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读后感

时间:2023-09-13 11:57:21 文化 我要投稿

《文化苦旅》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化苦旅》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文化苦旅》读后感

《文化苦旅》读后感1

  看此书时,一直感觉像有块砖压在心头,直叫人喘不过气来。先生笔下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总是与历史社会和人生意义等因素交融在一起,在感慨先生深厚文笔功底的同时,更为先生诉诸笔端的文化感悟所折服,无端的感动,心甘情愿地将自己淹没在文化的海洋里窒息,却又不能自拔。

  试问,这种文化是什么?

  是阳关古道上的`大漠荒芜,是江南小镇的秀丽凄美,是多年废墟的默无声息,是病房外腊梅的幽香扑鼻……天一阁在历史的风雨中飘摇时,浓厚的文化便化为云烟升腾。

《文化苦旅》读后感2

  深夜暗淡的灯光下,我轻轻地合上了泛黄的书页,结束了假期的“文化苦旅”。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读罢便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沧桑潇洒的文字是人、历史、自然的浑浊交融,跟着先生的脚步,在这片莽莽苍苍的大地上平静地游历每一寸山水,穿越秋千年的风雨,站在古人曾伫立的方位上,去静听与千年之前没有丝毫差异的风声雨声,去感受中国辉煌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合上眼,静下心,终于读完了这本散发着身后文化气息的游记。风一程,雨一程,仿佛走遍了这篇承载着千年沉重历史的土地。

《文化苦旅》读后感3

  跟随作者走到书中,我们不得不因那历史和文化推引,走上前去——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旧壮观,石像。壁画依然不言。跟随作者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千年前的一次刀划下,开启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壮丽。它曾遭遇浩劫,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满意义的`洞窟,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并非外表炫丽而是一种人性的。深层的蕴藏。

《文化苦旅》读后感4

  月牙泉的枯竭碎了谁的心,党河水的.断流伤了谁的神,漫天风沙迷了谁的眼,遍地干涸断了谁的梦……风沙肆虐,细雨无踪,有谁明白敦煌的梦已面临着枯竭,又有谁明白飞天的故乡即将成为传说。曾几何时,敦煌子民念念不忘一个名字——楼兰,可谁曾想到,千年之后,敦煌竟是要步了他的后尘,多么可笑,多么荒谬!难道敦煌的梦想就要如此被碾碎?

  不!不可以!美丽的飞天不能没有家乡,轰鸣的沙山不能失去月泉,灿烂的莫高不能被黄沙掩住!

《文化苦旅》读后感5

  这本书,表面看来只是描写了我们这片土地上的山川风物,人文景观,但是,只要你细细的去品味,就会发现不一般的历史,和不一样的`民族精神。

  如《上海人》中上海人近乎吝啬的精明;《道士塔》中那愚昧无知,却带着一种农民式的憨厚的王圆籇道士的行为——从外国冒险家手中接过极少的钱财,却让他们搬走一箱箱记载着中国历史的典籍和文化物质;《夜航船》中懵懂无知,却又横冲直撞,行使着“权利”的“小将,小兵”。这些,都值得我们去细细评味。

《文化苦旅》读后感6

  《道士塔》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个历史悲剧,一个沉重的文化史实。它所揭示的问题让人心痛,让人揪心,让人不禁为那个时代,也为我们的民族,发出一声声无能为力的叹息。这次的阅读却让我真实地接触了历史的阴暗面,那是一段可怕的.、灾难的岁月,但愿它不再发生。

《文化苦旅》读后感7

  《文化苦旅》带领着我在历史长河中漫游。我们面前出现曾在历史舞台上演出过的一幕威武雄壮的活剧,一个个伟在大的人物出现了,他们的身上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良知和高尚的.人格,但他们中的多数还是逃脱不掉那悲剧性的结局。我的心被打碎了!但这破碎的心却真的读懂了中国文化。

《文化苦旅》读后感8

  《文化苦旅》使我对读书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我们读书人读书不能只为自己,要为这个社会这个国家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这样读书人才是读书人。

  而且我们所学的文化有多少是古人用自己一身的心血换来的啊,文化的保留是艰难的,因此我们要好好珍惜这来自不意的文化,不虚度光阴,真正的'领悟中华民族的优异文化,并且发扬古人身上的良知和意志力,坚决不做学成之后,而忘本的人,也不做半途因为搓责和困难而放弃学业的人。

《文化苦旅》读后感9

  《文化苦旅》是一本略薄的`散文集子,各篇独立,却因文化的渊源而如血肉般紧密联接。

  从塞外大漠到江南水乡,从沙原隐泉至西湖烟雨,一叶扁舟,一方山水,古镇巷弄,塔窟庙墓,中华文化的厚重与传承通过笔者灵逸的文笔、不羁的语言立于读者面前。

《文化苦旅》读后感10

  “我好恨!”恨王道士为何将如此珍贵的经卷拱手相送;恨我偌大中国竟是留不住一个小小敦煌;恨作为一个飞天儿女,我却是在风沙肆虐之时什么也不能为她做。余先生说“中国历史太长、战乱太多、苦难太深,没有哪一种纯粹的遗迹能够长久保存,除非躲在地下,躲在坟里,躲在不为常人注意的秘处。”如果可以选择,我宁愿敦煌只是默默地孕育着她的莫高,直到我们足够强大,能够保护她。

  这个世界能带走人的不是道路,而是俗世的繁华富贵;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而是守护一生的`梦想。我们是敦煌的子民,飞天的儿女,共同守护千古的敦煌梦就是我的梦想。

《文化苦旅》读后感11

  看了很久,心里感触良多,但确实不只这样表达,所以只能说说我的想法,更准确的来说是拼凑杂乱无章的想法,我喜欢有感而发,不喜欢太过造作,或是漫无目的.的写一些东西。那样很枯萎。

  我很理解作者作为一个当代的中国文人,心中所挂链的,对于当今社会所迷茫的。不俱千辛万苦的苦苦追寻中国真正文化行为。也很感动和惊叹作者描写古迹所用的词句。是那么平实而又不失大气。确实写不下去了。

《文化苦旅》读后感12

  也许是我出生的年代比余秋雨老师要幸福,没有亲眼目睹种种擦肩而过的辛酸与血泪,因而没有那种刻骨铭心的`苦味萦绕心头,然而余秋雨老师笔下一幕幕清晰可见的中国式文化悲剧,已经令我的心也不自觉得随之惆怅,陷入了淡淡的寂寞,历久不散。也许余秋雨老师得知我们肆意欣赏着他的“苦”,却不能与之同苦,而只是仅仅的“寂寞”,怕是他的“苦”又会更甚了吧。

《文化苦旅》读后感13

  《文化苦旅》,展现给我的是那一处处古迹,一句句的教诲,铭记在心……跟随作者走进书中,我们不得不因那历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旧壮观,石像、壁画依然不言,跟随作者静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千年前的第一刀划下,开启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壮丽。它曾遭遇浩劫,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满意义的洞窟,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并非外表炫丽,而是一种人性的、深层的.蕴藏。跟随余秋雨走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这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那细腻的笔触,丰富的词汇,震撼心灵的文字伴随着这趟巡视华夏文化的苦旅。

《文化苦旅》读后感14

  今天我为大家推荐的是余秋雨先生的散文集《文化苦旅》。对于平日想啃“大块头”而又拖延症作祟的'我,碰到此书真觉是读书的莫大减压。

  全书共收录散文37篇,一篇一景,一景一悟,由古联今,从今思古,将文人、文化、历史三者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梳理于每一篇文章,读来让人感受到余先生深刻的文化感悟力、深厚的史学功底和渊博的文学知识,确实值得我们细细品读、深入思考。

《文化苦旅》读后感15

  “桃花源”千百年来竟成中国人时时梦寐以求的人间乐土之所在,“桃源”所乐者何?无战乱与征赋,平等而富足,如是而已矣,并无精神之超越,无对人性本具之罪恶与生命本有之苦难的复杂性之认识,“桃源”人也是人,就算避世再远,也逃不开罪的钳制。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要么向王权低头,要么就隐遁超脱,并无为爱为公义为超越性之真理而独立奋争的精神。不是遮与盖,就是逃与避,在苦与乐之间徘徊不止,走向“桃源”的同时,也走向了精神价值的`虚无,难道这竟是陶渊明和千百士人所向往的乐土?

【《文化苦旅》读后感】相关文章:

《文化苦旅》有感05-05

文化苦旅感悟08-29

阅读文化苦旅的心得12-13

文化苦旅阅读感悟12-27

文化苦旅初文化苦旅中读后感范文(精选9篇)08-03

文化苦旅作文11篇07-19

文化苦旅的读书笔记05-09

《文化苦旅》的读书笔记05-30

《文化苦旅》经典语段摘抄03-14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