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形面积评课稿

时间:2023-09-14 16:43:31 其他 我要投稿

长方形面积评课稿优选【10篇】

  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评课稿准备工作,评课的类型很多,有同事之间互相学习、共同研讨评课;有学校领导诊断、检查的评课;有上级专家鉴定或评判的评课等。那么评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长方形面积评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长方形面积评课稿1

  今天上午有幸听了侯老师的讲课,讲了一节三年级数学下册关于“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的课程,从听课中可以总结出一下几点:

  1、课堂开始的引入让人耳目一新,感觉既复习了以前的知识又为本基本做好了准备,而且还紧密的贴学生的实际生活,根据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希望联系教学内容,做到了方方面面,把知识融入生活,感受面积的大小,让学生能够从中收集信息,学习新知。

  2、授课环节中,教师充分利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首先是给出两个由小正方形组成的`不规则图形,让学生数一数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然后又用小正方形摆一摆,看看给出的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为求长方形的面积提供的方法依据。

  3、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提供学生学具,根据提供的小正方形自行排出一个长方形,根据摆出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填表格,自己分析表格,发现了什么,从而得出求长方形的面积,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探究的学习方式,放手让学生学习新知。

  4、针对得出的结论,教师仍然反复反问,是不是知道了长方形的长和宽就一定能够求出面积呢?经过反复求证,最后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和学习观。

  5、练习题设计层层递进,由易到难,练习题类型多样化,设计了不同方面的练习,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多样性。

  对本节课意见和建议:

  1、在用小正方形摆长方形时,可以说明小正方形的边长是1cm,方便学生得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再推出面积公式,7cm2乘2和长乘宽并不一样。在这一块学生经常会把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混淆,应重点强调一下。

  2、最后填表格时,求面积是28平方厘米的长方形的长和宽时,不只是4和7,还可以是1和28,14和2几种情况。

长方形面积评课稿2

  本节课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整节课在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中来阐明长方形面积公式与长和宽的关系。课中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用15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的纸片来拼各种大小的长方形从而观察、推导出长方形面积的公式。整堂课学生从被动接受学习变为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学习。教师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另外,教学设计在遵循教材编写原理的基础上,对教学题材进行了重组,提供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呈现方式,让学生在充分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表达、学会交流。

  教师的基本功扎实、语言简洁明了、思路清晰、教学应变能力强,一环紧扣一环事例生活化。课前引入创设情境较好,用生活中的照片要进行塑封来导入新课,非常新颖且联系生活实际。课中充分让学生动手、动脑,用15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的纸片来拼各种大小的'长方形从而观察、推导出长方形面积的公式。教师在引出正方形面积公式时是通过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联系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这里是对已学知识的一个回升,阐明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从而再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本节课教师注重学生观察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联系层次分明、练习形式和内容多样化,面向全体学生,并紧扣重点,充分体现了二期课改精神。

  不足之处:

  (1)教师让学生自己用15个1厘米的小正方形来拼各种各样的长方形时设计了一个表格,这时教师应该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内长方形的长和宽与面积到底有什么关系(这里可让学生先进行观察然后再组织小组讨论)给学生一个足够的思维时间和空间,通过共同参与讨论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里教师给学生的时间太少了)

  (2)教师在板书面积公式时应把整个格式过程表达出来,书写完整。(这里教师在解题板书时并没有把解:S=ab写出来)同时,面积单位是个新学的内容,本课时教师还应重点突出面积单位名称————平方~。

长方形面积评课稿3

  几次听侯老师的课都有种轻松愉快的感受,同学们是这样,老师也是这样。可以看出教师轻松驾驭课堂的能力之高。相信做她的学生一定很幸福。

  一、导课有趣能引发学生思考。

  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不仅回忆了旧知“面积单位”的理解也为新知的学习---用数面积单位的方法求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做了铺垫。自然而然引入本届新课的学习。

  二、探求新知重过程与方法。

  我觉得这节课充分地体现了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在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中,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逐步推出计算公式,再用摆的方法验证公式的合理性从而推广到身边的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循序渐进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本节知识。

  三、注重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师给学生准备充分地研究材料,给与学生充足的时间合作,给与机会充分表达自己的做法想法,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教师主导作用发挥较好。

  学生通过实验合作得出的结论,教师质疑是不是任意给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都能求他的面积呢?随后示范用教具在黑板上拼摆,引导学生验证公式,启发学生得出一行7个正方形就是7平方厘米。看得出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相当透彻。

  五、练习题真正做到少而精。

  虽少但却很有坡度,有量一量算一算两道,看图计算两道,求A4纸的面积,以及拓展到的求剪下最大正方形的面积和剩下部分面积。体现了算法多样性,培养了学生多角度思考的习惯。最后的猜一猜,由学生探究实验中的数据引入,进行了变式练习。将整节课学习推向了高潮。

  建议:实际感知一下A4纸的大小建立对面积大小的体验感受。

  长方形面积评课稿5

  本周聆听了刘老师的公开课《长方形的周长与面积的练习》,这是一节拓展课,小学数学拓展课是对数学教材进行的扩充和延伸而展开的理堂教学,是基于数学学科,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对知识内容、技能方法的拓展,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刘老师这节课是在孩子们学习了周长和面积的内容之后进行教学的。

  1、密切联系教材,以核心知识点拓展。

  我们在教学中经常有这样的困惑一一一道题反复练多次,仍有学生答错,有时将题目稍做修改,学生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本质是孩子们对数学核心知识并没有真正理解。刘老师的这节课就是针对学生最容易混淆出错的知识点“周长和面积”的关系出发,让学生思考周长相等面积有什么不同,进而展开拓展教学实现对这一知识的.巩固、深化。

  2、学习内容具有探究性。

  数学教学并不仅仅是知识教学,更是智慧教学。这节课源于教材、宽于教材,于教材相比,它更具有探究性。刘老师通过引导学生研究周长一定,围成的不同的长方形面积的大小关系,学生经历猜想、列举、验证、比较发现等活动体会:当周长一定,围成的正方形长和宽越接近(正方形),面积越大。但为了突破这一思维定式,刘老师再次引导学生研究一面靠墙的情况,从而发现要想面积最大,不是围成正方形而是围成长是宽的两倍的长方形。

  听了本节课后有几点建议:

  1、在课堂上应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探索,合理安排时间。在研究一面靠墙的这一问题,孩子们发现规律是比较难的,因此这里还可以让孩子们再进行列表、记录、比较,从而建立正确表象发现规律。

  2、课堂中应尊重孩子的差异,允许学生呈现的探究结果从无序到有序。

  3、数学是严谨的,出示学生的计算结果之后应计算一下对错,再做发现得出结论会更好。

长方形面积评课稿4

  在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中,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中,理解数学知识,获取学习方法是十分重要的。赵老师的这节课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本节课的亮点:整节课从动手探究——方法归纳——方法的应用,环环相扣,通过动手移一移,摆一摆,算一算的方法来探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公式的理解。

  聚焦1:出示学具袋中的长方形纸片,提出要求:用单位面积摆一摆。明确了学生活动的方向,并且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

  聚焦2: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师提问:你觉得它的面积是多少?引发学生思考。接着追问:只要知道什么,我们就能知道长方形面积?在学生做出回答后,赵老师接着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加深学生的理解,为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做好准备。最后,自然而然地推导出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亮点2:在教学中,赵老师特别注重同桌合作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速度与效率。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同伴互助的`教学模式,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自主地、自发地参加学习和交流,提高个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

  聚焦:在探索长方形面积过程中,赵老师一开始就给学生提出要求:同桌两人合作,点名汇报。这样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好的学生带动一些后进生共同进步。

  亮点3:有效利用课堂中现场生成的错误资源。如不少学生在学习了长方形面积后,与之前学习的长方形的周长产生了混淆。而赵老师通过对比展示很好地突破了这一教学难点。

长方形面积评课稿5

  听了陈老师的这节课,我收获很多,陈老师采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重视直观教学,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与合作探究,加上生动有趣的课件,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和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完成了学习任务,我认为,本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亮点:

  1、新课的引入趣味性强。

  陈老师在引入新课时,从学生身边的教室地面面积引入,于生活实际紧密相联,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板书课题,进入新知的探究,自然顺畅的过程中显出了教师的独具匠心。

  2、重视教与学方法的改变。

  本节课从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改革,采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给学生创设自由、自主的活动空间,通过创设情景提出课题后,师生共同总结提出的问题,围绕学习目标进行归纳和补充,形成了具有层次性、针对性和探究性的自探提示,然后由学生进行自学,观察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系,在解疑合探环节中,陈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发现长与宽的乘积正好等于长方形的面积,从而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真正做到让学生动脑、动手和动口,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3、重视轻松良好的探究氛围的营造。

  在本节课中,陈老师创设了民主和谐的探究氛围,使每个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探究过程,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重视知识的探索和方法的指导。

  在解疑合探推导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陈老师重视学法指导,但不影响独立思考,让学生先动手操作,再观察发现,最后得出结论,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借助学具的操作和表格统计,发现长方形的面积正好是所有小正方形面积之和。从面总结出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品质,充分体现了方法比知识更生要的教学价值观。

  5、重视学生创新思维能的培养

  无论是在解疑合探,还是在运用拓展中,陈老师都注意让学生认真分析细心观察,特别是在质疑再探之后,让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知识自主编题,促进学生认真思考并发挥想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6、重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在身边,学习数学有很多用处,创设情景中的估算教室地面面积,怎样能求出教室面积,以及运用拓展中的怎样求篮球场的面积,都是对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着许多不足:比如在运用拓展中,第一部分是判断高手,教师在让学生出示结果之后,就直接进入了第二部分,在这一点,如果教师能让学生说明题目错误的原因,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将有更大的帮助。在课堂小结的时候,教师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有位同学站起来后,说不出本节课有什么收获,教师直接让他坐下,点了另一位同学,遇到这各情况,教师不应该让学生直接坐下,而是应引导学生,怎样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你没有学会吗?这样会使教学效果更好。

长方形面积评课稿6

  听了王老师的一节数学课,我觉得这节课质朴文华,耐人寻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始,王老师通过对上节课内容的复习,为本节课做了很好的铺垫,然后,出示像鸟巢、天安门广场这么大的面积,还能否用摆一摆的方法来量出它们的面积导入新课,让学生思考你有什么办法?轻松导课,而真正做到了让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再贴近,引起了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二、实践探究、寻找方法

  课件出示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你能求出它的面积吗?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在本上亲自也画一画长方形,然后师点拨可以通过摆1厘米的小正方形,看看能摆几个来求它的面积,从而得出结论:长方形的面积=排数×每排个数,而排数就是长方形的宽,每排个数就是长方形的长,最后得出总结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能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安排了让学生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认识的实验,学生经被启发,小组讨论及个人独立思考,在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中获得了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这无形中培养了学生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分类验证,确认计算方法

  这个发现是否准确无误呢?这个方法是否对计算所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适用呢?我们还要对这个发现进行验证。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学生通过一次实验而发现的,是不能成为科学发现的结论,还必须通过"验证"这一环节,使学生明白在任何一种发现活动中,新的认识、新的结论不能盲目、草率地断言,必须要有充分的科学依据。教者设计这一教学环节,既渗透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严谨科学态度。

  四、整理归纳,揭示学习方法。

  整堂课的主体性学习,首先是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掌握,其次是学习“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后者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来说更为重要。

  五、应用深知、巩固深化

  1、重新计算,引出正方形的面积。

  2、应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总之,本节课教师能充分发扬民主,以民主合作化的教学,塑造富有主体性的人,在课堂给学生创设自由,自主的学习活动空间,巧妙地设计了开放性的问题,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得到培养,特别是教师能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贯穿“实验—发现—验证”思路,整节课教学过程注重了学习方法,思维方法,探索方法的获取,这也就是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充分体现。

  建议:从这节课中看出学生对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还是不过关,应该让学生计算的时候先写上公式,让学生对公式有一个熟悉的过程,然后再让学生往公式里代数字这样就不容易出错了!

长方形面积评课稿7

  本节课是在学生知道了面积的含义,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重点是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宋老师运用了“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学习结合起来。对本节课,我回顾了几个重要教学环节,有以下几点思考:

  1、在探究“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个结论并不很难,学生进行直观操作比较容易发现。怎样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宋老师先出示一张纸片让学生猜猜面积有多大?可能与什么有关?然后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初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学生根据已有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测量方法。有的用一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摆满卡片;有的用一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沿纸片的长、宽各摆一排;有的直接用尺量卡片的长、宽,算长乘宽的积……。对于学生的各种测量方法,最关键要引导学生加以分析、比较,特别是第三种方法,为什么可以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好处?要请学生讲算理和原因,并通过实验验证、举例说明其正确性和运用价值,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然后引导学生在展示自己方法的同时加以分析,比较,特别当学生说到用尺量出长和宽,再相乘就好了时,老师没有加以控制,而是引导学生说出这样做的想法,让全班学生聆听了同伴的思考的过程,说的孩子满意了,其他听的孩子也满意了,老师更加满意了,

  2、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得出,宋老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发现长方形的计算方法。而且在探究过程中,为学生创设舞台,学生交流了多种解决面积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发现解决长方形面积的最好方法,紧接着又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长×宽是否对于所有的`长方形都适用?自然而然引出“验证”,用什么办法来验证呢?利用身边的长方形,或摆一摆,或画一画,或量一量,想办法验证一下不同的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用长乘宽”。并且老师提供了一些不同的长方形,让学生测量。在学生十几分钟的实验后,学生进行了交流和汇报,在学生的汇报交流中,老师把数据填在表格中,最后老师调查有没有长方形面积不等于长乘宽的,结果学生一致得出所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可以用长乘宽方法来计算。

  事实上,任何学习都是一种经历,都能获得经验。学习过程是一种经历,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和经验,我觉得十分重要。40分钟经常会留给我们一些遗憾。为了使学生们的思维不受限制,为了使孩子们的主动性得到尽可能的发挥,我们应尽量在设计时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总结,但学生由于紧张,不能把他们的才能完全展示出来,让一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显得力不从心。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一些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相信我们的孩子会闪烁出“智慧”。

长方形面积评课稿8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学习面积的含义、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一、亮点

  1、注重动手操作,明晰公式的推导。在教学中,宋老师首先通过让学生在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里摆一摆,得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数量。从操作中,有的学生一共摆了15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知道是15平方厘米;有的学生沿着长方形的长摆了5个,沿着宽摆了3个,也就是一行摆5个,摆3行,从而初步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就是长乘宽。在接下来的验证中,宋老师又组织学生进行操作,通过摆出不同的长方形,引导学生探索发现、验证计算公式。学生的每次的操作中,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2、注重学习方法的总结。在教学中,宋老师通过设置篮球场的情境,让学生用1平方米来铺,学生会感觉到麻烦,从而引发学生思考可以把复杂的问题变成简单的问题。另外在探究长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发现结论、应用的过程,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二、建议

  1、教学引入用时过多,可以直接出示篮球场的面积,引发学生思考,这样节省时间充分地去探索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2、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是怎么摆的?教师可以不必直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一行正好摆5个面积单位?为什么正好摆3行等问题,对于第二种摆法,可以引导学生是否还有更简洁的摆法,而不是教师自己展示,代替学生的思考。

  3、对于正方形的面积推导,可以利用练习题中的题目进行推导效果会更好。

长方形面积评课稿9

  听了宋老师这节课我收获非常的大,因此我感触很深。下面就我的感触总结如下:

  1、复习引入。复习引入虽然是一种非常普通的而且一般的导入方法,但是对于学生平时学习来说还是非常的重要。我们的至圣先师的:温故而知新是非常有道理的。

  2、给我感受最深刻,就是长方形的面积公式的导入。我想宋老师这节课精华就在这里了。这个设计非常适合学生发展的认知过程。我想这一点是需要学习的。在学生认知的过程发展的认知的基础上,积极的帮助学生从底层进行逐渐的引导学生真正的理解和掌握面积这个计算的来历。这也符合人类数学认识的发展规律。

  宋老师的课程设计从特殊,到一般逐步的进行推广。这样进行归纳进行教学组织非常适合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3、动手操作。这个活动设计的非常好。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用单位正方形去填充长方形的过程中,逐渐的认识到长方形的面积。然后引导学生总结长方形边长与正方形的关系,这样就非常好的进行给予学生的认识的`发展推了一下,使学生能够跳一下就能够够着,利于的学习兴趣的培养。

  4、练习设计也是很是合理的。同时也注意学生动手去测量。在测量的过程中,学生继续假加深对于面积的理解。

  5、小组合作能够较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能够非常好的进行学习,探究,兴趣盎然,都收获。

长方形面积评课稿10

  今天听了王老师的《长方形面积》,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正方形与长方形的基本知识以及面积和面积单位。王老师的这节课精彩纷呈,让我感触比较深的有以下几点:

  (一)教态优美,以“微笑”贯穿全课

  纵观整节课,王老师的脸上总是带着笑容,以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面对每一个教学细节。用微笑面对学生出现的不利教学进程的因素难能可贵,可见王老师在这个方面已经修炼到家了。微笑的作用很大,课堂上的微笑更是作用非凡,微笑首先表示老师的真诚友善,能够让学生在上课中心情轻松,不知不觉的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微笑也能体现老师的欢迎差异,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不同的意见,哪怕其中有错误的意见存在,老师都能以微笑对待,说明老师可以容忍或者欢迎不同意见的存在,对学生的求异思维的发展应该有一定的作用,对错误回答的微笑更能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二)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重复又有变化

  在学生探索长方形面积的过程中,王老师设计了多次操作的机会,加深学生对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印象,获得探索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实际经验。王老师设计的多次操作机会重复又有变化,可谓用心良苦。从刚开始的.小长方形(完全摆满),再到大一点的(部分摆),再到只出示长度刻度的长方形,最后是知道长和宽的正方形。学生通过这个过程思维从“直观——半直观——半抽象——抽象”得到了升华,真正通过自己的操作活动得到了长方形面积的公式。

  (三)练习设计具有层次性,适合不同程度的学生

  王老师的这节课,后面练习比较多,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多而不杂,层次分明,训练的目的性明确。王老师的练习设计涵盖四个层次,首先是基础练习,让学生通过使用面积公式解决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第二个层次是应用练习,让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容于”实际,培养学生从应用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能力,也能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第三个层次是综合练习,这个练习首先要转化,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起到很好的作用。最后一个层次是拔高练习,王老师设计了一道题目让学生用多种方法摆一个面积为24平方厘米的长方形,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不停的思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长方形面积评课稿】相关文章:

长方形面积评课稿11-16

长方形面积评课稿(9篇)11-18

长方形面积评课稿9篇11-16

长方形面积评课稿(合集9篇)11-18

长方形面积评课稿范例11篇08-15

长方形面积评课稿11篇【推荐】08-15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评课稿06-03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评课稿05-31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评课稿05-11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评课稿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