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设计方案3篇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能有条不紊地开展,往往需要预先制定好方案,方案可以对一个行动明确一个大概的方向。写方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设计方案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地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味歌词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激发学生朴素的爱国感情。
3、过程和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
1、反复朗读这首诗歌。
2、把握诗歌的结构。
3、理解诗歌的主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
解决生字词;熟读诗文;查找有关 《黄河大合唱》资料;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2、教师:
查阅有关光未然和《黄河颂》资料,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1、播放《黄河颂》学生欣赏,谈有关《黄河颂》的知识;
2、当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时,诗人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病情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
3、板书课题。
二、检查生字词
(可用大屏幕投影)
三、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
(播放音乐配音)
学生仿读。
(教师的朗读一定要有示范作用,在朗读中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
(过渡)
同学们仿读得很好,自己读一读试试。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欣赏到雄壮画面,以时代歌手口吻来读。
教师指导朗读:这是首颂诗,要把握豪迈、慷慨、激昂的感情基调,朗读时要精神饱满,声音宏亮,注意重音、语速、节奏、感情。
(如果学生读不好,教师要一句一句地教)
例:伟大而又坚强。这句话概括了黄河的根本气概,因此在读这句时伟大坚强应重读而且应有停顿。学生配乐,表情朗读。
四、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带问题读诗文。
大屏幕投影问题组:
1、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用自己的话概括)
2、诗人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
板书:朗诵词 歌词
五、研讨与赏析(一)
教师导学:这首颂诗由朗诵词和歌词两部分组成。颂黄河是诗人写作主体,可朗诵词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交流。
六、作业
1、抄写并识记字词。
2、背诵这首诗歌。
3、完成研讨与练习三。(准备课堂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识记字词。
2、朗读背诵。
二、研讨与赏析(二)
课堂讨论(歌词部分)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合作探究):
大屏幕出示问题组:
1、歌词部分有一个关健字,起统领全篇的作用,是哪个字?
2、诗人望到的黄河有什么特点?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结合画面体会)
3、看到这样雄伟壮丽的黄河,作者联想到什么?你怎么理解的?
4、想到这些,诗人面对黄河发出了怎样的.誓言?
(教师提出以上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感悟课文,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可参与,学生全班交流。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教师小结:这首诗中,雄奇的想像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绘成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诗人看到黄河引发雄奇瑰丽的想像,他认为黄河是摇篮是屏障是巨人伸出了千万条铁的臂膀最后由实到虚,歌颂黄河流域宽广,泽被众生,并且代表中华儿女发出要向它学习的誓言。
这部分是对课文的咀嚼和消化阶段,也是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的最佳时机,所以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适时启发挖掘文章主旨让学生体验到成功喜悦。
三、学生研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对于理解的地方小组内互相帮助解决。有难度的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可提出来全体同学共同探讨。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自主解决,学生在交流中只要说的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鼓励)
教师小结:这首歌词写得明快雄健,节奏鲜明,音节洪亮。同时十分注意刻画黄河形象,注意营造歌词画面之美。在读者面前展开一幅宏大的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
四、体验反思
(过渡)同学们,你们知道抗日战争是哪年胜利的吗?1945年,坚强的中国人民彻底打垮了日本帝国主义。几十年过去了,我们的祖国日益昌盛,可是,我们的黄河母亲,她现在如何呢?,请同学们看屏幕谈感受。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感受,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
(过渡)据统计:1972~年27年间,黄河下游有21次断流。特别是1997年,山东利津站断流13次,累计330天无黄河水入海。
今天,我们学习了《黄河颂》,应激起我们的热情,学习黄河精神,投身到改革开放狂潮中,投身到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浪潮中。
学生配乐读课文(可一生领读朗诵词,全体学生读歌词)
五、作业
1、搜集有关黄河精神。
2、欣赏《黄河大合唱》。
3、学唱《黄河颂》。
【板书设计】
黄河颂
光未然
朗诵词 歌词
黄河伟大坚强 望黄河 颂黄河 学习黄河
精神
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区别四种场景的不同性质和各自所代表的一类人的生活,培养概括提炼)分析归纳的能力。
2、理解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主张珍惜生命、保持乐观、锐意进取、辛勤劳作。
3、写一段比喻性文学,训练文字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沧海横流,名垂青史。古往今来,许多大师用他们的生命和科研成果诠释着人生。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萨拉说:“生命是一条美丽而曲折的幽径。”勃兰克斯把人生比作高塔。我们该如何攀登自己的人生高峰呢?勃兰兑斯的《人生》或许能给我们答案。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
勃兰兑斯,丹麦文学批评家,文学史家。出生于犹太血统的商人家庭。在哥本哈根大学攻读法律、哲学、美学,受黑格尔影响较深。大学毕业后,到欧洲各地旅行,在法国结识了泰纳。1871年回国在哥本哈根大学任教,讲授《十九世纪文学主流》,评论了拿破仑称帝前后到1848年法、德、英6个主要文学流派的作家。巨著基本上运用泰纳的种族、环境、时代三因素决定论来研究文学发展史,同时也注重作家的生平和心理状态。1890年出版,轰动了丹麦思想界,也受到教会的猛烈攻击。重要著作还有1888年发表的《波兰印象记》和《俄国印象记》等。
三、指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在文中,作者是怎样看待人的一生的?
交流归纳:作者把人生比作攀登高塔、挖掘地洞、远征广阔领域、劳作于工场。
四、研读探究
1、你觉得哪种比喻最为贴切(或最不合适)?为什么?
在讨论过程中顺势归结这几个比喻的不同性质:
形成板书:
①攀登高塔──高度
(具有普遍意义,适用于所有人)
②挖掘地洞──深度 以小
(指向科学家──举例:如阿基米德、爱因斯坦等)
③远征广阔领域──广度
(指向政治家、军事家──如拿破仑、秦始皇等) 见大
④劳作于工场──琐碎却有益
(指向普通劳动者──如技术工人等)
提示:说理由的过程中应该紧扣文中的语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
2、文中还有哪些句子比较有哲理意味?找出来,读一读,说一说。
五、片段仿写
“然而这里还有一个……,……”
要求:仿照课文语段,从“学生”或“青少年”的角度出发,用一个比喻(并稍加阐述),尽可能真实准确表达出自己对“人生”的理解。
选择几个片段读一读,进行交流。
六、课堂小结
七、综合本单元四篇散文的学习体验,总结“散文”的特点
1、学生说说自己在本单元学习的过程中对“散文”这种文体的理解,教师适时板书。
最基本的特点:形散神不散。
表达方式:一般以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为基础,主要目的却是抒情写意。
主题:集中、深刻,给人留下思考、启迪。
语言:比较优美、生动。
表现手法:象征、比喻(隐喻)、借物抒情、以小见大……
2、回忆在前几册中学过的散文,对散文的特点有进一步深入。
如:《生命 生命》、《春》、《紫藤萝瀑布》、《散步》……等等)
八、课外作业
1、完成仿写的片段;
2、课外阅读散文名篇。
设计方案 篇3
课文说明:
这篇课文讲的是英国的大科学家牛顿小时候的故事,牛顿做成了一架小风车,因为出风国为什么转的道理,受到同学们的嘲笑。从此以后,牛顿发奋学习,逐渐养成了刻苦钻研的习惯。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使了解牛顿能够朋会做风车,但讲不出道理这件事中接受教训,从而发奋学习的故事,教育学生向牛顿学习。
2 继续学习预习课文,做到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
3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辩析多音字几的读音。
4 学习仿照第二自然段写不,围绕着喜欢干什么,怎样喜欢的写一段话的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牛顿正确对待别人的嘲笑,正视自己的缺点,发奋学习,头养成刻苦钻研的习惯。
教学难点:
1 理解牛顿的神态变化,得意、发愣、羞得满脸通红。
2 理解重点句:小风车摔坏以后,牛顿心里难受极了,但没有流一滴眼泪。从此,牛顿发奋学习,遇到任何事情都要问个为什么,渐渐地养成了刻苦钻研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板书课题:做风车的故事
齐读课题后,学生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老师整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课文写了谁做风车?他为什么做风车?他怎样做风车?做风车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以上这些问题都是围绕做风车展开的,让我们带着以上的问题学习课文。同时学习第二自然段写法,围绕着喜欢干什么,怎样喜欢的`写一段话的方法。最后
练习朗读。
二、 范读课文,听读思考: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牛顿说不出风车会转的道理,受到同学们嘲笑的?
三、 学习第一自然段,指名朗读,思考:
(1)第一段讲了什么?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牛顿特别喜欢做手工?
四、 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 自由小声朗读,思考:这两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 根据下列问题批画:
(1) 从哪些句子或词语可以看出牛顿喜欢风车、爱做风车?
(2) 牛顿的风车是怎样做出来的?
3 投影:
读下面的句子,理解带点词语的意思,再想想这些话说明什么?
他每天仔仔细细地看,几乎忘了回家,以后每天放学,他都要跑去看一阵子?
4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
学习围绕喜欢干什么,怎样喜欢的写一件事的方法。
五、 学习第四、五、六、七自然段。
1、 默读思考:同学牛顿的风车有哪些看法?卡特的意见对不对?讨论回答。
2、 找出牛顿神态变化的词语,并说说这些态变化的词语说明了什么?
3、 看书中插图,图上有几个人物?哪个是牛顿?哪个是卡特?说出道理?
4、 指名感情朗读课文。
5、 小风车被摔坏以后,牛顿为什么心里难受极了,但又没有注滴眼泪?
6、 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思考:牛顿是怎样发奋学习的?
六、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七、 分组讨论:你喜欢牛顿吗?为什么?
三、 齐读全文。
10做风车的故事
爱手工 做风车 议风车
(仔仔细细 几乎 每天 看一阵子) (得意发愣难受)
发
愤
学习不太好 刻苦钻研
习题:
一、用∨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ji( ) mo( ) shan( )
几乎 石磨 扇子
ji( ) mo( ) shan( )
二、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有一天,牛顿放学回家,看见村子旁边正在安装磨面的风车。他停下来( )地看,( )忘了回家,以后( )放学,他都要跑去看一阵子。
2、做风车的故事发生后,牛顿从此( ),渐渐地养成了( )的习惯.
3、牛顿( )值得我们学习。
【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设计方案11-08
设计方案(经典)10-05
【经典】设计方案10-06
[经典]设计方案09-16
(经典)设计方案10-07
(经典)设计方案09-01
(精选)设计方案09-10
设计方案[经典]09-12
设计方案【经典】09-30
设计方案[精选]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