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程的意义评课稿

时间:2023-11-18 07:24:57 其他 我要投稿

[优秀]方程的意义评课稿7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评课稿,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课堂教学,对探讨课堂教学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优秀的评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方程的意义评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方程的意义评课稿1

  《方程的意义》评课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我被执教老师精心设计的教学设计和抛砖引玉的回答所震撼,不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老师得不出自己预想的答案,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说,要想上岸,你必须有一个码头。老师的引导是至关重要的。听完这节课,我深切的感受了一句话,“可能你的孩子没有给你出想象的答案,但是请你不要轻易的否定他”。那么下面浅谈一下自己听课之后的体会和感想。

  第一、教学设计

  “循序渐进,环环相扣”,体现课改新思想从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来看,执教老师的课充分的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思想,教学目标体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他改变了书上传统的教法,从天平的平和与不平和引出等式,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根据老师提供的天平教具,按照天平的平衡情况,写出相应的式子,然后再让学生根据写出的算式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找到分类的标准。整个学习过程符合儿童的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学生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想到用式子来辨识,引出等式中含有未知数,不含未知数的两种形式。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探寻式子的特点,再把这些式子进行两次分类,在分类中得出方程的意义和构成方程的两个条件,第一含有未知数,第二是等式。

  第二、由浅入深,小组合作探究,了解方程的意义

  执教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了方程是一种数学模型。通过让学生观察天平的相等关系,感受方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方程用数学符号抽象地表达了等量关系,对方程的认识由浅入深,逐步深入。并在分类比较中认识方程的主要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得到了很多不同的式子,然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把写出的式子进行分类。讨论分类的标准,然后操作交流分类的结果。经过探索和交流,进一步的认识方程的特征,归纳出方程的意义。

  第三、练习设计灵活多样,重细节

  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学数学而不练,犹如如宝库而空返”,而如今在增效减负的要求在,练习的设计更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由简到难,做到灵活多样,这位老师就是遵循了这样的原则,从找一找那些是方程作为切入口,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探索,交流发现新的知识,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但不是所有的等式都是方程。接下来根据学生的回答,提醒学生注意,列方程的时,我们一般不把未知数单独放在等式的一边,这位老师充分的`利用了课堂的再生资源,引出思考,未知数的只能是一个吗?一个式子中同时出现几个行不行?从而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未知数的个数是不限的。我们都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结合具体的情景,让学生根据数量关系写方程,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点,让学生在自然的情景中学习,获得知识。

  以引导为主,从学生的答案中提出疑问,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第四、我的几点建议

  在揭示了方程的意义后,在找一找那些式子是方程之后,如果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方程的理解,“写出几个自己心目中的方程”,并且分析、评判每一个方程的合理性,这样会不会更好一些,因为不仅可以检验学生对方程概念的理解,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思考空间。此外,学生不仅展示了学习的结果,感知了方程的多样性。同时在对自己所列方程的一一判断中。加深了对方程意义本质的理解。成功的教学离不开精彩的细节。执教老师的不论是对课题的导入、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课堂提问的设计,还是对学生的回答因势利导作出鼓励性的评价和点拨,都体现了教师善于关注课堂细节,使课堂教学焕发出更大的生命活力。教学环节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流畅,体现新课程的合作与分享的教学方式。

方程的意义评课稿2

  1、靳老师用课件直观形象,有助学生理解式子的意思。然后利用天平称空杯子,在天平平衡的状态下,空杯子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然后往空杯中加水,这时天平向左倾斜,而不知道加入水的质量,怎么表示水的质量,用字母x代替。接着提问要想称出水的质量应该怎么办,学生自然想到加砝码。从而得到不等式100+x>200。让学生感受到加100G砝码仍然没有使天平平衡。继续加砝码。得到100+x<300。天平向右侧倾斜。引起学生的思考。砝码加多了,应该加一个小一点的砝码。从而得到100+x=250。得出这些式子后,老师继续提问,对这些式子进行分类。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2、比较100+X=250和2+7=9,都是等式一样吗?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方程的含义。问题引领性强。

  3、练习及时,认识方程后及时进行判断练习。形式多样,有集体练习,有独立练习。

  4、看图列方程,靳老师鼓励学生:你能列几个?激发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不仅为检验学生对方程概念的理解,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思考空间。学生不仅展示了学习的结果,感知了方程的多样性.同时在对自己所列方程的一一判断中.加深了对方程意义本质的理解。

  建议:刚认识了方程时刻让学生自己尝试写几个方程。

方程的意义评课稿3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我被执教老师精心设计的教学设计和抛砖引玉的回答所震撼,不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老师得不出自己预想的答案,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说,要想上岸,你必须有一个码头。老师的引导是至关重要的。听完这节课,我深切的感受了一句话,“可能你的孩子没有给你出想象的答案,但是请你不要轻易的否定他”。那么下面浅谈一下自己听课之后的体会和感想。

  第一、教学设计“循序渐进,环环相扣”,体现课改新思想

  从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来看,执教老师的课充分的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思想,教学目标体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他改变了书上传统的教法,从天平的平和与不平和引出等式,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根据老师提供的天平教具,按照天平的平衡情况,写出相应的式子,然后再让学生根据写出的算式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找到分类的标准。整个学习过程符合儿童的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学生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想到用式子来辨识,引出等式中含有未知数,不含未知数的两种形式。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探寻式子的特点,再把这些式子进行两次分类,在分类中得出方程的意义和构成方程的两个条件,第一含有未知数,第二是等式。

  第二、由浅入深,小组合作探究,了解方程的意义

  执教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了方程是一种数学模型。通过让学生观察天平的相等关系,感受方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方程用数学符号抽象地表达了等量关系,对方程的认识由浅入深,逐步深入。并在分类比较中认识方程的主要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得到了很多不同的式子,然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把写出的式子进行分类。讨论分类的标准,然后操作交流分类的结果。经过探索和交流,进一步的认识方程的特征,归纳出方程的意义。

  第三、练习设计灵活多样,重细节

  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学数学而不练,犹如如宝库而空返”,而如今在增效减负的要求在,练习的设计更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由简到难,做到灵活多样,这位老师就是遵循了这样的原则,从找一找那些是方程作为切入口,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探索,交流发现新的知识,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但不是所有的等式都是方程。接下来根据学生的回答,提醒学生注意,列方程的

  时,我们一般不把未知数单独放在等式的一边,这位老师充分的利用了课堂的再生资源,引出思考,未知数的只能是一个吗?一个式子中同时出现几个行不行?从而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未知数的个数是不限的。我们都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结合具体的情景,让学生根据数量关系写方程,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点,让学生在自然的情景中学习,获得知识。以引导为主,从学生的答案中提出疑问,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第四、我的几点建议

  在揭示了方程的`意义后,在找一找那些式子是方程之后,如果让学生根据自

  己对方程的理解,“写出几个自己心目中的方程”,并且分析、评判每一个方程的合理性,这样会不会更好一些,因为不仅可以检验学生对方程概念的理解,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思考空间。此外,学生不仅展示了学习的结果,感知了方程的多样性。同时在对自己所列方程的一一判断中。加深了对方程意义本质的理解。

  成功的教学离不开精彩的细节。执教老师的不论是对课题的导入、学生学

  习兴趣的激发、课堂提问的设计,还是对学生的回答因势利导作出鼓励性的评价和点拨,都体现了教师善于关注课堂细节,使课堂教学焕发出更大的生命活力。教学环节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流畅,体现新课程的合作与分享的教学方式。

方程的意义评课稿4

  我个人认为一节课是否成功关键就看它是否有效,而有效就包括有效率和有效果。

  一、郑老师上得有效率。

  这节课郑老师上得有效率体现在课件的使用上,大家都知道这节课的教学根据从直观到抽象的原则,是从天平的平衡和不平衡的状态入手让学生列出用以表示这些状态的数学式子,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教师只用一个天平来演示,学生在台下看,然后再让学生列出式子来,显然对大多数的学生来说接收的信息量是少的,学生的学习是低效的。郑老师用课件的方式依次显示出好多钟天平的状态,让学生用相对应的数学式子来表示,学生获取的信息量大,直观感受较强。再说电脑课件演示也比实物演示简洁、高效、参与面广。因此,这节课的课件使用切合教学所需,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郑老师上得有效果

  这节课上郑老师在巩固练习环节,主要有找方程、写方程、猜方程三个层层递进的练习内容,学生的对知识的巩固、内化层层深入,达到良好的巩固效果。从课堂学生反馈的情况来看,80%以上的学生通过了课堂练习。

  三、郑老师应对课堂突发错误资源富有教学智慧

  在引导学生根据天平不平衡状态写式子时,有个学生该用大于号的却用小于号,郑老师从保护学生的自尊的角度出发,微笑着对全班同学说,这位同学在回答时给我们指出了一种方向——可以用大于号、小于号、等于号来表示天平所处的状态,当大家一起回答了50+2>180时,我明显看到这位学生没有因为一时的常识性的.错误而被其他同学嘲笑,自己也没有太多的自卑感,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带有不好意思的欣慰,因为他觉得虽然我错了但老师说我为大家指出了写式子的方向。这不仅反映了教师的一种教学机智,更体现了教师心中有学生。

  四、从个人角度提出一些教学思考

  1、能否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适当降低一些教学梯度,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学习,即给学生一些垫脚石,让他们能通过跳一跳而摘得到。

  课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看天平的状态,直接要求学生写出算式,结果许多学生感到茫然,甚至有点学生写出了与反应天平左右两边关系不关联的如100—20=80的式子。如果教师能教师能这样引导:同学们,现在看看天平,左右两边怎么了?左右两边有什么关系?应该用什么数学符号来表示这种关系,请您列出数学式子来表示,这样引导一下,学生就明白了要根据天平左右两边的关系来列数学式子,学生经历由直观到抽象的数学化、符号化的过程是不是就可以更顺利地实现呢?

  2、能否在教学的重点处、学生掌握新知的关节点多给学生一些时间、空间,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呢?

  教师在这节课上让学生通过看天平列式子——给式子分类——指出分类中的方程,我个人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那么教师是不是应该在学生分类后,指着是方程的等式告诉学生这些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新知识,它们叫做方程,然后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这些是方程的式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指着剩下的式子反问学生:为什么其他的式子不可以叫作方程。这样学生对方程的意义的建构就是自主实现的,我想方程的意义对他们来说是刻骨铭心的,胜过教师把方程的意义说上十遍甚至二十遍。

方程的意义评课稿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方程的意义》是人教版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解简易方程》第1课时的内容,是学习方程知识的基础。方程在小学乃至中学的学习过程中都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节课主要是要求学生理解掌握方程的意义,知道什么是方程,会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从而为以后学习解方程和方程的应用打下基础,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概括和创新能力。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确定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理解方程的意义,会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明确方程与

  等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观察

  比较、抽象概括和发散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和应用价值,获得

  成功的快乐,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3、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方程的意义。

  难点:弄清方程和等式的异同。

  二、学情分析

  1、学生认知水平:首先,学生已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其次,小学生对直观具体的感性材料较容易理解和接受。

  2、学龄特点:学生好动、好奇心、求知欲强,爱模仿,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但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稳定性差。

  所以在教学中要抓住这些特点,设置直观形象或有趣的情景来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采用的教法要为学生的学服务。因此,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合作探究法来引导学生开展探索性学习,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学习氛围,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思维、合作交流的方法来掌握重点,突破难点,达到预设的目标。

  2、学法分析

  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为本。正所谓“授人于鱼,不如授人于渔”,在学法上,我力图体现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从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变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再想办法解决问题,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能动性,使学生利用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动脑思考、合作交流理解和掌握知识。

  四、教学过程分析

  在充分对教材、学情进行分析以及合理选择教法与学法的基础上,我预设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首先用课件出示小时候玩跷跷板的图片,让学生谈谈玩跷跷板的感受。现在,老师(52kg)和同学们(如学生40kg)也来玩一下跷跷板,会发生什么情况?怎样才能使它平衡?你能用式子表示吗?(401252)

  (设计意图:创设贴近学生实际、温馨快乐的情景导入课堂,不仅能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也为下面出示天平做好铺垫。)

  2、感知素材,探究新知

  这里主要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

  (1)、直观演示

  先介绍天平的原理,然后用课件演示天平称量水杯无水和有水时的质量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形象的感知天平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过程,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建立素材:100x200,100x300,100x250。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演示活动,在老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得出上面的式子,为下面的分类讨论环节做准备,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分类比较

  让学生自主对“401252,100x200,100x300,100x250”

  四个式子进行分类。然后着重讨论“相等于不相等”的分类,引出等式的概念,接着再让学生比较401252与100x250的异同,引出方程的意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最后出示一道练习题,让学生判断哪些是方程。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分类比较,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层层递进,达到理解方程意义和掌握方程判断方法的目的,同时培养学生对比、概括能力和发散思维。)

  (3)合作探究

  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讨论“等式与方程有什么关系”,小组交流,最后总结出结论: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愉快的合作、探究、交流过程中突破本节课的难点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

  3、巩固新知,应用新知

  让学生动手做课本上的练习题。然后根据题目的难度有针对性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

  (设计意图:

  (1)、检测学生掌握新知的程度,巩固新知,同时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做到因材施教。

  (2)、通过这些联系为后面学习解方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3)、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和应用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4、课堂小结,强化新知

  引导学生回顾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说说本节课的收获,还有什么疑问,让学生大胆发言。这样既可以回顾和整理本节课所学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和自我评价能力。

  5、文化熏陶,拓展视野

  向学生介绍方程的历史形成和发展过程,丰富学生的数学文化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

  五、教学反思

  1、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

方程的意义评课稿6

  这节课的给人的总体感觉就是层次清晰条理、重点突出。

  《方程的意义》是一节数学概念课,概念教学由于它的理论性和学术性,教起来往往会显得枯燥乏味。这节课围绕着方程的意义一步步深入,由浅入深,整节课下来不仅毫无乏味之感,而且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情绪高涨、意犹未尽。

  这节课共分四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探究新知——巩固应用——总结拓展。整节课的重点和精彩之处是在第二个环节,这个环节一共要解决三个问题,张老师采取先扶后放的办法:第一个问题老师“扶”着学生走,在这里老师处理得很到位,恰当的引领、适当的提问、及时的小结,每个环节都很顺当自然。尤其是通过天平演示,引出等式、不等式,让学生感受等式的特点,在这过程当中,老师只充当导游的角色,不停的启发、诱导学生发现新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二、三个问题则“放”给学生,通过讨论、合作、交流的方式加以解决,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教师的引导,根据老师提供的天平图,写出等式或不等式,再把这些式子进行分类,从中得出方程的意义。学习的整个过程符合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学生有生活的经验,很自然地想到两种不同情况,并用式子表示,引出等式;其中有含有未知数、不含未知数的两种形式。体现“生活中有数学,数

  学与生活的关系”这一大众数学观,也体现了数学的本质——————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通过观察,探寻式子特点,再把这些式子进行分类,在分类中得出方程的.意义,反映了认识事物从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过程。第三个环节练习的设计也很有条理性和层次性,通过几组富于变化的设计练习再次巩固了对于方程意义的理解。

  总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各个环节处理都比较到位。

方程的意义评课稿7

  听了李老师执教的《方程的意义》一课。由于长年和李老师在同一个组备课,人又年轻、好学、好钻。这一节课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方程》的第二课时《方程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明确,抓住了重点、难点。

  三、教具

  教具准备充分,课件设计新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四、教学过程

  新授环节充分利用教学实物的作用导入新课。从认识天平的作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天平的状态与等式(不等式)的关系。然后利用天平称空杯子,在天平平衡的状态下,空杯子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然后往空杯中加水,这时天平向左倾斜,而不知道加入水的质量,怎么表示水的质量,引起学生回忆旧知,用字母(x、a)代替。得到不等式100+ x>100。接着提问要想称出水的质量应该怎么办,学生自然想到加砝码。从而得到不等式100+ x>200。让学生感受到加100G砝码仍然没有使天平平衡。继续加砝码。得到100+ x<300。天平向右侧倾斜。引起学生的思考。砝码加多了,应该加一个小一点的砝码。从而得到100+ x=250。称出了水的质量。得出这些式子后,老师继续提问,对这些式子进行分类。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而非老师的想法进行分类,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意识到这些式子可以按有没有等号,有没有未知数进行分类。接着老师并没有直接拿出方程的意义,而是让学生自己写式子,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对组员写出的式子再进行分类。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认知。然后老师用集合的`形式列举出这些按不同标准划分的式子。让学生初步感知等式与方程的关系。最后让学生体会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紧接着老师反扣概念,进一步强化方程的两个基本要素,一是是否含有未知数,二是是否是等式。

  充分关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验、分析、比较,归纳出了方程的意义。教学中XXX老师没有将等式、方程的概念强加给学生,而是充分尊重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再用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表示出等量关系,并用天平平衡原理来解释各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使学生理解等式及方程的意义,尊重了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还很值得一提的是,李老师的练习设计很有意义,为学生更好的巩固方程的意义很有帮助。如练习设计紧密联系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几方面来练习,学生从中更深刻的理解方程的意义。

  五、最后提几点不足之处

  1、方程的左右两边应该以学生的方向为准。

  2、后面几题练习有点难,导致时间不够,因为在小学阶段这一课时,一般只要求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只要学生知道什么是方程,能判别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在知识上,弄清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就可以了,所以我的感觉有点急功近利。

  3、没有进行课后小结。

【方程的意义评课稿】相关文章:

方程的意义评课稿10-31

《方程的意义》评课稿08-04

《方程》的评课稿07-01

《认识方程》评课稿03-17

认识方程评课稿05-11

数学方程评课稿06-14

《比意义》评课稿(精选)08-07

《比意义》评课稿【精选】08-18

(经典)比意义评课稿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