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书笔记

时间:2023-11-29 16:49:52 教师 我要投稿

(推荐)教师读书笔记15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你有什么体会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书笔记吧。那么如何写读书笔记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师读书笔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推荐)教师读书笔记15篇

教师读书笔记1

  “谁也说不准哪块云彩会下雨”。于永正老师不论到哪儿去,带的第一件东西就是书。看书之余,习京胡,唱京戏,练书法,弹月琴,研丹青,弄诗文……学什么,都很投入,用心去悟,尽力朝着悟出的感觉靠拢。(扪心自问,我们做得到吗?我们想过这样去做吗?)

  艺多不压身,即使用不上也无妨。其实,岂有用不上之理?

  学会和家长相处。“告状”等于宣布老师无能。解决问题最好办法是老师到学生家里走走。和家长相处,也要处“心”。多份了解,多份感情交流,多份体谅和关心,就多份教育的希望和成功。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牛顿说:“如果我所见的比笛卡尔要远一点,那是因为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缘故。”少“虚”缺“诚”,是学习的大敌,做人的大敌。“站”的意思,第一是“学”,第二是发展、创新。

  以人为镜。这是唐太宗说的。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周围的同事是距离自己最近的镜子,用他们来对照自己,看得更真切。“镜子”是动力,是鞭策,也是警示。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对学生有亲有疏,是当老师的大忌。于永正老师说:“热爱所谓的`差生吧!我想,大家都会有这种感觉,毕业之后见了老师老远就打招呼的,多数是他们;老师有困难伸出援助之手的,多数是他们;逢年过节进老师家门槛最多的,还是他们。”

  童心未泯。巴金爱繁星。于永正老师爱学生。发现美的眼睛至少具备两点:一是要具有孩子的好奇心,二要有思考的习惯和能力。才华的高低,取决于思索的能力。

  为了岳母和妻子。我把激动和兴奋藏在心里,然后转化为追求事业的动力。

  初读社会。“社会”这本书的第一页,是一首诗,和谐、隽永、美丽、流畅。社会这本书得冷静地读,坦诚地读,超然地读,把自己摆进去读,有时还得和朋友一起读。

  “没脑子”。生活中的于永正老师经常忘事,为此,张庆老师为撰了一副联儿。上联:这也忘那也忘惟上课不忘,下联:此亦长彼亦长数语文最长。

  爬格子。爬格子磨练了我的注意力,磨练了我的意志。台灯下的这片小天地明亮而温馨。“不要懒惰,不要强调自己忙,一定要拿笔写东西,从一节课写起,从点滴小事写起。”

  老师,也是一本教科书。

教师读书笔记2

  大一班的音乐活动开始了,我正带着小朋友一齐学唱歌曲.这时,有两位小朋友趁大家唱歌时,在人群堆里你推我打.待这个活动单元结束后,我对他们的行为进行教育.刚刚小朋友在唱歌时你们为何打闹我们没有打闹.他俩竟然不成认.我问全班小朋友有没有看到他俩打闹,大家都说看到了,并大声喊:老师,罚他俩站到前面去!不给上音乐!不许吃饭!等等.看他们的神情个个欢呼雀跃,异常兴奋.我不禁陷入了思考

  孩子为什么会有这种幸灾乐祸的心理我想这和教师的教育观、儿童观发生了偏差有关.由于教师平时在教育活动中有意或无意地有过这种批评幼儿的行为,如孩子打闹得出格时,教师有时会沉不住气,表现出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这就给孩子留下了印象.孩子有好模仿和喜欢顺应老师的心理,于是在发生同类现象时,孩子为了讨好老师就会说出这样的话.被指责的孩子在班里会觉得自卑,得不到尊重而心理压抑,从而不喜欢上幼儿园乃至影响孩子的个性健康开展.而指责别人的孩子,刚开始,并不懂得幸灾乐祸,但长期这样,也会开展成为一种习惯心理,成为一个自私、狭隘的人.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平时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到既尊重孩子,又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其次当孩子犯错时,要有正确的态度和艺术的方式,耐心引导,悉心教育,如提醒孩子换位思考,和孩子共同分析犯错原因,从而提高孩子的评价潜力.问题看似出在孩子身上,其实还是要追溯到教师的教育,从孩子的行为看教师的观念这话很有道理.

  晨间活动在进行户外游戏时,大家都玩得十分开心.这时,我突然听到哇的一声大哭,原先是特特把顺之给撞倒了.特特不以为然地说了一句对不起就要离开.看到这一情景,我明白特特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的后果.他认为自己说声对不起就行了,就跟他没关系了.所以,就应引导他用行动来抱歉.于是我赶忙叫住了他,并伸手将顺之小朋友轻轻扶起,一边哄着一边问:你为什么哭呀?顺之说:疼.特特跟你说对不起了,你还疼吗?我成心奇怪地问.疼.顺之不解地答道.听了顺之的话,我问特特:你摔过跤吗?他点点头.你摔跤时有什么感觉?特特低头说:疼.那你疼时期望别人怎样样呢?我又问.揉揉.他想了想,小声说道.然后蹲下去伸出他的小手给顺之揉一揉,还把她身上拍打干净,嘴里还说着真对不起,还疼不疼?我给你吹吹.他这样一来还真见效.刚刚哭得很厉害的顺之,竟然不哭了,嘴里还说着:没关系,我不疼了.看见特特认真地在做这件事,我摸着他的头对他说:你看,光说声对不起,顺之还在哭,说明她还疼、还委屈呢.你帮她拍拍土,揉一揉,这样关心她,她的疼痛就减轻了.她也很快地原谅你了.所以,以后不留意碰了小朋友除了说对不起,还能够帮他减轻伤痛.这样,小朋友就会原谅你的他点点头.

  看着他俩跑走的背影,我想,教师在处理孩子之间的一些偶发的不愉快的事情时,光教育孩子说对不起是不够的,还就应利用这个时机对他进行移情教育,让他看到自己的行为给同伴造成的影响,使他们能够站到同伴的角度去思考,真心地表达歉意.

教师读书笔记3

  我最近读了《赏识你的学生》一书,读后感受颇多。全书用许多生动的案例诠释了“期待效应”试验、“需要层次”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教育理论知识,阐释了实施“赏识”教育的。重要性、可行性,通过一个个令人扼腕叹息的教育故事,喊出了教师要善待每一个生命的教育理念。

  一、让人人都享受一份关爱

  其实德育需要一种宽松、宽容和温馨的环境,对学生偶然的错误和闪失,不要过分求全责备,因为教师偶尔也会有背离道德的言行。学生在形成良好品行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教师的关爱。爱,是一种重视,一种呵护。我们要站在珍视每个生命价值的高度去关爱每个生命个体的成长,像呵护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去保护学生的自主发展权。我们要重视每个个体的存在,每个人都是同样重要的。所有的人都应该得到发展,不管是优秀的,还是发展有困难的,甚至是家庭特殊的,要不带任何功利的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赞美。因此,当教师能够以“赏识”的言行对待学生,就会激励起学生无穷的勇气,唤醒他深埋的潜能,鼓舞他向着成功之路大踏步前进。而要让教师拥有“赏识”这一法宝,根本就是要激发起教师的爱,让教师出于爱来工作,而不仅仅把教育当成一个职业或是一种谋生的手段。

  “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中倾注了爱,教师就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欣赏孩子每一个幼稚的想法和行为。教育中倾注了爱,教师就会以宽容之心对待孩子,理解孩子身上存在的不足。教育中倾注了爱,教师就会理解、接受、运用“赏识”这一有效的教育手段,在教育的花园中耕耘。

  二、让人人都享有一次机会

  其中“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的课程理念。每一个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而发展潜能的金钥匙就是自信心。学生在形成良好的品行过程中,尤其是后进生特别需要教师的鼓励和表扬。鼓励和表扬的力量大于批评和处分的力量。学生在校接受教师的表扬和赞扬中,他会自觉地放大自己的优点,对自己表现出强烈的自信,极力使自己变得优秀,一些不良的品行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消除。

  我们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赏识。“赏识”这个词,《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解释是: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予以重视或赞扬。这就告诉我们每一个教育者都必须首先认识到学生的才能,然后再予以重视和赞扬,要有针对性。也就是说并非“拉到篮里就是菜”,胡乱指着学生的某一言或某一行大加赞扬、夸奖之能事,而是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赏识。赏识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是教师的一门必修课。教师要通过不断的钻研、深入的学习,掌握赏识这一有效手段,并在适当的时机、合适的场合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教师读书笔记4

  爱可以给学生带来无限的学习动力,但爱在何处?我们常常这样问自己。是的,爱看不见,摸不着,犹如透明的空气,弥漫在我们四周,却不被我们所察觉。然而,读了《爱的教育》,我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爱,其实很简单。无论是父爱,母爱,友爱,还是师生之情,爱国之情,都时时刻刻伴随在我们身边。像一米阳光,亲昵温柔地抚过你的身体;像一杯清水,时时滋润你的'心窝;像一条没有尽头的田间小路,盛开野花,需要随时发现,随时采撷??爱,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读《爱的教育》的过程中比较多是反省自己在以往的教育过程中的得与失;教师要教育不要训斥,教育要潜移默化;要了解学生,认识学生,要适时的赞美和接纳,鼓励与协助;要培养学生挫折和容忍的价值判断能力,让学生快乐成长;要利用各种机会和家长取得联系,适时的提供教给家长养子女的咨询与方法,共同为学生的未来而努力。

  我的体会是作为我们教师要多关心我们的学生,只有爱的教育,才有美好的回忆;坚守岗位,默默耕耘,尽一己之力;认真领会“新基础教育”的精神,师生的发展会有新的突破。针对工作中的教育问题,我们要清楚知道自己身为教师到底哪些是“要做”哪些是“不要做”。

教师读书笔记5

  命令的口气

  当今社会,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是小皇帝小公主,相当一局部孩子在家里说一不二,与自己的父母讲话也用命令的口气,很多孩子把这样的不良习惯也带到了幼儿园.

  在星期二的下午我们区域活动时,我发现我班的李浩小朋友用命令的口气对小朋友讲话.如:奎瑶给我拿铅笔来,润琪给我拿着树叶和剪刀等等,针对班级的这种状况,我分析了各种原因.

  1、幼儿以自我为中心,不替别的幼儿着想,幼儿的行为动机初始一般都是为我而不是为他.4---5岁的幼儿是自我保护意识产生的阶段,自我意识产生之后,幼儿更多的注意我的观察我的能量我的作用,这一时期自我中心占了上风,所以4---5岁的孩子都是从自我出发来进行选取和活动的,他们往往不去思考别人.

  2、幼儿受到家庭的影响,家庭成员间进行语言交流,往往认为自己不必客气,常常有意无意地以命令式的口气说话,给孩子造成了不良影响.

  3、情绪的好坏也能影响孩子说话的口气,幼儿行为很少受理智控制,主要受情景和情绪的影响.为了改掉幼儿用命令式的口气说话的不良习惯,培养他们互相团结的精神,我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我在班级更注意从自身做起,防止用命令的口气对幼儿讲话,创造处一种民主、礼貌、和谐的气氛.并且对幼儿给予更多的关心、保护,其次要耐心细致地给幼儿讲道

  理,让他们懂得人和人之间是平等的`,请别人帮助就应有礼貌别人才乐意帮助你,说话像下命令、别人会厌恶你,不愿帮助你.我们还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引导孩子想到他人、认识他人、理解他人、同情他人.

  然后,要在一日活动中我要时刻保持高度的敏感性,随时纠正幼儿命令式的讲话.如果发现幼儿是在情绪不好时命令别人,老师就告诉他:心里有什么不快乐的事就告诉老师,用命式的口气讲话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把情绪带给别人.

  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引导,我班的李浩小朋友逐渐改掉了用命令式的口气讲话的不良习惯,还学会了更多的礼貌用语,我十分快乐.

教师读书笔记6

  看这本书时很多次有感动到极致的感觉,就像看一部特别好的电影。电影是虚构的,但这本书记录的是真实的,这让我对原本感觉缺乏感觉的生活,又萌生了一丝希望。

  或许擦亮眼睛,仔细找,感动还是能找到的,特别是我们还有天使一般的孩子做引领。则像一股细细的沙,慢慢流进心里,一点一点填补了石头的缝隙,同时带来一份柔润,抹平石头的棱棱角角。

  作者马丽娟老师:中国第一批接受国际华德福?史坦纳幼儿教育协会培训的幼儿教师李跃儿芭学园资深教师,擅长教育管理,培养、提升教师团队以及对教育感悟的总结。在10年不间断地教育实践和教育管理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教学观察笔记及随笔心得,最终形成本书。

  我带着这样的疑惑去读这本书:

  我们天天都在讲“要给孩子幸福”,那么究竟怎么样才算是给了孩子幸福?怎么样才可以让孩子感受当下的幸福?

  在书中马老师给出了答案:

  马老师的答案:

  幸福对于有的人来说就是,他能撅着屁股在沙坑里玩一上午;能滚着一个破旧的轮胎在院子里撒欢似的跑上几圈;能七扭八扭地缝一个布包包;能将豆沙酱包在面团里放进烤箱;能拿个大瓢给菜地浇水,给羊洗澡……

  我的理解:

  给孩子当下的幸福,就应该让孩子享受他这个年龄段应该享受的任何事情,而不是给予孩子我们所理解的“幸福”。所以,当你看见孩子不顾刚穿上的新衣服,专注地趴在地上看蚂蚁时,请你不要阻止他;当孩子不顾弄脏双手玩泥巴时,请你不要指责他;当孩子天马行空地给你描绘他的理想时,请你不要嘲笑他……因为,这就是孩子眼中的“幸福”。

  在读这本书时,有一些精彩片段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片段一:点燃心灵的蜡烛

  “我们要给予孩子机会,让他们真实地学会一件事情,就像他们真实地学会等待一样,孩子们才会真实地活在当下。”

  我的收获:孩子们一旦学会了一件事情,他就是真正地学会了,不会忘记的一种学会。如果我们让一个小孩子很快地学会一件事情,那么相信他忘记得也快。因为,那是他人将别人的发现硬塞进孩子的记忆中,并不是孩子自己想真实地经验它而记住它。所以,就如马老师所说的“我们要做的是帮助孩子点燃他们内心那盏不灭的蜡烛,保护好它,让它燃烧得更明亮、更久远。”

  片段二:长着棉花糖腿的人

  “一眼看上去,一个孩子和另一个孩子并没有什么不一样,我们所看到的都是孩子。但是,通过孩子生活中的活动,我们会认识到,每个孩子状态背后都有一些东西是我们所看不到的。而要想真正地帮助到一个孩子成长,了解孩子状态背后的一些缘由,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事情。”

  我的收获: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他们原本走的路就会不一样,正因为这样的不同才使得每个人都具有他自己独一无二的个性。然而,孩子是需要我们成人的帮助,才会渐渐地了解这个世界的。

  那么,作为教师,如何让一个有困难的孩子得到真正的帮助,显得尤为重要。而帮助一个孩子,不仅仅是指,对着孩子微笑,问他我可以帮助你吗,实际上,帮助的.意义远不止这些,这是需记住的事情。我们不仅仅要蹲下身来看孩子,更要蹲下心来看孩子。

  片段三:“难相处”背后的秘密

  “从教育的角度看,我们成人要带着一种敬畏和理解这个孩子的态度去感受他、帮助他。同时,还要看这个孩子的状态是不是已经超出了教育者所能帮助的范围,不管从哪一个角度帮助,我们都有必要了解他状态背后我们看不到的那部分东西。”

  我的收获:面对这类孩子,我们需要的还不只是接纳这个孩子,更需要深入地了解在他的生活中,成人用什么方式在和他交流,还有他的生活环境、饮食、作息规律等都是什么样的情况。我们可以做的就是,帮助孩子建立一个适合他的生活环境和具有规律的生活节奏,还需要帮助他的人给他提供可以学习的情景。让他看到大人是如何对待一条金鱼,如何收拾打翻在地的鱼缸,如何与人一起做一个事情,如何表达自己……当他看到这样的场景,会从中学习到怎样真正地去照顾一条鱼,会学会用抹布擦拭桌面上的水渍,会学会协助同伴做一个事情,会学会在集体中表达自己的想法。

  读这本书,我就像在看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字里行间充满着温馨爱与亲切。看着故事里的孩子们游戏、学习、捣乱,看着看着我就会被这些小家伙感染,跟着他们一起哭,一起笑,一起学习,一起思考,一起感悟,一起成长。

  我喜欢这本书。因为书里没有深奥难懂的语言,没有惊人的创见,没有苦心的劝导,有的只是老师对孩子浓浓的爱,一种发现优点的眼神,一种可以温暖孩子心灵的光,引领幼儿成长。透过马老师的眼睛,我更好地看到了孩子们的世界:一个宁静的世界,一个充满力量的世界,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我觉得应该像她学习,用心去体会孩子,真心将自己的生活和孩子们融汇在一起。

  幼儿园老师,绝对不是我们以前想象的那样,只是一个“能带孩子的人”。同其他工作一样,幼儿教育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工作经验,职业素养,专业技能,个人魅力,创造才华。这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并不是仅仅有“爱心”就足够的。我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我要成为一名我自己心中的理想幼儿园教师。

教师读书笔记7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这样说道:“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打开陈大伟教授撰写的(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一书,心情豁然畅快。因为几年来一直分管教学科研工作,为了提高自身的科研管理能力,所以也一直翻阅相关的教育科研方面书籍,但终因这些书籍的理论术语过陌生,对我而言过于苍白,读起来总感觉索然无味而最后弃之。而陈大伟教授的(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以对话的形式,用直白的语言向我们一线教师清新自然地述说着教育科研的幸福感,我想每一位阅读者肯定十分欣喜地接受书中的观点。

  书中围绕“教育科研和教师成长”分别从五个话题进行阐述:教育研究,我心有主,修炼发现研究问题的慧眼,规划研究行动,脚踏实地地研究,成为优秀的研究型教师。

  其中的话题二——修炼发现研究问题的慧眼,的确是我们一线教师最为迫切需要的。通过平时的教学研究发现,我们的一线教师教育教学困惑很多,到真的要去找寻进行研究时,却总是找不到一个有价值的教学问题。我们的很多教研组活动要提高教研活动的真正有效性,关键是要从平时的教育教学问题出发,在实践中解决问题,这才是真正的教学研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字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的确问题是研究的起点,但很多教师在实践中却很难发现自己的问题。为此,我在寒假的作业布置中就谈到了——我的教育教学困惑,要求老师们积极撰写。一个寒假过去了,参与的老师并不是很多,可见大家还是缺少了一双发现问题的慧眼。

  如何寻找问题所在,让问题真正成为我们教学时的朋友?我们不妨可以从这些方面去探究。

  一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现研究问题。比如说,课堂上孩子的倾听情况,尤其是当同伴发表见解时,倾听的效果就更不佳了。这是何为?如何提高?这些都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又如,语文课上很多时候教师“以读带悟”,而静默时间很少,难道只有出声的'阅读才是读?思考之余,如何有效促进以读带悟等问题也诞生了。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困难,思考困难形成的原因,探寻问题解决的途径,这就是研究。

  二是从学习思考中发现研究问题。学校校本研训过程中经常安排听课活动,但很多时候我们的听课教师总是带着本子来听课,听完后又合上本子回去了,听课的效果甚校其实,无论是什么性质的听课,只要有所准备,有所思考,我们都会受到启示,无论是精彩的,还是糟糕的。这学期我们的听课还是执行上学期的,希望我们都能够从有效的观课议课中点亮教师课堂的智慧。

  三是从热点难点中发现研究问题。在学校里,上级和学校不时就有新的任务和要求,一线教师往往穷于应付。整天处于应付中,根本没有时间研究自己的问题。如果你也遇到这样的情形,我觉得我们何不把学校的这些任务和要求变成自己的研究问题去做呢?我想这样去思考,去研究,我们的行动后产生的效益是最大的,也不会感到那么痛苦,而是付出之后的幸福感。

  四是在纵深漫溯中理解研究问题。记得曾经在实验小学借班上课时,我为了和四年级的学生套近乎,见面时称“小朋友”,但当时有一位男孩却站起来说:“老师,我们是四年级的学生了,请不要叫我们小朋友。”当时我一阵惊愕。阅读本书后,我忽然发现,原来“同学们”和“孩子们”这两个称呼的背后竟然也有很深的内涵。“孩子们”背后是爱,是无私的爱,而“同学们”背后是尊重,是共同学习和发展的伙伴。爱,是没有错的,但爱的前提是尊重,只有把孩子们看成是自己的朋友、伙伴,这样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才是幸福的,快乐的。

教师读书笔记8

在当今形势下,我们应该怎样做教师?怎样做一个合格的教师?然而好多人都觉得现在当老师太难了,常常内心茫然,手足无措。

  读了《今天怎样做教师》这本书,自感获益匪浅。有的的教师盲目相信师爱的力量,以为教师只要爱学生,一切就好了。针对这种倾向,作者王晓春老师尖锐指出:“很多教师都是这样,想用‘关爱’换来学生的‘感激’。教师一厢情愿地以为,学生一感激,就会改正缺点。可是现在的孩子由于家庭的溺爱,感恩心态越来越淡薄。你想,你关爱再多,能超过家长吗?家长关爱了那么长时间,那么大的力度,都没能使孩子听话。您的爱怎么就那么灵呢?千万不要以为爱能包治百病,爱不属于专业能力(虽然它对于教师是必须的,非常重要)。他们缺少的不是爱,而是理智,是智慧,是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可见在这本书里,王老师对案例中老师行为的评价,很现实,没有像其他所谓专家那样高谈论阔,空谈义理,也没有像有些所谓知名教授那样逃避现实,不敢对现实做出评论。而是做到了对现实的披露。

  家长和老师的“爱”,孩子实在是不敢享受,而校长们天天挂在嘴边的“师爱”,也已经变成了悬在教师头上的一把宝剑了。 为什么你教不好你的学生?因为你爱的不够,爱的`浓度和剂量不够,只要你的爱达到最高温度,石头也能融化。这几乎成了教育的广告词了。 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主要是职业的爱。教师的爱是一种关心、一种关切、一种理解、一种宽容、一种帮助。教师是可以(而且应该)把这样的爱献给学生的。 职业的爱是必须做到的,私人感情是无法强求的。比爱更重要的是尊重。 现在许多老师一提“师爱”头就大。他发现无论如何也无法爱上一个说谎成性的,就怀疑自己师德不够告诉,就很焦虑。我想这完全是多余的顾虑。如果你竟然喜欢一个说谎成性的人,我看你是有问题的了。学生说谎我当然反感,但这并不妨碍我关心她、帮助他就像帮助一个病人一样。这就是师爱。

  这篇写的特别好,帮我理清了职业的爱和私人的爱。我应该做到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尽力爱学生。心里坦荡,其他的就不必去多管了。最重要的是我最近也把职业和事业两个概念理清了,自己的工作首先是一种职业(我没有权利把个人的情绪特别是不良情绪带到工作中,因为他是一项职业,我更应该遵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准则。),其次我在做好工作的基础上才能谈得上事业。

教师读书笔记9

  通过学习我对教师这一专业的发展阶段有了更深的理解。

  国内外学者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与研究角度、提出了各式各样的教师发展阶段论。这些教师发展阶段论所奉持的基本观念和立场是:每一个教师都是在不断成长与发展中后面的发展阶段通常比前面的阶段要成熟。教师一般是从新任教师时的彷徨恐慌缺乏经验与技巧缺乏稳固的专业地位逐渐在现实的冲击中锻炼成长从而不断走向专业成熟的境地。有的将教师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形成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完全专业阶段;也有将教师发展分为四个阶段:过渡阶段、探索阶段、创造与试验阶段、专业教学阶段;还有一种认为教师的专业生涯包括下列五个阶段:师范生、初任教师、发展中教师、实践教师、资深教师;金树人的教师发展四段论包括入行阶段、表现阶段、中年生涯阶段、交棒阶段;蔡培村的五阶段论分为:适应期、能力建立期、成熟期、稳定期、后发展期。

  归纳另外一些教师发展阶段的研究可发现:从发展总趋势来看教师是能够不断追求自我实现和专业成长的人但这一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其间很多教师可能会遭遇挫折、沮丧而停滞不前需要多方的帮助。例如“职业挫折阶段”。这是教师职业生涯的中期阶段经常出现的现象。在这一阶段教师在教学中遭受挫折灰心沮丧心力交瘁教学理想幻灭教师的职业满意度下降对教学生涯的意义和重要性感到怀疑。这时也意味着“重新估价期”的'到来。年复一年单调乏味的课堂生活或者连续不断的改革后令人失望的结果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生涯产生怀疑并重新估价严重者可表现为职业生涯道路中的一场危机。在这一时期教师在实际中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面临的现实压力越来越大逐渐感到力不从心;面临着自我成就水准与现实危机冲突的情况;面临太多与专业理论及理想的专业自我形象不符合的事实要求感到无所适从。合格教师阶段的第三个时期为厌倦期在这一时期有些教师经历多年教学生涯后产生一种奉献教育的内在化价值而以教书为终生的事业;多数教师因为教材已教得滚瓜烂熟或因校长领导非专业化学生表现太差工作负荷太多等等开始厌倦教学;有些教师因社会变迁教材改变很多新知非资深教师所能胜任因之产生不胜负荷的倦怠感。研究表明多数教师要经历一个自我怀疑、放弃幻想和重新评价时期;在这段时期里他们会分析并决定自己是继续做一名教师还是放弃这一职业。

  在传统的教师在职教育中教师是被动发展的。这种教师教育的基本假设是:教师在教学理论与专业知识等方面是需要提升的是受教导的对象需要向拥有特定知识与技能的“专家”学习。学习的方式通常有参加短期教师进修班、接受继续教育培训、参加研讨会、听专家针对某一主题的专题演讲、进行教学录像观摩等等。在这些专业发展活动中专家只管介绍自己的理论缺乏和教师的互动与交流教师日后很难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却得不到解决。久而久之教师对这些专业发展活动失去兴趣与信任感到缺乏有效的专业发展途径从而陷入专业发展的“危机”。

  许多研究也认为教学是一门相当孤寂的行业教学工作所能得到的专业支持十分贫乏。教学和其他专门行业不同教学人员不曾形成某些共识或是根据知识经验形成一致的统一文化。这使教师们普遍采取一种退缩保守的、自我防卫性的策略教师受到现实情境条件的限制较多教师们会尽量避免创新和突破尽量避免争议较多的问题。华勒的古典社会学观点认为在教学中日益因循守旧的教师往往自己的学习能力亦日益衰减。另一方面教师角色的孤立还体现在社会、家长、专家学者、教师管理者等等不断要求教师付出更多的心血和时间要求教师提高教学品质与绩效还要尊重学生的需要与兴趣要求教师不断检讨反省和革新。而很少有人关注教师的生存环境意识到教师渴盼得到了解和支持需要种种的帮助来改变孤立无助的状况。

  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关注教师专业成长历程中的各种问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在不同阶段的特点及发展。需要适当调整自己的心态和工作、学习方法从而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如上,是我的读书笔记。

教师读书笔记10

  1、熟悉性原则。

  作为启发的材料应该是学生所熟悉的,感知过的而又能在记忆中得到再现的,否则将会启而不发。因此在讲解新知识、新问题之前要组织学生对有关知识进行复习。这样就可启发学生运用旧知识对新课题进行比较、分析、抽象、概括,一层一层地揭示矛盾,最后达到问题的解决。

  2、准确性原则。

  启发要启在关键上,启在要害处。关键就是突破难点到达重点的知识点,要害是指学生思路受阻的.地方。这两者往往是一致的。

  3、及时性原则。

  要做到启发时,就要创设“愤、悱”的情境,就是说以一系列的启发过程,把学生引入“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紧张而又活泼的境界。当这个境界形成以后,教师抓住本质、关键,在要害处稍加点拨,启发的效果也就最好。教学中应尽量避免超前启发和推迟启发。

  4、思维性原则。

  启发的目的在于启动思维,思维来自问题,更来自对矛盾的分析。因此,启发式教学十分重视矛盾的揭示和矛盾的分析转化过程的教学,这里特别要揭示教材内容中展示的矛盾。矛盾的展示、分析、转化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启发因素,这个过程的本身也是一种思维过程。

教师读书笔记11

  书中提出通过以下方法形成我们积极良好的心态:

  1、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心态就是决定我们心理活动和左右我们思维的一种心理状态。如果我们的心态是积极的,那么,我们的'生活环境也会是积极的。

  2、生活在当下。“活在当下”就是要我们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我们所拥有的人、事、物上面,全心全意地去接纳、品味、投入和享受这一切。

  3、节制欲望,知足常乐。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幸福指数与其欲望成反比,在同等生活条件下,欲望越少的人,其幸福指数越高。

  4、接受现实。如果事情无法改变,我们就改变自己。

  5、学会调节不良的情绪。现代社会节奏加快,竞争和挑战日趋激烈,幼儿教师在生活、工作和学习等方面面临沉重的压力,这往往使得我们容易出现情绪低落、忧虑、委屈、紧张等不良情绪,这些不良情绪不仅影响到幼儿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还会影响到幼儿教师对待幼儿的态度和行为,因此,我们要学会调节自身出现的不良情绪。

  6、适当地投身于体育运动。适当地参加体育运动,既可以锻炼身体,又有利于心理健康。

  7、学会合理安排工作与休闲,避免心理上的超负荷。

  与其说幸福是孜孜以求、费心尽力得到的报偿,不如说幸福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心灵的感悟。我们要拥有一颗平常心,用幸福眼看世界,那么他就会拥有幸福。因为快乐,所以幸福。我不是"蜡炬成灰泪始干"式的牺牲者,也不是繁琐工作的被消耗者,而是一个努力追求生活意义、生命价值的快乐幸福的幼儿教师。

教师读书笔记12

  民主平等的现代师生观,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相信和信任每一个学生。学生就像是一只窄口的布袋子,传统教师把大把大把的知识网袋子里塞,结果由于口小老师不得要领,学生袋中空虚,往往事倍功半,塞不进去多少,大多数都掉到了地下,于是学生就永远是个空袋子。现代教育观要知道,学生是可以能动地自主地发展学习,但前提是我们要相信他们。

  首先要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自主学习的发展潜能,学习的`潜能就像空气一样,可压缩于斗室,也可释放于大气,就看我们老师给予他们多大空间。

  其次要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美好的情感,儿童的思维和想象力以丰富的情感为基础,相信这一点吧,这对建立现代师生关系非常重要,要相信和欣赏学生的美好情感,尽管他们可能是稚嫩甚或是幼稚的。

教师读书笔记13

  通过学习《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知道了中小学教师的基本理念是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通过学习?我充分认识到规范教师专业标准的重要性?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

  一、要做一位能传递幸福的教师

  教师是个与众不同的职业,要在自己幸福感提升的前提下,更要学会传达让别人幸福的信息,成为幸福的播种机,如果老师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播撒幸福种子,就是为他们开花结果筑下良好根基。一位名人说:“对于幸福教育的教师来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本身。教师的一生不一定要干成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但它应当如百合,展开是一朵花,凝聚成一枚果;它应当如星,远望像一盏灯,近看是一团火;当生命的蜡烛在‘照亮’学生的同时,也应‘照亮’自己……”只要我们以欣赏、审美的眼光去看学生;以平等、真诚的态度与学生交往。这样既会使学生感到幸福,同时,我你自己的心灵也会得到净化。

  二、要做一位爱学习爱读书的教师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不仅仅是一名教师,要多一些书生气。据统计:我们有20%的教师认为“没有时间读书”。“有时间的,但没有用于读书”的`占17%。 “时间不多,偶尔会看一下,或者放假才有时间读书”占7%。只有“18%“认为有足够时间读书”。是否愿意读书不仅仅是时间的问题,而是教师是否有想读书、是否有动力去读书的问题。30—50岁的教师读书更少。中小学教师读书面甚至比学生还窄。教师与教师的差别,不在于学历,也不在于教龄和水平,而是在于一个教师有没有研究的精神。苏霍姆林斯基也提醒我们:“如果你想给自己的教育生活增添乐趣,使每天上课不致成一种枯燥而单调的义务和程序,您就要走上从事教育科研这条路。”如果不学习,不读书何谈教育科研呢?

  三、要做一位受学生喜欢的教师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会因为喜欢一位老师而喜欢一门功课。同样,也可能因讨厌一位老师而讨厌学习。一个被学生喜欢的教师,其教育效果总是会超出一般教师。无论中学生还是小学生,他们对自己喜欢的教师都会有一些普遍认同的标准,比如尊重和理解学生;宽容、不伤害学生自尊心;平等待人;说话办事公道;有耐心、不轻易发脾的老师。我们要放下架子?把学生放在心上。“蹲下身子和学生说话,走下讲台给学生讲课”。关心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怀的温暖,自觉接受学生的评价,努力做学生喜欢的教师。魏书生老师说“我们要用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的情绪,快节奏、高效率地多做平平凡凡、实实在在的事情。学会把平凡、实在的事情做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如诗如画、如舞如歌。”

  总之,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才能培养出明礼、诚信、自尊、自爱、自信和有创新精神的学生。从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切实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人,用崇高的师德师风塑造人,用扎实的知识储备教育人。在今后的教学工作及日常生活中?我会时时以《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要求自己,努力做一名优秀的中学教师。

  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我对中国近二十多年的教育改革政策是在从一名学生到一名老师的漫长转变中有所感受的。上初中时国内的一些学者专家就已经提出了素质教育,并在积极为此努力,然而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素质教育一直都仅限于表面上,到我高中毕业时,所有的改革都在无奈的为学子们最终的高考让路,“三好学生”的标准提了很多年,可我只知道学习成绩是最重要的衡量标准,德育、体育我们总在提,可真正把它们放在和智育相等的位置上的行动少之又少。就我自己而言,我发现步入了社会,做了老师之后我才真正体会到素质教育对于一个人成长多么重要,教育改革的迫切其实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所致,可是任何的变革都是需要时间和实施者辛勤的付出的,我很荣幸在我可以投入到这一场改革的行列中去,并真诚的希望我的学生在数年以后不会像我一样有遗憾。

  《纲要》再一次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教育工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现在,在教学中我们比较注重认知,认知是教学的一部分,就是学习。在认知方法上我们还有缺陷,主要是灌输。其实,认知应该是启发,教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掌握认知的手段,而不仅在知识的本身。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这是整个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内容。解放学生,不是不去管他们,让他们去玩,而是给他们留下了解社会的时间,留下思考的时间,留下动手的时间。教学改革还要回到学、思、知、行这四个方面的结合,就是学思要联系,知行要统一。《纲要》提出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最重要的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应。不要搞一刀切,全部不留作业或规定死写作业时间,而是引导教师关注课堂教学效率,同时改变教育评价机制,才能有效抑制过重课业负担。

  《纲要》明确指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切实缩小校际间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加快薄弱校改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实现县(区)域内教师和校长的交流。实行优质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设重点学校和重点班。

  总之,我认为教育思想的转变决定着改革的成效,所以要努力改变大家的认识,了解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是什么样的,实现多元化录取,综合评价,让专才有用武之地,让通才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以上是我学习《纲要》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希望在我们的不断探讨和努力之后,我们的学生在结束高中学习的时候已经在学会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学会了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更能学会做事做人。

教师读书笔记14

  歌德这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

  最近,我认真阅读了《给教师的101条推荐》捧读此书,给我很多收获,带给我教学上许多推荐,在原先教学中的许多疑虑一下烟消云散,里面收入了101个教育小故事,涉及教育的各个方面,有教师教育孩子的心得,有课堂上意外发生后的.随想,有转变观念的体会,有关爱孩子的收获……

  读着书中的故事,我不由联想到了自我,如果我遇到了类似的状况,我会如故事中老师一样对待如此的学生吗?当意外发生时,当学生的行为已经超越了底线,我会如何呢?我会和故事中的老师一样一笑了之,灵活的对付,还是会大发雷霆,以自我的威严压载学生个性的闪现?我不得而知,但是我已经在慢慢转变我自我,慢慢融入到孩子们中间,成为他们最为可亲的朋友。

  读过此书,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后一章节:不要放下任何一个孩子。

  其中讲到“优秀的老师,让差生变好,让好生更优秀。学生失败的同时,我们也失败了。”反省自我,我所教的班里差生较多,每次上课他们都会思想开小差,跟不上进度,久而久之,他们就成了我的眼中钉,肉中刺,轻者无视他们的存在,重者惩罚他们,此刻想来感到很惭愧,每个人都有自我的一技之长,都有自我的分工,自我的生存方式,何必强求十指一样长呢?

  我们作为教师,不是只培养参天大树,而是让每朵小花都开得灿烂。他爱音乐,就让他成为一名音乐家;他爱美术,就让他成为一名小画家……那样,我们才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为了一切学生。

教师读书笔记15

  在阅读了有黄光扬主编的《教育测量与评价》,我对于教育测量和评价方面的知识有了粗略的了解。按下面我就来谈谈自己在读完这本书后,对于有关教育评价内容的一些总结。

  一、教育评价的概念

  广义地讲,所谓教育评价是指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和教育目的,利用测量和非测量的种种方法系统地收集资料信息,对学生的发展变化及其影响学生发展变化的各种要素进行价值分析和价值判断,并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教育评价包含如下几个要点:

  第一,强调以教育目标为标准的价值判断过程。

  第二,强调用多种方法(测量和非测量)系统收集资料与信息。

  第三,教育评价的内容既可以是教育计划,也可以是课程;既可以是学生的学习结果,也可以是某种教育现象、教育活动、教育目的或教育程序。

  第四,强调为学生发展和教育决策服务。

  狭义地讲,我们把教育评价界定为: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标准,对教育工作及其有关因素中的状态与绩效进行描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这种界定含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揭示出教育评价必须建立在一定依据和标准之上。这个依据不单是教育目的,它还是各种教育活动的目标、各科教学的目标,甚至是为了了解教育革新方案的效果的目标,然后,依据目的制定出教育评价的指标标准。

  其次,揭示出的评价对象是“教育工作及其有关因素的状态与绩效”,意在说明评价的对象既包括各种教育工作(教学工作、思想工作、管理工作、人事工作、总务工作等),也包括各种教育活动人员;既包括教育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状态),也包括教育活动的最后效果(绩效);既可以是对某一工作或某种人员的评价,也可以是多方面的评价。再次,这种描述并在此基础上的价值判断,不是随意的、简单的,而是建立在系统收集的客观资料基础上,运用相当的技术手段,不仅要进行量化的测定与分析,而且还要进行定性的分析,是一种以描述为基础、价值判断为根本的活动。

  二、教育评价的发展历史

  (一)国际上教育评价的发展历史

  自19世纪中叶起到本世纪30年代的八十多年,为教育评价的第一个时期──“心理测验时期”。教育测量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在考试的定量化、客观化与标准化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强调以量化的方法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测量。然而,当时的考试与测验只要求学生记诵教材的知识内容,较为片面。无法真正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

  到20世纪30年代-50年代是教育测量的第二个时期──“目标中心时期”,身为美国心理学家俄亥俄州州立大学教授的泰勒提出了以教育目标为核心的教育评价原理,即教育评价的泰勒原理,并明确提出了“教育评价”的概念,从而把教育评价与教育测量区分开来。教育评价学就是在泰勒原理即“行为目标评价模式”的基础上诞生与发展起来的。在西方,一般人们都把泰勒称为“当代教育评价之父”,而这个时期的教育评价在美国历史教育史上称为“泰勒时期”。也就是说教育评价真正从教育测量活动中发展出来的是始于1933年至1940年泰勒的“八年研究”。

  60年代(20世纪50-70年代)是教育测量的第三个时期──“标准研制时期”。以布卢姆为主的教育家,提出了对教育目标进行评价的问题,由美国教育学家斯克里文、斯塔克和开洛洛等人对教育评价理论作出巨大的贡献。学者们把1967年界定为美国教育评价发展的转折点。

  到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教育评价发展到第四个时期──“结果认同时期”。这一时期在非常关注评价结果的认同问题。关注评价过程,强调评价过程中评价给予个体更多被认可的可能。总之,重视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因此,又称为“个体化评价时期”。

  (二)我国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

  当前,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国的教育评价呈现出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1)教育评价内容的全面性。

  (2)教育评价方法的多样性。

  (3)教育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4)日益注重教育评价的教育性和发展性功能。

  三、教育评价的功能

  格朗兰德认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改进学习和教学,所以评价结果的'其他用途,都是第二位的或补充性的。我认为教育评价的功能可以归纳成如下:

  (一)导向功能

  所谓评价的导向功能,是指评价可以引导评价对象趋向于理想的目标。教育评价是目的性、规范性很强的活动,合理的评价活动具有鲜明的评价目的、预设的评价标准以及严格的评价程序,就像一根“指挥棒”,对教育发展起着“定标导航”的作用。

  (二)诊断功能

  教育评价通过获取教育活动的实际状态、影响教育活动过程发展方向的各种因素以及教育活动对参与者的影响等方面的信息,对其进行整理、分析,能够发现教育活动或被评对象哪些方面欠缺或偏离目标的要求,使被评对象发扬成绩,改进不足。

  (三)鉴定功能

  鉴定,意指对教育活动成效优劣的甄别。鉴定具有选拔、分等的效能,能实现对同类评价对象之间优劣高低的比较。在教育评价中,鉴定可以归为三种类型:

  一是水平鉴定,根据一定的标准,鉴定评价对象达到标准的程度。

  二是评优鉴定,即通过对评价对象相互之间的比较,评定优者。

  三是资格鉴定,即对评价对象是否具有从事某种活动的资格进行鉴定。

  (四)改进功能

  所谓评价的改进功能是指通过评价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反馈信息,促使评价对象不断完善与优化。正如:美国著名教育评论学专家斯塔弗宾斯所言:“评价的目的不在证明,而在改进。”泰勒也曾说过:“教育目标的分析、教育评价和教育计划是不断地循环着,当你在吟味教育评价的效果时,便会屡次对那些建立在教育前提的‘目标’发生改良修正的联想,同时也会提出教授法或指导计划的修正方向。目标和指导计划修正以后,又要求指导法的修正,也要求评价计划的修正,它们是互为循环的。因此,教育评价正可促进教育的正常化。”

【教师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教师读书笔记06-17

经典的教师读书笔记06-29

教师的读书笔记06-26

教师的读书笔记12-29

教师读书笔记06-18

教师读书笔记大全07-04

教师读书笔记摘抄07-03

有关教师的读书笔记07-03

教师读书笔记心得06-23

美术教师的读书笔记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