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设计方案4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能无误进行,时常需要预先开展方案准备工作,方案是解决一个问题或者一项工程,一个课题的详细过程。我们应该怎么制定方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设计方案4篇,欢迎大家分享。
设计方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公民。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典型案例和启发式教学法,让学生自己举例,用具体、生动的事例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尊重规则,尊重法律。
3、知识与能力:
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二、课程标准
本课依据课程标准第一部分“成长中的我”中“学法用法”部分:“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理解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懂得法律通过规定权利与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
三、教材分析
本框共安排两目内容:第一目“我们身边的规则”和第二目“生活离不开法律”。
第一 目“我们身边的规则” 首先通过漫画的形式,采用对比的方式说明了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这是本框的重点之一。接着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规则,从而认识规则,感悟规则的重要性。其次,教材说明在生活中调节我们行为的规则有很多种,列举了道德、纪律、规章等,并说明法律是特殊的规则。再次,教材分析了法律作为特殊的社会行为规范所具有的三个最显著的特征,使学生进一步感悟生活中处处有规则,生活离不开规则,进一步区分法律与道德、纪律的不同。
第二目“生活离不开法律” 重点分析了法律具有规范和保护的作用。教材通过舞迷夫妇受到执法部门警告的事例与漫画切入,引出了法律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教材又设计了两个情景对法律的保护作用作用进行了具体说明。
四、学情分析
一是针对学生对“规矩”、“法律”的认识和态度上的偏差。青春期的学生,开始有主见,但往往又很片面,往往只看到“规矩”、“法律”约束自己的一面,不能认识到“规矩”、“法律”是正常秩序和自由的必要条件,对“规矩”、“法律”产生反感,从而不能自觉遵守“规矩”、“法律”,这不利于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二是针对青少年学生法制观念尚未牢固树立的实际情况。一方面,青少年学生情绪不稳定,做事易冲动。另一方面,他们往往又对法律、犯罪等内容了解不多,法制观念淡漠,如不受到相关的法制教育,极易造成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三是针对青少年学生易受环境影响等心理特点及由此产生的某些不良行为。青少年学生易受环境的影响,想表现自己,又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经常会不拘“小节”,出现“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极易产生某些不良行为,如不及时提高认识,进行纠正,便会滑向严重不良行为的范围乃至发生犯罪行为。
五、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规则的分类;法律的三大特征;法律的作用
2 、教学难点:法律的三大特征
六、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七、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略
九、板书设计
十、教学反思
《走进法律》是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第一框中的内容,安排一课时。
从教材来看,《走进法律》这一课是学生结束思品课的道德部分的内容,进入法律部分学习的第一课。从内容和难度来说,都比较适中。因为法律部分需要准确识记的知识点会进一步增多,内容的变化就需要学生调整学习思路。这一框共安排了两目内容:第一目“身边的规则”;第二目“生活离不开规则”。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四个问题: 1 、为什么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2 、我身边都有哪几类规则? 3 、法律的特征是什么? 4 、法律的作用是什么? 其中,法律的三个特征和两个作用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从学生来看, 一是针对学生对“ 规矩” 、“ 法律” 的认识和态度上的偏差。青春期的学生,开始有主见,但往往又很片面,往往只看到“ 规矩” 、“ 法律” 约束自己的一面,不能认识到“ 规矩” 、“ 法律” 是正常秩序和自由的必要条件,对“ 规矩” 、“ 法律” 产生反感,从而不能自觉遵守“ 规矩” 、“ 法律” ,这不利于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二是针对青少年学生法制观念尚未牢固树立的实际情况,青少年学生情绪不稳定,做事易冲动,他们往往又对法律、犯罪等内容了解不多,法制观念淡漠,如不受到相关的法制教育,极易造成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这些都需要在教学上中对学生的错误观念加以引导,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
从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看。本课依据的'是课程标准第一部分“ 成长中的我” 中“ 学法用法” 部分:“ 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理解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懂得法律通过规定权利与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
根据对课程标准的解读和对教材、学情分析,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
1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公民。
2 、能力目标: 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逐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3 、知识目标: 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则。
因为学生之前一直进行着法律部分的学习,接触的感性材料比较多,而法律部分的抽象理解内容对初一学生的思维水平来说还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我把教学的重难点确定为:法律的特征和作用。
为了在一课时内有效完成教学任务,我对教学内容做了整合,教学思路大致如下:
第一目“身边的规则”。 本目从学生身边熟悉的规则引入,分析了法律的特征,重在培养学生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
其一,播放公益广告,引导学生思考公益广告带给他们的启示,进而顺着视频的铺垫进一步设问:如果没有交通规则或者大家都不遵守交通规则会发生什么情况?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结论: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其二,通过让学生小组讨论和抢答竞赛的形式,列举身边的规则,根据学生列举的规则,师生共同归纳得出身边的规则主要分为纪律规章、道德规范和法律三类,教师对每一类规则进行简单的讲解。
其三,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守则、社会道德和国家法律的对比表格,进一步区分法律与道德、纪律的不同。结合实例,我重点分析了法律所谓特殊的社会行为规范所具有的三个特征,帮助学生理解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规则。
第二目“生活离不开规则”。 本目重点分析了法律具有规范和保护的作用。
其一,说明了法律对人们的行为有规范作用。教材通过“噪音扰民,向谁求助”这个案例 引出了法律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然后具体说明了法律是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的,表现在法律规定了我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和应当做什么。
其二,法律具有保护作用。依然结合“噪音扰民,向谁求助”案例,说明法律 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其中特别强调了保护与青少年学生息息相关的四部法律,引导学生体会国家和社会对他们的特殊关怀和爱护,从而由学生自我感悟得出:要做知法、守法、爱法的好公民。
根据上课的实际情况来看和其他听课教师的反映,我把这节课的优点总结如下:
1、材料的选取相对比较典型也比较贴近学生。这样既能很好地辅助说明教材中的内容,有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有话可说;
2、有意识地突出了学生的主题地位,尽可能地调动了全班同学参与课堂,学生参与度比较高。
当然,课堂教学也存在这不少遗憾,例如:
1 、这节课开篇一直在讲规则,但是对于“什么是规则”,却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总结;
2 、法律的保护作用没有特别详细地展开,没有和规范作用加以区分,显得课堂虎头蛇尾;
3 、结尾处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定位只是由我自己提了一下,没有升华到位,应当是教师引导,由学生自己总结得出;
4 、PPT 播放中还存在一些技术瑕疵,需要进一步优化。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继续改进上述问题,不断完善我的教学!
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结合图形准确地辨认对顶角、邻补角;理解对顶角、邻补角性质并会利用其进行简单说理及有关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猜想、验证、推理、交流等探究活动,让学生从中获得对顶角相等的结论,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体验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成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数学,学好有价值的数学。
教学重点: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的性质。
教学难点:对对顶角相等性质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方法:探究、启发教学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一把剪刀、一块布片、两根相交的木条(相交线模型)、三角板、量角器、白纸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用多媒体演示图片:图片略。
老师提问:这是合肥市金寨路高架桥,同学们知道这是哪段吗?
学生(异口同声):知道,这是我们学校附近的高架桥。
老师:对,同学们注意到十字形路口了吗?它犹如两根相交的木条(出示事先准备好的相交线模型,要求学生用两支笔代替木条与老师一起演示)。若把两根木条想像成两条直线,则此模型可看作两条直线相交,两条直线相交时能形成哪些角呢?这些角又有什么特征呢?(问而不答,为下面的学习作铺垫)。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10.1相交线中的角(课件显示课题)。
二、互动探究,研究课题。
首先请同学们观察电影片段(多媒体播放):几位老奶奶正在用剪刀为部队加工布鞋的劳动场景。(老师解说)看,这些老奶奶正是用这样的剪刀在为我们的军人服务,为国家作出一点儿贡献。出示一把剪刀和一块布片,演示剪布过程。让学生观察,然后显示大屏幕上的第1个问题。
问题1: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引发了什么变化?从而使什么也发生变化?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交流。然后老师启发学生:握紧把手时,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刃之间的角相应变小;如果改变用力方向,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大,剪刀刃之间的角也相应变大。若把剪刀的构造看作两条相交的直线,以上就关系到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问题。我们可把剪刀张开时的情境抽象为几何图形:两条相交的直线。老师在黑板上画出图形,学生在草稿纸上画出图形,如图1示。再次出示相交线模型,让一根木条不动,转动另一根,使木条的位置不断变化。让学生仔细观察图1和模型,然后显示大屏幕上的问题2。
问题2:AOC与BOD的位置和大小始终保持怎样的关系?
在图1中,我们可以观察到:AOC与BOD、AOD与BOC是相对的角。还有AOD与AOC从位置来说是相邻的,图中还有哪些相邻角呢?这些相对角与相邻角分别有哪些特点呢?先小组讨论(以同桌的两个同学为一组),再在全班交流小组观点。小组中的两个成员一个留在原位,接受其他小组成员的采访,另一个出去采访其他小组,搜集观点。老师也走进学生中间,倾听学生的心声。然后老师对同学们在合作交流中的表现和讨论结果作积极的评价。最后小结同学们的讨论结果,从而给出对顶角和邻补角定义:如图1,直线AB与CD相交于点O,AOC与BOD有公共顶点O,并且它们的两边分别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而AOD与AOC有公共顶点O,并且它们有一条公共边OA,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课件显示定义)。对顶角与邻补角都是成对出现的,它们互为对顶角或邻补角,如AOC是BOD的对顶角,同时,BOD是AOC的`对顶角,也常说AOC和BOD是对顶角.识别对顶角要三看:一看是不是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对顶角与相交线是相依为命的,哪里有相交直线,哪里就有对顶角,反过来,哪里有对顶角,哪里就有相交线;二看是不是有公共顶点;三看是不是没有公共边.三者缺一不可。让同学们观察黑板上所画的图形,指出图中还有哪些对顶角和邻补角?老师找几个学生分别回答。然后显示大屏幕上的问题3。
问题3:从数量角度来说,邻补角是互补的,那么对顶角又怎样呢?
学生活动:全班按前后两排每4个同学为一组,分成15组,根据草稿纸上画的图形猜想出对顶角的关系,再研究如何验证自己的猜想,与小组同学一起讨论。
教师活动: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畅所欲言,接着每组派出一个代表发言。最后老师评价同学们的观点并作补充:对顶角和邻补角一样,都是同一图形中两个角之间的一种位置关系。
经过一番讨论,同学们大胆猜想了互为对顶角的两个角是相等的,并用了不同的方法进行验证,如:有的小组用推理论证法来验证,因为AOD与AOC、AOD与BOD是邻补角,根据同角的补角相等的性质可知AOC=还有的小组想出了用量角器度量法,通过度量一对对顶角,比较大小可得对顶角相等。此外,有没有别的方法呢?与学生一起,拿出一张白纸,画两条相交的直线,示意用叠合法来验证同学们的猜想,学生恍然大悟。小结三种验证方法后,于是得到:对顶角相等(课件动画显示结论,突出了重点)。
最后让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吧:以同桌的两个同学为一组,其中一个同学伸出两支胳膊,使其交叉,可以看作两条直线相交。另一个同学指出两支胳膊相交所形成的角中有哪些是对顶角?哪些是邻补角?然后互相对调再完成一次。
三、强化训练,巩固课题。
1、讨论题:(课件显示)
⑴列举几个生活中包含对顶角和邻补角的例子。
⑵让学生在草稿纸上画图,三条直线a、b、c相交于点O,讨论该图形中有哪些对顶角和邻补角?
2、抢答题:(用大屏幕逐个显示题目,让学生快速抢答,先回答正确的学生奖励一个练习本)。
①判断:⑴有公共顶点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⑵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⑶对顶角必相等;
⑷不是对顶角的两个角不相等;
⑸有公共顶点,且方向相反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⑹有公共顶点,且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⑺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是对顶角;
⑻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且有公共顶点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⑼有公共顶点且和为180的两个角为邻补角
⑽有公共顶点、有一条公共边且互补的两个角为邻补角。
②选择:如图4,三条直线AB、CD、EF交于一点O,则EOC+BOF+AOD=()
③探索:(课件显示)图中,1和2是对顶角吗?为什么?
3、解答题(课件显示):如图3,两条直线AB、CD相交于O点,已知AOC=35,求AOD和BOD的度数。
四、总结反思。
通过相交线中的角的学习,你掌握了对顶角和邻补角的定义了吗?你能口述二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你知道对顶角和邻补角又有什么性质吗?这节课你都参与了哪些活动?有新的发现和启发吗?
五、作业布置。(课件显示题目)
1、先阅读第十章第一节内容,然后做第一节课后练习。
2、基础较好的学生另外完成课本第114页思考题。
3、以我谈对顶角与邻补角为题,写一篇100至1000字左右的短文,体裁不限,你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把它写成说明文、散文或诗歌。
设计方案 篇3
活动主题:独一无二
活动目标:
1. 引导学生提高对自己身高、长相、体型等外在特征的了解。
2. 促进学生自我概念的形成。
3. 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个体。
重点、难点:
孩子们画完自画像以后,对自己的身体部位的描述,以及讨论与分享环节后生成的内容是本堂心理班会课的重点和难点。
课前准备:
教师事先准备与学生人数相匹配的海报纸(尺寸大约为: 60cm*90cm)和水彩笔。
适用年级:本活动适用于小学生以及初中生。
课时:1课时
活动过程:
1. 场地布置
所有的学生围坐成一个圆圈。教师从学生中找出一个志愿者站到圆圈的中间,把他的椅子撤到圆圈之外,让椅子的数目比学生的数目少一个。
2. 暖身与分组
活动开始时,教师喊:“大风吹”。
学生问:“吹什么?”
接着教师喊:“吹所有xx的人!”(xx表示具有某一特征的人,比如:穿白毛衣的人)
这时所有xx的`人都要立刻站起来迅速跑动去找另外一个新的位置坐下来,不能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不动。同时,志愿者也必须找到一个位置坐下来。
速度最慢的那个人将会没有位置可以坐,他将受到小小的惩罚。
3. 教师引入
“世界是美好的,不仅是因为有灿烂的阳光、湛蓝的海水、翠绿的树木,还因为这个世界有我们每一个人。我们可以画出我们看到的每一件美丽的事物,那么,现在让我们来做一个活动,给自己画一张自画像,画出你眼中的自己。”
4. 活动实施
指导学生两人一组,互相帮助完成“自画像”:先在地上铺开一张海报纸,让其中一名同学平躺在海报纸的上面,舒展开身体,由另一名同学用笔沿着他的身体勾画出他上半身的大致的轮廓;然后,换另一张海报纸,由前一位同学帮后一位同学画出轮廓。教师提醒学生在画轮廓时应小心,不要画到他人的衣服上。
然后,每个学生分别在自己的轮廓里完成“我的自画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上五官、衣服、头饰等等。
等学生完成“自画像”后,引导学生在还报纸的空白区域写出对自己身体部位的描述。使用下面的句型:
我喜欢我的__________, 因为它_____________。
5. 讨论与分享
学生填写完学生单之后,教师随机选取学生,或让学生自愿把自己填个写的内容介绍给大家。介绍时教师应提醒学生面朝大家介绍。引导学生要充分认识自己的身体,学会发现自己身体的特点,并喜爱自己与他人不同的独特的身体。
6. 延伸部分:寻找我的小天使
让学生寻找自己身边的“小天使”,引导学生学习在团队中的人际付出与收获;引导学生对其他成员产生积极期待,形成良好团队气氛;帮助学生做好结束准备,进行彼此致谢。
活动感受:
1.“我”是每个人成为独特个体的开始。“我”在人际关系当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自我接纳,是指一个人从了解自我、正确地评价自我进而到能够肯定自我、接纳自我的过程。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不同的,一个能够自我接纳的人是可以接受自我的独特方面。
2.在团体训练中,学生们第一次认真的审视自己,正视自己的身高、身高、体型都外在的特征。学生们充分的认识了自己的身体,学会了发现自身的优点,并喜爱自己与他人不同的独特的身体。
设计方案 篇4
一、指导思想
为加强学校学生安全管理,进一步推进班级安全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充分发挥班主任在管理上的责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工作价值,推动良好班集体的建设,全面落实我校各项安全管理制度,鼓励先进,特制定本考核方案。
二、考核等次
根据班级安全工作实绩,考核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五个等次。
三、考核原则
1、采用百分制记分法:优秀:综合得分须满90分(含90分);良好:综合得分须满85分(含85分);合格:综合得分在65--84分之间;基本合格:综合得分在60--64分之间;不合格:综合得分在60分以下。
2、各等次名额保持合理比例:班主任优秀比例占班主任总人数的20%—25%;良好比例占班主任总人数的30%—35%。
科任老师由于安全管理工作相对较轻,因此优秀与良好比例亦相应有所减少,优秀占全部科任教师的.10%—15%;良好占全部科任教师的15%—20%。
3、实行一票否决制:在评估当学期,班主任或科任教师若出现以下情况者,取消班级安全评估资格,视作不合格。
(1)有体罚、变相体罚学生,造成恶劣影响或被上访至教育局以上主管部门的。
(2)因教育、保护、管理不当等原因,造成重大伤害事故,或事后处理不利,给学校声誉造成不良影响的。
(3)学校布置的班会课主观不上,造成班风、学生行为规范等方面较原有基础明显下降,或造成其它安全事故的。
4、班级安全考核定为“基本合格”并限期作出整改,整改不力的视为“不合格”。
5、班级安全考核结果作为今后提高教师待遇,拉开福利差距,评选各级各类德育先进个人的依据。
四、等次条件
1、合格:班主任能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并结合本班实际情况开展各种安全宣教和行为纠错工作。学生行为无严重违反校规校纪情况,懂得基本的安全自我保护常识。学校布置的各项安全工作能按时完成,班级学生无重大安全事故发生,班主任安全工作基本令人满意。科任教师课堂秩序井然,无安全事故发生,对学生中出现的安全隐患能及时上报或处理。
2、良好:班主任经常性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作用明显,能及时发现本班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并作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学生行为无违反校规校纪情况,具有基本的自我安全管理能力。学校布置的各项安全工作能较好完成,班级学生无一例安全事故发生,班主任安全工作颇为扎实,学校和家长比较满意。科任教师课堂秩序良好,对学生因生病或其它原因而造成的安全隐患能及时正确处理或上报班主任,能协助班主任组织好本班学生参与学校活动。
3、优秀:班主任教育作用显著,能结合本班学生思想行为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宣教工作,学生举止文明、严守规章,具有较强的自我安全管理能力。学校布置的各项安全工作能出色完成,班级学生无安全事故发生,班主任工作极为扎实,深受学校和家长普遍赞誉。科任教师能结合所教学科进行安全教育,课堂秩序良好,能主动协助好班主任组织本班学生参与学校活动,对学生上报的本班安全情况不推诿,不迟误,及时正确处理。
五、考核内容
(一)、师德师风(40分)
1、禁止体罚、惩罚和侮辱学生。 10分
2、禁止上课迟到、旷到、早退。 10分
3、禁止酒后上课。 5分
4、热爱学生、关爱特殊学生。 5分
5、语言得体,引导正确。 5分
6、带队出退操、放学监管得力。 5分
(二)、安全教育(36分)
1、根据学校工作布置上好安全教育课。 10分
2、经常性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学生行为规范。 5分
3、认真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的每次安全教育活动,监管有力。6分
4、经常与家长沟通,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5分
5、班级内无重大安全事故发生。 10分
(三)、学生行为(18分)
1、无早到、早退现象。 2分
2、无带零食进教室现象。 3分
3、不带凶器或甚至危险玩具进校园。 3分
4、不在台阶走廊追闹嬉耍。 2分
5、不爬围墙。 2分
6、不玩弄校园电器开关。 3分
7、不吵闹打架。 3分
六、考核方法及程序
1、考核方法
(1)班级安全工作考核以一学期为准,由考核对象(班主任、科任教师)自评,学校综合评定(每学期结束)组成。
(2)综合评定包括政教处初评,家长问卷、学生问卷、科任教师问卷,校委会终审。
2、考核程序:
(1)考核对象自评。
(2)学校综合评定。
【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设计方案08-16
设计方案[精选]10-01
(经典)设计方案10-07
【经典】设计方案10-06
设计方案(经典)10-05
(经典)设计方案09-01
[精选]设计方案10-22
【精选】设计方案10-24
设计方案11-08
(精选)设计方案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