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优秀评课稿12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评课稿,通过评课,可以把教学活动的有关信息及时提供给师生,以便调节教学活动,使之始终目的明确、方向正确、方法得当、行之有效。那么什么样的评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评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优秀评课稿1
孔霞老师执教的公开课《唯一的听众》,给我印象深刻。她不但吃透了教材,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进行了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展示了语文教学的魅力。
纵观整节课,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
一、线索明朗,层层深入。
孔老师这节课,教学流程简洁流畅,教学思路清晰。这篇文章有两条线索:一是“我”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二是老妇人的语言、神态变化。通过这两条线,表现出老妇人对我的'爱护和鼓励。在教学过程中,孔老师紧紧围绕这两条主线组织教学。她先让学生根据“课后导读思考题”来自读自悟,学生很快地理清“我”的心理变化过程:从“沮丧—自信——感激”;紧接着,孔老师紧扣老妇人的语言、神态,让学生进行深入地品读,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感悟。线索明朗,层次井然,省时高效。
二、以“读”为主线,贯穿课堂。
朗读是感悟语言、积累语言的重要手段。整节课,学生的默读、自由读、个别读、齐读;老师的引导读等多样化的朗读形式交替使用;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审美的享受;整节课,书声琅琅。
三、关注细节,突破难点。这是本课的一大亮点。
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孔老师独具匠心,以关键词“平静”为抓手,让学生通过品读“平静地望着我”这三个句子,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平静的眼神包含着老教授的期待、关爱、鼓励、称赞等等,这是老教授的良苦用心。不过,我想如果能再花一点时间,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这三句话,学生的体会会更深切一些。
总之,孔老师富有激情的教学语言,扎实有序的语言训练,为学生打开了一个美的窗口,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希望她的课,能拥有越来越多的听众!
优秀评课稿2
工作之后执教于高年级,一直花心思如何引导孩子去品词析句,把握文章的重难点,回头听听低年级的课文,发现低年级的文章真的饶有趣味。
《月亮和云彩》一课并不难理解,主要通过对文章的朗读,让孩子明白在生活中要多思考、多留心观察。课程一开始,张老师以谜语导入,语言富有童趣,让孩子们轻松地进入了老师的设计教学情境中。
在这一堂课上,张老师的课堂调控能力很好,巧妙地将讲读课文、理解课文和教学生字有机地结合起来。更让我欣赏的是,张老师极为熟悉一年级小朋友的学习心理,一堂课运用许多种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比如猜谜语、表演“穿行”等等,小朋友们极有兴趣。而且张老师的教态很亲切,语言娓娓道来,如三月的和风,很好地调控着低年级的课堂。
这一课整体上很好,从张老师的.课上,我也学到了,如何通过教师的语言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高年级的课文教难,孩子也极易分心。这就需要老师的语言的吸引力。在这一点上,通过这节课,从张老师身上,我学到了许多。
优秀评课稿3
《圆的面积》是在学生掌握了面积的含义及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认识了圆,会计算圆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两节课老师能够科学把握教材、精心设计,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充分体现了新课程背景下,一个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理念,,特别注意了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两节课亮点纷呈,我谈几点我个人粗浅的认识和感悟。
1、情境导入能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复习铺垫有实效。
通过复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面积那样将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去求面积,为学生采用图形转化的方法推导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做必要的准备,让学生明白转化的思想是学习新知的有效手段之一,激发学生将圆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探究面积计算做准备。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
本课时教学的重点是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教学中,在引导学生提出“将圆分割,然后再拼组成学过的图形”的猜想后,组织学生分动手操作,分别将圆分成16等份和32等份,再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使学生经过推理,认识到“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于长方形”。并从中发现圆和拼成的近似长方形之间的关系,根据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参与这一知识形成的过程,不仅有利于他们理解和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探索问题的能力,学习了一些数学方法,进一步发展了初步的空间观念。
3、充分体现“高效课堂”理念,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这节课从引导学生由已知到未知,认识圆面积的含义,到提出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励学生自主探索图形变换的规律,并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归纳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的过程中,向学生提供了观察、猜想、实验等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地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探索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另外,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课堂练习,也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4、多媒体课件与课堂教学有机的整合,应用巧妙、自然,做到了多媒体资源位教学服务,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当然,本节课也有几个值得商榷和加以改进的方面:
1、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本节课可以引导学生把圆折成三角形,尝试推导圆的面积公式。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而且可以收到殊途同归的效果。
2、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照顾到学困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总而言之,今天展示的都是精品课,不仅充分展示了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而且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探索。
优秀评课稿4
由我们五年级五位数学老师共同设计的这节《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由魏老师精彩的展示给了大家。下面就由我来对本节做一下点评,如有说的不到和歉缺之处还望各位评委和老师多多包涵。我认为本节课有四个亮点。
第一个亮点:教师讲的“实”,学生学的“透”。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的明确,落实的有效。
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是:掌握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思想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而本节课很好的完成了这两个目标。通过学生的自学——学生的动手实践——教师课件的生动的展示。学生很好的掌握了面、棱、顶点的特征很好的认识了长方体的长、宽、高。
第二个方面:本节课教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和长、宽、高的认识,难点是长方体a和长方体b的区别。教师始终围绕着重点和难点来展开教学,比如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验证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初步认识长方体各部分的特征。再通过教师的面、棱、顶点,的课件的演示进一步的认识长方体的特征,使学生很好的区别了长方体a和长方体b的特征,扎实的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轻松的排除了本节课的难点。尤其是长方体a和长方体b的命名,使学生很清晰的知道长方体有两种情况,很有创意。
第二个亮点:教学思路“清晰”。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平面图形以及对长方体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的,是学生学习立体图形的开始。
而本节课最可贵之处就是教师能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来对教材进行处理和设计。
为了达到知识的连贯性教师设计了由点——线——面——体的课前导入,这样设计既渗透了“面”与“体”的关系,又使学生的认识由平面过渡到立体,使本节课的知识和以前学过的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了知识的系统性。在新课学习中教师的教学思路更加清晰可见,通过认识长方体——探究长方体——做长方体——计算长方体四个教学环节逐步抽象出长方体的特征,教学思路清晰可见。
第三个亮点:教师基本功强,课堂气氛活跃。
大家可以看到本节课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当的高,为什么?因为教师的自身魅力赢得了学生;教师过硬的基本功征服了学生;巧妙的课堂设计吸引了学生;课件的生动演示激活了学生;高超的课堂调空能力抓住了学生。在这样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细胞,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正因如此才会有本节课可喜的效果。
第四个亮点:课件直观、具体、为课堂增光添彩。
本节课的课件直观、具体,惟妙惟肖,起到了辅助教学的作用,体现了高科技教学的优越性,拓宽了教师的教学手段,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空间观念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它是本节课成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当然再好的课堂也不能面面具到,听完这节课之后我觉得少了一些相应的练习,为此我觉得是不是通过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来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教师的评价语言应该再丰富一些,教师的激情应该再高涨一些。
以上是我个人的几点不成熟的意见,还望各位评委和老师给予批评和指正。
优秀评课稿5
11月3日参加了武进区送教下乡,有幸聆听了庄xx老师老师上的《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感受颇深。
一、上课伊始,教师送给学生一句名言: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教师教给学生一个学习方法:抓重点词语理解课文。教师的教学始终围绕着这一方法开展,引导学生运用这一方法。做到了小学语文教学从知识向能力、方法的转变。
二、老师的教学目标抓得准。从课题入手,确定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思想感情,学习谈迁在逆境面前的人生态度”这个目标,为后面有的放矢的教学做好铺垫。
三、重点词句抓得准。这篇课文由“信念”开始,到遭受“厄运”,再到“打不垮”的信念,所以在教学中老师采用了循文教学,平铺直叙,从整体思考抓住“厄运、信念、打不垮”三个关键词总领全文的学习,再逐词逐句有所侧重的引导学生品读。
四、人物情感体会得准。能紧紧围绕着“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一主题入情入境地把学生带到谈迁的内心世界,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人物的`高大形象进行深透理解,让学生有切身的体会和准确把握,把学生带入文字的情境之中,让读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老师能用生动的语言去熏陶学生,用浓浓的意境去感染学生,用充沛的激情去打动学生,用深刻的哲理去启迪学生。
优秀评课稿6
20xx年4月17日下午‘在刘家营小学领导组织下听了付银银老师的《小壁虎借尾巴》一节课。付老师本课重点安排了三个结构相同的自然段让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自学,知道不同动物尾巴的用处。听了付老师上的《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后感受颇深。
学生的阅读训练离不开理解,也离不开朗读,两者互为促进、补充。因此,教学一开始,付老师就让学生带问题读课文,达到初步感知课文的目的,随着教学深入,采取不同方法,以读促思,以读释疑。如出示“小鱼姐姐,您把尾巴借给我。”和“小鱼姐姐,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教师扮演小壁虎分别说出这两句话,叫学生扮演小鱼。问:“小鱼喜欢小壁虎的哪中说话方式为什么?”学生比较读、学生反复读后,纷纷选择第二句,觉得这句多了有文明礼貌用语说明小壁虎是个有礼貌的`孩子还可以看出壁虎想借尾巴的着急的心情。于是,借读训练学生语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最后在学生能流利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范读、齐读、分角色读,层层深入,突出体会“姐姐”、“伯伯”、“阿姨”、“您”、“行吗”等礼貌用语道出壁虎委屈、难过、焦急的心情,从中领悟借尾巴的经过说明了各种动物尾巴的功能。
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时,付老师给学生足够的读书机会,采用多种形式,如:自由读文、小组读文、朗读、齐读等,不求形式统一,只求学生真正投入,让他们了解文章的内容,知道鱼、牛、燕子尾巴的功能。学生通过充分地、饶有兴趣地读文,理解了课文,培养了语感。
优秀评课稿7
最后一次刘老师的讲课,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要特别加强了学生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动起来,并且联系已有知识,通过猜测、观察、操作来认识毫米和分米,在安排学生的操作活动时,教师也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提出活动的要求,教师应该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对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要给予恰当的引导,对活动的结果要进行适当的评价。还有应多注意注意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动手操作与认真思考相结合。
刘老师还让学生借助形象直观的手势表示抽象的`概念“分米”,帮助学生形成表象,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通过直观—操作—合作交流,使学生逐步区别不同概念,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老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学会学习。在学生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教师本节课适时地给予引导和帮助,使所有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提高学习兴趣,引发好奇心和求知欲,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
但有一点就是,整节课课堂的教学前紧后松,最后使得任务完成的不好,有些练习做的不是很透彻。
优秀评课稿8
今天我有幸听了x老师的课,收获很多。杜甫的《绝句》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小诗。整首诗虽然只有28个字,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韵味无穷的美,x老师讲出了这首诗的意境美。短短四句诗,却描写了诸多景物,远近结合,有条不紊地勾画出一幅春意盎然,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色的画面,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和愉悦的情感。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书如此,听课亦是如此。在听课的过程中,好多地方都值得我这个新老师学习,现做如下总结:首先,本堂课教学思路清晰。从课题导入——初读诗句,学会生字——精读诗句,理解诗意——背诵古诗,环环相扣。
其次,课堂读的形式多样:师范读——生自读——师生对读——同桌对读——指名读——齐读。这样改变了以往读书的单调形式,同时师生配合地很默契。
最后,让学生想象诗的画面,展开从诗的字中你看到了什么?在学生的回答中,x李老师进行了板画,让学生知道诗是可以听到的.,诗也是可以看到的。全首诗声情并茂将自然引人诗境中,学生利用多种感官体会到诗的美,好一个“有诗有画”呀!在读、听、看、想后再落实诗句之意,水到渠成。这样的教学形式较新颖,达到了当堂背诵的效果。
不过,个人认为本堂课稍有不足的是:在学生写生字一环节时间有点多。同时,板书设计有点散,要是能把四幅分开的板画,整合成一幅画,到最后呈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一幅完整的画面,效果会更好。
今天我有幸听了x老师的课,收获很多。杜甫的《绝句》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小诗。整首诗虽然只有28个字,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韵味无穷的美,x老师讲出了这首诗的意境美。短短四句诗,却描写了诸多景物,远近结合,有条不紊地勾画出一幅春意盎然,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色的画面,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和愉悦的情感。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书如此,听课亦是如此。在听课的过程中,好多地方都值得我这个新老师学习,现做如下总结:首先,本堂课教学思路清晰。从课题导入——初读诗句,学会生字——精读诗句,理解诗意——背诵古诗,环环相扣。
其次,课堂读的形式多样:师范读——生自读——师生对读——同桌对读——指名读——齐读。这样改变了以往读书的单调形式,同时师生配合地很默契。
最后,让学生想象诗的画面,展开从诗的字中你看到了什么?在学生的回答中,x李老师进行了板画,让学生知道诗是可以听到的,诗也是可以看到的。全首诗声情并茂将自然引人诗境中,学生利用多
种感官体会到诗的美,好一个“有诗有画”呀!在读、听、看、想后再落实诗句之意,水到渠成。这样的教学形式较新颖,达到了当堂背诵的效果。
不过,个人认为本堂课稍有不足的是:在学生写生字一环节时间有点多。同时,板书设计有点散,要是能把四幅分开的板画,整合成一幅画,到最后呈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一幅完整的画面,效果会更好。
优秀评课稿9
本文主要讲述了詹天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迹——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位杰出爱国工程师的高大形象。文章层次清晰,内容生动,字里行间流露着对中国人民智慧和力量的赞颂,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教材。全文围绕“杰出、爱国”而展开,教学时应以此为线索,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具体事例,结合重点的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我认为老师的课努力做到了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朗读指导到位,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我想,张老师的课有以下几点值得我学习。
一、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老师上课时要求学生全员参与。课堂伊始,课前谈话充分激发学生说话的欲望,让学生看录象、大声读、细细读、入情入境读都充分体现了这些特点,让学生更多参与。其次,张老师让学生全程参与,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并不停留与一个时间段,而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老师从“初读课文,整体认识詹天佑”到“品读感悟,全面认识詹天佑”,然后到“研读体验,深入认识詹天佑”,让学生在认识詹天佑的过程中,多次地读,多次地感悟,多次地提升自己的情感,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更在朗读与感悟中加深自己的情感体验。最后,学生在文本内容的感悟中,老师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人”字形铁路的设计,老师请一位同学当工程师后,并没有自己直接地说,而是让学生交流回答这样设计的优点在哪里以及当时世界上有这样的设计吗?学生通过思考与寻找文本的内容,找到了答案,也体会到了詹天佑的精神,感动了学生。
二、情感朗读指导到位。
张老师的朗读指导,体现了他的语文教学功底与语文教学的艺术。通过多次感性的朗读内化为学生的内心体验。如,教师在指导“詹天佑背着标杆”这一部分的时候,当学生找到这一部分内容,让他的心里很有感触的时候,张老师也随之说,老师每次读到这儿,心里总是很有感触,让我深深地感动,然后就是教师的范读,接下来让学生读,多次使用充满智慧的评价语,学生在张老师不露痕迹的指导中,掌握了朗读的技巧,加深了情感的体验。
三、课堂教学明确体现因材施教分层学习的策略或方法
张老师以“感动中国”作为切入点,以这一条线索带领学生入情入境地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验、探究、演示,走进詹天佑的内心世界。这是很吸引学生的,毕竟还是十一、二岁的孩子,老师选取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作为切入点,作为他们本次阅读的话题,是很有吸引力的。《新课标》指出,语文要加强与实际的联系,要加强在语文具体的实践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张老师在这一点上做的比较有特色。
四、教学媒体使用妥当。
在一堂离学生实际生活年代比较远的课堂中,老师能恰到好处地使用多媒体,显得尤为重要。张老师在多媒体的使用上,内容不多,但有节有序。如,三分钟的录像通过声音、画面立体地介绍了当时当地的情况,远胜教师枯燥的千言万语,这样的背景拓展有助于学生了解当时的情况。教师的友情提醒更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引导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最后的“人”字形铁路,让学生做工程师,多媒体演示火车的行驶过程,学生能够看得真切,感得真实,更发挥了多媒体的优势。
五、评价合理及时。
张老师整堂课的评价语,语言优美,体现了教师深厚的语文功底;同时,教师的评价及时稳健,为接下来学生的学习做了铺垫,创设学习情境,加深了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使学生在充满创意与激情的表现里,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
六、板书井然有序。
老师的板书就是他上课的思路,条理清晰,突破难点,让人一目了然,很值得我们学习。以下谈几点本人并不成熟的想法:
1、老师在本课执教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很多情感的表达是外显模仿的,不是孩子通过阅读中自发而生的,其实学生通过自己读悟,结合自己的生活,给合当时背景,可以将心目中的詹天佑一点一点累积。孩子们心中的詹天佑可能不一定都是激情奋亢,但一定是有血有肉,真实可亲的,因为那是孩子们心中自己构筑起来的詹天佑
2、我觉得詹天佑这《詹天佑》评课稿课文的内容很平实,就象詹天佑所说的话一样,课文的内容其实也不难理解,我觉得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能否借鉴一些詹天佑平时的为人处事,与人说话的语句来作为铺垫,是否能让学生学得更加丰满一些呢?
3、教师的导语是否有点过长,显得有冗长之感。能否有所选择,或者把其中的一部分作为课前谈话内容,是否更加合适一些?要不然,在上课之前,说这么一大段煽情的话语,是不是把教师的情感强加于学生身上?
以上只是我自己的一点感悟,有不对的地方还望多多给予指导
优秀评课稿10
雷雨是夏日的精灵,是人们身边熟悉的一种自然景象。《雷雨》一课,用精练的文字,精美的插图,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瑰丽景象。夏日炎炎,一阵雷雨,为人们送来一阵清凉,迎来清新的空气,美丽的彩虹高挂天空,蛙声阵阵,淘气的孩子光着小脚丫,乐呵呵地在水中嬉戏。雷雨为孩子们的生活增添多少乐趣啊!本节课,薛老师巧妙地运用多媒体,结合课本资源,创设了生动、形象、的课文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细细品味,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现就本课设计中的几个精彩之处,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导入时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快!
雨是孩子们司空见惯的一种自然现象。老师直接和孩子们聊起了雨精灵,各种雨,再引出雷雨,一下子如话家常般拉进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为深入学文做了极好的铺垫。
二、课件丰富多彩,紧扣文本,好!
为了使学生整体感知全文,本课的多媒体课件,显现课文情境的一幅幅生动逼真的画面,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的变化。黑沉沉的乌云、轰隆隆的雷声和哗啦啦的下雨声,以及鲜艳夺目的雨
后花朵图,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感受颇深,既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器官,也促发了形象思维活动的展开,从而,激起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起到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作用
三、品词析句,训练多样,妙!
学生初步读文后,引导抓住重点词句品悟,通过画一画,读一读,换一换,品味文字的精粹之处,如理解句子:“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师结合平时学生的个人感受,结合课件,深入体会。并引导学生品词析句:“黑沉沉”写出了乌云怎么样的.变化,做个动作理解“压”的意思,并说明当时的云层怎么样?黑沉沉的乌云向你直压过来,你有什么感受?在引导学生理解“垂”这个较抽象、难理解的动词时,师课件演示和动作表演蜘蛛垂下来的动作,将抽象变为直观,学生很容易理解。理解“叶子一动也不动,蝉一声也不叫”一句时,通过对比,很快让学生理解了本句描写的精妙之处。此外,本课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了很多词句说话训练,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教学要注重感悟、积累和运用这一教学理念。
四、朗读表演,拓展升华,精!
结合课文内容,朗读,指名表演,有效地再现课文内容,领悟课文意境,学生们兴趣盎然。最后,来了个总结拓展,延伸到课外,使学生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这里,提出自己的几点小建议,和大家商榷一下:朗读形式可再多样化些,朗读的要求可再明确点,指导要更到位些,如指导“哗,哗,哗”,表明雨下得急,下得大,应强调要读得重一点,停顿短一点。“渐渐地、渐渐地”,表明雷雨由大到小、由急到缓有一段时间,要读得稍慢一些。三处的“越来越”有一个变化,并逐渐呈现天气变化的快,读得语速可加快,才能读出感情,读出味道。课堂中应保持在寻美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审美的情趣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欲望。另外,让学生上台板书,不但浪费孩子们的学习时间,而且效果不佳,不如让全班学生交流后,师板书,可能会更好些!再者,表演时,表演外的其他学生注意力均被台上的表演所吸引,所以不建议让台下学生边读边看,一心二用,可让学生用心观察表演,当小导演结合课文内容点评,效果可能会更好。
优秀评课稿11
今天,有幸听了刘培培老师《春雨的色彩》一课,这虽然只是一节常态课,但刘老师讲得非常精彩,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下面就这节课谈一点儿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就教材分析,这是一篇语言优美,充满诗意的课文,春雨细如丝。像春姑娘纺出的丝线,轻轻垂下;春雨柔丝似水,像乳汁一样哺育着世间万物,使大地呈现出勃勃生机。春雨美如画,染红了桃杏,漂白了柳絮,描青了山峰,绘绿了秧苗。春雨是无色的,但却给我们带来了五彩缤纷的世界。刘老师讲得也是诗情画意。
优势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导入这一环节,教师利用了一个《小雨沙沙》的视频,然后说: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关于春雨的童话故事,将学生引入情境,自然引出课题。学生在欣赏中很好地激起了学习的兴趣,使整个课堂学习气氛活跃。
优势二:自主合作读句识字
在识字教学中,老师把学习的权利充分还给孩子,采用了多种识字方法,如:自由认读、同桌互读、小老师带读、齐读。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生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随机认识生字,由扶到放,由易到难,反复认读、巩固识字。为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熟字加偏旁或换偏旁的方法记住生字,来巩固识字,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优势三:朗读感悟体会情趣
朗读是小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途径,在教学《春雨的色彩》一课时,老师抛出主研问题:“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以后,学生充分自学、讨论,教师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教师导学上,能够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引导学生边想象边朗读课文中小动物的对话,通过不同方式地读来体会小鸟们的天真、活泼、可爱,体会春雨的轻柔、欢快,体会大自然的美丽、神奇。在分角色朗读课文的环节中,学生戴上头饰,兴趣极浓,踊跃参与,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尝试着去读,读出感情和语气。这样,不但锻炼了朗读能力,使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优势四:拓展思维启发想象
教学最后时让学生回答“你眼中的春雨是什么颜色的?”这个问题,老师制作了精美的课件,以玉兰花和迎春花这两种春天最常见的花为例,激发和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展开想象的.翅膀,对课文进行仿写,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并通过观察春雨的课件,来体会在春雨的滋润下,大地变得生机勃勃。在老师的大胆鼓励下,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个性得到了张扬。
待研究一:
如果说有什么美中不足的地方,那就是学生思维要继续开拓,可以结合学生的前置实践作业,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去寻找春天,看看春天哪些事物发生了变化,课上进行交流。这样,学生有了生活经验,在最后一个环节就会畅所欲言,不会觉得陌生。
待研究二:
“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这个问题可以说简单,也可以说比较深奥,但是针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该如何去引导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本身并不重要,老师不必去深究,重要的是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感受课文中蕴含着的道理和情感,凭借课文展开想象,并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奥秘。
优秀评课稿12
校级教研活动中,在六中八3班听了吴老师上的“空气与氧气”。感觉颇多,受益匪浅。
一、三维教学目标明确,将知识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达成融合在过程与方法中。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的引导,花了大量时间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拉瓦锡实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和思维能力,效果良好。
二、课堂教学符合设计者的理念,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吴老师首先运用了一个简单适用的实验引入新课的同时,也为后面帮助学生理解“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原理这一难点作了一个铺垫;接着她将重点放在了“重现空气成分的发现史”的学习,让学生参与到这一情景中,通过讨论与学习,再经过老师的`引导,学生自然就了解了实验室“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的反应物、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和实验步骤……。知识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三、“润物细无声”——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注重知识的生成性,给了学生一个真实的学习过程。本节课是“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吴老师并没有把实验室中如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作为重点内容讲解,而是用了较大篇幅重点学习“拉瓦锡的钟罩实验”,没有简单说故事,而是采用了四种不同方法开展教学活动:(1)讲解;(2)讨论;(3)实验演示;(4)动画模拟。在生生、师生的讨论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的原理等知识潜移默化,使得学生在接下来生成实验室“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方法、原理等知识,也就水到渠成了。
【优秀评课稿】相关文章:
优秀评课稿12-26
评课稿优秀06-20
优秀评课稿优秀06-20
【优秀】坐井观天优秀评课稿08-24
《藏戏》优秀评课稿03-01
《坐井观天》优秀评课稿12-02
坐井观天优秀评课稿12-02
英语的评课稿优秀03-15
【荐】优秀评课稿02-13
优秀评课稿【推荐】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