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圆的周长》评课稿16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评课稿,通过评课的反馈信息可以调节教师的教学工作,了解、掌握教学实施的效果,反省成功与失败原因之所在,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创造性,及时修正、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那么你有了解过评课稿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推荐)《圆的周长》评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圆的周长》评课稿 1
12月6日上午,与本校老师和学生共同度过了这难忘的一节课。 这是一节数学课,学习的内容是《圆的周长》,执教老师韦艳宁。本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实验中得到圆周长公式,并加以应用。韦老师的课在以下几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引入环节生动有趣
这节课从龟兔赛跑引入(乌龟跑正方形跑道,兔子跑圆形跑道),师生仿佛在赛场上,自然的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圆的周长。从学生熟悉的龟兔赛跑入手,学生觉得亲切;谁跑得远——这个问题又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个设计可谓“一箭双雕”。
二、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
本节课韦老师设计让学生测量圆周这一实验,学生在操作中发现多种测量方法,能正确的将圆周转化为易测量的线段长,学生在转化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学生会测量之后,韦老师出示了测实圆的圆周,然后与半径进行比较,从而顺利的引入圆周率已经圆的周长公式,成功的突破难点。在学生动手操作时,我注意到很多学生操作的方法都是一致的',原因是韦老师在让学生动手操作之前讲得比较细,不经意中就将操作方法定位了,我觉得在操作这方面,教师要大胆的放手,让学生发挥各自的智慧,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显然很有作用。
三、练习设计有层次性
在练习环节,韦老师设计了2个层次的联系。第一个层次是基本练习,在学完圆的周长公式之后,韦老师出示了2个圆,一个圆的半径已知,一个圆的直径已知。通过这道题目的练习,学生可以加强对圆的周长公式的认识与应用,初步巩固圆的周长公式。第二个层次的练习是应用练习,韦老师设计了选择和判断, 这样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将知识现学现用,在练习中让学生体会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首尾呼应有头有尾
在学生理解、掌握了圆的周长后,韦老师又回到龟兔赛跑图上,让学生用刚刚学的知识算一算,龟和兔谁跑得长。引导学生回到原来未解决的问题,学生通过计算发现米乌龟跑得长,再一次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强大作用。
《圆的周长》评课稿 2
《圆的周长》这个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长方形、正方形以及认识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前面学习,学生已对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认识,它们的周长就是围成它一周的长度,这为学生认识、概括、归纳圆的周长提供了知识技能基础。钟老师在教法上,以“复习铺垫——新知探究——新知应用”为主线,又在各个环节中设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合作交流、独立思考,各个击破,呈现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在学情上,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经历探究、合用交流等方式自主构建知识。全课教学活动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创设问题情境。
上课一开始,钟老师创设了李爷爷绕正方形散步的情境,让学生思考:李爷爷散步一圈走了多少米?这样的设计不仅复习了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强化了正方形周长与它边长的关系,又能为学生发挥自主性研究圆周长作好了学习方法上准备。然后把正方形变成了圆形,导入了新课。让学习猜想: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
教师的提问结合课件的播放,既创设了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又为后继学习和深入探究埋下了伏笔。而且,动画的演示过程,很好的展示了圆周长的概念,并利用正方形周长概念进行知识迁移,使学生较为牢固地掌握圆周长的概念,为后继学生奠基了基础。这样的设计体现了:“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的理念。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经验和知识,使学生处于主动探索知识的最佳状态。
二、在活动中实现有效学习
在学习圆周率这个教学环节中,钟老师出示实验报告单,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要完成这张报告单,首先要量出圆的周长,那么怎样量出圆的周长呢?教师接着引导学生结合具体实物思考采用什么方法量出圆的周长。然后通过大屏幕演示,归纳出用“绕绳法”和“滚动法”测量圆的周长,把这两种方法归纳为“化曲为直”法,有意识地渗透了数学的化归思想。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动手测量、计算、合作、交流等方式,得出圆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并通过分析比较,最后得出圆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的数,从而构建出圆周率的概念。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不仅用自己的脑子去想,并且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用,用身体经历,用心灵去感悟、体验。这样的教学符合新课程标准强调的体验性学生,其中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在具体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交流活动中,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实现了有效学习。
三、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单以后,让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在课件中录入结果后,让学生思考:从这次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通过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分析,归纳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总是三倍多一些,但实验的结果并不是完全一样,这时学生一定产生疑问:是不是不同的圆,它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也不一样呢?为什么我们的计算结果都不一样呢?
教师通过课件演示和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在圆周率方面的伟大成就,让学生蒙生一种自豪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一次思想与情感上的熏陶,激发民族自豪感。并解释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我们在测量时由于不同的原因导致出现了误差,以后进行数学实验必须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最后利用圆周率的意义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利用公式解答开始创设李爷爷绕圆形散步一圈走多少米?的问题,这样设计体现了前后呼应,使整节课更加严谨。
四、精心设计练习,巩固新知。
本节课的练习设计目的明确,层次清楚,有效的对新知加以巩固。判断题和选择题很好的抓住新授内容的重、难点,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把握,体现了“学数学、用数学”的教学观念。
纵观本课,教师紧密联系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准确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不断设置合理的认识冲突,促使学生进行有效的猜想、验证。
体现了“创设情境——大胆猜想——合作探索——归纳总结”的探索性教学模式,从而充分体现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圆的周长》评课稿 3
在秦xx老师执教的《圆的周长》一课当中,老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小组合作学习,等新课程理念都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和体验,具体总结有如下几点: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让学生建立了圆的周长的空间观念。
教师通过开课时让学生复习周长的意义,并指出封闭图形的周长,摸一摸圆的周长,书空圆的周长,加深了学生对周长的理解和认识,直观地建立了圆的周长的空间观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研究圆的周长的计算打好了基础。
2、课堂中学生的学习交流有时效,合作操作有分工,有要求,有效率。
在学生认识了圆的周长后,教师让学生先思考怎样测量圆的周长,讨论圆周长的测量方法,再让学生交流自己想出来的测量方法,学生汇报了线绕法、滚动法量圆的周长,这时教师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测量圆形物品,在合作操作的过程当中,分工明确,有记录员,计算员,操作员,汇报员,合作学习的效果好,教师走入学生当中进行必要的巡视和辅导。
3、自主探索,建立模型,学生亲自经历了圆的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让学生猜测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观察这些圆,让学生猜一猜,圆的周长与它的什么有关,学生在进行了猜测后进行推导,探讨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让学生分组做实验,拿出自己准备的学具圆,分别量出它们的周长、直径,并把数据填入书中表格中。学生观察数据,通过计算对比发现:每个圆的周长都是它的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些。从而得出,圆的周长与它直径的关系,突破了本节的难点。教师先介绍表示这个3倍多一些的数,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我们称它为圆周率,用式子表示: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π)。再介绍π的读写法,同时指出:圆周率是一个无限小数,小学阶段取它的近似值为3.14。然后再让学生推导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公式的推导直观,简单明了。再引导学生讨论:求圆的周长必须知道哪些条件,推导圆周长公式C=πd、C=2πr,通过思考、探索、分析、发现并总结规律,使学生学会了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4、练习设计有针对性。
在这一程序上教师主要设计了基础练习、综合练习、开放练习及解决课始问题等不同层次的练习题,促进了学生从不同角度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提高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不足之处:
教师的语言还不够精炼,提问还缺乏艺术性。
《圆的周长》评课稿 4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通过复习正方形、长方形周长的知识,引入圆的周长。余老师让学生自主探索测量圆的周长的方法,请学生说说他们的测量方法,并演示。有:滚动法,绕线法。余老师的这种教学方法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参与老师的教学活动。不过建议学生上台来演示效果会更好。接着学生分组动手测量手中圆的周长(用上述的方法),这加强了学生的动手及合作能力。
周长直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c d
33cm 10cm 3.30
48cm 15cm 3.20
26cm 8cm 3.25
31cm 10cm 3.10
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π)
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印象更深刻。然后再引导学生从公式中得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
C=πd=2πd
余老师的练习设计有新意,针对性强。课堂有老师的指导,学生的练,师生的互动体现较充分。不过创设问题情境可更好些。这节课余老师能理顺知识脉络,很好的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充分的了解本班学生的'原有知识,抓好课堂知识的落实,做好口头说理和笔练相结合。不过对于余老师的这节课也有两点建议:1.设计有深层次的练习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2.多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圆的周长》评课稿 5
《圆的周长》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圆的内容。本单元《圆》是在第一学段直观认识圆,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及其周长、面积的计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有关圆的知识。圆既是在其他平面图形基础上的拓展,又处处体现着“圆”的特殊性。本单元对圆的探索,将是从直线图形到曲线图形的学习,将是学生初步了解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的'开始。因此,在本课的教学时,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探索研究曲线图形的方法。
在引出圆的周长时,我要求学生借助手中的圆片,感受圆的周长,揭示圆周长的概念,进而引导学生探索如何测量圆的周长。而学生主要提出两种方法:滚动法和绕绳法,在讲解这两种方法时,引导学生认识到在探索圆的周长时,其实质都是将曲线转化成直线,感受此“化曲为直”的思想。接下来让学生通过类比正方形周长与边长的倍数关系猜想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反思自己这一堂课的教学,我觉得比较可取的一点是让学生事先做好教学准备(准备了三个大小不同的圆片与绳子),课堂上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实践,从而获得知识的过程。但不足的是,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实践的时间比较短,对于较好的学生给以的时间足够,但对于中等生与学困生的给以时间却比较仓促。另外由于部分同学课前预习过教材,导致在探索部分问题时,学生不假思索就将答案喊出,而对于出现这种问题时,我缺乏经验,只采用冷处理说出答案的同学的方法,又继续将课堂进行下去。
《圆的周长》评课稿 6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主要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注学生的合作学习:学生的发言出乎意料的精彩,我多次被感动的同时也在深深的思考: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给了本节课创新的舞台,虽然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精彩的思维,但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分工合作的过程显然对他们更适合。有些问题虽然可以独立思考加以解决,但在时间和精力上是不允许的。把不同的思维加以整合,并不断的加以补充、完善,这对每个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训练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课堂上的许多发言就是如此,有时候一个人说的并不完整,但经过补充,修改后就大不一样了,系统而完整,并且富有创造性,真是众人拾柴火焰高啊。在学习中,他们学会合理分工、与人交流,倾听发言等等,这些正是老师希望他们学习和掌握的,可以看到:许多平时并不合群的学生在交流中也很活跃,因为他们有共同的目标,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他们知道,这时候他们不再只是代表自己,而是小组中的一员,他们会积极的为了整个小组的荣誉而团结在一起,而在获得肯定和表扬后那种由衷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是那样的珍贵,学生会因此激发起更大的学习兴趣,投入更多的精力到学习中去。
二、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教师先通过甩动一头系小球的绳子在空中划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让学生观察、猜测圆的周长会与它的什么有关?学生很自然的联想到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或者半径有关。其次引导学生探索实验,在本课的教学中小组成员间互相协调、互相启发,人人动手主动参与,或用滚动法、或用绕绳法、或用卷尺直接测量来探索圆的周长和它直径之间存在的.关系。借助操作过程来启动思维,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探索获取知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最后引导学生归纳论证。通过实验,学生们很快就发现了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即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时教师给予充分肯定。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总结概括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C=πd和C=2πr,通过亲自实验,论证了他们刚才的猜想,成就感油然而生,更加激发了他们今后探求新知的热情与冲劲。
三、关注学生的自我教育
在阅读完祖冲之的一段内容介绍后,并没有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而是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读了这则小故事,你有何感想?”让学生自己谈谈体会与感触。正是由于教师充分信任学生,把教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起到了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学生们通过学习、比较,不但感受到我国源远流长古代文化,更激起了他们向古人学习、勤奋努力、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 当然,本节课带给我的还有教学不足的思考,比如课堂纪律和学生活动,小组交流和独立思考,全部参与和个体培养等等的关系处理,都给我提出了课题,为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扬长避短,日趋进步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研究素材。
总之,只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我相信课堂上将会有更多的精彩!
《圆的周长》评课稿 7
《圆的周长》这节资料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基础上,在学习了圆的初步认识,明白圆心、半径、直径及圆的特性的基础上,进而学习圆的周长的。
本课的重点是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难点是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推导过程,主要是圆周率的理解及其推导。
本节课学生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促进他们的学习方法的养成,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其主要为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分析,学会分工,学会分享。其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首先,我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探索出“用线绕”,“在直尺上滚”等直接测量圆的周长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出新的问题:“那我们能不能用这些方法测量出圆形跑道的周长是多少?在黑板上画上一个小圆如何测出它的周长?甩球出现的圆能量出它的周长吗?”使学生自己切实体会到“有些圆的周长没办法用绕线和滚动的方法测量出来”,从而再去探索新的方法,这使得下面的学习有了驱动力。我们说,要以学生为主体,其本质就是学生学习内驱力的唤醒和激发。
在接下来的引导中,我又较好地处理了圆的周长公式中,圆的周长与圆的直径的关系。探索圆的周长为什么要思考到圆的半径或直径?有很多案例在这一点的处理上显得突兀。在这节课中,我提出“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系呢”当学生说出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时,教师又进一步追问:“你觉得是和直径有关系,说说理由好吗”这就唤醒了原有的知识经验:圆的半径(直径)决定圆的大小。再接下来的猜想、探索、验证自然、顺畅,有了根基。
个性是在测量周长与计算周长与直径的比值这一环节中,我采用了小组合作法,小组同学有的测量,有的记录,有的用计算器计算。让学生在具体实验中,体会圆的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从而导入圆周率的教学,明白圆周率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推导出c=πd,c=2πr。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到达突破难点的效果,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的合作潜力、思维潜力、个性是创新潜力和实践潜力也能够得到发展。
同时,课堂上还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作用。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画面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圆的周长》评课稿 8
圆的周长这节内容,我是先在五(3)班教学的,课一开始,我先出示了蚂蚁和一只蝈蝈分别在一个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和一个直径是4厘米的圆上爬行动画,然后提出问题,他们两个谁爬行的路线长一些?问题抛出后,学生就自然而然的想必须分别算出正方形的周长和圆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会算,圆的周长不会算,自然就要想办法去解决。接着第二个问题是,圆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猜测可能与半径有关,与直径有关,接下来就是验证了,学生们利用圆规在课前准备好的纸板上画下几个大小不同的圆,自己想办法测量出圆的周长,并要求学生用周长除以直径,得出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可能是学生们用棉线绕和滚动圆的方法都存在差异,测量的准确度也不尽相同,要求好多组的学生起来汇报,也没有达到想要的3.1几倍,大多是3.2几倍、3.3几倍,不过没有关系,不影响教学的进程,当我告诉学生,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总是3.1几倍,也就是圆周率,以为新课就可以结束,下面就可以巩固练习了,这时有个孩子站起来问道,“为什么一定就是周长除以直径呢?直径除以周长行不行?”
我愕然了。是呀,谁说直径除以周长不行呢?是因为教材中例5的明确提出用周长除以直径的吗?是因为教材中要填的表格也把我们给框住了吗?于是,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孩子们,“你们认为周长可以除以直径吗?”孩子们立刻沸腾起来。“老师,我认为不可以,因为直径总是比周长小,直径除以周长得到是一个小数。”“你说的'不对,小数怎么了,小数也可以表示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老师,我认为不行,我们的书上就明确的写着,任何一个圆的周长除以它的直径的商都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如果是直径除以周长,那我们把它叫做什么呢?”,好家伙,说的有根有据。孩子们沸腾的温度也随之降了下来。我趁机总结道:“孩子们,你们说的都很有道理,我们在研究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时,是可以用圆的直径除以圆的周长的,因为不论是大圆还是小圆,直径除以周长的商也是不变的,它也可以表示出圆的直径和周长的关系,不过,我国的数学家刘徽早在1700年以前,他就用“割圆术”计算出圆周率是3.14,我们用实验来验证出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是因为我们要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实际上,等到你们上了初中就可以知道,对于数学家们和科学家们研究出来的成果和结论,我们可以直接拿过来应用。”直到这时,孩子们才奥的一声长舒了一口气。下课铃响了,我的任务没有完成,但我一点都不遗憾,因为我知道,下一节五(4)班的圆的周长这节课我应该怎么上了。
《圆的周长》评课稿 9
1、以持续发展为着眼点,重组教材,引导探究。
按传统数学教材,周长的概念描述为“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它的周长”。但我从数学新课程“空间与图形”的整体目标出发,从学生持续、和谐的发展出发,加强了“周长”与日常生活联系,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对“周长”的理解,并一一进行充分肯定,这样教学,充分反映了我对新课程理念的正确认识。教学中,我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以学生为探究主体,尽可能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自主评价,自我感悟,老师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共同参与者。在策略的比较中,促进了学生认知潜力和图形周长推理潜力的发展,体现了“跳出数学教数学”的教学思想,充分地让学生经历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学习探究过程,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带给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2、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准则,强调算法的多样化
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计算图形周长中的一种特例。它是经过人们的不断总结而获得的。它的特点是计算简便、迅速。但对初次接触的小学生来说,是把重点放在周长公式的结果上,还是注重引导学生在测量具体图形中探索周长的过程,则是两种不同教育观的反映。在教学过程中,我并没有采用传统的“公式─例题─习题”的教学结构模式,而是采用新课程努力倡导的“问题情景─猜想─建立模型─验证与解释─应用与拓展”新型教学模式进行的。
3、采用多种有效策略,调控探究进程,做到“自由而不散乱”
新课程强调“算法的多样化”,就必然要引导学生。但放手让学生进行讨论时,又可能出现吵吵闹闹、课堂气氛嘈杂甚至失控的现象。因此,应对新课程的教学,如何让学生充分讨论,又保证学习进程的顺利进行呢?对于这些状况,我认为首先能够有一颗“平常心”,同时有一些“容忍”,即在讨论与交流的过程中,有一些吵闹是难免的,但有两点原则务必把握好:一是吵闹的东西务必是讨论话题相关的,二是吵闹要不影响别人和教学进程。违反了这两个原则,教师就不能再坐视不管了。
但这节课中与探索新知中似乎有重复的地方,而且仅仅就这几个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说对周长的理解效果不必须好,这节课不能仅限于书上或教师给出图形和实物,完全能够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摸、画、量、算身边熟悉的物体或图形,透过超多例子感知各种物体的'周长。还有,在推导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中,我急于归纳公式,而忽略了过程。在今后的教学中,既要强调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但又不就应追求任何强制的统一。在类似的“计算周长”教学中,学生会有各种不同的算法,对他们的不同算法,教师不要急于归纳到公式中去,能够让他们说说算的道理。在多次的测量和计算的过程中,学生自己逐步会掌握用周长公式计算的方法。而是让学生透过独立思考、探究与计算的过程,自己会去体会他喜欢或者能够理解的算法,真正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和“让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新课程理念。当然,对一些不善于用周长公式计算的学生,也不必强求统一,随着计算周长经验的积累,他们慢慢也能悟出周长公式的好处的。
《圆的周长》评课稿 10
1、回味课堂,我感觉亮点之处有:
(1) 导入新课引发兴趣 : 介绍天坛的信息、借助天坛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引发对圆周长有关知识和计算方法的探索。
(2) 变灌输为探究 : 在探究测量圆的周长时体现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 在探究 圆的周长与直径有什么关系时,让学生思考圆的周长与直径两个量用什么运算符号连接好,让学生自己排除用加法、减法、乘法运算都没有意义、无道理、只有运用除法才有道理,加深了对圆周率的理解。
(3 ) 用活教材激活情感: 介绍 圆周率的历史和数学家祖冲之的史料,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人对数学知识的探索过程,了解我国在计算圆周率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使用建议:
(1) 要让学生先明确周长的'意义,让学生通过测量最少3组圆的直径和周长,两个量的关系只能用除号连接才有意义从而发现周长与直径的比 值是一个固定值,进而引出圆周率的概念,并总结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2)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的原因比较复杂,可以不必说明。
3、需破解的问题:
如何让本课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学生脑海中“扎根”。
《圆的周长》评课稿 11
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数学教学要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合作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产生构成、发展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圆的周长》教学设计中,透过生活化的情境导入,让学生从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关系,猜想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再透过小组合作测量、计算,最终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可见,让学生再熟悉的、感兴趣的'数学活动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使学生真正体验和理解数学,让他们明白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
2、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
我国著名教育家顾明远说过“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学问就是要学会问”。但是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到有问题呢教师务必启发学生主动想象,去挖掘去追溯问题的源泉,去建立各种联系和关系,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教师在本节课先创设一个问题情境,使学生感悟到:要明白圆的周长,能够直接测量,而直接测量圆的周长有时很麻烦,有时根本不可能,有没有更简单的办法促使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大家透过猜想提出假设,再透过小组合作验证假设,发现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3、介绍有关数学背景知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皮亚杰说:“一切成效的工作务必以兴趣为先决条件。”在教学中,我们可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学习的资料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教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初步了解有关数学背景知识,帮忙学生了解数学发生与发展过程,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结合本节课的教学资料,运用在网上查阅的超多资料,找到一个体现新的教学理念的契机:透过介绍“圆周率”的发展历史,来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激发学习兴趣。了解祖冲之在圆周率研究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正如新大纲所要求的,不仅仅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还调动起学生用心的情感,使探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陶冶。
《圆的周长》评课稿 12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以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思想为主导。
课前我设计了每人做一个圆并用自我的方法测量出周长,让学生经过自我动手经历变曲为直的过程,同时以小组为单位测量不一样圆的周长,再计算出周长与本圆直径的比值。
课堂上围绕课前问题展开,经过汇报,让学生从自我得到的数据中发现问题,引出圆周率,经过阅读了解圆周率并找到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接下来小组合作,探讨由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是圆周率到周长等于圆周率乘以直径的推导,再由直径等于本圆半径的二倍,推导出另一个公式。最终用练习加以巩固。
在课堂的实际教学中基本按设计来展开,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在圆的周长公式推导时,由于上头是文字,下头是字母,学生一时不知如何下手,如果那里能让学生转换一下也许会好一些。
2.给学生讨论的时间过少,没有让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
3.评价语言不够丰富。
第一节课纪教师努力创设平等、民主、安全、愉悦的教学环境,激趣引入、演示操作、指导学生合作探究周长的计算方法,力求让学生经历科学发现的完整过程。纪惠玲上完一节课,我们立刻在叶福泉教师的指导下共同探讨。李维准教师之后上了第二节课,针对纪教师上节课的不足处怎样引导学生猜想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系?,他做了一个简单教具:细绳一端绑着一个物品,甩动成圆形,细绳短,圆小,圆的周长就小,细绳长,圆大,圆的周长就大,体会细绳也就是半径与圆周长的关系,从而体会到直径大周长就长,直径小周长就短的道理。而其他的教学细节也更趋完美了。午时,我之后上第三节课,压力真的是很大。为了解决上午两节课精彩有余练习不足的弱点,我大胆使用了计算器,由于计算周长用到圆周率3.14,同学们算起来数字大计算繁难。使用计算器后,节省了较多的时间,同学们进行的练习更全面深入了。对新课的认识更加深刻了。
《圆的周长》评课稿 13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有利于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探索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也就是说,本节课学生学圆的周长时并非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而是学生主体富有思考性的探索过程。
一、重视实践操作,突出开放性和探索性
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是“圆的周长”,借助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从“圆周长意义”的理解,立足于学生的亲身体验和自由表达;“圆周长公式”的建构先从学生动手测量圆的周长的方法上,再到探索圆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整个过程突出开放性和探索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始到终让学生全方位参与;通过学生大胆猜想、动手操作、自主探索、讨论交流、统计分析,在充分的感知的基础上,发现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认识圆周率的含义,得出计算圆的周长的公式,整个探究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及获取知识得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二、精心设计导语,为学生搭建交流平台
课堂上,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可以给予学生创设良好的探究平台;轻松生动的教师课堂语言可以为学生营造开放宽松的课堂环境,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恰到好处的鼓舞激励语言,可以抓住学生的心,使学生一步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各抒己见的思想交锋,可以为学生搭建平等交流的平台;严谨数学推理,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人文精神。“同学们,昨天秋游玩的开心吗?现在老师继续带你去一个美丽的地方”“圆的周长就是什么?谁能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的周长”在“请你大胆猜想,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呢?”“圆的.周长是不是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要求圆周长,只要知道什么就可以了?请举例证明你的想法”等,精心设计每个环节间的导语,用质疑的方法引入每部分内容。
三、需要改进的地方
回味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情景的创设、问题的导入、活动研讨、猜想验证、巩固应用、总结评价,学生合作学习的体现、学生思路的展示和最后知识的反馈。整节课中,学生都在自主学习,教师与学生共同研究、共同学习、共同体验了获取知识的乐趣。当然,这节课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问题的导入过度得太长,老师牵得太死;猜想验证这一环节可以更紧凑点,每组研究一个事物就可以了,12组就有12个例子了;这样设计的话最后的练习时间就会更充裕一点可以把后面的解决问题的练习做练习一些;圆周长公式的导出,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得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是教师应利用学生的这一结论进行深入的追问:是不是这样的呢?进而在课件上演示。我备课时备到的环节由于时间紧在上课时忘了,我觉得使这节课有点缺陷。
《圆的周长》评课稿 14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探索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学远的周长习数学并非单纯的依靠模仿和记忆,数学学习过程的实质上学生主体富有思考性的探索过程。所以,数学知识的探索轨迹,作为学生是否主动参与的标志,展现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本节课探究的课题“圆的周长”,借助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从“圆周长好处”的理解,立足于学生的亲身体验和自由表达;“圆周长公式”的'建构,则是借助于学生主体的测量、计算、自学、推导、论证等充分的实践活动而展开的。能够说,每个知识点的发现,都是学生自主探索的成果,而不是学生被动理解的结论。探索,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到达了最大化。
课堂上,生动搞笑的探索资料,能够给予学生愉悦的人文体验;开放宽松的课堂环境,能够给予学生充分的人文自由;恰到好处的鼓舞激励,能够给予学生强烈的人文尊严;各抒己见的思想交锋,能够培养学生民主的人文作风;标准严密的知识表达,能够培养学生严谨的人文精神;课堂生活的亲生经历,能够培养学生初步的人文道德。“你还想明白哪些关于圆的知识呢?”“究竟什么是圆的周长呢?谁能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请你大胆猜想,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呢?”“究竟圆周长与直径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要求圆周长,只要明白什么就能够了?请举例证明你的想法。”都是探索过程中人文交融的真实体现。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知识的探索是一条明线,它在课堂中的存在形式是“贯穿”;人文的交融是一条暗线,它在课堂中的存在形式是“渗透”;笔者认为,只有两者有机整合,让课堂成为“自主探究”与“人文交融”的平台,才能真正体现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现实,着眼学生未来”的宗旨
《圆的周长》评课稿 15
上完一堂课,无论成功与否,总会有许多感受,许多想法。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圆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以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为引线,采用“创设情境——大胆猜想——合作探索——反思归纳”的教学模式,将课堂向学生开放,大胆让学生探索知识形成的过程,鼓励学生去思考、去合作、去操作、去发现、去讨论、去实践。同时,教学过程的设计注重了学生知识的获得过程,更加关注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力求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并学有所乐,学有所得。我想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思路以及渗透的新课程的几点理念是无可非议的,在这堂课中,自我感觉落实得相对比较好的就是将思维还给了学生。圆的周长公式探索过程中的思维价值。因为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有倍数关系这一点,如果给了学生一点提示或暗示,那么,这个知识的思维价值就接近于零,学生对这个知识的神秘感及探索的兴趣也会荡然无存。那么学生就不是在探究发现,而是在验证;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就不再是发现者与探究者,而是简单技术的'操作者;学生训练与提高的不是思维,而是简单的操作技能。只有保护好了问题的思维价值,学生才既学会了知识,用增长了能力,更关键的是提升了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培养和发展了探究发现的能力。但是,“理想的课程”如何转化为“现实的课程”,差距是存在的,这当中仍然有许多值得深切关注的因素。就拿本课教学而言,实施下来,就暴露出许多问题来,比如作为教师在引导过程中是否得当,对学生的差异是否真正考虑过,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是否合理等等。而作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方面,课后的反馈中同样暴露出一定的问题,表现在部分学生对圆周长、圆周率的理解不够到位,圆周长的计算公式的推导在教学中还没有真正达到水到渠成,所以学生对公式的理解也存在肤浅的一面。
这节课落实的最不够好的是当学生通过动手测量,得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一些数据后,组织学生交流不够,不充分,而且选用的数据具有很大的片面性,这样得出结论的过程比较生硬、牵强。同时也影响学生分析、对比、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因而,今后我们在数学课堂演绎数学文化、数学精神等层面的同时,要如何兼顾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如何使我们的课堂活中有实,实中见活,我想这应该还是有一定的启示意义的。
《圆的周长》评课稿 16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运用“问题解决”思想,以问题导学,引导学生不断寻求策略,不断解决问题,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使学生较好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并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在教学中,利用设问把新旧知识的联结起来。学生在学
习过程中,当原有知识经验和新理解的信息不相适应时,会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会产生一种力求统一矛盾,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所以在新旧知识的联结处设问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起他们探究知识的欲望。
在这节课上,当学生说,圆形的周长能够用尺子测量出来后,我们先进行了演示,后立刻抛出问题:我们有的小区里有圆形的花坛,我要明白它的周长,我怎样去滚呢?并用一根拴有小球的绳子不停的甩动,构成一个虚圆,继续问:这是一个圆吗?要明白它的周长,我怎样滚怎样包呢?如此一来,学生带着寻求新知识的强烈欲望,进入新的学习情境中。
精彩的课堂来自精彩的预设,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课前做出周密的策划,这就是对教学的预设。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但要有精彩的课堂生成,我们必须作精心的预设。生成,离不开科学的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一堂课前,我们总会精心设计每一节课,而教学的每个设计、每个活动都离不开课前预设。预设时,我们要直面学生的数学现实,即: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确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因为仅有在预设上多下功夫,理智地认识生成,才能更好地解决课堂生成的'问题。新理念指出: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课堂教学应当焕发生命的活力。生命状态的数学学习是生成的数学学习,它不该根据预设教案按部就班进行,而是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随着数学活动的展开,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迸发,新的学习需求、方向不断产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这就是生成的课堂教学。在这样课堂上,学生才有更多的机会用自我的独特方法去认识体验所学知识,同时还伴随着许多意外的发现。我们备课的重点就这样放在了精彩的预设。
【《圆的周长》评课稿】相关文章:
圆的周长评课稿03-04
圆的周长评课稿09-22
圆的周长评课稿06-08
《圆的周长》评课稿12-22
《圆的周长》评课稿01-09
[热]《圆的周长》评课稿07-04
《圆的周长》评课稿精华11-22
(优秀)《圆的周长》评课稿09-04
圆的周长评课稿模板09-29
《圆的周长》评课稿必备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