合作读。

  2、背《识字3》。

  3、编对子歌。

  (小组合作编:组长安排发言顺序,每人说一个对子,然后大家一起把每个人说的对子组合起来就成为了你们那组编的对子歌)

  4、分组发言。

  在教学中注意联系旧知,能激发学生积累对子的欲望,并受到启发自编对子,在合作学习中学到新知。

  五、总结

  孩子们,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那么快,这节语文课让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每一节课都有每一节课的收获,及时的总结能帮学生加深印象。

  六、布置作业

  1、回家后把今天学的这首对子歌背给爸爸妈妈听。

  2、和爸爸妈妈一起玩一玩编对子歌游戏。

  这两个作业能让学生和家长起到相互沟通的作用。

教学案例分析5

  1、“去枝减叶”读。

  先让学生自由读,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读通这一节。在此基础上,把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读诸葛亮说的话,另一组读周瑜说的话,旁白部分去掉不读。由于去掉了旁白,学生朗读时读得十分紧凑,读出了对话的语气。

  2、“添油加酱”读。

  首先,启发学生想象人物对话时的心理、动作、表情等,在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把第二小节变为——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周瑜不怀好意地)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站,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想,周瑜又要玩什么把戏了,他稍加思索)说:“用弓箭最好。”周瑜(拍了一下大腿,竖起大拇指)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想:果然不出所料,他又要为难我了,我就来个将计就计吧。于是)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试探地)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故作惊讶)地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眨巴着眼睛)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胸有成竹地)说:“只要三天。”周瑜(想,你在说大话吧!他一本正经地)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拍了一下胸脯)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了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想了想,补充)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诸葛亮喝了几怀酒就走了。

  然后,让学生进行角色朗读,一组读诸葛亮说的话,另一组读周瑜说的话,中间的旁白及括号中加进去的内容由教师读。教师读得绘声绘色,学生读得入情入境,教学效果令人满意。

  【评析】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教学手段,也是理解课文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采用什么形式朗读,如何组织朗读,这都将直接影响到朗读作用的`发挥。本教例根据课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对课文作了先删后添的变动,通过“去枝减叶”,学生角色朗读时好像就在面对面地说话,真正进入了角色,读出了对话的语气,体会了人物说话时的内心思想活动;而引导学生“添油加酱”的过程其实就是由表及里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通过“添没加酱”的朗读,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了以读导悟、读中见悟的目的。

教学案例分析6

  《春晓》这首古诗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

  它看似平淡却韵味无穷。

  不写繁花似锦,不写芬芳醉人,只用寥寥数笔,就把那不经意的一瞬间感受到的浓浓春意勾勒得淋漓尽致。

  诗人由喜春而惜春,用惜春衬爱春,言简意浓,情真意切。

  从那“夜来风雨声”中,我们可以尽情地想象那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的烂漫春光。

  有了《春晓》这首古诗的教学,我想不借助媒体展开教学,然而怎么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理解诗意呢?首先,应让幼儿在“问”中发现古诗奥妙无穷。

  我就先提出了一个问题:“小朋友,春天来了,你这几天睡觉有什么感觉吗?”最爱睡懒觉的陈菲菲小朋友说:“我觉得特别想睡,爬也爬不起来。”接着孩子的话题我就说:“是呀,这就是说春眠不觉晓呀!等你醒来的时候已经到处是鸟的叫声了。

  说明天已经大亮了。”古诗教学的另一个难点便是如何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

  古诗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奇葩瑰宝,作为华夏文明的继承和发展者,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去学好这些优秀的诗篇,所以在朗读的时候应该尽量地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的感情,并带着这种感情去领悟古诗的精华,但是就理解和感悟能力来说,学前班若没有得到很好的引导是很难进入这个情境的,所以在讲述的时候,我尽量去营造一种这样的氛围,比如在说“春眠不觉晓”时,我就会让学生去想一想现在的实际,某些同学有了一定的同感,朦胧中便会产生诗人那时的心境,“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与“花落知多少”三句更是景物的描写,配以课文中原有的插图,学生能进一步了解和领悟到诗人的内心感受,再加以范读指导,学生的朗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上到一半时,我先进行了一个引言:“今天,我们进行男女生学习古诗对抗赛。”一语落地,幼儿群情激越,纷纷举手要上台讲解头一天布置的任务。

  每一幼儿完毕,我会进行一个小结,点出哪些知识是需要我们了解的,哪些是要我们识记的。

  幼儿们没有了平时上课时的平淡,代之而起的是一种欣欣向荣的学习热情。

  最后,比赛结果是女生赢了。

  但男生也并不气馁,纷纷表示下次再努力,一定会赢的`。

  课到这里,好象该结束了。

  “不是还有惊喜吗?”学生们可没忘提醒我。

  “是什么呢?惊喜是——要你们给《春晓》穿件新衣服,把这首诗编成一个故事。”“啊?古诗还能变成故事?”学生们可惊奇了。

  奇怪归奇怪,孩子们可都不甘示弱,纷纷准备起来。

  不一会儿,一个个动听的故事从孩子们的嘴里飞了出来。

  你听——

  “美丽的春天来了,天气暖洋洋的,睡着可舒服了!孟浩然一觉醒来,发现天早就亮了。

  他躺在床上,听见屋外到处都是悦耳动听的鸟叫声,唧唧喳喳的,真热闹!他连忙起床,走到窗口一看。

  呀!院子里的花儿怎么落了那么多?地上到处是鲜艳的花瓣。

  哦!大概是昨天晚上刮了很大的风,下了很大的雨吧!春天真美啊!”

  听着孩子们的故事,我心里不禁乐开了花!古诗的意思在孩子们编故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全部掌握了。

  我还用得着逼着他们去枯燥地记古诗意思吗?

  最后,我们评选出了三名“编故事大王”给予了奖励。

  并且我和孩子们约好了,下次学古诗,我们再来比一比谁编的故事好。

  学完了古诗以后,我让学生回想一下以前学习的或是自己知道的描写春天的诗句,学生们兴致勃勃的背诵着自己知道的有关春天的诗句,也能很快把以前学过的关于春天的诗句从古诗里提取出来。

  这种联想比较,我想也是学习古诗的一种必要方法吧!

  总之,我认为这是一节成功的课,感谢我的幼儿们,让我再一次看到了他们的活力和潜力,我知道课堂小主人们的主动权一旦充分给予,他们学习的兴趣自然十分浓厚。

  当然,我在教学时还有很多环节把握得不够好,不过通过备课、讲课、评课,也使我学到了很多。

  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充实自己,争取更大的进步。

教学案例分析7

  [教学片段]

  (看多媒体:[课文:铺满新绿的草原醒来了])

  师:醒来本来的意思是什么?

  生:原来是说人睡觉醒了。

  师:那么草原醒来会是什么样子呢?请大家看屏幕。

  (多媒体画面:先是宁静的草原,然后出现一片喧闹的景象。)

  画外音:草原的夜里静悄悄,随着黎明的临近,随着牧民鞭声的响起,宁静的草原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

  师: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许多牧民跨上骏马。

  生:我听到牧民在说话。

  生:我听到羊儿在咩咩地叫。

  生:我看到许多许多羊儿在跑。

  生:我听到马儿在叫,还有人在唱歌。

  ……

  师:当黎明到来的时候,原本宁静的草原上出现了一片喧闹的`景象,所以课文中说草原醒来了。

  [教学反思]:

  这一教学片段从醒来一词入手。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指出: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动词,因为一切生活都是运动着的。教者从教材中提炼出醒来这个动词,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反映草原以静到动的变化,展现草原醒来后的喧闹情景。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感受和表达,避免了枯燥抽象的讲解。引导学生畅谈看到的、听到的,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已学知识,进一步揭示了醒来的内涵,加深了对醒来一词的理解,更让学生觉得贴近可感,收到因方借巧,即势会奇的效果,悟解得更加深切了。

  因此,教学中既鼓励了学生多观察,勤思考,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在一个自由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把理解词语与发展语言、发展思维结合,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正像《语言课程标准》所指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言学习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案例分析8

  【背景】

  这是人美版第九册的内容——《动物的脸》,这一课属于美术的造型·表现的范畴,随着新课程改革,在美术教学中也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以及有效目标的达成。为此,我设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显性内容与目标应知:了解艺术家的作品怎样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认识中国画表现的特殊效果。应会:能用国画的表现方法,大胆地对动物的脸部特征进行创作;能较熟练地掌握用笔方法,控制墨色;能将动物的脸进行夸张、再现;能够自主探索绘画创作。

  2、隐性内容与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形成与动物、人与自然和谐,平等发展的意识。

  【情境】

  课前我制作看漂亮的,以加强上课的效率,并把课堂结构调整为观察体验、欣赏探索、示范讲解、创作练习、拓展评价五个步骤。学生在看完老师展示的有关动物的图片和自己的体验后,对描绘动物的特点有了一定的认识,在看完老师的示范后,不仅对用中国画的工具作画有了浓厚的兴趣,而且促进学生对如何把握动物的特点有了更深的认识。

  【分析】

  (一)实现最优化教学导入

  人获得信息的途径有80%来自视觉。所以形象丰富、生动的图象是美术课堂导入环节的主要,通过对色彩的感受、形态的体验、情景的触动,能很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进入有效地学习状态。

  本堂课让学生欣赏了很多可爱的.小动物的图片,学生看到这些喜爱的动物后,不由自主地想把它画下来。于是我有紧接着设计了让学生体验的教学环节,让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动手尝试,正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情感”是和谐教育的动力,导入方式的最优化设计又是课堂教学的排头兵,是一切教学活动的起源。本堂课的导入实现了优化教学,为学生作画做好了铺垫。

  (二)运用合理化引导观察

  在引导学生欣赏黄永玉的《猫头鹰》的国画时,我特意出示了猫头鹰的图片和国画作品放在一起,并让学生找出猫头鹰的特点,并和画作《猫头鹰》进行比较,看看他们的异同点,并理解画家如何把握动物的特点。通过分析,了解艺术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的道理,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并极大激发了学生创作兴趣,使课堂有声有色,富有童趣。

  (三)树立多元化评价

  通过自评——他评——师评的三位一体化,每个人的不同角度出发,使评价更丰富,更多元化。而目前美术公开课有些忽视学生作品评价,《美术课程标准》在论述美术作业评价是指出:“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并使学生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与发展方向。”作为引导者,应该留出一点时间发现作品的亮点,强化个性发展或引导指出并弥补不足,获得持续发展的兴趣与潜力。然而,一些老师并没有给学生进步发展的机会。没有老师的点拨评价,我想学生只能原地踏步。再加上他们在不断地欣赏大师作品,等到高年级后会出现“眼高手低”现象,从而失去作画兴趣,那是我们做老师的最大悲哀啊!所以说,重视并树立多元化评价是刻不容缓的。

  【体会】

  在减少课堂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率的尝试中,我认为主要是要设置好自己的课堂教学环节,并合理的把握好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

教学案例分析9

  一、活动背景

  《小小萤火虫》这首歌曲优美抒情,富于歌唱性,表现力丰富。歌曲前半部分旋律平稳,“X X X X XX | X X X – | ”的节奏贯穿,营造出一种宁静的富有诗意的夜景氛围。我把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为:在欣赏歌曲的基础上,理解歌曲内容,能用歌声和肢体动作大胆表现歌曲;学习听辨并唱准两段歌曲结尾处细微的区别,体验音乐的优美意境;通过曲谱、肢体动作感应曲式,乐意用多种方式大胆表现。

  二、课堂片段及反思:

  片段一:导入课题。

  1、以教师带幼儿郊游引出;哇!今天的天气真好,我要带你们去郊游了。高兴吗?来,我们一起跳个舞吧!(放萤火虫音乐一起舞动)

  2、故事引导:郊外的夜晚好安静,满天都是小星星,真美!可是有一个怕黑的孩子却不愿意睡觉。这时出现了一种神奇的动物(出示图片)它是谁?原来是萤火虫提着灯笼来鼓励这个怕黑的孩子了。

  (1)你认识萤火虫吗?我们来了解一下吧1

  (2)萤火虫是一种非常可爱的动物,它常常出现在夏天的晚上,喜欢在湿地生活,最喜欢吃蜗牛和露水,因为他的腹部可以发出漂亮的光芒,所以大家都叫它萤火虫。

  (3)我们来听听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效果分析:通过谈话,引导幼儿初步感受歌曲旋律,故事引导幼儿了解歌曲的宁静、优美的性质,了解萤火虫,完整倾听,帮助幼儿了解段落、记忆歌词。

  片段二:感应乐曲、理解歌曲内容。

  1、放歌曲磁带,引导幼儿认真倾听。提问:这首歌好听吗?你听到了什么?

  2、这首歌一共有几段?让我们再仔细地听一遍。

  3、幼儿倾听第一段歌曲,说说这一段中唱了些什么?

  4、幼儿倾听第二段,说说第一段和第二段是否一样。

  5、带领幼儿跟着音乐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诵歌词。

  效果分析:第一、二乐句两段一样,第三乐句中节奏、音高相同,歌词略有不同,第四乐句既比较相象,但在歌词与音高方面又不一样,很容易混淆,因此重点学习每段的第四乐句。

  片段三:初步学唱歌曲。

  1、跟音乐轻声学唱,引导幼儿感受夜晚萤火虫慢慢飞舞,四周静悄悄的氛围。

  2、请幼儿说说用怎样的`速度唱这首歌比较合适。

  3、你觉得哪一句比较难唱?

  4、教师重点范唱结尾句,幼儿学唱。

  5、再次完整唱,提醒幼儿注意两段结尾的唱法

  6、教师清唱,引导幼儿再次感受。

  效果分析:第一、二乐句两段一样,第三乐句中节奏、音高相同,歌词略有不同,第四乐句既比较相象,但在歌词与音高方面又不一样,很容易混淆,因此重点学习每段的第四乐句。完整学唱歌曲,再次将难点句加以重点练习。

  片段四:学习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1、你觉得用什么样的声音演唱这首歌比较合适?为什么?

  2、萤火虫在漆黑的夜晚给我们带来了光亮,我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3、夜晚,萤火虫在慢慢地飞舞,四周静悄悄的,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速度来演唱歌曲?

  幼儿再次完整演唱歌曲,提醒幼儿用轻轻的,温柔的声音来演唱,速度稍慢。

  4、幼儿分组演唱歌曲。

  效果分析:学习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将声音和速度的练习要求分开提出,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也使幼儿的每次练习更有目的性。完整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并引导幼儿感受夜晚优美的意境。

  片段五:表演歌曲。

  师:这么优美的歌曲,我们还可以加上优美的动作呢。你想用什么样的动作来表现呢?幼儿自由创编动作,表演歌曲。

  效果分析:用自编动作大胆表现歌曲,体验音乐的优美。

  三、课后的反思:

  我在第一遍范唱时,走近幼儿,面对幼儿清唱,把唱歌的技巧和歌曲表达的情感充分地表现出来,营造了一种静谧、亲切、温柔的氛围,引起了幼儿的情感共鸣,更便于幼儿听清楚歌词。然后根据幼儿回答情况出示相应的图片,较好地帮助幼儿理解记忆歌词。在幼儿初步感知歌曲内容的基础上,我采用让幼儿边看节奏图边欣赏录音,帮助幼儿感知歌曲的结构和节奏,再次激发了幼儿欣赏歌曲的兴趣。这首歌曲虽然是一首流行歌曲,旋律非常优美,深受孩子的喜欢,但要唱准、唱好很不容易,我就采用有节奏地朗诵歌词和分段学唱的方法来解决教学的难点,在朗诵第三句歌词“怕黑的孩子闭上眼吧”时,幼儿对“子”和“闭”的八分节奏很难掌握,我一连带孩子练习了好几遍,并引导孩子看着我的口型念,效果较好。《纲要》倡导我们在唱歌教学活动中,不光强调唱歌技能、技巧方面的训练,还应引导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本次歌唱教学的目标不仅是在欣赏歌曲的基础上学唱歌曲,关键要体验歌曲的旋律美和意境美,为此,我引导幼儿用轻声唱法随优美的伴奏带歌唱。我还借助动作表演法引导幼儿创造性地为歌曲配上身体动作,幼儿表现得很随意、有一定的表演兴致,而且动作比较个性化,通过表演帮助幼儿进一步记忆歌词、表达情感,从而充分感受了歌曲带来的审美体验。

  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曾指出:“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格和情感,可以鼓舞人的进取精神。应该为幼儿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发展幼儿的音乐才能。” 让我们一起努力,让音乐走进孩子们的心灵

教学案例分析10

  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自主性特别大。开学时学校发给我们六年级数学老师每人一本苏教版数学第十一册教材之后,一直到现在十二月份我们都是利用这唯一的参照本行进在课堂内外。没有教师用书、没有优秀教学设计、没有挂图、没有幻灯片等教学参考资料,就连教室里的投影仪、电视机等现代化教学设备也形同虚设,不是不好用,就是使用效果不佳(电视屏幕太小,不能照顾所有学生,后面几排总有看不清楚的。)。因此唯有靠自己通读教材与课程标准,深钻教材,与同伴们切磋,再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方案,才能进入课堂授课。可想而知,要想设计出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案,又要收到好的教学效果,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因此一个好的教学案例常常是在绞尽脑汁也想不到好方法却又在不经意的时候顺手拈来,让人惊喜不已。

  下面我把最近两次自我感觉良好的教学案例片段拿出来与同行们切磋切磋:

  一、本册教材第五单元“认识比”,是学生初步认识比的开始。而教学新知识的第一堂课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关键,既让学生乐学,又要学生学得轻松,在不知不觉中发现新知识,学懂新知识,应用新知识。

  教材中例题一:妈妈早晨准备了2杯果汁和3杯牛奶(2杯果汁和3杯牛奶图),可以怎样表示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我觉得课本这样的设计一来与大多学生的家庭实际情况不相符,一般的家庭只有2—3口人,一人一杯比较符合常规;二来携带这么多杯子进课堂不方便,在讲台上做完演示实验后的果汁和牛奶会不太卫生,倒掉实属浪费。于是改变了教材资源,采用了谈话导入的教学方式,向学生抛出这一挑战性的开放题:张老师要配制一种药水,药的成分占2份,水的成分占3份,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你会怎样表示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学生思索片刻,开始有人发言了:药的成分比水的成分少1份,水的成分比药的成分多1份;药的成分占水的三分之二,水的成分占药的二分之三;药的成分是水的三分之二,水的成分是药的二分之三;有预习自学过的同学说水与药的成分比是3﹕2,药与水的成分比是2﹕3。“说得真好,”我由衷地赞美他们。后面说的“水与药的成分比是3﹕2,药与水的成分比是2﹕3”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内容“认识比”(板书课题)。中间两点叫比号,读作“比”,(示范比号的写法与书写要求,要与冒号相区别,学生在练习本上练习写3﹕2、2﹕3)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你能准确地找到这两个比的前项与后项以及各代表什么数量吗?很多同学举起了手。

  在接下来的环节中,我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常见的比。有说班上的'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门与窗户数的比,灯与电风扇数量的比,比赛结果的比分……。对于比赛结果的比分是不是比,我请同学们继续认真听课,呆会再来判断。张老师收集了两个有趣的关于比的问题:①小明身高1﹒2,他爸爸身高178c,怎样表示他们的身高比?②把一个图形分成两部分,使阴影部分的面积是空白部分的三分之一,怎样表示阴影部分与空白部分的面积比?请帮忙解答。教室里渐渐地有了交流与讨论的声音,一会儿有人说我知道了。我鼓励同学们大胆汇报:学生说①中小明身高与爸爸身高单位不一致,不能直接写比。要把单位转化一下,变成相同的单位就可以写比。小明与爸爸的身高比是120﹕178(c做单位)或1﹒2﹕1﹒78(做单位).②应该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四份,阴影部分占三份,空白部分只占一份,阴影部分与空白部分的面积比是3﹕1。还可以怎样说?交换两个数量的位置同时交换比的前后项这样说也行。看着①②,边看边想,全班同学一起说一说。

  在新课的后面环节中,让学生重点探讨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先回顾除法与分数的关系,小组合作完成表格填写。被除数相当于分子,除号相当于分数线,除数相当于分母,商相当于整个分数值。再将比纳入得出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分子,比号相当于除号、分数线,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数、分母,比值相当于商、分数值,这是联系;区别在于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种数,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其中除法与分数都有一个什么特殊规定,还有印象吗?很快有人想到:除数、分母都不能为0。根据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你能想到比的什么也不能为0?比的后项不能为0是比的一个特性,那比赛的比分如果是几比0能否算作比呢?同学们一致认为不能,原因就是比的后项不能为0。因此比赛的比分与今天这节课认识的比在意义上有本质的不同:比赛的比分表示比赛双方的结果谁输谁赢或是平手;数学中的比是表示两个数量相除。

  二、教学第六单元例题三“林阳小学去年有24个班级,今年的班级数比去年增加了1/4,今年一共有多少个班级?”我没有象以往那样由梯度练习引入,而是和同学们玩了个分数游戏。

  教室里第二、三小组人数相等(都是6人),请第二小组的同学起立,第三小组前面的同学注意,起立人数是第二小组的1/2,应起立几人?大家盯着第三小组前面慢慢地站起了三个人。我追问怎样想的?第二小组的1/2就是6的1/2,用6×1/2=3,所以三个人起立才对。我说非常正确,请第三小组后面的同学注意,起立人数是第二小组的1/3,应起立几人?怎样想?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肯定是2人……。我说没错,请第四小组后面的同学注意,起立的人站在第三小组的后面,使第三小组比第二小组多1/3,应起立几人?怎样想?经过同学们的共同努力最后站了2人,就是第三小组比第二小组多6的1/3,用6×1/3=2(人)。以上游戏始终把第几小组看作单位“1”?让学生明确单位“1”始终是第二小组。游戏之后再进行例三的教学,许多学生便能很顺利地根据数量关系画出线段图,正确地进行列式计算了。

  以上的案例片段之所以取得教学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1教学是构建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这些教学资源是孩子们现年龄阶段完全可以理解、领悟、处理的。这些教学资源也是建立在同学们已有数学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的新知拓展、延伸。整个教学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它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也符合教育教学规律。

  2教学是基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上。学生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经历的事物,积累的经验往往是较好的教学活动材料,尤其是诸于实验、游戏活动更是人人乐于参与的源泉。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中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3教学构筑在教师的厚积薄发之上。曾经有位上课上得好的老教师回答他人的提问,道出自己课上得好的原因,不是仅仅备课的几十分钟,而是用他的一生不停地备这堂课。确实以上的教学资料来自我平时的留心积累与顿悟,取之精华,去之糟粕,再进行合理改进,形成一套自我独特的教学风格。

  不妥之处,请各位同行及专家批评指正。

教学案例分析11

  一、分析教材(备教材)

  备好课的前提是理解教材,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这就是我们教师要备课,要常备课,常备常新的原因。正确理解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抓住重点

  (1)初中化学知识点

  根据中学化学《课标》,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角度大致划分为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用语、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在《中考说明》中归类非常详细。

  (2)知识点的作用

  把握教材内容的核心所在,就是要确定教学的重点。所谓教学重点是指教材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中心内容。核心内容具有后延续性,对后续的学习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但不一定是考点,有可能渗透在考点之中。

  例如:原子的结构决定离子的形成,离子的形成决定化合价。

  氧气的化学性质决定分析物质化学性质的方法,决定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时药品的取用原则。

  2. 领悟教材的教学价值

  挖掘教材内容的教学价值,就是要分析和挖掘这部分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对学生后续学习的影响,对学生认知结构、技能、思维培养等的作用。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提炼教学内容中的某些方法要素,并在教学设计中予以渗透,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方法的运用,如对化学现象进行分类、提出有关的假设、设计实验和控制实验条件进行探究等。” 因此,在化学教学设计中,对教材内容的教学价值分析和挖掘是新课程教学设计的特点所在,也是教学活动设计的重要依据。

  [案例] “第五章 燃料”的教学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一种元素多种物质

  本单元中涉及含碳元素的一系列物质,如碳的多种单质、氧化物及碳酸、碳酸钙等,一方面是物质组成与分类、物质多样性的具体体现。另一方面,碳的多种单质,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等内容,反映了同一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单质,相同两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化合物的化学观念,加深了对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物质的多样性的认识。

  2.初步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学科思想

  通过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性质比较,初步建立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特点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是结构特点的反映;物质的性质影响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出物质的一定性质等化学学科思想。

  3.建立实验室制取气体思路

  初步学习运用简单的装置和方法制取某些气体,是初中化学学习的基本实验技能。二氧化碳制取的探究,是在氧气制取的基础上的拓展和加深。

  4.学会“对比”科学方法

  本单元教材内容的编排思路,蕴含着“对比”这一科学方法的学习。如碳跟氧气的反应,实验条件不同,反应产物也不同。通过对照、比较,可以找出不同物质性质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寻找共性可以建立物质之间的必然联系;而发现特性是为了不同物质之间的区别,从而理解物质的鉴别方法以及不同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原理。

  5.认识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以及工农业生产的联系

  碳元素与人类关系密切,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钙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一氧化碳有损健康,二氧化碳对环境有影响等。这些内容的学习,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的问题做出价值判断。

  6.建立物质转化观

  在此之前 ,学生通过学习氧气O2知识,从化学角度认识某一具体物质的一般思路已有了初步了解。本单元的重点是引领学生从单一物质的学习向含有同一元素的多种物质的学习迈进,帮助学生初步把握物质间的联系,找寻物质间的转化规律初步建立物质的转化观。

  例如: 在粗盐中除去可溶性杂质的方法中作为选择合适的药品的依据。(铁铜混合物除去铁的方法)(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混合物中除去一氧化碳的方法)

  因此,学生学习本章 ,不仅仅是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过程与方法的领悟和学科观念的初步形成。

  二、分析学生(备学生)

  1、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新旧知识与技能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影响到对新内容的学习和理解。为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必须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要通过多种方式了借学生对即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什么认识、已有认识对新知识的学习有什么作用、新旧知识的逻辑关系如、;哪些新知识的学习可以联系学生的知识经验、哪些新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等,以便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

  2、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困难

  难点是指学生理解和接受比较困难的知识内容或问题不容易解决的某些关节点。难点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分化点,部分学生因此产生畏难情绪;另一方面它又是学生智力的开发点,是训练学生思维的优质材料。

  要根据具体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知识基础来确定教学难点。一般来说,难点的产生原因是:(1)由于知识本身抽象、复杂难易理解,(2)一些化学反应原理属于微观世界,不能直接感知,难以形成真实的表象;(3)一些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用语等多而复杂,容易混淆不便记忆。

  三、确定教学目标(对于学生是学习目标)

  教学活动中,“教为主导,学为主体”。那么,教学目标对老师就是一个“导演”的方向,对于学生是学习过程中要达成的目标。因此,教学目标的陈述应该是非常明确、可操作、可观察和可测量,这样才有利于教师在教学时对目标的把握与测量。

  确定和表述教学目标需要注意的问题

  (1)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体现新课程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既要注意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和整体性,又要保证教学目标的侧重点。由于每节课确定的教学目标代表着学习结果的不同类型,在注重教学目标全面性和整体性的同时,还应注意保持教学目标间的平衡和侧重。有的内容宜通过“亲历过程”获得方法的启示,就可以突出“过程与方法”目标;有的课程内容蕴含丰富的思想道德因素,就可以着重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这样才能增强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的学习结果,不应表述教师的教学行为或教师打算做什么。教学目标的表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尽可能反映学习结果的类型和层次水平,应尽量避免用含糊的和不切实际的语言表述目标。

  例如:《原子的构成》

  1、以汤姆森发现电子和卢瑟福α散射实验事实为基础,推论原子内部的结构奥秘。

  2、根据原子核外电子的能量及运动情况分析,推论出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3、根据镁原子与氧原子的结合情况分析,推论出不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结合的原因。

  4、通过学习和反思活动,进一步认识到实验验证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价值,通过对原子结构奥秘探究,认识到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智慧,体会到科学真理的来之不易,感受到科学家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四、 设计教学活动

  教学目标的确定明确了 “为什么”教和学的问题,教学活动设计着重解决“学什么”和“如何学“的问题。教学活动设计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和条件。

  从一定意义上说,要搞好学科教学要完成两个转化:一是将各种教学资源(主要是课标和教材内容)整合、转化为合理的学科知识逻辑,即教师要教什么、学生要学什么。二是将学科知识逻辑转化为学生的认识逻辑,即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为此着重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教学内容主线的构建

  教学内容主线的构建主要解决“教什么”、“先教什么”、“后教什么”等问题,这是落实教学目标的基本保证。

  教学内容主线构建的三种策略

  策略1:按照学科知识逻辑构建教学内容主线

  化学教科书中的不少内容是按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构建内容体系的,如身边的化学物质“氧气”的学习,是按照“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实验室制法”这一线索组织起来的,它遵循的是化学知识内在的逻辑结构。在化学教学内容的组织方面,也常常以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为主要线索来组织教学内容,这种方式比较适合初中阶段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化学概念等教学内容的组织。

  但,作为老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要活用教材。

  例如:《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需要用到能与氧气反应的物质,也是就发挥氧气的化学性质,那么我在平日教学中,先带领学生认识氧气的性质,当学生认识了氧气的化学性质,在选择与氧气反应的物质的过程中就有了能力,明确了原因。

  例如:在第三章学完《实验室制取氧气》后,学生初步建立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思维方式,为了巩固也为了应用展示。我接着引领学生学习第五章的《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可谓一气呵成,一节课高效率地完成本节的内容,既是对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巩固,也是对二氧化碳的制取的认识。通过学习,学生们不仅发现它们的共同之处,针对异同,此过程中涉及到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自然就掌握了。

  策略2:以学生体验探究活动构建教学内容主线

  学生感受和体验探究活动的.基本过程为主要线索,也是组织化学教学内容的一种形式。

  例如在学习“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时,可按照“提出问题(酸和碱之间会发生反应吗),做出假设”—收集证据(设计实验证明氢氧化钠和盐酸能否反应)—得出结论(酸和碱之间发生了什么反应)—拓展应用(酸和碱反应在实际中有什么应用)的这一线索组织教学内容,这有利于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新的现象事实, 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也体验了探究过程。

  策略3 以社会生活实际中的问题为主线组织教学内容

  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化学问题或社会生产实际的问题等为线索组织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化学物质和现象入手学习化学知识,并运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社会生活中的有关问题,使学生切身体会化学学习的重要价值。

  例如:二氧化碳的性质,以生活中的可乐雪碧为导入。

  燃烧和灭火,以学生的经验为导入。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完成新知识的探究。

  2. 教学情境的创设

  教学情境创设是实施化学教学的有效策略。化学知识往往比较抽象,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如实验、生活现象、图片、史实、谜语、故事等进行教学。

  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

  策略1:结合学生已有认识创设化学教学情境

  例如:学习空气之前,让学生谈谈对空气的认识,可以请学生设计简单实验或生活现象说明空气的存在。

  策略2:联系实际问题创设化学概念教学情境

  例如:通过介绍或视频资料说明火在生活中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与生火、旺火、灭火有关的生活做法。

  策略3:利用实验创设化学概念教学情境

  需要指出的是,化学教学要尽可能借助实验提供生动直观的材料,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本质。在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化学实验可用于某一教学过程的不同教学阶段,以充分发挥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不同作用。如:利用实验创设情景,制造认知冲突,引发新的思考;利用实验呈现宏观现象,增进学生对微观本质的理解;利用实验揭示事物本质,澄清学生的模糊或错误认识等。

  如:《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在学生实验中,不仅实验现象明显,而且设计方案的全面性,都得到充分的验证。

  如:《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这个实验,对于实验结论的分析,误差的分析让学生有了一个理性的分析依据。

  3.教学问题的设计

  合理有效的问题可以增强教学的启发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教学问题的设计实施化学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教学活动设计需要进一步注意的问题

  a 调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b创设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

  c 重视让学生经历思维过程

  d 注重引导学生将知识结构化

  e 注重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

  古人云:学贵有疑。老师设计问题的目的不仅仅是问了让学生解答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质疑的思维特点。

  【总结】

  教学设计,看重三个关键问题:

  一是为什么教(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表述);

  二是教什么(体现教学重点)

  三是怎么教(体现教学活动)。

  这些问题是进行教学的关键问题,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认识发展,学生认识方式的转变。在教学活动的设计方面,要注重联系实际问题,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以问题和活动驱动学生积极思维和参与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形成从化学的视角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教学案例分析12

  在认识圆柱体的活动中设计了第一环节,让孩子把这些不同形体的物体立起来,目的是让孩子门通过动手探索,来理解圆形是平面的,平躺着的,而球体、圆柱体等是可以立起来,是立体的,让孩子初步感知“形、体、平面与立体”的基本概念。当孩子们在这一环节的表现让我惊喜,也给了我很多的感悟。

  阮鸿飞已经把薯片筒等立在桌上摆好了。他现在对于如何把圆形光盘立起来很感兴趣。他捏起关盘的一边试图让光盘立稳,可是一松手,又倒了。如此几次之后还是没成功。突然飞飞光盘倒下来旋转时的样子找到了灵感。他想旋转硬币一样把圆盘转了起来。“看呀!陈老师,我把他立起来了!”方玮威则把一张硬的卡片圆形纸夹在了两个瓶子之间,拍拍手说“我也把圆形里起来了!”

  其他的`还也对于圆柱体、球体等东西的站立无动于衷,一心在钻研尝试如何让平面的圆形物体立起来,个个都很专注。

  我知道我在操作前提要求时犯了一个要求不具体的错误。应该是如何让它们独立地长时间的立起来。这样孩子们会顺利照着我的目标发现形体的不同。可是这不也是我们老师的一种思维定势吗?

  我们习惯了把门向里推,习惯了从左向右看书,习惯了把苹果立着对切,习惯了圆形的西瓜,方形的报纸。这是一种常识,但也正是这些阻止了我们的想象空间。

  而孩子不同,他们正是因为“无知”,才有更多的发展空间。正是因为知道的少,才会多角度的提问,思考。我们要培养的创造性人才,可是我们已经无意识的抹煞了孩子大胆想象的空间,剥夺了还自由创造的机会。我们对于这个问题应该有更多的思索。如何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这是创造力发展的前提。

  同时我们有时太低估了孩子,不敢或不知怎样给予孩子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与任务。孩子们是乐于参加有一难度的活动的。这让他们找到自我的价值,有更多的成功的感觉。在其中也会得到多方面发展,而是我们教师或家长想象不到的。

  在以后的一些活动中,我们要改变自己的一些观念与思维定势,多创造一些机会,让孩子们能得到更自由的发挥空间。

教学案例分析13

  课堂是一面镜子,许多新课程的理念是否落实,可以通过这面镜子看出。自从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我国的中小学生数学家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行为的变化是最值得关注的一个领域,在数学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应该如何深入研究课堂教学,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一书帮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这本书从定性和定量两个纬度对数学课堂教学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它借助于课堂教学现场,分析每一节课的教学过程特点,评价得失,实践反思,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每一个分析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课前测试与分析;课堂中实践分配情况及分析;提问分析;联系设计与实际效果分析;课后测查与分析;对听课教师的课后调查、访谈与分析;专家访谈;上课教师反思;进一步研究的问题。通过以上九个方面,对一节小学数学课进行比较全面地分析。

  课堂教学案例研究的对象是教学实践,研究的目标是形成一个个生动的、富有生命力的教学案例。教学案例其实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是对课堂情景的真实的客观描述,并以小见大、由点及面,帮助树立一种观念,理解一个概念,学到一种方法。教学案例一般具有真实性、有效性、问题性、典型性、时代性、具体性等特征。通过对《课堂教学案例分析》的学习,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⒈教学案例研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实践反思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个高明的医生必定积累有不少的病例及医疗方案,一个好的律师也必定收有一定数量的典型案例。同样,一个优秀的教师也是在积累大量有价值的教学案例中“优秀”起来的。课堂教学案例使教师经常处于一种反思状态,总结经验,找出问题,明确方向,有利于培养教师形成敏锐的观察能力,提高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领悟能力。课堂教学案例研究可以促进教师反思教学行为的合理性,探索教学改革的途径,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学案例研究专家舒尔曼教授说过:“教师所写的、其他教师可能会面临的现世界问题的案例是对实践反思的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它们有助于教师从他人的现实故事中学会预测和解决问题。”

  ⒉教学案例研究有助于教师把先进理念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行为。

  应该说,通过这几年的教学改革,教师的教学理念转变很快,很多教师接受了先进的教学理念,但这并不能说明已经真正掌握,很多教师实际的课堂教学行为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因此,当前教学研究很迫切的是要如何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落实到教师的教学行为中去,撰写教学案例就是做这个研究工作,课堂教学案例研究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反思,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案例研究过程中,通过对课堂教学行为进行观察、分析、诊断,进行多角度解读和共同研究,将具体的教学行为与理论实际联系起来思考,反过来又指导实践,提升教师教育实践的合理性。

  ⒊教学案例研究有助于教师互相交流研讨,提高听评课等教研活动的实效。

  听评课是一种常见的教研活动,但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学校的听评课活动的实效性不大。而教学案例是描述教学情境的故事,往往集中反映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以及由此产生的想法和策略等。教学案例的内容贴近实际,材料来源丰富,写作形式灵活,易于传播交流和研讨。因此,可以把课堂教学案例研究作为教研活动和教师培训的有效载体,引导教师研讨交流教学案例,有利于提高教师分析反思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不同的人读同一个教学案例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思考,学校和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确定某一阶段的讨论主题,结合有关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在教改实践中围绕某个主题或专题收集材料、拟定案例、交流研讨,从而使教研活动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课堂教学案例研究,可以促进每个教师研究自己,分享别人的经验,积累反思素材,在实践中自觉调整教与学的行为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效能。

  ⒋教学案例研究有助于教师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

  目前,教师申报课题已到了非常普及的程度,许多学校的教师通过课题研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并形成了一定的教育教学特色。但也有不少学校的教师,课题方案写好课题立项以后,由于找不出一种较为有效的研究方式,有的束之高阁、不了了之,有的匆匆结题,难以取得有价值的科研成果。而案例研究活动的介入为科研课题的开展与理论学习的落实找到了极为有效的途径。在案例研究活动中,教师围绕选定的课题,积极开展对某一具体教育教学对象或现象等的观察与分析,由于研究对象的个别性、研究方法的综合性、研究内容的深入性,可保证教师在时空上有条件对研究对象或现象进行多方位、多层面和多纬度的研究,为课题研究提供详实的第一手资料。以案例研究为载体开展课题研究,操作性强,容易获得较有深度的科研成果。

  总之,通过学习,我感触到了对案例分析可以使我取长补短,在不断分析别人的案例时反思自己的教学,给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帮助。

教学案例分析14

  【教学片段】

  师:爸爸要表白怎样的心愿孩子们现在还不知道。看课文,(引读)他们只知道──。他们只知道──他们只知道──孩子们不知道什么请同桌讨论,用问句提出来。

  生甲: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生乙: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这么做。

  生丙: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生丁:他们不知道这么远,为什么爸爸、妈妈还要来。

  师:下面请同学们读这段话,老师把大家提出来的问题再复述一遍。

  (生逐句读,师逐句问。)

  师:就带着这三个问题,看画面思考。

  (击键,大屏幕显示当年建设大军垦荒的景象和新疆今日繁荣的景象。)

  生:爸爸、妈妈当年克服各种困难,跟大自然作斗争,凭着坚强的意志,开发、建设新疆。

  生:看了刚才的画面,读了老师推荐的资料,我知道当年像爸爸、妈妈一样的建设者为了抵抗干旱,在冬天零下四十度的天气里挖渠,手都冻到了锄头把上。有的时候,为了不让水白白流失,他们就跳进水沟里,用自己的.身体堵住洞穴。

  师:能利用课外资料理解课文,这位同学很善于动脑筋,提出表扬。

  生:爸爸、妈妈等一批边疆建设者克服了我们根本想不到的困难,全力建设边疆。

  师:既然这么艰苦,爸爸为什么还接孩子们来呢?

  生:他想让自己的孩子像他一样,长大后建设边疆,扎根边疆。

  板书:

  扎根边疆

  生:爸爸就像白杨一样,在恶劣的环境中扎根,奉献一切,把新疆建设得那么美丽。

  师:这些建设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是什么精神?

  生:这是默默地无私奉献精神。

  板书:

  奉献

  师:他们耕耘,奉献了一生,换取了今日边疆的繁荣,捍卫了各族人民的尊严,他们跟白杨一样,都是──卫士。

  【分析】

  高年级阅读教学目标中提出了拓展和积累,尤其是资料的拓展,既可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又有助于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就充分利用了拓展的作用,因为边疆的开发离学生实际较远,学生不容易感受作者的写作意图,所以我安排了三个层次的资料拓展。

  一是学生自己收集白杨和边疆的资料,二是教师出示的建设者艰苦工作的图片资料,因为本节课中“白杨树象征着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的建设者”,这一部分内容课文中没有直接描写,而这部分内容不仅是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所以我设计了引导学生探求“孩子们所不知道的”,并用电教媒体介绍边疆建设者当年垦荒的场面,使学生从形象的直观中领悟到“白杨与建设者”之间的联系。同时,展现了今日新疆的繁荣景象。鲜明的对比,更富现实教育意义。三是教师收集的当时建设者中流传的一句话: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儿孙。

  通过三个层次的资料拓展,学生就能真正与文本产生共鸣了。

教学案例分析15

  弹指一挥间,四月匆匆而过,回想在这已是葱茏馥郁,桃红柳绿的四月里,春天的气息弥漫着整个太阳岛。百花齐放,百鸟争鸣更为我们的教学营造了一番清晰绿意之感,春天是勃勃生机且富生命力的,一花一木一草一树皆可作为我们的教学内容之一。都说大自然的奥妙是自然设置的课程,无需老师多加赘语旁添,孩子自会发挥其本能,迸发其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不断观察、摸索、操作自己所感兴趣的,以获新知。

  四月的校园春意盎然,学校操场上的草坪越发翠绿和拔高,夹带着晨曦的甘露于阳光之下晶莹发亮,然而,早晨的空气总是清新令人舒畅的,此时也是正适合孩子们的户外活动,待到天气晴朗之时,我们会组织幼儿到操场去活动,或在操场玩手影,或给旁边的草坪除杂草亦给花儿浇浇水,宝宝们兴趣较浓,他们跟在老师的后面,变成一架架小飞机,一只只可爱且自由自在的鸟儿在操场上飞翔,宝宝们玩的不亦乐乎,其中,有及个别的宝宝脱离队伍,自个儿在操场上奔跑,这时老师就要极度提高警惕注意宝宝们的活动安全。

  在给小草除杂草给花儿浇水的时候,宝宝们显得很积极,跃跃欲试。在老师的安排和指令下,宝宝们在规定的区域内进行活动,有些宝宝难以分辨杂草和小草,往往会将小草拔起交给老师,这时就需要老师细心指导帮助识别。也有些宝宝发现旁边的花儿很漂亮,树叶油光发亮,会将其摘下,在这过程中宝宝完全是出于无意识的,只是出于喜欢,而保护意识也是在其之后了。当回到班级的时候,老师应对此次的活动进行小结,教育时机由此把握,以让宝宝们形成初步的保护花草树木的意识。例如:“如果我们把漂亮的花儿和树叶摘掉了,树伯伯会很生气的,我们的'花儿和树叶也会很难过很难过,小朋友在拔杂草的时候要分清楚小草和杂草,如果拔了小草它会痛的哭起来的,那么下一次它们就不请我们去帮忙了”。

  以此种种,老师拟人化的语言更能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通过这次的教育后,在此类活动中,以上的情况明显减少,宝宝们很少去摘花和树叶,然而在除杂草的时候也能较为准确地将杂草拔起,宝宝们总会开心地跑过来:“老师,老师,我找到了,给你。”在表扬一番之后,他们更开心地去寻杂草了,过后我们一起将今天的“战利品”带回去送到垃圾桶里。在这浓浓的春意里,户外活动更能引起宝宝们的兴趣,他们就像一只脱缰的小马,尽情地在操场上奔驰,感受绿意,呼吸春天的气息。

  室内教学活动,应从晨间来园说起,这个月,宝宝们都比较积极主动入园,心情愉悦进班级换堡服、堡鞋,参与晨间活动,有及个别的宝宝当哭宝宝,在家长配合下,老师采用了一定的措施和方法方式帮助该宝宝融入集体活动中,让宝宝喜欢这个集体,喜欢上幼儿园。

  在本月的教学活动中,我渐渐熟悉了吉的堡的教学方式,融入教学当中,也初步了解了班级里的宝宝,经过了两个多月的学习实践,学到了学校里从未学到的知识和经验,感觉自己就像一块海绵,不断地汲取水分。在此同时,我深感由于经验的不足,许多方面力不从心,未能达成。在本月的课堂中,常规明显有所好转,宝宝们也比较配合,很认真投入,这让我很是欣喜,从而增加了自信心,渐渐地就放开,大胆地去与宝宝交流,并收获了一定的效果。但在常规上还存有一定问题,缺乏语言组织能力,课堂教学言语过于成人化,这是需要改进和填补的地方。再则就是如何在宝宝面前树立威信?和如何与家长交流?成了我心中的一大困惑,我想,或许这就是所谓的经验吧,我相信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积累,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教学案例分析】相关文章:

教学案例分析07-14

教学案例分析07-14

教育教学案例分析03-03

纳税分析案例10-19

礼仪案例分析03-14

案例分析范文07-21

案例分析报告12-30

案例分析总结01-21

大班的案例分析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