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语文评课稿1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评课稿,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我们该怎么去写评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评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评课稿1
本文是老舍先生另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听丁老师的课,给人清爽舒服的感觉,让人耳目一新,赏心悦目,对我的启发很多。下面我就讲讲自己的几点看法。
1、字词教学,稳扎稳打
也许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完全有能力自学生字,但是生字词的教学即使在高年级阶段,老师还是有义务提示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丁老师的这堂课便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如:在学生朗读生字词时,有几个词比较难读,比如“一撮儿、小疙瘩”等难读词语,丁老师就及时地进行纠正,并让多错的孩子重读,让全班学生齐声朗读易读错的字音;虽然所用的时间不多,但是这对于学生而言,生字词的读音掌握还是扎实的。
2、以情促学,思路清晰
《母鸡》是通过描写作者对母鸡看法的前后变化,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赞颂之情。在体会作者由一向讨厌到不敢讨厌的情感过程中,丁老师紧扣文章的情感主线,让学生快速找出文中两处写作者对母鸡态度变化的句子。从而让学生把握作者的情感来梳理文章的脉络,学生的学习目标进一步的被明朗化,有着很强针对性。
3、关注语言特点,指导写作方法
以往的教学我们都比较关注课文的内容,比如我们经常会问学生,文章是哪些地方让你感觉到什么?现在的新课标要求老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语言特点,即作者是如何写的,通过学习作者的写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丁老师这节就比较关注文章的`语言特点和写作方法,比如在教学课文4到8自然段时,丁老师就提了这样的问题:那作者是怎么写出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的?而不是问学生你从哪里看出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仅仅是一个问题不同,体现不同的教学理念。然后在交流过程中,当学生讲到一个句子时,丁老师就会引导学生关注句子的语言特点,如第五节,丁老师说作者就是这样抓住动作,把一只负责、勇敢的母鸡栩栩如生地带到我们眼前。在教第六节时,丁老师这样小结:作者就是通过这种对比写出了对母鸡的喜爱之情,等。这样的引导和小结,让孩子关注到文章的语言特点和写作方法,为后面的小练笔和本单元的作文奠定了基础。
4、精心设计课堂小练笔留足课堂实践时间
语文课堂提倡给学生更多自主实践的机会,一节课应该是听说读写相结合,所以一节课应该留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动笔写写,培养孩子写的能力。丁老师这节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她通过多次试教,反复琢磨小练笔的题目,最后让学生运用本节课学到抓住动作,运用对比等写法写自己熟悉的一个动物的一个特点,这样的设计既把本课的写作方法落到了实处,让学生扎实掌握,又让学生有话可写。
语文评课稿2
今天听了同事的课《秋天的怀念》,她采用的是板块式思路。教学积累铺垫后是三个主要活功:活动一,朗读感知一篇说题目含义。活动二,品读学习一点,赏析文中细节,品细节之妙。活动三,精练一段,五个话题精读结尾段。
回顾整个课堂:思路清晰、提问精粹,积累丰富,品读细腻,活动丰富,很有余老板块式风格。
对这样的名篇有太多的设计思路,但我总认为这课的重中之重是,让学生明白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表达怀念之情的。引导学生抓住“三个没想到”去体会出作者情感的`变化过程,和字里行间双向交流的情感。
我的思考:1.本文情感的变化,学生从读文中就可体会出,让他们从读中体会比直接讲出好。2.文中重点是引导学生如何通过细节描写去表达情惑,而不是表达了什么情感。3.对史铁生知识的铺垫不够到位,特别是他残疾后的重大文坛成就。4.过渡语的设置,从文意感知到品味细节,应有过渡。文中的怀念之情是通过一个个典型的细节描写来展现的,自然切入细节的赏析。5.同时对细节的赏析,方法规纳不到位。本文细节很典型,就是三个抓住“抓神态、抓动作、抓语言”,应让学生人人落实会规范赏析表述,给学生以方法。6.朗读指导应渗透在学生朗读课文中,本文是很好的训练朗读素材,而朗读指导上欠缺。7.板书上没有题目,设计上只有三组难字。8.在模仿学习名家的同时,该如何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上次余老评课时指出,公开课必须是完整的课,无论课文多长都一课时完成。如《鸟》讲第二课时就不好。这点我不敢赞同,本节课对七年级学生而言,一节课从字词积累落实到文意把握、细节赏析,精讲段落全部落实难度太大。
个人更欣赏一节课落实训练一点,如本课一积累铺垫,二朗读赏析。学生只要把细节的赏析、运用真正掌握,会赏细节会写细节,无论对他们今后的阅读还是写作都会有大帮助,那就是很成功的。
语文评课稿3
《盘古开天地》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故事极富想象力,文字叙述生动。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分三个部分,把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过程描写得非常清楚。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听了赵老师的课后,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指导个性朗读
在朗读指导“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时,老师先让学生找到描写盘古动作的词,自己做动作,感受抡的力度,再指名读,学生读得不理想时,耐心指导,问:“他抡起斧头时会怎么想呢?”生答“我一定要劈开。”就这样引导学生带着这份决心再读,体会抡的力量。并通过范读指导学生重音轻读。比如:引导学生“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轻声读,“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重音读。通过这样一步步的引导读,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感悟能力。
二、在表演中体会
让学生在阅读中表演,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为了让学生体会盘古因为每天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而累得倒了下去。赵老师边范读边让学生表演,学生两脚蹬地,两手顶着天,当老师读完,问你们有什么感觉时,学生都纷纷说累死了。老师马上过渡说:“你们坚持了几分钟就感觉累了,可盘古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着……”,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盘古开天地的艰辛。
三、充分发挥想象
教学时,赵老师扣住重点,在引导学生朗读的时候,通过引导学生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如第四自然段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的.巨大变化描写很具体,她让学生学习后问:“作者在第四自然段偷偷地把一个想象空间留给了大家,你们发现了吗?”让学生从书中省略号引导到让学生自己想象盘古身体还会发生哪些变化?让学生想象,同学们说得很生动。
四.重视方法指导
赵老师教学过程中很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时刻提醒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让他们一边读书一边做批注,无论学生的程度是高还是低,无论学生体会得是深还是浅,他们都在品尝学习的快乐,他们都在收获着。
语文课堂是缺憾的艺术。我听了这节课后,有两点想法,提出来与大家商榷。
1、借助媒体教学,固然有它的独到的优势,但学生阅读文本还是要回归课本中来,近距离接触,或许效果更好。
2、可适当添加小练笔。
语文评课稿4
在高**老师教学的《和田的维吾尔》一课中,教师大方的态度,细致的讲解,精美的课件,深深地吸引了我。
一、和田的维吾尔离学生生活遥远,开头出示地图,使学生对维吾尔和和田有了初步的印象,教师准确地把握了学情,为课堂教学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二、讲解清楚细致,引导得法。教学中,高老师通过抓中心句,重点词去理解,去品读,效果较好。如,在学生交流了自学情况后,就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能够反映和田维吾尔人性格或精神的'语句。抓中心带动学习的积极性。了解了维吾尔人的特点是:豪气与乐观的维吾尔族,酷爱土地的维吾尔族,爱美的维吾尔族,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
三、课件制作精美,图片的出示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随着图片的演示,学生身临其境,仿佛走进了和田的维吾尔,感受到了它的美。学生如同进行了一次免费的旅游。
语文评课稿5
“巧”——“桥”入“引”出
陈老师对课文“吃”的很透,深刻理解了文章内涵。这可以从教学设计上可看出。如一开始,让学生谈谈对生活中的“桥”的理说说“桥”的作用,以此自然过渡到所上新课里的桥——“生命桥”,从题目上感受这座“桥”的非同寻常,此时学生心里已有微微的震撼,也很好地勾起学生想进入课文一探究竟的欲望。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在品读、会文,学完了整篇课文之后,陈老师又回到题目“生命桥”上,通过提问“‘生命桥’为什么加引号?”这一核心问题,使学生加深对文章(课题)内涵的理解,这一问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活”——一个活“字”游“文”有余
陈老师这节课的教学环节非常灵活,教学安排从学情出发,体现了她的教学智慧。如在学习课文前的`以“词”进“文”,陈老师先在大屏幕上出示这课的重要词语,让学生读读、说说、想想,在帮助学生疏通阅读障碍的同时又利于学生结合这些重要词语来理解课文,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在讲“悬崖”一词时,让学生想象、联想与“悬崖”及其与其有关的画面等,接着就以“一个与悬崖有关的故事”引领学生步入课文,开始学习新课。又如在学习整篇课文时,围绕“哪个地方/句子让你感动?为什么”这个问题,充分训练了学生”说“的能力,并且在学生的“说”中,一步步引导学生走入文本;以“猎人心里怎么想”为开放性的问题,给予学生想象空间并组织交流,巧抓想象点,让学生发自内心的来感叹羚羊们的这一壮举,赞叹这一奇迹;用画图法讲解“怎样跳”这个环节,并也让学生自己画下来,这样可使学生更直观的了解了课文内容,解决了本课的重难点;在接近课的尾声时,陈老师播放了一幕幕感人的画面??——5.12地震,98抗洪,非典,请学生观看,以此提升“奇迹”内涵。棒!
语文评课稿6
《鸟岛》是一篇介绍旅游胜地的文章,学生中几乎没有人去过鸟岛,于是教师在情境创设方面注重了连贯和整体感知,充分运用多媒体图片、录象等手段,并结合课文朗读,帮助学生建立起对鸟岛的印象。听了吴老师讲的《鸟岛》一课,我真的被鸟岛上秀丽的风光,翔集的鸟类吸引住了,仿佛自己就身处课堂,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品位,一起赏析,一起感悟……虽然本课也不尽完美,但它多少会给我们一些启示,一些成功之处值得我们学习,我想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主动探究
首先吴老师能在上课开始,播放鸟鸣的音乐,老师带着学生“飞”起来,并徐徐展开画卷,以音乐作为导入新课的凭借,可以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驰骋丰富的想象,引领学生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全身心投入本课的学习。
二、学法渗透扎实有效
吴老师能深刻领会新课程理念,重视“过程和方法”目标的达成,并渗透于各个教学环节之中。整堂课吴老师十分注重读书方法的具体指导,在本课教学中,吴老师指导学生时做到了“使其言皆若出于我口,使其意皆若出于我心”,启发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促进学生感悟课文。此外,吴老师还注重评价,让学生也参与到评价中来,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中学习,激发读好课文的兴趣。
学生在充分朗读第三节的基础上,吴老师让学生画一画鸟窝和鸟蛋,实际上就是把抽象的文字还原成具体的形象。吴老师让学生在黑板上合作完成大型“鸟窝多、鸟蛋多”图的过程,又促使学生再次进入文本,研究文本,因此是一个领悟语言文字、体验意境美的过程,同时让语文与美术、与生活有机结合,学生可以展开想象,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达到知识能力与情感的综合。
三、运用媒体解决难点
理解“陆续、密密麻麻”,也是学生学习上的一个难点,而吴老师巧妙地运用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欣赏鸟岛的同时,尽情地表达自己的心情,又对学习内容进行了深入的理解,一下子就明白“哟,这就是陆续(密密麻麻)呀!”这样,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同时学得轻松、主动、愉快,体现了主动学习的快乐。
吴老师还通过课件播放课文朗诵,让学生看到闻名中外的青海湖鸟岛春夏两季的景象和鸟类活动的情形,插图中的静态的、呆板的景物都变成了动态的、活泼的生活画面,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整体感知词语,在色彩、形象、声音中整体感知语言,在思索、探究中理解语言。
四、读中想象展现自我
在这堂课中,吴老师把课上得开放而有活力,她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畅所欲言、展示自我的'互动空间,如:让学生在鸟鸣声中朗读第二节,之后让学生想象好象看到了什么?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展现了自我独特的想象力,争相出来回答,气氛相当热烈。吴老师在开放的课堂上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学习,同时,学生的观察、想象、说话、创造等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吴老师在教学的最后让学生说说你学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收获?这一环节相当好。学生在介绍过程中,不仅提高了概括能力,而且会自然而然地将课文中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并加以运用。好多学生说到要爱鸟、护鸟,保护生态环境,给鸟类营造一个安全、快乐的家园,让我们看到吴老师在“教书”的同时,“育人”的目的也已达到了。
总之,本课的教学很好地处理了理解内容与语言实践的关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与教师积极引导的关系,可以看出这位教师新的教学理念.
语文评课稿7
本单元是以好孩子好品质为主题编排的。故事从春游那天的午餐讲起。当小伙伴们发现玛莎不吃午餐时,都从不同的方面表示了关心。有的说没有午餐吃将是很难受的事,有的说背包可能丢在哪里。而安东把一大半面包放在玛莎手里,他关心的是玛莎需要吃午餐了。这些关心,玛莎最需要的是什么呢?这个故事童趣盎然,旨在说明一个道理:要用实际行动给予别人最需要的帮助。听了延双梅老师执教的这一课,我感受颇多。
一、教学设计浑然一体
抓住“小伙伴”从课题导入,从字理教学上引导识字“伙”,理解伙伴的意思,由此引出故事,检查预习中帮助学生理清了脉络,知道了课文讲的是玛莎和哪几个小伙伴的故事?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读到了小伙伴是怎样关心玛莎的`,生字教学在其中自然生成。
二、随文识字兴趣盎然
课文中要求认识的生字较多,教师巧妙的运用字理教学引导学习“餐”、“共”“伙”等字,让枯燥的生字教学也变得生气勃勃。孩子们又通过小组活动开动脑筋,运用自己的识字方法学习生字,合作交流,形成了积极的学习氛围。而学习生字的过程蕴含在了课文朗读之中,做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随文学习生字适合一年级学生的学习。
三、练习有层次有重点。
课堂练习读词语、扩词、读句子、读故事,层层推进,环环相扣。
总之,教师的精心准备才有精彩的课堂呈现,愿我们语文教师都能深入钻教材,让课堂更加时效。
语文评课稿8
发据人性的光芒,让人性的光亮闪耀,在浓浓的文学氛围中学生走进了童话的世界,去寻觅水晶般的童年记忆,净化自己的心灵,
1、课堂情境闪耀着“人性”之光。重拾美好的童心。让人性的美好追求,人格的品位塑造成为了贯穿课堂的主旋律。师生的守望中笑容倾城,回眸之间,花儿都笑翻了天;师生的聆听中童心宁静,凝神之际,鸟儿都撒开了欢。
以人性中最美好的童心做为本堂课学习的目标,也是教材处理和教学设计的切入点,在实际的课堂中不仅带领学生重拾了童年的美好,更多是在课堂上我们见到的生命本真的泉水在课堂上奔涌,那天籁般真实的声音和纯正的交流共鸣。没有刻意的雕琢,没有精心的修饰,个性的独奏与共同的交响,使课堂的氛围始终处在一种视听盛宴的感觉之中。教师的文学感染力和语态的亲和力、学生的智慧碰撞声和创新语,师生的合作情和共鸣声,过同创设了一个优雅中风趣的课堂情境。体验着、收获着、感动着、欣赏着,提升着。
2、教学设计透射着“智慧”之光。
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文学的魅力,在文学的熏染中回归并汲取的成长的给养。教学设计中学习方法的指导最为突出。
开篇学生自己讲童年的故事把所有的同学带回到记忆之中,在感受同学故事的`同时,也触及到了自己儿时的神经,触摸到了童贞的美好,教师进而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在感受的同时,捡拾自己曾经失落的童心;由生活中的故事过渡到文中的童话故事,教师侧重指导学生讲故事时的要求明确了此环节的设计意图后,学生讲述了故事情节后,教师又补充了一个细节(官员、大臣去看布),在此基础上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了从多个角度入手,运用多种方法去归纳人物形象特征,从此环节的设计意图看既让学生把握文中几类人物的现象,又让学生习得了自主学习的方法;采用了小组研讨基础上的对抗,并且在全面研讨的基础上又把不同类别的人物分配到各个小组专题研讨、分析。让学生在此环节中习得了合作性学习的方法。
课本情景剧的表演,把课堂气氛带入高潮,学生的表演入情入境,“观众”的情绪融情融思。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进一步把握人物形象特点,进而让 学生去品味形象时,感知真善美与假恶丑,从而过渡到对人性美好的发现。
用一个巧妙的过渡:你认为文中谁最可爱”把学生引入到对人性中美质的发掘,学生普遍喜欢小孩的纯真的同时,把学生带入到发现并重拾自己美好的心灵的层面。把课堂的气氛又一次推向了高潮。
综观整个课堂教学设计,透射出的是教师教学的智慧,教师导学的机智。
3、教学理念绽现着“俱进”之光。
当大部分语文教师还游离于课程改革之外,徘徊在模式探索门口时,停留在教学困惑之境而无耐时,郑旭老师无疑走在了课程改革的前列,在”目标导学式”模式的探索实践中,我们看到本节课就体现了这一教学理念。
强化预习的指导和预习的实效为课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节课只是在简短时间的默读课文后,教师就随机找学生复述课文内容,而且字词基础一概没有利用课上时间去识记检测,而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却没有此方面的障碍,明显的预习得非常到位。
教师出示的学习目标也非常切合实际,让学生在体验的历程中,认识人物/感受文学的魅力,找回童心,既有对学生知识的训练,又有情感的训练。导标自然,示标简洁而明确。
促标的环节更是凸显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无论是学生的自我”修炼”,还是学生的小组/大组/全班合作”研讨”,还是学生的探究/体验/感悟。无不体现了生命化课堂中学生个性魅力与共性实力的最大化的展示。真正的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教师也真正的成为了平等对话者。
验标环节也是精彩纷呈,学生在”小孩”的”启发”下走进了自己的童年,把童年中”隐秘”的故事讲述出来,释放了心中那一份份愧疚,真正的找回了自己的童心,唤醒了人性的美好。
4、教学语言绽放着”灵动”之光。
诗意的语言可圈可点,幽默的语言可拾可捡。圈点也好,捡拾也好,正是这并不多(因为整个课堂老师说的话真的不多)的教师语言引导学生入境、点拨提升、过渡衔接,使整个课堂充盈着灵动的智慧之光。
语文评课稿9
岑老师执教的《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文章语言优美且严谨、准确。
教学中,岑老师的课思路清晰,抓住“美丽”“有限”“渺小”“唯一”四个特点,引导学生感受地球不能被破坏。四个特点,岑老师侧重教学“美丽”和“有限”。尤其是“美丽”,岑老师通过很多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去感受,如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欣赏地球图片,又如看图片引导学生想象地球的美,还有带领学生美读等。学生在视觉,听觉的`冲击下,思绪飞扬,想象丰富,不仅看到了地球上那一片片广袤的平原,看到了地球上那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也看到了地球上那一片片蔚蓝的大海,看到了地球上那一片片金黄的稻谷……理解“有限”时,岑老师补充了大量的资料,告诉学生地球上的能源危机以及动植物灭绝的事实。美丽的地球,本来有什么,有什么,有什么,有什么,由于人类的不加爱惜,滥砍滥伐,后来没有了什么,没有了什么,没有了什么,没有了什么。多么残酷的事实,多么明显的对比啊!地球是目前唯一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她渺小,资源有限,所以人类只能爱护她,珍惜她。作为一篇文艺性说明文,指导说明方法是必须的。岑老师抓重点句引导学生发现打比方、列数字、做比较等方法,把知识点的学习和朗读指导结合起来,使说明方法的教学不枯燥,使学生的情感与教学目标形成统一。
语文评课稿10
听了政岩老师执教的《飞吧,你飞吧》这节语文课,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相信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会与我有同样的感受。我认为这是一节成功的、高效的课。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这节课首先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难点定位准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小萝卜头在监狱的痛苦生活,体会革命者对自由和解放的渴望和向往;3、学会九个生字,背诵课文第九自然段。教学重难点是:学习课文的细节描写,体会革命者对自由和解放的渴望和向往。我认为政岩老师在课堂上能够以她亲切的笑容,自然的教态,简练而精彩的语言引领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很好地完成以上教学目标,突破了重难点。
其次,教学环节紧凑,环环相扣。课堂的高效、扎实时时刻刻能从教学中体现出来。从师生简介导入---初读整体把握课文-----学生完成自学检测单----汇报自学结果-----精读课文,体验细节----诵读情感升华,在精读课文过程中还进行了写法指导,使得整节课内容更加充实。
第三,注重读中感悟,学中指导。政岩老师课前精心备课,深挖教材,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的理念。政岩老师本节课十分注重各种形式的读,如快速浏览、小组轮读、自由读,指名读、同桌合作读、齐读等,每一次读文,学生都有收获,都有不同的体验,课堂上老师能充分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体验,充分地给予了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平台。板书设计科学合理,能够突出重点,教师书写既有速度又美观,展现了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本节课政岩老师能够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凸显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主要体现在学生课前准备资料和课堂上独立完成自学检测单后小组汇报自学结果以及小组合作学习第二处细节描写(捉小虫—放小虫),在这些环节中既体现了个体独立思考、自读自悟,又体现了合作学习、共同探究,总之,所有的这些设计都能够体现出教师为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合作学习,独立思考,语言表达等各项能力所做出的良苦用心。
第四,政岩老师的课堂能充分体现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为本节课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的评价语言恰当及时,起到了激励作用。综观整节课,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学生的`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但是,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因此,就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我来谈几点个人的看法。第一,由于这个故事离现在孩子们的生活比较久远,如果只是泛泛地说小萝卜头被关在监狱里渴望自由,我想学生很难从内心深处去体会他对自由的向往,如果能在课堂的某个阶段播放一小段展示监狱状况的视频或者那种黑白的老电影,让学生真实地看到牢房是什么样的,里面的条件有多么恶劣,会不会更有利于学生对人物内心的体会,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第二,课文描写小虫美丽的那小段背诵在教学目标里是有的,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当堂熟读成诵是不是会更好地夯实知识的基础,使整节课内容更加丰满。
入情入境地读;对个别学生的关注程度不够;课堂语言再简练些
语文评课稿11
一、趣字当头,乐中求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年级孩子的注意力是无意注意为主,他们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容易分散,但他们对色彩艳丽、活动的事物感兴趣,因此调动各种感官,如看、听、读、演等活动能有效激发兴趣。老杨海芳师一开课,就用游戏的方式吸引学生注意,“打招呼”、“认识新朋友”、“变一变”等游戏活动,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生动的学习氛围,使课堂“动”起来,“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习“日”字时,老师示范一个大大的太阳,讲“日”字的由来,让学生理解“日”会发光发热等,生动有趣。
二、顺应儿童,适时激励
情是课堂的灵魂。一节好课需要老师用心灵去感染心灵,用眼神传递亲情,用语言去创设氛围,用激情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这种激情的释放需要教师的真情自然流露。如:老杨海芳师在学生读完后,及时评价:“你真棒!读的真准确!” “你坐得那么端正,听得好认真啊!”等,教师的评价到位、及时、语言朴实自然,深得学生。
三、方法多样,勇于创新
一年级的学生记得快、忘的快。根据学生的年龄小,好动、爱表现、记忆力强的特点,老杨海芳师将枯燥的识字方法换成找朋友、贴花、画画、比赛等形式,方法多样,勇于创新,既教给孩子知识,也教给了孩子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四、习惯培养,口诀强化
老杨海芳师的课堂上,好多对话,如:谁的眼睛亮晶晶?——我的眼睛亮晶晶;谁的眼睛看老师——我的眼睛看老师;小手——举起来;谁的耳朵注意听——我的耳朵注意听;头正背直脚放平——一寸一拳一尺远;心平气和——态度认真(写字)。诸如此类的口诀,说的.多了,学生自然形成了习惯。
总之,杨老师的这节课,以生为本,学生爱学习,乐举手,这离不开老师平时的教育方法和常规训练;教学设计体现了层次性和递进性,能根据学生的情况有效在处理教材,有机地变换教学方法;教法灵活多样,图文并茂,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紧紧抓住识字进行教学;同时,注意利用教材,结合学生情况对其进行行为规范和安全教育,随机引导学生了解一些汉字的巧妙变化,如象形字“日、火”的变化等,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一节课,生动活泼,井然有序,扎实有效,平稳和谐,自成风格,值得学习.
当然有一些小的细节,如树木的“木”学生组词时有困难,老师要及时引导;学生不认识小麦,说话练习时也有困难,老师该出手时要出手,该讲的还是要讲,及时引导学生走出学习困境。
语文评课稿12
一、揭题导读多韵味。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的把握,主要是强调学习过程中“情、趣、韵“的追求。课始,力求在读读背背,吟吟诵诵中引领学生进入一个诗意的春天。
方法一:导读揭题。
1、读句导入。读读下面这段话,并补充完整。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
2、齐读这段话。说说你对燕子的了解。
3、阳春三月,春天的使者燕子翩然而至,拉开了春天美丽的画卷。(出示课题,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4、自由读课文,捕捉几幅春天的镜头。(设计点评:把课文第一段话作为特殊的.谜面,以近似猜谜的方式引入新课的学习,更符合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既增添了童趣,又快速接触了文本,营造出浓浓的语文学习氛围。)
方法二:古诗营韵。
1、春天到了,站在春天的肩头,感受着春天的温馨和甜蜜,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人对春天的赞美。请同学们来背诵几首有关春天的诗。(根据学生的交流随机板书与课文有关诗句)
A.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B.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C.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2、明媚的春光里燕子翩然而至。(出示课题)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从课文中去发现这些诗句所描写的画面。
(设计点评: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古诗积累,导入新课学习,架构起学生旧知与新知的桥梁,使学生在吟吟诵诵中享受诗韵,迈入春天。)
二、品读积累守本位。
学语文最主要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能正确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而这必须通过学生的阅读实践来完成。以学生读通课文感知内容为基础,力求通过想像品读、配图解说、积累诵读等多种形式的阅读实践,进行不同层次地读,完成全程阅读。
方法一:概括品读,摘词解说。
1、概括画面。读着课文,你发现了哪些美丽的画面,给画面取个好听的名字。(预计学生能概括出“可爱的燕子”、“光彩夺目的春天”、“机灵的飞燕”、“春天的曲谱”等有关燕子外形、飞行、停歇及春光四方面内容的画面题目。)
2、圈点品读。哪些词语描绘出燕子的机灵可爱与春光的明媚,自由选择四个画面中的其中之一,找到相应的段落读一读,圈圈点点做上记号。
3、交流品味,感情朗读。
4、摘词解说。请同学们自选其中的一个画面,在小卡片上写上图的名称,在卡片上摘录关键词语,看着卡片介绍自己喜欢的这幅画面。
乌黑光亮俊俏轻快
剪刀似的
可爱的小燕子
斜着身子“唧”的一声
掠沾荡漾
机灵的飞燕
语文评课稿13
听了吴xx老师教学的《祖父的园子》一课,吴老师那幽默的语言,细致的讲解,耐心的指导,巧妙的点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感觉,语文课也可以这样生动。
一、抓住重点句段,讲解细致、透彻,让学生在重点句段中理解文章,体味情感。如“哪个词可以概括裁员的特点?”还有重复出现好多遍的“就”字,让学生深刻理解了蔬菜们的自由。
二、“我来写园子”这一环节,教师出示了例子“——了,就像——似的。——愿意——就——。”让学生仿照书上的句子来想象写。这样的设计,不仅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深入一层,而且降低了学生直接写的难度,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想象写出句子,通过当时的学生反馈来看,这一环节的设计无疑是成功的。
三、本节课朗读很多,形式多样,最突出的.是教师和学生配合着朗读,读出了蔬菜的自由,同时,教师起到了示范朗读的效果,使学生越读越有感情。还有后面的教师配乐朗读更升华了文章的情感。
四、教师最后对作者背景的介绍,使学生更加了解了其人,理解了其文,升华了其情。
语文评课稿14
夏老师执教的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小鹿的玫瑰花》一课中,他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深厚扎实的教学功底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一、贯穿一个“读”字
阅读教学应以读为主。整节课夏老师共设计了四个层次的读书,把“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教学伊始,夏老师利用课前谈话,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随机引导学生认识了“玫瑰”两个生字后,又告诉学生老师还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发生在小鹿和玫瑰花之间的故事。一篮玫瑰花,一个美妙的故事,学生读书的兴趣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
这时,夏老师安排了第一个层次的读书,要求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故事下面的“小鱼”、同学、老师或字典,读完后,再读读“小鱼”身上的汉字。当学生经过了几个来回认识了课文中的生字后,夏老师又鼓励学生进行轮读比赛,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要求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读后师生评议,以达到巩固发音,读通文章的目的。
这是第二个层次的读书。紧接着夏老师安排了第三个层次的读书,即要求学生默读全文并思考:课文讲了小鹿和玫瑰花之间发生的一件什么事?旨在了解全文大意。在创设情境,学习课文这一教学环节,夏老师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了第四个层次读书,即深入细读,引导学生在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比如,学习第一自然段时,在学生读的基础上夏老师问学生:你知道了什么?(小鹿很喜欢玫瑰花)你还知道了什么?(小鹿种玫瑰花很辛苦)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词语看出它很辛苦的?(常常、松土、浇水)你能把它种花的辛苦读出来吗?以上四个层次的朗读设计,环环紧扣,层层递升,使得整节课的朗读指导有目的、有层次,真正体现了崔峦老师提出的“每篇课文的朗读教学,要体现教师指导和学生学习的过程:由读得不完全正确到读得正确,读得不大通顺到读得通顺、流利,读得比较平淡到读出感情”。
二、体现一个“实”字
识字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夏老师在导人新课后设计了以下五个环节落实识字任务。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要求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可问故事下面的“小鱼”、同学、老师或字典,读完后,再读读“小鱼”身上的汉字。
(2)同桌互读。同桌相互合作,互帮互学,要求读的同学大胆读,听的同学认真听,当好小老师,读得正确的鼓励鼓励他,读得不正确的给他指出来。
(3)教师检查。先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再去掉拼音开火车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认读,尔后问学生:这些生字中你们认为哪个字最难记?(瘸、惋、骨)在学生达成共识后,夏老师引导学生采用观察发现的方法识记了“瘸”,形旁表义的方法识记了“惋”,汉字演变的方法识记了“骨”。
(4)在语言环境中巩固识字。把生字放回课文中,引导学生读带有生字的句子。
(5)在轮读比赛课文中再次巩固识字。从以上五个环节,可看出夏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读音、识记字形上走了几个来回,从而使识字教学既扎扎实实,又不乏灵活多样。
理解课文中重点词句同样是阅读教学的任务之一,夏老师的教学展示了引导学生由理解到运用的'过程,可谓训练到位。比如,学习第二自然段时,在学生看画面数玫瑰花的朵数时,徐老师问:你看到了什么?(我仿佛看到了玫瑰花渐渐地长大)“渐渐”是什么意思?你能用它说一句话吗?此时,你最盼望的是什么?学习第四自然段时,夏老师问:你从课文中看出了什么?(小鹿很悲伤)哪个词让你看出来的?(惋惜)能给它换个词吗?(叹惜、可惜)鹿弟弟很惋惜地对哥哥说,你能在他说的前面再加上一句话吗?(“唉!这些玫瑰花你白栽了……”)一个比较抽象的、学生难理解的词语就这样在语言环境中,在故事的情节中迎刃而解了。一节好的语文课,语文“味”要浓,训练要扎实到位,夏老师的课正体现了这一点。
三、注重一个“情”字
依据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语文既要教学生学语文,还要教学生学做人。夏老师在本课教学中以创设活动情境为主导,以境导情,步步铺垫,让学生进人角色,入境人情,与文本的主人公同悲、同喜、同思……从而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将学语文与学做人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很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特点。
比如,开课伊始,夏老师说:孩子们,我们已经是老朋友了,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一个礼物(出示玫瑰鲜花)。在学生的惊叹声中,夏老师又说:谁来闻闻,摸摸?(好香,好舒服)谁来数数它共有多少朵?(13朵)你们知道13朵玫瑰花代表什么吗?(友谊长存)你们知道夏老师有什么希望吗?这样的开课为以后小鹿和其他伙伴情感的升华作了铺垫。学习课文前,夏老师又创设了一个活动情境:你们愿意和小鹿做朋友吗?(愿意)那我们就戴上鹿家族的徽章吧!(好)我们现在都是小鹿了。学习第二自然段时,夏老师问:小鹿的玫瑰花有什么变化?(长出了许多花骨朵)有多少朵?(出示画面)那我们一起来数数吧!教师和学生一起数1、2、3……此时,你心里怎样(高兴、激动),能用读表示出来吗?学习第三自然段时,夏老师问:你躺在床上,心里会惦念着什么?通过这样两个环节,学生已完全融人到了角色之中。
学习第七至八自然段,当小鹿得知自己种的玫瑰花是红色的,很美丽,还散发着香味时,夏老师问:此时,你心里又在想些什么?(给别人带来快乐是最大的快乐)整节课学生既获得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又在情感上受到了熏陶和感染。
四、落实一个“写”字
读中学写,学写结合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夏老师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挖掘教材中的“说话”因素,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先说后写。比如,学习第七自然段,当小鹿听了黄莺和微风的话高兴地笑了时,夏老师问学生:这时你会对小鹿说些什么?学习第八自然段,当鹿弟弟高兴地对鹿哥哥说“看来,你的玫瑰花没白栽”时,夏老师又追问:小鹿的玫瑰花为什么没有白栽呢?学完全文后,夏老师布置了一项拓展性写话练习:我对小鹿说句话。
夏雨有痕,夏老师的课,犹如盛夏的及时雨,在我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痕迹,将引领着我们在课改航程上踏痕远航……
语文评课稿15
《南极风光》是一篇内容生动,文笔优美的三年级课文,观摩了昌邑小学杨翠红老师执教的《南极风光》课堂实录后,禁不住连连为之击掌叫好。
杨老师的教学设计可圈可点之处颇多,课堂教学效果教好:整堂课教学板块清晰;板书设计图文结合,很有特点;采取协作、互动学习方式,自选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信息量大,中国南极考察团等课外资料的补充拓宽了学生对南极的了解;能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优势来优化课堂教学,南极光等媒体制作有效地帮助了学生理解课文,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但我觉得《南极风光》一课的教学最吸引人的还是独具匠心的语言文字的训练,正如杨老师在说课中所说:她充分挖掘了教材的语言因素,设计适合学生的语言训练环节,在落实语言训练的过程中,把握全程性和多样性原则,将语言文字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渗透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可以说这堂课是真正的姓“语文”的,学生在课堂上确实有所收获!
杨老师是个有心人,她将整堂课的语文文字训练分为感知性语言训练、理解性语言训练、熟记性语言训练和运用性语言训练四个层次,各个层次都精心设计语言训练点,方法多样,对我启发很大。
我特别欣赏杨老师的南极光这部分的教学设计,这部分课文很有文才,适合让学生背诵积累,背诵是提高学生语感的有效方法,但现在的学生却大多害怕背诵,有时背诵练习中出现的加字、漏字现象令人咋舌。杨老师采用层层递进的方法,让学生当场便在课堂上完成了这一要求。她先是指导学生看录象,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熟悉课文;接着,让学生看图片,根据提示语进行背诵;最后是只看图片进行背诵训练。这样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学生既学得轻松,又充满兴趣,值得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举一反三!
《南极风光》一课的.语言文字训练亮点还有很多,如在学习南极冰雪的说话练习的教学设计也是水到渠成。学生熟读课文的有关内容后,在师生配合读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出示了“晶莹剔透”、“绰约多姿”两个词语,然后媒体展示南极冰雪的其他图片,四人小组合作模仿课文的形式进行想象说话训练。整个环节有条不紊,既加强了课文中“晶莹剔透”、“绰约多姿”两个词语的理解,又化解了说话训练的难度,一举两得,可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处理教材的重要性。
总之,杨老师在这堂课上所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朗读能力、收集资料等能力得以锻炼提高。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听罢这堂课,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反思,如何在课堂上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每天备课时都需要思索的问题!文章来
【语文评课稿】相关文章:
语文评课稿03-06
语文评课稿【精选】08-16
语文评课稿12-19
小学语文评课稿04-16
语文评课稿范文03-07
小学语文评课稿10-14
语文评课稿(集合)08-11
语文听课评课稿[经典]08-08
(优)语文评课稿07-18
[精]语文评课稿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