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中国古代服装礼仪
中国古代服装礼仪1
上古时期,我们的祖先从最初的采集、渔猎经济发展到畜牧、农业、手工业经济阶段,社会生产不断活跃,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丰富。
最初,人们还不知道如何穿戴,只是靠自己身上所长的毛来蔽体保暖。后来,才慢慢懂得用树叶和兽皮来遮蔽自己光赤的肉体。在北京周口店发掘的山顶洞人化石中,发现了一枚骨针,证明早在几万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已初步掌握缝纫技术了。人们将猎取到的野兽皮毛剥下,然后根据需要,拼合缝制成各种衣服,以掩蔽自己的身体和防御严寒的侵袭。
当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公社达到了繁荣的阶段,出现了原始的农业,开始了植物的栽培,经过长期的劳动实践,人们已发明了用纺轮捻线,用简单的织布机织麻布,用骨针缝制衣服,用竹、苇编织席子。根据史籍的记载,在伏羲、皇帝、尧舜时代,就已经有一套冠服制度了。《禹贡》记载,我国古代行政区域划为九州,各州都把当地的物产作为贡赋上缴,扬州地区上贡的丝织品称为"织贝","贝"是一种锦的名称,是在织成之前先染成色丝,再按"贝"的色彩花纹织成美丽的锦帛。可见,人们的衣着已由"衣皮韦"进化到染五彩织成锦帛做衣裳。
上古先民们创造的上古服饰文化和博大精深的中国服饰文化相比,虽然只是沧海一粟,但它的地位却是不容忽视的,因为它是中国服饰文化的初兴。
商朝服饰
商代服饰不论尊卑和男女都是采用上下两段的形制,上着衣,下穿裳,后世称服装为"衣裳",便是源自于此。其服饰的腰身和衣袖基本上设计为紧窄的样式,长度齐膝,便于活动。古代华夏族上衣下裳,束发右衽的装束特点,就是在商代形成的。
商朝服饰具有严格的等级制度,比较高级的染织品、刺绣品及装饰品都由奴隶主阶级享用,而底层的民众只能穿麻布以及与麻布同类的葛布制成的编织物。据研究表明,商代高级权贵的服饰通常是上身穿短衣,交领右衽,衣长及臀,袖长及腕,袖口窄小,下身穿带褶短裙,腰间束有宽带,裹腿;脚上穿翘尖鞋。贵族妇女则上身穿长及足踝的大衣,交领,长袖,腰间束宽带和蔽膝,蔽膝呈上窄下宽状,脚上穿履,头戴圆箍形冠卷。但是商代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对比较低下,当时民风淳朴,总的来说,商朝服饰还是以朴素为主。即便是贵族男女,在穿着上也是比较节俭的。
商朝服饰的颜色差异也是极为明显的,这是由于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的不同所造成的。贵族的礼服,上衣多采用青、赤、黄等纯正之色,下裳多用间色,如缁、赭、绿等经过数次浸染的颜色,并且衣领,衣袖处还有镶边,日常家居则常穿缟衣,绿衣和缁衣。平民百姓的衣服就没有这么丰富多彩了。
商代男子以梳辫为主。这个时期男子发辫式样较多:有总发至顶,编成一条辫子,然后垂至脑后的;有左右两侧梳辫,辫梢卷曲,下垂至肩的;也有将头发编成辫子,盘梳于顶的。除辫发外,当时男子还以冠、巾为尚,当时流行的扎发式样就是将头巾卷成长条,绕额一周,再束在头上,犹如头箍一样,在冬季为了防寒还是会戴厚实的皮帽子。
商代妇女的发式与男子大体相似,其辫发式样,大多卷曲垂肩。头上也套有帽箍式的冠巾。有的妇女梳顶心髻,上面横贯一枝骨簪,有的则在头顶两旁斜插两枝顶端带小鸟形的玉簪。大姑娘则梳辫子,小孩子梳两个小丫角。
商代服饰中男女贵族身上还有佩玉的习惯,统治者甚至制定了一整套的玉佩制度,用以区别阶级和等级。商人玉佩的形式,一般是把玉雕琢成各种小动物形象,最常见的是一种玉鱼。
周朝服饰
周朝纺织印染业有了很大的发展,西周时纺织已是社会生产的'主要形式。时至东周时期,各诸侯国更是鼓励发展蚕桑和丝绸的生产,加上铁器的推广使用促进了手工业机具的不断革新,丝绸的品种更加丰富多样,成为中国丝绸史上的重要发展时期。纺织品质量的提高和品种的增多为周朝服饰制度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周朝以封建制度建国,以严密的阶级制度来巩固帝国,制定了一套非常详尽周密的礼仪规范社会,安定天下。服装作为每个人阶级的标志,成为了立政的基础之一,规定是非常严格的。其服饰有祭服、朝服、田猎服、凶服、兵服及常服等。
周朝服饰大致沿袭商代服制而略有变化。上衣下裳,样式比商代略为宽松。衣袖有大小两种样式,领子通用交领右衽。不使用钮扣,一般腰间系带。衣用正色,裳用间色。周朝朝服天子上白衣,诸侯上玄衣,大夫和士同诸侯。天子、诸侯均朱裳,大夫素裳,上士玄裳,中士黄裳,下士杂裳。
周朝巾帽的形式比商朝丰富,除帽箍外,还有平形、尖形、月牙形等巾帽形状。低平的巾帽多是普通人使用;高尖的则多为贵族阶层使用。
周朝妇女服饰由于阶层的不同也各有差异。后妃有六服:袆衣、揄狄、阙狄、鞠衣、展衣、缘衣。它们的材料及样式差别不大,但颜色与纹样却各不相同。周朝一般妇女的服饰多为上衣作不规则云纹绣,边加深色宽缘,腰间束系织物大带,发髻向后倾。小女孩多梳双辫,衣长及膝,腰带间系杂佩。
中国古代服装礼仪2
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逐步形成了带有标志性的服装,这就奠定了职业装的基本风格。古代帝王冕旒、九品顶戴,以至各级衙门里的衙役装,甚至于儒生的`长衫、武将的铠甲、兵士的统一着装,都应属于职业装范畴之内。因此文士儒生被称作“青衿”,兵士被称为“甲士”,都与服装有关,可见服装早已成为某种职业人士的代表或标志。
在中国汉代,就有以服饰来标明职业的明确记载,《后汉书·舆服志》中写道:“倘书帻收,方三寸,名日纳言,示以忠正,显近职也。”这已直接说明了服饰与职业的关系。
中国宋代城镇经济的飞速发展,职业装突出显示出服饰社会化的必要性,因此得以逐渐趋于定型化。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写:“其卖药卖卦,皆具冠带。至于乞丐者,亦有规格,稍似懈怠,众所不容。”这种社会对于职业装的无形制约,实际上是社会文明的表现。随着明清商业资本的发达,商人的形象已逐渐定型化,如青布帽衬、黑布马褂、灰布长袍,见人垂手低头而立,不如此便被社会上认为不规矩。
【中国古代服装礼仪】相关文章:
中国古代餐饮礼仪04-27
服装的礼仪05-22
服装的礼仪07-22
服装的礼仪03-21
服装礼仪-个人礼仪07-04
中国古代着装礼仪文化07-02
中国古代礼仪小故事07-03
中国古代餐桌礼仪文化10-18
法国服装礼仪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