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与盾》评课稿

时间:2023-08-13 14:00:54 其他 我要投稿

《矛与盾》评课稿4篇(优)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评课稿,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课堂教学,对探讨课堂教学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评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矛与盾》评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矛与盾》评课稿1

  我评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25课《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

  张老师所讲授的是本课的第二课时,依据课程标准改革精神,以及实验要求,确定了本课的教养、教育和发展目标是在达到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并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依据实验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结合本课的教材特点,教学重点是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教学难点是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朗读法,民主交流等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知识。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指导的作用,达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有这样几个亮点:

  一、复习旧知

  识字是读写的基础,人教版实验教材对此十分重视,为了进一步巩固对生字的识记,张老师先指名读了一遍课文,再通过课件出示生字词,让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认读,之后,她听写了部分本课要求会写的词语,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接着提问:听写的词语中有不懂的吗?学生互问互答,在理解“大显神威”这个词后,让学生围绕这个词,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提出了“谁大显神威?”“它具有什么神威?”“它为什么能大显神威?”等一些问题。这样就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读书,改变“被动接受”的局面,让学生进入积极的读书状态,在文章中寻找答案,在思考中寻找答案。

  二、感悟、理解课文

  以疑促读,既把握了课文的命脉,又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感受,维护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进取精神,使课堂真正成为一个学生思维浪花相互激趣、强烈碰撞的`信息交换场。学生在读书中不难发现,课文中“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这生动具体的描述不但解答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还激发了学生说一说对坦克的了解。

  质疑是学生求学的重要途径。在质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可以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随着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逐步深人,会产生不同的问题“文中告诉我们坦克是怎么发明来的呢?”学生通过分组学习,在读一读,说一说中,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坦克是怎么发明来的。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张老师采用表演的形式在学生对“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等词语的理解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一方面进行思维活动,另一方面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较为抽象,如能将课文和事例融为一体,在事例中感悟语言,在事例中理解课文,那么教学就会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本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张老师充分采用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把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我想学,我会学。总之,在尽量尝试着新课程带来的新理念。

《矛与盾》评课稿2

  今天上午听了孙静老师的一节课,同样是《矛与盾》。

  这节课的课堂设计是出人意料的,孙老师把课堂设计成了一个大集市,通过让学生表演卖矛与盾的过程,让学生学习课文内容。学生表现得很出色,整堂课气氛非常活跃。给听课老师的震动非常大。自己也颇受启发。

  不过课后的评课对这节课却产生了争议,有的老师认为不错,有的老师认为“语文课这样上行吗?”

  根据自己的理解,我也想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这节课最大的争议就是本节课的课堂教学脱离了文本,学生是用白话演的这则寓言,所以开始的大部分时间,学生根本没有看课本,感知文本。我认为这个问题完全可以这样解决:让学生用文言文进行表演。中间穿插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后通过演绎,提炼寓意。

  如果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讲,我是非常欣赏着节课的',孙老师在课堂教学改革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虽然这中尝试让很多人不高兴,虽然这中尝试不符合现在学校统一的要求,虽然这种尝试受到大家的质疑,但我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只要我们坚持,就一定会开创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

  到那时,我想所有人都回为我们鼓掌,为我们喝彩!!!

《矛与盾》评课稿3

  此次区教研活动中,聆听了**学校两位老师执教的语文课:《矛和盾的集合》和《科里亚的木匣》,颇有受益。他们的课风清新,语言灵动,教材处理简约得宜,导学扎实,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下面着重就毛老师执教的《矛和盾的集合》来做以简单评析。《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是三年级上第七单元的开篇文章。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结果往往不一样。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从以上单元目标和课文的具体特点看,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的思维过程即把矛的自卫和盾的进攻合二为一的过程就成了本课教学的重点。纵观毛老师的整堂课,教学思路清晰,各教学环节紧紧相扣,教学重点突出;课堂导学耐心细致,比较重视学生读的.训练,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走进文本、亲近文本,在读悟之中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一堂课上下来,给我留下印象较深的有两点。一、毛老师对学生极具耐心的指导。比如,毛老师对课堂上书写和朗读的指导符合年段特点,很能调动低年段孩子听说读写的多种感官。及时课堂教学容量较大,时间稍显紧缺的情况下,毛老师依然能花一定的时间对生字的书写进行指导和巩固,对词语反复认读,放在句中同桌互读,非常扎实;再如对“大显神威”相关语段和重点句的朗读,形式多样,指导有效,不走过程,“耐心”让课堂更具语文味。

  二是设计精心,学生的学习活动层次性比较强。毛老师先从《自相矛盾》的故事导入,让学生对矛和盾的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接下来在认读词语、初读感知的基础上,以填空的形式,让学生概括全文“谁把矛和盾集合成了什么”,而这恰恰是切入教学重点的突破口“文中有一句话非常概括地写出了矛、盾、坦克三者之间的关系,用波浪线划出来。”引出重点句“坦克把段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结合第五自然段终点语句理解了“大显神威”之后,老师紧接着顺理成章地抛出本课核心探究的问题“这么棒的武器来自于矛和盾的集合,那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合二为一的呢?”接下来毛老师围绕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品读课文,重点剖析发明家发明坦克的心路历程,让学生明白发明家在发明坦克中遇到什么问题,是怎么想,怎么做的。从而让学生懂得任何一项发明都是在不断的发现问题,不断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过程。当然时间关系,最后的总结比较仓促,但此刻学生对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的明理感悟已经水到渠成,教学环节层层推进,不说教,不空洞。

  最后提一点不成熟的建议,如果在课尾,老师对教学的设计能有一个学以致用的训练环节,如联系生活拓展的环节深入为课堂的小练笔,将思维固化为语言,就如课件的思维提纲一样,或许会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矛与盾》评课稿4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有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发展。”今天上午江涛老师执教的《寓言二则》就如充满诗意和美的清泉,缓缓流进学生的心田,浸润着学生的心灵。这节课立足语文,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细细品味的“场”,一个静静思索的“场”,一个书声朗朗的“场”,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语文素养。

  本课是一篇古文原文的寓言,文字特别简练,却又不失形象生动。托寓的道理明了深刻,而又颇能让人体味到其中的含蓄和幽默,但因其毕竟是文言文,在文字表达上与现代文有着很大的差异,学生学起来多少会感到有些困难枯燥。这堂课上,江老师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的策略,更在思索一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学习方式。

  江老师亲切的语言,自然平实的教态,扎实深厚的教学功底,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独特的教学风格和良好的语文学科素养,都给我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大家也不难发现,江老师还运用了预习单、学习单的形式,其实这节课是在我区大力推进“三环五步”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背景下打造出的一节高效课堂。纵观整堂课,我来谈谈几点看法:

  一、关注朗读教学,注重朗读感悟。

  语言教学着重于读,文言文教学更基于此,且文言文教学与普通精读课文的读相比,更应着重于读。不读就显不出语言的特点,就品尝不出文中的韵味,就难以理解文章的意思。要反复读,多读,才能理其义。在《矛与盾》这节课中,江老师努力让学生做到了“四读”:

  整体读,给学生充分自己读书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达成正确流利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信心和兴趣。

  感悟读,深入理解重点句。古语云:“读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其中对楚人的语言描写,读“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两句时,更是指导朗读的重点,让学生对照注释,揣摩句意后,指导学生将对人物和情节的理解与读紧密结合,读出了张扬夸耀的语气,体会到楚人说话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个性化读,融入情境,活跃气氛。例如:在指导朗读“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一句时,不仅充分借助文中插图,还创造性的编加插图,再次将学生融入情境,鼓励学生设想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人在问这句话时的语气、节奏,尝试个性朗读。于是,白发苍苍的老者、年轻气盛的小伙子,活泼俊俏的小姑娘,一脸稚气的孩子,纷纷从远古走来。具个性化的朗读也活跃了文言文的课堂。

  最后,熟读成诵,积累语言。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江老师的课堂上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用自己的话讲故事,熟读成诵,最终把背诵课文变成了自觉行为。还鼓励学生以一篇带多篇,课外继续接触文言文,努力实现“语文课堂与生活零距离。”在一次次的拓展积累中,学生的语文功底、顿悟理解力也会渐渐厚重起来,对文言文的学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关注预习,为高效语文课堂提供有力保障。

  每个学生的学习都应当建立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的,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是否能够让学生经历一段有计划、有目的、有成效的预习过程,将从根本上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可以说,没有预习就没有学习。

  江老师精心设计了一份详细的预习单,引导学生从读文、识字、搜集资料、理解课文内容等方面对课文进行充分的预习。这份预习单不仅让学生对本课的学习作了充分的准备,更是教给了学生预习的方法,培养了学生预习的能力。

  三、关注学法的指导,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的根本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不只是把学生教懂,而是要把学生教会,教会学生怎样自己去获取知识,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要真正实现这一目的,我们不仅要加强教法的研究,更重要的是要重视学法的研究,加强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江老师在教学中非常注重学法的指导。

  江老师的《寓言二则》中学法指导体现在以下四点:

  (1)教给学生学习寓言的方法,即读通、读懂、明理、背诵。

  (2)教给预习的方法,教师在课前给学生一份制定好的预习单,让学生按预习单预习,在学完《自相矛盾》这则寓言后,教师又巧妙地安排学生模仿课前发的预习单对《鹬蚌相争》这则寓言设计预习单,进行自学,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这种预习的方法。

  (3)教给学生批注方法。

  (4)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比如教师在教学中说道:“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更在读。”还有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译文解决文言字词意思等。

  四、关注自主合作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学会合作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之一,只有学会合作,学会从他人智慧中获得启迪,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能。

  江教师给足学生时间,按学习单先自主学习,然后小组合作弄明白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从课堂上看,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还是挺好的。

  五、关注语言训练,彰显语文本色。

  江老师准确解读教材,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抠词抠句,潜心会文,认真思考,把语言文字活化学为生动形象的生活画面。

  《寓言二则》一课语文训练有很多,比如:1、紧抓“誉”字,引导学生想象楚人誉其矛和盾时的神态、语言,反复指导学生读好文中楚人说的两句话。我想,文言中“誉”这个字会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2、再如,教学“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一句,江老师巧妙地利用插图,引导学生想象这句话会是谁说的,怎么说的,从而很好地理解和读好了这句话。3、“于物无不陷也”,引导学生感受双重否定句,加强肯定的语气。如果教师再引导学生说一个双重否定句就更好了。4、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等,这都是语言训练。

  此外,江老师的课上还有一点要特别提出的:在拓展环节,江老师用精美的翻页向学生介绍了《韩非子》这本书,由一篇课文引出一本书,把学生从课本引向广阔的课外阅读的天空。这一点很重要,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应该成为儿童阅读的点灯人。

  教育永远是遗憾的艺术,没有一节完美无缺的课。对江老师的课我想提几点自己的看法。

  江老师在请学生表演楚人弗能应也的样子后,问:“他这样子让我们想起一个成语——”老师想引出“张口结舌”,但大多数学生说“哑口无言”,这应该也可以。可是老师没有及时地给予肯定。

  教学是慢的艺术,给学生一粒粒种子,然后把他们交给岁月,我们终将看到万涓成水,万木成林,只要我们每天用心撒播种子,我们一定会听到花开的声音。

【《矛与盾》评课稿】相关文章:

《矛与盾》评课稿03-05

《矛与盾》评课稿集锦04-11

《矛与盾的集合》评课稿06-09

矛和盾的集合评课稿06-03

矛和盾的集合评课稿04-03

《矛与盾》评课稿11篇03-05

《矛与盾》评课稿(11篇)03-05

《矛与盾》评课稿精选11篇03-05

《矛与盾》评课稿7篇06-08

《矛与盾》评课稿(集锦11篇)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