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小故事

时间:2023-11-22 18:10:23 心理学 我要投稿

心理学小故事[精选]

心理学小故事1

  在1907年,詹姆斯从哈佛大学退休。同时退休的还有他的好友物理学家卡尔森。一天,两人打赌,詹姆斯说:“我一定会让你不久就养上一只鸟的。”卡尔森不以为然:“我不信!因为我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养一只鸟。”

心理学小故事[精选]

  没过几天,恰逢卡尔森生日,詹姆斯送上了礼物——一只精致的鸟笼。卡尔森笑了:“我只当它是一件漂亮的工艺品。你就别费劲了。”从此以后,只要客人来访,看见书桌旁那只空荡荡的鸟笼,他们几乎都会无一例外地问:“教授,你养的.鸟什么时候死了?”卡尔森只好一次次地向客人解释:“我从来就没有养过鸟。”

  然而,这种回答每每换来的却是客人困惑而有些不信任的目光。无奈之下,卡尔森教授只好买了一只鸟。

  这是一个著名的心理现象。其发现者就是心理学家詹姆斯。它说的是:如果一个人买了一个空的鸟笼放在自己家的客厅里,过了一段时间,他一般会丢掉这个鸟笼或者买一只鸟回来养。因为买一只鸟比解释为什么有一只空鸟笼,要简便得多,这就是著名的鸟笼效应。

  在我们的身边,包括我们自己,很多时候不是先在自己的心里挂上一只笼子,然后再不由自主地朝其中填满一些什么东西吗?

心理学小故事2

  心理学上的一种实验者效应。20世纪20-30年代,美国研究人员在芝加哥西方电力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工作条件、社会因素和生产效益关系实验中发现了实验者效应,称霍桑效应。

  实验的第一阶段是从1924年11月开始的工作条件和生产效益的关系,设为实验组和控制组。结果不管增加或控制照明度,实验组产量都上升,而且照明度不变的控制组产量也增加。另外,有试验了工资报酬、工间休息时间、每日工作长度和每周工作天数等因素,也看不出这些工作条件对生产效益有何直接影响。第二阶段的试验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领导的',着重研究社会因素与生产效率的关系,结果发现生产效率的提高主要是由于被实验者在精神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参加试验的工人被置于专门的实验室并由研究人员领导,其社会状况发生了变化,受到各方面的关注,从而形成了参与试验的感觉,觉得自己是公司中重要的一部分,从而使工人从社会角度方面被激励,促进产量上升。

  这个效应告诉我们,当同学或自己受到公众的关注或注视时,学习和交往的效率就会大大增加。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才是同学和老师所接受和赞赏的,我们只有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地增加自己的良好行为,才可能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赞赏,也才可能让我们的学习不断进步,充满自信!

心理学小故事3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蒙古的部落使者到中国来,进贡了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金壁辉煌,把皇帝高兴坏了。可是这部落大使不厚道,同时出一道题目给皇帝:这三个金人哪个最有价值?

  皇帝想了许多的办法,请来全国最好的珠宝匠检查那个金色小人,称重量,看做工,所有测量办法的结果都是一模一样的。怎么办?使者还等着回去汇报呢。泱泱大国,不会连这个小事都不懂吧?

  最后,有一位退位的老大臣说他有办法。皇帝将使者请到大殿,老臣胸有成足地拿着三根稻草分别插入三个金人的耳朵眼。

  插入第一个金人的耳朵里,这稻草从另一边耳朵出来了。第二个金人的.稻草从嘴巴里直接掉出来,而第三个金人,稻草进去后掉进了肚子,什么响动也没有。老臣说: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使者默默无语,答案正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最有价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说的人的人。老天给我们两只耳朵一个嘴巴,本来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的。善于倾听,才是成熟的人最基本的素质。

心理学小故事4

  在一菜摊前看见两堆菜。

  客户问:“这边多少钱一斤?” 答:“1块。”

  再问:“那边呢?”答:“1块5。”问:“为什么那边的卖1.5元?”

  答:“那边的好一些。”

  于是买了1块5的。

  后来发现摊主快速把1块的一分变成两堆,很快1块5一斤的又都卖光了!

  启示:

  当你只有一种价格时,客户的选择只有买与不买,当你有两种价格时,客户的选择变成了“买好的'”还是“买差的”。而更多的客户在日常用品上选择了买好的,这无形间为你增加了利润。

心理学小故事5

  去过庙的人都知道,一进庙门,首先是弥陀佛,笑脸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则是黑口黑脸的韦陀。但相传在很久以前,他们并不在同一个庙里,而是分别掌管不同的.庙。弥乐佛热情快乐,所以来的人非常多,但他什么都不在乎,丢三拉四,没有好好的管理账务,所以依然入不敷出。而韦陀虽然管账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阴着个脸,太过严肃,搞得人越来越少,最后香火断绝。

  佛祖在查香火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将他们俩放在同一个庙里,由弥乐佛负责公关,笑迎八方客,于是香火大旺。而韦陀铁面无私,锱珠必较,则让他负责财务,严格把关。在两人的分工合作中,庙里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其实在用人大师的眼里,没有废人,正如武功高手,不需名贵宝剑,摘花飞叶即可伤人,关键看如何运用。

心理学小故事6

  一次,几位学生去拜访大学时的老师。老师问学生们生活得怎么样。一句话勾出了大家的满腹牢骚,大家纷纷诉说着生活的不如意:工作压力大呀,生活烦恼多呀,做生意的商战不顺呀,当官的仕途受阻呀……一时间,大家仿佛都成了上帝的弃儿。

  老师笑而不语,从房间里拿出许许多多的杯子,摆在茶几上。这些杯子各式各样,有瓷器的,有玻璃的,有塑料的,有的杯子看起来高贵典雅,有的杯子看起来简陋低廉……老师说:“都是我的学生,我就不把你们当客人看待了。你们要是渴了,自己倒水喝吧。”

  学生们说得已经口干舌燥了,便纷纷拿了自己中意的杯子倒水喝。等学生们手里都端了一杯水时,老师讲话了,他指着茶几上剩下的杯子说:“大家有没有发现,你们挑选去的杯子都是最好看最别致的杯子,而像这些塑料杯就没有人选中它。”学生们并不觉得奇怪,谁都希望手里拿着的是一只好看的`杯子。

  老师说:“这就是你们烦恼的根源。大家需要的是水,而不是杯子,但我们有意无意地会去选用好的杯子。这就如我们的生活——如果生活是水的话,那么,工作、金钱、地位这些东西就是杯子,它们只是我们用来盛起生活之水的工具。杯子的好坏,并不能影响水的质量,如果将心思花在杯子上,你哪有心情去品尝水的苦甜,这不是自寻烦恼吗?”

心理学小故事7

  说一个我真实遇见的事情。

  那年我还小记得9岁左右,我跟随我爸在一个工厂住,我爸下班比较晚,那是一个夏天的傍晚晚上7点天还是很亮很亮。小时的我比较调皮,吃饭也不安分,喜欢端着一碗饭夹好菜到处跑。我们工厂在比较偏僻的地方,晚上很少有人,工人下班了基本都回去了,那里就我爸在看守工厂。工厂有四个门都在一堵墙上,第一个门是我住的地方的门。第二个是工厂大门,第三个则是工厂小门,第四个工厂电机房的门,电机房是我们那里的变压器房,一般不是停电或者跳电一般是不进去的。门平时都挂着一把把大大的铜锁,门旁边是一个破旧的窗子有几块玻璃都被路过的小孩子砸坏了,当然小孩子里面也包括我。

  我和往常一样端着一碗饭,到处跑,刚出工厂门,看到一个60多岁的一个老爷爷,穿着一身黑色的中山装,直溜溜的走进了电机房,我回头看了一下家里,家里的灯还亮着,没跳电呀!怎么会有人进去了,我端着饭慢慢走到第四个门,眼前的'一切让惊呆了,门上一把大大的铜锁死死的锁在那里,根本就没有打开,我下意识的张望了一下窗子,不张望还好一张望,我碗砸地上了。

  我看到机房里面不知道什么时候多了一个很久很久很老式的衣柜,问题不在衣柜是哪里来的,而是衣柜上面挂着一个穿着黑色中山装的老爷爷,我的眼睛直溜溜的看着他,我想挪动我的脚想赶紧跑,可是怎么也挪不动,像是被什么东西抱住了我的腿。突然老爷爷的嘴角露出了一丝诡异的笑,duang,我就晕过去了。

  再醒来的时候,是我爸叫我起床吃晚饭,原来是在家下午睡午觉,做了一个噩梦。和往常一样我夹好菜,端着饭边走边吃,刚走到门口,一个黑色的影子闪过第四间门。

心理学小故事8

  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

  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

  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

  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

  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

  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在这个寓言中,老人的方法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

  德西效应在生活中时有显现。

  比如,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说:“如果你这次考得100分,就奖励你100块钱”、“要是你能考进前5名,就奖励你一个新玩具”等等。家长们也许没有想到,正是这种不当的奖励机制,将孩子的学习兴趣一点点地消减了。

  在学习方面,家长应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增进孩子对学习的情感和兴趣,增加孩子对学习本身的动机,帮助孩子收获学习的乐趣。

  家长的奖励可以是对学习有帮助的一些东西,如书本、学习器具,而一些与学习无关的奖励,则最好不要。

心理学小故事9

  小猪太胖了,圆滔滔的身体让它不能跟同伴们一起玩,连走路都吵着说累,小猪决定减肥,朋友们也资助小猪一起减肥,各人决定用跳绳的要领来资助小猪减肥。

  小狗和小猫展示着给小猪看,它们一上一下的跳的特别漂亮,小猫还跳了个花样呢!小猪看着也觉得特此外好玩,急遽凑上前去说:“我也要玩、我也要玩。”

  可小猪从来没跳过跳绳,刚一蹦起来就被绳子缠住,“扑通”一声摔在了地上,“哎呦——哎呦——疼死我了。”小猪哀嚎着。

  坐在地上的小猪说什么也不愿起来,小猪说:“我可不想在被绳子绊倒,疼死我了。”

  小猪不愿意在去学跳绳,朋友们对小猪说:“如果你做事情因为受一点苦就中途而废,那你永远都只是一只肥胖的小猪,我们可不愿意和一只胖猪做朋友。”

  小猪可不想失去朋友,更不想成为一只被人讥笑的胖猪,在朋友们的'勉励和资助下,小猪学会了跳绳,现在小猪不仅是一个跳绳妙手,照旧一只漂亮的小猪,小猪在朋友们的资助下,减肥乐成,而且这次加入的运动跳绳角逐上还获得了第一名。

心理学小故事10

  是一只雄鹰一个人在高山之巅的.鹰巢里,抓到了一只幼鹰,他把幼鹰带回家,养在鸡笼里。这只幼鹰和鸡一起啄食、嬉闹和休息。它以为自己是一只鸡。这只鹰渐渐长大,羽翼丰满了,主人想把它训练成猎鹰,可是由于终日和鸡混在一起,它已经变得和鸡完全一样,根本没有飞的愿望了。主人试了各种办法,都毫无效果,最后把它带到山顶上,一把将它扔了出去。这只鹰像块石头似的,直掉下去,慌乱之中它拼命地扑打翅膀,就这样,它终于飞了起来!

  启示:磨练召唤成功的力量。尝试能帮助你逃脱困境,甚至能解救你的生命!

心理学小故事11

  一天,几个学生向著名心理学家弗洛姆请教:心态对一个人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他微微一笑,什么也不说,就把他们带到一间黑暗的房子里。在他的引导下,学生们很快就穿过了这间伸手不见五指的神秘房间。接着,弗洛姆打开房间里的一盏灯,在这昏黄如烛的灯光下,学生们才看清楚房间布置,不禁吓出了一身冷汗。原来,这间房子的地面就是一个很深很大的水池,池子里蠕动着各种毒蛇,包括一条大蟒蛇和三条眼镜蛇,有好几只毒蛇正高高地昂着头,朝他们“滋滋”地吐着信子。就在这蛇池的上方,搭着一座很窄的.木桥,他们刚才就是从这座木桥上走过来的。

  弗洛姆看着他们,问:“现在,你们还愿意再次走过这座桥吗?”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作声。

  过了片刻,终于有3个学生犹犹豫豫地站了出来。其中一个学生一上去,就异常小心地挪动着双脚,速度比第一次慢了好多倍;另一个学生战战兢兢地踩在小木桥上,身子不由自主地颤抖着,才走到一半,就挺不住了;第三个学生干脆弯下身来,慢慢地趴在小桥上爬了过去。

  “啪”,弗洛姆又打开了房内另外几盏灯,强烈的灯光一下子把整个房间照耀得如同白昼。学生们揉揉眼睛再仔细看,才发现在小木桥的下方装着一道安全网,只是因为网线的颜色极暗淡,他们刚才都没有看出来。弗洛姆大声地问:“你们当中还有谁愿意现在就通过这座小桥?”

  学生们没有作声,“你们为什么不愿意呢?”弗洛姆问道。“这张安全网的质量可靠吗?”学生心有余悸地反问。

  弗洛姆笑了:“我可以解答你们的疑问了,这座桥本来不难走,可是桥下的毒蛇对你们造成了心理威慑,于是,你们就失去了平静的心态,乱了方寸,慌了手脚,表现出各种程度的胆怯——心态对行为当然是有影响的啊。”

  其实,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面对各种挑战时,也许失败的原因不是因为势单力薄、不是因为智能低下、也不是没有把整个局势分析透彻,反而是把困难看得太清楚、分析得太透彻、考虑得太详尽,才会被困难吓倒,举步维艰。倒是那些没把困难完全看清楚的人,更能够勇往直前。如果我们在通过人生的独木桥时,能够忘记背景,忽略险恶,专心走好自己脚下的路,我们也许能更快地到达目的地,不是吗?

心理学小故事12

  何谓"自然"

  作为一个中国人,大部分都听说一句古话:“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这个说的是一种叫蜈蚣的昆虫。

  蜈蚣是用他那成百条细足蠕动前行的。可是有一天哲学家青蛙见了蜈蚣,他久久地注视着蜈蚣,心里很纳闷:四条腿走路都那么困难,可蜈蚣居然有成百条腿,它如何行走?这简直是奇迹!蜈蚣是怎么决定先迈哪条腿,然后动哪条腿,接着再动哪条腿呢?有成百条腿呢!

  于是青蛙拦住了蜈蚣,问道:“我是个哲学家,我被你弄糊涂了,有个问题我解答不了。你是怎么走路的?用这么多条腿走路,这简直不可能!”蜈蚣说:“是啊,我生下来就一直这么走路的,从来没有想过呢?现在既然你问了,那我得想一想才能回答你。”

  这一念头第一次进入了蜈蚣的意识。事实上,青蛙的'问题是对的?该先动哪条腿呢?蜈蚣站立了几分钟,动弹不得,蹒跚了几步,终于趴下了。它对青蛙说:“请你再也别问其他蜈蚣这个问题了,我一直都在走路,这根本不成问题,现在你把我害苦了!我动不了了,成百条腿都需要考虑好了才能移动,我该怎么办呢?”

心理学小故事13

  有兄弟二人,年龄不过四、五岁,由于卧室的窗户整天都是密闭着,他们认为屋内太阴暗,看见外面灿烂的阳光,觉得十分羡慕。兄弟俩就商量说:“我们可以一起把外面的阳光扫一点进来。”于是,兄弟两人拿着扫帚和畚箕,到阳台上去扫阳光。等到他们把畚箕搬到房间里的时候,里面的阳光就没有了。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扫了许多次,屋内还是一点阳光都没有。正在厨房忙碌的妈妈看见他们奇怪的举动,问道:“你们在做什么?”他们回答说:“房间太暗了,我们要扫点阳光进来。”妈妈笑道:“只要把窗户打开,阳光自然会进来,何必去扫呢?”

  启示:把封闭的心门敞开,成功的'阳光就能驱散失败的阴暗。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心理学小故事14

  雪地行军是桩危险的事,它极易使人患上雪盲症以至迷失行进的方向。但人们感到奇怪,若仅仅是因为雪的反光太刺眼,为什么戴上墨镜之后,雪盲症仍不可避免呢?

  最近美国陆军的研究部门得出结论:导致雪盲症的并非雪地的刺眼反光,而是它的空无一物。科学家说:人的眼睛其实总在不知疲倦地探索世界,从一个落点到另一个落点。要是连续搜索而找不到任何一个落点,它就会因紧张而失明。美国陆军对付雪盲症的办法是,派先遣部队摇落常青灌木上的雪。这样,一望无垠的白雪中便出现了一丛丛、一簇簇的绿色景物,搜索的'目光便有了落点。

  感悟:

  所有的眼睛都在搜索世界,搜索世界的眼睛不怕光怪陆离,却怕空空一片。一个人如果搜索不到友谊的落点,他很可能对所有人充满敌意;如果搜索不到真诚的落点,他很可能会怀疑整个世界。

  目标,是个人行为的意图。如果没有目标,那么行动的结果只能是无聊、空虚,找不到生命的落点,就会患上人生前进的雪盲症。现实中,人生没有志向,往往无所事事,无所事事自然找不到人之为人的社会意义和个人价值,最终结果是,极端的人选择自杀,一般的人怯懦的活下来,但却成为了会呼吸的僵尸。人在职场,要提早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目标,不应稀里糊涂,随波逐流。

心理学小故事15

  有两个和尚分别住在相邻的两座山上的庙里。两山之间有一条溪,两个和尚每天都会在同一时间下山去溪边挑水。不知不觉已经过了五年。突然有一天,左边这座山的和尚没有下山挑水,右边那座山的'和尚心想:"他大概睡过头了。"便不以为然。哪知第二天,左边这座山的和尚,还是没有下山挑水,第三天也一样,直到过了一个月,右边那座山的和尚想:"我的朋友可能生病了。"

  于是他便爬上了左边这座山去探望他的老朋友。当他看到他的老友正在庙前打罗汉拳时。他十分好奇地问:"你已经一个月没有下山挑水了,难道你可以不喝水吗?"左边这座山的和尚指着一口井说:"这五年来,我每天做完功课后,都会抽空挖这口井。如今,终于让我挖出水,我就不必再下山挑水,我可以有更多时间练我喜欢的罗汉拳了。"

  我们常常会忘记把握下班后的时间,挖一口属于自己的井,培养自己另一方面的实力。这样在未来当我们年纪大了,我们还依然会有水喝,而且还能喝得很悠闲。

心理学小故事16

  1965年,一个韩国学生到剑桥大学主修心理学。他常到学校的咖啡厅或茶座听一些成功人士聊天,他们中有诺贝尔奖获得者,有学术权威,还有一些创造了经济神话的人。这些人幽默风趣,举重若轻,把自己的成功看得非常自然和顺理成章。时间长了,他发现,在自己国内,一些成功人士把自己的创业艰辛过分的夸大了。

  作为心理系的学生,他对韩国成功人士的心态进行了研究。1970年,他把《成功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难》作为毕业论文,提交给现代经济心理学的创始人威尔布雷登教授。布雷登教授读后,大为惊喜。这本书后来鼓舞了很多人,他从一个新的角度告诉人们,成功与“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三更灯火五更鸡”,“头悬梁,锥刺股”没有必然的关系,只要你对某一事业感兴趣,长久的坚持下去就会成功,必有收获。

  温馨提示:人世中的.许多事,只要想做,都能做到,用不着什么钢铁般的意志,更用不着什么技巧或谋略。只要一个人还在朴实而饶有兴趣的生活着,他终究会发现,造物主对世事的安排,都是水到渠成的。

心理学小故事17

  马戏团里表演的大象,都是从小就开始训练的。小时候的小象很调皮,玩性又大,故用绳子把小象栓在木桩上,由于小象力量小,经过很多次的试验都无法将木桩拖出来,当时间久了之后,只要把象系在木桩上,象知道自己无法挣脱,也就很安分了。

  小象长大变成了大象,在马戏团中可以做很多的表演。大象力大无穷,可以搬很多东西,但在表演后,却很安分的被栓在木桩上。

  大象的`力量其实是很大的,但是它因为从小的经验,觉得木桩的力道比自己大,是唯一可以栓住自己的东西,使得它不敢去移动木桩。

  人生感悟:其实大象是被自己以前的观念所束缚,不了解自己已有很大的改变了,因而放弃想移动木桩的念头。

  木桩,就像是妨碍个人发挥浅力的障碍;或许不是具体可见的阻力,而是由个人过去细微的经验所产生的无名恐惧。

心理学小故事18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罗森塔尔曾经用小白鼠做过一个非常有趣的走迷宫实验。

  实验之初,他把一群小白鼠分成3组,分别配给A、B、C三组实验人员,然后告诉A组:“你们真是太幸运了,配给你们的小白鼠是经过几位教授特意挑选并精心训练的。它们血统高贵而且非常聪明,智力几乎接近人脑,所以你们一定要好好对待它们,努力使它们发挥出最棒的水平来。”

  告诉B组:“你们的运气很一般,这些小白鼠只是很普通的一组。它们血统一般,智力也一般。你们用最常用的方法训练它们即可。”

  告诉C组:“你们非常地不幸,这组小白鼠简直糟糕透了。它们血统低劣,智力也很差,简直就是白痴。你们随便用什么方式训练它们都行,反正它们的本质已经注定了。”

  3组实验人员按照“指示”各自训练了小白鼠一个月之后,教授分别对3组白鼠进行了测试,最终的结果表明:A组小白鼠果然最为聪明,不但都走出了迷宫,还缩短了专家们预计的时间;B组白鼠则表现一般,只有一半走出了迷宫,所用时间也比专家预计的稍长一些;而C组最为糟糕,只有两只成功走出迷宫,而且所用时间之长简直令人无法忍受。

  实验完毕之后,罗森塔尔很平静地告诉各组实验人员:其实这些小白鼠根本没有什么血统以及智力的区别,它们都是普通的白鼠,是我把它们分成了3组而已。

  实验人员瞠目结舌的同时,不由得想起自己一个月以来对待白鼠的态度:A组人员非常珍爱自己的白鼠,他们不但很悉心地照顾它们,还用最积极、难度最大的方法训练这些“智力超常”的小家伙们,甚至会定期和它们进行“语言交流”;B组人员则像对待普通动物那样对待自己的实验对象,按照普通的方式去训练它们;而C组人员呢?他们每个人都在叹息自己的运气不好,竟然摊上这么几只蠢笨的东西,恰巧训练过程中又有很多迹象表明这伙白鼠的确“愚蠢无比”,比如不听指挥、没有纪律性等等,所以,他们常常打骂这些可怜的小家伙,有时还会以“忘记”喂食的方式来惩罚它们。

  罗森塔尔教授从这个实验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正是“暗示”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妈妈是孩子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同时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如果是长期的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相反,如果妈妈对孩子寄予厚望、积极肯定,通过期待的眼神、赞许的笑容、激励的语言来滋润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那么,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来的成果就会有多大!

  通过上述实验,我们体会到即便智力相差无几,被对待的方式不同,结果也会分出个优劣高低来。我们自身,乃至整个世界,往往会因为我们的努力而改变。所以,如果你想成为聪明人,就要以聪明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心理学小故事】相关文章:

经典心理学小故事(经典)09-21

经典心理学小故事09-27

心理学小故事08-02

心理学的小故事精选06-29

心理学经典小故事07-02

经典心理学小故事09-24

经典心理学小故事集锦04-19

经典心理学小故事通用05-16

[精华]经典心理学小故事07-06

经典心理学小故事[热]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