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哪些办公室的对联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办公室对联
在发展不断提速的社会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对联吧,对联源于中国文字语音的对称性,出现应该在周朝以前,造纸术和书法的发展,使对联成为独立文体。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对联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办公室对联,欢迎阅读与收藏。
办公室对联1
一、对联趣事
1、从前有个少爷,平日吃喝玩乐,游手好闲,把他父亲留下的遗产都花光了,临近年关,连柴米也没有。除夕夜,这穷困潦倒的少爷写了一副对联自嘲,贴于门口:“行节俭事,过淡泊年。”
村上有位老学究读后,慨叹不已,在对联的联首各加上一字,成了:“早行节俭事,免过淡泊年。”
2、从前有个财主,他打算开个酒店,就出了三分银子征求新店对联。有个秀才去应征。财主说:“对联要称赞我的酒好、醋酸、猪肥、人丁旺,店里又没有老鼠。”
那个秀才人笔一挥,很快就写成了:
上联是: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
下联是:酿酒缸缸好,造醋坛坛酸。
横批是:人多、病少、财富。
秀才写完之后,摇头晃脑地把对联念成:
“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
“酿酒缸缸好造醋,坛坛酸。”
“人多病,少财富。”
3、国文老师在台上讲解对联,举例说:“从前某报社曾公开徵求‘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的下联,结果投稿信件很多,有句对的很好,就是‘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此时一位调皮的学生突然叫道:“男学生女学生男女学生生男女。”
4、清代文学家李调元,幼时思维敏捷,一次先生授课时见他挠痒,先生便挖苦说:“搔搔痒痒,痒痒搔搔,不搔不痒,不痒不搔,越搔越痒,越痒越搔。”李听了很生气,眼珠一转随口对曰:“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有生有死,有死有生,先生先死,先死先生。”先生逗学生,反被学生辱骂,非但不恼火,却当众对学生大加赞赏。
5、一位姓石的先生正在讲课,见有只母鸡啄食到学堂门口,他一砖头扔去就把鸡打死了,满堂学生吓得目瞪口呆。先生不仅毫无怜悯之情,反而出了个上联让学生对:“细羽家禽砖后死。”母鸡的小主人也在学堂念书,看到先生无端打死母鸡,十分气愤,对了下对的很好,就是‘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此时一位调皮的学生突然叫道:“男学生女学生男女学生生男女。” 4、清代文学家李调元,幼时思维敏捷,一次先生授课时见他挠痒,先生便挖苦说:“搔搔痒痒,痒痒搔搔,不搔不痒,不痒不搔,越搔越痒,越痒越搔。”李听了很生气,眼珠一转随口对曰:“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有生有死,有死有生,先生先死,先死先生。”先生逗学生,反被学生辱骂,非但不恼火,却当众对学生大加赞赏。 5、一位姓石的先生正在讲课,见有只母鸡啄食到学堂门口,他一砖头扔去就把鸡打死了,满堂学生吓得目瞪口呆。先生不仅毫无怜悯之情,反而出了个上联让学生对:“细羽家禽砖后死。”母鸡的小主人也在学堂念书,看到先生无端打死母鸡,十分气愤,对了下联:“粗毛野兽石先生。”工整严密,无可挑剔,先生自取其辱,面红耳赤,又不便发作。
6、一秀才上山游玩,不小心迷了路。见一担柴樵夫,赶忙上前询问。樵夫见是一个读书人就说:“你是秀才,我出个对联让你对怎么样?”秀才心想“樵夫的对联还能对不上吗?”就说:“请出上联”樵夫用手一指说:“此木为柴山山出”。秀才无以为对,即跟着樵夫缓缓而行。走到山下看见村庄时,已是暮色沉沉,炊烟袅袅。秀才灵机一动有了下联。立即说道:“因火成烟夕夕多”。
7、过去,人死后要请和尚做道场,念经颂德,超度亡灵。有人针对此事写对联一幅,以示反对:经忏可超生,难道阎王怕和尚?纸钱能赎命,分明菩萨是赃官!
8、一书生门对富人家的竹园,故在门上贴对联一幅: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富人见后将竹子全部砍去,此人在对联下各加一字,成:门对千竿竹短,家藏万卷书长。富人一见,干脆将竹子连根挖掉,此人又各加一字,为:门对千竿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
二、对联简史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 六 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春联之设自明太祖朱元璋始。梁章钜在《楹联丛话》中引用《簪云楼杂说》云:"春联之设,自明孝陵昉也。时太祖都金陵(1368-1398年),于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太祖亲微行出观,以为笑乐。偶见一家独无之,询知为醃豕苗者,尚未倩耳。太祖为大书曰: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投笔径去。嗣太祖复出,不见悬挂,因问故。答云:知是御书,高悬中堂,燃香祝圣,为献岁之瑞。太祖大喜,赉银三十两,俾迁业焉。"由此可见,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要求家家户户贴春联,对形成贴春联的风俗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清康熙六十寿辰(1713年)和乾隆八十寿辰(1790年)两次重大庆祝活动是宫廷楹联创作的.高潮。虽然多数是"润色洪业,鼓吹承平"之作,由于"皆出当时名公硕彦之手",且大量制作,要求严格,因此必然有利于楹联结构的规范化。这一点似乎尚未被人们重视。有清一代是楹联文学的全盛时期。南怀瑾先生早已将"清对联"与唐诗宋词元曲相提并论,从事清代文学史研究的赵雨先生也认为,"清代的主流文体是楹联"(赵雨《走向对仗的汉语言文学--清对联》,《对联》20xx年第5号)。我们认为,孙髯的昆明大观楼长联和梁章钜的《楹联丛话》(1840年)是清代楹联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楹联已经成为可以与诗词曲赋骈文分庭抗礼、媲美争妍的独立文体。从此,文人学士以楹联赠答,用对联作文字游戏,成为一时风尚。以春联、寿联、挽联,门联、厅联、庙联,名胜联、商业联、游戏联等等为形式的对联文化已成为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流风之盛,不因辛亥革命而衰落。
1932年清华大学入学考试,陈寅恪出题"孙行者"求对,周祖谟对以"胡适之",至今传为美谈。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深入人心,楹联也以新的面貌开始复兴。1984年成立中国楹联学会,1985年创办《对联民间对联故事》,1987年创办《中国楹联报》,地方楹联组织的发展如雨后春笋。从此形成了群众性的对联创作和理论研究新风尚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办公室对联2
上联:国富民强颂改革
下联:鸡鸣犬吠报升平
上联:龙翔华夏迎新岁
下联:气搏云天奋犬年
上联:以人为本培育栋梁之才
下联:厚德载物成就社会和谐
上联:辞旧岁雏鹰苍穹展翅
下联:迎新春桃李大地争芳
上联:酉踏竹叶辉煌去
下联:戊踩梅花浪漫来
上联:清茶淡酒不求高朋满座
下联:诚心净地何惧冷落门庭
上联:诲人不倦教书育人擎起民族希冀
下联:读书正酣矢志成才承担中华崛起
上联: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下联: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年有所亏
上联:一枝粉笔,积淀千秋智慧
下联:三尺讲台,寄托万世文明
上联:西席桃李满桑梓
下联:东坦龙蛇尽楷模
上联: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加上五脏六肺七嘴八舌九思十霜,教必有方,滴滴汗水诚滋桃李芳天下;
下联:十卷诗赋九章勾股,八索文思七纬地理,连同六艺五经四书三字两雅一心,诲而不倦,点点心血勤育英才泽神州。
上联:教书育人,人心无愧于天地;
下联:数载含辛,莘莘学子通学理。
上联:雄鸡已送欢歌去
下联:旺狗再牵鸿运来
上联:兢兢业业育桃李
下联:勤勤恳恳做园丁
上联:披星戴月一支粉笔谱春秋名扬华夏
下联:呕心沥血三尺讲台铸师魂桃李芬芳
上联:迎新春祥云普降满院桃李结硕果
下联:辞旧岁瑞雪纷飞县中教师育英才
上联:金鸡踏雪竹韵犹存
下联:玉犬行沙梅彩将至
上联:尊师爱生风尚美
下联:勤学苦练气象新
上联:为人师表诲而不倦
下联:替国树才教必有方
上联: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下联: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
上联:羊岁已添几多喜
下联:猴年更上一层楼
【办公室对联】相关文章:
有哪些经典办公室的对联07-02
经典的对联07-03
经典的对联02-01
经典的对联01-12
买对联-贴对联-650字06-26
牛年对联大全:关于牛的对联07-04
新居对联精选07-04
喜庆的对联07-04
励志对联07-03
结婚对联精选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