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故事(精选20篇)
故事是一种文学体裁,生动的,美妙的故事可以帮你认识社会、理解人生,引导你做一个通达事理、明辨是非的人。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人物故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历史人物故事 1
很久以前,有一个叫梁山伯的女孩,既聪明又漂亮。
有一天,他问父亲,说他想去求学,父亲说那都是男子干的事情,不让祝英台去。祝英台非常的伤心,于是她的丫鬟就给她出了一个主意,说英台,我们男扮女装,一起去吧。英台非常的高兴,于是他们扮成男扮女装的样子,还互相看了对方一眼,就去父亲的房间里了。他们来到了父亲的房间里,连父亲都没有看出来,由于拗不过祝英台,所以就让他们去了。
在求学的路上,银牌遇见了梁山伯,于是他们一起就去求学了。在学校里,他们两个是一间房间,于是英台为了不让发现,它就在两床之间放了一盆水。并告诉梁山伯睡觉要老实,梁山伯很听话。可是这也比不过聪明的`师娘师娘早就知道了这个秘密。有一天是娘让祝英台去他的房间一趟中台去了,才知道原来是娘早就发现了。但是他却请求师娘别告诉别人是娘娘,不过就答应了。
这一天,祝英台的父亲给朱英台写来了一封信,信上说到他的父亲病了,让他回去一趟。祝英台只好乖乖的回去,在回去的路上,梁山伯和师娘一起在送祝英台,在路上祝英台给梁山伯说梁山伯,我们家有一个九妹跟我长得非常的像,到这学期期末你去我们家提亲吧。梁山伯就变答应了,因为他非常喜欢祝英台这种模样。
英台到了家发现父亲的病早就好了,父亲面说,既然你已经回来了,就不用去了,就待在家里等着去马家提亲吧。英台非常的伤心,但父亲就是不让他去求学,也不让他见梁山伯。就这样,梁山伯变气死了,他临死的那天晚上对他的吓人说,他死后一定要把他埋在祝英台和马家的路上。
去马家提亲那一天的路上,下起了倾盆大雨。祝英台的丫鬟告诉中他,这就是梁山伯的坟墓,听到后,祝英台跳下花架就奔过去,跳进了坟墓里。雨过天晴,白云飘在空中,出起了七色彩虹。坟墓旁有两只蝴蝶一直围绕着坟墓转。从此大家就把蓝色的那一只叫做梁山伯把粉色的那一只叫做祝英台。
历史人物故事 2
“我国的历史文化丰富多彩;我国的历史人物令人敬佩;如诸葛亮,花木兰,荆轲;今天,就让我们听听历史人物的事迹;”主持人宣布“历史人物故事会”开始,伴随着一阵热烈的掌声,本次活动拉开了帷幕。
同学们的故事丰富多彩,有讲《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有讲《匡衡凿壁借光》的、有讲《荆轲刺秦王》的等等。同学们在台上大显身手,有的激情满满、神采飞扬,有的声情并茂、滔滔不绝……教室里气氛热烈而紧张,雷鸣般的掌声此起彼伏。通过评委公开公正评分、复评,最终,郝天欣同学的《唐玄宗开元之治》获得了一等奖,吴博同学的《诗仙李白》和徐元方同学的《纸上谈兵》获得了二等奖。台下同学们纷纷点评,说几位获奖同学讲故事时姿态大方、故事完整、感情饱满。
活动结束后,同学们畅谈本次活动的'收获和总结,这不仅使同学们看到别人的优点,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确定自己的努力方向,还使大家有了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次活动,从策划、组织到点评、采访,都是同学们自己完成的,这样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学习生活,也锻炼了同学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还使同学们的合作、交流、组织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历史人物故事 3
吕僧珍在位期间,公平对待属下,不徇私情。堂兄的儿子吕宏起先以贩葱为业,在吕僧珍就任以后,就放弃贩葱业想求他在州里安排个官当当,吕僧珍说:“我蒙受国家大恩,没有什么可以报效的。你们本来有适合自己身份地位的.职业,怎么可以胡乱要求得到不该得的职份!还是应当赶快回到葱店去吧。”吕僧珍老家在市北,前面建有督邮的官署,乡人都劝他迁移官署来扩建住宅。吕僧珍恼怒地说:“督邮这官署,从建造以来就一直在这里,怎么可以迁走它来扩建我的私宅呢?”他姐姐嫁给于氏,住在市西,小屋面临马路,又混杂在各种店铺中间,吕僧珍经常引带着仪仗队到她家,并不觉得辱没了身份。
原文:
僧珍在任,平心率下,不私亲戚。从父兄子先以贩葱为业,僧珍既至,乃弃业欲求州官。僧珍曰:“吾荷国重恩,无以报效,汝等自有常分,岂可妄求叨越,但当速反葱肆耳。”僧珍旧宅在市北,前有督邮廨,乡人咸劝徒廨以益其宅。僧珍怒曰:“督邮官廨也,置立以来,便在此地,岂可徙之益吾私宅!”姊适于氏,住在市西,小屋临路,与列肆杂处,僧珍常导从卤簿到其宅,不以为耻。
历史人物故事 4
魏源是近代史上杰出的思想家、改革家、史学家、地理学家和文学家。人们常常称赞他博古通今、造诣精深。人们所不知道的,是与他同时代的另一位英才。
这位英才的名字叫石昌化。
魏源15岁在县试中,认识了小他一岁竞争对手石昌化。主考官发现这两人年龄虽小,文章都属上佳。因为难分伯仲,便将他俩同时“拔置前茅,赞为双璧”。第二年,魏源和石昌化又同时参加了“府试”,分别获得冠军、亚军。
魏源能成功,绝对是“梅花香自苦寒来”。他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甚至因为在书房里待得太久,连自己家的仆人都认不出来了。
石昌化在认识魏源后,感到自己的见识与学问与魏源还有一段差距。一心争强好胜的.他开始琢磨,自己该如何缩短差距,赶上魏源呢?
石昌化开始给自己加码:魏源读书读到三更,那我就读到五更。魏源读到五更,那我就通宵熬夜。如此拼命的他没想到,“梅花没香苦寒枯”。由于过分刻苦,石昌化患风寒引发痨病,进而呕血。
身体垮了,学业也就无从继续,这个早年与魏源站在同一起跑线神童,因为过分苛求自己,失去了参加殿试的机会,“以病剧而不得与魏同捷”。
魏源不努力,绝对成不了魏源,石昌化过于努力,却只成为历史上一个无名小卒。
你知道大树最高能长多高吗?科学家说,一棵大树再怎么具有生命力,也只能长到122米到130米,不是大地撑不起它,而是它自己撑不起自己。在130米的极限,再长一米,甚至哪怕几厘米,都可能自己压垮自己,轰然倒塌。其实在人生中,读书、工作、理想都是如此。要十分努力,却不可超出自己的能量极限,尤其不能把别人的高度当成自己一定要达到的高度,否则往往不成功,却逼苦了自己。
历史人物故事 5
翻开《三国演义》,你的成就又一次次展现在我的眼前。你聪明机智,你协助刘备为统一三国不懈努力,虽然以失败告终,但你依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还记得你在赤壁之战之前,周瑜想方设法地害你,让你7天造十万支箭,而你却倔强地立下军令状保证三天完成任务,前两天你让鲁肃准备草船,几个水手和几百个草人,而你却优哉游哉。第三天你和鲁肃趁着大雾,乘船下水在曹营前敲锣,惊得曹操立马派几千名射手齐发箭。却在船上悠闲地喝酒。还不忘记把船的另一边转过来,让曹操的射手把箭射满。事成之后,你还彬彬有礼地让几十位水手大喊:“谢丞相之箭。”气得曹操在府中大发肝火。你回到江边把箭全部拔下,第四天周瑜派人数箭,你不仅收获了十万支箭,还超额了,这可坏了周瑜的大忌。在此我也是非常地敬佩,你临危不惧,并不因为周瑜的任务太过分而火急火燎。你的.镇定自若让我很是佩服。
你聪明过人,可星落五大原,你知道吗你“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你忍受着关羽、张飞、刘备、赵云的一一离去,最后只余你一人,你辉煌了蜀国,也成就了蜀国。诸葛亮,你让我永不能忘怀!
历史人物故事 6
吴承恩其实小的时候在家乡就小有名气,他小时候勤奋好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爱好填词度曲,对围棋也很精通,还喜欢收藏名人的书画法贴。少年时代他就因为文才出众而在故乡出了名,但是他的成名作《西游记》却成书很晚。
他生于一个有学官沦落为商人的家族,家境清贫。吴承恩自幼聪明过人,《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才补上“岁贡生”,后流寓南京,长期靠卖文补贴家用。晚年因家贫出任长兴县丞,因为是看不惯官场的黑暗,不久愤而辞官,贫老以终。30岁后,他搜求的奇闻已“贮满胸中”了,并且有了创作的打算。50岁左右,他写了《西游记》的前十几回,后来因故中断了多年,直到晚年辞官离任回到故里,他才得以正式《西游记》的创作。一生穷困的.吴承恩,奋尽全力完成中外闻名的《西游记》后,带着悲喜交加的心情,约于万历十年(82岁)离开了人世。
传说吴承恩正式写《西游记》是72岁的高龄。各位年龄偏大,在学术、政界、商界均不得志的,可以考虑来写小说,说不定也写成一代大师。
历史人物故事 7
我最喜欢的是周处除三害的故事,这个故事主要讲了魏晋时代义兴地方有三害,一害是南山上的白额头老虎,二害是长桥低下的大蛟,三害是周处。周处得知后,心里就像遭到雷击一样,心里很难过,周处原以为别人怕自己,是尊敬自己,把他当英雄崇拜,没想到自己竟和猛虎、大蛟一样讨人厌,从此周处想改变别人对他的看法,便跳下水除了二害,没想到人们以为周处死了,都在欢呼雀跃,周处看见了,并没有生气,上了岸,撰写了《吴书》,决定重新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看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长大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没有做不成的事。吴姐姐讲故事这本书打破了历史僵局与乏味,而是以一个个历史故事激发了我们对历史的热爱。
历史人物故事 8
孙权忧虑将帅的才干,发怒叹气,心中怀念吕蒙和张温,考虑到朱据文武兼备,可以继任吕蒙、张温的.事业,由此便任命朱据为建义校尉,领兵驻守湖孰。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迁都建业,征召朱据至京将公主孙鲁育嫁给他(因此孙鲁育被称为“朱公主”或“朱主”),任命朱据为左将军,封爵云阳侯。朱据为人谦虚,多交士人,轻视财货,乐于施舍,俸禄赏赐虽说丰厚但常不够用。
牵连免官魏明帝曹叡曾秘密召见隐蕃,让他作为间谍叛入吴国,命令他一定要想办法在吴国谋取吴国廷尉一职,伺机陷害、离间大臣,挑起吴国内斗。吴黄龙二年(230),隐蕃假装从曹魏叛逃,投奔吴国。隐蕃私底下凭借出众的辩才获得了东吴豪杰们的亲善,其中朱据、廷尉郝普更是称赞隐蕃有王佐之才,与他极为亲善。太常潘濬之子骑都尉潘翥也与他亲善,从卫将军全综以下官员都与他交往。但也有少数官员不和隐蕃来往,如杨迪、潘濬。潘濬还为此痛斥其子一顿。外人都不理解他们为什么反感隐蕃。黄龙三年(231)隐蕃果然反叛并被诛杀后,大家才明白过来。朱据受到波及,他被免官禁足在家中,过了四年才被重新启用。
历史人物故事 9
在11.27屠杀中有一位姐姐,江姐。竹筠于1939年考入重庆的中国公学,秘密加入了共产党。1944年秋,江竹筠又考入四川大学农学院植物病虫系,翌年转入农艺系。1946年,她毕业后回到重庆,参加和领导学生运动。1947年春,中共重庆市委创办《挺进报》,江竹筠具体负责校对、整理、传送电讯稿和发行工作,只几个月的时间,报纸就发行到1600多份,引起了敌人的极大恐慌。
1948年4月,《挺进报》的发行机关被伪装进步的特务打入,以顺藤摸瓜的方式破坏了重庆市委,6月间,江竹筠被逮捕。在押往重庆的码头途中,她碰巧遇到了已经成了叛徒的原中共川东地委书记涂孝文,立即机智地大声呵斥叛徒,使得叛徒无法再伪装害人。江竹筠被送到重庆的“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的“渣滓洞”监狱后,惨遭手指钉竹签等毒刑的残酷折磨,仍坚贞不屈,并领导狱中的难友同敌人展开坚决的斗争。1949年11月14日,江竹筠被特务秘密枪杀,然后被用镪水毁尸灭迹,时年29岁在亿万中国人的心中,江姐是革命意志坚强的'代表。她的一句名言曾激动了无数人的心——“严刑拷打那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
江竹筠这位看似文弱的女性有那样坚强的表现,是由于对旧社会及其代表反动派的极度仇恨,也是由于对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的无限向往。当新中国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升起时,她和渣滓洞里的难友们虽不知国旗的图案,却也以憧憬的心情商议着绣制这面代表解放的旗帜——尽管她们知道自己已看不到胜利的那一天。
历史人物故事 10
姓名由来
杨玉环名字《旧唐书》与《新唐书》里没有写,《资治通鉴》里也没有明确记载,《长恨歌传》只说她是“杨玄琰女”。唐大中九年(855年),也就是杨贵妃死后大约100年,郑处诲编撰的《明皇杂录》里才第一次提及:“杨贵妃小字玉环”。后人沿用至今。杨贵妃的“玉奴”、“玉娘”、“玉环”这三个名字是真实存在的。其中的奴、娘、环三个字的用语都是不同时期对杨贵妃名字的一种衬托。玉奴,是她儿时的爱称;玉娘,是她册封前的尊称;玉环则是她册封贵妃、身体发福后人们对她的戏称。杨贵妃的真实姓名应该叫做“杨玉”。
玉环羞花
有一种小巧玲珑的花卉,它的复叶酷似芙蓉枝,点点对称,宛如鸟羽;植株上缀以数朵淡红色的小花,状若杨梅。人们用手一指,它那羽状小叶便很快闭合,叶柄也慢慢垂下,就像初涉人世的少女,因为纯洁和朴实,才那样忸怩、娇羞,所以人们都叫它“含羞草”。 传说杨玉环初入宫时,因见不到君王而终日愁眉不展。有一次,她和宫女们一起到宫苑赏花,无意中碰着了含羞草,草的叶子立即卷了起来。宫女们都说这是杨玉环的美貌,使得花草自惭形秽,羞得抬不起头来。唐玄宗听说宫中有个“羞花的美人”,立即召见,封为贵妃;从此以后,“羞花”也就成了杨贵妃的雅称了。含羞草“羞”于见人,是由于植物电的缘故。 含羞草的叶栖基部,有一个薄壁细胞组织叫做“叶褥”,平时里面充满了足够的水分。当叶片受到刺激时,薄壁细胞里的水分,在植物电的指令下,立即向上部与两侧流去。由于叶片的重量增加,就产生了叶片闭合,叶柄耷垂的现象。含羞草植株纤细娇弱,为了生存,它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形成了这种适应环境的特殊本领。
妃子一笑
唐玄宗的宠妃杨贵妃,有着倾城倾国之美,天生丽质,又精通音律,擅歌舞,并善弹琵琶。以致唐玄宗对她宠爱有加。那位万人之上的大唐皇帝为了博得杨贵妃的欢心,每逢荔枝季节总要委派专人通过每五里、十里的驿站从四川(有的说从广东、福建)驰运带有露水的新鲜荔枝。宫中的.享受又是极其奢侈,越是难得的山珍海味、希世奇宝越要进贡,除荔枝外,另有一美酒更是让唐玄宗封为宫廷御酒,其酿酒用的水是高山上的清晨甘露,此酒具得天独厚的四川兴农酿酒之地利优势,酿出来的美酒醇香芬芳,清而不淡,浓而不艳!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当时杨贵妃在华清宫里品尝荔枝时是怎样的一番动人情景,唐玄宗每每以此美酒与其对饮,杨贵妃在唐玄宗的心目中当然更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了;从此便有这历史上这著名的一笑。“华清笙歌霓裳醉,贵妃把酒露浓笑”!那作为贡品进入宫廷的美酒,也取名为:露浓笑。
贵妃醉酒
她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而“三千宠爱在一身”,可她也曾一时失宠而借酒浇愁,醉后忘其所以,放浪形骸。
唐玄宗先一日与杨贵妃约,命其设宴百花亭,同往赏花饮酒。至次日,杨贵妃遂先赴百花亭,备齐御筵候驾,孰意迟待移时,唐玄宗车驾竟不至。迟之久,迟之又久。乃忽报皇帝已幸江妃宫,杨贵妃闻讯,懊恼欲死。杨贵妃性本褊狭善妒,尤媚浪,且妇女于怨望之余,本最易生反应力。遂使万种情怀,一时竟难排遣,加以酒入愁肠,三杯亦醉,春情顿炽,忍俊不禁。于是竟忘其所以,放浪形骸,频频与高力士、裴力士二太监,作种种醉态,及求欢猥亵状,乃始倦极回宫。
历史人物故事 11
纵观中国历史,不惮于死的文人自古有之,然为了理想而忍受尘世摧残的英雄却少有。
司马迁是疏星中最耀眼的一颗。他以肉身的残缺修得了精神与著作的.双重圆满,他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凭着一个文人的良心写下一部伟大的书,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包罗历史的傲慢与偏见、光荣和梦想,并从此领跑着中国文化。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着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着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历史人物故事 12
孔子很喜欢一个叫颜琛弟子,因为他非常聪明,悟性极高。颜琛也很尊敬孔子,经常向孔子请教问题。一天,颜琛又拿着本书来找孔子,走到房门口时听见孔子正与东门长老聊天。
东门长老说:总听您夸颜琛聪明,我想他将来会很有出息吧?
孔子叹了口气回答:他的确得很聪明,可惜不肯下苦功夫读书,我从没指望他能有什么大成就啊!
颜琛听到这话,脸腾地一下红了,转身跑回宿舍,留下一张字条三年后再见,然后打起行李就回家了。到家后,他一头扎进书房用起功来,心里暗下决心:将来一定要让老师看看,我到底有没有出息。
转眼就是一年。一天,颜琛的`妻子跑过来说:来客人啦!颜琛生气地说:不是说过谁也不见吗?妻子说:是尊敬的孔老先生啊!颜琛不为所动,就说我不在家。妻子只好按他的话回复孔子。
第二年年底,孔子又来了,颜琛仍然拒不接见。孔子微笑着告辞了。很快三年期满。这天还没等妻子开口,颜琛就问:是老师来了吗?我去迎接。说完兴冲冲地迎到门外。原来东门长老也一起来了。
孔子考查了颜琛的学问,只听他对答如流。颜琛说:三年前我听到了您们的谈话,正是这些话激励着我努力上进。孔子哈哈大笑:我见你聪明,有志气,只是不爱独立思考,才跟长老定下这条计策啊。
历史人物故事 13
刘宗敏是谁?李自成手下最信任的大将之一,为李自成南征北战打江山,李自成屡次失利,又是他在一旁鼓励和收拾残局。甚至后来为了能够激发农民军士气,当场将自己的两个妻子斩杀。
其实说起刘宗敏,相比于他在战场上的表现,人们往往更关注于他睡了吴三桂宠妾陈圆圆,并最终导致吴三桂彻底降清一事。
当然也有可能有些朋友并不认识刘宗敏,只以为是李自成强占了陈圆圆,最后逼得吴三桂大开山海关的。不管知道还是不知道,本文只为大家介绍历史上真实的刘宗敏,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刘宗敏出身不高,祖宗三代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贫苦农民。明朝末年,官场黑暗,土地兼并严重,地主豪强剥削农民,政府还屡次强占租税,许多人因为活不下去而被逼死。
刘宗敏的父亲便是因为官府强逼,而他又交不起租税,所以最后上吊自尽了。刘父一死,就只剩下刘宗敏与母亲相依为命。
刘母一介无知妇人,又拖了一个小孩子,无以为生,最后就只能带着刘宗敏乞讨为生。那个年代,吃不起饭的人比比皆是,有同情心的却少之又少。
刘母带着刘宗敏乞讨,肚子填不饱,衣服也穿不暖。母亲是伟大的,每每乞讨到了食物,第一个先给刘宗敏。冷的时候也是,将自己的衣服拿给刘宗敏。
所以最后刘母在饥寒交迫中死去,从此之后刘宗敏就曾了一个无父无母的孤儿。刘宗敏后来被舅舅接走,但也只是有了一片能遮风挡雨的地方,日子仍然不好过。
十四岁的时候,刘宗敏来到山东,跟随一个铁匠开始学习打铁。那个时候的师徒关系和现在可不一样,尤其以学艺的学徒日子最难过。
刘宗敏就这样熬啊熬啊,最后学徒出师,有了一门手艺,日子也就好过多了。李自成队伍行军在此的时候,刘宗敏毅然参军。
其实依照他的手艺,就算世道艰难,还是能吃的饱饭的。他之所以抛弃平淡的生活,选择将自己的性命放在血与硝烟的战场上,只是因为对官府的仇恨。
就是靠着这股恨意,刘宗敏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李自成的`心腹大将。在大顺军许多都选择投降官府之之时,他坚持到底。在李自成被打的只剩几十个人的时候,帮助他卷土重来。
作为一名起义将领,他立场坚定,是首领可以信赖的大将。但同时他也有着许多泥腿子出身的人一样的缺点,那就是贪财好色。
刘宗敏攻破北京之后,听说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在府上。陈圆圆是秦淮名妓,美貌冠绝天下。刘宗敏早知其大名,于是上门掳走了陈圆圆,并占为己有。
吴三桂本来是准备投降李自成的,听了这个消息,立马掉头打开山海关,迎清军入关,并与清军一道灭了李自成。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圆圆曲》写道“痛哭三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而刘宗敏呢?兵败被杀,据说还是受的凌迟之刑。贪图一时享乐,最后误了大事,刘宗敏可对不起李自成。
历史人物故事 14
八百多年前一个上元佳节,人称词中之龙辛弃疾写了首《青玉案.元夕》。一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千古传颂。“那人”经过后人千百年演绎,使得最初“那人”成了千古之谜。
追随元夕夜“那人”模糊足迹,回到那个鼎盛尘封炎宋治世,领略她丹青妙笔,揭开“那人”千年谜底。她,出生书香世家,父亲是礼部员外郎,在当时颇负盛名,母亲是汉国公王准孙女,知书善文。在这样优裕家庭里,家学熏陶,加之聪慧颖悟,才华过人,便有了词堂传言“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
十八岁那年,她一袭品红鸳鸯霞帔,一头青丝绾成朝凰髻,数十里红妆,街道两旁飘扬红缎。在满城人观望下,她嫁与右丞相之子赵明诚。一个旷世才女,一个如玉公子,一场倾城之恋,一段天地良缘。婚后,她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他们爱情也成了市民茶余饭后闲谈一段佳话。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不断,奸臣当道,父辈失官,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
曾经,感怀风花雪月,而如今,晚来风柔,愁销无果,谁怜一枝梅,凌寒独自败,她登上高楼,依遍栏杆。她在等相聚那天,就算等到铁树开花,陨落无影。但不管怎样,她都坚信,时光会给她最美答案。
靖康二年,金军南下,北宋灭亡,宋室南渡。她开始了逃难生活,赵明诚临危受命,不幸病倒,亡于任上。
“念夫殇,相思乱,山河碎,独凄怆,烟水茫茫,何时归乡。曾经玉竹楼上共挽手,品芳酒;可如今,你独走,我孤留。无家可归忧伤,心没有栖息地方,只有将这一切流浪在字里行间。”
多年背井离乡,她那颗心已经残碎,造物弄人,命途多舛。让她尝尽人间冷暖,方才成就她绚烂。
一个元夕夜。她怀着对死去亲人绵绵思念和对故土难归无限失望,写了首《永遇乐.落日镕金》,最后一句“如今憔悴,风鬟爽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让当时有识之士读一次哭一回。
或许她不知道,五十年后,二帝蒙尘,神州板荡。同样时间,同样夜晚,有一个人怀着同样心情,伴着月圆,赋诗一篇,饱含着对“那人”沉沉思念。
历史人物故事 15
在战国初年的时候,楚国的国君楚惠王想重新恢复楚国的霸权。他扩大队伍,要去攻打宋国。
楚惠王重用了一个当时最有本领的工匠。他是鲁国人,名叫公输般,也就是后来人们称为鲁班的。公输般使用斧子不用说是最灵巧的了,谁要想跟他比一比使用斧子的本领,那就是不自量力。所以后来有个成语,叫做“班门弄斧”。
公输般被楚惠王请了去,当了楚国的大夫。他替楚王设计了一种攻城的工具,比楼车还要高,看起来简直是高得可以碰到云端似的,所以叫做云梯。
楚惠王一面叫公输般赶紧制造云梯,一面准备向宋国进攻。楚国制造云梯的消息一传扬出去,列国诸侯都有点担心。
特别是宋国,听到楚国要来进攻,更加觉得大祸临头。
楚国想进攻宋国的事,也引起了一些人的反对。反对得最厉害的是墨子。
墨子,名翟,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反对铺张浪费,主张节约;他要他的门徒穿短衣草鞋,参加劳动,以吃苦为高尚的事。如果不刻苦,就是算违背他的主张。
墨子还反对那种为了争城夺地而使百姓遭到灾难的`混战。这回他听到楚国要利用云梯去侵略宋国,就急急忙忙地亲自跑到楚国去,跑得脚底起了泡,出了血,他就把自己的衣服撕下一块裹着脚走。
这样奔走了十天十夜,到了楚国的都城郢都。他先去见公输般,劝他不要帮助楚惠王攻打宋国。
公输般说:“不行呀,我已经答应楚王了。”
墨子就要求公输般带他去见楚惠王,公输般答应了。在楚惠王面前,墨子很诚恳地说:“楚国土地很大,方圆五千里,地大物博;宋国土地不过五百里,土地并不好,物产也不丰富。大王为什么有了华贵的车马,还要去偷人家的破车呢?为什么要扔了自己绣花绸袍,去偷人家一件旧短褂子呢?”
楚惠王虽然觉得墨子说得有道理,但是不肯放弃攻宋国的打算。公输般也认为用云梯攻城很有把握。
墨子直截了当地说:“你能攻,我能守,你也占不了便宜。”
他解下了身上系着的皮带,在地下围着当做城墙,再拿几块小木板当做攻城的工具,叫公输般来演习一下,比一比本领。
公输般采用一种方法攻城,墨子就用一种方法守城。一个用云梯攻城,一个就用火箭烧云梯;一个用撞车撞城门,一个就用滚木擂石砸撞车;一个用地道,一个用烟熏。
公输般用了九套攻法,把攻城的方法都使完了,可是墨子还有好些守城的高招没有使出来。
公输般呆住了,但是心里还不服,说:“我想出了办法来对付你,不过现在不说。”
墨子微微一笑说:“我知道你想怎样来对付我,不过我也不说。”
楚惠王听两人说话像打哑谜一样,弄得莫名其妙,问墨子说:“你们究竟在说什么?”
墨子说:“公输般的意思很清楚,不过是想把我杀掉,以为杀了我,宋国就没有人帮助他们守城了。其实他打错了主意。我来到楚国之前,早已派了禽滑厘等三百个徒弟守住宋城,他们每一个人都学会了我的守城办法。即使把我杀了,楚国也是占不到便宜的。”
楚惠王听了墨子一番话,又亲自看到墨子守城的本领,知道要打胜宋国没有希望,只好说:“先生的话说得对,我决定不进攻宋国了。”
这样,一场战争就被墨子阻止了。
历史人物故事 16
很多时候,不是你出了力,你的名字就能被人们记住,西汉功臣郦食其就是这样。郦食其为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曾替刘邦一口气收服了七十多个城池,就连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都嫉妒他立的大功,但是最后郦食其这个名字却不为人所知。
郦食其是郦蟠十一世孙,是一个战国旧贵族,他自幼聪慧,从少时起便喜爱读书,时刻关注着时局的变化。不过,秦国灭亡魏国以后,郦食其的家族就开始走下坡路了,郦食其沦为了陈留门吏。即使这样,郦食其身上还是自带贵族光环,脾气傲慢,一般人不敢随意驱使他。
秦末时期,陈胜、吴广以及项梁起义先后爆发,他们都曾途径陈留高阳,但是郦食其都没有投奔他们。郦食其是个有才又高傲的人,他认为只有抱有远大志向和具有谋略之人才是他要追随的。郦食其邻居的`儿子在刘邦手下做事,刘邦经常向他询问陈留的有才之人。郦食其通过此人了解了刘邦,他听说刘邦带着队伍驻扎在陈留郊外,便让此人帮他传一句话给刘邦,就说:“我的家乡有位六十多岁的郦先生,他身高八尺,大家都称他为狂生,但是他自己说不是狂生。”那人劝郦食其说:“沛公不喜儒生,要是你以儒生的身份去见他,估计会被骂得狗血淋头。”郦食其胸有成竹的说:“你只管按照我教给你的话转告给沛公,他听了一定会见我的。”
后来,刘邦果然答应见这位不是狂生的郦食其一面。郦食其见到刘邦的时候,刘邦正被两名侍女伺候着洗脚,郦食其只向他微微作了个长揖,然后就问刘邦:“沛公聚集士兵是打算帮助秦朝剿灭诸侯,还是帮助诸侯灭亡秦朝呢?”刘邦一听
就怒了,他朝着郦食其大骂:“你个奴才相的儒生,天下百姓深受暴秦之苦,所以诸侯才会率兵反抗,如今你却要我助秦而攻打诸侯!”郦食其接着又说:“既然你有推翻暴秦的大志,为何接待长者还这般无礼?”刘邦这才反应过来,赶紧把脚洗完,穿戴整齐以后在正厅接见郦食其,以宾客之礼待之。
刘邦问郦食其怎么才能推翻暴秦,郦食其就将自己的建议告诉刘邦,他认为陈留是交通四通八达之地,俗称兵家必争之地,他和陈留县令认识,能帮助刘邦收服陈留。收服陈留以后,郦食其又劝刘邦收复荥阳,占有敖仓的粮食,届时诸侯闻之必然望风而归顺。刘邦按照郦食其的战略,一步步成为了诸侯当中的佼佼者,刘邦想要攻打齐国,但是齐国地广人多,势力不容小觑,刘邦仅有一万多人的士兵,如何与之对抗?
此时,郦食其再次向刘邦请求让自己出使齐国,他能不费一兵一卒说服齐王归顺刘邦。刘邦欣然同意,派了郦食其出使齐国。郦食其向齐王分析了天下的形势,齐王被其说服,答应归顺刘邦,成为汉朝的藩国。韩信听闻郦食其说服了齐王,一下子就收复了七十多个城池,他嫉妒郦食其,便发兵偷袭齐军。此时郦食其正在齐国,齐王误以为郦食其暗中勾结汉军来攻打他,于是烹煮了郦食其。
西汉建立以后,刘邦分封诸侯,他非常想念郦食其。的确,郦食其是韩信害死的,但是韩信当时也是刘邦手下的一员大将,折损不得,所以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可怜的郦食其,明明是西汉开国功臣,最后却不为人所知。
历史人物故事 17
春秋时期,有一次齐国攻打宋国,宋王便派人去侦察齐军到了什么地方。派出去的人回来说:“齐国的离我们已经很近了,我国的国民都惊恐不安。”
左右近臣都对宋王说:“这就是所谓的‘肉腐烂了自然就会招惹虫害’啊。现在凭着宋国的强大,齐军的弱小,是不可能到达这种地步的。”
宋王于是大怒,把派去的人屈杀了。接着又派人去察看齐军的情况,派去的人的报告同前面那个人的一样,宋王又大怒,把第二个人也屈杀了。
就这样,宋王一共派了三个人前去,三个人都被杀害了。接着,宋王又派了一个人前去查看。这次被派去的人遇见了他的哥哥。他的哥哥问他:“国家已经非常危险了,你还要到哪里去?”
派去的人说:“是国君派我来察看齐军的情况的。原来齐军已离我们这么近了,国民已经如此恐惧。现在我担心的是先前察看齐军情况的人都因为报告齐军迫近而被国王处死了。如今我要是如实报告的话,也难逃一死。如果不如实报告,恐怕也是一死。我该怎么办呢?”
他的哥哥说:“如果报告实情,你又将先于死者死,先于亡者亡。”
派去的'人听后,就回去向宋王报告说:“我根本就没看见齐军在哪里。国民很安定。”宋王非常高兴。左右近臣都说:“先前被杀的人的确该死。”
于是,宋王赏赐给这个人许多钱。
后来,齐军大兵压境,宋王抵敌不住,就自己跳到车中,慌忙逃命去了。而那个被派去的人则跑到了别的国家,过起了非常富裕的生活。
历史人物故事 18
孟轲,又称孟子,字子舆,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
公元前336年,孟子来到魏国,受到了魏国君臣的热烈欢迎。魏惠王向孟子问道:“老先生,您从那么远的地方来到这儿,想必是对我们魏国奉献利益的吧?”
孟子回答说:“国君何必把利益挂在嘴上,首要的任务应该是仁义。如果君王说怎样才能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才能有利于我的`家族,下官与百姓说怎样才能有利于我自身,上下互相为了谋求利益而争斗,国家就危难了,这样也就没有仁德遗留给亲朋了,也就没有忠义去追随国君了。”
魏惠王听了不住点头,称赞说:“先生说得好极了!”
起初,孟轲曾拜子思为师,孟轲问子思治理百姓的办法哪一种应放在前边,子思说:“先给百姓以利益。”
孟子又问:“君子教育百姓只讲仁义二字,又何必再讲利益呢?”
子思说:“仁义本来也是为了利益,因为上边不仁下边就会不得其所,上边不义下边就会热衷于欺诈,这样才是大不利的呀!因此《周易》上说‘利是义的总和’。《周易》还说‘利益用来安定民心,而后才能使人崇尚道德’,这都是在讲利益是个大前提。”
司马光评论说:子思和孟子的话是一致的。只有仁义的人才知道仁义是如何成为利益的,不讲仁义的人是不知道的,所以,孟子对魏惠王只讲仁义而不涉及利益的原因,是所讲的对象不同的原因。
历史人物故事 19
春秋时期,晋平公问大臣祁黄羊:“南阳县缺一个县官,你认为派谁去当合适?”
祁黄羊立刻回答说:“叫解狐去最合适。”
“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要让他去做官呢?”晋平公惊奇地问。
“你只问我派谁去合适,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
晋平公听了祁黄羊的话,派解狐去做了南阳的县官。果然,解狐在南阳办事很公正,为那里的人民做了很多好事。
过了一段时间,晋平公又问祁黄羊:“现在朝廷里缺个大法官,谁来当合适呢?”
“祁午可以做好。”祁黄羊说。
“可是,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晋平公感到很意外,心想,“让自己的儿子做大法官,也不怕别人说闲话。”
祁黄羊说:“你只是问我谁可以胜任,并没有问我他是不是我的儿子呀!”
于是,晋平公派祁午去做大法官。祁午当了大法官以后,也替人民做了很多好事,老百姓十分拥护他。
孔子听说后,称赞说:“祁黄羊说得太好了!他推荐人,完全是拿品德和才能作标准的。既不因为是自己的仇人就不推荐他;也不因为是自己的儿子,怕人议论,就不推荐。祁黄羊这样的.人才真正称得上是大公无私!”
哲理点拨:做一个诚实坦荡的人,是没有必要顾忌大多的。
历史人物故事 20
李清照是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可谓一代词宗。她的词作脍炙人口,冠绝千古,如一颗耀眼的星星,在文学的天空散发着永恒的光辉。而李清照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一名女性,也以她独立、自强的人格,超越了那个时代,成为千古女性的典范。
身为婉约派词宗的李清照,却写出了张扬着男子之气的诗作《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字里行间洋溢着巾帼气节,爱国风采。李清照之所以写这首诗,除了表达对于南宋朝廷软弱求存的投降主义的不满,还与她的丈夫赵明诚有关。
宋高宗建炎三年,即1129年二月份,御营统制官王亦预谋在江宁城内起兵作乱。赵明诚的部下李谟,得到了王亦要叛乱的消息,马上报告了赵明诚。说来也巧,这时的赵明诚已经拿到了调任湖州知州的调令。赵明诚认为自己不再是江宁知府,所以,这里的所有的事情都应该由新任的江宁知府来处置。李谟对赵明诚的“不作为”也没有办法。李谟当晚果断地处置了叛乱,击败叛军。天亮后,李谟去向赵明诚汇报昨天晚上的战况,结果发现赵明诚居然和另外两个江宁府的高级长官,趁天黑偷偷从城楼上悬下绳索逃走了。事后,赵明诚被撤职。李清照虽为一介女性,却非常有气节,她为丈夫的临阵脱逃感到羞愧。她是多么希望自己的丈夫能在国难当头之时建功立业啊。赵明诚被撤职后,二人继续沿长江向江西方向流亡。当行至乌江镇时,李清照得知这便是项羽兵败自刎的地方,不禁心潮难平,面对浩浩江面,吟下了这首著名的《夏日绝句》。而“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句则是着意讥讽自己丈夫的胆小怕事。赵明诚听着这铿锵有力的诗句,羞愧无比,甚是自责。
面对第二次婚姻的不幸,李清照坚决唾弃了张汝州,又表现出了大无畏的男子气概。李清照一生经历了两次婚姻。第一次是在十八岁与门当户对的赵明诚结为夫妇,成就了二十八年的美满姻缘,也成为羡煞众人的一段佳话。第二次的婚姻十分短暂,在赵明诚死去三年后的1132年,四十九岁的李清照再嫁张汝州。这一次的婚姻十分不幸,只持续了不足百天便离异收场。
李清照所嫁张汝舟,刚一接触也是个彬彬有礼的君子,对李清照百般示好,但结婚之后很快就露出原形。原来他是巧言骗婚,想占有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这些东西李清照视之如命。当张汝舟的要求不被满足时,便百般折磨李清照,欲置她于死地。李清照视人格比生命更珍贵,决定摆脱这小人。但在封建社会,女人要离婚谈何容易。无奈之中,李清照走上一条绝路,告发张汝舟的.欺君之罪。原来,张汝舟曾将自己科举考试作弊过关的事拿来夸耀。这当然是大逆不道。李清照知道,只有将张汝舟告倒治罪,自己才能脱离这张罗网。但依宋朝法律,女人告丈夫,无论对错输赢,都要坐牢两年。这场官司的结果是张汝舟被发配到柳州,李清照也随之入狱。幸好负责审理此案的兵部侍郎翰林学士綦崇礼敬重清照的人格,并与赵家有亲姻关系,经他营救,李清照被拘押九天就被放了出来。在古代,一个女人,特别是像清照这样的读书女人的再婚又离婚,势必引起社会舆论的极大歧视。在当时和事后一些记载李清照的史书中,都是一面肯定她的才华,同时又无不以“不终晚节”、“无检操”、“晚节流荡无归”记之。还有后世不少敬重李清照的文人,故意淡化掩盖此事。其实,李清照再次追求自己的婚姻幸福似乎不合乎封建社会的妇道伦理,却合乎人性,而且与人格、气节无关,有什么羞耻可言呢?倒是李清照愤而“休”夫的气节令人赞赏,此举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怕是绝无仅有!这彰显了李清照鲜明的个性、独立的人格和嫉恶如仇的气节!
李清照与权倾朝野的秦桧夫妇沾亲带故,却行同陌路,不屑于攀附奸邪,表现出了可贵的高风亮节。秦桧妻子王氏是李清照的亲表妹。小时侯二人曾见过面,一起玩耍过,彼此大了,生疏起来。从史料上看,李清照没有半点与秦桧夫妇交往的记载,李清照及其夫君赵明诚的著作中,亦丝毫找不到关于彼此来往的文字记录。李清照在被张汝舟骗婚,与张动了官司时,也没有去求助于已贵为当朝宰相的秦桧,而是求助于反对秦桧的自己丈夫的远房亲戚綦崇礼……李清照晚年,漂泊江南,流离失所,靠变卖留存的文物及亲友的援助度日,生活十分艰难,但她始终未去“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表妹夫家求援。足见李清照是非分明,很有骨气。
正所谓:才情弥漫相思愁,五分凄苦半腔柔。婉约不乏巾帼气,率真面世足风流!
【历史人物故事】相关文章:
历史人物的故事04-24
历史人物小故事06-23
历史人物的感动故事04-16
历史人物励志故事07-03
历史人物经典德育故事06-28
历史人物经典故事05-27
历史人物张衡的故事11-24
历史人物故事03-05
关于历史人物的故事12-14
关于历史人物的故事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