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花是让别人看》评课稿(实用)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评课稿,评课是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的判断。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评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自己花是让别人看》评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自己花是让别人看》评课稿1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就是季先生写的一篇隽永的短文,作者用优美生动的语言,表达了故地重游的真切感受,展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在奇特的风景里,抒发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今天这节课邱老师带着学生去感受、了解德国风情、人文精神,我也仿佛置身于其中,被深深感染,回顾一下这节课教学,也带给我很多启示:
一、巧妙、高效的教学设计
邱老师在课堂设计上打破常规,以朋友的问、季先生的回答引领全文教学,进而引出写花美的句子、写人美的句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自然而然悟出,情感得以升华。语言学科人文性得以体现,层次清晰,这样有层次地一次次提升,唤起学生情感共鸣,全面提高了学生语言素养。
二、朴实、扎实的词句教学
语言教学首先应该关注的是语言文字。《课标》中指出“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字词句段篇是一个体系,只有将词语理解透彻了,才能了解文本的内涵,落实语文学习的.任务。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词句”,教学中,老师努力体现将理解词语与阅读紧密联系起来。“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教学时把重点放在字义理解上,先是让学生去发现这组词的特点,理解词语,再通过举例,加深理解,为下文教学作铺垫,然后再把它们送进句子当中。用层层递进的方式教学词语,由表及里、由词到文,使词语教学与课文阅读紧密联系在一起。
小建议:如果能给学生更多时间、空间去朗读就更好。
纵观一节课,学生朗读机会较少,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感悟,如能在“读中悟”,可能会让学生自悟自得。比如在感受“花美”的部分,可以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再展开想象,在想象基础上再读,这样读的层次出来,学生感悟应会更具体、更深刻。
其实不仅“读”是这样,其他语言素养的培养也应着眼于学生长远发展,让学生主动学习,真正实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同时,也想说说今天听课后的一点感性认识:这是一节有着浓厚语文学习氛围的课堂,我感动于孩子们参与学习的热情,感动于他们读书时的那份投入;我感动于邱老师扎实深厚的教学功底,感动于她能在开学以来这么短的时间里能把学生训练得这么有素,使我似乎来到了二小的语文课堂。这不是一日之功,这是长期的积累和努力进取使然。
还有,这是一节体现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使用而准备的一节课。课其实已经很好了,但是为了体现白板的功能,还得作大量的改动。为了用白板而设计课程,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并不十分认同。我喜欢朴实的教学,我不赞成用大量的声光电等多媒体,因为这些会分散孩子们对语文学科本身的注意力和兴趣,电子科技的运用,其本质还是为教学服务,只能锦上添花,不能舍本逐末。
《自己花是让别人看》评课稿2
一天,一位老师拿来一张光盘,我一看,是天津张其庆老师执教的五年级下册第二十五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一课时)教学录象。当电脑屏幕再一次定格的时候,我才发觉一节课已经上完了,心里频频出现的一个词语就是“有味儿”。一堂课,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那“语文味”究竟是什么呢?我在慢慢地回味着,咀嚼着。
一、语文味──文化的味道
一篇文本,一位作者。走近一篇文本,首先要了解文本的创作背景;走近一位作者,首先要了解作者的主要经历。这是深入对话文本之前提。
翻开语文课本,张老师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带领学生了解文本的创作背景,了解作者的主要经历。
师:上课伊始,请同学们欣赏一组图片。(有缓缓的音乐作背景,屏幕上出现了一幅幅图片。)
师:刚才,所看到的美丽的风光,都是德国的美丽景色。提到德国,不得不提到一座小城,叫做哥廷根。这座小城因一座大学而得名,这座大学就叫哥廷根大学。我国的季羡林先生在1935年,他只有25岁的时候,来到了哥廷根大学学习,一学就是十年,直到1945年才回国。到1980年的时候,季老先生受母校的邀请,再一次回到了哥廷根大学,他写下了一系列回忆性文章。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其中的一篇,课题是──
生: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师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请齐读课题。
生: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由一座美丽的小城,到一座大学,最后介绍了作者两次来到哥廷根大学的`经历,由此,导入新课,有声有色。张老师抓住了文本中的文化的因子,将其适当放大,让其散发出浓浓的文化的味道。此刻,学生欣赏了异域风情,眼前浮现了作者两次来到这座大学的情景,多么熟悉,多么亲切。在不知不觉中,把学生领入了文本中。至此,课堂拥有了广度。
二、语文味──墨香的味道
很早以前,学生上课,课桌上摆放有笔墨纸砚。课堂上,便会闻到一股一股的墨香。读书人,就是喜欢这个味儿。这堂语文课,张老师扎实读词,扎实写字,指导有效,学生受益。
师:课前,大家进行了预习,我们看一看大家的预习效果。看大屏幕上的一组词语。谁来读一读?
生:脊梁、姹紫嫣红、莞尔一笑、应接不暇、花团锦簇、耐人寻味。
师:你读得真好,非常正确。全班一起读。
生读。
师:下面老师在黑板写三个比较难写的生字,注意观察它们的字形结构和笔顺规则,好吗?
师:老师要写的第一字是“脊梁”的“脊”。注意上半部分的笔顺。
师板书“脊”。
师:第二个是“姹紫嫣红”的“嫣”字。注意右边下半部分的笔顺规则。
师板书“姹”。
师:最后一个字是“应接不暇”的“暇”字。这个字是“日”字旁。
师板书“暇”。
师:同学们在写这三个生字的时候,要注意不要把它们写错了。拿出自己的笔记本,把这三个生字组成词语,在你的笔记本上认认真真地写一遍。注意自己的书写姿势要端正。开始吧。
生开始写字。
教师板书的三个字,的确是比较难写的三个字。教师直奔难点,清清楚楚地点出了易错地方,“该出手时就出手”“告诉,有时也是必须的”,让学生一边细致观察,一边聆听教师精练的讲解,而后,让学生认认真真地实践,这必定会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课堂上,我们品味到了浓浓的墨香。文字,是祖国灿烂文化的一部分,让学生写好字,是对祖先的一种敬畏。
三、语文味──动听的味道
语文课,要有朗朗的读书声,在教师巧妙地设计“读”的环节,让学生在一遍一遍的读书中,一点一点地读懂题目,一点一点地了解文意。语文的课堂,要“读”懂一切。
师:请大家放声朗读课文,有两个要求:第一,努力把文章读正确,读通顺;第二,就是一边读一边想象题目──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什么意思?从这个题目中,你能读出些什么?自己读课文。
生放声朗读课文。
师:文章一共有4个自然段,请4位同学给大家朗读课文。看看他们能不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从题目中,你能读出些什么。
师指名读课文。
师:读得真好,不仅能做到正确、流利,还能带着自己的感情去读。谁来说一说刚才提出的两个问题。
生:我觉得这篇文章的题目指的是德国人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朝外开,这样人们从街道上走过的时候,眼睛会不由自主地
《自己花是让别人看》评课稿3
各位老师大家好,聆听了郭惠老师执教的五年级下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这节课上的很成功,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郭老师巧妙的点拨,由衷的赞美,热情的鼓励,都彰显了她纯熟的课堂驾驭能力。我认为这堂课有以下几个亮点:
1、巧妙导入 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郭老师从欣赏德国的美丽风光导入,激发了学生的读书兴趣,从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顺势让学生读书、思考文章哪些地方写出了德国景色的奇丽,哪些地方写出了德国民族的奇特?让学生读有目标,读有思考。
2、教学设计精巧 思路清晰
郭老师抓住“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个贯穿全文的中心句,去品读课文。并在品读想象中生情,深读积累中拓展。
3、读中感悟 读中想象
高年级段的朗读要求,不仅要做到正确、流利,而且要做到有感情。进行阅读教学时,郭老师把比较多的时间交给了学生。通过齐读、感情朗读、配乐朗读、背诵,入境入情,既理解了词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也悟出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郭老师还特别注重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时,郭老师紧扣“姹紫嫣红、花团锦簇”这两个词,出示画面,引导学生理解词语,让学生在欣赏画面的同时入情入境。在品读这一段文字的时候,更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假如此时你走在德国的街上,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这个环节激发了孩子们的表达欲望,孩子们畅所欲言,大胆想象,既激发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也锻炼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听了这节课,我感受到郭老师在传授知识的,进行了良好的思想教育,让“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这种境界也扎根在我们每个孩子的心中。
《自己花是让别人看》评课稿4
章老师执教的《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一课,听后颇有收获。本节课教学中章老师带着学生去感受、了解德国的异域风情和民族精神,我也仿佛置身于其中被深深地感染了。回顾一下这一节课的教学,也带给我很多启示。
一、鼓励学生质疑,抓“吃惊”贯穿整堂课
学贵有疑!章老师在检查学生字词以后,鼓励学生质疑,学生:为什么说自己的花要让别人看?德国人为什么会喜欢花?作者为什么会感到吃惊?……章老师把这些问题梳理后板书在黑板上,重点解决“吃惊”的问题。
层次清晰。学生读课文找让作者吃惊的句子,读吃惊的句子,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感悟到作者吃惊的原因。
着重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课前学生提出问题,课中让学生自读自悟解决问题,课上完了问题也迎刃而解了。
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在教学过程中,章老师特别注重情境的创设,并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时,吴老师紧扣“姹紫嫣红、花团锦簇”这两个词,引导学生想象,在此基础上出示画面,让学生在欣赏画面的同时入情入境。在品读这一段文字的时候,更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品读,在品读中悟情。教师引导学生用心感受、用心触摸,透过文字背后,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以及之后的角色体验,深入读书,都在尽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场面情境。此时,学生看到的就不仅仅只是黑体方块字,更是有声有色、有情有味的画面、情境了。
三、教学过程中适时地运用课件
章老师在这节课的授课过程中,多处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如欣赏德国风光片、重点的句段等等。为了让学生能更加直观的理解课文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含义,吴老师适时地播放了有关课件,还播放了德国街道的有关图片,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产生了思想上的共鸣。
教学是一门艺术,她总有瑕疵,下面提一点不成熟的建议:
词语教学不够扎实,读完后,章老师把几个自认为难写的生子变红,请学生写一写,最后强调一个字“暇”是日字旁,不要写成目字旁,我认为这个字如果只是这样强调,学生没有知其所以然,还会错,如果联系字义来记字形,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章老师安排了小练笔,怪不得季羡林爷爷发出这样的感慨: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你也一定有话要说,写一写。我觉得这个练笔范围太大。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解。
《自己花是让别人看》评课稿5
这篇课文为我们叙述了季羡林先生在德国留学时的所见所闻,文字简练优美。通过描写德国人种花的与众不同,突出他们每个人都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也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将自己的花种在临街的窗户外面让别人看。本文文字简练优美,充满北欧风情,孔老师图文并茂、视听结合,把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丽境界体现的淋漓尽致。听课的我也深受感动。为让学生感受这种美,孔老师先从美丽的风景入手,展示德国风情图片,将学生引入异国的美丽风情之中。随后研读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从而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深入体会,此作为教学的'两根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
难能可贵的是,孔老师课堂语言生动传神,那激昂的语调营造出活力四射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
略显美中不足的是,朗读教学的指导我觉得还不够到位。虽然通过直观的图片能让学生产生视觉冲击,能让学生体会到美丽的景致,也可以想象得到漫步德国街头美好的心境,但是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并没有把各自的感觉读到位,这点有待提高。
《自己花是让别人看》评课稿6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以“德国人异于常人的养花方式”作为切入点,向孩子们展现了美丽的异国风情画卷。引领孩子们欣赏街头的美景固然更够丰富学生的感受,但是体会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更能荡涤孩子的心灵。靳锐老师经过精心的设计,恰到好处的处理了教材,使整节课环环相扣,不仅较好的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连听课的教师都为之感染。我认为本节课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很多,仅从以下几点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1、准确的切入点——成功的关键。
作为语文教师,我认为选择一个恰当、准确的'切入点和训练点,不仅可以起到提纲契领的作用,而且可以使整节课清晰、紧凑,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在引导学生质疑后,老师以作者为什么说“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两个问题贯穿全文,引领学生深挖文本,一下子将学生引入到了文中。孩子们主动的去寻找描写花的特点的语句,边勾画边思考并边做批注,从而将景色的奇丽、民族的奇特一点点的挖掘出来。这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而且一下子将文中的“景”和“人”用一条“线”牵了起来。使其浑然天成般地不破坏教材原有的滋味,且使学生在教师组织、引导和调控下感受成功,迸发智慧。
2、注重学生的语言训练——课堂的亮点。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的结构并不复杂,但是让学生真正领略作品的真谛却并不简单。在勾起了学生强烈的阅读和思考欲望后,教师整体把握教材周密而深刻,对于文中的重点语句伴随学生的汇报一一呈现并随机指导。将教学重点引向品读、研读和美读上,让学生透过重点词语,再辅以教师的讲解和生动的图片,让学生在朗读感悟中。课堂上几次不同层次的读,循序渐进,起到了不同的作用,收到了不同的效果。老师还很注意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如读书、语言的表达等。同时教师的优秀的自身素质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3、主导意识的充分体现——教师的特点。
教师的主导是一种意识,更是一种功夫,一种认真倾听、细心发现、适时切入、有效调整地功夫。在整节课中,老师都以学生的认知为出发点,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看法。并通过交流讨论,使教学重难点在孩子们的争论中一一解决,潜移默化,毫无生拉硬拽之感。也可以感受到老师与学生之间这种亲密和谐的关系。
总之,在一节课短短四十分钟的时间里,老师将课上得轻松、自然,把握了文章的精髓,很好的发挥了课堂教学的功效。
前几天,教研室组织了五年级语文教研活动,使我深受启发。
会上,三名教师的课生动,有趣,而且知识点抓的比较准,特别是靳芮老师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一课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中心入手,围绕这一中心思想重点研究了两个部分的内容,使的课层次清晰,环节紧扣。
这一堂课上,靳老师围绕"花美",既使用图片与文字的结合,又结合工具书对"姹紫嫣红""花团锦簇"等词的理解,形象与感悟很好的融合了。教师还将古文中的典故引入课堂,学生听得有滋有味。
《自己花是让别人看》评课稿7
听了郎xx老师的公开课《自己的花让别人看的》,反思如下:
一、分析教材要全面。
考虑本文在本单元中的地位,本文是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为了解异国风情,积累语言,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本文又是一篇讲读课文,也就是说这是一个例子,是本单元的一个范例,我们在教授时必须考虑学习方法的传授。文体的诗情画意、作者的`真情感受、编者的意图、老师的预设与学生的需求要产生共鸣。
二、导入简洁。
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们旅游都干什么?看风景、了解风土人情,今天我们就跟随季羡林老先生的文章一起走进德国的德廷根,感受这里的风土人情。
三、抓住中心问题。
1、季羡林先生是如何评价哥廷根的?
明确: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独特的民族。
2、奇丽的景色具体是如何描述的?这个民族又独特的什么地方?
四、教授语文学习的方法。
(一)朗读技巧的指导:
1、要投入自己的感情;
2、要注意轻重缓急;
3、要边读边想象,入情入境;
4、抓住关键词。
(二)利用关键词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五、由扶到放,培养能力。
讲是为了不讲。本文把重点放在了品读奇丽的景色,而锻炼孩子的能力则放在了第二个问题,解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自己花是让别人看》评课稿8
有幸聆听了靳老师执教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感触颇多。《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文章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它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炼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道理。因此,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积累优美语言,又要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的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靳老师在这一课的设计上也是花了很多心思。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很新颖,条理很清晰,纵观这节课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下面我就来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1、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词语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词都是有色彩,有活力,有生命的。”这节课的基础知识教学都很实在,词语教学朴实自然中显魅力。例如学习“莞尔一笑”一词,靳老师在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后,然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来理解莞尔一笑。教学“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山阴道”这些词时较好地借助了形象直观的图片帮助理解。教学“应接不暇”这个词语时,不仅采用重点词突破的方法进行理解,还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应接不暇的感受。这样通过多种方法,不仅理解词语化难为浅,而且让学生学会了可以运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词语。
2、学生美丽的情感在朗读中飞扬。
这节课上,靳老师都十分注重抓住重点句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腾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品读,在品词品句的基础上进行多次地、反复地、比较性地读,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出意境。如,靳老师让学生理解了文中的重点词后,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自由练读。之后,她请了几位学生进行展示,其中一位女生朗读得声情并茂。靳老师是这样引导的:“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置身于花的海洋,看到一簇簇的花开得姹紫嫣红。你在读得时候,想突出哪些词语呢?为什么这么读,能谈谈你的想法吗?通过这样平等欣赏交流,其他学生的朗读技巧在无形之中也提高了。接着靳老师又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品读。最后还问学生:这么美丽的景色你想不想亲自看看?那就请你闭上眼睛听老师来读一读,边听边展开想象。在轻柔的音乐中,通过读、想象完全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意境中,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因而,每一段文字读完,让我们倾听的老师清楚地感觉到,学生读的不仅是文字,还读出了至真至纯的情感。
3、整合了资源,实现课件与文本互补。
这节课中,靳老师搜集了大量的图片,并配上欢快的乐曲,制作成课件,展示了德国街上那姹紫嫣红、花团锦簇的独特风景,让学生对德国风情有了更充分的认识和体会。这样,学生从欣赏美丽的画面到对文字初步的感知,再到有感情的朗读,全方位地、立体化地理解感悟了语言。
在听靳老师的课,感觉很轻松,她那亲切的笑容,自然的教态,恰当的评价都是非常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下面谈谈我的几个建议,供靳老师参考:
1、在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让学生感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美好的崇高境界时,靳老师是这样设计的.:学生找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语句进行品读后,教师提问:这里的“我为人人”指?“人人为我”是指什么?出示练习:生活中你感受过类似境界吗?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有感情地读好这段话。如此设计,学生的确感受到了德国人这种为他人着想、为他人奉献的精神很美,但容易导致思想品德教育痕迹过浓,语文课变成了思品课。同时,这样也会使孩子们思绪中断。这里我的思考是:与其支离破碎地让学生去解读文本,还不如创设情境让学生换位思考去感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所带来的种种美丽,这样学生的感情激发了,体验丰富了,理解也就到位了。是否可以这样设计:1、找出句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2、这里的“人人为我”是指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我为人人”又是指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让别人看的。3、同学们,假如此刻你是一位刚从工地回来的建筑工人,当你走在这条花团锦簇的街道上时,你的心里是什么感觉呢?(假如,你是一位刚抢救了一位病人生命的医生,此刻,你迎着晚霞,走过这条姹紫嫣红的街道时,你会产生怎样的感受呢?假如你是一位残疾人,生活中你面临着种种困难,此刻你走在这条如花的海洋一样的街上,你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4、请带着你现在的感受再读读这一节吧!全班配乐朗读第3自然段。
2、建议给教学内容瘦瘦身,围绕一个点展开教学。假若处处开花,面面俱到,难以让训练与人文熏陶落到实处。
【《自己花是让别人看》评课稿】相关文章:
《自己花是让别人看》评课稿04-01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评课稿05-17
语文《自己花是让别人看》评课稿03-07
《自己花是让别人看》评课稿8篇04-01
《自己花是让别人看》评课稿(8篇)04-01
《自己花是让别人看》评课稿(9篇)04-25
《自己花是让别人看》评课稿9篇04-24
《自己花是让别人看》评课稿(精选9篇)05-30
《自己花是让别人看》评课稿常用(8篇)07-30
《自己花是让别人看》评课稿【通用6篇】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