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评课稿集锦(4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评课稿,评课是教学、教研工作过程中一项经常开展的活动。那么写评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蜜蜂》评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蜜蜂》评课稿1
《蜜蜂》是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在自己执教了第一课时后,我听了师父的第二课时的教学。
本单元的导读要求是要孩子通过学习课文,一起去发现作者发现的秘密,要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善于发现的品质。《蜜蜂》介绍了作者通过一个简单而精心的试验得出结论的故事。
在第一课时,师父上了课文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讲清了做试验的原因和得出的结论,留下了疑问,即:那么他究竟是怎么做这个试验的呢?
第二课时,首先听写几个词语,检查上节课的基础掌握情况,然后通过提问:“通过昨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回顾课文的内容结构即:听说——试验——结论。
接下来自然导入今天新课的学习,初读时提出明确的阅读要求:“读一读,划出他是怎么做试验的,再想想他为什么要这样做”,然后学生自由默读课文,在交流时,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
1、抓二十只,做白色记号;
2、让小女儿在旁等;
3、走两里多路。
进而提问为什么要这么做。从而引导学生感悟作者“认真的`科学态度”。接下来,学习试验的过程和结果,通过句子的交流与讲解理解第三自然段。在此基础上,进行说话练习:“小蜜蜂我想对你说———”,并且说说原因。最后回归全文,感受作者“求实的科学精神”,并且归纳课文的写作特点,即用词准确。
听完师父的课,有几个很明显的感觉。第一个感觉就是过渡流畅,语言优美。每一个环节的衔接听起来都很自然,试想如果同样一个问题我自己来处理,自觉肯定过于生硬,简言之,就是对于教学设计中版块之间或者每个问题间的引导过渡不自然,或者说就是不知怎么去引导到下一个环节和下一个问题。所以我想,这需要时间与不断的摸索,并且要多学习,多听课,要有准备的有针对性的去听课,这样才能有效的进步。
第二点是问题指向要明确。师父的问题,内容直指要点,问题指向清晰明确。不罗嗦,不模棱两可。小学阶段学生的领悟力毕竟有限,那么课堂中教师对于问题的问法就显得至关重要,学生的思维会跟着老师的引导走,因此,我们必须把提问(特别是几个关键性的统领全文的问题)设计好,不仅问题内容要紧扣文意,问法也很值得思考与斟酌,这都需要我们花时间去不断地探索与钻研。
最后还想说的是,听师父上课,觉得她在执教时,总能围绕主线与中心展开再收回,而我自己在处理一篇课文时很容易偏散,显得比较散,没有凝聚的感觉,脉络不是很清晰,也就是说,不能完全引领全班学生的节奏,这点务必要多学习,多积累经验,对于教材也要多钻研。
《蜜蜂》评课稿2
今天听了徐老师上了《蜜蜂引路》一课。
这节课中徐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穿插“画一画,演一演,议一议”等环节,让学生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体验列宁的机智幽默,善于思考,养蜂人的惊讶,从而能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1、新课伊始,通过听写生字词,引发学生的注意力,提出问题激起他们解决问题的`兴趣。学生凭着对课文的感悟,结合生活经验,明白了列宁是如何细心观察,思考判断,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拓展了思维,丰富了学习的内涵。
2、徐老师在课堂中注意营造探究氛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课堂学习师生双方都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学生也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3、庞老师创设“演一演”的环节,不仅为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打下基础,而且还发展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徐老师设计的“画一画”环节,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陶冶了艺术情操,还让学生更容易地了解了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学习环节的趣味设计,呈现了孩子们良好的学习状态,帮助他们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徐老师始终体现了尊重和赞赏,尊重每一个人的努力付出,赞赏每一位同学对自己的超越。
但是课堂总是充满了遗憾,不那么完美:
例如:朗读训练没有体现个性化、多样化。本节课的朗读形式单一,齐读多于自由读。没能大胆地放手,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没有让个别孩子展示自己的朗读水平,对朗读水平较弱的学生而言,他们也少了一次锻炼的机会!
《蜜蜂》评课稿3
今天听林老师教学《蜜蜂》一课,感觉受益匪浅。整节课的教学思路非常清晰。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到深入研读课文,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非常到位。
在字词教学中,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从学生对字词的认读中,感觉到学生的预习非常充分。本节课的生词基本都能准确地读出来。本节课中出现了几个易读错的多音字,林老师让学生通过组词进行进一步巩固和掌握。
在课文教学中,学生个性化阅读感悟让我惊喜。从中,我真实感受到了:只有放飞学生的个性,才能使课堂灵动起来。课文中讲到法布尔为了证明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实验:将20只蜜蜂背上做好记号,装进纸袋里,带到两里多外的陌生地方进行放飞,看看它们能否回到蜂窝。学生了解了完成实验有哪些必要条件后,创设了一个让学生个性化解读的机会。法布尔来到陌生地方放飞时,看见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假如你是法布尔看到这个情景,你会想些什么?学生纷纷举手,了解了实验的结果,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心情?有学生说:“蜜蜂了不起,它逆风而飞,而且沿途都是陌生的景物,居然能飞回蜂窝,真让人佩服。”
其次,也体现了林老师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在第一自然段的教学中,林老师引导学生质疑:作者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在课文的'开头,作者用了“听说”一词。是听说的就不一定是真实可靠,因此这也成为了作者进行试验的原因。从这个词中还可以看出作者不盲从的求实的科学态度。
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也是三年级的一个训练重点。在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中,林老师让学生一边默读课文一边想:作者在放飞蜜蜂之前做了哪些准备?还让学生边读边画出有关句子。林老师的这些做法不仅训练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让学生学会思考。
在林老师的教学中,让我深刻的感受到了每一个教学细节的重要性。“教学细节”看似平常,却在平常中蕴含智慧。
《蜜蜂》评课稿4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何老师重点指导学生学习第三段。她设计了一个引导学生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阅读过程。这种设计是符合学生认识事物和阅读课文的心理过程的。一开始,教师请学生默读整段课文,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和养蜂人住的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教师一边听学生发言,一边在黑板上画简笔画,帮助学生在整体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在这一教学步骤中,教师把重点放在学生认识事物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上,并不单纯以学生答案正确为目标。如教师要学生说花丛在哪儿,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说花丛在路边,理由是课文里说“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中有许多蜜蜂”。
学生在对课文所表达的事物有了初步的认识以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部分进一步深入的学习,进一步从词句中体会列宁是怎样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的。如教师问学生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他是怎样想的?学生阅读了课文以后说,列宁在路边发现了蜜蜂,他会这样想,这些蜜蜂大概是那个养蜂人的吧?他还会想,蜜蜂采完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我只要顺着蜜蜂飞的'方向找去,就一定能找到养蜂人的家。朱老师改变了有些教师习惯于逐句逐段进行情节性问答和讲解的教法,对于发展学生认识和思维能力是很有意义的。
当学生深入学习了列宁观察、思考的方法以后,教师又让学生回到课文的整体上来,借助看图,融进自己的体验和想象,具体叙述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
发展认识、发展思维离不开发展学生的语言。何老师在学生阅读理解过程中十分重视语言训练。一是重视听和说的训练。口语训练的要求,随着阅读理解的加深而逐步提高,由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等各在什么地方说一二句话,到围绕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说一段话。二是重视词语教学。何老师的词语教学很有特色。她不是让学生孤立地记忆词义,而是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义,并通过反复运用加深理解。这样教,不但词语活学,而且加深了课文内容的理解,促进认识和思维的发展。词语“发现”、“观察”、“果然”、“向导”等都是这样教学的。以“向导”为例,当学生懂得向导就是带路的人,课文里指的是蜜蜂以后,教师问: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一个更深的层次,领悟到列宁有丰富的知识,靠动脑筋、想办法,善于观察,利用蜜蜂采了蜜要回蜂房这个特点才找到养蜂人的。三是重视朗读训练。朗读训练形式多样,有的由朗读引出要思考的问题,有的通过朗读理解词语的意思,有的是指导学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把课文变成有声的言语,受到教育和感染。
【《蜜蜂》评课稿】相关文章:
蜜蜂评课稿04-23
《蜜蜂》评课稿01-29
蜜蜂引路评课稿06-04
《蜜蜂》评课稿通用03-29
蜜蜂引路评课稿03-20
[热]《蜜蜂》评课稿通用07-11
《蜜蜂》评课稿(精选16篇)04-13
《蜜蜂》评课稿(精选12篇)04-14
《蜜蜂》评课稿12篇04-25
蜜蜂评课稿6篇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