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

时间:2023-09-17 09:22:29 观后感 我要投稿

呼兰河传读后感15篇[热门]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呼兰河传读后感15篇[热门]

呼兰河传读后感1

  假期我读起了《呼兰河传》这本书,开始的时候,只觉得平铺直叙地描绘作者家里的点点滴滴,甚至有些琐碎。而等我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才愈发觉出它的特别之处。

  看着作者小时候的身影,我仿佛回想到了小时候的我自己。本书里的作者天真无邪,生活处处充满了童趣,让我认识了一个纯真无邪的“小萧红”。本文的地点是呼兰河城,这是一个封建城市,里面的人贪图名利,卑鄙无耻,整天过着平淡的生活,显得枯燥乏味,缺乏有趣的色彩。跟随作者的脚步,我也走进了这个封建落后的小城市,灰色的街道上人山人海,到处张灯结彩,卖糖的人面带微笑,到处招揽顾客,生怕自己的糖卖不出去。卖豆腐的似乎天生就深受大家的亲睐,不费吹灰之力就卖了四五块,生意兴隆,一眨眼,一车豆腐就被顾客一扫而空,卖豆腐的便喜滋滋地推着车扬长而去。不用我说,大家都知道了,这肯定是过节时候的情形。平常,街道上的人寥寥无几,只有几个小孩你追我赶,在街道上奔跑,其他地方空无一人,所有的房子大门紧闭,像是城里来了强盗似的,显得整个城十分凄凉,死气沉沉。

  作者的祖父去后花园里浇花,作者也屁颠屁颠地跟在后面。祖父拿出水壶,将花园里的花浇了个遍,而作者则依葫芦画瓢,四处乱浇,玩累了,作者便瘫坐在草地上,漫不经心地玩弄着狗尾巴草,东张西望,一看到了蜻蜓,便嚷嚷着去追,追累了,便停下来休息一下,又去追野兔,体力像源泉一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呼兰河城在作者眼中是一个充满快乐的小城,祖父的花园就是她的娱乐场所之一,她每天在花园里嬉戏打闹,一玩就是几个钟头,乐此不疲,作者花了很多笔墨来写这个令她十分快乐的花园,从中我可以看出作者对外祖父深深的喜爱,也反衬出她对祖父的思念之情,让我很受感动,仿佛身临那个童话般的.美丽花园。

  作者用高超的写作技巧把人物刻画得淋漓尽致,让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小团圆媳妇了,她和萧红一样大,才十二岁,却受尽了非人的折磨。小团圆媳妇身体十分瘦弱,她的婆婆脾气火爆,三番五次地虐待她,导致性格开朗的她发生了三百六十度的惊天变化,她开始变得茶饭不思,变得孤僻,家人都说她是魔鬼。她的婆婆在她身上花了很多钱,比如跳大神,就是几个汉子在台子上装神弄鬼,打鼓地打鼓,一个老巫师手舞足蹈,嘴里念念有词,场面十分隆重,左邻右舍的的人都来看热闹,觉得很新奇,巫师在台上像变魔术似的变来变去,引得大家拍手叫好。但这些还是无济于事,小团圆媳妇最后死了,真是令人感到万分惋惜。

  读完《呼兰河传》,我不禁感叹时间的千变万化。它的脚步飞快,带走了童年,在五彩斑斓的童年里,有苦也有乐,有喜也有悲,酸甜苦辣我们都体验过了,而现在,我们应该正视前方,怀着美好的憧憬,在接下来的大好时光中勇往直前,不给自己的人生留遗憾,在自己的光辉岁月里一站到底!

呼兰河传读后感2

  “呼兰河就是这样的小城,这小城并不怎么繁华。”就是这样的小城里,有着旧时光特有的气息,心酸的同时伴随着快乐。

  小说的写作是以一个孩童天真无邪的视角来回忆在小城里所发生的事。最底层人民的生活跃然纸上。即使在“严寒把大地冻裂了”的天气条件下,该卖馒头的老头子遇冰摔倒了,站起来,整好好箱子,拍拍身上的冰,继续卖馒头;拉粮食的车队仍然冒风前行,卖了粮食换了些油和布匹;上学堂的孩子与家长争论着鬼神之说……

  在那个特定的年代下,人们时时刻刻都在忙碌着,唯一的精神寄托与迷信挂钩。例如小孩在学堂里越念越坏,家长认为是吓掉了小孩的魂。如今的我们实在难以如此认为。但让我感触最多的是“小团圆媳妇”这一节。她是从小就被婆家给买下来的童养媳,等到年纪差不多(即可以干活时)就来到婆家生活。小团圆媳妇虽然个子很大,但年龄与其身高不符。小团圆媳妇因为想要回家而茶不思,饭不想,婆婆为此发怒,更有“一天打八顿,骂三场……我只打了她一个多月,虽然说我打得狠了一点,可是不狠那能规矩出一个好人来。”试想一个人一天挨八顿打,甚至用沸水从头上浇下来,人昏死之后又用冷水浇醒,这样的折磨之下,原来天真烂漫的小团圆媳妇过早地体验了人无知、愚昧下的苦难。

  读到这儿,我情不自禁地庆幸自己没有出生在那个年代,也为小团圆媳妇的悲惨命运叹惋,更为那时人们思想观念的腐朽而悲愤。尽管在那个年代很心酸,但仍有欢乐的一面。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了天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要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充满了童趣的话语,便是文中“我”的乐园——后园。在后园里有着“我”和祖父最欢乐的时光,那样无忧无虑的.生活,是“我”最深的记忆。祖父时常被顽皮的“我”捉弄,总有断断续续的笑声从后园里传出来。

  我与文中小主人公做过同一件事,那便是念诗。因为我外公是名教师,小时候就和他去学校。晚上总会缠着外公教我念诗,虽然不懂是什么意思,还是乐此不疲的重复念。只觉得好听,重复多次后便记下了。和文中的祖父常给小主人公美味的零食一样,外公有好吃的东西自己舍不得吃,总会拿给我,看着我吃得津津有味。写到这里,已有一个多月未回家的我,想念起自己的家,想念外公,便和外公通了电话,聊了很长时间。过后,那份想念才逐渐退却。

  记得曾看过一部电影,有句台词:“人生最甜蜜的快乐,都是忧伤的果实;人生最纯美的东西,都是从艰难中得来的。我们要亲身经历苦难,然后才懂安慰他人。”或许,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感触最深。如今的我们仅仅通过文字去感受,但都是浅浅的。所以,此时最好的做法便是不后悔过每一天,让每一天都变得有意义,努力朝心里的那个方向前进,去书写自己的传记。

呼兰河传读后感3

  这是一条彩色的河,在无际的沙漠中缓缓流动,变幻着颜色。我赤足站在河边,用透明的玻璃瓶盛满我喜欢的色彩。这,便是呼兰河的颜色,更是珍惜幸福生活的颜色……

  ——题记

  在一个午后,享受着慵懒的阳光,品着一杯果汁,看着手中的书——《呼兰河传》。

  “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首凄婉的歌谣。”这是大作家茅盾先生对《呼兰河传》这部作品的评价。女作家萧红以她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东北边远小镇——呼兰河的风土人情,也展示了她独特的艺术个性。

  在这部温婉如诗的小说中,“我”是个不谙世事、天真无邪的孩童,用一双清澈的眼睛打量一切。祖父、后花园和她自己就成了小说的开端。在这小小的县城里,有着淳朴的居民和纯净的乡村生活,虽不如大城市那般繁华,但也别有一番风味。

  作者描写了童年时最爱的花园,我特别喜欢那一段。童话般的意境,诗般的语言,简单又活泼,写得多好!这也不由得使我想到了自己。

  现在,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然而,我们却不曾想到,在家中长辈的那一个年代,是那么贫苦。记得小时候,在我吃晚饭时,总爱是把米粒饭菜吃的遍地都是,桌子上也是一片狼藉,明明碗里还有大半碗饭菜没吃就倒进了泔水桶。每每这时,妈妈便像唐僧一样的来教育我。我虽然表面上很不耐烦,但却牢牢的把妈妈的话记在了心里。那时候,人们的生活那么困苦,妈妈很小的时候便要去田里干农活。常常是一天忙到晚,饿得肚子咕咕叫却还是吃不上一顿饱饭,仅有的那一点食物还不够塞牙缝的,却要分给一家五口人吃。在我们奢侈的挥霍水果时,你可曾想到,在那个年代,被说新鲜可口的水果了,就是烂的都没有。冬天,在我们穿着厚厚的.羽绒服却还嚷嚷着冷时,那时候的人们却只穿一件薄衣站在风霜雨雪中不停的干活。

  而我们的童年是幸福的,像一首诗,像一幅画,没有烦恼,没有纷争。

  但文中小团圆媳妇的童年也是那么悲惨,她短暂的生命让我感到深深的痛楚。一个和我一般大的女孩,竟因家中贫苦,被千里迢迢送去当童养媳。她刚入门不久,就被婆婆折磨。在她做错事情时,她的婆婆便狠心的把她吊在房梁上,用烧得通红的铁块烙她的脚底板,而她的公公也在一旁助纣为孽,用皮鞭抽打她瘦小的身子。在她生病时,婆家人给她用开水洗澡。当时的人们因为相信迷信、土方法,竟都跑来看热闹。看着她在水里痛苦地挣扎,没有人来救她。当她昏死过去时,人们才跑过去,有人还留下了眼泪。也许是因为愚昧的村民不懂得科学,只懂得用封建迷信的方法来“救人”。当他们看到昏死的小团圆媳妇,心里掩埋的良知,怜悯之心才被唤醒。可最终,她还是难逃悲惨的结局。每每读到这里,我总会义愤鹰填的久久不能自已。

  平复了心情,合上书本,天边已燃起了火烧云,我闭上双眼,细细地回忆着书中的每一个字眼儿。整篇小说既朴素又流畅,读着它,一股浓郁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不论是小城的扎彩铺、放河灯、跳大神、野合子戏,还是北方大自然的风霜雨雪,作者萧红笔下充满生机的图画,令人读后掩卷长思,满口余香,回味无穷……

呼兰河传读后感4

  美和追求美人类固有的天性,人们欣赏自然的美,创造生活的美。而作家艺术家们开垦出人类美的艺苑,以自我的才华和心血培植出一株株千姿百态的艺术之花,为人类生活增添无比绚丽的色彩。

  “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是大作家茅盾先生对《呼兰河传》这部作品的评价。这部书是著名女作家萧红后期的重要作品。在中国三十年代文坛上,年轻的女作家萧红以她清新自然的笔融描绘了东北边陲小镇呼兰河的风土人情,展示了女作家独特的艺术个性,为世界文苑开出一朵美而不艳的奇葩。

  在这部温婉如诗的小说里,萧红笔下的'“我”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孩童,满怀着对于广阔世界的好奇和烂漫的童真,用一双清澈的眼打量着四周的一切。祖父、后园和她自我,就成了全部的天地在小说的开篇,作者细细的描绘了小城呼兰河的风俗人情,在她的眼里,这个小小的县城里,有着心智未开的居民和乡村应有的纯净生活,虽然不如大城市的繁华,但也别有一番风味。

  作者描述童年时的爱玩的花园:花开了,就象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象飞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象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样样,就怎样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他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我个性喜欢这一段,童话般的意境,诗意的语言,又简单活泼,写得多么好!

  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小团圆媳妇那一章,看得让人透但是气来!和萧红同样大的一个女孩,也就12岁。12岁一个天真烂漫的年龄,本该在父母面前撒娇,却千里迢迢到那里当童养媳,正因活泼,不像媳妇,因此受到婆婆的打,叫她变得更懂事更听话,这打持续一个冬天,不管白天黑夜,“一天打八顿,有几回,我是把她吊在大梁上,叫她叔公公用皮鞭子狠狠地抽了她几回。我也用烧红过的烙铁烙她的脚心……”她婆婆这样说,打她是为了让她懂规矩!之后女孩子给他们折磨得快发疯了,他们就听跳大神的话请人给她洗热水澡,滚水,昏过去用冷水浇醒再洗,洗了三回,就这样活活把人折磨死了!愚昧,可悲!

  整篇小说朴素流畅,宛如你与作者在一个美丽的繁星当空的夜晚,听她娓娓讲述着呼兰河—她美丽的家乡。尽管凄婉,尽管优郁,却仍然美丽得动人。恰如茅盾所言,比象一部小说更为诱人。

  看完这本书,我在想,每个人的童年竟然如此的不一样,作者童年生活的地方尽管那里充满着无知、愚昧、苦难、悲凉,甚至绝望。但是她还是用最平和的语气描述着一切,以一颗包容的心将一切的不完美都包容了,让咱们珍惜这天的幸福生活吧,将来再来回味这份属于自我的完美童年。

  

呼兰河传读后感5

  而这些回忆我是愿意忘却的;不过,在忘却之前,我又极愿意再温习一遍。——萧红

  读完这本书后,除了感叹内容的淳朴真实感人之外,更多地是对一代才女萧红悲惨命运的感叹。从小因为出生的日子不好,就遭受父亲的白眼,继母对她不好,也就只有祖父对她是极其疼爱的。后来,为了逃婚离家出走,一生与两个男人纠缠不休,被深爱的男人家暴,刚出生的孩子夭折,年仅31岁,便死于重病。

  在这部温婉如诗的小说里,萧红笔下的“我”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孩童,满怀着对于广阔世界的好奇和烂漫的童真,用一双清澈的眼打量着四周的一切。祖父、后园和她自己,就成了全部的天地。她极力想表现孩童眼中未知而灿烂的世界,她在字里行间流露的却是刻骨的忧伤,笔下的人物和风景无不带着一种忧郁的美。

  最让我记忆犹新的就是故事中两个人物的凄哀命运,原本天真活泼的小团圆媳妇被婆家狠心的折磨致死,而围观的人都抱着猎奇的心态,从未有人对她抱以同情和拯救的念头;冯歪嘴好不容易成了家,而媳妇却早早的离去,剩下他一个人拉扯两个孩子。

  萧红静静的叙述着这些人物的`故事,正是这种平静带给人不安和绝望的心态,故意去压抑,故意去冷漠,反倒给人无尽的伤感。其实令人伤心的不仅仅是这些社会最底层小人物的悲惨命运,更让人苦闷的是他们周围那些人的冷酷无情,在这些人的举动中我们看不到怜悯的存在。小团圆媳妇被热水浇头,浇一次昏一次,却没有人去阻止这种暴行,而是围在旁边看热闹。这场景让我不自觉的想起那让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一幕:一群中国人在木然的观看自己同胞被处死的电影。可怕的不是暴力,而是暴力下的臣服和麻木。呼兰河城里的人早已见惯了贫苦百姓们颠沛流离的命运,于是他们的同情心也在不知不觉中丧失殆尽了。关于冯歪嘴子的故事就更令人伤心,大家得知他成家之后,不但不关心他如何养活一家人,反而热衷于寻觅他自杀的蛛丝马迹,在他床上发现一根绳头,便有人传言他要上吊,他新买了一把菜刀,很快他要自刎的消息就传开了。看到这里我非常怀念沈从文笔下温暖的湘西风情,那里的人们似乎充满了人性的光辉,而不像萧红笔下的人们如此的冷漠和残忍。

  茅盾先生曾经这样评价过萧红的这部作品:也许有人会觉得呼兰河传不是一本小说,没有贯穿全书的线索,故事和人物也是零零碎碎,都是片段的,不是整个的有机体。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从茅盾先生的评价当中,就可以看出这是一本具有独特思想风格和艺术风格的作品。其实我觉得与其说它是一本自传,倒不如说,那是萧红经历了半生坎坷和苦难后写的一本童年回忆录。

  1942年1月22日,受尽颠沛流离之苦的萧红香港病逝。她逝世的当晚就被火化了。在她的墓碑之前没有花圈,没有送葬的人群,一代才女归于沉寂、归于黄土。回顾她短暂的一生,如同风雨中的铿锵玫瑰,她一直在黑暗中勇敢的寻找光明。即使遭受了生活千百次的虐待,依然逆风前行......

呼兰河传读后感6

  《呼兰河传》是萧红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完成了她的巅峰之作——《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一书共有七章构成。首先是老胡家家破人亡的故事。十二岁的小团圆媳妇在经历了婆婆的毒打、跳神、用热水烫驱鬼后,奄奄一息,最终命归黄泉。小团圆媳妇的死去向我们展示了封建、迷信的传统风俗的恶果。

  而小团圆媳妇就成了陋习的牺牲品。她的婆婆,只因媳妇走路快、在客人面前大方、不害羞,便认为她打破“常规”,无情地用烙铁去烫她。在小团圆媳妇死后,她的大孙子媳妇,聪明、能干的一个人,像从人世间蒸发了一般,她一定是去寻找一份属于自己的幸福去了。

  她的婆婆,为了拯救“被鬼附身的媳妇”而家破人亡后,她寂寞的甚至问过路人“你家里的大人、孩子都好哇。”

  另一个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有二伯。他身无分文,却热爱生活。带着小萧红去公园玩,没有钱给小萧红买玩具和糖果,只是说“快走,快往前走。”小萧红赖着不肯走,他只得无奈的说出实情:“你有二伯没钱。”他十分孤单,孤单的与动物谈话,与砖头谈话:“你这小子,我看你也是没有眼睛,也是跟我一样,也是瞎模糊眼的,不然你为啥往我脚上撞,若有胆子撞,就撞那个耀武扬威的,脚上穿着靴子鞋的……,你撞我还是白撞。”

  他一切的吃穿用都是破烂不堪的,后来被逼无奈,只好去偷主人家的东西换点钱用。但是萧红是同情有二伯的,没有鄙夷有二伯偷她家东西。

  《呼兰河传》十分生动地再现了小城风情,也深深地吸引了我。

  《呼兰河传》读后感550字

  童年,在我们眼中,它充满了快乐,充满了幸福,所以人们常说,童年是一生中最令人难忘的日子,我想作家萧红也是这么觉得的吧!

  在作家萧红的笔下,他的爸爸对他很冷淡而妈妈对他很凶,祖母更是对她不好,他的童年里最快乐的时光是与花园祖父在一起,因为在这花园里,他很自由,想干嘛就干嘛,院子就像是他的一样,而祖父很慈祥,永远不会不耐烦,因此在我眼里,萧红的童年生活是快乐的。

  相比之下,而那团圆媳妇的命运就没有萧红那么好了,他十二岁就送到在呼兰河这座城市里名声很好的老胡家,可谁知,这才十二岁的小姑娘,刚一送过来,天天拉车,晚上还得遭受婆婆的.严刑打骂,不知身上有多少伤痕,最终年纪轻轻便去世了,而原本人丁兴旺的老胡家老胡家,从此惨遭灭门。看看,萧红在那么小就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只有祖父,这不令人很痛心吗?何况在当时,这样的生活还算是快乐,再来看看团圆媳妇,这么小就嫁人,不知耽误了自己多少的学业,浪费了多少的青春,再嫁过来后,还被婆婆如此虐待,丧失了一条无辜的小生命,无不令人痛心疾首?

  我们现在的生活,十分快乐,幸福,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宠着,爸爸妈妈呵护着,老师教导着,同学帮助着,和呼兰河传里的孩子们比较,我们的生活丰富得多,可是呀,我们并不知道如何去珍惜这一美好的时光,反而,动不动开口大骂,甚至动手,他们害了你似的,我想读完这本书你应该会有所启发。

  让我们好好珍惜自己正拥有的东西:快乐幸福的生活。

呼兰河传读后感7

  无聊的假期需要书本的滋润才能充实。这次我看的是《呼兰河传》。

  萧红,是与张爱玲并称的“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呼兰河传》便是她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篇讲述萧红儿时回忆的小说,描写了家乡呼兰河的生动画面和风土人情。同时以生动、抒情的文笔真实的再现了当时、当地人们平凡、落后的状况以及平庸、愚昧的封建思想和迷信。跳大神、扭秧歌、野戏台子、报庙会、团圆媳妇、有二伯、冯歪嘴子一件件有趣的事历历在目,记忆犹新。特别是祖父的园子。萧红有一个非常爱他的祖父,他们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天地——后院。她到处采黄瓜捉蝴蝶。这是她儿时回忆中最美好的.乐章。萧红的童年似灰色,却又似彩色。在充满迷信的灰色封建社会里,萧红用自己的天真描绘出彩色“小时候”

  看到祖父的园子,我不禁想到我自己。我也有一个非常爱我的姥姥。我们也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天地。它或许不想祖父的园子那么大,它或许不想祖父的园子有那么多水果蔬菜,但它依旧是我最喜欢的地方。在那里是一片金黄的麦田,我喜欢趁姥姥忙活时悄悄地躲在麦田中等姥姥找我找得着急时,我会从他身后溜出来吓她一跳。这时候,她总会宠溺地摇了摇头,眼底满是笑意。用不太标准、带着点乡音的普通话嘀咕着:“真淘气!”一到这时候,我便不理她,坐上一旁的藤椅,比上一安静,打起瞌睡。这时姥姥总会拿起蒲扇,在旁边帮我驱赶着蚊虫。就这种事天天都做,我玩不腻,姥姥做不腻。姥姥干活时,我总喜欢跟在她身后看她做,时不时伸手帮一下、摸一下。虽然一直在帮倒忙,但姥姥从来不说,只是告诉我该怎么做。我应付两句就管自己摘草去了。摘得不耐烦了就在麦田里跑来跑去,嚷嚷着要姥姥来追。一不小心就摔了个狗啃泥。

  有一次,烈日当头,大家忙着收割麦子。我忽然大喊一声我们玩捉迷藏吧,姥姥你来抓。说完便躲起来。我悄悄走到一个人身边对他说:“嘿,快躲好,小心被发现啦!”那人只是不耐烦地抖脚叫我走开。我又分别来到爸爸、妈妈、哥哥、姐姐身边,却收到一样的回复。我生气不理他们,一个人躲在角落,不发出一点声音。时间一点点过去,太阳已经偏西。我暗暗高兴:你们永远找不到我。不知又过了多久,还是没有声音,我一下跑出来,想向大家炫耀,忽然发现天已经黑了。月亮已经和太阳换好班,带着星星们上岗了。地理一个人也没有,只有昏暗的黄色灯光。田野里传出蟋蟀和蛤蟆的叫声,空中时不时飞过一群乌鸦。我吓了一跳,连忙往家里跑。一回到家里,大家看见我带着草的杂乱头发,好像忽然想起了什么,哈哈大笑起来。

  萧红带给我们的是一部佳作,是一首婉转的、回忆的诗章。这本书让我们看见了封建社会中的幼儿萧红。积极乐观的他更是告诉我们:不要过早的感叹童年即将过去,珍惜现在的幸福和天真才是最重要的。

呼兰河传读后感8

  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茅盾

  那是一个朴素清丽的故事,那是一本回味无穷的书籍。那个故事,正是呼兰河的故事;那本书,正是《呼兰河传》。

  在这部温婉如诗的小说里,萧红笔下的"我"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孩童,满怀着对于广阔世界的好奇和烂漫的童真,用一双清澈的眼打量着四周的一切。祖父、后园和她自己,就成了全部的天地。在小说的.开篇,作者细细地描绘了小城呼兰河的风俗人情,在她的眼里,在她笔下,别有一番风味。

  在那个被丑陋规则重重包围的旧中国,呼兰河写满了无奈。那个和萧红年纪相仿才12岁的小团圆媳妇,原本以为在富人家就能过上好日子,却没想到才短短几天,就受尽折磨命丧黄泉。

  萧红的童年亦极其不幸,唯有祖父的爱就如同一团珍贵而温暖的篝火照亮和感动了她,"所以我就向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萧红童年的爱与恨都绘声绘色地在《呼兰河传》一一展现。

  "花开了,就象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象飞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象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我特别喜欢这一段,童话般的意境,诗意的语言,又简单活泼,写得多么好!

  那些好的与不好的,在萧红眼里,极为分明。只有积极乐观,没有悲哀丧气。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才能使萧红成为一位成功的女作家的吧。难道这不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吗?在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我们心里想的不应该是失落气馁,而是心中存有希望。只有这样,你才不会被挫折打败,才可以成为一个生活的强者。如果遇到一点不顺或坎坷,就灰心丧气,这样,就算任何再简单的事也会变成极难的。心中畏畏缩缩,就不会战胜困难,就不会成功!只要心怀希望,充满正能量,一切困难都会拜倒在你的脚底下!

  我们的生活中,何尝没有这些那些的困难?我听妈妈说有个学校的大姐姐因为学习的压力大,没有快乐自由的童年跳楼自杀了。我觉得不可思议,生活在蜜糖中的我们太以自我为中心,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爱,以为自己没有自由快乐,整天在题海中喘不过气来而牢骚满腹。我们来比比萧红,作者童年生活的地方尽管充满着无知、愚昧、苦难、悲凉,甚至绝望。但是她还是用最平和的语气描述着一切,以一颗包容的心将一切的不美好都包容了。在她的生活里,有多少委屈、困难,但是她的心里仍给快乐和希望留了一席之地。是的,生活不会一帆风顺,拥有乐观积极、充满希望的心去对待,你的天空会一片晴朗。

  童年不同样,让我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吧,童年记忆中无论是美好或不美好,都是生命必经的旅程,好好活着,好好珍惜,活出我们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呼兰河传读后感9

  不要小看目光,它可以救人,也可以杀人,我们应做一个内心阳光且给予温暖的人。------题记

  “于是有许多人给他家出主意。他说他有一个偏方,她说她有一个邪令。有的主张给她扎一个谷草人,有的主张到扎彩铺区扎一个纸人;有的主张给她吃一个全毛的鸡……”读到《呼兰河传》的这个场景我的心像是被一根针狠狠地扎着,在他们眼前的难道不是一条人命吗?一个天真、活泼善良的小团圆媳妇,就在这一个又一个荒谬的“救治”中死去了,她们把这当作是一场戏,一种娱乐消遣,毕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又何妨?

  鲁迅先生曾说过:“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面对小团圆媳妇的当众洗澡,人们赶鸭子上架似的围观,当她呼救时,没有一个人相救,在大泥坑中;马落入泥坑,看热闹的却在喝倒彩,在看客的眼中,流露着麻木、冷漠。

  不仅在《呼兰河传》中有着这样的看客,鲁迅先生的小说《药》中描写道:那些脖子伸长了像鸭一样的老百姓,漠然地看着革命者夏瑜为了争取民众的自由和民主被砍头的场景,甚至华老栓拿着沾着革命者鲜血的馒头给儿子治病。这些人是多么麻木自私啊,革命者为他们付出自己的性命,他们却只是当作一场戏,寒了多少有志之士的心。

  无独有偶,朱自清《憎》中一个赤着双足,脚面满积尘垢的劳动者的尸体横躺在马路上,周围有十余人看着,好奇地睁眼,脸上的筋肉冷静而迟缓。不仅中国,世界的人都是一样的,这便是人的本性。《变色龙》中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周围一群胡说八道、颠三倒四的人中处理小狗咬人,闹出了天大的笑话。

  这些看客爱看热闹,所有的言论都未经证实便随便传谣,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甚至会害死人的性命,他们便是“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他们完美展现了“平庸之恶”这个词。不仅在过去,在现在言论自由的社会,这种现象便更随处可见。

  且不说生活中实在的围观,在信息发达的当下,网络围观更为壮大。“天涯观光团”、“豆瓣观光团……”这些人在看到震撼、争议的内容,便一呼百应,群起而观。一旦相似的人都说同样的话,人们便失去主见,相信大多数人的话,于是是非不分,黑白颠倒,他们便是当代的.看客。

  看客喜欢看热闹,他们容易轻信别人的话,其本质便是没有自己的主见,像墙头草,两边倒。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喝酒、喝板蓝根、熏醋可以预防新冠肺炎”、“双黄连口服液可以治疗新冠肺炎”的谣言数不胜数,人们将药店、超市洗劫一空,这正是没有常识、没有主见以及听从看热闹的人随便传言所造成的。

  当今是言论自由,但我们更应该敬畏言论自由,谨言慎言,维护干净的舆论场。不随便传谣、不随便发朋友圈,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说:凡是能够言说的,都能说得清楚,对于不可言说之物,必须保持沉默。也如古人所说:个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人是一种社会动物。众生芸芸,人海茫茫,人总是张大了耳廓,兴奋又迷惘地接受着这世间的万籁,不可避免地相信他人失掉本真,做一只任人宰割的羔羊。这时,我们更应该有自己的主见,不要让别人走在我们前面。

呼兰河传读后感10

  读完《呼兰河传》首先给我的感觉是分为四部分的。第一部分,整体描写呼兰河这个地方,广角度写呼兰河的结构布局和风土人情;第二部分,则是作者回忆童年时光,留在记忆中的那些人;第三部分,主要是写胡家的团圆嫂子,以及她不幸遭遇;最后一部分,则是以磨坊的冯歪嘴子为主的。

  作者写到呼兰河城的街道,东二道街、西二道街、十字街。这一切是那样的普通,在呼兰河这个小镇上好像永远不会发生大事,如果说有,那也就是那个泥潭子又淹死猪了,如果实在没有也要造出来,因为这是人们茶余饭后唯一的谈资。除此以为,这里只有春夏秋冬的变化,而人们只需随着季节的变换脱下棉衣换上单衣,然后再脱下薄衣再换上棉衣。在记叙这一切时,萧红用的是一种极其平淡的语调,淡淡灰色的画面,静止如水的讲述。就连生活在呼兰城中的人看待周围人的生老病死也好像是在看一部与自己毫无关系的电影,甚至这部电影中的主人公,也好像注定要上映的剧集,这一切都是早已安排好的。

  作者对童年的描写可以说整篇文章中最让人放心地轻松地部分,虽然父亲是冷淡的,母亲是严厉的,祖母更不必说,只有祖父是最疼他也是最慈祥的,但是孩子的世界毕竟是透明的',在看着一部分是让我想起了鲁迅的《三味书屋》一个院子留下了童年大部分的回忆。在孩子的眼中,一切是可爱的,一切都值得自己去探险。只有孩子还保留着作为人该有的喜怒哀乐,同情、慈悲对他人的爱,而其他的成年人这些最基本的情感却丧失了。

  团圆嫂子是胡家买来的,刚来的时候她是自信的、健康的、笑呵呵的,而最后却被胡家活活整死了。这是留在人们心中的封建思想在作怪,婆婆怕儿媳妇会欺负自己,所以要给儿媳妇一个下马威,把团圆媳妇吊起来打,用火烙铁烫她,团圆媳妇哭喊却被人说“疯了”,所以要给她“治病”,但又不得法,对她的治疗简直就是折磨,最终团圆媳妇被活活整死了,而她只有十二岁。但在她死后却没有人同情她,她的死好像是死了一只牲口一样,唯一可惜的是为了给她治病花了不少钱,而这些钱是可以买许多块豆腐的。

  而磨坊的冯歪嘴子也是不幸的,他的媳妇王大姐在嫁给他以前是受到人人夸赞的,力气大,开朗等,但等到人们知道她嫁给冯歪嘴子之后这些优点一夜之间全都变成了缺点,似乎她一生下来就是不好的。他们遭到周围所有人的排挤,又为这座死寂般的小城找到了话题。王大姐在为冯歪嘴子生下第二个孩子后不幸死掉了,但这却成了她的错,因为产后死亡是不幸的。而此刻的呼兰河的人却都等着看笑话,看冯歪嘴子怎样抚养这个孩子,甚至有人怀疑,怎么这孩子还没有死呢。好像只有孩子的死亡才对得起他们这么长时间的关注,他们才会安心。

  一页一页,一幅一幅,呼兰河的生活就这样一点一点的进行着,这个人死了,这一页翻过去了,之后便在没有了下文。在封建思想的影响下,人性再也不会找到,每个人只会冷冷的看这部只有春夏秋冬交替的电影。

呼兰河传读后感11

  刚读了《呼兰河传》的第一章,我就感到了一种奇异的感觉。不知是因为冬天冰封一切的天气,还是因为雨季变得恐怖的大泥潭,或是因一个个对死亡的生命冷淡的村民,我都隐隐感到不太舒服。如此使人压抑的一个个景象,被作者描绘的倒是很生动,但真的不想再看下去。后来咬咬牙,又往下读了读,才知道原来这整整一章,只是为这本书不了一个景,也预示了整个故事都会在这种环境下展开。阴暗的社会,简陋的生活,蒙昧的人;没有信念,没有目标,没有一切值得活下去的.事物。呼兰河的人,像行尸走肉般活着,生老病死就如没有一般。他们欺骗自己,忍着穷苦,却又有一丝向往好生活的意思。

  耐着性子,我又读了第二章,这章确实是比第一章要有趣些。但,全旨还是没变。呼兰河的村民,有“精神”上的盛举。“跳大神”,迷信;“放河灯”,自欺欺人;“野台子戏”,粗鲁;“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虚伪。这些活动又是为了谁呢?是为了人们取乐而办的呢?不,是为他们自己也不太确信是否真实的鬼神举办的。倒是有一项盛举,“唱秧歌”,是为人举办的,但作者也只是几语略过。我很佩服这些人——只是一些毫无意义的活动,他们便可找出“无限”乐趣。至此,本书仍无主角。甚至连作者也只是如上帝般旁观。

  第二章起,书的情感仿佛一下就有了。原来冰凉的文字,仿佛一下子就有了生命。全章几乎每节都由祖父或祖母起头,人物一下子就有了,也很鲜活。“我”在这布景下,好像丝毫没有影响,甚至祖母去世时“我”还在玩。但细想,“我”的玩伴也少的可怜,似乎只有祖父。这和布景似乎有些像了。在后来第四章,又忽然以“院子”或“我家”起头了。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时间,并插入了很多事例来介绍“我”家,感觉很有立体感。作者的童年,不管幸福或是不幸福,必是深刻的。由这小院的描写,便可感觉到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美,但凄美。“我”与祖父虽玩耍愉快,但却是只和祖父。只有唯一的依靠的人,是值得同情的。而“我”的内心不也和这开头的布景一样吗?这样深刻的童年,必给作者留下极深印象,才使她写得如此细致。而她与命运做斗争,独自在小院快乐着。这不是一种顽强的表现吗?随着小故事越积越多,终于,作者要写大故事了。

  五、六、七章我是一口气读完的。它们倒像是真正的小说。有人物:团圆媳妇、二伯、冯歪嘴子;也有情节:小团圆媳妇被折磨死;有二伯的日常生活以及冯歪嘴子一家与世俗做斗争。这些故事都很生动,有的有趣有的悲惨,但都告诉我们一件事:“在呼兰河,人是苦,但不甘的人不会忍受凄苦的命运。”是的,这些人都很坚强,有志气,与命运斗个你死我活。在作者笔下,这一个个人物,与她的布景,似乎不相称,但又很现实。这些人,坚强乐观的活着,不靠“精神”盛举,只靠一颗顽强的心。我很佩服他们,也为他们的故事感动。

  不知不觉就读到了尾声。呼兰河,是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儿时生活场所,那里凄苦,但那里的人乐观,以至于每个故事都蕴含着凄苦笼罩下的快乐。这本书很深刻,耐人寻味。

呼兰河传读后感12

  学完了萧红的《祖父的园子》,应该给学生找到《呼兰河传》来看看。可是学校的图书室没有,那就上网查查吧。所幸网上有一些节选。那就打印下来吧!

  也许是被她浅显流畅的文字所吸引,也许是被后花园里的景象所打动,手里拿着稿子竟然放不下来,一口气看完了。

  那个后花园,萧红不遗余力不厌其烦地重复着的荒凉的后花园,不知是否是陪伴她童年的真实的天地;那些蜂儿蝶儿蛐蛐儿,是否仍在不知疲倦地舞着唱着.这七分的真实三分的飘渺,在萧红的心中,该是用什么样的彩丝带编织成的裂帛.那些蘸着她的脏手印的大个馒头,那只被罩着眼睛拉磨的毛驴,无不象陈年的米酒,发酵着她久远而凄凉的回忆.她的回忆是寂寞而凄凉的.我能想象她在大门前写作时,一定时时停下笔来,望着眼前的一棵..大榆树发呆,思绪早已飞过树间的叶子,飞往辛酸的童年.童年里,有跳大绳时人们的热闹的欢呼,有观河灯时壮观的.场面,有人们对掉进泥坑子的猪的嬉笑怒骂,还有人们对"李永春的药店"的你称我道.惟独没有一个贴心的伙伴,没有.眼泪不觉就掉下来了,稿纸上顿时湿了一大片.伙伴,稍稍称职一点儿的是祖父,这后花园里唯一开放芬芳花朵的玫瑰,唯一结出甜美果实的樱桃树,给了童年的她以全世界的温情与爱,也给了她幼稚的心灵以美丽善良的憧憬,虽然她长大以后经常不懂得别人的快乐.那个在我脑海中回旋多次的老祖父,我一直未能幻想出他的模样,他应有着长长的胡须,可以让我任意编织花样的胡须.温情,这带着远古回忆色彩的词眼儿,仅在祖父出场的时刻到来.其他的一切,仿佛都发生在这个世界,却都在我的世界之外.

  呼兰河城里的人大抵是这些:在"黑夜"中担心地活着又自尊心极强的有二伯;尖刻无聊心眼儿小的老厨子;还有勤恳忠厚爱妻小的冯歪嘴子,唯一出场的女主人公是率真开朗却被活活烫死的团圆媳妇.呼兰河的女人们害怕男人,不平等的地位昭示了不平等的命运.小城仿佛一个封闭广阔的世界,生活并不单调,可怕的是重复.那几个粉墨登场的主角定是萧红精心挑选的.他们身上重叠着无数呼兰河人的影象.他们并没有太坏的心思,纵使是讥笑嘲讽,也只为打发这简单而冗长的时光.春夏秋冬寒暑往,生老病死平常事.他们的生活就象在山中自然开落的花儿,生命并不是象烟丝一样节节燃烧着那样漫长,而难测的命运则象无情地吹落了烟蒂上的烟灰.活着是小城里的人的唯一的生活目标,而没有其他的想望,就连想看看城那边是什么的想法有没有.因而人们活在了自己的目光里,但很满足.没有人的瞳孔里有哪怕一丝的好奇的火焰,没有人的脑海中有怀疑询问的念头,为此我感到深深的悲凉.

  萧红用一种平静的笔调来呈现一个平静的世界,用自然的口吻讲述着小城自然的生活,难道错了吗?我们总认为作品(尤其是长篇小说)理应有着它思想的深度,平铺直叙的故事一定是欺骗了我们.但我没有觉得这种笔调和口吻不好.试想,当一个中年人推开往事的栅栏,用一个不太更事却又初涉人间冷暖的孩童的眼光,再一次经历那令人心颤的寂寞的童年时,平静自然的下面,是一股多么深沉汹涌的潮流.静水流深.萧红的内心有几人能真正理会.

呼兰河传读后感13

  中国故事千千万,精妙绝伦每一篇。是啊,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从神斧开天辟地,到1949年开国大典,流传着许多家喻户晓的故事。今

  在呼兰河这个地方,街道是灰的,房屋是灰的,草地也是灰的,人生更是灰的,一切都是灰的。整个社会没有半点色彩……那里的人们为了活着而活着,有时甚至是为了死去而活着。

  我们的主人公萧红就出生在这么一个灰暗的地方。

  整本书中令我印象最深最气愤的一段,那就是小团圆媳妇的悲惨遭遇。12岁的年龄本该是健康活泼,无忧无虑,而他却过早早的被卖作了童养媳,失去了家人的呵护与疼爱,已经足够可怜,可做了团圆媳妇,他又拼命的干活,忍受家婆的无端打骂。他们该死的婆婆打碎了一只碗,就要把小团圆媳妇拉过来打一顿。它跌了一个筋斗,把单裤膝盖的地方磕了一个洞,也要把小团圆媳妇打一顿,总之他一不顺心就要打小团圆媳妇,这谁受得了。这三个打一顿,让我充分感受到了婆婆的蛮横无理。更让人气愤的是,他自己的儿子舍不得打,打大猫,她怕把猫打丢了,打狗,他怕没有人给她看门,打猪,她怕把猪打瘦了。在婆婆的眼里,唯独打小团圆媳妇是一点毛病没有,他又跑不掉,也不会丢,也不会下蛋,也不像猪,打掉一两斤肉也不要紧,反正也不过秤。挨打了,他晚上就疯狂的叫,说是要回家,婆婆一听见回家两字就不舒服,请了个圆梦的那个圆梦的`说回家是回地狱18层的意思,婆婆害怕的呀,请了好几位大神来跳舞,都成效甚微,最后竟把小团圆媳妇用开水烫死了,因为大神说这样可以保全家人平安。这一段我看出了呼兰河人的封建和迷信,小团圆媳妇喊着要回家,那是因为他害怕在这里的生活,想回到他原来温暖的家。那婆婆连字面意思都不想,直接想到地狱阎王,还请大神跳舞,看到这我的冷汗都出来,真庆幸自己没在呼兰那个地方。

  呼兰河要说光鲜亮丽的地方,只有萧红祖父的后花园才是富有自由生机的,那也是萧红在呼兰河唯一喜欢的地方。这个后花园是当时最大,差不多和我们的操场一样大。里面什么都有,花草、瓜果、树木、昆虫多级了。那里面最让人记忆深刻的是那颗大榆树,他站在园子的西北角。来了风,那榆树先叫,来了雨,那榆树先冒烟,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他闪烁的和沙滩上的贝壳一样。那时候的小萧红还不认五谷,指着狗尾巴草说是稻谷,他的祖父哈哈大笑随后就耐心地和他讲,稻谷是有针的,狗尾草没有,只是毛茸茸的。小萧红也不认真听,只是胡乱承认就罢了,然后就追蝴蝶吃黄瓜,玩累了就把草帽往脸上一盖,不用一两分钟就睡着了。在那里到处都是自由的,黄瓜想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想开几朵就开几朵花,若一个也不想接一个也不想开也没有人管它。从这一段中,我体会到肖红祖父的园子是充满生机自由的,是美丽的,是慈祥和蔼的。

  《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凉的歌谣。但愿现在的人们可以不信邪不封建,我相信只要人人心怀一颗爱心,人间处处洒满爱,人间处处都是那美丽的后花园。

呼兰河传读后感14

  秋雨潇潇中,与众友人雨中探访了萧红的故里,祖居地莘县董杜庄镇梁丕营村。隔了久远的光阴,这儿已是荒草萋萋,坟茔数丘。放眼望去,但见田野无垠,秋空辽阔,路旁的高粱依然挺拔着行将枯黄的茎秆,长穗无语,兀自风中摇动,如沉默的幽歌。

  归来,突然很想重温一下她的文字,于是数日埋头于翻看《呼兰河传》。这样一个悲情的女子,是在怎样的心境下写下这些洋洋洒洒的文字的呢?

  唏嘘于她的命运。在她短短的一生中,寂寞与无助始终困扰着她。“颠沛流离,命运多舛”这八个字足以概括她的命运。生活贫困、情感伤害、身体病痛终其一生,在这样的困境中,只有八年的创作生涯,她却坚持创作出了近九十万字的作品,其中包括著名的小说《生死场》和《呼兰河传》等。

  看矛盾为《呼兰河传》写的序言,心情是沉重的。想当初矛盾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心情也必定是沉郁的,尽管他评价《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矛盾是带着感伤的心情写这篇序言的,想必他是熟悉萧红的,他觉得萧红的早逝是“太早的死和寂寞的死”。“为了追求真理而牺牲了童年的欢乐,为了要把自己造成一个对民族对社会有用的人而甘愿苦苦地学习,可是正当学习完成的时候却忽然死了,像一颗未出膛的枪弹”。是的,萧红像一颗未出膛的枪弹,她有多少未竟的事情要去做,即便在病危时,她也始终渴望着生,幻想着要写《呼兰河传》的续篇。然而她死了,寂寞地死去了,身边几乎没有朋友。

  萧红的心境是寂寞的,然而初看《呼兰河传》前面的文字,是貌似轻松的。透过这些貌似轻松甚至有些诙谐的语言,我们却能听到她寂寞的心声。

  喜欢萧红的文字。她的文字是朴实细腻的,描写近乎入微;她的情感是敏锐纤细的,看似冷静的笔触下,其实跳动着一颗多情的心;她的文笔明丽凄婉,一种淡淡的忧郁充斥其间。她的独特的超常规的语言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现在想来,在我有限的读书生涯,语言风格让我印象深刻的大概有三本书吧,一本是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一本是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再一本应该就是萧红的.这本《呼兰河传》了。萧红的文笔介于小说、散文和诗歌之间,其散文化的结构以及诗化的风格为我们构筑了一个独具韵味的艺术世界,这种艺术风格是我所喜欢的。

  沉浸其中。随着她的娓娓讲述,我仿佛置身于呼兰河这个偏僻闭塞、寒冷异常的东北小城。小城的街道似曾相识,那个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尤其让人过目难忘。连小燕子的描述都妙不可言,差一点被泥坑粘住的小燕子“赶快地头也不回地飞跑了”;马的可怜描写得极为细致,雨后经过泥坑的人们简直令人发笑……萧红笔下轻松诙谐甚而带些讥讽的语言更是将小城人的看客心理揭露无遗。

  为死人预备的纸扎描写在第一章中占了不小的篇幅,描述得可谓栩栩如生,语言俏皮可爱。这大概是因为作者是从儿童的视角观察并用孩子的语气讲述的吧,总之读来清新无比。

  小城的生活如一潭死水,是静止的;小城的人们日复一日,过着呆板单调的生活。吃饭穿衣是他们人生的唯一目的。一切顺其自然,该生生,该死死,并不见多少喜悦和悲哀。

  很多时候,很多地方,一如小城。唯一不同的,是没有萧红这样一位才女含泪微笑的书写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15

  近日习惯每天读几页《呼兰河传》,或饭后,或睡前,十分乐意被萧红带回那个时代那个地方她的那个童年。虽然阅读萧红的作品能使我迅速逃离现实世界,但在阅读过程中,总有一股矛盾在内心挣扎。

  在享受傍晚照得外物红光一片的火烧云时,也得忍受漫长冬季院子北风呼呼的凄冷与寂寥;在赞扬当地百姓热心帮助掉入泥坑的路人的善良本质时,也得眼睁睁地看着他们说瘟猪肉是泥坑里淹死的来自我欺骗;在赞叹冯歪嘴子承受巨大压力仍积极生活的坚强时,也得目睹小团圆媳妇被活活地折磨死……我们不能用一种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也不能直接断定小说主题不是赞扬就是批判了什么什么,这样的标签如一张咒符贴死了整部作品。我们倒是可以区别对待每一个事件里的各个元素,像萧红一样,收藏起那些珍贵的记忆,日后用细腻幽美的笔触一笔笔勾勒出来。同时也暴露出时代的弊病,于当地百姓的某句话某个举动某个表情点出他们的愚昧麻木。继而又以磨倌区别于常人之路坚强担起抚养责任来探讨人性力量之大。这样不仅使小说的内涵丰富充实,也能留给读者细细咀嚼,品味感悟。

  在这部半自传体小说里,萧红的记忆之口像是装上了水龙头,缓缓地、有条不紊地流出,一段一段地述说,让《呼兰河传》读起来更像一篇篇散文,复沓的文句充满诗意和回溯之美。而这种随着作者内在情感而流动的'回忆式叙述方式让小说读起来更亲切自然。不过神奇的地方在于,看似明丽的笔调却让我的内心留有一股难以抒发的沉闷,使我愤怒也不是,悲痛也不是,就这样压在心头。我很想扫除内心留下的某些片段以解心闷,如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之死,可是我似乎又不舍得忘却这段揪心的情节。我想,这也是矛盾的力量所在吧。

  面对封建社会的大环境,人们的反应似乎并不是一致。纵观《呼兰河传》,我大致分为三种:1.普遍存在的百姓们。麻木不仁,托命于天,逢热闹必看,时常管管对自己无利害的闲事,偶尔用用“精神胜利法”麻痹自己。2.以冯歪嘴子为代表的“坚强派”,不畏旁人闲言碎语的轰炸,不理命的所谓凶兆,全心为着两儿子努力在生存线上挣扎。3.以祖父为典型的地方绅士。他们较普通老百姓有文化、有见识,没有那么愚昧。他们也有资本去帮助他人,可他们并没有成为改变这个社会的领头人,用平静的眼光看待周围一切,而非踊跃地管闲事,也没有像其他作品里的歹毒地主一样欺诈百姓,而是偏被动地施舍帮助。在有二伯无处可去时收留他,但并不热情地把他纳为自己家人。祖父这一切都随它去的消极人生态度是说明他秉承了古代道家思想呢还是说他暗含着一种无奈的悲凉,觉得自己肯定无力改变这社会现状,便将目光缩小至自己家庭的天伦之乐?又为何会出现像祖父这样的第三类人?这都是我内心一直纠结的地方,矛盾也争吵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