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作文

时间:2023-11-26 09:54:44 艺术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艺术的作文常用【3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艺术的作文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艺术的作文常用【3篇】

艺术的作文 篇1

  一直很讨厌对于当代艺术的过分解读,挖空心思去想这件作品表达了怎样的主题,红色就往生命力方向解剖,蓝色就结合艺术家生平讲忧郁,白色即艺术家表达一种万物皆空的哲学。这样的艺术让人头疼。我始终觉得不要谈什么意义,意义毕竟是轻盈的。我们只要欣赏和感受这件作品带给你的东西,好与不好,妙与不妙,评判的权力在于你自己。

  人与艺术自古以来便不止于任何体现形式的束缚与禁锢。任何形式的艺术都只能片面狭隘地传达人的思想,而单凭一个人又绝无一个可以诠释“艺术”这一东西的。就像灵魂与思想这东西,向来是摸不透道不明的。

  艺术与人

  艺术于人来说,可谓一个出口。艺术由人创造,由人发展,再由自己的见解融合回旋,升华至一个更高的境界。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艺术从熟知变为莫测,从可感知化为自由。千百年来的艺术,也从昔日的泥古、墨守陈规发展成了现在的多元化与层次化。越来越多的`人在世俗中抽离投入艺术,弃置自己应在尘世完成的那些任务,若你不能理解,倒也无谓。因为他们本身即与艺术融为一体,艺术成为了他们的抽象概念,而他们则是艺术的具化。

  如王小波在《用一生来学习艺术》所说:“我没有读过大学的中文系,所以孤陋寡闻。但我认为,人活在世上,不必什么都知道,只知道最好的就够了。为了我知道的这些,我要感谢杜拉斯,感谢王道乾和穆旦——他们是我真正敬爱的人。”艺术在生活中具有很高的价值,它会使人更加趋近于自我和本真。

  此时,倒不如说是艺术创造了人类。

  人与艺术

  人不能完全懂得艺术,这是需要去承认的。因为艺术本身就是过多包含了创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而往往这份思想和情感是不能被复制的。能被理解的艺术,不过是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亦或带动一种风尚罢了。佯装懂得,甚至是曲解艺术,用艺术来伪装自己轻脆的驱壳,这便是令人嗤之以鼻的了。

  艺术本就不需要被人全盘接受,懂得人自然懂得,这是强求不来的。而如今这“泛浪漫”的艺术,常常也蒙蔽了人们的双眼——人们只是在为自己的虚荣贪图贴上了“艺术”的假面。而在这极易变换的名利场上,“艺术”的定义也逐渐为统治、为潮流所服务。“不能贯彻真理,是因为被眼前的表象蒙蔽了双眼,把海市蜃楼当做了永恒宫殿。”夏目漱石在《我是猫》中的话,倒也能诠释这一道理。

  于我来说,艺术重在体验。去电影节看新锐的艺术片,去展览中心享受很个性的艺术家作品,至于能不能理解成为了很次要的东西,因为艺术本来就是闲散而美丽的。她的迷人在于未知、生涩和个体个性的解读。“一个短暂的开始,一个仓促的结尾,一个缓慢而冗长的过程——艺术里面充满了未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东西”不要说艺术短暂,也不要说艺术长久,它们只是服从了自己内在的力量,在最恰当的时候,闪出最美的光。

艺术的作文 篇2

  “有什么不会的可以举手来问,有人举手吗?”王老师问。

  “没人举手就是都会了,那好,我问一个问题,你起来,这等于几?”

  这位可怜的同学看着题目就是不说话。

  老师当场发火,就开始骂了:

  “你们这些猪头们,刚才叫你们问又不问,现在叫你们回答,全都是死的,你来这里干什么,就死在这里呀!”

  我们俯下身子在桌子下偷笑,老师还不愿停下来,继续骂:

  “这么简单的问题,讲了十多遍,还不会做,脑袋里装满了大便呀!我看你们是活着浪费空气,死了浪费土地,你们干脆就突然消失算了!”

  我们都憋不住就笑出声来,老师盯住了一个笑的.同学,叫他把作业本拿出来,老师邹着眉头说:“你看看这么多空白在这里,是留着回家卖钱好存起来给你买棺材是吧!”

  老师刚说完,下课铃就响了,老师一走,我们就大笑起来。这节课真是好玩,连老师骂人都这么搞笑,这么新潮。

  字不够,附日记一篇::我总叫他大爷爷,上次,他捡了一双女人的凉鞋回来,放在墙根下。一次,我看见他在我家压水机边洗澡,他拿着毛巾擦澡,洗好之后,就去穿那双女人的凉鞋。

  第二天,他有戴了两枚戒指,不是钻石金戒,而是两枚普通的戒指。我一走过去,他说,伟伟,要不要戒指呀,我知道他其实是不会给我的。

  我家收谷子,快要下雨了,来不及了,我们都忙得不亦乐乎,他站在平台上,拍着巴掌说好好。他就是那样。

  那天放学,我看见他手里拿着一瓶可乐,见了车,就挥挥手,等公交车停了,他又不上去坐,而是跑开了。

艺术的作文 篇3

  只要他往钢琴前一坐,拨动那神奇的琴键,你便会听到:有时如狂风骤雨之来袭,有时则柔美温雅如泉流之洋溢,使你沉醉。他仿佛有一个“魔网”操纵着听众们,把每一个人都紧紧缠绕住,要他们上那儿,就引他们到那儿。德国诗人海涅称他是一位“伟大的鼓动家”,而更多的人称他为“钢琴之王”,因为他把钢琴的表演能力、音色变化发挥的淋漓尽致。他的名字叫李斯特·费伦茨。

  1811年10月22日,李斯特生于匈牙利梭普隆州的多布良(今雷丁),他从小就喜欢民间歌唱和舞蹈,并在他爱好音乐的父亲教导下学习音乐。9岁起已参加公开表演并即席作曲。一次,在维也纳的`音乐会因为即席演奏了贝多芬所指定的主题,得到贝多芬的赞扬。12岁随双亲迁居巴黎,随当时的名音乐家帕爱尔和雷赫学习。1825年创作了哥剧《唐·山乔》,曾在巴黎大剧院上演。这期间,他在法国各地和伦敦经常举行表演,获得很高的声望。

  1835年起,一直到1847年,李斯特在欧洲10多个国家举行演奏会,受到各国人民的热烈欢迎。特别是29岁那年,他回到了日夜思念的祖国,为自己的同胞演奏,匈牙利人民象欢迎自己的民族英雄似地接待了他。他到全国各地演奏,处处受到祖国同胞的热烈欢迎,使他很为感动。

  1848年1月,李斯特迁到德国文化城魏玛定居,放弃了演奏家的生活,改向创作、教学、评论方面努力,一直到1861年。这十几年,是他音乐创作最旺盛的时期,著名的12篇交响诗及《浮士德交响乐》、《但丁交响乐》等作品,都是这个时期的产物。1861年李斯特迁居罗马,并且信奉天主教,但1873年又回到魏玛城。1886年7月31日逝世于拜勒特。

  李斯特一生留下几百件作品,他用音乐作武器鼓舞本民族的解放斗争,他同情法国的革命运动。他留下来的许多优秀作品,是人类进步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