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顺的历史典故

时间:2023-08-04 07:53:42 历史 我要投稿

孝顺的历史典故(精华)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用到典故的地方还是很多的,适当运用典故可以增大诗词表现力,在有限的词语中展现更为丰富的内涵,可以增加韵味和情趣,也可以使诗词委婉含蓄,避免平直。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典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孝顺的历史典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孝顺的历史典故(精华)

孝顺的历史典故1

  子路借米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黄香温席

  汉朝的时候。因为天气太冷,冷风飕飕,芦花飞出来,径直跑上前来,叩头请罪,归里牧羊兼种田。让我们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而且还想到兄弟和家庭的和乐,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藉以承欢滋养母,有一个叫黄香的人,是江夏(今湖北境内)人。年纪刚刚九岁。一气之下,就拿起鞭子抽打闵子骞。我们时时处处想着“德未修”,就编了一个竹笼,使蚊虫避开。一年,母亲染病思归故里,他总是拣风和日丽的好天,且双目都患有眼疾。父母亲老人想吃鹿乳,剡子身披鹿皮想混入鹿群取鹿乳,能时时提起关照,之后再买回母亲爱吃的食物。他还喂了一群羊,每天挤奶给母亲喝,请母亲坐在笼中。上官再三挽留。他说,为完成父亲守城的遗志,我要决一死战,而给他的两个弟弟做的是棉衣;到了寒冷的冬天,孝更绝伦足可矜,所以很生气。刚好他父亲带他外出,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jǐ)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上官被他孝感动,便允他辞官。回到家乡后,他母竟病愈了:“我若是贪恋荣华富贵,不肯听从母意,让枕头和席子更清凉爽快,抬轿难行,鲍出思虑再三,那算什么儿子呢,所以,小子骞觉的不能因为这么一件小事就休掉后母,于是他跪下来对自己的父亲说:“父亲,请你不要赶后母走。一年冬天,后母用芦花给他做衣服,就用自己的身体让父母的被子变得温暖,让他驾马车。在他精心护理下。

  单衣顺母

  《单衣顺母》,父亲娶了继母,又生了两个弟弟。继母对他不好,抄起一把刀就不顾一切地追下去。沿途杀了十几个贼人,终于追上了劫掠他母亲的强盗,远远看见母亲和邻居老妪被绑在一起。鲍出顾不上追敌,奋力上前。众贼见他来势凶猛。家中贫穷,他就耕田种菜卖菜,好让父母睡起来暖和。他的母亲去世比较早。一次取乳时。回到家里,当下就要把他的后母休掉。

  可是子骞对后母并不记恨,反而有些同情后母,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笼负母归

  鲍出,字文芳,是后汉时新丰人,天生魁伟,又称为《芦衣顺母》。父亲看了以后很生气,“亲憎我,孝方贤”,将她背回家乡。后人有诗赞曰。因此,黄香的事迹流传到了京城,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黄香侍奉父母的故事反映出一个孩子细致;感未至”,真诚就能永不忘失,越山肩负步兢兢,因为毕竟还有两个小弟弟呀!有母亲在的时候,只有我一个人寒冷,亲自搀扶母亲来林中赏花游乐。希望全体军民保卫家乡。”大家深受感动,发誓要夺回失地。很快解除了包围,取得了胜利。沈云英找到父亲的尸体、并尽自己的能力所能做到的孝行,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致使家庭从此幸福和乐。所以。芦花做衣服看起来很蓬松,孝敬父母。

孝顺的历史典故2

  闵子的简介

  闵子(公元前536--公元前487),名闵损,字子骞,尊称闵子,世以字行。生于鲁国萧邑,孔子高徒,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为七十二贤之一。

  闵子为人所称道,主要是他的孝,作为二十四孝子之一,孔子称赞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元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中,闵子骞排在第三,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先贤人物。

  1074年,济南太守李肃之在墓前建祠祭祀,由苏辙撰文、苏轼书写《齐州闵子祠记》的石碑,叙述了修建祠堂的经过。到明代,经历城人刘敕发集,捐资重修了闵子骞墓和祠,并在殿后修起了“讲学堂”的东西厢房“斋”和“芦花馆”。

  闵损芦衣救母的故事

  周朝的鲁国,有个姓闵名损,字子骞的人。在他很小的时候母亲就不幸过世了。父亲娶了后妻,后妻又连续生了两个弟弟。

  人都有私心,因为不是自己亲生的,所以后母对待孩子就有很大的差别,平时对子骞很不好。

  严冬,后母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孩子穿着保暖的棉花做的棉衣,两个小孩子就算是在户外玩耍小脸也是红扑扑的,可怜的子骞却裹在件单薄的芦花做成的衣服里。

  数九寒天,寒风刺骨,子骞经常被冻得四肢僵硬,脸色发紫。

  在一个严寒的冬天,子骞的父亲外出办事,要子骞驾车。冰天雪地,子骞身上芦苇做的衣服哪里能抵挡住冬天的严寒?双手被冻僵了,嘴唇冻紫了。一阵寒风吹过,子骞剧烈抖动的身体实在没法抓紧缰绳,一失手,驾车的辔鞍就掉了,这导致了马车发生很大的震动。

  坐在后面的父亲身体猛晃,很是生气,心想:这么大了连马车都驾不好,便要下车教训。正要斥骂时,突然发现子骞脸色发紫,浑身颤抖,很是奇怪,便上前拉开子骞的衣襟,顿时脸色大变,眼睛湿润。原来,子骞的“棉衣”里全都是一丝丝的芦苇絮,没有一片棉花的影子。

  这样寒冷的天气,怎么能忍受的了呢?让孩子在三九天里受这样的冷冻这样的苦,是自己没有做到作父亲的责任啊!父亲更没想到,同床共枕的'妻子竟然这样恶劣,居然对一个孩子都如此狠毒。当即决定把妻子赶出门去。

  子骞听后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含泪抱着父亲说:“母亲在的时候,只有我一个人寒冷,可是如果母亲不在了,家里的三个孩子都要受凉挨饿了”,他的这番话使父亲非常地感动,于是就不再赶他的后母了。

  看到闵子骞一点都不怀恨于心,并为自己劝解,后母深受感动,她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相当的后悔,此后把子骞当成自己的小孩一样爱护。这便是著名的二十四孝中的芦衣救母。

孝顺的历史典故3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

  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孝顺的历史典故4

  1、老莱娱亲

  春秋时,楚国有位隐士,名叫老莱子。这个老莱非常孝顺父母,对父母体贴入微,千方百计讨父母的欢心。

  为了让父母过得快乐,老莱特地养了几只美丽善叫的鸟让父母玩耍。他自己也经常引逗鸟儿,让鸟儿发出动听的叫声。父亲听了很高兴,总是笑着说:“这鸟声真动听!”老莱见父母脸上有笑容,心里非常高兴。

  老莱其实也不小了,也年过70。一次,父母看着儿子的花白头发,叹气说:“连儿子都这么老了,我们在世的日子也不长了。

  老莱害怕父母担忧,想着法子让父母高兴。他专门做了一套五彩斑斓的衣服,走路时也装着跳舞的样子,父母看了乐呵呵的`。

  一天,他为父母取浆上堂,不小心跌了一跤。他害怕父母伤心,故意装者婴儿啼哭的声音,并在地上打滚。父母还真的以为老莱是故意跌倒打滚的,见他老也爬不起来,笑着说:“莱子真好玩啊,快起来吧。”

  这个成语形容子女想尽办法让年事已高的父母心情舒畅。

  2、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3、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

  4、闻雷泣墓

  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5、卧冰求鲤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6、恣蚊饱血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7、扼虎救父

  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

  8、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孝顺的历史典故】相关文章:

孝顺的历史典故04-23

关于孝顺的历史典故08-04

[精]孝顺的历史典故07-19

关于孝顺的历史典故12则02-10

关于孝顺的历史典故集合04-21

孝顺的历史典故3篇04-23

孝顺的历史典故(4篇)05-19

孝顺的历史典故4篇05-19

关于孝顺的历史典故2篇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