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

时间:2023-08-24 13:30:48 观后感 我要投稿

(优)《论语》读后感14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论语》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优)《论语》读后感14篇

  《论语》读后感 篇1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身为中国人,不但要关注当代文化,更应该回顾由我们的祖先从生活中感悟到的心得。由于我学识尚浅,只能品读一些短小易懂的古文,但也一样受益匪浅。

  孔子应该说是中国儒派的创始人了,他的《论语》记录了他的一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言论,大多关于学习,最适合我们小学生阅读。

  《论语》中有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学习知识并不仅仅是学习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经常温习,巩固知识。同时,要把学习当作一个充实自己的过程,怀着愉快的心情去对待它。另一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也在强调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还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体会、新发现。从表面上看,要“温故知新”很困难,但只要你换一个角度去想,总会有新的发现。而我们也从过程中获取了更丰富的经验。孔子的这古今通用,也是现代教育人士提倡的。通过细读了《论语》,仅阅两句话,就收获了这一,难道那些对古文不屑一顾的'人还不刮目相看吗?

  《论语》中有一段“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讲的是积累的重要性。()只有积累一撮撮不起眼的泥土,时间长了才能成为一座山,到时风雨自然兴盛了。只有积累一滴滴的水,才能汇聚成深渊,蛟龙自然来了。只有积累每一件小小的善事,长期不断,也就养成了品德,心灵也自然升华了。只有积累一步半步,才能走到千里之外。只有积累每一股细流,才能形成江海。不就是用举例的方法告诉我们,脚踏实地地积累每一份看似渺小的知识、经验,最后就拥有了相当庞大的实力,成功自然会尾随而来了吗?

  《论语》只是众多经典古文中较优秀的一部,经常品读古文,不仅可以使我们拥有更丰富的知识,还教会我们学习、做人,它们难道不是我们的文化老师吗?

  《论语》读后感 篇2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每每读起美文,久远的传统文化扎根于心。

  开篇节选的这三句,给人以愉悦,真情,韵味十足,朗朗上口,引领我们徜徉知识的海洋。“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好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令人不高兴吗?人家不了解你,你也不怨恨,不也是个有道德的君子吗?"其中“学而时习之”点名了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方法,需要来借鉴。学以致用,就要理解。这句话虽说像白水一大话,却也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再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一句描述的是,当一个人的学问已经完成,有道同的人慕名而来,双方相见甚欢,有会于心,是一种志同道合的快乐。这个“朋”当然不是指酒肉朋友。酒肉朋友一来,免不了酒酣耳热,伤身破财,又何乐之有呢?而志同道合的朋友,与你分享胸中之学,笑傲江湖,指点江山,这才是人生一大乐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朋友志同道合而非兄弟义气,同时,做人也要向君子学习,有宽广的胸怀,不随随便便迁怒于他人。

  总的来说,开头只有短短的三句话,其影响之深。主要讲述了学习,交友,做人的道理。学习的内容不是做人做事,因此学习的时间应该是日常生活的分分秒秒,而不应是局限于课堂之上。与人交往就是学习的过程,也是做人的过程。通过实践得来的知识才是真知,时刻不忘学习,保持一种活到老学到老的境界和生活态度。当一个人达到“不愠”的境界时,他已经成为一个大德的人,自然也能获得无上的欢悦了。

  良好的开头,带来了很深的道理。这短短的三句话,给了我无限的思考,意识到了学习,交友,做人的`缺陷和不足,因为“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又例如这一句,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生活是一种行为习惯,人在其中,只要没有太大的波澜,往往会随波逐流。但这种庸常的腐蚀性后果缺失严重的,因为经常性的检查自己的言行,并及时做出调整和约束,是十分必要的。自查自省是修德建业需要,是少犯错误的关键所在。

  “论语”的哲理性是极其有价值的,值得每一个人去深入研究和学习,并以此为动力,严格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

  《论语》读后感 篇3

  《三字经》里说:论语者,群弟子,记善言。它告诉人们,《论语》记载的是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一些言语行事。被奉为儒家经典。人们在强调《论语》的价值时,总会提到,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

  于丹教授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理想人生观七个方面出发,使我们领悟到《论语》传递的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她在讲述中穿插了很多生动并富有哲理的小故事、寓言,使她的解读更精彩、更深刻、更通俗易懂。

  于教授的讲座传递了《论语》中很多做人的道理,先看孔子的为人、夫子之道:忠恕而以;再看孔子给他弟子的说法:已所不欲,勿施与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未若贫以乐,富而好礼者也。关于做人《论语》中出现最多的是君子,君子的标准是什么呢?孔夫子说:仁者优,智者不惑。那么,怎样才能成为君子呢?孔夫子说,修已以敬,修已以安人,又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关于交友《论语》传递的信息是: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损者三友: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和朋友交往要有一定的分寸,保持适当的距离。侍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孔子还说:忠吿而善道义,不可则止,勿自辱也。和朋友交往时,说话非常关键,说话要注意三点:一是不要抢说话;二是不要有话不说;三是不要闭眼瞎说。

  《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那么什么才算幸福快乐的生活呢?幸福和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如田园诗人派鼻祖陶渊明,他的物质生活非常贫困,但他的内心却非常快乐和幸福,经常和朋友喝酒、歌舞,醉了便说:我醉欲眠卿可去。好生惬意。

  关于做事《论语》中给出的答案更精彩。孔子的学生子张问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禄在其中矣。

  听了于丹教授的讲座,使我学到了知识,振撼了心灵,收获了智慧。但要真正快乐的工作生活,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和领悟。

  《论语》读后感 篇4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从一年级开始,妈妈就让我有空的时候多读读《论语》,慢慢地,我自己也爱上《论语》这本书,读着这深奥而耐人寻味的字句,领悟着做人做事的许多道理。

  《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八个字,我熟记于心,这八个字时刻警醒着我,做人做事要以它为前提,以它为准则。以前,读低年级时,我还不能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身为小组长的我,为了下课能多玩一会儿,而请别的同学帮我收作业,听背诵,编些小理由让自己得以偷懒。放学回家后,我还把这件事打趣着讲给妈妈听,妈妈听后,眉头一皱,让我把《论语》找出来,再读一读。当我读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时,妈妈让我停下,细细地为我讲解其中含义。我这才理解了妈妈的用心良苦,想想这八个字,再想起我为了玩而总麻烦同学,想着想着,我的脸滚烫滚烫的,为自己偷懒的行为而羞愧不已。是啊,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怎么能强加给别人呢?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每每读到这句话,我总能想象孔子当时站在河边,感叹时光如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那种惋惜与无奈。我们既然留不住时间,那就让我们把每一分每一秒都用在最需要的事情上,做到惜时如金吧!读《论语》,也让我慢慢地改掉了做事拖拉的坏习惯。

  如果我们对学习缺少兴趣,把学习当作无聊、枯燥的`事情,那是很难将学业学好的。不妨读读这一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相信,你也会和我一样得到启示的。而当你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的时候,就会乐此不疲,渐入佳境。

  《论语》是一杯甘醇的美酒,令人回味无穷。那淡雅的书香,耐人寻味的字句,在不经意间,洗涤了我的心灵。读着《论语》,我受益匪浅,在它的陶冶下,我相信我的人生必将变得更美好。

  《论语》读后感 篇5

  论语,一部全世界瞩目的经典著作。多少人在这本书的熏陶下成才。九岁时,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翻开一本带有注释的《论语》,一下子就被文中每一句话蕴含的道理所吸引了······

  什么是论语?论语是由孔子及他的徒弟们的言行编成的一本书,书中的语言及其精简,少了一个字就无法理解整句话的.含义了。细细品读,书中的每一个教悔都循循善诱,娓娓动人。

  翻开《论语》第一句话便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很早就听到过这句话了,意思也早已记在脑中,便是“学了知识以后,按时去温习他,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别人不知道自己,自己也不懊恼,不是君子吗?”以前我总是不以为然,但如今我却十分肯定这句话,就如我们背单词一样,若不去常常复习,很快就会忘记。只有常常去复习,一个单词才能永远记在脑中。远方有来了一个可以与自己谈心的朋友,可以与自己分享喜怒哀乐,难道你不高兴吗?一个平易近人,做事不张扬的朋友,难道不算是“君子”吗?

  就算是书中的第一句话,他也令我在生活中受益匪浅!

  四年级的时候,我爸爸开始教我学《新概念1》。我们用一个本子当做“生词本”,把每天不会认的单词都记在这个本子上,没过几天,本子上已有了60多个单词。爸爸叫我时常翻翻这本本子,可我去总是把这句话当耳边风。几天后,爸爸看我生词本上的单词一个都认不出来,叹了口气,语重心长的对我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像你这样学了就忘,‘生词本’还有什么用?只有时常温习,才不会忘记!”以后,我谨记爸爸的教诲,每天都翻翻“生词本”,果然记住了所有的单词。爸爸看我有了进步,脸上露出了欣喜的笑容。我自己也十分高兴。学而时习之,果真“说乎”!

  如今,再次翻开《论语》,一个个教诲又回荡在脑中。《论语》的道理为何这么多?都是“论”出来的!

  《论语》读后感 篇6

  交友之道——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孔子讲交友理想中的是中行之人,就是优先会选择守着中庸之道行动的人,如果不能和中行之人交往,退而求其次,孔子讲我肯定是跟狂和狷这两类人往来做朋友,“狂”是傲慢自大的意思,有点类似于今天的愤青;“狷”是耿介、洁身自好的意思,有点类似于孤僻的人。孔子为什么要和狂者、狷者交朋友?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思考问题有阴阳两面,狂者的缺点是骄傲自大,但是他们的优点是有进取精神,狷者的缺点是比较孤僻,与身边的人格格不入,但是优点是有自己的人生底线,原则操守,有些事情是不做的。我们从中可受益,一个人最好跟仁人志士,跟君子来往,如果没有,就和狂和狷两种人来往,这是儒家评价人的标准和交友准则。

  孔子谈仁——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孔子也谈到刚毅木讷近仁。刚是刚强,毅是坚定,木是呆板,讷是言语比较迟钝。孔子说有这四种性格就接近仁了,他提倡者四种品德。起初喜欢华丽动听的言语,实则易不实,巧言令色鲜矣仁,言语贵简,忌烦,言简意赅就好。猜想毛主席给自己女儿取名李讷,可能有美好期待在里面吧,其他章也谈到孔子提倡守仁守礼,提倡有知,仁,庄;厌恶四方面,总结起来就是不仁,不义,无礼,无智(缺乏明理之心)的人。对照惭愧,犯过很多,须重点修八德,尤其是仁,仁为本,本立道生,切身落实才是功夫,当事上检验,事上磨练。

  求同还是求和——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我们非常熟悉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我的理解是如果两个人人生观,婚姻观,价值观,谈任何的'问题观点都一样,那可能其中一个人就是多余的,所以作为君子不追求同,允许差异,求同存异,处和谐就好,但是小人追求的正相反,忽略相互理解和包容,忽略和去求同是忌讳,这种一致也只是表面的,意义不大。对照更发觉自己的问题,经典智慧,引人深思,学而实习,受益良多。

  《论语》读后感 篇7

  《论语》是一部启迪人心的经典著作。它像一朵瑰丽的花,芳香而持久;它像一颗明亮的星星,闪耀着几千年,这不是真的。即使是第一次见到《论语》的年轻一代,读了之后也懂得很多

  通过阅读《论语》,我了解了交朋友的方式。孔子说:“三友有益,三友有害:友直,友懂,友闻多,益;友开,友柔,友易学,友有害。”是的,一个好朋友就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书字典。在与他沟通的过程中,你总能得到有益的帮助:当你犹豫不决、优柔寡断时,好朋友广博的知识可以帮助你做出正确的选择;当你取得成就和成功时,好朋友的坏话可以让你清醒;当你有缺点、犯错误时,好朋友的'直言不讳可以教你修补漏洞,坏朋友就像泥沼和泥潭。与他们交往会使你不知不觉地陷入其中,你越是深陷其中,伤害就越大。”《论语》让我明白,交友的方式是要小心,善于交友,乐于交友,不要以牺牲他人为代价交友。

  通过阅读《论语》,我了解了心灵的方式。在《论语》中有一句对白:“司马牛有曰:‘人皆有兄弟,我无兄弟。’”紫霞说:“商人说天上有生命,有财富。君子有礼而不失,待人有礼。全世界都是兄弟。为什么绅士没有兄弟?”这句话我有一个道理:人生的第一件事,就是能够正确地面对人生的遗憾,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它们,而不是纠缠它们,一遍又一遍地问天地,这只会加重痛苦;我们应该尽力弥补这种遗憾。这就是《论语》告诉我的生活方式。

  通过阅读《论语》,我了解了生活方式。儿子在四川说:“时间就这样飞逝!日日夜夜。”是的,在哲学家看来,奔腾的江河不仅是一种自然存在,更是一个不可阻挡、不可阻挡的时代。孔子望着流水叹了口气,同时也向自己、向学生、向后代描述了这样一条人生道路:“我有五分之一,我愿意学习,三十分之三十,四十分之四十,不分迷茫,五十分之五十,六十分之服从,七十分之七十,心甘情愿,不超过当下。”人生轨迹并不适合我们每一个人,但我们可以以此为参照来设计自己的生活方式,即认清人生目标,珍惜时间和努力工作,走出自己的人生轨迹,首先,我要珍惜时间和努力学习,抓住白天和黑夜。

  当然,《论语》教了我很多东西,比如君子之道、理想之道、仁义之道只是纸短墨浅。我怎么能说得清楚。

  《论语》读后感 篇8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宣扬“仁”。在《论语》中,孝道有着不可动摇的低位。中国人自古认为百善孝为先,把孝道作为道德之根本。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年轻学德的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对现在的你来说,你一定认为孝只要做到能养父母孩子吃饭就行了,但狗了、马了之类的动物都会喂饱幼崽儿,如果人不能做到持之一恒的照顾老人小孩,那人还跟动物有区别吗?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之一就是可以探知他人的心理,对父母尽孝不只是物质上的供养,还有精神、心理的关爱。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意思是孩子孝敬父母,不能使父母为自己忧愁。只有自己有疾病时,父母才为自己担忧,其余一切都不能使父母担心。“事父母能竭其力。”一个人通过努力可以做好很多事,让父母欣慰。只有生老病死,这种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事,让父母担忧也是没办法。除了这些人力不可控的事,其余的都做好,不让父母担心,这样就是孝。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这句话告诉我们:侍奉父母,他们若有过失,要婉言劝告。话说清楚了,却没有被接纳,仍然尊敬他们,不要违逆对抗,继续操劳而不怨恨。这句话明确了侍奉父母不能唯命是从,孔子反对愚孝的绝对无违,应该以道义为标准,客观对待父母的对错;如果父母做错了,却不听从自己的劝告,也要履行孝道,绝不能对父母产生怨怼之意。

  《论语》告诉我们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是一座思想的宝库。如何做人,是一个终生的课程。

  《论语》读后感 篇9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以德,是孔子的为政思想,强调道德对国家治理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原则。作为后生,乃十分敬佩,并加以学习思考之,于是作简单浅显的认知如下。

  一、岁幼时的德化

  就个人而言,我认为在岁幼时,养成的生活习惯或道德品行都一直影响着我,有一些甚至是可能会影响着我的一生。我想在岁幼时的德育教化是一个人成长的开始,也将是这一个人的人生根基,因为在岁幼时不懂是非,更不懂德,这时的德育便是最佳时期,有意识的灌输,一定是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二、成长时的德引

  当我们踏入校园后,老师是扮演着道德引领的角色,当然也有其他的引领者。我便斗胆谈下我自己。进入大学后,当选学生干部,初衷为了在服务老师和同学的同时历练自己,到了这个位置上来,才明白肩负的责任和担当,当面对的'是一个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集体。我想,我既没有长辈身份的威严,也没有过胜过强的能力,用什么来博得民心,用什么来做好工作,那就是“德”。

  在面对一开始同学们不支持工作的情况,用什么去让他们有所改变,是退步、自我反思、自我总结并自我改变,这是“德”。是用适合同学们的方式去开展工作,是站在他人、集体角度去思考事情该如何处理,且在一定程度上要竭力降低集体负能量,提升同学们的思想素质,我想这是“德引”。我一直以来坚持重点抓班级学风建设、德风建设,在这一学期,班级情况转变相对较大。即使我陷入了新的困难旋涡,但依旧不改的工作初心——德引。

  三、成年后的德育

  工作后、成家后,我想对德的学习和使用更是要注重。当进入到一个工作的集体环境,或多或少都有着来自他人以及自己对他人的影响,如若每个人都注重“德”的修为,将会有更好的工作氛围。当有了家庭和孩子后,为人父母不仅要以德育子,更是要从自身做起,在自我的道德品行中潜移默化地让孩子得到教育。

  总言之,我认为“德”应该作为我们每一个人的终身修行。从古时的孔子到今天的楷模,时代一直在变,但“德”从未改变,它约束着我们,成为了人生的第一准则。做一个讲“德”有“德”的人吧,智慧居左右,让“德”点亮人生!

  《论语》读后感 篇10

  最近一段时间,通过阅读《论语》这本著作,使我懂得了许多人生哲理。而其中对我影响最深的,还是那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虽不是孔子的言论,却也是《论语》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它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出谋划策尽心竭力了吗?跟朋友交往真诚相待了吗?老师传授的知识复习了吗?作为一种反省自己的指标,它给我们的启迪实在是太多了。

  首先,它教导我们要常反省自己,明白自己行为中的缺陷,以避免自己再次犯错。其次,他又提到了生活中每天应当注意的三个细节:办事、交友与学习。只有做到了这些细节,生活才变得完整。

  作为捣蛋大王,我做的调皮事实在太多了,也的确应该好好反省了。

  譬如那一次,妈妈要下地干活,临走时让我把晾在院子里的衣服收一下。我嘴上答应着,心里却在想:算了,把这章看完了再去。可妈妈一走,我就把这件事抛到脑后去了,只顾着看书,好不容易把这本书看完了,妈妈却回来了。这时我才想到妈妈交代我的`事我没做,不由的低下了头,免不了有被妈妈批评了一顿。

  而在学习方面,我也好不到哪去。那天我们班学习《虎口藏宝》,下课后,我突然想到:如果故事的主人公是纳塔莉,那为什么提到其他人物的细节会更多些呢?那这种叙事特点又要归纳进那种写作特点中呢?我便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可直到放学,我还是没有丝毫头绪。本想第二天去请教老师,可一起床,这个问题却又被我遗忘了。唉!

  对待朋友,我的心眼又小得可怜。若是朋友伤害了我,就算创伤不大,我也会好几天不理他,弄得我俩很是尴尬,关系也越闹越僵。

  人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在哪里摔倒就应该在哪里爬起来。反省自己,就是防止自己重复犯错的最好措施。多想想自己犯了什么错,以后怎么办,才可以避免自己重复的犯错。

  人都会犯错,这是肯定的。但一个错决不能犯两次。多反省自己,就能少走些弯路。

  《论语》读后感 篇11

  今天,我看完这本书的前一半的内容,感觉受益匪浅,我大致认为这本书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我们有深刻的启发,一是为人,二是为事,三是为学。今天,我就第一个方面展开分析。

  在为人方面的名句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学而》;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等等。

  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

  这些内容给我的第一个启示就是:做人要正直磊落。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斗。

  第二个启示是: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

  第三个启示是: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帮助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孔子强调做人还要重视全面发展。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即: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籍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

  《论语》是一部非常高深的著作,值得我们反复研读,我会继续研究,以更好指导我的人生。

  《论语》读后感 篇12

  《论语》是孟子与其说徒弟所编,虽然是几千年前所编的,但或是让全球、让老百姓,更要我获益匪浅。

  子谓:“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的中心思想是为人处事要求真务实,不可以将信将疑。我一直把这句话作为耳边风,不以为意,直至六年级危教师讲这句话时,才要我对他造成了兴趣爱好。亲人老说我学习培训情况下不清楚好方法,可是我却一直打断她们,这才造成我考試吃完大亏。

  还记得那就是桂花树脱下她的普普通通,逐渐显露光辉时,我却在考试场上犯了愁。伴随着一生声吹哨声,数学考试开始了。刚开始答题,有的同学们却发愁了,眉头紧锁,可是我却游刃有余一般。我就用鄙夷的眼光看了看她们,从心里将她们狠狠地取笑了一番,才再次解题,写着写着,我的`面色却骤然一变,死死的盯住这道题,一只手挠了烦恼,用嘴啃着另一只手,身上不断地出汗。这时候,我好像看到学生们对于我指手画脚,基友对于我坚起的拇指已慢慢往下,这打断了我的思路。这道题是老师说了很多遍的呀!原是那样悔恨的我,却被想像所打断,气恼到眼睛基本上喷出来本质的火苗,因此我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在试卷上乱蒙开过。因为这道题造成我后边的思路错乱,人的大脑早已奔溃。写完后因为我沒有查验,仅仅拿手精神不振的,悔恨的,捶了捶脑壳,便在脑子里回忆老师上课的关键点,可关键点都是与同学玩乐,唯一听见的一句话是:“谁也有不容易的?”我看了看学生们也没有伸手,也没有脸举起手来,这才“一错导致千古恨。”我灰心丧气,像霜打的茄子一样没精打采地垂在桌子上。试卷发出来后,你妈在了分数线上,这很有可能对差等生而言是阳光明媚,花开富贵;可对于我而言毫无疑问是一个瓢泼大雨。上语文课堂时,我像失了神一般,却猛然听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一看原先危教师在讲这则《论语》呢!这使我禁不住回忆了一下自身在数学教学上的行为,因此我迅速把这句话在心中念叨了几次,当做自身的人生格言。

  从那时起,因为我像桂花树一样渐渐地显露自身的光辉,无法阻挡。而求真务实的精神实质也是刻印在我的心里。

  《论语》读后感 篇13

  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沉淀在一本散发着油墨书香的《论语》之中,任凭他在岁月的风箱里被剥落的斑驳朱漆,任凭他在时间的长河中刷洗的一字不剩,然而这其中的灵魂所包含的所有美丽文化都以他安详的姿态静静的躺在那泛黄的纸张上。像阳光,播撒我心中知识的种子;像雨露,滋润我向善的灵魂。

  读《论语》,本只是为了完成老师看好书,写读后感的任务,可看着看着竟在书中发现了一个个灵魂,一个个穿梭于仁、学、君子与小人之间的灵魂。我还看见了一个君子坦荡荡的孔子,一个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孔子,一个刚、毅、木、讷的孔子,一个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孔子,一个事父母能竭其力的孔子,一个

  孔子是很讲究学的,在他的《论语》中就有学而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学与思之间的相辅相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告诉我们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的学习态度才会进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其实学习也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重要的是把握好自己的心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告诉我们要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地治学:温故而知新告诉我们学了就要重新再复习一遍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

  同样的,孔子也是个孝子,大爱存在他的心中,不只是对人民的博爱,还有对长辈们的孝爱。可是如今的人们渐渐地对孝这个字的认识越来越淡薄,原本闪光的字眼逐渐褪色,逝去了原本的光彩,而人也就因此这样坠入了一个他们自认为的'美丽却又失重的世界。孔子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句话完全颠覆了平日里人们眼中的孝子形象。也许你以为孝就是听父母的话,帮父母干活,有好吃的就给他吃,那你可就大错特错了!孝,是在心理上的安慰,而不是物质上的丰富;是对得起父母的期望,而不是为了他们的期望而去做一些损害道德的事情;是爱自己,而不是不顾自己的安危让父母担心、忧虑。

  《论语》读后感 篇14

  《论语》是我二年级课外阅读读中选择的第一本古典名著。这本书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的。书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它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

  《论语》中有许多人们都耳熟能详的名言:“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其中让我受益匪浅的当属“学而不思则忙,思而不学则殆。”意思大概是:只学习,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茫然不解,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当初读《论语》,只是咿咿呀呀地背诵《论语》里的句子,至于是什么意思,完全没有思考过。

  到了六年级,对《论语》的理解能力大大提升。在一节数学课上,杨老师给我们讲了一道有难度的题。我认真地听着,却一直不明白这道题的'道理。问了几个学霸,他们也是一知半解的。下课后单独找杨老师,杨老师又给我讲了一遍,还是没搞懂,因为上课铃马上要响了,这道题也被我暂时保存在我的移动硬盘——大脑里了。

  回到家后,懒洋洋地趴在沙发上的我,还是对那题没有灵感。眼睛的余光落在了躺在桌上的《论语》上,随手翻了起来。

  书上了一句话吸引了我:学而不思则忙,思而不学则殆。我在想:自始至终我都没认真地思考这个题,只是死板的纠结老师上课说的内容,当然理解不了。根据这句话,我拿起了纸和笔把题从头到尾推上了几遍,花了两个时辰,终于推算出了和老师一样的答案,我高兴极了,毕竟这是我自己思考的结果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让人明白,“学”与思“是”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两者缺一不可。

  《论语》中像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很多,哪怕你只践行了其中的一句话,你也可能会终生受益。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们要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这不单单是一个口号,我们要去实践它!让更多人们喜欢上它!

【《论语》读后感】相关文章:

《论语》有感04-28

论语的读后感06-01

《论语》读后感07-16

论语读后感(精选)07-20

(精选)论语读后感08-13

论语读后感09-05

《论语》 读后感02-19

《论语》的读后感03-09

论语的读后感03-14

《论语》读后感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