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评课稿常用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评课稿,评课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评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优秀评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优秀评课稿1
各位老师:
下午好!下面由我对实验班的三节课进行点评。
本周听了方景旭主任的一节政治课,杨方主任的一节语文课,王传坤老师的一节历史课。现在按照听课的时间顺序逐一进行点评。
方主任讲的是一节复习课,课题为《唯物辩证法》。方主任首先以简洁的语言明确了本节课的复习目标;然后在黑板上板书复习内容的大体框架,即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发展观和矛盾观三个主要框题;接下来给学生约十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查阅课本,补充框架内容;之后,找一名同学板演填写的内容,而其他同学则利用这一时间对照教辅材料《课堂新坐标》上给出的网络,修正自建的网络;网络构建完毕后,方主任结合网络对本单元的内容进行了精讲点拨;最后几分钟方主任结合课本上的题目对学生进行了强化训练。整堂课给人的感觉是内容多而不乱,环环相扣,有条不紊。
突出的优点表现在:
一、学生活动充分,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堂课学生自查课本,自建网络,自我核对,自我校正,活动非常充分;即使在点拨知识点时,方主任也一直在提问学生,一直在引导着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我认为,学生自查课本,自建网络,自我矫正的复习方式要比老师泛泛的重复一遍新授内容的方式效果要好得多。这是因为,文综等以记忆为主的科目(包括生物),在复习时简单的重复对学生来说没有太大的吸引力,老师也讲得非常辛苦。让学生自己动手形成网络则印象要深刻得多。因此,我认为,方主任的复习模式给文综科目的复习提供了又一种可供借鉴的'形式,文综的老师不妨尝试一下。
二、复习步骤完整连贯,环环相扣,重点突出
老师明确目标,学生自读教材,自建网络,学生对照教辅材料修正网络,老师根据网络精讲点拨诱思提问,最后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训练,各个环节非常的连贯完整,过渡非常自然。同时,重点问题以三角符号标出,并重点讲解,强调的非常到位。
三、教学机智运用合理恰当,不失时机
上课期间,教室的门突然被大风吹开。方主任及时抓住这一突发现象,不失时机,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联系课本,顺理成章的引出了因果联系这一哲学概念,效果很好。本来只是一次突发的自然现象,方主任能抓住机会,及时联系到所讲内容,表现出了很高的教学机智。
提一点建议:如果在训练阶段,让学生不仅动脑,而且结合题组动动手动动笔,我想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仅仅是思维训练形式上似乎单薄了一些。
杨主任的课整体上讲是一节复习课,内容为字音复习专题。在正式开始本节的复习内容之前,杨主任现对上一节课留的作业,也就是20xx年聊城市高三二模考试的部分试题进行了讲评,然后进入了正式内容的复习。总体上看,杨主任的课是很成功的。表现在:
1、讲解语调准确,语流顺畅,节奏适中
杨主任讲课有板有眼,有张有弛,节奏把握十分准确到位;语调抑扬顿挫,标准流畅声情并茂,教态亲和自然,语速快慢有序,错落有致,表现出很高的学科专业素质,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让人感觉听语文老师的课和听其他学科的课就是不一样。这种专业素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就的,而是一种长期有意磨练的结果。我认为,作为语文老师就应该向杨主任那样练就扎实的基本功。这样才能为自己以后的专业成长和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2、与学生互动良好,气氛活跃
上扬主任的课,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可以说学生一直在“插话接舌”,但学生插的话不是废话,而是对老师讲解的一种积极回应,是学生思路一直跟着老师思路走的一种表现形式。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生与老师呼应的程度是学生参与课堂的一把标尺,是学生注意力是否集中的表现。我认为,这也是一位高水平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在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老师专业知识非常丰富深厚,水平不可谓不高。如果让这些老师参加考试,拿高分儿肯定不成问题。但是,在这些老师的课堂上,经常出现老师讲的津津有味,而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现象。究其原因,我认为,师生之间缺乏交流互动使然。如果老师一味滔滔不绝干巴巴的讲,完全不顾学生的内心感受,最后势必会导致学生最终忍无可忍,不再给老师面子了。因此,老师们,尤其是年轻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和学生的互动,注意引导学生的思路和老师的思路同步。这就要求老师增强语言的趣味性和逻辑性,考虑到学生的内心感受和理解能力。只有这样,咱们讲的课才受学生的欢迎。
优秀评课稿2
余奕老师上的是高中生物生物第二册第五章第四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上进行的,因而在教学时,能积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设计问题情境,培养自主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新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坚持以自主探究性学习为主,综合运用讲授、谈话、讨论、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探究安排合理,注重知识联系
张老师能够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给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料,创建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和推动学习者的认知活动、实践活动和情感活动,从而更容易理解这部分知识,能加深对新知识的掌握。在教学中,从细胞的分化概念入手、结合分化的特点、遗传物质是否改变等层层推进,让学生自主探究,从而形成知识框架,体验成功之感。
二、设计问题情境,培养自主探究
张老师的教学设计思路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然后在现有的基础水平上建构新的知识,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首先是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什么是细胞增殖”,“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怎样变化”“有丝分裂的意义是什么?”等。从而引出在自然状况下正常生物体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后遗传物质未有改变但因执行不同的功能而发生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变化。然后再由此引入新课细胞的分化,再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的共同探讨来概括细胞的分化的特点的内容。
三、科学设计练习,注重能力培养
张老师通过自己设计练习,形成一定的梯度,层层推进,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既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使全体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掌握好基础知识,另一方面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达到了教学目的。
优秀评课稿3
《小小的船》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描绘出晴天夜空美丽的景象。这首诗韵律协调,音乐性很强。体现了一个孩子把新月看作小船,联想自己坐到月亮上去,在蓝天中航行,驶过星群,看望星星的喜悦心情。诗中有景,有情,有韵,孩子们读起来心情愉快,朗朗上口,便于在读中陶冶儿童美的情操。
本课的重难点在于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力求做到在读中体会,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在读中得到美的熏陶和情感的升华。
沈老师在执教本课时,把握了以下几个重点:一是扎实的字词学习;二是有效的初读课文;三是深入的阅读理解。
在字词版块的学习中,沈老师的引导扎实而且有效。在对字词展开学习之前,沈老师以谜语的形式引出课题,激发起了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纷纷被这神奇的月儿迷恋住了,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字词的出现,沈老师在本环节的引领中又把握住了几个难点,从读音中进行区分,比较“翘舌音、三拼音、后鼻音”,使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生字的记忆。对生字词的朗读也是层层深入,由扶到放,由易到难,并且重点指导好轻声的朗读技巧。在这里,沈老师以“小小的、弯弯的、闪闪的、蓝蓝的”几个特殊形式的短语进行训练。孩子们在老师的指点下读得非常好。
因为这首儿童诗简短且韵律协调,音乐性很强而且由于字词版块的有效铺垫,初读课文时显得十分顺利。在本环节的教学设计中,沈老师首先抓住了孩子们对于一句话的理解。在沈老师的引领下,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句号,什么是一句话。沈老师也很大胆,能够给予孩子尝试标出课文有几句话的机会。事实也告诉我们沈老师的尝试是正确的,孩子们理解了“什么是句号,什么是一句话”,因此标得非常好。在引领孩子认识一句话的过程中,沈老师以“指名分句连读课文的形式”进行了朗读课文,使孩子们对于一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课文的阅读理解中,沈老师的教学设计也十分巧妙。比较法是十分有效的一种方法。沈老师以“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与“弯的月儿小的船。”进行比较,在交流中孩子们首先在朗读中感受到课文原句的妙处,朗读上口的优势中体会到这样写的好处。并且引导孩子理解“像”的句式,以“弯弯的月儿像”的句子形式出示给孩子,让他们说一说,在交流中使学生理解了句子。在阅读理解第二句话的时候,沈老师重点抓住“尖尖的”这个短语进行理解,使学生更加形象的理解为什么说月儿像小船。
最后,沈老师在课堂结束之前指导孩子进行了写字练习。本环节也十分扎实有效,孩子们也因此写出了一个个漂亮的字体。一句话,本节课是一堂非常完美的课,孩子们学得高兴而且有效。
优秀评课稿4
一、对教材概貌的理解:
文中的插图基本反映了课文中描写的桂林山水的特点。
作者以诗一般的语言,带着读者观赏了风景秀丽的桂林山水。
课文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同时引起了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
作者在第二自然段中,以激情的赞叹引出了漓江水的特点:静、清、绿。在点出特点之后,又具体描写了漓江的水怎样静,怎样清、怎样绿。这种以赞叹的语气写实,让读者和作者一样,犹如亲临漓江,荡舟观赏这一美景。接着,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以同样的笔法,描写了桂林山的特点:奇、险、秀。文中二、三自然段以抒情的语言写实,并运用排比、比喻的手法让读者切实地感受到漓江的水美,桂林的山美,《桂林山水》这篇课文的语言更美!文章第四自然段,综合观赏印象。山水相映,云雾迷蒙,绿树红花、竹筏小舟点缀其间,构成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是全文的总结,和开头“桂林山水甲天下”首尾呼应。
本课较难理解的是最后一段的“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一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游船航行在碧绿的河水上,船上的游人就像在一幅美丽的画卷中游览。
这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
二、本堂课的几个比较成功之处:
1、教学目标定位适中。李老师把《桂林山水》分三节课进行教学,从教学目标的制订到实施教学的效果看,李老师对文本知识、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三维教学目标的定位比较适中。对文本知识的定位是“学习课文第二、三、四自段,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对能力方面达成的目标是“理解文章的表达方式,能够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练习”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情感方面“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从教学设计到实施过程来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是比较好的。
2、教学设计安排紧密、合理。同样的文本,可以设计出千差万别的精彩教案。整堂课的设计以“桂林山水甲天下”统领全文,谈话导入就直奔主题让学生以去探究、寻找“桂林山水甲天下”原因,让学生以激情的赞叹寻找引出了漓江水的特点:静、清、绿。又让学生具体感受漓江的水怎样静、清、绿。接着,教师挖掘身边语文教学资源,媒体出示三幅图片,学生进行排比句的练笔。尔后,再让学生找出描写了桂林山的特点:奇、险、秀,又用学习第二段的方法让学生具体感受桂林的山怎样奇、秀、险,还安排小导游介绍桂林的山的独特,最后用第四段文字进行总结,进一步突出“桂林山水甲天下”。学生感悟了作者采用排比、比喻、对比的'手法给读者描绘了漓江的水美,桂林的山美,课文的语言更美!
3、教学环节较流畅,教师语言较得体、优美。比较突出的是,谈话引入新课的导语,学习了第二段抓住特点描绘漓江水的写法进行练笔和进入第三段桂林山的教学的导语都比较优美精彩,促使教学环节的顺畅。
4、体验文本,注重朗读。
我们每个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在理解文本内容时,李老师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通过对个句和句群的分散和集中朗读,请学生用最最生动的语言读出山水的优美等。李老师采用自主选择,练习朗读和展示朗读,体验文本等多种方方法法阅读。
5、探究文本,形式多样。
A、较好地引导归纳特点
水:静、清、绿
山:奇、秀、险
(写“水”时,先写大海和西湖的水;写“山”时,先写泰山和香山:用对比的方
B、较好地指导感情朗读
C、感情朗读
指名读——师生引读——齐读——自由读(或同桌互读)
D、模仿说话、写话:
(1)反复品味,概括方法。
读,说说写山和水的句子有什么特点?(排比、赞赏、比较)
(2)提供句式,练习说话。
6、整合文本,课堂丰满。
李老师能抓住“桂林山水甲天下”统领全文,让学生感受了“山”与“水”、树与花、景与画完整结合起来,把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的独特形成一个完整的美。这里我非常强调的山和水的融合。我们处理教材时应该把她们作为一个整体交给学生理解,那才真正理解了桂林山水的独特美。如果安排教材时教师有意把山和水分两节课上,我觉得这就无意中破坏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教学中李老师注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注重学生口语能力和仿写能力的培养。
7、超越文本,感情升华
一是引用古典。课堂接近尾声,李教师设计了“‘桂林山水甲天下’果然名不虚传!古代诗人和当代诗人在畅游桂林后,都热情洋溢地写诗赞美她。”李老师接着引用了唐朝的韩瑜和现代诗人贺敬之写了一首《桂林山水歌》,我们一起来分享作者的激情。出示诗歌:
桂林山水歌(节选)把学生的情感引向了高潮。
二是自编小诗。今天,我们一同领略了桂林山水的美好风光,或许你也被桂林山水的美深深感染。请你试着吟一首小诗或者写几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
8、其他:
李老师在课堂中尽管较紧张,但教态还是比较亲切、自然。读文感悟,学习写法进行动笔训练,做小导游进行口语训练等是比较合理和成功的。
三、几个有待改进之处:
1、新课程提倡“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这是素质教育的要义之一。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的面太窄,这与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参与探究文体有点距离
2、学习本文时,要把朗读时间给够、给足,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读出语感,感悟桂林山水的美,但李老师给学生以文体的解读,深度的理解不够到位,即没有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在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上还缺少火候,所以也导致了上面第一点不足的产生。
优秀评课稿5
首先,本节课教师能根据低年级儿童喜欢小动物的心理特点,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贯穿全课,极大地吸引学生参与探索活动。如:以格林童话主人公小熊嗒嘀嗒情景引入分苹果;以打老鼠游戏进行巩固练习等。其次,教师注重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主动探究新知,并结合师生互动小游戏在学生学得有效又有趣。第三,教师能把新知识化解为几个梯度逐步展开,把新知识与旧知识紧紧相扣。如,导入环节的学生手中有几个苹果图片有的不足10个,教师追问再拿几个就10个,以此渗透10的组成,为新知识的探索做好铺势,如对10的组成几种分法也由集体模仿到独立,尝试到发现规律,逐步推进,建构数学模型。第四,郭老师注重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多次指导学生说完整话,培养学生说数学的能力,借此提升学生数学思维表达能力;多次指导学生注重写字姿势,表扬学生声音响亮,指导正确发音“十”读“Shí”。
几点建议:
①在出示几组10的加减法算式让学生发现规律这一环节,教师留给时间思考太少,显得教师太急燥了。“以生为本”的理念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在这个很有数学探索价值的环节,教师可放手让学生思考、交流、总结,而不是怕后边的练习无法全部完成,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课堂上有限的40分钟是应该给学生探索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还是完成教师课前预设的每个练习,在课改回归理性的今天,教师应知道如何选择。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更是对教师教学机智的考验,同时也能体现教师是否真正领会新课改理念,是否以理念指导课堂教学。
②本课课末有连续5个的练习应用,形式活泼多样,生动有趣,但因为时间紧迫,教师为了完成全部练习,如似赶场子。练习重要的是应扎实有效,如本末倒置,反而会显花哨、繁杂。
③评价语言较为单一,全课中对学生的回答,教师有8次给予“声音响亮”的评价。我个人认为,数学课堂上的评价语言除了生动丰富外,要体现数学味,要有针对性,既能激励又能导向。
一、陈丹凤老师与何立娜老师执教同一课题《搭配中的.学问》。下面我就谈谈听完这两堂课后的一些思考。第一,两位老师都能创造性使用教材,创设生活问题情境,唤起学生已有经验,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标准》中指出: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要从学生身边的行为、自身活动出发,激发学生对活动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才能使他们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实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达到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目的。这两节课中,两位老师从设计搭配衣服的情境引入,再到午餐菜式搭配到游玩线路等一系列与学生熟悉生活情景中,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了参与意识和探索创新精神。第二,两位老师的课堂设计,环节清晰,层次分明。从依靠实物图片表示到连线表示到符号表示,促进了学生对数学抽象模型的自主建构。相比之下,陈老师设计了以“笑笑一天的活动”为主线的搭配活动,过程更为流畅,思考探索的过程更为连接。
二、如果说课堂预设的方案凝聚者执教老师背后团队的集体智慧,那么对课堂上生成的处理才显现出一位老师的真功夫。我认为对课堂生成的处理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二是评价。我记得吴正宪老师说过:“课堂上老师怎么评,学生就怎么走。”教师好的评价可从激励学生向更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可以提高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信心。但这两位老师在课堂上评价做得不够,语言笼统空泛,而且有的学生非常好的发言,教师也弃之不理赶紧抛出下一个问题。如陈老师在课上有这么一段:老师要求学生用连线表示2件上衣和3件裤子的搭配,请了一名学生A上台板演,这名学生未能按上衣或裤子的顺序逐一搭配,出现了混乱。生A归位后,老师问:哪位同学说说她刚才是怎样连的?生B回答时把自己的方法说了一遍(有序),师未做任何评价又问:“刚才上台的同学是怎样连的?”又请生C来回答。显然生B的发言答非所问,但她连线的方法是很有序的,表述也很清晰,我建议老师可这么评价:你这样连线很有序,这样连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要是上台的同学能像你这样就不会出现那小问题了,下面的同学谁知道台上的同学出现了什么小问题了。这样既重申的搭配中应注意的问题,肯定了生B,又含蓄地指出生B回答的并非教师所提问的。等生C指出生A的小问题之后,教师可再次评价生C同学非常用心学习,能关注到其他同学,同时我们也谢谢生C同学,你出现的这个小问题,让我们更懂得如何有序地搭配。
以上是我对这三堂课的几点看法,不成熟之处请专家老师们多多指正。
优秀评课稿6
听了王峰老师的公开课,我认为王锋老师执教《乡愁》一文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一、在教材解读上,比较熟悉教材的主要内容和重难点。执教中能结合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和学生的生活经历经验,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二、在设计理念上,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为主,教师适当地加以点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和表现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集体荣誉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倾听、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三、在教学目标上,设置了由易到难的学习目标,能满足不同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学生要求。具体的`学习目标板书在黑板左边,分别为:
1、了解相关的作者、作品背景;
2、朗读、感悟课文内容;
3、分析、归纳内容。用一课时基本完成了学习目标。着重点放在第2和第3学习目标。重视朗读形式的多样化。例如,学生个人朗读全文,个人分段朗读,小组比赛朗读,男生个性化朗读,女生个性化朗读,听录音跟读,教师范读等丰富多样的朗读形式。
四、在教法学法上,不再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填鸭式教学局面,而是由教师有效组织的、学生积极参与的、安静而活跃的课堂。多数学生能积极表现自己。例如,学生主动站起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主动提出问题,积极回答问题。这些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觉自主地参与学习活动的出色表现。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坐,每六人一组。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在我校只有王老师一人敢大胆地尝试。经过多次教学实践检验证明,学生是比较喜欢这种新式的课堂的。每个学生都明白学习目标以及自己的角色和责任。同组的成员互相合作、互相监督学习,很少讲闲话和搞小动作。课前学生的预习准备是非常充分的。绝大部分学生都在书上或者笔记本上做了较为详尽的笔记。
五、在教学过程上,以教师的组织、引导、提问、点拨、释疑穿插于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主要活动中。教师的民主、谦虚、平等、鼓励、温和等情感因素和语言艺术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鼓励和表扬下,学生更能大胆地、积极地、自在地表现自己的才艺。
六,在信息技术的辅导教学中,教师利用电脑播放《乡愁》的录音资料,并借助打印机打印彩色照片(诗人余光中的)给学生欣赏,简介作者时出示彩照,加深学生对作者的印象。
以上六点是我认为王老师字教授《乡愁》一诗中的优点。至于教学方面的不足,我不敢妄加评论。只是提出我的一些疑惑:
1、学生说出的答案几乎与参考书上的一模一样,这是学生真正理解了吗,还是不动脑筋思考照搬照抄答案?
2、教学中怎样与中考考点紧密联系起来呢?
3、教师对学生的答案的不完善的地方如何引导、纠正并完善呢?
4、由少数的学生积极表现、活跃在课堂的学习活动中,而多数学生充当着什么角色呢?教师能全程熟悉学生的学习表现吗?
5、教学中的重难点是否需要教师反复强调呢?
6、学生说出的答案几乎与参考书上的一模一样,这是学生真正理解了吗,还是不动脑筋思考照搬照抄答案?
感谢王老师上这节精彩的公开课,让我开了眼界,知道了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希望今后能多开展这样的教学交流课。
优秀评课稿7
美国著名的教育学者斯皮尔伯格就教育评价说过一句非常精辟的话: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评课,一是对课堂教学的优劣作出鉴定;二是对课堂教学成败的原因作出评析,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教学认识;三是对课堂教学亮点进行交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1)树立健康的评课心理。一要克服“老好人”思想。评课是一种教研活动,不要担心自己的观点不能被人接受而“得罪”人。二要克服从众心理。如果人云亦云,随声附和唯恐出错,评课就没有意义了。三要克服附和权威心理。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前进,没有一位教师能自诩为权威。大家所存在的差异是学识、经验、能力上的差异。所以没必要为冒犯权威而瞻前顾后。
(2)评课要把学生的发展作为关键点,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学的本质是学习活动,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且,教师教学活动是否有效取决于学生是否有效的学习。因此学生学习活动的表现以及经过学习活动后得到的.结果势必成为评价课堂教学好与坏、优与劣、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因此,对课堂教学评价的重点应该从授课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如何转向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如何。
(3)评课要把重点放在“评学”上面,坚持评教与评学相结合。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实现具体发展目标的过程。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学目标的。落实最终是体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中。因此,课堂教学评价要改变传统的以“评教”为重点的现象,把评价的重点转到“评学”上面,以此促进教师转变观念,改进教学。
(4)评课要提倡创新,培育个性。正确地评价一堂课,既要体现课堂教学的一般特征,又要提倡创新,鼓励个性化教学。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是新课程标准理念实施的需要,是张扬学生个性的需要,是创造教学艺术魅力的需要。新课标需要的不是拘泥于教参的教学设计,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作灵活的调整,发挥自身优势,拿出具有个性化的教学设计。
(5)评课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课堂教学评价要符合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际,评价的标准是期待实现的目标,但又必须是目前条件下能够达到的,以利于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评课必须从实际出发,从观察到的、感受到的情况出发,不能想当然。既充分肯定成绩,总结经验,又要揭露问题,提出改进措施,评价的内容和要点必须是可观察、可感受的,要以实际情况进行判断。
(6)让学生参与评课。新课程强调学生是教学服务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理应是评课的主体之一。让学生参与评课,发表自己对教师一堂课的想法和要求,这对授课教师和其他听课教师都会很有启发和帮助。同时,由于学生的参与,评课主体呈现多元化、民主化,对一堂课进行多角度、全方位扫描,有利于增强评课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当然,受年龄、阅历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学生的意见有时不够成熟、全面,教师可权作参考。
优秀评课稿8
第二周是高二物理组研讨周,大家共同听了解鹏翔、李霞、王景军等老师的《电源和电流》一课。王校长参与了整个听课和评课过程。
陈红灵老师评课:
1、课程内容多,课时无法完成。
2、明确电源作用,用水位差类比,形象易理解,力争把电源理解透彻。在教学中可以用家庭中常见的水表类比。
谢鹏翔老师从初高中衔接方面说出了自己的感受,初中教材中有抽水机和电源的`类比,水流和电流的对比。
李主任建议大家认真钻研课标,不要把问题讲难。
赵京南提出物理课堂应当多引入生活当中的例子,增加物理课堂的趣味性。
最后王校长作了总结:
1、重视初高中衔接,建议各位教师把初中教材学一遍,高中教学应该站在更高的高度上。并清醒认识到,哪些是自己的经验,哪些是根据已有经验提出的新问题。
2、教学过程应该是螺旋式上升,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方式。
3、统一教学目标,统一重难点,经常引用生活中的例子进行类比,学生体会到生活当中就有物理。
4、教材整合。教师用教材教,但又不要拘泥于教材,可以有自己的思想。(王校长就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指导了教材的整合。)
5、教师的语言应该精炼,逻辑性要强。
优秀评课稿9
老师教态亲切随和,古诗鉴赏考点的剖析有条不紊,教学任务基本得到了落实,学生的学习反馈较好。教师声音悦耳、语言活泼,有效地调节了课堂气氛。教学环节衔接自然,品诗的意味比较浓郁。
值得借鉴的地方:
(一)从目标定位来看,教师的古诗复习课都把目标立足于“读懂古诗词”,符合学生学习规律。但日常的古诗复习中,不少语文教师是忽视了“读懂”这一必需的环节,而直接进入“鉴赏”,使学生对诗词的感悟只是被动接受教师的观点,进而死记硬背,并不能形成能力。老师教学目标定位于先读懂古诗词意思,后分析古诗技巧,目标定位对大部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实际情况而言是比较准确的。
(二)从课堂教学来看,我觉得有以下的亮点:
第一、在复习课上发挥高考真题的作用,无论是导入还是精讲、练习,都以高考真题为材料,拉近了学生与高考的距离,也让学生具体认识高考考什么、怎样考。
第二、老师的阅读指导能重视紧扣文本,这在古诗词阅读中尤为难得。
第三、老师能重视方法的归纳总结,而且方法比较到位。老师归纳了古诗表达技巧鉴赏题目做题方法:明确手法——具体分析——点明效果。并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审题不清、技巧不清、无从下手、分析不细。并找出了对策:圈画关注、熟记技巧特点、多看练习、积累经验、多看课内、立足整体、抓准关键。老师较好地为学生进行古诗词阅读的答题指出方向。
第四、老师的课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复习课的特点,讲练结合,即时反馈,而且练的形式比较多样化。能遵循“讲——练——评——练”这样的模式,尤其是教师的精讲方法,师生的相互评点(赋分评点更能激发兴致),而一些有缺陷的答案可能更会引起学生的思考,促进吸收,这应该是复习课精华所在。
以上只是本人对老师复习课的粗浅看法,总的来说启发很大。
优秀评课稿10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新知识的学习是在已有的经验体系之上的建构成过程,这一过程必须由学生亲身完成,具有不可替代性,学生要以探究者的姿态出现在课堂上,自主探究,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将学习过程作为知识的“再创造”的过程。
本堂课教师一开始就将《桥》与先前学过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相比较,找一找相同之处,让学生回顾已有的旧知,并加以唤醒、激活,为新知的顺利“接枝”作好铺垫。整堂课思路清晰,教师语言不多,却能通过研究文本中洪水的猛烈以及村党支部书记外貌、动作、语言等,让学生通过朗读、标点的比较等方式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会村党支书身上的优秀品质。
感谢这次教研活动,让我了解了自主钩建这样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但也许是高段的缘故,整堂课感觉气氛稍显压抑,特别是学习洪水部分时,学生一开始读相关的句子,语气平淡,教师一再引导,强调把你感受到的洪水来临时的'感觉读出来,甚至播放了洪水的视频,可结果一直不理想,毕竟孩子没有这样的切身体会,其实教师完全可以在播放录像时范读,让孩子有视觉、听觉的直观感受,再来让学生读出洪水的气势,效果可能会好一些。十分欣赏后来师生共同合作读关于老汉语言、动作等语句部分,教师亲自引读效果很好。教师十分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对于学生的回答总是抱以肯定的态度,这对学生来说起到了相当大的鼓励作用。但当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有所偏差,甚至还没有领悟到村党支书身上高尚的品质时,用了“大义灭亲”这样不当的词语,教师却仍千方百计迁就学生,说他说的有理,实在有些牵强。
整体上来说,整节课结构严谨干练,思路也很清晰,从文本的学习到拓展训练,充分体现自主建构这样的教学理念。
优秀评课稿11
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为“智慧课堂,有效教学”,下面就让我来谈谈本次听课活动中的所学所得:
1、智慧课堂凸现“智慧”的引入。本节课的内容是《用字母表示数》,对于学生来说,用字母表示数有点抽象的味道,在课前谈话时,黄老师通过问学生“你认识我吗?”“你叫什么名字?”这两个问题,概括起来可以说,“你们都认识我”,“你们都是学生”,有种醉翁之意不在此的感觉,可细细品味,却涵盖着“概括”这个词的意义,让学生对概括有明确的感知。
2、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在课的导入部分,黄老师出示的一则失物招领,学生从 “a元”猜想得出各种可能的数目,而又把各种数量浓缩回到字母“a”,引出“用字母概括数”,在此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知识的生活来源。在接下来的教学内容和练习设计中,也充分体现了生活化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相结合。本课的内容是安排在五年级进行教学的,黄老师现在放在四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相对来说起点拔高了,但在教学中,黄老师始终扮演着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从依次出示小旗,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小旗的行数与小旗面数,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接下来小旗的行数和小旗的面数会是怎么排列的,当每个学生都有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这样共同探讨概括出小旗的行数和小旗面数之间的关系。课堂上学生们都积极主动的投入到黄老师为大家准备的表格的思考和填写中。而在接下来概括三角形个数与线段的关系中,黄老师先带领学生进行观察图形,依次出示图形的同时让学生猜测线段的条数,每次的猜测都调动的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当出现省略号时,更是把动态的活跃引入到静心的思考,学生此时的安安静静的整理,是一个知识梳理的过程。从中黄老师得心应手的调控课堂,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冷静的思考尽收眼底。
4、练习设计多样,形式灵活。在本课的练习中,有砍木头和路程时间问题,数学日记和儿歌中的用字母表示数,形式多样。但我更看重的是练习的灵活性,在砍木头这题中,黄老师直接提供砍的刀数用“x”表示,木头的段数用“x+1”表示,让学生思考砍的刀数和木头段数有哪些可能并在表格中填写。这本来在我认为已经是逆向思维了,可黄老师充分利用本题,反过来问学生如果木头的段数为“y”,砍的刀数是什么呢?有的学生说是“y+1”,也有学生说是 “y-1”,在这里黄老师没有直接判定学生是否正确,而是从数量关系上去处理,使每个学生最后都选择了“y-1”。值得学习,不但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而且从学生的思维方面来说,提升了一个层次,避免了学生形成思维定势。
本节课教学思路清晰,过程流畅,内容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整节课给学生一个概念,那就是用字母“概括”数。黄老师的“辅”和“放”都非常到位,给学生一种想学,乐学,会学的思想,整节课给我留下的影响深刻,希望今后能多听听这类的课。
优秀评课稿12
一、课前引入比较有新意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来展开教学,所以艾老师在本节课开始时,先让学生来猜一猜发到的古文中有几个字,这样一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体现了学科间的联系。另外,让学生先来估计一下有几个字,也培养了学生对数的估计能力,同时通过这一活动,也可以了解到学生的知识的基础,充分了解了学生的认知起点以后,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教学,学生已经会的,就不必过分强调,对于学生还未理解的,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
二、注重学生对于1000的概念理解
发展学生的数感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任务之一。数的'认识由100以内扩展到1000以内,数目增多了,增大了,内涵更丰富了,抽象程度也更高了。在引出1000之前,蔡老师首先让学生明白数数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但是随着数量的增大,可由之前的一个一个数,十个十个数扩展到用更大的计数单位来数。为了让学生建立具体的数感,教师又利用小棒,让学生从一个一个数到十个十个数,再到百个百个地数,最终引出10个一百是1000。在整个过程中,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时进行强化,相信学生脑中所建立的1000这个概念,已经相当深刻了。随后,蔡老师又让学生再去数一数刚才的古文,“你打算怎么数?”学生很自然地便能够自主优化出最佳的数数方法,一百一百地数。通过这一活动,再一次强化了1000在学生脑中的印象以及对于1000的感受与认识。这一系列的教学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教师对于教材、对于学生的充分钻研。
三、运用计数器让学生明确数的组成
对于不同的计数单位,所表示的数的意义是不同的。蔡老师运用计数器直观地向学生展示1000以内数的组成,通过在计数器上拨出不同的数,使学生在了解到数的组成的同时,也解决了读数中出现的几个特殊情况,当中间出现0时,不能省略,因为这一个0是表示占位。
四、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是数出来的。
本节课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充分重视数数。教师设计了各种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数数。如让学生从千字文中找到第985个字后接头往下数,在这一过程中,蔡老师首先让学生自己再数一数,然后由学生上台示范数,再由学生自己数,最后让全班一起数,让学生充分感受数数的过程,突破学生在数数中遇到整十整百的难关。随后,又能过三辆火车,由浅入深,体现了练习的层次性与开放性。最后又通过生活中的数,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密切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优秀评课稿13
这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能结合生活情景辩认锐角和钝角,能用简洁的语言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并学会借助工具来判断锐角、直角和钝角。在二年年级上册中学生已经学会了如何辩认直角,并在判断直角中渗透了比较大小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学生学习判断了一个角是锐角还是直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觉得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
1、关于锐角和钝角的教学属于概念教学。雷老师老虑到建立锐角和钝角的.概念要以直角为判断标准,她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直角出发,通过复习旧知识来为新知识做好铺垫。
2、在活动探索中,雷老师设计了与学生共同画一个小房子,让学生数角、画角,还让学生用一张纸尝试折出锐角、直角和钝角,通过游戏活动既帮助学生认识了锐角和钝角,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3、本堂课板书较精简,可以加深学生对锐角、钝角特征的认识,便于学生辨别。
4、在讲授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时,雷老师让学生用手来比划,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强化了概念。
在该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也感觉到有几点如果改变可以锦上添花:
1、在导入过程中,可以先出示一幅游乐场的情景图,让学生观察、发现角,这样既可吸引学生的兴趣,又可以为学习新的知识创造良好的情景,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就在身边。
2、雷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主要以讲为主,而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在小房子中找角以及用纸折直角、锐角、钝角,都可以让学生先自己动手折,再汇报,最后老师再进行总结。
3、本课毕竟是节概念教学课,雷老师在新课中对锐角和钝角的概念未加过多讲解,整堂课在时间上讲多练少,还需要调整一下。
4、雷老师是名从教多年的老教师,所以上课比较严肃,在今后的教学中如果多加入一些激励性语言与动作、并对学生的表现能够做到及时评价的话会更好。
总体来说,本节课讲得很好,能紧紧围绕教学要求来进行授课,教学目标也基本实现。评课水平有限,敬请指正。
优秀评课稿14
工作之后执教于高年级,一直花心思如何引导孩子去品词析句,把握文章的重难点,回头听听低年级的课文,发现低年级的文章真的饶有趣味。
《月亮和云彩》一课并不难理解,主要通过对文章的朗读,让孩子明白在生活中要多思考、多留心观察。课程一开始,张老师以谜语导入,语言富有童趣,让孩子们轻松地进入了老师的设计教学情境中。
在这一堂课上,张老师的'课堂调控能力很好,巧妙地将讲读课文、理解课文和教学生字有机地结合起来。更让我欣赏的是,张老师极为熟悉一年级小朋友的学习心理,一堂课运用许多种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比如猜谜语、表演“穿行”等等,小朋友们极有兴趣。而且张老师的教态很亲切,语言娓娓道来,如三月的和风,很好地调控着低年级的课堂。
这一课整体上很好,从张老师的课上,我也学到了,如何通过教师的语言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高年级的课文教难,孩子也极易分心。这就需要老师的语言的吸引力。在这一点上,通过这节课,从张老师身上,我学到了许多。
优秀评课稿15
纵观《搭石》这一教学设计,优点具体如下:
1、导入部分,设计学生以摄影师的角色进入课堂学习,用自己的眼睛发现课文中的美。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这是利用变换角色和转换思维角度的方法来体验文本。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去发现、去表达,体验得到充分地释放。
2、通过学生自主研读课文学,汇报挖掘到的美,引导深入学习课文,体会文章意境。教师利用了多媒体演示了人们过搭石的情景,然后让学生去发现美,诉说美。思维想像和文字表达密切结合,很好的体现这样的阅读教学的价值观。
3、为了让学生把握好文章的内涵,以及吸引他们的视线。板书注重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结合,同时更凸现出人性的美。
4、重点词的理解全面到位,例如授课设计中有抓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理所当然”等进行多样化词语教学,以加深孩子对文章句子的理解。例如学习“人影绰绰”这个词语时,教师出示了字典中的的三种解释让学生选择,再让学生想象“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是一幅怎样的画面?”通过想象理解词语的意境,这样语文味颇浓。
本教学设计从课文的整体入手,按着“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表达美”的阅读思路,层层递进地展开教学。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放手让学生自己研读课文,通过对话交流方式深度解读文本,体验文本的价值。很好的把握了语文教学的要义,重视语言的理解、积累和体验,同时加强文本与生活的联系,既重语言的训练,又重情感的升华,比第一节课的讲授增添好许色彩。
教学设计研读下来,静心思索,想就本节教学设计进行一点商榷:
1、在“青年人背老人过河”这一环节,最好是让学生背一个学生,真正走一个来回,然后再采访那个气喘吁吁的孩子。这时,从孩子的嘴里再次听到“理所当然”便多了一份真实的'感悟,多了一份真切的感动。
2、课外拓展是否可增加即兴练笔的环节。本文作者是一个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人,他把平常的一件摆搭石、过搭石的事儿介绍得这么具体,这么美。这时提问同学们:你们平时是否也曾留心观察身边的“美”呢?谈一谈吧!指导学生进行练笔训练,帮助提高习作能力。并将此布置为一次练笔作业回家完成。此举可使学生丰富和深化学习的内容,进一步提升孩子的写作。
【优秀评课稿】相关文章:
优秀评课稿12-26
评课稿优秀06-20
优秀评课稿优秀06-20
【优秀】坐井观天优秀评课稿08-24
《藏戏》优秀评课稿03-01
英语的评课稿优秀03-15
《坐井观天》优秀评课稿12-02
坐井观天优秀评课稿12-02
优秀评课稿【热门】02-13
优秀评课稿【荐】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