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学设计

时间:2023-08-12 07:15:55 设计 我要投稿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学设计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了解科学,认识科学。

  2、引导学生以“教育历程”为重点,探讨其中表现的思想工作内涵。

  3、引导学生思考、探讨文中体现的科学精神,培养科学兴趣,坚持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教育学生科学就在身边,从生活出发,了解科学,认识科学。

  2、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小的时候,常常会谈及未来的理想,那时候我们常常无畏地说:“我要做一名科学家”,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很少有人再说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逐渐明白成为一名科学家是极其艰难的。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名科学家呢?今天我们就通过著名的理论物理学教授加来道雄的文章《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得到点启发吧!

  二、作者简介

  加来道雄,美籍日裔物理学家,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获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哲学博士学位,后任纽约市立大学城市学院理论物理学教授。主要著作有《超越爱因斯坦》(与特雷纳合著)《量子场论》《超弦导论》。

  三、题解

  中心词为“教育历程”,“历程”暗示说明顺序为时间顺序,那么“一名物理学家”指谁呢?加来道雄。那么本文就是一片自传性质的文章。

  他的“教育历程”怎样?作者是不是从他的童年(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路写来的?(引导学生了解文章内容结构)

  四、整体把握

  1、本文的基本结构

  文章的题目是“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因此,叙述的顺序主要是历时性的。但是,作者开头就说“童年的两件趣事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世界的理解力,并且引导我走上成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而“童年的两件趣事”作为文章的主要内容,又是共时性的叙述。这样的结构安排,使文章既脉络清楚,又重点突出。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童年的两件趣事,(两件趣事,一是对鲤鱼世界的遐想,一是对爱因斯坦未竟事业的向往。)极大地丰富了作者对世界的理解力,并且引导作者走上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

  第二部分(第2—11段):主要叙述作者对鲤鱼世界的遐想。第三部分(第12—18段):主要介绍了作者对爱因斯坦未竟事业的向往。

  2、本文的基本内容

  ①人人都对自然感到好奇,都以自己喜爱的形式寻求自然的“谜底”,但是大多数人一般直接探寻自然本身,而作者却由人的观察角度,反思人类对宇宙的认知。看似作者少年时的思维超出同龄人,其实只是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像力,并且保持了这样奇特的想像力,由此奠定了他对高维空间理论探究的基础。

  ②作者少年时接触到爱因斯坦的“未竟事业”,激发了他的探究兴趣。他之所以感到“激动人心”,是因为他把爱因斯坦的理论当成一个“侦探故事”来阅读、探究,这非常符合少年的心理。另外,“我决定要对这一秘密刨根问底”,也表现了他有毅力有恒心的性格,这是成为科学家的基本素质。

  ③高中时代,本应“在棒球场或篮球场玩耍”,享受青春年华,但作者却“找遍周边地区大量的电子仓库,装配必需的硬件设备”,在“学校的足球场中缠绕22英里长的铜线”,自己动手建设实验室,验证爱因斯坦理论,探究反物质。作者进行这样艰苦枯燥的工作,体现了他对科学的热爱,以及踏实的性格,显露出一个科学工作者的潜能。由①②到③,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的“教育历程”和“教育内容”。

  3、语言特点

  作者借助于想象,采用了拟人化的笔法,让“鲤鱼科学家”们会看会想,会提出问题会说话,这样就使深奥的科学道理变的浅显易懂。

  作者讲究选词,讲究用恰如其分的词句来表达周蜜严谨的意思。

  五、合作探究

  1、本文在材料处理上有什么特点?本文布局谋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在整体上,作者并没有从童年到小学到初中到高中,按时间顺序叙事,而是通过童年的两件趣事和高中时建立实验室的事例,突出他成长为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并不旁及其他成长的经验;在局部上,如高中阶段,作者看了许多统一场理论方面的书,并常常去斯坦福大学的物理图书馆,相关的理论书籍是怎样启发、引导他研究的,这里肯定有许多精彩的故事,但是作者只是一笔带过,重点放在制造“自己的原子对撞机”上,其中具体的数据叙述得很详尽,让人体会到作者严谨、踏实的性格,以及内在的成为物理学家所需要的基本素质。

  2、本文体现了怎样的科学精神?

  本文三个主要部分,并不是简单地叙述成长的故事,而是具有深刻的科学精神内涵,可以从中看到哪些方面的“教育”对成为优秀科学家最为重要。

  (1)想像力:科学是需要想像力的,想像力能带来创造力。作者正是从对鲤鱼世界的想像中,认识到人类观察空间的局限性,间接感悟到高维空间存在的可能。由感性的想像上升到理性的创造,体现了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2)乐趣:科学不应该是枯燥的,而是应该充满乐趣的。探寻自然的奥秘,对真正的科学工作者来说,是和自然做的近似于捉迷藏的“游戏”,也是人生的“境界”。“游戏”使他们乐此不疲,充满激情,不受外界的诱惑和干扰;而“境界”使他们不顾功利,不畏强权,只求真理。

  (3)实验精神:丁肇中说过:“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有了想像力,有了乐趣,那只是成为科学家的最基础的因素,不去踏踏实实地做实验,就不能得到基本数据,假说就不能确立。一味地

  空想,不去做基础工作,不可能达到真理的彼岸。作者从事的高维空间理论,虽然还停留在纸面上,但是科学家们已经在做许多基础的实验工作,努力使理论得到证明。即使如科学家霍金靠睿智的头脑创建黑洞理论,也要有数学和天体物理学的实验基础,也不是空想出来的。

  3、“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是怎样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水池之外看不见的世界没有科学意义。”

  (2)“它们为睡莲自己能够运动而困惑不解”——它们以神秘的“力”来掩盖自己的无知。

  (3)“鲤鱼科学家”的“消失”和“重现”——它们认为是“奇迹”,是“可怖的事情”,而不肯去探究原因。

  (4)“鲤鱼科学”的“传奇故事”,真实地证明另一个世界的存在,而它们却认为“胡说八道”,荒谬绝伦,违背它们的“自然规律”。

  4、作者对鲤鱼世界的遐想意义:作者对鲤鱼世界是怎样遐想的?

  作者猜测鲤鱼是怎样观察它们周围的世界的,由此作者想象出有“鲤鱼科学家们”,它们的思想以及它们有过奇妙的经历等等。这种遐想给予作者的意义是充分挖掘了他的好奇心和发挥了想象力,并且他保持了这样奇特的想像力,也由此奠定了他对高维空间理论探究的基础。

  5、作者想通过“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说明什么?说明“自以为是”的人类和“鲤鱼科学家”有相似之处。

  (1)人类“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只要“超出我们的理解力”的自然存在,他们就“拒绝承认”。

  (2)“科学家发明像力这样一些概念”,是因为他们只愿意承认“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不肯改变思考问题的方式。

  (3)“不能在实验室里便利地验证”的理论,他们就加以“鄙视”,表现出思想上的保守和固执。

  6、作者建立实验室的事例,对我们现实生活有怎样的意义?科学是建立在基础实验之上的,科学理论要经过实验的检验才能得到论证。实验不是简单的操作,要有理论指导,要有实验的设计,要有策划组织能力,要有耐力和恒心等等,实验考验的是实验者的综合能力。而我们当前存在的问题是,重视理论,轻视基础实验,表现为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差,思想上浮躁,急功近利。对教育而言,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很普遍。这些都是一名理论物理学家重视实验给我们现实生活的启迪。

  总结:童年的两件趣事之所以引导作者走上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是因为作者在

  这其中的一些基本科学素养和科学能力得到了充分地挖掘、培养和锻炼。它们是:好奇心、想象力、探究能力、实验能力、不怕挫折、质疑求真的科学精神,尊重事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等。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培养筛选整合文章关键信息的能力,学会用结构分析法来快速阅读文章和梳理文章的主旨。

  2、感受科学家在探求真理中所表现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探求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性格品质。

  二: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北京时间20xx年12月17日1时59分,探月工程嫦娥五号返回器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成功着陆,标志着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任务圆满完成。早在20xx年,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从逐日、奔月的神话,到空间站的建立,千年绮梦已成真;从万户飞天到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起航,揽月神游弹指间;从想象到实践,我们依靠什么走到了今天?或许《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会给我们答案。

  (二)作者介绍

  加来道雄,美籍日裔物理学家,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获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哲学博士学位,后任纽约市立大学城市学院理论物理学教授。主要著作有《超越爱因斯坦》(与特雷纳合著)、《量子场论》《超弦导论》。

  (三)初读课文,把握大意

  “鲤鱼科学家”

  1、【提问】“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是怎样的?(找出与原文中句子相适应的句子。)

  【答】主要有以下几点:(1)“水池之外看不见的世界没有科学意义。”(2)“它们为睡莲自己能够运动而困惑不解”——它们以神秘的“力”来掩盖自己的无知。(3)“鲤鱼科学家”的“消失”和“重现”——它们认为是“奇迹”,是“可怖的事情”,而不肯去探究原因。(4)“鲤鱼科学”的“传奇故事”,真实地证明另一个世界的存在,而它们却认为“胡说八道”,荒谬绝伦,违背它们的“自然规律”。

  2.【提问】作者想通过“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说明什么?

  【答】说明“自以为是”的人类和“鲤鱼科学家”有相似之处。(1)人类“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只要“超出我们的理解力”的自然存在,他们就“拒绝承认”。(2)“科学家发明像力这样一些概念……”,是因为他们只愿意承认“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不肯改变思考问题的方式。(3)“不能在实验室里便利地验证”的理论,他们就加以“鄙视”,表现出思想上的保守和固执。

  鲤鱼“科学家”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1:幻想鲤鱼“科学家”研究的局限性。2、推知人类对多维空间研究的局限性。

  四、顺势理解,把握文章内涵

  文章的题目是“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因此,叙述的顺序主要是历时性的。但是,作者开头就说“童年的两件趣事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世界的理解力,并且引导我走上成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而“童年的两件趣事”作为文章的主要内容,又是共时性的叙述。这样的结构安排,使文章既脉络清楚,又重点突出。结构如图:

  爱因斯坦故事的影响

  1、【提问】课文中阅读多维空间历险故事和统一场理论书籍两小段内容,对“教育历程”的叙述有什么作用?

  【答】课文的重点是童年趣事和建立实验室,这三个事例已经把“教育历程”完整地勾画出来。而夹杂在其中的两个小事例,主要起补充和衔接的作用。历险故事加深作者对高维空间的想像,激发兴趣;而阅读统一场理论书籍,既表现高中阶段作者求知的热情,也衔接起由理论到实验的探究过程。

  2.【提问】作者说“我决定要对这一问题刨根问底,纵然为此而必须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也在所不辞。”在作者心中“理论物理学家”应该是怎样的人?

  【答】理论物理学家的工作是抽象、枯燥的,受实验条件的限制,自己的学说很难得到实验的证明,甚至可能到死也得不到成就。这样的人必须耐得住寂寞,必须有奉献精神。“在所不辞”意味着“理论物理学家”道路的艰辛。

  3、【提问】本文三个主要部分,并不是简单地叙述成长的故事,而是具有深刻的科学精神内涵,可以从中看到哪些方面的“教育”对成为优秀科学家最为重要。

  【答】

  (1)想象力:科学是需要想象力的,想象力能带来创造力。作者正是从对鲤鱼世界的想象中,认识到人类观察空间的局限性,间接感悟到高维空间存在的可能。由感性的想象上升到理性的创造,体现了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2)乐趣:科学不应该是枯燥的,而是应该充满乐趣的。探寻自然的奥秘,对真正的科学工作者来说,是和自然做的近似于捉迷藏的“游戏”,也是人生的“境界”。“游戏”使他们乐此不疲,充满激情,不受外界的诱惑和干扰;而“境界”使他们不顾功利,不畏强权,只求真理。

  (3)实验精神:有了想象力,有了乐趣,那只是成为科学家的最基础的因素,不去踏踏实实地做实验,就不能得到基本数据,假说就不能确立。一味地空想,不去做基础工作,不可能达到真理的彼岸。作者从事的高维空间理论,虽然还停留在纸面上,但是科学家们已经在做许多基础的实验工作,努力使理论得到证明。即使如科学家霍金靠睿智的头脑创建黑洞理论,也要有数学和天体物理学的实验基础,也不是空想出来的。

  五、课堂总结

  问题:作者建立实验室的事例,对我们现实生活有怎样的意义?

  答案:科学是建立在基础实验之上的',科学理论要经过实验的检验才能得到论证。实验不是简单的操作,要有理论指导,要有实验的设计,要有策划组织能力,要有耐力和恒心等等,实验考验的是实验者的综合能力。而我们当前存在的问题是,重视理论,轻视基础实验,表现为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差,思想上浮躁,急功近利。对教育而言,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很普遍。这些都是一名理论物理学家重视实验给我们现实生活的启迪。

  七:拓展延伸

  (一)物理学家的理论也许过于艰深,但是其中的道理,和日常生活的体验是相通的。文章所讲述的鲤鱼的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发?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奇思妙想呢?

  参考答案:

  站在地球上观察,我们觉得地球是平面的,但是在高空,我们就可以看到地球的曲面。这与鲤鱼们观察它们的宇宙,看到的是幽暗的水体是类似的

  (二)作者关于鲤鱼“科学家”的幻想十分有趣,如果我们以动物的眼光来观察人类,是不是也很有意思呢?假如有一位动物(狗、猫、鸡、燕子等)“科学家”专门研究人类的某些行为,它写了一篇科普文《人类行为之谜》。请你用有趣的语言替这位动物“科学家”做一回代笔人。

  八、作业

  一、你是否对自然界有过好奇之心?是否也因此产生了对科学的兴趣?阅读课文,看看对鲤鱼世界的遐想和对爱因斯坦未竟事业的向往,是怎样启迪作者走上科学探索道路的?

  参考答案:对鲤鱼世界的遐想,使作者感悟到人类观察角度的局限,激发探究未知世界的热情;对爱因斯坦未竟事业的向往,使作者产生对统一场理论的兴趣,好像“侦探”一样急于找到“故事”的线索和结局。由此,作者开始阅读相关书籍,建立自己的实验室,走上了科学探索的道路。

  二、苏轼说过:“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物理学家的理论也许过于艰深,但是其中的道理,和日常生活的体验是相通的。文章所讲述的鲤鱼的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发?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奇思妙想呢?

  参考答案:站在地球上观察,我们觉得地球是平面的,但是在高空,我们就可以看到地球的曲面。这与鲤鱼们观察它们的宇宙,看到的是幽暗的水体是类似的。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感受文本的语言张力,在对文本内容进行分析的基础把握文章的主题。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对文章的阅读,感受语言逻辑思维之美,开阔视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通过对文本的分析来感知科学精神的伟大。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感知中国医学的博大精深,体会医学研究精神,感悟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信念;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了解科学、认识科学。

  教学重点以文本为基础,通过对内容的分析,探讨其中表现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探讨文本表现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体会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我们小的时候,常常会谈及未来的理想,那时候我们常常无畏地说:“我要做一名科学家”,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很少有人再说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逐渐明白成为一名科学家是极其艰难的。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名科学家呢?今天我们就通过著名的理论物理学教授加来道雄的文章《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得到点启发吧!

  2.作者加来道雄,美籍日裔物理学家,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获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哲学博士学位,后任纽约市立大学城市学院理论物理学教授。主要著作有《超越爱因斯坦》(与特雷纳合著)《量子场论》《超弦导论》。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文中“童年的两件趣事”是什么?除了这两个趣事,作者还写了成长中什么事例?

  2.字词检测。(见课件)

  3.把握课文内容,梳理课文思路。

  文中“童年的两件趣事”:鲤鱼世界的幻想;爱因斯坦故事。成长中主要谢了建立实验室的事例。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全文总纲,点明后面的写作内容。

  第二部分(2—11段):主要叙述作者对鲤鱼世界的遐想。

  第三部分(第12—18段):主要介绍了作者对爱因斯坦未竟事业的向往。

  三、品读鉴赏

  1.“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是怎样的?

  参考提示:⑴“水池之外看不见的世界没有科学意义。”(2)“它们为睡莲自己能够运动而困惑不解”——它们以神秘的“力”来掩盖自己的无知。(3)“鲤鱼科学家”的“消失”和“重现”——它们认为是“奇迹”,是“可怖的事情”,而不肯去探究原因。(4)“鲤鱼科学”的“传奇故事”,真实地证明另一个世界的存在,而它们却认为“胡说八道”,荒谬绝伦,违背它们的“自然规律”。

  2.作者想通过“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说明什么?

  参考提示:“自以为是”的人类和“鲤鱼科学家”有相似之处。(1)人类“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只要“超出我们的理解力”的自然存在,他们就“拒绝承认”。(2)“科学家发明像力这样一些概念……”,是因为他们只愿意承认“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不肯改变思考问题的方式。(3)“不能在实验室里便利地验证”的理论,他们就加以“鄙视”,表现出思想上的保守和固执。

  3.对爱因斯坦未竟事业的向往,是怎样启迪作者走上科学探索的道路的呢?

  参考提示:对爱因斯坦未竟事业的向往,使作者产生对同一场理论的兴趣,好像侦探一样给予找到故事的线索和结局。理论物理学家的工作是抽象、枯燥的,受实验条件的限制,自己的学说很难得到实验的证明,甚至可能到死也得不到成就。这样的.人必须耐得住寂寞,必须有奉献精神。“在所不辞”意味着“理论物理学家”道路的艰辛。

  四、合作探究

  本文三个主要部分,并不是简单地叙述成长的故事,而是具有深刻的科学精神内涵,可以从中看到哪些方面的“教育”对成为优秀科学家最为重要?

  参考提示:

  (1)想像力:科学是需要想像力的,想像力能带来创造力。作者正是从对鲤鱼世界的想像中,认识到人类观察空间的局限性,间接感悟到高维空间存在的可能。

  (2)乐趣:科学不应该是枯燥的,而是应该充满乐趣的。

  (3)实验精神:有了想像力,有了乐趣,那只是成为科学家的最基础的因素,不去踏踏实实地做实验,就不能得到基本数据,假说就不能确立。一味地空想,不去做基础工作,不可能达到真理的彼岸。

  五、任务坐实

  1.屠呦呦和加来道雄的献身科学的故事给你什么启示?成为一名科学家需要那些素质?请你举出几个和作者成长历程相似的科学家?

  参考提示:两人进行艰苦枯燥的工作,体现了他们对科学的热爱以及踏实的精神品质,告诉我们:人要想有所成就仅仅空想是不行的,要有严谨、踏实、务实的工作作风,从基础做起,重在实践。

  应具备下列品质:奇特的想象力;探究的精神;实验的精神;自主创新精神;奉献精神;要耐得住寂寞;不要固步自封;坚定的信念,坚持不懈的努力。例如华罗庚、爱因斯坦、钱学森、牛顿、瓦特、居里夫人等。

  2.通过两篇文章的学习,你觉得阅读科学类知识性读物文章的阅读应该抓住哪些要领?

  筛选整合文章关键信息;

  用结构分析法来快速阅读文章和梳理文章的主旨;

  善于发现人物身上的闪光点;

  学习人物的优秀品质,激发自己的科学兴趣;

  ……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学设计4

  学习目标:

  1.掌握运用一定的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

  2.感悟科学精神,从中获取未来自己成长的启示。

  3.培养学生相关科学精神。

  重点:

  1.运用一定的阅读技巧,梳理文章内容;

  2.理解“教育”的内涵,领会科学精神,获取自己成长的启示。

  3.激发想象,培养学生相关科学精神。

  难点:

  理解“教育”内涵,具体把握三件经历对作者成长的教育作用,以及三件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2.作者及相关文体知识简介

  加来道雄

  科普文章

  自读课文

  二、感知文章内容

  历程三件事:1.观鱼的'遐想

  2.探索爱因斯坦未竟事业

  3.做实验建立原子对撞机

  三、阅读探究

  1.分组探讨三件事对作者的教育作用,初步了解文中的科学精神。

  2.建设性地回答钱学森之问。

  3.把握三件事的内在联系,认清科学探索的过程,理解诸多科学精神的整体作用。

  四、课堂延伸拓展

  分享想象故事,激发想象力,培养一种最基本的科学精神。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时作业13的阅读题。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了解科学、认识科学。

  二、能力培养目标

  引导学生以“教育历程”为重点,探讨其中表现的思想内涵。

  三、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体会科学精神。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高维空间对普通人来说,是很难想像的。所以,教学重点是文章内容,而不是相关的科学知识。相关知识教师有所了解,能帮助教学课文即可,不必教授给学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成为一位科学家是无数有志青年的梦想,对物理的探究更是许多年轻的学子孜孜以求的,我们来看一下加来道雄的成长道路,或许能得到一些启发。

  (板书)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二、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了解科学、认识科学

  2、引导学生以“教育历程”为重点,探讨其中表现的思想内涵。

  三、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加来道雄,美籍日裔物理学家,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获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哲学博士学位,后任纽约市立大学城市学院理论物理学教授。主要著作有《超越爱因斯坦》(与特雷纳合著)《量子场论》《超弦导论》。

  2、本文的基本结构

  文章的题目是“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因此,叙述的顺序主要是历时性的。但是,作者开头就说“童年的两件趣事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世界的理解力,并且引导我走上成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而“童年的两件趣事”作为文章的主要内容,又是共时性的叙述。这样的结构安排,使文章既脉络清楚,又重点突出。结构如图:

  童年

  青年

  (成年)

  鲤鱼世界的幻想(想像)

  实验

  (理论物理学家)

  爱因斯坦故事(理论)

  3、本文的基本内容

  ①人人都对自然感到好奇,都以自己喜爱的形式寻求自然的“谜底”,但是大多数人一般直接探寻自然本身,而作者却由人的观察角度,反思人类对宇宙的认知。看似作者少年时的思维超出同龄人,其实只是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像力,并且保持了这样奇特的想像力,由此奠定了他对高维空间理论探究的基础。②作者少年时接触到爱因斯坦的“未竟事业”,激发了他的探究兴趣。他之所以感到“激动人心”,是因为他把爱因斯坦的理论当成一个“侦探故事”来阅读、探究,这非常符合少年的心理。另外,“我决定要对这一秘密刨根问底”,也表现了他有毅力有恒心的性格,这是成为科学家的基本素质。③高中时代,本应“在棒球场或篮球场玩耍”,享受青春年华,但作者却“找遍周边地区大量的电子仓库,装配必需的硬件设备”,在“学校的足球场中缠绕22英里长的铜线”,自己动手建设实验室,验证爱因斯坦理论,探究反物质。作者进行这样艰苦枯燥的工作,体现了他对科学的热爱,以及踏实的性格,显露出一个科学工作者的潜能。由①②到③,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的“教育历程”和“教育内容”。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提问】本文在材料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本文布局谋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在整体上,作者并没有从童年到小学到初中到高中,按时间顺序叙事,而是通过童年的两件趣事和高中时建立实验室的事例,突出他成长为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并不旁及其他成长的经验;在局部上,如高中阶段,作者看了许多统一场理论方面的书,并常常去斯坦福大学的物理图书馆,相关的理论书籍是怎样启发、引导他研究的,这里肯定有许多精彩的故事,但是作者只是一笔带过,重点放在制造“自己的原子对撞机”上,其中具体的数据叙述得很详尽,让人体会到作者严谨、踏实的性格,以及内在的成为物理学家所需要的基本素质。

  2、【提问】本文体现了怎样的科学精神?

  【明确】本文三个主要部分,并不是简单地叙述成长的故事,而是具有深刻的科学精神内涵,可以从中看到哪些方面的“教育”对成为优秀科学家最为重要。

  (1)想像力:科学是需要想像力的,想像力能带来创造力。作者正是从对鲤鱼世界的想像中,认识到人类观察空间的局限性,间接感悟到高维空间存在的可能。由感性的想像上升到理性的创造,体现了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2)乐趣:科学不应该是枯燥的,而是应该充满乐趣的。探寻自然的奥秘,对真正的科学工作者来说,是和自然做的近似于捉迷藏的“游戏”,也是人生的“境界”。“游戏”使他们乐此不疲,充满激情,不受外界的诱惑和干扰;而“境界”使他们不顾功利,不畏强权,只求真理。

  (3)实验精神:丁肇中说过:“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有了想像力,有了乐趣,那只是成为科学家的最基础的因素,不去踏踏实实地做实验,就不能得到基本数据,假说就不能确立。一味地空想,不去做基础工作,不可能达到真理的彼岸。作者从事的高维空间理论,虽然还停留在纸面上,但是科学家们已经在做许多基础的实验工作,努力使理论得到证明。即使如科学家霍金靠睿智的头脑创建黑洞理论,也要有数学和天体物理学的实验基础,也不是空想出来的。

  3、【提问】“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是怎样的?

  【明确】主要有以下几点:(1)“水池之外看不见的世界没有科学意义。”(2)“它们为睡莲自己能够运动而困惑不解”——它们以神秘的“力”来掩盖自己的无知。(3)“鲤鱼科学家”的“消失”和“重现”——它们认为是“奇迹”,是“可怖的事情”,而不肯去探究原因。(4)“鲤鱼科学”的“传奇故事”,真实地证明另一个世界的存在,而它们却认为“胡说八道”,荒谬绝伦,违背它们的“自然规律”。

  4、【提问】作者想通过“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自以为是”的人类和“鲤鱼科学家”有相似之处。(1)人类“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只要“超出我们的理解力”的自然存在,他们就“拒绝承认”。(2)“科学家发明像力这样一些概念……”,是因为他们只愿意承认“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不肯改变思考问题的方式。(3)“不能在实验室里便利地验证”的理论,他们就加以“鄙视”,表现出思想上的保守和固执。

  5、【提问】课文中阅读多维空间历险故事和统一场理论书籍两小段内容,对“教育历程”的叙述有什么作用?

  【明确】课文的重点是童年趣事和建立实验室,这三个事例已经把“教育历程”完整地勾画出来。而夹杂在其中的两个小事例,主要起补充和衔接的作用。历险故事加深作者对高维空间的想像,激发兴趣;而阅读统一场理论书籍,既表现高中阶段作者求知的热情,也衔接起由理论到实验的探究过程。

  6、【提问】作者说“我决定要对这一问题刨根问底,纵然为此而必须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也在所不辞。”在作者心中“理论物理学家”应该是怎样的人?

  【明确】理论物理学家的工作是抽象、枯燥的,受实验条件的限制,自己的学说很难得到实验的证明,甚至可能到死也得不到成就。这样的人必须耐得住寂寞,必须有奉献精神。“在所不辞”意味着“理论物理学家”道路的艰辛。

  7、【提问】作者建立实验室的事例,对我们现实生活有怎样的意义?

  【明确】科学是建立在基础实验之上的,科学理论要经过实验的检验才能得到论证。实验不是简单的操作,要有理论指导,要有实验的设计,要有策划组织能力,要有耐力和恒心等等,实验考验的是实验者的综合能力。而我们当前存在的问题是,重视理论,轻视基础实验,表现为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差,思想上浮躁,急功近利。对教育而言,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很普遍。这些都是一名理论物理学家重视实验给我们现实生活的启迪。

  课后布置作业:略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学设计6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自传性质的科普文,课文是以“教育历程”为重点来谈的。因此,叙述的顺序主要是历时性的。但是,作者开头就说“童年的两件趣事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世界的理解力,并且引导我走上成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而“童年的两件趣事”作为文章的主要内容,又是共时性的叙述。这样的结构安排,使文章既脉络清楚,又重点突出,充分体现了一名理论物理学者的风格。课文布局谋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语文课学习科普文章的主要目的并非在于学习科学知识。课文中的有些知识如高维空间对普通人来说,是很难想像的。所以,教学重点是文章内容,而不是相关的科学知识。相关知识教师有所了解,能帮助教学课文即可,不必教授给学生。学习文章中体现的科学精神,学习探究、创新、批判的思维方式才是最重要的,学习本文要学生结合实际体会文章的科学精神和人文内涵。由于是自读课文所以采用教师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自学。本文结构清晰,就让学生抓住其中的两件事展开讨论,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成功之路。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了解科学、认识科学,体会科学的精神。

  2、引导学生以“教育历程”为重点,探讨其中表现的思想内涵。

  3、引导学生感受科学家在探求真理中所表现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探求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性格品质。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以“教育历程”为重点,探讨其中表现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体会科学精神。

  高维空间对普通人来说,是很难想像的。所以,教学重点是文章内容,而不是相关的科学知识。相关知识教师有所了解,能帮助教学课文即可,不必教授给学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故事导入

  有一次,爱因斯坦要把墙上的一幅旧画取下来,就搬来了一架梯子,一步一步爬上去。突然他又想起了一个问题,沉思起来,忘记了自己正在做什么,猛地从梯子上摔了下来。摔到地上之后他顾不上疼痛,马上想到:人为什么会笔直的掉下来?看来物体总是沿着阻力最小的线路运动的。他想到这里,马上站立起来,一瘸一拐地走到桌子前,提笔把自己的这个想法记了下来。

  遇事爱思考探究,常常从小事中受到启发,这就是当代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探索品质。那他对物理学家加来道雄的`影响又是怎样的呢?

  二、了解作者

  加来道雄,美籍日裔物理学家,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获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哲学博士学位,后任纽约市立大学城市学院理论物理学教授。主要著作有《超越爱因斯坦》(与特雷纳合著)《量子场论》《超弦导论》。

  三、研究探讨课文内容,完成重难点的学习:

  1.审读本文标题,你能否推断一下文章会写什么内容,会怎么写?你的推断和作者的构思是否有出入?出入在哪儿?

  提示:这里的教育不是受教育或者教育别人,而是自主教育,自主发展。

  2、速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感受结构内容

  作者开头就说“童年的两件趣事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世界的理解力,并且引导我走上成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而“童年的两件趣事”是什么?除了这两个趣事,作者还写了成长中的哪个个事例?

  明确:鲤鱼世界的幻想(想象)

  建立实验室(实践)

  爱因斯坦故事(兴趣)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课文标志性语句,梳理课文结构,引导学生从结构上去把握文章内容。)

  3.【提问】“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是怎样的?

  提示:主要有以下几点:

  (1)“水池之外看不见的世界没有科学意义。”(2)“它们为睡莲自己能够运动而困惑不解”——它们以神秘的“力”来掩盖自己的无知。(3)“鲤鱼科学家”的“消失”和“重现”——它们认为是“奇迹”,是“可怖的事情”,而不肯去探究原因。(4)“鲤鱼科学”的“传奇故事”,真实地证明另一个世界的存在,而它们却认为“胡说八道”,荒谬绝伦,违背它们的“自然规律”。

  4.【提问】作者想通过“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说明什么?

  提示:

  说明“自以为是”的人类和“鲤鱼科学家”有相似之处。(1)人类“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只要“超出我们的理解力”的自然存在,他们就“拒绝承认”。(2)“科学家发明像力这样一些概念……”,是因为他们只愿意承认“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不肯改变思考问题的方式。(3)“不能在实验室里便利地验证”的理论,他们就加以“鄙视”,表现出思想上的保守和固执。

  5、【提问】你是否对自然界有过好奇心呢?是否也产生了对科学的兴趣?对爱因斯坦未竟事业的向往,是怎样启迪作者走上科学探索的道路的呢?思考:作者说“我决定要对这一问题刨根问底,纵然为此而必须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也在所不辞。”在作者心中“理论物理学家”应该是怎样的人?

  提示:

  对爱因斯坦未竟事业的向往,使作者产生对同一场理论的兴趣,好像侦探一样给予找到故事的线索和结局;

  在作者心中,“理论物理学家”的工作是抽象、枯燥的,受实验条件的限制,自己的学说很难得到实验的证明,甚至可能到死也得不到成就。这样的人必须耐得住寂寞,必须有奉献精神。“在所不辞”意味着“理论物理学家”道路的艰辛。

  6、本文三个主要部分,并不是简单地叙述成长的故事,而是具有深刻的科学精神内涵,可以从中看到哪些方面的“教育”对成为优秀科学家最为重要?

  提示:

  (1)想像力:科学是需要想像力的,想像力能带来创造力。作者正是从对鲤鱼世界的想像中,认识到人类观察空间的局限性,间接感悟到高维空间存在的可能。

  (2)乐趣:科学不应该是枯燥的,而是应该充满乐趣的。

  (3)实验精神:有了想像力,有了乐趣,那只是成为科学家的最基础的因素,不去踏踏实实地做实验,就不能得到基本数据,假说就不能确立。一味地空想,不去做基础工作,不可能达到真理的彼岸。

  (设计意图:感受科学家在探求真理中所表现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探求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性格品质。)

  四、研究探讨:(开放型题目)

  作者的成长历程给你什么启示?成为一名科学家需要那些素质?请你举出几个和作者成长历程相似的科学家?

  提示:

  作者进行艰苦枯燥的工作,体现了他对科学的热爱以及踏实的性格,显露出一个科学工作者的潜能:人要想有所成就仅仅空想是不行的,要有严谨、踏实、务实的工作作风,从基础做起,重在实践。

  应具备下列品质:奇特的想象力;探究的精神;实验的精神;自主创新精神;奉献精神;要耐得住寂寞;不要固步自封;坚定的信念,坚持不懈的努力。例如华罗庚、爱因斯坦、钱学森、牛顿、瓦特、居里夫人等。

  五、小结、作业

  一名理论物理学家的成长历程,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大胆的想象、怀疑和猜测,不要固步自封;兴趣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但要达到成功的彼岸离不了坚定的信念、坚持不懈的努力,这或许是作者要告诉我们后辈的,希望大家能踏着他的脚步,一步一步取得进步。

  作者关于“鲤鱼科学家”的幻想十分有趣,如果我们以动物的眼光来观察人类,是不是也很有意思呢?假如有一位动物(狗、猫、鸡、燕子等)科学家,专门研究人类的某些行为,它写了一篇“科普文”:人类行为之谜。那么请你试着替这位“动物科学家”做一回代笔人怎样?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学设计7

  【学习 目的要求】

  1.知识目标:了解文中所谈的一些物理学理论问题,如宇宙平行理论、多维空间理论。

  2.能力目标:分析文章的结构,学习文章的语言。

  3.情感目标:学习作者对科学深入探索的精神。

  【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学习从结构上去把握文章内容,了解作者对科学的探索的精神。

  2.难点:从文中学到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并用于平时的学习中。

  一、知识储备

  体裁知识积累:

  1.怎样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首先,要抓住说明的要点。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的要点,因说明对象的不同而有别,如人物简介,其要点—般包括年龄、籍贯、学历、经历、性格、品质、特长等;书籍简介,其要点一般包括作者、写作时间、历史背景、内容提要、社会价值等。

  其次,应弄清作者介绍的是事物哪些方面的特征,又是从哪些角度介绍的。

  2.弄清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之间,具有反比关系,即一个概念的外延越大,则它的内涵越小;反之,一个概念的外延越小,则它的内涵越大。“新书”比“书”多了“新”的内涵,因而具有这种属性的对象(外延)也就越少;同样“书”比“新书”少了“新”的内涵,因而具有这种属性的对象(外延)也就越多。

  概念的限制是通过增加概念的内涵以达到缩小概念的外延的目的,即由一个外延较大的概念过渡到一个外延较小的概念。概念的概括是通过减少概念的内涵以达到扩大概念的外延的目的,即由一个外延较小的概念过渡到一个外延较大的概念。

  我到商店买衬衣,不能只对售货员小姐说“我买衫衣”,应当把所有关于我买衬衣的信息资料统统告诉售货员小姐。应当说“我买一件蓝色40公分男式短袖纯棉衬衣”。“衬衣”前的五个定语“一件”、“蓝色”、“40公分”、“男式”、“短袖”、“纯棉”就是增加的衬衣的属性。通过层层的限制,我和售货员小姐达成共识,确定单位为“一”,我就买“这一件”。这就是概念限制的过程。我买完衬衣从商店里走出来,恰好碰到了同一办公室的小陈,他问我:“ 杨老师您做什么去了?”我并不回答“我买了一件蓝色40公分男式短袖纯棉衬衣”,因为小陈并不关心我买什么样的衬衣,他只问做什么去了。我只回答“买衬衣去了”或“买东西去了”。这就是对“一件蓝色40公分男式短袖纯棉衬衣”这个概念的概括,即由一个外延较小的概念“一件蓝色40公分男式短袖纯棉衬衣”过渡到了一个外延较大的概念“衬衣”。

  3.人物介绍

  加来道雄:美籍日裔物理学家,纽约市立大学城市学院理论物理学教授。他毕业于哈佛大学,获得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哲学博士学位。他是《超越爱因斯但》(与特雷纳合著)《量子场论》和《超弦导论》诸书的作者。在过去的10年里,他还是广播电台每周一次一小时科学节目的主持人。

  4.课文要点

  本文作者以细腻优美的笔法写了自己走上科学探索之路的过程,阐述了一些高深的物理学理论问题。不像其它的科普文章向我们介绍大量的科学知识,而是通过对童年的两件对自己启发很大的事情的.追溯,告诉了我们走上科学的道路的一些必备的因素(敢于质疑、对事物充满兴趣、做事有毅力),思路很清晰。

  5.语基积累

  (1)给加点字正音:

  栅( )栏 目眩( ) 撒手人寰( )刨( )根究底 畏葸( )不前

  参考答案:zhà xuàn huán páo xǐ

  (2)基础训练: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实词,恰当的一组( )

  ①高楼拔地而起,青草的生成,都__了在其他地方聚集起来的能量。

  ②有些科学家__说,经过很长的时间,太阳能够对地表起一定作用,使消散了的金属分子又重新回到聚集的状态中去。

  ③我们__到,其他星系正离开我们运动而去,而且它们离开我们越远,就离开得越快。

  ④谁能够看到并且__这个奥妙,谁就能够推动科学的发展。

  A 耗费 辩论 观测 揭露

  B 消费 争辩 看  揭露

  C 耗费 争辩 观测 揭示

  D 消费 辩论 看 揭示

  2.下列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 去年一年,日本广岛县为了笼络中央内阁官员,竟举办了474次所谓的非正式联谊会。

  B、 一个漂亮的姑娘,个儿要高,又不能太高;脸要白,又不能太白;要白里透红,又不能太红。

  C、 我托他买《青年自学丛书》――《环境保护》和《人体卫生》,他满口答应了。

  D、 洪武二年,朱元璋开始读《孟子》,发现书中有不少忏触皇权的话,大磊为恼怒,对人说:“这个老头子要是活到今天,非办不可。”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这个探索过程中,数学把理性思维的力量发挥得淋漓尽致。

  B 奇怪的是,虽然科学们多少年来为这两个定律的真正涵义费尽心机,地球上各民族文化的民谚却早已悟出其中三昧。

  C 英语,我是最有信心的。因为我在大学,至少有1/2 的时间是用在学英语的,自恃有些词汇量,于是也就不管三七二十一,上来就做仿真题,一下子做了二十道,感觉良好。

  D 只要你舍身处地的为我想一想,你就会同情我的处境,不会对我这样求全责备了。

  参考答案:

  1.C(“耗费”就是消耗,是指精神、力量、东西等因使用或受损失而渐渐减少,而“消费”是为了生产或生活需要而消耗物质财富。“争辩”“辩论”都有“辩解”的意思,但“争辩”一般是侧重于一方;“观测”是一个科学术语;“揭露”是使隐藏的事物显露,“这个奥妙”应与“揭示”搭配。)

  2.D(A项中的“非正式联谊会”应加引号,文中也有提示词“所谓”。B项中第二个分号改为逗号。C项中的破折号用错了,破折号在这里应起解释作用,但后边两本书不是解释,应去掉破折号,换成汉字“中的”。)

  3.B(“费尽心机”是贬义词,应用“绞尽脑汁”。)

  二、问题探究

  主问题:阅读课文,找出作者的观点句,思考课文各段所写内容,并划分课文结构。

  明确:整体感知各段大意:

  第1段,全文总纲,引出下文。

  第2段,产生第一件趣事的契机:游日本茶园,蹲小池边“为慢畅游在水底睡莲之中五彩斑斓的鲤鱼所陶醉”。

  第3段,遐想的内容:水池中的鲤鱼怎样观察它们周围的世界。

  第4段,遐想一,它们相信它们的“宇宙”就由阴暗的池水和睡莲构成,它们只模糊地意识到水面之上存在有另外一个外部世界。

  第5段,遐想二,“在水底的鱼群中可能有些鲤鱼“科学家”。

  第6段,遐想三,暴风雨来临,鲤鱼们为睡莲自己能够运动而困惑不解。

  第7段,遐想四,鲤鱼“科学家们”对睡莲能够不被触摸而运动得出结论:是因为有一种看不见的力对它起作用。

  第8段,遐想五,“抓而又放”这些鲤鱼科学家,会是什么样子?那些别的鲤鱼一定会非常困惑。

  第9段,遐想六,被“抓放”的鲤鱼“科学家”讲的故事是不是像人类的被抓上“飞碟”的故事呢?

  第10段,是更高层次的思索,把对鲤鱼的遐想扩展到人类身上,我们人类就像鲤鱼一样,对看不到的东西,不知道的东西,不能放开思想,认真思索。

  第11段,童年的遐想和认真的思索离不开实际的行动。

  第12段,讲述小时候听老师讲已故科学家爱因斯坦的故事,使“我”对其未能完成自己的伟大发现就撒手人寰的事特别感兴趣。

  第13段,这个故事迷住了好思索勇于进取的小学生,引起了遐思与阅读。

  第14段,通过读书知道了爱因斯坦未完成的论文是“统一场论”,遗憾的是作为一个孩子,还不能理解这些东西。

  第15段,到了高中,知识面扩展了,又发现了爱因斯坦的另一发现:反物质的存在,引起了更大兴趣。

  第16段,实践建立了自己的原子对撞机,建造了一台电子感应加速器。

  第17段,谈建立电子感应加速器的过程。

  第18段,虽曾有失败,但最终有了一点成功。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是全文的纲,只有一句话,非常简洁,点明后面写作的内容。

  第二部分(2-11):主要叙述作者第一件趣事:对鲤鱼世界的遐想。

  第三部分(12-18):主要介绍作者第二件趣事:对爱因斯坦未竟事业的向往。

  子问题1:文章的脉络非常清晰,首段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起什么作用?

  明确:首段语言一句话,简洁、平实自然,是全文总纲,是为了引出下文写作的内容。

  子问题2:文中讲述了“我”童年时的几件趣事?这些趣事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用简洁语言归纳概括。

  明确:

  两件趣事。童年时的第一件趣事:对鲤鱼世界的遐想。童年时的第二件趣事:对爱因斯坦未竞事业的向往。

  作用:第一件事“我”由鲤鱼的遐想,引起了我对人类的思索。使我解放了思想,由遐想而去探索平等宇宙、多维空间,去读书。第二件趣事爱因斯坦的故事。他的发现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他未竞的事业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使我努力探索,读书,并动手实践获得了成功——亲手建立电子感应加速器。

  子问题3:鲤鱼怎样观察世界?请归纳概括“我”遐想的内容。

  明确:①鲤鱼”坐井观天不了解外面的世界。②鲤鱼科学家。③鲤鱼的困惑。

  ④鲤鱼认为“力”在起作用。⑤鲤鱼的又一次困惑。 ⑥鲤鱼科学家讲故事。

  子问题4:读了作者讲述的童年趣事,你们得到了哪些启示呢?

  明确:(言之成理皆可)

  启示:第一件趣事,看似是一个小孩子不着边际的遐想,其实正是一种科学精神。正是这种遐想,才促使作者对高维数世界产生兴趣。第二件趣事,一个八岁的孩子会对对爱因斯坦未竟事业产生向往,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乐趣,才促使作者去寻找答案,大量阅读,动手实验。

  子问题5:整篇文章讲述了作者从童年的两件趣事到青年动手实验的历程,请思考成为一名物理学家需要具备什么精神?

  明确:(答案具有开放性)

  一要拥有科学精神,二要有想像力,三要保持兴趣,四要有实验精神,五要忍受艰辛,六要有坚定信念,七要有坚持不懈努力,八要耐得住寂寞,九要有奉献精神,

  十要有耐力和恒心。

  三、课文小结

  1、本文主旨:

  本文介绍了作者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作者对鲤鱼世界的遐想和对爱因斯坦未竟事业的向往,是如何启迪作者走上了科学探索道路的。

  2、艺术特色:

  ①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在讲述自己的教育历程中讲述科学道理,重点讲述科学研究的方法。这种结构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从题目看似乎是一篇记叙文,记叙自己的成长历程的,从整体结构看也是如此。作者就写了童年中的两件趣事,是它们启迪自己走上科学道路的,但在行文中却有着对科学思想的探讨,有着对科学概念的恰当解释。如对反物质的解释,对建造电子感觉加速器的详细叙述等等,无不包含丰富的科学知识。再如对平等宇宙和多维空间的探索等等。

  ②想像奇特,心理刻画细致。

  虽然是一篇科普文章,但很有文采,尤其是写小时候大胆的想像的细节更是细致入微。如在水池旁忽然来了一场暴雨,作者用了两段写自己的遐思,一是写水中鲤鱼的反应是困惑的:睡莲没有人摇动怎么会自己动起来呢?二是鲤鱼科学家的杜撰,简直引人发笑。发笑之后,不得不佩服小孩子想像的丰富。第二部分写小孩子的想像非常丰富,语言刻画相当细腻。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家、作品。

  (2)体会作者所说的怀疑精神、兴趣、毅力等基本品质对人成长的作用。

  (3)学习题记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1)尝试结构阅读法。

  (2)结合现实生活实际讨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2)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科学观,明确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明确做事除了兴趣还得脚踏实地。

  (二)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说的童年趣事背后所蕴含的科学观、学习观。

  2、文章题记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

  结合生活体验学习作者的科学观、学习观。

  说教法

  教授本文,我尝试使用结构阅读法。阅读任何文体的作品,都必须从整体上把握其篇章结构。只有弄清篇章结构,理清文章的脉络,才能洞悉作者的行文思路,掌握文章的内容要点,进而准确理解文章的主旨。所以我们要善于总结阅读经验,掌握篇章结构的梳理方法,以提高阅读效率,保证阅读质量。

  在使用本方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学会分析句群。句群是构成段落的意义单位,能够将段落中的句群分析清楚也就能够理清段落层次了。

  2、要学会分析结构关键词,加以准确的分析,段落的内部层次、段落之间的转承关系就易于掌握了,篇章结构也易于理清了。

  3、要学会分析事实。找到事例,分析事例相关的问题,逐步深入,透过现象寻求本质,抓住文本的中心要义。

  说学法

  在授课过程中,首先对预习情况进行检查,为文本的阅读奠定基础。其次指导学生在阅读文本时一要列出课文的纲要、信号的结构图表,二对结构图表问题化即存疑,提出相关探讨的'问题,并尝试分析。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设想:从学生熟悉的例子或生活实际,如爱迪生抱小鸡、达芬奇画鸡蛋等童年趣事对他们以后的成长与发展入手,引出课题。

  二、常识了解

  作者简介:姓名、籍贯、作品成就。

  三、检查预习

  1、正音、正字

  2、内容概述

  四、推进新课

  (一)速读全文。

  1、列出纲要信息结构图表

  2、指出核心事件。

  3、提出相关探讨问题。

  明确:

  1、教育历程:童年→青年→成年

  2、问题

  (1)“鱼”是怎样认识“世界”?

  (2)这种认识说明什么?

  (3)实验事例对我们现实生活有怎样的意义?

  (注:以上问题只是示例,课堂问题的生成不可能由教师主宰,要由受教对象自主随机产生,所以课前要充分准备。)

  (二)对问题的探讨、交流、分析,得出结论。

  五、课堂小结

  对本节授课内容作以高度归纳概括,突显重难点。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学设计9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中的重点字音字形和成语。

  思维发展与提升:以教育历程为重点,探讨其中表现的思想内涵。

  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文章语言的严谨、准确的特征,学习作者深入浅出介绍科学原理的写作方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作者所具备的科学品质,领会想象和兴趣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了解科学发现的过程,感受科学发现的乐趣。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物欲纵横的现代化时代,你还是否记得自己童年时对于未来最美好的期盼?有多少人,在懵懂无知时,明眸皓目中闪烁着满满的对科学的期待。这颗科学的种子,有的正在生根发芽,有的暂时滋养于心灵的土壤。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位科学家的成长时代,感悟那份对科学的热情。

  2、写作背景

  “平行宇宙”是指在已知宇宙之外还可能存在的相似的其他宇宙。有学者描述平行宇宙时用了这样的比喻:它们可能处于同一空间体系,但时间体系不同,就好像同在一条铁路线上疾驰的先后两列火车;它们有可能处于同时间体系,但空间体系不同,就好像同时行驶在立交桥上下两层通道中的小汽车。“多维空间”理论认为,我们所认识的世界简单与复杂,与我们所选择的空间维数有关。在一个维空间中,只能容纳点和线的运动;在一个二维空间中,已经可以有面的存在,只有三维空间,才允许有运动的立体物。这立体的存在物可以是生命体,也可以是物体。但三维空间并不是可以容纳一切的,有些更高的存在很可能不是三维空间的框架所能容纳的。即使加上时间,构成四维时空,也还是有一些现象不能说明。

  3、作者介绍

  加来道雄,和族,科学家,1947年(丁亥年)1月24日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何塞。科学畅销书作者,美国著名高等学府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Berke1ey)物理学博士、纽约城市大学研究生中心的理论物理学教授,超弦理论的专家。

  加来道雄的著作都广受赞誉,《构想未来》《超越爱因斯坦和超空间》《平行宇宙》均被《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提名为当年的最佳科学读物之一。他主持着一档全美国联网的科学广播节目,还在<晓闻热线入《60分钟》《早安美国》以及《拉里.金直播在线》之类的全美国性电视节目中亮相。

  4、题目解说

  明确:题记的种类包括:阐发式、诠释题目式、点明题旨式、总领全文式、设喻寓理式

  本文题记的作用:提示下文是在介绍有关科学的观点

  5、层次结构

  文章的题目是“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因此,叙述的顺序主要是历时性的。但是,作者开头就说“童年的两件趣事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世界的理解力,并且引导我走上成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而“童年的两件趣事”作为文章的主要内容,又是共时性的叙述。这样的结构安排,使文章既脉络清楚,又重点突出。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童年的两件趣事,(两件趣事,一是对鲤鱼世界的遐想,一是对爱因斯坦未竞事业的向往。)极大地丰富了作者对世界的理解力,并且引导作者走上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

  第二部分(第2-11段):主要叙述作者对鲤鱼世界的遐想。

  第三部分(第12-18段):主要介绍了作者对爱因斯坦未竞事业的向往。

  6、全文分析

  1、本文在材料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布局谋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在整体上,作者并没有从童年到小学到初中到高中,按时间顺序叙事,而是通过童年的两件趣事和高中时建立实验室的事例,突出他成长为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并不旁及其他成长的经验;在局部上,如高中阶段,作者看了许多统一场理论方面的书,并常常去斯坦福大学的物理图书馆,相关的理论书籍是怎样启发、引导他研究的,这里肯定有许多精彩的故事,但是作者只是一笔带过,重点放在制造“自己的原子对撞机”上,其中具体的数据叙述得很详尽,让人体会到作者严谨、踏实的性格,以及内在的成为物理学家所需要的基本素质。

  2、本文体现了怎样的科学精神?

  本文三个主要部分,并不是简单地叙述成长的故事,而是具有深刻的科学精神内涵,可以从中看到哪些方面的“教育”对成为优秀科学家最为重要。

  (1)想像力:科学是需要想像力的,想像力能带来创造力。作者正是从对鲤鱼世界的想像中,认识到人类观察空间的局限性,间接感悟到高维空间存在的可能。由感性的想像上升到理性的创造,体现了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2)乐趣:科学不应该是枯燥的,而是应该充满乐趣的。探寻自然的奥秘,对真正的科学工作者来说,是和自然做的近似于捉迷藏的“游戏”,也是人生的“境界”。“游戏”使他们乐此不疲,充满激情,不受外界的诱感和干扰;而“境界”使他们不顾功利,不畏强权,只求真理。

  (3)实验精神:丁肇中说过:“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有了想像力,有了乐趣,那只是成为科学家的最基础的因素,不去踏踏实实地做实验,就不能得到基本数据,假说就不能确立。一味地空想,不去做基础工作,不可能达到真理的彼岸。作者从事的高维空间理论,虽然还停留在纸面上,但是科学家们已经在做许多基础的实验工作,努力使理论得到证明。即使如科学家霍金靠睿智的头脑创建黑洞理论,也要有数学和天体物理学的实验基础,也不是空想出来的。

  3、“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是怎样的?

  主要有以下几点:

  (1)“水池之外看不见的世界没有科学意义。”

  (2)“它们为睡莲自己能够运动而困惑不解”——它们以神秘的“力”来掩盖自己的无知。

  (3)“鲤鱼科学家”的“消失”和“重现”——它们认为是“奇迹”,是“可怖的事情”,而不肯去探究原因。

  (4)“鲤鱼科学”的“传奇故事”,真实地证明另一个世界的存在,而它们却认为“胡说八道”,荒谬绝伦,违背它们的“自然规律”。

  4、作者对鲤鱼世界的遐想意义:作者对鲤鱼世界是怎样遐想的?

  作者猜测鲤鱼是怎样观察它们周围的世界的,由此作者想象出有“鲤鱼科学家们”,它们的思想以及它们有过奇妙的经历等等。这种遐想给予作者的意义是充分挖掘了他的好奇心和发挥了想象力,并且他保持了这样奇特的想像力,也由此奠定了他对高维空间理论探究的基础。

  5、作者想通过“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说明什么?

  说明“自以为是”的人类和“鲤鱼科学家”有相似之处。

  (1)人类“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只要“超出我们的理解力”的自然存在,他们就“拒绝承认”。

  (2)“科学家发明像力这样一些概念...”是因为他们只愿意承认“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不肯改变思考问题的方式。

  (3)“不能在实验室里便利地验证”的理论,他们就加以“鄙视”,表现出思想上的保守和固执。

  6、作者建立实验室的事例,对我们现实生活有怎样的意义?

  科学是建立在基础实验之上的,科学理论要经过实验的检验才能得到论证。实验不是简单的操作,要有理论指导,要有实验的设计,要有策划组织能力,要有耐力和恒心等等,实验考验的是实验者的综合能力。而我们当前存在的问题是,重视理论,轻视基础实验,表现为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差,思想上浮躁,急功近利。对教育而言,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很普遍。这些都是一名理论物理学家重视实验给我们现实生活的启迪。

  四、布置作业

  以“读《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有感”为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小作文。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学设计05-02

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学设计05-18

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学设计7篇05-18

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学设计(7篇)05-18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有感08-19

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学设计(合集7篇)05-18

《入学教育》教学设计07-29

入学教育教学设计05-18

《生物进化的历程》教学反思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