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课教学设计

时间:2023-09-21 07:06:37 设计 我要投稿

复习课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复习课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复习课教学设计

复习课教学设计1

  综合复习课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课型之一,长期以来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教师以讲解作为教学的主要形式,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学生常以记忆作为复习阶段学习的主要形式;三是以大量的机械操练作为知识巩固的主要手段与形式。这样的复习课教学模式使得教师把主要精力长在查阅大量参考书与收桌式题上,学生时常感到疲惫不堪。

  为了使数学复习的更有效,为此建议数学复习利用该课堂教学模式。基本结构为“创设情景,引出课题→小组合作,看书整理→汇报交流,评价反思→总结梳理,构建知识树→强化练习,拓展延伸”。这个模式的实施程序包括五个阶段

  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没有问题产生条件下的学习只能是“接受式学习”,因此数学教学首先应使学生产生问题,复习课教学同样不能例外。教师必须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二、小组合作,看书整理

  传统复习课,教师往往把目标定位在“查缺补漏”上,因而呈现给学生的是支离破碎的题目。乌申斯基有句名言:“智慧不是别的,只是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因而,要把复习课定位在“促进知识系统化”目标的实现上。

  1.通过回忆与看书,搜集与课题有关的所有知识。

  2.找准“探索点”——系统化整理。

  3.准备必要的'材料。

  4.要让学生合作探索整理。

  5.教师要巡视指导,体现“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的作用。

  三、汇报交流,评价反思

  在合作整理的基础上,要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结合一些外显的动作行为来阐述自己的整理结果和思维过程。

  1.充分估计思维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整理知识的结果。

  2.有序展开汇报交流活动。

  3.展示思维活动过程。

  4.反思评价学习活动。

  四、总结梳理,构建知识树

  1.利用学生的整理结果进行知识梳理。

  2.教师引导梳理。

  3.进行方法的总结。

  五、强化练习,拓展延伸

  复习课的功能要着眼于“提高解决问题能力”之上,包括数学中的问题、生活中的问题等,因而,练习除有一定量的要求之外,更应突出练习的综合性、灵活性和发展性。

  1.综合性练习。要求学生能通过题目解答建立起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

  2.探索性练习。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经过不断尝试与探索后,找到问题的答案。

  3.开放性练习。传统复习课提供给学生的大多是一些封闭性题目,思考空间小,思路狭窄,设置开放性练习,可以有效地弥补这一不足。

  4.解决问题练习。要求题目具有较强的现实性与开放性,以培养一生筛选信息、合理选择信息、抽取问题实质的能力

  2.教师引导梳理。

  3.进行方法的总结。

复习课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本学期所学习的20以内加法及20以内不退位减法(十几减几)的相关算式进行整理、对所学计算方法进行回顾,掌握一定复习和整理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算式整理及多种形式的练习,找到知识间的联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合作与交流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目标分析

  本课教学目标是学生在掌握了20以内加减法及20以内不退位减法算理及算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次全面综合复习。目的是让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能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计算能力;还能让学生在积累一定数学活动经验的同时,了解一定的`复习整理方法,初步感受复习对知识与能力提升所起的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通过对所学20以内加法及20以内不退位减法(十几减几)相关计算进行整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难点:

  学生能通过观察、发现,借助已有知识经验,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出结果。

  四、教学准备

  课件、数字卡片、算式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回顾整理

  1.整理20以内加法(课件出示)

  (1)找规律填表仔细观察表格中算式,在空格里填上合适的算式,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填写?

  (2)借规律填表游戏:对号入座。

  (3)用规律找规律进一步观察表格,说说还有哪些发现。预设1:学生会横着看、竖着看、斜着看。预设2:得数小于10的算式和得数大于10的算式。预设3:得数是10的算式,得数相同的算式,调换加数位置得数不变的算式。……【设计意图】借助表格中所给算式,激活学生原有认知,回顾整理已学所有加法算式,并通过进一步观察、交流,发现表中算式排列规律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奠定基础。

  2.整理20以内不退位减法(十几减几算式)

  (1)口算练习。说说你是怎么算的。13-2  17-3  19-5

  (2)小组合作:完成十几减几算式的整理排列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12-213-214-215-216-217-218-219-213-314-315-316-317-318-319-3……

  (3)交流反馈:算式是怎么排列的,有什么发现?预设1:横向排列预设2:纵向排列(略)

  【设计意图】因在10以内数的认识时已对减法表进行过整理,故此环节只重点回顾整理十几减几算式。让学生借助已有经验经历系统整理知识的过程,进一步感受不同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似内容之间的差异,学到一定的整理和复习方法。

复习课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这是高三一轮复习,内容是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本章内容准备复习两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标要求本章的中心内容是如何解三角形,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是解三角形的工具,最后应落实在解三角形的应用上。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应当达到以下学习目标:

  (1)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三角形。

  (2)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判断三角形形状的问题。本章内容与三角函数、向量联系密切。

  作为复习课一方面将本章知识作一个梳理,另一方面通过整理归纳帮助学生进一步达到相应的学习目标。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必修5的学习,对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内容已经了解,但对于如何灵活运用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怎样合理选择定理进行边角关系转化从而解决三角形综合问题,学生还需通过复习提点有待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学生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余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会运用正、余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面积公式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2)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合理选用定理解决三角形综合问题。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正确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数学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生活实例探究回顾三角函数、正余弦定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讲练结合

  重点难点

  1、正、余弦定理的对于解解三角形的合理选择;

  2、正、余弦定理与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的综合运用。

  教学策略

  1、重视多种教学方法有效整合;

  2、重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

  3、重视加强前后知识的密切联系。

  4、重视加强数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5、注意避免过于繁琐的形式化训练

  6、教学过程体现“实践→认识→实践”。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必修5的学习,对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内容已经了解,但对于如何灵活运用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怎样合理选择定理进行边角关系转化从而解决三角形综合问题,学生还需通过复习提点有待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作为复习课一方面要将本章知识作一个梳理,另一方面要通过整理归纳帮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合理选用并熟练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三角形综合问题和实际应用问题。

  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是中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学生加深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虽然是复习课,但我们不能一味的讲题,在教学中应体现以下教学思想:

  ⑴重视教学各环节的合理安排:

  在生活实践中提出问题,再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对新知进行探究,然后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识与方法,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继续学习新知的欲望,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呈一个螺旋上升的状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⑵重视多种教学方法有效整合,以讲练结合法、分析引导法、变式训练法等多种方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⑶重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共3页,当前第1页123

  ⑷重视加强前后知识的密切联系。对于新知识的探究,必须增加足够的预备知识,做好衔接。要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整理和筛选,把对学生后继学习中有需要的知识选择出来,在新知识介绍之前进行复习。

  ⑸注意避免过于繁琐的形式化训练。从数学教学的传统上看解三角形内容有不少高度技巧化、形式化的问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尽量避免这一类问题的出现。

  二、实施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提出课题

  引例:要测量南北两岸a、b两个建筑物之间的距离,在南岸选取相距a点km的c点,并通过经纬仪测的,你能计算出a、b之间的距离吗?若人在南岸要测量对岸b、d两个建筑物之间的距离,该如何进行?

  (二)复习回顾、知识梳理

  1.正弦定理:

  正弦定理的变形:

  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有关三角形的问题。

  (1)已知两角和任一边,求其他两边和一角;

  (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从而进一步求出其他的边和角)

  2.余弦定理:

  a2=b2+c2-2bccosa;

  b2=c2+a2-2cacosb;

  c2=a2+b2-2abcosc。

  cosa=;

  cosb=;

  cosc=。

  利用余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有关三角形的问题:

  (1)已知三边,求三个角;

  (2)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个角。

  3.三角形面积公式:

  (三)自主检测、知识巩固

  (四)典例导航、知识拓展

  【例1】 △abc的三个内角a、b、c的对边分别是a、b、c,如果a2=b(b+c),求证:a=2b。

  剖析:研究三角形问题一般有两种思路。一是边化角,二是角化边。

  证明:用正弦定理,a=2rsina,b=2rsinb,c=2rsinc,代入a2=b(b+c)中,得sin2a=sinb(sinb+sinc)sin2a-sin2b=sinbsinc

  因为a、b、c为三角形的三内角,所以sin(a+b)≠0。所以sin(a-b)=sinb。所以只能有a-b=b,即a=2b。

  评述:利用正弦定理,将命题中边的关系转化为角间关系,从而全部利用三角公式变换求解。

  思考讨论:该题若用余弦定理如何解决?

  【例2】已知a、b、c分别是△abc的三个内角a、b、c所对的边,

  (1)若△abc的面积为,c=2,a=600,求边a,b的值;

  (2)若a=ccosb,且b=csina,试判断△abc的形状。

  (五)变式训练、归纳整理

  【例3】已知a、b、c分别是△abc的三个内角a、b、c所对的边,若bcosc=(2a—c)cosb

  (1)求角b

  (2)设,求a+c的值。

  剖析:同样知道三角形中边角关系,利用正余弦定理边化角或角化边,从而解决问题,此题所变化的是与向量相结合,利用向量的模与数量积反映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把本质看清了,问题与例2类似解决。

  此题分析后由学生自己作答,利用实物投影集体评价,再做归纳整理。

  (解答略)

  课时小结(由学生归纳总结,教师补充)

  1、解三角形时,找三边一角之间的关系常用余弦定理,找两边两角之间的关系常用正弦定理

  2、根据所给条件确定三角形的形状,主要有两种途径:①化边为角;②化角为边。并常用正余弦定理实施边角转化。

  3、用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问题可适当应用向量的数量积求三角形内角与应用向量的模求三角形的边长。

  4、应用问题可利用图形将题意理解清楚,然后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

  5、正余弦定理与三角函数、向量、不等式等知识相结合,综合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课后作业:

  材料三级跳

  创设情境,提出实际应用问题,揭示课题

  学生在探究问题时发现是解三角形问题,通过问答将知识作一梳理。

  学生通过课前预热1、2、3、的快速作答,对正余弦定理的基本运用有了一定的回顾

  学生探讨

  知识的关联与拓展

  正余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面积公式的综合运用对学生来说也是难点,尤其是根据条件判断三角形形状。此处列举例2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如何选择定理进行边角互化。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函数、平面几何、平面向量、正弦和余弦定理的基础上而设置的复习内容,因此本课的教学有较多的处理办法。从解三角形的问题出发,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分类,采用的例题是精心准备的,讲解也是至关重要的。一开始的复习回顾学生能够很好的回答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基本内容,但对于两个定理的变形公式不知,也就是说对于公式的.应用不熟练。设计中的自主检测帮助学生回顾记忆公式,对学生更有针对性的进行了训练。学生还是出现了问题,在遇到第一个正弦方程时,是只有一组解还是有两组解,这是难点。例1、例2是常规题,让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求解问题,可用正弦定理,也可用余弦定理,帮助学生巩固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知识。

  本节课授课对象为高三6班的学生,上课氛围非常活跃。考虑到这是一节复习课,学生已经知道了定理的内容,没有经历知识的发生与推导,所以兴趣不够,较沉闷。奥苏贝尔指出,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因而,在教学中,教师了解学生的真实的思维活动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实际出发点。教师应当"接受"和"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尽管它可能是错误的或幼稚的,但却具有一定的"内在的"合理性,教师不应简单否定,而应努力去理解这些思想的产生与性质等等,只有真正理解了学生思维的发生发展过程,才能有的放矢地采取适当的教学措施以便帮助学生不断改进并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由于这种探究课型在平时的教学中还不够深入,有些学生往往以一种观赏者的身份参与其中,主动探究意识不强,思维水平没有达到足够的提升。这些都是不足之处,比较遗憾。但相信随着课改实验的深入,这种状况会逐步改善。毕竟轻松愉快的课堂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天地,是合作交流、探索创新的主阵地,是思想教育的好场所。所以新课标下的课堂将会是学生和教师共同成长的舞台!

复习课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13页第3题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体会代数的思想;会解方程,进一步明确方程、解方程和方程的解等概念;会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能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简易方程,体会化归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以及缜密的思维方法。

  目标解析:简易方程的复习分为三部分:用字母表示数、解简易方程、列方程解决问题。本学期是学生首次正式学习代数知识,这些代数知识对于学生将来进一步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复习时要结合等式的性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解方程的方法。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复习重点是让学生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并根据等量关系确定未知量、列出方程、解方程从而解决问题。同时还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列方程,以培养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和缜密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解简易方程,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1.课件出示练习:

  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吗?独立完成。

  (1)的7倍;(2)的5倍加6;(3)5减的差除以3;

  (4)200减5个;(5)比7个多2的数;

  (6)边长为的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

  2.指名汇报:说说你为什么这么写?

  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同时注意到:数字与字母之间的乘号可以不写,数字要写在字母前面,一个数平方的意义与写法等。

  3.学生订正自己的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习题的练习唤醒学生对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的回忆,再通过说一说理由来进一步回顾这一知识需要注意的地方,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二、复习简易方程

  1.谁能说一说什么叫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2.一个方程必须满足几个条件?(两个条件:既要有未知数,还要是等式,缺一不可。)

  3.判断下面哪些式子是方程?是方程的请解出方程。

  (1);(2);(3);

  (4);(5)3+5=8。

  解析:

  (1)有未知数,但不是等式;(2)是方程;(3)是不等式;

  (4)有未知数,但不是等式;(5)是等式,但没有未知数。

  学生独立解方程:。

  指名上黑板解方程,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

  教师评价,帮助学生结合解题进一步认识方程、解方程和方程的解的概念。

  【设计意图】复习简易方程,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方程,通过对概念的理解找到一个方程需要满足的条件:①含有未知数;②是等式。再通过对具体式子的判断达到巩固和灵活运用的目的。学生独立解方程后教师再进行评价,目的是可以检验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并结合解题的过程来理解“解方程”和“方程的解”的概念。

  三、复习列方程解决问题

  教师:认识了方程,学会了解方程,接下来我们就可以用方程来解决问题了。

  1.根据图示解决问题:

  (1)根据图意列等量关系:;

  (2)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3)解方程。

  (4)评价总结。

  2.根据题意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第113页第3题第(3)小题,了解题意。

  (2)列出等量关系:地球赤道的长度×7+2=光每秒传播的距离。

  (3)列方程解决问题:

  解:设地球赤道大约长万千米。

  答:地球赤道大约长4万千米。

  【设计意图】列方程解决问题,通过两种方法来进行理解:一种方法是看线段图列出等量关系,另一种方法是根据文字信息列出等量关系,将方程运用到生活中,让学生感受用方程解决问题的简便性。

  四、练习巩固

  1.请用字母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课件出示教材第113页第3题第(1)小题)。

  2.解下列方程(课件出示教材第113页第3题第(2)小题)。

  (1)请四名同学板书,每人一题,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

  (2)学生评价总结。

  3.用方程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第118页练习二十五第18题。

  解:设现在可以做个毛绒兔。

  列出等量关系:后来做毛绒兔的材料=原来准备做毛绒兔的材料,即后来做一个毛绒兔的材料×可做的数量=原来做一个毛绒兔的材料×可做的数量,可得

  答:现在可以做190个毛绒兔。

  (2)课件出示教材第118页练习二十五第20题。

  这个鱼塘的图形是一个梯形,鱼塘的两条平行的边分别是这个梯形的上底和下底,求平行线两岸的宽度即是求这个梯形的高。根据求梯形面积的公式可以列出等量关系:

  (上底+下底)×高÷2=梯形面积。

  解:设两岸的宽度为米。

  答:两岸的宽度为47米。

  【设计意图】第1题既练习了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又结合了等量关系来列式;第2题解方程,涵盖了加、减、乘、除四种情况,可以分别板书将学生常犯的错误呈现出来,给学生巩固和再次反思的机会;第3题用方程解决两个问题,第(1)题根据不变的量找到等量关系,第(2)题根据面积公式找等量关系,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学会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五、全课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复习课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复习本册的四字词。

  2、引导学生发现几种主要的四字词类型,并学习分类积累四字词语。

  3、能学习运用四字词语。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复习巩固四字词语 并学习分类积累四字词语。

  2、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所学的四字词语。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孩子们,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温故而知新”。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梳理全书的四字词语,通过复习,加强四字词语的积累和运用。

  二、四字词语大集合

  1、自主汇报:我收集的四字词语

  师: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收集整理本学期学过的四字词,写在复习卡上。

  让我来看看你们整理得怎么样?抽生汇报,可以相互补充。

  (预设点评:你收集得很完整!

  透过这份抄写工整的复习卡,我能看到你课下所付出的努力!

  整本书的四字词可不只这点哦,它们正藏在书中期待你认真地去寻找呢!

  2、对比复习:读教师整理的`复习卡。

  师:老师也整理了一份本期所学过的四字词语,我给它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四字词语大集合”。此时它正躺在每个桌子盒里呢,赶紧把它拿出来吧。自由读一读这份复习卡,读完后可以和自己整理 的对比一下。

  抽生说感受。师小结:孩子们,我挺为你们骄傲的!作为三年级上册的孩子,你们逐渐拥有了自主复习的能力,有的孩子这次可能在课前收集整理的环节做得不好,老师送你们一个复习秘诀,希望以后能学着做学习的小主人。

  (生读复习秘诀)

  3、分组读复习卡,回顾一学期所学的四字词语。

  三、四字词语大考场

  师:四字词语们集合在一起,可是带着任务来的。它们想邀请我

  们班的孩子进入“四字词语大考场”考一考你们,看哪些能干的孩子能顺利过关!

  1、我会写。听写书上生字表后要求掌握的四字词语,小组内接写,写完后组长批改,并汇报。

  2、我会选。出示几个四字词语和相关的词义,让孩子根据词义选择填入哪个词。

  3、我会发现。

  PPT出示以下四组四字词语,让学生思考:你从

  一本正经

  大惊失色

  沉默不语

  心花怒放

  兴高采烈

  情不自禁

  争奇斗艳

  芬芳迷人 欣然怒放

  远近闻名

  黑白相间

  头重脚轻

  先启发学生发现:第一排是描写人物神态的,第二排是描写人物心情的,第三排是描写鲜花的,第四排是含反义词的四字词。再鼓励学生分别口头补充这几类词语,最后师引读一遍。

  师小结:通过分类来记忆四字词语,是学习的好方法。以后孩子们无论在语文书上或是课外书上读到四字词语时,都可以有意识地想想这是描写哪一类的词语,这样不仅能让我们更系统地积累词语,还能在写作文时信手拈来,运用更方便。

  四、四字词语我会用

  师:可能孩子们会想,老师让我们积累四字词语有什么好处呢?

  我们先举一个例子看看吧。

  1、比较句子,说说哪句好,为什么?

  风筝飞走了,我们很害怕,到处找呀、叫呀。我们都哭了,低着头坐在田埂上。

  风筝飞走了,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我们都哭了,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

  师小结:

  四字词用得好,可以给你的文章锦上添花,让人百读不厌。

  2、小组合作学习:运用四字词把文章修改地更美。

  师:孩子们,古人云:“学以致用”。我们来看看下一个例子。春天来了,花儿开了,我们来到郊外玩。看到很多颜色的花,我 们很想快点儿摘。正在这时,一只身上有黑、白两色的蜜蜂飞来,我们很害怕都说不摘了,低着头回家了。

  小组交流修改文段,学生修改好后进行小组汇报。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汇报在 上现场修改)

  五、说说本堂课的收获。

复习课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回顾学习过的理解句子深刻含义的方法。

  2、学会从多个角度思考含义深刻的句子,并有条理的作答。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能力的巩固与提高训练。

  教学重、难点:准确地表达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教学:根据提示要求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PPT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要求:复习如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回顾题型,巩固方法

  1.课内出现的典型题型(有方法的提示)。(PPT出示)

  2.测验中出现的典型题型(没有任何提示)。(PPT出示)

  3.小结: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并不是某一种方法的单独使用,更多的时候是几种方法的综合使用,最常用的就是:联系上下文和实际生活;抓关键词理解句意。

  三、掌握要领,规范作答。

  1.牛刀小试

  (1)学生堂上完成课外阅读《温暖的雪书》。

  (2)出示参考答案(含得分点)。

  (3)老师点评学生答案(大概5-8例)。

  2.通过分析参考答案,指导学生学会更多角度、全面的理解句意。

  3、引导学生善用提示语,使回答更有条理。

  4、学生修改自己的习题答案。

  四、再试牛刀,巩固训练

  (1)学生完成课外阅读《水终有澄清的一天》。

  (2)展示学生答案,学生评价。

  (3)展示学生答案,老师评价。

  (4)老师出示参考答案,与学生商榷答案是否全面到位。

  (5)生生互评。汇报得分情况,检验教学效果如何。

  五、总结

  六、布置作业

  完成期末复习练习卷第26页《爱即是职责》

  板书: 复习课: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认真审题

  用对方法

  回答全面

  条理作答(善用提示语)引/议——联——结

复习课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教科书6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学过的四边形的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能正确地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进一步认识圆的特征,能正确地画圃;巩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特征。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能够掌握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并且理解相互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根据平面的基本特征,能够理解平面图形的相互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 复习了平面图形。

  (一)复习三角形的概念。【继续演示课件“平面几何图形的认识”】

  1、提问:什么叫做三角形?你能够画出几种不同的三角形?

  老师板书分类:a.按照边分类;b.按照角分类

  2、教师口述,学生作图。

  (1)等腰三角形

  (2)等腰直角三角形

  3、判断。

  出示一组三角形,让学生说说各是什么三角形。

  4、复习三角形的内角和。

  提问: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是多少度?我们是怎样发现的?

  (二)复习四边形,继续演示课件“平面几何图形的认识”

  教师提问:四边形是怎样的图形?我们曾经学习过哪些四边形?

  1、复习图形特征。

  出示:

  请你说说图里学过的四边形的名称、特征和字母表示的意义。

  小组共同回忆:

  (1)长方形有什么特征?

  (2)正方形有什么特征?

  (3)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征?

  (4)梯形有什么特征?

  2、从图上看,我们学过的四边形可以分为哪几类?正方形,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教师小结:由于长方形、正方形两组对边都分别平行,所以长方形、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而正方形又是特殊的长方形。

  (三)复习圆。【继续演示课件“平面几何图形的认识”】

  1、复习圆的特征。

  (1)画圆,并用字母表示圆心、半径和直径。

  (2)提问:圆是怎样的一个图形?

  同一个圆中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

  二、复习轴对称图形。

  (1)请同学们把圆对折。

  提问:你发现圆对折后有什么特点?

  再把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对折,使折痕两边完全重合。

  (2)提问:你认为刚才对折的图形都有什么特点,是什么图形?

  (板书:轴对称图形)

  这里对折的折痕就是什么?

  (板书:对称轴)

  怎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什么叫对称轴?

  等边三角形有几条对称轴?圆有多少条对称轴?

  我们学过的其他图形里,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你还能说出哪些见过的轴对称图形?

  三、复习立体图形

  四、综合练习。

  教科书68页的练习。

复习课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对线和角的相关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

  2、熟练掌握量角和画角的方法

  3、学会复习旧知的方法,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合作能力。教学重点:熟练掌握量角和画角的方法。

  教学难点:

  复习方法的学习与应用

  教学过程:

  一、回顾整理,构建网络。

  1. 复习直线、射线和线段。在黑板上出示一个点。要求:根据本章你所学的知识,说说由这个点你想到哪些内容?

  学生的答案会有很多,让学生自由发言。预设可能的答案:

  (1)它可以是一条射线的端点

  (2)可能是线段的一个端点可以问:线段有几个端点?与刚才同学说的射线的区别在哪里?

  (3)经过这个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

  (4)它是角的顶点,你还能知道组成角的两条射线叫什么?

  (5)可能是量角器的中心点

  (6)可能是钟表的中心……

  归纳整理:师:这个单元我们学习的知识大致可以分为这两个部分,线段、射线、直线这些都是线,角的分类、量角、画角都是关于角的知识。(课件出示知识网络图)

  ① 同学们,屏幕上出现了一个…(点,板书),点动成了一条…(线,板书),(随后直线上出现了两个点),这幅图中,你能找到我们学过的哪些线?(板书:直线、射线、线段。)分别有几条?

  ②这些线各自有什么特点,它们之间有怎样联系呢? 小结:

  联系:射线和线段都是直线上一部分;将射线反向延长就可以得到直线,将线段一方延伸就得到射线,两方延伸就得到直线。

  区别:端点个数:直线 无端点,射线一个端点,线段有两个端点。

  度量: 直线 不可以,射线不可以,线段可以度量。

  性质: 直线: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线段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2、复习角的分类相关知识

  展示角的图片

  师:这是什么?什么是角?

  例1 判断

  两个锐角之和一定是钝角

  解析:错误。因为锐角是大于0度小于90度的角,所以两个锐角的和大于0度,小于180,可能是锐角 直角 钝角

  你认为哪些角比较特殊,直角、平角、周角特殊在哪里?(因为它是固定的90°、180°360°)

  师:那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1周角=()平角=()直角

  师:那我们还提到了什么角?如果按角的大小重新给他排排队,你会排吗?

  这些知识就是我们所学的角的分类的知识。

  二、重点复习,强化提高。1.量角

  画一画:任意画一个角,并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师:这个角是多少度,你能估一估么?那我们要知道它的准确数应该怎么做?

  量一量:用量角器量出画的那个角的度数。

  (2)师生共同交流量角的方法

  师:在量角时,什么时候特别容易出错,你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生:要注意看是内圈的刻度还是外圈的'刻度。

  师:那什么时候看的是外圈,什么时候看的是内圈呢?

  生:零刻度在外圈,我们就要看外圈的刻度线。零刻度在内圈,我们就要看内圈的刻度线。

  2、画角

  (1)师:量角器除了量角之外,它还有什么作用?(画角)

  例 2.画一个65°的角么?

  哪位同学能到前边来展示最优秀的你?

  (2)师生回顾画65°角的画法。

  (3)生练习画135°的角。

  师:画完的同学,可以同桌交换互相量一量这个角,帮她检查检查她画的准确么?

  如果我们不用量角器,135°的角还可以怎么画?(三角尺拼一拼)小结:

  (1)先画一条射线是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零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2)在量角器所画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

  (3)以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三.数角的规律

  设包括最外面的两条射线共有n条射线,则大大小小的角的数量为:1+2+3+4+5+…(n-2)+(n-1)例如有8条射线则角的个数是1+2+3+4+5+6+7=28(个)

  四.检评,完善提高。

  五.有时间复习第一章的大数的认识。

复习课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智力闯关的形式,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复习学过的字词,学会运用,练习说完整的话。

  2、引导学生区分同音字的用法,量词的使用,找反义词以及ABB式词语的运用。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探究学习,学会运用这些字词,发现字词组合规律,总结学习字词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复习字词,并会灵活运用。

  教学方法:

  通过智力闯关的游戏来进行巩固复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小朋友们,看过儿童节目里有闯关的游戏吗?你喜欢闯关吗?今天我们也来玩一次闯关游戏好吗?我们小组为小集体,看哪组能闯关成功。成功的小组就能夺得一面小红旗。

  2、出示闯关的用具。(画一棵智慧树,贴到黑板上,智慧树上挂着闯关的纸条,纸条的颜色不同,上面有要求。)

  告诉学生游戏规则:每个小组组长来拿闯关的纸条,按上面的要求去做。

  二、挑战过关,复习巩固

  第一关:同音字的运用(红色纸条)

  小组长快速的到智慧树上拿取纸条。

  (组内同学分别完成下面的填空,每人说一句,各用上面的字分别组词,用组的词说句话。)

  纸条1:

  在 再

  (我( )家里写作业。

  放学了,我对同学们说:“同学,( )见。”

  每天我写完作业( )玩。

  早上,我先刷牙,( )洗脸。)

  纸条2:

  请 情 清 晴 睛

  (今天,天气( )了。

  我们每天都要有好心( )。

  家里来了客人,我( )客人坐下。

  河里的水真( )啊!

  我们都要保护好眼( )。)

  纸条3:

  十 时 事 石

  (寇准是古( )侯的诗人。

  哥哥今年( )岁了。

  山上有很多( )头。

  自己的( )情自己做。)

  纸条4:

  近 进

  (王明走( )了学校。

  我家离公园很( )。

  蝴蝶飞( )花丛中。

  最( )他的学习进步很大。)

  纸条5:

  洋 阳 羊

  (今天的( )光真好。

  雨点在海( )里跳跃。

  山上有一只只( )儿在吃草。

  我家的`( )台上有很多花。)

  各组学生完成后,全班交流。师生评议。

  第二关:量词的运用(绿色纸条)(各组拿到纸条后,每人说两个。)

  纸条1:

  一( )火车 一( )帽子 一( )飞机 一 ( )文章 一( )灯 一( )好字 一( )饭 一( )被子

  纸条2:

  一( )轮船 一( )眼泪 一( )小鱼 一( )诗

  一( )课 一( )画 一( )汽车 一( )书

  纸条3:

  一( )水缸 一( )比赛 一( )题目 一( )同学

  一( )铅笔 一( )大山 一( )木棍 一( )电脑

  纸条4:

  一( )花、云 一( )衣服 一( )鲜花 一( )茶

  一( )马 一( )风 一( )门 一( )牛

  纸条5:

  一( )小草 一( )星星 一( )眼睛 一( )苹果

  一( )鸟 一( )雨伞 一( )树叶 一( )石子

  各小组完成后,组内轮流给全班汇报。师生评价。

  第三关:找出反义词(蓝色纸条)

  纸条1:

  黑--( ) 前--( ) 上--( ) 来--( )

  纸条2:

  西--( ) 往--( ) 直--( )高--( )

  纸条3:

  外---( ) 苦--( ) 活--( )古--( )

  纸条4:

  生--( ) 白--( ) 深--( ) 长--( )

  纸条5:

  对--( ) 有--( ) 好--( ) 远--( )

  (组内交流后,在全班交流。师生评价。)

  第四关:抢答题(ABB式词语)

  出示: 绿油油

  谁能用“绿油油”说句话?

  (比赛说类似的词语,说一个再用自己说的词语说句完整的话。)

  (黄灿灿 白花花 黄乎乎 蓝湛湛 碧澄澄 红通通

  绿茵茵 亮晶晶 黑乎乎 孤零零)

  三、总结方法,提高认识

  (智慧树上开出了“你们真棒!”的小花。)

  大家可真是不简单呢,都闯关成功了。老师向大家表示祝贺,要为你们竖大拇指了。

  大家的识字本领真高,其实我们学习的方法也是有许许多多的,只要同学们能多看多想,就会有很多新的发现。让我们睁大双眼,开动脑筋吧。(各小组夺得一面小红旗,对学生加以鼓励。)

复习课教学设计10

  【学材简析】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总复习第2课时《百分数的整理与复习》。“百分数”这一单元主要包括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以及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等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概念和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分数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总复习时,应将复习重点放在百分数的应用方面,同时要注重与分数乘除法问题的对比,分析百分数问题与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在解题思路上的一致性,加强知识间的联系,深化学生对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促进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优化。通过总复习,既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也可借助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设计理念】

  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发芽率、合格率等。所以同学们必须熟练掌握本单元的基础知识,才能轻松地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亲身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基础上,经历体验问题的形成和解决过程,引发学生对百分数问题的结构特征,解题策略和规律的深层次思考,克服学生消极接受的惰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主动构建自身知识体系。

  【教学策略】

  本节课通过获取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集体交流,小结方法等环节,引导学生自己对百分数应用题进行整理和复习,深化了学生对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促进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优化。数学教学不应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应重视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收集数据、获取数学信息,并从中选取有用的信息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使“生活化”、“数学化”得到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百分数单元知识的归纳和整理,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感受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百分数问题。

  2、在百分数知识的迁移与综合运用中使学生经历一个整理信息、利用信息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初步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3、在百分数单元复习的过程提升数学思考。发展学生思维,激发起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4、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过程与方法:

  经历百分数的回顾和应用过程,体验归纳整理、构建知识体系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及乐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掌握百分数的意义,以及与分数、小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找准量和率之间的对应关系是教学中的重点。

  难点:税后利息的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百分数的意义。

  教师谈话:我们上段时间学习的哪些知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百分数的相关知识。 (板书:百分数的整理与复习)

  1、复习百分数的意义。

  (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百分数也叫百分比或百分率。)

  2、判断:“4/5=80%,4/5米=80%米。请同学们说明理由。(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数,也可以表示两个数的比;百分数只能表示两个数的比,后面不能带单位名称。)

  3、复习分数、小数、百分数之间的互相转化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小数化成百分数:先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添上百分号。

  百分数化成小数:先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分数化成百分数:先把分数化成小数,再化成百分数。

  百分数化成分数:先把百分数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化简。

  【设计意图:通过整理使学生对百分数的意义进行回顾,使学生把各类知识联系起来,系统性的建构知识。百分数和小数、分数的互化,让学生自己探索,再通过“做一做”,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发现互化的规律,从而找出快捷的互化方法。为后面学习百分数的计算和应用打下了基础。】

  (二)根据信息,请同学们提出相关的百分数问题。

  (小组讨论、交流)

  老师今年36岁,丁俊同学今年12岁。

  问题:1、老师的岁数是丁俊同学的百分之几?

  2、丁俊同学的岁数是老师的百分之几?

  3、老师的岁数比丁俊同学的大百分之几?

  4、丁俊同学的岁数比老师的少百分之几?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根据给出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独立解答,不仅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问题的结构,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

  (三)复习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

  我校男生人数比女生少10%。

  问: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百分之几?

  (指名回答)

  2、已知女生人数有500人,求男生有多少人?

  (单位“1”是已知的)

  3、已知男生人数有450人,求女生有多少人?

  (单位“1”是未知的)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变式练习,运用对应思想,数行结合思想,转化思想等,让学生在“联”中求“变”,掌握解决问题的各种思路与方法,达到熟练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复习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折扣、纳税、利息。

  1、商店有时降价出售商品,叫做打折扣销售,通称“打折”。几折就表示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

  问:什么等于折扣?

  2、缴纳的税款叫做应纳税额。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做税率。

  问:应纳税额等于什么?

  3、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利息;利息与本金之间的比值叫做利率。

  问:什么是利息?如何计算利息?在计算利息时要注意什么?

  4、计算:王叔叔20xx年买了2000元国债,定期三年。三年国债的利率为5.4%。由于买国债可以免交5%的利息税,王叔叔可以免交利息税多少元?到期时,王叔叔可以取回多少钱?

  【设计意图:让学生敏锐的数学眼光和灵活的数学思维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得到训练和发展,同时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问题结构更加明晰,思路更具条理性,也再次突现了数学的实用价值。】

  (五)综合练习:

  1、方方说:“书价是30元,书店给打了九折。”毛毛说:“我付的'钱数是方方所付钱数的50%。”园园说:“我付的钱数是方方所付钱数的13 ”丁丁说:“我付的钱数是方方所付钱数的1.5倍。”请问他们各付了多少钱呢?

  【设计意图:创设开放性情境,为学生提供信息,并让学生选择相关信息来解决实际的问题,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通过对比,渗透了问题解决策略多样化的思想,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使不同层中的学生都能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2、昨天我们班有2人请假了,大家能计算出昨天我们的出勤率吗?

  问:出勤率等于什么?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不应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应重视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收集数据、获取数学信息,并从中选取有用的信息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新鲜感,增大了课堂教学的信息容量,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解决问题的活动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我们今后要用99%的努力+1%的灵感去创造100%的成功。

  【板书设计】

  百分数的整理与复习

  意义 互化 应用 找准单位“1”

  单位“1”是已知(用乘法计算)

  单位“1”是未知(用除法或方程计算)

复习课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复习“探讨文章内容安排特色”

  教学目标:1、复习本单元知识,结合文本明确作者写作过程中内容材料的选取和安排意图;

  2、理解作者写作中内容材料安排顺序的目的:

  3、能将学到的知识逐步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内容安排的目的。

  教学难点:能让学生学有所用。

  教学过程:

  一、单元复习:出示:知识树从文章出处、作者、体裁方面复习。

  二、回顾文本,体悟写法

  (一)第一课《藤野先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本文回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课文开头五个自然段却一句都没提到,这样安排材料的作用是什么呢?

  答案提示:课文开头部分在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对东京的失望情绪,对“清国留学生”醉生梦死的生活的不满和厌恶。在全文结构上是为离开东京去往仙台求学作铺垫。写一路上的所见所想以及在仙台的艰苦生活则表现了作者的爱国感情。

  温馨提示:文章开头部分运用了衬托手法,用“清国留学生”来反面衬托鲁迅先生,突出了鲁迅先生可敬可贵的爱国精神。而正是这爱国的'精神,才赢得了藤野先生的关爱与尊重,同时,这又为鲁迅先生到仙台见藤野先生作了铺垫。

  (二)第二课《我的母亲》思考并回答问题

  课文的标题为“我的母亲”,而文章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其内容似与“母亲”无关,这是为什么?

  答案: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既写出了童年生活得单调和失落,也写出了环境与教育对一个人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前三段不仅为写母亲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相呼应。

  (三)第四课《列夫托尔斯泰》思考并回答问题

  课文前半部分对托尔斯泰的丑陋外表的描写,会影响后边对大文豪形象的刻画吗?

  参考答案:写托尔斯泰外貌平庸、普通的一面,不仅是对托尔斯泰肖像真实的刻画,同时也揭示了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一员;写他面容粗鄙、丑陋的一面,实际上是反衬了他眼睛的无比精美。托尔斯泰就是这么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如果进一步探究,可以认为,写他形貌的矛盾统一,实质上也是写他的人生追求、人生态度与自己的阶级和身份的矛盾统一,以及他本身的思想也是矛盾统一的,列宁就说过,他既是伟大的,又是可笑的。

  三、小练笔:运用课上所学的知识“铺垫”“衬托”等写写我们可爱的妈妈。

复习课教学设计12

  课程名称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18章《平行四边形》

  教师姓名

  罗玉洋

  学校名称

  金沙县马路乡初级中学

  学科

  数学

  学段

  初中

  课型

  复习课

  内容分析

  本节复习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八章《平行四边形》复习第一课时,内容主要是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性质与判定、三角形的中位线定义与性质。本节是本章的重点,是学习特殊平行四边形的基础。此课时为复习课,它不同于起始课,内容的安排是对知识点的梳理归纳,根据教材内容的安排明确出本节重点及考点,在新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有一个提升,为进一步学习特殊平行四边形打下较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性质及判定以及三角形的中位线,对于中等及以上水平的学生,掌握基础性的知识是没有多大问题的。针对这部分学生,需要的是在知识层面上应有一定的提升,并且要能够有条理的进行表达和书写推理过程。而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认知水平差,不能积极参与学习。这部分学生只能进行区别对待,鼓励并辅导他们完成基础性的、简单的问题,不作知识提升的硬性要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回顾本节知识点,领会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及相关性质。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参与讨论、思考、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

  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和性质。

  难点:能应用平行四边形及三角形中位线概念及性质,并能正确书写证明过程。

  教学策略

  1.

  教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总结、归纳知识,勤动脑对问题进行分析探索,始终围绕学生“以学定教”开展教学,较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和辅导,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课堂主动权留给学生。

  2.学法:学生讨论研究、合作交流。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积极回答问题,并有条理地进行表达。

  教学准备

  教材、教案、课件、电脑

  执教日期

  2022年4月1日

  执教学校

  金沙县西洛街道初级中学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活动

  预设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导入新课

  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同学们,中考即将来临,为备战中考,我们一起加油!“备战中考,加油!加油!加油!!”我们已经学习了第十章《平行四边形》,今天,我们共同来复习《平行四边形》(一)

  教师导语,直接叙述今天的学习主题。

  鼓励学生学习信心。

  二.

  明确目标

  回顾本节知识点,领会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及相关性质。

  积极参与讨论、思考、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正确书写证明过程。

  教师叙述教学目标。

  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目标,有的放矢。

  三.知识梳理

  一、平行四边形

  1.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A

  B

  C

  D

  O

  图1

  边:对边平行(定义)、对边相等;

  在?ABCD中,AB//CD,AD//BC;AB=CD,AD=BC。

  角:对角相等、邻角互补;

  ∠BAD=∠DCB,∠ABC=∠CDA;

  ∠ADC+∠DCB=180°,

  对角线:对角线互相平分;

  OA=OC,

  OD=OB。

  对称性;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对角线的交点。

  ?ABCD是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点O.

  3.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边:①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定义);

  AB//CD,AD//BC,则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②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AB=CD,AD=BC,

  则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③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AD=BC且AD//BC,则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角: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BAD=∠DCB,∠ABC=∠CDA,则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对角线: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OA=OC,

  OD=OB,则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二、三角形的中位线

  1.三角形的中位线的定义:

  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

  A

  B

  D

  E

  C

  2.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在△ABC中,点D、E是AB、AC的中点,则线段DE叫△ABC的中位线。

  所以,DE//BC,

  用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知识点复习,课件展示出标题,学生回忆,然后提问,尽量顾及学习水平在中等及以下的学生。

  通过提问回答的方式复习,让学生能对知识点识记、理解。

  在复习中,渗透数学转化思想---四边形和三角形的转化。

  四.

  直击考点

  考点一: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1.

  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

  ∠A=110°,∠B=70°,

  ∠1=70°,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吗?

  2.

  在?ABCD中,若∠A=100°,则∠B=

  度,∠C=

  度。

  考点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3.

  如图,在?ABCD中,AB=6cm,

  AC+BD=14cm,△AOB的周长是多少?

  考点三: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4.在四边形ABCD中,已知AB//CD,若要使四边形ABCD成为平行四边形,可再增加一个条件:

  。

  考点四:三角形的中位线

  5.在△ABC中,D、E分别是AB、AC的中点,若DE=4cm,AE=3cm,AD=2.5cm,则△ABC的周长是多少?

  教师展示问题,学生读题、思考、交流,然后教师提问。

  教师在巡视学生完成情况及交流情况时,要关注和辅导差生。

  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教师不要代替学生完成问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做好辅导即可。

  运用“直击考点”的方式呈现出平行四边形及三角形的中位线等知识点,让学生明白并理解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渗透数学转化思想(四边形通常转化为三角形)

  五.

  小试牛刀

  展现自我:

  如图,在?ABCD中,E、F是对角线BD上的两点,BE=DF,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吗?试说明理由。

  作业:

  1.D

  A

  变式训练,提升自我:如图,在?ABCD中,AE⊥BD,CF⊥BD,垂足分别为E、F,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吗?试说明理由。

  F

  E

  C

  B

  2.在?ABCD中,若周长为44cm,AB-BC=2cm,则CD=

  ,AD=

  。

  教师展示问题,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交流、讨论,在练习本上规范写出证明过程。教师巡查学生完成情况,做好辅导,抽学生上黑板书写解答过程,做好指导和评价。

  如果学生能在课堂完成的,就在课堂完成,不能完成的就作为课后作业。

  通过知识点的复习之后,能运用知识点解决问题。

  让学生了解三角形在四边形的问题解决中的重要作用。

  六、归纳总结

  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及判定;

  2.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概念及性质。

  3.四边形与三角形的转化。

  学生谈学习所感

  再次回顾知识点及课堂所获。

  板书设计

复习课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一般类型的分百应用题,使学生明确这类应用题的联系与区别,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熟练掌握解题思路,准确找出量率之间的对应关系。

  2、使学生明确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是基本一致的。

  3、提高学生分析,判断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百分数一般类型应用题的内在联系和解题规律。

  教学难点:

  数量关系的分析,弄清谁是单位“1”,谁是比较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复习内容

  1、师:同学们,什么节日快到了?(六一儿童节)

  为了庆祝这个节日,我们学校六年一班组成了一个小合唱队,其中有男生5人,女生4人。(磁力贴出示)

  (一)复习分百应用题一类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师:根据这两条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提问题)

  (主要贴以下四条)(1)男生是女生的百(几)分之几?

  (2)女生是男生的百(几)分之几?

  (3)男生比女生多百(几)分之几?

  (4)女生比男生少百(几)分之几?

  请同学列式解答。

  师:大家看我们今天要复习什么?(分百应用题)

  同学们看看这四道题都属于哪类的分百应用题?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几)分之几的应用题)

  师:解决这类题的的关键是什么?(找单位“1”)

  【预设】1、学生说出找单位“1”

  2、学生说不出来,但会说出找关键句,那师应问:找关键句的目的是什么?(确定单位“1”)(板书:找单位“1”)

  师:这类题该怎样做?(比较量÷单位“1”)【如果学生说不出此关系式,师可以从四个题中找一个举例,如:男比女多百分之几?是用谁除以谁?】

  (二)复习“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1、师:继续刚才的题,我把这四个问题变成了四个已知信息,老师给你们布置一个编题的小任务:请你从这6个条件里选择两个,提一个数学问题,组成新的题。(学生口答,教师贴条)【一定有意识,已知男求女贴一边;已知女求男贴另一边】

  1、男生有5人,女生是男生的80%,女生有多少人?

  2、男生有5人,男生是女生的125%,女生有多少人?

  3、男生有5人,男生比女生多25%,女生有多少人?

  4、男生有5人,女生比男生少20%,女生有多少人?

  5、女生有4人,男生是女生的125%,男生有多少人?

  6、女生有4人,女生是男生的80%,男生有多少人?

  7、女生有4人,男生比女生多25%,男生有多少人?

  8、女生有4人,女生比男生多20%,男生有多少人?

  师:请你独立完成这8道题,要求只列式(或方程)不计算。(学生独立完成)

  师:我请同学来说说你是怎样解决这几道题的。(生汇报,在汇报过程中要有关系式,教师板书每一题的等量关系式)

  如果我要将这8道题进行分类,请你想想能分几类?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说说你是怎么分的?(其实就是这两种题的区别是什么)

  小组汇报展示。(主要呈现已知单位“1”和未知单位“1”的两种情况,板书体现)

  第一类:

  1、男生有5人,女生是男生的80%,女生有多少人?

  2、男生有5人,女生比男生少20%,女生有多少人?

  3、女生有4人,男生是女生的125%,男生有多少人?

  4、女生有4人,男生比女生多25%,男生有多少人?

  第二类:

  1、男生有5人,男生是女生的125%,女生有多少人?

  2、男生有5人,男生比女生多25%,女生有多少人?

  3、女生有4人,女生是男生的80%,男生有多少人?

  4、女生有4人,女生比男生多20%,男生有多少人?

  (分类后)师:虽然我们把这8道题按已知单位“1”和未知单位“1”分成了两类,但是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是什么呢?(或者我们说解题的根据是什么呢?)

  都是“求一个数的'几(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师手指左一类,问:这类都是已知单位“1”的(指一道)比如求男生有多少人实际就是求女生的(1+25%)是多少】

  【师手指右一类】这都是未知单位“1”的,(在关系式上标上x)我们就可以用方程来解

  师:大家看,我们今天复习的分百应用题,它们的解题步骤是什么?

  确定单位“1”——找数量关系式——列式或方程

  二、当堂训练

  师:大家复习的怎么样了?我出几道题来考考大家!请看第一题

  (一)只列式(或方程)不计算

  1、在一次体育测试中,某班有38人成绩合格,有2人不合格,这个班的合格率是多少?

  2、一本书共100页,小明第一天看了这本书的50%,第二天看了25%,还剩下多少页没有看?

  3、小明看一本100页的故事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50%,第二天看了第一天的1/2。第二天看了多少页?

  4、小明看一本书,第一天看了这本书的50%,第二天看了25%,第一天比第二天多看了25页,这本书共有多少页?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名汇报。

  三、解决问题

  1、某服装店老板将两件不同的衣服以相同的价格出售,一件赚了25%,另一件赔了25%,有人认为这个老板不赔不赚,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用数据说明。

  2、某机械厂两天生产一批零件,用同样的箱子包装。第一天完成总量的,装满3箱还剩90个,第二天生产的零件正好装满5箱。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

  四、课堂总结。

  师:通过复习分百应用题的一般类型题,我们掌握了基本解题方法,遇到问题条件比较复杂或隐蔽的题目时,为了把条件具体化,可以通过画图的方法帮助我们分析并找到他们。

复习课教学设计14

  浮力复习导学案

  复习目标:

  知识和技能:

  1. 进一步了解浮力的现象,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及浮力的方向。

  2. 加深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的应用。

  3.会熟练进行浮力的相关计算。

  过程和方法

  1.培养学生运用物理语言分析问题和表达观点的能力。

  2.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现象和物理原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浮力的应用和物体的浮沉条件。

  难点:有关浮力的综合计算。

  复习流程:

  考点知识的梳理→解题方法→重难点例题详解→习题练习

  (一)考点知识梳理:

  1. 浮力(F浮)

  (1)定义: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其向上托的力叫浮力。 说明:①浸入包括全部没入或部分没入液体中两种情况。

  ②浮力的施力物:液体或气体;

  受力物: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

  ③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2)产生原因:液体(气体)对浸入的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就是物体受到的浮力。即F浮?F向上?F向下

  ?G物?F拉

  (3)用测力计测浮力的原理:F浮

  2.浮力的大小

  (1) F浮=G-F'(称重法)

  (2) F浮=G排=ρ液gV排 (阿基米德原理)

  (3) F浮=G(漂浮、悬浮)

  (4) F浮=F上-F下 (压力差)

  这四种方法都可以计算浮力的大小,其中阿基米德原理最为重要,下面重点对阿基米德原理进行回顾。

  3. 阿基米德原理

  (1)内容: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液体或气体受到的重力。

  ?G??gV (2)公式:F 浮排液液排

  说明:

  ?G??gV(1)在气体中时,F 浮排气气排

  VV (2)注意公式中的V排,当物体部分浸入时,V,当物体全部浸入时,V。 排?物排?物

  4. 浸没在液体中物体的浮沉条件

  ?G??当F或?,物体上浮 浮物液物

  ?G??当F或?,物体漂浮 浮物液物

  ?G??当F或?,物体悬浮 浮物液物

  ?G?? 当F或?,物体下沉 浮物液物

  5. 浮沉条件及漂浮条件的应用:

  (1)潜水艇:下潜和上浮过程中,其体积不变,所受浮力不变(未露出水面),通过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其上浮或下沉。

  (2)气球和飞艇:靠改变自身体积,从而改变浮力来实现其上升或下降的。

  ?G?G (3)轮船:利用漂浮条件工作的,应满足F。 浮船货

  (4)密度计:测量液体密度的仪器,使用时是漂浮在液体表面上的。

  6.浮力与密度

  浮力的问题可涉及多个知识点,其中与密度知识的联系最为常见,如定性比较物体、

  液体密度的大小关系,也有定量计算物体或者液体密度的综合计算题型,常用到下面的一些公式进行计算:

  F浮??液gV排F浮?G?F拉

  (二)解题方法: 如何判断物体的浮沉(主要两种方法)

  (1)受力分析: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力和 力的作用,若,物体上浮,最终漂浮在液面上,此时 ;若,物体下沉,最终沉在底部,此时有F浮=;若,物体悬浮在液体中。

  (2)密度分析:

  若ρ物>ρ液,物体 ;ρ物<ρ液,物体 ;ρ物=ρ液,物体 。

  点拨:判断浮沉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比较物体所受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这个地方的浮力是物体的最大浮力,即浸没在液体中的浮力;第二种是比较物体的密度与液体密度的大小关系,这里指的是物体的密度而不是组成物体的物质的密度。

  板书设计:

  浮 力 复 习 课

  1.浮力的计算方法:(1) F浮=G-F'(称重法)

  (2) F浮=G排=ρ液??mVgV排 (阿基米德原理)

  (3) F浮=G(漂浮、悬浮)

  (4) F浮=F上-F下 (压力差)

  ?G??2.物体的浮沉条件:当F或?,物体上浮 浮物液物

  ?G??当F或?,物体漂浮 浮物液物

  ?G??当F或?,物体悬浮 浮物液物

  ?G??当F或?,物体下沉 浮物液物

  (三) 巩固拓展:

  1.如图所示,将一只玩具青蛙放入水中,它能漂浮于水面;把

  它放入另一种液体中,它却沉入底部。则在这两种情况下这只

  玩具青蛙受到的浮力大小相比较( )

  A. 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较大B. 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较大

  C. 受到的浮力一样大 D. 无法比较浮力大小

  2.体积相同的三个球A、B、C,在水中静止时的位置如图所示,由图可知( )

  A、球A受到的浮力最大 B、球B受到的浮力最大

  C、球C受到的浮力最大 D、三个球受到的浮力一样大

  3.一物体用细线挂在弹簧秤上,弹簧秤的示数是4.5牛,当把物体

  浸没在水中时,弹簧秤的示数是1.5牛,那么这个物体受到的重力是 受到的浮力是牛。

  4.密度为0.9×103kg/m3 ,质量为8.1千克石蜡,放入足量水中,石蜡受到的浮力多大?

  (四) 链接加强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浸没在水中越深,受的浮力越大B.密度较大的物体在水中受的浮力大

  C.重的物体受的浮力小 D.同体积的铁块和木块浸没在水中受的浮力一样大

  2、体积是50cm,质量是45g的物体,将其缓缓放入装满水的烧杯中,物体静止后,溢出水的质量是________g.将其缓缓放入装满酒精的烧杯中,溢出酒精的质量是________g.(?酒=0.8×10kg/m)

  3、某人用绳子将一物体从水面下2m深处的地方匀速提到水面0.5m处的过程中,人对物

  1体做功为54J.当将物体拉到有体积露出水面时,让其静止,此时绳子对物体的拉力为5333 牛,浸入水中

  40N.不计绳子的质量,忽略水的阻力,求物体的密度.(g取10N/kg)

  4、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学习了浮力知识后,,想测量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的密度。小组同学现有器材:量筒、牙膏皮(可放入试管中)、烧杯和水。请你测量牙膏皮的密度。

  (1)写出实验方案:(可画图配合文字说明)

  (2)所测密度的表达式:

复习课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让学生正确掌握分类的含义和方法,进一步体会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

  2、并能熟练的按一定标准对物体进行整理分类。

  3、进一步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化,能按自己的`标准分类。

  教学重、难点:

  1、能熟练的按一定标准对物体进行整理分类。

  2、进一步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化,能安自己的标准分类。

  教学过程:

  一、交待目标

  今天,我们上一节复习课,首先,做几道口算题。(卡片出示)

  9—3=

  9+3=

  8—1=

  17—6=

  11—7= 14+0=

  17—3=

  9—1=

  6—5=

  7+11= 17—9=

  6+12=

  9—0=

  15+1=

  8+7=

  同学们算得又对又快。

  今天我们复习第四单元《分类》,通本节课的学习能按一定标准正确的对物体进行分类,并能自己定义标准,进行分类。

  二、梳理旧知

  1、我们本单元都学习了哪几课?(整理房间、整理书包)

  2、你是怎样整理房间的?(把一类东西放在一起)师小结:按一定标准分类。

  (1)指班里四个学生,按男生女生分类。

  3、你有几种方法整理书包的?(两种)师小结:按不同标准分类。

  (1)拿出一把铅笔,让学生自定义进行分类。

  三、巩固练习

  1、分一分

  (1)苹果、茄子、桃子、香蕉、白菜、西红柿。

  水果有()

  蔬菜有()

  (2)2+5

  3+4

  7—3

  6+1

  8—4

  9—5

  按算式分()

  按结果分()

  2、书中55页第2题。(让学生自己来分类,只要能说出理由就行)

  四、查缺补漏

  1、让学生拿出课前老师发的一张试题卷。(见附页)

  五、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本单元课时较少,知识点也不是很明显,再结合我班学生在学这单元时掌握较好,所以我在梳理旧知时没有占用很多多时间,而是点到为止。想通过练习来巩固知识点,可是,在做第二小题时,“按算式和结果分类”就出现了问题,学生根本不了解按算式分是什么意思,这个地方我太疏忽了,没有在做题前为学生分析题意,导致学生什么也不会做。再一个,学生在做测试题时,有不少同学没读懂题,主要原因是平时在这方面没有过多的做练习,学生很生疏。通过这次复习课,我对本班学生又有了新的了解,相信以后一定会有提高。

【复习课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数学复习课教学设计01-30

数学复习课教学设计15篇01-30

20以内加法计算复习课教学设计07-03

复习教学设计04-24

复习教学设计04-28

《复习1》教学设计07-03

《复习4》教学设计04-04

圆的复习教学设计05-02

生物复习课教学反思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