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思维

时间:2023-08-13 11:08:23 设计 我要投稿

(优)设计思维

设计思维1

  摘要:“仿生行为”作为设计手段,可以说由来已久。从人类生存、发展的历史来看,仿生行为由远古时期延伸至今,一直与时俱进、历久弥新。可以肯定的是,自然界是人类创新意识萌生的必要启蒙,而居所从设计到搭建的过程就是仿生行为的直接结果。时至今日,仿生设计逐步延伸至室内设计领域,并且显现出两项学科价值互生的明显优势。这无疑是唯物与辩证的思维体现,开创了室内设计的新阶段。

  关键词:仿生学;哲学思维;室内设计

  仿生设计向室内设计延伸,主要是对室内的格局、色彩、材料、室内装饰品等要素模仿自然界生物体的某一形象特质,以自然界生物的发展规律和生态现象为依据而展开的室内设计活动。[1](P238~239)以达到适宜人类生活、美化生活空间,达到人居环境更优化、装饰材料更加环保的目的。比如,现代室内设计中经常加入一些植物、石头、花草、树木等自然元素,不但给室内空间增添生机活泼的气息,更会彰显视觉游动的愉悦感。使得人们随意栖身室内的某一位置都会感受到自然的错落之美,甚至催动自身生理机能的调节。视听美感与生理快感的兼而有之,充分诠释了室内设计引入仿生设计理念中的哲学思想。

  一、仿生设计与“与人为善”

  优雅的居家环境,重要的不是给别人看,而是希望通过仿生设计的理解来解释一种生活态度和习惯。随着历史的发展,环境创造了人类,而人类又不断地改造着环境,努力寻找和营造一个能与大自然深度融合,更适合人与环境和睦相处的空间。然而当下高科技与高节奏并重的社会生活,标志着人类开创了全新的社会文明,这使得建筑也随之飞速发展起来,并呈现出设计理念的国际范式化趋势。经由上述社会背景的干预,现代室内设计被推向了机械化,崇尚“机器”美。使得设计师把现代室内设计理解成为利用现代装饰材料、装饰空间的形式、比例、颜色、重组和构成的象征。这种“机械化”的设计行为不单单是设计学科发展呈低端化的根由所在,更是现代人追求更高心理需求的障碍。快节奏的社会生活,让每一个经过繁忙工作的人们回到家里,面临拥挤喧闹的街区和如同鸟笼般的单元房时,内心都充斥着矛盾。既想挣脱快节奏的工作所带来的压抑生活,又离不开繁杂的人工环境所带来的生活便利。人们逐渐向往自然,渴望住在天然绿色的环境当中,要求从“物的堆积”中解放出来。而此时人们需要的正是脱离于城市节奏,那么以自然元素作为架构的室内设计手段,真正贴合了“与人为善”的室内环境。孟子说:“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其原意是君子最高的德行就是同别人一道行善。现在,与人为善的语意拓展为以善意的行为对待他人,为他人着想,助他人之乐。室内设计引入仿生设计就体现了“与人为善”的哲学观。当大自然的元素引入室内设计领域,无论视感的强烈或是温和,都已经由自然而成相互的制约力做出了最佳的调配。只要尊重自然选择、元素应用得当,那么自然界渗透出的平和气质,也随之成为室内环境的主旋律。并且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接触更能促进人们自觉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创造人们向往自然,渴望天然绿色环境的居室。这样的室内环境可以抚平人内心的浮躁,更符合和贴近中国人的哲学理念,体现一种更强调细致、细节的主张,让每一个走进这个家的人都能自由呼吸。[2](P27)

  二、仿生设计与“天人合一”

  谈到人与自然的统一,随即就会想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似乎这样的话题已经在反复讨论中失去了原有的新鲜感,甚至被理解成肤浅的。然而消极探讨状态的产生不应该只是看到问题本身的局限性,作为探讨问题主体的人的认知局限也是不得不思考的矛盾面。室内仿生设计与中国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是相一致的,仿生所蕴涵的文化内涵追求的就是“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庄子齐物论》早有论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古人把“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换句话说人要以自然为师。而室内设计的直接结果就是一个文明的服务本体的直接产物,是人为自己本身创造的“人工自然物”,它可以集中接收社会背景、哲学、美学和艺术思想,集中体现民俗文化内涵、社会和精神的内容。那么现代室内设计中,自然和谐之美的体现不能是单纯的装饰效果,从语词层面分析,“室内设计”明显区分于“室内装饰”。对于自然物形式或功用的偏重都属于背离了设计本意,设计本身是以设计师对所提取应用元素的深层理解为前提,通过判断设计成果的应用归属,进而展开设计行为对应用元素的多元化权衡。例如,人们对居室墙面的装饰有了新的追求,以往简单粉刷已经变成对美的追求和享受。所以在墙面设计上有了多种适应居者需求的仿生元素的装饰实践,中老年人的居室墙面设计成稳重大方仿古风格,青年人的.居室设计成简洁、明快的现代风格,小孩的居室充满童趣、活泼的田园风格等。在设计思维中,人类的文明应该起到提升人与自然物关系层面的作用,使得人类加强对自然事物的掌控能力,从而更加紧密地贴合自然环境。这种室内与自然相结合、相一致的设计,就是哲学中的“中庸和谐”“天人合一”“宁静致远”。

  三、仿生设计与简约主义

  “少则得,多则惑”,这就是老子的简约主义的哲学思想的表达,六个字告诉了人们大道至简,悟在天成的大道理。其实我们认真地总结做事的成功经验,都蕴涵着复杂的事情要简单去做,简单的事情要重复去做,重复做的事情要用心去做,坚持下去就没有做不成的思想。这种哲学思想也在影响着现代室内设计走向。回顾室内设计的历史演进,“简约”贯穿整个室内设计的发展历程。简约主义的提出实际上是在20世纪80年代,但是简约主义并无关乎“简单”或是“减少”。对于这一设计观念的解读,应该是绝对的制衡功能与形式在不同应用层面的配比。但是由于多方理解的不同被解读成以功能为前提,设计形式要追随功能的设计思想。这种错误的理解观点强制了设计的本意,打破了设计活动对形式与内在功能的制衡,导致了相关的设计作品过于强调功能忽略形式,使得简约主义给世人留下了单调、呆板的负面印象。简约的设计应该是并重形式与功能的同时,最大程度的满足实际要求,并且扬弃掉不切实际的设计堆积。而这一设计理念正在沿着符合我国国情和民情需要的方向发展。在仿生设计向室内装饰延伸的时候,同样应该遵循“少则得,多则惑”的“简约”设计理念和风格。[3](P24)[4](P166)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还不平衡,一些地方还相对落后。在室内设计中,极简主义强调“经济设计”的设计模式和大众的概念是追求的目标。仿生设计延伸过程中注意室内装饰简约,是通过合理设计为人们提供合适的和愉快的生活环境。相反,奢华的设计风格不可取,不应提倡。从目前国情与个人的经济状况出发,室内设计风格的理念应该是“合理的花钱”,设计活动应该提倡使用经济、合理的设计理念为人们设计良好的生活环境。我国著名科学家严济慈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所费多于所当费,或所得少于所可得,都是浪费”。在我看来,简约主义设计风格,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复杂方式和元素使用到室内设计中,尽量做到繁杂变得简单。所倡导的设计精致的细节,要基于“节约与经济”的原则,更多关注当下流行的时尚元素,并发展自己的独特的个性,以经济设计为主要发展方向,带给人们温暖和舒适的生活环境。简约主义在当今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针对室内设计赋予的各种意义,从语词层面上看起来似乎繁杂,却给予了设计活动更多层面的考虑。简约主义就是一种不断追求极致的设计理念,这符合人们现今快速的生活节奏与不断追求舒适、简单和高品质的生活的心理特征。现代人追求的是认真地工作、快乐地生活,所以室内设计要满足人们工作之余快乐生活的节奏,设计一个简单、纯净的生活空间来缓解工作中的压力,让身心得到彻底的放松。简约主义设计风格提倡的摒弃繁琐与复杂,在设计上努力追求简洁明了的设计理念正好符合人们的这一要求。相信随着信息和技术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以及我国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简约主义设计风格在我国室内设计中的地位和作用将会越来越明显。[5](P154~155)

  四、仿生设计与审美

  黑格尔在著名的《美学》中指出:“美的要素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内在的,即内容,另一种是外在的,即内容借以出现意蕴和特性的东西。”黑格尔对内容与形式、形式美的作用作出了准确而精辟的论述。具体到室内设计,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其实质就是用人们耳熟能详的“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谐观、生命观等美学观点在现实中的运用和体现。室内设计引入仿生设计其意义在于,利用审美规律创造新的、符合人们意愿的、保持生态形态的合理性的、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并反映其特征的新美学,其目的就是使室内装饰不仅要追求自然美,更要追求装饰的内容、形式与美的紧密结合。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丰富,人们要求从“物的堆积”中解放出来,要求室内设计更能体现美,无论是在形式感还是功能性的把握上,都应该追求完美的艺术境界。这种室内设计风格,以追求现代主义与节能环保理念为前提,创造空间本质的美。《老子》的哲学体系对“美”持有独到视角,老子认为美是一种需要自己去体会、去悟的内心感受,是“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任何事物不仅注重外在的美,更注重精神层面的美,这是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情境。而现代室内装饰引入仿生设计的理念,注重的恰恰是这种“情境”。我们追求室内设计的美,不仅是一种外在的、表面的、感官上直接享受的美,而更多的是追求内在的、满足感官需求与精神需求相一致的美。这种功能和形式相统一的设计,使室内设计的结果做到形式美、价值美、装饰美和时代美与人们对居室的预想、追求合拍、同步,这才是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审美的完美体现。

  〔参考文献〕

  [1]罗明明.有关室内装饰设计的理论与实践[J].考试周刊,20xx,(23).

  [2]张志均.对当今商品住宅设计发展趋势的分析[J].建材与装饰(下旬刊),20xx,(9).

  [3]徐刚.浅谈简约主义与简约设计[J].艺术与设计理论,20xx,(4).

  [4]黎浩.简约主义———现代设计的风格倾向[J].中国高教研究,20xx,(10).

  [5]杜彦.空间的哲学———简约风格室内装饰设计浅谈[J].大舞台,20xx,(2).

设计思维2

  在广告设计中,广告设计人员在主题的要求与基础上,反复进行策划与思考,并且能够把自己独特的艺术手段运用的恰到好处,这样才能创造出独特新颖的意境、意念与构想。这个过程就是广告创意。创意具有独特性,要付出足够的思维劳动。创意思维是一种思维活动,集中了人类的智慧,是一种开放的、主动的、变异式的、突变式的、理论的、动态的思维方式。

  一、 创意思维的形式

  我们通常认为创意思维的基本形式有两种,即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是对具体形象的一种反映,在整个过程中都不能脱离,并且运用想象这一心理现象。

  想象在形象思维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人的工作、学习、生活以及各项创造性活动都起到了推进作用。根据不同的标准对想象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创造想象、空间想象和再造想象。创造想象是在一定的目的依据下,设想出与此相关的,具有创新意义的想法或形状;空间想象是把平面的东西转换想象为立体的东西,使其具有空间感,以此叫做空间想象;再造想象就是把书面的,抽象的东西想象成图形的,具体的东西。另外幻想也是一种想象,是超前的想象,想象的内容属于未来活动。幻想也属于创造想象。

  与形象思维相对,逻辑思维是创意思维的另一种形式。逻辑思维是一种抽象思维。它在对创意进行验证与概括时运用的是推理、判断、概念的方法,这些方法都是抽象的形式。因此,逻辑思维也可以叫做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在广告创意的整个过程中都有应用,尤其是在准备阶段,要分析与归纳整个广告,即对此进行规划。广告创意表现意念与具体事务的时候如果运用抽象思维的话,就会更容易理解广告的内涵。

  逻辑思维可以分为类比推理、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等。所谓类比推理就是类比法,如果某两个事物具有某些相同的属性,以此来推出其他相同的'属性的结论。在创造领域里,“联想推理”与“相似推理”即为这种模式。归纳推理又称“归纳法”,是一种由特殊到普遍的推理,就是从一些个别事例中总结出普遍的原理。正如个别与整体,两者既是联系的,同时也相互渗透。演绎推理有三种最为常见的形式,选言推理、二难推理,假言推理,直言三段论推理。演绎推理为归纳推理的深化提供基础。

  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两者之间是联系的。制作广告时要运用形象思维来表现,同时要有正确的逻辑思维来指导。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创意思维才会具有创造性,使广告感染力更加富有成效,表现的更加活跃。

  二、 创意思维的方法

  不论按照什么样的分类形式,创意思维分成哪种形式,在广告创意中都要遵循下面几种思维方法:

  1、 辩证思维

  在人类认识史上,辩证法是一种最为科学最为高级的思维方法。辩证法的核心方法就是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待问题,解决问题。一切事物都是矛盾且联系的。任何事物在发展中都是对立统一的,统一是暂时性的,对立却是绝对的。矛盾的两个事物在一定的环境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我们要努力把消极的,不利的条件转化为积极的,有利的条件,让整个过程向前发展。

  2、 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一种由一个发源点,利用发散、联想等思维方式寻找新颖、灵活便捷的思维方法。因此也叫做开放思维、辐射思维、扩散思维。也就是说从一点向四周扩散,方向多变,路径较多,方法也就更开阔。这种思维方法没有遵循守旧,没有按部就班,也没有墨守成规,它在遵循逻辑思维的规律下,打破了思维定势,做出了突破与挑战。这种思维方法更为重要的就是能够在最为简单与普通事物中发掘出寻常人难以发现的重要问题。

  3、 逆向思维

  人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通常会形成思维定势,从原有的思维方向入手,这样就会给人们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高添加阻碍。因此学会从相反的方向寻找突破口,进而解决难以实施的问题,发挥超常的逻辑思维能力。我国古代许多战略战术上就运用了这种思维方法,例如“空城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广告创意要想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显出与众不同的风采,运用逆向思维方法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4、 深入思维

  认识事物不能仅仅从事物的表面现象去观察,下结论,与此同时要抓住事物的内部规律,深入了解事物,即为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就是深入思维,深刻的认识事物,利用规律解决问题,整个过程就会减少很多困难,得心应手,事半功倍。

  庖丁解牛这个寓言故事就揭示了这个道理,只要深入的思考问题,认识内部规律,思考与观察。

  5、 重点思维

  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我们都要找到事物的重点,着重解决这些问题,只要抓住关键问题,矛盾论中的主要方法就是抓重点抓关键。在广告创意中要求主题鲜明,明确重点,消费者就会找到应有的服务对象,获得自己应得的利益与好处。

  6、 全面思维

  事物都是复杂多变的,因此考虑问题的时候就要考虑全面,否则就会犯片面性和主观随意性的错误。要把事情做到考虑全面,就要用运动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解决和思考问题。广告创意需要利用文字、色彩、图形、线条等媒介展现广告内在的精神、风骨、灵魂与情感。广告艺术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设计者在设计的时候要拓宽自己的思维,提高自己的文化道德修养,在作品中要丰富其文化底蕴,反映出各种不同形态的物质文化形态。

  综上所述,广告创意要运用创意思维的形式与方法,将自己已有的知识、数据、想法与意念进行整理,形成自己的知识系统,找到内在规律。在进行广告设计时要不断的学习新知识,对广告事业充满热情,不断的开拓与创造,这样广告设计的创意思维就会得到发展与发扬。

设计思维3

  案例背景:

  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其思维能力;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创设实践活动情境,设计开放性的实践问题,能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真正地获取数学知识和研究数学的方法,学会用数学思想分析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应努力把学生带入探索性实践中,让学生亲自探求新知识,经历数学家们以前经历过的创造性的探索实践过程,成为一个发现者。

  教学案例片断: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了物体有各种形状,大家看这本数学书的面是什么形状的?

  生:长方形。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知识——图形的拼组。(师板书:图形的拼组。)

  师(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画):这张画是什么形状的?

  师(拿出长方体积木、长方体盒子):这是什么形状的?

  师:长方形画出来是什么样呢?(教师借助长方体实物画长方形,出示画好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指边)有几条边》(让学生拿出自己的长方形,数一数它有几条边。)

  师(拿出一块手绢):这块手娟的面是什么形状的?(板书:正方形。)

  师(拿出正方形的识字卡片):这张识字卡片是什么形状的?正方形画出来是什么样的呢?(教师借助正方体实物画正方形,出示画好的正方形,并说明这就是正方形。)

  师:正方形有几条边?(让学生拿出自己的正方形,数一数它有几条边。)

  师:我们一起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特点。

  老师先示范:拿出一张正方形纸,沿斜着的虚线折(虚线露在外面)。

  学生们拿出画着两条对角线的正方形纸,按老师的方法折,先沿着一条斜的虚线折,然后再沿着另一条虚线折。教师提问“挨折的两条边的长短怎么样”,然后,再让学生对折,问“对着的两条边的长短怎么样”。

  老师巡视,帮助后进学生掌握折的方法。从而引导学生得出:正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

  教师叫学生们拿出长方形的纸(画好长与宽的中线)沿虚线对折、提问:对着的两条边的长短怎么样?再让学生斜着折,又提问:挨近的两条边的长短怎么样?老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掌握折的方法。最后引导学生得出:长方形相对的边一样长。

  老师出示小黑板,上面画有不同方位的长方形、正方形和梯形,要求学生说一说哪些图形是长方形?哪些图形是正方形?

  师:大家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了它们的形状、边长的特点。谁能说出周围物体的.面哪些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

  学生举例后,老师再拿出方台布、纱巾、正方体的药盒、枕巾、火柴盒等给学生看,让学生分别说出哪些面是正方形,哪些面是长方形。

  最后,老师叫学生用自己准备的各种尺寸的长方形、正方形拼摆各种图形,并贴在一张白纸上,让学生汇报自己拼摆的图形是什么 。

  案例反思: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在理解抽象的几何知识和形成初步的空间概念时,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在教学中,通过探索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习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学习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进而获得终生受益的数学基础能力和创造才能。本教学案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设计思维4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特点及地位作用

  本课是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初中教育教研部编写的《信息技术》第一册第八章《演示文稿的综合应用》的内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依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学生实际,我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加工和再设计,并自拟题目为《让思维活起来,让图片动起来》。初中一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演示文稿的初步知识,本课主要是对学生已有知识的进一步拓展、延伸,是对演示文稿的近一步完善,也是对学生的'一次检验,让学生感觉到学有所乐、学有成果、学有所用。本课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乃至对学生未来的发展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设置演示页的切换效果和对象动画,学会放映幻灯片。

  2. 过程与方法

  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感知理解、分析理解能力,应用知识探究创新知和语言表达评价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学习新知中学会与人合作、交流,分享成果;发展学生敢于创新精神和审美情趣。加深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会设置对象动画和放映幻灯片。

  难点:演示页的切换效果。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二、学情分析

  本册教材的学习对象是八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并具备小组合作的意识,对认识事物有着强烈的渴望。教师应根据这种情况给学生更多的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养成一种新式的学习方式。

  三、教学策略

  (一)教材处理

  1.要充分借助学生现有的知识,把现有的知识当工具进行新知识的学习。

  2.联系生活实际,组织、编制和挖掘教学内容。

  3.以注重学科间的联系为出发点,设计活动,体现了计算机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二)教学方法

  1.学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2.教法:辅助、引导启发、讲解演示、情境教学。

  (三)课堂活动

  观看演示、用学习、小组讨论交流等。

  (四)教学评价

  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等方式。

  (五)教学资源

  多媒体网络教室、老师自制、自制网站、图文资料及互联网等。

设计思维5

  教学目标:

  ⒈通过学生提问、评价、质疑,活跃思维,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热爱母语、立志学好母语的精神和信念,《最后一课》发散思维课教案。

  ⒉发言人数:65人次,争取每人有一次发言机会

  教学要求:

  ⒈课前“三不”,即老师课前不定目标,不作要求,不作暗示,要求学生完全用自己的脑子去读书。

  ⒉课堂师生“三不”,学生的“三不”是:不迷信名家;不迷信课本;不迷信老师。

  ⒊老师的“三不”是:不点名发言;不讽刺发言;不搪塞发言。

  ⒋发言“三导向”,即发问自己百思不解之处;评价优美、令人击节之处;质疑不妥有误之处,质疑是最高级思维,是创造力的表现。

  教学步骤:

  ⒈布置课前预习,学生在网络上广泛收集整理与本课有关的资料,自己学习课本无法涵盖的知识,经过思考和选择,形成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并将整理后的资料经过小组讨论、整理,以备课堂发言。鼓励质疑,鼓励学生难住老师的提问和纠正老师的错误。

  ⒉ 课堂上,分小组展示、自由发言、问题反馈三个环节,师生、生生自由交流。

  学生发言

  预测:⒈作者为何以“最后一课”为题?

  ⒉这篇小说的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写了哪些人?主要写谁?

  ⒊“我”为什么想 “别上学了? ”小弗郎士是怎么想的?

  ⒋沿途有哪些景象吸引了他?

  ⒌对于普鲁士兵的操练“我”是如何看的?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⒍“可是我还是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有哪些地方能说明他能管住自己?

  ⒎在上学路上,小弗郎士看到的情景(操练、布告牌)对全文内容起什么作用? 布告牌前为什么围了那么多人?到底又发生了什么事?如何理解“又出了什么事啦?”

  ⒏到了学校、小弗郎土发现哪些情况不同往日? 在这种气氛中走进教室,小弗郎士会想些什么呢?

  ⒐郝叟老头和其他人为什么坐到教室来?

  10.听到韩麦尔先生说“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了”小弗郎士明白了什么?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

  11.第15自然段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可怜的人?

  12.小弗郎士没能答出分词的用法,老师说了什么?由此可看出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13.老师讲到法语,对法语有什么评价?怎样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14.上习字课时,老师是怎样安排的?有什么用意,产生什么效果?作者是通过哪些方面描写专心写字的?此时,从教室屋顶传来鸽子咕咕的叫声,我心里怎么想?表现小弗郎士怎样的思想感情

  15.小弗郎士以怎样的心情观察老师,联想到了什么?为什么小弗郎士永远忘不了“这最后一课”?

  16.最后24-29自然段对韩麦尔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为什么他听到钟声,脸色惨白?我又为什么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17.“使出全身的力量”写出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使出全身力量”这句话,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书写“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含义是什么?

  18.他写完这几个字,痛苦得“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既不转身也不回头 ,为什么?

  19.文中的几个“可怜”有何不同的含义?

  20.文中是如何刻画韩麦尔先生这一形象的?你认为韩麦尔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21.“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能否改为第三人称?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安排的?

  22.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学习本文有何意义?

设计思维6

  企业由部门与岗位组成,组织结构正是对组织使命、愿景和战略的分解。交易费用理论说明企业规模是交易成本和行政管理费用均衡的过程,而部门边界的问题尚无定论,因为部门的划分并非由直辖下属人员的管理幅度决定(其只能决定将会产生多少管理人员);同时,由于只有可以兼任的岗位,而没有跨部门的岗位,因此,我们暂可将部门理解为具有相似工作性质岗位的有机组合,把部门设置与岗位设置视为一个课题。

  部门与岗位是对组织使命、愿景与战略的分解,因此,岗位设置必要遵循战略导向的原则,这或许就是所谓的因事设岗原则,包括客户导向原则、岗位数量最少原则、规范化原则等等。而影响岗位设置的因素除了战略、盈利模式、管控模式,甚至包括信息技术、通讯手段。

  以上看起来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那么,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何?真正进行岗位设计工作时,如何在以上原则和影响因素下开展工作呢?

  根据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企业这种组织形式使得生产要素的交易内部化,其减少了交易成本,或者说因为提高了效率或专业化,企业才得以存在。而企业所有的经营活动都围绕着追求企业价值的最大化的目标。因此,岗位设置的首要目标便是提高效率。而这种提高效率是以专业化为手段的。

  然而,公司规模的扩张止于行政管理费用的上升。我们可以将这种行政管理费用分解为两方面。其一,为提高工作效率而产生的内部协调费用;其二,为控制风险而产生管理费用。

  因此,从提高效率与控制风险两个目标,我们可以提炼出岗位设计要遵循的三个原则:专业分工原则、协调费用最小原则和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

  专业分工原则

  专业分工原则追求深度知识与市场经验的积累,在此原则下的岗位设置是对组织细分的过程,岗位成为组织中工作内容自成体系、职责独立的最小业务单元。

  关于组织细分,目前有流程优先与职能优先两种争论。笔者倾向于前者,因为一级流程可以定义为企业的盈利模式。在此基础上,可以将流程分解或模块化,部门是一级流程分解的结果,是企业内部价值链具有一定使命的独立环节,而岗位是对部门,即一级流程分解下某一个模块的再分解。

  因此,在专业分工原则下,部门岗位设计的第一步骤为工作内容细分,其表现形式为岗位最小化。

  协调费用最小原则

  协调费用最小原则是为减少不同职位间的协调,降低运作成本。其在岗位设计方面的应用通过工作关系分析和工作定量分析的步骤来实现。

  进行工作关系分析而非工作定量分析,是为一人多岗做准备,其适用于公司发展较快,岗位工作量及职责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的`情况。在这种不确定下,岗位不适宜合并,而可由工作内容具有相关性的岗位兼任。进行工作定量分析,则是在工作量不饱满的情况下,对职能细分或流程被分割的岗位予以合并。其应用结果为撤岗和并岗。考试大

  工作关系分析是对最小业务活动之间的工作相关性进行分析,确定适用的优化组合方案。从而通过对工作岗位、部门的相关性分析,使组织发挥系统和平衡的功能,达到分工合理、简洁高效和工作畅顺。而随着公司各项工作的稳定开展,结合对各岗位工作的定量分析,可以对于工作量不足于80%的岗位,及时进行撤岗、并岗,保证每一个岗位的负荷,使所有工作尽可能集中,并降低人工成本。

  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

  不相容职务分离的核心是内部牵制。古埃及时已在记录官、出纳官和监督官之间建立起内部牵制制度。内部牵制是一人不能完全支配账户,另一个人也不能独立地加以控制的制度。不相容职务是指那些如果由一个人担任,既可能发生错误和舞弊行为,又可能掩盖其错误和弊端行为的职务。 采集者退散

  基于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的岗位设置需要在岗位间进行明确的职责权限划分,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企业经营活动中的授权、签发、核准、执行和记录等工作步骤必须由相对独立的人员或部门分别实施或执行。

设计思维7

  教学目标:

  1.理解首数、尾数、补数等词语的含义.

  2.掌握首同尾补的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3.通过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与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点:掌握首同尾补的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总结首同尾补的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师生对口令游戏,明确补数的含义

  补数:两数相加等于10(100),这两个数互为补数。如:6+4=10,即6是4的补数,4也是6的补数。6和4互为补数。

  (二)揭示首同尾补的两位数乘法

  在互为补数的两个数的前面添上一个数,使它成为两个不同的两位数,观察这两个数有什么特点?学生说出几个首同尾补的两位数。教师:只要你们说出首同尾补的两位数,老师就能写出他们的积,学生说,教师写。学生验证的得数正确性。

  (三)观察算式,发现规律。

  1.明确:头、尾的含义

  2.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两个因数的首位数相同,尾数互补时,其计算的方法是:头加1,然后两个首位数相乘之积为前积,两个尾数相乘之积为后积。两个积依次相连即是得数。如:23×27=621,计算程序是:先在被乘数的首位数上加1,然后两个首位数相乘3×2=6,为前积;两个尾数相乘3×7=21,为后积,两积依次相连即是得数621。

  口诀是:头加1后头乘头,尾乘尾,两积相连(尾数之积是一位数时,前面添0补位)

  3.开火车出题、说得数

  (四)本法适用于尾数是5的'两位数平方计算。

  学生出题、说得数

  (五)本法适用于整数,也适用于小数计算小数乘法先按照

  整数乘法的法则求出积;再看被乘数和乘数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如果小数的末尾出现0时,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把小数末尾的0划去。

  学生出题、说得数

  (六)本法对于被乘数首尾互补,且乘数首尾相同的两位数乘法也适用,如:37×44尾同首补的两位数乘法又该如何计算呢,我们以后继续学习。如:23×83

  (七)小结: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思维8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初步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默读。在快速高效的默读中,筛选信息,初步领会文章的基本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了解议论文中常用的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体会本文语言严谨平和的特点。

  3、理解体验设问句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白事物的正确答案真的不止一个,建立“我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自信,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朝创造型、创新型人才的方向健康成长。

  1、区分观点和材料的关系,认识本文的论证方法。

  2、体会周密严谨又亲切平和的语言风格。

  3、理解文章思路、设问句的作用。

  4、培养创造性思维。

  第1课时

  一、导语设计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小学学的苏轼《题西林壁》。让我们一齐来背一下。

  2、师:“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明什么?

  (生: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观察角度下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3、师:由此可见,事物的正确答案并不是唯一的,这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心神沉浸在字里行间。

  默读是较快获取信息的方式之一,文章娓娓倾谈,字句比较容易进入学生头脑,启发学生心智。九年级学生已能较好地把握一般默读要求,自然会标好段号,勾画出给自己启发、留下深刻印象、有疑问的语句。为进一步对话讨论作好准备。

  (1)字词积累。

  A、读准下面加点字的注音。

  根深蒂固(dì) 孜孜不倦(zī) 汲取(jí)

  锲而不舍(qiè)渊博(yuānbó)

  B、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孜孜不倦:勤勉的样子。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2)反馈默读情况:说说阅读收获。

  问题设计:我的收获:文中________________句子,我的理解是________________。

  引导交流: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哪些语句给你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哪些语句给你启发?你有没有疑难?围绕这些语句大家谈看法,有助于理解作者想法。

  2、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喜好,创造自己的“创新格言”。

  这个环节本身就是创新思维的极好锻炼。鼓励原创,教师点拨师生一起评价,把同学的智慧成果记录在笔记本上。

  三、探究写法,理清思路

  明确本文思路。

  课文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说起。先用四个图形提出一个问题,然后通过对几种不同答案都具有合理性的分析,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原因是,“由于看图形的角度不同,四种答案全都正确”。推而广之,“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接着,作者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引申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原因是,“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既然不满足于一个答案,需要寻求其他答案。怎样寻求呢?课文于是顺理成章地提出“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论述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这要素是:(1)有渊博的知识,因为知识的组合能形成新的创意。(2)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3)持之以恒的毅力。课文特别提出“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并举出两个例子加以证明。

  紧接着,又引申出如下问题:“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接着的论述就是回答这个问题的。先引用某心理学专家小组的结论,并对这个结论进行分析。实际上,自以为不具备创造力的人,是自我压制;而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的人,则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像贝多芬、爱因斯坦和莎士比亚等杰出的人物也都如此。总之,“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就是看他是否“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并使之变为现实。

  最后,课文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只要具备几个关键性的要素,就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第2课时

  一、聚焦论证方法

  1、交流名言。

  检查作业,交流分享搜集的资料,引入对论证方法的认识。

  名言(教师可以示范出示名言):

  好奇心是智慧富有活力的最持久、最可靠的特征之一。(塞缪尔8226;约翰逊)

  好奇心造就科学家和诗人。(法朗士)

  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人类和社会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陆登庭)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同学们交流各自查找的有关名言。

  2、聚焦论证方法。

  观点: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的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请选择一则格言作为论据,写一段文字来论证上述语段中的观点。然后小组交流。

  启迪学生,这就是道理论证。道理论证是通过讲道理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仅仅空讲道理,不足以使人信服。怎么办?人常说:事实胜于雄辩。那么还可以举例子来论证,叫举例论证。我们来交流查找的事例(教师可出示事例):

  (1)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中学毕业后,他曾经先后在好几个大学学习。主要学习气象专业。大学毕业后,魏格纳到了高空气象台工作。魏格纳曾和他的弟弟乘坐一个3000立方米容量的大气球飞上天空,他们在空中整整飞行了54个小时,打破了当时载人气球在空中停留35个小时的世界纪录。在飞行中,他们测量了高空的气温、气压、风速和风向,实现了魏格纳到空中亲自观云、观风的梦想。

  (2)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却引发出一个巨大的发现。据说魏格纳因病住院。住院期间魏格纳从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偶然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非常吻合,特别是南美洲巴西东部的突出部分,与非洲西海岸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于是他萌生了这样一个想法: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曾经连在一起,后来才裂开、漂移开。

  (3)从那以后,魏格纳注意观察和研究,发现有许多现象可以证明他的想法是对的。为了搜集证据,魏格纳在第4次考察格陵兰时遭到暴风雪的袭击,永远倒在茫茫雪原上。魏格纳去世30年后,板块构造学说席卷全球,人们终于承认了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性。

  提示学生:三则材料分别论证:

  (1)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2)要经常保持好奇心。

  (3)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归纳明确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二、语文活动:异想天开

  主题:铅笔有多少种用途?

  此活动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求新求异思维,努力寻求更多的不同答案。

  铅笔是学生身边的最常见的学习用具,学生不陌生,有信心大胆发言,启发学生勇于做一个有创造性思维的人。

设计思维9

  师:(出示:我从没想学会在马路上扔报纸的“绝活”,依旧把报纸送到每家门口;下雨下雪天,依旧把报纸送进门里。)什么是依旧?从这两个“依旧”,你知道“我”平时是怎样送报的吗?

  生:依旧就是仍然的意思。

  生:依旧就是和往常一样,还是老样子。

  生:从这两个依旧,我知道“我”还是和以前一样,总是很规矩的把报纸送到订户的家门口,如果遇到了下雨下雪的天气,我总是帮助订户把报纸送进门里边去。

  生:从这两个依旧,我知道了“我”做事很认真,一点也不马虎,对工作很负责任。不和一些其他人那样,送报纸也不下车,而是很随便就把报纸一扔就算了。

  师:说得真好,我们能不能来给“我”一个特写呢?同桌可以先讨论一下。

  ……

  生:有一次,“我”还是和往常一样,早早的到报社拿了今天的报纸,然后骑上自行车去送报了。我把报纸送到我的订户家里,订户们对我非常的客气,他们还邀请我进去坐一会,我说:谢谢,我还要去给别人送报了,再见!说完,我又继续去送报了。

  生:我觉得还可以加进一些表示环境的词语。可以这么说:今天,我还是和往常一样,早早的到报社拿了今天的报纸,然后骑上自行车去送报了。突然,天空“轰隆”一声,呀,原来是要下雨了,我骑得更快了,要是让雨淋湿了报纸,那就糟糕了。我连忙把我的外套脱了下来,把报纸包起来。到了第一个订户家,我赶忙下车,按了下门铃,可是没人开门,于是我把报纸送门缝了塞了进去。就这样我冒着大风大雨,坚持把报纸送到了每一个订户家中。

  生:……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是呀,“我”不管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不管是肩挎大口袋,还是骑上自行车,“我”都能挨家挨户,不厌其烦地把一份份报纸送到订户家门口,甚至送到订户手中,这么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怎能不打动订户呢?

  ……

  师:(出示课文中的插图)说说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有一位大妈在对我说话,她说:“你是我们遇到的过的最好的送报人。”

  生:图上还有许多人围在我的周围,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师:他们这么多人聚在一起,在干什么呀?

  生:他们给我送了整整一口袋的圣诞贺卡,还有一辆崭新的自行车。

  师:这时候,我的心情怎样呢?

  生:我非常激动,以至于目瞪口呆了。

  师:当时我是激动得说不出话来,那么,你们能不能帮我说出来呢?

  生:我对大妈说:“谢谢,我以后还会更认真的送报的。”

  生:我激动的流下了眼泪,对周围的人说:“你们对我太好了,我真不知说什么才好。”

  生:我一下子激动得热泪盈眶,对大妈,对基尔恩,对周围所有的人深深的掬了一躬,对他们说:“你们对我这么好,我以后送报一定更加认真,绝不辜负了你们对我的信任。”

  ……

  [反思]:

  留白是中国画的一种手法。在整幅画中留下空白,给人以想象的余地,这种以无胜有的留白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所谓“此处无物胜有物”。作画是如此,语文教学要讲究“留白”艺术,巧妙的利用文本中的留白,给学生营造一个想象和创新的空间,让学生在空白处放飞思绪,进入文本,重视“留白”,进入“虚灵”的佳境,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在这堂课中,文本语言虽说是比较平淡,但从故事中揭示的道理却是比较隽永的。课文记叙了一个小男孩9岁那年的一段难忘的经历,表现了有付出就会得到回报的人间真情。如何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深刻理解“诚实的劳动,换来的是难忘的关怀与爱意。”,就可以充分利用课文文本的留白来展开教学。

  一、抓住情节的留白,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思维是想象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利用教材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因素,着力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力。课文主要写了因为小男孩的认真负责的送报工作,赢得了订户的信任,但是,课文中并没有把小男孩是如何送报的过程写具体。因此,在教学时就紧紧抓住课文最后一段文字“我从没想学会在马路上扔报纸的“绝活”,依旧把报纸送到每家门口;下雨下雪天,依旧把报纸送进门里。”中的两个“依旧”来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并且大家一起来给小男孩一个平时送报的特写镜头,使学生对小男孩这个人物的形象在头脑中的反映逐渐清晰丰满起来,更是对小男孩的工作态度、精神有了深一层次的了解。

  二、利用插图的留白,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文本不仅仅是课文教材的中的文字,它可以是由语言文字构成,也可以是语言文字塑造的形象以及有关图象等,课文中的有关插图也是文本。教材中的插图是静态的,反映的是某个瞬间的形象。要想使画面“活”起来,教师必须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画,进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以补充画面上的形象和情节。在这篇课文中,插图描绘的是“我”的订户们集体在圣诞前夜给了我一个莫大的惊喜与回报。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想象大妈会对我说些什么,周围的人又会对我讲些什么话,而我面对此刻的情景是什么表情呢?我就让学生围绕“目瞪口呆”这个词语,帮助“我”把内心的感激、激动之情说出来。因此学生仔细观察图画,依靠平时储存的表象,从图中的静止到变化,从外表到内心,从画内到画外进行创造想象,就能表达得生动、形象。想象力得到拓展,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

  重视文本中的“留白”能突破时空,在有限中求无限,可以调节教学节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带领学生进入学习意境。巧妙利用“留白”可以让学生唤起对已有知识的回忆,打破思维定势,集中注意力将“空白”造成的断裂用思维和想象来“焊接”合缝,并增强教学的艺术性,使学习更富有成效,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设计思维10

  设计的灵感来源于生活的体验和智慧的启迪,我们要尽力把日常生活陌生化,将已知的事物陌生化,然后逐一审视其全部过程,联想其有关事物,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展想象的空间,重新对它们进行理解和阐释。这就要求设计师回到事物的原点,重新审视周围的一切,用现代的、最平易近人的方式来探求设计的本质,以找到自己最满意的设计思维和创意。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有设计元素:房子、汽车、衣服、笔记本电脑、灯、冰箱、洗衣机等。我们把这些司空见惯的物品陌生化,再进一步捕捉与其有关的新鲜元素进行设计。例如:进行茶叶的包装设计。在具有几千年茶文化的中国,茶叶包装设计不计其数,设计师们的设计一般都是在外装图形、色彩上做文章,已很难有突破性的进展,人们觉得,茶是再熟悉不过的东西了,一提到茶,人们的第一反应是:泡了,能喝、解渴。如果撇开它们进行突破性思维,把它们陌生化了,怎么泡?怎么才能泡出茶叶的精华?怎样喝才是最可口的?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环境里,很多人想拥有这一切,要么时间不允许,要么没有经验。设计一种能快速解决问题,使消费者在使用产品时既方便快捷又不乏生活品味的产品是消费者所希望的。于是,袋装茶叶就应运而生,这种设计免除了他们为拿多少茶叶合适而伤脑筋的烦恼,而且喝完后,茶叶包一扔,连清洗杯子都方便快捷!但这一设计还是不能充分体现生活的品味:茶要泡到什么程度才是最可口的?人们往往只是凭借经验来判断,没经验的人怎么办呢?设计的创意由此产生了:茶包的提线部分加一个环,环的颜色和茶叶泡到最佳口感时的颜色一样,这样消费者可以根据这一标准轻而易举地判断出茶泡到什么时候可以喝茶了,这样,消费者的需求和设计联系在一起,既简单又方便,很快就解决了问题。

  由于事物存在着多种可供选择和互不等同的概念体系或假设体系,所以创意还需要采取突破普遍性的单维视觉观察,养成多维的视觉观察习惯。多维的视觉观察的特征在于放弃对某一事物固定不变的观点,以多元性、多层次、多面化的视角来重新认识现实世界。这就能为我们提供突破固有思维、找出自我感觉最佳、最新视点的可能性,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创意。正如苏轼著名的七绝《题西林壁》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使人赞不绝口的诗不仅仅在于写景,而更巧妙的是把丰富的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缠连不绝;侧看则远近高低起伏跌宕,云遮雾盖、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不同远近、不同角度看庐山,山色和气势各不相同,这就为不同观点、不同素养的设计者提供各自最佳设计的素材源泉。原来这才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奥秘所在。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个体山石、通观全体,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找出自己感触最深的创意原型。这两句充满了意味深长的哲理,成为人们广为传诵的警句。这更证实哲学就是创造观念形态、价值体系,构筑行为模式和生活意义的艺术。这就告诉我们,为我们提供设计的事物,永远不可能包罗万状、同时将其所有的方面完全显露出来;如果只用人们习惯性的观察角度去体现,就很难得到创新的突破,相反我们若以多维角度观察它、理解它,选择最佳的表现角度,就可能会从最不显眼的地方得出最引人注目的结论。因此,必须永远把现实看作一个变化着的动态系统,提倡从不同的视角去感知、解释、创造对象。任何一种视角的感知都无权自封是惟一的“真理”,任何优秀的设计都可以在自身发展中得到修正和超越。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艺术创作中,同一题材可以用各种方式来处理。例如: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的学生做的一个课题:“自我推广”。只有有效地推销自己,才有可能去推销别的产品,毕竟自己对自己是最了解的,在经过一番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的讨论之后,大家发现甚至个人的缺点也可能更准确生动地反映一个人的特点,那么如何把这些缺点转化成推广上的优势呢?请转换我们的视觉角度!用一种幽默、坦诚的心来表现。例如,有一位女同学把自己的皮肤黝黑、又喜欢缠人的特点,比喻成巧克力,因为巧克力是黑褐色的,虽然不白,但却有独特的魅力,能够打动对方的心,而且粘住了就很难甩掉,于是一幅真实、准确、幽默又出人意料的推广招贴诞生了。这说明每位设计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性格、喜好、气质、教育、文化的特点,在同一事物上以各自独特的视角,辨认出个性鲜明的特征,形成对事物的独特的观念,把这一观念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中,就产生了一个富有创意的设计作品。作为一个设计师,每时每刻都面临着要将概念变成图形的巨大压力,如何能使得图形简约而感性,富于意趣而单纯明了,这就是设计师的核心工作。事实上,人类一切概念的形成都是基于具体的感知经验,其中,视觉经验是其核心,鲁道夫阿恩海姆说过,创造性思维在任何一个认识领域中都是知觉思维,而视觉形式又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媒介。

  提倡各个学科相互交叉学习既能拓宽知识面又能提高艺术观念和设计思想水平。有一个承载着众多文化积累的过去,未来才得以成立。艺术是随着时代科学技术和文化观念的变化而变化的。在设计中涉及到的色彩、形态、质地、素材、节奏、空间、运动、点、线、面……还涉及到物理、化学、生物等等各个学科及信息的传递,要追求至真至善至美,要做到语言简练准确,还要注意心理因素。例如:油炸的蝎子,尽管它多美味,由于没有给人们留下好印象,形象也不好,被人们拒之千里之外。如果把它的外形做好看,人们在吃时就会感觉良好,可见“心理学”在设计创意中也是至关重要的。设计者如果对“心理学”有所了解,就可以对心理的作用进行自我分析,尽可能使观者在心理上得到平衡和喜悦,收到赏心悦目、过眼不忘的效果。在自然界中对象蜗牛这样有螺旋结构的物体进行研究,导致在建筑设计中螺旋楼梯的产生。通过各个学科的交叉学习,学会对周围的世界进行再认识,再发现,就可以发现造型的美和产生新的造型,我们通过放大、缩小、剪裁、拼贴来处理自然形态;通过显微摄影,看到的微生物的活动;通过延时摄影,看到了天空中的流云飞转,种子的破土发芽和鲜花的开合荣枯;通过天文知识,我了解到了宇宙景象辽阔,星月地貌恢宏等,进行联想并以一个综合判断的头脑和敏锐善感的`心灵进行开放性思维,细微审视他们变化的过程、从五彩斑斓的世界里寻找有设计魅力的光芒。

  另外,用传统的元素来做现代意义上的阐释,一直是设计思维一个有效的方向。传统的意趣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容易引导受众情感、文化上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在熟悉的环境中,人容易放松、解除戒备,信息才得以沟通。也就是说,利用传统的认知是一种取巧的方式。比如靳埭强设计的“靳与刘设计顾问公司” 的标志以中国的吉祥图案之一――“方胜”为雏形,图形以两个方菱形互相扣叠,八角附有圆珠饰,形成结构非常完美的图纹。方形互叠象征设计师与客户的密切合作关系。八个圆点表现公司多元化经营策略,在现代的造型里蕴藏着中国文化精神,简洁而理性的造型,正适合设计公司的形象。好的平面设计应该用图形语言说话。

  热爱生活是追求创意的唯一途径,一个出色的设计师每时每刻都在关注生活的细节,及时抓住有可能瞬间即逝的灵感。由于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语言是人们所熟悉的,所以很容易被大众接受,设计师的精明就在于从最常见、最不起眼的事物身上发现出全新的象征意义,从而导致受众的深刻的记忆,因为用普通人的语言去对普通人说话的体贴心态又体现了平等的民主精神,具有最深刻的象征意义与最奇异的传达力度,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古往今来的先知大哲们以日常用语来讲解最伟大、最深刻的生命哲理,如《论语》、《圣经》等就是经典的代表。上个世纪80年代日本服装设计师三宅一生观察到: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们出游的机会越来越多,衣服常常被叠压在箱包中容易有褶痕,出门在外熨烫衣服不方便,于是他就设计一种需要叠压的衣服,在90年代推出了“请打褶”系列服装,褶皱从令人烦恼的缺点转化成了体现个性和时代特征的优点,这就是将原始观察转化成经典创意设计动力的魅力所在。鲁道夫阿恩海姆曾说过,“一种真正的精神文明,其聪明和智慧就应该表现在能不断地从各种具体的事件中发掘出它们的象征意义和不断地从特殊之中感受到一般的能力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赋予日常生活事件和普通的事物以尊严和意义……”

  生活是创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每一个设计者都是特别的、有个性的;他们气质的形成是漫长而复杂的,它决定一个设计者潜在的创意风格、方向。设计者应该认识到自己的特别之处,看到自己本有的、特殊的灵性,同时还要保持足够的敏感度去体察其中的微妙变化,及时记录下几乎是一晃而过的闪光点并拨亮放大,最大程度地发挥联想、想象能力,在其作品中自然流露出他们独特的人格魅力,形成高水平的平面设计创意思维。

设计思维11

  重点:理清文章思路

  难点:体会作者文字中蕴含的浓郁感情

  一、活动方式:图说图解

  二、活动引入

  郁达夫,是浙江富阳人,在文中,他这样说“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作为一个南方人,如此之酷爱北国的秋天,内心是怎样的一种情怀呢?让我们一起走近《故都的秋》,品秋,赏秋,探秋。是怎样的一个“秋”,如此摄魂震魄,让郁达夫愿以命换之!

  三、活动过程

  活动分解一:请同学们从文章的第二自然段、第三自然段和倒数第二自然段中,提炼出郁达夫先生笔下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到底差别在哪里,用图把作者的这个思路画出来。

  从同学们各自描绘出的图中,我们清晰了郁达夫先生为什么独爱故都的秋,它“来的悲凉”,风中飘摇的灰白的芦花,岸边的败柳风中瑟瑟发抖;它“来得静”,草丛中的虫唱,远山里的钟鸣,衬托出周遭的悄无声息;它“来得清”,一弯夜月,垂垂苍穹,满目清凉!

  而南国的秋,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淡,多雨又少风。这秋,较北国而言,就好像“黄酒之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鲈鱼之于大蟹,黄犬之于骆驼”,实在是绵柔了些!

  所以作者原意用一部分寿命去换,表明自己对故都秋的热恋!

  活动分解二:本文的重点是厘清思路,思路思路,就是思维走的那一条路。

  这条路遵照思维常见规律构文,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采用总分总模式行文。

  在四—八自然段,作者描绘了具体的故都秋景,我们逐一来看散文之形与神的关系。

  活动分解三:一朵花来代表散文的“形散神不散”。“神”——“清、静、悲凉”,“形”——秋院之晨、秋槐、秋蝉、秋雨、秋果、秋感。

  秋院:破屋、浓茶、高天、驯鸽,静谧而苍凉(清凄、清冷);破壁腰、漏下来的日光、牵牛花的蓝朵、稀疏的秋草,破败而孤寂(清寂);选择意象多点多位,但集中体现一个故都秋“来得清”。

  秋槐,秋蝉:充分体现“来得静”。落蕊满地,脚踏上去无声无息;扫把的痕迹,静闲落寞。秋蝉声声鸣,处处啼。静寂中平添伤感与落寞。

  秋雨:“来得悲凉”。灰沉沉的天,阵风阵雨,一场秋雨一场凉,一声叹息仿佛带着空旷的回音。

  秋果:八九分熟的果子千万不要熟透,这青果的青涩正正好好配这飒飒秋风,凄凄秋雨,声声秋蝉,声声叹息。

  辅助以自然界之外的人文,纵观中外古今,秋之为文多“颓废”,秋之于人,无国别,无阶级。都会生出深沉、幽远、严厉、萧条的情愫。

  四、活动深入

  中国古诗词鉴赏中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郁达夫的眼中之秋,清、静、悲凉,说明这些精致全部着上了郁达夫先生的心理色彩。回想一下,刚刚学过的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独立寒秋时,是以怎样的一种豪迈与阔达问苍天大地?同一片天地,同样的'季节,为什么郁达夫先生心中充满了悲凉?

  郁达夫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3岁丧父,家中生活艰难;十年异国求学(日本),饱受歧视,激发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先后参与发起“创造社”“左联”等进步团体。抗战爆发后,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1952年被授予“革命烈士”称号。他的人生经历使得作品既有积极意义,也有颓废情绪,苦闷情绪流露较多。

  五、活动发散

  请同学们在厘清思路与理解作者的情感基础上,选取或绘制一幅图画,表现对故都的秋中郁达夫形象的理解。图画的题目就叫“印象郁达夫”或“印象故都秋”。

  六、活动巩固

  课后第二题,巩固散文之“神”——文眼。写南国之秋,是为了反衬故都的秋色彩浓,回味甘,看得饱,尝得透。写中外文人、诗人,甚至囚犯,是为了说明“凡是有感觉的动物,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目的是为了在对比、衬托中凸显故都之秋的特点,突出文章的主旨。

  课后第三题,巩固加深对内容的理解。通过调色、配色,多种感官的并用,突出北国之秋“清”“静”及“悲凉”。

  课后第四题,巩固表达作用。句子采用不同的修辞,对表达作者心境大有讲究,同时给读者艺术享受。

设计思维12

  【摘要】: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是创新教育的具体目标,是素质教育的实质所在。作为一名平面设计教师,要通过设计作品来传达一定的设计意图和设计思想,并且鼓励学生创造出更加优秀的作品。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才能使学生张扬个性、表现自我、勇于创新。

  【关键词】艺术设计;创新;创造性思维

  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给学生更多地表现自我、勇于创新的机会

  良好的个性和创新意识是艺术设计人才发展和成就事业必不可少的条件。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应正视专业特点,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精神自由、勇于创新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的重要课题。

  目前,在高校艺术设计院系的专业课教学中,不少教师多注重技巧技法的传授和训练,对启发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意识没有充分的重视,而创造性思维指的是思维方式不拘泥于一种模式,而是多角度、多空间思考问题,它是一种开放式发散思维,是教学中要真正领会的教学实质。正如物理学家劳厄所说:“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这说明在艺术设计教学中不仅限于造型技能和专业机能技法的训练、专业知识的传授,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作为教师,要学会诱导学生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积极的期望和要求,能对学生起到导向和激励作用,而要达到这一点,则必须变为学生自身的要求,并化为具体的行动。

  要善于为学生创造种种成功的机会,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造能力的核心,是素质教育的实质所在,即由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重在系统传授知识、学生单纯的接受知识,转变成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通过传授知识给人智慧,教会学生思维的现代教学方式,采用参与式的教学方式。大学生们都希望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具有被他人认可的心理,所以在教学中,要经常开展一些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活动。让学生站上讲台,利用多媒体和黑板,无拘无束地讲解自己的设计灵感,把自己的创意和作品展现给大家。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其主动性和独立性得到锻炼和提高,使学生认清所学专业的发展方向,加强致力于本专业的学习信心,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二、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仔艺术设计教学中,应努力为学生提供和营造尽可能宽松、自由、崇尚个性的教学氛围。自由是人的天性,个性是艺术的生命,宽松平等的教学氛围更宜于学生个性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发展。传统教育是以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和学生的“接受、模仿、继承”为基本模式。现代教育则认为,优秀的教师应该善待学生、尊重学生,学生才是教学的真正主体。在专业方面,应树立师生平等的意识,教师的教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教师的作用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充分发挥潜能的机会,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实现师生平等、管理民主、学术自由、教学相长。王东春. 浅谈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尝试,只有形成这样的教育氛围,才能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开放他们的创造精神,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品质和个性,创造性思维能力才能得到锻炼和发挥。

  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艺术要不断创新,就要张扬个性,有时候就要突破权威,这就是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以师者自居,要学会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时时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畅所欲言,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张扬自己的个性,不要求学生作品与示范作品一模一样,学生有创新的地方,要及时的给予表扬和鼓励。学生只有处于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才能心情舒畅、情绪愉快、思维活跃,能通过作品较准确地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倾听学生创意

  在教学和专业研究方面,要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倾听学生创意,造就性格鲜明的新型人才。培养和发展想象力是艺术设计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相对来说,知识是有限的,而人的想象力却是无限的,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想象是创造力的基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人们常说:“画如其人”。一个在日常生活中缺少自由、受到种种限制的人是难以在专业方面使个性得到自然张扬的。艺术不同于科学,真正的艺术创造应该是纯精神、纯情感的自然流露。绘画语言和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没有新旧之分,没有优劣之分,也不存在可以供人效法和模仿的所谓“范画”。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条条框框太多,片面强调了学生行为方式的技能训练,忽视了技能训练与心里思维活动的相互依存关系,导致在教学中程序化、概念化,以至于在教学中带来不良影响甚至造成误导,学生的思维难以积极调动起来,导致学生对教学要求不够重视,作业敷衍了事,或盲目参考、抄袭,从作业效果(构思、风格)上反映出思维严重的封闭现象,限制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赞许犹如阳光”。的确,每一位学生,不论其品质好坏,成绩优劣,无不渴望得到老师的重视、肯定和鼓励。学生们总朝着老师鼓励的方向发展。对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每一点进步,或对某些长处有所发展的学生都应给予鼓励,如:作品构思有创新,色彩搭配效果好,造型准确等等。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空间,让他们有充分时间思考,如此学生就可以有大量的时间去浏览、阅读欣赏更多更好的各种资料、音乐、舞蹈及美术作品。通过阅读来增加想象力,以全面提高艺术素质,使学生在学习上逐步上台阶,不断地由小成功积为大成功,有利于消除学生的自卑感,增强信心,激发内在的学习主动性,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学会总结经验,正确评价

  一切教育活动要服务和服从于主体。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大都是通过课堂教学培养的。在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另一重要途径是:加强学生专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参与社会实践,引导学生认清自我发展目标,把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总结经验,提高自我学习、欣赏和鉴别能力。

  艺术的本质是感性的,艺术规律不同于科学规律,科学建立在已知的基础上,科学创造往往依赖于前人的成果,而艺术创造与前人互不相关联,教师的期望来源于正确的教育思想,教师要相信“学习困难的学生”是有潜能的,他们的潜能是可以发展的。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如果教师总是认为学生笨,教不会,带着这种消极的态度去从事教育,就会有意无意地把“这类学生好不了”的想法强加于学生,使整个教育一开始就失败了。要使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和优势都能得到充分发挥是高校教师的重要课题。教学中,既要热情鼓励好的学生,更要想法对基础差、自信心不足的学生进行鼓励,决不能简单的一味批评责备,更不能把其说的一无是处。学生的错误中往往包含有合理成分,教师应满腔热情的给予肯定,学生的成功源于学生的信心,学生信心的形成往往源于教师的鼓励。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运用鼓励性评价有益于学生树立自信心,积极进取,在学习上取得新的成功。艺术教育课只是艺术知识的吸取,而艺术实践则是艺术教育课的延伸和提高,注重学生对各类艺术的感悟、体验、赏析和创造。学校应该为学生创造实践环境,真正学以致用,突出艺术特色,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和实践创新人才。

  五、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立艺术教育实践奖励机制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做好教学工作的保证。教师的人格魅力、道德水平、知识技能、教育艺术及经验方法以及他们对实践教学的认知水平等都直接作用于课程,是影响教学效果最具能动性的课程资源要素。作为教师,首先应明确自己的职业责任,从师德、教风、教学水平等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言传身教,立身为范,全方位提升自己的素质和教学水平,努力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

  实施艺术教育实践教学,要付出相当的时间和精力投入,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因此,应加大对艺术教育课建设的投入,同时还需要主管部门关心、支持,需要各系、部密切配合,通力合作。高校也可以与地方艺术团体合作,请他们来校讲学、演出,主动与他们交流、切磋。考虑到教师组织和参与实践教学的付出太多,多数是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的,对其付出的劳动要尊重,应计入工作量,给予适当的报酬。对在艺术实践上指导学生取得优异成绩的,应给予奖励和表彰。

  总之,要高度重视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教学模式的改革,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时间去思考,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教师应该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加快更新知识结构,站在全球化大背景的高度,整体观察急速发展变化的社会需求,正视和重视艺术设计的专业特点,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放在平等的位置,要尊重学生提出的质疑问题,鼓励学生勇于发表不同于教师的见解。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精神,并且要组织学生总结经验、正确评价、学习交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习惯,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训练。

设计思维13

  论文关键词:产品设计;情境;情境思维

  论文摘要:在产品设计中设计师要借助情境思维,要把产品、使用者以及使用环境等各种要素放在一个情境空间中进行分析,将设计要素体现在产品与使用者及环境的交互中,从而发现和确定用户的需求及新产品的设计定位,获得产品概念设计方案,满足用户对产品的需求。

  产品的存在,是产品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交互过程;产品系统的要素和特征,正是产品与外部环境之间交互的需要而产生的。设计师需要将产品系统向产品之外进行扩展,将产品系统与系统之外的人、环境一起研究,从产品内外交互产生的产品特征需求出发设计产品。在设计过程中,将所要开发的产品置于人、产品、环境中进行观察、预测、想象和情境分析,为企业决策人寻找商机、判断概念产品能否进一步开发生产,提供更好的依据。

  一、情境与情境思维

  1.情境

  产品设计的出发点在于满足需求,包含人的需求、社会的需求、自然的需求。产品设计不仅是需求的物质转化,同时也是需求的关系转化。所以,不管是产品设计的目的还是影响产品设计的因素,都离不开人、物、社会、自然等组成的大环境系统,这个大系统就组成了广泛意义上的情境。通俗的理解,情境即情形、情况,指事物呈现的样子、所处的状况。本文中所指的情境(Situation),与产品联系起来,简单理解就是产品与使用对象、使用环境相联系时所呈现的样子和所处的状况,包括产品存在的大环境背景以及相互之间的动态交互。情境不仅仅是具体的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它是与主体发生作用而构成的特殊的主体——客体的关系状态,是人、物、环境构成的系统中,要素及其要素之间互动而形成的交互情境,以此给设计者启发促成设计的进展。

  2.情境思维

  情境思维(Situated thinking),就是在人、物、环境系统中进行产品设计思考.而不只是如传统的单纯的只对产品对象的设计思考。从需求的提出、产品功能的要求、产品形态的设计都遵循人、物、环境的需求。情境思维下的产品设计,改变了以往“以物为主”的观点,成为“以活动为主”的情境观点,设计也由一个静态的过程变成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设计的过程所考虑到的焦点也就不仅仅在物品上,而是在人、物、境的活动所构成交互作用下产生的情境。产品设计也从“造型随物品机能的理念”反省思考到“造型随使用者生活意义”的层面。

  二、情境思维的重要性

  当今消费者购买产品,需要的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产品的使用价值,希望体验在使用产品时产生的某种情境。所以,工业设计的产品,除了基本的物质功能,然后是一定要包含“情”的。没有“情”的产品,不是好的产品。“情”灌注于设计.赋予了设计以灵魂。当一个产品被赋予了“情”,它就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物质形态,它成为一个有思想的精神体,它可以和用户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它可以轻松的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间去,成为人的精神世界的有益组成部分。产品中的“境”是承载在产品物质形态上的虚拟场景,这个场景包括可以引起人们生活回忆的场合、环境、人物和事件等等,能够触动人们情怀,“情”也就随之产生。比如,苹果电脑的设计,其圆滑的造型、透明的眩彩外观就是通过经验丰富的果糖设计师,通过研究生活趣味十足的水果糖情景得到的具颠覆意义的设计。完全改变以往电脑刻板、毫无生机的形象,传递出一种生动活泼、生机勃勃的生活趣味。所以在产品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必须要有情境思维,把“境”当作手段,把“情”作为目的,从产品本体向产品之外进行扩展,将产品与产品之外的环境一起研究,达到以“境”传“情”获得个性化产品满足个性化需求。

  三、情境思维的实现

  产品、使用对象、使用环境、使用方式构成人——产品——环境系统及其交互情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特定用户群体在特定的环境中会产生特定的产品需求,特定的产品满足特定人群在特定环境中的需求,而特定环境促进或限制了特定人群的产品需求。因此设计师要把情境思维贯穿整个产品设计始终,做到以下几点:

  1.用户群体细分化

  不同的产品一般会针对不同的目标组群。不同群体有不同的生理特征(性别、年龄、健康状况、人体尺寸等)、性格特征和行为方式,从而产生特定群体社会角色.家庭结构和工作模式中的地位,进而演化出不同环境下的风俗习惯、法律法规。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不同的病患特征乃至不同文化水平、不同性格特征等都可以成为划分不同类型组群的依据,将人的不同的物理特性、生理心理特性以及思想行为习惯等区分开来,其间注意理解人们的行为思想、信仰、价值观等,用于引导新产品的发展方向。

  在“顾客细分”营销观念主宰的今天,这种划分越来越必不可少。因此对目标组群的特点研究是产品设计情境分析的前提,在这一部分我们可以采用设计人种志的方法,做特殊交互活动的描述说明,通过实地调查来观察群体并总结群体行为、信仰和生活方式,深入研究用户,进而分析用户与产品、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情况,从而来了解行为系统的演化形成。

  2.产品使用方式情景化

  产品设计的本质是为人类创造合理的使用和生存的方式,产品作为融合了精神意义的物质载体其生命周期包含“从产品的形成到产品的消亡,再到产品的再生”的整个过程。使用方式规定了产品的功能文化意义的实现,“使用”是一个过程,其意义包括物的`运动,人对物的作用关系和物的信息反馈,即由此产生的人、物、环境以及物质与非物质等多重内容相互协调的设计文化。“方式”不是指具体的某一使用动作,而是使用时一系列动作之连贯的系统以及由此所形成的思维和行为习惯,人的连续行为与各相对应的物与物或物与人组成的情景形成的一种特定的社会文化现象,称之为“方式”。

  使用方式包含着物、人和环境及其动态过程等多重涵义,其“合理”性的观念是在对各因素相互作用所形成情景的协调过程中实现的。“使用方式”是在由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所组成的特定情景中各因素相互作用的系统过程。产品作为具有特定功能目标的人为符号系统,其功能的实现是通过使用者在借助特定的社会文化情境进行系统广泛的“符号联系”来完成的。符号的意义解释对情景具有决定性的依存作用,随着情景的变化,使用者将对产品符号进行不同解释,用户的情感和行为都会发生变化,这将直接影响到产品功能的实现。也就是说新产品将在什么情景下使用,丰富的情景各具特色,产品必须与情景相适应,在一个地方受欢迎的产品,在另一种文化背景中可能会遭到抵制,就比如家庭用得成功的个人电脑未必适合办公室使用。所以抽空了情景的产品符号是空洞的、无意义的,只有将它们放到一定的使用情景中,产品才可能发挥其功能。

  3.环境因素多重化

  这里的环境是指人以外的产品依赖存在的状态关系,是与产品密切相关的自然条件、空间环境、市场经济、技术发明、文化审美、制度伦理等综合起来的多重因素。一定的社会、生活环境如气候、地理、空间等自然环境和社会风俗、观念、习惯、规范以及经济、技术等会有一定的条件、一定的要求,人们也就会有一定类型的人的行为和心理,包括活动、行为、态度或情感、要求、愿望等,从而构成了一定的环境与人的文互,产生一定的产品需求。可见,环境与人与物的情境分析是将某种环境下的某一事件的过程分解成了细节,使设计师能够注意到使用者所没有留意的问题,从而发现产品的相关原则与机遇。

  产品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出色的使用功能、工程性能,尤其在今天,围绕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产品系统必须要面对大量的周边环境要素带来的问题,目前的社会经济、社会潮流、文化规范、制度法规(如安全标准)、市场状况、技术条件限制、用户期待、品牌形象、美学价值、产品所在的微观环境要求等等,都对产品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是产品系统必须考虑的内容。如克莱斯勒的airflow轿车是按照空气动力学设计的,具有极为出色的工程性能,它甚至能够经受住从山坡上滚下来的破坏力,然而它的销售却是20世纪的典型失败案例,充分说明了市场中产品不能单靠性能生存。如不全面的分析产品与多重环境的交互,而去片面地为一个设计特点争论不休.或者错误地增加功能、目标,不全面理解其他市场需求,那么就会导致失败的设计,造成企业的损失。

  因此设计师在在设计过程中要全面的分析与人与产品密切相关的自然条件、空间环境、市场经济、技术发明、文化审美、制度伦理等综合起来的多重因素,从中确定产品存在的可能性与意义。

  四、结语

  人们的行为和生活都具有自身的结构,具有特定的情景特征和意义,没有任何细节可以被认为是“混乱的”、“偶然的”或者与正在进行的互动“无关’。生活的意义就坐落在事物的情境之中,为意义提供情境的那些环境和社会本身就是有意义的,因此设计师应该在产品开发初期.将情境和人本身作为设计定位分析的基本内容,研究特定群体的文化属性、生活形态、行为特征和活动模式等.在日益复杂的人——物——环境系统之间寻求创造和谐关系的最优化设计方案,在复杂的文化环境下创造多元意义的产品,为人们创造多样化的生活方式。设计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设计的过程也不仅仅是设计师借助技术和发挥想象力的过程,还是设计师与使用者不断对话表达使用者愿望的过程。

设计思维14

  摘要:对于工业设计活动的整体优化来说, 其中所需要的不仅仅是设计元素的丰富, 同时也需要选择合适的文化理念和艺术思维融入其中, 通过整体优化和全面创新, 从而适应当前工业产业转型发展的整体诉求。本文拟从工业设计活动的内涵认知入手, 结合工业设计思维的全新诉求理念认知, 通过分析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涵认知, 从而探究工业设计思维中茶文化的具体体现及应用机制。

  关键词:茶文化元素; 工业设计思维; 体现机制; 应用策略; 文化内涵;

  结合茶文化体系的价值内涵看, 其中所表达的绿色生态理念, 不仅仅是一种成熟的生态元素展现, 更是基于大众认知前提下的整体认同。所以, 将茶文化应用到工业设计活动之中, 其不仅仅能够丰富设计理念, 同时也能优化工业设计机制, 丰富设计思维。

  1 工业设计活动的内涵认知

  工业设计活动主要是指通过充分合理的应用相关设计资源, 从而优化工业产品表现机制的重要形式。在实施具体的工业设计活动时, 其需要注重将文化理念与具体的工业设计要求相结合。尤其实施我们需要认识到在传统的工业设计活动开展时, 我们更多关注的是高效和批量化生产, 过多关注工业生产活动的效率与品质, 忽略了文化内涵的必要诠释, 而在当前时代影响下, 整个设计活动之中又倾向于科技理念这另外一个极端, 从而影响了工业设计活动的价值传递。因此如何通过选择合适的文化元素融入到整个具体的设计活动之中, 就成为发展当前整个工业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的关键所在。

  事实上, 我们应该系统化的认识到, 对于任何一项设计活动的具体开展来说, 其中并没有好坏或者明显的评判或者衡量上的标准, 在具体开展设计活动时, 其不仅仅是对设计创意的集中展现和表达, 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利用设计活动的开发特性, 从而展现具体的设计创意。所以, 我们能够从融合的角度来理解和看待整个设计。

  对于工业设计活动的具体呈现来说, 其中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展现合理的设计内涵与外在表现, 同时也需要注重展现必要的设计文化和理念内涵。客观的看, 工业设计活动是一种设计理念的`创意表达和内涵呈现, 良好的设计活动, 其需要的是完善的创意表达与创意思维, 同时也需要在了解工业设计活动整体诉求的前提下, 感知相关的思维和情感内涵, 并且探究合适的工业设计技巧与方法。

  2 工业设计思维的全新诉求理念认知

  在开展工艺设计活动时, 其需要注重探究极具创造力和创新性的工业设计方法和思维理念。就传统的工业设计活动状况看, 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整个设计活动中, 缺乏必要的文化内涵和精神理念, 加上整体创新意识的明显不足, 从而影响了工业设计活动的实施价值。所以, 如何选择合适的元素内容为整个工业设计活动的全面创新和整体优化奠定基础, 就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随着当前人们生活品质不断提升, 如今整个工业产品在设计过程中, 无论是具体的实施诉求, 还是文化内涵的诠释与表达, 都在当前时代背景下, 得以全面丰富。当然, 工业设计活动作为一项层次化的设计活动。其中有着极强的逻辑特色和设计诉求, 因此想要实现最佳设计效果, 就必须注重构建完善而系统化的设计体系, 具体而言, 其流程主要表现为:

  其一, 要注重前期的工业设计调研活动, 通过完善而系统化的调研活动, 从而对整个工业产品的具体设计, 寻找到合理的设计定位。其二, 在确定设计需要和设计定位之后, 进而为工业设计实现最佳效果奠定理想基础。最后, 在完成整个工业设计方案之后, 以具体的工业设计成品展示, 从而引发社会大众的广泛认知。

  结合当前整个设计活动的实施趋势和特点看, 软件和计算机设备已经成为优化设计活动的关键所在, 当然相对于软件设备应用而言, 设计思维和设计理念, 乃至合适的设计文化将成为优化设计内涵, 创新工业设计思维的关键所在。

  3 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涵认知

  我国有着浓厚的茶文化, 茶文化不仅是我国文化体系的精髓所在, 同时也是社会大众长期生活中所具体形成的综合文化机制。正是大众对茶和茶文化的认知与理解不断完善, 出现了一系列描述和反映大众采茶生活、展现茶文化的重要艺术形式, 在这些综合化的艺术表现中, 我们所能感知到的不仅仅是生动形象的文化素材, 同时更重要的是其中真实再现了大众对茶文化的本质化理解。

  对于我国当前文化发展来说, 其实际上是文化传递与交流所推动下的结果, 所以, 在整个文化交流过程中, 各种文化元素通过不断交流与传播, 从而实现了文化体系之间的深度融入与合理诠释。当然, 我国作为传统茶叶大国, 在大众饮茶的日益成熟的时代发展进程中, 形成了体系化的茶文化内容。

  茶文化展现过程中, 其实现应用价值的关键在于其中所包含和展现的精神理念和人文思维, 因此融入和应用茶文化, 也将让整个茶文化机制, 实现应用价值的最大化。当我们层次化分析茶文化体系时, 我们看到:其中包含不仅是具体的艺术体系, 同时也是合理的文化元素。随着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内涵及价值认知, 不断成熟与完善, 如今我们应已经从全面而具体的视角来理解该文化机制。

  因此, 成熟而完善的认知视角, 实际上就为当前整个茶元素体系的应用提供了实质性支撑。所以在发挥和诠释茶文化价值特性的同时, 不仅需要我们从物质元素应用角度出发, 同时, 也需要从文化和精神思维等诸多视角融入。精神本质上也是一种深层次的内涵, 更是基于成熟文化驱动下的发展结果。所以, 茶文化的融合特性, 客观上看, 也实现了整个文化体系的全面创新和应用价值的最大化。

  4 工业设计思维中茶文化的具体体现及应用机制

  工业设计活动的具体开展, 实际上是现代工业成熟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重要产物。所以工业设计思维的诠释与表达, 应该将现代工业的整体趋势和价值诉求融入其中, 通过探究合适的文化内涵, 从而全面提升工业设计活动的具体水平。

  4、1 工业设计思维中茶文化的具体体现分析

  茶文化理念的客观存在, 尤其是其中所诠释和表达的设计思维, 其让整个工业设计活动得以全面优化, 尤其是该思维理念中所表达的人文色彩和生态特性, 都使得该设计活动得以生态呈现。结合当前工业产业发展的整体诉求看, 如果更好的展现和表达茶文化理念内涵, 同时将层次、系统化的茶文化应用到工业设计活动之中, 其将为工业产品的内涵呈现奠定实质性支撑。结合茶文化元素的整体内涵看, 合理使用茶文化元素, 将为工业设计活动的具体实施, 乃至具体的设计美学表达, 提供本质化诉求。

  4、2 工业设计思维中茶文化的具体应用机制分析

  对于工业设计活动来说, 无论是工业设计产品中所需要具体展现的功能价值, 或者是工业设计自身的风格理念和特点等等, 都需要在融入合适设计元素的前提下, 通过将大众自身的具体诉求匹配其中, 加上具体文化元素的诠释与展现, 从而实现工业设计活动的理想效果。因此, 在当前工业产业发展日益成熟、智能化的今天, 只有综合、系统化分析茶文化元素的具体内涵, 并且细化该元素内容的具体融入机制, 通过茶文化内涵的综合诠释, 从而为工业设计活动的最佳实施, 奠定本质性基础。

  在工业发展已经进入4、0时代这一整体特点看, 其对当前我们开展工业设计活动有着更好要求。特别是对于当前整个工业发展来说, 如何才能将文化诠释与工业设计活动相结合, 并且诠释合理的设计内涵和设计思想、文化思维, 就至关重要。同时也要从茶文化传承发展的整体视角出发, 继承传统茶文化。就工业设计活动本身而言, 其中所包含的不仅仅是设计上的理念内涵, 同时也诠释了系统化的设计语言和表达方式, 尤其是对于工业设计活动的整体开展来说, 整个设计活动的实施状况, 直接关系和影响到工业产品的品质内涵和本质特色。

  5 结语

  结合当前工业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 所存在的诸多问题, 如今我们在创新和优化整个工业设计活动时, 我们应该认识到茶文化的应用价值, 并且适当探究合适的茶文化融入内涵。尤其是对于现代工业设计开展来说, 茶文化融入有着极其深厚的重要性, 探究茶文化体系的价值色彩, 并且结合工业设计活动的整体诉求, 从而实现该设计活动的深度发展。

  参考文献

  [1]卢兆麟, 汤文成;薛澄岐。工业设计专业多元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江南大学工业设计教学模式自主创新改革实践[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xx (16) :125—127。

  [2]王勇, 阚凤岩, 付雁平。中国设计产业与工业的互动关系研究——基于独立设计机构专利数据的相关前沿理论验证[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xx (3) :112—125。

  [3]李佳奕, 边晓芳。继承·融合·创新——对在现代工业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一些看法[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美术与设计版) , 20xx (15) :232—233。

设计思维15

  内容摘要:人类的不断进步带来了对自身生活环境的更高要求,因此环境艺术设计成为了十分重要的设计门类。效果图作为环境艺术设计的表达方式,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手绘效果图和电脑绘制效果图都有自身的优缺点,把两者合理地结合,就能使环境艺术设计思维得到最优秀的表达。

  关 键 词:环境艺术 手绘效果图 计算机绘制效果图

  环境艺术是人与周围的人类居住环境相互作用的艺术。

  著名环境艺术理论家多伯说:“环境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它比建筑艺术更巨大,比规划更广泛,比工程更富有感情。这是一种重实效的艺术,早已被大众所瞩目的艺术。环境艺术的实践与人影响其周围环境功能的能力,赋予环境视觉次序的能力,以及提高人类居住环境质量和装饰水平的能力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环境艺术设计是设计师对环境的设想与规划,如何把设计师对于环境的设想与规划呈现出来,作为客观的具体方案展现在受众面前,这就涉及到了环境艺术设计思维的表达方式。

  环境设计的表达是通过效果图这样一种载体呈现的,效果图是借助设计师的设计思维,用徒手绘制或计算机软件勾画出建成后的效果而生成的静态表现图。效果图能较准确表达设计方案,使设计师和非专业人士都能提前清楚地看到项目建成后的效果、概貌。在方案的形成、修改与确定的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效果图所特有的直观视觉效果,很便于与业主进行沟通与交流。效果图也是在工程投标中不可缺少的设计图纸,它也是投标过程中业务竞争必不可少的步骤。

  早在十几年前,计算机的运用远不及现在广泛的年代,手绘曾是设计人员的必备功夫。自从有了电脑模拟真实环境的能力,很多搞规划、设计的人就开始向这方面努力了,当今,环境艺术设计的表现方式就出现了这样两大类:手绘效果图和计算机绘制效果图。这两种绘图方式有着根本的区别,但是也有着紧密的联系。下面就从这两个方面作一下论述。

  一、手绘效果图的特点

  1.从思维方式上

  设计徒手绘制效果图实际上是一种图示思维的.设计方式。在一个设计的前期尤其是方案设计的开始阶段,最初的设计意象是模糊的、不确定的。而设计的过程是对设计条件的不断“协调”,图示思维的方式即把设计过程中有机的、偶发的灵感及对设计条件的“协调”过程,通过可视的图形将设计思考和思维意象记录下来。这样一些绘画式的再现,是抽象思维活动的适宜的工具,因而能把它们代表的那些思维活动的某些方面展示出来。

  徒手设计草图这种形象化的思考方式,是对视觉思维能力、想象创造能力、绘画表达能力三者的综合。这个过程的目的,不在于画面效果,而在于观察、发现、思索,强调脑、眼、手、图形的互动。徒手设计草图的训练,无疑是培养形象化思考、设计分析及方案评价能力,以及培养开拓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2.从图面效果上

  手绘的效果图生动、含蓄,富有活力和表现力。

  手绘效果图有着多种多样的绘画方法,有用铅笔、钢笔绘制的速写效果图;有色彩淡雅、明快的水彩效果图;有空间感、光感、质感都比较强的水粉效果图;有快捷、方便、表现力强的马克笔绘制的效果图;还有与喷绘技法结合的模仿真实效果的喷绘效果图。

  由于手绘的技法种类很多,所受的限制较少,因此这种效果图所表现出的人文性和风格性较强,就像绘画一样,可以利用各种不同的表现手法,直到最终表现出设计师想要的空间意境和风格。因此,手绘效果图可以产生多种多样的艺术效果和文化空间,这种表现不是单一的,它可以有板有眼,生动逼真,也可以罗曼蒂克,带有浪漫情调,所有这些都取决于设计和表现的灵活性。

  3.从设计程序上

  手绘表现是设计前期的根本阶段,整体布局、室内空间的基本形态、外立面的造型、大致的明暗对比关系,都可以通过手绘表达。

  用铅笔或钢笔的快速手绘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好地将自己的设计观念展现给客户,在与客户进行初次交流时,快速手绘是很重要的。因为设计师可以根据客户的口述画出装修后室内的大体效果,也让客户有了初步的了解,然后在这个图的基础上再对客户提出的要求进行改进,对促进设计师与客户的交流很有帮助。

  在设计的中、后期,手绘的表现也是值得提倡的。由于徒手绘制的效果图与设计师的设计思维联系紧密,是设计师驰骋的设计理念最真实的表达。因此所表现的人文特质与文化内涵都比较深厚,画面轻松奔放,洋溢着一种画的情趣,尤其是环境的处理,并非十分逼真的效果,而是渲染出一种气氛,很有观赏性和艺术性。这种艺术性较强的绘画作品,在设计的竞标中,也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计算机绘制效果图是把“双刃剑”

  计算机技术在设计学科中的广泛运用,带来了设计方法和观念的变革,成为设计和创作的新趋势和新动向。计算机绘制效果图是利用三维软件精确地按照设计图比例,将准确勾画出的模型经过平面软件处理成逼真的效果,它具有直观、真实、准确的特点。电脑绘制效果图,具有手工绘图不可替代的优点。

  1.能准确无误地真实反映空间及用材的质感。“以假乱真”,让人看到工程装饰完毕的真实效果。

  2.画面整洁、清爽,让人耳目一新。

  3.修改方便,可以在短时间同时推出多种方案。

  4.雅俗共赏,水平、素质不同的客户均可以满足。

  然而,如同一切高新技术一样,电脑技术在设计学科中的运用亦存在着众多的负面效应。如电脑技术带来了设计的“异化”,反映在具体的设计中即为重“表现”轻“设计”,设计方案招投标变成了电脑效果图竞赛;学生设计时在电脑效果表现上所花的时间大大超过设计方案构思的时间,重“结果”轻“过程”的情形十分严重。同时,电脑技术其本身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设计思考过程“幻想”的翅膀,电脑技术及其软件本身的局限和操作者的水平影响了设计构思,扼杀了方案构思过程中的转瞬即逝的设计灵感,让使用者不得不放弃方案初始阶段的模糊性和随机性,而向电脑“投降”,使设计艺术创作变成简单的工业化“生产”。再如在设计教学中,学生过分依赖电脑和沉湎于电脑,忽视了严格的基本功训练,对设计徒手草图的训练和运用失去了应有的热情和追求,最终导致设计分析、思考、创作能力的丧失,也使学生设计素养降低。

  计算机辅助设计作为设计手段,为设计空间注入了活力,为设计过程与优化最终效果提供了可能,我们应在手绘创意表现的基础上,通过电脑美术辅助设计,使设计意图发挥到最佳效果。

【设计思维】相关文章:

设计思维08-06

谈法律思维与论逻辑思维的关系02-28

小学数学课堂思维训练设计的研究阶段性总结11-22

艺术思维与思想02-14

创业失败的思维什么04-16

艺术教育的创新思维12-19

哲学思维与领导力提升06-20

演讲艺术中思维导图的应用07-03

中班思维游戏汽车城教案06-09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