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教师评课稿优秀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可能需要进行评课稿编写工作,评课有利于信息的及时反馈、评价与调控,调动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那么优秀的评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师评课稿优秀,欢迎大家分享。
教师评课稿优秀1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教师放录像(介绍第一小学的校园),然后让学生观察主题图(课本的图) 教师提问①:“在图中你能看到什么?”(让同桌互相交流)
②:“你看到图形了吗?”
学生1:我看到了正方形的蓝色地板砖
学生2:我看到了长方形的蓝色地砖 …。(接着请好几个学生回答)
2、点明主题
在这个美丽的校园里有许多的图形。其中像正方形、长方形、蓝色地砖的形状和推拉门的形状,都叫四边形。
(引出主题:四边形)
二、探究交流,学习新知识
(1)、涂一涂(教师向每位学生发一张画有许多图形卡片)
教师的问题:在卡片上找出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并把它涂上颜色。 学生都很认真地找和涂
最后老师展示两张学生的结果,在学生之间进行评价
(2)、四边形的特点
教师投影出涂好的四边形,并问;“观察一下这些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让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
小组讨论汇报结果:四边形的特点是有四条边、四个角
师生共同探究,进一步让学生发现和认识到四边形都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 举例进一步深化
请两个学生到电视前提出长方体的面是四边形
(得出结论:长方形的六个面是四边形)
教师还让学生联系周围的东西有哪些是四边形
(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
三、动手实践,取得新知识
1、 课前教师给每个小组一个信封(里有很多图形卡)教师要求每个小组按不同的分法把图形卡分组。讨论后小组汇报分类结果:
(1)、按图形的相似来分
(2)、按图形的颜色来分…
点评:
利用录像引起学生的注意。老师根据学生回答在屏幕上随机出现各种图形,这加深学生对四形的.认识,从而引出新课的主题(四边形)。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够区分和正确辨认四边形,并以小礼物奖励的形式去表扬学生,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小组讨论形式培养学生间的相互合作;师生共同探究问题的教学设计由浅入深,使学生容易接受知识 教师循循善诱,使学生跟着一起动脑、动手,且让学生去发表自己的意见,提高课堂气氛。
2、游戏(准备工具:橡皮根、钉子板)
教师提问:①“你围成什么四边形”
学生答: ①“长方形” 或 “正方形”
教师提问:②“为什么围成的是长方形或正方形?为什么认为它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先让学生讨论,然后请多个学生回答
再讨论“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小组讨论,每组项基本原则找一至两个发言)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最后教师在屏幕上显示总结:
①长方形、正方形的角是直角
②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正方形的四边相等
2、 联系实际问题引入另一游戏:
“我们镇是毛织重镇,用毛线编织出美丽的衣服”(回归生活)引出游戏,教师用彩色的橡皮根用手指编织多种四边形,这时学生自己动手编织出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
四、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本,如果有不明的地方提出,教师解答,并总结整节课。
五、板书:
四 边 形
但教师没有说出正确的分法
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亲自动手,提高其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思维,并且让学生去总结知识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对家乡的关注。
反馈学生掌握的知识的程度
板书简洁而明了,突出四边形的特
总评
这节课教师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知识点。
通过多种游戏,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并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态度,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师评课稿优秀2
纵观《搭石》这一教学设计,优点具体如下:
1、导入部分,设计学生以摄影师的角色进入课堂学习,用自己的眼睛发现课文中的美。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这是利用变换角色和转换思维角度的方法来体验文本。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去发现、去表达,体验得到充分地释放。
2、通过学生自主研读课文学,汇报挖掘到的美,引导深入学习课文,体会文章意境。教师利用了多媒体演示了人们过搭石的情景,然后让学生去发现美,诉说美。思维想像和文字表达密切结合,很好的体现这样的阅读教学的价值观。
3、为了让学生把握好文章的内涵,以及吸引他们的'视线。板书注重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结合,同时更凸现出人性的美。
4、重点词的理解全面到位,例如授课设计中有抓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理所当然”等进行多样化词语教学,以加深孩子对文章句子的理解。例如学习“人影绰绰”这个词语时,教师出示了字典中的的三种解释让学生选择,再让学生想象“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是一幅怎样的画面?”通过想象理解词语的意境,这样语文味颇浓。
本教学设计从课文的整体入手,按着“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表达美”的阅读思路,层层递进地展开教学。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放手让学生自己研读课文,通过对话交流方式深度解读文本,体验文本的价值。很好的把握了语文教学的要义,重视语言的理解、积累和体验,同时加强文本与生活的联系,既重语言的训练,又重情感的升华,比第一节课的讲授增添好许色彩。
教学设计研读下来,静心思索,想就本节教学设计进行一点商榷:
1、在“青年人背老人过河”这一环节,最好是让学生背一个学生,真正走一个来回,然后再采访那个气喘吁吁的孩子。这时,从孩子的嘴里再次听到“理所当然”便多了一份真实的感悟,多了一份真切的感动。
2、课外拓展是否可增加即兴练笔的环节。本文作者是一个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人,他把平常的一件摆搭石、过搭石的事儿介绍得这么具体,这么美。这时提问同学们:你们平时是否也曾留心观察身边的“美”呢?谈一谈吧!指导学生进行练笔训练,帮助提高习作能力。并将此布置为一次练笔作业回家完成。此举可使学生丰富和深化学习的内容,进一步提升孩子的写作。
【教师评课稿优秀】相关文章:
优秀评课稿12-26
评课稿优秀06-20
优秀评课稿优秀06-20
【优秀】坐井观天优秀评课稿08-24
《藏戏》优秀评课稿03-01
[优秀]语文评课稿09-01
坐井观天评课稿[优秀]09-09
美术评课稿【优秀】09-10
《坐井观天》评课稿【优秀】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