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评课稿18篇(优选)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评课稿准备工作,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那么什么样的评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有关评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关评课稿1
教研组是落实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有力于调动组内老师参与教研组活动的积极性,更有利于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在新的学期,我们高年级语文教研组准备从以下几方面来扎实开展教研活动。
一、转变思想
常听有的老师这样说:“搞教研,我哪里有时间,新课都教不完呢?”还有的老师说:“我们这些教书匠能研出名堂来,还要那些专家干嘛?”其实,这些教师是为了教研而教研,把教研当作展示的窗口,当作作秀的手段,平时没有认真发现现实教育中的问题,而是热衷于搞大课题。我们现在提倡“问题教研”。加深老师们对教研的正确认识,理解教研是要发挥我们的群体智慧,去研究我们所面对的共同问题,在交流中产生更多解决问题的策略,而并非空洞地、不着边际的谈一些大理论、大框架。同时提倡“务实教研”,使老师们认识到我们一线教师的“教研”,应该是一种“草根”式的教研,是要“研以致用”,而并非要研究出多么高深的理论成果,根本不需要走过场,哪怕大家在平时的闲谈中也可以进行教研。
二、理论基础
教研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如果缺少先进理念的引领,就可能导致低水平的重复,甚至平庸化。所以,除了鼓励教师多读书之外,组长可采用以下两种较实际的引领方式:一是从著名刊物或互联网上收集专家、名师的教学课例、教育思想和录像资料,和组内教师共同学习,这样虽没法当面得到专家指导,但也不失为获得专业支持的一种好方法。二是邀请本地区的“名师”指导语文组的工作,如听课评课,指导课题研究等等。
三、集体备课
新课程理念提倡合作,不仅是指学生的学习方式,还应是教师的教研方式。发挥团队精神,发挥每个教师的特长,互相取长补短,群策群力,增强教师之间的合作关系,使每个教师的个人优势被整合为集体的智慧。
具体做法是这样的:教研组每人主备一至两个单元,就这个单元的内容进行细致、深入地备课。每周教研组活动时,按单元由负责主备的老师先讲解自己所备单元的整体思考和每课的重难点、教学设计以及教具准备等,其他老师边听边做详细的记录,然后全组老师共同商议,制定出一份比较完善的教案。接下来就是个性修改,每位老师根据个人教学风格及本班学情,对集体备课教案进行再创造。使之成为一份适合个人特色和本班教学的个性化的教案。最后,在集中教研组集体智慧与使用本人个性化教学策略后,效果如何,要及时反思,做好后记,交流总结得失。
我觉得让每位老师集中精力备好一至两个单元的课,提高了每位老师的备课质量,也减轻了老师的负担,节省了时间,让每位老师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了教研组“群研智慧”,做到了资源共享。
三、听课评课
授课、说课、听课、评课是学校教研的常规工作,也是学校的.日常教研工作。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听完一节课,教研往往只停留在浅层次的上课、听课、评课、经验总结方面,始终是“就课论课”的形式,而没有指向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每一次的教研也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这样的教研犹如缺乏灵魂的躯壳,显得苍白无力。我们的集体评课要求以一个个鲜活的课堂教学范例为载体,通过对课例的点评和分析,共同提炼出老师们平日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再合作设计突破的方案并从教学实践中得到验证,从而提升教研质量。
具体做法是这样的:我们高语组每学期召开一至两次的校级教学研讨活动,可以与课例大教研活动合并,为老师们集体评课提供了平台。然后组织由下至上的集体评课,即先由各教研组交流评议,再以宣讲或“沙龙”等形式组织全体语文老师集中评课,为老师们集体评课创设对话、民主的研讨氛围。另外,在集体评课的过程中,要求人人参与,都要发表自己对本节课的看法。相信集体评课定能聚合老师们的视野,提出并解决了共同关注的教学问题,帮助老师找到了教学研究的方向。有人说:“教师之间的广泛交流是提高教学能力最有效的方式”。老师们在具有浓厚研究氛围的集体讨论中时常迸发出教学灵感,还有的从交流中受到启发,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就加快了老师教研能力提升的速度。另外,每一次集体评课就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沟通、分享,会促使老师们用开放的心态彼此发现、彼此欣赏、彼此接纳,促进了教师间的团结。
四、专题研讨:
间周进行一次专题讨论,组长安排本组教师轮流做中心发言人,中心发言人要提前设计好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要求主题有针对性,能够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大小话题不限,必须是值得探讨的,否则失去意义。
首先由中心发言人把自己的问题及对问题的想法向大家说明,然后大家轮流发表自己对这一问题的想法,最后形成具体有效的教学思想,这是集体智慧的展现。并且由中心发言人记录,最后整理成文作为教学成果展现。
相互听课,评课,交流教案、教学经验,专题研讨,这些应是教研活动中的一些常规做法,通过听课,相互提高,通过评课,取长补短;通过交流,探索创新。在教研活动中。我们要经常性地组织这样的活动,提高竞争意识,培养事业心和责任感,特别是向一些“名师“学习,可以启发我们探索教育发展的路子。追求创新的方向,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由表及里,引发我们内心深处的科研兴趣。
有关评课稿2
在xx市外国语开放周期间,有幸听了戚xx老师的一节平行四边形动点问题的拓展课,这一节课的问题设计环环相扣,体现出老教师扎实的数学功底、精湛的上课艺术,思路清晰,层层递进,结构严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师生互动配合默契,使学生成为一节课的中心,是一节认真学习示范课。
戚老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在复习课导入部分开门见山,让学生处理平行四边形在直角坐标系中,平行四边形的`边角关系。接着,戚老师在此基础上添加两个动点,让学生判断新的四个顶点是否能够成平行四边形。学生通过作图深刻体会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从边、角、对角线方面来考虑,通过分类,将符合条件的平行四边形逐一找出。
接下来,戚老师设置了t为何值时,△APQ能构成等腰三角形,让全体学生建立信心,让全体学生对知识点掌握展现自我,又能体会小试牛刀愉悦心情。最后一个环节,戚老师将轴对称性的知识点进一步延伸,加大了动点的难度。借助几何画板,学生基本上完成。
戚老师这样复习形式让全体学生有的放矢,一下子就吸引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戚老师始终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自我操作能力的培养,注重及时的总结梳理,整理知识结构,使这堂课生色不少。
有关评课稿3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老师执教的《漂亮的花边》一课是一节综合性很强的美术课。从整体上看,本课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还是组织形式都体现了很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课堂开放而富有活力。应该说,这是一堂学生感兴趣的美术课,是一堂很有创意的美术课,让人感到耳目一新。 本节课的亮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采用开放的教学方式 随着新课标的落实,由“封闭教学”走向“开放教学”已是一种必然。我们的教学很多时候都属于“封闭教学”,按部就班,缺少开拓精神,梅老师打破了传统的常规的课堂教学形式, 采用开放的教学方式。首先,教学内容没有局限教材和书本,而是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学习要求和美术学科特点,梅老师自己进行精心设计的,具有开放性;
其二,独特新颖的舞台主持加竞赛的形式激发了学生活动的兴趣,营造了一个开放的良好学习环境和氛围;
其三,本课教学中用到的许多恐龙玩具是学生自带的、大量恐龙图片和恐龙资料则来自网络,教学资源具有开放性;
其四,学生进行创作《漂亮的花边》时,有的拿画笔画,有的用彩纸旧挂历纸去剪贴,每个同学都能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自己喜欢的方式方法去表现,学生的个性化得到了体现和展示,具有开放性。 在这样一个轻松、活泼、和谐、互动、探究、创新、开放的情境活动中,学生乐于尝试,学习到了美术的知识和技能,并获得了丰富多彩的'体验,品尝到了美术活动的乐趣,身心得到舒展,情感得到释放。
二、采用“互助互动”的学习方式 “互助互动”的学习,是一种同伴之间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展开的学习方式,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互相帮助的精神,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梅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互助互动”的学习方式。“互助互动”主要表现在:
第一将全体学生分成四个团队即机灵小队、佳绩小队、拼搏小队和高峰小队,通过设计小组问答竞赛、画恐龙竞赛等环节四个小队之间互相竞争,组队内学生间互助互动,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第二、抓住重难点,展开 “互助互动”。教师出示写实恐龙图片,请学生欣赏,教师引导思考:恐龙的身体是由几个部分构成的?我该如何去表现它呢?学生经过认真地思考商讨后认为:用基本形去概括比较好。教师根据学生的建议进行画法指导(示范),巧妙解决了重难点。从表面看是学生帮老师解决了难题,实质是学生自己帮助了自己。
第三、结合作业,“互助互动”,美术作业 与其他作业不同,每个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能力不同,对同一题材同一事物的表现也各不同,作业的设计从封闭走向开放,由个体走向合作,共同完成作品《漂亮的花边》,促进了同学之间的交流,提高了作业的质量。第四、结合评价,“互助互动”,评价时,采取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宽容的合作精神和敏锐的审美鉴赏力。
三、教学态度严谨认真 如果说教学思想决定着教学行为的方向,那么教学态度就决定着教学行为的努力程度。听课的老师们都感受到了老师的教学态度非常严谨认真。一是课前准备充分。教具齐全、课件精美、教案熟练,另外,据我所知为了上好这一课她还对四年级学生对恐龙知识的了解情况和学生是否喜欢用竞赛的形式上美术课进行过详细的调查;二是课堂表现沉着思路清晰,没有出现明显的教学遗漏等现象。三是目标明确、重难点把握得当,课堂结构合理,课堂练习先易后难,先个体后合作,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没有出现知识性错误等,这些说明执教者课前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认真透彻地研究过教材,并进行过多次试教的锤炼,在课外下了不少的功夫。
四、教师素质良好 教师教态自然,语言清晰,语言表述准确,操作演示熟练,学生参与率高,体现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
当然,在赏评《漂亮的花边》的同时,我也有以下几点思考: 1、组织小组活动时,小组人数太多,很容易乱,如果是平时上课,纪律能否控制? 2、好动、好问、好说是儿童的天性。教师要利用这份天性,为学生创设条件。教学过程中学生能说的教师不说;学生能提的教师不提;学生能解答的让学生自己解答。教师要把展示自我的机会完全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课堂中如何把学习的自主权更完全地还给了学生,教学生学会学习,努力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学力? 3、教育要以人为本,要面向全体学生,要让每个学生得到锻炼都有所发展。本课中的小主持人所表现出来的聪明机灵劲儿和非凡的语言能力组织能力令人啧啧称赞,有没有更好的方案让他既做我们的主持人又不失去自己宝贵的美术课学习锻炼机会? 总之,老师执教的《漂亮的花边》这节课的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学模式,突破传统的知识传授和单纯的技能训练,把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学习中解脱出来,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参与的状态中,学生的心情一直处于快乐和兴奋的愉悦状态,是一堂新课程标准下洋溢着现代教育气息的美术课。 由于每个老师对美术教育的认识是不同的,那么对美术课的评价也不尽相同,加上本人能力有限,平时钻研也不够,以上这些只是我个人对《漂亮的花边》 一课的肤浅看法,在赏评中若有不当和错误之处,恳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指正。谢谢!
有关评课稿4
唐老师上的课给我总的印象是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小朋友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里,学到了数学知识。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教师素养:
老师教学基本功比较扎实,语言清晰,教学态度真诚,师生关系融洽。在教学内容方面,也比较丰富,尝试以学生为主体,寓学于乐。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让学生和老师们记忆深刻。
二、教学特色:
1、目标明确、思路清晰。
从本堂课看,唐老师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师能够从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和创新四维目标教学,目标比较全面。
2、教学创情景,激励促参与。
良好的开头对一堂课的成功与否,起着关键的作用。本堂课一开始,教师就用动画画面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学生的注意力在最短的时间里,被激活,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状态。老师接着让学生猜盒子里有几个硬币的游戏强化“一个也没有”就用“0”表示的知识点。
3、灵活教学、多样呈现。
本节课课教师的教学方法灵活,老师在引入数学概念“没有”和“起点”就用“0”表示时,呈现形式多样,亲切自然,具有生活化,注意利用生活实物、卡片、身体语言,表情动作等作为教学资源,能够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关注教学过程,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真实感受知识,体验知识,积极参与,努力实践,在活动中学会用语言表达交流,较好地体现了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
4、操练形式丰富,扎实到位。
新课程理念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从本堂课的.学情来看,一年级是小学的起始年级,学生天真活泼,好奇心强,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和求知欲望。唐老师能够以学生为本,安排形式丰富多样,比如看图写算式并说说为什么,数字排队,开火车等等、、、这些练习形式都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热情,激发了他们的兴趣,让学生真正在玩中学,在玩中记,玩中用。
三、教学建议:
1、课堂要注重因材施教,但对层次差的学生似乎照顾不到。关注学生的点和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2、每一个环节的过度语言还需要做到即说到点上又自然切入。
3、对学生评价的形式还可更多样化,以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4、一年级的学生如果有课堂练习,必须让学生准备好随堂本,不能随意,这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非常重要!
总之,整堂课都值得研究与借鉴。小学数学教学不是简单的动动玩玩,我们的活动一定要有实效,要优化课堂结构,寓教于乐,要力争使我们的课扎实、真实、平实、充实、丰实,从而真正地为发展学生的综合数学能力。
有关评课稿5
潘老师《圆的面积》一课,善于引导学生知识迁移,本节课我认为的亮点是:
一、数学思想的渗透。
一开始潘老师从引导学生思考“圆的面积跟什么有关?”,让学生答出跟“直径、周长、半径”有关,然后直入课题问“求圆的面积是求圆的哪部分?怎样求圆的面积?通过什么来计算?”。又复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面积的推导过程,引导学生把圆转化成已学的平面图形,及时板书“化曲为直”帮助学生建立解决求圆的面积问题架构。这一点就是数学中的转化思想在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渗透。
二、课堂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六年级学生特点,潘老师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时,先让学生小组合作在学生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再引导学生交流、验证自己的推导想法,师生共同倾听判断学生的汇报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看看他们的推导方法是否科学、合理,使学生们经历实验操作、总结验证的学习过程。这样有序的学习,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智能,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深刻的,学到的知识是活的,对学生思维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板书设计科学,突出重点,课件演示过程也科学实效,特别是演示圆切
割成效三角形时直观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转化,增强教学效果。
本节课的一点个人看法,时间分配上我认为在学生动手教学环节花的时间多,由于要剪、贴,大多数小组还没能完全操作完毕,可以在布置预习是让学生自行操作,课堂展演一下可以节省时间。第二是巩固练习设计方面相对单一,三道题的条件都是半径,可以有变化,或直径、或周长,让题目灵活度加大,也显得有层次感,这是一点不成熟的见解。
在此我们感谢张老师的辛勤付出,为大家提供这么好的优秀评课稿,此评课稿仅供参考。
有关评课稿6
《语言的魅力》这篇课文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感人至深的情节,展示了语言所特有的魅力。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孙老师能紧紧抓住“春天来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拨动人心弦的话语,适时引导,把学生的认知的愿望和积极性完全激活了。
孙老师的这节课教学思路非常清晰。上课伊始,首先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魅力”,生活中什么有魅力,在此基础上通过魅力引出课题。然后画出课文中哪句话最有魅力,从哪看出来的?为什么“春天到了,可是……”这句话有魅力呢?围绕“魅力”展开教学,问得巧,讲得精,理解的透,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其次,我觉得这节课的语文味很浓。这也是我感触最深的一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读为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语言,感受语言的魅力。课上孙老师抓住重点句段,让学生进行多方位的品读、默读、自读、教师引读,比如:在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时,要求学生读出老人的可怜、行人的冷漠,通过学生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到老人的孤独可怜,行人那种漠不关心、无动于衷的木然神情,这样的朗读既培养了学生感受语言的能力,又丰富了学生的语感。
2、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教学中,无论是让学生回答还是教师的语言示范,孙老师都注重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中描写春天的句子,孙老师设计了一道训练题:“春天到了,我看见了,听见了,这怎么不让人陶醉呢?”对学生进行了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3、注重培养学生写话能力的训练。听说读写,是学语文的基本方法和途径,也是一个人语文素养高低的基本标识;而写作更是语文素养中很重要的基因。换言之,语文的精髓就是说和写。孙老师巧妙地把写作训练在课堂中体现出来,随着“春天美景”课件的播放,教师把学生带到了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天美景中:嫩绿的柳条、清澈见底的湖水、水中嬉戏的鸭子… …这些美景怎能不让人陶醉?可是,老人却什么也看不到,那么有谁不为老人感到惋惜呢?随着学生情感的升华,老师先进行口头训练:那些衣着华丽的贵妇人看到老人——;那些身着笔挺西装的绅士看到老人——;那些… …这些好心的'人们会怎样帮助老人呢?随即出示小练笔:“在这繁华的街头,当人们再次看到这位衣衫褴褛,双目失明的老人,有的————;有的————;还有的————,这真是温暖的街头呀!”学生在说的基础上,有话可说,有感而发,真正把写落实到课堂中,教会学生运用语言,使自己的语言也变得有“魅力”,把所学变为所用,使语文课变得扎实有效。
4、抓住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和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这也是我们中年级段本学期的训练重点。每篇课文中都有很多含义深刻的词句,如果不能正确理解这些词句,就不能全面、透彻地理解课文的内容。而这篇课文的重点语句:“春天来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是文章的主线,孙老师抓住这一主线引出老人、引出行人,通过理解老人的可怜、行人的冷漠感悟这句话所带来的语言魅力。从而理解了“衣衫褴褛、无动于衷”等重点词语的含义,同时也教会了学生理解重点词句要从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联系文章的时代背景入手,只有这样才能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总之,孙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一节成功的语文课,真不愧是一节先行课,很值得我们去品味,去学习,为我们今后的语文课明确了方向。最后用一句话结束这次评课:孙老师用自身的教学魅力把《语言的魅力》一课上得很有魅力。
有关评课稿7
一、选材生活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强调:科学教育的内容应从身边取材。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幼儿生活的世界是五彩斑斓的,就象红黄蓝绿这些颜色一样。鲜艳、美丽的颜色让孩子喜欢,颜色的变化更让他们惊叹不已。老师在平时的美术活动中及时捕捉到幼儿对变色的探索兴趣,选择《颜色对对碰》这一活动,正好满足了幼儿的探究兴趣和操作愿望。《颜色对对碰》这一科学探索活动让幼儿在玩色这一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到了颜色的奇妙,在此过程中产生的浓厚兴趣将成为他们继续探索的动力。
二、 活动中的亮点
整个活动以变魔术贯穿始终,通过幼儿自己的实际操作,以及各种感官运用、动手动脑去探索发现,在尝试与探索的过程中,获得了初步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三、活动环节构思巧妙,设计严谨
第一环节通过“变魔术”活动快速地集中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而第二步让幼儿自己亲手来变出一瓶有颜色的水,正好满足了孩子“试一试”的心理,让幼儿体验到自己主体作用的发挥,更有利于幼儿探究兴趣的激发。中班幼儿的注意的指向性还很不明确,且还没有记录的基础,所以需要循序渐进地提出要求,接下来通过“找个朋友来变魔术”,初步探索两种颜色混合后的变化,两两合作也有助于发展孩子的合作能力,增加更多的相互交流与协作的机会。在集中讨论的环节中,让幼儿通过语言和思维的相互作用,逐步明晰自己的操作过程。而第二次的.探索操作过程中,幼儿带这明确的目的边操作边做标记,这样集中讨论的时候,就有根据而言。在操作时幼儿可与身边的朋友说说发现,在集中讨论时向大家说说自己的新发现,通过这些多次用语言表达和理解的过程中幼儿间观点的相互碰撞,他们逐渐地明晰和建构科学知识与经验,形成准确的表达方式。
整个活动中,教师为孩子们营造了一种宽松、明主的课堂氛围,孩子们始终都保持着浓厚的参与兴趣,充分体现了幼儿学习的自主性。
有关评课稿8
听了《百分数的认识》一课,整体感觉是扎实有效。可以说是实中求动,动中有新,新中务实,环环相扣,水到渠成,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设计上注重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思想,本课是一节概念课,以足球比赛中谁来罚点球这一具体情境导入,让学生通过比一比、算一算等多种形式与方法来感悟学习百分数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2、学案的编写科学、合理、有条理,学案中设计了百分数的产生;百分数的读法、写法;百分数的意义;生活中的百分数,分数与百分数的区别这五个内容,全面地概括了百分数的内容。不仅如此,学案中还出示了对学生的温馨提示、展示要求、听展要求等,无形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教师的点拨、引导到位,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教师认真倾听及时点拨、引导,关键处进行了重点强调,有效地突破了重难点。
4、学生的展示精彩纷呈,比起以前,学生展示的内容丰实了展示形式多样了,点评也精确了,真正展出了学生的风采,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个性得到了张扬。
5、教师组织有效,小组合作学习不留于形式,学生积极参与,交流展示时,让2号组员组织其他成员继续交流,使其他的`学生不至于无事可做,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做到了有效、高效。
6、教学语言简练,干净利落,评价及时、恰当,能较好地调控课堂,给学生创造了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整节课是由实际的生活抽象出具体的数学问题,在尝试解决问题的的过程中关注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与多种能力的形成情况,再将抽象的数学思想运用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有关评课稿9
从课堂导入上看,通过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导入,优美的歌词又辅以精美的多媒体背景,手段直观,为学生学习下文感激母亲做了很好情感上的铺垫。
从教学材料上看,材料新颖、震撼,是学生平时生活中很少接触和了解而又恰恰是在学生和父母身上发生的,比如“一位准妈妈的'日记”,通过这篇日记使学生体会到在自己还没有出世时,母亲就已为自己付出了很多,读着一句句饱蘸深情的文字,对那些听惯和厌倦了平日里妈妈唠叨的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触动。四川地震中“母亲用身体为娃娃支撑起生命的天空”材料更是富有震撼力,在震撼和感动中学生谈出了很多在生活中父母默默地爱着自己的事例,学生的情感再一次升华。最后“感动中国十大母亲---熊丽”的视频更是让观者动容,有的听课老师甚至默默地流下了眼泪,全体师生再一次感受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教学活动中,问题设计有层次性,启发性,注重引导,重视启思教学,并能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比如公益广告“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比如学生上台的讲解等都恰到好处,为课堂教学增加了很多亮色。
最后从教师素养和教学效果上看,教师语言准确、精炼,有感染力和亲和力;学生学有所得,主动参与,情绪深沉、饱满,在一篇篇深情的文字、一幅幅动人的场景、一个个感人的画面中感受着母爱、体会着母爱、思考着如何回报母爱。
“教学相长”,《感激母亲》这一课不仅教育了学生,也深深的教育了我,教育我要更加爱自己的母亲,教育我要及时行孝……
有关评课稿10
20xx年4月17日下午‘在刘家营小学领导组织下听了付银银老师的《小壁虎借尾巴》一节课。付老师本课重点安排了三个结构相同的自然段让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自学,知道不同动物尾巴的用处。经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学生在角色朗读对话和解读文本方法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积累。所以本课的教学设计在抓典型段落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引导他们通过小组互助理解感悟。以下是我结合这次课堂教学谈的几点初浅体会:
(一)课文情境教学法:
创设和谐美好的学习情境,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1、图示法:低年级形象思维活跃,适当运用简笔画板书能激起学生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导入新课时,付老师在黑板上贴出一只断了尾巴的壁虎,一下子吸住大家的注意力;讲到壁虎向小鱼、黄牛、小燕子借尾巴时,又贴出鱼、牛、燕子的图,使学生在形象的欣赏中展开活跃的思维,不知不觉进入课文情境中。
2、生动演示法:CAI教学过程中的形、声、色的运用与结合,能有效渲染气氛,激发学习情感,把课文语文文字描绘的内容再现出来,符合小学生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特点。因此在学习三自然段时,让学生带着问题先自由读课文,接着通过不断深入地提出问题并接着教学图片和手势,让学生理解“爬呀爬、摇、游来游去”,这样既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能培养细心观察的好习惯。教学中,利用幻灯进行生字教学。如:采用幻灯出示同偏旁的生字,让学生观察发现,促使学生兴趣高涨,教学在浓浓的学习氛围中进行着。
(二)激发悬念多思法:
教师起主导作用,不仅是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挖掘教材有利因素,教会学生怎样思考问题,激发创造欲,培养创造性思维。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新课标倡导课堂上的人文关怀,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指挥者,而应该是师生平等地交流。
1、审题设疑。齐读课题后,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说说:“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向谁借?借到了吗?”等等,为下文作了铺垫,教学围绕这几个问题进行。
2、情节设疑。利用课文片断,启发想象,如“小壁虎是怎样向小鱼借尾巴的?”,为什么要这么说,引导学生交换角色进行想象,联系实际。既活跃学生的思维,又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
3、结语设疑。按课文内容延伸设疑,在教完课文后指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小壁虎尾巴断了,还会长出来呢?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尾巴的'特点?既紧扣课文重点,突出难点——壁虎尾巴可以再生,也拓展了学生的课外知识。
(三)以读为本,渗透思想教育,训练语感:
学生的阅读训练离不开理解,也离不开朗读,两者互为促进、补充。因此,教学一开始,让学生带问题读课文,达到初步感知课文的目的,随着教学深入,采取不同方法,以读促思,以读释疑。如出示“小鱼姐姐,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和“小鱼,把尾巴借给我。”让学生比较读,说说哪句好,为什么?学生反复读后,纷纷选择第一句,觉得这句多了“姐姐”、“您”、“行吗”等文明礼貌用语,说明小壁虎是个有礼貌的孩子,于是,借读训练学生语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再如:出示“爬呀爬”,问学生“这个词应该怎么读,为什么?”,学生联系上下文反复诵读后,觉得这个词应读得慢一点,因为壁虎失去尾巴,爬不快,从而说明壁虎尾巴强以帮助爬行。最后在学生能流利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范读、齐读、比赛读、分角色读及表演读,层层深入,突出体会“姐姐”、“伯伯”、“阿姨”、“您”、“行吗”等礼貌用语道出壁虎委屈、难过、焦急的心情,从中领会借尾巴的经过说明了各种动物尾巴的功能。
付老师还教给学生自学的办法。针对本课图文并茂,内容生动有趣,情节多有反复,图、文结构大体相同的特点,老师导学第三自然段,师生总结出五个问题学习法,指导学生按5步小组自学第四自然段,再放手让学生运用填空的方法,完全独立自己去学第五自然段。课程改革理念让我们教师从思想上到行动上彻底地发生了改变。教师在新的理念的指导下,逐步实现自身角色的转换,在教学中,教师不再泛泛讲解,而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但教师的引导也不可忽视。在学生理解肤浅处,思维矛盾处,理解偏差处应给予恰当地点拨引导。吴老师在引导这点上做得很到位。
付老师在课堂中教给学生质疑、释疑的方法。教学中设计“读——问——读——议”的学习方法,借此进行问题思维训练,质疑的同时,教给学生以读促思、读中求解的释疑方法,培养学生质疑、释疑的能力,从而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标志之一,也是一项核心任务。这节课学生
的学习方式包含了两种基本学习方式: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这两种学习方法都有其存在的价值,相辅相成,新课程要求恰当处理这两种学习方式的关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是一概排斥接受性学习。但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强调掌握和接受,冷落和忽视了发现和探究,使学生的学习变成了单调的记忆,遏制了人的智慧和创造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要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是接受性学习,更倡导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吴老师的课堂中能看到她试着通过学习方式的改变而建立一种民主的、和谐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这节课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个字“实”,是新课标下的真实课堂,真正做到了在新理念新课标下“山还是那山,水还是那水”,无论是老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落到了实处,既注重了双基的训练,又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价值观的正确取向,特别是很好地做到了整合教学资源和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有关评课稿11
我听了付巧枝老师的《父母的爱》这堂作文讲评课,感触很深。付老师那亲切的语言、自然平等的教态,扎实深厚的教学功底,独特的教学风格和良好的语文学科素养,都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我个人认为付老师这堂课的成功之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教师首先出示修改后的范文,让学生评价,自然引出名家赠言,让学生明白修改作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思路清晰、条理分明。老师整节讲评课的教学思路清晰、条理分明、在导入时,教师首先出示修改后的范文,让学生评价,自然引出名家赠言,让学生明白修改作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接着,出示了榜上有名,并告诉同学他们的作文好在哪里?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明白了自己的.作文好在哪里。可谓一举俩得。及时出现亮点欣赏,为同学们的效仿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同时,为写作文有困难的同学指明了方向。佳作放送又让同学们可以学习到别人写作的好方法。从同学的评价中,小作者又可以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专家会诊,问题习作环节真实,有效,教师和同学一起修改作文,长此以往,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会有很大的提升。整个过程过渡自然,结构严谨,环环紧扣,层层递进。
三、注重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节课中,付老师通过出示优秀习作名单和优秀作文,亮点欣赏等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的作品得到老师的肯定,在下次作文中一定会投入更大的热情。在评改作文时,教师设计了各种不同的评价方式有总评、指导评改、例评、自评、互评、赏读。使评改变得很有趣味。激发了学生的评改兴趣。
四、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付老师作文讲评过程中不是教师一个人在讲解。而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作文讲评的权利充分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以平等的身份听取学生的发言,充分体现出教学的互动性、民主性、参与性。
五、个人观点
1,我认为在修改习作和专家会诊部分,教师让学生谈哪些地方需要修改,怎么改的时候,应该让学生畅所欲言,多叫几名同学。不是只叫一个说说而已。让学生明白可以有许多不同的表达方法。同时可以开启学生的思维,让思维的火花尽情绽放。
2,在作文讲评课上的思考与感悟如果让学生用随笔的形式表达出来,使得学生在作文讲评时的感悟得以升华,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与作文鉴赏水平,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就更好了。
3,在学生了解了作文修改方法后,让学生用学到的方法修改小组内同学的作文,这样效果会更好。
有关评课稿12
今天,我参加了区教研室组织的语文教研组长论坛。本次论坛在首南一小举行,是对上一阶段教研组实绩考核的延续。由于今年才接手语文教研组工作,而论坛的内容又是09、10学年的教研组开展情况和成绩汇报。所以昨天下班从学校搬来了厚厚一大叠资料、档案,准备论坛发言稿,制作ppt幻灯片,一直弄到凌晨1点才睡觉。
我们茅山小学语文教研组一直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坚持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根本任务,教育教学成绩稳中有升。现将近两年我们教研组开展的工作分四大块简单地向大家介绍一下:
一、加强业务学习,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1、为教师搭建学习的平台,积极学习新课程。
我们教研组切实认真组织教师开展了校本培训工作,20xx学年的第一学期我们组织了教师一起学习薛法根老师的《“有效课堂”的有限思考》,又认真学习了沈大安的《浅说略读课文教学》。第二学期在教导处的组织下,语文教师一起学习了特级教师钱正权的《跟年轻朋友聊“听课”》,研究了蔡林森“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还组织研究了由鲍丹丹老师执教的、薛法根老师点评的课堂实录《我为你骄傲》。
20xx学年的第一学期我们学习了王崧舟老师的《古诗教学的价值取向和实践智慧》,并且针对作文教学难的问题,组织全体语文教师共同学习20xx年11月出版的《小学语文教师》里的《教好“教材里的作文”》。第二学期集中学习了薛法根《低年级阅读教学怎么教?》,并且探讨了《如何确定适当的教学目标》。
在这些活动中,我们每位教师都认真地做好记录,相信这样不断地学习肯定能提高我们的认识,并积极投入教学实践当中。
2、积极鼓励教师外出参加培训学习,不断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
本着“多学、常思考”的宗旨,近两年来我们教研组语文老师积极参加区里组织的学科培训,主要是听课、评课、讲座等。我们还积极参加区教研室、进修学校组织教师到市外进行学习和听课活动,选派优秀教师参加省、市、区级“领雁工程”培训。在学校领导的重视和安排下,四位老师分别在海曙小学和华泰小学脱产培训6周时间。在这6周的时间里,他们在名校听课、上课、参加教研组活动、感受名校浓浓的教研气息。相信通过学习,定能给我们补充新鲜的血液。
二、重视校内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一)集体学习,深入了解教材。
每学期我们都会进行集体性的学习活动。集体性学习的魅力就在于可以引发我们自身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也可以给与其他的老师以思考。我们教研组的理念是一人优秀只能代表个体,整体上去了,那我们的教学质量就会得到更大的提升。
(二)团结协作,不断进取,开展教研教改公开课。
1、20xx学年我们教研组共进行了八次这样的活动。
(1)第一学期除了学校安排的一般性教研组活动之外,我们还对文言文教学和略读教学进行了重点的研讨和学习。教研活动的形式是“集体备课---课堂实践----集体修改----再次实践”。我们有幸请来了华茂外国语学校的郑小强老师给我们的老师进行上课、听课指导。这次教研活动我们吴乐燕老师上了公开课:《伯牙绝弦》,这也是我们这学期所要研讨的重点课文。课后,郑小强老师对这节课进行了点评,并对如何理解教材,怎样把握教学目标作了具体的分析。
(2)第二学期我们有幸请来了区教研员方老师和赵老师来校指导,通过课堂教学展示,让两位教研员从我们日常的课堂教育教学中找出我们的不足之处,以此对症下药,给我们今后的课堂教学带来一剂良方,两位老师柳静君老师和吴乐燕老师分别上了两堂公开课:《荷叶圆圆》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再次与华茂外国语学校的郑小强老师一起探讨了文言文课文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20xx学年我们进行了8次课堂教学实践活动。
(1)第一学期10月份与海曙小学的联谊活动,海曙小学的姚桂琴老师执教的四年级《长城》,令人耳目一新;我们学校的吴乐燕老师执教的《桂花雨》,教学过程由扶到放,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
(2)11月份与华泰小学的联谊活动,华泰小学的徐福丹老师执教的《普罗米修斯》,朗读指导和写法的渗入把握得非常有度;我们学校柳静君老师执教的四年级的《颐和园》,受到了同来听课的华泰小学老师的肯定。
(3)第二学期4月进行了三次公开课的教研活动,第一次是柳静君老师给我们带来的《数星星的孩子》。评课活动中,老师们对低年级学生的识字能力和教师如何开展有效的识字教学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第二次是两位外出学习的老师回校上公开汇报课。一位是到海曙小学学习的朱小妹老师,她上了《画家和牧童》;另一位是到华泰小学学习的陈海峰老师,她上了《触摸春天》。从她们的课堂展示中,我们感受到了名校的课堂教学风采,也感受到了两位老师通过学习,自身得到了一定的提高。第三次是与海曙小学的老师进行教学联谊活动。我们学校的柳静君老师执教的《数星星的孩子》,受到海小老师的一致好评;海小的李翔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节《三个儿子》。让我们再一次的感受到海曙小学良好的课堂教学过程,体会到我们的孩子们的潜力是也是无穷的,只要你关于开发。
(4)5月份与华泰小学进行了“同课异构”活动。华泰小学的钟媛媛老师和我们学校的徐燕萍老师共同上了《纪昌学射》这篇课文。两位老师精彩的课堂教学展示,让我们既看到了不同的教学设计所带来的不同的效果,也意识到了我们与华泰小学的理念差距。在课后的评课活动中,大家都感觉到受益匪浅。
(5)6月份,我们学校的柳静君老师参加了镇教辅室组织的“新生代”教师选拔活动。虽然最后只进了复赛而没有得到参加区里的比赛的机会,但我们从这次准备中看到了差距,不仅仅是一个人的,而是整个语文教研组的差距。
通过这些公开课,展现了我们在课改过程中的点点进步。也感到了自身的不足,相应的也就增加了见识,提高了认识水平,这也给我们以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以便于在以后的`工作中改进和提高。
(三)积极组织集体备课,共同探讨一起成长。
近两年我们组织了十几次集体备课,在活动中,大家都能积极地参与,发表各自的观点,有些教师还制作了PPT,并对课的设计提出了大胆而富有创新的想法,结合课件的形式一起出现,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通过集体备课确实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空间,大家积极参与、共同探讨,发挥了集体的智慧。可以说,集体备课已经成了我们教研组固定的教研活动了,因为这里是群策群力最好的展示平台。
三、积极开展好语文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两学年我们教研组积极组织了一到六年级的语文竞赛,让孩子在竞赛中获得成功的喜悦。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校“月荐稿”制度大大地增加了学生参加作文比赛的机会,提高了学生写作能力,为学校校报《小星星报》和校刊《紫云英》提供了充足的习作数量。低年级讲故事比赛、拼音过关比赛,中高年级古诗词竞赛、现场作文比赛,丰富了学生学习生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语文教师积极辅导学生写作,并到各级各类报刊杂志上投稿。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征文比赛,也获得了一些成绩。如孙惠妹、姜锦锦同学分别获得了《我是90后》征文比赛全国级二等奖和优秀奖,两位指导老师朱维洁老师和吴乐燕老师还被评为“优秀指导老师”。朱小妹老师指导的学生在“我和你”征文比赛中获得鼓励奖。相信这样的竞赛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的竞争意识,形成一个你追我赶的竞争氛围。
四、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鼓励参加区里的比赛。
在这两学年里我们学校师徒结对工作做得比较好。师徒结对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联结在师徒之间,使我们在有意无意之中增加了交流和相互学习的机会,从而得到提高。
我们教研组鼓励老师积极参加区里组织的比赛。但是鼓励是鼓励,但老师们的兴趣总鼓动不起来,也许是自觉能力不够,也许是对教育科研这方面的积极性不高。近两年来,少有论文、课题、学科竞赛在各级比赛中获奖。全校好像只有陈波老师一人有兴趣去写写论文,发表于各级刊物上,这方面也是我们学校教研组最薄弱的一点。
通过倾听各个学校的教研组简介,我真的是羡慕忌妒。但绝对没有恨,只有心中感慨万千。但我想差距不是问题,地域不是距离,虽然茅山小学地处鄞州区的边缘地区,但我相信,我们没有一位语文老师愿意自己的学校、自己的语文教研组被“边缘化”的。争取进步将会成为我们工作上的目标,前进中的动力。我们茅山小学全体语文老师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力争把工作做得更好!相信在区教研室的帮助下,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在全体老师的努力下,茅山小学语文教研组的路一定会走得越来越好,越来越踏实!谢谢!
有关评课稿13
(1)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订和达成,是衡量公开课课好坏的主要尺度。所以评课时首先要分析教学目标。从教学目标制订来看,是否全面、具体、适宜。全面指能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几个方面来确定;各目标的制定要以大纲为指导,体现阶段、年级、单元教材的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其次,从目标达成来看,要看教学目标是不是明确地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是否都紧密地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还要看课堂上是否尽快地接触重点、难点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是否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是否得到巩固和强化。
(2)从处理教材分析
评析老师一节课上的好与坏不仅要看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落实,还要看执教者对教材的组织和处理。我们在评析教师一节课时,既要看教师知识传授的准确性、科学性,更要注意分析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是否新颖、是否突出了重点、攻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吸引了学生以及和学生是否有互动。
(3)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教学目标要在教学程序中完成,教学目标能不能实现要看教师教学程序的设计和运作。因此,评课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要对教学程序做出评析。教学程序评析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①看教学思路设计:教学思路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来的。它反映一系列教学措施怎样编排组合,怎样衔接过渡,怎样安排详略,怎样安排讲练等。教师课堂上的教学思路设计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评教学思路,一是要看教学思路设计符不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不符合学生实际;二是要看教学思路的设计是不是有一定的独创性,超凡脱俗给学生以清新的感受;三是看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是不是清晰;四是看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思路实际运作的效果。
②看课堂结构安排:教学思路与课堂结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学思路侧重教材处理,反映教师课堂教学纵向教学脉络,而课堂结构侧重教法设计,反映教学横向的层次和环节。它是指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各部分的确立,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顺序和时间分配。课堂结构也称为教学环节或步骤。课堂结构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课堂效果。可见课堂结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通常一节好课的结构是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高。计算授课者的教学时间设计,能较好地了解授课者授课重点、结构安排授课时间设计包括: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与衔接是否恰当。
(4)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目的、任务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总称。它不是教师孤立的单一活动方式,包括教师“教学活动方式,还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的方式,是“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的统一。评析教学方法与手段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内容:
①看是不是量体裁衣,优选活用:我们知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是一种复杂多变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有一种固定不变的万能方法。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总是相对而言的,它总是因课程,因学生,因教师自身特点而相应变化的。也就是说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量体裁衣,灵活运用。
②看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方法最忌单调死板,再好的方法天天用,也会令人生厌。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所以评课既看教师是否能够面向实际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同时还要看教师能否在教学方法多样性上下一番功夫,使课堂教学常教常新,富有启发性、艺术性。
③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评析教师的教学方法既要评常规,还要看改革与创新,要看课堂上的思维训练的设计,要看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看主体活动的发挥,要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要看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等。
④看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现代化教学呼唤现化教育手段。看教师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还要看教师是否适时、适当、高效地使用了多媒体电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5)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
教学基本功是教师上好课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评析课还要看教师的'教学基本功。通常,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看语言:教学也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教师的语言有时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教师的课堂语言(尽量全英语教学),首先,要口齿清楚,抑扬顿挫,生动形象富有激情。其次,教学语言的语调要高低适宜,快慢适度,富于变化。
②看板书:板书这是一个不可省去的环节(现在好多老师一用多媒体,板书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好的板书,首先,设计科学合理,符合大纲要求;其次,重点突出、一目了然;再次,条理性强,字迹工整美观,
③看教态: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表达靠55%的面部表情+38%的声音+7%的言词。教师课堂上的教态应该是大方、庄重,语调富有感染力。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
④看操作:看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仪器的熟练程度。
(6)从教学效果上分析
看课堂教学效果是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巴班斯基说:“分析一节课,不但要分析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而且还要分析教学结果。”课堂效果评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效率是否高,学生思维是否活跃,气氛是否热烈;二是学生受益面是否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是否都有进步。知识、能力、情感目标是否达成;三是时间利用率是否高效,学生学得是否轻松愉快,积极性是否高,当堂出现的问题是否当堂解决,学生的作业布置是否合理。
有关评课稿14
在本次活动《甜蜜的家》,黄老师不但立足于“关注文本细节,在情景体验中发展语言能力”,而且从这理念出发,黄老师拟定了三个层面实施教学活动,从中还加入了幼儿生活实际中那个甜蜜的家,从而以更好的带领孩子体会什么是甜蜜的家。黄老师的本堂课 ,深受幼儿喜爱,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高。而且语言课要多设计一些问题来让幼儿积极思考,并多给孩子回答的机会。本活动突显了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1.目标把握适度:
语言活动《甜蜜的家》的目标主要是1、理解故事内容,感受小房子的情绪变化,体验家的甜蜜与快乐。2、学习故事中的对话表达方式,引导幼儿大胆参与语言表达,体验表达的快乐。
这节课的重点在于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并能用语言大胆表述故事中的对话。难点是感受小房子的情绪变化和家的甜蜜与快乐。活动中,以ppt图片的出示和分段讲述故事的方法,让幼儿理解故事的内容及故事所蕴涵的道理,幼儿也能根据故事情节积极回答问题、积极用语言表述故事中的对话,通过看、听、说从而更好地理解故事,最后让幼儿自主表达体验情绪的变化以及拥有家的甜蜜和快乐。
2.师幼互动积极:
活动开始部分,开门见山,出示小房子的直观形象,让孩子感知观察故事中的主人公,感受小房子伤心的情绪。在这一环节中,老师设置了恰当的设问,并引导孩子大胆的猜测小房子为什么哭,幼儿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大胆表述小房子哭的各种原因,有孩子说:妈妈不见了。有孩子说:妈妈死了。有孩子说:没有人住它的房子。这一环节中孩子们畅所欲言。适当的提问让幼儿的思维被老师引领,悬念的设计,更好的激发了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这样才能帮助幼儿更安静的倾听,提高了幼儿的注意力。从他们的回答中可知道孩子们在语言表术方面相当丰富。老师的及时表扬,更激发了他们想知道小房子哭的原因所在。
第二部分,结合图片,分段讲述中。首先教师引导幼儿通过对故事的理解,关注并大胆表现小房子的着急和小鸟的语气和表情,让幼儿感受小房子的伤心情绪和小鸟一家的甜蜜与快乐。既为实现第一目标奠定基础,又为下面几段的学习做好铺垫。感受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懂得了甜蜜的意义。幼儿表现积极,课堂气氛活跃。很多孩子都愿意用语言表述故事。甜蜜这个问题来源于生活, 幼儿对此还是比较感兴趣的`,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而且现实中孩子们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甜蜜的家。所以说这个话题离他们很近。讲述过程中结合重点突出、逻辑清楚的图片帮助幼儿记录故事内容,在本次故事的重点段落“小房子的情绪转变”中,教师结合图片,巧妙的提出设问,体现了二个目的,一是帮助幼儿理解小房子情绪转变的过程,二是让幼儿感受小房子最终拥有一个甜蜜的家的过程。活动过程中发现幼儿能主动地表达、思考着图片中的内容,幼儿听了故事后明白原来甜蜜的家就是拥有一家人在一起的快乐与幸福。图画内容很自然地被幼儿所理解和掌握,最后完整欣赏讲述故事时,边看图片边讲述故事,让幼儿对故事内容有个完整的印象,加深认识和理解。
第三部分延伸活动,从故事拓展到孩子的生活,展示孩子拥有的甜蜜的家,让孩子自己去说说自己家的甜蜜。激发孩子愿意表述与会表述的能力。更进一步的让幼儿体会甜蜜的意义。
有关评课稿15
八年级数学“一课两讲”,课题为《正比例函数》。每次听这样的公开课,各上课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授课风格,每次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听完两节课收获如下:
一、关于课程设计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函数的有关概念,和画函数图象后的内容。由学生已经熟识的简单问题列出函数式———得出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归纳画图象的方法———归纳图象的性质———性质的应用。整节课的内容刘俏敏老师和吴慧英老师都能清楚地在堂上呈现,符合教材内容的程序,而且在课件上或学案设计上都很有针对性地进行编排教学内容。我更加欣赏刘俏敏老师体现直线动态的环节,它更直接地让学习者明确函数y随自变量x的变化情况。
当然,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学生,同样的45分钟,不同的老师,由于教学设计思路不同,课堂教学效果却有不相同。刘老师设计的内容过渡相对较快,对比吴老师的教学方式就有些不同:吴老师会抓住本节的重心内容:多画图———正比例的性质———性质的应用。吴老师在这个环节里把画图的操作环节设计得更为充实,学生只有在真正自己画出的图象中归纳性质,才能真正对正比例函数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二、关于教学手段
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地运用多媒体这一手段,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破学习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都很有好处的。正如本节课在对此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时,两位老师的课件均运用了超级画板教学,借助这样的动态的演示,学生头脑中会出现直线变动的规律景象。因为整个演示的过程学生看得清楚,所以教学效果较好。再有,利用多媒体教学,能较好地根据课程的内容合理处理一些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习的兴趣度,例如吴慧英老师的课前引入,那一段轻松愉悦的音乐,就给本节课做了一个很好的开头,我们也看到全班同学的关注度是很集中的。
三、关于学生的学法
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学习数学,虽然学生智力水平、经验背景和学习习惯存在差异,但我们作为教师每堂课都寄予学生满怀的希望,希望自己所传授的知识令学生接受,理解。所以老师们在备课时就应考虑到学生该如何去学本节课内容。
1、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一节好的.数学课,教师应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刘俏敏老师和吴慧英老师在本节课中均很实在地考虑到这个问题,并且较顺利合理地设计学生认知的过程,通过画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从而获知正比例函数的性质。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有利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促成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学生正是通过亲手画图获得关于客体的表象,进而上升为理性认识。
2、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想要增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讨论和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是最恰当的选择。如果教师希望帮助学生形成更独立的更有责任心的学习方式,小组讨论的策略也是帮助教师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选择之一。在设计教学计划和组织课堂教学中,要经常给学生提供合作与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学习别人的方法和想法,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从而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数学;养成与别人合作与交流的习惯。我们看到两位老师均能充分利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特别是吴老师,光明正大地进行小组学习竞比,这种更具课堂挑战胜的合作会令学生的状态处于兴奋和不甘落后的做法,真值得我们借鉴。
听完课后,我们会这样反思,自己平时的课堂与这样有心准备的公开课进行对比,的确有较大的差别。但是,我们要尽可能地组织教学,成为课堂与教学的决策者,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我们的数学课堂应该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给学生,教师在课堂中应该是一个“平等”的参与者,鼓励者和友谊的启发者。最后,我们应该向吴慧英老师学习,学习她那满怀激情的笑容,给学生的课堂带来勃勃的生机。这,也正是我们课堂的需求之一吧。
有关评课稿16
王老师执教的《欢欢喜喜过大年》是一节形式多样的美术课,从整体上来看,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教学中突出了幼儿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课堂开放,富有活力,在教学内容,教学思路,组织形式上都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是一堂让学生感兴趣,综合性很强的一堂课。
一、选材与时令紧密结合
眼下正值年关,选择《欢欢喜喜过大年》这一题材符合实际需求,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习俗,对幼儿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非常有意义。在音乐的选择上,紧扣主题,感觉恰到好处。
二、教学态度严谨,课前准备充分
王老师的教学态度非常严谨,课前准备充分,课堂思路清晰,技能技法术语专业,没有教学遗漏现象;另外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把握得当,课堂结构合理,说明王老师在课前认真透彻地研究教材,提前反复研究哪些方法学生更容易接受,下足了功夫。
三、教学方式具有开放性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本节课突出美术课的趣味性,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呈现活泼多样的形式和教学方式,改变美术课过去过于注重技法传授的倾向,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形成对美术课良好的态度,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内容新颖实用
王老师根据教学需要,自行设计的美术活动,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上固有的知识,是对平时美术教研和课堂教学的检验。让幼儿的美术活动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幼儿创作能力,激发参与活动的兴趣。给予了幼儿更大的发挥空间,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五、学习方式与区域教学有机结合,使幼儿学习具有自主性
1、本次活动与区域活动有机结合,幼儿自主选择创作形式。学习中注意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充分发挥自己特长的机会,以增强幼儿兴趣,更好地满足其成就需要。
2、让学习具有挑战性,最后的环节让幼儿在玩开枪的游戏中体验“油彩分离”这一技法的神奇,再次激起了课堂教学的高潮。使幼儿学习后能获得满足感;扩大了学习的自主性,使幼儿能独立自主地参与活动,增强了幼儿的自尊满足。
3、及时展示已经完成的幼儿作品,促进学生积极完成的兴趣。教师肯定的评价,使幼儿形成积极向上的态度,以促进其学习积极性的调动,达到幼儿心理满足。
总之,在本节课中教师素质良好,语言表达清晰,操作示范熟练,基本功扎实,学生积极参与,体现面向全体学生。而幼儿在这样轻松,和谐,开放的学习活动中,乐于尝试,学习到美术的知识与技能,品尝到了美术活动的乐趣,身心得到舒展,情感得到释放。
在赏评的同时,我也有以下几个思考:
1、本节活动幼儿积极性很高,由于年龄小,幼儿爱动、好奇,课堂容易乱,在教学中你是怎样组织孩子呢?
2、本节是一节以展示为主的美术形式综合课,在课堂中是否可以再加入其他形式呢?
以上这些是我对《欢欢喜喜过大年》一课的不成熟看法,也许有些肤浅,也许有不当和错误的地方,恳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指正,谢谢。
有关评课稿17
“浙江名师课堂”初中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如期在二外举行。这次的研讨会不仅让我领略到了二外美丽的风景,也让我认识了很多才华横溢的专家----他们幽默风趣而又不失专业水准的点评让我们如沐春风。而且这次研讨会各地特级、新秀汇聚一堂,为我们展示不同风格的数学课堂,让我大开眼界,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张于炎老师那种放荡不羁的点评,他的需要原则道出了学生主动学习、有兴趣学习的原因。下面,我就戚彤彤老师的这节《线段、射线、直线》来说一说自己对这节课的一些想法。
戚老师通过三个环节来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掌握他们各自不同的特征、表达方式等,发现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规律。在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等实践活动中,加强对线段、射线和直线的认识与感受,注意数学思想的渗透,初步学会数学说理。而我对于这节课在以下几点有一些看法:
(1)第一环节:做一做。戚老师直接以开门见山的形式让学生来画这三条线,这里让我很欣赏。因为学生对于三线在小学已经有过接触,不需要过于细致的再去实例导入,这也恰恰体现了张于炎老师所说的`需要原则,学生已经认识了已经不需要导入了,我们老师又何必再去画蛇添足呢。所以,我个人认为一节课的开头不一定需要多么的花里胡哨,直截了当也是一种美。到了做一做的第二小题,戚老师给出了一些线让学生去表示三线并让学生交换检查,这种设计确实体现了学生的合作交流;但是个人感觉给出的线都已经标好了字母只是
单纯的让学生按部就班的去说这些线是不是预设太强了?如果我们只给学生线而不带字母来让学生来表示这些线,这样是否更能体现字母在表示线的过程中的重要性,也体现出了张于炎老师所说的需要原则;同时也能在这个环节让学生来探讨三种线有哪些不同的表示方式并总结,这样就不需要在第三环节的练一练中来跟学生讨论直线mB这种表达方式的正误,也能让整个流程显得更加的顺畅、不突兀。
(2)第二环节:画一画。这个环节中我感觉到了学生的需要。应该说明下线段、射线、直线他们之间的关系,说的白话文一点:线段是射线上的一小段,射线是直线上的一段,直线最长最大,射线第二,线段最小。说明了之后再让学生去找有几条线段,几条射线,几条直线,就不会有缺。当然戚老师的这种设计更让人欣赏,先让学生做,让学生暴露出问题,体现出一种需要,然后再来解决,这样让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
总的来说,戚老师这节课让我认识到作为一位老师箱上好一堂课,首先基本功要扎实,面对各种问题游刃有余;其次临危不乱,面对课堂中的突发情况、超出预期的问题要坦然面对、仔细处理;第三,抓住学生的需要去教学。
有关评课稿18
我参加了学校的听课活动,受到了许多启发,现在联系我自己平时教学管理中的一些问题,说一说我的心得体会。课堂上教师成熟与老练的教姿、教态、教风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的思维的活跃,更让我看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第一, 备课的精心和设计的新颖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在听课中时常看到老师们独特的教学设计,精美的课件制作让我心动!使我明白一切的手段都可以用来服务语文的教学。
第二,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注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老师仅仅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让学生自由畅谈, 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分享自己喜欢的`声音。学生各抒己见, 积极性很高!
第三, 注重反复朗读。好文章是用来读的, 无论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 老师都把朗读当作理解文章的必要途径, 借助朗读反复欣赏感悟文章的语言美。在朗读、点评、再读的过程中体会语言的魅力, 学生从中也深刻理解了文章的内涵。
第四,就是老师所特有的魅力,比如说教师的语言。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在上课时,教师语言的魅力深深地令我折服;尤其是课堂教学评价的语言,对学生回答问题或对其课堂表现进行评价时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评价是否科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新课改提倡多鼓励、多表扬和多肯定学生,帮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树立深入学习和研究语文的信心。老师和学生都是评价的一员,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能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得失,反思自己的行为,改正自己的缺点,学生的这一过程是他们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作为一名新教师,我一直苦于课堂语言,尤其是对学生的评价。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她们的多维评价:“虽然你说得不完全正确,但老师还是要感谢你的勇气和胆量”,“你说的观点很有创见,非常可贵,老师想请你再响亮地说一遍”,“这个地方你再读上一遍,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和发现”。
总之,通过听课学习,让我对自己平时的教学管理有了更深刻的反省和更高的要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素质,不断地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多对比,多反思,并真正地达到教育的理想境界——“寓教于乐”。
【评课稿】相关文章:
评课稿-《走进青春》评课稿08-02
课赛评课稿06-28
课赛评课稿03-08
语言课评课稿04-23
《掌声》课评课稿07-30
复习课评课稿04-08
心理课评课稿01-18
小学美术评课稿-《动物面具》评课稿07-31
小学美术评课稿 盘盘转转评课稿06-04
数学评课稿-《圆锥体积》评课稿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