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故事

时间:2023-12-04 18:13:59 历史 我要投稿

[实用]历史人物故事15篇

历史人物故事1

  名人故事:女皇帝武则天的历史典故

[实用]历史人物故事15篇

  唐太宗是个精明能干的皇帝,但是他的儿子高宗却是个庸碌无能的人。唐高宗即位以后,自己不会处理朝政大事,一切靠他的舅父、宰相长孙无忌拿主意。后来,他立了皇后武则天,情况就发生了变化。

  武则天本来是唐太宗宫里的一个才人(一种妃嫔的称号),十四岁那年,就服侍太宗。当时太宗的御厩里,有匹名马,叫“狮子驄”,长得肥壮可爱,但是性格暴躁,不好驾驭。

  有一次,唐太宗带着宫妃们去看那匹马,跟大家开玩笑说:“你们当中有谁能制服它?”

  妃子们不敢接嘴,十四岁的武则天勇敢地站了出来,说:

  “陛下,我能!”

  太宗惊奇地看着她,问她有什么办法。武则天说:“只要给我三件东西:第一件是铁鞭,第二件是铁锤,第三件是匕首。它要是调皮,就用鞭子抽它;还不服,用铁锤敲它的头;

  如果再捣蛋,就用匕首砍断它的脖子。”

  唐太宗听了哈哈大笑。他虽然觉得武则天说的有点孩子气,但是也很赞赏她的泼辣性格。

  唐太宗死了后,按照当时宫廷的规矩,武则天被送进尼姑庵。这当然是她很不情愿的。

  唐高宗在他当太子的时候,就看中了武则天。即位两年后,他把武则天从尼姑庵里接出来,封她为昭仪(妃嫔的称号)。后来,又想废了原来的王皇后,立武则天做皇后。这件事遭到很多老臣的反对,特别是高宗的舅父长孙无忌,说什么也不同意。

  武则天私下拉拢一批大臣,在高宗面前支持武则天当皇后,有人对高宗说:“这是陛下的家事,别人管不着。”唐高宗这才下了决心,把王皇后废了,让武则天当皇后。

  武则天当了皇后以后,就使出她那果断泼辣的手段,把那些反对她的老臣一个个降职、流放,连长孙无忌也被逼自杀。

  不多久,那个本来已经十分无能的高宗害了一场病,成天头昏眼花,有时候连眼睛都张不开。唐高宗看武则天能干,又懂得文墨,索性把朝政大事全交给她管了。

  武则天掌了权,渐渐不把高宗放在眼里。高宗想干什么,没有经过武则天同意,就干不了。唐高宗心里气恼,有一次,他跟宰相上官仪(上官是姓)商量。上官仪是反对武则天掌权的,就说:“陛下既然嫌皇后太专断,不如把她废了。”

  高宗是个没主意的人,听了上官仪的话,说:“好,那就请你去给我起草一道诏书吧。”

  两个人的说话,被旁边的太监听见了,那些太监都是武则天的心腹,连忙把这件事报告武则天。等上官仪把起草好的诏书送给高宗,武则天已经赶到了。她厉声问高宗说:“这是怎么回事?”

  唐高宗见了武则天,吓得好像矮了半截。他把上官仪起草的诏书藏在袖子里,结结巴巴地说:“我本来没这个意思,都是上官仪教我干的。”

  武则天立刻下命令把上官仪杀了。

  打那以后,唐高宗上朝,都由武则天在旁边监视;大小政事,都得由皇后点了头才算数。

  公元683年,高宗死了。武则天先后把两个儿子立为皇帝——中宗李显和睿(音ruì)宗李旦,都不中她的`意。她把中宗废了,把睿宗软禁起来,自己以太后名义临朝执政。这一来,又遭到一些大臣和宗室的反对。

  有个官员徐敬业被武则天降职,借这个由头,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武则天找宰相裴炎商量。裴炎说:“现在皇帝年纪大了,还不让他执政,人家就有了借口,只要太后把政权还给皇帝,徐敬业的叛乱自然会平息。”

  武则天认为裴炎跟徐敬业一样,都想逼她下台,一气之下,就把裴炎打进牢监;又派出大将带领三十万大军讨伐徐敬业。徐敬业兵少势孤,抵抗了一阵,就失败了。

  接着,又有两个唐朝宗室——越王李贞和琅琊王李冲起兵反对武则天,也被武则天派兵镇压了。

  经过这两场小小的兵变,全国恢复了安宁,没有人再敢反对武则天。武则天巩固了她的统治,就不满足太后执政的地位了。

  有个和尚猜到了太后的心思,伪造了一部佛经,献给武则天。那部佛经里说,武则天本来是弥勒佛投胎到人世来的。

  佛祖派她下凡,就是要让她代替唐朝皇帝统治天下。

  又过了几月,有个官员名叫傅游艺,联络了关中地区九百多人,请求太后即位称帝。武则天一面推辞,一面提升了傅游艺的官职。结果,劝她做皇帝的人越来越多。据说当时文武官员、王公贵族、远近百姓、各族首领、和尚道士,上劝进表的有六万多人。

  公元690年九月,武则天接受大家的请求,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她就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历史人物故事2

  声撼寰宇林则徐

  林则徐,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磷,溢号文忠。1811年中进士。从1820年起,办理过军政、漕务、盐政、河工、水利等事,重实际调查,干练有绩。由于性情急躁,请人写“制怒”大字悬挂堂中以自警。

  1837年,任湖广总督,次年12月,道光帝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粤查办禁烟,从1839年6月3日起在虎门海滩销烟,20天中销毁片19179箱、2119袋,共计2376254斤,这就是闻名世界的虎门销烟。在此期间,林则徐组织翻译西文书报,供制定对策、办理交涉参考,史学界称他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1840年片战争失利后,林则徐遭投降派诬陷,被发配伊犁。1845年重新起用,先后任陕甘总督、陕西巡抚、云贵总督,终因郁郁不得志,1850年病死于广东普宁县,终年66岁。

历史人物故事3

  今天我们用了下午的两节课召开《历史人物故事会》。这两节课过得太快了,就像只过一小会儿一样。

  我们先在小组内一个人一个人的讲故事。然后从本组选出一个人来在班上讲故事。因为我们班是个大班,所以组很多,虽然一个组只出一个人,但是在班上讲故事的人也有十个。十个人想公平公正的排顺序可是个难事儿。可多难的事儿也难不倒我们语文老师,把十个人分的很好,用抽签来决定,没有人有意见。

  故事会开始了,大家轮流上台讲故事。会轮到我的时候,我有些紧张。我刚要上讲台,就有一个人拉住了我的'衣服。我回头看是我同桌高雪儿。她说:“他们选的不是你是我!”我问:“为什么?他们选的分明是我,不信你问问他们?”她又说,你给我滚!她们选的是我才对。我们俩争了好长时间,最后她才下去。可能是因为这场争论影响了我的发挥,我并没有讲好这个故事。

  今天我很开心,是因为有机会上台代表小组讲故事,但是也有一些遗憾,因为今天有些怯场。

历史人物故事4

  姒启的母亲是涂山氏。屈原的《天问》中载传说说,姒禹巡治洪水,走遍四方,一次,偶然与涂山氏相遇于台桑,旋即分别。怀孕的涂山氏女在伤念中生下姒启后就死了。姒禹死后,姒启破坏了禅让制,自行袭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从此,原始社会宣告结束,开始了奴隶社会,启也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帝王。姒启放弃阳翟,西迁到大夏(今汾浍流域),建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

  妫舜以后,王权进一步强化,传说姒禹涂山会盟时“执玉帛者万国”,“朝诸侯之君会稽之上,防风之君后至,而禹斩之”。此涂山就是河南嵩县的三涂山,亦即会稽山,正在夏人活动中心地区附近。可见经姒鲧、姒禹两代经营,夏后氏已形成一支强大的势力,为夏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随着王权的产生,氏族制度的机关已部分被改造,部分被抛弃,唯继任领袖的人选要经议事会认可的形式尚存。而从妫舜到姒禹正处于社会大发展的时代,各种人才辈出,首先被举为姒禹继任者的是当时曾掌五刑、负责狱讼的皋陶。皋陶先姒禹而死,部落联合体议事会又推举了益,即伯益。他是颛顼和少典氏的后裔,又名大费,与皋陶有一定的血缘亲属关系,曾协助姒禹平水土,有功而受到妫舜的器重,被任命为掌管山泽、调驯鸟兽的“虞”,古文献曾有“益主虞、山泽辟”之说,有学者认为他的功绩在首创畜牧业。所以按照传统习俗,姒启作为领袖之子在议事会讨论继任者人选时,虽被优先提名,但他的功绩与威名无法与益相敌,益很自然的成为议事会认可的法定继承人。

  然而,在益和姒启的时代,传统习俗已被新的价值观念取代。姒禹死后,姒启立即发动了对法定继承人的攻击,夺取了领袖的职位。关于这场斗争的经过,有记载说:“益代禹立,拘启禁之,启反起杀益,以承禹祀”;或说“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于益,启之人因相与攻益而立启”;还有说“禹授益,而以启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传之益也。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总之,斗争很激烈,而几经波折,“叛乱”的姒启曾遭益的有力反击,一度处于劣势,甚至被拘禁,终于因有姒禹的经营和培植,夏后氏根基更深、实力更强,在拥护者的支持下,夏后氏及其拥护者联合起来对益发动战争,终于杀益,使姒启夺得领袖的权位。

  甘之战

  姒启夺得领袖职位后,在今河南禹县举行盟会,通报联合体内部各部落和附近酋邦,争取支持者,以确立自己的统治,这就是文献记载中的夏启有钧台之享。但是姒启破坏传统习俗的篡夺行为引起一些部落的不满,尤其是那些实力雄厚,同样觊觎联盟最高权位的部落首领,以有扈氏为代表,公然表示不服从姒启作新的领袖,从而发生了姒启伐有扈氏的甘之战。

  有扈氏是当时一个强大的部落或酋邦。传说姒禹时就曾发生过“攻有扈”,“以行其教”的战争。战前,姒禹在誓师之辞中说:“日中,今予与有扈氏争一日之命,且尔卿大夫庶人,予非尔田野葆士之欲也,予共行天之罚也。”宣告要和有扈氏决一死战,标榜自己不是为了贪图有扈氏的土地、人民、财货,而是代天行罚。还传说:“昔禹与有扈氏战,三阵而不服,禹于是修教一年,而有扈氏请服。”这些传说都反映姒禹与有扈氏之战,是一场权力之争。有扈氏以其强大,意欲僭取联合体王权而起兵,所以姒禹伐有扈“以行其教”、“行天之罚”,而且将战争的手段与加强政教的手段结合,最终才战胜有扈氏。姒启伐有扈,在一定意义上可谓是姒禹伐有扈的继续。

  姒启伐有扈氏的甘之战是两强相遇,因而打得十分激烈,但留下的有文字记载的史料不多,主要是姒启的'一篇战斗动员令《尚书·甘誓》,全文为:“大战于甘,乃召六卿。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戮于社。”

  文中第一段介绍《甘誓》背景,是姒启在战于甘之前,召集左右高级官吏申明纪律约戒的誓师词。“六卿”过去的解释多认为是六军之将,实际上“六卿”和“六军”都是周代以后出现的,是成书时借用的后代词汇,其所指当即下文中的“六事之人”。在古文字中事和史是一个字,商代甲骨文中商王所称的“我史”、“朕史”、“东史”、“西史”等往往参与征战,所以夏后启召“六事之人”传达战争约戒就很容易理解了。第二段是誓师词全文,首先宣布有扈氏罪状是“威侮五行、怠弃三正”,意思是指责敌人上不敬天象,下不敬大臣,引起天怒人怨,所以伐有扈是代天行罚。其次宣布军事纪律,命令部属各自奉行命令,忠于职守,努力战斗,还申命奉行命令者将在祖庙中受到奖赏,违背命令者,将在社坛前处死。和伐三苗的《禹誓》相比,可见姒启时最高行政长官的权威是前一个历史时代无法相比的。

  相传姒启初“与有扈氏战于甘泽而不胜”,总结原因说“吾地不浅,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于是励精图治,“亲亲长长,尊贤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可见姒启取得甘之战的胜利,“灭有扈氏,天下咸朝”是很不容易的。

历史人物故事5

  刘备得到了徐庶的推荐,决定去拜访贤人诸葛亮。第二天,刘备和关羽、张飞三人直奔隆中。刘备来茅屋前,一位书童应声开门说:“先生出去了。”刘备只好败兴而归。又过了几天,刘备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又和两位弟弟进山去了。此时已经入冬了,天气十分寒冷,但是,刘备全然不觉。为了表示尊重,一进隆中山,刘备就下马步行。结果诸葛亮外出游玩了。刘备接连扑空,为表达自己的仰慕之心,刘备留下一封信让书童转交给诸葛亮,惋惜的回去了。

  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刘备没有白跑。诸葛亮果然在家,但正在休息,刘备便站在门口等候。大约过了两个时辰,诸葛亮终于现出庐山真面目,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刘备听完立刻觉得茅塞顿开,恨不得马上依计夺天下。诸葛亮也决定出山辅助。

  诸葛亮是一个旷世奇才,本可以闲云野鹤的度过自己的一生。可是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他不但出山了,而且追随刘备几十年出生入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我们谱写了一曲忠心耿耿的颂歌。诸葛亮是幸运的,饱学知识后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给自己创造了充分发挥的机会。

  诸葛亮也是不幸的.,他的一生是忙碌的,没有更多的时间来享受生活。

历史人物故事6

  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多才多艺,但其为人放荡不羁,被人们称为“天才狂士”。

  冯梦龙有一个好友叫叶仲韶,也是当时的一个才子。一天,他们两人一起逛街,在经过一个测字摊时,有很多人围在那里。冯梦龙灵机一动,便出了个字谜让叶仲韶猜。谜面是:“上无半片之瓦,下无立锥之地,腰间挂个葫芦,口吐阴阳怪气。”

  叶仲韶沉思片刻,笑着对冯梦龙说:“学士大人不愧是制谜高手,那边围着许多人,我猜你的谜底应该就是那占卜的.‘卜’字。”

  “哈哈哈,不愧为吴江第一才子,果然才思敏捷。”冯梦龙说完,两人都会心地笑了。

历史人物故事7

  姜夔,南宋鄱阳人,表字尧章,因为寓居吴兴武康,与白石洞天为邻,自号白石道人。姜夔精通音律、诗法,所作词音节谐婉、词笔清空,既摆脱了花街柳巷的俗调,又具有浅斟低唱的韵味。因为他的词不同凡响,后人将其誉为词圣,甚至认为词莫善于姜夔。

  姜夔早年丧父,家道衰落。但是姜夔不坠青云之志,少年时奔走求学,凡是名公巨儒,无不师从交游,被上流社会交口称誉。有人爱他的诗,有人爱他的词,有人爱他的文章,有人爱他的音乐、书法,有人爱他的人品,俊士名流纷纷屈尊与姜夔交往,不可胜数。范成大认为他的翰墨人品都像南朝晋、宋时的雅士,杨万里认为他于文艺无所不工,很像唐代的陆龟蒙,两人与姜夔结成忘年友。千岩先生萧德藻爱他的才华,教他学诗,为他说媒。但是姜夔最终无法迈入上流社会,因为他科举屡屡不利,得不到功名。他曾经有机会修订庙乐,却因为被人妒嫉而怀才不遇。

  达官贵人朋友不少,却没人帮他改善穷困无聊的境地,这让姜夔怅然若失。其实从世故人情讲,贵人多忘事,姜夔自己脸皮薄,不会或不肯利用关系,朋友又怎会主动惦记他的苦楚。只有朋友张平甫,与姜夔情同骨肉,姜夔也对张平甫的友谊和恩情极为珍视。张平甫念及姜夔的生计,要仗义出钱为姜夔捐官,姜夔辞谢不要。张平甫又打算分给他锡山,让姜夔赖以养身,孰料张平甫突然逝世,此事成为泡影。张平甫死后,姜夔天天凄然走入张家门,终日独坐,然后依依不舍的回家。他想离去依附他人,想起张平甫遗言,又不忍开口;他想逗留不去,又明白张平甫既然不在世了,自己又怎能久留呢?姜夔晚年寓居西湖,终身困顿。他的性格特点和人生经历体现在作词上,就是既有高雅,又有清刚。姜夔的词只适合低吟,初读起来让人觉得隔,没有味道,但久后人会领会这低吟中其实内在不一定不强烈,所以宋人周济将他比作辛弃疾。

  词人的天真不仅受到人情世故的冲击,还受到感情的挫折。从姜夔的词中可以猜出,他曾经爱慕一位淮南女子,却轻率离去,没能及时结下姻缘,结果从此永别,后悔莫及,只能魂牵梦萦。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伤心重见,依约眉山,黛痕低压等词句,都体现了词人的痴情,这与另一南宋词人吴文英颇为相似。这种痴情当然不能说没有情魔作祟,但是姜夔以典雅清空的形式表达出来,实际上约束了魔性,使词作包含了人类忠贞不渝的伦理。

  姜夔的《疏影》一词被誉为咏梅的千古绝唱――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在词中,姜夔如同辛弃疾一样化用了很多诗歌、历史典故,比如杜甫的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却又自然的表达出自己的感情寄托。其中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的感慨,如果读者了解了作者人生,会发觉有一种发自肺腑的深沉自责。就算读者不了解作者人生,也会读出这种深沉感慨与诗圣杜甫的忧国爱国,宋人对沦陷河山、蒙尘二帝的思念和痛惜是相通的。因此人们认为这首词是用梅花比喻被金兵掳去的宫妃。

  与党文化喊口号不同,姜夔以伤时惜别咏物表达的情感十分深沉,这种婉约与浑成正是宋词尤其是南宋词的一大特点。而姜夔不仅仅表达了男女之情和私人情感,还寄寓了油然而生、发自肺腑的忧国爱国之情。诸如最可惜一片江山,总付与啼?,却笑英雄无好手,一篙春水走曹瞒。又怎知人在小红楼,帘影间?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在姜夔的词中,爱国并非一种说教,并非刻意为之,而是非常自然的感触。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欣赏这种深沉的艺术风格,比如朱熹就认为杜甫晚年的诗哑了,不值得推崇。但是要理解历史,就要理解古代人的心态。为何姜夔的词受到古人的`喜爱,古人真的如同现代人想象的那样落后、呆傻、乏味吗?其实古人的精神世界远比现代人丰富细腻。为什么党文化唱红歌培养出来的干部只有淫种,没有情种?为什么高喊爱国仇外、爱国牺牲口号的一个个身揣绿卡、腰缠万贯?要让这些精神扭曲的人读懂姜夔的词何其之难。

  姜夔究竟是不是词圣无关紧要,豁达开朗、乐观积极的文学也许对人更有好处。但希望读者能理解宋人的深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写出了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李清照写出了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怒发冲冠的岳飞写出了知音少,弦断有谁听?为什么写出道德名言、爱国名篇的宋贤会表现出软弱,难道是他们没有党文化典型那么高大全吗?

  在讲真相,可是浑浑世人却不明白为什么讲真相。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繁华过后,故土乡亲有没有大劫之忧?可是许多沉湎在虚假盛世中的国人醉生梦死,只图及时行乐,把良知抛在脑后;只愿意听好话,对真相充耳不闻。有的人,你好意提醒他小心劫难,他却听信了的,骂你是诅咒,是反华。

  所以有的时候就不能对他们说得那么直接,只能努力劝善、送福,而把忧心深深埋在自己心头。

历史人物故事8

  钱钟书在《围城》中有这么一段妙语:汪处厚虽然做官,骨子里只是个文人,文人最喜欢有人死,可以有题目做哀悼的文章。棺材店和殡仪馆只做新死人的生意,文人会向一年、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陈死人身上生发。“周年逝世纪念”和“三百年祭”,一样的好题目。死掉太太——或者死掉丈夫,因为有女作家——这题目尤其好;旁人尽管有文才,太太或丈夫只是你的,这是注册专利的题目。汪处厚在新丧里做“亡妻事略”和“悼亡”诗的时候,早想到古人的好句:“眼前新妇新儿女,已是人生第二回,”只恨一时用不上……

  曾国藩就有汪处厚这样的癖好,他也写了不少“只恨一时用不上”的挽联,并为此而开罪了好友汤鹏。

  曾国藩在做京官时,居官问学之余,喜欢创作对联,尤其喜作挽联。挽联颇有盖棺论定的意思,数十个字的篇幅,既要总结生平,又要表达情感,兼要发表评论,还要有一定的高度,不下苦功夫实在写不好。只是,可作挽联的人多为新近死去的亲朋故旧,哪里会有那么多盖棺定论的死者等着他“敬挽”呢?此公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稍作变通,进行“生挽”——即给身边熟悉的活人预写挽联,以资练习。这种做法当然不厚道。但对提高水平,据说倒是助益显着。当然,这事儿得偷偷地干,决不敢让被挽者知道。

  道光年间的一个春节,曾国藩正利用春节闲暇在书房中创作挽联,比他大10岁的好朋友汤鹏适时前来拜年。二人关系素来密切,汤鹏也就不待通报径直到书房来找国藩。说来也巧,国藩这时正写到“海秋(汤鹏字)夫子千古”,陡然见到被挽者现身,赶紧手忙脚乱地藏掖条幅。汤鹏以为他在写春联,只是好奇为啥用白纸不用红纸,便要看看写了什么。国藩死死捂住,汤鹏秉性霸蛮,兼好奇心重,乃不管不顾一把扯过来看个究竟。不看则已,一看差点晕倒:好朋友竟在这新春吉日给自己写挽联!这还了得,汤鹏对曾国藩重重吐了口唾沫,拂袖而去。

  不用说,这都是挽联惹的祸。汤鹏是湖南益阳人,字秋海,曾国藩的老乡,两人又都是重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在一起做京官,过从甚密。挽联风波后,怒不可遏的汤鹏反目,与曾国藩割袍断义。

  汤鹏聪慧过人,他22岁中举,23岁连捷进士及第,被誉为“凌轹百代之才”,“意气蹈厉,谓天下事无不可为者”,认为“徒为词章士无当也”。其人性情傥易,不中绳墨,喜欢放言高论,目无余子,甚至连司马迁、韩愈都不放在眼里。汤鹏虽科甲顺利,官场却很不得志,“礼曹十年不放一府道,八年不一御史”,长年待职闲曹,终不为朝廷重用。后来更因事迁谪,“恃才傲物,谤口繁多”。

  汤鹏的死也很是离奇。一天酷热,几个朋友聚在汤鹏家闲聊。有人偶然说到大黄药性峻烈,不可随便服用。汤鹏漫不经心地说:“那有什么?我经常服用它。”大家感到愕然,半信半疑。汤鹏大怒,立刻命仆人去药铺买了几两回来,马上煎服。喝了一半,朋友们担心出事,攘肩捉背,群起制止。但汤鹏坚决不听,坚持将一罐大黄全部服下,结果当天暴卒。好奇倔强到不惜生命的'地步,实属奇人奇事。曾国藩在祭文中沉痛地说:“一呷之药,椓我天民”,即指此事。

  对于两人绝交的真正原因,曾国藩自然也不会承认,因为承认了将有损他的道德文章形象。他在给汤鹏的写的祭文中,将两人断交的原因归结于汤鹏对曾国藩批评其着作《浮邱子》不满:“一语不能,君乃狂骂。我实无辜,讵敢相下?”

  汤鹏的死,曾国藩为其送上的挽联是:

  着书成二十万言,才未尽也;

  得谤遍九州四海,名亦随之。

  至于这是曾国藩当时即兴写就,还是“生挽”的成稿,自然只有他自己清楚了。曾国藩后来的挽联创作日渐炉火纯青,他的全集中,收有其创作的挽联七十七副。近代古文家、诗人吴恭亨曾说:“曾文正联语雄奇突兀,如华岳之拔地,长江之汇海,字字精金美玉,亦字字布帛菽粟。”对曾氏之联语评价不可谓不高。

历史人物故事9

  徐庶临走之前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称“得卧龙可定天下“。刘备思来想去,决定到南京卧龙冈请诸葛亮出山。在这一天里,正安排礼物,听说有一位先生,峨冠博带,相貌奇特。出去一看竟然水镜先生,水镜先生说:“我听说徐元在这里,前来看一看。“刘备把徐庶的事情给水镜先生说了说,水镜先生就知道徐庶中计了。刘备这时候想起了诸葛亮来,就向水镜先生询问,水镜先生向刘备介绍完以后就飘然而去了。刘备感叹道:“这才是隐居道士啊!”第二天,刘备、关羽和张飞带着礼物到了隆重,见到卧龙冈非常美丽,刘备来到了卧龙家前,下马叩问。童子说:“先生出门了,不知去了哪里。”刘备问:"先生几时回来。“童子道:”有时35天,又是十天半个月。“刘备就回去了。有一天,刘备又去了,发现诸葛亮回来了,过去一问,才知道他是先生的弟弟,名叫诸葛均。第三次,刘备有来了,发现诸葛亮在睡觉,就在门前等了一个时辰才醒来,刘备立刻过去了,和诸葛亮谈了一会,就把诸葛亮清楚删了。

历史人物故事10

  《三顾茅庐》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里的一个故事。今天中午,我读了这个故事,从中明白了一些道理。

  《三顾茅庐》主要讲的是刘备和关羽、张飞三人带着礼物,到南阳卧龙岗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第一次去请,诸葛亮不在家,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和一个朋友外出闲游去了。第三次去请的时候,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在门外站着,直到诸葛亮醒来,请他进去,才彼此坐下谈话。大概是诸葛亮觉得刘备很有诚意,就接受了刘备的邀请,决定出山辅佐他。

  读完这个故事,我想:如果想请别人帮忙,就要像刘备这样有诚意。假如让张飞单独去请诸葛亮,诸葛亮肯定不会答应帮助刘备的。因为文中的张飞这样说:“诸葛亮也太不像话了,哥哥等了半天,他竟然装睡不起来,等我到后屋放一把火,看他起来不起来!”就凭张飞这句不礼貌的话,诸葛亮定不会帮他的。

  在生活中也有像张飞这样的人,比如明明是向别人借钱,却摆出一副理直气壮的.样子;明明是向别人请教不会的题,可能是别人有事或别的原因,没给你讲,你就在背后说别人坏话。

  《三顾茅庐》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道理:请别人帮忙,就要恭恭敬敬地请,不要不礼貌,即使别人不同意,也不能埋怨别人。

历史人物故事11

  话说刘备正在办公司,他想请一位能人帮他管理。员工徐庶说:“老板,你可以去请卧龙诸葛亮先生来帮你办公司。”刘备说:“这个诸葛亮可否有真才实学呀?”徐庶说:“诸葛亮先生是一位高级管理人才,智商无人能及。”刘备听后决定请高人诸葛亮来帮自己。第一次去请刘备开着自己的宝马来到诸葛亮的门前,按下门铃,只见里面走出一个小孩子,刘备说:“请问诸葛亮先生在家吗?”那个小孩子说:“爷爷去参加全国学术研讨会去了”。刘备说:“如果诸葛先生回来的话请你转告他,说刘备来找过他。第二次去请刘备带着关羽和张飞再次去请诸葛亮。但这次只见到了诸葛亮的弟弟。“请问诸葛亮先生在吗?”诸葛亮的.弟弟说:“兄长去他朋友那里讨论问题去了。”刘备这次又扑空了。第三次去请眨眼间就到了年底,刘备又带着关羽和张飞去请诸葛亮。关羽和张飞生气的说:“大哥,这次不用烦你亲自去。

  我们哥俩这就去把他抓来。^v^刘备听后直骂张飞和关羽无礼。刘备到了诸葛亮家门前,叫关羽和张飞呆在车里等,自己一个人进去。那个先前的小孩对刘备说:“爷爷在睡觉,请你等一会吧!”过了大概三个小时,诸葛亮醒了。刘备忙迎上前对诸葛亮说明来意。诸葛亮看重了刘备的诚意,最终答应了刘备,为他的公司出谋划策。刘备的公司有了诸葛亮的帮助,生意越做越好,越做越大!

历史人物故事12

  数九寒冬,北风像一头发怒的狮子,不住地咆哮着。皑皑白雪层层叠叠地覆盖在人烟稀少的小道上。忽然,三匹烈马达达而过,在积雪上踩出一串串时深时浅的`马蹄印。策马飞驰的正是刘备、关羽、张飞三人,他们不惧风雪,一路奔向诸葛亮家。

  到了门口,他们已经被冻得说不出话来了。这时,在庭院中扫雪的黄月英见了,便好心好意地让他们进去暖暖身子。可家里的柴火刚好烧完了,诸葛亮又去拜访老友了。黄月英只好让他们稍作歇息,打算独自上山砍些柴回来。刘备一听,连忙起身说:“你一个弱女子,怎么能背得动那么重的木柴呢?还是让我们仨去吧!”说罢,不等月英回神,便径自拿起斧子,背着篓子,拉上关羽和张飞往外跑。不一会儿,他们就满载而归了。月英谢过三人,欲留他们吃顿午饭。刘备却摇头拱手道:“使不得,我们下回再来拜访先生。”然后,三人又匆匆离去了。

  隔了几天,刘备他们又来了。这次,大雨滂沱,雷声也震耳欲聋。羊肠小道泥泞难行,他们直到午后才赶到茅庐。这回,诸葛亮正在屋里睡午觉。小童出来迎客,告诉三人:“你们来得不巧,先生将将睡下。”张飞不干了,怒目圆睁,破口大骂道:“我们兄弟三人费尽千辛万苦来到此地,你一句睡下了就想打发我们?”刘备急了,扯住张飞,说:“休要出言不逊,是我们有求于人!”关羽也拉住张飞的胳膊,生怕他鲁莽行事。可张飞却不听,刘备只好领着二人回去,打算下回再来。

  又过了几日,碧空如洗,惠风和畅,他们策马赶来。这次开门的不是别人,正是大名鼎鼎的卧龙先生,三人大喜。诸葛亮见刘备很有诚意,便开门见山,与他畅谈天下大势……

历史人物故事13

  鞠躬尽瘁(诸葛亮)

  [释义] 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

  [语出] 明?宋濂《先府君蓉峰处士阡表》:“祖妣夫人与显考鞠躬尽瘁,誓勿蹶其门。”

  [近义] 鞠躬尽力

  [成语故事]

  汉末,曹操的儿子曹丕废去汉献帝,改国号为魏,自己做了皇帝,即魏文帝。这时,占据四川一带的刘备,也宣告登基,即历史上所称蜀汉的`“先主”。刘备以诸葛亮为丞相,定都成都。于是,连同江南(江东)的东吴,就正式出现了魏、蜀、吴三国的局面。(参看“三顾茅庐”)

  不久,刘备去世,刘备的儿子刘禅袭位为“后主”。诸葛亮继续任丞相,并受封为“武乡侯”,蜀国一切军政大权,都操在他手里,由他裁决。诸葛亮是一贯主张联吴伐魏的,这时他仍然一面和东吴结好,一面南征孟获,平定南中诸郡,以消除后顾之忧,然后充实军备,练兵习武,积极准备北伐魏国。出兵的时候,曾上表后主,力劝听信忠言,任用贤臣,这就是后来流传的《前出师表》。可是这次北伐,没有完成,就暂时退兵回蜀。过了一些时候,诸葛亮又发动了第二次北伐,当时蜀国臣子官员中,颇有反对兴师动众的,诸葛亮因此又上一表,分析当时局势,说明蜀汉与曹魏势不两立,必须北伐。这就是后来和《前出师表》同样流传的《后出师表》。

  诸葛亮的前后两次出师表,所表现的忠贞气节,使文章被人千古传颂。

  《后出师表》的末后有一句道:“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人们常引用的一句成语。

历史人物故事14

  郭嘉作为曹操第一谋士,可以说是当时数一数二的人物,只可惜天妒英才,英年早逝,而刚好郭嘉去世的那一年,卧龙诸葛亮刚好追随刘备出山。一个鬼才 一个卧龙 他们之间会不会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和联系?

  郭嘉作为曹操的第一谋士,可以说是当时数一数二的人物。而刚好郭嘉去世的那一年,卧龙诸葛亮刚好追随刘备出山。由于郭嘉的才华,使许多人有了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的看法。我个人认为郭嘉确实是一个很有才的人,但诸葛亮也不差,只是他两擅长的.领域有不同。

  郭嘉对于军事是十分擅长的,有了他才使得曹操的事业达到了巅峰时期,成长迅速。其官渡之战死后,曹操的国家就开始走下坡路。他的才华不是贾诩、荀彧、荀攸、程昱可以比得了的,如果他还活着的话,曹操不一定能一统天下,但应该至少能少了很多弯路,曹操对郭嘉的信任甚至大于夏候兄弟。

  诸葛亮在军事方面确实比不上郭嘉,诸葛亮自己也曾说过自己比不上郭嘉。但是其外交和治国方面的才华确实很厉害。易中天老师也说过在三国中只有诸葛亮的城府才是真正的城府,比如司马徽的评价说,凤雏卧龙只要得其一就可以得天下,可以看出诸葛亮并非凡品,他的才华已世人皆知。

  对于郭嘉不死卧龙不出很多人都认同这个观点,我觉得也不是没有道理。现在也无从证实,都是大家的一些猜想罢了,其实不用纠结这个问题。这两人都是当时的人才,郭嘉有鬼才之称,诸葛亮有卧龙的称号。他两各有千秋,如果非要选的话我还是觉得郭嘉略胜一筹,毕竟他是曹操都言听计从的人。

  郭嘉不死卧龙不出什么意思?

  什么叫第一?哪有第一谋士之称?我是郭嘉半个粉,但是这称谓可万万不敢给他。

  奉孝的智谋的确绝伦,但也不能说他在曹营就无双、冠绝,更不敢说鹤立鸡群了。

  近几年网上排什么榜什么榜,都把他放在很靠前的位置。诚然,他的智谋未必担不起这个排位,但确实也只是“未必。”都说是天妒英才,他去的也的确太早,留下的功绩也确实是少,单拎功绩成果来看,这个位子是要不了的。

  好了,回归正题。其实说一千道一万,大智若妖谋若鬼神,可能确实有,但是历来文人涂抹附会却也少不了。

  建议题主不要只看演义话本,读两次三国志之类的史料再发问也不迟。

  我个人的偏向是历来附会,如果他俩同时出山说不定就有“会奇才乱世起风烟,齐出山双雄争高下”的说法了。孔明在奉孝在的时候出山,我还能说他看郭嘉谋数无双,心下起了争斗心,要出来和奉孝争个高下呢?

  都是历来附会,也许有真,真的是孔明怕他锋芒打算暂避?但我是不想信的,不管是从理性还是感性出发,我都更信前者。

历史人物故事15

  俗话说:“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这一辈子短短几十年,通常在临死之前说出终身中最想说出的话或许说是终究的告知,而这些话语通常即是临死之人的真情流露。不管是关于古人仍是今人来说,莫不如此。就拿三国期间的司马懿来说,前期出身于并不显赫的世家大族,以后风雨几十年接连在魏国辅佐四代君主,带领军人队伍为国出征,终究成功逆袭夺得魏国大权。可就这么一个人在历史上却被塑造成一个虚伪、奸诈、阴恶、奸刁的形象而家喻户晓。那么历史上的司马懿真是这么一个人吗?而他的临终遗言又躲藏什么样的玄机呢?

  公元251年八月,这一年司马懿73岁,一代枭雄司马懿总算要走向了生命的结尾。人生七十古来稀,在三国浊世之中能活到这个岁数,现已是屈指可数了。不管是旧日的恩人仍是曾经的对手,许多都现已离他先去了。现在放眼魏国乃至全全国现已没有人再是他的对手了,临死之前魏国的军政大权都在自个手上,司马懿总算说出了他离开人世之前终究的言语。据史书记载,司马懿在临死之前将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叫到床前对他们提到“吾事魏历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极矣;人皆疑吾有异志,吾尝怀惊骇。吾死以后,汝二人善理国政,辅帝平神州,慎之!慎之!”大约意思即是我在魏国当官多年,现在当官做到了太傅这个方位,位极人臣,方位现已够高的`了;大家都置疑我对魏国不忠诚,我常常因而感到惊骇,我死以后,你们兄弟二人要将国家治理好,辅佐皇帝平定全国,一定要非常当心。

  有人说司马懿这么说彻底是在做秀,年轻时曹操让他当官,他装病骗过曹操;年老的时分也是经过装病麻木曹爽,发起政变攫取魏国大权。临死之前说一些好听的话即是期望在历史上留一个好名声。现实真的是这么吗?在小编看来工作远没有这么简略。这还得从司马懿前期当官说起,尽人皆知,曹操终身雄才大略,但也有好猜疑的缺点,关于人才他是爱才如命,永久也不嫌多,假如认定是人才不能为己所用,在曹操的眼里绝大多数只能挑选炸毁。司马懿不想给曹操当官,但又不能开罪曹操,所以只能装病,这次演戏肯定是被逼的,后来曹操下了终究通牒,司马懿才不得不当官。可司马懿一直不遭到曹操的重用,由于曹操看人很准,司马懿绝非池中之物,关于这么的人才,只能用准则将他框起来。

  曹操识人很准,可他的子孙就不相同了。曹操临死之前特意劝诫曹丕:“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这句话曹丕记住了,但也是听一半,做一半,对司马懿该信任仍是信任。到了魏明帝曹叡在朝年代,出于外部战事的需求,司马懿得以把握军权,他手中的权力进一步扩展,可这个时分司马懿仍然是魏国的忠臣,虽然魏明帝曹叡时间猜疑,可司马懿的臣子本分做的仍是不错的,贬官无怨言,升官不自傲。

  司马懿的转机就发生在曹魏曹芳在朝年代,魏明帝曹叡临死之前将养子曹芳托付给宗亲大将军曹爽和辅政大臣司马懿,而且特意组织曹爽的官职在司马懿之上。对此,司马懿也是彻底听从组织。开始的协作仍是不错的,曹爽对司马懿毕恭毕敬有什么事都商量着来。可后来曹爽不知哪根筋不对遭到谋士丁谧的离间,将司马懿架空,自个独掌大权。对此,司马懿虽有不满但也只能忍。可曹爽一犯起傻来就一发不可收拾,得罪发起对蜀国的战役,司马懿劝阻,曹爽不听,结果魏军大北。这还不算,曹爽还在魏国境内广占良田,怂恿心腹违法乱纪,敲诈官员,营造豪华宫殿,俨然一副皇帝派头。在魏国境内曹爽搞得那叫一个怨声载道。看到此情此景,一声为魏国支付的司马懿天然不肯看到魏国毁在曹爽手里,所以装病发起高平陵政变,将曹爽集团连根拔起。因而可以看到这么一种现象,司马懿除曹爽,魏国反对者屈指可数,反而支持者甚多,为何?由于大家都知道假如再让曹爽这么折腾下去,国家早晚消亡,司马懿当政国家或许还有期望,这即是民心所向。

  除去曹爽,把握魏国大权,司马懿所在的方位可谓是进退两难,放弃权力,宗族或许消亡,把握权力,他人或许不满。太尉王凌即是一个再适宜不过的比如。公元251年正月,太尉王凌企图发起对于司马懿的政变,司马懿竟以73岁高龄亲自征伐。终究王凌失利,被司马懿诛灭三族,王凌被剖棺暴尸。无可否认司马懿对王凌的处置的确过分凶横,但是从宗族和国家安靖思考,司马懿只能如此。由于他不期望看到宗族被灭也相同不期望看到国家因而骚动。

  平定王凌叛乱半年多后,司马懿溘然长逝,临死之前说出了那句遗言,这也可以认为是他终身终究的告知了,在魏国当了一辈子的大官,司马懿很满意,可他也很明白他身居高位,有多少双双眼盯着他,有多少人等着看他的笑话,他期望他的儿子们能像他相同,尽心辅佐皇帝,保护司马宗族。或许是两个儿子领会的太透彻了,终究不只保护了宗族,还篡夺了曹魏江山,这也纷歧定是司马懿期望看到的,试想假如曹爽全神贯注的为国家着想,辅佐皇帝,会给司马懿发起政变的借口吗?假如没有曹爽的胡作非为,或许司马懿只会想做一个魏国的忠臣看到国家安全,进而与世长辞。可曹家实在太不争气了,出了曹爽这么一个草包,天灭曹魏,谁也救不了。司马懿毫无疑问成为了曹魏的救星。可高处不胜寒,除去曹爽以后,身居高位的司马懿也没有别的方法了,也只能是走一步算一步,虽然反对者许多,但国家不能乱,自个能做的只要这些,除了劝诫子孙当心谨慎,别的的他也管不了了,或许这才是一个实在的司马懿吧。

【历史人物故事】相关文章:

历史人物的故事04-24

历史人物励志故事07-03

历史人物经典德育故事06-28

历史人物小故事06-23

历史人物的感动故事04-16

关于历史人物的故事03-03

关于历史人物的故事12-14

历史人物故事03-05

历史人物故事03-10

历史人物经典故事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