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瓦尔登湖》有感合集[15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瓦尔登湖》有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瓦尔登湖》有感1
合上《瓦尔登湖》蓝色的封面,一股清凉的湖水已然汇入心间,澄澈见底,将心境荡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正像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它只适合在“寂寞和恬静”时阅读,静静地读,静静地思考。我想,从这个书上来说,《瓦尔登湖》是属于大自然那纯净的心灵的。
梭罗在一八四五年春天,放弃了繁华的城市生活,在一个人迹罕至的瓦尔登湖畔的丛林中建造木屋,自耕自食,一人过着寂寞的生活在湖边,他完全凭着自己的双手劳作,来自谋生路。他居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在那里生活、阅读、倾听,种豆、生火、做饭,为自己营造了一个远离城市喧嚣的精神田园。这真是有一点像《鲁膑逊漂流记》中的故事情节。梭罗想以他的漂流经历来证明,人可以生活的更简朴、更从容,不必为追求物质文明的发达而放弃人为万物之灵的崇高地位。梭罗在湖边完成了他对自身深度的“衡量”,《瓦尔登湖》这本书便是对自己闲云野鹤般离群索居的生活的真实描写。现如今,梭罗再次成为了文明生活的旅行人了。
现代生活给人类提供了几乎随心所欲的舒适,水泥建筑抒情地摩天,水泥路面没有一点尘土,而地下水却在不断地下沉,南极天空出现臭氧空洞,酸雨腐蚀我们的生活和健康。我们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又给自己埋下了生态陷阱,造成恶性循环,因而只能用回归自然来安慰自己的无奈。我们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时,敬畏自然,崇拜甚至神化自然,而作为子孙的我们,却颠倒过来,蹂躏、奴役、称霸自然。读一读《瓦尔登湖》,让心沾染一点湖水的静谧清凉,多一分恬淡与洒脱,少一分浮躁,其实不是时髦,而是必需。
种豆、筑屋、焙制面包,对大多数享受城市文明的人来说,都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在今天,城市生活越来越便捷和考究的今天,又有谁向往这些呢?而且在地皮越来越紧张,自然生态环境日益萎缩的今天,有此梦想的人又能到何处实现呢?
读完后,我对梭罗的.行为感到不能理解,对他书里的思想和行动更不能去认同。而在多年之后的一次初夏的夜里,我在海湾沙滩上漫步的时候,我却突然地体验到了自然田园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情趣,并让我深深地认识到了梭罗以及他的《瓦尔登湖》所包容的的丰富而伟大的田园意蕴。
最后,我明白了:不管你的生命多么卑微,你要勇敢地面对它生活;不用逃避。你纵然很贫穷,也要喜爱你的生活。即使是在济贫院里,你依然还拥有喜悦、开心、荣幸时光。
梭罗亲眼目睹,一个心静知足的人,在那里生活得宛若在皇宫里一样,生活得如此开心又如此心满意足。
《瓦尔登湖》内容丰富、意义深远,它是简单生活的权威生活,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
感谢《瓦尔登湖》给我带来的精神支持。
读《瓦尔登湖》有感2
一百六十多年前,一个年仅28岁,名叫大卫梭罗的美国人幽居在瓦尔登湖畔三年光阴,独自一人建造了小屋,并渔猎,耕耘,沉思,写作,最后诞生了一部伟大的散文集《瓦尔登湖》,《瓦尔登湖》深深影响了一代人,许多伟人也拜读了此书,时至今日该书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影响深远。此书也入选了美国国会图书馆评出的“塑造读者的25本书”。
哈丁曾说过《瓦尔登湖》内容丰富,意义深远,是简单生活的权威指南,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钱社会的讨伐檄文,是传世久远的文学名著,是一部圣书。《瓦尔登湖》
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梭罗对于瓦尔登湖的热爱,对于小屋的热爱,对于山林的热爱,对于林中小动物的热爱,对于大自然万物的`热爱,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操!读这部书时我经常尝试着把自己放在梭罗的位置上,我感到在那时我才活得真诚,没有了矫揉和造作,书中所有的事情都那么自然,所谓的心灵净化就是指这个吧!更让人叹服的是,每次读后都会有全新的感受,平淡的语句中涵藏着最深沉的哲思,很多地方必须得反复读才能体会得到其感情的丰厚!
读《瓦尔登湖》有感3
瓦尔登湖上冬去春来,河水的流逝,松脂的芳香,鸟雀的啼鸣,带给我们无限的神往…… ——题记
炎炎的夏日令人厌烦,闷热的空气使人做事都会觉得焦躁不安。下午我躲在空调房里凉快着,顺手拿起了《瓦尔登湖》,读着读着,慢慢地心变得静谧清凉了,人就不由自主地跟随着亨利?戴维?梭罗(美国作家)离开了现代文明的大城市,来到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镇,停留在瓦尔登湖畔,享受着那种自然、真实、简朴的生活,也一点点体会到了他对人生、社会、生活的认识及思考。
梭罗展现给我们眼前的是一个澄明、甜美、素雅的世界,很安静、很独特。也许当生活归结到一日三餐,简单到最后的财产是明亮的湖水和日月星辰时,充满了智慧的文字才能像潺潺流水清澈流淌,而当这求索着的灵魂将故乡的牌位轻轻供奉在宁静的瓦尔登湖畔,真正的精彩才幻化为迎风铺展的画布,一点一滴圆润丰满,最终造就了这部包括结束语在内分为二十个篇章的自然随笔,《瓦尔登湖》被后人赞誉为“能够塑造读者的书籍”。
《瓦尔登湖》毕竟是作者一个人在远离世俗的环境下所思考的结晶,但梭罗无时无刻不在紧扣世人的常态,来仔细地剖析人们的心灵。尤其是他对阅读的思考让我印象深刻,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肺腑。
梭罗爱读书,因为书是一切知识的源泉。“无论我们多么赞赏演说家偶尔爆发出的流利口才,但是,往往远处于稍纵即逝的口头语言的背后或高居其上的,是最崇高的书面文字。就像布满繁星的苍穹隐在浮云的背后一样。”“书本是世界的珍室,多少世代与多少国土的最优良的遗产。书,最古老最好的书,很自然也很适合于放在每一个房屋的书架上。它们没有什么私事要诉说,可是,当它们启发并支持了读者,这时候书对于人类的作用就大于国王和皇帝的影响。”在这里, 梭罗给我们讲了一个通俗易懂的例子:“当目不识丁、也许还是鄙视一切的商人,通过魄力和勤奋挣得了垂涎已久的闲暇和衣食无忧的生活,进入了财富和时尚的圈子以后,最终不可避免地会转向那更高的然而却也难以企及的知识和财富的圈子,这时,他才会意识到自己文化的残缺,以及他一切财富的空虚无用,不可以自满,他煞费心机,要给他的孩子以知识文化,这正是他敏锐地感到自己所缺少的。”
既然读书那么重要,那我们应该读怎样的书以及怎样去读书呢?大多数人对于阅读的态度,都认为是它是一种生存的工具。我们从小就开始接受阅读的训练,读各种各样的书,或许还可以对教科书里的文章、诗词背得滚瓜烂熟,但我们是否能真正领会字里行间深刻含义呢?大多数同学会认为只要记住要点及文章的主旨,应付考试就够啊。
可是梭罗却是这样认为的:“读得好书,就是说,在真实的精神中读真实的书,是一种崇高的训练,这花费一个人的力气,超过举世公认的种种训练。这需要一种训练,像竞技家必须经受的一样,要不变初衷,终身努力。”啊,原来,我们要读好的书,要读真实的书,的确时间很宝贵,尤其是我们中学生,平时能抽出时间读点课外书都觉得是很好的`享受了,不好好选择阅读的对象,还真觉得对不起自己呀!当我们拿到一本好书之后,未阅读之前,且听听梭罗的建议吧,“书本是谨慎地,含蓄地写作的,也应该谨慎地,含蓄地阅读。许多人学会了阅读,为的是他们的可怜的便利,好像他们学算术是为了记账,做起生意来不至于受骗;可是,阅读作为一种崇高的智力的锻炼,他们仅仅是浅涉略知,或一无所知;然而就其高级的意义来说,只有这样才叫阅读,决不是吸引我们有如奢侈品,读起来能给我们催眠,使我们的崇高的官能昏昏睡去的那种读法,我们必须踮起足尖,把我们最灵敏、最清醒的时刻,献予阅读才对。”
现在我们可能都按照梭罗所说的去做了,然后会觉得自己很不错,收获了很多,真的是这样子的吗?《瓦尔登湖》第三章也展现了梭罗有关阅读的许多新的认识。“别期待着你能从书中获得多大的益处,别想着读多少书就能有多大的学问。”诗人马斯特马说过:“读书的美妙之处在于,舒适地坐着也可以驰骋自己的思想。”舒适地坐着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当翻开一张纸飘来一缕缕墨香,思绪飞扬,那真是一种美妙的享受。
有人觉得我们与书中的世界相隔太遥远,产生的共鸣不多。但当你静下心来也许会不同吧。“并不是所有的书都像它们的读者那么了无生趣,或许某些文字就能针砭时弊。倘若我们真能倾听和理解这些,那对我们的生活将大有裨益,胜过清晨和春天,并可使我们的生活焕然一新。”书能给人带来智慧,但前提是读者得先有智慧,而不是一味追求读几本书就成为圣人。当我们真正想问题时,“今天我们难以启齿的,或许在一些书里已经出现了。那些困扰,迷惑我们的问题,也同样为难过所有的智者,而每个智者都用各自的言语和人生,尽力地去解答这些问题。再者,拥有了智慧,我们才能有开阔的胸怀。”
以上只是我阅读了《瓦尔登湖》第三章之后,一点点的想法和理解,我相信这还是远远不够的。这本书只有不停地去阅读,我肯定我还会发现更多值得我去珍惜的。今天,尽管我们不能够像梭罗那样去体味孤寂的山林生活,尽管瓦尔登湖已经永远的消失,但这些都不能阻碍我们在自己的内心里拥有一泓清澈的瓦尔登湖,瓦尔登时刻都能在我们的心中声声唱!
就让这文章戛然而止吧,我已决定不给它写结尾,在青春尚未结束的如今,不愿意写下这个句号……
读《瓦尔登湖》有感4
如果鸟儿的翅膀系上了黄金,鸟儿就不能在空中自由地飞翔。如果我们的精神之翼系上了黄金,我们就不可能有诗和远方。——————————题记
曾国藩曾说:"看书犹如攻城略地,开拓土宇。"我非常喜欢这句话,认为它非常形象。阅读时获取知识与攻城略地的成就感一样"过瘾",这种唯心的臆想与感受,在功利主义泛滥的时代,真是显得天真又幼稚。但或许正是因为这份天真与幼稚,我们的精神羽翼才得以不断丰满,才能飞向有诗、有梦的远方。
阅读是一种关乎心情,也关乎心灵的精神体验。一卷唐诗,会让你舒畅愉悦;一阕宋词,会让你豁达超然;一首元曲,会让你痛快淋漓。你在孤寂时,可能去读陶渊明抑或苏东坡;你在忧伤时,可能去读李清照抑或陆放翁;你在茫然时,可能去读李太白抑或辛弃疾。当然,不同的文字也会带给你不同的感受和体验。其实,阅读就是为了寻找一份精神的寄托与宁静。
人们时常会在成功与失败,得意与失意,清醒与茫然,希望与绝望之间纠缠、矛盾、挣扎。不管你此时是怎样的状态,如果你选择阅读,我认为有一本书总能带给你想要的心灵归宿感,它就是美国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
9世纪的美国,经济迅猛发展,拜金主义与享乐主义思潮泛滥,刺激着人们对财富进行疯狂的追逐。工厂的浓烟取代了袅袅炊烟,高楼的耸立取代了郁郁森林,机器的轰鸣取代了婉转鸟鸣,污浊的废水取代了清澈河流。到处弥漫着物质的铜臭,人们的精神空间被不断侵袭,紧接着便是精神城池的座座沦陷。面对这些,梭罗毅然选择"拒降"!他要彻底挣脱那无数的羁绊,他要"做一个幸福的人",要过一种"真正的生活"。1845年3月,梭罗借来一柄斧头,走进瓦尔登湖边的森林里,开垦自己的田地,建造自己的`房屋。这里没有工业社会的喧闹,没有现代社会的浮华,他与湖水、森林、飞鸟对话,他在船上钓鱼、吹笛……他骄傲地宣称:"每个人都是自己王国的国王,与这个王国相比,沙皇帝国也不过是一个卑微小国,犹如冰天雪地中的小雪团。"
梭罗用宁谧又温暖的文字,记录下他在瓦尔登湖长达两年的时间里的日常生活状态、思想体悟与重塑自我的心路历程。他说"从瓦尔登湖的水波中可以测出自己天性的深浅",湖水就像一面镜子,太多的人从中看到自己被扭曲的本心,却有太少的人能真正拂拭心镜,放下束缚灵魂的东西。但是梭罗做到了,他在大自然中、在宇宙奇趣与命运交叉的城堡里,真正明白了生命的博大、崇高与神圣。他用诗句热情地歌颂着瓦尔登湖,他的女神,他的情人:
这不是我的梦用于装饰一行诗我不能更接近上帝和天堂甚于我之生活在瓦尔登我是它的圆石岸飘拂而过的风在我掌中的一握是它的水,它的沙而它的最深邃僻隐处高高躺在我的思想中。
我羡慕这样的诗句,更羡慕陶醉在这诗境中的梭罗。
真正好的作品,带给人的不应当只是短暂的欢愉。阅读也不应当被我们视作逃避现实的方式。正如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告诉我们的不是逃避"无往不在的枷锁",而是教我们寻找一块可以照视自己心灵的镜子,放下灵魂所有沉重的东西,才能得到精神的升华。
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我也有过很长一段时间沉浸在世俗的浮躁与喧嚣的涡流中,追逐着财富与功名,束缚了灵魂的自由,迷失了精神的方向。幸运的是《瓦尔登湖》给了我启示,因为我所在的学校里也有一方湖,"湖是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却需要人们睁开那双发现她美丽姿容的眼睛。我时常漫步在这湖畔,并为她写下这样的诗句:三月之晨,细草微风,烟柳绕堤,疏影横斜,林鸟争鸣,鱼跃有声,意自悠然。六月夏夜,凉风习习,涳涳蒙蒙,端坐待雨,荷塘莲子,暗香袭人,最是惬意。秋月行空,星垂平野,一泓汪洋,明瑟可爱,桐叶漂逐,信步闲吟,胸中洒然。冬雪扬洒,水天一色,云气浮冉,如龙藏焉,踏雪寻梅,濯魄冰壶,莫不畅怀。我还为她取了名字——醒湖,喻示莫要随波逐流,应保有皆醉独醒之志。
后来,我在学校组建了"醒湖诗社",编辑出版《醒湖诗刊》,创办文学网站,开设文学讲座,做着自己喜爱又有意义的事情,身边聚拢了一大批热爱文学的青年学子,他们作诗填词赋文,尽情地展现青春的活力与风采。林间清风,湖上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都成为永久的精神财富,他们体会到了生命的幸福和意义。"醒湖"也成为我们共同的"忘形知己",就像那神圣的"瓦尔登湖"。其实,梭罗想教给人们的正是透过纯洁透明的湖水看清自己灵魂的面貌,透过悠然空灵的天籁之响听清自己精神自由的声音。所以,我认为自己真正读懂了《瓦尔登湖》。
法国浪漫主义诗人雨果曾说:"我们不只需要一双脚在地上走,我们还需要一双翅膀在天上飞。"化用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句"如果鸟儿的翅膀系上了黄金,鸟儿便不能自由地飞翔",我说我们的精神之翼也不能背负黄金,因为,我们不能只有现实的苟且,我们还需要有诗和远方。
拥有纯洁、丰满的精神之翼吧,让我们飞翔在自由的天空,体味生命的美好与神圣。
读《瓦尔登湖》有感5
梭罗的《瓦尔登湖》是一本被人称赞的书,人们对他的评价大多是:内容丰富而又意义深远,它是简单生活的权威指南,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传世久远的文学名著。
其实这本书我已经买了好久,看了不下5遍。但是每次看心境都会有所不同。
《瓦尔登湖》记录了梭罗独自生活在瓦尔登湖畔的所闻所感,是梭罗在接近自然的自给自足的朴质生活中获得的领悟。两年零两个月回归自然的生活,使梭罗获得了对生命,对生活,对人生的全新认识。书中有很多经典的话语,虽然简朴,却又富有深意。
梭罗在里面详尽地讲述了他在瓦尔登湖边的生活,像是坐在你面前,不紧不慢,有条不紊地给你细细讲述每一件事,从建屋到吃饭,从砍柴到耕地,这些看似生活琐事中包含了种种独特的见解。
《瓦尔登湖》中对瓦尔登湖畔的四季的栩栩如生的描写深深打动了我,我向往梭罗所描绘的那种安宁祥和的生活状态,也向往他笔下美丽无比的瓦尔登湖;海子说过:“我想有一栋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是一种诗意化的生活,这是一种理想化的生活。
梭罗在经济篇中写道,仅仅靠自己的双手劳动来养活自己,这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最自然,最纯真,相信梭罗也体会到了其中无拘无束的`快乐生活。在简单、朴素而纯净的原始状态中,独处也许是最适合的生活方式。梭罗在瓦尔登湖畔找到了生活本真,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像梭罗那样敢于离开世俗回归自然呢?我们也许早已习惯了嘈杂喧嚣的社会生活,也许早已习惯了灯红酒绿,我们已经被世俗蒙蔽了双眼,麻痹了双耳,看不见生活的本真。这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我们早已离不开自己所厌恶的这种生活方式。
梭罗在书中说道:每一代人都在嘲笑老式样,而又虔诚地追求新式样。没错,我们都在乐此不疲地追求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而不屑于去体会慢生活的美好,这也使得我们渐渐脱离了原始的本真,日渐空虚。《瓦尔登湖》看似只是记录了梭罗两年多来的日常生活,但是其中却夹杂着梭罗对各种事物的感悟与思考。在瓦尔登湖畔生活的梭罗,远离文明发达的社会,他想要避开一切多余的东西,而避免罪恶的最好方法就是在它刚露头时就避开它。梭罗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真正做到了淡泊于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瓦尔登湖》是一本需要我们去花时间花精力去读的一本书,需要我们耐下心来,细细品味其中的魅力。也许,在以后生活的某一天,你会对书中某句话,某个道理豁然开朗。
读《瓦尔登湖》有感6
读了亨利。戴维。梭罗写的《瓦尔登湖》,其中有这样一段:"奴隶主拿出奴隶为她创造的十分之一的盈利给奴隶。也有一些人以做好事为名,雇佣穷人去他的厨房干活。但是她们为何不自己去厨房干活呢?这才是真正的做好事,你四处吹嘘说,自己拿出收入的十分之一用作慈善事业,也许你该拿出十分之九才对,否则社会只能收回十分之一的财富。究竟财富所有者的慷慨,还是主持正义者的疏漏。"
虽然索罗的某些思想有一定的深度。但是关于他这方面的观点,我是不赞同的。
首先他说的奴隶为奴隶主创造的'十分之一的价值。咱研究一下,这个十分的价值是奴隶创造的吗?我努力能创造十分的价值,他怎么还能去做奴隶呢。
所以说这个十分的价值里边只有奴隶的十分之一,才是公平的。
我在中学的时候,学到经济常识有一个概念叫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就是资本家剥夺和榨取工人的利益"那个时候我就非常质疑,这一个观点。
如果一个人能带领100个年收入1万的人。最终获得年收入10万的利润。而这个领导者获得100万的利润。那么我觉得,这个领导者就是一个好人,这个剩余价值是他应得的,是公平的。因为他的智商和能力和100万的价值是相等的。只有这样才是公平的。
行善并不意味着。领导者也要进厨房。他进厨房就是对她智商和能力的浪费。如果都去厨房的话,谁发工资和养活他们。
所以,他这个都进厨房的观点,我认为是很可笑的。
如果每个人都在厨房。或者是只挣够自己吃喝。并不能给社会带利益。也不能带领其他人生活的富足。社会的发展,靠谁?
我希望社会多一些能给他人带利益,能让他人过上富足生活的人。而不是只能自给自足,甚至靠国家补贴,还去耻笑那些为社会和他人带利益的人。
很多人的思维就是这样,要穷大家一起穷是没有问题的。如果有能力的人带着大家都富起。但是这个有能力的人赚的多的话,就会成为一个坏人。就会被这些人去唾骂。
我实在是搞不清他们是怎么想的?
这种思维模式,大概也是导致贫穷的根吧!
读《瓦尔登湖》有感7
“我宁愿独自坐在一只南瓜上,也不愿拥挤地坐在天鹅绒的坐垫上”
—《瓦尔登湖》
如果一切如梭罗所言,在这个伤痕累累的星球上,有这样一片湖,你愿意吗?
人类的必需品是什么?如果如梭罗所言,食物,衣服和住所。食物毋庸置疑,没有食物人类包括地球上的其他生物也无法存活。衣服,早在几千年前便被创造出来,并且至今没有被淘汰掉,可见衣服是人类思想的一个标志。住所,请试想一下你在野外露天生活,突然一场大雨,便有可能因此消失在这个星球。
为什么其中没有讲到关于人与人相处时所需的美德呢?比如诚实,善良,或者“爱”。那是因为梭罗更向往一个人的孤独。他在瓦尔登湖畔亲自搭建了一个小木屋,居住了两年又两个月,与动物为伴,与花草为友,从夏日到春季,从黎明到傍晚,从美丽的瓦尔登湖到三只蚂蚁的“世界大战”。他以一种亲切的目光看这片湖,看自然,仿佛已经活出了一种新高度!
“一个湖是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无论是鱼打涟漪,还是水草丛生,都被梭罗用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描绘出来,在他心中,瓦尔登湖是纯洁,高尚,深刻,博大,富有生命的象征。他在瓦尔登湖得到了真正的自由,舒适。从梭罗的字里行间不难看出,梭罗对现代文明是抵触的,他讨厌工业革命的黑烟污染了环境,现代发展的脚步过快,以至于他心生厌恶,最终“逃”到瓦尔登湖,幽居了两年多。
在今天的中国,有太多的人为了三房两厅,月薪5000的生活而奔波,劳碌,而有些人却去西藏朝圣,去澳洲旅游,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得到的却不是自己想要的。就像一堵围墙,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却想挣脱出去,就像个死性循环,人们无可奈何。瓦尔登湖有你向往的天然淳朴,幽静自然,也有你不能忍受的无网络,无交通,无文明,我们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像梭罗一样,轻物质重精神,义无反顾地跑到瓦尔登湖。有时候一台电脑和一本书放在你面前,你的选择就是你的答案!
如果我们不能身处瓦尔登湖,就让瓦尔登湖沉淀在我们心里,像梭罗所说,“我们将在自己的内心畅游!”
读《瓦尔登湖》有感8
两年零两个月的时间,隔阂了文明与原始的距离,横亘了喧嚣与平静的对话。亨利.梭罗以沉思者的身份,独自隐居在他双手搭建的木屋里,在康桥德城的瓦尔登湖上,过着与世隔绝的清贫生活。建房、开阡陌、种豆,“一蓑烟雨任平生”。
他说:“来到这片树林是因为想过一种经过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瓦尔登湖很美,梭罗乐此不疲重复着单一的事情,钓鱼、烘焙蛋糕、接受访客;一天虔诚劳动休憩、阅读。瓦尔登湖很美,晨昏下变幻的'树林,四季迥异的湖面,沼泽上低飞的鹰隼。那是青春女神赫柏经过的伊甸园,即使经历凛冽、炎热,仍不变春天漫溯的蹁跹。“若至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在纤尘不染的美中,我们开始“省察”文明人需要铅色冰冷的物质世界。
“文明人走过的足迹,只留下一片荒凉。”原始与文明,隔了时间,隔了人本质的迁途。在那个茹毛饮血的年代,人们敬畏它,爱护它;但在这个日日笙歌的年代,人类挑衅它、剥削它!这是一张在私欲中暴露的人类狰狞的面孔!“你侮辱着大地,居然还敢议论天堂。”梭罗愤懑地说,但尽管如此,瓦尔登湖仍在生长着,如同大自然宽恕了我们无节制的打击,以强者的姿态,漠视了我们可笑的癫狂。
大自然的美是一种本返璞归真后的自由。李太白懂这个道理,仕途失意流连祖国山河,一壶酒饮尽蜀道庐山白帝城;陶潜懂这个道理,傲骨不为三斗米折腰,隐居“中无杂树,芳草鲜美”的桃花源;周庄懂这个道理,论鱼梦蝶逍遥游,不争世俗与天共生与物为一。
孟子曰:“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家中的长者说“靠山吃山,吃山养山。”自然的馈赠,是古人珍惜的,乃我们践踏的,我们视如草芥的,将来人们视如珍宝。
大自然是贫匮而风雅的智者,安之若素走过颠沛流离的岁月,被战火、硝烟泯灭了模样,却依旧笑傲人间。而我们,要做仁者,仁慈宽厚对待环境,才能永存。
梁宇婷 广东省肇庆市田家炳中学 八年级
读《瓦尔登湖》有感9
合上《瓦尔登湖》墨绿色的封面,一股清凉的湖水已然汇入心间,澄澈见底,将心境荡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正如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它只适合在“寂寞和恬静”时阅读,静静地读,读得静静。我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瓦尔登湖》是属于心灵的。
这本书的封面上有这样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片:两行向远方延伸的铁轨中间,立着无数挺拔的大树。这是否是本书在以一种含蓄的方式暗示着我们别的一点什么?梭罗说:“来到这片树林是因为想过一种经过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我在想,在现实的世界里,现代文明改造和穿越自然环境之前,是否也该多一些自省与自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瓦尔登湖》又是属于现时代的。 由此,《瓦尔登湖》在阅读空间中占有两个起点和终点,那就是心灵和现时代。
梭罗原是个要在人世有所作为而不是个出世的人,然而在两年多的湖边生活后,他看破了“红尘”,感到人世扰扰,荣华富贵,不过是一个人的贪婪,他要对之心平气和,一无所求。当然,一个人从对人世有所求到无所求,这是一场艰难的心路历程。今天,我们观照梭罗的这条起伏的心灵历程,不知能否多一份理解和感悟。在这个丰富多彩的时代里,要一个人对生活无所求,那是苛刻,但对“所求”多一些节制,则是理性。我们无法也无需戒绝自己对生活的“所求”,但同时是否也该有些出世的精神来面对这个不复简单的世界?在越来越考究的生活中,心灵的罗盘仍固执地指向简单和质朴。
因此,斑斓的VCD节目和浓酽的咖啡之外,读一读《瓦尔登湖》,让心沾染一点湖水的静谧清凉,多一份恬淡与洒脱,少一分浮躁,其实已不是时髦,而是必需。 种豆、筑屋、焙制面包,对大多数享受城市文明的人来说,都是些遥不可及的梦想。在今天,城市生活越来越便捷和考究的今天,又有谁向往这些呢?而且在地皮越来越紧张,自然生态环境日益萎缩的今天,有此梦想的人又能到何处实现呢? 现代生活给人生存制造了几乎随心所欲的舒适,水泥建筑抒情地摩天,水泥路面光洁少尘,而地下水却在不断地下沉,天空出现臭氧空洞,酸雨腐蚀我们的视觉。我们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又给自己埋下了生态的陷阱,因而只能用回归自然来安慰自己的无奈。我们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时,敬畏自然,崇拜甚至神化自然,而作为子孙的我们,却颠倒过来,蹂躏与奴役自然,称霸自然。然而,笑容还没来得及绽放,历史这块魔方已经轻轻地从正面翻转到了反面:水土在流失,大地在沙漠化,物种在减少,人间变成污染的烟尘世界,自然又在笑傲称霸人类了。
如果我们少一些贪婪和欲求,少一些索取,又怎会遭受这些戏剧性的嘲弄与惩罚呢?有一句公益广告词说:保护绿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我在想,人间多一处瓦尔登湖,人类就会多一条后路。这该是《瓦尔登湖》的一句隐语吧。 梭罗在书中这样表述:“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给“我”什么真理?我想,这真理该是:热爱自然,创造生活。
心中的瓦尔登湖世界太拥挤,太复杂。杂这个东西,如今似乎已充斥在我们身边的每一个角落,充斥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让我们心慌意乱,手足无措。或许生活中本就有我们每个人都无法摆脱的杂,本就有许多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的诱惑与选择。只是它们一旦与大学校园本该有的详和与宁静发生冲突,我们往往就显得很无奈甚至无所措手足。
在踏进大学校门之前,自己似乎也从未认认真真地端坐在书桌前,端详一本自己真真正正爱不释手的书。手边放一杯清茶或者什么也不放,只是任意地随着书中的人物或悲或歌。窗外必定有很好的阳光,阳光透过窗户倾斜地照进来,于是手影同书影一块儿跳动。---我想要的快乐其实很单纯,我想要的生活其实很简单。上了大学之后才发现,大学校园远比我想象中的要繁复芜杂。
正如我们系的一位老师在课堂上对我们说的,你们现在诱惑太多。大学校园里的诱惑的确不少,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有堕落的也有高尚的;有侵蚀人灵魂的也有把它送入天堂的---或许你认为我说得太过,但至少,在我看来是如此。我进了一个很不被看好的专业,成天抱着一叠砖头似的书穿梭在校园里,在其他人或惊异或好奇的目光下游来游去。其实我并未怎样地喜欢或者是厌恶我的专业,只是单纯地感到它带给我的单纯的感觉。芜杂的心绪会慢慢宁静,流逝的时间仿佛也会止步---当你沉浸在书香弥漫的大千世界中的.时候,当你用心去感触穿越时空的伟大的时候,当你伏案奋笔疾书的时候,当你披着晨曦的微光书声琅琅的时候。越是复杂的环境,越是需要一份难得的沉淀和宁静。也许这个专业并不是我最适合的,但却是最适合我的。也听到师兄师姐们说过,这个专业教给我们最多的就是非功利的清澈的智慧,这将是我们一辈子都受用无穷的。如果再给我一次选择的机会的话,我还是会微笑着选择它。
我想是的。每个人追求的生活模式都不尽相同,但我敢肯定,简单、宁静、踏实不仅仅是我想要的,也是每一个人都从心底里真正渴望的吧。于是乎我们不难理解梭罗为什么要远离尘嚣独居湖边的小木屋过着那种原始的生活,只是因为他要守望自己心中的那片宁静,守望心中的瓦尔登湖。在宁静中抛开繁芜,找到真正的自己。 我不敢说我也找到了,只是没有放弃努力的希望。任庭前花开花落,天上云卷云舒,执着地坚持你内心的那份可贵的安静详和吧,不要让杂掠夺走了它:它应该是深邃的瓦尔登湖,波澜不兴,清澈透明---而且闪烁着粼粼的波光。
读《瓦尔登湖》有感10
最近读了美国作家亨利·梭罗的经典名著《瓦尔登湖》,其实这已是我第二次拜读了。因为第一次的拜读是在一种毫无感觉的状态下进行的,从头到尾翻看完之后,脑子里一片空白。这次拜读是强迫自己,而且完全是遵照译者徐迟先生的要求来做的。徐先生在书的封底上说:“在白昼的繁忙的生活中,我有时读它还读不进去。可是黄昏以后,心情渐渐地寂寞和恬静下来,再读此书,则忽然又颇有味,而看的就是白天看不出好处辨不出味道的章节,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心肺,动我情肠。到了夜深人静,万籁无声之时,这《瓦尔登湖》毫不晦涩,清澄见底,吟诵之下,不禁为之神往了。”我正是在夜深人静之时躺在床上拿出此书,静静地仔细阅读。夜静了,心静了,书中的`绵长的味道就出来了。瓦尔登湖那份恬静和幽静展现在了眼前,很美很美。
读此书不能有一丝的浮躁之情,必须沉静下来,就像僧人读经书时的那份心情才行,一旦心躁气盛根本读不进去的。但人们由于居住环境的影响和心态的浮躁,整体社会风气的使然,真正能走进像瓦尔登湖描绘的世界的很难很难。而正是因为如此更需要我们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们去拜读此书,由此改变和调整自己的心态。那是多么美好的世界啊,大自然的和谐与宁静,与烦躁的都市形成鲜明的对照。人与人的尔虞我诈没有了,勾心斗角不见了,人从自然中走来又重回自然的怀抱,复归平静和安详。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沽酒桑麻,田园牧歌。这难道不是一种和谐吗?在这部书里,我不仅看到那份自然的美更多的是静静地体会那份心境。为何我们经常看到佛教讲究的闭关清修,就是要在心灵的锻造上达到至高的境界。一旦在精神上的修炼得到了升华,那么不管你从事何等事务,不管你在何种环境当中生活和生存,都能达到出神入化的状态。我们拜读《瓦尔登湖》不是要求每个人都重返自然界,每个人都复归到原始状态当中过茹毛饮血的生活,事实上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我们毕竟生活在现代化的社会里,但我们需要的是那种在自然当中修炼出来的心态,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心态,那么就是在喧哗与躁动的世界当中同样可以寻求到那份平和与宁静,同样可以达到理想的境界。
此时我就想到了目前所提倡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处这样的一个口号的科学与合理性。我们实在是需要这样的和谐了。当然如果要求谁都能达到这样的高度自律,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但在读了《瓦尔登湖》之后,的确感到这是提高自身在这方面修炼的很好的途径。如果你还没拜读过此书,或者你还在经常对烦躁的都市无可奈何之时,不妨看看此书,我想它能暂时让你忘却身边的烦恼,让你的心态平和下来。当然必须在夜深人静之时拜读才有此效果。
读《瓦尔登湖》有感11
我想要问大家一个问题,此时此刻当你闭上双眼,眼前浮现出了什么样的景象?是一片静谧的花园?是熙熙攘攘的街道?还是一片空白?我想这个问题的答案取决于你的内心。
在这个快节奏的生活环境里,我们努力奔忙着,却又担负着泰山般的压力。如果说想要让自己浮躁的内心平静下来,不妨拿起《瓦尔登湖》,翻开它跟随梭罗的脚步来一场心灵之旅,来一次灵魂的涤荡。
徐迟先生在序言中说道:"《瓦尔登湖》是一本寂寞的书,是一本孤独的书。他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这本书写于19世纪中叶,那时正是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时期,在当时的背景下,人们追逐利益,想尽一切的办法来使自己,获得更高的权利和更多的金钱。工业文明、喧嚣社会挤压着人类、侵蚀着人性。而在这个大背景下,毕业于哈佛的梭罗,他单身只影,拿了一柄斧头,跑进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他特立独行,怀着一颗向往自然的心,宁静地踏上了这段心灵的路基。而在这个被成为"神的一滴"的瓦尔登湖的土地上,他坦然在空间里,孤独在思想中!
"我喜爱我的人生中有闲暇的余地。有时,在夏季的一个清晨,我像往常一样沐浴之后,坐在阳光融融的门前。从红日东升直到艳阳当头的正午,坐在这一片松林,山核桃树和漆树的林中,坐在远离尘嚣的孤寂与静谧中,沉思默想。"
梭罗短暂的一生中,他试图鼓励人们要简化生活,将时间腾出来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告诉世人不要被繁纷复杂的生活所迷惑,从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义。做生命的舵手,扬帆远航。他认为:假如人们能过宇宙法则规定的简朴生活,就不会有那么的`焦虑来扰乱内心的宁静。所谓明天,即使时间终止也永不会来临。使我们视而不见的光亮,对于我们就是黑暗。当我们清醒时,曙光才会破晓。来日方长,太阳只是颗启明星。
读过《瓦尔登湖》,我更加明白了在这个世界上除了追求物质外,还有另外一种让人无比快乐的简朴生活,这就是内心的超越。梭罗在书中这样表述:"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大自然带给了我们无尽的纯洁和恩惠,也给了我们热爱自然、创造生活的勇气与智慧。尽管生活得像蚂蚁一样简单卑微,我们都必须勇于坚强地面对生活,不要逃避谁,不要谩骂谁,因为没有贫富贵贱之分,阳光会同时落在大家的窗子上,同样灿烂,所有人面前的积雪,也都一样会在春天融化。
或许《瓦尔登湖》才是我们反观自身的镜鉴。在盲目改造自然环境之前,如果我们少一些贪婪和欲求,少一些索取,又怎会遭受沙尘暴和禽流感们戏剧性的嘲弄与惩罚呢?在越来越考究的工业文明生活中,我们心灵的罗盘依然固执地指向了最初的简单和质朴。可我们应该以何种路径成为大自然中与生灵万物和谐共生的一部分,究竟该怎样面对这个不再简单的世界,以及凌乱的生活和丑陋的习俗呢?如何让我们在纷繁的世界不虚此行呢?经历了一次次"内心的探险",我们就有了一种武装精神的渴望——那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清澈的瓦尔登湖。
读《瓦尔登湖》有感12
两年在笔尖上流转,瓦尔登湖边留存着梭罗的一方天地。他将凡俗置若罔闻,保持着孤独的自由,应当是个在大千世界中格格不入的人。
他确实是个彻彻底底的叛逆者。
又有谁会如他一般,毅然放弃太多生活体验。既不用聚富敛财,也不需抵抗诱惑,一生孑然独居,不入世俗。许是他没有饕餮的胃口,又许是他对凡俗无过多激情,可若要是世间之人谁也不甘如此,谁也不愿松开功名利禄的衣角吧。他犹如隐君,一蓑烟雨任平生,他又不似隐君,仍坚持着求知笃行的报负。
只可惜,他在有生之年却得不到理解。他的朋友曾说:“我爱他,可我没法喜欢他,与其去挽他的胳膊,还不如去挽榆树的枝条呢。”梭罗身上所体现的独立性让朋友望而却步,即便是他们明白,却也无法做到真正的知己啊。梭罗好比一棵树,蓬勃向上,独立支持着自己,兀自生长着。其余人只得远观,不愿靠近也无法靠近。他是寂寞的清冷的,他与凡俗似乎划分了楚河汉界,彼此远离,默默观望。
仅仅只是因为人们一念之间的欲望,一秒之差就大不相同的追求。
在那个大发横财的'资本主义工业时代,工商业蓬勃发展,无时无刻不在刺激着人们无限制地追求功名利禄,倒在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石榴裙下,拥有神仙一般的物质生活,何乐而不为呢?因此,人们便随波逐流地投入获利颇丰的行为之中,如痴如醉的整日忙碌,只为满足物质需求所带来的快感,只因抵不住的诱惑。
但在此处境中的梭罗,出淤泥而不染。即便能够聚富敛财又怎样呢,我仍初心不改,清贫自守,这便是我的人生。梭罗说,“就算我获得了跟克瑞瑟斯一样多的财富,我的志向还是不会有任何改变,生活方式也不会有太大的不同。”
他就是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叛逆者,坚持本心的教徒。活得不同只为活出自己。
也是因为如此,他的命运与自然有着无尽的牵扯,他将他的才智奉献于自然,他将全部的热爱投身于乡野的一草一木中了。面对自然,他依然是充满思想的学士。海子曾这样评价他:“他既是男人又是女人,生下来的是他自己。”兴许梭罗便是如此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通过生活,他拥有自己独特的思想,面对自然,他成为了多情的孩子。他说:“蓝鸟把天空背在背上。”他,到底还是存着一颗难得的纯真之心的,眼前之景不再是一个死物,而变得灵动和真实。我想,他在人流之中成为了叛逆者,但在自然之中成为了崇高的信仰存在。
他的叛逆,是对污浊的世间的蔑视,他的叛逆,是对自己所推崇的自由和真理的不离不弃。他,不浮于表面,拥有着深沉的思想,他是与人流格格不入者,却是坚持本心的高尚者。我想,他的灵魂和思想一定永存于瓦尔登湖畔,欣赏着湖边的大好风光呢。
读《瓦尔登湖》有感13
说起名著《瓦尔登湖》,它是热闹的。因为它曾被许多名人“推荐”过:海子死的时候,所携带的书中就有它;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在给同学们的录取通知书中附带了此书,他说可以让同学们获得心灵的宁静,在喧器的尘世中寻找心中的瓦尔登湖;再有就是各类媒体,推荐声此起破状。本期书友会必读推荐之,恰逢赴金陵学习之际,便买一本翻阅,读完,遗憾,未能真正走进那面湖,去感知其中的寂寞,去享受其中的宁静。
要走进他,就要认识他。梭罗是一个特别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人。他可以记住家乡每一条小路的名字。每一阵风、每一朵云的味道。他的天空可以装下整个家乡。他曾在美国最好的大学受过教育,却不可思议地来到一个荒芜的湖边隐居。他想像一个原始人那样简单地生活;他想试试一个人的基本生活需要能够简单到什么程度;想试试用自己的手能做些什么,他可以用自己的双手去搭一个能遮风蔽雨的小木屋,他想试一试在面对着一湾宁静的湖,他的内心会不会起波澜?他想知道,面对孤单和自由,他会去忍受,还是去享受?在《瓦尔登湖》中,有答案,他把内心的思考,通过那一面湖,通过充满诗性的散文,奉献给了世人。
梭罗说:“我觉得一个人若生活得诚实,他一定是生活在一个遥远的地方了。”那是一个抛弃了尘世繁杂的地方,一个能让你面对自我的地方,只有真正孤独和寂寞,才能让人看见真实,看见真实的自我。
所以,一直都有人在追问,梭罗的的瓦尔登湖意味着什么?我觉得,那面湖,就是一面镜子。是梭罗来到一个遥远的地方,去看看自己的真实面目,去寻找他自己真正意义上的生活。他曾说,一个人要在世间谋生,如果生活得比较单纯而且聪明,那并不是苦事,而且还是一种消遣……我希望世界上的人,越不相同越好;但是我愿意每一个人都能谨慎地找并坚持他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要采用他父亲的.,或母亲的,或邻居的方式。梭罗的离开是一种追寻,对自我的追寻。他也在向这面湖,这个世界要一个答案,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他要过怎样的生活。
当一个人把寂寞的生活过成了享受,那是他找到了自我,他不会没有朋友的。
在《寂寞》一篇中,他曾写到“牛蛙鸣叫,邀来黑夜,夜莺的乐音乘着吹起涟漪的风从湖上传来。摇曳的赤杨和松柏,激起我的情感,使我几乎不能呼吸了,然而如镜的湖面一样,晚风吹起来的微波是谈不上什么风景的”。虽然寂寞使作者“几乎不能呼吸”,但他认为这并不是生活中最可怕的,因为“宁静不可能是绝对的”。他在寂寞中煎熬着,战斗着,也在一步步蜕变,看见了真实的自己。
另外,那面湖,也是一个角斗场。他的心灵在煎熬,在战斗。他在不断的追问,也在不断的矛盾中寻找真理。工业革命给社会带来的物质财富是否就是人类存在的必需,人们对财富的追求是不是就是生命的意义,在野蛮中的那一抹简单,那“极简主义”下的生活,是否一样可以让人们感受到幸福和满足,抑或是更加幸福和满足。在这个角斗场,他有答案。
有人说,是瓦尔登湖给了梭罗宁静,我并不这么认为。宁静的湖下满是波澜,它仍是一个角斗场。梭罗在这片宁静中产生的躁动足可以吞噬每一个人。那是一种近似疯狂的的寂寞。今天人们所看到的宁静,并非来自于湖面,而来自于心灵。
每个人,都应该成为自己精神世界的国王,成为一个宁静的精神富有者,成为一个梭罗所言的“非常清醒之人”。人不该成为工具的工具。人创造了机器,然后机器制造了欲望,人又被欲望所奴役,于是人渐渐被机器所掌控,人世渐浊。
所以,当梭罗回到了原始的自然中去,回到真正的“生活”中时,他找到了熟悉的感觉。那是一种自然的状态。可是又有几人能在人的欲望中挣脱出来呢?梭罗说:“我们必须学会苏醒,更需学会保持清醒而不再昏睡。”这是对现世人的忠告,从喧嚣的虚妄中苏醒,在永世的宁静中不厌倦不背弃。
飞速发展的科技带给了人类更多的自由与便捷。比如大数据突破了空间、时间的束缚;互联网让人们的沟通变得毫无障碍。这是自由,这当然是自由。但是,当你有了一个放不下的手机时,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束缚呢?人类苦苦追寻的自由,却反过来束缚了人类。社会的高速发展,让人们的欲望也随着爆棚。在各种欲望的交织中,人们找不到了自己。梭罗害怕了,他要找到自己。
瓦尔登湖成了梭罗的方向。在那里,他放飞了自己的身体和心灵。在一片赤诚之中,他看到了自由。一种因为放下而随风飘扬的自由,一种无所凭依的逍遥。
海子有诗:“梭罗这人有脑子;像鱼有水、鸟有翅;云彩有天空......”时空在诗的意境中交错,海子戴上一定草帽,看着夕阳映照彩云,看着宁静从梭罗的笔触里溢满出来,涂抹在海子安静从容的脸上,留下一副田野地中最静谧的画卷。
梭罗其人,带着极度的乐观与自信,他热爱自然,他相信自然。所以他的精神非常富有,他从不担心孤独,因为从不嫉妒他人,从不被欲望蒙蔽,所以他的心灵能容下这宁静,容得下这篇瓦尔登湖,或者说,他才能化生瓦尔登湖,化生瓦尔登湖的宁静。梭罗说,他无论坐在哪里,都能够生活的,哪里的风景都能相应的为他而发光,他勘察一切,像一个皇帝,谁也不能否认他的权利。正如他所言,或许是内心的宁静,才成就了瓦尔登湖的闻名于世。瓦尔登湖,只是梭罗内心情绪的映射。
在《瓦尔登湖》的译者徐迟看来,梭罗不仅仅是一个作家,更是一个思想家。他说梭罗“之要孤独,是因为他要思想。他爱思想。”还说梭罗“向往于那些更高的原则和卓越的人”,“向往于哲学家和哲学。”他是有目的地探索人生,批判人生,振奋人生,阐述人生的更高规律。
人们一方面在追寻物质,一方面在不断感叹,“我为了什么活着”。其实这让我想到后印象派三大巨匠之一高更的《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与生与死、时间与空间的永恒中人的价值何在?人生的意义何在?单纯朴素的原始生活果真能给人带来无忧无虑的精神愉悦吗?这些问题,哲学家从没有想明白过,答案只有靠自己。
有人说,梭罗的行为是超验主义的最好体现,他过着哲学家的生活。我想,这样的概括违背了梭罗的初衷。梭罗所作的种种,只为两字,那就是追寻。他在用他的生活去验证生活,去找寻自我。也许,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哲学家,每一种生活都可以找到哲学的真谛。不在于你怎样生活,而在于你找到了怎样的自己。
草读完,杂乱写,用梭罗的一句话结束吧,“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
读《瓦尔登湖》有感14
石室人心静,冰潭月影残。
——题记(贾岛)
七月盛夏,闷热无风,柳条无精打采的垂着,纹丝不动,水泥路上被晒的泛出点点银光,仿佛一切都要融化了,这只是某些地方。
但有一本书,却让我一直被太陽炙烤着的心一下子凉了起来……这本书就是美国作家亨利梭罗所著的一本散文集——《瓦尔登湖》。
看完书,我独自一人踏着幽静的小路,来到一棵有数不清的年轮的大树下。静静地坐下……风,仿佛让着一切更加宁静。脑海中幻想着旁边就是那“神的一滴”,从“简朴、简朴、简朴”,中去吸收那不多人知道的“生活的精髓”。
我之所以会在看完书后做这样的儿事情,完全是因为《瓦尔登湖》给我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感觉。《瓦尔登湖》不是一部纯小说,而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它讲述了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的一片再生林中度过的两年零两个月的生活以及这两年零两个月的他的'许多思考。在季节的变化中体验了一番别有风趣的人生。从动物们的鸣叫声到收获喜悦的种豆;从“躺”在冰上看梭鱼到百花争艳,万物复苏的春天。《瓦尔登湖》从头到尾就给我一种感觉:从头到尾的绿色,一阵阵清凉迎面而来。
浓浓的清幽和清静让我想起了在农村里的每一天。一大清早,天,刚刚从月亮照耀的漆黑的夜空中醒过来,像我们一样熟睡了之后比我们早地醒来了。公鸡也在这个时候醒来了,而它,醒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仰望着天空“喔喔”地叫。它的叫声打破了一个宁静夜,丰富的一天就在公鸡的叫声中开始了。我也仰望着天空,忽然发现白云变成了一只蜻蜓,蜻蜓正在展翅飞翔。飞着飞着,蜻蜓不见了……我想着:既然蜻蜓飞在那样的高空上,今天就一定是一个晴空万里的日子了。
可天气就偏偏和我作对,不一会,雨,便飘了下来。原本我想静静的卸载城市的喧嚣,用心体验简朴生活。可雨声打破了在深山中的清爽和静谧。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雨,正淅淅沥沥的下着,我听到了雨滴敲在石棉瓦上的滴答声,和野蔷薇围篱里传来的树叶沙沙声。雨声里,山中的万物凑成了一排排黑白相间的琴键,雨是无数轻盈优雅的手指,弹奏出了一首有一首优美的小令。
下午,经过了一场太陽雨的洗礼之后,天气晴了。我不太想出门,湿漉漉的大山中有一条条泥泞的小路。但我还 是踏上了一段不一样的征程。越往里走,就会发现在那一棵棵大树的树枝上,有一两个鸟巢的。鸟儿在放声歌唱。它们为什么要放声歌唱呢?谁也不知道,只有鸟儿们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一阵鸟叫声过后,深山又回到了清幽和清静。深山的宁静中又伴随着自然界万物的生活的气息。
我想,这可能就是《瓦尔登湖》想要告诉我们的吧。让自己的眼睛放大,去亲近自然的美好和简单生活的乐趣。每天听着公鸡的叫声, 看着太陽的东方吐白。耕田种地,收获自己劳动的果实。一顿简单的午餐和晚餐,却包含了太多太多。天天与大自然接触的感觉远远要好于待在城市中只有喧闹的汽车鸣笛声的环境中好。所以,梭罗之所以会在瓦尔登湖畔待上两年零两个月,并不是他为了写这部小说而故意去瓦尔登湖畔生活,而是,他已经融入了这个大自然,非常享受能和大自然接触的生活。
傍晚,夜又到来了,此时大地已经沉睡了,除了微风轻轻地吹着,除了偶然一两声狗的吠叫,冷落的街道是寂静无声的。
读《瓦尔登湖》有感15
很幸运,我买了这本书。
很幸运,我从一堆书中唯读独挑了这一本带到北京。
很幸运,我在别人无聊只能发呆的时候,可以因为这本书而思考我的人生。
关于这本书,我想每个人读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要结合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我读来,就像为我迷茫的人生亮了一盏指路灯,在它的指引下,我慢慢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正如在本书的序言中提及的:“他愿意每一个人都能谨慎地找出并坚持他自己的合适方式,而不要简单地因袭和模仿他父亲的,或母亲的,或邻居的生活方式。”
刚来大学的时候,我有许多幻想和目标,我想要参加很多社团,我想当班干部,我想努力认真读书,我想每年都拿奖学金,我想出国,我想读研,我想自己可以独立赚钱,我想大家都喜欢我……想要的太多,可现实并不同你所想。我因为自己的欲望而压力倍增。所以开始的日子并不好过。可以说,是这本书打开了我的视野,让我知道,日子可以慢慢的用心过。
利用军训中的休息时间,我在脑海里不停的思考着,我的人生应该怎么过,我不断的提出,也不断的否定。最后我想,我应该知道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了。
不是金钱上的需求,不是名誉上的虚荣,不是物质上的满足,我想要的再简单不过,就是自由,随心,幸福,无悔的过一生。我不想穿上正装,踩着高跟鞋,跟一群同样的忙碌而又无为的人谈话交易。我不想为了房子,车子,孩子而把自己捆绑在一个狭小的天地。或许我这么说太避世了,现在的社会想要活下去怎么能不违心呢?但是,我却偏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我要我的人生因为赋有意义而精彩。
可是,问题又来了,我需要生存,我不能像梭罗一样找到属于我的瓦尔登湖,至少法律上不能。而且我也并不想脱离社会独自生存。所以我不得不思考,到底该如何在这样的世界上活下去。
后来我找到了答案,其实很简单。在我毕业之后,即在我收获了足以养活我自己的本领之后,我会回到我的家乡,我要陪伴那陪伴了我到目前为止一生的亲人,在那里找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闲暇时帮家里做做家务,看看书,亲手打制一些工艺品,在种一点小花小草,还有易活的蔬菜,最好再养一只小狗。
当我设想好属于我自己的家园时,我会找一块地,偏远也无所谓,毕竟我想我应该不会有太多储蓄,然后开始慢慢的亲手搭建它。就像理想与现实的对接,只有自己去完成才不会遗憾。我不清楚我的房子可以在什么时候能搭建好,或许30岁,或许40岁,或许50岁,或许老到需要路上的好心人帮我运木头,但我不着急,我并不真的缺它。
当我的周围再无牵挂我和我牵挂的人时,我可以轻松愉悦的背上我的旅行包在还未清醒的早晨中出发,我没有目的地,也没有方向,就那样一直走下去,我不用担心所谓的坏人的觊觎,也不用担心发生什么令人痛苦的意外。因为我没有拥有什么,自然也不必担心会失去什么。我只想好好看看世界,看看这个我所生活过的世界。
当我侥幸的活着转回到我的`起点时,我想我可以好好的坐在我的小屋里看看书,品品茶,晒晒太阳。或许一直自我感觉文笔水平停留在小学的我会恬不知耻的记录下我的一生,纵然也许没有人知道那个并不怎么漂亮的小屋里住的老太婆是什么人物。
最后的最后,我必须提到的是,还有一个梦想,它会贯穿我的一生,那就是烘焙,我喜欢烘焙,不是一般的喜欢,我可以不停的揉上好几个小时的面团,我可以等它发酵到凌晨到天亮。所以我的大学里又有了一个目标——转到食院。所以我的人生也因此又丰富多彩了一点。
不管未来如何,我都会保持本心,纵使我明白这样的一生未免自私了些,然而谁又不是自私的呢?所以请原谅我没有那么慈悲的情怀去拯救世上存在的一群可怜的人,原谅我没有去满足一些人对我寄予的希望,原谅我,原谅我选择这样孤独的幸福。
【读《瓦尔登湖》有感】相关文章:
《瓦尔登湖》有感04-27
读瓦尔登湖有感10-13
读《瓦尔登湖》有感11-18
【热门】读瓦尔登湖有感12-16
【荐】读瓦尔登湖有感12-16
读瓦尔登湖有感【荐】12-16
(必备)读瓦尔登湖有感07-06
读《瓦尔登湖》有感【热】07-07
【必备】读《瓦尔登湖》有感07-07
【热】读瓦尔登湖有感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