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使楚》评课稿(经典)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评课稿,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课堂教学,对探讨课堂教学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写评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晏子使楚》评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晏子使楚》评课稿1
课如其人,这话一点不假。张萍老师的语文教学就如同她的人一样:朴实、真实,给每一个听者都带来极大的启发。
条理清楚,脉络清晰。使我们每一位走进《晏子使楚》的听者的共识。张老师以“子”字破题,介绍晏子,交待故事的背景。为学生扫清了学习的障碍,特别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此文的积极性。这是一个简洁而有效的教学环节。其次,张老师以楚王的“傲慢”侧面感受晏子的不辱使命,进而又完成了对文章顺序的梳理。更加为学生真正地走近人物做好了铺垫。紧接着,张老师又以晏子反击的妙语,引领学生真正地走近晏子,感受晏子的机智。令人欣赏的是,张萍老师通过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巧妙地对文本进行补白,使得学生对于晏子机智的感受进一步升级。
这一切都是在教师娓娓道来中,徐徐展现出来的。每字每句都渗透着教者的一种质朴,毫无雕琢之感,令人欣赏不已。整节课中,令人眼前一亮的是教者面对文本中“看了看”的处理。在这一点上,完全显现了一个优秀语文老师身上可贵的语文意识。这句看似并不起眼的人物提示语,实际上对于帮助学生体会晏子语言的妙处,晏子的机智,有很重要的作用。的'确,这不是简单地一看,这是带有思考的一看,这是计上心头的一看,这是为了国家尊严、个人尊严的一看。简简单单的“看”字背后,拥有着及其深刻而丰富的内涵。王老师常说:对语言文字的敏感与警觉,就是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需要具备的语文意识。
质朴,在张老师的课堂上随处可闻,令人欣赏不已。可以说,质朴——流淌在每一个人的心间。但我个人经过思考后,认为在此教学的基础上,还有提升的可能。
首先我认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应该的可以更具体、准确些。
例如:春秋末期,楚国简直成了各国的霸主,齐国想与楚国联盟。楚灵王为人残暴,所以齐国的大臣都不愿出使楚国。正在齐景公为难的时候,大夫晏子主动请命,虽然所有的人都知道此次出使,楚灵王一定会刁难齐国的使者,但是晏子仍然胸有成竹地前往楚国。
这样,便为本文的学习定下了一个准确的基调。其实就是在为故事造境,此乃:“山雨欲来风满楼”。
其次,教者在学生没有亲近文本、没有整体感知的时候,就急于引导学生对于文本进行思考,效果不是很好。此时,学生在完成文章顺序梳理的时候,自然是茫然的。
其实,我一直都在想:什么才是真正的好课,是完美的吗?答案一定是“否”。而是能给不同层面、不同维度的听者(当然也包括学生)带来思考,这就是一节好课,有价值的课。
感谢张萍老师,通过她的教学实践,引发我的思考,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晏子使楚》评课稿2
每一次听高老师的课,她都能给我带来新的感受。今天上午,高老师教学的《晏子使楚》一课,又一次让我感受到了她那扎实的教学功底,以及“朴朴实实才是真语文”的'教学境界。没有华丽的多媒体课件,没有高山流水的音乐,更没有热闹的作秀。可是,她却给我们奉送了一节实实在在的“语文课”,平实,淡定,于细微之处见功夫,于言辞之中得其法,让我感触颇深。
1、学习目标明确。“读悟结合,分析晏子和楚王的三次交锋,感受语言的魅力,感悟做人处事的态度和方法。”这样的学习目标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2、结合最近学生情况导入新课,提出问题,设想原因,以及从本课的学习中我们该了解些什么。结尾处呼应开头,说说你的收获,以及今后的做法,使课文更完整,并让学生真正地学到了知识。
3、扶放结合。整节课教师从刚开始扶着学生学习了第一次交锋,然后出示要求“找一找双方的对话,读一读,分析分析,晏子的回答又妙在哪里?楚王为什么不怒或者是心中有怒不能怒呢?”放手让学生学习,小组交流。更好的体现出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晏子使楚》评课稿3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下午好!下面我对张老师《晏子使楚》一文评课。《晏子使楚》这篇历史故事记叙的是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的事。楚王想侮辱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聪明才智,针锋相对,反驳了楚王,维护了国家尊严。由“进城门”、“见楚王”、“赴酒席”三个小故事组成,三个小故事的记叙方法基本上一致,都是先写楚王想侮辱晏子,再写晏子智斗楚王,最后写楚王只好认输。课文最大的特点是逻辑结构严密,晏子三次反驳楚王的话,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张老师课前深钻教材,抓准教材的训练点,结合本年段课标要求,使本文的阅读教学训练扎实,学生阅读能力得到提升。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紧扣课程标准要求。
张老师能从教学内容的切入点、关键点、拓展点选择,紧扣文本,深入浅出地解读和整合文本,提高教学效率。教学目标,从认识晏子这个人,到思维训练;从对学生演绎推理能力的培养,到训练学生阅读文本。将三维目标有机地巧妙地整合在一起。而在教学过程中,整节课的教学思路清晰,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前后照应,升华中心。教者在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从文章描写事情结果的句子“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入手,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然后抓住事情的经过(三个小故事),逐步深入地学习,感受人物形象。最后自然回到事情的结果“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照应开头,升华中心。而板书的设计也是紧扣文本,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简洁明了地展示文章的骨架,使人一目了然。
二、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张老师让他们参与到课文里,担任文中的角色,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分角色朗读课文揣摩人物的心理。此时,师生的关系完全是平等的,教师只是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而学生的表演朗读也让我们的语文文本生动活泼起来,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
三、紧密围绕课程标准,努力达成教学目标。
1、重视读的训练,读的形式多样,指导科学切实。语文新课标要求注重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张老师在教学文中的第四自然段时,采用找句子,抓关键词,谈体会,带着感受个别读、引读、集体读的方法,读中悟,悟中读,潜入文本,挖掘文本背后的深意。不但注意指导学生朗读,还教给学生朗读时一些技巧,比如结合文中语言,在朗读时加上表情和动作。比如指导读楚王的`话时,提示冷笑着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引导学生注意表情和语气,让读得更丰富。
2、注意语言文字训练与思维训练紧密结合。理解句子含义并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教师并没有把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割开,而是抓住关键词训练,在体会晏子说话的有根有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晏子的话说得更直白一些。推理时知道应使用关联词语,这一训练,在教学第四和第五自然段“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口才”中最为突出。当分析晏子说的每句话的言外之音时,采用“因为…所以”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当学生交流时语言表达的逻辑性更清晰。理解了晏子说话的深层意思,而这样说让人感到晏子很有礼貌。晏子委婉的语言,不会伤楚王的尊严,而且也让楚王感到他的厉害。所以不得不一次次妥协,最后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3、教师关注着学生的学习动态,也用自身修养影响着学生。在教学中,教师的话丰富生动、语言优美,教态自然,落落大方。给了孩子们一个很好的榜样。教学中学会结合单元主题整合教学,本单元的教学主题是“尊严”,在升华文章中心时,突出了晏子是一个处处维护国家尊严的人,也是维护自己尊严的人。在教学的一个个细节,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的认真倾听,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面关注。当学生发言不准时,张老师立即引导其表达完整;当学生思维受阻时,张老师及时给以指引,引导学生跨越障碍,不断前进;当学生合作学习时,张老师更是层层递进,步步落实,实现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求真务实。整个教学过程流畅,一环扣一环,不带半点浮华,简简单单、本本分分教语文,扎扎实实促进学生的语文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以上这些只是我个人对本节课的肤浅看法,若有不当之处,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晏子使楚》评课稿4
每一次听陈茗老师的课,她都能给我带来新的感受。尤其是她对教态的把握,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所上课文的不同,或庄重,或活泼;或大气,或自然。不像有些老师,上课的风格难以改变。今天下午,陈老师的《晏子使楚》课的教学,又一次让我感受到了她那扎实的教学功底,以及“朴朴实实才是真语文”的教学境界。没有华丽的多媒体课件,没有高山流水的音乐,更没有热闹的作秀。可是,她却给我们奉送了一节实实在在的“语文课”,平实,淡定,于细微之处见功夫,于言辞之中得其法。个人见解,其教学成功的法宝是:凸中心,扣重点,悟心性。
“语文教学如果渴求面面俱到,结果必是面面俱失。”这是我在一本书中看到的一句话。而陈老师的这节课,从设计理念,到施教过程,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课堂设计,只求把握重点;施教过程,重在以问导读,以读解疑。
首先,新课学习的导入,直指课文中心。
《晏子使楚》课文线索明朗,内容层次清楚,学生第一次阅读就可以抓中心,明白大意。陈老师惜言如金,教学直奔中心,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开课伊始,陈老师直接抛出问题,请看教学设计:
1、《晏子使楚》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是什么时候,起因是什么?(生读一、二自然段)
2、这个故事的结果是什么?(生读最后一自然段)
3、师:晏子使楚,楚王对晏子怎么样?(侮辱)结果怎么样?(尊重)
讨论第三个问题时,陈老师出示一块小黑板,在“侮辱”和“尊重”两个词语之间画了一个大大的“?”,接着说:“晏子使楚,楚王本来想侮辱晏子的,后来却不得不尊重晏子了,这是为什么呢?”一个问号,一个“为什么”激起了学生的疑问,也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更揭示了本课的学习重点。
语文的课堂时间宝贵,老师以疑启思,激发了学生思维,以读解疑,握住了文本,把握故事脉络,一下子让学生走进了文字,又走出了历史讲故事,其课文的中心一目了然。以简捷的方式让学生在文本中走了一回。
其次,教学环节紧扣教学重点。
“让阅读走一个来回”,陈老师的阅读教学环节体现出了这一思想。我们引导学生了解了课文内容后,要把语言文字的学习训练,文字情感的体验,写作方法的掌握,渗透在教学的过程中,从而体现出语文课堂的语文味儿。陈老师这些方面的表现值得我学习思考:
“楚王为何不得不尊重晏子了?”接下来的时间里师生始终在围绕这个问题展开学习和讨论。晏子究竟是怎样让楚王尊重他的呢?课文一共有三个故事,陈老师有条不紊地带领学生一个一个去读,在“读中感悟”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而晏子又是怎样维护自己和国家的尊严,从而使楚王不得不尊重他的。
再看:
每上一个故事,陈老师都会让学生先读一读,读完之后提问:“从这一段话里,你体会到了什么?”这个问题在课堂上反复出现,由此我想到了窦桂梅老师的一句话:“简单的表达,丰富的感动。”用在这儿,我觉得可以改为“简单的提问,丰富的体验。”陈老师每问一次这个问题,都会引起学生透过文本去积极地思考问题,透过表面现象看到人物的本质,从而起到了为教学重点服务的作用。
整节课,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整个流程如行云流水,过渡清晰,环环紧扣,始终不离教学重点。
再次,抓住重点词句进行理解,感悟课文人物的内心世界和道德品质。
语文是有关语言的学科,陈老师让学生在关键的字、词、句处细细揣摩体会,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挖掘文本背后所隐藏的内涵,来理解和感悟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和道德品质。
如:“晏子拱了拱手,说:‘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说着他故意笑了笑,楚王只好陪着笑。”
陈老师在多媒体上用粗体字和彩色的字显示“拱了拱手”和“敝国”,让学生细细体会,从这两个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思考之后,有人这样回答:“我从中体会到晏子虽然受到了楚王的侮辱,但是他还是遵守君臣之间的'礼仪的。”这一句回答点出了晏子作为大国使者的风范,这也是晏子捍卫齐国尊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老师又问:“晏子为何故意笑了笑?楚王的‘笑’是什么笑?”抓住这两个“笑”字大做文章,让学生在对比中体会晏子的智慧和楚王的尴尬无奈。
陈老师引领学生一步步从肤浅走向深刻,从简单走向丰富。让人感觉到老师如同一个高明的导游,一步步引导学生渐入佳境,最终全面的认识晏子这个人物的聪明机智和能言善辩,以及他热爱国家的情感。
语文课堂要立足于文本整体,抓住关键词句,并由词句引发、形成灵动的教学板块,让学生沉入语言,一遍一遍与语言“亲密接触”,体会语文的魅力,陈老师这一点做得很好。
另外,这节课学生在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方面的出众表现,也给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我想这应该得益于陈老师平时的每一节课都是这样扎扎实实地引导吧!
当然,教学也是一门缺憾的艺术。从探讨的角度看,谈谈我个人学习后的小小思考:
1、这节课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还可以更多点。这样老师有时提问之后,举手的同学就不会寥寥无几,或者老是那几个反应快的人举手。
2、读的方式可以多样化。齐读过多,展示不出学生朗读的水平,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3、对于三个故事的教学,是否可以更明显的体现出“扶”与“放”的关系。这样可以更好的体现出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每一次听课都是一次学习和提高的过程。而及时的点评与反思更是一个拓展与提升的过程。这一篇文章既是对陈茗老师这节课的一次点评,更是对自己评课能力的一种锻炼。多听,多学,多思,多练,惟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教研水平,才能达到校本研究的目的。
《晏子使楚》评课稿5
这节课分为五个教学环节,依次是:复习课文内容;学习第3自然段,总结学法;推荐读《晏子春秋》。整节课教学环节十分简约,没有吸人眼球的声、光、影,没有故弄玄虚的噱头,但在简约之中处处显示出了不简单。
一、复习课文内容聚焦文本重点
纪老师在课前就写下了在第一课时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取的两个关键词:侮辱和尊重。在复习课文内容时,纪老师就引导学生关注板书中这两个词,主要说楚王侮辱晏子,晏子三次巧妙回击,楚王最后不得不尊重晏子。这样就把学生的关注重点自然引导了文本的重点内容,即楚王和晏子的三次交锋。
二、教师的引导由扶到放,在学法上“授之以渔”
在学习楚王与晏子第一次交锋的内容时,出示了阅读提示: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晏子的反击妙在何处?在书中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学生对照阅读提示读书批注,之后老师引导结合具体词句交流,最后指导个性化的有感情朗读。学完这一部分后,老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总结学法,并以呈现出清晰的学习步骤:读对话→批注(体会言语之妙)→交流(结合句子说理解)→感情朗读。接下来便让学生对照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第4、5自然段。学生们的表现证明了“授之以渔”是十分有效的。
三、在平常处、空白处引导学生体会语言之妙,丰满人物形象
课文中在描写人物,特别是晏子反击楚王的刁难时,除了那巧妙的语言,还有一些看似平常的神态、动作描写,如晏子对狗洞“看了看”,晏子说自己在这里“等一会儿”,晏子在反击后对楚王“笑了笑”等。纪老师在引导学生探究晏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语言描写之后,不忘从对晏子这些看似平常的神态、动作描写引导学生领会晏子作为“使者”的才思敏捷又不卑不亢的形象特点。通过对空白处“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的个性化补白和有感情朗读,使得学生脑中晏子的`形象十分丰满,也使得课的最后对维护个人及国家尊严这个主题的揭示水到渠成。
四、顺学而导,以学定教
陶行知说:“学什么教什么;怎么学怎么教。”纪老师的课堂不仅关注了每个学生,认真倾听孩子们的发言,更了不起的是能够在倾听孩子的发言时顺学而导。如汇报自学晏子反击楚王说齐国没人的刁难时,有一个学生发现了晏子的反击语言用了排比的手法,老师马上引导,其实不仅有排比,还有反问、夸张的修辞手法。在学生基本说清了晏子反击楚王的语言之妙后,老师又出示了晏子话里话的语言逻辑,例如:访问正常国家走城门;访问狗国钻狗洞;我钻狗洞,楚国是狗国。这样学生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还学会了有条理的表达。
五、重视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的工具性学科,积累规范的语言并尝试运用是其主体性目标。在纪老师的这节课中处处可见有意识引导学生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设计。如将文本的语句与原文对比,引导学生积累成语:张袂成阴、挥汗如雨、比肩接踵”等;又如出示原文,老师与学生进行文白对读,在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魅力;还如让学生用上之前积累的成语或名句称赞晏子等。
总之,纪老师的这节课朴实无华,却又实在又实用,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为目标,组织教学,真正是简约但不简单。
《晏子使楚》评课稿6
《晏子使楚》是一篇很经典的文章,文章篇幅不长,主要描写了楚王先后三次侮辱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聪明才智,挫败楚王,维护国家尊严。课文最大的特点是逻辑结构严密,晏子三次反驳楚王的话,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
这周三听了高老师的一节语文课《晏子使楚》,给了我很深的印象,产生了很多的是思索,我发现这节课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引导学生自主走入了文本。
1.整堂课都是教师提问重点问题,学生如晏子般对答如流。德育也得以渗透。
开课伊始,首先与学生交流最近老师处理的种种纠纷,可是事件仍旧层出不穷。之后想通过本节课达到打架后甚至打架前应该清楚“拳脚无法解决任何问题”,语言的魅力也许会更大。整堂课都是学生在主动地学习,找三处交锋,说说自己的理解与看法,设身处地的站到晏子的位置上想一想,如果自己是晏子,自己又会怎么做?从而在此进行德育渗透,如果此时的晏子拳脚相向,结果呢?肯定是两败俱伤,两国将会有一场大战,战争中受害最大的是两国的老百姓……晏子如何解决的?思考:晏子的处理方法妙在哪里?虽然是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可是却层层剥在课文的“心坎”上,层层教育在学生的大脑中。并且学生回答问题有组织有逻辑,各个胆大心细,各个能“自圆其说”。
2.教师课文分析细致入微,十分具有针对性,从动作直击人物心理。
在晏子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狗国与狗洞?教师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动作“看了看”,从而体会晏子的.聪明,机智。也许楚王一听说晏子要来,就开始积极“备战”,想让晏子出尽洋相。可是晏子仅仅看了看,就识破了楚王的卑鄙伎俩,并且巧妙的将二者的利益紧紧的交织在一起,你在侮辱我的时候就是侮辱自己,可见教师这个词语把人物的心理抓住了,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进行了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会了认真找寻课文,细致理解课文。还有就是那个地方呼应了只好的结果?学生回答不得不,可见课文是前后相连的,难以分开的。无形之中对学生的写作方式也有了一定的启迪。
3.逻辑结构图好。最快速度帮助学生理清晏子的聪明才智。
晏子的有些话语对于有的孩子来说,可以很好地理解。可是对于其他孩子来说,就未必了。教师没有通过语言进行一次又一次的说讲,而是通过几个简单的结构图,晏子的思路就变得清晰明了了。如此,学生懂得了课文,才会真正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感悟语言的魅力,在生活中做人处事不要总是硬碰硬。
高老师没有逐个一一讲授,把课文从头到尾自己发挥,而是更多给予学生机会。她理解,课堂是学生的,我们作为教师的,没有办法永远在后面追着他,赶着他,让孩子去这里去那里,我们能做的只有带领他们走进语文知识的海洋,剩下的只有他们自己去感悟,去理解。
《晏子使楚》评课稿7
《晏子使楚》这篇历史故事记叙了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的事。楚王想侮辱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聪明才智,针锋相对,反驳了楚王,维护了国家尊严。由“进城门”、“见楚王”、“赴酒席”三个小故事组成,三个小故事的记叙方法基本上一致,都是先写楚王想侮辱晏子,再是写晏子智斗楚王,最后写楚王只好认输。
整个教学环节放开让学生自读自悟,给了学生比较多的学习讨论时间。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阵地,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就需要教师能创设富有情趣教学活动,枯燥的读背,学生肯定要丧失兴趣,他们喜欢新奇事物,喜欢展示自我。所以白老师让他们都参与到课文里,进行表演。表演是孩子喜欢的节目,为了演好角色,学生就必须主动去读课文,揣摩人物的心理。这是一个需要多种才能的综合活动,需要学生发挥创造能力。师生的'关系完全是平等的,教师只是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
本课教学能放开让学生自读自悟,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较多交流讨论,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时间。“朗读表演”等形式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通过读书,感受到晏子的智慧。当学生真正感受到晏子语言的妙处时,读起来一定是津津有味,爱不释手,越读越想读。
在此基础上,通过表演又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对其中蕴含的情感有了切身的体会,在动态的思维与活动中,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特别是第2个小故事的学习很好地进行语言训练,让孩子把文中的句子转变成四字词语:挥汗成雨,张袂成阴,摩肩接踵等等,学生在表演这个故事时,还可以变换句子,用上这些词语,课后作业就可以引导学生积累四字词语,这样既积累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又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白老师这节课值得我学习的太多,无论是教师的文化底蕴,还是驾驭课堂的艺术,教育教学任重道远!
《晏子使楚》评课稿8
高**老师是一位德智兼备的老师,所以她的课堂也是德育和智育相结合的课堂。一篇老课文《晏子使楚》,竟能让她发掘出对学生为人处事方面的教育,这就是她的智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导入课文的时候,教师就诚恳地抛出了学生粗暴处理矛盾的这个问题。让学生十分乐意去课文中找答案,也为后来学生说出心里话做好了铺垫。
2、“面对侮辱的时候,你会怎么说怎么做?”这个问题让学生打开了话匣子。“再看看晏子是怎么说怎么做的?”让学生将目光投向课文,在对比中感受到晏子语言的巧妙和维护尊严的力量,给学生找到了学习的榜样。
3、相较于以前高老师的课来说,本课的朗读次数更多,方式更多样。就我所知,高老师不是一个情绪外露的老师,所以她的'课上,你一定看不到她忽而义愤填膺,忽而潸然泪下,那么她是如何指导朗读的呢?如:在分析晏子第一次受辱时,她让学生先注意细节“看一看”,为什么不是“想一想”?学生分析出晏子的聪明时,她又让学生为晏子“看一看”后所说的话加一个修饰词。学生加“心平气和”后,再追问为什么?学生就能结合语言来再一次揣摩晏子的性格特点,不只是机智聪明,而且沉着冷静,有外交家的风范。此时,晏子的形象已经跃然在学生的面前,她便顺水推舟地让学生心平气和地读这段话,感受一下卓越的外交家的风范。于是,朗读就有声有色了。
这种朗读是在理解上的升华,它形于内后再发之于外c,让我佩服!
《晏子使楚》评课稿9
《晏子使楚》一文由三个小故事组成一个大故事,写了晏子到达楚国后,始终面对着楚王的侮辱,而晏子每次都进行了巧妙的反击,每次都完全战胜了楚王,最后使楚王对他“不敢不尊重”。晏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国家争得荣誉,维护了国家的尊严。表现了晏子处惊不变,能言善辩,有勇有谋,热爱国家的特点。
《晏子使楚》这篇课文,内容比较浅显,但人物语言精妙无比,尤其是晏子的反驳战术耐人寻味。第一次晏子采用了藐视对方、压倒对方的办法直逼楚王,如果楚王定要晏子钻洞子,就必须承认自己是狗国之王,从而使楚王认输;第二次晏子用了先贬自己,后贬对方的方法,让楚王承认如果晏子无能,则自己的'国家是最下等的国家的说法,再次挫败楚王;第三次晏子将计就计,巧用比喻,直接证明齐人为偷是楚国环境影响而至,使楚王再次认输。
教学本文第一课时,周老师除了教学生字新词外,能将重点放在揣摩含蓄的语言特点和体会人物的个性本质上。
一、播放《晏子使楚》视频,让学生从中初步感悟晏子的智慧。
二、指导学生充分读懂人物的话外之音,领会人物“智”在何处:
第一次让学生从“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我要是访问‘狗国’当然得钻狗洞”中推理出:开狗洞的是“狗国”,开城门的才是国家,现在楚国开的是狗洞,可见楚国是狗国,楚王是狗王。
第二次让学生从“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就派到这儿来了。”推理出:上等人访问上等国,下等人访问下等国,我最不中用,派来访问楚国,可见楚国是下等国家。
第三次学生从“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一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推理出:淮南的柑桔又大又甜,到淮北就变成了又小又苦的枳,(水土不同)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一到楚国就做盗贼,(水土不同)可见楚国是贼国。
通过多读书,学生充分感受到晏子语言的精妙,智慧的无穷。他们读得津津有味,爱不释手,越读越想读,甚至会拍手称快,拍案叫绝的。
三、深入课文,让学生体会到晏子的智慧是顾全大局的“大智”:
在学生读了楚王的侮辱之后,周老师出示学习提纲:晏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一次次战胜了楚王,他是为了什么?通过读文,学生明确了晏子出使齐国,他代表的是齐国,而当时楚国最强大,正有吞并小国的企图。只有不悲不亢,才能不伤两国和气,才能维护国家尊严,才能让楚国无机可乘。
不过,人无完人,课也一样。这节课,我认为也有一些地方值得商榷:
1、《晏子使楚》是一篇讲读课文,课件中出现“自学提纲”,是否合适?
2、“自学提纲”中第1点:“会读会写8个生字。”与教学要求不符。生字分两组,前8个要求会认,后14个要求会写。
3、学生动笔机会少,根据新课标要求,应该有不少于10分钟的写字时间,何况这是公开课。
《晏子使楚》评课稿10
今天听了王老师上的《晏子使楚》一课,感受颇深。《晏子使楚》这篇历史故事记叙了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的事。楚王想侮辱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聪明才智,针锋相对,反驳了楚王,维护了国家尊严。由“进城门”、“见楚王”、“赴酒席”三个小故事组成,三个小故事的记叙方法基本上一致,都是先写楚王想侮辱晏子,再是写晏子智斗楚王,最后写楚王只好认输。
本课教学能放开让学生自读自悟,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较多交流讨论,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时间。整个教学环节放开让学生自读自悟,给了学生比较多的学习讨论时间。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阵地,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就需要教师能创设富有情趣教学活动,枯燥的读背,学生肯定要丧失兴趣,他们喜欢新奇事物,喜欢展示自我。所以我让他们都参与到课文里,担任齐国小记者的身份。表演是孩子喜欢的节目,为了演好角色,学生就必须主动去读课文,揣摩人物的心理。这是一个需要多种才能的综合活动,需要学生发挥创造能力。师生的关系完全是平等的,教师只是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引导学生多读书,通过读书,感受到晏子的智慧。用“朗读表演”等形式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有的学生朗读时真一定感受到晏子语言的妙处时,所以读起来津津有味。特别是第2个小故事的.学习很好地进行语言训练,让孩子把文中的句子转变成四字词语:挥汗成雨,张袂成阴,摩肩接踵等等,学生在表演这个故事时,还可以变换句子,用上这些词语,课后作业就可以引导学生积累四字词语,这样既积累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又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王老师这节课值得我们学习的太多,无论是教师的文化底蕴,还是驾驭课堂的艺术,我感觉教育教学任重道远。
【《晏子使楚》评课稿】相关文章:
晏子使楚评课稿03-10
《晏子使楚》评课稿04-09
(经典)晏子使楚评课稿10-10
晏子使楚评课稿06-27
《晏子使楚》评课稿【推荐】10-19
[通用]晏子使楚评课稿07-21
晏子使楚评课稿精品10-05
(精华)晏子使楚评课稿10-10
晏子使楚评课稿9篇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