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幼儿园教育反思15篇
在快速变化和不断变革的新时代,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反思过去,是为了以后。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幼儿园教育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幼儿园教育反思1
12月16日这天,虽然是寒气逼人,但我看到领导、专家亲临指导,来自全县各所幼儿园优秀教师精彩的课堂演绎,让我如沐春风,暖意融融。因此,我要感谢园领导给了我这个难得的机会,让我亲耳聆听,亲眼所见,并能与各位同仁一起学习、探究、交流、研讨,使我对幼儿教育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
领导、专家们知识广博,风趣幽默的讲解,使得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一线优秀老师的授课,更是令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孩子是最纯洁的,好比一张白纸,只需要用色彩去点缀,赋予他们新的图案。他们也是最难沟通的,词不达意,语不成句,做的事,说的话,常常让我瞠目结舌,哭笑不得。要了解他们的世界,不仅要有慈母般的爱心,海洋般的胸怀,还要有智者的头脑和技能,因人而异,择发而论,融入孩子的世界,和孩子前进路上,一路同行。
经验丰富的田老师,语言亲切自然,用手指游戏把孩子带入情境,她语言简洁生动,她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手势,每一个动作,都关注到每一个孩子。活动中,所有在坐的老师都洗耳恭听,孩子们更是兴趣盎然。还值得一提的是黄教师提供了多种材料展示,循循善诱。孩子们的小手高高举起,踊跃发言,兴趣高涨。将活动推向高潮。幼儿们自主选择,自由组合。按自己的意愿选择过程、方法,从中获得相关科学知识,获取属于自己的经验。喻老师甜美的声音,落落大方的教态,掠取了孩子的心,用孩子喜欢的游戏教学法,融入孩子们当中,整个活动有规则有序,活而不乱,大大激发了孩子学习的兴趣。向爽老师自然大方,引导性强,整个过程轻松自如,从容不迫。能让孩子们充分进行探索活动,活动组织的各个环节清楚,有序。在活动中体现了教师的娴熟的'驾驭课堂的能力,非常沉稳和从容。
在听了几位教师的课后,我感到:
一、观念得到转变,纲要得到落实。以前是以教师讲解为主,教师总会要求小朋友“手背在背后,坐好不准动”,“小朋友跟我读”然后就一遍一遍的重复。还有上美术课的时候教师会在黑板上画一副示范画,评价是以画得像不像为标准,这是普遍地教学模式,这种教育方式严重限制和束缚幼儿的身心发展。现在是把主动权真正交到幼儿手中,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探索交流,获取经验。
二、教学设计有创意。如老师上美术课《快乐一家人》时,提供了成品,再让幼儿添画,这样既降低了难度,又达到了教学目的。教师语言流畅、教师思路清晰,小结到位。
总之,老师们真正做到了让孩子们学中玩,玩中学,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让孩子们大胆的发言,探索。但我认为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电教的使用只能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过多使用,只能起画蛇添足的作用。如孩子在学包饺子时,老师现场示范,效果是否会更好一些。二是教师示范欠准确到位。有位老师在上音乐课时,声音沙哑,变调,且忘了调。引起孩子茫然,听课教师哗然。
以上是个人的一点粗浅体会,我在以后的工作中,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吸收好的教学经验,更要刻苦钻研教材,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幼儿园教育反思2
课后反思:
我觉得从小对孩子进行这样的安全教育是很必要的,安全教育应该渗透在每日活动中,应不断强化孩子的安全意识,使他们建立牢固的自我防护意识。特别是对小班的幼儿,针对小班幼儿年龄特点,本活动用游戏形式贯穿始终,幼儿的参与性、积极性很高,避免的单纯说教的枯燥无味,通过游戏,让幼儿更深的体会到误食的危害,增加自我保护意识。
在活动中还有几点需要改进:1、教师示范操作材料应该要比幼儿实际操作的材料要大,幼儿能更加清楚地认知。2、对于误食的危害性这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可以更深入些,让幼儿更加感同身受。
总之,安全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中之重,我们除了在一日活动中一定要相互监督,做到眼到、心到、手到,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以保证幼儿的在园安全。还要切实做好家长的'安全工作,让家长配合班级安全教育活动的开展,告诉幼儿一些安全知识以及一些防范措施,让我们的孩子都能更健康,快乐的成长!
幼儿园教育反思3
摘要:常规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局部。在实践中常规教育经常被异化为对幼儿严格管理和过分限制,以期用高控制手段求得外表上的恬静、有序。常规教育的动身点和归宿应是发展幼儿内在的自由,以协商幼儿形成积极主动的纪律意识。
关键词:幼儿园常规教育;纪律;秩序;自由;社会
幼儿园常规是幼儿在幼儿园一日生活各个环节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规则,大致包括三方面内容:各类活动和休息的时间安排,一日生活各个环节的制度,幼儿基本的行为规范。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目的是协商幼儿在了解幼儿园常规的基础上学会自我控制。
对于刚入园的幼儿来说,班级是其人生中加入的第一个正式的社会组织。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它有要求其成员一起遵守的行为规范和组织秩序。幼儿一旦进入班级生活,就从自然式的家庭生活中走出来,开始接受群体生活规范的约束。我们知道,幼儿期是个体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协商幼儿在这个个体社会化的初级阶段逐步认识、理解和掌握常规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它能够协商幼儿适应幼儿园环境和集体生活,使班级形成良好的秩序。
一、幼儿园常规教育的某些现状和分析
常规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但是在实践中,常规教育却经常被异化,这一现象已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笔者拟从常规教育的目的、实施常规教育的手段以和途径三个方面对幼儿园常规教育的某些现状进行分析。
(一)常规教育的目的
就幼儿园常规而言,卫生常规、行为习惯常规和学习活动常规较受关注。卫生常规可以细化为进餐常规、喝水常规、盥洗常规、卫生常识等;行为,习惯常规可以细化为入园常规、礼貌常规、坐姿常规、午睡常规、上下楼梯常规、散步常规等;学习活动常规可以细化为教学活动常规、晨运和早操常规、游乐场常规、沙池常规、体能游戏常规等。常规教育的目的是协商幼儿学习在集体中生活,发展幼儿的自理和自律能力。
然而,在实践中有的教师却异化了常规教育的目的。例如,幼儿园规定幼儿在进餐时要坚持恬静,不挑食、不剩饭,其目的是为了协商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但有的教师片面地理解常规的内容,为了不使幼儿剩饭菜,他们会强制要求幼儿吃下所有饭菜。由此,有的幼儿不得不含泪吞下所有饭菜。虽然从外表上看幼儿确实吃完了饭,但幼儿是在不愉快的情绪下吃完的,这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很难说是有益处的,也很难说能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又如,幼儿园午睡常规的动身点是保证幼儿的睡眠时间,但幼儿之间个体差异很大,有的幼儿很难入睡,午睡对他们来说是一种煎熬。但是,许多教师为了方便管理,要求所有幼儿必需午睡,即使睡不着也必需躺在床上,不能进行其他活动。再如,有的教师为了让幼儿达到常规的要求,给幼儿增加一些不必要的限制:常规要求幼儿在活动室里活动时要轻声说话,不要乱扔玩具,于是,有教师为了营造一种“恬静有序”的教学环境,强制要求幼儿遵守他制定的补充“规则”——禁止操作部件细小、不易收拾或容易发出响声的玩具。
上述现象标明,教师把常规视作一种强制性的规范了,为了达到这一规范而对幼儿进行严格的“管理”。于是常规教育便成了教师对幼儿进行严格控制的过程。
(二)实施常规教育的手段
幼儿一入园就进入了常规教育的“视野”。教师经常需要借助各种管理技术来规范幼儿的行为,以协商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也保证幼儿园正常的保教秩序。
念儿歌是幼儿园常规教育中常用的手段之一,其基本方法是让幼儿反复诵读有关儿歌,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通常都很喜欢诵读具有音乐韵律的儿歌,因此教师经常借助儿歌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如:“卷起两个小袖口,轻轻拧开水龙头,我把小手伸出来,洗洗我的一双手……”又如:“小手拍拍放枕边,身体转向右侧卧。风不吹,树不摇,幼儿园里静悄悄。我是一个乖婴幼儿,规规矩矩睡年觉。”简单的规则,合辙的韵律,再加上朗朗上口的词句,能有效代替教师苦口婆心的说教,增加常规教育的趣味性。幼儿也会因为常规教育过程中良好的情绪而抑制了行为受限制引起的不快,在不知不觉中理解和接受常规。[1]
虽然念儿歌是实施常规教育的有效手段,但是有些教师不恰当地运用这种教育手段,使得儿歌也成了对幼儿的一种约束。例如,有些教师经常把常规教育当作一个独立的教育内容来传授,在集体教学活动时专门抽出时间来教这些儿歌,让幼儿机械地反复诵记,希望幼儿能够通过诵记的方法记住这些常规,并在一日生活中遵守这些常规。而当幼儿违反了某些常规时,教师又会要求幼儿重新诵记这类儿歌,甚至对幼儿进行反复的训诫和说教。事实上,常规教育应该选择合适的时机,无论是洗手歌还是午睡歌都应该在幼儿的活动到达这一环节时自然地进行,使幼儿能在当前的活动中贯彻实施,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三)实施常规教育的途径
正如福柯所讲:“纪律的第一个重大运作就是制定活动表,把无益和有益的乌合之众变成有秩序的群体。”[2]制定生活制度就是对幼儿一日生活中各主要环节的时间和顺序作出安排,将幼儿在园生活细致地划分为不同的时间段,并依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以和劳逸结合等原则,作出合适的安排。幼儿一日生活中所有的环节和其时间都应该是经过精心安排的,这种安排使得常规教育也有效地“进驻”到幼儿生活的各个环节,因此,制定合理的生活制度是实施常规教育的有效途径。[3]
合理的生活制度为幼儿园教师保育、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依据,保证了幼儿良好的作息规律,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时间感、秩序感。然而,教师在执行生活制度的过程中却存在一些误区,使得常规教育无法发生应有的作用。
例如,幼儿经常被教师牵着鼻子走,不知道自身接下来要做什么,只是盲目跟着教师转,只知道“老师要我这样做,大家都是这样做的”。[4]
又如,一日生活中的环节太多,环节之间过渡太快、太突然。有些教师对过渡环节的组织不太重视,形式较为生硬、死板,当幼儿达不到教师的要求时,个别教师还采取强制或恐吓的方法。午睡起床时间,有的幼儿没有睡醒,还想继续睡,教师就板起面孔说:“快点起床了,再不起床下午就不准回家了。”于是,幼儿只好被迫进入教师要求的活动状态。[5]
再如,一日生活中存在过多的限制和统一的管理,集体活动时间远远多于个体自由活动时间。教师总是要求全体幼儿在同一时间做同一件事:在午睡时间所有幼儿必需午睡,即使睡不着也要躺在床上;先拿到食物的幼儿必需等到教师统一号令才可以开始吃饭,等等。其实类似上述的做法并非常规教育的本意,也不利于幼儿从道德的他律阶段过渡到自律阶段,从而形成积极主动的纪律意识。
二、常规教育的动身点和归宿:幼儿内在的 自由
常规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幼儿的社会化,使他们更加健康快乐地生活。然而在异化了的常规教育中,教师采取的是“防范式”的教育手段,以“高控制”求得外表上的井然有序。因此,常规教育经常陷入这样的怪圈:高控制形成幼儿对教师的高依赖,这种高依赖反过来影响幼儿的自主性和规则意识的形成,最终导致幼儿缺乏对行为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而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教师对幼儿的控制。[6]幼儿园的常规教育反而限制了幼儿的发展。为此,我们应该正本清源,还常规教育以应有的作用。
(一)防止给幼儿强加不必要的规则
蒙台梭利指出:“我们应该尊重儿童早期的个性表示,防止抑制小朋友们的自发活动,防止蛮横无理地强加各种任务,加重小朋友们的负担。”[7]
真正有利于促进幼儿自由发展的常规教育是在教师的民主而不是强制的方式下实现的。教师不能为了求得外表土的恬静,为了方便自身的管理,而给幼儿制定一些不必要的'规则。不必要的规则对幼儿来说无疑是一种限制,它不利于提高幼儿的自制能力,也不利于幼儿由他律向自律的发展。我们要促使幼儿形成内在的纪律意识,而不是屈从于外在的控制。因此,教师在安排幼儿的一日生活时应减少不必要的常规,防止过多的限制和统一的管理,提供“有准备的环境”,让幼儿体会规则带来的和谐和自由。
(二)形成积极主动的纪律意识
早在20世纪初,蒙台梭利就说明了“以儿童自由为基础”的纪律观,即纪律是通过自由获得的。她指出,“当一个人称他为自身的主人,在需要遵从某些生活准则时,他能够节制自身的行为,我们就可称他是守纪律的人”;“这种纪律蕴含着与旧时代那种绝对的、不容讨论的、高压下的‘不许动’截然不同的教育原则”; “教师的任务在于使小朋友不要混淆好与不动,也不要混淆坏与活动”;“我们的目的是建立积极的纪律而不是建立静止不动的纪律、被动的纪律、屈从的纪律”。 [8]
假如我们把常规教育的目的简化为要幼儿“听话”,那么这种常规教育实质上是在教幼儿学会忍受,学会迎合与伪装,学会迂回和讨价还价。[9]这种理念和行为是以牺牲幼儿的主动性为代价的,幼儿只是盲目地遵从教师的要求,为了防止受罚而被动地遵守规则,在教师视力不可和的范围照样“我行我素”。
教育家洛克早就指出,驯良死板的儿童既不会吵闹,也不会使成人受到任何干扰,但是这种儿童终生终世对于自身和他人都没有用处,不可能有什么作为。我们培养的儿童终究是要走向社会的,因此,常规教育的动身点和归宿应是发展幼儿内在的自由,形成积极主动的纪律意识。
参考文献:
[1]孙爱琴.幼儿园常规教育的文化批判[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xx:10.
[2]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婴,译.上海:三联书店,20xx:167.
[3]郑名,孙爱琴.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反思和批判[J].教育研究,20xx,(4):90-92.
[4]张淑敏.关于幼儿一日生活安排的建议[J].山东教育,20xx,(10):50-51.
[5]侯娅丽。合理组织一日生活的过渡环节[J].科技资讯,20xx,(12):134.
[6]郑三元.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困境和出路[J].人民教育,20xx,(11):20.
[7][8]蒙台梭利.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12-117.
[9]郑三元.幼儿园班级制度化生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100—104.
幼儿园教育反思4
小孩子的情感还没有完成成熟,他需要更多的关爱和呵护。但是当小孩子开始调皮,好些幼儿老师被折磨得失了耐心,便会讲出伤害孩子的话来。下面几句话是幼儿老师最不应该说的,到底是哪几句呢?
你再不乖,老师就不喜欢你了。
这句话,看似是哄孩子安静下来,乖下来的,但是却是以威胁的方式讲出来的。可能孩子不乖是有原因的,你威胁孩子不喜欢他了,孩子怕你不喜欢他,可能会变乖,但是他的委屈和无法表达出来的情绪却一直在,对孩子成长来讲,并不利。
明天别来幼儿园了。
孩子惹出事了,孩子惹老师生气了,孩子和其他的'小朋友打架吵架了,老师都有可能怒从心来,讲出这句话来。本身孩子就不愿意与父母分离来幼儿园,如果你再这样讲,完全是把孩子从集体里剥离出去。
你不乖,大家都不愿意和你做朋友。
孩子在幼儿园里是极度需要小朋友们做朋友的。但是如果你这样讲,一方面是让受罚的孩子难受,另一方面也会暗示其他的小朋友不要和他做朋友。这其实对于孩子来讲,是双重的伤害的。
随便你,爱怎么就怎么吧。
当老师失去了耐心,就会说那好吧,随便你,爱怎么就怎么吧。实际上,这句话对孩子来讲,也是有极大的伤害的。这证明你已经不想再管这个孩子了,孩子就会有一种被老师抛弃了的感觉。
幼儿园教育反思5
安全教育是幼儿园教育永恒的话题,幼儿园是纵多幼儿集体生活的的场所,无论教师怎样注意,也难以完全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在平日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对幼儿的安全教育往往停留在表面,或让幼儿被动的接受“你不能怎样,你不该怎样”,成人如此反复的强调只会让孩子的逆反心理更加突出,针对我班的实际情况,本周我们开展了一系列安全教育活动,如:谈话活动“我身边的危险”, 看图讲述《橡皮膏朋朋》,社会活动:《不跟陌生人走》等。让幼儿主动获取一定的安全知识和求助方法,树立了安全意识。同时,安全教育作为幼儿园长期的教育内容,仅仅这几个活动是不够的,他需要与日常生活有机的结合和渗透,例如:利用听故事“思杰走丢了”,让幼儿知道回家要等父母来界,决不跟陌生人走,也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每天喝牛奶时,请小朋友先试一试是否太烫。开门、关门时先要看看手是否放在门框上,吃饭时不嬉笑打闹、不玩筷子,上下楼梯时,扶栏杆有序的走,以及早操、午睡、入厕等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的安全警示,并请小朋友们相互监督,定期评选出我们班的平安小卫士。通过这些与日常生活有机的渗透,不仅可以避免一些意外伤害与不幸的发生,而且可以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为幼儿安全行为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还有游戏也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幼儿园主要的教学形式。但由于他们的身心发展水平较低,行为缺乏理智,易受情绪的影响,在游戏活动中特别是户外的中,则可能造成意外的事故。所以,我们在活动前或活动中对幼儿有效的规则约束和必要的安全指导也是十分必要的。如果仅仅为了安全,完全避免幼儿参与集体活动或一味的降低游戏的难度,也是不利于幼儿成长的。日本有教育学家指出:“游戏活动要有一定的冒险性,如果没有,孩子无法真正形成回避危险的能力”。
作为幼儿教师,任何一个人,在孩子的安全问题上同样有心理压力,如果孩子们在幼儿园平安的度过一天,我们也会感到松了一口气。
活动也好,生活中有机渗透也好,目的只有一个,让孩子们树立安全意识,保证幼儿的安全和健康,因为这不仅关系到幼儿的安全和健康,也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和快乐。
幼儿园教育反思6
幼儿园教师教育反思:别小看了孩子
别小看了孩子数学活动时,幼儿在进行操作练习――采蘑菇。说“采蘑菇”,其实也就是要求幼儿把书上的不干胶蘑菇撕下来,然后再按小兔篮子上的数字进行粘贴。幼儿在操作的时候,需要先把书翻到中缝,撕下不干胶蘑菇,然后再翻到书的前页贴上,操作时,幼儿需要来回翻书,这样不仅仅操作速度慢而且显得个性麻烦。
该教给孩子一个怎样的简便易行的方法呢我正在想着。突然,眼前一亮,我看见诗函小朋友把“蘑菇”撕下后,全部贴在她的五个小手指上,然后再翻到书的前页一个一个贴起来。咦,这样还真省事多了。我向小朋友介绍了诗函的方法,并鼓励他们也能够想出别的又快又好的方法。这样可好了,幼儿想出了很多方法,他们做起练习来省事多了,速度自然也加快了。
孩子们的举动,又让我想起不久前发生的一件事情。班上新添置了一种软塑料玩具,这种玩具能拼插出许多玩具,我想我不出示拼插示范图,看孩子们能拼插出多少种。说真的,当时我还以为孩子们没有我的示范指导,根本就不会拼插出什么,所以,当我眼前出现一件件造型别致的手提包、彩链、头饰等作品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我的眼睛。我兴奋地把孩子们的.作品展示出来,并鼓励他们想出更多更好的玩的方法。这样一来,孩子们玩得更投入了,普通的软塑料玩具因为有了孩子的创造和想象而变得格外生动、搞笑。
其实,很多的时候,我们会经常应对幼儿独特的、有创意的想法,只是常常不经意间就被我们忽略了。细想起来,在他们大胆、童真、稚气的想法背后,又会有多少智慧的火花呢身为教师的我们,千万不能小看了孩子,而是要善于在孩子的一举一动中发现他们富于创造性的想法,并适时地给予用心有效的评价和支持;此外,教师还要给孩子带给主动探索的机会和条件,发挥同伴群体的相互模仿、激励作用,促进幼儿群体共同发展。
幼儿园教育反思7
寒假里,我阅读了由北师大出版的《聚焦幼儿园教育教学:反思与评价》一书。虽未读完,已感受益匪浅。比起一般纯理论性的书籍,本书更加直观、易懂。它用一个个案例来引导学习,从组织活动的最初立主题和制定目标开始,逐步学习环境的配合、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课后的详细反思及改进,都能为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进行指导和借鉴,从而为孩子们营造一个科学、合理的主动学习的课堂。
本书的最大看点是每个活动后分三个层面的反思与评价。首先是执教者对自身教学组织的梳理与反思,然后是同伴作为旁观者对活动的评价与建议,最后是专家理论性的总结与指导。这样分层次的评价,既清晰又全面,引导我们能够从多个层面去认识和思考教学的价值,为我们一线的教师提供了借鉴和学习的机会,懂得了反思与评价的要点。既开拓了我的视野,对我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也有很大的启发。
在工作中反思是一种自我积累的过程,常常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反思,自然就会为自己增加不少经验。善于反思的教师能借助于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来分析、判断自身所确定的目标、选择的内容、采用的组织形式、投放的材料以及在教育过程中的`具体指导策略等是否适宜,从而减少教师在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错误。善于反思的教师能够从活动反思中逐步学会教学,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在读过本书和查看了一些资料后,我意识到在教育活动中,教师的评价不再把幼儿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作为重点取向,更多的是关注幼儿各方面的发展。对幼儿知识技能的评价,往往由于幼儿知识技能发展经验的不足,导致幼儿在活动中屡遭挫折,影响其学习兴趣和情绪。因此我们对幼儿的评价一定要多元化,以欣赏的态度去评价幼儿,全面地赏识幼儿各方面素质的新的进展,使幼儿能较多的感受成功与被肯定的喜悦,从而激发出更强烈的学习动力和自身的潜力。当然在评价中也要发挥家园共育的优势,让家长参与进来,努力提升家长在评价中的地位。例如,可以在家长开放日中为家长设计评价表格来评价自己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在家长园地中挂上家园联系本,进行家园交流;为孩子建立成长记录表格;以及各种调查表等,请家长参与对幼儿的评价,让家长了解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水平。从而更有效的共促幼儿个性化发展。
幼儿园教育反思8
每个幼儿都有自己对妈妈的独特感受。然而,这种感受是模糊的,不自觉的。形象生动的故事可以使幼儿的这种感受鲜明生动地在心中体现出来。这个活动的目标:幼儿能有意识地注意妈妈的特征;能结合自己的感受来描述妈妈的典型特征。
整个活动的目标基本都能够达成,孩子们很愿意表达对妈妈的特征描述,虽然表达有局限,多为头发长短,喜欢吃的东西。在活动中,小朋友都能积极的投入到活动中,在倾听故事时每个孩子都是非常的专注。
孩子们的思维是广阔的.,他们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孩子虽然年龄很小,但他们同样具有欣赏美的能力,听老师讲的故事非常的生动有趣,在听故事的同时就等于在欣赏声音的美、语言的美、肢体动作和神态的美,孩子们在听我把妈妈弄丢这个故事时能如此投入认真的倾听,我认为我在讲故事的时候非常的投入,我非常用心的讲好故事,我采用不同的角度来讲述故事,把故事里面不同的心情和表情都展现出来,在讲到妈妈不见了,我会站在孩子的角度上表现出着急和焦虑的心情,在找到妈妈时,会表达出发自内心的快乐之情,整个故事牵动着孩子的思维,让孩子在听故事的同时真正在领悟故事的内容,大部分小朋友都能非常认真的倾听并准确的回答老师的提问,在讲述完故事之后,我请孩子说说自己妈妈的特征是什么?很多孩子都能大胆的叙述自己的妈妈的特征,孩子们会告诉老师妈妈长什么样子,细到头发,有没有眼睛,有没有背包包等等,孩子们十分活跃的举手发言,有些能力较强的孩子还会模仿故事中说到妈妈的笑。
通过这节课,让我明白作为一个幼儿老师,在孩子的课堂里,要孩子们专注的倾听,必须把故事讲的生动有趣、栩栩如生、富有童趣,从孩子投入的表情中,让我明白想要孩子投入,老师必须自己先融入其中,为了孩子,我一定会继续加强语言艺术的训练,争取以后可以做的更好的。
幼儿园教育反思9
开学了,孩子们带着新鲜和好奇又走进校园,安静了一个暑假的幼儿园又恢复了往日的激情和活力,校园里洋溢着孩子们的欢快笑声……
从小班升入中班,对于孩子们而言,一切从新的开始,原来小班时的动物标记由理性的数字标记代替。这个数学活动我们是这样开展的。
一、活动流程的趣味化
虽然,孩子们在小班时也曾接触过数字,但只是比较粗浅的,而“我的学号”是给孩子们一个系统的数概念了。那么,如何让孩子们对这抽象的数字感兴趣呢?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就是注重活动流程的趣味化。
在活动的导入部分,我以“神秘客人”的身份出现学号,引起孩子的一种关注,就像悬疑影片中所布局下的一个引子,引发孩子探究的欲望,调动参与活动的兴趣。
而在活动的进行部分,以游戏的方式贯穿,更加地适合中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在轻松的游戏中,孩子们放松压力,和数字朋友做游戏,找到自己相应的学号。在寻找学号的过程中有新鲜的刺激,也在无形中体验了一种乐趣。从给杯子找数字朋友,到毛巾秀一秀数字朋友,到新书、新泥工找数字的家……每一次孩子们都是在游戏中与自己的学号亲密接触,并在游戏中巩固认识了自己的新学号。
二、关注幼儿的差异性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幼儿之间也是如此。在认识“我的新学号”中,我就发现我们的孩子对数字的敏感性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性。如一铭、远远、煜俊等孩子数概念发展好,反应灵敏,不光记住了自己的学号,还主动帮助同伴记他们想对应的学号。而有些孩子就比较被动,表现较迟缓,反应不快,需要多次的提醒。还有一些孩子对学号较为混淆,比如把“21号”当成了“12号”,而把“23号”当成了“32号”等,其实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孩子的年龄特点也是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在活动中我就让孩子之间以强带弱,互相帮助来学习记忆一些学号,找窍门。
三、关注活动的延伸化
“学号”作为一个新事物,对于孩子而言,不是一个活动能完全达成的,还需要今后的积累。因此,我在班级网站上发了友情提醒,期望通过家长的配合,让孩子们更好地巩固记住自己的新学号!
幼儿园教育反思10
教室里,语言活动《桃树下的小白兔》正在进行着。我很高兴地看到,在我的有效启发下,孩子们思维活跃,发言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当我的眼睛不经意地扫过时,发现只有贝贝依然安静如故地坐着,没有一点想参与的样子。我想,活动一定要面向全体,不能忽视贝贝这样胆小、被动的孩子。于是,我指着黑板上戴着桃花瓣手舞足蹈的小猫问:“小猫在干什么?”答案很简单,只要能回答出小猫在动就行了。我把这个问题留给了贝贝。贝贝显然没有准备好,站起来后一直喃喃自语:“小猫在……”重复了好多遍,也没有说出什么来。这时,下面的孩子忍耐不住了,开始有些骚动。我见状赶快提醒孩子们:“耐心等待。”没想到,贝贝接过我的话头说:“小猫在耐心等待。”孩子们哄堂大笑。我被这出乎意料的答案搞得目瞪口呆,紧接着也忍不住笑了起来。正在有些不可控制的时候,一个脆生生的声音响起来:“我就没有笑。”是航航在说话。我回过神来,立刻表扬了航航,并对孩子们说:“是啊,别人不小心说错了不能笑话,待会儿我们再给贝贝一个回答问题的机会,好吗?”尴尬的贝贝终于松了口气坐了下去,活动又回到原来的轨道上。
事后回想起这个意外,在忍不住掩口而笑的同时,我也在不断思考这个意外的背后。贝贝为什么会这样回答?面对意外,我的处理得当吗?如何看待活动后来的“回归”?
细想起来,面对这个意外,我至少有以下失误:其一,虽然我让贝贝回答问题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我没有事先提醒贝贝思考,导致贝贝回答时很被动;其次,在贝贝的回答出乎大家意料时,我没有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言行,以致对孩子们的“骚动”起了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其三,也是最重要的,贝贝把我对其他孩子的提醒误以为是对他的提醒,所以说出了令人啼笑皆非的答案。由此可见,在平时孩子们回答不出问题来时,我并不是如今天般“耐心等待”,而是急急地暗示答案。贝贝正是受此惯常做法的影响,出现了以上的“误以为”。尊重孩子,等待孩子,说说容易,做起来可真不容易。
不过,航航的一句话让我庆幸自己平时对孩子的引导还是有效的'。当有孩子笑话其他回答问题有误的孩子时,我总是谆谆教导他们:“谁都有错的时候。当别人出错时,我们最应该做的是帮助他,或者再给他一次机会。”航航在关键时刻的那句“我就没有笑”不但提醒了我教师角色的回归,还避免了对贝贝的伤害。可以说,航航用自己纯真的智慧帮我处理了这个意外。
其实,对教师来说,活动中的意外是一笔财富。只要你善于关注、愿意思考,你一定可以在意外中积累到丰富的教学经验。
幼儿园教育反思11
近期,在我们幼儿园开展了新教师汇报课的评比活动。《鸟窝里的树》就是我们中大班教师所要执教的主题活动。初次接触绘本阅读,对于我来说确实是一个新的挑战。刚拿到绘本时,真的有些无从下笔。细细翻阅了故事一遍之后,我觉得这个绘本故事资料比较丰富,情节有点戏剧化,仔细阅读,你会发现其实故事中蕴涵着一种深深的爱意,温馨而完美。可是,就我们新中班的特殊情景而言,《鸟窝里的树》这个绘本故事确实有必须的难度。所以,在设计教案时,我就针对新中班幼儿的年龄和经验特点,以故事导入、层层揭秘的`形式,可能更适合我们新中班孩子的学习兴趣。首先我以爱和温馨的画面展开(突出一种和谐自然的情感),紧之后以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为转折和线索,然后大家一齐帮忙想各种办法,到最终想出了一个既不砍树又不搬家两全齐美的好办法(和前面引题前后呼应)。在问题的设计中,我尽量以引导的方式提问,降低了问题的难度。让幼儿更简单的融入到故事情节中。
从今日的上课情景来看,自认为还是比想象中完美。首先,在开始的故事导入部分,幼儿就很感兴趣,我以设置悬念的形式,牵引幼儿的注意力。再次,我出示PPT图片,请幼儿自我来找找,鸟窝里居然长出什么来了?这个问题幼儿都能回答,他们观察到了小树苗的出现,可是由于经验问题,他们不明白是“小树苗”,认为是“小草”,我就经过“长得像小草”来引导幼儿明白这是“小树苗”。接下来,我请幼儿自我先想想办法,帮忙鸟先生和鸟太太解决困难。这个环节,幼儿的回答,也基本能涉及到一点关系,有幼儿就说到了,“把小树苗拔掉,给鸟先生和鸟太太换个新家等等。”紧之后,我出示来帮忙的小动物,请幼儿看图说说他们是谁?想出了什么办法?幼儿能认识螳螂,并了解螳螂有大刀会砍掉小树苗,可是幼儿不认识“甲虫”,我又再次引导。之后,我又请幼儿再次想想办法,既能保住鸟窝又能保护小树苗。这个环节,幼儿还说“搬家“的居多,问题的提出似乎有必须难度。最终,经过引导,让幼儿观察图片,明白小动物们一齐想出好办法,给小树苗”搬家“,并且精心照顾小树苗,小树苗越长越大。
自认为自我较成功的就是完整欣赏故事部分。那里,我经过PPT和背景音乐相结合的方式,带领幼儿融入故事中,感受故事的温馨和谐幸福的一面。不足是在最终部分,也是重点很中心部分,因为我要让幼儿明白,当别人遇到困难时,我们要帮忙他们想办法解决,做个助人为乐的好孩子。那里我设计的问题时,我是问幼儿:“你喜欢鸟先生和鸟太太吗?为什么?”其实这个问题幼儿能问答出来,可是我却过于着急,只请了一个幼儿回答,匆匆结束了活动。那里我应当给幼儿足够的发挥空间,让他们体会鸟先生和鸟太太爱护小树苗,并且体验帮忙别人的欢乐。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应当更准确的把握细节,给孩子足够的时间思考和讲述。
幼儿园教育反思12
1、《没有大人的世界》教学反思
本课的活动目标是在让小朋友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会讲故事,知道大人对我们很重要。在活动过程中,我首先为小朋友们介绍一个生气的小朋友——阿贵,他为什么不高心呢?由此引起小朋友的注意,使幼儿能有较高的`兴趣,跟老师一起听听这个故事,在导课部分充分调动了小朋友的积极性,使幼儿注意倾听。
听完故事后,引导小朋友说出,阿贵为什么会希望这个世界上没有大人呢?他的愿望是在哪里实现的?在梦境中阿贵在没有大人的世界里遇到了什么困难?在此部分通过提问的方式使幼儿充分理解故事。能够大胆来表述故事,进行自由的交流,锻炼了小朋友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在练习巩固的环节,让小朋友们对阿贵所遇到的困难按顺序进一步进行表述,在这里进行这样的处理是为了让小朋友更好的理解故事,训练小朋友们表达事物的条理性,让小朋友们进一步理解大人在对自己的重要性。
在授课过程中,没能更好地、全面地使训练幼儿的表达能力,如果在此活动中将此部分进一步深化、扩大,幼儿的能力将得到更好的培养。
2、《歌声与微笑》教学反思
在《歌声与微笑》活动中,我创设情境,让孩子们在音乐声中互送微笑,大部分孩子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相互赠送着微笑。有小朋友说:“我把微笑送给你让你快乐!”还有个特别善于交往的孩子找到了听课老师,微笑着说:“老师我喜欢你,祝你快乐!”一个小女孩走到一位老师的.身边,微笑着说:“老师,你教我唱歌比赛得了三等奖,所以我要把微笑送给你。”……
从此次活动中可以发现:情感交流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孩子们的生活经验,音乐又能给人快乐和一种美的享受。让孩子们在优美、富有节奏的《歌声与微笑》的音乐声中互送微笑,体现了“情感与音乐”的交融,使活动在轻松、愉快、温馨、和谐的氛围中进行,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让孩子们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了微笑的美好和所蕴涵的力量。
3、《长大了》教学反思
在《长大了》活动中,当活动进行到仿编儿歌内容时出现了让我觉得比较棘手的问题,幼儿在仿编儿歌时总是转不过弯来,总是围绕自己说,思维受到了限制,而联想不到自己的东西也会变长变短。我想了想可能是我的`引导上出了偏差吧,因为刚开始我只是口头上简单地解释和引导了一下,似乎有点高估了幼儿的抽象思维能力,之后我便用食物和动作进行引导,这时才有一部分孩子反应过来。
从这里可以很清楚地知道:启发孩子的思维必须借助具体事物来进行,采用直观教具,帮助幼儿积累丰富的表象。同时要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幼儿通过视觉触觉等来认识事物,描述事物。
4、《城里老鼠和乡下老鼠》教学反思
《城里老鼠和乡村老鼠》是一次非常有意思的语言活动,它通过一个生动的童话故事:城里老鼠去乡下做客与乡下老鼠去城里做客时所引起的一系列有趣的事,引领孩子们去了解另一环境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
为了有效开展这次活动,课前我不但自己收集许多有关城市和乡村的图片、照片,还让孩子收集尽可能多的.有关城市和乡村的图片、照片并带到幼儿园,同时还要求孩子利用双休日和家长一起有意识地观察了解城市和乡下的不同,积累一些经验。活动的开始,先让小朋友一起在投影仪上欣赏这些画面,聆听小朋友的介绍,然后老师提问:“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啊?给你什么感觉呢?”在此基础上,大家对城市和乡村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在活动中,我和小朋友围绕“如果你是小老鼠,你喜欢到城里生活呢?还是喜欢到乡下生活?通过辩论会的形式进行讨论,鼓励幼儿大胆阐述自己的意见。孩子的精彩回答让我赞叹不已,感触很深。我深深喜欢这些孩子们。
其实,城里和乡下都有自己最美的地方,城市老鼠和乡下老鼠都为自己的家乡感到骄傲,孩子们都说了自己喜欢城市和乡村的理由,相信只要是适合我们自己的都是最好的。现在我们的城市和乡下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变化。农村的生活条件也一天比一天好起来了,特别是我们居住的地方,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活动中孩子勇敢的辩论是整个活动的亮点。
5、《聪明的乌龟》教学反思
《聪明的乌龟》是一个寓意很强,角色语言比较鲜明的故事。故事中用不同的角色扮演来描述一件事,用鲜明的'语言来烘托其中的寓意,教育孩子遇事要动脑筋,想办法。活动中,让小朋友按角色的特点模仿对话。
本次活动中,在叙述故事这一环节,教者没有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述整个故事,这样孩子在听的过程中就没有完全理解故事内容,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不是很浓。如果去夸张的表现故事,用故事的情节去感染孩子,让孩子注意力集中以提高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可能效果会比较好。在第二次复述故事中教者只是看图复述,没有很好的引导孩子自己去看、去说,如果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来引导孩子去看图说话,充分的让孩子去“说、想、看、演”。本次活动的效果应该会更好些。
幼儿园教育反思13
中班美术《不怕冷的小企鹅》听课反思
今天下午听了一节园内的公开课,虽说是公开课但听起来常态课的成分比较多。课后,上课老师的自我阐述只在引导孩子方面。那么仅仅就存在引导与回应幼儿一方面吗?以下是听课后搭班杨老师以及个人听后感受。
一、听课,给自己思考
首先,个人认为整节课没有亮点,找不到老师要表达的是什么?到底整节课的重点在哪里?现在还用临摹的教学方式,是不是已经很老套或是可以根据《纲要》精神,换种教学模式呢?
二、书籍加经验,学习
关于杨老师的评课,我总觉得听课没有评课学的知识多,今天又验证了这个说法。杨老师的评课我用自己的话可以说是很到位。看看杨老师对此课的评论。(加入了一些个人的理解)
1、重点在哪里
《不怕冷的小企鹅》这节课中并没有听到不怕冷的意思来。讲的全是如何关于画企鹅。
2、偏离主题
《不怕冷的小企鹅》是中班《勇敢的我》这个主题里的一个活动,大主题相当于一颗树的树干,而主题里的各个领域里的活动相当于是树干分出来的树枝。那么大主题里的目标,而是由渗进每个领域的活动里去的,所以这节课的.教学方式也已经脱离了大主题。
3、教学环节中的回应
(1)当问幼儿,你玩过猜谜语吗?(幼:没有)那今天我们来玩玩猜谜语的游戏。接着老师就开始以儿歌的形式说谜面。这里幼儿回答的是没有玩过猜谜语的游戏,那么要介绍给幼儿,猜谜语是怎么玩的,然后在进行猜谜语游戏。
(2)当幼儿回答谜语是企鹅时,教师回应说:为什么说是企鹅?在这个的回应上应该更有指向性或是针对性,比如,从谜面哪里你猜出来的是企鹅?
三、个人领悟
每次的听课都是带着目的去学习的,比如刚开始听教师的回应、听教师的环节设计的过渡语、听教师如何完成目标等等,而每次的听课总是能学到很多,特别是课后的各位经验比较丰富的老教师发表的评论,总会给自己灌入更多的新力量。
今天从杨老师的评课中学到了以下五点:
1、选课要清楚课的来源,弄清楚这节课的想表达的是什么?
2、那么这节课你想带给孩子些什么?
3、确定目标后,如何使孩子们学到点什么?环节的设计。
4、每个环节应环环相扣、过渡语要如何设计?
5、想象着孩子们可能会给你的回答,做好如何回应,意外的回答又该如何回复?
学以致用,所以鼓励自己大胆的尝试把有经验老师的方法用到自己的活动中来。做个有心人,多看(书)、多听(不一样的课)、多记、多试。
幼儿园教育反思14
在通常的理解中,常规教育旨在促使幼儿了解、接受、遵守幼儿园集体生活所需的各种行为规则,养成相应的习惯,在当前幼儿园教育中举足轻重。毋庸置疑,常规教育在帮助幼儿适应幼儿园生活方面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在当前也陷入了一些困境,值得反思。
一、关于常规教育的一些困惑
在幼儿园常规教育过程中,为了适应规则,幼儿必须放弃哪怕是非常有趣的想法。例如,“到什么时候做什么”是一条幼儿园常规,但幼儿的需要和兴趣并不总是能够与教师的要求保持一致。当常规教育需要牺牲幼儿的主体性、创造力、想象力时,这种代价是否过于高昂了?对于教师而言,他们会因为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常规教育以及与之相关的事务中,相应地会减少对幼儿和教学研究的精力投入。因此,在现今的常规教育中,无论是幼儿还是教师都会失去很多。
目前常规教育主要采取“防范式”,即教师处处防备幼儿,生怕幼儿做“错”什么。教师通常采取的是高控制的手段,不敢放手让幼儿自主地活动,以求得表面的井然有序。这样一来,常规教育陷入了难以走出的“怪圈”:高控制形成了幼儿对教师的依赖,这种依赖使幼儿的自主性和规则意识很难形成,导致幼儿缺乏对行为的自我管理意识与能力,而这又在一定程序上加剧了教师对幼儿的控制。这种常规教育对幼儿的主体性教育的内容抽空了,使得“培养幼儿的主体性”仅仅停留在口头上。
二、常规教育陷入困惑的原因
1、把常规训练当作开展一切教育教学的前奏。
有教学过程中教师总要等到幼儿全部安静下来才开始活动,希望通过这种强化使幼儿形成自控并自觉安静地等待教师“上课”。不难自出,教师是在常规训练上而不是在如何激发幼儿在学习兴趣与动机方面下功夫,常规在这里不仅被当作工具,而且成了教育目的,其重要性往往被置于个体利益之上,使常规教育“过分强调环境的有序性,忽视幼儿的自主性,过于强调常规教育的共性,忽视遵守常规中的个体差异”。
2、将常规视为对幼儿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
在幼儿园班级生活中,随时能听见教师说出的“不能乱丢玩具”、“不能乱扔垃圾”、“不许大声说话”等限制性话语,这些包含着“不行”、“不要”、“不许”、“不能”等指令性字眼的言语,说明了在教师心目中,“常规就是限制幼儿的不良行为,常规教育就是管”。将常规视为限制,从而使常规失去了对幼儿行为指引的作用,使幼儿的实践缺乏目标感而显得无所适从,甚至引起幼儿,尤其是大班幼儿的反感、挫败感。
3、注重强调规则的利他性,忽略利己性。
遵守规则,意味着替别人着想,同时要限制自己不合规范的行为,在班级生活中,当个人的想法或需要与集体或他人的利益相冲突时,按要求得放弃个人的想法或需要以免集体或他人的利益受到损害,如幼儿园班级生活中“洗手时不要把水洒在别人身上”、“看到别人有困难要给予帮助”等都是利他性的规则。教师强调规则的利他性,使幼儿认为规则总是有利于别人的需要规则而自己则不需要,于是他最终学会的总是用规则来要求别人,而没有遵守规则的自觉性。
4、教育方法欠妥。
常规教育大多是这样完成的:教师一般是首先介绍常规,接着是不断地提要求,在幼儿园的教育生活中不断地提醒、督促,对违反常规的'行为进行惩罚。对于幼儿来说,这种要求是外部的,是教师有意地强调出来的,是在说明常规“是什么”及“怎么做”的问题。这种常规教育与幼儿以无意学习为主的规律相违背,而且只能引发这样的效果:常规同知识一样,只是需要幼儿接受即“能说出”的东西,而不是需要幼儿去理解它、实现它即“能做到”的东西。幼儿会想:“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能那样做?规则到底和我有什么关系?”当幼儿觉得常规与我无关时,任何说教都将难以真正奏效,对幼儿主体性发展的影响是十分消极的。
三、常规教育新的尝试
1、将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作为常规教育的重点。
常规教育的根本价值和终极目的在于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幼儿园常规教育都要围绕这一核心来进行。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教师转变对规则的看法。规则作为社会和集体组织对个体的行为要求,在某种程度上是客观的,是外在于幼儿的客体。但是在常规教育中,规则应被看成是幼儿主体品质的组成部分,因为真正地理解规则、遵守规则反映了幼儿主体意识的觉醒,是幼儿主体性的体现。对于教师而言,只有将规则视为幼儿主体的一种品质,把它当成是幼儿内在的、在幼儿积极的自我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东西,我们才能找到正确的常规教育方向,才能真正培养出幼儿的规则意识。
2、将幼儿被动接受常规化为主动。
我们知道,规则不但有利他性,还有利己性,规则是互惠的,因此,我们需要帮助幼儿体验规则对自己的意义,主动建构规则互惠性的认识。幼儿可以通过比较自己遵守某一规则前后的差异,发现规则给自己带来的变化,体验规则不是单方面的“付出”或是对自己的限制,而是副经理的。例如“谦让”的规则,会让幼儿感受到它使大家都能顺利做事,争执不下会耽误时间,最终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不便。又如“助人”,在给别人带来好处的同时,自己也获得了快乐。
3、将幼儿常规要求内化为幼儿对规则的需要。
靠强制手段使幼儿遵从规则,并不能真正地养成幼儿的规则意识,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要求教师不能把规则当成一种强加在幼儿身上的外部要求,总是刻意地去提醒、督促幼儿,而是将规则还原成幼儿主体的兴趣和需要,激发幼儿对规则的内在动机,使他们感受到对规则的内在需要并体验到其中的快乐。
为此,教师需要将自己的教育行为由一味的限制转变为积极的期望、鼓舞和指引,支持幼儿对规则的主动建构,帮助幼儿体验到规则或纪律为自己带来的乐趣。如果教师多说“你能做到……你会……”或者“如果你能……我们都会为你感到高兴”,那么,幼儿在班级生活中怀着的不再是一颗忐忑不安的、小心翼翼的心,而是满腔自信地去活动,他们会越来越频繁地说出“我能……我会……我可以……我需要……”等话语,他们会将自己对规则的直观感受表达出来,积极体验他们对规则的需要,他们的规则意识会积极地生长。
幼儿园教育反思15
教育笔记:分勺子的故事
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幼儿,在幼儿园吃饭是一件新奇又隆重的事情。每次餐前,保育老师都会将装勺子的铁盒从消毒柜拿出来,摆放在餐桌上,然后随机点一位小朋友,将小勺子一一分放到碗里。
第一天请了菲菲小朋友,她一开始有点不知所措,然后小心翼翼的将勺子分好,生怕勺子掉地上,也很害怕哪个碗里没有分到勺子。分完之后,脸上露出浅浅的笑容,即害怕大家看出她的骄傲,又掩饰不住这份激动。第二天早晨,菲菲爸爸送她来园时说:老师,菲菲今天感冒了,流鼻涕,但是她坚持要来,说吃饭时她要给小朋友分勺子!老师一听,觉得很可乐,这么一件小事对于孩子来说是多么重要啊!第三天开饭前,就有好几个小朋友悄悄跟老师说:老师,我也想分勺子。于是,饭前分勺子变成了被大家期待的事,这份期待大大超过了对午饭内容的期待。被点到的小朋友带着一种使命感非常认真的去完成这件事,没有被点到的小朋友很失望。
几周过后,灿灿爸爸送孩子入园时跟老师说:老师,灿灿说她还没有分过勺子,她等不及了!所以这一天,灿灿也争取到了分勺子的机会,整整一天她的`心情都很愉快,不管做什么都很积极,教学活动上积极的回答老师的提问,中午睡觉也一改往常翻来覆去睡不着的习惯,很快就入睡了。
有一天餐前,一个小朋友突然跑来跟老师说:老师,我想谁都不分勺子。因为很久没有轮到她了,她实在受不了眼睁睁看着其他人分勺子的折磨。唉,可爱又可笑的孩子,真是人小鬼大啊!
既然分勺子变成了孩子们在幼儿园重要的一项活动,那老师就把规矩定下来:按照组次轮流来分,保证每个孩子都有机会。然后每天请两位小朋友,这样减少了轮流周期的时长,孩子们不用等太久。这个规则定下来后,因为分勺子引起的“纠纷”就渐渐消失了。
有许多在大人看来完全可以忽略不计的事情到了孩子的眼里却是很有份量的,作为孩子们的老师,我想我们不能因为事情细小不去理会,而应该真正的置身于他们的心灵世界,去帮助他们解决每一个小小的问题。
【幼儿园教育反思】相关文章:
幼儿园教育反思01-14
幼儿园教育反思03-15
幼儿园教育反思与感悟07-28
幼儿园教育教学反思06-03
幼儿园小班教育反思06-18
幼儿园教育反思通用09-27
幼儿园教育反思优秀01-13
幼儿园大班教育反思01-12
幼儿园中班教育反思12-21
幼儿园中班教育反思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