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类的书籍
管理类的书籍1
然而,很美
作者 : (英)杰夫·戴尔 / 豆瓣评分:8.6
作为一个译者,非常幸运还能享有这样的喜悦:发现在日本还鲜为人知的作家。
撒冷镇
作者 : [美] 斯蒂芬·金 / 豆瓣评分:7.6
我将金与其他众多恐怖小说家区别开来看待,是从第二部作品《撒冷镇》开始的。
麦田里的守望者
作者 : [美国] J. D. 塞林格 / 豆瓣评分:7.9
优秀的经典名著多几种译本也不妨事……有几种高品质的选项,通过多种面貌的积累,原文应有的姿态自然而然地浮现出来,这才是翻译最理想的形态。我想《麦田里的守望着》已经跻身这类“经典”的范畴。
城堡
作者 : [奥]卡夫卡 / 豆瓣评分:8.5
卡夫卡是我一生最钟爱的'作家之一。我15岁时第一次接触卡夫卡的《城堡》,这是一部了不起的经典巨作,带给我极大的触动。卡夫卡在书中描绘的世界既真实又虚幻,将我的心灵和灵魂同时割裂成两部分。
雷蒙德·卡佛短篇小说自选集
作者 : [美] 雷蒙德·卡佛 / 豆瓣评分:8.5
卡佛终其一生,拼命坚持写作卡佛的故事。由于他稍微拯救了自己,我们也会(在大多数情况下)稍微获得拯救。这大约就是卡佛作品为全世界作者热心阅读至今的理由之一。
管理类的书籍2
首先说一下我的感受,公司领导班子换届以来让我体会到了耳目一新的感觉,不一样的管理模式体会到了不一样的希望。快节奏的工作方式让我已经忘记了自己的初衷;陈春花,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联席董事长等等等等头衔,怀着好奇而又急需充电的心情,翻开了本书的第一页……其实此书是我第一次翻开管理类书籍,印入眼帘的一行小字增加了我认真读完此书的决心,“献给那些下决心不再在工作中折磨自己和下属的经理人”,这句话让我想起了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的答案,如何更好的“承上启下”?答案就是首先要在“同一个频道”去做事情,自己不懂管理怎么可能知道上级布置任务的目的。
经过10多个小时的阅读,心中的感慨又深了一步,陈教授厉害之处在于,他把管理总结的就像生活中的小常识一样,就像数学中的公式和定理一样,我们可以直接拿来用到我们日常的管理工作中,现将从书中学到的一点小皮毛总结如下。
一、管理就是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
管理是一种决策,管理所要求的合格决策就是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管理中最怕的就是下属去揣摩领导的意图,这说明领导的指令不清,往往忙了半天,工作结果却不一定符合标准。
好的管理是靠指令去做更多的事。只有上下岗位都做相同的事,说明这个单位的管理是合格的,但现在很多公司都是做不到的,所谓的没有执行力和效率就是这个原因。领导有时喜欢把自己变得复杂和不易理解,以显示自己卓尔不群,真正的管理只能凭指令做事,不能凭经验、情绪和情感做事。
二、管理没有对与错,只是面对事实,解决问题。
管理是以结果评价,不是以对错评价,一定要追根到底能否解决问题、获得结果,而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是喜欢评判对错。作为管理者最重要的是取得绩效,如果让企业亏损,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解释。不管有什么委屈,有多大约束,有多少无奈,这个责任给了你,你就得承担。在我们的管理中,为什么效率非常低,陈教授认为,原因在于很多人做出决定,不是马上去执行,而是去评判对错。
人会犯错误,但对错在管理中不是最重要的,即使你证明自己是正确的,领导是错误的,也于事无补,最重要的是做事情的结果。
三、管理是管事而不是管人
管理的重点是管事,同时也要理解人和尊重人。管理不是管人,如果你不懂得理解人和尊重人,那么你一定不懂得管理。很多管理的问题就出在管理者只关心人们的态度和表现,并没有地界定必须要做的事情,以及做事的标准。对于大多数员工来说,他们并没有清晰的指引应该做什么事情,所以只有凭着兴趣、情绪或者感情做事,这样的做事方法一定是无法评级以及无法控制结果的。界定应该做的事情,就是管理。
四、管理就是让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合二为一
管理没有对错,但有好坏。好坏的标准只有一个: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是否合二为一,两者是否一致,是管理中最大的挑战。中国企业大都把忠诚看得很重要,其根本原因是管理水平不够。企业需要关注个人目标的变化,在企业组织目标不断实现的同时,个人目标也不断实现和提升,管理的挑战在于,让优秀人才的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达成一致。
五、管理就是让一线员工得到并可以使用企业资源
管理的关键在于,要让企业的一线员工得到企业资源并有权力运用这些资源,要把所有的资源放在一线,并尊重每一个人。中国企业管理中最大的浪费是资源集中在二线管理者手中。
通过读书知道自己需要学习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我争取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之余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多读书,读好书,充实自己,培养能力,实现人生价值最大化。
管理类的书籍3
《6西格玛管理法》
推荐理由:对20世纪90年代来最有影响的管理方法的最好的阐述,其对数据的重视有望改变中国企业的管理基因。
中国的经理人如果希望提高组织绩效、实现既定业绩,一定要读这本书。作为一位在中国为70多家公司提供过咨询服务的管理顾问,我亲眼目睹了很多中国公司对于提高组织绩效的巨大需求,比如提高质量、客户忠诚度、增加市场份额和降低成本等。本书为建立合适的'6西格玛项目基础和获取合作者和商界领袖的支持提供了一幅清晰简易的路线图。
商界领导人一定要认识到6西格玛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质量改进项目,它需要明晰公司的战略、公司目标、跨部门合作以及员工的能力发展。6西格玛还要求有效的变革管理以保证项目的成功实施。书中介绍的概念和工具为中国实施6西格玛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战性指导。
管理类的书籍4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读了《管理学》这本书之后,我有了更深的体会。计划。组织。领导。协调与控制······管理的这些职能我们都知悉。但是怎么样才能将这几个方面发挥到极致?这确实对领导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个在技术水平上无人能及的人,可能并不能出色地管理一家公司;一个在技术上不占有优势的人,可能会将一家公司管理得很出色。
《管理学》这本书中提到了很多的管理学派,虽然各个学派各执己见,但是又都有自己的道理。
继20世纪早期正式阐述组织运营的大小和复杂程度理论的韦伯之后,泰勒提出了他的科学管理理论,他关注的问题是如何设计任务。工作与激励制度,并运用诸如时间和动作研究的工业工程方法提高生产力,将组织比作一台加满油的机器,管理者则视为这台机器的操作者。
20世纪30年代,管理学理论逐渐转变了将组织视为机器的观点,出现了人际关系运动,强调工作中非正式社会关系的重要性,组织不仅带来利润,还起到了让人们交往和学习的作用。
20世纪50年代,一些理论家认为发现组织存在差异,并取决于组织被设计为执行固定任务还是创新任务。
20世纪60年代,主流思想不再认为特定的企业特定的组织结构,这时只出现了权变,认为组织应当与环境因素相匹配以实现效率。再后来管理理论出现了股东观和利益相关者观,战略评估。趋势分析。不确定性等。
由此可知,管理学家们为管理实践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可能有人认为书中讲的都是纯粹的理论,与现实的世界有很大的出入,其实不然。管理中的领导者有很多的角色,具有不同性格特征的领导者一般会充当不同的角色。如果你是一个擅长社交的人,与人沟通的能力很强,那么你就适合做一个概念性的领导者,此时你就充当着一个纽带的作用,将企业与外界联系起来,将企业内部不同岗位的员工联系起来,让沟通无处不在,让企业充满着活力。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做概念性的领导者。有人适合做决策性领导者,有人适合做执行性领导者。找准自己的定位才会事半功倍。
像诸葛亮那样事必躬亲的领导者,没有几个人能做得来,而且结果也可能让人不敢恭维。这就又涉及到书中提到的集权与分权的问题。到底是集权好还是分权好?没有人能够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这取决于公司的规模。公司的.管理体制。公司领导者个人的性格特征。合理把握度才是管理成功的关键。太过于集权,员工的发展空间很受限,这样容易导致优秀的人才流失;但是太过于分权,又会威胁到自身的领导地位,会面临很大的管理风险。这就体现了管理的艺术性。除了领导者之外,公司的管理模式也会有很大的不同。不同的行业。同行业中不同企业。同企业中不同的地区,这些差异就要求企业根据实际的情况来组织具体的管理体制,有的适合于直线制。有的适合于事业部制。有的适合于矩阵制。作为领导者,不能简单地照搬别人的管理方式,借鉴的同时需要有自己独到的地方。作为零售业巨头的沃尔玛,其管理方式肯定是成功的,但是其管理方式不一定就适合于家乐福。在乔布斯的带领下,苹果公司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如果乔布斯用管理苹果的理念管理一家房地产企业,其管理就不一定会成功。这就更加体现出管理的灵活性。这本书就充分说明了这样一点。
管理确实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它渗透在生活和工作的每一个角落,但又不是每个人都能很好地把握它。在借鉴这本书的理论知识的同时,我们需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将理论与实践融合起来,让自己成为一个出色的管理者。同时,一个出色的领导者,必须对很多方面的知识有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如果不要求对某个领域的知识有很深入的认识,起码要对这个领域有所了解。一个公司的CEO需要处理公司各方面的问题,如果掌握的知识有限,那么他所做出的决策也会很有限。当然,这个CEO自己不懂,他可以聘请别人帮他完成这项工作。但这首先就要求他聘请的这个人的确是个人才,能够处理这个问题;其次还要求这个人对公司是非常忠实的,能够足够的信任,能够充分的放手。所以,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领导者,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
管理类的书籍5
近期读了周三多和陈传明和撰的《管理型——原理和方法》,对于企业管理中的创新讲述的鞭辟入里,遂颇有感慨的写下了读后感。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起源于拉丁语,它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停止创新。一个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坚持把创新作为管理的核心职能,甚至把创新视作管理的灵魂。
创新,在企业的管理中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由于知识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极大地加速了知识的生成与发展过程,从而引导着企业组织的创新,影响着企业组织的变革。
一、企业管理创新。
创新首先是一种思想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是一种原则以及在这种原则指导下的具体活动,是管理的一种基本职能。企业系统在运行中的创新要涉及许多方面:目标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机构和结构的创新以及环境创新。要有效地组织系统的创新活动,就必须研究和揭示创新的规律。创新是对旧事物的否定,是对新事物的探索。总结众多成功企业的经验,成功的创新要经历“寻找机会。提出构思。迅速行动。忍耐坚持”这样几个阶段的努力。
企业系统的管理者不仅要根据创新的规律和特点的要求,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创新,而且更主要的是组织下属的创新。首先,要正确理解和扮演“管理者”的角色;其次,要创造促进创新的组织氛围;再者,需要制定有弹性的计划,并且正确地对待失败;最后,需要建立起合理的奖酬制度。
二、企业技术创新。
与企业生产制造有关的技术创新,其内容也是非常丰富的,从生产过程的角度分析,可分为:要素创新。产品创新。要素组合方法的创新。但是无论是何种内容的技术创新,最终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产品竞争力的提高。创新源于企业内部外部的一系列不同的机会。美国学者德鲁克把诱发企业创新的所有不同因素归纳成七种不同的创新来源:意外的成功或失败。企业内外的.不协调。工艺过程的需要。产业和市场的改变。人口结构的变化。人们观念的改变以及新知识的产生等。
任何企业都在执行一套符合自己特点的技术创新战略,而在无意识中形成的技术创新战略是一系列选择的综合结果。这些选择一般涉及创新的基础。对象。水平。方式以及创新实现的实际等多个方面。
三、企业组织创新。
企业是人的集合体,企业绩效取决于其成员的努力。这些成员是在企业活动的不同时空提供这些努力的,要使这些努力转变为对企业有效的贡献,必须对他们在企业活动中的行为进行引导和整合。企业组织创新包括了企业制度创新。企业层级结构创新以及企业文化创新。总之,没有创新的企业注定是落后的,没有创新的企业注定是没有希望的,我们要顺应发展趋势,鼓励创新,支持创新,在企业或组织形成创新的良好氛围,促进利润增长,推进企业发展。
通过对该书的研习,我对企业管理有了初步的涉猎,对于我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必然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管理类的书籍6
近期读了周三多和陈传明和撰的《管理型——原理和方法》,对于企业管理中的创新讲述的鞭辟入里,遂颇有感慨的写下了读后感。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起源于拉丁语,它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停止创新。一个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坚持把创新作为管理的核心职能,甚至把创新视作管理的灵魂。
创新,在企业的管理中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由于知识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极大地加速了知识的生成与发展过程,从而引导着企业组织的创新,影响着企业组织的变革。
一、企业管理创新
创新首先是一种思想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是一种原则以及在这种原则指导下的具体活动,是管理的一种基本职能。企业系统在运行中的创新要涉及许多方面:目标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机构和结构的创新以及环境创新。要有效地组织系统的创新活动,就必须研究和揭示创新的规律。创新是对旧事物的否定,是对新事物的探索。总结众多成功企业的经验,成功的创新要经历“寻找机会、提出构思、迅速行动、忍耐坚持”这样几个阶段的努力。
企业系统的管理者不仅要根据创新的规律和特点的要求,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创新,而且更主要的是组织下属的创新。首先,要正确理解和扮演“管理者”的角色;其次,要创造促进创新的组织氛围;再者,需要制定有弹性的计划,并且正确地对待失败;最后,需要建立起合理的奖酬制度。
二、企业技术创新
与企业生产制造有关的'技术创新,其内容也是非常丰富的,从生产过程的角度分析,可分为:要素创新、产品创新、要素组合方法的创新。但是无论是何种内容的技术创新,最终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产品竞争力的提高。
创新源于企业内部外部的一系列不同的机会。美国学者德鲁克把诱发企业创新的所有不同因素归纳成七种不同的创新来源:意外的成功或失败、企业内外的不协调、工艺过程的需要、产业和市场的改变、人口结构的变化、人们观念的改变以及新知识的产生等。
任何企业都在执行一套符合自己特点的技术创新战略,而在无意识中形成的技术创新战略是一系列选择的综合结果。这些选择一般涉及创新的基础、对象、水平、方式以及创新实现的实际等多个方面。
三、企业组织创新
企业是人的集合体,企业绩效取决于其成员的努力。这些成员是在企业活动的不同时空提供这些努力的,要使这些努力转变为对企业有效的贡献,必须对他们在企业活动中的行为进行引导和整合。
企业组织创新包括了企业制度创新、企业层级结构创新以及企业文化创新。
总之,没有创新的企业注定是落后的,没有创新的企业注定是没有希望的,我们要顺应发展趋势,鼓励创新,支持创新,在企业或组织形成创新的良好氛围,促进利润增长,推进企业发展。
通过对该书的研习,我对企业管理有了初步的涉猎,对于我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必然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管理类的书籍7
推荐企业管理类的书籍
1 《营销管理》(第10版)
推荐理由:要真正成为"世界工厂",中国企业需要通过营销提升竞争力,中国经理人需要通过营销大师科特勒的这本经典教材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读者点评:
一部营销领域的圣经,一版再版,被全球高等商学院普遍采用,拥有无数光环和美誉,但这些都不足以表明,它对于投身市场经济不久、面临全球竞争挑战的中国企业是多么的重要!
中国进入了买方市场和微利时代,外国企业乘WTO长驱直入,高新技术变换了传统的营销模式,而国内企业不但要强化本土优势、还要扬鞭域外进军500强,刀光剑影中其拼杀的首要利器自然是"市场营销"。然而,在茫茫商海中苦苦摸索的中国企业历经了品牌战、广告战、价格战甚至唇枪舌战,却未能成就几个国际大牌的赢家。狂热中的冷醒,知识时代的我们到底有多少营销知识和经验?
所幸的是科特勒已将市场营销提升为一门科学,我们大可不必在头破血流之后发现商战中一星一点的火花。这盏神灯能够指引我们---真正地认识营销、甚至企业的价值,理性地分析市场信息,审慎地进行市场细分、确定目标市场与定位,形成高瞻远瞩的市场营销战略;以及制定立体的营销决策,通过整合企业内外的全部资源,成就"营销创造价值"的伟业。
本书涵盖了营销人士所必备的全部知识,也对其它任一领域的企业管理人士有所启迪。
我曾经建立顾客数据库,并通过E-mail等方式与顾客进行大量立体的信息沟通,从而在公司与产品形象、市场地位、服务水平等方面影响了许多人,其中一些成为我们忠实的用户,而其他人都对公司保持着良好印象!此举即领悟于书中新经济条件下电子商务、信息传播方面的操作指导。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我们相信中国的企业定能集结整体的力量、运筹帷幄、决胜市场!
面对"顾客永远不会满意"的挑战,中国企业将挺身而出,敢于回答:"营销就是创造顾客满意!"(马广华 SAP中国公司咨询顾问)
2 《竞争战略》
推荐理由:本书创造了"五种力量分析"等竞争分析的基本工具,是关于企业战略最经典的著作。
专家点评:
《竞争战略》是迈克尔.波特在管理理论方面的经典著作。作为哈佛商学院的教授和竞争战略方面公认的权威,他在此书中提出了行业结构分析模型,即"五种竞争力模型"。他认为这五种竞争力(行业现有的竞争状况;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客户的议价能力;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威胁;新进入者的威胁)决定了企业的盈利能力。他还指出,企业战略的核心必须在于选择正确的行业,以及行业中最具有吸引力的竞争位置。
迈克尔.波特还提出与产业结构相对应的三种基本竞争战略:成本领先,标新立异以及目标集聚,并说明由于企业资源的限制,企业往往难于同时追求一个以上的战略目标。中国企业家已经非常善于以低价成本的方式进行竞争。要达到这一目的,首先要求企业必须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以便能最大限度地降低产品成本,从而为企业在市场上赢得主导地位创造条件。比如被人称为"价格屠夫"的格兰仕,创造了一个奇迹,其20xx年生产的微波炉占全球市场份额的30%。成本领先战略的主要风险来自于后来者的模仿。所以,中国企业必须有新的竞争方式,如以产品、技术或者经营模式的创新来提高盈利能力与水平。波特为这类战略提供了系统化的思维方式,阐述了企业应该在哪些点上建立竞争力,对于经营实践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我必须指出的一点是,此经典著作注重的是产业结构,较少考虑通过企业的变革来建立长期竞争优势。对于中国的企业家来说,此著作的意义在于阐明了企业战略性思考的重要性,是中国企业家的必读之著。(孙永玲上海博意门咨询公司总裁)
3 《第五项修炼》
推荐理由:它最大的功劳不是推动了建立学习型组织的运动,而是提供了堪称为中国企业管理者推荐的"系统思考"(即"第五项修炼")的新思维方式。
读者点评:
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风气有利于企业组织。其理想状态是组织具备终身学习的理念和机制,使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用个人智商与群体智商作比较,发现了规律性的"群体智障",强调以增强企业的学习力为核心,提高群体智商。整体合力大于各部分简单相加之和,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互动,可形成多元反馈和开放的系统,对组织内每个人都有好处。因此共同愿景的建立至关重要,它是团队活力的源泉、力量凝聚的关键、市场制胜的法宝。
"深度汇谈"是该书另一引人注目的观点。群体智障即源于深度汇谈的不足。一个组织,如果看不清别人的观点,则群体智障,决策错误必然产生。因此,互相看清彼此的思考、自觉消除习惯性防卫,才能使潜在的团体智慧、组织的共同愿景得以实现。杰出的团体善于摊开冲突、让思想充分交流。在开放状态下,可达致深度理解。许多复杂的问题本没有绝对正确的解释。在建立共同愿景的过程中,承诺奉行某些人类基本准则,使私利不再主导思想与行为,重拾人类基本价值,有助于削弱组织内部纷争,使组织利益得到最大平衡。而兼容并蓄的能力与整合全局的观念则是未来的第六项修炼。
善用时间,是该书又一亮点。它提出新的四点:即钱能变成时间;改善流程而非局部;家庭与工作不是取舍而是共赢关系;以及纠正错误的时间观等等。要改变那种只要在活动就是好事、不停地工作就是高效率的错误时间观,检讨自己用在思考上的时间有多少。此外该书还提出三种社交智障:空间盲、时间盲、关系盲。人际关系的质量影响生产力,家庭质量就更是如此。(商明青岛金晶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信息主管)
4 《从优秀到卓越》
推荐理由:在金庸的武打小说中,"优秀"的江湖好汉可以因习练《九阴真经》这样的功夫秘笈而蜕变为"卓越"的武林大师---本书是追求卓越的企业的"九阴真经"。
读者点评:
在以往大多数的企业管理方面的书都充满了英雄崇拜、炫目的科技以及高速成长的戏剧化故事。"渠道制胜"、"品牌为王"、"技术先导"、"神话"、"创举"、"革命"的报道似乎存在偏方与灵丹妙药能够对于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诟病"妙手回春";似乎卓越的领导人、先进的技术、伟大的远景、强大的文化等分别是不同企业的杀手锏 ---人们总在寻找企业发展产生突破时所出现的"唯一重要的东西"。
中国经济正处在一个变革的关键时期,既有许多轰轰烈烈,但最终不过昙花一现的公司(中国近年来这样的公司涌现的太多了),也有许多正在变革的路口,不知要去向何方的公司。《从优秀到卓越》这本书,它强调的是坚持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刺猬原则")。即使在日新月异的复杂年代,"先爬,再走,然后跑步"仍然是成功有效的企业经营之道。
从优秀到卓越公司的转变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所有因素综合起作用的'系统工程。从优秀到卓越的蜕变过程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卓越的公司不是靠一次决定性的行动、一个伟大的计划、一个杀手级创意构想、一个好运气,或灵光一闪而造就。
相反的,转变的过程好像无休无止地推着巨轮朝一个方向前进,轮子不停转动,累积的动能愈来愈大,终于在转折点有所突破,一跃而过。中国人太聪明,反应太快,不停的有新动作,却不见得行得通,所以在华为我们强调"先僵化,再优化,然后固化"的拿来主义。从一点一点的改善积累起来,把看似简单的事情以严谨的纪律,做到尽善尽美,最后反而造成很大的差异。(邹其东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海外光网络产品销售部经理)
5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推荐理由:先管理好自己,然后才能管理别人---这是关于"自我管理"的最经典的著作。
专家点评:今天的中国正处在注重实效、急于求成的时代,企业管理者迫于日程压力,往往忙于应付燃眉之急,而无法静下心来做更长期、更全面的思考和规划,对自身如此,对企业发展亦然。
"内心匮乏症",正在成为当代中国职业经理人的时代病!他们自身的生活质量及其领导和管理下的企业舰船的续航能力由此双双蒙上阴影。
有灵丹妙药吗?有。
要知道,观念是行为的准则。我们的一言一行,莫不始于观念。观念的力量就好比戴上一副墨镜,能令整个天地变色。所以,正心诚意,是成功的根本。做人做事,全凭一颗真诚心、责任心、包容心。那么,个人清平持正,企业上下一心。
"内心匮乏症"的根源是自身修养不足、观念偏颇,以致过分看重处世技巧、做事方法,即怎么做,却疏于关心为什么。急功近利,涸泽而渔,一时之间可以很得意,但如果不能及时解决修养问题,必不能长久。
同样,仅以单纯的观念却缺乏技巧,也不能成器。我们看到很多"好人",但他们并不成功,因为他们没有掌握技巧。
史蒂芬.柯维博士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中,强调品性修养的同时,还系统地介绍了为人处世的技巧,堪称经典。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来与读者分享,令人信服。我非常建议渴望成功的职业经理人,花小部分时间作为投资来阅读此书,必能获得丰厚回报。(李崇基华信惠悦咨询上海公司总经理)
6 《变革的力量》
推荐理由:经理人往往一身兼而有之的领导与管理两大职责,在本书中第一次被精辟地厘清。
专家点评:
让我从史蒂芬.柯维提到的比喻开始:"一群工人在丛林里清除矮灌木。他们解决的是实际问题。管理者在他们后面拟定政策,引进技术,确定工作进程和补贴计划。领导者则爬上最高那棵树,巡视全貌……"
这看来很清楚:工人们的职责是清除矮灌木,管理者注意的焦点在于有效的操作策略,而领导者的任务则是判断和决定砍伐哪一片丛林。
约翰.科特,"领导与变革"领域中最杰出的权威,在《变革的力量:领导与管理的差异》一书中指出:领导者的工作是确定公司发展的方向、整合相关者、激励和鼓舞员工,其目的是产生变革;而管理者的工作是计划与预算、组织及配置人员、控制并解决问题,其目的是建立秩序。
按照这样的标准,可以说,在中国,几乎所有企业在领导与管理的关系问题上,都欠着一课。
《变革的力量》对领导与管理差异的深入分析,不仅把国际最新的经营理念带到中国,更为中国企业从概念到实施提供了系统的、可操作的依据。对于日渐进入国际竞争舞台中央的中国企业来说,谁能更早地接收、理解并运用此类信息,谁就能在这场发生在家门口的"战争"中领先一步。同样,最具开放心态和学习能力的职业经理人,也将成为获胜的"将领"。
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和经理人被强调领导和管理的差异之后,不应把二者割裂、对立开来。它们具有不同功用,好比手心和手背,相辅相成。对这两个方面的差异了解得愈透彻,就愈能帮助我们尽取其长。(李崇基华信惠悦咨询上海公司总经理)
7 《基业长青》
推荐理由:对于极少数的堪称卓越的中国企业,本书提供了建立百年基业的方案;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企业,本书制造了一个梦想---有梦,总比没有强。
专家点评:
作者曾对西方和日本存续时间较长的企业展开过广泛的调查,他们发现,只有18家企业可称得上他们定义为"高瞻远瞩"的公司,即那些倍受推崇、影响广泛的业界翘楚,那些领袖辈出、产品和服务多样、至少有五十年历史,而且,长期业绩突出的公司。
虽然这些公司分别在各行各业,柯林斯和波拉斯却发现他们有着某种共性,而这些共性往往异于人们头脑中优秀公司的传统形象。他们发现,这些"高瞻远瞩"的公司都有如下特征:
他们并不一定肇始于一个伟大的商业思想;他们并不一定有伟大的、有魅力的领导;他们有务实的理想主义;
他们相信并坚持一系列指导人们行为的核心理念,但对他们来说,这些理念不一定有对错之分;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不怕追求胆大包天的目标;他们不去劳神于击败对手,而是关注于挑战自我;他们有教派一般的文化;他们由内部培养出来的领导人引路。
本书在美国上市后,上述结论让不少管理者大跌眼镜,因为在那时,媒体总会拜倒在有远见、有魅力的商业领导脚下,让人们相信只有这些人才能引领企业走出困境。但是,当这些人物退出舞台后,企业却不能持续成功了。
在中国,确有人能快速致富,却鲜有人能有远见、有勇气承诺公司成为"高瞻远瞩"的公司。因为"高瞻远瞩"的公司意味着有核心的理念,并辅之以强健的结构、流程和系统。在我看来,今日中国商界人士,大多雄心勃勃,闯劲十足,但对成就"高瞻远瞩"的公司缺乏远见卓识。他们的认识还只停在口中,如何行动却不甚了了,而《基业长青》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足以供他们受益匪浅。(谢祖墀高风管理 顾问公司董事长)
8 《6西格玛管理法》
推荐理由:对20世纪90年代来最有影响的管理方法的最好的阐述,其对数据的重视有望改变中国企业的管理基因。
专家点评:
中国的经理人如果希望提高组织绩效、实现既定业绩,一定要读这本书。作为一位在中国为70多家公司提供过咨询服务的管理顾问,我亲眼目睹了很多中国公司对于提高组织绩效的巨大需求,比如提高质量、客户忠诚度、增加市场份额和降低成本等。本书为建立合适的6西格玛项目基础和获取合作者和商界领袖的支持提供了一幅清晰简易的路线图。
我想提出的一点是,商界领导人一定要认识到6西格玛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质量改进项目,它需要明晰公司的战略、公司目标、跨部门合作以及员工的能力发展。6西格玛还要求有效的变革管理以保证项目的成功实施。书中介绍的概念和工具为中国实施6西格玛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战性指导。(孙永玲上海博意门咨询公司总裁)
9 《再造宏碁》
推荐理由:华人的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的国际品牌acer缔造者本人对于创业与管理的无价体验。
编辑点评:
施振荣就是个逆向思维的人。从宏碁创建伊始,他就坚持打破常规思维定式,反其道而行。比如在对待企业的"独门绝活"这个问题上,他针对常规思维:"企业拥有独门技术,较具竞争力",提出"开放独门技术,企业才能长保竞争力",他的思考逻辑是:技术的开放将造成产品的普及,企业可因此扩大经济规模、降低成本、提高获利,然后把赚来的利润投入更多的发明中去,赚更多的钱。在这本书里,像这样的反向思维随处可见,对正在思考企业前途的中国企业家,施振荣的思考方式无疑有点化作用。
施振荣在书中写道,有一次,他同一群企业家分享经验,说宏 缴纳的学费不计其数,在场的一位企业家感慨地说:"施先生的经验又何止千万!"这本书就是这些经验的总结。
10 《大败局》
推荐理由:对一度如日中天的本土企业迅速衰亡的最全面、最深刻的观察。
编辑点评:
在中国,难能找出"从优秀到卓越"的一批企业,却不乏"从优秀到失败"的众多例子。过去,已经有这么多曾经优秀的企业前赴后继地遭遇了"大失败";将来,可以断言,"从优秀到失败"的企业将远远超过从"从优秀到卓越"的企业。因此,学习如何不失败、不死亡,比学习如何卓越更加具有现实意义。正如一个中国企业家所说:成功,就是活着。
这本书自称"迄今惟一一本关于中国企业失败的MBA式教案"。因为作者缺乏深入的管理知识和必要的研究训练,使得"MBA式教案"的评价名不副实。但是幸运的是作者本人的声音在书中没有造成太多的干扰,而他作为记者的准确观察和记录为读者提供了自己思考的空间
管理类的书籍8
读完德鲁克的《管理的实践》,让我对德鲁克这位“现代管理学之父”有了更加崇高的敬意。难怪那么多的名人对德鲁克以及他的书籍爱不释手,也许正是因为他书中思想散发的无穷魅力吧。
“全世界的管理者都应该感谢这个人——德鲁克,因为他贡献了毕生的精力,来清理我们社会中人的角色和组织机构的角色,我认为德鲁克比任何其他人都更有效地做到了这一点。”这是通用电器前首席执行官韦尔奇对德鲁克的评价。“在所有的管理书籍中,德鲁克的著作对我的影响最深。”这是盖茨对德鲁克的评价。美国管理协会也给了他很高的赞誉:“如果说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是管理的话,那么德鲁克无疑是最伟大的发明家。”一代管理学大师德鲁克用他的智慧和思想为世界的管理学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在《管理的实践》中,德鲁克提出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概念——目标管理。从此将管理学开创成为一门学科,从而奠定管理大师的地位。德鲁克以其深厚的人文素养,强调人的理想性、价值观及判断力,形成了组织绩效表现的关键资源。他指出,管理是一种器官,是赋予机构以生命、能动、动态的器官。我最欣赏他的一句话: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他的管理思想深深的影响了我整个管理学的思想基础,可以说他的思想已经扎根在我的思想中。他在管理的各个方面阐述了他独特的观点,形成了一整套的思想体系,从而创建了管理这门学科。
《管理的实践》提供了观念、原则和工具,是一套极具系统化的管理知识。以管理的本质切入,就管理者的角色、职务、功能的认知及未来面临的`挑战,有着精辟独到的见解,掀开了管理的奥秘和实务。在本书中德鲁克提出了三个经典的问题:我们的事业是什么?我们的事业将是什么?我们的事业究竟应该是什么?还率先提出“企业的社会责任”这一概念。德鲁克认为:如果企业不尽社会责任,政府一定要强制企业去履行这个责任。他反复的强调,认真负责的员工确实会对管理者提出很高的要求,要求他们真正能胜任工作,要求他们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工作,要求他们对自己的任务和成绩负起责任来。责任是一个严厉的主人。如果只对别人提出要求而不对自己提出要求,那是没有用的,而且也是不负责任的。
如果员工不能肯定自己的公司是认真的、负责的、有能力的,他们就不会为自己的工作、团队和所在单位的食物承担起责任。进入德鲁克管理世界的捷径就是认识管理者的责任、员工的责任和企业的责任开始。德鲁克的管理思想的核心就是责任,责任是维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则。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中阐述了管理的本质,以一些成功的企业为例指出管理者怎样去管理一个企业,以及管理者如何去自我管理。在他的书中分析了企业应该建立怎样的管理结构趋发展,介绍了管理者对员工和工作的管理方法。从德鲁克的书中我们可以看出,管理是一种观念而非技术,自由而非控制。管理是实务而非理论,绩效而非潜能。管理是责任而非权利,贡献而非升迁。管理是机会而非问题,简单而非复杂。
读过《管理的实践》,我认为本书中有极其重要的几个关键词:绩效(即结果、目标导向),实践(重在行动,管理可以学会),贡献(我能为别人做什么,别人能为我做什么),责任(我承担了了什么责任,要为之努力),人(人是最根本、最重要的财富和资源),品格(诚实正直是最重要的品格)。
我想就如何成为一位好的管理者提出我的一点看法。德鲁克说:许多人极力强调喜欢人、乐于助人和能够和别人相处融洽的重要性,认为这是管理者的重要条件。但是单靠这些条件绝对不够。每一个成功的组织,都有不喜欢别人、不帮助别人、很难相处的上司。但是尽管这类上司冷酷、不讨人喜欢、要求严苛,但是他培养了很多人才。他也比其他人缘好的上司赢得更多尊敬。他要求下属一丝不苟,也严格要求自己;他建立高标准,期望下属能够始终维护高标准;他只考虑怎么做才正确,绝不因人而异。虽然这些管理者通常才华横溢,但是他在评价下属的时候,绝对不会把聪明才智看得比正直的品格还重要。缺乏这些品格的管理者,无论他是多么讨人喜欢、乐于助人、和蔼可亲,甚至才智过人、能力高强,都是危险人物,“不适合担任管理者”。真正的好的管理者有一种无法学会的品质,一种管理者无法获取、却必备的条件。它不是人的天才,而是人的品格。中国人常说:“学做事,先做人。”我想,德鲁克应该会很赞同这句话。
无论管理者受的通才教育或管理教育,由于将来情况将会与过去的情况不一样,在将来最起决定性作用的既不是教育,也不是技能,而是一个人诚实正直的品格。确实,没有诚实正直的品质,难以想象一个人能够承担责任,能够积极主动的完成工作。而在当今的商业社会,“不靠谱”的人和事情太多,这让诚实正直更成为一种可贵的品质。此外,也要看到,诚实正直不等于愚蠢,而是一种极高的素质和智慧。就像天才难找一样,具有诚实正直品质的人更加珍贵。可悲的是,中国官场和商场常被提及的“会做人”,有时并不是诚实正直,而是溜须拍马,见缝插针。
以上是我读完《管理的实践》的一些感受。其实,这本书留给我们待以挖掘的东西还有很多,以上所述的只不过是冰山一角。我想我会反复认真地去读这本书,并且身体力行,必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管理类的书籍9
1. 《竞争战略》
推荐理由:
本书创造了'五种力量分析'等竞争分析的基本工具,是关于企业战略最经典的著作。
专家点评:
《竞争战略》是迈克尔.波特在管理理论方面的经典著作。作为哈佛商学院的教授和竞争战略方面公认的权威,他在此书中提出了行业结构分析模型,即'五种竞争力模型'。他认为这五种竞争力(行业现有的竞争状况;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客户的议价能力;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威胁;新进入者的威胁)决定了企业的盈利能力。他还指出,企业战略的核心必须在于选择正确的行业,以及行业中最具有吸引力的竞争位置。
迈克尔.波特还提出与产业结构相对应的三种基本竞争战略:成本领先,标新立异以及目标集聚,并说明由于企业资源的限制,企业往往难于同时追求一个以上的战略目标。中国企业家已经非常善于以低价成本的方式进行竞争。要达到这一目的,首先要求企业必须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以便能最大限度地降低产品成本,从而为企业在市场上赢得主导地位创造条件。比如被人称为'价格屠夫'的格兰仕,创造了一个奇迹,其20xx年生产的微波炉占全球市场份额的30%。成本领先战略的主要风险来自于后来者的模仿。所以,中国企业必须有新的竞争方式,如以产品、技术或者经营模式的创新来提高盈利能力与水平。波特为这类战略提供了系统化的思维方式,阐述了企业应该在哪些点上建立竞争力,对于经营实践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2 《第五项修炼》
推荐理由:
它最大的功劳不是推动了建立学习型组织的运动,而是提供了堪称为中国企业管理者的'系统思考'(即'第五项修炼')的新思维方式。
读者点评:
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风气有利于企业组织。其理想状态是组织具备终身学习的理念和机制,使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用个人智商与群体智商作比较,发现了规律性的'群体智障',强调以增强企业的学习力为核心,提高群体智商。整体合力大于各部分简单相加之和,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互动,可形成多元反馈和开放的系统,对组织内每个人都有好处。因此共同愿景的建立至关重要,它是团队活力的源泉、力量凝聚的关键、市场制胜的法宝。
'深度汇谈'是该书另一引人注目的观点。群体智障即源于深度汇谈的不足。一个组织,如果看不清别人的观点,则群体智障,决策错误必然产生。因此,互相看清彼此的思考、自觉消除习惯性防卫,才能使潜在的团体智慧、组织的共同愿景得以实现。杰出的团体善于摊开冲突、让思想充分交流。在开放状态下,可达致深度理解。许多复杂的问题本没有绝对正确的解释。在建立共同愿景的过程中,承诺奉行某些人类基本准则,使私利不再主导思想与行为,重拾人类基本价值,有助于削弱组织内部纷争,使组织利益得到最大平衡。而兼容并蓄的能力与整合全局的观念则是未来的第六项修炼。
善用时间,是该书又一亮点。它提出新的四点:即钱能变成时间;改善流程而非局部;家庭与工作不是取舍而是共赢关系;以及纠正错误的时间观等等。要改变那种只要在活动就是好事、不停地工作就是高效率的错误时间观,检讨自己用在思考上的时间有多少。此外该书还提出三种社交智障:空间盲、时间盲、关系盲。人际关系的质量影响生产力,家庭质量就更是如此。(商明青岛金晶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信息主管)
3 《从优秀到卓越》
推荐理由:
在金庸的武打小说中,'优秀'的江湖好汉可以因习练《九阴真经》这样的功夫秘笈而蜕变为'卓越'的武林大师---本书是追求卓越的企业的'九阴真经'。
读者点评:
在以往大多数的企业管理方面的书都充满了英雄崇拜、炫目的科技以及高速成长的戏剧化故事。'渠道制胜'、'品牌为王'、'技术先导'、'神话'、'创举'、'革命'的报道似乎存在偏方与灵丹妙药能够对于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诟病'妙手回春';似乎卓越的领导人、先进的技术、伟大的远景、强大的文化等分别是不同企业的杀手锏 ---人们总在寻找企业发展产生突破时所出现的'唯一重要的东西'。
中国经济正处在一个变革的关键时期,既有许多轰轰烈烈,但最终不过昙花一现的公司(中国近年来这样的公司涌现的太多了),也有许多正在变革的路口,不知要去向何方的公司。《从优秀到卓越》这本书,它强调的是坚持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刺猬原则')。即使在日新月异的复杂年代,'先爬,再走,然后跑步'仍然是成功有效的企业经营之道。
从优秀到卓越公司的转变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所有因素综合起作用的系统工程。从优秀到卓越的蜕变过程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卓越的公司不是靠一次决定性的行动、一个伟大的计划、一个杀手级创意构想、一个好运气,或灵光一闪而造就。
相反的,转变的过程好像无休无止地推着巨轮朝一个方向前进,轮子不停转动,累积的动能愈来愈大,终于在转折点有所突破,一跃而过。中国人太聪明,反应太快,不停的有新动作,却不见得行得通,所以在华为我们强调'先僵化,再优化,然后固化'的拿来主义。从一点一点的改善积累起来,把看似简单的事情以严谨的纪律,做到尽善尽美,最后反而造成很大的差异。(邹其东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海外光网络产品销售部经理)
4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推荐理由:
先管理好自己,然后才能管理别人---这是关于'自我管理'的最经典的著作。
专家点评:
今天的中国正处在注重实效、急于求成的时代,企业管理者迫于日程压力,往往忙于应付燃眉之急,而无法静下心来做更长期、更全面的思考和规划,对自身如此,对企业发展亦然。
'内心匮乏症',正在成为当代中国职业经理人的时代病!他们自身的生活质量及其领导和管理下的企业舰船的续航能力由此双双蒙上阴影。
有灵丹妙药吗?有。
要知道,观念是行为的准则。我们的一言一行,莫不始于观念。观念的力量就好比戴上一副墨镜,能令整个天地变色。所以,正心诚意,是成功的根本。做人做事,全凭一颗真诚心、责任心、包容心。那么,个人清平持正,企业上下一心。
'内心匮乏症'的根源是自身修养不足、观念偏颇,以致过分看重处世技巧、做事方法,即怎么做,却疏于关心为什么。急功近利,涸泽而渔,一时之间可以很得意,但如果不能及时解决修养问题,必不能长久。
同样,仅以单纯的观念却缺乏技巧,也不能成器。我们看到很多'好人',但他们并不成功,因为他们没有掌握技巧。
史蒂芬.柯维博士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中,强调品性修养的同时,还系统地介绍了为人处世的技巧,堪称经典。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来与读者分享,令人信服。我非常建议渴望成功的职业经理人,花小部分时间作为投资来阅读此书,必能获得丰厚回报。(李崇基华信惠悦咨询上海公司总经理)
5 《破译黑天鹅》
推荐理由:
这本书要做的是一次反直觉的尝试,质疑我们所处的世界,感知变化的早期征兆,试着描绘未来的样子。向你提出疑问:未来15年,那些我们以为还很遥远、看似不可能的事件,会不会真的发生并改变我们的世界?
专家点评:
这是一本启发我们思考未来、探索未来、准备未来的好书。
——陈玮万科集团执行副总裁、首席人力资源官
在19世纪末的英国,人们曾想当然地认为马车将一直会是最重要的交通工具,结果大量饲养马匹,引发了马粪危机。在“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的现今,很难设想更别提预测15年后的商业世界,因此对未来我们难免有着一些忧虑。本书试图阐释一些我们十之八九“逃不开躲不了”的趋势,用以警醒企业管理者将来可能会遇到什么,以及如何调整自我以应对未来。
——岑颖寅合益集团大中华区副总裁、中国领导力和人才管理学科负责人
6 《变革的力量》
推荐理由:
经理人往往一身兼而有之的领导与管理两大职责,在本书中第一次被精辟地厘清。
专家点评:
让我从史蒂芬.柯维提到的比喻开始:'一群工人在丛林里清除矮灌木。他们解决的是实际问题。管理者在他们后面拟定政策,引进技术,确定工作进程和补贴计划。领导者则爬上最高那棵树,巡视全貌……'
这看来很清楚:工人们的职责是清除矮灌木,管理者注意的焦点在于有效的操作策略,而领导者的任务则是判断和决定砍伐哪一片丛林。
约翰.科特,'领导与变革'领域中最杰出的'权威,在《变革的力量:领导与管理的差异》一书中指出:领导者的工作是确定公司发展的方向、整合相关者、激励和鼓舞员工,其目的是产生变革;而管理者的工作是计划与预算、组织及配置人员、控制并解决问题,其目的是建立秩序。
按照这样的标准,可以说,在中国,几乎所有企业在领导与管理的关系问题上,都欠着一课。
《变革的力量》对领导与管理差异的深入分析,不仅把国际最新的经营理念带到中国,更为中国企业从概念到实施提供了系统的、可操作的依据。对于日渐进入国际竞争舞台中央的中国企业来说,谁能更早地接收、理解并运用此类信息,谁就能在这场发生在家门口的'战争'中领先一步。同样,最具开放心态和学习能力的职业经理人,也将成为获胜的'将领'。
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和经理人被强调领导和管理的差异之后,不应把二者割裂、对立开来。它们具有不同功用,好比手心和手背,相辅相成。对这两个方面的差异了解得愈透彻,就愈能帮助我们尽取其长。(李崇基华信惠悦咨询上海公司总经理)
7 《基业长青》
推荐理由:
对于极少数的堪称卓越的中国企业,本书提供了建立百年基业的方案;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企业,本书制造了一个梦想---有梦,总比没有强。
专家点评:
作者曾对西方和日本存续时间较长的企业展开过广泛的调查,他们发现,只有18家企业可称得上他们定义为'高瞻远瞩'的公司,即那些倍受推崇、影响广泛的业界翘楚,那些领袖辈出、产品和服务多样、至少有五十年历史,而且,长期业绩突出的公司。
虽然这些公司分别在各行各业,柯林斯和波拉斯却发现他们有着某种共性,而这些共性往往异于人们头脑中优秀公司的传统形象。他们发现,这些'高瞻远瞩'的公司都有如下特征:
他们并不一定肇始于一个伟大的商业思想;他们并不一定有伟大的、有魅力的领导;他们有务实的理想主义;
他们相信并坚持一系列指导人们行为的核心理念,但对他们来说,这些理念不一定有对错之分;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不怕追求胆大包天的目标;他们不去劳神于击败对手,而是关注于挑战自我;他们有教派一般的文化;他们由内部培养出来的领导人引路。
本书在美国上市后,上述结论让不少管理者大跌眼镜,因为在那时,媒体总会拜倒在有远见、有魅力的商业领导脚下,让人们相信只有这些人才能引领企业走出困境。但是,当这些人物退出舞台后,企业却不能持续成功了。
在中国,确有人能快速致富,却鲜有人能有远见、有勇气承诺公司成为'高瞻远瞩'的公司。因为'高瞻远瞩'的公司意味着有核心的理念,并辅之以强健的结构、流程和系统。在我看来,今日中国商界人士,大多雄心勃勃,闯劲十足,但对成就'高瞻远瞩'的公司缺乏远见卓识。他们的认识还只停在口中,如何行动却不甚了了,而《基业长青》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足以供他们受益匪浅。(谢祖墀高风管理顾问公司董事长)
8 《6西格玛管理法》
推荐理由:
对20世纪90年代来最有影响的管理方法的最好的阐述,其对数据的重视有望改变中国企业的管理基因。
专家点评:
中国的经理人如果希望提高组织绩效、实现既定业绩,一定要读这本书。作为一位在中国为70多家公司提供过咨询服务的管理顾问,我亲眼目睹了很多中国公司对于提高组织绩效的巨大需求,比如提高质量、客户忠诚度、增加市场份额和降低成本等。本书为建立合适的6西格玛项目基础和获取合作者和商界领袖的支持提供了一幅清晰简易的路线图。
我想提出的一点是,商界领导人一定要认识到6西格玛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质量改进项目,它需要明晰公司的战略、公司目标、跨部门合作以及员工的能力发展。6西格玛还要求有效的变革管理以保证项目的成功实施。书中介绍的概念和工具为中国实施6西格玛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战性指导。(孙永玲上海博意门咨询公司总裁)
9 《再造宏基》
推荐理由:
华人的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的国际品牌acer缔造者本人对于创业与管理的无价体验。
编辑点评:
施振荣就是个逆向思维的人。从宏基创建伊始,他就坚持打破常规思维定式,反其道而行。比如在对待企业的'独门绝活'这个问题上,他针对常规思维:'企业拥有独门技术,较具竞争力',提出'开放独门技术,企业才能长保竞争力',他的思考逻辑是:技术的开放将造成产品的普及,企业可因此扩大经济规模、降低成本、提高获利,然后把赚来的利润投入更多的发明中去,赚更多的钱。在这本书里,像这样的反向思维随处可见,对正在思考企业前途的中国企业家,施振荣的思考方式无疑有点化作用。
施振荣在书中写道,有一次,他同一群企业家分享经验,说宏 缴纳的学费不计其数,在场的一位企业家感慨地说:'施先生的经验又何止千万!'这本书就是这些经验的总结。
10 《大败局》
推荐理由:
对一度如日中天的本土企业迅速衰亡的最全面、最深刻的观察。
编辑点评:
在中国,难能找出'从优秀到卓越'的一批企业,却不乏'从优秀到失败'的众多例子。过去,已经有这么多曾经优秀的企业前赴后继地遭遇了'大失败';将来,可以断言,'从优秀到失败'的企业将远远超过从'从优秀到卓越'的企业。因此,学习如何不失败、不死亡,比学习如何卓越更加具有现实意义。正如一个中国企业家所说:成功,就是活着。
这本书自称'迄今惟一一本关于中国企业失败的MBA式教案'。因为作者缺乏深入的管理知识和必要的研究训练,使得'MBA式教案'的评价名不副实。但是幸运的是作者本人的声音在书中没有造成太多的干扰,而他作为记者的准确观察和记录为读者提供了自己思考的空间
管理类的书籍10
1.(管理没有天才,人人都可以学会)彼得;杜拉克说;没有一个有效管理者是天生的,他们之所以有效只是由于在实践中学会了一些有效的管理习惯。对于这一段我的理解是天下没有一个人天生就是做管理的天才,只有经过长时间的经验积累以及失败的教训才能打造出一个越来越优秀的管理人才。只有不断的学习,才会成为一名有效的管理者。就连伟大的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也是在通用汽车经历了失败成长了自己。所以一名管理者就应该在成功失败之中积累经验,再加上不断的学习来成就自己。
2.(不要侵入他人领地)海尔CEO张瑞敏先生说过;高层管理不等于高高在上。对于这一段我的理解是要将权力下放给你的部门领导,让他有自己的发言权,有让他自由发挥自己能力的空间,但是监控是绝对不可以少的,日常的管理与巡查一定要跟上,就象现在的三庆,作为生产的放权我们相对比较放心,这主要还是人的问题,车间主任的责任心以及工作能力是我们认可的,所以我们对于生产部就放权放得多,让她有空间发挥自己的能力,让车间的管理依照着她的路线行进。然而三庆其他部门,尤其是办公室,不是公司的管理程序有问题,而是部门领导的心态问题,有些部门领导自己心态掌握不好,直接的后果就是带出的兵心态全都有问题,三庆的各部门最终要向车间一样进行有效地大面积换血,尤其是部门主管的更换更是重中之重。
3.(不该管的事让别人去管)杰克;韦尔奇说:管理越少,公司越好。对于这一段我的理解是当我们把公司需要改变的制度运行下去之后,就应该让部门主管巩固实施,让他坚守岗位,履行职责。而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如果每天都在处理这些细小的琐碎的事情,就不会有更多的精力去为公司的长远做打算,解放自己的精力和时间,做一个领导者应该做的事。
4.(不要介入派别之争)南川和雄说;一个很老练的企业负责人在危险发生之前都有预感,老早就懂得远离危险地带。对于这一段我的理解是在公司我们就不应该让他形成小集团形式的派别来与公司对抗,一发现此类苗头,就应该全力压制。现在重点还是办公室。
5.(企业管理必须简单)彼得;杜拉克说;最简单的也就是最好的。简单是一场信息革命,其任务是使复杂的事情简单明了,创造适当的指令。对于这一段我的理解是用最合适的人做最合适的事。作为一个部门主管一定要有以公司利益为主的思想和独立完成本职工作的能力,这就是合适的人,然而我们现在在办公室人员管理上就缺少这么一位干将。(如果有可能的话,我建议在办公室的人员招聘上,不要再招聘和老板有一丁点亲戚关系的人,现在的办公室人员不好管理和亲戚派别有很大的关系)
6.(指挥千军万马,不如善点良将)杰克;韦尔奇说:我最大的成就是关心和培养人才。对于这一段我的理解是一个人的能力有限,他不可能面面俱到,但一定要知人善任,管理好你手下的主要人员,分层管理,逐级指挥。只有上下统一思想后,才能将你的团队带成一个整体。
7.(事无巨细的管理会事半功倍)盛田昭夫说;最成功的企业管理者并不是紧盯着部属,不断的下达大大小小的指令的人,而是只给部属概括性的方针,培养部属的信心,帮助他们圆满完成工作的领导者。对于这一段我的理解是在一些对外的工作上,适当的放松一下政策,下放一些权利,对于一些工作执行者可能更能以高水平发挥出来。
8.(只需管头管脚)杰克;韦尔奇说:管理者只需对最核心的部分加以把握,而具体的行动方案应该由具体的执行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制定。对于这一段我的理解是公司制定出方针与方向,具体的实施由部门主管来负责,如果部门主管不能达到公司预期的效果,就应该被处罚或者调离。当然也要听取部门主管的工作汇报,以此来圈定问题。
9.(放手让下属自己去干)葛瑞德;杜雷尔说;明确的告诉人们自己所希望的事项,然后放手让其自由发挥。对于这一段我的理解是作为现在的我在公司,老总为我创造了一个可以拼搏的环境与空间,焕发了我很大的工作热情,在新工作的挑战与压力下,更能让我重新认识自己,调整自己,发挥自己的潜能,为我以后在公司的工作做好更加充足的准备。让我对我们的老总更加佩服,刮目相看。但我自己好像却做不到,不是我不放权,而是办公室没有一个值得放权的有效管理者。
二, 改变旧的管理思维模式
在这一章中整体我的理解是中国企业与世界企业有着根本性的区别,世界企业运用程序和制度来管理企业,而中国的企业却办不到,这中间的问题就在于中国企业的人情味,就拿在沧州本地的外企来举个例子,管理相当严格,但人们都能接受,因为他认为外企就是这样管理的,可换过来如果一个沧州本地企业沿用外企的严格管理,就会有很多人承受不了,因为他认为你就不应该这么严格,所以我说;一个企业的员工是不是能做好工作,遵守规章制度,就看我们企业推行制度的力度。严控制度体系,绝不姑息养奸。另外我们在对人员进行严格管理的同时,加入适时的感情交流,平衡人员心态,就是我们应该做的。但作为中国企业,我们还是应该注重一项决定在颁布之前的讨论,商量,以求一次推行成功。另外就是减少使用有亲缘关系的人员(公司现在在这方面有弊端,而且还相当严重),当然,公司的主导人员必须用自己人来控制。对于公司的管理我们现在的弊端就是不能狠下心完全打破平均主义,平均主义就是惩罚表现好的,鼓励表现差的,得来的.只是一支越来越坏的队伍。就拿此次日照旅游,我又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我应该继续坚持最开始的已定方针,评选结果是什么就是什么,不够格的就是不让去。结果我没有坚持,造成了前面的评选工作全部白做了,她们在说;无所谓怎么评选,最后还不是一样,所以我说;以后的评选工作一定要落到实处,结果是什么就按什么执行。另外在对每个人的管理上,对于那些遵守规章制度,积极完成任务,配合工作的员工,我们就应该体现出不一样来,对他们在经济,生活,工作上都给予最大的支持,因为对员工的一视同仁是一种不公平的表现。在七月份我们在各部门实施的末位淘汰制将是很好的机会,在此期间,我将把公司的几个主要淘汰人员全部请出公司。
三, 管理不是为了管人,而是为了做事
在这一章中整体我的理解是每一个企业都会有管理误区,及时的发现误区中障碍所在的原因,并消除这个障碍,是我们作为管理者必须要做到的。但我们坚决不要一味的迁就现状,否则会让我们很被动。就像现在的办公室我的误区就是从一开始过分的迁就了她们,给她们造成了一些新的不好的习惯,所以在后面的工作我应该向总公司的刘部长学习,狠狠地打压一下办公室人员,冲出此次的管理误区。彼得;杜拉克说;管理的好的企业,总是单调乏味,没有任何激动人心的事件发生。所以对于公司,这次的目的就是将所有的管理制度切实的运用到公司的每一个角落,让所有的人员严格按照公司管理制度进行工作。因为规章制度就是管理的法宝,只有严格的执行规章制度,从上到下的贯彻执行,才能让公司走向平稳的前进。因为企业的执行力靠的就是纪律。其实我们的管理重心真的不应该在这里,但在这个环节浪费了我们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在后面的工作,我就是要严格执行公司的规章制度,对所有触犯公司规章制度的人进行不留情面的依法处罚。一切按公司的规章制度执行。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公司在推行制度与要求时,就不应该再有任何的商量余地,怎么制定的就要怎么执行,因为在执行问题上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詹姆斯;柯林斯说;将合适的人请上车,不合适的人请下车。没有谁是不可以替代的,我觉得这句话很正确,如果一个人不能继续前进,那她就注定要被淘汰,不论她处在什么位置,什么工作。当初车间进行人员更换时,走了这么多的老工人,一个月后也就全部都进入正轨了,其余的部门也一样,所以办公室的工作如果要完全进入正轨,更换主管及相关的人员是必须的。尤其是亲缘关系密切的一些人,这些人就是办公室管理上所存在的最大的障碍。在我们以后的人员管理及提拔时,我们一定要注意两种一定会出现的情况,那就是工作能力强和老资格,以后的提拔一定要以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工作态度作为提拔员工的标准。让那些自以为是的老资格全都随风而去吧!
四, 团结就是力量,团队精神是什么???
一个团队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就是团结,但这个团结一定要是良性的,是可以持续发展的,而不是建立小集团式的个人帮派。团队精神是什么???就是有一个共同的良性的目标,而这个目标就是以公司利益为出发点,严格贯彻执行公司的规章制度。一个公司的最高用人标准就是用最合适的人做最合适的事,一个部门主管他的职责里很重要的一项,就是能够不打折扣的运行公司的制度,而不是在员工之前就去抵触制度。如果一个主管,不能切实的执行公司制度,那他就不是一个合格的主管。一个合格的主管就是要带领手下的员工以企业为中心,切实的执行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一个企业人文管理很重要,但也要适时地加入一些企业的强硬制度来加以约束,不能总是事事都和员工商量,因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永远是冲突的两个面,不可能事事都做到双方都满意。而我们管理者一定要以公司利益为出发点,绝不能因为害怕得罪人就去损害公司的整体利益。一名合格的管理者一定是一名大度的管理者,在我以前的工作中以我的方法和方式,可能给别人造成了很多不好的印象,在我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会积极的改正自己的缺点,从心里面真实的关心,照顾,帮助每一个值得我用心的员工,但是在公司利益与员工个人利益相冲突的时候,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公司利益。
管理类的书籍11
建筑工程经济与企业管理(第二版)
本书较全面地阐述了建筑业的基本经济规律、建筑工程经济的评价原理与方法、建筑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与管理方法。本书共分两部分。前一部分以揭示工程技术与经济效果的内在联系为基本出发点,以工程项目的技术与经济分析为主线,阐述了建设项目的`技术经济评价的原理与主要方法;后一部分主要围绕现代企业管理展开讨论。
何亚伯 主编;张海涛,杨海红, 副主编 /20xx-03-01 /武汉大学出版社
建筑工程经济与企业管理(徐蓉)
本书适用于大专院校土木工程与工程管理等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从事建筑企业管理和工程项目管理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学习培训用书。
徐蓉 主编 /20xx-02-01 /化学工业出版社
建筑工程经济与企业管理
黄仕诚 主编 /1997-06-01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工程经济与企业管理(第二版)
关柯 等主编 /1997-12-01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建筑经济管理与建筑管理类专业适用)
王丽敏 、主编 /20xx-07-01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自考通辅导 02447-建筑经济与企业管理 考纲解读与全真模拟演练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同步配套辅导
本书编写组编 /20xx-06-01 /中国言实出版社
02447 2447建筑经济与项目(企业)管理 自考通试卷 串讲 20xx版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同步配套试卷
本书编写组 编 /20xx-04-01 /中国言实出版社
建筑工程经济与企业管理(第三版) 黄仕诚 主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黄仕诚 主编 /20xx-02-01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工程经济与企业管理(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
012-02-01 /化学工业
管理类的书籍12
如今生活在这样一个高速的社会,随着一切一切都在提速,所以经济也在不断的加快,我国的经济GDP总值今年超过日本成为第二经济实力大国,这与二十年前的环境相比,我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物质生活也丰富了许多,二十年前的平平矮矮的房子,如今逐渐在被高耸的楼盘所取代着,有人说看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就要看它的“交通”设施,交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体现,古代的“丝绸之路”带来了大量的财富,如今的高速公路,各种高架桥,高铁:最近我国又研制出新型的时速达到的486.1公里高铁,可见一切的一切都跟“高速”这个词分不开,我们加快了生活质量的进步却往往忽视了我们内心世界心灵的发展,为何物质世界的满足却加重了心灵世界的空虚。
最近看了本关于企业管理的书籍,是由日本人稻盛和夫所着,其名为《活法》说是管理类的书籍,但我看来倒不如说人生哲学类的更为恰当,他让无数在迷茫时代的我们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此刻的我们处于一个‘不安的时代’,极度混沌,看不清未来。理应丰富的心灵,却怎么也得不到满足。衣食无虞却少了些礼节,看似自由却常感觉到窒息。”的确我们每年有近百天的休假期,我们可以背上行囊踏上地理上的任一寸土地,却找不到心灵上的那片田园;我们成为了行动上的强者,却变为了思想上的弱者。曾经儿少时的梦想就像是否真的已经变成了“梦想”。
这样的一本书的确给我了一些人生的启示,在这复杂的社会群体,因为各自的利益关系,人与人的情感变得更加冷漠,各自为利益而活的.人是否真找到人生的意义。我们追逐着各自的利益,却忽略了我们那种人性最高尚最单纯的本质,孔夫子曾经说过“人之初,性本善”,我们单纯、善良、为他人的一面如果都融入到社会之中这又将是一个怎样和谐美好的世界呢。其实我们都生活在一个社会的环境中,但是人们的心态却各不相同,有人看到美好,有人看到压抑,有人看到灰暗,这是因为人们各自生活在自己所创建下的拟态环境中,何为拟态环境?就是自己脑海中构造的一种现实生活状态,社会是客观存在的,主观不同在与我们所建造的拟态环境接收后所转化的信息的不同。何谓成功人士,大家往往会认为,政坛要人,演艺明星,集团老板等地位显赫那就是成功。但我现在并不这样看,做自己,努力,善待他人,做有益他人之事,永远怀着一颗感恩之心这也未尝不是一种成功。当然我并不是圣人,我只是做好我自己正直、诚实的一面。中国是一个无信仰的人口众多的国家,但我们有儒家思想的指引,我们崇尚以礼待人,对父母孝顺,对国家忠诚。这些品质是我们所不应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而逐渐消亡的。
管理类的书籍13
1、《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高级管理者必读的经典之作
2、《管理的实践》,将管理学开创成为一门学科
3、《管理:任务、责任、实践》,为学习管理学的学生提供的系统化书籍
4、《成果管理》
5、《21世纪管理的挑战》
6、《旁观者:管理大师德鲁克回忆录》
7、 世界级经典教材哈罗得·孔茨的《管理学》
8、 松下幸之助的巨著:《松下幸之助管理全集》(很厚的)
9、日本管理大师大前研一:《看不见的新大陆》
10、 管理大师彼德斯的代表作:《追求卓越》
11、 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竞争战略之父
12、 金昌为、莫博涅/著:《蓝海战略》商务印书馆,5月
13、(美)柯林斯等:《基业长青》中信出版社,平凡的.道理,但是却非常有现实价值!
14、(美)斯莱沃斯基等:《发现利润区》中信出版社,比《基业长青》更加实在、细致而真切地剖析了企业通过为客户提供价值而获取利润的成长之道。
15、菲利浦·科特勒:经典教材《营销管理》一印再印,风靡全球。任何一位营销人,不管他涉世未深,还是资历深厚,都受到该书直接的或者间接的影响。
16、威谦·大内:《Z理论》Z理论创始人
17、《兰德决策》这是一本解释如何决策的好书。我们中间大道理懂的不少,但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时却经常范一些低级错误,这本书能教我们一些基本的方法。
18、爱德华·戴明《转危为安》(Out of the Crisis)一书是他最成熟的管理著作
19、迈克·哈默:《公司再造》/《再造企业》20世纪90年代最优秀的一个管理思想家
20、拉里·博西迪:《执行》
21、斯图尔特·克雷纳:《管理百年》译著海南出版社,笔调活泼,极富有吸引力
管理类的书籍14
课堂教学系列
《全脑教学:影响全球300万教师的教学指导书》
作者:[美]克里斯·比弗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内容简介:全脑教学是一项源于基层的教育改革运动,被誉为全球发展最为迅速的'教育改革运动,它受到了美国以及世界各地30个国家的教师们的推崇!全脑教学提倡:将脑科学转化为最具操作性的教学方法,全方位激发学生的左右脑,整合学生的听觉、视觉、记忆、情感、理智等,创造性地培养出心智俱佳的“全脑学生”。
《翻转课堂与慕课教学》
作者:[美]乔纳森·伯格曼 亚伦·萨姆斯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内容简介:《翻转课堂与慕课教学》开始于一个简单的观察:作者乔纳森·伯格曼和亚伦·萨姆斯尝试了翻转课堂模式,这种模式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并广泛运用于学生的家庭作业、课堂任务、实验和考试等各个方面。在这本书中,你将知道“翻转课堂”模式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这种模式会有效,如何实施这一模式。
教师专业提升系列
《高效能教师如何带领学生取得优异成绩》
作者:[美]史蒂文·法尔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内容简介:本书汇集了“为美国而教”近百位最成功教师的智慧,分享他们宝贵的`教学经验。作者史蒂文·法尔,身为“为美国而教”资深教师培训师,他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观察研究最高效教师的教学方法,并进行深入交流探讨,最终总结出六个精炼的教学原则,即设计大目标、多管齐下、周密筹划、高效执行、持续增效、永不放弃。
《万人迷老师养成宝典学习指南》
作者:[美]安奈特·布鲁肖
托德·威特克尔 南希·萨特菲尔德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内容简介:美国教育界教师专业培训经典教材、全球教育畅销书、《中国教育报》“影响教师的100本图书”《万人迷老师养成宝典》配套指南,由美国教育界领军人物、畅销书作家联袂打造。针对七个秘诀,提出如何反思教学、实施有效行动、分享经验,并附有能快速检测成果的总结表,每个方法只需要短短10分钟阅读,教师就能有效提升教学水平,提高学生成绩,解决日常教学问题。
《跳出教育的盒子》(第2版)
作者:[美]卢安·约翰逊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内容简介:本书从全新的角度,以生动的案例和实践步骤,大量的教学图表,系统地阐释面向学生成长与学习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智慧,洞见教育的'本质,探寻课堂教学之真;这些建议和技巧,有针对性地帮助成熟教师实现二次成长,超越临界点,始终拥有生长的活力,让中坚力量带领教师走向自我实现之路,从优秀教师到卓越教师;对于年轻教师,用系统创新扩展教师的视野半径,用最新教学思维助力教师的快速成长,成就每一位教师。
管理类的书籍15
《营销管理》(第10版)
推荐理由:经历了劳动力成本攀升,人民币不断升值等危机之后,中国的制造业要摆脱困境,要拥抱制造2.0的全球趋势,只有成为"世界工厂"的决心和耐力是不够的,中国企业需要通过营销提升竞争力,通过品牌提升附加价值,中国经理人,需要通过营销大师——科特勒的这本经典教材,迅速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这本书,常看常备。
这是一部营销领域的圣经,不仅一版再版,而且被很多人奉为案头手册,也被全球高等商学院普遍采用作为经典教材,拥有无数光环和美誉。
但这些都不足以表明,它对于投身全球竞争挑战的中国企业,借此来学习西方社会营销思维是多么的`重要!
当前,中国进入了买方市场和微利时代,外资企业的产品在品牌和科技的护卫下长驱直入,高新技术变换了传统的营销模式,而国内企业不但要强化本土优势、还要扬鞭域外进军500强,刀光剑影中其拼杀的首要利器自然是"市场营销"。然而,在茫茫商海中苦苦摸索的中国企业历经了品牌战、广告战、价格战甚至唇枪舌战,却未能成就几个国际大牌的赢家。狂热中的冷醒,知识时代的我们到底有多少营销知识和经验?
所幸的是科特勒已将市场营销提升为一门科学,我们大可不必在头破血流之后发现商战中一星一点的火花。这盏神灯能够指引我们——真正地认识营销、甚至企业的价值,理性地分析市场信息,审慎地进行市场细分、确定目标市场与定位,形成高瞻远瞩的市场营销战略;以及制定立体的营销决策,通过整合企业内外的全部资源,成就"营销创造价值"的伟业。
本书堪称营销宝典也不为过,因为它涵盖了营销人士所必备的几乎所有知识,也对其它任一领域的企业管理人士有所启迪。
既然面对全球市场竞争,西方企业的营销哲学从人性出发,捕捉深层需求,值得国内企业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我们相信中国的企业定能集结整体的力量、运筹帷幄、决胜市场!
面对"顾客永远不会满意"的挑战,中国企业将挺身而出,敢于回答:"营销就是创造顾客满意!"
【管理类的书籍】相关文章:
管理类书籍读书笔记06-25
建筑企业管理类书籍07-01
管理类书籍读书笔记5篇06-27
人力资源管理类的入门书籍有哪些?07-02
管理类书籍读书心得03-31
管理类书籍读书心得11-15
书籍02-04
管理类书籍读书心得3篇02-25
管理类书籍读书心得(3篇)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