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认识分数评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评课稿,评课是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的判断。那么优秀的评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认识分数评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认识分数评课稿1
对于《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个课题,相信各位老师都很熟悉,而今天听了田老师的课,我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田老师先出示了下面分别有几个饼和正方形,然后通过大量的物体和图形的一半很自然地从整体引出分数,让学生感受到分数是数,加强了分数意义的理解。再通过折一折后涂色的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分数,再次感悟分数的意义。在折纸学分数时,由扶到放,在折的过程中逐步加深理解,同时自然地让学生比较分数的大小。全课一气呵成,在游戏中学习,在活动中巩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一教学新念,下面说说自己听了这节课后的几点思考: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人教版的'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目标定位为:本册教材主要是利用直观的方式,使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等动手操作的方式,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大小。而以后要学的“分数的意义和性质”,逐渐脱离了直观方式的支持,更多的是从数系发展的角度,去认识分数。田老师这节课目标定位准确,紧紧地抓住目标,层层落实。在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用不同的方法折一折1/2,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地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特别是在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时,让学生在长方形纸上折出了几分之一的分数,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分的份数越多,一份就越小,从而使学生内化了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的比较。
二、借助经验,自主探索
“分数”对学生来讲是陌生的,但“物体或图形的一半”却是学生熟悉的。因此田老师充分借助学生的已有经验,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动手、动脑等活动,亲自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如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说一说物体或图形的一半,架起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的联系桥梁;通过找一找、折一折、说一说等活动亲身感受物体或图形的“一半”都可以用分数表示,为继续探究分数知识奠定了坚实得基础,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
认识分数评课稿2
刚刚我们欣赏了许老师执教的《百分数》,下面我就结合这节课谈谈对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几点思考。数学概念作为数学学科中最“语文化”的知识,看似不重要,只有一两句话,但却是数学的基础性内容,也是数学解题过程中最关键的思路。那么如何展开概念教学的过程,如何帮助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我觉得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来思考:一是追本溯源,重视概念本质的理解;二是深入浅出,放慢概念形成的脚步;三是有来有往,增强概念应用的意识。
一、追本溯源:重视概念本质的理解
1.精心选择素材,挖掘知识本源
新概念的学习一般都离不开大量学习素材的抽象与概括。首先是素材内容的选择,有利于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推理等数学活动的;其次是数量的多少;学习素材太少,学生的感知就不充分,不能获得相关概念的表象,必然影响对概念本质属性的概括;学习素材太多,这些材料带来的无关属性必将影响学生对概念本质的认识。最后,素材的呈现顺序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数学的逻辑性。
如:百分数这节课一开始设计时许老师是以预习方式引入,所以就选用教材主题图,但是在试教的过程中发现主题图的内容都不是学生熟悉的内容,也不利于学生表述百分数的意义。如第一幅图,学生就想当然的表述成是下载的进度,第二幅图学生对衣服的成分“里料”“面料”“锦纶”“聚酯纤维”等不理解,还需要对这些名词加以解释。第三幅“比去年同期增长120%”,学生很难找到谁是谁的120%。这些材料带来的无关属性影响了学生对概念本质的认识。因此,许老师在试教后,决定替换一些接近学生生活和容易表达的素材。
例题选择“剩余25%的电量”这种素材既是生活中非常常见的,又非常直观,学生能直接在图中找到这两个量的关系,从而初步感知百分数的意义是两个量之间的一种关系;紧接着让学生自己表述情境图中百分数的意义,第一幅图是让学生明确百分数的意义,第二幅图是解释100%的含义,第三幅图是了解百分号前还可以是小数,第四幅图65%,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想象还能表示什么,在开放的学习状态中加深学生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最后在丰富的情境素材中学生顺其自然地抽象、概况出百分数的意义,建立百分数的模型。
2.设计核心问题,聚焦知识本质
概念课的知识点往往很琐碎,所以经常会出现老师小问题不断的现象,表面上学生是在不断地思考,实际上他们的参与度并不高,对概念本质的理解也很浅显。在试教的过程我们也遇到了这种情况,于是许老师在表述百分数的意义时设计了两个关键问题:
(1)这个百分数表示什么?
(2)想想这些百分数在表达意义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设计,让学生经历从具体直观的图——百分数——抽象,完成百分数概念的建模过程。
许老师还在讨论百分数取值范围的时候设计了三个关键问题:
(1)大学生的近视率会不会高达110%?
(2)为什么六(2)班近视人数可以是六(6)班的200%?
(3)什么情况百分率可以超过100%,什么情况下不可以超过100%?
这些问题紧紧围绕概念本质,引领学生在不断进行质疑、探究和辨析,进而在抽丝剥茧的过程中完成对数学概念的意义建构。
3.在比较中感悟,厘清知识脉络
数学学习首先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学理解,而理解的本质是知识的结构化、网络化和丰富联系。因此,为让学生深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在每个环节许老师力图让学生“比较”中进行感悟。本节课进行3次比较,第一次是在概念建构模型中,通过对这一组百分数意义的比较进行抽象概括,体会百分数完整的内涵结构;第二次是在讨论百分数的取值范围的比较,通过对比了解在不同的情况下分数的取值范围也不同;第三次是在沟通联系中对百分数与分数进行比较,让学生感受百分数的优点,以及百分数和分数的区别。百分数只能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它表示一种比的关系;而分数既可以表示比的关系还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量。这也是学生学习分数、百分数的难点所在。通过一次次的比较活动,厘清知识脉络,逐步完善学生对百分数概念的认识。
二、深入浅出:放慢概念形成的脚步
概念的形成需要经历思维的内化、吸收和反思的过程,从而慢慢抽象出概念的本质特征。数学概念又十分抽象,因此需要借助活动来感知和理解概念,经历和体验概念形成的过程。
1、在活动中感知和理解概念
在平常概念教学中,我们往往会把重点放在概念的应用上,而忽略概念的形成过程。在试教过程中,我们也出现教学节奏比较快,学生体验不充分,导致学生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不到位。所以许老师在前面概念的形成阶段设计了第一次活动——表述百分数的意义,以小组交流形式,让每个孩子参与意义的表述中。很多概念都有丰富的形成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容易找到其“原型”,所以在学生有了丰富的感知基础上,再结合生活经验表述65%,让学生经历从具体到一般,建立一个完整的概念模块的过程。
2、在活动中体验和经历概念
许老师设计的第二个活动是预测大学生的近视率,感知这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所以不能超过100%。再用百分数表示两个独立量之间的关系,通过比较感受这时可以等于100%,可以小于100%也可以大于100%。紧接着许老师设置一个矛盾冲突:刚才说大学生近视率不可以超过100%,现在怎么200%出来了你们也没意见?引领学生不断进行对比,不断进行质疑和辨析,从而突破百分数的框架,促进他们对百分数概念本质的深度理解。
三、有来有往:增强概念应用的意识
1.有层次、有变化
学生学习能力不同,导致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也有所不同,所以课堂练习的设计要有层次、有变化、有发展,适合班级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这节课的练习层次明显,既能进一步强化百分数的意义;通过结合具体实例对分数和百分数意义进行比对,又能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百分数的内涵和外延。
2.有意思、有挑战
内容枯燥的练习会使学生厌烦,而内容新颖有趣的练习,一定会使学生积极思考,从在而体验成功的快乐。在这节课中许老师练习设计就以近视率为主线贯穿始终,通过关键问题的设计使学生的思维经历一次次的挑战,一次次得到提升。
因此,概念教学中,不能只是简单地让学生记住一句话或两句话,而是带领学生好好领略它一路走过来的风景,这才是最重要的,同时我们也要有意识地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回归概念本质。
认识分数评课稿3
尊重教材而不受制于教材,使用教材而不是拘泥于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组合,再造,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方面教师做了大胆的尝试。首先在情景导入时选用了学生熟悉的分鸡翅,分可乐和分比萨的生活情景,课一开始就有一股浓浓的生活味。在感知1/2时教师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喜爱的蝴蝶、枫叶等图形,让学生充分体验并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此情况下把教材中“涂一涂”一题作为选做内容,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与开放性,取舍得当。数概念教学就其本身对学生而言比较抽象,难以理解。为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的同时,还为每一个孩子准备了彩笔、正方形纸,一张圆片纸和各种图形纸,给了学生充分感知的素材。分数“1/2”作为第一个让学生认识的分数,教师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感知材料,有圆片和各种图案纸。正方形的`纸使用也十分充分,同一分数不仅可以折法不同,还可以在同一折法下表示不同的分数,并发现其变化规律,可以说将其使用发挥到了及至。
韩志华老师:活动探究为主,多种学习方式有机融合,体现小班化教学下的互动学习优势。
知识不能是被动地接收,必须由学生主动获取。教师让学生在短短的40分钟内经历了分数的产生、发展,并形成了初步的分数概念。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运用动手实践,观察发现,合作交流等不同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眼、耳、手、脑不同感观的参与,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中“创造分数”这一环节,引发了学生的思维风暴,课堂生成丰富,是设计中不可多得的亮点。教师在概念建构中三次最主要的活动。其一: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出图形的1/2,重点展示1/2的不同分法。其二:折一折,画一画的方法表示正方形纸表面的1/4,重点引导学生用语言正确的表述。其三:折出四分之几的分数,从而归纳出怎样的数是分数。三个活动各有侧重,又有联系,层层推进,其设计体现了让学生的活动中学习数学的课改思想。教师组织活动井然有序,学生交往充分,思维灵动,师生情感融洽,展现了小班教学的民主和和谐。
认识分数评课稿4
听了胡老师执教的《认识百分数》这一课,我受益匪浅,本节课教学设计清晰,层次感强,是一节真实和扎实的课。下面我谈谈自己感想。
1、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使百分数的引入水到渠成。
课始,胡老师让学生观看一段足球赛的视频,在学生兴趣盎然的时候,紧接着出示三位参赛队员投球情况统计表,很显然,学生在注意力非常集中的状态下学习,听课效率应该是很高的。胡老师先让学生算出三名队员进球个数占踢球总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以前通分的知识来比较这三个分数的大小,然后告诉学生分母是100的分数还可以改写成另一种形式,进而揭示课题:百分数的认识。如此引入课题,不但深刻剖析比较了分数和百分数的相同之处,同时又说明了百分数的优越性和学习百分数的必要性,进而让学生产生学习百分数的欲望。
2、紧扣百分数的意义,使百分数的本质自然凸显。
课中,胡老师始终围绕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呈现了大量的素材,“现在,学生的视力情况不好,我市小学生的近视率是18%,初中生的近视率是49%,高中生的近视率是642%”、“我只完成了作业的80%”、“食品的合格率是32%”,百分数的本质就自然凸显出来,学生很轻松地就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接着,胡老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百分数,数学课堂重归于生活,孩子们每一个百分数的提出都与生活紧密联系。特别是服装面料的成分、汽车销售情况、下载文件的进度等等,这些教学资源都与我们的生活紧紧相连,学生并不陌生,这更说明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课堂注重“以学生为主体”。
整节课中,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体。导入是从学生身边素材得来的,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唤起已有生活经验;百分数的意义是学生讨论探究出来的;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是学生观察习题分析比较出来的。在这一系列学习活动中,老师都是以一个合作者、倾听者的身份出现。
4、结尾处的设计比较新颖。
胡老师让学生根据四字成语来猜百分数,如:十拿九稳、百里挑一、十全十美等等,这样设计不但富有趣味性,而且将数学与语文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说
得头头是道,效果很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最后,胡老师还送名言给学生:天才=99%的汗水+1%的灵感,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百分数在生活中的用途,同时又让学生明白“天才”需要付出“汗水”,以此更好的`激励学生学习。
5、教学语言干练。
教师语言简练,干脆利落,并能对学生的发言能够给与及时、恰当的评价,较好地调控课堂氛围,给学生创设了轻松的学习氛围。
总之,整体看来这节课是由实际生活抽象出具体的数学问题,在尝试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与各种能力的形成情况,再将抽象的数学思想运用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会数学学习中的乐趣。
认识分数评课稿5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掌握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都有很大的差异。学生第一次碰到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吴老师在教学中创设了一些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情景,使学生在主动的操作活动的基础上,感悟理解分数的含义,充分体现了“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的教学观念。主要有以下特点:
1、创设情境,感悟知识
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知上的突破,为了给学生搭建突破的平台,教师在课的开始,借助“兄弟两个分苹果”的事例,引导学生感知从整数表示两个苹果,一个苹果,到两人分吃一个苹果怎样表示,自然地将分数产生在平均分基础上的事实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增强了数学知识间的联系,而且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再如,学生认识了分数后,设计了“小猴和小猪分吃西瓜”的故事情境,增强了学习的情趣性。
2、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探索的过程
通过这节课可以感受到吴老师不是在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在教,站在教改的新理念的高度上驾驭教材,设计中力求体现新课程强调的体验性学习,创设了让学生去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写一写等情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表示出自己所发现的分数。不仅让学生用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用身体去亲身经历,用心灵去感悟、体验,其中一个重要理念就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在具体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交流活动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的智慧受到挑战,从而实现有效学习。教师都能够以建构理念为依托,在原有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使学生创造力、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他们主动地建构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和对事物的理解。
3、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和主动建构
“分数”对于学生来讲是抽象的,因此,吴老师在教学中时刻注意将分数的认识与图形的操作活动相联系,发挥动手操作在学生主动建构中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学生在用正方形纸折1/4的实践活动中,通过对不同折法的比较,进一步加深了对分数意义的认识。学生在用圆折一个喜欢的分数这一实践活动中,每人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与提高,获得成功后的体验,进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认识分数》评课稿7
一、情境引入,激发学生兴趣。整节课思路清晰,环环相扣。首先从学生野餐这样具体的生活实例引入课堂内容,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也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怎么分?平均分。平均分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很多老师在上本课引导学生说出“平均分”时费了很大的力,分数就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才出现的。许老师这里引导得好,学生很容易就得出并会说了。1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新的一个数二分之一表示。引入很自然,很到位。
二、动手操作活动,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在构建“二分之一”的过程中,通过让学生动手折一折长方形的纸片,画一画折痕;构建“四分之一”时,让学生动手折一折,画一画正方形的纸片;到最后的放手让学生创造“几分之一”,在圆形纸片上操作。在整个表象的建立中,层层深入,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活动中学习。
三、内容丰富,练习设计富有趣味性。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在构建完“二分之一”的表象后直接插入联系巩固,判断是否二分之一。在圆形纸片中创造“几分之一”后,适时地进行了分数的大小比较,让学生对分数大小初步有了概念。最后,能够联系生活实际中的众多实物,挖掘生活中的“几分之一”,体现了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
整个课堂教学设计中,似乎课的容量有些大,导致最后的分数大小比较这一块内容想要涉及却涉及不深。许老师作为新老师,在对学生的因势利导方面做得不够,不能及时灵活的将学生的信息融为自己想要的信息,这一点我也正在努力当中。
认识分数评课稿6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它更注重的是“让学生在做中学”。沈明老师执教的《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充分体现了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她以独具匠心的设计、细腻机智的引导,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入手,充分利用直观教学将学生推上了自主学习的舞台,使学生自始至终积极、主动地参与探讨、质疑、操作、创造等活动,让学生在思考、动手、交流、倾听、争执、发现中获得知识。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入手。
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最重要的。教学时,沈老师从分苹果入手,从分4个苹果到分两个,再到分一个,平均分的概念时得出每位小朋友分得2个、1个和半个。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然后出示分数二分之一,这样对于分数的认识放在了一个宽广的背景下来学习,学生体会到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一个1/2来表示。
二、加强直观教学。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中,沈教师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画图折纸涂色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
三、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
在认识1/2的基础上,沈教师充分信任学生、鼓励学生,放手让学生借助学具自己去创造分数、研究分数。这就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我们欣喜地发现,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分数,他们有各自独特的发现。不仅顺利地认识几分之一,并且还能举生活中的实例来验证,说明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在这“做数学”的过程中,学生创新火花不断地迸发出来,不断体验到创造的愉悦和探索的乐趣。
我们的数学教学不仅应关注学生获得怎样的结果,更应关注他们是否经历了自主探索的过程。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的实践、探究与交流的过程,才有可能懂得数学的价值和意义。也只有让学生在“做中学”,才能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认识分数评课稿7
观课主题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低效现象与分析
主要亮点
1、常态的课堂、自然的课堂。
2、能够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实践经验认识百分数。课前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并自学理解百分数表示的具体意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教学起点把握较好。
3、体现了课堂的预设与生成,对课堂的生成处理得当。课堂中认识的百分数、深入研究分数与百分数区别时的实例均来源于学生反馈的资源,充分利用了课堂中生成的资源进行教学。
4、敢于放手让学生去思、去议、去交流。课堂先后开展了4次小组交流或讨论,形式都比较灵活、自然,其中有3次班级反馈交流比较充分,在反馈中教师有适时追问和点拨。
5、重视百分数意义的理解。课堂通过学生收集反馈的大量的具体的实例,说其表示的具体含义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6、巩固练习和全课总结有新意、有深意。
7、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和教师适时点拨,对百分数和分数的.联系与区别研究得比较深入。
存在的不足
1、教材在对百分数的定义进行描述时,呈现的三个实例百分号前面的数包括整数、小数,小于100的、大于100的,使学生认识各种情形的百分数,但课堂学生反馈和呈现的均是小于100的整数,其他情形没有涉及到。
2、小组讨论还可以优化。一是第一次讨论时重点拉近观察了2个小组,一组4人中只有1-2人进行了发言,且小组成员发言时其他成员在做自己的事情没有倾听;二是第2次小组讨论的问题“我们留下来干什么,为什么还要留下来”让很多学生迷糊,显得多余。
3、反馈了收集的百分数并说了它们的意义后,教师仅仅通过问学生“会读吗、会写吗、会说出百分数具体的意义吗”,学生说“会”,剩余的近30分钟时间都在研究百分数和分数的区别,学生是否真的都学会了呢?一个设问能否真实全面反馈?差生是否真的掌握了?
策略建议
1、学生反馈中没有涉及到的百分数的情形,教师适时补充、完善,以认识各种情形的百分数。
2、小组讨论时注意分工,且注意培养学生在小组交流时倾听、补充、质疑的良好习惯。第二次小组讨论可以去掉。
3、问答之后,教师适时出示一组针对性的反馈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反馈练习结果,实现边学边练,真实全面地反馈学生课前自学的情况,并根据反馈结果进行点拨和强调。
认识分数评课稿8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三位老师摒弃了“师生问答”的传统教学模式,组织、引导、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并让学生上台展示。尊重了学生的意见,发扬了学生的个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实现了由单一被动式接受学习向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转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群体的积极性。
我觉得胡老师对新课程理念的领会是深刻的,教学方法把握得当,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尊重学生的知识体验,找准学生新知的“最近发展区”。
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数学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一种自主建构过程。教学时,注重从学生的这一数学现实出发,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创设具体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知识体验,促进他们有效地开展建构活动。
二、挖掘生活素材,巧妙整合课程资源。
新课程实施的一个突出变化,就是教材不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不再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而是提倡教师依据自己所追求的,想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组合、再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拘泥于教材。如胡老师把生活中的“汽车标志”、“国旗”“巧克力”和一些生活中的图片等搬入认识分数的课堂,可以说这些都是生活中的一些“细枝末节”,放置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场景中简直不值得一提,但我们惊喜地发现,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的生活事物,成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感悟数学价值的有效载体。学生从这些生活画面中,不仅联想到了等分数,更重要的是结合具体表象辩证地体会到了其中的数学算理。这样的设计更贴近生活,而且将知识化静为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
三、注重开展自主学习,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
胡老师摒弃了“师生问答”的传统教学模式,组织、引导、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并让学生上台展示。尊重了学生的意见,发扬了学生的个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实现了由单一被动式接受学习向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转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群体的积极性。
当然,每一节课都很难做到“踏雪无痕”,多多少少会留下一些遗憾。我有几个观点,纯属“一家之言”,现提出来与各位共同商榷。
1、我觉得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胡老师在此内容的传授中过急,没有让学生充分地去体会和表述几分之一的意义,重难点没有突破。
2、课堂上充分表现出胡老师对数学语言表述的重视,整节课下来,基本上学生都能准确的表述几分之一的意义,知识目标落实的比较到位。但是胡老师自己的语言还不够准确、精炼。
认识分数评课稿9
录像课“认识百分数”由扬中实验小学教师王泳老师执教,该课除了具有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结构严谨、教师素质过硬等共性优点外,还集中体现在教法学法、能力培养上的与众不同,或者说是独特的教师个性,那就是:教师每个环节都以学生为中心,以生活为载体,时时处处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充分彰显了新课改的理念,简要地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发掘学生生活资源,让学生在生活区域中发现数学
无论是导入部分投篮命中情况、种子发芽情况的比较,还是新授部分开信息发布会交流收集的百分数讲意义,这些素材的取得都无不是来源于学生的生活,都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极为朴素,更为真切,学生理解深刻,接受顺利,运用恰当,这不能不说是学生为“真”而“动”,因“实”而“悟”。
二、充分尊重学生学习权利,让学生在发言交流中学习数学
王老师在开始引入“百分数”的意义时,十分注意教学的渐进性、层次性,非常讲究学生的学法,通过学生自己比较、总结投篮情况、发芽情况,得到“百分数”的概念;接着在指导“百分数读写方法”,也同样做到学生自己去亲历体验的过程,让学生从收集的百分数中看看、说说、比比,从而得出写的注意点、读的顺序;然后开信息发布会,讲讲你的百分数从哪里收集来,又表示怎样的含义,这样做既可以使所学与生活相呼应,又可以用所学验证生活知识,可谓一石双鸟、事半功倍;乃至最后环节沟通分数与百分数的联系、区别和你本课完成任务的百分数都有意渗透学生的发言,其目的就是一个“服务学生的学习,发言为学习数学服务”。
三、充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让学生在能力提升中感悟数学
纵观王老师这节课的教学,王老师可谓教学设计匠心独具,每每展开一个教学环节,都相当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这主要体现在收集信息的能力、发言交流的能力、独立设计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这些能力的培养,都可以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找到影子,可称俯首皆可拾。像发言交流的能力,整堂课王老师各个环节都精心贯彻、渗透;收集信息的能力,学生课前准备的百分数商标;独立设计的能力,最后设计图案并比较两种颜色所占的百分比;至于解决问题的能力,则包括分析比较、总结归纳、灵活运用等多种能力,在沟通分数与百分数的联系、区别时就需要分析比较,在导出百分数意义、阐述新课收获时就需要总结归纳,在完成教材“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九”时就需要学生灵活运用的能力。
综上所述,王老师的这堂课是名副其实的优质课,这节课着力凸显了“以生为本、以新课程为真”的要旨,因此它确确实实能登上“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的大雅之堂,我们一线的教师值得借鉴和学习。
认识分数评课稿10
一、情境引入,激发学生兴趣。整节课思路清晰,环环相扣。首先从学生野餐这样具体的生活实例引入课堂内容,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也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怎么分?平均分。平均分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很多老师在上本课引导学生说出“平均分”时费了很大的力,分数就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才出现的。许老师这里引导得好,学生很容易就得出并会说了。1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新的一个数二分之一表示。引入很自然,很到位。
二、动手操作活动,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在构建“二分之一”的过程中,通过让学生动手折一折长方形的纸片,画一画折痕;构建“四分之一”时,让学生动手折一折,画一画正方形的纸片;到最后的放手让学生创造“几分之一”,在圆形纸片上操作。在整个表象的建立中,层层深入,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活动中学习。
三、内容丰富,练习设计富有趣味性。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在构建完“二分之一”的表象后直接插入联系巩固,判断是否二分之一。在圆形纸片中创造“几分之一”后,适时地进行了分数的大小比较,让学生对分数大小初步有了概念。最后,能够联系生活实际中的众多实物,挖掘生活中的“几分之一”,体现了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
整个课堂教学设计中,似乎课的容量有些大,导致最后的分数大小比较这一块内容想要涉及却涉及不深。许老师作为新老师,在对学生的因势利导方面做得不够,不能及时灵活的将学生的信息融为自己想要的信息,这一点我也正在努力当中。
三年级数学《认识分数》评课稿2
今天听了宗老师的课我觉得这节课,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思路清晰,环环相扣。《认识分数》这一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分数意义上还是读写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别,学生初次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宗老师这节课能很好地把握教材,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起点,为学生营造探究的情境,并通过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同桌交流,让学生经历认识几分之一的学习全过程,感悟分数的含义,能直观地比较分数的大小等。宗老师在本课的设计以及执教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特点1:
找准学生学习新知的起点,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知识,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创设了十分贴进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两人郊游分食物,从分的过程中进行体验和感悟:一方面,产生“平均分”的需要,强调“平均分”是分数的本质特征,另一方面,体验由于总量的变化引起了每人得到的个数从整数两个或一个再到不能用整数的变化的过程,自然引出分数。学生的学习完全是从生活经验中得来,怎能不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产生了积极的探究情感。这个环节的教学通过情境的创设突出两个层次:第一个,引出并理解平均分。因为这是分数产生的一个必要条件。第二个层次:通过质疑,学生发现一半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数字来表示,引出新的数学数字用分数1/2来表示,这样分数出现的实际需要性能够凸现,学生自然产生了对新知识探索欲望。
特点2:
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让学生获得丰富感性认识,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宗老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探究环节,在不知不觉中理解并掌握分数。第一次操作教师首先组织学生用圆代替蛋糕折出它的一半在直观的.感受的基础上,教师引出1/2表示生活中的“一半”的数学化结果,在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之间架设了认知桥梁,初次感知到生活中的一半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一半可以用1/2来表示,让学生直观感知1/2产生的过程;并让多位学生说一说1/2所表示的具体含义。第二次操作折一张长方形纸并表示出它的1/2的,交流各种不同的折法。这个环节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鼓励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验创造的快乐,同时,在实践中发现新的问题:即:折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也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能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呢?宗老师让学生结合自己折的纸说一说。明白折法不同没关系,只要折的是这个长方形的一半,每一份都是它的1/2。凸显数学教学最本真追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使学生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步步深入,层层递进,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完成几分之一概念的建构。第三次操作是全课教学的亮点,教师将教材进行调整利用同一种图形,同桌合作折出1/4和1/8,张贴学生的涂色纸片(1/2、1/4、1/8)分别进行比较1/2与1/4,1/4与1/8,1/2与1/8的大小,同桌讨论交流这三组分数,谁大谁小?从中发现了什么?结合平均分的份数来理解体会到:把同一个物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这样的规律,从而得出几分之一与几分之一它的大小比较的方法,体会简单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发展数学思考。这充分体现出数学知识不是教师直接给予的,而是在学生一步步的操作、交流、感受、体悟中动态生成的,从而达到有效的数学学习的目的,这样的设计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特点3:
整节课可以感受到宗老师设计中力求体现形式的多样性,创设了让学生去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写一写等情景。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表示出自己所发现的分数。不仅让学生用脑子去想,而且用语言表达,用手操作,用心去感悟、体验,其中一个重要理念就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在具体的操作交流活动中,多次感悟平均分的概念,结合平均分,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写一写,充分认识二分之一、四分之一等;从而认识几分之一;使学生加深对几分之一的认识,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认识分数评课稿11
李老师执教的《认识百分数》这一课,教学设计清晰,层次感强。是一节真实和扎实的课。新理念的优越性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展示,教学目标完成较好,充分体现了课堂的有效性。
1、课堂关注的是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各个环节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认识到百分数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此外,本课还安排了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收集百分数的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此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他们自然是积极投入。数学课堂正因为重回于生活中而显得有活力了。
2、课堂关注的是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对于现在六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对生活中百分数并不陌生,知道生活中经常有“%”的存在。因此这节课知识生长点是建立在学生完整掌握分数意义以及比的概念、并对百分数已经有一个模糊不清的感知基础上的教学,老师一定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而师老师打破了原有教材的编排,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设计新颖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去感知百分数的产生过程,感知学习百分数的必要性。去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尝试着自己去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百分数的强烈欲望。
3、课堂注重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整节课中,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体。导入是从学生身边素材得来的,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唤起已有生活经验;百分数的意义是学生讨论探究出来的;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是学生观察习题分析比较出来的;百分数的作用是从分析信息中归纳出来的。在这一系列学习活动中,老师都是以一个合作者、倾听者的身份出现。
4、结尾处的设计也很新颖,让学生说说百分数的成语,使得语文与数学融为一体,实现了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综合,又给人于耳目一新的感觉。最后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的学习感受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体现了教学的人文性。
百分数认识评课稿8
刚才倾听了师小梅老师执教的《认识百分数》这一课,我受益匪浅,下面我谈谈自己感想。本节课教学设计清晰,层次感强。是一节真实和扎实的课。新理念的优越性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展示,教学目标完成较好,充分体现了课堂的有效性。
本节课的特点有:
1、课堂关注的`是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各个环节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认识到百分数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此外,本课还安排了课前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收集百分数的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此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他们自然是积极投入。数学课堂也正因为重回于生活中而显得有活力了。
2、课堂关注的是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对于现在五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对生活中百分数并不陌生,知道生活中经常有*%的存在。因此这节课知识生长点是建立在学生完整掌握分数意义以及倍比概念、并对百分数已经有一个模糊不清的感知基础上的,老师一定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而师老师打破了原有教材的编排,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设计新颖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去感知百分数的产生过程,感知学习百分数的必要性。通过播放教师在生活中收集到的照片,去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尝试着自己去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百分数的强烈愿望。
3、课堂注重的是以学生为主体。
整节课中,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体。导入是从学生身边素材得来的,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唤起已有生活经验;百分数的意义是学生讨论探究出来的;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是学生观察习题分析比较出来的;百分数的作用是从分析信息中归纳出来的。在这一系列学习活动中,老师都是以一个合作者、倾听者的身份出现。
4、结尾处的设计也很新颖,让学生说说百分数的成语,使得语文与数学融为一体,实现了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综合,又给人于耳目一新的感觉,最后以一句天才=1%的灵感+99%的汗水富有哲理的格言赠送给学生,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百分数在生活中用途,同时又让学生明白天才需要付出汗水,以此更好的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课堂教学是美丽与遗憾并存的一组行为艺术。对于本节课的建议是:
百分数的读写这个环节教师主要引导学生进行交流的形式来学习,但是可以充分展示学生的写作练习。
认识分数评课稿12
听完胡老师执教的《百分数的认识》后,我受益匪浅。本节课教学设计清晰,层次感强,是一节真实而扎实的课,新理念的优越性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展示,教学目标完成较好,充分体现了课堂的有效性,下面我谈谈自己感想。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设计上注重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思想。本课是一节概念课,一开始,胡老师先让学生观看一段足球比赛的视频,紧接着出示了三位参赛队员投球情况的统计表,过后,胡老师让学生算出三名队员进球个数占踢球总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以前通分的知识来比较这三个分数的大小,然后告诉学生分母是100的分数还可以改写成另一种形式,从而揭示课题。在这些阶段中,胡老师让学生通过比一比、算一算等多种形式与方法来感悟学习百分数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2.学案的编写科学、合理、有条理,学案中设计了百分数的产生;百分数的读法、写法;百分数的意义;生活中的百分数,分数与百分数的区别这五个内容,全面地概括了百分数的内容。
3.教师的点拨、引导到位,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教师认真倾听、及时点拨、引导,关键处进行了重点强调,有效地突破了重难点。
4.在讲解百分数的意义时,胡老师紧扣生活。例如以“现在,学生的视力情况不好,我市小学生的近视率是18﹪,初中生的近视率是49﹪,高中生的近视率是64.2﹪”、“我只完成了作业的.80﹪”、“食品的合格率是32.4﹪”等大量的生活材料来呈现百分数的意义。
5.教学语言简练,干净利落,评价及时、恰当,能较好地调控课堂,给学生创造了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6.结尾处的设计也很新颖,让学生说说百分数的成语,使得语文与数学融为一体,实现了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综合,又给人于耳目一新的感觉,最后以一句“天才=1%的灵感+99%的汗水”富有哲理的格言赠送给学生,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百分数在生活中用途,同时又让学生明白“天才”需要付出“汗水”,以此更好的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整节课是由实际的生活抽象出具体的数学问题,在尝试解决问题的的过程中关注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与多种能力的形成情况,再将抽象的数学思想运用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认识分数评课稿13
李老师所上的这一节课《百分数的认识》是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她这一节课的设计非常清晰,一开始就创设一个罚点球的情境,出示一个统计表,让学生讨论派谁去把握性更大些,经过讨论,有的同学写成分数并把分母通分成100,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引出百分数,从中理解引用百分数的重要性(变于比较)。紧接着就领着学生去学习百分数的读、写法,为突出学生为主体这一理念,在这一环节中,李老师还来个反教为学,让学生当了一回老师。认识了百分数之后,李老师又借罚点球统计表和种子发芽实验统计表来探究学习百分数的意义,接下来就是巩固练习,在练习中探究分数与百分数的区别,最后让学生学以致用,就在总结的时候也不乏对新知识的应用。设计可谓用心良苦。
下面就本节课中的一些亮点和不足作如下点评:
一、综观全堂,这节课注意了学科的整和,注意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如:让学生听新闻解说,把收集到的`百分数的意义说给同桌子听、怎样读、写百分数,还有成语改写百分数,最后又用一句话说话自己的心情等。
二、说理清晰,不含糊,且各环节之间连接非常自然,过渡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如在引出百分数之前,学生把表中得出的分数都化成分母为100,师问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便于比较)这样就自然过渡到新知;在看成语联想百分数的时候,师用“你们个个都是百里挑一的”过渡到新的学习内容。
三、学习形式上注重合作交流。本节课虽属一节讲述为主的课,可操作性不强,但李老师也能迎课改潮流,注重合作交流。如:讨论派谁去罚点球;同桌互相读读百分数;把收集到百分数表示的意义与同桌说说;玩剪锤布的游戏时,互相合作,把课堂推向高潮。
四、最亮点的还在于她的练习设计,我听过李老师的好几节课,她在练习的设计上很善于挖掘教学资源,并且是学生熟悉的、能感悟到的资源。如学校附近摊点中食品的合格率为30;一次性筷子的事例;我国耕地少,人口多;课后小结时“100的热情和99.9的满意,0.1的遗憾”等等;这些都能很好地渗透爱国主义与环保意识等方面的思想教育。
她让学生练习的形式也多样,一般的设计都是出于习题,让生练后你说我评他补充,而李老师是让学生看了题目,想到什么就说什么,突现了自主,也开放了思维,还有新闻解说,真是花样百出。
五、板书设计精、妙。主要位置板了百分数的意义和重要性,且用了彩色笔作重点提示,下面板书的百分数均为有代表性的:有分子小于、大于100的,有小数的;还有分母是100的,方便学生区别。这样精练的板书,既能高度浓缩这一节课的内容,有突出了重难点。
这一节课,从学生反馈的情况看,效果很好,既实现了目标和重点,又突破了难点。体现在:
1、学生会读写百分数;
2、学生能说出收集的百分数的意义;
3、做游戏后能说出输赢的百分数;
4、能说出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知道百分数不能带单位等。
唯一不足的就是在本节课中,教师语言的感染力不够,没能很好地激起浓厚的学习氛围。
总之,通过这一节课,我们不难看出,李老师功底是多么的深厚,备课是多么的深入,不愧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认识分数评课稿14
听了刘老师的《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节课后,我科的老师评课后都觉得受益很深。刘老师自然的教态,亲切的语言,机智的引导都在这节课中发挥出来,下面谈谈我们的一些感受。
一、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入手
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兴趣是重要的。教学时,刘老师从熊妈妈分月饼入手,从分4个月饼到两个,再到分一个,复习平均分的概念时得出每只小熊分得2个、1个、半个。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然后出示分数二分之一,这样对于分数的认识放在了一个宽广的背景下来学习,学生体会到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一个1/2来表示。
二、加强直观教学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特别是在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时,让学生动手折出1/2和1/4,直观比较它们的大小。课件显示唐僧分月饼的过程,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分的份数越多,一份就越小。从而使学生内化了分子是一的分数大小的比较这一知识。
三、问题设计有趣味性
在教学中,如果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那么学起来必然亲切、有趣、易懂了。学生的好胜心理强,教师在学生认识了1/4.让学生用纸折出1/4后,给学生的折法起了他自己的名字,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纷纷折出了其它折法。在比较同分子分数的大小时,起初,学生对分数的比较这一知识停留在比较表面、比较肤浅的水平上。他们用整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来比较分数,教师也不做出判断,而是利用学生喜欢听的故事,将知识蕴于故事中,在听故事、看课件演示中,使学生主动得构建自己的知识,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当回过头来再比谁折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都笑了。而教师也不必再多说什么,学生已经自己推翻了先前的认识。
这节课总的来说上得很好,这里提一点小小的建议:
教师在总结比较同分子分数的大小时,用了一句比较长的话来填空,学生可能理解不够,完成的效果不是很好,如果教师在学生填完后在让学生用一句比较简单的句子来总结,如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分母越大,分数越小。这样的效果也许比较好。
认识分数评课稿15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
《分数除法》评课稿
主评:xx
这节课是选自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内容,这节课的内容较简单,如果单纯的从形式上去教学它们的关系:一个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相信学生一定学得很扎实,但这样以来算理往往被忽视,为了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漆老师这节课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下面我做一个简单的点评,有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明确,合理,符合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同时,漆老师还准确地抓住分数和出发这个教学重点,通过列式计算、观察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运用规律进行练习等教学过程,进行了()次有效的强化,关键的知识得到落实。漆老师对教学素材做了个性化处理。这节课的开始从把8个蛋糕、4个蛋糕、到1个蛋糕平均分给4个同学,最后到3个蛋糕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得蛋糕的多少?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在教学中为了能让学生充分理解了3÷4=的算理。老师让学生在小组中动手分圆片。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不仅体现了“在做中积累数学经验”的主题,而且学生个性在小组活动中得到表现,张扬思维个性化。郭长有评:同时制成分蛋糕的动画课件,这样的演示更能让学生明白分蛋糕的过程,使重、难点得到了突破。既助于学生理解概念,也有助于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
孙志忠评:对于本节课也有一些看法,和各位老师一起探讨:在主动方面:这节课的.内容较简单,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老师还可以把更多主动权下放。例如:在后面总结规律的时候,教师大可不必一步步带着学生,可以让学生自己试着总结,老师适时的点拨即可。分数与除法”重难点强化的次数不够,后进生对“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不是都理解了呢,学生的个性是不是都得到了体现,是不是还有泡沫?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团队提出一些改进建议:增加一次小组活动讨论,多一次“做”数学的机会:是提出问题:对于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你有什么问题?让学生提出,并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解决。在此活动中,学习的主动权再次下放,即达到了强化重难点的目的,也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再次在做中积累数学经验。篇二:《分数除法》案例设计评课稿
【认识分数评课稿】相关文章:
《认识分数》评课稿12-17
《认识分数》评课稿【经典】07-28
认识分数评课稿04-06
《认识分数》评课稿(精品)07-07
(优)《认识分数》评课稿07-11
《认识分数》评课稿[实用]07-12
(实用)《认识分数》评课稿07-08
(荐)《认识分数》评课稿07-29
(热门)认识分数评课稿07-07
认识分数评课稿(精)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