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诸葛亮读后感 推荐度:
- 诸葛亮的读后感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诸葛亮读后感范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诸葛亮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诸葛亮读后感范文1
每当背诵“非淡泊(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两句的时候。就会联想起现实中的一些事来:有的教师职称没有评上的时候,或者在单位没有评上先进的时候,或者看到别人被提拔,而自己还是原地不动的时候,就想不开,觉得自己比别人差什么呢?为什么好处总是别人的?于是就烦恼生气,甚至得病,影响身心健康。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
根本的原因就是把名和利看得太重,始终放不下名和利。当你得不到的时候就烦恼,就生病,有的时候还会走极端,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如偷盗抢劫等,就是把金钱看得太重,当通过合法劳动得不到的时候,就想用非法的手段。
所以说我们要学会开导自己,我们不能改变现状,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态度。金钱是身外的,荣誉是过去的,地位是暂时的',只有身体是自己的。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如果我们把名和利看得淡一点,把健康快乐作为我们的#39;最高追求,这样我们不就想开了吗?我们追求的不是物质上的,而是精神上的,我们追求的层次不就更高了吗?进而对工作中的名和利看得更开,不被其所困、所扰、所累。这样就会提高我们的生活境界、生活质量,我们就会得到健康快乐的人生。
只有淡泊名利,才能有更高的志向,把人们的共同的快乐和幸福作为个人个追求的目标,就会有持久的快乐。只有静下心来认真的思考,才能对事物的规律有更清楚地认识,才能对人生有更深的领悟,才能在努力奉献的过程中少犯错误。心浮气躁,不能静下心来,是不会真正地认识世界,也不会真正地领悟人生。因此,只有淡泊才能明志,只有宁静才能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的《诫子书》虽然短短八十六字,但阐述的却是敬业奉献、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
它不但对古人的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现在的育人工作也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诸葛亮读后感范文2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描写成一个十分聪明的人,但也是从《三国演义》中,我发现了其实,诸葛亮并不聪明。
第一,诸葛亮,作为蜀国执掌大权的宰相,他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这看上去很令人钦佩,但无意中却限制了人才的发展。经如任免一个县官的`小事,诸葛亮也要亲自处理。难怪,司马懿会说:“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后来,诸葛亮死后,蜀国人才青黄不接,才造成了“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局面。
第二,诸葛亮的不聪明还反映在他不能招贤纳才,蜀国君臣平庸。“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便是一个证明;刘备死后,在诸葛亮执掌大权期间,虽招了一个姜维,却也未能保住蜀国的江山,可见其才气平平。
第三,诸葛亮不仅不会招贤,还不会用人,首先是关羽。(一)战场上无情意可言,倘若在赤壁之战中华容道上把关羽、张飞或是把关羽、赵云两人位置调换一下,这样不是让关羽还了当年过五关斩六将时的不杀之恩,又可以活捉曹操,不是两全其美么?但是诸葛亮并没有这样做。他错用关羽,结果放虎归山,让曹操有机会重整旗鼓,卷土重来。(二)派关羽镇守荆州。关羽性格高傲,刚而自矜,有勇无谋。关羽失荆州,使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两路出兵北伐的计划落空。其次是马季。马季幼熟读兵法,好论军计,甚为诸葛亮所器重。但刘备觉得马谡言过其实,临终时曾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诸葛亮却不以为然,还经常同他谈论兵法,有时通宵达旦。错用马季,导致街亭失守,诸葛亮自己也差一点沦为司马懿的阶下之囚。
第四,不自量力和没有自知之明是诸葛亮最不聪明的一个表现。明知道蜀魏实力相差巨大,况且,刘备死后,蜀国元气大伤。但诸葛亮还要六出祁山,进攻魏国。虽说此时吴蜀已经言归于好,但诸葛亮虽然说是和东吴联手,却一意孤行,独自行动,结果屡战屡败。倘若吴蜀联盟,东西夹攻司马懿,那么最终恐怕就不是三国归晋了。如果说一两次的失败是情有可原的话,那五六次的过失,只能说是诸葛孔明的不智了。
虽然说诸葛亮在一些战役上取得了胜利,但毕竟在统筹全局或是在一些关键的细节上,他毕竟是错了……
诸葛亮读后感范文3
三国时期一代名相诸葛孔明先生在自己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中强调了一句话:“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用现代话来说:“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的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运用了《逻辑学》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来强调他要表达的`“淡泊以明志,宁静而志远”。这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话。这同“要想取之,必先与之”,“欲达目的,需先迂回曲折”的道理一样,现在的“淡泊”、“宁静”求清净,不想有什么作为,而是要通过学习“明志”,树立远大的志向,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淡泊”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后世一直继承赞赏这种“心神恬适”的意境,如白居易在《问秋光》一诗中,“身心转恬泰,烟景弥淡泊”。他反映了作者心无杂念,凝神安适,不限于眼前得失的那种长远而宽阔的境界。
《诫子书》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用通过“静”来修身,通过“俭”来养德。教育他的儿子要有远大志向,《诫子书》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通过这句话告诉诸葛瞻努力才能通过学习增长才干来实现志向,而要学习好知识就要宁静专一。《诫子书》说:“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通过这个告诉儿子,冒险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使性情节操高尚。如果年华与岁月虚度,志愿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而有益于社会,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
《诫子书》对我我们大学生也很有教育意义,大学生大多爱好广泛,难以专心做好一件事,诸葛亮28岁就当上了蜀国的军师,如若不是靠着一身凌然正气,始终保持着廉洁之心又如何为世人所称道?而今,诸葛亮成了众人皆知的一代名相,成为历代文人与官员的楷模,不得不说,廉洁文化发挥了很大的功效。
诸葛亮读后感范文4
《舌战群儒》主要写了孔明为了劝说孙权联合抗曹,与东吴诸臣舌战之事,这篇文章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说明其中的道理,同时通过东吴群臣的反应来侧面描写孔明的机智。
大战过后,曹军乘胜进逼东吴。是战是降,令孙权左右为难。此时刘备一行人投奔江夏,孙权命鲁肃去向刘备探听曹军虚实,鲁肃见了孔明,力劝孔明联合抗曹,正中孔明下怀。于是,孔明随鲁肃返回,去见孙权。此时东吴上下,都因曹兵进逼而惊慌失措,文官们都劝孙权投降,而武将们则力主抗曹。一群谋士见孔明来到东吴,料想是来游说孙权抗曹。于是众人故意为难孔明,想让他答不上来而放弃。可是他们的每一句刁难的话,孔明都对答如流,如张昭问孔明为什么言行不一,不断地躲避曹兵,孔明却借物喻人,用大鹏日行万里来喻人,又用治病吃药来比喻当时战略格局。而应对虞翻拿刘备的失败为难孔明,孔明用围魏救赵之计,驳回了他的问题,同时让他张口结舌,(.)哑口无言。接着孔明又驳回了步骘的问话。薛综侮辱刘备,被孔明厉声遏住,路绩的'问话被孔明以嘲笑的语气说得语塞。最后是严?和程德枢的问话,也被孔明一一解决。就这样,面对诸儒的诘难,诸葛亮神态自若,一一作答,然而他又不甘于只是作答,每于答后发起攻势。对张昭,由于他是东吴重臣,第一谋士,诸葛亮采取擒贼先擒王的策略,娓娓道来,严密防守之后大举进攻,使张昭无一言可对。而对以下诸儒则多以简洁明快的对答迅速结束战斗,详略的不同、论辩方法的不同显示出诸葛亮的机动灵活,着实令人叹服。说得众人瞠目结舌,面面相觑,以至众人尽皆失色。真可谓三寸之舌能抵百万之兵。
《舌战群儒》一文我看了几遍,觉得孔明的论辩在文中尤为重要。他面对群儒潮水般涌来的诘难,沉着应战,或引经据典,或转换论题,或厉声责问,或反唇相讥,可谓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文章显现出孔明的机智,更显现出了他的胆识和口才。
如果说,《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品,那么《舌战群儒》就是精品中的精品。
诸葛亮读后感范文5
周瑜去世时曾留下一句感叹“既生瑜,何生亮”这是否说明能料知“过去未来”的诸葛孔明能力就大于周瑜呢?
小说一般都带有艺术性,个中人物也总是少不了有作者的感情亲疏在里面。而诸葛亮就是一个渗入了太多作者的感情色彩在里面。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过去与未来了如指掌。大到人的思想,小到一只蚂蚁。世间万物好象尽在“玩弄”之间。躬耕于南阳的诸葛亮在南阳就真的能学到如此本事吗?也许不怀疑的是诸葛亮的确有“惊鬼泣人”的本事。但他在三国演义里所主持的历史事件也太传奇了些吧。正如易中天先生所说的“也许诸葛亮的确是位有能力的指挥者,但他并不一并是杰出的军事家”,“草船借箭”让野心勃勃的曹操一兵一卒都不敢发。供手相让十万支工箭。“火烧赤壁之时更是能够纽转四季,把在当时根本不可能有的东南风给“借来”了。也“顺便”把赤壁的主要功劳也夺走了。所以后人云“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深秋锁二乔”,“空城计”更是把一代英雄谋略家司马懿吓跑了,十多万大军居然按兵不动。事物总带有传奇色彩,三国的作者更是把诸葛亮棒上了智慧的顶层。从中也加入了一些不可能发生的事。目的只是让诸葛亮的传奇人物构造更加的神奇。
诸葛孔明也确实有他独有的能力之处,他能“征服”关羽,张飞这样名将。能让“常胜将军”赵子龙对他敬佩有加,的确要有过硬的能力。未出南阳时就能道出未来的三分天下的局势。二十八岁出山的他更是让一无所有,还碌碌无为,停留在强敌的`要胁彷徨之中的刘备建立自己的皇权。其中必不可少的是诸葛亮的大力支持。但要说最聪明者,最会运筹帷幄者未必就是诸葛亮。因为周瑜有能力十七岁就当上东吴的都督,较起诸葛亮的成名早上十一年之久。况且东吴也定不会选个庸者当统帅。致江东人民安危于不顾的。再者在曹操集团里还藏有姣龙。司马懿的存在无疑这又是诸葛亮的一心头大患。诸葛亮在三国中的事迹就算有多精彩,但毕竟他是作者一“感情人物”我们有时会用怀疑的眼光去看待。但像司马懿,周瑜等这样的人才并没有过多的让作者在感情上有所关注。所以他们的一行一动。所用的一计一谋往往具有很高的真实度。
三国并不缺乏有能力之人,在我们关注一人才时要学会用辨识的眼光去看待。不要墨守成规。
诸葛亮读后感范文6
“乱石穿空,惊涛怕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三国演义》中,再现了无数英雄在战场上临危不惧,通往直前的形象。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论诸葛亮,必先提到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刘备们一行听说有个叫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就请诸葛亮出山帮他统天下。刘备两次请诸葛亮都未请到,刘备第三次请诸葛亮时,终于如愿以偿。自从诸葛亮加入了刘备集团,刘备集团的势力越来越大。诸葛亮的计谋屡屡成功,成为刘备手下一股强大的力量。
有的人拿诸葛亮当神仙,这是个大错。世上没有神仙,诸葛亮也是人。他为什么能在战役中屡屡获胜?这靠的是学问。当然,诸葛亮用的最多是心理学。在草船借箭中,诸葛亮识周瑜的诡计,什么?嫉妒。他知道如果不答应,周瑜会另想出计谋陷害他。他也了解曹操深信多疑,所以在大雾天行船靠近曹军水寨,结果曹操损失了十多支箭,让周瑜自叹不如。诸葛亮识人心的准确,他的.计谋邓得了成功,既然周瑜心服口服,又为刘孙联军增加了十万多支箭,真是两全其美!
“空城计”这个策略家喻户晓,诸葛亮因城中空虚,司马懿大军趁机来攻打西城,诸葛亮急中生智,让剩余官兵先躲在一个安全的地方,自己则坐在城楼上,一边弹琴一边悠闲自在,城楼下自有二三十名百姓低头扫地。司马懿大军来时,看此情景,司马懿觉得不对劲,赶紧收兵回去,就这样,他不花一兵一卒就保住了西城。其中,诸葛亮这次计谋像一次生死赌博,他在弹琴时也害怕和紧张,但都忍住了。这种为了国家的利益而不畏牺牲的谋士,才能称得上是“忠”。司马懿再能斗,也敌不过诸葛亮的计谋,若不是诸葛亮去世,三周必定归蜀了。
诸葛亮最终死于五丈原,他旧病复发,吐血不止。他说:“如果七日之内主灯不灭,我寿可增加十二年,如灯灭,我必死矣。”可到了六夜,只见魏延禀告,并把主灯灭了,诸葛亮无奈,把自编的著书与一些计谋给了他最信任的人。传授之后,于建兴十二年八月二十二日去世。后人评价他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死的可悲啊!苦不是他早先去世,三国就归蜀了!
诸葛亮,他神机妙算,识人心,知天文,晓地理,他的智慧一直知古流传!我虽比不上他的智慧,但敬仰他诸葛孔明!在学习中也要像他那样,遇到困难时,冷静思考,多读多分析,这样一定能解开困难!
诸葛亮读后感范文7
如果说中国古代能够一口气就能说上名字的人我觉得诸葛亮就是其中一个,今天我读了陈寿的《三国志》正好看到了《诸葛亮传》。
诸葛亮的先祖在汉朝时虽然也是小官,但是家境其实还不错的,到了诸葛亮时期,家道中落,小时候他就岁父亲从琅琊搬到南阳,在南阳种地,他非常喜欢《梁父吟》,并且常常将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当时的人都不相信,只有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和诸葛亮关系好,相信诸葛亮很有才华。
当时刘备非常器重徐庶,徐庶告诉刘备,诸葛亮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刘备听了之后想要去请诸葛亮出山相助。诸葛亮拒绝多次后终于答应了刘备。在出山前诸葛亮向刘备分析了天下大势。诸葛认为天下诸侯只有曹操和孙权需要注意,于是向向刘备提出连孙抗曹的策略。刘备听了以后非常高兴,这时张飞和关羽听了以后很不高兴。刘备对他们说:“我拥有诸葛先生,就像鱼拥有水一样”。
当时曹操率百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天下,孙权本来想投降。诸葛亮接受刘备的.派遣来到孙权营中,他告诉孙权,曹操军队远道而来,已经是疲惫之军了,已经没有什么战斗力,而且曹军都是北方人,不善于打水战。现在你拥有几十万军队,是完全可以打败曹操的。孙权听从了诸葛亮的话,于是将曹操败于赤壁。
后来刘备得到了一些城池,又占领了益州,诸葛亮在刘备外出的时候帮助刘备治理成都。在诸葛亮治理之下,成都兵足粮足。后来刘备称帝,诸葛亮也是用心辅佐,深得刘备信任。刘备死后诸葛亮掌管了蜀汉的所有事物。但是诸葛亮有一个梦想就是要出师北伐,还于旧都。
但是由于军事准备和国力的原因,诸葛亮北伐没有成功。当他五十四岁的时候因为太过操劳,病死于五丈原。
读完《诸葛亮传》我想到杜甫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是一个有才华,有抱负,有理想的人,他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将所有的精力都花在光复汉室这件事上,在刘备最落魄的时代,诸葛亮不离不弃,就因为刘备的知遇之恩。我觉得诸葛亮将中国古代文人的优点显示的淋漓尽致。尽管失败了,但是他的人性的光辉依然光芒依然闪烁,后人也必然对他铭记。
【诸葛亮读后感】相关文章:
诸葛亮的成语07-10
诸葛亮的故事08-04
诸葛亮的作文01-03
诸葛亮的面试艺术07-13
诸葛亮的历史典故06-29
关于诸葛亮的作文04-27
诸葛亮的历史典故04-18
诸葛亮读后感02-25
诸葛亮的读后感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