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随笔(优选14篇)
在学习和工作中,说到随笔,相信大家肯定都不陌生,随笔是一种散文体裁,篇幅短小,表现形式灵活自由。那么,什么样的随笔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教育随笔,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师教育随笔 篇1
我一直认为,老师和妈妈一样,对孩子的爱是最纯粹的。没有哪个老师不想将自己的学生教好。不同的只是真正的妈妈孩子很少,而老师的学生很多很多。很多优秀的老师自己孩子成绩甚至不如家庭条件一般的学生,因为他们将更多的爱给了学生,忽略了对自己孩子的照顾。
我一直觉得,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不亚于妈妈。在孩子们心中,老师是亲切的,神圣的。几乎每天都有孩子会在我耳边说悄悄话,,非常信任的告诉我他们家里发生的秘密。有时候无意间摸摸孩子的头,他甚至会高兴一整天。
妈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决定了孩子未来。我们幼儿园老师也是孩子正规教育的第一任老师,也必将对孩子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尹建莉老师是一位智慧的妈妈,她教育女儿的理念和方法让人耳目一新,豁然开朗。
一、让孩子静静的承受痛苦。
让孩子在打针是不哭确实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就像让刚刚上小班的孩子不哭一样。在预防接种时,全班的孩子哭声雷动,几乎没有办法制止他们哭泣。怎样让他们不哭?我们常常采用物质刺激法,发糖果,买玩具。也用了恐吓强迫法。但很少能够奏效。因为对孩子来说,打针的痛苦对未谙世事的他们来说是巨大的,很少有东西能够减轻这种痛楚。 尹建莉老师是这样做的:先将打针的原因告诉孩子,然后将打针的疼痛正确的告诉孩子,最后进行正面的鼓励。一岁八个月的孩子居然忍受了打针的痛苦,镇静的完成了整个过程。 教育无小事。从打针这件事上,尹老师发现了教育的契机,进而找到培养孩子忍耐痛苦的方法。孩子越小的经历,对其成人后的影响越大。让他们从小获取承受痛苦的经验,也会为他们将来直面痛苦增加勇气。
痛苦永远是一种客观存在,并将在人的一生中不断以各种形式反复出现。有时候,皮肉之苦甚至是最简单的。可以说,人的一生,是在战胜一个又一个痛苦的基础上获得发展进步的。因此,从小做起,
从小事做起,教给孩子承受痛苦的方法,这无疑将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而我们平时,当孩子不小心跌倒而伤心大哭时,我们一定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去劝慰。孩子碰上一点小小的痛苦时,我们老师和家长都会心痛不已,那么,他们的将来面临真正的痛苦时会怎样呢?
二、让孩子获取学习的魔杖
有一根魔杖,被它点过之后的孩子学习能力强,会获得神奇的能力。这根魔杖就是大量的课外阅读。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
作者在书中列举了一个亲身经历的例子:四个同班同学,在小学五年级时相差无几,不同的是两个阅读能力强,其余两个从不阅读课外书。几年后,阅读能力强的孩子在重点中学游刃有余,其余两个虽然参加了很多辅导班,却在普通学校学习吃力。
我们一直从小就给孩子很大的学习压力,要求他们必须考100分,必须遵守纪律,参与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其实,我们让孩子取得好成绩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让他们大量的练习。殊不知,这对他们的智力发展没有任何益处,甚至会产生负面影响。要给他们的学习能力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只有课外阅读。
就幼儿生而言,智力发展水平还没有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也没有应试教育的压力,正是培养他们阅读能力的大好时机。这就需要我们幼儿教师精心实施各项阅读活动,给孩子学习能力一根神奇的魔杖。
三、让学生学会善良和豁达。
善良和豁达是永远相随的。一个能给小板凳揉痛的孩子,她对别
人会有更多的理解和爱心。遇到问题从不偏执于自己的理由和利益。这样的思维方式不仅让她在当下心情愉快,也能保证她一辈子不吃大亏。
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是永远存在的,幼儿亦是如此。当孩子不小心磕碰儿哇哇大哭是,当孩子因为一点小事与其他小朋友发生冲突时,怎样在这种冲突面前给孩子正面的引导?尹建莉老师的做法是:让孩子正视对方的痛苦并同情对方。她在孩子与小板凳相撞时,教育孩子同情小板凳,给小板凳揉痛。她告诉孩子:小板凳更弱小,更需要同情。善良是天生的,但往往在平时生活中因为冲突处理不善而渐渐泯灭,内心渐渐就会被自私和冷酷取而代之。 做个好人,这应该是家长培养孩子的主要目标之一。人只有和他人和谐相处,才能求得满足与幸福。爱他人应该是从人心中迸发出来的东西,它是人自己的力量。凭借这种力量,人使自己和世界联系在一起,并使世界真正成为他的世界。但现实生活中,家长往往教育孩子不吃亏,与人冲突时决不让步。所以,在幼儿发生很多的矛盾中,家长的不正确教导往往是发生冲突的根源。有时候,对家长的教育方式我们是无能为力的,但在孩子矛盾处理中我们是主角。这个时候,用给小板凳揉痛的方式处理会潜移默化的将善良的种子播种在他们的心里,生根发芽。
四、将孩子当成孩子。
人之初,性本善。孩子就是孩子,他们天真纯洁,不谙世事。属于他们的世界,应该是快乐,自由,因为他们正处在个性发展的最好
时光。然而,我们大人把更多的期许,把更多的自己的观念,强加给他们,甚至把我们未完成的理想,都变成他们奋斗的目标。给孩子太多压力,一定会压垮他们稚嫩的翅膀,并给他们的心灵投下阴影。
(一)我们要容许孩子生活上犯的小错误。
孩子在生活中,会犯很多的小错误。这可能和父母的教育有关,也可能是天性使然。有时候,人专注于某一件事情,就会遗忘掉另一件事情。许多大科学家都爱犯小错误。比如弗洛伊德就常常找不到自己的家。然而,我们往往对孩子的错误缺乏理解,常常责备他们。或者走另一个极端,什么事情都提醒他们,帮他们做好。无法让孩子自由走路,那么他们永远也难以自立。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教师教育随笔》,感谢大家的浏览。如果您有好的建议欢迎您在下方进行评论哦~
教师教育随笔 篇2
飞旋因轻微感冒而请假,可已经连续两个多星期没来园了,是不是孩子病情严重了?我担心着孩子的病情.打电话给她妈妈,孩子妈妈却似乎比我还惊讶:“孩子还没有去幼儿园吗?我不知道啊,我在外地出差呢,可能是她姥姥没有送孩子吧!”当天下午,飞旋就来到了幼儿园。原来,飞旋的病早就好了,因为妈妈出差,一直由姥姥照顾,孩子不愿意来幼儿园,姥姥就由着孩子的性子,一直在家玩了一个多星期。
中国有句老话叫“隔代亲”,在现实生活中,像飞旋姥姥一样宠着孩子、依顺孩子的祖辈家长不在少数。老人疼爱孩子的心情可以理解,可一味地纵容不仅耽误了孩子正常的'学习活动,还容易让孩子产生这样一种错误的理解:幼儿园愿意去就去,不愿意去就不去。这非常不利于孩子养成自律的好习惯,也会使孩子对待入园甚至入学的态度变得轻率和想当然。我在和飞旋妈妈的交谈中发现,其实她也觉得姥姥太惯孩子了,但因为工作忙,不得不把孩子交给老人照顾。
我想,这其中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年轻爸妈应多跟孩子在一起,主动承担起教育孩子的任务,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二是要有针对性地引导祖辈家长建立相应的教育意识,做好隔代家长的沟通工作。于是,我有意识地加强了与飞旋姥姥的交流,渐渐地,姥姥开始了解到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很感慨地说:“孩子在幼儿园里学习跟在家里玩确实不一样.我以后不能随便让飞旋在家赖着不上学了!老师,你有什么事就告诉我,我有的是时间帮你们做事!”
隔代亲,是老人的一种情感寄托.只要我们多与老人交流,老人就会了解怎样做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而老人也非常愿意为了孩子而配合老师的工作。换一个角度来看“隔代亲”,换一种方式引导祖辈家长,他们就能成为我们日常教育活动的好帮手。
教师教育随笔 篇3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幼儿园学会知识并不是最主要的,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幼儿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好习惯的养成会伴随着人一生的发展,在幼儿阶段,孩子的可塑性很强,加强对他们的养成教育的培养,使他们形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他们一生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包括很多内容,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生活习惯的培养则显得尤为重要。欣欣是家中的独生女,家里大人都很宠爱她,生活上过度照顾,所以养成了一些娇气的性格。在幼儿园欣欣还算是个听话的孩子,但她有个不好的`习惯,就是做每件事情都特别慢,尤其是吃饭,每次都是最后几个吃完的。有一天,欣欣又吃到最后几个了。我不时地用眼神提醒她,她却丝毫没有反应,我给她讲道理,但是没有效果。怎么办呢?我环视了一下四周,看见欣欣最感兴趣的娃娃家里有几个小朋友玩得正热闹。于是,我的主意来了。我走到后面的娃娃家,对其中一位小朋友说了几句话,然后快步走到她身边,轻轻地对她说:“欣欣,涵涵在玩娃娃家,他刚才告诉我,还缺一个人来当妈妈。你快吃饭,跟他们一起玩,娃娃家的宝宝们还没吃饭,你快给宝宝们做饭去好吗?”欣欣往后看了看,连说“好”。终于欣欣开始大口大口地吃饭了。
本来不多的饭,很快就被吃完了。最后欣欣来到了娃娃家,经过老师的几次引导,欣欣吃饭越来越快了。看来,老师的教育不能只依赖于说教,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利用幼儿的兴趣和关注点进行引导,使其在适当的条件下转变自己的行为。该案例中的老师善于抓住幼儿的特点,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到其感兴趣的地方,从而改正了她吃饭慢的毛病。这种做法既不影响孩子的情绪,又让孩子乐于接受,还满足了她的游戏欲望。
因此,作为老师我们应在平时的教育实践中加以反思,不断尝试用积极正面的方法鼓励幼儿吃饭,从而养成良好的吃饭习惯,只有这样,孩子才能获得积极正面的情绪体验,老师也能组织好幼儿的各项活动。
教师教育随笔 篇4
下班后,在门囗等待已久的家长,随着保安人员把大门敞开,教师到家长手中接送卡收齐,孩子们安安全全的让家长接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就是在这种情景下结来了自己紧张而忙碌的一天。
一天没见到孩的家长,心里总觉得对孩子说些什么,总想把积攒了一天的思念之情,告诉亲爱的.小宝宝。你看,一见面又是亲又是抱的,小宝宝们也像一只只欢快的小鸟尽情的欢笑。有的孩子还跟父母撒娇,要这要那,我发现有的孩子一见到父母便拽着买口香糖、水果冻等之类的小食品,甚至让爷爷奶奶买玩具,买蹦蹦床等。每位家长也豪不各啬地满足孩子这样那样的要求,而孩子的自私,任性等不良性格,也就是在这种情形下慢慢的养成了。有的家长则不这么认为,面对孩子的种。种要求,他们不是一味迎合和满足孩子的需求,而是主动与孩子交流,以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为中心,边走边谈并引导孩子回忆老师所教的新知识。
家长通过与孩子谈话,不仅能够锻炼孩子的记忆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能够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游戏情况,对幼儿进行了潜移默化的教育。
教师教育随笔 篇5
儿子欣然今年刚满四岁,在幼儿园上小班。去年,我给他买了牙刷、牙膏,引导他养成每天刷牙的好习惯。
第一个月刚开始的时候,他每天晚上坚持和我一起刷牙,但后来,他就慢慢淡忘了,有时候好几天刷一次。
一天,吃过晚饭后,儿子被那精彩的动画片《大耳朵图图》吸引住了,眼睛紧盯着电视,有时候还和他爸爸交谈着电视上精彩的故事。时间过得很快,不久时钟指向了8点,休息的时间到了。我对儿子说:“欣然,刷牙去,刷完牙上床休息。”动画片他正看得起劲呢,不情愿地说:“妈妈,待会儿再刷好吗?”我说:“如果再晚一点,那牙虫就会咬你的牙齿了。”他一听,急忙说:“那我和你一起刷?”“好!”我忙说。还没等我拿刷牙工具,他就先拿起我的牙膏,将其滴在牙刷上,接着将水倒进牙杯中,然后又准备好自己的刷牙工作。令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时候儿子说:“妈妈,我先给你刷好吗?”我高兴地点点头,但心里想:“你能给我刷好吗?”只见他拿起我的牙刷,放到我的'嘴中,来来回回,上上下下,给我刷起了牙,边给我刷牙还边唱儿歌:“小牙刷,手中拿,每天早晚要刷牙。上牙从上往下刷,下牙从下往上刷。咬合面,来回刷,里里外外都要刷。”那给我刷牙认真的样子,好像在说:妈妈,我也能帮你做事呢!给我刷完后,他又刷起了自己的牙。
从那以后,每天晚上儿子和我都一起刷牙。我想,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如果我们都以身示范,认真、细心对待幼儿的一言一行,就会收获许多感动,许多希望。
教师教育随笔 篇6
有趣的点心时间
今天孩子们的早点是圆圆的芝麻饼干和方方的薄饼干还有小馒头。说实话,孩子们每天的早点都差不多,因此孩子们吃这些饼干的时侯兴趣都不太浓,特别是小饼干,好多孩子都不要吃了,对于方方的薄饼干孩子们是最喜欢的,因此都盯着方方的饼干吃,动作较慢的孩子有时吃不到。孩子们开始吃了,看到他们兴趣不高的样子,我也拿起一盘饼干说:“我吃小小的馒头”说完就吃了一个小馒头,我又说:“我吃圆圆的芝麻饼干。”就这样我按顺序边说边吃,把三种饼干都吃到了,孩子们看到我吃饼干的样子,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也开始一边说一边吃,而且也把三种饼干都吃了,平时不爱说话的悦悦也边说边吃。待孩子们吃完点心后,我发现今天的盘子里没有留下以前一直吃剩的小馒头,个盘子里的所有饼干都吃完了,而且今天吃饼干的速也快了很多。虽然他们说说、吃吃,但在这过程中他们也会到了“安规律排序”领。其实一天的工作中,有时随性很强,但都充满了教育性。善于发现,善于思考,经验和知识会更加丰富。有时我们老师动一下脑筋,孩子才会真正在玩玩中学到本领!
幼儿园大班教师教育随笔7
早晨入园晨检时,我们班彤彤带来了一个小巧玲珑的玩具,装在裤子口袋里,我拿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只可爱的塑料卡通青蛙啊,真漂亮!为了孩子的安全,我收起了这个玩具,放在了写字台得抽屉里。
下午离园半小时前,打算把这个小玩具给彤彤的家长捎回去,可一打开抽屉,发现那个小青蛙不翼而飞了,我的`第一意识就是彤彤自己拿起来了。“彤彤!你是不是把小青蛙装起来了!”没想到这一问,彤彤“哇”的一声就哭了,“我的小青蛙我没拿……。”,孩子是最不会作态的,看着彤彤又心疼又着急的样子,我知道自己的判断错了!
一定是哪个孩子喜欢,在我不注意的时候拿走了,“是谁拿走了彤彤的小青蛙呢?给老师拿出来!”“我没拿”“我没拿……。”,声音还成一片,怎么办!我的心里也没了底,逐个搜身,这个办法是绝对行不通的,太不尊重孩子了。
我一回头,发现区角里有一个白色的纸盒,灵机一动,计上心来,我随手拿一只墨彩笔,在纸盒上画了一群小蝌蚪,我说:“彤彤的小青蛙是小蝌蚪们的妈妈,没有了妈妈小蝌蚪会哭的,她们多伤心啊,老师把小蝌蚪的家放在活动室的走廊下,小朋友离园是一定要把青蛙妈妈送到小蝌蚪家里,千万不要让小蝌蚪哭啊!”
离园的时间到了,我有顺序得让家长领走孩子,在最后一个孩子离开后,我在走廊下掀开那个白色的纸盒,啊!那只漂亮的小青蛙已经静悄悄的蹲在盒子里了!
我欣慰的笑了!我用一个小小的计策,保住了一个孩子的自尊,我不想再进一步深究到底是谁拿了小青蛙,我想,这个那青蛙又放青蛙的孩子,一定是个很可爱的孩子,而他的家长,一定会理解我这个计策中的善意。
教师教育随笔 篇7
我们班是个混龄班,“爱与帮助”是我们的生活主题。玉玉年龄不大,个头却不小,在班里表现得比较要强。一天,我组织的活动马上要开始了,只见玉玉硬拉住佳佳坐在她的身边,佳佳不愿意,但玉玉就是不松手。最后佳佳哭了,我走过去示意玉玉松手:“别人不愿意和你做朋友,你就不能硬拉人家,现在佳佳哭了,以后更不愿意和你做朋友了。”因为急着组织活动,我没有多说什么。事情就这样过去了,没想到接下来的几天里,玉玉又发生了几次类似的情况。
一天午睡前,孩子们在脱外套,我看见玉玉在抱伟伟,眼看两个人马上都要摔倒了,我急步跑过去一把拉住他们,着急地对玉玉说:“马上要睡觉了,你抱他干吗?差点摔倒,多危险!”玉玉委屈地说:“伟伟个子太小了,上床有点困难,我想抱他上去。”听到玉玉的话,我的内心顿时变得不安起来,原来玉玉是想帮助伟伟,可我却粗暴地批评了她。她的心里一定很委屈。我慢慢地蹲下来拉住玉玉的手,轻轻地对她说:“对不起,老师错怪你了,谢谢你帮助小朋友!你帮助弟弟是对的,可是你抱不动弟弟,这样你们都会摔倒,以后要小心。”听了我的话,玉玉点点头没说什么。我突然想到最近我班出现的问题好像有许多和帮助人有关:宇宇和龙龙抢着帮小朋友端水果,结果水果撒了一地;诚诚和欣欣抢着帮老师搬椅子,结果欣欣摔倒了;琦琦不想让润润帮忙,抬手在润润的脸上抓了一把。我想问题在我们身上,是我们从来没引导孩子懂得怎样的帮助才是真正的帮助、才是别人需要的。
于是,我们组织孩子们讨论“怎样帮助人”,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这个说“我帮弟弟穿鞋”,那个说“我帮妹妹搬椅子”……孩子们都是热心肠,特别爱关心身边的人。接着我又问:“如果别人不愿意你帮助,怎么办?”孩子们又讨论开了,有的说“那就不帮助他”,有的说“不同意也要帮,因为他需要帮助”,也有的说“要征得别人的同意”……最后我们总结了几条:帮助别人时,先要征得别人的同意,要尊重别人;要看自己的能力,如果自己没办法帮忙,就去找其他人帮助,要懂得保护自己;哥哥姐姐可以一块儿帮助弟弟妹妹,要做一个热心帮助别人的孩子,每个人都会有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虽然我们有时无法事先了解孩子某种行为的用意,但我们要相信孩子是善良的、纯洁的,这样的观念会在无意中影响和改变我们对待孩子的态度和行为,引导孩子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帮助幼儿在活动中了解社会角色
班里的足疗部是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的区域。最近我们在这个区域又添了一些新材料,各种瓶瓶罐罐,并做上记号,用来代表各种足浴材料,如:牛奶、精油、姜花等等。孩子们看到了新材料就更感兴趣了,纷纷要求去足疗部。
可是活动开始以后,我发现原来足疗部的“足浴师”们都会非常认真仔细地为“顾客们”服务,可添了新材料以后,“足浴师”们的兴趣都转移到那些瓶瓶罐罐上去了。即使有“顾客”坐着等“足浴师”来服务,他们也会不由自主地去摆弄那些瓶瓶罐罐。于是我趁机挑了个空位坐下,并对“足浴师”说:“我要牛奶足浴。”估计因为顾客是我,“足浴师”很快地拿好材料过来为我提供服务了。我立刻表扬了他:“你可真像一位真正的足浴师,这么热情地接待客人,看见我来了你马上就来为我服务了,我下次还来你这里。”这时,旁边的“足浴师”听见了马上也拿了材料过来为另一位顾客服务起来。接下来的活动中,几乎只要有顾客光顾足疗部,“足浴师”总会热情地接待“顾客”,为他们服务,可像一位真正的“足浴师”了。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China,我爱你
中国的英文名字叫china,意思就是陶瓷,说起陶瓷,人们就会想到中国。既然我们是中国人,既然幼儿园里的小朋友是祖国未来的希望,何不让这些孩子接触它呢?于是幼儿园在几年前就开设了特色课程——陶艺。对幼儿陶艺而言,每个孩子都是玩泥高手,一批批的孩子在学习陶艺的过程中都获益良多。
快乐
老师说:“今天,我们要去陶艺……”话音未落,孩子们拍着双手连忙叫好。老师问:“为什么这么高兴?”孩子说:“因为又可以去做陶泥了呀!”一边说还一边傻傻地笑着。玩泥巴是孩子最开心的一件事。在每一个孩子的眼里,世上的万物只分为好玩与不好玩,而陶艺无疑属于好玩的行列。每当孩子们来到宽敞的陶艺室,通过随意地揉捏、用力地敲打、自由地组合创作了一件件作品之后,他们所享受到的快乐不正是他们所盼望拥有的吗?
自信
当孩子发现自己不会制作的时候,嚷嚷着说:“老师老师,我不会。”老师会亲切地告诉他:“你行的,试试看吧!”当孩子在制作过程中遇到了不小的麻烦、需要老师帮忙时,老师会主动地伸出大手。当孩子完成作品时,不管是粗糙还是精细,老师都会对着所有孩子大声地说:“你们看,他的作品完成得真不错!”学陶艺是手、眼、脑协调互动的过程,不仅可以开发幼儿的智力,还可以发展他们的感知力、观察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陶土是不定型的粘土精灵,任凭孩子怎么捏、揉都会是一件很有特色的作品,而孩子想象力越是丰富,出现的作品就越是充满童趣的美。当孩子看到自己的作品完成后,一定会对自己更有信心。
温馨
老师:“明天,我们将开展亲子陶艺制作比赛。”孩子们开始议论纷纷。老师:“记住,先和爸爸妈妈商量制作什么,明天才不会手忙脚乱哦。”
第二天,陶艺室里挤满了大人与小孩,在大手与小手的共同努力下,丰富多彩的陶艺作品出炉啦!
大人们揣着儿时的梦想与孩子一起制作一件陶艺作品的过程是美妙的,而跟孩子共同动手的过程又是亲切的、温馨的。这对亲子关系的促进起着重要的作用。想到陶就会从心里微笑出来,还会想到莫名其妙的联想:乐陶陶、淘气、桃花、逃之夭夭……都是些可爱的字眼儿,叫人喜欢,我想古人一定也有同样的体会,才会把tao发音的字都造得如此机灵有趣。手指深陷在陶土里,沉浸在陶的世界,享受着陶的感觉,不禁感叹:China,我爱你!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多观察 真帮助
小迎在我班属于小年龄孩子,运动能力较弱,经常不参加体育活动。我们一直鼓励他,他总是说:“我不想玩,我看着他们玩。”但从他看同伴活动时羡慕的目光中可以看出,他还是想参与运动的,只是有些害怕。
今天,我带着孩子们玩大型玩具——蜂巢。孩子们钻来钻去的,玩得很开心。有几个孩子还边玩边说“这个是我的家,红色的”,“这个是我的家,绿色的”……这时,我观察到小迎眼睛发亮,直直地盯着正在活动的同伴。我想,他已经有了想参加活动的意愿了。于是,我走过去对他说:“小迎,你也想玩吗?”他说:“是的,我也想爬上去。”听到他这样说,我开心极了,随即说:“那快爬上去呀。”他的手刚刚搭上玩具,马上说:“太危险了,我不敢。”看到他恐惧和无助的表情,我鼓励他说:“不危险的,如果危险的话,老师就不会让小朋友们玩了,而且老师就站在你身边保护你。”说着,我就手把手地教他手脚如何配合,告诉他最关键的是手要抓紧。我还对他说:“先爬到第一格试试看,老师就在你身后保护你。”他转身看到我真的站在他身后,似乎不那么害怕了,就小心翼翼地把手搭了上去,按照我教他的方法,终于爬上了第一格。我马上对他说:“老师的话没错吧,你顺利地爬上来了。”他开心地笑了。我便趁热打铁,接着跟他说:“你再试试,一定可以爬到第二格。”大概是受到刚才成功的鼓舞,他真的尝试着爬上了第二格。这时,他却说:“你把我抱下来吧,我不玩了。”我想,小迎能做到这样已经很不错了,就没再勉强他。我便说:“你自己下来吧,你可以的。”他说:“不行,太危险了,你抱我下来吧。”我没有抱他下来,只是用一只手扶着他,在我的帮助下,他迅速地爬了下来,然后笑嘻嘻地对我说:“下次我还玩。”在上述案例中,我通过多观察,了解到小迎其实是有参加体育活动的意愿的,只是因为胆小、依赖性强而不敢尝试。在继续观察中,我找到了契机,为他提供了帮助,让他克服了胆怯的心理,愿意尝试,最终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小迎的一句“下次我还玩”已经让我们看到了他的进步。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帮助孩子做真实的自己
刚上幼儿园的多多比较内向、敏感,每天都会哭闹。今天是爸爸送多多来园的,多多又照常拉着爸爸的手哭了起来,爸爸却打了一下多多的手,大声地说:“都多大的孩子了还哭,一点都不乖,有什么好哭的,不许哭!”
这样的场景我们并不少见。孩子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不同的情形,自然而然会有不同的感受。比如,自己的物品被同伴拿走了,他们会生气;心爱的玩具丢了,他们会伤心;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他们会害怕。然而很多成人无法接纳孩子的这些情绪表达,认为这样是不乖的表现,有些成人甚至禁止孩子表达负面情绪。殊不知,如果孩子的负面情绪长期找不到宣泄的渠道及解决的办法,他们的负面情绪就会演变成负面行为,使孩子成为不敢面对自己、没有自我、甚至心理不健康的人。因此,帮助孩子做真实的自己,即让孩子了解自己的真实感受,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接受真实的自己,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记得绘本《怎么会这样》中的小女孩因为失去了心爱之物,便双眉紧锁,满面愁容,气急败坏地向人群走去,她对着草地上、游船里的人们一遍遍地大声喊道:“怎么会这样?”然而幸运的是,她遇到了一群友善又智慧的朋友,他们不仅接纳了她的消极情绪,还帮她解决了问题。故事以怀念和眼泪开始,以拥抱和欢乐结束。绘本《生气汤》中的妈妈更是鼓励孩子尽情宣泄自己的情绪,使孩子感到放松和幸福。
通过阅读相关的心理学及教育学书刊后,我们认识到,当孩子出现负面情绪时,我们首先要接受他们的感受,接纳他们的情绪。比如,我们可以用“宝贝,你好像很生气”“这一定让你很失望”“心爱的小鸟突然不见了,你肯定很难过”等这些肯定孩子情绪的话语,来取代“你就知道生气”“别为这种小事难过了”“不就是死了只小鸟吗,有什么好难过的”等这些让孩子难过的话语。然后,我们要帮助他们找到一个合理的宣泄情绪的渠道,如,鼓励孩子去开拓视野、广交朋友,教会他们如何与人交往,如何应对困难,等等,让孩子内心强大起来。当然,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以“真”作为自己的做人之本,展现给孩子真实的自我,这样才能让孩子成为自信、勇敢、坦然的“真孩子”,而不是失去自我、担惊受怕的“乖孩子”。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游戏,帮助幼儿积累多种经验
说到角色游戏,很多人都觉得它能满足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的积极情绪,还能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其实,角色游戏中还蕴涵着大量的教育契机,能帮助幼儿获得各种经验。娃娃家只有两个男孩,一个在摆弄锅碗瓢盆,一个跪在地上玩球。“医院”里的“医生”来敲门:“爸爸,等会儿带你的孩子来医院检查身体哦!”一个男孩头也不回地回答:“我家没孩子,我家只有我和一条狗!”好吧,原来那跪在地上的是一只“小狗”哦……
第二天,科科不愿再当“小狗”,他说:“做小狗,总是跪在地上,一点也不好玩,膝盖都疼了!”这是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的经验吗?游戏就是能给幼儿带来如此丰富的感性体验。为了能玩得更开心,幼儿会更积极地参加游戏活动。家长和孩子们星期天一起去参观昆虫馆,昆虫馆中最吸引孩子的是那台会说话、能回答问题和玩游戏的多媒体电脑。回到幼儿园,孩子们玩起了“昆虫馆”的游戏,他们也想要造一台“多媒体电脑”。大家用一个大大的纸板箱制作“电脑”,还在“电脑”上安装了一个大大的显示屏,显示屏上有数字,还有红蓝开关按钮。孩子们说使用电脑时必须先按红色按钮,这样机器才能正常运作,而使用完机器必须按蓝色按钮关机。怎么让这台机器能讲话呢?这可是个难题,不过男孩子们还是想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瞧,一个孩子躲进了纸板箱,前来使用电脑的孩子按对显示屏上的数字,纸板箱里的那个孩子就模仿机器人的声音告诉他这个数字所对应的有关昆虫的知识。躲在纸板箱里的孩子会对按动按钮的伙伴说:“你按的是5号图片,这张图片介绍的是萤火虫,萤火虫的屁股后面会发光,如果晚上你在黑夜里走路怕黑的话,捉几只萤火虫装在玻璃瓶里就像拿着手电筒一样,亮亮的,就不害怕了。”
大卫最喜欢玩这台“昆虫电脑”,他喜欢钻进纸板箱,模仿机器人发出那缓慢的、低沉的声音,他也喜欢向伙伴们介绍自己知道的一些关于昆虫的零星知识。这天,他又躲进了纸板箱,等待着伙伴们来游戏。娃娃家的大姐姐丫丫来到“电脑”前,大卫看着丫丫走近“电脑”十分高兴,他从纸板箱后面探出脑袋对丫丫说:“你按数字,我告诉你昆虫的知识。不过,你不要按8号,8号的内容我不知道,你按9号吧,9号的内容我知道。”丫丫毫不介意,她快乐地按了9号按钮,心满意足地听着大卫介绍蝉……
终于有一次,大卫碰到了一个不依不饶的小伙伴,他执意要按8号,不然就报告老师“这台电脑出故障了”。大卫没辙,他伸出脑袋嘟着嘴哀求道:“这台电脑没出故障,我明天会告诉你的!”在以后的日子里,大卫把机器上十个数字所对应的昆虫都研究了个遍,他终于可以“趾高气扬”地成为一台“本领特棒”的电脑了!
在教师眼里,大卫真的超可爱,他预先告诉伙伴“千万不要按8号”,说明他清楚自己的“软肋”。然而这样的游戏让大卫获得新经验:原来,与有些人合作简单明了,即使要求对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能获得体谅;而与另一些人合作却不那么容易,面对不依不饶的伙伴,解决问题才是“硬道理”。
分析大卫的转变,很明显,游戏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内驱力,敦促大卫自发地走进那些未知的领域。据说,大卫还在爸爸妈妈的支持下新买了一本《昆虫世界》,主动学习了好多种昆虫的知识,他终于能够游刃有余地应对所有伙伴的问题,成为了一台受人欢迎的、问不倒的“电脑”……
有人说“亲身经历,能收获直接体验”;还有人说“学自己想学的,这样的过程最有效”—其实,游戏就给了幼儿这样的过程,自编、自导、自演的众多情节中,有成功、满足的体验,也不乏失败、沮丧的经历,这些都是宝贵的经验;而很多时候,为了能玩得更带劲儿,幼儿会自发面对问题、自觉开展学习,他们自主开动脑筋解决问题,显示出无穷的学习潜力。
教师教育随笔 篇8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幼儿是完全让人讨厌,没有任何优点的,我们相信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老师多关心,多爱护,多用心观察他们,你就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奇奇来小托班的时候完全就是一个小不点,但是他的灵活可爱很讨好每个老师。看着他一天天的进步很替宝贝高兴。 刚来的时候他总是一个字一个字的.往外吐,完全连不成句子。总是“早”“好”“吃饭”。每天早上和老师打招呼也喊着“好”。现在的他完全可以连成句子,也开始大声的喊:“老师,早上好。”还能说儿歌,讲故事,唱歌曲。进步真是不小,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赞扬。
他的运动细胞可能是遗传爸爸,与生俱来的灵活。总喜欢上上这,爬爬那,身体协调性很好。只要音乐一响,他总能第一个站起来蹦蹦跳跳,动作做的有模有样,做游戏每天都很开开心心。
孩子的闪光点需要老师去发现,尊重幼儿的乐趣,帮助他们成功的展现自我,健康的长大。
教师教育随笔 篇9
在希腊文中,校园一词的意思就是闲暇。或许在希腊人眼里,教育就是享受一种闲适,孩子有充裕的时间体验和沉思,才能自由而充分地获得心智潜力的发展。卢梭说:“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
教育的闲适,是摒弃了急功近利后的`一种自然。我们总担心孩子会输在起点,于是,在爱的名义下,悄悄地偷走了孩子天真烂漫的童年,把孩子过早地送进了各种兴趣班、辅导班。而一位美国母亲送孩子去上幼儿园,第一天孩子回来,拿着一张画了一个圆圈的纸片,告诉妈妈,这是数字“0”,是老师这天教他的。妈妈表扬了孩子,但随后就起诉了那位老师。她认为老师过早地抹杀了孩子的想象力,在孩子没有认识“0”之前,他能够把这教师适时的语言“保护”,及时恰当的鼓励不但能彰显教育的非凡魅力,还极有可能会发挥神奇的作用!
教师教育随笔 篇10
午餐后给孩子们讲故事,当我讲到故事的最后‘公主和王子过着快乐的生活’,我无意识的问了一句“小朋友你们的生活快乐吗?”我想孩子们一定会说“是的,很快乐”,也许我的问题有些多余了吧。可孩子们的回答却让我有些意外,xxx很认真地问我:“王老师,什么是快乐的生活?我觉得自己有时候很不快乐。”我看了看其他孩子,一双双小眼睛看着我好像在等我的.回答,我想了想问xxx:“你觉得什么时候不快乐了呀?”xxx看着我说:“我也说不清,有时候都不知道什么事情能让我感到快乐。”我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我们总觉得现在的孩子是被泡在蜜罐里长大的,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他们应该是最快乐最幸福的,为什么孩子会说出这样的话。
“王老师,你能告诉我们让你感到快乐的事吗?”雨婷歪着小脑袋问我。我也问自己当我和他们一样大的时候,我觉得最快乐的事是什么?对,是妈妈给我买新衣服,每当过年时妈妈都会给我买一件漂亮的新衣服,我都会像一只小鸟一样快乐,好像快要飞起来了。还有老师带我们玩过家家,记忆中幼儿园的娃娃都好像很破旧,可那时却认为那娃娃很漂亮很可爱,因为那时候有个属于自己的布娃娃是件多么高兴和快乐的事呀!我的童年充满了现在听起来有些心酸的快乐,可却让我知道了什么是快乐。现在的孩子新衣服多的得穿不了,不需要盼过年那件新衣服,可孩子却缺少了过年的快乐。现在的孩子玩具多的不知道玩那一件好,却少了和小朋友一起分享一件玩具的快乐。现在的孩子物质上的东西多的用不完,可却体会不到什么是真正的快乐。
“王老师,你还没告诉我们什么事会让你感到快乐。”我笑了笑对孩子们说:“王老师和你们一样大的时候,快乐的事可多了,比如妈妈过年的时候给我买一件新衣服,或者和很多小朋友一起玩一件玩具,都会让我感到快乐。”“我们家有很多新衣服,也有很多玩具,这就有快乐了吗?有时都没人跟我玩!”贝贝嘟着小嘴说。我笑着说:“好吧,我们今天就来试一试,大家来玩一个球,看大家能找到快乐吗?”我在玩具箱中只拿出了一个球,我和小朋友一起来玩一个球。我看着你追我跑的抢一个球玩,我知道他们已经找到了快乐。
是什么让我们的孩子找不到快乐,是我们物质的东西太多,还是孩子们太容易的得到想要东西?我在思索。
教师教育随笔 篇11
不管是在教育活动中,还是在游戏中,懂事听话的孩子总是会得到老师的关爱,而那些喜欢调皮、爱捣蛋孩子往往得到的是批评教育,细细想想,其实这些喜欢调皮捣乱的孩子,更需要得到老师的表扬。
傅银涛是我们班性格开朗,能力很强的孩子,喜欢帮老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但他又是个典型的调皮大王,捣乱鬼。在我的`观察中,傅银涛特别喜欢与小朋友交往,也乐意与他们一起游戏。每次游戏活动时,他都积极的参加,表现自己,总希望得到老师和小朋友的关注和表扬。
有一次在自主阅读小图书时,我突然发现他用清脆的响声认真地看着书边指边念。于是等念完之后,我乘机在集体面前表扬了他一下。他听到了我的表扬之后,眼睛愣了一下,其他小朋友也睁大眼睛看着我,似乎不可思议:傅银涛今天受到了表扬?于是,在接下来的活动中,他更加认真阅读了。
虽然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傅银涛并没有把好的行为坚持下来。这还需在日后加强指导帮助才行。但从那一次后,相信他也能明白老师是关心他,关注他的。只要他能改掉某些坏毛病,他还是老师和小朋友喜欢的小朋友。
因此在今后我要对调皮的孩子给他们多一份关爱,多一点表扬吧!
教师教育随笔 篇12
很多同行的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非工具性学科的课堂上老师扯破喉咙,学生依然我行我素,自由散漫,课堂松散无序。有的老师美其名曰:“自由发挥” “玩中学”,而这样的课堂却是我无法忍受的,更不是我所追求的。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虽然当前的教育提倡发展学生的个性,但是教室毕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特殊领地,课堂纪律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无论什么课,对学生的课堂常规要求都是必不可少的。并且我们学校提倡“我的课堂我做主”,所以我对学生进行 “课前准备、课堂纪律”这两方面的常规训练,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渐渐适应了我的课堂,教学也随之井然有序了。
一、课前准备:短句对答,师生互动
要上好一节课,首先要做好课前准备。为了方便学生记忆,我在新学期的第一节课在各个班把课前常规的要求编成几句简明扼要的短句,如:“手放桌面,脚放地面,身子坐直,眼看老师,不做小动作”等教给学生,在以后的课前都用“对答”的形式跟学生进行练习。
师:手放?生答:桌面 师:脚放?生答:地面
师:身子?生答:坐直 师:眼睛?生答:看老师
师:不做?生答:小动作 师:学具放在?生答:右上角
师:从大到小?生答:往上排
这种“对答”的互动形式带有一点游戏的味道,学生很感兴趣。简单的几句话,学生一下就记住了。他们一边回答,一边检查自己的准备工作,纠正不好的坐姿和行为。在短句的提示下,教室里马上就安静下来,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就集中到老师身上,大部分同学都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二、课堂纪律:明确要求,奖惩分明
美术课以动手实践为主,学生在绘画和制作的过程中必然会有讨论、交流的情况。为此,我给他们制定了明确的要求:专心听讲,动静分明。
我告诉学生,课堂上随便讲话是对老师和同学的不尊重,再聪明的学生,如果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讲,学习的质量也会大打折扣。而且,一个人的违规行为还会影响到其他同学的学习,因此,老师讲课时要专心听讲,不乱讲话。
作业过程中,允许学生互相讨论,但是要求他们把声音控制在只有两三个人能听见的范围内。为了加深学生对声音大小的理解,我用了两种动物作比方:一种是呱呱大叫的青蛙,一种是嗡嗡细语的蜜蜂,我要学生想象如果大家都像青蛙一样放声大叫会是什么情形,然后再让他们模仿蜜蜂飞舞时的声音,这样,大部分学生在作业过程中都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音量,教室里几乎见不到学生大喊大叫的现象,偶尔有个别同学忘记了要求,旁边的同学也会马上把手放在嘴边提醒他收小声音。
在课堂上,我一般采取以鼓励为主的方法,尽量多表扬学生。对进步大的同学,我会有意识地多给他们一些表扬,让他们在老师的肯定中看到自己的进步。同时,对个别控制能力比较差的学生来说,把老师明确的要求抄几遍,背一背,更严重的会失去课后十分钟的休息机会。因此,一般在我点名批评到第二次的时候,他们已经注意收敛自己的行为了。
“我的课堂我做主”,以上是我在课堂教学中对课堂常规的一点体会,这些方法也许不是最合适的,但是在我的教学中却非常有效。
教师教育随笔 篇13
经验告诉儿童"这是面粉",突然你告诉他这不是面粉是米粉,你再问他时,他一着急还说成面粉,其实这种现象是比较常见的。讨论到底是面粉还是米粉其实没有太大的意义。老师们在QQ群、现场教研中讨论了那么多,其实都是在讨论老师到底要做什么的问题。做老师的最重要的就是要明白自己到底要做什么。我不能说什么事是有价值的,什么事是没有价值的,因为你认为有价值的,你就会去做。
假设要让孩子知道大米磨出来的是米粉,最直接简单的方式就是告知,让他重复说几遍就记住了。
假设要直观教学,复杂一点的就是拿来大米让小朋友磨出米粉,再拿小麦让小朋友磨出面粉,然后比较米粉与面粉之间的不同,通过观察、触摸、加水搅拌,再把糊蒸熟品尝。当然,这样操作、体验的机会一次可能不够,次数多了,孩子们的认识就深刻了,以后就不太会搞错米粉与面粉了。这样,孩子获得了知识。知识的传递是很有价值的,教可以直接让小朋友懂得。
但是,这个案例中的曾老师,我感受到她并不是想单纯地传递知识。她认为,过程、探究更重要;她认为,教给小孩一些知识不是教育的全部价值,而是想要帮助儿童获得更大的发展,特别是创造力、动手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如果曾老师注重的是这个,那这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我们所注重的东西跟我们的'立场,也就是"我们相信什么"有关系。立场背后隐含的就是理论。我们的立场不同,关注的问题就不同。
如果我们的立场是建构主义,我们就会注重这样两个问题:第一,让儿童把事物放在关系当中去考虑,比较它们的相同与不同;第二,帮助儿童能提出问题的技能。
假如我们的活动围绕这两个中心来,结果就不重要了,过程才重要。
让幼儿对比大米与小麦的不同,再对比面粉与米粉的不同,通过实验引导儿童总结,大米与小麦的相同与不同之处,相同的是都能磨出粉来,不同的是磨出来的粉不一样,归纳出什么东西磨出来的是什么粉。这就是让儿童把事物放在关系中去考虑,这就是逻辑。有了这样的逻辑与思维方式,儿童获得的不是单一问题的解决方法,而是获得一般问题的解决方法。这就是智慧,这个水平就高了。
老师重视什么,还是要追问老师要什么,要什么就会去做什么。现在,各大教育理论派别很多,不同的理论所追求的教育目的不一样。
老师要搞清楚自己大概相信的是什么。清楚自己要什么,做得就清楚!
教师教育随笔 篇14
不久前,幼儿园在操场边的草地上安置了7个涂了不同颜色的油桶,作为幼儿的游戏器材。色彩鲜艳的油桶很快引发了幼儿的玩兴,他们爬的爬,骑的骑,有的还玩起了躲猫猫游戏。一天,孩子们突然发现油桶变热了,还因此引发了一系列的讨论。在观察幼儿讨论“油桶变热”这一话题的过程中,我发现在幼儿自主的观察与探究中,教师该如何恰当地呼应才能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故事描述
片段一:油桶不能玩了
晨间锻炼时,我发现原来人气最旺的油桶处有点冷清,只有几个孩子在玩跨越油桶的游戏。正在疑惑之际,益铭跑过来对我说:“老师,油桶不能玩了。”“为什么?”“因为油桶太烫了,我的屁股快冒火了!”“是吗?”看我半信半疑的样子,益铭便拉着我往油桶边走:“不信,你去摸摸!”我随手摸向黄色油桶,“还好,只是有些热。”“不是,你要摸黑色的!”当我摸向黑色油桶的一刹那,我感觉到黑色油桶确实很烫。
看见我的举动,又有几个孩子发话道,“老师,我早就发现油桶变热了。”“告诉你吧,黑色油桶最烫。”“对,我发现只有白色油桶不烫。”听了同伴的谈论,有些幼儿又自发地去摸油桶了…… 看着幼儿自发探究的认真劲儿,我克制住内心的喜悦,脑子不自觉地飞速运转:是引导幼儿讨论怎样证明黑色油桶的温度最高?还是引导幼儿发现无论什么材质只要是深色的就容易吸热?或是……可转念一想,我过早介入也许会干扰孩子们的探索。于是,我克制住自己想立即“引导”孩子的冲动,耐心观察。
片段二:颜色越深的油桶越烫
第二天,我发现昨天关注油桶的那些孩子依然在玩油桶,有的还拉下衣袖垫在手下翻越黑色油桶。我忍不住问:“康恒,你的手为什么要藏在袖子里?”“油桶太烫了。这样我就不烫了。”“是每个油桶都很烫吗?”听我这么一问,几个孩子七嘴八舌地说起来:“不是的,是黑色最烫,浅色油桶有一点点烫。”“我还发现黑色油桶一边热,一边不热。”我好奇地问:“这是怎么回事?”他边说边用手指着油桶说:“这边太阳照着它就热,另一边太阳照不到它就不热。”……
很显然,有了昨天的基础,今天孩子们观察得更加细致,不仅总结出了油桶颜色与温度的关系,还发现了太阳照射方向对油桶温度的影响。看来,我昨天没有急于将孩子们引到对温度的验证及深色材质吸热的问题上是对的,孩子们有自己的关注点。
片段三:我知道的秘密
经过3天的观察,我发现越来越多的幼儿开始关注油桶的变化,对油桶的感知也越来越丰富,我觉得是开展集体交流的时候了,希望借此了解幼儿到底有多少发现,对哪些内容感兴趣,也希望幼儿通过交流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让我从中获取可以呼应他们的方向与内容。
师:你们在玩油桶的时候都有什么发现?
康恒:黑色和蓝色油桶都很烫,因为它们吸太阳光,太阳光是热的。
益铭:黑色油桶对着太阳的地方就热,不对着太阳的地方就不热。
恩源:我知道油桶是铁做的,容易发烫,里面没有油,所以更容易热,如果有油就不容易烫了。跷跷板的下面和扶手都是铁的,所以也很烫。
大卫:颜色不同就不一样,颜色越深越吸太阳光。
一冰:那轮胎也是黑色的呀,可是它就没有黑色油桶热。
益铭:那是因为轮胎是橡胶做的.不是铁做的。
可亲:对呀,铁才会热。我玩的平衡木就不热,它是木头做的。
珺奇:老师,为什么黑色油桶会最烫呢?
师:是呀,我也觉得奇怪哦。为什么黑色油桶会很烫呢?
可亲:因为黑色油桶离太阳最近。
益铭:可是,蓝色油桶也很烫啊。我告诉你,是因为深色的东西吸热。我家汽车是黑色的,也是铁做的,在太阳下面就会很热很热!
大卫:太阳的颜色就是很红很深的.所以深色的东西就吸热。
恩源:白色油桶可能生锈了,太阳光就晒不进去了。
师:你们有这么多发现,能不能把它记录下来呢?
在短短的几天里,孩子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在交流过程中不仅能表达自己的发现,还能提出自己的疑惑以及对问题的看法,看来提供同伴间相互学习的机会是必要的。在记录表征方面,他们的创意表现也出入意料,有的运用数字,有的运用长短曲线,有的运用红蓝两色,以表达自己对温度的感知。而所有这一切都让我强烈地感受到:幼儿作为独立的个体,有能力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与探索去发现、感知周围世界的秘密,教师“不能将幼儿看作是有待观点强加给幼儿。
片段四:蓝色油桶不烫了
前几次和油桶亲密接触都是在上午,为此,有幼儿认为早上的太阳离黑色油桶最近,所以黑色油桶最烫。我想,也许换个时间段观察,幼儿会有不同的感受。于是,一天下午,我带幼儿来到油桶区。
曹晨:老师,黑色油桶要着火了!比早上还烫呢!
恩源:对呀,中午的太阳最厉害了!
可亲:白色油桶还是不烫呢,只有一点温。
康恒:老师,快来呀,蓝色油桶不烫了! 师:怎么回事?
益铭:蓝色油桶晒不到太阳了,有大树挡着了。
师:可是上午怎么能晒到太阳的呢?
康恒:可能是中午我们睡觉的时候大树往油桶这儿长长了一点吧?
蒋品:树是不会动的,也不可能长这么快啊!
曹晨:我知道,早晨的太阳是在这个房顶上的,现在到了那个房顶,太阳光被树叶挡住了。
益铭:太阳从东边升起,中午会在我们头顶上,下午从西边下山。
师:是吗?现在太阳在哪个方向?早上的太阳在哪个方向?看来,我们明天早上要看一下太阳的位置了。
师:现在白色油桶比黑色油桶离太阳更近,为什么它还是不烫呢?
可亲:白色就是不容易吸热的,深色的才很会吸热呢!
师:是吗?白色的东西都不容吸热,深色的东西才很会吸热吗?
众幼:对呀/当然了……
师:下次我们来试试看。
换个时间观察后,幼儿不仅能修正自己的认识误区,而且有了新的发现。看来,在构建呼应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只要突破常规,开拓思路,就能收获不一样的精彩。
片段五:果然黑色的东西最吸热
在上次的交流之后,孩子们开始收集各种材料来验证深色物品最吸热的想法。他们有的带来了各色纸袋,有的带来了各色玩具,有的还带来了黑色与白色衣服……经过商量,他们决定在午睡前把这些材料放在油桶旁,下午起床后再去查看结果。最终,孩子们通过实验验证了自己的想法:黑色的物品在阳光下最吸热!
二、启示
“油桶的故事”已告一段落。观察、参与幼儿探究的过程,让我有机会了解幼儿、欣赏幼儿,也促使我不断反思并调适自己的教育行为,努力尝试呼应幼儿。
1.从观察与等待开始
在日常生活中捕捉教育契机是教师必备的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都要快速抓住这些契机并设计课程加以引导。教师需要做的应该是静心观察、理智分析、适当呼应。
在“油桶的故事”中,面对教育契机,我产生了设计课程并引导幼儿学习的冲动,但随着幼儿探索的不断深入,我发现预设的那些内容只是我的一厢情愿,与幼儿自主探索的方向并不一致。如果教师仅凭幼儿一开始表现出来的片段信息就预设课程,很可能浇灭幼儿刚刚萌发的探究热情。因此,教师应该放慢脚步,仔细观察,给予幼儿自主开展活动的时间,了解他们在与环境、材料的互动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理性地分析他们的需求与兴趣,“把他们当成教学过程的合作者”[2],共同完成课程的设计。
2.适时退后
教师常常不自觉地将幼儿看作是需要教育、等待引领的入,总是试图让他们在设计好的教学活动中获得我们认为的有价值的经验,而忽略了他们作为独立的个体是有能力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主动探索并获得经验的。
在“油桶的故事”中,我一开始并不相信幼儿的能力,曾试图依靠设计好的课程来帮助幼儿获得经验。值得庆幸的是,我最终没有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幼儿,而是给予幼儿充分的探索空间和足够的时间,让他们一次次地丰富与调整自己的经验。事实证明,幼儿是有能力的,他们不仅发现了颜色、材质对物体吸热程度的影响,还发现了物体朝向对温度的影响、太阳的`运动轨迹、物体影子的产生等。由此可见,教师要坚信“幼儿是强大的、有能力的个体”,不要试图用各种框架去影响、干预他们,要尊重他们的观点与能力。
3.支持幼儿的合作学习
在幼儿建构知识经验的过程中,教师应选择恰当的时机为他们提供相互交流、合作学习的机会。“幼儿经常与处于相同‘最近发展区’但水平更高的同伴一起,会学到更多的知识技能。”[3]这是因为他们的语言表达、理解事物的方式相似,交流时更容易让对方理解与接受。
在“油桶的故事”中,我组织幼儿相互交流,幼儿在向同伴传递自己经验的同时,也接受来自同伴的提问与质疑,“在与同伴的争论中逐渐接纳适应或重新组织自己的认知架构,以融入不同的讯息。”[4]
4.关注幼儿的一日生活细节
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蕴含着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幼儿的学习随时随地都会发生。教师不能仅仅着眼于集体教学,也不能只在集体教学中呼应幼儿,而要站在更高处,放眼幼儿生活与游戏的各个环节,在那些看似琐碎与重复的活动中呼应幼儿的奇思妙想与精彩发现。
在“油桶的故事”中,幼儿每天面对油桶重复着同样的游戏,可依然会有各种不同的发现。因此,教师需要练就善于发现的眼睛、善于聆听的耳朵、善于思考的大脑,随时捕捉幼儿的思维火花,给予最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2][3]德布-柯蒂斯,玛吉·卡特.和儿童一起学习:促进反思性教学的课程框架[M].周欣,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xx.
[4]劳拉·贝尔克,亚当·温斯勒.鹰架儿童的学习[M].谷瑞勉,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教师教育随笔】相关文章:
教师的教育随笔06-28
教师的教育随笔08-14
教师教育随笔05-25
教师教育随笔07-03
教师的教育随笔08-15
教师教育随笔06-29
教师教育的随笔10-14
教师小班教育随笔06-23
教师教育教学随笔06-23
高中教师教育随笔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