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设计方案(荐)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能高效地开展,预先制定方案是必不可少的,方案的内容多是上级对下级或涉及面比较大的工作,一般都用带“文件头”形式下发。那么应当如何制定方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设计方案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设计方案 篇1
我们常说“幼儿园一日生活即学习”“幼儿园教育和保育不可分割”“学习、游戏、运动、生活不能过于割裂”,这些理念对于托班教育而言尤为重要。在学习和使用托班新教材《婴幼儿教养活动(试用本)》的过程中我发现,新教材不仅打破了以“小主题”呈现的方式,将生活、游戏、运动与学习有机融合,还充分贯彻了《上海市0~3岁婴幼儿教养方案》中提出的“教养融合——保育和教育紧密结合”的理念。
托班幼儿的发展特别快,在发展前期、中期和后期差异较为明显,新教材的活动编排顺应了托班幼儿发展的阶段性,即根据入园适应阶段、发展阶段和托幼衔接阶段进行编排。
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教养重点,如在入园适应阶段开展的活动以稳定情绪、愿意参加集体生活、培养生活习惯为主:在发展阶段结合幼儿的兴趣点开展更多的自主游戏;在托幼衔接阶段则根据幼儿的已有经验开展一些探索性活动,并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
入园适应阶段对于托班幼儿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在经过分离焦虑期后,幼儿能否在入园适应阶段初步稳定情绪并愿意参与集体活动,决定了幼儿接下来能否较好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与教师和同伴建立亲近的关系。我选择了新教材中入园适应期的“拍泡泡”活动,在对该活动进行设计和组织的过程中,我对新教材的特点以及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有了更深入的体会。
一、新教材体现了整合性和有效性
“拍泡泡”活动抓住了托班幼儿的兴趣点,因为五颜六色的肥皂泡泡是幼儿熟悉和喜爱的.,整个活动内容围绕着“泡泡”而展开,其中整合了关于动作控制、语言表达、比较大小和观察颜色等方面的学习内容。
当幼儿追逐着教师吹的泡泡在草地和山坡上奔跑时,当他们抡起手臂去抓拍泡泡时,大肌肉动作得到了锻炼;当他们看到教师的打泡泡枪可以变出那么多神奇的泡泡时,所有幼儿的探索欲望被激发了,大家都跃跃欲试,开始尝试着自己打泡泡,手部小肌肉的协调性由此得到发展;当幼儿跑累了随意地在草地上休息时,和教师说一说关于泡泡的事,念一念关于泡泡的儿歌,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新教材中有许多类似于“拍泡泡”的户外活动,这样的内容设置完全考虑到托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因为这一阶段的幼儿喜欢参与肢体活动,在户外开阔的自然环境里活动,那些分离焦虑严重的幼儿也变得开心起来,并乐于投入到活动中。
与相对封闭的教室相比,户外更自然、随意的环境能给幼儿带来安全感,在心理安全的状态下观察泡泡的变化给幼儿带来了种种新奇的体验,幼儿的观察、学习和互动也变得更有效。
二、新教材有利于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
新教材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开放性为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了可能,教师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不是被动的“执行者”,而是积极的“创造者”。在对新教材的活动内容进行重新设计和演绎的过程中,教师对于新教材内容的理解也逐渐加深。
“拍泡泡”原先的活动流程是将幼儿自己打泡泡的环节放置在最后,然而我在实践中发现,托班幼儿具有初步的自我表现意识,他们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他们并不满足于跟着教师一起追泡泡、拍泡泡,纷纷要求自己来打泡泡。面对幼儿积极投入活动的热情,此时让他们坐下来和教师开展认知泡泡的环节显然是不适宜的,于是我调整了活动流程,先满足幼儿自己探索的愿望,待他们充分体验到玩泡泡的乐趣后,最后再进一步开展认知活动,促进和提升幼儿的认知经验。这样的活动设计让幼儿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快乐和满足的情绪。
三、新教材促进了良好师幼关系的形成
托班幼儿在气质类型、情绪表现和认知能力等方面存在个体差异,设计活动内容时应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并考虑到个体的发展需求,开展活动过程中要更多关注幼儿的个体需要,不要有过多的集合或训诫,不要有过多的一致性行为,更不要有过多的无所事事的等待。因此,新教材建议插入式的小组活动更符合2~3岁幼儿“思维存在于动作之中”的年龄特点,这样不仅让每一个幼儿有更多机会直接与事物接触或在活动中获得认知学习,还能够让教师更细致地关注幼儿的学习过程,关注幼儿的群体和个别需要,从而给予最恰当的帮助,师幼互动会变得更有效,师幼关系会变得更和谐、更亲近。
在“拍泡泡”活动中,教师成为幼儿的“玩伴”,和幼儿一起体验追泡泡、拍泡泡和打泡泡的乐趣:同时教师也是“引导者”,观察幼儿的游戏表现,了解幼儿的游戏愿望,然后提供相应的支持。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幼儿全情投入,特别是个别从来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的幼儿也加入到了“拍泡泡”的游戏活动中,这对教师和幼儿来说都是一次难忘的体验。
当然,新教材体现出的“内容整合、活动独立”的课程理念,对于长期习惯于以“小主题”方式开展活动的教师来说是一次观念上的颠覆,需要一段适应时间,并相应进行调整。教师只有自己先理清思路、理解新教材,才能更好地实践新教材,甚至创造性地用好新教材。另外,开展新教材中的插入式小组活动还需要校园环境氛围、更多的硬件和软件等各方面的支持,只有这样才不至于使插入式小组活动流于形式,真正实现新教材的应有价值。
附:活动设计方案
托班入园适应期活动:拍泡泡
观察要点
观察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如何?是否能跟着教师一起念儿歌?在活动过程中每个幼儿的活动量如何?情绪状态又如何?
活动准备:人手一把小青蛙打泡泡枪。
活动过程
一、看泡泡
1.教师带领着幼儿来到户外宽敞的草地和小山坡区域,鼓励幼儿先在软软的草地上跑跑跳跳,在小山坡上爬爬滚滚(适应环境、舒展身体)。
2.教师出示小青蛙打泡泡枪,请幼儿猜猜是什么玩具,教师进行示范,打出许多泡泡(激发兴趣、引出活动)。
二、拍泡泡
1.师:泡泡飞呀飞,飞走了;宝宝追呀追,追上去,拍一拍。
2.教师连续打出泡泡,鼓励幼儿追泡泡、拍泡泡(教师尽量朝各个方向打泡泡,避免幼儿互相碰撞)。
3.师:宝宝追到泡泡了吗?拍到泡泡了吗?追到泡泡了,轻轻拍一下,泡泡不见了。
三、打泡泡
1.人手一把小青蛙打泡泡枪,让幼儿自己打泡泡,满足游戏愿望。
2.师:泡泡枪拿拿稳,先让小青蛙喝点“水”,大拇指和食指齐用力,泡泡出来啦(提示方法、积累经验)!
3.师:你的泡泡枪打出泡泡了吗?打出了什么样的泡泡呢?你打出来的泡泡飞到哪里去了?
四、说泡泡
1.师:宝宝跑累了,老师也跑累了,我们一起在草地上休息吧。你们说一说,老师打的泡泡哪个最大?哪个最小?哪个泡泡飞得高?泡泡碰到宝宝的小手会怎么样?太阳公公照一照,泡泡变成什么颜色了?
2.师:(和幼儿一起念儿歌)泡泡飞呀飞,宝宝追呀追;轻轻拍一下,泡泡不见了。
设计方案 篇2
一、体外预应力加固:
加固措施:通过体外预应力索施加反向荷载的方法对该桥进行加固,此外考虑箱梁两侧腹板出现大量的斜剪裂缝,为了约束斜裂缝进一步发展,加强对腹板混凝土的约束,增强腹板抗剪承载能力和刚度,采用腹板内侧粘贴钢板。预应力施工工艺1.锚固端部横梁与跨中转向横肋!墩顶导向槽的施工2.钢绞线下料与穿束3.钢绞线张拉4预紧5.高应力张拉6.压浆
缺点:
1.预应力的施工工艺,在钢绞线下料与穿束中粘接段段的长度和位置,新老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后加预应力对原预应力的影响,很难确定。
2.施加预应力索加固现在存在的问题:如合理的加固预应力筋的位置和数量后加固的预应力钢筋对已经存在的预应力钢筋的影响
3.体外预应力钢筋松弛、断筋等失效的现象也较为常见
二、体外预应力的加固另外的加强措施
1、弯曲加强
采用体外预应力加固法可提高结构构件的受弯承载力。预应力筋布置应符合优化布置原则,即加固筋外形与外荷载产生的弯矩图形相似。因此,加固梁式结构时,体外预应力筋多采用折线形连续筋,以充分发挥加固筋的抗拉强度。体外筋的灵活布置,可以有效地补强加固不同受力情况的简支梁和连续梁。若连续梁中仅有个别跨需要加固,则可采取在这些跨上单独布置预应力筋进行局部加固;若连续梁普遍较差,则可用各跨布置给予整体加固,若连续梁普遍较弱,但个别跨更弱,则可采取通长布置与局部布置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加固。
2、剪切加强
梁的剪切强度可通过外部加设扁钢!钢板和钢箍等方法来提高。扁钢通常箍在构件上用后张法拉紧并已开发了一种后张不锈钢钢箍的方法。后张法能使新材料平分恒载及活载,这样就能更有效地利用新增材料。提高剪切强度的另外一种方法为采用后张的附加预应力钢筋。预应力钢筋可以加在垂直和倾斜方向上,而且既可安装在梁腹板内,又可安装在箱内。施加预应力时应当小心谨慎,避免结构某些部分出现超限应力。若构件中存在裂缝,一个好的实施方法是在施加预应力之前,先在裂纹上注射环氧树脂。
三、粘贴碳纤维法与钢板粘贴
加强法基本原理是一致的,均是将其增强材料粘贴在混凝土结构的受拉边缘或薄弱部位,使之与结构形成整体,代替需增设的补强钢筋,提高梁的承载能力达到补强的目的。
粘贴碳纤维法
碳纤维加固桥梁构件的部位:用粘结材料将碳纤维材料有序地缠绕粘贴于构件表面,实现对构件变形的约束并因此提高构件的极限强度和承载能力。在桥梁加固运用中,可粘贴在混凝土梁的顶面或底板上,以提高混凝土梁的截面强度和刚度:也可粘贴在梁的腹板上,以提高其抗剪强度
具体的施工工艺:
1、处理结构混凝土表面,涂敷基底树脂并整平
2、涂刮整平胶并对其表面作砂光处理
3、滚刷粘结剂粘结碳纤维
4、对已贴的碳纤维作压面处理
5、表面整饰(如抹砂浆等)
粘贴钢板(碳纤维)法:(1)对结构抗弯和抗剪加固效果明显,但对结构静刚度影响不大(静刚度包括等直杆件扭转刚度、受弯梁的弯曲强度、薄板受弯曲载荷作用、薄壳变形计算)。(2)在借用桥面铺装层参与受力时,新老混凝土的可靠连接,始终存在问题如粘结剂的老化问题
此外粘贴钢板法存在以下自己特殊的缺点:(1),钢板面积大,刚度大,适型性差,很难与原结构紧密粘接,此外,自重很大,加上锈迹等原因,底、侧粘贴很易脱落(钢板易受腐蚀或脱落)(2)对于大跨度梁来说,钢板的重量可能太重粘贴碳纤维法存在以下自己特殊的缺点(1碳纤维的抗剪强度低,延展性又不好,所以,其受力的不均匀性必须充分注意(2)碳纤维用于桥梁加固,其老化问题不容忽视。
四、体系转换法:
是通过改变桥梁结构体系以减少梁内应力,提高承载能力的一种加固方法这是一种‘变被动加固为主动加固’的方法,该方法需要对原结构的现状进行仔细的调查,对其承载潜能进行正确评价,用周密、细致、可靠的汁算分析确定体系转换的方法和施工工艺流程,以达到加固修复病桥的目的。一般可通过简支梁下增一设支架或桥墩;或把简支梁与简支梁加以连接,使结构由简支变为连续等。
施工工艺:(1)揭开桥面铺装层。将梁顶保护层凿除。使主筋外露。沿梁顶增设纵向受力主筋,数量根据计算决定。
(2)浇注端头混凝土
(3)拆除或改变原有支座
(4)重新做好桥面铺装
该加固方法主要对于大、中简支梁桥的加固,将多跨简支梁的梁端连接起来,变为多跨连续梁,可以有效改善结构的受力状况,提高桥梁的`承载能力,但不适合连续刚构桥的后期加固。
五、桥面系减载。
对大跨度连续刚构而言,恒载在总重量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减小桥跨内桥面的恒载重量诸如变硷桥面铺装为沥青硷桥面铺装、变硷栏杆系为钢质栏杆系、减薄人行道铺装厚度等能有效地减小跨中的下挠量。
六、扩大或增加原结构构件截面,以提高原结构的强度和刚度;该方法虽然能提高结构承载力,但也会因而加大结构自重。
自重加大产生的内力增量会消抵部分或全部结构承载能力的提高。且新增结构面积或体外施加的预应力与原结构体的界面能否良好结合此外
(1)扩大或增加原结构构件截面,以提高原结构的强度和刚度;
(2)改变原结构的受力体系,使其减小受力;
(3)以新的结构代替旧的应力不够的结构这三种方法均不能用于大跨径连续刚构桥深固工程技术系统总结:增大截面、粘贴钢板(碳纤维)、体外预应力等加固方法都属于二次超静定受力结构。加固前原结构已经承受荷载(即第一次受力),特别是当承载能力不足时,加固前原结构的截面应力、应变水平一般都很高。新加固部分加固后并不立即承受荷载,而是在新荷载(即二次加载)下才开始受力。从而导致整个加固结构在其后的第二次受力过程中新加部分的应力、应变始终滞后于原结构的累计应力、应变,这决定了此时混凝土结构加固计算分析不能够完全按普通结构概念进行。加固结构的承载力与新旧两部分的应力差值或应变差值直接相关,与原结构的极限变形值有关,与两部分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有关。
设计方案 篇3
目的:⑴ 能根据自己的想象讲述简单的角色和情节。
⑵ 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性讲述的能力。
准备:图片一张、黑板架及磁性板、磁铁、小动物指偶。
过程:
1、出示图片,提出问题
⑴ 这是美丽的春天图,图上有什么?(太阳、云、树、草地)
⑵ 看着这张图可以讲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先讲图上有的东西,
然后再讲图上没有的`和自己想象出来的东西。
⑶ 教师示范讲述。
2、幼儿想象编故事
⑴ 边看图边思考(提示幼儿:想象屋子里、树下或草地上有一些什么动物,正在干什么?)
⑵ 请一幼儿讲述,可以和老师说的不同,但要有次序地说清楚。
⑶ 评价幼儿的讲述,启发幼儿大胆地展开想象。
⑷ 两人一组互相讲故事,教师巡回指导。
⑸ 请几名讲得较好的幼儿用小动物指偶边演边讲给大家听。
3、教师表扬敢于大胆想象进行讲述的幼儿,鼓励幼儿创造性的讲述。
4、活动延伸
⑴ 讲画贴在教室一角,幼儿可在游戏时间内自由地进行讲述。
⑵ 每位幼儿都可画一幅背景画,根据所讲的故事情节添画上动物与人物,带回家讲给父母听,并共同修改故事,把故事编得更好。
设计方案 篇4
①反复朗读,感知内容,体会美
②理清思路,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③联系实际,广泛阅读,开阔视野。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课前准备
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课前布置
学生去搜集关于春的诗文,以开阔视野,
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
○教学设计
整体感悟
①导入新课
(大屏幕出示春的六幅画面,打乱次序。)
屏幕上这一幅幅的画面,让我们在美丽的春光中陶醉,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动。春,会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春天是美丽的,当我们带着对美好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的时候,我们思想的河流会跳动出充满对生命热爱的美妙无比的浪花;我们感情的波澜也会在秀美迤逦的景色的云海中起伏飘荡。朱自清先生在散文《春》中所描绘的景物就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春》,了解感知作者是怎样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的。
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②感知内容
a.认知性朗读,读准字音,疏通字词,朗读中教师正音,学生圈点。
b.感知性朗读,朗读时记住课文内容,并将大屏幕上的画面按课文内容的顺序重新排列,从而理清文中的思路。
勾勒轮廓
春草图——草报春
春花图——花争春
盼春——绘春{春风图——风唱春}——颂春
春雨图——雨润春
迎春图——人迎春
研读与赏析
朱自清先生将自己的.感情融于景物中,在他的笔下,所有的景物——那小草,那春花,无不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以至于也撩拨起我们的喜爱之情。
①潜心精读:
[问题组]
a.你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
b.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赏析好词好句)
c、读一读,读出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体味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每组推举一人全班讨论发言。全班讨论回答,明确上述问题。
“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一题,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可以是一个词用得好,可以是一句话写得形象、生动。
[明确]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钻”字用得好,“钻”表现了生命力顽强,写出了春草而出的挤劲。“偷偷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这样写赋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识,富有情趣,惹人喜爱。“偷偷地”要轻读,将“钻”换成“长”或“蹿”就平淡了,既没有了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语言也不生动形象了。
“嫩嫩的,绿绿的”本该在“小草”的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放在句末,单独从句子中拿出来,主要是为了强调,突出了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使句子生动活泼,富有生气。读时第一个字重读,后两字要轻。将“嫩嫩的,绿绿的”放回原来应在的位置,作比较朗读,体味其不同的效果。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抚摸是一种温暖、亲切、慈爱、幸春天是福,含有深情的感觉。
课文最后三段的三个比喻句,总写春天的新、美、力。春天是新的,她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是美的,她活泼生动;春天是健壮的,她充满了力量。
“盼望着,盼望着”——期待春天的心情多么殷切。东风来了——报告春天的消息。春天的脚步近了——赋予春以人的动作,表现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
春风是无形的,是难以描绘的。作者娴熟地从触觉、听觉、嗅觉的角度,把无形、无味、五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
学生还可以找出多处去理解、品味、鉴赏、朗读。
[教师小结]
在理清了的思路之后,同学们针对自己喜爱的图画,抓住重点的字词句,仔细品味、赏析,真正体味到了《春》一文准确生动、朴实鲜活、异常精美的语言。开头写盼春,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终于拟人,体现了结构的美妙和严谨。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表现出作者向往春天、热爱生活、充满希望的真情实感,是不可多得的美文。让我们追随着作者的思路,感受作者的感情脉搏,调集起我们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去朗读全文。
②声情并茂地朗读,体会作品的意境、风格,读出对春天的由衷的赞美,可以小组展开朗读竞赛,学生可以互评。看画面朗读,背诵。
体验与反思
①质疑交流
阅读了本文,你的感受是什么?
面对着这大好春色,你准备做些什么?
你还有哪些问题没解决?
学生讨论后,可以向老师质疑,可以向同学提问,以形成对的进一步学习与探讨。
[明确]作者笔下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如同一幅幅细致的工笔画,侧重描绘的是自然界之春;而迎春图则是集中笔墨描绘了人勤春早之春。作者像是一位丹青高手,通过细致观察,用心灵,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了春天的各种景物,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结尾以三个形象的比喻,进一步揭示了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
②拓展延伸
有人说:“春天是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春天是个美丽活泼的仙子”……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同学们可将自己搜集的关于春的诗文互相交流。
[作业]
《我看秋天》,仿照《春》写一篇,字数不限。
整理所收集的关于春的诗文。
(注:此教案的课时可以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一课时或两课时。)
【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设计方案08-16
设计方案[精选]10-01
(经典)设计方案10-07
【经典】设计方案10-06
设计方案(经典)10-05
(经典)设计方案09-01
[精选]设计方案10-22
【精选】设计方案10-24
设计方案11-08
(精选)设计方案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