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角形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三角形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经历探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能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观察和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转化的思想。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袋(每小组各有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一条红领巾。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激趣引新
1.复习旧知。
(1)计算下面各图形的面积。(PPT课件演示)
(2)创设情境。
同学们,请大家看看自己胸前的红领巾,它是什么形状?如果要裁剪一条红领巾,你知道要用多大的红布吗?求所需红布的大小就是求这个三角形的什么?
2.回顾引新。
(1)回顾:还记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它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2)引新:如果知道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能直接求出裁剪红领巾所需红布的大小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的面积。(板书课题:三角形的面积)
(二)主动探索,推导公式
1.操作转化。
(1)提出问题:既然平行四边形能转化成长方形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那三角形能不能也像这样,通过转化推导出计算面积的公式呢?
(2)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三角形,仿照我们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试着拼一拼,看能不能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动手前,注意老师提出的这几个问题:
你选择两个怎样的三角形拼图?能拼出什么图形?拼出的图形的面积你会算吗?拼出的图形与原来的三角形有什么联系?(屏幕出示)
学生分组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展示汇报。
预设拼法一: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预设拼法二: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以长方形为例)。
预设拼法三: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以其中一种情况为例)。
(4)想一想:你们拼的都不一样,但是,我们可以发现,只要是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一定能拼成什么图形?
学生观察,发现:有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还有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也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虽然选取的三角形不一样,拼出的结果也不一样,但是,只要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就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观察思考。
(1)观察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和原来的三角形,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三角形的底和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三角形的高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3.概括公式。
(1)你能自己写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PPT课件演示)
(2)总结公式。
①板书公式: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②用字母表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PPT课件演示)
(3)回顾与小结。
①我们已经知道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回顾一下,它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②教师小结:当我们利用一个三角形无法将它转化成已学过图形的时候,我们选取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进行拼摆。不论是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还是钝角三角形,最后都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观察思考发现,原三角形的底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原三角形的高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原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今天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依然采取把未知的三角形的面积转化成已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来研究的方法,非常好!在今后的学习中,如果再碰到类似问题,希望能继续用这种方法使问题迎刃而解。
4.除了刚才我们用的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方法外,请同学们再用剪拼的方法进行推导。
(1)小组讨论:怎样剪拼可以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2)交流汇报(请学生展示剪拼过程)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
(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的底)(三角形高的一半)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三)巩固运用,解决问题
1.请同学们比较一下,两个不一样的三角形能不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为什么?
2.讨论:谁说的对
叔叔:两个三角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小明: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小玲: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小红: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填空
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的高,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就等于()×()÷(),用字母表示是()
三角形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发现并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能运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归纳、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积极参与探究活动,经历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及得出结论的过程,提高学生观察、思考、抽象概括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能根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对数学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树立自己探索真理的勇气和信心,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实验与探究。
教学难点
利用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三角形、支直尺、不同长度的小纸条若干、分组操作记录表、双面胶、自制课件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创设情境:
这节课老师有一个愿望,那就是能够看到同学们:敢想敢说敢问敢辩敢失败,特别是敢失败,因为水稻之父袁隆平曾经说过:失败里包含着成功的因素。你们能帮助老师实现愿望吗?(课件出示)
2、复习旧知:
(1)(欣赏图片)你看到了什么?
(2)那你能说一说,你对三角形都有哪些了解?
(3)三个顶点,三个角,三条边,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4)那么到底什么是三角形?(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分析这句话突出“围成”。
3、质疑:是不是任意的三条线段都能拼成三角形呢?导入新课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分组操作:请同学们用你们手上的小纸条来围成一个三角形,你们能完成吗?
操作要求:
1、每6人一组。组长一人、记录员一人、测量员一人、其余的是操作员
2、测量员量出你所选择的纸条的长度;
3、记录员做记录;
4、操作员动手拼三角形,把你拼出来的图形贴在下面;
5、组长汇报结果。
注意:相邻的两条线段要端点相连。
(二)汇报结果:按顺序组长分组汇报结果(本组选择的纸条的长度、能否拼成三角形)。
展示操作结果:
试验次数三边长度(cm)结果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关系
(1)3、5、9否较短的两条边长度之和小于第三边3+5
(2)3、6、9否较短的两条边长度之和等于第三边3+6=9
(3)3、5、7是较短的两条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3+5>7
(4)5、6、7是较短的两条边长度之和小于第三边5+6>7
(5)5,8,13否较短的两条边长度之和等于第三边5+8=13
(6)7,11,12是较短的两条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7+11>12
(7)18,7,5否较短的两条边长度之和小于第三边5+7
(8)11,4,15否较短的两条边长度之和等于第三边4+11=15
(三)引导学生发现特性:(课件演示)
1、两条边的长度之和小于或等于第三条边的长度不能围成三角形
2、较短的两条边的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条边的长度能围成三角形
3、学生自由讨论、总结: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条边的长度)(揭题、板书)
4、读一读,说一说关键字词是什么?你怎样理解(任意和大于)?
三、精彩练习、拓展提升。(课件出示)
在能围成三角形的各组小棒下面画“√”。(单位:厘米)
(5)1cm2cm3cm()(6)4cm2cm3cm()
(7)3cm4cm5cm()(8)3cm3cm5cm()
四、学以致用。
(一)、课件出示:课本82页例3情境图。
1、这是小明同学上学的.路线,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他可以怎样走?
2、为了描述方便,我们把这几条路线分别标上颜色,在这几条路线中哪条最近?为什么?
3、归纳汇报:请同学看一看,连接小明家、商店、学校三地,近似一个什么图形?连接小明家、邮局、学校三地,同样也近似一个什么图形?因为这三条路正好形成两个三角形,而中间的这条路相当于三角形的一条边,而在三角形中,其他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所以中间的这条路最近。得出结论: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这条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板书)
(二)完善表格。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研究你有什么收获吗?
1.发现并理解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能运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找出到达一个地方最短的路线。
2.通过动手实践,分析数据,体验探索和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过程,培养了发现问题的意识及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探索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板书设计:
三角形三边关系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这条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
三角形教学设计3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初二
2、课时:
3、学科:数学
4、学生准备:提前预习本节课的内容,尺规和练习本。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初二数学下册第十八章18.1.2平行四边形判定中的第三课时三角形中位线的内容。三角形中位线既是前面已学过的平行线、全等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性质等知识内容的应用和深化,同时为进一步学习梯形、任意四边形的中位线打下基础,尤其是在判定两直线平行和论证线段倍分关系时常常用到。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及应用中,处处渗透了归纳、类比、转化等化归思想,它是数学解题的重要思想方法,对拓展学生的思维有着积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
(2)会证明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3)能应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解决相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进一步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发展推理论证的能力。体会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在获得结论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情感目标
画一个任意三角形的中位线,用猜测和度量判断中位线与第三边的位置和数量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团队精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善于观察、勇于探索、严密细致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应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难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和运用。
【教学方法】
学生在前面的数学学习中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经历、猜测、证明的过程,我采取:启发式教学,在课堂教学。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三角形中位线:
三角形一个顶点和对边中点连结的线段
情感分析:让学生首先通过原有知识三角形中线【端点特征】来引入三角形中位线更加好理解。
(二)概念提取:像(EF、FD、DE)的线段的端点有什么特点?
情感分析:通过问题,让学生去发现中位线端点的特点,加深对中位线定义的提取和理解。
(三)引出三角形的中位线定义:
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中位线。
情感分析:直接引出定义,让学生更容易去理解中位线的含义并且对端点特征的理解。快而简单且易懂。
(四)概念对比记忆:
(1)相同之处——都和边的中点有关;
(2)不同之处:三角形中位线:中点连线;三角形中线:中点与端点(顶点)连线
情感分析:通过对比记忆,加深两者的区别与联系,对中位线的理解进一步提升。
(五)探究中位线的性质:
一般的三角形的中位线(DE)与第三边(BC)存在哪些关系?
问题:①DE与BC存在怎么样的位置和数量关系?
【作图观察并猜想】
②结合图形,请找出已知部分?要求证部分?
情感分析:对定义的理解后,方便对中位线性质的一个探究,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通过画任意三角形的一条中位线,并且通过学习工具(量角器、三角板、刻度尺和圆规),通过量同位角和三角板的推移来观察猜测中位线与第三边是平行的,再来通过刻度尺测量是它的二分之一。由于方法的局限性(误差),所以探究用数学客观的逻辑推理中位线的性质。而且通过命题来找出已知和求证部分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难点,通过这里也可以让学生再次巩固提升。
(六)证明中位线与第三边的关系:
已知:在△ABC中,D、E分别是AB和AC中点
证明:
方法一:证明:延长DE到F,使EF=DE,连结CF.
方法二:证明:如图,延长DE至F,使EF=DE,连接CD、AF、CF
情感分析:通过证明的方法,引导学生做辅助线时候的逻辑推理,多问学生为什么会想到这样去做辅助线的。倍长线段是怎么想到的?为什么会想到连接CF?为什么会想到证明四边形?引发学生思考。
(七)归纳: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用符号语言表示:∵DE是△ABC的中位线
∴
位置关系且数量关系
情感分析:通过刚刚的证明引导学生最后归纳出今天新课的重点内容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对数学符号语言的书写格式进行板书,让学生更加理解和学会书写格式要求。
(八)练习巩固:
1、在△ABC中,E,D,F分别是AB,BC,CA的中点,AB=6,AC=4,BC=5,则△EDF的`周长是?
情感分析:通过简单的运用,能够让学生从简单的基础知识对中位线性质的掌握,基本全班学生都能从中掌握。
变式1:在△ABC中,E,D,F分别是AB,BC,CA的中点,AB=6,AC=4,则四边形AEDF的周长是?
情感分析:通过变式1让学生在原来题型的变化,掌握异题同解的思想方法,促进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
2、如图,在△ABC中,中线BE,CD交于点O、F、G分别是OB、OC的中点
求证:四边形DFGE是平行四边形
情感分析:证明平行四边形的时候往往要用三角形去解决,所以引导学生用平行四边形判定的时候一定要主要平行且相等,要学会在哪个三角形找出相应的中位线来进行运用。
(九)巩固提高:
3、已知: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AB、BC、CD、DA的中点.
求证: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辅助线:当有中位线三角形不完整时则需补完整三角形
情感分析:中点四边形主要归类为怎么去做辅助线,引导学生在折线段中的中点,找到相应的三角形中位线,主要是攻克三角形中位线的做法。
【动点问题】
4、如图:长方形ABCD中R、P分别是DC、BC边上的点,E、F分别是AP、RP的中点,当P在BC上从B向C移动而R不动时,线段EF长()
A.逐渐增大
B.逐渐变小
C.不变
D.先增大后变少
情感分析:涉及到动点问题
首先要教会学生要学会找出
哪些是定点,哪些是动点的问题,才能解决相应的变化问题【通过动画来演示后再进行证明讲解,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后,再用客观推理论证,培养严密的逻辑思维推理能力】。
5、如图,点E、F、G、H分别是线段AB、BC、CD、AD的中点,求证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情感分析:学会做辅助线,引导学生构成完整的三角形中位线,直接运用定理。
6、已经△ABC是锐角三角形,分别以AB、AC为边向外侧作两个等边△ABM和△CAN,D、E、F分别是MB、BC、CN的中点,连结DE,FE
求证:DE=EF
情感分析:构成完整的三角形中位线后,要证明线段相等,则需要证明三角形的全等,找到相应的判定根据已知的条件,回顾全等三角形的证明。
7、已知:在ABCD中,E是CD的中点,F是AE的中点,FC与BE交于G。
求证:GF=GC.
证明:取BE的中点M,连接FM、CM
辅助线:已知中点与选取邻边中点的连线,形成中位线。
情感分析:通过前面例题的对比,很多学生会觉得连接两点就可以构成三角形的中位线,从而产生惯性思维,导致这题目解答不出,所以这方面可以通过这题进行归类辅助线的做法,已知中点与选取邻边中点的连线,形成中位线。
(十)总结:
三角形的中位线定义: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用途】: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问题—探究—发现—应用”的启发性教学模式,把大部分时间交给了学生去思考探究,让学生画出任意三角形的中位线去探究与第三边的关系,从而让学生动手动脑思考。而教师不是一位旁观者,要积极的作为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整节课教师注意提高学生的逻辑证明能力,强调直观与抽象结合,以及逻辑思维推理能力的训练,让学生经历了数学的快乐之旅。
三角形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80~81页的例1、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自学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理解三角形的特性。
2、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
师:说一说你对三角形有哪些认识?
师:同学们对三角形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和三角形有关的知识。
(板书课题:三角形的特性)
二、探究新知。
1、三角形的特征。
(1)画一画。
师:请你在纸上画一个自己喜欢的三角形。并和同桌边指边说一说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
师黑板上画一个三角形,让学生说出各部分的名称师板书。(教师板书各部分名称)
(2)摆一摆。
师:每根小棒相当于一条线段。请你动手用三根小棒摆一个三角形。
找一学生上投影前摆一摆,并说一说是怎么摆的?
(3)看一看。
老师也摆了一个三角形,课件出示。
你们有什么看法?
教师用课件演示并强调:有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4)找一找。
下面图形中是三角形的请打√,不是三角形的请打×,并说出你的理由。(学生一起用手势表示)
2、三角形的特性。
(1)动手操作发现三角形的特性。
师生拿出平行四边形框架。
师:用手拉动,说一说有什么发现?(容易变形,不稳定。)
指导学生操作:去掉一条边,再扣上拼组成三角形框架。
师:再拉一拉有什么感觉?
师:想一想这说明三角形具备什么特性?(稳定性)
(2)生活中寻找三角形的特性。
师: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用处很大,你能举个例子吗?
课件出示例2的主题图,请你找出各图中哪有三角形?说一说它们有什么作用?
3、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1)情境引入。
故事引入,两个三角形争论谁的个高。课件出示
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比较这两个三角形的高,并准备好相应的两个三角形学具试着让学生前面来分别指一指它们的高,并比一比。
师:请你拿出(指锐角三角形)这样一个三角形,试着指一指它的.高。
(2)看书自学。
师:什么是三角形的高?怎样正确的画出三角形的高呢?请打开书81页,看看书上是怎样说的,又是怎样画的,和你的想法一样吗?
师:谁来说一说?
请你在刚才的三角形中画出三角形的一条高,并标出它所对应的底。
(3)教师板演。
我把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分别用字母A、B、C 表示,这个三角形可以称作三角形ABC。想想怎样以AC边为底画出这个三角形的高?
生说高的画法,师板演,并强调用三角板画高的方法。
(4)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高。
在三角形中标上字母ABC,和同桌说一说刚才画的高是以哪条边为底画的?
师:刚才我们画了三角形的一组底和高,想一想一个三角形只有一组底和高吗?为什么?
(三)应用练习。
1、填空:
三角形有( )个顶点,( )条边,( )个角。
2、学校的椅子坏了,课件演示,怎样加固它呢?(教材86页第2题)
3、小明画了三角形的一条高,你说他画的对吗?为什么?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三角形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你还想了解和三角形有关的哪些知识?
三角形教学设计5
【活动目标】
1.教幼儿知道三角形和生活的名称和主要特征,知道三角形由3条边,三个角。
2.教幼儿把三角形和生活中常见实物进行比较,能找出和三角形相似的物体。
3.发展幼儿观察力,空间想象力。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4.体验数学集体游戏的快乐。
5.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活动准备】
1.大小尺寸不同的三角形6个。
2.图形组成的实物图片4张。
3.孩子人手3个三角形若干.
【活动过程】
一.复习3的数数
引领幼儿手口一致点数3的物体。
通过点的`横排、竖排,及三点随意排的点数让幼儿手口一致的数数,并引出通过三点连线形成三角形。
二.学习三角形特征
1.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图形,幼儿每人一个三角形。
通过自己数一数,试一试,感知图形特征,并充分让幼儿表述,得出图形的特征。
2.引导幼儿观察几个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三角形,通过验证得出三角形三条边,三个角;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都是三角形。
3.老师小结三角形特征,使幼儿获得的知识完整化。
三.复习巩固三角形的特征
1.给图形宝宝找朋友,让幼儿从众多几何图形卡片中找出三角形。
请幼儿一一找出三角形,并说出为什么?
2.请幼儿从图形拼图中找出三角形,将图片一一出示。
请幼儿观察说出这些图象什么?
哪些部分是用三角形拼成的?用了几个三角形?
3.请幼儿在周围环境中找出象三角形的东西。
延伸活动:
在区角里添置冰糕棒、吸管供幼儿拼三角形,巩固认识其三角形。
教学反思:
我上这节数学课,就是让孩子们认识三角形,难点就是让幼儿如何区分三角形和正方形。在这教学过程中,我将许多长短不同的小棍放在孩子们的桌上,让孩子们数3根小棍拼做三角形(可以找一样长的小棍,也可以找不一样长的)。通过让他们动手操作,让孩子们进一步认识到了:
1、三角形有三个角、三条边
2、三角形的三条边可以不一样长,三个角可以不一样大。
三角形教学设计6
教案目的:
通过一些游戏让小朋友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并且可以找出和三角形相似的物品。
教案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形若干
教案分析:
难点:观察、对比是孩子们探究的过程,通过图形的对比引导幼儿感知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重点:活动中运用课件直观、形象的特点,通过多种游戏形式,采用启发法、提示法,引导幼儿进一步掌握并概括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活动的结束之际,组织幼儿进一步从生活环境中找出像三角形的'物体,作为活动的延伸环节,自然结束。
教案过程:
1、通过课件中的图形宝宝开引出三角形。
2、采用游戏的方法引导小朋友在许多图形中找三角形,并且让小朋友观察三种三角形的共同特征,三角形有三个角和三条边。
3、让小朋友在图形框中找出三角形,分别说出边和角的数量,进一步掌握住三角形的特征。
4、组织小朋友根据图形露出的一部分来猜测出图形,从而可以进一步巩固小朋友对图形的认识。
5、让小朋友观察周围的环境,没有和三角形相似的物品。
教案拓展:
老师和家长也可以把三角形替换成正方形或者是圆形,让小朋友找一下日常生活环境中有哪些物体的形式是相似的。
三角形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理解三角形内角和与三角形的大小无关。
2.通过测量、计算、猜想、实验等数学活动,积累认识图形的方法和经验,逐步推理、归纳出三角形内角和。
3.关注学生在操作活动中遇到的真问题,培养学生诚实严谨的实验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的态度。
教学重点:
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与三角形的大小、形状无关。
教学难点:
经历操作活动,推理、归纳出三角形的内角和。
教学资源:
多煤体课件,各种三角形,三角板,量角器,剪刀。
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昨天我们学习了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按角的特征怎么分类?按边的特征怎么分类?
2.信封中装一个三角形露出一个锐角,猜一猜信封中装的是一个什么三角形?能确定吗?(露出一个钝角)现在能确定了吗?为什么现在就能确定了?(有一个钝角,两个锐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3.三角形中还隐藏着那些知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是多少度?这节课我们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板书课题:三角形的内角和)
二、合件交流,操作发现。
1.(课件)你知道三角尺内角的度数分别是多少吗?每个直角三角尺的'内角度数之和都是多少度?我们能根据三角尺的内角和是180度,就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的结论吗?应该怎么研究?(应该把三角形中所有的类型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都研究后,才能得出结论)(课件出示学习单)。
2.组织学生小组合作:
请同学们以4人为一个小组,三个人分别量一量,算一算一种三角形的内角的度数,小组长填写学习单。老师巡视。①师:能不能只量出两个角的度数,不量第三个角的度数,就开始填表、计算?(我们的研究必须是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测量的数据必须是真实的,来不的半点马虎)。②同桌交流,你们有什么发现?
3.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①那个组说一说你们组测量的数据和计算的结果?(学生的计算不是正好180度时,问:大约是多少度?)②你们有什么发现?(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大约都是180度。③你能提出什么猜想?(我猜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老师板书: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我们的猜想对不对,(在板书后面打上“?”),就需要我们验证,请同学们想办法验证我们的猜想对不对?(学生通过折的方法剪拼进行验证;学生通过剪、拼的方法进行验证。)
4.学生展台展示自己的难方法。通过验证,我们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老师把“?”改为“!”。
5.操作总会有误差,有没有别的方法说明呢?(老师课件演示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所以长方形的内角和应为:90°×4=360°。将长方形沿对角线分割,可以分成两个完全相等的直角三角形,所以直角三角形内角和应为:360°÷2=180°;沿高可以将任意三角形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由于前面证明了任意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因此两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应为:180°×2=360°。而直角三角形的两个直角不属于分割前三角形的内角,因此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应为:360°-180°=180°。)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这里有一条红领巾,它的形状是等腰三角形,其中∠1=110°,请计算出∠2=()°,∠3=()°。
2.把下面这个三角形沿虚线剪成两个小三角形,每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把一个三角形剪成两个小三角形,虽然大小发生了变化,可是内角和依然是180度,说明三角形的内角和与三角形大小无关)。
四、反思总结,自我建构。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这节课我们就研究到这儿,同学们再见!
三角形教学设计8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学生对小学阶段三角形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特点和性质。三角形是最简单、最基本,很常见的一种几何图形,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对学生更好地认识现实世界,拓展空间观念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今后学习三角形全等、相似和解直角三解形,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实物和图形理解三角形定义
2、找到所有三角形的共同特点。
3、会用三角形顶点的三个大写字母和形象符号(“△”)来记一个三角形。
4、初步了解任意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大小关系。
5、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与三角形有关的实际问题。
6、初步感受三角形简单、广泛地适用性。
7、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合作、交流、探究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角形共同特点的理解及三角形三边关系性质的理解。
难点:应用三边关系性质解决简章的实际问题。
四、教具及材料准备
三角板、实物的三角形、包装带、剪刀、头钉、白纸、透明胶等(师生同备)
五、学生情况及教学构思
七年级学生年龄较小,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的阶段,针对这一特点,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从实际出发说三角形、找三角形、记三角形、画三角形、算三角形、感悟三角形、剪三角形、做三角形、小结三角形的教学环节。
六、教学实施
1、师:在小学我们进一步了解了三角形,今天我们在一起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定义、记法及其相关性质,随之在黑板上板书课题(1认识三角形)哪位同学能列举日常生活中与三角形有关的实例(同学们争先举手答问)。
生:像铁塔,空调器支架、铁桥、教室里饮水机支架、屋顶支架等都是由许多三角形构成的。
师:在黑板上画出同学熟悉的屋顶框架图。
2、师:既然小到生活小事,大到交通、建筑等随处可见三角形的图形,那么三角形有哪些共同特点呢?
甲生:每一个三角形都有三个内角,三个顶点。
乙生:每一个三角形都由三条线段组成。
丙生:任意三角形的三内角之和都等于180°。
(同学们发言积极)
师:为了方便通常用三角形三顶点的'大写字母来记一个三角形、并在三个大写字母前面加上符号“△”。如图中可记作“△ABC”,(并在黑板上板书△ABC),同时规定每个顶点的大写字母所对边就用它的小写字母表示,顶点A所对的边BC用a表示,边AC、AB分别用b、c表示。
师:请同学们在屋顶框架图中至少找出5个不同的三角形,并用三个大写字母记出相关的三角形,并与同伴交流。
三角形教学设计9
活动目标:
认识正方形与三角形。
活动准备:
1、儿歌《快乐小鱼》;
2、用三角形、圆形、正方形拼成的小鱼图形;
3、待涂色图形;
4、蜡笔;手帕;音乐磁带。
5、场地上划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区域。
活动过程:
一、教师拼小鱼图形,引起幼儿兴趣。
老师变出了什么?它们是用什么形状拼出来的?
二、出示正方形手帕,引导幼儿将其变成三角形。
幼儿人手一块手帕,操作一下。
三、引导幼儿重点观察三角形,说说它是什么样的`。
四、游戏《快乐小鱼》。
1、幼儿念儿歌,做动作。
2、老师念:“游到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的池塘里”,幼儿游向相应的区域,并做小鱼的动作。
3、一名幼儿当小老师,来发出指令,其他幼儿和老师一起游戏。
五、欣赏挂图,你觉得好看吗?
引导幼儿说出没有涂色的是什么形状。老师与一名幼儿来给它打扮一下。
幼儿分组操作,给小图中的圆形、三角形、正方形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配乐)。
活动延伸:
幼儿将自己的作品给老师或其他幼儿看,并说说自己给哪些图形涂了什么颜色。
附:儿歌《快乐小鱼》
小鱼小鱼游呀游,游到小小池塘里。
捉小虫,吐泡泡,真呀真快乐。
三角形教学设计10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去参观了王伯伯的养虾池,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学习了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的呢?(学生回答: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谁能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呢?(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再去参观一下张爷爷家的养蟹池吧。(课件出示情景图),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1号蟹池的面积是多少?……)一号蟹池的形状是一个什么图形?(三角形)那怎样求三角形的面积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板书:三角形的面积
二、探究新知:
(一)操作引入
1、提问:怎样求三角形的面积呢?我们能不能像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那样也设法把三角形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呢?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很多三角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研究一下,试着把三角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生小组讨论,师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不同方法的小组到前面演示,边拼边讲。(师选择三种图形贴到黑板上)。
(二)公式推导
1、咱班同学真了不起,小小的三角形竟然拼出了这么多的图形。那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这两个三角形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呢?(长方形)。那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长×宽)。师在黑板上所贴长方形下面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2、黄颜色三角形的面积与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呢?(三角形面积是长方形面积的一半)。
3、长方形的长与这个三角形的底是什么关系?板书
4、长方形的宽与这个三角形的高是什么关系?板书
5、那这个三角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生答,师在长方形面积公式下板书——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6、是不是所有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都是它所拼成图形的一半呢?
7、操作验证(学生小组完成)
结论: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正方形面积的一半。
钝角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8、推导公式:生答:通过实验我们知道,等底等高的三角形是它所拼成图形面积的一半,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三、拓展练习
刚才大家的表现非常棒,自己就总结出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那么根据公式,谁来说一下,要求三角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哪几个条件?(底和高)。
1、下面我们就将1号蟹池的面积计算一下吧。课件。(生解答,交流)
2、比一比,看谁算的又快又准确。课件。生独立解答,全班交流。
3、课件出示:一个没有标出底和高的三角形,怎样求出它的面积。(测量底和高),做书上第31页练习2。
4、课件出示:火眼金睛辨对错。生用手势判断,并说明理由。
5、聪明小屋:平行线中的三个三角形,哪个面积大?生讨论交流,说明理由。(一样大,因为它们等底等高)。
四、课堂小结
出示学习材料,学生阅读后谈感想。体会祖国的古代科学家得了不起,20xx多年前就推导出了这个公式。今天同学们通过自己的研究也推导出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说明同学们也很聪明,相信将来你们还会有更多更大的发现,到那时你们的名字也将载如史册,大家有信心吗?
1、你从这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
2、你认为计算三角形面积需要注意什么?
三角形教学设计11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探索操作活动中,初步感知三角形,知道其名称和形状特征,认识三角形的多样性;
2、能不受其他图形干扰找出三角形;
3、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活动准备:
教具:
1、各种不同的三角形;数字卡;
2、星星、正方形、菱形各1。
学具:
1、3条长度不同的纸条(幼儿每人一套);
2、各种图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若干;
3、图形拼图;
4、胶垫人手一块
活动过程:
一、探索操作:
1、请幼儿拿3条不同长度的.纸条拼摆图形。幼儿探索活动,教师指导。
2、幼儿展示自己的图形,教师集体说说,摆了什么样的图形,用了几条纸条,有几个角;
二、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1、"小朋友真棒!现在我们请出今天的图形客人。"出示三角形引导幼儿数数三角形的角与边各有多少?(教师根据幼儿数出的角、边,在三角形上标上数字)2、出示星星、正方形、菱形、让幼儿分辨它们是否三角形?
2、出示各种图形,让幼儿把三角形归类放到一边。(二次操作,巩固对三角形特征的认识)
3、操作:幼儿人手一图形拼画,请幼儿找出画中的三角形,涂色。
4、向爸爸妈妈展示自己的画。
三、活动结束。
三角形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84~85页。
教学目标:
1、经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过程,理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通过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知道转化的思考方法在研究三角形的面积时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运用转化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在转化中发现内在联系及推导说理。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红领巾,学具(两个完全相同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任意三角形若干个)。工具(直尺、剪刀)。
设计思路:
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1、利用远程教育资源,通过多媒体课件复习旧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复习旧知时,单凭教师枯燥的提问,很难调动学生的兴趣。教学一开始,我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动态地将旧知识展示在学生面前,以感染学生,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
2、利用远程教育资源,通过多媒体课件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如果只有教师的讲解、演示,很难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新知。因此,在教学中,我力求打破传统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弊端,精心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发挥多媒体的功能,通过“变色”、“闪烁”、“声音”等手段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教学过程
一、创境引新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点击课件)
这个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
电脑动态演示割拼的转化过程。
形成板书:
转化 找关系 推导
学生看大屏幕,
口答:s=ah
学生口述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老师这里有一样东西,你想知道吗?(出示红领巾)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要知道做这条红领巾需要用多大的布,该怎么办?
三角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研究、探索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生可能会说:求出它的面积。
二、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1、谈话启思。
我们能不能利用前面学过的方法来探究三角形的面积呢?想一想,用任意两个三角形可以拼成什么图形,下面同学们利用桌上的学具拼一拼、摆一摆,看一看,能拼成什么图形?
2、操作探索。
(1)四人小组合作进行操作、探索。
(2)小组汇报、交流、展示。
学生可能会拼出以下图形:
(3)课件演示拼出的各种图形。
(4)设疑:
这些图形中哪些图形的面积你会计算?
通过操作,谁能告诉老师,什么样的两个三角形能拼成平行四边形?
你能不能很快的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
老师有一种方法,能很快的将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想学吗?
电脑演示转化的动态过程。
(5)找关系。
师: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原三角形有什么关系?
课件出示:
a.拼得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原三角形的底有什么关系?
b.拼得的平行四边形的高与原三角形的高有什么关系?
c.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得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6)汇报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师用电脑演示。
(7)尝试推导说理。
师:根据你们的发现,你能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在学生的`汇报中形成板书:
三角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
底 × 高
= 底× 高÷2
师:如果用s表示面积,a、h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用字母怎样表示公式?
完善板书:s=ah÷2
学生口答:长方形、平行四边形。
生: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平行四边形。
学生操作,感到不是很容易。
学生观看转化过程。
尝试旋转、平移的方法。
小组讨论交流。
小组派代表发言。
学生讨论后回答,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推导的?
学生发言。
学生齐说:s=ah÷2
3、探究用一个三角形进行割补转化推导。
师:我们在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运用了割补法,你能不能运用割补法将一个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师:下面我们来观察电脑上是怎样操作的?(点击课件)
师:同学们若有兴趣,课后可以继续探索不同的割补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
汇报交流。
学生观看运用割补法将一个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过程。
三、实践应用
拓展提高
1、(出示红领巾)这下你会计算这条红领巾的面积吗?计算它的面积要知道什么条件?
你能估计一下它的底有多长吗?(课件出示红领巾)
一条红领巾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看图计算面积。
3、你认识这些道路交通标志吗?谁来说说。
(课件出示)
师:我们学校处在交通繁忙的三*路口,车辆较多。为了同学们的安全,交警叔叔想用铁皮做这样两个标志牌,(点击课件)
你来帮他们算算需要多少铁皮?
4、判断。
(1)、一个三角形的底和高是4厘米,它的面积就是16平方厘米。()
(2)、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一定相等。()
(3)、两个三角形一定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4)、三角形的底是3分米,高是20厘米,它的面积是30平方厘米。()
5、课下请同学们找一个三角形的实物进行测量,计算出它的面积。
学生估计底的长度。
学生独立完成,一人板演。做完后集体订正。
学生口述列式。
通过图3知道要用对应的底和高计算面积。
学生说说自己认识交通标志。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可能出现下面两种方法。
方法一:s=ah÷2
=7.8×9÷2
=35.1
35.1×2=70.2(平方分米)
方法二:s=ah
=7.8×9
=70.2(平方分米)
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四、评价体验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一定有话想对同学们说,你最想说什么?(点击课件)
学生之间互相评价。
教学反思:
1、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创设教学情景。
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创设情景,能生动直观地将教学信息再现于学生的感官。教学情景创设的好,能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是在完全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及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其推导方法与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有相似之处。因此,我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网搜索并下载有关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课件,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这样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同时又使学生明确了探索目标与方向。
2、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亲身主动的参与,自主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本节课,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利用学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拼一拼、一摆、移一移等方法将两个三角形拼成各种图形。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发现只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才能拼成平行四边形,但学生不会用旋转、拼移的方法。这时,我恰当的运用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将两个完全相同三角形通过旋转、平移,能很快的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样非常直观形象的展示转化过程,学生在好奇的氛围中掌握旋转、平移的方法。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并再次观看多媒体课件,发现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原三角形的内在联系,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有效的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新知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割补法是学习几何知识很重要的方法。在推导平行四边行面积计算公式时,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割补法。本节课中,当学生用旋转、平移的方法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后,我又设计让学生运用割补法,将一个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来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一环节由于学生的能力和知识水平有限,对于割补法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动画,直观地展现几种割补方法,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3、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提高学生应用新知识的能力。
练习的设计除了注重趣味性和层次性外,更注重现实性。本节课的练习除了围绕重点设计基本练习巩固新知识外,还设计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的练习题。为了节约教学时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练习题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设计了让学生认识道路交通警示标志,并计算两块相同标志牌面积的课件,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既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又对学生进行了交通安全教育。
总之,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对学生主体性发展、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独特的优势,教学中教师适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丰富的情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发挥了最佳的教学效应,从而激励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
三角形教学设计13
预习要求:看教科书第2—3页,做一做练习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把长方形或正方形折、剪、拼等活动,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这两个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初步知道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在折图形、剪图形、拼图形等活动中,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对图形的空间想象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交往、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它们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知道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让学生动手在钉子板上围、用小棒拼平行四边形。
教学用具:
长方形模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出示长方形问“小朋友们,谁愿意来介绍一下这位老朋友?他介绍得对吗?”接着出示第二个图形(正方形),问:“这个老朋友又是谁呢?”再出示圆:“它叫什么名字?这是我们已经认识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三位老朋友。我发现你们很喜欢折纸,是吗?今天我特意为大家准备了一个折纸的游戏,高兴吗?
二、启发思维、引出新知
1.认识三角形
(1)教师出示一张正方形纸,提问:这是什么图形?
学生回答:这是正方形。
师:你能把一张正方形纸对折成一样的两部分吗?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折纸的.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你是怎样折的,折出了什么图形?
师:我们现在折出来的是一个什么图形呢?
生答:三角形。
师:小朋友们一下就认识了我们的新朋友。对了,这就是三角形。出示并贴上三角形。
板书:三角形
(2)提问:这样的图形好像在哪儿也看到过?想一想?
先在小组里交流。学生回答。
老师也带来了几个三角形。
师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面是三角形面,只要小朋友多观察,就会有更多的发现。
2.认识平行四边形
(1)这是一张什么形状的纸?(演示长方形纸)怎样折一下,把它折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
(2)学生先想一想,然后同桌商量着试折。教师巡视
(3)交流。你们会像他一样折吗?
(4)折好后把两个三角形剪下来。要想知道这两个三角形是不是完全一样,你能有什么办法?(把它们叠在一起)这就是完全一样。
(5)现在我们手里都有这样两个一样的三角形,用它们拼一拼,看看能拼出什么图形?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交流探讨。同学们可能拼出以下几种图形:三角形、长方形、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每出现一种拼法,请一位同学在投影仪上向大家展示。
师:这个图形真漂亮,它叫什么名字呀!这个图形就是我们要认识的另一个新朋友——平行四边形。(出示图形,并板书:平行四边形)(板书)
出示一个长方形的模型,提问:“这个图形的面是一个什么图形?”学生回答后,老师将这个长方形轻轻拉动,这时出现的是一个平行四边形。提问:“现在这个图形的面变成了一个什么图形?”
小结: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其实只要把它稍微变一变,就是一个平行四边形了,你看:(演示长方形变平行四边形)。对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地方就利用了平行四边形可以变的特点制作了很多东西,如:篱笆、楼梯、伸缩门、可拉伸的衣架等。
三、体验深化
(P3做一做2)画出自己喜欢的图形
四、练习巩固
(1)练习一第1题。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练习一第1题图,学生分组找学过的平面图形并涂一涂,最后全班交流;
(2)练习一第2、3题。学生独立完成。
三角形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 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自学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
2. 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
师生准备:三角形、三角板、平行四边形框架、小棒。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情境导入。
1.同学们,为了迎接亚运会我们的广州在马不停蹄地建设着,每天都有新的变化。请看这是一幅建筑工地的场景图,从图中你观察到哪种平面图形最多?(出示课件)
2.让同学说说,生活中你看到过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
3.(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上的三角形)三角形在生活中有这么广泛的运用,究竟它有什么特点?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特性。(板书课题:三角形的特性)
二 探究新知。
1. 三角形的特征。
(1)画一画。
师:请你在纸上画一个自己喜欢的三角形。并和同桌边指边说一说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
师黑板上画一个三角形,让学生说出各部分的名称师板书。
(2)看一看。
老师也摆了一个三角形,课件出示。
你们有什么看法?
教师用课件演示并强调:有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3)找一找。
下面图形中是三角形的请打√,不是三角形的请打×,并说出你的理由。(学生一起用手势表示)
2.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为了表达方便,我们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因此上面的三角形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板书:三角形ABC)
师生对口令,找顶点和对边。如说“顶点A”,对方说“对边BC”;说“BC边”,对方说“顶点A”。
3、认识三角形的高。
⑴(出示)大桥图,你从大桥上看到了什么? (课件中抽出三角形)
⑵①小组讨论如果要测量这座大桥顶点到桥面的高度,怎么测量呢?
②汇报。引导学生明确要量顶点到桥面的垂直距离。指出顶点到桥面的垂直距离就是大桥顶点到桥面的高度。
⑶学生阅读课本第81页,认识三角形的高和底。
⑷教师示范画三角形的高,边说明画高的方法。强调使用直角三角板,用虚线画高,画出垂直符号。
首先用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靠住BC边与它重合,另一条直角边通过A点,然后从A点向它的对边画一条垂线,用虚线表示,标出直角符号,顶点与垂足之间的`线段就是三角形的高。写上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写上底。
⑸学生在自己画的三角形上画出一条高,并标出底。
学生上台展示画法,同桌互相订正。
小组讨论:说说画高要注意什么?(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指定的底边重合,并让另一条直角边通过与这条底边相对的顶点;再从顶点起向底边画垂直的线段;最后标上直角记号。
(6)这个三角形还能画高吗?(能)还能通过哪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作垂线画高?一个三角形能画几条高?(3条高)
4、三角形的特性
(1)游戏引出。
下面,我们来猜一猜谁的力气大?拉动(读成重音)这个图形,只要使它的形状发生变化,就算胜。(出示课件)
好,小猴同学获胜!小猴同学的力气大,小兔同学的力气小。小兔真的力气比小猴的小吗?
你们同意吗?为什么?(因为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而三角形不会变形)这说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板书: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2)理解三角形的特性,看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5、三角形特性的应用
三角形的特性在日常生活中,有这么重要的作用,你们还能说一说在哪些物体上见过三角形也运用了这一特性呢?
(学生举例:房顶做成三角形的,台历、斜拉桥、吊车)同学们都会注意观察生活。
完成P86第2、3题。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对三角形有哪些认识?
四、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特性
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 叫做三角形。
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三角形教学设计15
活动设计背景
幼儿的天性是好动,观察能力、模仿能力特别强。利用生活中的图形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还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活动目标
一通过幼儿亲自动手操作活动认识圆形、三角形。
二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积极思维的能力。
三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丰富幼儿的词汇,锻炼幼儿的胆量。
教学重点、
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发展幼儿的思维,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每人一只小盒子、四颗大小不同的纽扣,三根火柴棒,2大头针若干、泡沫板一块、绒线或铜丝若干。
3圆形、三角形卡片、雪花玩具。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出示球、魔方、饼干、盆碗、纽扣让幼儿观察它们都是什么形状。如果知道告诉老师,小朋友认识那些图形。
2小朋友喜欢这些图形吗?
3今天我们就和这些图形做朋友。
二基本部分
1玩纽扣吧,请小朋友把自己手中的纽扣从大到小地排列并数数有几颗纽扣?(4)。问这些纽扣都是什么形状的?并请小朋友把最大的纽扣拿出来,摸一摸,看一看。
2找圆形;纽扣是圆形,还有什么是圆形的?让幼儿在教室里找圆形,找到后告诉老师,要大声回答问题,(表、桶、球、水杯)。
3连三角形:请小朋友用三根大头针随便分开插在泡沫板上。教师用一根绒线把大头针连起来后让小朋友说出是一个什么图形?(三角形).。比一比三角形与圆形有什么不一样?(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
4让幼儿自己动手,拼三角形:请每个幼儿用三根火柴棒拼成一个三角形。
三结束部分:
1发给每个幼儿一根铜丝,让幼儿发挥想象任意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而且还要说出自己的想法,锻炼幼儿的手脑并用,语言表达能力。
2给雪花玩具归类:圆形的放在圆盒子里,三角形的放在的三角形盒子里。
3摆卡片;发给每个幼儿一套图形卡片,让他们有创意的摆出各种组合图形。
4欣赏图形,让幼儿自己来评价一下小朋友的作品。
5教师总结在课堂上全体小朋友的表现。
教学反思
我利用幼儿的好动好学的天性,让幼儿自己边学边边动手、边观察,在生活中找出各种图形,而且,锻炼幼儿说话、要大声说话,不仅要在科学常识方面学习,还要丰富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并且利用幼儿动拼图形时,发展了幼儿思维能力,要想像出他所喜欢的图形才能拼出各种图形,幼儿特别喜欢用铜丝和图形卡片来拼图。就像变魔术一样。一会变成圆形、一会变成三角形又变成正方形,幼儿还用卡片组合拼图,用圆形和三角形组合成一只小鸟,三角形圆形正方向组成大象。幼儿特别有成就感。非常激动学习兴趣特别浓。
本节课幼儿的注意力特别集中,就连胆小幼儿都能拼出简单的图形。这说明幼儿很聪明,只要给他们搭建平台,他们就有机会展示自己,课堂上积极配合老师。如果,这节课从上的话,我要给幼儿一支笔,要让动手他们画出自己喜欢的图形,比如、电视、洗衣机、冰箱、球、车轮、等等
【三角形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08-01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07-30
三角形面积的教学设计01-12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02-01
《三角形的分类》教学设计02-02
《三角形的特性》的教学设计03-09
三角形分类教学设计06-22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04-02
三角形的边的教学设计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