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读后感(热门)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目送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目送读后感1
“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龙应台在《目送》中这样写着。
很难想象,这位中华民国文化部部长,曾写下《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的犀利笔调也会如此委婉。整本散文七十余篇,无一不是写父亲的'逝,写母亲的老,写儿子的离。这些直白的个人感受以及那些舍与不舍,即使是我们,即使不是在中年,也会为之动容。
《目送》是散文集的首篇,这篇精短的文章通过描述她儿子随年龄的增长与她的疏离,她与父亲一次次离别知道阴阳两隔。而感人至深的则是其中细腻的笔法,无论是母亲目送儿子,还是女儿目送父亲,都清晰地表达了她对人生道路中亲人间悲欢离合的无奈和豁达。
“不必追”十分准确地描述了作者的心情。爱是自由的,别离时不如欣然接受,而不是执着地不放手。
人生就是一次次地目送,面对亲友的别离,子女的疏离,甚至是友人的死别,谁又可以欣然接受?如果把文章的两部分串联起来,年少时我们一直在父母的羽翼下,渐渐长大,我们不由自主地疏离了父母,而到了中年,我们又会依念自己的孩子,年老之时,孩子也该远走高飞,这时候我们也该心无挂念,让他们不回头地走下去,正如文章中的母亲,她目送着儿子与父亲的背影,就好像目送着两人的人生。而她也旷达地接受了。
到了我们这个年纪,正好是离家探索的时候。其实看得出来,父母在我不在家的时,十分挂念我。那么也慢慢来吧,等等一天风来,我们坚决地放开手。
目送读后感2
《目送》是一本平凡小事的记录册,作者把许多平常熟视无睹的小事有精炼的话叙述出来.有种贴近生活的感觉,也体现出作者对生活的认真与细致观察.
感动我的,就属《胭脂》。内容是回屏东看他*的时候,要先打电话啦,然后带她去很多地方买东西,玩耍等等,描写的非常细致。但是后来的离别,更加动人。那种苦口婆心的劝说,所以是一项&ldqu;复杂的工程&rdqu;。首先要给一个暗示,接着把指甲油拿出来,慢慢的涂,直到满屋都是指甲油的气味。帮妈妈化妆,梳妆打扮。全文都充满着母女之间的爱,与分别时的不舍,还有的是作者对母亲的关心,表现的`淋漓精致,也有对母亲记忆力下降的无奈,担忧。作者的感情在字里行间,处处都有展现。尤其在带妈妈去&ldqu;邓师傅&rdqu;做脚底按摩,去美容院洗头……描写得很细致,每个细节都清清楚楚,去的地方也很多,侧面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重视,作者很在意母亲。后来对于&ldqu;她曾经是个多么耽溺于美的女人&rdqu;进行举例,夸张的突出母亲的爱美,也与现在变老进行对比,表现了母亲老去的无奈与无法挽留时间的悲伤之情。
与这种抒情手法相同的还有《如果》。也是全文叙事抒情。在飞机舱里,作者遇见一位回乡的老人,从而想起逝去的父亲,想如果还能回到从前,再度陪他回乡,自己会做的事,写得很详细,每个地点,每个动作都会在脑海中闪过,也突出表现了作者的后悔与惭愧,悲伤等复杂心情。
作者能写出如此震撼人心的,是因为作者是真正体会了生活,把生活的写照如实的写出,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感受生活的点点滴滴。我们也要认真地对待生活,仔细地观察生活,即使是最平凡的事也能有神秘的道理,我们要用美丽的眼睛记住生活的美。
目送读后感3
这是一个关于时光和生命反思的故事,在这里她是一个母亲,是一个女儿,我被她的文笔温暖了,也因她的故事而湿了眼眶。
与父母的送别
龙应台出生在台北,她母亲是浙江人,父亲是湖南人。父亲因病逝世,母亲也因得了阿尔茨海默症(老年痴呆症)逐渐老去。家中有兄妹三人,母亲跟哥哥住,谁也记不得了,天天闹着要回家,回到她自己记忆中的那个家。父母是我们在这个世上最大的牵绊,他们迎来了我们,而我们却要目送他们离开。
与子女的送别
从牵着他(儿子)的`小手送进幼儿园开始,到幼儿园毕业,他不知道,这个时代的结束就代表另外一个时代的开始。16岁的儿子做为交换生到英国学习一年,送到机场拥抱他时发现我的头只能到他胸口,而他登机时头也没回的一瞬间,我知道这孩子长大了。而我正迅速的老去,原来我们变成了那个目送的人。
与自己送别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而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时光的洪流中渐渐长大,我们眼前的背影从高大到佝偻,自己也慢慢变成别人眼里的背影。其实在目送父母子女的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送别自己,这个送别的过程叫做成长。
家与幸福
少年时期,双亲在哪,哪就是家;成年时期,他在哪,家就在哪;中老年时期,孩子在哪,哪就是家。
书中主人翁是每天回家看到书包还放在原来的地方,就感觉到幸福,遭遇过变故的人,会更珍惜眼下的幸福。幸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其实它就在我们的心里面,幸福是一种感觉,也可以说是一种心态,有的人过着粗茶淡饭的日子就觉得很幸福,有的人吃着山珍海味也觉得索然无味,幸福的标准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
所以,请珍惜人生中的所有环节,活好当下每一秒。趁现在还能干点什么/还能学点什么,就开始吧,从现在这一刻用心生活。
目送读后感4
对生命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
——题记
带着释怀与生命的和解,龙应台笔触之下的《目送》以温柔纤细描写出亲人之间的亲密互动。当我亲临这篇文字海洋之中时,带给我的是当下的感动,亦或是渐行渐远的必经路程!
对于曾被余秋雨大师评价为一名真正的文化批判者和优秀文化建设者的龙应台来说,在她的笔尖之下,无不散落着深情动人,亦或是不可言喻的对待生命中刻骨铭心的爱与虔诚。龙应台一反批判犀利的笔调来描写诸多生活中的浓情细节。反映出其细腻的情感。读来亦有温馨有味,情意盎然之感。
我们的人生中会有诸多的目送。即亦若大到生死离别,骨肉分离,小到暂时一别,家门远行。正如《目送》中所现:“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在这本书中作者在上有长辈下有子女的亲情关系交织中经历了诸多的目送。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由此我想到了我自己,亦若我作为学生每天早晨父亲用自行车载着我去上学,当我向他说:“爸爸,我去上学了。不用想,迎着我背影的那便是两鬓早已花白的父亲灼热而又燃情的目光。”亦若是目送。又若是我参加夏令营时,母亲面对车子启动之时,迎着我背影的.,也便是母亲担忧的神情。亦若是目送!
在作者笔下不着痕迹的就写出了大视野大境界。在貌似不着边际的表述里安置了上下三代人的默默温情,没有着力的去描绘深情厚重的无私之情,只是把捡起日子里的点滴融入其中,你会在无意之间被貌不惊人平实无华的文字打动,会报以会心一笑,会黯然神伤,会被柔软的孝顺所温暖!
我的思绪还是会不绝如缕的,随同文字勾勒的情感所起伏。散散的文字,全然不是作者凶猛的杂文,文字所及。依然能抵达文化深处的基固,即便是些生活里的点滴和琐碎,你依然可以从另外的世界里清晰的对比出我们自己生活中的温情。在温情的文字里依然能真实地传递批判的力量。
目送读后感5
读一本好书,就是与智者交谈,反思自己的平庸、浅薄,走出一段能让自己回味的人生。
《目送》的作者是龙应台,此书也是作者笔下的“人生三课”之一。作者将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同行等所带来的无味杂陈可谓发挥得淋漓尽致。将自己遭遇人生惨败时的失落和挣扎,痛苦和洒脱扣击读者的灵魂。她笔下的人之常情,物之常理,深深地影响了我对漫长人生之路浅短、天真的.看法。
她如黑夜里的繁星,春日里的细雨,指引着、滋润着我。
“曾经相信过海枯石烂作为永恒不灭的象征,后来才知道,原来海很容易枯,石原来很容易烂。雨水,很可能不会再来,沧海不会再成桑田。原来自己脚下所踩的地球,很容易被毁灭。"《不相信》一文中对誓言的阐释,颠覆了我对以往永恒的誓言的理解。原来,永恒只是想象,是不存在的,不要用誓言去推脱,去用行动珍惜吧,趁现在可爱的事物还触手可及。
“我们拼命学习冲刺100米,但没有人教过我们:你跌倒时该怎么跌的有尊严;当你的膝盖跌得血肉模糊时,怎么清洗伤口,怎么包扎,你痛的无法忍受时要用什么样的表情去面对,别人。”《跌倒》中的警言佳句给了一个迷失之人,一个正确的方向,一个前进的路标,让那个人从以往那个“输不起,摔不起”的人,变成一个不吝啬去输去摔的人。输,输得有意义;摔,摔得有价值。
“一沙漏里细沙流完是一段时间,一柱馨香袅袅烧完是一段时间。钟表的指针滴答行走一圈,是一段时间。”所以:抬脚,走吧,路就在脚下。趁春还是朦胧,晨还在酝酿。起身,去吧,茶以渐凉,趁风还在吹,梦还在飞。时间也不早,笑对一切,踏上追梦的征程。
《目送》是一本书,一本好书,带着美丽和忧伤。它将千山万水、千言万语、千思万想融于一书,让我悟品人生,带着这些思想精华向前行走,穿越人生的千山万水。我想,这本书定当影响更多的人,流芳百世。
目送读后感6
阳光正好,微风不燥,抚平心中的焦躁,细读龙应台的《目送》。等一朵花开的时间,悟一场人生的别离。
目送,就是用目光送别离去的人。龙应台的书里,写了许多种目送。她目送着父亲一步步走向了死亡。目送着母亲一天天老去,直到连自己的亲生女儿都不再记得。目送着儿子长大,看他从离不开母亲成长嫌弃母亲是个孩子。目送着朋友,目送着世间万物的离开……字里行间满满的忧伤、寂寞与不舍。
或许人们提到《目送》,想起的总是那句“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可是通读全文,我最喜欢的却是那句“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你是否还记得父母总是说起你小时候的模样;你是否还记得朋友说要陪伴你一辈子;你是否还记得亲人对你的点滴关心……
可是我们总有一天会目送着父母、朋友、亲人离去,若他们都离开了,孤身一人的我们是否会张皇失措?是否会悲痛万分?生活总是会教会我们要珍惜当下,却从没告诉我们该如何面对失去。或许面对着失去我们也只能是在心底宽慰自己、告诉自己总有一些路,要勇敢独自闯吧。
书中的作者也曾独行走过一条条或繁华或萧条的道路,这种感受或许就是“有一种寂寞,茫茫天地间'余舟一芥'的无边无际无着落,人们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
又或者说,父母亲人他们总是目送着我们长大,目送着我们渐行渐远。可是我们却没有回头看看他们,你是否会注意到:又有一条细纹爬上来母亲的`眼角;父亲额鬓又染上了几缕白发;奶奶的手又多了几道伤痕……
龙应台的文字,时而如刀光剑影,时而却温柔婉转。她的散文,细腻而深沉,或许反复品读才可体会出其中蕴含的深意。
读目送,悟出人生之珍惜当下,悟出失去时勇敢面对,悟出独行之寂寞忧伤。
弹指一挥间,你竟已遥远,青丝蘸白雪,来路生云烟。
目送读后感7
断断续续地读完了龙应台的《目送》,被誉为二十一世纪的《背影》,这一评价确实很贴切。
中学读朱自清的《背影》并没有什么太深的感受,可能是那时年纪太小,也可能和朱自清生活的时代隔的太远,总之,朱对父亲的那种感情,在当时的我的心中没有产生太大的共鸣。
可《目送》不一样,因为80后的我们开始准备成家立业,准备担起职责,父母能为我们做的渐渐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开始思考怎样让他们安度晚年。所以,读她的故事仿佛能够看到10年后的自我。
龙应台,从她的文字中感受到这是个坚强的女人。精通英法德多国语言,在政坛中叱诧,可光鲜的背后她也是个普通人,为人子,为人母。应对中风最终离她而去的父亲,应对老年痴呆的母亲,应对在法国的孩子,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这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的辛酸和温情。
当把整本书都读完,回头才开始明白《目送》这个名字的意义。一家人的悲欢离合就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目送。小时候,总是父母目送我们离开,那种目光出此刻学校校门口前,出现火车月台上,出此刻机场安检口,我们总是高高兴兴地离开了,他们不能挽留,只期望自我的目光能在孩子的背影上多停留一秒。
此刻,当孩子已经有了自我的事业了,有了自我的家庭了,才发现父母正在渐渐走远,在我们的生命中。
想带着她看电影,电影院里的仅有武打,恐怖,悬疑,充斥着荒唐的喜剧,适合老年人的柔和的电影少的可怜;劝她买几件新衣服,她说没有适宜的,我不相信,拉着她走进百货商店,琳琅满目的服装,淑女装,男士专柜,儿童天地,唯独没有老年人。“老”,意味着不被关注,从人们的心中消失。
想为他们做很多事情,想留他们在身边,可每次回家看到他们变白的头发;看到忙碌的厨房里少了以前利落的身影,多了一些凌乱;看到手上的老年斑,心里就是一阵阵酸楚。岁月正清楚地告诉你,他们在离你远去,而你无能为力,唯有目送。这种折磨,是一种痛。
目送读后感8
龙应台的《目送》是一部对亲情和周边人物的感悟散文。特别喜欢她写的亲情,抒情、真切、含蓄,并为之深深感动。《目送》是全书的首篇,描写的是目送孩子的成长,目送父亲的远去。第二篇《雨儿》写患老年痴呆症的'年迈母亲,母女情感真心实意,让人感动,第三篇《十七岁》写的是青春期儿子的“独立”,还有《爱情》、《明白》、《胭脂》、《为谁》等等,这些都是写父亲的逝,写母亲的老,写儿子的离,把个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伤逝’和‘舍’”铭刻在心,诉诸文字,处处是感同深受的亲情滋味,篇篇有让人沉吟难忘的人生情景。
古人云:四十不惑。人过四十后,经历过许多次的生老病死的场面,再读《目送》这类亲情散文,感悟很多,特别是《目送》中的:“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人在生命的路途中,很多时候都是这样:平静中透露着的哀痛,让人不甘又无奈。永远记得儿子在第一次拿到学习成绩单时的情景,手拿奖状,在人群中急切地寻找我地样子,那时的我就是他的天;大学四年,每次打电话时,即便是在脚骨折卧床时,他的声音是欢快的语调,第一句话永远都是“妈妈,我很好!”我很感谢儿子的孝顺,但心里也明白,儿子长大了,能自己担待所有的伤痛,对父母的依恋会越来越少,每每想到这,那种酸楚而又心存喜悦的无奈,瞬间会填满我整个胸膛。
目送读后感9
翻开《目送》,竟然让我从头到尾保持眼睛酸楚的那种感觉——仿佛一个饱满欲滴的石榴果。
龙应台的文字温暖隽永,仿佛和煦的微风拂面,带着淡淡的伤感,一点一点地浸透到灵魂深处。优美的文字,除了能够撩拨人的心弦外,还能让人有一种美的享受。
这是一本奇妙的书。淡淡的文字,凭吊的语调,细腻的感受,完全没有华丽的影子,也没什么大悲大喜,但却能让人很认真地读下去,在无形间净化我们那被尘埃腐蚀的心灵。
这是一本记录她生活点滴的散文集。这本书中,她用优美的文字记录了自己作为母亲在面对日益成长的孩子时所遭遇的困惑和小小的失落;记录了自己作为女儿在面对日益苍老的'父母时耐心温柔的守候;记录了自己作为采访者所熟悉付出的那份真切;记录了自己作为敏感细腻的女人在面朝大海,耳闻杜鹃时感受到的那份凄楚和伤痛。
《目送》七十二篇散文,文字抚过了父母、子女的亲情,知己好友的友情、周围世界的植物、动物、风景……用那最细腻柔软的笔触,写尽了幽微出最动人的心弦的那种感觉。读起来,连呼吸都充满了共鸣的激动。
这是一个关于时间的记载。随着时间的流逝,当我们也成为了那个凝望背影的人时,才会真切的体会到父母那份痛楚与沉默。小时候父母把我们当孩子,父母老了我们把它们当孩子。我们会懊悔,懊悔曾经的无知,但时间不留给我们一点机会。我们想告诉自己的孩子这一切的感受,可被时间悄无声息的挡住了。时间让我们改变,让我们懂得了一切,也让我们失去了很多。
人生是一场别离。真的是这样,有些感受只能一个人体会,有些泪只能一个人掉,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真的只能一个人走。明白了这些,才算是真真正正成长了吧。
人生这场离别,谁也逃不过。爱父母,爱孩子吧。相聚的时候,请珍惜;离别的时候,请珍重。
【目送读后感】相关文章:
目送优秀作文03-02
龙应台《目送》有感04-29
目送读后感07-26
目送的读后感04-01
《目送》读后感05-11
《目送》读后感(经典)08-24
目送读后感08-13
《目送》读后感(精选)08-16
《目送》读后感06-26
《目送》读书笔记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