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知识点
漫长的学习生涯中,大家对知识点应该都不陌生吧?知识点就是一些常考的内容,或者考试经常出题的地方。掌握知识点是我们提高成绩的关键!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知识点,欢迎阅读与收藏。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知识点1
1. 阅读历史文献
阅读历史文献是学习历史的基础。学生应该阅读各种历史文献,包括教科书、历史著作、历史小说等。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献,可以了解不同的历史观点和解读方式,拓宽历史视野。
2. 建立时间线
建立时间线是整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有效方法。学生可以将不同历史事件和人物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形成一个清晰的时间线,帮助记忆和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
3. 运用地图分析
地理环境对历史事件有着重要的影响。学生可以运用地图分析历史事件的地理背景和地理影响,理解历史事件的地域特点和地缘关系。
4. 多角度思考
历史是多元的,学生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历史事件和人物。可以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角度来分析历史事件,全面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5. 利用图表和图片
图表和图片能够直观地展示历史事件和数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学生可以制作时间表、流程图、地图等,将历史知识可视化,提高学习效果。
6. 参观历史遗址和博物馆
实地参观历史遗址和博物馆是学习历史的重要途径。通过亲身体验和观察,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加深对历史的感受和理解。
7. 进行小组讨论和辩论
小组讨论和辩论是学生交流和思考历史问题的`有效方式。学生可以组成小组,就历史事件和问题展开讨论和辩论,分享不同的观点和见解,提高思辨和表达能力。
8. 编写历史笔记和总结
编写历史笔记和总结是巩固历史知识和提高记忆力的有效方法。学生可以将学习的历史知识整理成笔记和总结,通过反复复习和回顾,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9. 运用多媒体资源
多媒体资源如视频、音频、网络资料等能够丰富历史学习的形式和内容。学生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观看历史纪录片、听取历史讲座、浏览历史网站等,拓宽学习渠道和提高学习兴趣。
10. 关注时事与历史联系
历史与时事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应该关注当前的社会和政治事件,与历史进行对比和联系。通过了解当前事件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的演变和影响。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知识点2
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汤灭夏,建立商朝,盘庚迁殷后,商朝统治稳定。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经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
西周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对各地的统治。
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商朝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湖南宁乡出土了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
"三星堆"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了中外人士的瞩目。
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
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
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役是城濮之战。
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战国形势图》
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长平之战,赵军大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春秋时期,我国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筑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
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做"金文",也称"铭文"。
对日食,月食的记载及二十四节气
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他总结出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法"。
屈原生活在战国末期的'楚国,代表作《离骚》
战国时期的"整套编钟"出土于湖北随州。
孔子在思想教育和文化方面的重要贡献
道家学派创始人春秋晚期的老子,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战国时期,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
他主张"兼爱""非攻";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孟子,他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道家代表人物是庄子,他提出"无为而治";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他主张改革;兵家的代表人物是孙武,他著有《孙子兵法》,"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的军事格言,就出于此书。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知识点3
1.预习:课前要认真预习,通览教材(课本)内容,导言、课题、标题、大字、小字、插图、相关史事等,都要看。边看边思考,将语文课上学到的分层,缩句、找中心句的方法用上,思考层次间的关系、各子目间的关系、它们与标题间的关系。初步构建知识框架,将主要历史事件的背景、起因、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影响等在头脑中理出来或制作简单的结构图。对课文内容中不理解的地方做出标记或记下问题,以备上课重点听记。
2.听讲:必须有力图听明白老师每句话、每个要点的意识,精神饱满去听讲,积极思考,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认真落实老师的要求,注重当堂记忆和理解基础知识。不熬夜,以保持课堂的专注力、持久力。
3.回答问题与质疑:课上要积极回答问题,抓住有限的机会培养自己的思维、分析、概括、表达能力。遇到疑难问题要大胆提出,向老师和同学请教。但也要注意时机,对于个性化和偏颇的'问题可以单独课下及时找老师提问。
4.记笔记:课上有随时记笔记的意识,当听到老师语气重点强调、重复性强调、明确考点的强调内容要及时记笔记。老师要求记的笔记更应当规范、工整,可以以简记、符号等方法加快笔记速度。记笔记不能以耽误听讲为代价,来不及记录的内容,可以课下问老师、同学补记。
5.复习:历史学科是一个基础知识庞杂、琐碎、记忆难度较大的学科,所以最讲究及时复习,按照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在将忘不忘时巩固记忆,无论是持久性和准确性都是效果最佳的。建议下课一分钟回顾当堂学习要点,当天回家作业前通读当天所学课文一遍,并重点记忆基础知识,下次课前回顾基础知识一遍,周末复习一遍,整单元学完阶段性复习一遍,加之期中期末前的复习,多少知识也不怕记不住。
6.练习:练习是十分必要的,忌讳随意不负责任的以做完为目的,练习有三大功能:查漏补缺、拓展知识面、提升解题技能。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知识点4
1、学好历史首先要背熟教材
历史属于文科性质,那么背书是前提条件,如果最基础的知识点都没有掌握,历史想要考高分是特别难的。高中历史复习大事年表大家要仔细背背,把时间和历史事件顺序都记好了,最好能用故事的方法把它们串联起来,这样既记得快又记得牢。
高中三年的教材都要反复看,每个知识点都要背熟,可以合上书回忆各章节内容,以检验自己是否记牢,没记住的部分再重新背诵。
2、历史学习不在多而在精
其实每科都一样,做多少题目都一样,都只是巩固练习,目的就是见新题型,巩固知识点和公式。所以,大家不需要搞什么题海战术,只要踏踏实实把做过的每一道题目都彻底搞清楚了弄明白了,比什么都强。
3、学习历史最好要有兴趣
如果对哪门学科有兴趣,这科成绩自然不会低,相信大家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喜欢一科,就会不自觉的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成绩好了老师也会很关注你,你也就会越发积极,分数也越发的高了。
相反,如果某科成绩差,即使你花了很多时间去学习,也都是走马观花的表面功夫,根本没掌握这科的精髓,题目做了一堆,原题目出现都不会,根本原因就是书没看透、题没做透。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知识点5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
(一)国内背景:1.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治活动提供了条件;2.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瓜分危机。
(二)国际背景:1.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2.法国启蒙运动的影响。
二、戊戌变法的经过
(一)序幕:“公车上书”
1.时间:1895年
2.直接原因:《马关条约》的签订
3.领导人:康有为和梁启超
4.上书内容: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
5.结果:由于封建顽固派的阻挠,没有上书到光绪帝手中。
6.意义: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二)展开: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康有为和梁启超创办《万国公报》,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后把《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发行。
(三)高潮:百日维新
1.时间: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
2.内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四个方面(见书)
3.1898年是旧历戊戌年,因此称这次革命为“戊戌变法”。
(四)结果:慈禧发动“戊戌政变”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失败。
(五)失败原因:
1.客观原因:以慈禧为代表的顽固派势力远远大于维新派。
2.主观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自身的阶级局限性,不敢发动人民群众,只依靠一个并无实权的光绪帝。
(六)教训:资产阶级维新派不能担负起救国救民的历史重任,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知识点6
1.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的区别是春秋战争为了争霸,战国战争为了兼并
1.战国时期各国进行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确立封建统治
2.铁制农具开始广泛应用于农业是在 春秋时期
3.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是 春秋时期
4.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是 战国时期
5.孔子的思想主要有 仁和 礼
6.商鞅变法后,要想获得爵位的最好方式是 建立军功
7.商鞅变法的时间是 公元前356年
8.商鞅变法后,要想免除徭役、获得奖励可以通过 多种粮食多织布
9.商鞅变法对后世影响最深的是 建立县制
10.秦国贵族都讨厌商鞅变法的原因是 商鞅以军功为标准授予爵位
11.商鞅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
12.支持商鞅变法的国君是 秦孝公
13.商鞅变法后,要受到严厉处罚的是 经商致贫的人
14.“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的决定性因素是 铁器牛耕的广泛应用
15.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6.牛耕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是在 战国时期
17.秦国一跃成为最强大的诸侯国的最重要原因是 商鞅变法
18.推崇法治和中央集权,主张变法强兵的思想家是 韩非子
19.孔子的思想中适合用于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是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20.墨子的主要思想是 兼爱非攻
21.孙子的军事名言有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22. 古书将大规模强制性集体耕作称为 千耦其耘
23.提倡对立统一、要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的是 老子
24.我国百家争鸣时期的各个学派被合称为 诸子百家
25.战国时期对各国影响最大的思想派别是 法家
26.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是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7.提倡民贵君轻、施行仁政的思想家是 孟子
28.提倡无为而治、顺其自然、对立统一的派别是 道家
29.我国最早创办私学的人是 孔子
30.战国七雄中,处于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诸侯国是 齐楚 秦 燕
31.我国已知最早、最成熟的文字是 甲骨文
3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的朝代是 商朝
33.青铜器主要的用途是 祭祀和打仗
34.我国奴隶社会时期在生产力方面最大的进步是 青铜器的使用
35.商朝最发达的`手工业是 青铜器制造业
36.目前世界已知最大的青铜器是 后母戊鼎
37.都江堰修建的时期是 战国时期
38.都江堰的修建者是 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
39.都江堰的地点是 四川成都岷江流域
40.都江堰的主要作用是 防洪和灌溉(今天还有旅游的作用)
41.都江堰的主要组成部分是 宝瓶口 分水鱼嘴 飞沙堰
42.战国时期的编钟出土于今天的 湖北随州
43.战国编钟主要使用的场合是 祭祀和宴会
44.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被称为 金文或铭文
45.甲骨文主要刻在 龟甲或兽骨上
46.青铜器的主要成分有 铜锡 铅
47.发现甲骨文和青铜器的地点主要都在 河南安阳的殷墟中
48.四川成都被称为是天府之国,主要得益于 都江堰
49.战国编钟从制造材料来讲,属于 青铜器
50.我国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是 公元前20xx年第一个国家夏朝建立
51.用甲骨文记载的商王室的占卜内容,被称为 卜辞
52.我国文字的源头是 甲骨文
53.按照六分法,人类社会的先后发展阶段分为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
54.都江堰中,用于灌溉的是 内江
55.都江堰中,用于分洪的是 外江
56.都江堰中,具有泄洪排沙功能的部分是 飞沙堰
57.孔子的弟子将孔子的言论整理成了一本书,这本书是 《论语》
58.都江堰中,用于对江水进行分流的是 分水鱼嘴
59.我国现在推行的县制,最早开始于 商鞅变法时期
60.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这个“潮流”指的是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法,确立封建统治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知识点7
半坡人的生活和河姆渡人的生活
原始居民距今年代生活地区房屋样式半坡人距今约6000千年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河姆渡人距今约7000千年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干栏式房屋生产工具使用磨制石器、制作骨器、使用磨制石器,如骨耜;角器等原始农业(种植作物)原始畜牧业(饲养业)原始手工业制作彩陶和乐器;会纺织、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会雕制衣种植水稻种植粟饲养猪、狗;打猎捕鱼饲养猪、狗和水牛刻,懂得使用天然漆二、原始农业的发展
1、兴起时间:约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
2、兴起地区:黄河、长江、淮河等流域;
3、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4、意义: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看图:课本第6页半坡居民原始复原图和第8页河姆渡居民复原图:
(1)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干栏式房屋呢?
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因为南方地区潮湿温热,既能通风防潮,又可防蛇虫之害。
(2)半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气候干旱寒冷,风沙大,居住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风挡雨,又可以保暖。
(3)两种房屋结构的不同,是由什么决定的,说明了什么?
是由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决定的。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能够与自然协调发展,已经能够适应自然环境。
(4)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人类的生产生活必须要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做到因地适宜、科学合理。
★★比较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异同:不同点①地理位置不同:半坡人处于黄河流域,河姆渡人处于长江流域;②种植的农作物不同:半坡人种植粟,河姆渡人种植水稻;③建造的房屋不同:半坡人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河姆渡人住干栏式房屋;④制作的彩陶艺术风格不同。相同点①都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时期(都处于原始社会后期);②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发展;③都会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④都使用磨制石器;⑤都会制造陶器影响。
农耕文明的发展导致剩余产品的'出现,进而出现了贫富分化和私有制,最终促使国家出现。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这是历史发展的巨大进步。
历史背景是什么意思
一般指某一个历史事件在什么历史情况下发生的,实质上包括原因和条件两个方面的内容,原因和条件其含义基本接近,但又略有不同。原因偏重于为什么,即必要性。条件偏重于有什么,即可能性。
历史背景主要包括国内外的经济背景、政治背景、文化背景等。他们所包含的知识点分别如下: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顺口溜记忆法
把一些历史事件编成顺口溜很易记忆。
比如记忆清朝皇帝的顺序:
努皇顺(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帝);
康雍乾(康熙、雍正、乾隆);
嘉道咸(嘉庆、道光、咸丰);
同光宣(同治、光绪、宣统)。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知识点8
一、夏商周的兴亡
1、夏商周的更替:
朝代、建立时间、灭亡时间、都城、开国君主、亡国之君
夏、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阳城、禹、桀
商、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亳,盘庚时把都城迁到殷、汤、纣
周、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镐京、周武王、周幽王
周厉王
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洛邑、周平王、周景王
2、夏朝:
(1)夏朝设置了各种国家机构(包括政府机构、军队、刑法、监狱等)标志着我国早期奴隶制国家的诞生。从此,我国奴隶社会开始了。
(2)“禹传子,家天下”:禹死后,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3、商朝又殷朝或者殷商
(1)盘庚迁殷:因为水患和动乱
(2)商朝的政治:商朝统治区域不断扩展,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4、西周:
(1)牧野之战: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讨伐商纣于牧野,商纣王的军队全都倒戈起义参与作战,为周武王打开了道路,周武王大败商军,使商军数十万大军倾刻瓦解,周军乘胜追击。使商朝迅速灭亡。
(2)西周的分封制:
①目的:为了巩固统治。
②内容:分封的方法—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③分封制的实质:是西周奴隶制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
④作用: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二、东周: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1、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1)春秋争霸的原因:周天子王权衰落,出现了诸侯纷争的局面。
(2)春秋争霸影响:给社会带来灾难,但加速了统一的步伐,促进了民族融合。
(3)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4)齐国能够在春秋时期首先称霸的原因:
①自然(经济)条件——盛产鱼盐,经济富庶,是东方的一个大国;
②政治条件——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实行改革,使齐国国力更加强盛;
③外交手段——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
2、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1)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北到南;
(2)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3)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战争
战争名称、交战双方、获胜者、重要人物、相关的成语
城濮之战、晋—楚、晋、晋文公、退避三舍
桂陵之战、齐—魏、齐、孙膑、庞涓、围魏救赵
马陵之战、齐—魏、齐、孙膑、庞涓、减灶之计
长平之战、秦—赵、秦、白起、廉颇、赵括、纸上谈兵
三、夏商周的青铜文明(青铜时代):
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灿烂的青铜文明。
1、手工业:
(1)青铜器:原始社会出现→夏朝种类增多→商朝灿烂→西周种类丰富
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顿文化(青铜面具、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
(2)陶瓷业:商朝有青瓷的瓷窑(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3)玉器雕刻工艺水平高:商朝玉虎玉象
2、农业:商周已有“五谷”(稻黍粟豆麦)农作物→已知道选种、施肥、治虫害→西周已用青铜农具
3、畜牧业:商朝已有今天的家畜家禽、已有牲畜圈栏、有牧场(商王室、贵族)
4、商业繁荣
5、奴隶悲惨的生活: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命运悲惨,没有人身自由,被随意转让、买卖,被充当供品(祭祀品)、殉葬品(人祭、人牲、人殉)
四、春秋战国的大变革(铁时代的到来)
1、铁农具:春秋时出现→战国时扩大使用范围
2、牛耕:、春秋末使用→战国时进一步推广
3、水利:都江堰
(1)战国时期。秦。李冰。岷江中游
(2)作用:防洪灌溉工程
(3)意义: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获得“天府之国”美称。
4、商鞅变法:
(1)背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新兴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经济。
(2)时间:公元前356年
(3)支持者:秦孝公
(4)内容: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5)作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五、中华文化的勃兴
一、文字的演变
时间、商、商周、西周晚期、战国
文字、甲骨文、金文、大篆、竹书、帛书
材料、龟甲、兽骨、青铜器、竹简、丝帛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甲骨文已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二、天文、历法、医学和文学的成就
天文、古书记载的最早日食发生在夏朝
商朝甲骨文有许多关于日食、月食的记载,经现代科学家验证,都很可靠。
历法、相传夏朝就有历法(夏历),商朝的历法更为完备
战国时期,测定出一年24个节气
医学、名医扁鹊——望、闻、问、切四诊法一直为中医沿用
文学、屈原和他的代表作《离骚》
音乐、春秋战国盛行“钟鼓之乐”,湖北随州出土的编钟
3、百家争鸣:
百家原指先秦时代各种思想流派,后指各种政治、学术派别;鸣是指发表见解。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根本原因),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道、法、墨、兵等,他们着书讲学,互相辩论,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
百家、姓名、时期、着作、主、要、思、想
儒家、孔子、春秋晚期、《春秋》、①、提出“仁”,、主张“为政以德”、
②、主张“因材施教”、“温故知新”、谦虚好学
孟子、战国、《孟子》、①、提出“春秋无义战”;
②、反对一切战争,用“仁政”治国,
③、使自然资源能够持续利用
荀子、战国、《荀子》、认为人能认识自然规律,并要按自然规律去办事
道家、老子、春秋晚期、《道德经》、认为事物有对立面,可互相转化;主张以柔克刚
庄子、战国、《庄子》、治国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墨家、墨子、战国、《墨子》 、“兼爱”、“非攻”
法家、韩非、战国、《韩非子》 、改革,法治,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兵家、孙武、春秋晚期、《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膑、战国、《孙膑兵法》、反对空谈仁义,提出“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知识点】相关文章: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06-03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08-09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06-02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5篇06-05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知识点06-01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08-15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06-02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知识点06-02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知识点4篇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