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艺术》读后感

时间:2023-11-09 07:06:47 艺术 我要投稿

《爱的艺术》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爱的艺术》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爱的艺术》读后感

《爱的艺术》读后感1

  这一周读弗洛姆《爱的艺术》,这是一本教人怎样学会爱的书,我想我们不应该仅仅是把这种“爱”理解为爱情,它是包涵更广博的爱,是一种能力的体现亦是一门艺术。在这里爱并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那么简单。正如作者在序言中说的那样,这本书要说服读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的不到满足。在弗洛姆眼中,爱是一种能力,然后是一门艺术,并不是人人都懂的并不是人人都拥有。

  我们先来看一下本书开篇引的巴拉塞尔士的诗:“一无所知的人什么都不爱。一无所能的人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懂的人是毫无价值的。但是懂的很多的人,却能爱,有见识,有眼光……对一件事了解的越深,爱的程度也越深。如果有人以为,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对葡萄就一无所知。”我们应该去认识爱,懂的爱,了解爱,之后我们才能真正拥有爱的能力,享有爱的艺术,而不是在爱之外,却以为自己深谙此道。无知总使我们欺骗自己却并不知道被自己欺骗了。

  第一章内容很少,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把它当做序言之后的序言来看,这里弗洛姆先谈了世俗人理解的爱,他告诉我们这些根本算不上是爱,只是一种交易。无疑现实中到处充斥着这种爱,让人感到绝望,人们就这样毫无知觉的生活在这种虚假和欺骗中,把这种虚假的'爱当做此生的追求,那是可悲的,自以为是的人是可悲的,了解了这种可悲却无法挣脱的人亦是可悲的。下面让我们跟着弗洛姆一起看看存在于世俗人中的爱吧。

  弗洛姆说,“大多数人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确实如此在生活中我们大多人都持有这种观点,所以我们努力取悦对方甚至是迎合世俗以求的被爱,什么样的人是值的被爱的,我们便努力的成为什么的人来赢的人心,显然在今天物质上的优越是一种,外表的美丽帅气是一种,当然相比之下绝对是前一种更实用。人们不再考虑自己有没有爱的能力,而是考虑自己是否拥有被爱的条件,这些无关紧要的条件成了核心,不能不说这是人的爱的能力的一种丧失。

  第二中情况是,弗洛姆说,人们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他们认为爱本身十分简单,困难在于找到爱的对象或被爱的对象。同这一因素紧密相关的是当代文化的特点。我们的全部文化是以购买以及互利互换的观念为基础。人与人之间的爱情关系也遵循同控制商品和劳动力市场一样的基本原则。

  对于弗洛姆所揭示的世俗中的爱的形式及虚假,我们一眼便能看出来确实如此,我们眼中的爱就在以这种形式而存在,正在被如此左右着,它就如同一种实实在在的交易,这种交易讲究等价值即所谓的门当户对,这一思想深入人心,继而是各种世俗的约定,世俗的价值亦是爱中用来交换的本钱。爱被如此层层包围着,完全被遮蔽了它的本质,在这样的背景下是无法谈论爱的。

  弗洛姆说,产生在爱情这件事上一无可学这一看法的第三个错误是人们不了解“堕入情网”同“持久的爱”这两者的区别。人们往往把这种如痴如醉的入迷,疯狂的爱恋看作是强烈爱情的表现,而实际上这只是证明了这些男女过去式多么寂寞。

  弗洛姆的这段话是很值的品味的,如此三则错误,他把世俗的爱几乎全部否定了,就连我们看似稍微入行一点的第三中爱也一并在内,那只是堕入情网与持久的爱根本不是一回事。如此为我们清零,那么学习爱就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了。懂的很多的人是能爱的,对一件事了解的越深,爱的程度也越深。这便是学习爱的准则。如果你选择无知,那么你离爱永远都会是那么的远。

  最后弗洛姆从整体上对本书所要阐述的内容做了一个说明,这也是我们学会爱这门艺术必然要经过的两步骤:一是掌握理论,二是掌握实践,如果还有三的话就是把成为大师看的高于一切,这就涉及到追求卓越的心了。这似乎也是学习任何一门艺术必要经过的步骤。

《爱的艺术》读后感2

  “靖哥哥,我死后你要答应我三件事:一,我允许你为我难过一阵子,但不允许你永远为我难过;二,我允许你再找一个妻子,但她必须是华筝,因为她真心爱你;三,我允许你来拜祭我,但不能带着华筝来,因为我毕竟还是很小气。”

  我曾经坚定的觉得,爱情,所有人生而有之,是人的本能,不需要去学习。世界上最扯淡的事儿就是两个相爱的人不能够走到一起。后来我看了哲学家弗洛姆的《爱的艺术》,这种书说实在的实在没有武侠小说好看,又深奥又冗长,通篇理论不见故事,没丝毫的趣味可言。我一开始就是这样觉得的。看了两遍,书不算长,算封皮200页而已,但是读过之后,确实令人震撼,令人思考,爱,真的简单吗?真的复杂吗?

  “爱情,不是一种与人成熟程度无关的,只需投入身心的感情”,弗洛姆在书的开头就这样告诉我们,我自己有很深的体会。异地恋,一千二百多公里,我曾经是个浪荡少年郎,很多人喜欢也很多情。一开始所有人都不支持,都觉得大学刚刚开始,你就放弃身边的所有绘声绘色鲜衣怒马的日子,对于我这样不安分的人,怎么可能呢?所有人都在等着看我的笑话,在我写下这段话的时候,我们已经在一起1060天,快三年了。我们对未来的规划是一起读研究生,在一个城市里找工作,经营我们自己的小日子,可能有一天我们会分开,但是我更希望我们不会分开,无论如何我都希望她能够过的幸福,她能开心健康,就像黄蓉说的那句话,我小气的爱着你,如果我不在也希望能够有人爱你给你幸福。

  一份好的爱情是让人成熟的过程,能让男人摆脱幼稚,懂得责任懂得担当,能让女人脱离娇气学会独立和坚强。爱并非本能,它需要知识和努力。弗洛姆认为造成“爱不用学习的态度”的原因是:大多数人把爱只是简单地看成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去爱,所以他们使用各种途径赢得人心、具有吸引力;还有人认为爱的问题就是爱的对象的问题,而不是爱的能力的问题,人们认为爱本身十分简单,但是要得到一个合适的爱的对象则难的多;人们不了解“坠入情网”和“持久的爱”这两者的区别。在人类社会中几乎没有哪一种活动、哪一项事业像爱那样,开始时充满期待和希望,而结果又常常以失败而告终。因此,他主张爱也需要学习。在他论述的过程中我觉得有一段话说的特别好,至少我觉得很真实,“两个素昧平生的陌生人当他们突然拆掉使他们俩分隔的那堵高墙时,他们感觉彼此的距离越来越近,最后融为一体。但是这种类型的爱情就其本质来说是不可能持久的`,它只是昙花一现。这两个人渐渐熟悉,而亲密体验的奇妙光环却日渐消退,直到最后他们的冲突、失望及彼此之间的厌烦,把当初仅存的美好感觉完全破坏掉。然而,在一开始他们根本不会想到将是这样的结果,实际上,他们并不懂什么是爱,他们只是把彼此之间如痴如醉的迷恋与疯狂当成了双方强烈爱情的表现,但其实,最初那种彼此之间的迷恋也许只说明了他们以前是多么的孤单。”确实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爱情就如昙花般稍纵即逝,而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什么是爱,而只知道自己很孤单。为了逃避这种孤单的感觉而选择暂时的麻痹。

  四张机,鸳鸯织就欲双飞,可怜未老头先白;春波碧草,晓寒深处,相对浴红衣。在我眼里最好的言情作家不是张爱玲琼瑶此类,而是金庸,他的武侠之所以好看,是以为有情,有武,有侠,有情这才是江湖。先人写了无数的故事,讲了无数的箴言,故事终究是别人的故事,箴言终究是别人的经验。不体验过就不给回真正的懂得有爱人的好好珍惜,没爱人的好好寻觅,大概是最浅显的道理。

《爱的艺术》读后感3

  弗洛姆对中国教育者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的西方人文及社会科学理论思潮中,弗洛姆作为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的主要追随者,屡屡被人提及。其思想成熟期创作的《爱的艺术》一书,对儿童教育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在欧美诸国,此书是高中生必读书。我认为对每个人来讲,尤其是对教育工作者来说,《爱的艺术》是不可不读的作品,可以在人生态度和教育教学上产生很好的影响。

  弗洛姆爱的哲学思想,主要包括:爱是对人类存在问题的回答,是一种才能。爱是“给予”而不是“接受”,是在“给予”中的“获得”。爱是一种态度,一种决定一个人对作为整个世界而不是对一个爱的“对象”的关系的性格倾向。爱的范围不能仅局限在你所爱的某个对象上,而应该把这种爱扩而广之,即把爱扩展到对生存的环境和谐发展的整体关注上来。爱是一种实践,爱的实践需要克服自恋、实现信仰、对爱持有积极的态度,这使得爱具有可教育性。

  我们常常说,爱是教育的基础,教育学生的前提是爱。结合弗洛姆的理论,我认为有两点我们应该强化认识。

  第一,享受教育

  弗洛姆说:“给予”并不是说为别人牺牲自己,而是奉献出自己内心最富生命活力的东西。他给予别人的是他的快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和幽默。通过“给”,他丰富了别人,通过提高自己的生命感也提高他人的生命感。“给予”意味着使他人也成为一位给予者,他们共同分享融进生命中的快乐。在“给予”的行为中,某些东西诞生了。双方都感激这种新生的力量。

  教师要享受教育的过程。传统意识里,我们喜欢用蜡烛、春蚕来比喻教师,认为教师的工作就是奉献、付出,似乎只有燃烧自己、牺牲自己,教师才能教育学生。这种理解是错误的.,“给予”并不等同于放弃,不是剥夺老师的所有去成全学生。如果教师能够体会到爱是“给予”的深层含义,他就能体会到教育工作的乐趣。做个比较可能更明确一些,最有说服力的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爱孩子,只求付出不求回报,做什么事情都心甘情愿,从“给与”里能够感受到最大的幸福。对于一个教师来讲,追求奉献、不惧艰辛是种美德,但乐心“给予”却是能力的最高表现,也是人生的大智慧。通过“给予”,教师能体会到自己的力量、财富和能力,能够感觉到自己是充沛的、富有的、有生命活力的。同时“教学相长”,学生回报给教师的爱也同样是弥足珍贵的,双方的“给予”也给师生都带来了新生的力量。托尔斯泰说过,如果教师只爱事业,那他会成为一个好教师。如果教师只像父母那样爱学生,那他会比那种通晓书本,但既不爱事业又不爱学生的教师好。如果教师既爱事业又爱学生,那他是一个完美的教师”。一个真正爱学生的人,不会产生职业倦怠、会一直对工作充满激情。用爱点燃爱,用激情唤起激情,教育人永远是年轻。

  第二、教学生学会爱

  作为教师,不但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使学生具备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怀。人的生命是极其短暂的,每一个人都有责任为自己、为他人、为整个世界献出爱心,让世界充满爱和真情。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学校,家长和教师都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爱的能力,除了为他们提供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以外,还要让他们学会如何去爱他人。要引导孩子学会感受爱,懂得爱不是被动接受而是积极给予,培养孩子以一颗友善之心去同他人、同大自然交往。弗洛姆认为爱是一种艺术,学会爱的艺术要坚持四个基本要求,即纪律、专心、耐心和全力以赴,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带领孩子勇于实践,在践行中体味到有价值的人生。

  只有以爱去拥抱世界,人们才会在爱中体验到温暖和快乐。让我们感受爱、学会爱、践行爱,实现自然、社会和自我内心的真正和谐!

《爱的艺术》读后感4

  初次看到《爱的艺术》这本书,就提起了兴趣,爱是一门艺术,这种说法对我来说很新奇。对于爱,从小到大,我只有一种粗浅的感受。爸爸对我好是父爱,妈妈对我好是母爱,朋友对我好是友爱,也从来不细分爱的类型和深浅。我就这么茫茫然地活着,但是每当看到有关爱的诗句和文章,心里会不由自主地产生某种共情,激起了对爱的向往,但是从来不知道该怎么去爱。直到看了这本书,我逐渐有了答案。

  爱是一门艺术,因此,它需要知识和努力。所以弗洛姆在书中尽可能细致地向读者展示有关爱的各方面知识,也多次呼吁读者去学习如何去爱,如何让自己的爱有力、真实、生动。

  “除了努力积极发展你的全部个性,使之成为一种创造人格倾向外,一切爱的尝试都是注定要失败的。没有爱自己邻人的能力,没有真正的谦恭,勇气,忠诚,自制,就不可能得到满意的个人之爱。”这是书中我认为最有价值的一段话。弗洛姆许许多多的例子证明:爱不是对象的问题,更是才能的问题。既然是才能问题,那么就可以通过学习,实践,以期后天达到一种令人满意的境界。所以爱已经能够成为一门值得我们专心学习的艺术。

  我作为这门艺术的初学者,只能粗浅地感受这门艺术一些比较明显的特点。它们分别是:给予、自尊、自爱、大爱。

  弗洛姆说,“爱主要是给予,而不是接受。”“爱是创造爱的能力,无爱则不能创造爱。”而给予爱是创造爱的.潜力的最高表现,正是在给予的行为中,我们会体会到自己的强大、富有和能干。我们大可以尽量去爱。就当在山谷中放声歌唱,没有回声也没有关系,我们没有必要那么小气。真正的富有是体验到自己是一个能够给予别人帮助的人。而担心损失某样东西而焦虑不安的人,不管他有多少的财产,他都是穷困的、贫乏的。“爱的本质是为某物而劳作,促使其成长,爱和努力是不可分的,你爱你为之努力的东西,同样你为你所爱的东西而努力。”

  “只有发自两个人存在的核心的相互交流,两个人都从核心感受到自己的存在,爱才是可能的。”独立自主永远是爱的前提,如果一个人失去了自己的独立性,他将永远无法学会如何去爱,因为依赖性的人格让他习惯于被爱而非去爱。自尊的爱是寂寞的,因为自尊,他不愿草率地将自己的爱交给一个素不相识的人。里尔克在《写给青年诗人的信》中写道“许多青年错误地去爱,即随随便便地赠与,不能寂寞。”“而爱正好是两个寂寞相爱护,相区分,相敬重。”所以我们在学习爱追求爱的时候,要忍受寂寞,独立地而尽心地发展自己的个性。自我成长,人格独立,才方便我们更好地去爱。

  不论在怎样的爱中,我们首先要学会的是自爱。但是如果我们只会爱自己,就陷入了自私。自爱不是自私,自爱与自私是水火不相容的对立物。自私不能给与爱,不能爱他人,因此也不能爱自己。而自爱,是爱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自己,因此也能像爱自己一样去爱每一个人。自己与别人的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人类大家庭的一部分。我们拥有爱的能力,我们能够爱我们的同胞和作为同胞之一的自己。“没有爱,人类并不能存在。”所以爱是一种光明的、坦荡的能力。不必因为爱自己而心有羞怯,因为自己也是人类的一分子。我们能够爱自己,也能够爱其他所有的人;我们能够爱其他所有的人,也能够爱自己。

  爱是一种博大的情感,它最终会转化为一种大爱。“如果我真正爱一个人,我就会爱所有人,爱这个世界,爱生活。如果我能对另一个人说‘我爱你’,我就一定能够说我因为你而爱每一个人,我通过你而爱这个世界,我由于你而爱我自己。”这样一来,爱就转化成了一种大爱,爱兄弟,爱父母,爱恋人,爱自己,爱自然。

  爱是一门艺术,作为一门艺术,它是无止境的,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实践。

《爱的艺术》读后感5

  这一周读弗洛姆《爱的艺术》,这是一本教人怎样学会爱的书,我想我们不应该仅仅是把这种“爱”理解为爱情,它是包涵更广博的爱,是一种能力的体现亦是一门艺术。在这里爱并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那么简单。正如作者在序言中说的那样,这本书要说服读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在弗洛姆眼中,爱是一种能力,然后是一门艺术,并不是人人都懂得并不是人人都拥有。

  我们先来看一下本书开篇引的巴拉塞尔士的诗:“一无所知的人什么都不爱。一无所能的人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懂的人是毫无价值的。可是懂得很多的人,却能爱,有见识,有眼光……对一件事了解得越深,爱的程度也越深。如果有人以为,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对葡萄就一无所知。”我们应该去认识爱,懂得爱,了解爱,之后我们才能真正拥有爱的能力,享有爱的艺术,而不是在爱之外,却以为自己深谙此道。无知总使我们欺骗自己却并不知道被自己欺骗了。

  第一章内容很少,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把它当做序言之后的'序言来看,这里弗洛姆先谈了世俗人理解的爱,他告诉我们这些根本算不上是爱,只是一种交易。无疑现实中到处充斥着这种爱,让人感到绝望,人们就这样毫无知觉的生活在这种虚假和欺骗中,把这种虚假的爱当做此生的追求,那是可悲的,自以为是的人是可悲的,了解了这种可悲却无法挣脱的人亦是可悲的。下面让我们跟着弗洛姆一起看看存在于世俗人中的爱吧。

  弗洛姆说,“大多数人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确实如此在生活中我们大多人都持有这种观点,所以我们努力取悦对方甚至是迎合世俗以求得被爱,什么样的人是值得被爱的,我们便努力的成为什么的人来赢得人心,显然在今天物质上的优越是一种,外表的美丽帅气是一种,当然相比之下绝对是前一种更实用。人们不再考虑自己有没有爱的能力,而是考虑自己是否拥有被爱的条件,这些无关紧要的条件成了核心,不能不说这是人的爱的能力的一种丧失。

  第二中情况是,弗洛姆说,人们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他们认为爱本身十分简单,困难在于找到爱的对象或被爱的对象。同这一因素紧密相关的是当代文化的特点。我们的全部文化是以购买以及互利互换的观念为基础。人与人之间的爱情关系也遵循同控制商品和劳动力市场一样的基本原则。

  对于弗洛姆所揭示的世俗中的爱的形式及虚假,我们一眼便能看出来确实如此,我们眼中的爱就在以这种形式而存在,正在被如此左右着,它就如同一种实实在在的交易,这种交易讲究等价值即所谓的门当户对,这一思想深入人心,继而是各种世俗的约定,世俗的价值亦是爱中用来交换的本钱。爱被如此层层包围着,完全被遮蔽了它的本质,在这样的背景下是无法谈论爱的。

  弗洛姆说,产生在爱情这件事上一无可学这一看法的第三个错误是人们不了解“堕入情网”同“持久的爱”这两者的区别。人们往往把这种如痴如醉的入迷,疯狂的爱恋看作是强烈爱情的表现,而实际上这只是证明了这些男女过去式多么寂寞。

  弗洛姆的这段话是很值得品味的,如此三则错误,他把世俗的爱几乎全部否定了,就连我们看似稍微入行一点的第三中爱也一并在内,那只是堕入情网与持久的爱根本不是一回事。如此为我们清零,那么学习爱就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了。懂得很多的人是能爱的,对一件事了解得越深,爱的程度也越深。这便是学习爱的准则。如果你选择无知,那么你离爱永远都会是那么的远。

  最后弗洛姆从整体上对本书所要阐述的内容做了一个说明,这也是我们学会爱这门艺术必然要经过的两步骤:一是掌握理论,二是掌握实践,如果还有三的话就是把成为大师看的高于一切,这就涉及到追求卓越的心了。这似乎也是学习任何一门艺术必要经过的步骤。

【《爱的艺术》读后感】相关文章:

爱的艺术诗歌07-04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07-05

《爱的艺术》读后感06-15

爱的艺术读后感09-21

爱的艺术和技巧人生感悟07-04

《爱的艺术》读后感范文07-07

【荐】《爱的艺术》读后感04-02

《爱的艺术》读后感例文07-05

读《爱的艺术》有感02-18

爱的艺术读书心得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