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读后感

时间:2023-11-17 13:25:4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文化苦旅》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文化苦旅》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文化苦旅》读后感

《文化苦旅》读后感1

  《藏书忧》则是文集中一篇独特文章。没写人,也没写物,写的是书,是作者自己的一种心情。

  我认为,虽是"文化苦旅”,虽是一路走来,写人写物。终究,还是不能缺少这一篇的。书,在文化传承中的'角色,自然不言而喻,文化的传承在某程度上绝大部分是由书籍来完成的。

  跟随余先生这一路走下来,回首再看这段旅程时,却是有些苦涩。或许,只有当我们明白了苦涩,才能更好的体会到甘甜。也只有是一段苦旅,才能真正的了解什么是文化。

《文化苦旅》读后感2

  我一点不孤独,不是你所想象的,

  甚至不是我所想象的。

  我的灵魂有很多朋友和将出现的朋友,

  主要是过去的诗人、音乐家、哲学家的灵魂,我跟他们交谈,日日夜夜,时时刻刻,他们介绍我认识更多的`灵魂,川流不息,我穷于应付!我不断深入更神秘的领域,甚至与日夜交谈,与时刻交谈,与川流交谈,与神秘交谈。

  我的世界大于这世界。

  余老先生是这个嘈杂世界里的一汪清泉,您的涓涓细流滋润着这枯竭的灵魂。

《文化苦旅》读后感3

  就个人而言,我一直对散文存在偏见,觉得它不如小说那样吸引人。然而余秋雨的散文总能引起我的共鸣,让我全身心的融入,阅读速度很慢的我此时竟爱不释手,阅读起来毫无障碍。但这本书所呈现给读者的,绝非如此快速、浅薄。

  余秋雨的文字带我走过了他所走过的'地方,启发我去思考他所思考的问题,对文物流失的痛恨,对历史文化的追溯、反问、传承,读着读着情到深处,读着读着潸然泪下,每次总让人以满腔的民族厚重感和历史责任感收尾。

《文化苦旅》读后感4

  广阔的陆上,孕育着大群大群的生灵。灵长的猿慢慢进化成两腿站立、会用火,最终会思考的人类,他们渴望更多。

  文化究竟是什么?我们走在千年的路上,频频回首,只为寻找最初设下的答案。——题记

  《文化苦旅》,确如书名和绿色的包装一般,甘苦的味道弥漫在方正的汉字间。说是杯中的'热茶还不够,应是山顶的草药,可以用水熬出褐色的汤汁。

  厚厚的一本,从东海之滨到白雪皑皑的阳关、再到风吹浪打的北欧,余秋雨先生对于“文化”的追寻,从来不屈服于脚下凹凸不平的土地。书中几处的记述同我的印象重合在一起,既有自豪自己能跟上伟人的足迹,又是遗憾物是人非。

《文化苦旅》读后感5

  月牙泉的枯竭碎了谁的心,党河水的断流伤了谁的神,漫天风沙迷了谁的眼,遍地干涸断了谁的梦……风沙肆虐,细雨无踪,有谁明白敦煌的梦已面临着枯竭,又有谁明白飞天的故乡即将成为传说。曾几何时,敦煌子民念念不忘一个名字——楼兰,可谁曾想到,千年之后,敦煌竟是要步了他的后尘,多么可笑,多么荒谬!难道敦煌的梦想就要如此被碾碎?

  不!不可以!美丽的'飞天不能没有家乡,轰鸣的沙山不能失去月泉,灿烂的莫高不能被黄沙掩住!

《文化苦旅》读后感6

  《文化苦旅》是一本略薄的散文集子,各篇独立,却因文化的`渊源而如血肉般紧密联接。

  从塞外大漠到江南水乡,从沙原隐泉至西湖烟雨,一叶扁舟,一方山水,古镇巷弄,塔窟庙墓,中华文化的厚重与传承通过笔者灵逸的文笔、不羁的语言立于读者面前。

《文化苦旅》读后感7

  第一次听说《文化苦旅》这本书还是在上中学的时候,直到上大学时才买了一本认真来读。古话说得好:“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作者一次次漂泊的旅程,都是增长智慧的机会,也使心灵经过了一段漫长的洗涤。

  我细细读着书,慢慢地被书中的'历史、游记所吸引。从莫高窟的中华民族痛失瑰宝到风雨天一阁那座仅存的藏书楼,从沙原隐泉到洞庭一角,又从吴江船到牌坊。

  作者走过的每一处地方,似乎都蕴藏着那么多中华历史。有时候真想自己也能懂得中华五千年历史,每当走到一个地方,都能想起此地过去的故事和故人的评价。

《文化苦旅》读后感8

  当卸去一天的疲惫,在万家灯火的夜晚,读着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中的“沙原隐泉”有一种沁人心脾的美。在余先生唯美的文里,让我深深感到了鸣沙山的壮美,月牙泉的静美。

  其实人生何尝不是象爬鸣沙山,只有用自己的脚,才能走出自己的路。在每一次攀爬的过程中,也都有过困难,有过挫折,也曾努力到达过峰巅。但当你长久驻足峰巅,你又感到无比的孤独与恐恐。向往高度,向往峰巅,向往在高度俯视一切的'快乐,是人生的一种壮美,然而世间真正温煦的美色,都熨贴着大地,潜伏在深谷。一位老尼居住的地方,月牙泉。

  当你身处高处时,心似大树直立担当。当你身处低处时,心似小草平和谦让。

《文化苦旅》读后感9

  “只有在大地上,才能找到祖先的脚印,而寻找祖先也就是寻找我们生命的基因,寻找我们自己。”那次华山之行,令我震撼的是挑山人那一张张坚韧的面庞。他们接过了前人的重大使命,融入历史,并让这脉搏跳动下去,生生不息。

  我听见内心的声音呼喊着:传统文化绝不能被遗忘,要传承延续下去,这是一个民族的魂!我们与古人是一脉相承的,传承文化的`使命任重而道远,但我坚信,明晰并坚定自己澄澈的信仰,它就会滋润一生,而我们的内心,终将如菩提一般,开花。

《文化苦旅》读后感10

  读了《文化苦旅》这本书,我感受最深,也是最大的,就是:“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这本书,粗看只是描写神州大地上的'山川风物,人文景观,但当你细细品味,却会发现一段不一般的历史,或是一种中华民族的精神。

《文化苦旅》读后感11

  《道士塔》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个历史悲剧,一个沉重的文化史实。它所揭示的问题让人心痛,让人揪心,让人不禁为那个时代,也为我们的民族,发出一声声无能为力的叹息。这次的.阅读却让我真实地接触了历史的阴暗面,那是一段可怕的、灾难的岁月,但愿它不再发生。

《文化苦旅》读后感12

  《文化苦旅》,展现给我的是那一处处古迹,一句句的教诲,铭记在心……

  跟随作者走进书中,我们不得不因那历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旧壮观,石像、壁画依然不言,跟随作者静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千年前的第一刀划下,开启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壮丽。它曾遭遇浩劫,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满意义的洞窟,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并非外表炫丽,而是一种人性的、深层的蕴藏。

  跟随余秋雨走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这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那细腻的笔触,丰富的词汇,震撼心灵的文字伴随着这趟巡视华夏文化的苦旅。

《文化苦旅》读后感13

  深夜暗淡的灯光下,我轻轻地合上了泛黄的书页,结束了假期的“文化苦旅”。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读罢便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沧桑潇洒的文字是人、历史、自然的浑浊交融,跟着先生的脚步,在这片莽莽苍苍的大地上平静地游历每一寸山水,穿越秋千年的风雨,站在古人曾伫立的`方位上,去静听与千年之前没有丝毫差异的风声雨声,去感受中国辉煌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合上眼,静下心,终于读完了这本散发着身后文化气息的游记。

  风一程,雨一程,仿佛走遍了这篇承载着千年沉重历史的土地。

《文化苦旅》读后感14

  文化苦旅,万声叹息。而万声叹息中所蕴含的百味,又怎是一个苦字了得。

  突然想到八个字:“生亦何欢,死亦何苦。”

  合上书,小睡一会,用暂时的平息来抚慰内心的'疲惫。醒来后,感觉如书上所写:“将军舒眉了,谋士自悔了,君王息怒了,英豪冷静了,侠客止步了,战鼓停息了,骏马回槽了,刀刃入鞘了,奏章中断了,叱令收回了,船楫下锚了,酒气消退了,狂欢消解了,呼吸匀停了,心律平缓了。”

  但是,“又不能完全忘却,留下一点影子,阴阴凉凉的,添一份淡淡的惆怅”。

《文化苦旅》读后感15

  跟随作者走到书中,我们不得不因那历史和文化推引,走上前去——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旧壮观,石像。壁画依然不言。跟随作者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千年前的一次刀划下,开启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壮丽。它曾遭遇浩劫,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满意义的洞窟,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并非外表炫丽而是一种人性的。深层的蕴藏。

【《文化苦旅》读后感】相关文章:

《文化苦旅》有感05-05

文化苦旅感悟08-29

文化苦旅的感悟10-24

文化苦旅有感10-17

文化苦旅读书09-25

文化苦旅好句07-03

阅读文化苦旅的心得12-13

文化苦旅阅读感悟12-27

文化苦旅阅读感受10-23

文化苦旅感悟通用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