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典故15篇(必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接触过比较经典的典故吧,中华上下五千年,产生了无数故事。当你说出一个典故的时候,知道它背后那段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历史吗?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典故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历史典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历史典故1
官渡之战
袁绍和曹操在官渡地区展开了争夺中原的官渡大战。
袁绍率十万大军驻守在黄河北岸,兵强马壮,粮草已基本用完。
谋士田丰劝袁绍打持久战。消耗曹军实力。袁绍不听,反将田丰关进监狱。另一位谋士许攸建议袁绍乘机偷袭许昌,却被袁绍怀疑为曹操的奸细,想调开前线兵力。许攸一怒之下,投奔了曹营。
许攸建议曹操出奇兵突袭袁绍粮草供应的大本营——乌巢。曹操采纳了许攸的.献策,亲自率领精兵强将,夜袭乌巢,一把火将袁军的粮草烧个精光。
袁绍部将曾经主张全力增援乌巢,袁绍却坚持要与曹军正面决战:结果,既攻不破曹军大营,又损失了乌巢的粮草,军心大乱。
曹操乘势大举进攻,扬言直取袁绍的老巢郡合黎阳。袁绍从河北官渡前线分兵赶去久远,曹军尾随追杀,袁军无心恋战,纷纷丢盔弃甲,四处逃窜,损失足有七八万人。
官渡之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范例,体现了曹操的指挥才能。
关于历史典故2
【读音】 hán shā shè yǐng
【释义】比喻暗中诽谤与中伤,暗中攻击或陷害人。又作“射影含沙” 。
【出处01】《毛诗.小雅.何人斯》:为鬼为蜮(音域),则不可得。有靦面目(靦音腼),视人罔极。毛苌传云:蜮,短狐也。清阮元挍勘云:蜮短狐也,小字本、相台本同。案:段玉裁云:弧作狐误是也。释文蜮下云短狐也,正义云:蜮短狐,今说文本,蜮下皆误,汉书五行志注:作弧,不误。靦,姡也(姡音花)。郑玄笺云:使女(音汝)为鬼为蜮也,则女诚不可得见也,姡然有面目,女乃人也,人相视无有极时,终必与女相见。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云:蜮音或,沈又音域,状如鼈,三足,一名射工,俗呼之水弩,在水中,含沙射人,一云射人影。靦,土典反。姡,户刮反,面丑也。(按:短狐,应作短弧,故俗称水弩)
【出处02】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二:“汉光武中平中,有物处於江水,其名曰‘蜮’,一曰‘短狐’,能含沙射人。所中者则身体筋急,头痛,发热;剧者至死。”
【近义词】指桑骂槐、恶语中伤
【反义词】光明正大、直截了当
【典故】
传说古时候,江淮间出产一种很特别的甲虫,名叫蜮,又有人称做射工、射影、短狐、水狐。这种虫常常伤害人,形状很是奇怪,背上长着硬壳,头上有角,身上长有翅膀,可以飞到上空,在人的头上施行袭击。它没有眼睛,但耳朵听觉特别灵敏,口中有一横物,形状像弩,只要听到人声便知道人的所在方向和距离,然后用口中所含的.沙当作矢,向人射击。被蜮射中的人,会染上一种毒质而生疮;就算人的身体能够射避,而影子被蜮射中,也会生病。
比喻暗中诽谤与中伤,暗中攻击或陷害人。又作“射影含沙”。应用这成语时应注意:只能够用来比喻攻人无备,暗箭伤人和盲目攻击等情形。假如争斗的双方是明枪明刀的对抗,就不适宜引用这个成语了。
关于历史典故3
典故1、孔融让梨
孔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他年幼时,每次和哥哥一起吃梨总是拿一个最小的。父亲问他原因,他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后来,“孔融让梨”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典故2、曾子避席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又一次孔子要向他传授高深的理论,曾子本来坐着,听了便从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站立,表达了他对老师的充分尊敬。
典故3、千里送鹅毛
唐朝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在路上,缅伯高不小心让天鹅飞走了,只剩几根鹅毛。到长安后,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奉上了鹅毛并赋诗“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这个典故比喻礼物单薄,情意却异常浓厚。
典故4、三顾茅庐
东汉末年,刘备为求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三次到其住处请他,最后才等到诸葛亮。“三顾茅庐”后来成为形容求贤若渴的著名典故。
典故5、车胤囊萤
车胤是晋朝人,自幼聪颖好学却家境贫寒,常无油点灯。于是他夏夜就捕捉萤火虫,用以照明夜读,学识与日俱增,成为知名学者。“车胤囊萤”也成为勤奋学习的典故。
典故6、王恭身无长物
王恭是东晋时的名士。他从会稽当官后回家,同族的一个长辈去看到他坐在一张竹席上便说,你从东边回来,应该有不少这种东西,可不可以给我一张。王恭将席子送给他,自己之后却只能坐草席了。那人听说后非常惊讶,对王恭说,我本以为你还有多余的竹席。王恭则回答,我为人平日从来没有多余的东西。
典故7、张良拜师
张良在成为刘邦军师以前,有一天在桥上三步,碰到一个老人故意把席子掉到桥下,让张良把鞋捡上来给他穿上。张良照做后,老人高兴地称他孺子可教,并给他一本《太公兵法》。张良仔细研读,终于成为一代军师。这个故事后来成为尊老敬老的著名典故。
典故8、荀巨伯舍身救友
荀巨伯是东汉桓帝时的`贤士。一次他去探望重病的朋友,恰逢胡兵围攻城。他不肯独自逃跑,甘愿用自己的性命代替朋友的性命。胡兵大受感动,率军撤回,全城得救。荀巨伯对友情的忠诚也流传千古。
典故9、管鲍之交
春秋时,鲍叔牙是齐桓公的谋士,他的好友管仲曾经在齐桓公敌人的门下做事,失败后被俘虏。齐桓公让鲍叔牙做相国,他反倒大力推荐管仲。最终管仲做了相国,鲍叔牙则成为其手下,这段友谊在历史上传为美谈。
典故10、许衡不食无主之梨
许衡是元代理学家。有一次他在盛夏时走路,十分口渴,遇到路边有一棵梨树,别人都争着摘梨吃,唯有许衡独自端坐。有人问他,他说,梨树没有主人,我的心却有主人。别人所遗失的东西,即使有丝毫不合乎道义也不能接受。
典故11、程门立雪
宋代时,程颐的学生杨时、游酢某次一同前往程颐家求教问题,来到老师家时却发现程颐睡着了,他们不忍打搅,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当时天寒大雪,当老师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程门立雪”后来成为广为流传的尊师典范。
典故12、范式张劭交友重诚信
东汉时,张劭和范式一同住在太学里读书,是很好的朋友。学成别离时,两人约定两年后的中秋节中午在张劭家再见。两年后中秋,张劭杀鸡备饭,正午时范式果然从数千里外赶来。两人交友诚信的典故也由此流传。
典故13、缇萦救父
西汉时,官吏淳于意被判肉刑被押送上京。他的小女儿淳于缇萦坚持一路随父亲进京,为救父亲向汉文帝上书,最终令汉文帝废除肉刑,成为著名的孝顺典故。
典故14、孟母三迁
孟子幼年时,家附近的环境不好,其母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多次迁居。“孟母三迁”后成为父母用心良苦培育孩子的典故。
关于历史典故4
出自《伊索寓言》:从前,有个放羊娃,每天都去山上放羊。
一天,他觉得十分无聊,就想了个捉弄大家寻开心的主意。他向着山下正在种田的农夫们大声喊:“狼来了!狼来了!救命啊!”农夫们听到喊声急忙拿着锄头和镰刀往山上跑,他们边跑边喊:“不要怕,孩子,我们来帮你打恶狼!”农夫们气喘吁吁地赶到山上
上一看,连狼的影子也没有!放羊娃哈哈大笑:“真有意思,你们上当了!”农夫们生气地走了。
第二天,放羊娃故伎重演,善良的农夫们又冲上来帮他打狼,可还是没有见到狼的.影子。
放羊娃笑得直不起腰:“哈哈!你们又上当了!哈哈!”大伙儿对放羊娃一而再再而三地说谎十分生气,从此再也不相信他的话了。
过了几天,狼真的来了,一下子闯进了羊群。放羊娃害怕极了,拼命地向农夫们喊:“狼来了!狼来了!快救命呀!狼真的来了!”农夫们听到他的喊声,以为他又在说谎,大家都不理睬他,没有人去帮他,结果放羊娃的许多羊都被狼咬死了。
关于历史典故5
1.得意忘形
典故:东晋“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狂荡无羁,能诗善文,有时在南京家中读书,数月闭门不出;有时出外游山玩水,十天半月不回家。当他快乐时,就发疯似狂,忘乎所以,甚至连他自己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了。
2.凤毛麟角
发生地:南京乌衣巷,典故:南朝时期的谢超宗,是乌衣巷有名的才子。一次,新安王的母亲逝世后,谢超宗写了一篇表彰死者的文章,宋孝武帝读后大加赞赏,称赞说:“超宗殊有凤毛。”而“麟角”之说则是出自《北史》:“学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
3.干卿何事
典故:南唐定都建康(今南京),中主李璟喜爱诗词,他的《摊破浣溪沙》中有:“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之句。而冯延巳的《谒金门》中有:“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李璟拿这句词和冯延巳开玩笑说:“‘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冯延巳回答说:“不如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
4.渐入佳境
典故:东晋画家顾恺之长期在建康(今南京)生活。他有一个习惯,就是在吃甘蔗时跟别人相反,每次都是从甘蔗的梢部吃起。他曾解释说:从上往下吃,越吃越甜,这叫渐入佳境。
5.刻画无盐
典故:司马睿在南京建立东晋时,周岂页任尚书左仆射,当时朝中宦官们认为他为人高洁,把他比作乐广。乐广也是当时被认为高洁的人物,但周岂页却认为乐广根本不能同他相比。因此,当庚亮告诉他有人把他比作乐广时,他很不高兴,说怎么能拿丑的东西来比喻美的呢。
6.量体裁衣
典故:南朝时南京有个叫张融的人,颇有才华,齐太祖萧道成很器重他。有一次萧道成把自己穿过的一件衣服送给张融,并附手诏一道,说这是我穿过的衣服,已经让人按照你的体格重新修改,送给你穿很合适。
7.危言耸听
典故: 有一次,东晋顾恺之和桓玄,在建康(今南京)殷仲堪家中谈笑取乐。他们约定说“危语”(用一句话形容一个非常危险的情况)。桓玄说:“矛头秫米剑头炊。”这句话的意思是把矛和利剑的尖头当米煮饭吃;殷仲堪说:“百岁老翁攀枯枝。”意思是说年过百岁的老头悬挂在枯萎的树枝上;顾恺之说:“井上轱辘卧婴儿。”井上的轱辘容易滚动,婴儿躺在上面非常危险。后人就把这种夸大形式吓唬人叫做危言耸听。
8.盲人瞎马
典故: 有一次,东晋顾恺之和桓玄,在建康(今南京)殷仲堪家中谈笑取乐。他们约定说“危语”(用一句话形容一个非常危险的情况)。大家说的高兴时,忽然旁边一位参军插嘴道:“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瞎了眼睛的人,骑着一匹瞎马,深更半夜,走到深水池边自然是很危险的。
9.咄咄逼人
典故一: 有一次,东晋顾恺之和桓玄,在建康(今南京)殷仲堪家中谈笑取乐。他们约定说“危语”(用一句话形容一个非常危险的情况)。大家说的高兴时,忽然旁边一位参军插嘴道:“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由于当时在场的殷仲堪正好是瞎了一只眼睛的,听了此话自觉难堪,但又不便当众发怒,只好说了一句语双关的话聊做解嘲:“呦,真是咄咄逼人呀。”
典故二: 出自晋?卫铄《与释某书》:“卫有一弟子王逸少,甚能学卫真书,咄咄逼人。”卫铄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启蒙老师。其书中说的王逸少就是乌衣巷里的王羲之。
10.流芳百世
典故:东晋明帝时。驸马桓温专权作乱,萌发野心。他对曾阴谋篡权的王敦暗表赞赏,一次他躺在南京家中床上时对亲信说:“作此寂寂,将为文景所笑。”流露出他想篡权的野心。亲信们听候吓的不敢吱声。桓温扶枕而起,说道:“一个人既然不能流芳百世,那遗臭万年也是不错的。”
11.遗臭万年
典故:东晋明帝时。驸马桓温专权作乱,萌发野心。他对曾阴谋篡权的王敦暗表赞赏,一次他躺在南京家中床上时对亲信说:“作此寂寂,将为文景所笑。”流露出他想篡权的野心。亲信们听候吓的不敢吱声。桓温扶枕而起,说道:“一个人既然不能流芳百世,那遗臭万年也是不错的。”
12.一往情深
发生地:南京乌衣巷
典故 东晋时有个叫桓子野的人,善于吹奏笛子,也很喜欢听别人吹奏笛子。每当听到好听的乐曲他就激动不已。当时住在乌衣巷的的宰相谢安听说桓子野喜欢音乐到了如此地步,赞赏说:“桓子野对音乐的这份感情应该是发自内深处的.,只要一听到好听的音乐就激动的不能控制自己。”
13.大笔如椽
典故:王珣时东晋大臣,家住南京城南乌衣巷,有一天他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个人送了一只像房顶的房梁那么大的笔给他。王珣醒来后,对人说他预感到会有大手笔的事情发生。果然,一会有人来报告说孝武帝驾崩了。而王珣则被任命担当哀册等重要文书的起草事宜。
14.屋下架屋
典故:东晋时,南京有一个叫庾庾阐的官员,写了一篇《扬都赋》,呈给庾亮,庾亮对这篇赋文大为赞赏,对众人称此赋可与张衡的《两京赋》、左思的《三都赋》相媲美。太傅谢安听说此事后,对人说:“不能这样搞啊!这是在屋子下面再架个屋子罢了!什么事要是都一味模仿学习,那就难免浅薄了!”
15.人琴俱亡
发生地:南京乌衣巷,典故:王献之和王徽之都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在王羲之年老之后,徽之随父亲从建康乌衣巷移居浙江会嵇。献之留在了建康。公元386年,王献之去世,徽之赶回建康吊丧。他坐在献之床前大哭一场后,取下献之生前喜爱的琴想弹一首曲子给献之听,无奈怎么也不成曲,王徽之将琴掷在地上感慨道:“呜呼子敬,人琴俱亡。”
16.目光如炬
典故:南北朝时期,宋国大将檀道济,因为名声太高,左右部将又都骁勇善战,皇帝很不放心,在一些大臣的挑拨,把他骗到京城建康(今南京)想除掉他。檀道济被关进大牢,两眼瞪得像火把一样,又气又恨一口喝下一斛酒(一斛能装五斗米),大吼道:“你们这样做是自毁你们的万里长城啊!”
17.自毁长城
典故:在南京建都的南朝宋大将檀道济,因为名声太高,左右部将又都骁勇善战,皇帝很不放心,在一些大臣的挑拨,把他骗到京城建康(今南京)想除掉他。檀道济被关进大牢,两眼瞪得像火把一样,又气又恨一口喝下一斛酒(一斛能装五斗米),大吼道:“你们这样做是自毁你们的万里长城啊!”
18.寄人篱下
典故:在南京建都的南朝时张融一贯主张写作要有自己的独创性,形成自己的风格。他在一篇文章的序言中写道,大丈夫做文章应当像孔子删编《诗》、《书》、制定《礼》《乐》那样,而不能一味寄人篱下,模仿别人。
19.一目十行
典故:在南京建都当皇帝的简文帝萧纲是梁武帝萧衍的儿子,据《梁书?简文帝纪》记载,他从小就聪明过人,四岁开始读书,过目不忘。六岁时就能写文章。随着年龄增长,他读书的速度也越来越快,能够一眼看十行字。
20.江左夷吾
典故:司马睿刚在南京建立东晋时,百废待兴,人心不稳,大臣温峤很是着急。一天他在跟宰相王导交谈之后,欣喜地说江东有王导这样可以跟管仲媲美的人才,我还担心什么呢。
21.草间求活
典故:在南京建都的东晋王敦起兵造反,大臣周靑对另一大臣温峤说,现在朝廷危难我们做大臣的怎么能够为求眼前能马马虎虎活下去,而投靠外族呢。
22.衣锦还乡
发生地:南京新亭,典故:南朝柳庆远治兵有方,梁武帝萧衍在还没当皇帝前就很赏识他。萧衍做了皇帝后,封他重安侯,食邑千户。公元505年,又封他为雍州刺史,并在新亭为他送行。萧衍说,你这次衣锦还乡,有你镇守西部我也就可以无忧了。
23.千载难逢
典故:在南京建都的南朝齐国大臣庾杲之深受皇帝赏识,在他年老时写了一本《临终上世祖表》给皇帝,请求辞官回家。在这个表中他说,我本是平凡庸俗之人,碰巧运气好得到皇上赏识,这真一千年也难遇到的好运气呀。
24.多难兴邦
典故:西晋末年,晋室衰败,不断受到匈奴的进攻,于是渡江迁到南方的南京,南京因此成为东晋的首都。祖逖就是其中的一位名士。
而后来祖逖又多次请求东晋皇帝司马睿出兵北伐,收复北方失地,但都被拒绝。在一份写给司马睿的《劝进表》中写道:“或多难以固邦国,或隐忧以启圣明。”
关于历史典故6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
关于历史典故7
绰号之中见端倪
北宋大臣王珪的绰号是“三旨宰相”,他执掌大权16年,守成而已,少有建树。王珪为官明哲保身,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此公很会顾惜体面,其表现堪称标准的三部曲——“取圣旨”、“领圣旨”、“已得圣旨矣”。至于袒露私衷,独抒己见,绝对不是王珪的.风格。
这样的人还有很多。民国期间,谭延闿在主持当时行政院会议时,常闭目养神,对讨论的问题不置可否,人称“三不主义”,即“不负责,不建言,不得罪人”。
关于历史典故8
误杀吕伯奢
当年曹操刺杀董卓未遂,逃出京城。董卓派人追捕,并四处张贴告示,到处设下捉拿曹操的罗网,情势十分险恶。
曹操和救他脱险的陈宫逃到曹操父亲的'老友吕伯奢家。吕伯奢热情款待,因家中无酒,便急忙出去买酒。曹操坐在前堂,忽然听见后面有磨刀声,顿时起了疑心。悄悄走到后院,听里面说:“绑起来,杀吧!”立即大惊失色,没等再认真观察,就决定先下手。于是提剑闯入内宅,见一人杀一人,老少八口全倒在血泊之中,杀到厨房,看见一只猪刚刚被困上司蹄待宰。这才明白是因为误会而错杀了真诚待客的主人一家。
曹操和陈宫时又匆匆逃离吕家。但是在半路上又和兴冲冲、喜滋滋买酒而归的老翁吕伯奢碰上了!陈宫满面愧疚,抬不起头。曹操却在两马相错之机,一挥剑,又把慈祥的老翁杀死了!
陈宫大惊:“前面杀人,是由于误会,现在明知是恩人,却还要杀害,太不像话了!”
曹操道:“吕伯奢到家,一见被杀之人,必定告官,追杀我们!”
“你这样做,也太不仁义了!”陈宫道。
曹操冷笑道:“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关于历史典故9
赵高势倾人主,老臣皆被黜(chu)。尝遇朝会,乃使人献鹿于帝,高指曰:“此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矣,此鹿也。”群臣皆微笑而不敢扬声。盖高有篡夺之意,故指鹿为马,以验群情之顺逆。后高使其婿阎乐杀二世于望夷宫,迎立扶苏之子婴。
秦朝秦二世的丞相赵高权势很大,老臣都被他降职或罢免。曾经一次早晨上朝,他于是叫人进献鹿给皇帝秦二世,赵高指着鹿说:“这是马。”秦二世笑着说:“丞相你错了,这是鹿。”大臣都微笑却不敢发出声音。
这就是赵高有篡权的意思,所你指鹿为马,用来验证大臣,看谁顺从他,谁不顺从他。
后来赵高叫他的女婿阎乐在望夷宫杀死秦二世,立扶苏的`儿子婴为皇帝。
关于历史典故10
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
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你听见鸡叫了吗?”刘琨说:“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祖逖说:“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
囊萤映雪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
悬梁刺股
东汉时,有一个叫孙敬的年轻人,孜孜不倦勤奋好学,闭门从早读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时候到了三更半夜的时候很容易打盹(瞌睡),为了不因此而影响学习,孙敬想出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子的房梁上,这样读书疲劳打瞌睡的时候只要头一低,绳子牵住头发扯痛头皮,他就会因疼痛而清醒起来再继续读书,后来他终于成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战国时期的苏秦是一个有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在年轻的时候学问并不多,到了好多地方都没有人关注,即使有雄心壮志也得不到重用,于是他下定决心发奋图强努力读书。由于他经常读书读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时候就用事先准备好的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来,振作精神继续读书。
这两个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个成语。
关于历史典故11
高山流水
春秋时俞伯牙工琴,琴曲托意摇深,常人难解,仅钟子期能赏。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赞曰:“善哉,娥峨兮若泰山。”伯牙旋又志在流水,钟子期叹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无论是“志在高山”,还是“志在流水”,伯牙在曲中每表现某一主题或意象时,钟子期必能领会其意。一日,伯牙与钟子期共游于泰山之阴,逢暴雨,二人止步于岩下。伯牙心情郁闷,于是弹奏了一会琴。
琴曲起初表现的是雨落山涧的情景,接着模拟山流暴涨和岩土崩塌之音。每段曲弹奏完毕,钟子期“辄穷其趣”,把曲中意象说的穷极通透。伯牙于是离开琴而叹道:“善哉,善哉,阁下能听出曲中志趣,君所思即是我所思啊,我哪里能隐藏的'了我的音声呢?”于是二人成为人生知己。但《列子》中并无伯牙因钟子期离世而从此不再鼓琴的内容。”后来钟子期去世,伯牙痛失知音,废琴终身不弹。后人遂以“高山流水”喻知音难遇,也指乐曲绝妙。
关于历史典故12
问名
西周“六礼”之一
问名,即男方请媒人问女方姓氏、出生年月日时等,报于男家,用于宗庙占卜婚姻吉凶
共和
①政体形式,见共和制。
②历史年号:
指周厉王之后﹑周宣王之前十四年间(前841~前828)的政权。有两说﹐一为召穆公﹑周定公共同执政﹐称共和﹔一为共和执政。周厉王胡暴虐侈傲﹐宠信虢公长父﹑荣夷公等佞臣。大夫芮良夫曾加劝谏﹐指出荣夷公好“专利”(霸占土地山川的产物)﹐会酿成大难﹐厉王不听﹐终以荣夷公为卿士﹐执政用事。芮良夫又告诫执政诸臣﹐不可“专利作威”﹐否则国人将“为王之患”﹐也未得结果。国人对厉王不满﹐“谤王”﹐厉王大怒﹐命卫国之巫监视国人﹐有“谤”者杀﹐致使诸侯怨恨不朝﹐国人不敢谈论政事。大臣召穆公虎进谏﹐指出“防民之口﹐甚于防水”﹐厉王仍不听。经过三年﹐国人愤而起义﹐攻袭厉王﹐厉王逃奔到彘(今山西霍县)。太子静藏在召穆公家﹐被国人包围﹐召公以自己之子代替﹐太子才得免难。
厉王出奔后﹐由大臣召穆公﹑周定公同行政﹐号为共和。共和元年(前841)﹐为中国古史有确切纪年之始。共和十四年﹐厉王死于彘﹐周﹑召二公共立太子静﹐是为周宣王﹐共和乃告结束。
一说厉王出奔后﹐诸侯推共伯和代行天子事﹐故称共和。厉王死﹐共伯和使诸侯奉太子静为王﹐自己回到卫国。此说与《史记.卫世家》记载不合。
漫淡周陵
周陵通常指周文王之墓和周武王之墓,周公是圣人,他的墓也可以列入其中。周成王不敢以周公为臣,周公逝世,遂使其近于文武而葬。那么周陵在何处呢?
我曾经按图索骥,索其大冢,在咸阳市渭城区周陵乡周陵村看到了周陵。它们一南一北,相距百米,南为周文王陵,北为周武王陵,皆有毕沅所立其碑。毕沅是江苏太仓人,以科举考试的形式为清政府录用,并为乾隆青睐。乾隆三十八年,就是1773年,任他做陕西巡抚。为官一度,除了处理公务,他走遍三秦山川河流,勘察胜迹,收集金石,撰以为书。其人并非附庸风雅,相反,他是真正喜欢学问,对经史诸子多有研究,终于著作等身。陕西几十座帝王之陵,无不有他所勒之碑。昔日守土之臣,往往比肩接踵,然而得以留名的总是十分寥落。凡流芳者和传颂者,当为立德立言之士,立功也可以留名,不过其功必是修路建桥或营造水利之类的千秋万岁之功,急功短利是不行的。毕沅是尊重和维护文化遗产的人,而且颇为奥博,可惜他为周文王和周武王树碑有误。
毕沅之错是有缘故的.。一直以来,方志野史或其他著作,皆认为周陵在毕,然而其毕有二,其一是渭河以南的杜中之毕,其一是渭河以北的毕原。毕沅显然放弃了杜中之毕,选择了毕原,他说:“文王陵在咸阳县北一十五里毕原上。”又说:“武王陵在文王陵北。”又说:“周公墓在文王墓东。”这便错了,而且以讹传讹,竟产生了乡名周陵乡和村名周陵村。所谓杜中之毕是司马迁所断,毕指终南之道。师古有言:“毕陌在长安西四十里。”诗曰:“终南何有?有纪有堂。”纪为基,堂喻毕道平正如堂。文王作丰邑,丰邑在镐水西,武王作镐邑,镐邑在丰水东,其去二十五里,这一带为周之本营,在兹向祖宗致祭非常合适,所以周陵当在斯地。遗憾毕沅不以为然,从而纰漏一处,荒谬几世。
经考证,毕沅所立碑之周文王陵,是秦惠文王公陵,周武王陵是秦悼武王永陵。实际上自宋以降,如是两座秦王陵便误之为周陵,并建筑祠堂以致祭。,反复修葺,逐渐扩充,遂有文王坊、戏楼、献殿、过殿、后殿。规模宏伟,望之巍然。按礼,明清以来,朝廷以时会遣重臣率守土之臣向文武行祀。毕沅曾向乾隆皇帝报告:因为公务经过陕西各府,各州及各县,凡见帝王之陵必下车拜之。想来,他一定是要拜周陵的。可惜他拜的是秦王,别的大臣也都拜了秦王吧。孔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明清之臣,包括毕沅,显然不是向秦王献媚,不过若有灵在,那么文、武尴尬,秦王遂会窃笑的。
周陵在杜中,在丰镐一带,但一再探查并挖掘,它都迟迟不现。周陵应该是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然而它究竟在哪里呢?
当年开凿昆明池,掏出了黑土,汉武帝很是困惑,便问东方朔。东方朔佯装不明白,答其西域胡人知道,可以询之,汉武帝遂再问胡人,胡人说:“劫烧之余灰也。”什么时代的劫烧呢?谁制造的劫烧呢?西域胡人又怎么知道是劫烧呢?丰邑和镐邑,或有周陵,皆在劫烧之中吗?当然也有论者指出,是昆明池沦陷了周的故都,并有周陵吧。还有论者认为,秦始皇在丰邑之间营造其宫就已经毁了周的遗存。总之有一点神秘——周陵消失了。
吕尚
周代齐国始祖。姜姓,吕氏,名望。又称姜子牙。曾任太师,亦称师尚父。传说他早年流落殷都,闻文王求贤,遂到渭水钓鱼以待,果为文王赏识。文王被纣王所囚,他进献美女,赎回文王。后助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俗称姜太公。据传著有兵书《六韬》。
土田附庸
「土田附庸」一句,出自《诗·鲁颂·宫》篇,其云:「乃命鲁公,俾侯于东。锡之山川,土田附庸。」「土田附庸」是指附属在土地上作为仆庸的耕作者。分封制度下,封君拥有三批属民,一是担任官司的人,一是分配的殷遗民,一是附属在封地上的原居民。「土田附庸」即指其中的第三批。
外服制
周灭商以后,变商朝的百僚、亚尹、宗工内服制及侯、甸、男、卫邦伯外服制为侯、甸、男、采、卫五服制,把原来属于商朝外服的土地和人民收归周王室所有,以周王室的名义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室子弟、功臣和臣服的部族首领,所以说周朝诸侯领有的土地和人民是由周王室赐予的,即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点不同于商代。
关于历史典故13
1、结草衔环
【词目】结草衔环
【拼音】jiécǎoxiánhuán
【示例】:俺田家祖上一百世的祖宗,做鬼都感激二位爷的恩典,~,一定会报答你二位的。◎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十四回
【释义】:比喻感恩戴德,至死不忘。后世用结草衔环代指报恩。
【近义词】:感恩报德、饮水思源
【反义词】:以怨报德、忘恩负义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
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左传·宣公十五年》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魏颗的父亲魏武子有个非常宠爱的小妾。魏武子临死前,要魏颗把那个小妾给他殉葬。魏武子死后,魏颗却把父亲宠爱的那个小妾嫁给了别人。
后来,秦将杜回领兵攻打晋国,晋王命魏颗率兵抵抗。两军正在激战之时,战场上突然出现了一位老人,他把地上的草打成了许多结把杜回绊倒,魏颗因此活捉了杜回,秦军大败。当天夜里,魏颗做了一个梦,梦见白天的那个老人对他说:“我是你所嫁的那个妇人的父亲,特来战场上结草报恩。”
2、乌鸦反哺
【词目】:乌鸦反哺
【解释】:乌鸦反哺,成语,比喻奉养长辈的孝心。乌鸦是一种通貌丑陋的鸟,人们觉得它不吉利而遭到人类普遍的厌恶,但他们却拥有一种真正的值得我们人类普遍称道的美德——养老、爱老,在养老、敬老方面堪称动物中的楷模。
【出处】:元·无名氏《薛苞认母》第二折:“常言道马有垂缰,犬有那展草,踹踏街心,慈乌反哺。”
【示例】:~,有母子爱。
乌鸦反哺,成语,比喻奉养长辈的孝心。乌鸦是一种通貌丑陋的鸟,人们觉得它不吉利而遭到人类普遍的厌恶,但他们却拥有一种真正的值得我们人类普遍称道的美德——养老、爱老,在养老、敬老方面堪称动物中的楷模。
据说这种鸟在母亲的哺育下长大后,当母亲年老体衰,不能觅食或者双目失明飞不动的时候,它的子女就四处去寻找可口的`食物,衔回来嘴对嘴地喂到母亲的口中,回报母亲的养育之恩,并且从不感到厌烦,一直到老乌鸦临终,再也吃不下东西为止。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乌鸦反哺”。
3、羊羔跪乳
很早以前,一只母羊生了一只小羊羔。羊妈妈非常疼爱小羊,晚上睡觉让它依偎在身边,用身体暖着小羊,让小羊睡得又熟又香。白天吃草,又把小羊带在身边,形影不离。遇到别的动物欺负小羊,羊妈妈用头抵抗保护小羊。一次,羊妈妈正在喂小羊吃奶。一只母鸡走过来说:"羊妈妈,近来你瘦了很多。吃上的东西都让小羊咂了去。你看我,从来不管小鸡们的吃喝,全由它们自己去扑闹哩。"羊妈妈讨厌母鸡的话,就不客气地说:"你多嘴多舌搬弄是非,到头来犯下拧脖子的死罪,还得挨一刀,对你有啥好处?"气走母鸡后,小羊说:"妈妈,您对我这样疼爱,我怎样才能报答您的养育之恩呢?"羊妈妈说:"我什么也不要你报答,只要你有这一片孝心就心满意足了。"小羊听后,不觉下泪,"扑通"跪倒在地,表示难以报答慈母的一片深情。从此,小羊每次吃奶都是跪着。它知道是妈妈用奶水喂大它的,跪着吃奶是感激妈妈的哺乳之恩。这就是"羊羔跪乳"。停了一会儿,舅舅又说:"乌鸦还知道反哺、羊羔还知道跪乳,人难道就不知道孝敬自己的父母吗?"
语出古训《增广贤文》,原文是“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意为小羊每次吃奶都是跪着,它知道是妈妈用奶水喂大它的,跪着吃奶是感激妈妈的哺乳之恩。这就是“羊羔跪乳”。其实羊羔跪乳是由羊体内的遗传物质控制的先天性行为,羊生来就会,和孝道,感恩无关,但中国人天生就喜欢这种浪漫化故事的。
4、一饭千金
【拼音】 yī fàn qiān jīn
【来自】 《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成语故事 查看一饭千金成语故事
【释义】 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例句唐·沉亚之《旌故平卢军节士》:“当渴饥之望也,~,未足者不能十金。”
汉高祖刘邦身边有一员大将军名叫韩信。他出身贫困,父母早逝,每天靠讨饭过日子。
韩信没有别人可以依靠,只好每天到河边去钓鱼,用鱼来充饥。有一天,韩信碰到一个老婆婆。老婆婆把自己的饭分一些给他吃。一连几天,这位老婆婆每天都给韩信饭吃,韩信十分感激,便对老婆婆说:“您这样照顾我,将来我一定要好好报答您。”老婆婆说:“我不要你报答。只希望你要努力自立啊!”韩信满脸羞愧。从此,他认真读兵书,练习武艺,决心做个有用的人。
后来,韩信投奔到汉王刘邦门下,受到重用,拜为大将,并授以调兵遣将、行军布阵的大权。韩信经过认真训练兵马,率领汉军东征西讨,终于打败了最强大的对手项羽,协助刘邦建立了汉朝。韩信被封为楚王,回到了故乡,派人去找给他饭吃的老婆婆。韩信见了老婆婆,向她再三道谢,并送给她一千两黄金。
关于历史典故14
南柯一梦的传说
晋朝时有一位叫王质的人,有一天他到信安郡的石室山(今浙江省衢qu县)去打柴。看到一童一叟在溪边大石上正在下围棋,于是把砍柴用的斧子放在溪边地上,住足观看。看了多时,童子说“你该回家了”,王质起身去拿斧子时,一看斧柄(柯)已经腐朽了,磨得锋利的斧头也锈的凸凹不平了。王质非常奇怪。回到家里后,发现家乡已经大变样。无人认得他,提起的'事,有几位老者,都说是几百年前的事了。原来王质石室山打柴误入仙境,遇到了神仙,仙界一日,人间百年。
关于历史典故15
胆小如鼠
南北朝时,有一个十分胆小的人,名叫元庆和,他本来是北魏时期的官员,担任刺史一职。一天,他的手下找到他:“大人,敌人已经攻到城下了,我们是不是要跟他们决一死战?”而他双手发抖的说道:“不,不...,,传令下去,让所有的将士放下兵器,准备投降...虽手下极力劝阻,可他好像心意已定,出城投降。从此,他所掌管的区域全部划入了梁朝的版图。
梁武帝得知此事倍感诧异:”元庆和竟然投降,就封他为‘魏王’吧!几年后北魏分裂成了东魏和西魏,又一次元庆和奉了梁武帝的`命令,带领梁朝的将士去攻打东魏的项城。他的士兵报告道:”报告王爷,大军已经到达项城了,听闻东魏的大军没多久也会到达那里。”元庆和谨慎地说道:“你知道东魏的大军多少人吗?”士兵信心满满地说“大约有三万人!”元庆和如晴空霹雳一般,被彻底惊到了。
神色慌张地说道:“快,,快传令下去,马上撤退。”士兵们不情愿的按照他的旨意照做了。梁武帝得知,大怒,立刻传元庆和!骂道:“岂有此理!你这样就退兵!胆子简直小得像老鼠一样!看来,你不适合替‘朕’打天下,‘朕’要把你贬农村养猪去!成语也就由此而来了。
【历史典故】相关文章:
历史的典故04-12
历史典故04-12
经典历史典故04-28
经典历史典故精选08-26
经典的历史典故07-16
经典历史典故02-19
历史的典故05-21
历史典故05-19
(精选)经典历史典故07-24
经典的历史典故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