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麋鹿》教学设计

时间:2023-12-06 11:04:52 设计 我要投稿

《麋鹿》教学设计(优秀1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麋鹿》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麋鹿》教学设计(优秀15篇)

《麋鹿》教学设计1

  前言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放手让学生直接参与和探求知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根据课程标准,语文教学应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语文课堂应是开放而富有创新的活力的,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要跳出语文教语文。

  课堂只是小天地,天地乃为大课堂,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绝不仅仅束缚于课堂和教材之中,在“大语文观”的指引下,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有效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种种活动与兴趣,可以使学生将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成长。因此,改变封闭的教学活动,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则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当前的课题。

  网络的介入,给我们教学带来了广阔的天地。为学生发展带来了可能。基于以上认识,本案例将尝试作以下研究与探讨。

  教学内容

  苏教版第十册语文课题:11、麋鹿(拓展)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语文第十册《麋鹿》的拓展阅读主题学习。

  所谓拓展阅读是指:就语文阅读教学某一阅读素材,围绕自己判定的研究主题,进行扩展与延伸、联系与比较、发现与创造,并不断反思的阅读过程。

  在我国有许多珍稀动物,如大熊猫、扬子鳄、中华鲟、藏羚羊等,需要我们珍惜和保护。麋鹿也是一种,只是相比较前面几种动物,它甚至有点神秘,命运也更为坎坷。

  这篇课文以简洁的语言和丰富的内容,层次清晰地介绍了珍稀动物麋鹿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叙述了它们历经磨难终于回到祖国的坎坷命运,体现了我国政府对于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视。本文在朴素的说明中注入浓浓的情趣和坎坷的史识:“晨雾如清纱般漂浮”“四不像”“当做姜子牙的坐骑”“失而复得的经历”,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使学习者兴趣倍增地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和爱国主义教育。

  鉴于学生对动物的爱好与对世上万物的好奇,学生学完《麋鹿》后,浓郁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产生了许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我们教师尽可能地猎取这些问题,充分利用、开发这些问题,让学生围绕自己制定的有关麋鹿的研究主题,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拓展与延伸。对所需要的阅读素材进行加工整理,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并用自己的语言、通过各种形式加以表述,对培养学生众多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他承担着学习资源的提供者、课程的开发者。为此,我们有责任在学生强烈的兴趣与求知欲望中来开发课程。本教学就根据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以及强烈的探究欲望,就学生在留言薄上留下的问题展开研究性学习而设计。

  鉴于以上的认识,根据语文新课程要求,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结合课文特点,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说明

  认知目标:

  1、在网络环境下研究解决学生在学习时发现的新问题,凭借各类图片、音频、视频等网络信息进行语文教学的拓展,增强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这个教学目标,实际上是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延伸,使他们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这里得到运用巩固。

  2、通过多种作品的展示,培养学生比较概括的、清楚地把研究成果展示给大家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评价别人的作品的能力。

  技能目标:

  1、培养学生信息的检索、搜集、筛选、整理、加工的能力,包括会使用搜索引擎等查询工具,提高学生信息的综合素养。

  2、学会研究的方法,渗透大语文观教学思想,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地拓展学生的信息源。

  情感目标:

  1、通过上网浏览,激发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材料以及网络信息资源,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以及进行人文教育,艺术教育,文化教育等诸多教育。

  2、通过小组协作和主题研究活动,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意识和研究探索的精神,初步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

  3、让学生在自主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过程中培养成就感。

  重点或难点

  凭借网络提供的信息资源完成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麋鹿的相关问题的研究中体会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以及进行人文教育,艺术教育,文化教育等诸多教育,真正体现大语文的教学观。

  教与学的策略与研究

  本课采用如下教学模式:

  教学对象及学习需要分析

  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利用网络环境所提供的开放式个性化学习方式,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辅助于网络强大的交互功能,则更促进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拓展了研究学习的广度与深度,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一)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基于我实验班学生思维活跃,问题意识强,有着独特的事物分析能力,协作能力强,并已初步具备了信息的检索、加工、处理的能力。同时,从心理学角度上看,他们在一种新的学习环境下,利用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学习的热情高涨,他们善于探索,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实施学与教对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建构将起着积极的作用。

  由于当今学生对新事物兴趣浓郁,探究欲望强烈,因此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创设好具有人文的互动平台,让学生在问题导向下,积极主动地摄取各类信息,构建新知,对学生的发展将起着重要作用。

  麋鹿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珍稀动物,学生对此兴趣浓郁,好奇心强,鉴于学生对动物的爱好与对世上万物的好奇,学生学完该课后产生了许多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为学生拓展知识带来资源与动力。因此,充分利用、开发这些问题,对培养学生众多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是大有裨益的。

  (二)教师情况分析

  设计者兼执教者是市现代教育技术骨干教师,多年从事高年级语文教学,在现代教育技术上有着一定的研究,并且具有主题学习网页设计与制作的独特优势和网络互动平台的操作与调控能力,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保障。

  (一)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

  学生确立了自己喜欢的研究主题后,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性学习,而主题研究学习的方式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弹性的、余暇的学习环境。教师由教坛的表演者退居为后台的导演者,承担着准备、设计、参与等的支援者,通过为学生创设和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间接地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的角色是多维一体的。

  (二)教师辅导策略

  1、信息资源的导航者,2、协作学习的协调者,3、主题学习的引导者,4、研讨交流的组织者

  当然,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并不排斥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通常要求学习者自己决定解决问题的策略,而教师可以帮助学习者最大限度地使用自己的认知资源和知识,作出适当的决策。

  同时要加强“异步”指导。通过Internet上的在线交谈方式适时实现。学生可以随时向教师请教,也可以得到教师的即时讲解。

  网络环境创设与应用设计

  研究性学习为师生的发展开阔了无限的空间。教师除了要开发靠课程外,更要开发好供学生学习的资源。

  学生的专题学习网站的学习过程,就是他们学习资源的建设过程。他们不仅是信息的使用者,同样也是信息的建设者,信息在学生使用和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增值。本专题学习网站集图、文、音、像等信息于一体,自行设计了一个《麋鹿》的专题学习网站。

  在网页的结构上,我们设计了以下几大板块:

  (一)“学习辅导区”——学生自主学习的桥梁

  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加以辅导,促使学生能力的形成。本专题学习网站,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根据语文阅读的规律,根据网络学习的特征,将学习的内容和要求有步骤、有指导地出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有选择地自主学习。

  (二)“网络资源区”——学生探索知识的导航

  互联网的资源是海量的,而且其高效的检索功能有利于进行主题学习。资源区尽可能集各种麋鹿的相关图文声像资源信息与一体,提供基本能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某一相关主题的资源,供学生主动探究。网络资源区还超链了许多搜索网站,供学生按深入研究的方向继续学习。

  (三)“主题讨论区”——学生发表见解的窗口

  “主题讨论区”是专为学生主题学习而开辟的论坛等,并提供NetMeeting等网络工具,为学生创设会话、交流的平台和协同发展的空间。学生可以在讨论区提出学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回复看到的事实,发表自己的见解。

  (四)“成果展示区”——学生展示才华的园地

  让学生将自己的电子创作,PPT文稿,绘画作品,研究报告等研究成果在展示区中展示,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一篇篇小论文,图文并茂、有观点、有论据;那一张张出自学生之手的幻灯片,加上自己的观点,佐证于事实,将大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麋鹿》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麋鹿》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记叙文,它介绍了我国珍稀野生动物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体现了国家对野生动物的高度重视。教学这篇课文,不仅让学生了解称为“四不像”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同时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也要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和新课标的的教学要求,结合五年级学生的的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的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知识、能力、情感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20个生字,会写其中的6个,理解部分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

  能力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国家对保护野生动物的高度重视。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学着讲解员的样子说说麋鹿的外形特点。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

  课文介绍了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学生学习课文,除了了解课文内容,还要用自己的话介绍麋鹿的外形特点和传奇色彩。因此我认为本课的重难点确定为: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结合课文内容,学着解说员的样子来介绍麋鹿的外形特点、传奇色彩。

  3、通过课文的学习来体会我国对野生动物的高度重视。

  二、媒体设计

  我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服务教学为宗旨,在课件设计上我没有过多的花哨,只是出示一些麋鹿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直观认识麋鹿,导入课文。再利用教学软件突出重点段(第二、三小节),再配上相应形态的麋鹿图片,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探讨、交流,帮助突破课文的重难点。

  三、学设计过程

  我预定三课时完成完成我的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我设想让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后检查学生学习生字和课文的预习和朗读情况,后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并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麋鹿良好的生活环境。

  第二课时

  我通过“创设情境导入——引导深读、理解课文——我是小小解说员”等环节来学习理解课文、巩固课文。在这个过程中,最后我布置“送一份美好的祝愿给麋鹿”的作业。

  第三课时

  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参与的热情,精心创设“我是小小解说员”的情景,让学生来介绍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惯和传奇色彩。

  接下来我重点介绍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第一步:“创设情景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动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而我们中国是世界上野生动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谁能说说我国有那些珍贵的野生动物?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知识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出示麋鹿的图片、

  说说你想从课文中了解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他们想了解的知识)跟着老师一起来认识“麋”字的构字结构。(复习形声字的构字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去看个究竟。

  第二步:“初读感知”。

  第一,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这样做考虑到每位学生阅读的'方式不同,尊重他们自己的阅读方式,让他们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下学习,对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多读几遍。

  第二,检查初读情况。检查生字的学习情况时让他们先自由读如遇到不会读或不理解的地方问问最近的同学,然后点名读。检查读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落时,让学生试着说说这个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交流出示相关的图片和内容,如麋鹿角、尾巴等,同时也取得更为直观的教学效果。

  第三,在了解课文在向我们介绍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惯和传奇色彩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分段。

  第四,学生在初读后能初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了,然后引导学生去学习第一自然段。

  第三步:“细读感悟第一自然段”。

  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解决的问题来过度:原来麋鹿俗称“四不像”,它的经历也充满了神奇色彩,这让我们越发想深入的了解它,跟它去交个朋友,是吗?想要了解它,首先就必须知道它所处何地,环境如何。请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跟同桌交流一下麋鹿的生活环境?交流时要引导学生体会黄海滩涂的静谧、美丽,体会大丰自然保护区的确是麋鹿野生放养的理想场所。最后引导学生齐读。

  第四步:最后为学生留有五分让学生抄写本课的生字或认为自己值得抄写的词语。再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这样是为了改变单一的抄写,激发学生抄写的兴趣,张扬学生的个性。

  四、板书设计:

  外形特点

  麋鹿黄海滩涂生活习性

《麋鹿》教学设计3

  设计思路:

  《麋鹿》这篇课文介绍了我国珍稀动物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体现了国家对保护野生动物的高度重视。课文语言简洁,通俗易懂,条理清晰,在朴实的说明中注入了浓浓的情趣,比如说“四不像”、“姜子牙”以及鹿、马、牛、驴这四种动物的组合体,都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除此之外,麋鹿那富有传奇色彩、坎坷的经历,融入了历史知识,更然人兴趣倍增。

  基于以上几种因素,在学习麋鹿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的时候,我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先有学生读课文,理清这部分内容的框架;然后再出示具体可行的自学提示,由学生结合提示细细研读课文,自主学习感悟。

  这节课共安排了两次合作学习,第一次合作学习是结合课文重点内容展开的`。是在学生充分读书、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分工、合作、商讨等方法,理清麋鹿的经历。并通过感情朗读的指导,引导学生能够麋鹿多灾难的命运中领悟保护珍稀动物的重要性,感受国家对野生动物保护的高度重视。

  第二次合作是针对课文最后“从此,麋鹿结束了它们大半个世纪在海外漂泊不定、颠沛流离的生涯,开始了回归故土、回归自然的新生活”这句话中的“新生活”展开想象的。以此引导学生深入感悟第一自然段中,所描绘的麋鹿的良好的生活环境以及它们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并激发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更多的想象。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激发学生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3、理解“放养与饲养”、“陆续与相继”等词语的细微差别。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读课文,自主学习麋鹿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以及传奇经历,渗透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

  教具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麋鹿的?(板书:外形特点、生活习性、传奇经历)

  二、 学习课文第2—4自然段。

  1、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详细描写了麋鹿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呢?学生自读2—4自然段。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思考每一个自然段都介绍了什么内容?

  3、学生汇报:(第二小节介绍了麋鹿的奇特外形;第三小节具体描述了麋鹿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第四小节介绍了麋鹿自然繁殖力低的原因。)

  4、老师相机提问:麋鹿有着怎样奇特的外形?作者又是从哪几方面具体介绍麋鹿外形特点的呢?这些部分各有什么特点?它的外形与生活习性有关系吗?

  5、学生自主学习:请同学们细细地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这些问题。

  6、汇报。

  7、课文又是从哪几点说明“麋鹿的自然繁殖能力很低”的呢?学生汇报。

  三、学习第5—7自然段。

  1、导入:麋鹿不仅有着奇特的外形,还有着充满传奇色彩的经历。理解“传奇”的意思。那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麋鹿传奇经历的?

  2、为什么说“麋鹿的经历充满传奇色彩”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这部分内容,要结合不同的内容读出不同的感情、语调。

  3、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4、一小组汇报,其他小组补充。指导朗读,理解“放养与饲养”、“陆续与相继”的微妙区别。

  5、你从麋鹿多灾多难的命运中,领悟到了什么?

  6、合作交流对“新生活”的理解。“新生活”指什么样的生活?

《麋鹿》教学设计4

  学习目标:

  1.通过课文的学习,知道麋鹿是我国的一种珍稀动物,能说出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

  2.从麋鹿多灾的命运,领悟到野生动物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去保护他们。体会国家对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视,激发热爱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理解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以及它的传奇经历。

  学习难点:

  从麋鹿多舛的命运,领悟到野生动物的命运往往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学习准备:

  搜集有关麋鹿的资料课件

  学习流程:

  一、学情调查

  (1)检查生字词语:

  难读的生字就藏在这段文字里了,请试着读一读。

  麋鹿俗称“四不像”,其角、尾、蹄、毛等独具特色。

  麋鹿也是哺乳动物,胎生,孕期长,生长慢,喜欢生活在气候温和、林茂草丰的沼泽环境中。

  麋鹿曾因在战乱中惨遭杀戮,在故土销声匿迹。后来,在颠沛流离并几乎要灭绝于欧洲时,英国的贝福特公爵深明大义,收养了世界上仅存的18头麋鹿于自己的私人别墅──乌邦寺,由于饲养得法,麋鹿生长良好,并迅速繁殖。1986年8月,39头麋鹿结束在海外的漂泊生活,经过长途跋涉,回归故土,回归自然。至今,麋鹿总数估计已逾千头。

  2.课文是围绕()、()和()来向我们介绍麋鹿的。

  (设计意图:这两个内容是对学生上节课的学习效果进行检验,一方面是检查生字词,一方面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做衔接。)

  二、质疑探究

  (一)学习课文2——4自然段,了解麋鹿的生活习性和外形特点。

  1.麋鹿的外形有什么特点?生活习性又是怎样的呢,请仔细阅读第2——4自然段,用“ ”画出描写外形特点的句子,用“ ”画出描写生活习性的句子。

  2.在小组中交流找到的句子。

  (设计意图:通过勾画句子,让学生阅读文本,走进文本,准确认识麋鹿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

  (二)自主合作学习“传奇经历”

  1.麋鹿不仅有奇特的外形,而且还有传奇的经历。自读课文第5-7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有关时间的词,并思考在那个时间段里麋鹿有着怎样的经历?(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也可以用文中的词句概括)

  (温馨提示:先读课文自己思考,然后在小组中交流,最后写在展板上)

  2.用心再去读一读5—7自然段,看看哪段经历吸引着你,并牵动着你的心,画下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了解麋鹿的传奇经历,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感受麋鹿的坎坷经历。)

  (三)有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了解麋鹿的生活环境麋鹿回归祖国,回归大自然,开始了新生活。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想想这个“新生活”是什么样的生活呢?

  (四)结合麋鹿的传奇经历,说说麋鹿的命运与什么有关?

  (设计意图:渗透思想教育,使学生产生热爱动物,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达标检测

  本文详细介绍了麋鹿的()()和(),让我们认识了麋鹿奇特的外形:()()()();独特的生活习性:(),();从麋鹿的传奇经历,我们明白了麋鹿的命运与()的命运息息相关,我们应该()。

  四、拓展延伸

  我国还有许多珍稀动物,请搜集收集国家级保护动物的资料。

《麋鹿》教学设计5

  一、教材依据

  《麋鹿》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第五单元第三课。

  二、设计思想

  六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观察理解能力,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有极强的求知欲。因此,他们在接触到新事物时,都勇于去了解探究。而本文写的是稀有的野生动物,并且它的外形奇特、经历传奇,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学生都想通过本课认识麋鹿、了解麋鹿,知道麋鹿是一种稀有的野生动物,从而激发学生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

  现代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够充分注重学生的“自主的阅读、获取和运用”,就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有充分的条件去自主探索,去读书研究,归纳总结,形成自己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以及它的传奇经历。

  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情感目标:

  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麋鹿的传奇经历后,让学生明白了麋鹿的命运和国家及人民息息相关,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

  技能目标: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明白了珍稀的野生动植物不可再生,在以后的生活中会自觉的保护珍稀的野生动植物。

  四、教学重点

  理解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以及它的传奇经历。五、教学难点:从麋鹿多舛的命运,领悟到野生动物的命运往往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六、教法、学法

  教法:情景教学法、探究法、读中感悟法、查找资料法。

  学法:以自主探究感悟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珍贵的野生动物麋鹿,但只知其名,不知其详,那么麋鹿到底长什么样,通常在那里生活,又有什么样经历呢?这节课老师将带大家去揭开麋鹿的神秘面纱。

  二、学文:

  (一)请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跟同桌交流一下麋鹿的生活环境。为什么说大丰自然保护区“是麋鹿野生放养的理想场所”?

  ——土地广阔、气候温暖、林茂草丰

  想象黄海滩涂的静谧、美丽,体会大丰自然保护区的确是麋鹿野生放养的理想场所。练习读。指名读。

  (二)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介绍了麋鹿的哪些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让学生自读自悟。)

  交流:

  外形奇特——“四不像”

  “更”字可以去掉吗?为什么说“更增添了它的神秘”?

  (角型、尾巴、蹄子、毛色)这几个部分各有什么特点?

  角——站着的时侯,各个枝尖都指向后方。它的角也很长,站着的时候,角的各个枝尖都指向后方,这是它独有的特点哦,因为其它鹿的角尖都指向前方……

  尾巴——鹿科动物最长的。

  蹄子——宽大、在沼泽中行动敏捷。

  毛色——夏季棕红色、冬季棕灰色。

  生活习性——在沼泽环境中生活。常在水中站立、跋涉、潜游和觅食,甚至连隆冬季节也不例外。

  如果你是大丰自然保护区的讲解员,你如何向来宾介绍麋鹿呢?

  (介绍麋鹿的外形特点及生活习性时,应按什么顺序?学习文中的写作顺序)

  (三)为什么说“麋鹿的经历充满传奇色彩”呢?再读课文。

  1 “麋鹿为什么会销声匿迹”令人奇怪,还有同学担心今后这些麋鹿会不会有“销声匿迹”的可能。

  2 讨论交流,指导朗读。

  第一、麋鹿在我国出现最早,但后来竟销声匿迹了。

  第二,1865年后。特别是1900年,麋鹿惨遭侵略者的偷盗、杀戮

  第三,1986年,麋鹿重回故乡,并在祖国的土地上茁壮成长。

  3 、研究麋鹿的过去

  (1)人为因素

  麋鹿减少甚至到即将消失,关键在于人,因为人们没有爱惜它,任意去狩猎,去残杀。

  补充:麋鹿不仅是先人狩猎的对象,也是宗教仪式中的重要祭物,或是特大洪水带来的灾难。

  得出研究结论:人类给麋鹿带来了灾难。

  ⑵人为环境因素:

  古时候,人们为了多种庄稼,把许多沼泽或近海低洼荒地被开垦成为农田,使麋鹿没有了容身之所,所以许多麋鹿被迫远离家乡。

  适宜的生活环境:气候、温度、以及沼泽地带的湿地环境。

  得出研究结论:适宜的生活环境是麋鹿生长的必要条件。

  ⑶社会因素:

  可恶的是国外侵略——

  外国人的发现和撰文介绍是麋鹿从国内移居国外的导火线。也是麋鹿再次遇难的重要原因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最后一群麋鹿惨遭厄运。

  “导致麋鹿坎坷命运”的原因不但有人为因素、环境因素、更有社会因素。

  得出研究结论: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是麋鹿乃至其他动物以及我们人类生存的重要条件。

  从麋鹿多舛的命运,你领悟到了什么?——一是要保护野生动物,因为一旦灭绝,不可再生。二是野生动物的命运也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我们长大了要建设祖国,使祖国更加强大、繁荣。

  (意在通过学习课文,渗透对学生的爱国主义。)

  三、总结:

  展示大丰麋鹿保护区画面,由于人们的重视和保护,几乎绝迹的麋鹿有了自己的家。

  四、作业:

  1、把你知道的珍惜动植物介绍给大家。

  2、收集国家级保护动物的资料并开展交流活动。

  板书:

  麋鹿

  外形奇特 命运坎坷

  五、教学反思

  1、本文语言简洁、条理清晰、内容丰富,在朴实的语言中注入了浓浓的情趣,极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麋鹿》一课,课文内容浅显,蕴藏的知识很多:麋鹿的外形、生活习性以及充满传奇色彩的经历,从麋鹿坎坷的经历中体悟:“人类一定要保护好野生动物”同时学生也受到美的熏陶和爱国主义教育。

《麋鹿》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中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理清课文脉络层次。

  4、了解麋鹿的外形和生活习性,学习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体会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增强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麋鹿的外形和生活习性。

  教学难点:抓住麋鹿的特点,辨认麋鹿,介绍麋鹿。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同学们看过《封神榜》这部电视剧吗?认识剧中的人物姜子牙吧。话说在3000年前,有一天正是王母娘娘的寿日,众神仙纷纷纷纷挑选自己喜欢的动物坐骑赶去天庭拜寿,有的选美丽高雅的仙鹤,有的选凶猛有力的老虎,有的选忠厚老实的牛,有的选高大矫健的骏马。姜子牙有点发愁了,他想,我该选什么动物坐骑呢?选狗选猫?太没面子了吧,我可是一个德高望重的大神了,应该有一种特别好的动物来做我的坐骑。他冥思苦想,忽然抬头一看,有了,就是它——麋鹿(课件出示麋鹿的图片)这么美丽的动物,大家想不想去了解了解?

  2、今天,就跟老师走进17课,去认识这种珍稀的野生动物—麋鹿。(板书课题:17麋鹿指导正确书写“麋”)

  3、学生齐读课题。

  4、课前老师已经布置预习了,大家对麋鹿有什么认识呢?(指名说)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一)检查字词,感知内容。

  1、预习的时候你读了几遍课文?这篇课文生字很多,通过预习,你们有信心通过老师的检查吗?

  2、我把课文的生字都结合在屏幕上的这三小段文字里边了,请你按照自己的速度响亮地读一读。

  (多媒体课件出示):

  麋鹿俗称“四不像”,其角、尾、蹄、毛等独具特色,传说中它是姜子牙的坐骑。

  麋鹿是一种草食性哺乳动物,胎生,孕期长,生长慢,喜欢生活在气候温和、林茂草丰的沼泽环境中,常在水中觅食。

  麋鹿曾因在战乱中惨遭杀戮,在故土销声匿迹。后来,在颠沛流离并几乎要灭绝于欧洲时,英国的贝福特公爵深明大义,收养了世界上仅存的18头麋鹿于自己的私人别墅──乌邦寺,由于饲养得法,麋鹿生长良好,并迅速繁殖。1986年8月,39头麋鹿结束在海外的漂泊生活,经过长途跋涉,回归故土,回归自然。至今,麋鹿总数估计已逾千头。

  3、结合以上这段文字,指导读准生字字音,指导书写跋涉、殖、沛等重点生字,(教师在黑板范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颠沛流离”“跋涉”等词语,区别形近词“放养、饲养”。

  4、指名说一说三小段内容分别写了有关麋鹿的什么内容?老师一边引导学生说一边板书,再请学生读出与之相对应的段落。(外形特点、生活习性、传奇经历)

  5、这三段话与这篇课文有什么关系呢?谁能用一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6、小结:有时候要把课文读长,有时候也要把课文读短,短到这样的程度,有助于我们能够在短时间内了解麋鹿的外形、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

  (二)理清文章脉络,指导学习第一段。

  1、这是一篇说明文,作者按照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一一向我们介绍,请大家一起朗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内容,并试着给课文分段。(指名回答)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并请学生说说本段写了什么?(板书:生活的环境)什么样的环境才适合麋鹿生活呢?读了这一段,你有什么感想?

  三、辨别麋鹿,了解外形。

  1、课文的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了麋鹿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老师考一考大家的眼力,(多媒体出示一头鹿)判断是否是麋鹿?

  2、请举手说“是”的同学解释一下,为什么认为它是麋鹿?根据学生的回答,结合课件理解“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

  3、表扬学生善于抓住事物最主要的特点进行辨析,但是认错了,图中的.这个动物,人们也称它为“四不像”,角似鹿非鹿、面似马非马、蹄似牛非牛、尾似驴非驴,但它不是麋鹿。请你再仔细观察一下这头鹿和读一读这篇课文,从文章中寻找它不是麋鹿的理由,找到一条,请简要地记录一条。

  4、小小组交流,形成小组意见。

  5、指导全班汇报交流。(多媒体课件出示)

  角——站着的时候,各枝尖都指向后方。

  尾巴——鹿科动物中最长的。

  蹄子——宽大,在沼泽中行动敏捷。

  毛色——夏季棕红色,冬季棕灰色。

  6、你们所说的这些理由,都是麋鹿区别于其他鹿的显著特点,作者紧紧抓住这些特点来写了。这头很像麋鹿的鹿叫“驯鹿”,看看驯鹿与麋鹿的区别吧。(多媒体课件出示驯鹿与麋鹿的对比图。)

  四、图文结合讲解,了解麋鹿习性。

  1、想看更多的麋鹿吗?但有一个交换条件,你看了以后,要像一个讲解员一样上台来介绍麋鹿的主要特点,行吗?(多媒体课件出示几幅麋鹿图)同桌先合作练习,再请同学上台介绍其外形特点。

  2、提出讲解要求:讲解员应该具备很多素质,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能应付游客的提问。谁愿意当高级讲解员?

  3、您能告诉我麋鹿为什么就能适应沼泽生活呢?

  4、您能告诉我麋鹿有哪些特点,可以用“最”字概括给我们听吗?

  5、为什么麋鹿的自然繁殖能力很低呢?

  6、提问结束后集体朗读第二部分内容。

  五、总结质疑,布置作业。

  1、学了课文的第一、二部分,你知道作者在介绍麋鹿时按什么样的顺序写的?(教师小结,进行写法指导。)

  2、美丽的野生动物麋鹿从曾经的频临灭绝到现在在大丰自然保护区自由自在地生活,它有怎样传奇的经历呢?下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它传奇的经历中。

  3、当一个小讲解员向家长或其他小朋友介绍麋鹿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

  4、抄写课文生字。

《麋鹿》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

  《麋鹿》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记叙文,它介绍了我国珍稀野生动物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体现了国家对野生动物的高度重视。

  学情分析:

  教学这篇课文,不仅让学生了解称为“四不像”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同时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也要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和新课标的的教学要求,结合五年级学生的的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的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知识、能力、情感目标。

  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中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词语之间的细微差异。

  3、学次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体会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增强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词语之间的细微差异。

  教学难点:

  学次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体会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增强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并查阅麋鹿的资料,了解它们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传奇经历。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大丰自然保护区,在那里,我们认识了一种漂亮的野生动物,它是谁呀?

  2、看课件,欣赏课件中的内容,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

  3、让我们回到课本中去,看看课文主要给我们讲了哪些内容?

  二、整体感知

  1、同学们,课文主要给我们讲了哪些内容呢?

  (外形特征、生活习性、传奇经历)

  2、同学们,麋鹿还有另外一个名称,人们也称它为“四不像”,为什么叫“四不像”呢?

  过渡:正是因为它有这样奇特的外形,所以在我国古代的神话小说《封神榜》中把“四不像”当作姜子牙的坐骑,更增添了它的神秘。

  3、麋鹿独有的外形特征,跟它的生活习性有关系吗?请同学们读第三自然段,画出文中描写麋鹿生活习性的句子,谈谈体会。

  4、是呀!正是因为它拥有独特的生活习性,才富于它奇特罕见的.外形,以便它在自然环境中生存,那文中还给我们介绍了麋鹿的哪些生活习性呢?

  5、同学们,正是因为麋鹿拥有这些多奇特的地方,于是在麋鹿的身上,还有着一段传奇经历呢,大家想知道是什么样的故事吗?

  请自由的读课文5—7自然段,读到又感受的句子,可以用笔做做记录。

  过渡:是啊!麋鹿的传奇经历让我们的内心充满感动,正是因为国家的强大,繁荣,又使这些小动物从新回归故土,过着幸福的生活。

  三、讨论探究

  同学们,当我们再次回顾麋鹿的传奇经历时,你会想到什么呢?

  四、角色扮演

  如果你是这些可爱的小麋鹿,当你回到祖国的土地上时,你会说些什么?

  五、总结质疑

  1、学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你们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六、作业

  请写一段关于麋鹿的小片段,说明清楚麋鹿的特征。

《麋鹿》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理清课文脉络层次。

  3、了解麋鹿的外形和生活习性。

  【教学重点】

  了解麋鹿的外形和生活习性。

  【教学难点】

  抓住麋鹿的特点,辨认麋鹿,介绍麋鹿。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上课之前,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想听吗?

  这个故事发生在3000年前。相传有一天,《封神榜》中的姜子牙正在为自己的坐骑所发愁。因为别的神仙都有自己的动物坐骑了,像美丽高雅的仙鹤、凶猛有力的狮子等等都被人家选了,他在想,我该选什么呢?知道他选了什么当坐骑吗?

  (“四不像”)同学们对这“四不像”感兴趣吗?

  2、点题: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它。(读题)

  二、新授。

  (一)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97页,根据屏幕上的“自读要求”自由读课文。

  先请一位同学把要求读给大家听听。

  2、学生自由读课文。

  (二)检查自读情况,给课文分段。

  1、这篇课文的生字都会读了吗?好,老师把课文的大部分生字都结合在屏幕上的这段文字里了,请你从头到位,一字不落,按照自己的速度响亮地读一读。

  2、学生自由读两段文字。

  3、有不会读的字吗?可以请教一下。指读第一段文字。

  4、读完了第一段文字,看看第二段话中有四个字组成的'一个词语,它的意思跟漂泊他乡的意思接近,但同时又强调了生活艰辛,无家可归,谁来说说这个词?

  ①指说(正音)指说指说跟他一起读记住它,再读。

  ②指导记写生字“沛”。

  这个词语中的生字“沛”,我们应该怎么记住它?(强调右半部分是一横加上一个“巾”字)师板演。

  请同学们把课本100页的生字在田字格中练一遍,特别注意“沛”字的写法。

  5、这里还有一个词语谁来读?(跋涉)

  指读齐读再读。

  谁来把第二段文字连起来读一遍?

  6、同学们的词语已经掌握得比较好,那课文讲了麋鹿得哪些方面呢?(外形、习性、经历)

  指说。

  7、看一看,课文哪几小节分别写了这些内容?

  8、快速默读第一小节,看看写了什么?

  9、这几部分中你对哪几个片断,哪一小节最感兴趣?试着自己读读,指读。

  三、精读第二段。

  课文已经读通,理顺了。让我们和麋鹿再走近一些。(出示,师说:1、仔细读课文2、3、4三小节,看看麋鹿的外形和生活习性都有哪些与众不同的地方,可以边读,边用笔画出相关词句。2、把麋鹿的这些特点整理出来,准备上台介绍。)

  学生自练,说给同桌听。

  指名说。

  听了讲解员的介绍,想看看真正的麋鹿吗?(出示图)

  四、布置作业。

  让我们一起来记住麋鹿的这些特点,完成读书卡。

  板书设计:

  17、麋鹿

  外形和生活习性(2-4):角尖、尾巴、毛色、蹄

  传奇经历(5-7)

《麋鹿》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并能结合课文内容或者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3、了解麋鹿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并能以不同身份介绍心中的麋鹿。

  4、写法迁移,弄清作者怎样抓住显著特点介绍麋鹿的外形奇特,使学生对生动刻画一种小动物的写作方法更为清晰。

  教学重点:了解麋鹿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并能以不同身份介绍心中的麋鹿。

  教学难点:写法迁移,弄清作者怎样抓住显著特点介绍麋鹿的外形奇特,使学生对生动刻画一种小动物的写作方法更为清晰。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和教学图片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以姜子牙选座骑的故事导入。

  2、板题:17、麋鹿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记清字形,标上自然段序号,划出不理解的字词。

  2、检查反馈

  课件出示生字词

  (1)指名认读,相机正音。

  (2)交流个别重点词语。

  (3)交流初读收获。

  课文主要讲了麋鹿的外形和生活习性。

  课文讲了麋鹿的经历很富有传奇色彩。

  课文讲了麋鹿现在生活的很好。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同学们快速地读课文,想想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介绍麋鹿的?

  2、交流

  第一部分(1)大丰自然保护区的麋鹿生活的很舒适。

  第二部分(2-4)详细介绍了麋鹿的奇特的外形、生活习性等。

  第三部分(5))介绍了麋鹿的传奇经历。

  四、精读第二部分,了解麋鹿。

  1、同学们想一想,当时姜子牙为何独爱上了这种四不像呢?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领略一下麋鹿的`奇特。

  2、指名读此部分,想一想,麋鹿长像奇特在哪?

  (1)学生交流:(麋鹿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

  (2)在学生阅读基础上媒体资料展示,形成对比,加深学生对麋鹿奇特外形的印象。

  (3)文章是还具体介绍了麋鹿哪些方面?

  3、除了奇特的外形,此部分还介绍了什么?(繁殖能力低下)

  表现:怀胎时间比一般鹿要长,且每胎只产一仔。

  4、为了加深对麋鹿的印象,我们一起来读读此部分。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麋鹿的外形、生活习性等有了初步了解,相信你们心中还会有一些疑惑。回去准备一下,下节课我们再做交流。

  六、指导写字。

  七、布置作业

  模仿介绍麋鹿的方法,任写一个小动物片断。

《麋鹿》教学设计10

  教材说明:

  这篇课文介绍了我国珍稀动物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体现了我国对保护野生动物的高度重视。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放养与饲养”、“陆续与相继”等词语的细微差别。

  3、体会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增强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抓特点来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麋鹿这篇课文,师生共写课题。(仔细观察这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加深了对这两个字的印象)

  2、看了这课题,猜想课文会写些什么?

  3、带着问题,快速进入课文,一起走进麋鹿的世界。

  二、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写了有关麋鹿的什么?

  三、检查自学效果

  (一)出示字词

  悄无声息、哺乳动物、跋涉、繁殖力、公爵、颠沛流离;

  遁入草丛、沼泽、觅食、销声匿迹、别墅。

  (1)多种形式读词语。

  (2)觉得哪个词最难理解,一起说一说。

  遁入草丛结合语段理解

  有一个词与“漂泊不字”意思相近,又强调了“生活艰辛,无家可归”的意思,这个词是哪个?注意“沛”字右边的写法。

  (二)理清课文脉络

  1、生汇报,相机板书。

  外形特征,生活习性(2~4)

  传奇色彩(5~7)

  (边读边概括,看来同学们已经会用抓住主要内容来概括了)

  2、课文从这三个方面介绍了麋鹿,也就是谭文的主要内容。出示填空:《麋鹿》主要写了麋鹿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四、精读课文

  1、同学们,这是一篇说明文,我们可以在短时间内知道麋鹿的外形、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仅知道这些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读出这些知识背后的情感,所以唐老师建议你用心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读着读着,我是否高兴了?悲伤了?痛苦了?自豪了?忧虑了?愤怒了?……

  2、多媒体出示这些情感。

  3、生汇报自己的情感体验。

  4、看来,你们都读懂了麋鹿,老师这里有一头麋鹿,你能辨认一下,它是否是麋鹿?

  5、出示驯鹿图片,生辨认、交流。(提示:从文中介绍关键语句辨认,相机出示相应的语句)读课文的第2、3小节。

  6、你们交流的这些,都是区别于其他鹿的显著特点,作者正是紧紧抓住了这些特点来写的。(出示:抓特点)这不是麋麋而一只驯鹿。想看真的麋鹿吗?

  7、出示麋鹿,请同学们作讲解员,上台讲解。

  师相机创设问题:麋鹿有很多鹿中之最,你能为我们介绍一下吗?他身上的哪些特征与湿地环境相适应?

  8、同学们,你们现在知道驯鹿与麋鹿的.区别了吗?读书不是死读书,要活学活用。

  9、传奇经历:

  (1)从三条线索出发,探索麋鹿的传奇经历。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关键词句。

  有→销声匿迹→120头→几乎绝迹→400多头;

  3000多年前→汉朝→1865年→1900年→1967年→1986年;

  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北京南部→英国→回到祖国;

  经历了3000多年的风风雨雨,几次面临绝迹而又奇迹般地枯木逢春,几度漂洋过海,足可以说明麋鹿的传奇色彩,麋鹿家族这几年来哭过、累过、痛过、委屈过,现在他们终于可以无忧无虑地生活在祖国的土地上了。

  (2)出示句子,体会“放养”和“饲养”的细小差别:

  黄海滩涂上片广阔的土地,气候温和,林茂草丰,是麋鹿野生放养的理想场所。

  只有英国贝福特公爵在私人别墅乌邦寺动物园里饲养的18头麋鹿生长良好,并迅速繁殖。

  五、总结课文

  现在麋鹿已结束了它大半个世纪的海外漂泊不定、颠沛流离的生涯,开始了回归故土、回归自然的新生活,让我们一起为麋鹿的新生活喝彩吧!

  板书设计:

  外形特征

  17、麋鹿生活习性

《麋鹿》教学设计11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放养与饲养”、“陆续与相继”等词语的细微差别。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增强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分析:

  麋鹿一课属说明文范畴,它介绍了我国珍稀动物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体现了国家对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课文语言简洁,条理清晰,内容丰富,层次清楚,在朴素的说明中注入浓浓的情趣,极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根据《语文课程标准》“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的要求,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明白文章要点,掌握课文内容,从而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增强学生的意识,了解文章怎样有条理地介绍知识,理解基本说明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放养与饲养”、“陆续与相继”等词语的细微差别。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增强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四、教法和学法:

  本课采用网络环境下教学,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教学方式。上课时学生在老师发引导下根据教材与网络资源进行自学、交流、学习,达到知识的巩固与深化。学生们通过网络论坛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看法,真诚地交流自己的思想,促进了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合作,交流的氛围特别浓厚。通过展示与交流,学生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通过交流与分享,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策略,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也有利于学生探究的成功。

  五、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一)、复习生活环境,导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课文主要给我们介绍了麋鹿哪些方面的知识?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外形、生活习性、传奇经历、生活环境。)

  3、麋鹿的生活环境有什么特点?(指名学生朗读句子,找出关键的词语。)

  (二)、了解外形、生活特点:

  1、麋鹿的外形有什么特点?学生自学课文,从书中找找描写麋鹿外形和生活习性的句子,体会一下麋鹿的外形奇特在什么地方?再感受一下麋鹿的外形与生活习性有什么特点?还可以点击网络资料看看,体会体会麋鹿的外形与生活习性的特点。

  2、教师提问:你找到了哪些生活习性的句子?指名学生读出句子。并指名学生说说从句子中体会到的内容。并要求学生用一个词语概括出麋鹿的生活习性,3交流完书本上了解的知识后,再指导学生说说从网络上了解的资料,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既让学生了解麋鹿更多的知识,也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学习途径。

  (三)了解传奇经历

  麋鹿的经历传奇在什么哪儿?请学生从书本中找出有关的词语,进行讨论。主要要求学生自学,并从书本语句中找出关键词语,再用这些关键的词语概括麋鹿的传奇经历。学完书本语句后,指导学生读读网上拓展三(关于课外有关麋鹿经历的资料。)再指导学生说说你从网络资源中了解到的有关资料,也为了培养学生的概括与解说的能力。

  (四)总结课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提问后不要学生急着回答,而是一改常态让学生打开网上博客,上传自己的感想,这样同学之间就有互相学习的机会,差点的学生也能清晰地明白其他学生的想法供自己学习。

  六、教学过程与分析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课文主要给我们介绍了麋鹿哪些方面的知识?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外形、生活习性、传奇经历、生活环境。

  3、麋鹿的生活环境有什么特点?

  4、从哪儿可以看出它环境的舒适?

  二、了解外形、生活特点:

  1、麋鹿的外形有什么特点?

  2、自学课文,从书中找找描写麋鹿外形和生活习性的句子,体会一下麋鹿的外形奇特在什么地方?再感受一下麋鹿的外形与生活习性有什么特点?

  3、指导交流:

  (1)、麋鹿的外形奇特在什么地方?

  (学生读出句子,找出关键的词语说明麋鹿外形的奇特。)

  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它集中了四种动物的特点。

  体重250千克左右:体重重

  角型各枝尖指向后方:独一无二

  尾巴是鹿科动物中最长的:长尾巴来。

  蹄子宽大

  毛色变化

  (2)、你找到了哪些生活习性的。句子?指名学生读出句子。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指名学生说说体会。

  (3)、用一个词语概括它的生活习性,你觉得应该是什么?

  与众不同、教师板书

  (4)、你从网上了解到什么知识?

  三、了解传奇经历

  1、麋鹿的经历有什么特点?

  充满传奇色彩

  2、“奇“在什么哪儿?从书本中找找有关的词语。

  3、交流:你从哪儿看出它的经历传奇?

  4、读读网上拓展三

  你从中了解到什么?

  用一句话表达

  四、总结课文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打开网上博客,上传。

  3、指名交流。

  (七)、板书设计:

  17、麋鹿

  生活环境 舒适

  外形特点 奇特

  生活习性 与众不同

  经历 传奇色彩

  指名学生回答。

  指名学生朗读句子,找出关键的词语。

  可以点击网络资料看看,体会体会麋鹿的.外形与生活习性的特点。

  指名学生概括语句说。

  利用网络资源学习课文内容。

  网上博客,实现课程资源共享。

  七、教学反思:

  采用网络教学,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探讨、学习网络资源。教学时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由他们自学、探讨,了解更多的知识。

  麋鹿的外形、生活习性的特点与传奇经历作为课文的两个重要内容。要让学生完全都在一堂40分钟的课中完成,学生是学不到多少知识的,而且也照顾不到个性差异。课堂中精读、浏览速度快的同学能在老师规定的时间中完成自学、探讨的过程,但这毕竟是少数学生,更多的学生不能准时完成学习的任务。

  如若分组自学、探讨的话,学生又只能读懂、读深某一方面的内容,而另一方面只能作为次要内容了解或不学,那么学生学习的知识又有些偏颇。所以要照顾学生的差异,怎样做到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个难点。

  我想我们不应该要求学生在一堂课中完成所有的内容。如果一课时完成麋鹿的外形、生活习性的教学,另一课时完成麋鹿传奇经历的学习,也许就能照顾学生的差异。

《麋鹿》教学设计12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介绍了我国珍惜动物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体现了国家对保护野生动物的高度重视。全文共7个自然段,语言简洁,条理清晰,内容丰富,层次清楚,在朴实的说明中注入浓浓的情趣,极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让学生在了解麋鹿的传奇经历的过程中,体会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

  3.抓住课文内容的要点,弄清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具体介绍麋鹿的。

  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课文内容的要点,说说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惯和传奇经历。

  2.让学生在了解麋鹿的传奇经历的过程中,体会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23个生词,其中16个只识不写,学习多音字“悄”,理解词语的意思。

  3.抓住课文内容的要点,弄清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具体介绍麋鹿的。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抓住课文内容的要点,弄清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具体介绍麋鹿的。

  教学准备:

  1.查找有关麋鹿的资料。

  2.相关图片和文字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出示图,交流自己了解的麋鹿。

  二.自学课文。

  1.读准生字的字音,认清字形,边读边想,读懂主要词语。

  2.读懂每一个自然段的意思,想想作者介绍了麋鹿的哪几个方面。

  3.用一句话或一段话介绍麋鹿。

  4.交流。

  (1)生字词的音形。

  (2)交流读书情况,纠音。

  (3)回答上面的问题。

  5.可根据问题分分段。

  三.学习第一段。

  1.读这一小节,你看到了什么,指导朗读。

  2.结合看图,了解这里是麋鹿生活的理想场所。

  四.精读训练

  1.学习第二段。

  (1)观察第二幅插图,默读课文,想一想:这段课文可以分为几层?各写了什么内容?

  (2)理解第一层内容。

  ①指名读。

  ②为什么说麋鹿的外形很奇特?(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

  ③“更”字可以去掉吗?为什么说“更增添了它的神秘”?

  ④齐读。注意重读“更”。

  (3)理解第二层内容。

  过渡思考:第一层已经为我们描述了麋鹿的。外形特点,为什么作者还要接下去写第二层呢?

  ①指名读。

  ②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介绍麋鹿的外形特征?读读、想想、画画。(角型、尾巴、蹄子、毛色)

  ③这几个部分各有什么特点?角——站着的时侯,个枝尖都指向后方。

  尾巴——鹿科动物最长的。蹄子——宽大、在沼泽中行动敏捷。

  毛色——夏季棕红色、冬季棕灰色。

  ④除了介绍麋鹿的外形,还介绍了什么?(生活习性)⑤麋鹿的.外形和它的生活习性有关系吗?为什么?

  ⑥讨论:有了第一层的介绍,我们懂得了麋鹿的外形特点,第二层写实不是有点多余,为什么?

  ⑦引读练习

  (4)理解第三层内容

  ①默读第三层,思考课文是从那几点来说明“麋鹿的自然繁殖能力很低”的?

  ②交流。

  2、学习第三段,过渡:麋鹿不仅有奇特的外形,而且还有传奇的经历。

  (1)指名读课文

  (2)出示“传奇”,齐读说说“传奇”的意思。

  (3)为什么说“麋鹿的经历充满传奇色彩”呢?再读课文。

  (4)讨论交流,指导朗读。第一、麋鹿在我国出现最早,但后来竟销声匿迹了。第二,1865年后。特别是1900年,麋鹿惨遭侵略者的偷盗、杀戮。第三,1986年,麋鹿重回故乡,并在祖国的土地上茁壮成长。

  (5)从麋鹿多舛的命运,你领悟到了什么?(一是要保护野生动物。二是野生动物的命运也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我们长大了要建设祖国,是祖国更加强大、繁荣。)

  四.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说说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惯和传奇经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课文内容的要点,说说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惯和传奇经历。

  3.让学生在了解麋鹿的传奇经历的过程中,体会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课文内容的要点,说说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惯和传奇经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配乐朗读第二、三段

  2.复述课文。

  3.简单说说麋鹿的外形和传奇的经历。

  二.精读训练第一段

  1.轻声读第一段。

  2.画出描写麋鹿在黄河滩涂自由活动的句子,结合第一幅插图说说对在晨雾中活动的麋鹿有什么印象。

  3.为什么说大风自然保护区“是麋鹿野生放养的理想场所”?

  (土地广阔、气候温暖、林茂草丰)

  4.通过课文的第二、三两段的描写,我们对麋鹿已经有了比较全面充分的了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第一段,可以去掉吗?

  5.有感情的朗读的一段。

  三.课堂练习

  1.出示课文后第5题:默读课文要点,再学着讲解员的样子说说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

  2.交流复述方法。

  (1)结合插图,抓住麋鹿的角、蹄、尾、毛色等几个部分的特点,介绍它的体型及生活习性。

  (2)参照“麋鹿的传奇经历”表介绍它的经历。

  3.练习复述。

  (1)同桌互相复述。

  (2)举行“大风麋鹿自然保护区讲解员”选拔赛。

  (3)师生评选。

  四.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3、4。

  3.收集国家级保护动物的资料并开展活动。

  教学反思:

《麋鹿》教学设计13

  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我立足于说明文的基本特点,在感悟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的同时,以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麋鹿》一课为例,关注该文的语言特色,加强语言实践活动,试图读出说明文浓浓的“语文味”。

  一、精选词语训练,丰厚语言积累

  悄无声息遁入草丛林茂草丰

  销声匿迹漂泊不定颠沛流离

  珍异动物繁衍后代茁壮成长

  我让学生在复习巩固读音和字形的基础上,学会运用这些词语说一两句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句子。横着看这三组词语,是麋鹿生活状态的三幅画面、三个不同的阶段。将这些词语作为复习的切入点,不仅是对课文内容的梳理和巩固,同时还加强对词语的积累运用,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品味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二、巧抓段落对比,深化语言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麋鹿》这一文中,麋鹿的外形特点是文章的重要部分。第二和第三两个自然段都有对其外形的描写,具体描写与概括描写相对应,呈现出不同的描写特色,这也是本文语言的一大亮点。我以图片、音乐引领学生走进麋鹿世界,引起学生对麋鹿的兴趣,自然引出描写麋鹿外形的句子:“它的外形很奇特: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所以又被称作‘四不像’。”这句话的语言很有特点,由三字短分句构成,富有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在学生读好课文的基础上,我出示相应图片,再配上白板的聚光灯效果,让学生充分理解“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初步感受麋鹿“奇特”的外形。我还设计了“辨认麋鹿”的活动,给学生一个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让学生亲自利用白板“放大镜”的功能,到课文第三自然段中寻找线索:角、尾巴、蹄子、毛色等特点。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图文结合,拿着“放大镜”,像小小科学家一样,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慢慢走近麋鹿、了解麋鹿。

  在学生充分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我又将两段外形描写放在一起让学生读,引导学生发现这两段话有什么异同点。学生在对比朗读中,逐步发现这两段文字都是写麋鹿的外形特点,都是按照顺序、抓住特点来写,都采用作比较、列数据的说明方法。但是第二自然段是概括写,第三自然段是具体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麋鹿的外形特点经历了从模糊到清晰的认知过程,教学活动与文本特点相吻合,实现了“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要求。在教学麋鹿的外形时,不仅抓住了其外形特点,还抓住了本文的语言特色,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理解。

  三、活练口头表达,内化语言运用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我认为学习语文就是要将文本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学会表达、学会运用。在本堂课的设计中,我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训练口头表达,让学生内化语言、学会运用。

  一是将“厚”读“薄”,学会概括。在深入感知麋鹿的“生活习性”时,我采取由扶到放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划出表现麋鹿生活习性的句子,再读一读,将阅读感受化为“我知道了麋鹿是一种(?摇?摇?摇?摇)的动物”。这一简单表达,看似简单,但其实是引导学生学会了概括。在此过程中,学生完成了将文本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的思维过程。此外,学生在这一语言训练中,对麋鹿的认识已不仅仅停留在外形上,还深入到内在的品性,比如麋鹿的活泼、珍稀、温顺等,这真可谓是“一举三得”。

  二是看图说话,学会介绍。在学习完麋鹿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这两部分后,我设计了“向奥委会推荐麋鹿做奥运吉祥物”的环节,让学生看图讲解麋鹿的特点,既可以巩固对麋鹿外形和习性的认知,又可以让学生学会说明文的表达顺序和说明方法,更可以实现语言内化的过程,注重了语文的实践运用。

  四、激活情感体验,加深语言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麋鹿的“传奇经历”描写采用的是总分结构,语言简洁明了。我以第一句话“麋鹿的经历充满传奇色彩”展开教学,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思路。“阅读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因此,在教学中我并没有刻意拆分文本,提炼成大家经常采用的表格形式,而是回归文本段落的概念,给学生一个整体感知的语言环境,以关键词句展开教学。我放手让学生去读,通过圈一圈的方式,让学生发现这部分内容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通过抓住关键的词语“漂泊不定”、“颠沛流离”,让学生自由品读每个时间段麋鹿的经历,感受麋鹿的“传奇色彩”。在引导学生理清了写作顺序,了解麋鹿的经历后,再细细品读,读出自己的情感。考虑到这要求对学生而言可能会有一点难度,所以我给学生提供了一系列的情感词语,以激活学生内在的情感,易于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与文本产生共鸣。

  要把说明文读出语文味,应用语文的眼光深入解读文本,通过多种方式为学生拓宽语言学习的途径,带领学生品读语言、玩味语言,最终读出浓浓的“语文味”。

《麋鹿》教学设计14

  一、改进后的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麋鹿》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麋鹿教学设计及研修心得。这是一篇说明文,它介绍了我国珍稀野生动物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体现了国家对野生动物的高度重视。

  学情分析:教学这篇课文,不仅让学生了解称为“四不像”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同时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也要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和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六年级学生的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的实际情况,确定了本节课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学会课文中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理清课文脉络层次。

  4、了解麋鹿的外形和生活习性,学习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体会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增强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麋鹿的外形和生活习性。

  教学难点:抓住麋鹿的特点,辨认麋鹿,介绍麋鹿。

  教学准备:师:认真研读教材;查阅麋鹿的资料,更多地了解它们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传奇经历;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制作多媒体课件。

  生:结构化预习课文,搜集有关麋鹿的资料。

  《麋鹿》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中国是世界上野生动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谁能说说我国有那些珍贵的野生动物?学生自由发言。

  2、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去认识一种稀有的野生动物—麋鹿。板书课题:17麋鹿3、学生齐读课题。

  4、阅读了导学单上的关于麋鹿的资料,你想说什么?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一)检查字词,感知内容。

  1、这篇课文生字很多,通过预习,你们有信心通过老师的检查吗?

  2、我把课文的生字都结合在屏幕上的这段文字里边了,请你从头到尾、一字不落、按照自己的速度响亮地读一读。

  (多媒体课件出示):

  麋鹿俗称“四不像”,其角、尾、蹄、毛等独具特色,传说中它是姜子牙的坐骑。

  麋鹿是一种草食性哺乳动物,胎生,孕期长,生长慢,喜欢生活在气候温和、林茂草丰的沼泽环境中,常在水中觅食。

  麋鹿曾因在战乱中惨遭杀戮,在故土销声匿迹。后来,在颠沛流离并几乎要灭绝于欧洲时,英国的贝福特公爵深明大义,收养了世界上仅存的18头麋鹿于自己的私人别墅——乌邦寺,由于饲养得法,麋鹿生长良好,并迅速繁殖。1986年8月,39头麋鹿结束在海外的漂泊生活,经过长途跋涉,回归故土,回归自然。至今,麋鹿总数估计已逾千头。

  3、结合以上这段文字,指导理解“颠沛流离”“跋涉”等词语。并相机指导描红重点生字。

  4、老师在黑板写出词语,请学生读出与之相对应的段落。(外形特点、生活习性、传奇经历)

  5、这段话与这篇课文有什么关系呢?谁能用一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6、小结:有时候要把课文读长,有时候也要把课文读短,短到这样的程度,有助于我们能够在短时间内了解麋鹿的外形、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

  (二)检查读文,读出情感。

  1、读这样的说明文,我们可以在短时间内知道麋鹿的外形、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但是,我们仅仅知道这些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读出隐藏在这些知识背后的情感。所以,老师建议你们再用心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读着读着,我是否高兴了?悲伤了?痛苦了?忧虑了?愤恨了?同情了?生气了?感动了?惊讶了?(多媒体呈现高兴、悲伤、痛苦、忧虑、愤恨、同情、生气、感动、惊讶等词)

  2、指名读文,并请学生说说自己有什么样的感情体验。

  三、辨别麋鹿,了解外形。

  1、多媒体出示一头鹿,让学生判断是否是麋鹿

  2、请举手说“是”的同学解释一下,为什么认为它是麋鹿?根据学生的回答,结合课件理解“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

  3、表扬学生善于抓住事物最主要的特点进行辨析,但是认错了,图中的这个动物,人们也称它为“四不像”,角似鹿非鹿、面似马非马、蹄似牛非牛、尾似驴非驴,但它不是麋鹿。请你再仔细观察一下这头鹿和读一读这篇课文,从文章中寻找它不是麋鹿的理由,找到一条,请简要地记录一条。

  4、小小组交流,形成小组意见。

  5、指导全班汇报交流。(多媒体课件出示)

  角——站着的时候,各枝尖都指向后方。

  尾巴——鹿科动物中最长的。

  蹄子——宽大,在沼泽中行动敏捷。

  毛色——夏季棕红色,冬季棕灰色。

  6、你们所说的这些理由,都是麋鹿区别于其他鹿的显著特点,作者紧紧抓住这些特点来写了。这头很像麋鹿的鹿叫“驯鹿”,想看真正的麋鹿吗?但有一个交换条件,你看了以后,要像一个讲解员一样上台来介绍麋鹿的主要特点,行吗?(多媒体课件出示几幅麋鹿图)

  7、同桌先合作练习,再请同学上台介绍其外形特点。

  四、高级讲解,了解习性

  1、提出更高要求:高级讲解员应该具备很多素质,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能应付游客的提问。谁愿意当高级讲解员?

  2、您能告诉我麋鹿为什么就能适应沼泽生活呢?

  3、您能告诉我麋鹿有哪些特点,可以用“最”字概括给我们听吗?

  4、为什么麋鹿的自然繁殖能力很低呢?

  5、指导朗读。

  6、小结,进行写法指导。

  五、总结质疑,布置作业

  1、学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你们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下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它的传奇经历。

  3、当一个小讲解员向家长或其他小朋友介绍麋鹿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

  4、抄写本课生字。

  板书设计:17、麋鹿生活环境

  外形特点奇特角尖、尾巴、毛色、蹄子

  生活习性独特

  传奇经历

  教学反思:麋鹿》是一篇说明文,语言没有抒情类文章优美,学生读之无味,我也觉得无从下手。如何将说明文教得有滋有味呢?我觉得要让说明文教学多点儿童味。学生不喜欢上说明文,关键是我们的方法出现了问题。说明文教学我们要善于创设一个个巧妙的情境,“诱”孩子去亲近文本、表达文本、超越文本,让教学变得妙趣横生,那么有谁不爱学说明文呢?

  在这节课例研修课上,由于事先做了充分准备,我的课堂语言比起以前精炼多了。我又对多媒体课件进行了修改,更加科学了。关于描红则听取同事的建议,相机重点抓住两个字示范指导,果然效果更好。

  研修心得:麋鹿》第一课时是我本学期的校内语文公开课。这是一篇说明文,一不小心就会上成科学课,语言没有抒情类文章优美,学生读之无味,我也觉得无从下手。如何将说明文教得有滋有味呢?在课前我认真研读教材,查阅大量资料,特别拜读了浙江青年名师蒋军晶执教的《麋鹿》,不禁为其精湛的教学艺术所深深折服。他的课让我深深感到:只要引导得法,说明文也能教出浓浓的语文味。

  为此,我选定了这篇课文,并且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我请教研组长为我的教学设计做指导,又进行反复修改。这样,前后修改了三遍,反复备课,使自己理清了教学思路。由于教学设计新颖,教学方法的运用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课堂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又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整节课学生积极性很高。尤其是一些后进生的踊跃参与,更是让我感到欣慰。一节课下来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自我感觉良好,毕竟为了这节课付出了很多,平时,是没法让每节课都这样精心准备的。

  在评课中,同事们给了我很高的评价。其中,这节课的亮点是随文识字,没有把生字从文中抽出来学习,而是放在学习主要内容时以填空的方式出现。采用了以“义”寻“词”、联系生活实际等多种方法,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如此,既降低了难度,又让学生觉得新奇有趣。接着又板书概括段意的词语,让学生读出相应的段落并思考出示的整段话和这篇文章的关系。这样,将概括介绍麋鹿的文字的效应发挥得淋漓尽致:识字、释义、感知文本,概括大意。教师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意识,课堂的评价体系完善,学生评价能力强。但是这节课也存在着诸多不足。比如:我的课堂语言不够精炼、有感染力,教学时显得有些紧张。指导朗读缺乏层次性,多媒体课件制作得太多,显得突兀。指导描红安排的时机不太适合,可以重点抓住一两个字示范指导。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因此,这次课例研修我还是选择这一课,我又重新撰写教学设计,请傅主任、李老师给我的教学设计作指导和修改。在修改、完善后,我在二班上了这节课,请傅主任、李老师观察我的课堂教学,给我的课堂教学实施提出宝贵的意见。我再结合他们的意见,对自身的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改进,撰写出更适合本班实际的教学设计来。这样下来,虽然显得有些累,但是受益匪浅。与以往的教研活动相比,对自己的专业成长更有帮助。以前,只是上一节课,大家观观议议,并不会把这节课再去上一遍,若谈教训,只是很多课文的共性问题,或者等到若干年以后再去上这一课,或许会有一些改进,但天知道会在哪一年,又或是早已换版本了。这样,教学水平又如何能有较大提高呢?我有幸参加了国培,经过这一阶段的学习,我真的感触很多,收获也很丰硕。这次网络培训,在安排上真可谓独具匠心。有了这个网络学习的平台,我一边学习一边与自己的实践、自己的研究进行对比,几个月下来我确有“豁然开朗”之感。在平台上,在班级群里,我学到了很多我根本没意识到的东西。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存在太多的问题,但我会把这些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模式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在学校的新课改教学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麋鹿》教学设计15

  《麋鹿》一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三单元的课文,课文介绍了珍惜动物麋鹿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叙述了它们历经磨难终于回到祖国的坎坷经历,体现了我国政府对于野生动物的重视。对于麋鹿,它可以说是中国特有,再加上现在最大的麋鹿群又在江苏大丰,很是值得学生详细了解,为此我采用了“小讲解员”的学法。在一开始就让学生知道麋鹿的珍贵,假设有一些游客来请你做介绍的要求。在学习了外形和生活习性之后就让学生来介绍,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练习,对上台的学生进行指点。从而让学生对麋鹿有清晰的了解。学生们对野生动物感兴趣,采用收集资料法,让学生了解野生动物

  1.学习2-7小结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

  2.指导学生课前收集麋鹿资料,课上学当小讲解员,练习抓住要点介绍麋鹿,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理念] 富有情趣、突出自主、强化实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入情入境地朗读,真真实实地感知麋鹿的特点习性和传奇经历。

  2、让学生在了解麋鹿的的过程中,体会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学生在学文、当解说员的过程中,体会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感知“麋鹿的生活天堂”

  在上课之前我们随便聊聊,就给大家讲个故事好吗?这个故事发生在3000年前,相传有一天,姜子牙正在为自己的坐骑所发愁,因为别的神仙都有自己的动物坐骑了,像美丽高雅的仙鹤、凶猛有力的狮子、老虎等都被人家选了,他在想,我该选什么呢?选狗选猫?太没面子了吧,我也是一个德高望重的大神了,应该有一种特别好的动物来做我的坐骑。找找吧,他这么张眼一望,看到了什么?

  1)学生用第一节的内容来回答

  2)然后指导朗读

  3)看视频(看过后谈体会:你觉得这怎么样?)

  二、认识麋鹿:

  (过渡:你真的认识麋鹿吗?请你看看图,再看看书,然后辨认一下,哪头是麋鹿?说话要有依据。)

  1、课件展示几头鹿的图片。学生结合图片和课文进行对照,寻找辨别的依据。

  2、小小组交流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3、班级交流认识和体会。(课件随机展示图片)

  4、最后处理“四不像”

  预案:* 学生每交流一个麋鹿的特点,提示学生概括。

  有些特点教师需要重点强调,比如:角、尾、蹄、毛色等特征。

  他们生活的环境要联系到文章的.前面和资料提供的,黄海滩涂是世界上最好的适合麋鹿生活的地方。为麋鹿的回归打下伏笔。

  麋鹿繁殖力低是他珍贵的一个原因。

  三、帮姜子牙解说麋鹿。

  1、姜子牙从人间找到了麋鹿,带回了天庭,向各位神仙夸耀它,他可以怎么说呢?请大家好好想想,然后小组同学练习一下,再举手。

  2、学生练习

  3、学生班级交流自己想的演说稿。(教师重点提示说清楚麋鹿独特的特征)

  四、体会麋鹿的传奇经历:

  麋鹿曾经是姜子牙的坐骑,但是后来它的经历却充满传奇色彩。你们是如何理解“传奇”的呢?麋鹿的命运和什么有着密切的联系呢?(或者说:麋鹿就让他在外国呆着贝,干吗要让它回来呢?)

  1、你们可以先看书,有什么感想,感受,或想说些什么,先与你的同桌交流一下,然后再起来交流一下。

  2、班级交流

  3、总结:麋鹿传奇——重用、与姜子牙有关

  灭绝、与国家被列强欺负有关

  国外、与人们喜爱才生存下来

  回归、与国家强盛有关

  4、听说2008奥运会也选中麋鹿作为吉祥物,这就更体现人们对麋鹿的热爱。你们能说一下为什么专家们一致推荐麋鹿为吉祥物呢?

  三、深化延伸,升华感知

  1、学到现在,老师有一点还不明白,我们人类花那么多的精力与金钱保护这些动物,有什么价值呢?

  2、引导学生尽可能说,然后教师补充

  四、选定一个解说员的角色来想大家介绍麋鹿。

  1、要求:

  请你选定一个解说员的角色,向同学或者是外宾,或者是老师介绍麋鹿。(课件展示要求)可以是麋鹿的一个方面的特点,比如为什么叫“四不像”、也可以是麋鹿的外形和生活特性、也可以是麋鹿的传奇经历,也可以综合讲。

  2、自己练习:

  3、同桌练习:

  4、班级交流

  五:总结课文:热爱麋鹿,保护麋鹿,保护一切野生动物。

  六:作业:把你向人们介绍的关于麋鹿的演说稿用笔写下来。

  板书设计:

  11 麋鹿

  外形奇特:四不像

  角、尾巴、蹄子、毛色

  生活习性:常在水中……

  繁殖能力低

  传奇经历:回归故土、回归自然

  教学反思

  通过让学生找麋鹿特点,出示图片使学生对麋鹿外形有深刻了解,在此基础上读,练习讲解,当众讲解。针对如何练习讲解,我采用以下的方法:同座互练,指名上台讲,评论,再请学生上台讲,评比。在这个过程中我将学生的兴趣摆在首位,对于学生能力采取了不断地锻炼,这样取得较好的效果。

  为了使学生增加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我从麋鹿的命运让生说体会,使学生体会到野生动物的不幸命运,再加上补充的说明,使学生保护野生动物的信念增加。

《《麋鹿》教学设计(优秀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麋鹿》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麋鹿》教学设计06-30

《麋鹿》教学设计11-24

麋鹿教学设计06-10

麋鹿教学设计[优选]11-28

《麋鹿》教学设计15篇02-07

《麋鹿》教学设计(15篇)02-17

《麋鹿》教学设计(通用15篇)02-18

《麋鹿》教学设计(集合15篇)02-18

《麋鹿》教学设计合集15篇02-20

《麋鹿》教学设计汇编15篇04-08

论文-AI自动生成器

万字论文 一键生成

输入题目 一键搞定毕业范文模板
AI原创 低重复率 附赠査重报告

点击生成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麋鹿》教学设计(优秀1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麋鹿》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麋鹿》教学设计(优秀15篇)

《麋鹿》教学设计1

  前言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放手让学生直接参与和探求知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根据课程标准,语文教学应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语文课堂应是开放而富有创新的活力的,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要跳出语文教语文。

  课堂只是小天地,天地乃为大课堂,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绝不仅仅束缚于课堂和教材之中,在“大语文观”的指引下,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有效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种种活动与兴趣,可以使学生将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成长。因此,改变封闭的教学活动,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则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当前的课题。

  网络的介入,给我们教学带来了广阔的天地。为学生发展带来了可能。基于以上认识,本案例将尝试作以下研究与探讨。

  教学内容

  苏教版第十册语文课题:11、麋鹿(拓展)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语文第十册《麋鹿》的拓展阅读主题学习。

  所谓拓展阅读是指:就语文阅读教学某一阅读素材,围绕自己判定的研究主题,进行扩展与延伸、联系与比较、发现与创造,并不断反思的阅读过程。

  在我国有许多珍稀动物,如大熊猫、扬子鳄、中华鲟、藏羚羊等,需要我们珍惜和保护。麋鹿也是一种,只是相比较前面几种动物,它甚至有点神秘,命运也更为坎坷。

  这篇课文以简洁的语言和丰富的内容,层次清晰地介绍了珍稀动物麋鹿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叙述了它们历经磨难终于回到祖国的坎坷命运,体现了我国政府对于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视。本文在朴素的说明中注入浓浓的情趣和坎坷的史识:“晨雾如清纱般漂浮”“四不像”“当做姜子牙的坐骑”“失而复得的经历”,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使学习者兴趣倍增地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和爱国主义教育。

  鉴于学生对动物的爱好与对世上万物的好奇,学生学完《麋鹿》后,浓郁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产生了许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我们教师尽可能地猎取这些问题,充分利用、开发这些问题,让学生围绕自己制定的有关麋鹿的研究主题,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拓展与延伸。对所需要的阅读素材进行加工整理,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并用自己的语言、通过各种形式加以表述,对培养学生众多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他承担着学习资源的提供者、课程的开发者。为此,我们有责任在学生强烈的兴趣与求知欲望中来开发课程。本教学就根据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以及强烈的探究欲望,就学生在留言薄上留下的问题展开研究性学习而设计。

  鉴于以上的认识,根据语文新课程要求,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结合课文特点,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说明

  认知目标:

  1、在网络环境下研究解决学生在学习时发现的新问题,凭借各类图片、音频、视频等网络信息进行语文教学的拓展,增强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这个教学目标,实际上是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延伸,使他们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这里得到运用巩固。

  2、通过多种作品的展示,培养学生比较概括的、清楚地把研究成果展示给大家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评价别人的作品的能力。

  技能目标:

  1、培养学生信息的检索、搜集、筛选、整理、加工的能力,包括会使用搜索引擎等查询工具,提高学生信息的综合素养。

  2、学会研究的方法,渗透大语文观教学思想,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地拓展学生的信息源。

  情感目标:

  1、通过上网浏览,激发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材料以及网络信息资源,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以及进行人文教育,艺术教育,文化教育等诸多教育。

  2、通过小组协作和主题研究活动,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意识和研究探索的精神,初步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

  3、让学生在自主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过程中培养成就感。

  重点或难点

  凭借网络提供的信息资源完成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麋鹿的相关问题的研究中体会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以及进行人文教育,艺术教育,文化教育等诸多教育,真正体现大语文的教学观。

  教与学的策略与研究

  本课采用如下教学模式:

  教学对象及学习需要分析

  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利用网络环境所提供的开放式个性化学习方式,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辅助于网络强大的交互功能,则更促进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拓展了研究学习的广度与深度,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一)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基于我实验班学生思维活跃,问题意识强,有着独特的事物分析能力,协作能力强,并已初步具备了信息的检索、加工、处理的能力。同时,从心理学角度上看,他们在一种新的学习环境下,利用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学习的热情高涨,他们善于探索,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实施学与教对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建构将起着积极的作用。

  由于当今学生对新事物兴趣浓郁,探究欲望强烈,因此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创设好具有人文的互动平台,让学生在问题导向下,积极主动地摄取各类信息,构建新知,对学生的发展将起着重要作用。

  麋鹿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珍稀动物,学生对此兴趣浓郁,好奇心强,鉴于学生对动物的爱好与对世上万物的好奇,学生学完该课后产生了许多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为学生拓展知识带来资源与动力。因此,充分利用、开发这些问题,对培养学生众多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是大有裨益的。

  (二)教师情况分析

  设计者兼执教者是市现代教育技术骨干教师,多年从事高年级语文教学,在现代教育技术上有着一定的研究,并且具有主题学习网页设计与制作的独特优势和网络互动平台的操作与调控能力,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保障。

  (一)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

  学生确立了自己喜欢的研究主题后,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性学习,而主题研究学习的方式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弹性的、余暇的学习环境。教师由教坛的表演者退居为后台的导演者,承担着准备、设计、参与等的支援者,通过为学生创设和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间接地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的角色是多维一体的。

  (二)教师辅导策略

  1、信息资源的导航者,2、协作学习的协调者,3、主题学习的引导者,4、研讨交流的组织者

  当然,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并不排斥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通常要求学习者自己决定解决问题的策略,而教师可以帮助学习者最大限度地使用自己的认知资源和知识,作出适当的决策。

  同时要加强“异步”指导。通过Internet上的在线交谈方式适时实现。学生可以随时向教师请教,也可以得到教师的即时讲解。

  网络环境创设与应用设计

  研究性学习为师生的发展开阔了无限的空间。教师除了要开发靠课程外,更要开发好供学生学习的资源。

  学生的专题学习网站的学习过程,就是他们学习资源的建设过程。他们不仅是信息的使用者,同样也是信息的建设者,信息在学生使用和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增值。本专题学习网站集图、文、音、像等信息于一体,自行设计了一个《麋鹿》的专题学习网站。

  在网页的结构上,我们设计了以下几大板块:

  (一)“学习辅导区”——学生自主学习的桥梁

  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加以辅导,促使学生能力的形成。本专题学习网站,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根据语文阅读的规律,根据网络学习的特征,将学习的内容和要求有步骤、有指导地出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有选择地自主学习。

  (二)“网络资源区”——学生探索知识的导航

  互联网的资源是海量的,而且其高效的检索功能有利于进行主题学习。资源区尽可能集各种麋鹿的相关图文声像资源信息与一体,提供基本能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某一相关主题的资源,供学生主动探究。网络资源区还超链了许多搜索网站,供学生按深入研究的方向继续学习。

  (三)“主题讨论区”——学生发表见解的窗口

  “主题讨论区”是专为学生主题学习而开辟的论坛等,并提供NetMeeting等网络工具,为学生创设会话、交流的平台和协同发展的空间。学生可以在讨论区提出学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回复看到的事实,发表自己的见解。

  (四)“成果展示区”——学生展示才华的园地

  让学生将自己的电子创作,PPT文稿,绘画作品,研究报告等研究成果在展示区中展示,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一篇篇小论文,图文并茂、有观点、有论据;那一张张出自学生之手的幻灯片,加上自己的观点,佐证于事实,将大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麋鹿》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麋鹿》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记叙文,它介绍了我国珍稀野生动物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体现了国家对野生动物的高度重视。教学这篇课文,不仅让学生了解称为“四不像”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同时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也要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和新课标的的教学要求,结合五年级学生的的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的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知识、能力、情感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20个生字,会写其中的6个,理解部分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

  能力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国家对保护野生动物的高度重视。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学着讲解员的样子说说麋鹿的外形特点。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

  课文介绍了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学生学习课文,除了了解课文内容,还要用自己的话介绍麋鹿的外形特点和传奇色彩。因此我认为本课的重难点确定为: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结合课文内容,学着解说员的样子来介绍麋鹿的外形特点、传奇色彩。

  3、通过课文的学习来体会我国对野生动物的高度重视。

  二、媒体设计

  我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服务教学为宗旨,在课件设计上我没有过多的花哨,只是出示一些麋鹿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直观认识麋鹿,导入课文。再利用教学软件突出重点段(第二、三小节),再配上相应形态的麋鹿图片,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探讨、交流,帮助突破课文的重难点。

  三、学设计过程

  我预定三课时完成完成我的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我设想让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后检查学生学习生字和课文的预习和朗读情况,后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并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麋鹿良好的生活环境。

  第二课时

  我通过“创设情境导入——引导深读、理解课文——我是小小解说员”等环节来学习理解课文、巩固课文。在这个过程中,最后我布置“送一份美好的祝愿给麋鹿”的作业。

  第三课时

  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参与的热情,精心创设“我是小小解说员”的情景,让学生来介绍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惯和传奇色彩。

  接下来我重点介绍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第一步:“创设情景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动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而我们中国是世界上野生动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谁能说说我国有那些珍贵的野生动物?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知识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出示麋鹿的图片、

  说说你想从课文中了解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他们想了解的知识)跟着老师一起来认识“麋”字的构字结构。(复习形声字的构字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去看个究竟。

  第二步:“初读感知”。

  第一,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这样做考虑到每位学生阅读的'方式不同,尊重他们自己的阅读方式,让他们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下学习,对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多读几遍。

  第二,检查初读情况。检查生字的学习情况时让他们先自由读如遇到不会读或不理解的地方问问最近的同学,然后点名读。检查读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落时,让学生试着说说这个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交流出示相关的图片和内容,如麋鹿角、尾巴等,同时也取得更为直观的教学效果。

  第三,在了解课文在向我们介绍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惯和传奇色彩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分段。

  第四,学生在初读后能初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了,然后引导学生去学习第一自然段。

  第三步:“细读感悟第一自然段”。

  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解决的问题来过度:原来麋鹿俗称“四不像”,它的经历也充满了神奇色彩,这让我们越发想深入的了解它,跟它去交个朋友,是吗?想要了解它,首先就必须知道它所处何地,环境如何。请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跟同桌交流一下麋鹿的生活环境?交流时要引导学生体会黄海滩涂的静谧、美丽,体会大丰自然保护区的确是麋鹿野生放养的理想场所。最后引导学生齐读。

  第四步:最后为学生留有五分让学生抄写本课的生字或认为自己值得抄写的词语。再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这样是为了改变单一的抄写,激发学生抄写的兴趣,张扬学生的个性。

  四、板书设计:

  外形特点

  麋鹿黄海滩涂生活习性

《麋鹿》教学设计3

  设计思路:

  《麋鹿》这篇课文介绍了我国珍稀动物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体现了国家对保护野生动物的高度重视。课文语言简洁,通俗易懂,条理清晰,在朴实的说明中注入了浓浓的情趣,比如说“四不像”、“姜子牙”以及鹿、马、牛、驴这四种动物的组合体,都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除此之外,麋鹿那富有传奇色彩、坎坷的经历,融入了历史知识,更然人兴趣倍增。

  基于以上几种因素,在学习麋鹿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的时候,我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先有学生读课文,理清这部分内容的框架;然后再出示具体可行的自学提示,由学生结合提示细细研读课文,自主学习感悟。

  这节课共安排了两次合作学习,第一次合作学习是结合课文重点内容展开的`。是在学生充分读书、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分工、合作、商讨等方法,理清麋鹿的经历。并通过感情朗读的指导,引导学生能够麋鹿多灾难的命运中领悟保护珍稀动物的重要性,感受国家对野生动物保护的高度重视。

  第二次合作是针对课文最后“从此,麋鹿结束了它们大半个世纪在海外漂泊不定、颠沛流离的生涯,开始了回归故土、回归自然的新生活”这句话中的“新生活”展开想象的。以此引导学生深入感悟第一自然段中,所描绘的麋鹿的良好的生活环境以及它们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并激发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更多的想象。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激发学生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3、理解“放养与饲养”、“陆续与相继”等词语的细微差别。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读课文,自主学习麋鹿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以及传奇经历,渗透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

  教具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麋鹿的?(板书:外形特点、生活习性、传奇经历)

  二、 学习课文第2—4自然段。

  1、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详细描写了麋鹿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呢?学生自读2—4自然段。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思考每一个自然段都介绍了什么内容?

  3、学生汇报:(第二小节介绍了麋鹿的奇特外形;第三小节具体描述了麋鹿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第四小节介绍了麋鹿自然繁殖力低的原因。)

  4、老师相机提问:麋鹿有着怎样奇特的外形?作者又是从哪几方面具体介绍麋鹿外形特点的呢?这些部分各有什么特点?它的外形与生活习性有关系吗?

  5、学生自主学习:请同学们细细地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这些问题。

  6、汇报。

  7、课文又是从哪几点说明“麋鹿的自然繁殖能力很低”的呢?学生汇报。

  三、学习第5—7自然段。

  1、导入:麋鹿不仅有着奇特的外形,还有着充满传奇色彩的经历。理解“传奇”的意思。那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麋鹿传奇经历的?

  2、为什么说“麋鹿的经历充满传奇色彩”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这部分内容,要结合不同的内容读出不同的感情、语调。

  3、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4、一小组汇报,其他小组补充。指导朗读,理解“放养与饲养”、“陆续与相继”的微妙区别。

  5、你从麋鹿多灾多难的命运中,领悟到了什么?

  6、合作交流对“新生活”的理解。“新生活”指什么样的生活?

《麋鹿》教学设计4

  学习目标:

  1.通过课文的学习,知道麋鹿是我国的一种珍稀动物,能说出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

  2.从麋鹿多灾的命运,领悟到野生动物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去保护他们。体会国家对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视,激发热爱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理解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以及它的传奇经历。

  学习难点:

  从麋鹿多舛的命运,领悟到野生动物的命运往往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学习准备:

  搜集有关麋鹿的资料课件

  学习流程:

  一、学情调查

  (1)检查生字词语:

  难读的生字就藏在这段文字里了,请试着读一读。

  麋鹿俗称“四不像”,其角、尾、蹄、毛等独具特色。

  麋鹿也是哺乳动物,胎生,孕期长,生长慢,喜欢生活在气候温和、林茂草丰的沼泽环境中。

  麋鹿曾因在战乱中惨遭杀戮,在故土销声匿迹。后来,在颠沛流离并几乎要灭绝于欧洲时,英国的贝福特公爵深明大义,收养了世界上仅存的18头麋鹿于自己的私人别墅──乌邦寺,由于饲养得法,麋鹿生长良好,并迅速繁殖。1986年8月,39头麋鹿结束在海外的漂泊生活,经过长途跋涉,回归故土,回归自然。至今,麋鹿总数估计已逾千头。

  2.课文是围绕()、()和()来向我们介绍麋鹿的。

  (设计意图:这两个内容是对学生上节课的学习效果进行检验,一方面是检查生字词,一方面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做衔接。)

  二、质疑探究

  (一)学习课文2——4自然段,了解麋鹿的生活习性和外形特点。

  1.麋鹿的外形有什么特点?生活习性又是怎样的呢,请仔细阅读第2——4自然段,用“ ”画出描写外形特点的句子,用“ ”画出描写生活习性的句子。

  2.在小组中交流找到的句子。

  (设计意图:通过勾画句子,让学生阅读文本,走进文本,准确认识麋鹿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

  (二)自主合作学习“传奇经历”

  1.麋鹿不仅有奇特的外形,而且还有传奇的经历。自读课文第5-7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有关时间的词,并思考在那个时间段里麋鹿有着怎样的经历?(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也可以用文中的词句概括)

  (温馨提示:先读课文自己思考,然后在小组中交流,最后写在展板上)

  2.用心再去读一读5—7自然段,看看哪段经历吸引着你,并牵动着你的心,画下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了解麋鹿的传奇经历,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感受麋鹿的坎坷经历。)

  (三)有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了解麋鹿的生活环境麋鹿回归祖国,回归大自然,开始了新生活。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想想这个“新生活”是什么样的生活呢?

  (四)结合麋鹿的传奇经历,说说麋鹿的命运与什么有关?

  (设计意图:渗透思想教育,使学生产生热爱动物,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达标检测

  本文详细介绍了麋鹿的()()和(),让我们认识了麋鹿奇特的外形:()()()();独特的生活习性:(),();从麋鹿的传奇经历,我们明白了麋鹿的命运与()的命运息息相关,我们应该()。

  四、拓展延伸

  我国还有许多珍稀动物,请搜集收集国家级保护动物的资料。

《麋鹿》教学设计5

  一、教材依据

  《麋鹿》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第五单元第三课。

  二、设计思想

  六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观察理解能力,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有极强的求知欲。因此,他们在接触到新事物时,都勇于去了解探究。而本文写的是稀有的野生动物,并且它的外形奇特、经历传奇,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学生都想通过本课认识麋鹿、了解麋鹿,知道麋鹿是一种稀有的野生动物,从而激发学生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

  现代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够充分注重学生的“自主的阅读、获取和运用”,就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有充分的条件去自主探索,去读书研究,归纳总结,形成自己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以及它的传奇经历。

  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情感目标:

  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麋鹿的传奇经历后,让学生明白了麋鹿的命运和国家及人民息息相关,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

  技能目标: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明白了珍稀的野生动植物不可再生,在以后的生活中会自觉的保护珍稀的野生动植物。

  四、教学重点

  理解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以及它的传奇经历。五、教学难点:从麋鹿多舛的命运,领悟到野生动物的命运往往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六、教法、学法

  教法:情景教学法、探究法、读中感悟法、查找资料法。

  学法:以自主探究感悟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珍贵的野生动物麋鹿,但只知其名,不知其详,那么麋鹿到底长什么样,通常在那里生活,又有什么样经历呢?这节课老师将带大家去揭开麋鹿的神秘面纱。

  二、学文:

  (一)请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跟同桌交流一下麋鹿的生活环境。为什么说大丰自然保护区“是麋鹿野生放养的理想场所”?

  ——土地广阔、气候温暖、林茂草丰

  想象黄海滩涂的静谧、美丽,体会大丰自然保护区的确是麋鹿野生放养的理想场所。练习读。指名读。

  (二)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介绍了麋鹿的哪些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让学生自读自悟。)

  交流:

  外形奇特——“四不像”

  “更”字可以去掉吗?为什么说“更增添了它的神秘”?

  (角型、尾巴、蹄子、毛色)这几个部分各有什么特点?

  角——站着的时侯,各个枝尖都指向后方。它的角也很长,站着的时候,角的各个枝尖都指向后方,这是它独有的特点哦,因为其它鹿的角尖都指向前方……

  尾巴——鹿科动物最长的。

  蹄子——宽大、在沼泽中行动敏捷。

  毛色——夏季棕红色、冬季棕灰色。

  生活习性——在沼泽环境中生活。常在水中站立、跋涉、潜游和觅食,甚至连隆冬季节也不例外。

  如果你是大丰自然保护区的讲解员,你如何向来宾介绍麋鹿呢?

  (介绍麋鹿的外形特点及生活习性时,应按什么顺序?学习文中的写作顺序)

  (三)为什么说“麋鹿的经历充满传奇色彩”呢?再读课文。

  1 “麋鹿为什么会销声匿迹”令人奇怪,还有同学担心今后这些麋鹿会不会有“销声匿迹”的可能。

  2 讨论交流,指导朗读。

  第一、麋鹿在我国出现最早,但后来竟销声匿迹了。

  第二,1865年后。特别是1900年,麋鹿惨遭侵略者的偷盗、杀戮

  第三,1986年,麋鹿重回故乡,并在祖国的土地上茁壮成长。

  3 、研究麋鹿的过去

  (1)人为因素

  麋鹿减少甚至到即将消失,关键在于人,因为人们没有爱惜它,任意去狩猎,去残杀。

  补充:麋鹿不仅是先人狩猎的对象,也是宗教仪式中的重要祭物,或是特大洪水带来的灾难。

  得出研究结论:人类给麋鹿带来了灾难。

  ⑵人为环境因素:

  古时候,人们为了多种庄稼,把许多沼泽或近海低洼荒地被开垦成为农田,使麋鹿没有了容身之所,所以许多麋鹿被迫远离家乡。

  适宜的生活环境:气候、温度、以及沼泽地带的湿地环境。

  得出研究结论:适宜的生活环境是麋鹿生长的必要条件。

  ⑶社会因素:

  可恶的是国外侵略——

  外国人的发现和撰文介绍是麋鹿从国内移居国外的导火线。也是麋鹿再次遇难的重要原因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最后一群麋鹿惨遭厄运。

  “导致麋鹿坎坷命运”的原因不但有人为因素、环境因素、更有社会因素。

  得出研究结论: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是麋鹿乃至其他动物以及我们人类生存的重要条件。

  从麋鹿多舛的命运,你领悟到了什么?——一是要保护野生动物,因为一旦灭绝,不可再生。二是野生动物的命运也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我们长大了要建设祖国,使祖国更加强大、繁荣。

  (意在通过学习课文,渗透对学生的爱国主义。)

  三、总结:

  展示大丰麋鹿保护区画面,由于人们的重视和保护,几乎绝迹的麋鹿有了自己的家。

  四、作业:

  1、把你知道的珍惜动植物介绍给大家。

  2、收集国家级保护动物的资料并开展交流活动。

  板书:

  麋鹿

  外形奇特 命运坎坷

  五、教学反思

  1、本文语言简洁、条理清晰、内容丰富,在朴实的语言中注入了浓浓的情趣,极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麋鹿》一课,课文内容浅显,蕴藏的知识很多:麋鹿的外形、生活习性以及充满传奇色彩的经历,从麋鹿坎坷的经历中体悟:“人类一定要保护好野生动物”同时学生也受到美的熏陶和爱国主义教育。

《麋鹿》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中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理清课文脉络层次。

  4、了解麋鹿的外形和生活习性,学习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体会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增强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麋鹿的外形和生活习性。

  教学难点:抓住麋鹿的特点,辨认麋鹿,介绍麋鹿。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同学们看过《封神榜》这部电视剧吗?认识剧中的人物姜子牙吧。话说在3000年前,有一天正是王母娘娘的寿日,众神仙纷纷纷纷挑选自己喜欢的动物坐骑赶去天庭拜寿,有的选美丽高雅的仙鹤,有的选凶猛有力的老虎,有的选忠厚老实的牛,有的选高大矫健的骏马。姜子牙有点发愁了,他想,我该选什么动物坐骑呢?选狗选猫?太没面子了吧,我可是一个德高望重的大神了,应该有一种特别好的动物来做我的坐骑。他冥思苦想,忽然抬头一看,有了,就是它——麋鹿(课件出示麋鹿的图片)这么美丽的动物,大家想不想去了解了解?

  2、今天,就跟老师走进17课,去认识这种珍稀的野生动物—麋鹿。(板书课题:17麋鹿指导正确书写“麋”)

  3、学生齐读课题。

  4、课前老师已经布置预习了,大家对麋鹿有什么认识呢?(指名说)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一)检查字词,感知内容。

  1、预习的时候你读了几遍课文?这篇课文生字很多,通过预习,你们有信心通过老师的检查吗?

  2、我把课文的生字都结合在屏幕上的这三小段文字里边了,请你按照自己的速度响亮地读一读。

  (多媒体课件出示):

  麋鹿俗称“四不像”,其角、尾、蹄、毛等独具特色,传说中它是姜子牙的坐骑。

  麋鹿是一种草食性哺乳动物,胎生,孕期长,生长慢,喜欢生活在气候温和、林茂草丰的沼泽环境中,常在水中觅食。

  麋鹿曾因在战乱中惨遭杀戮,在故土销声匿迹。后来,在颠沛流离并几乎要灭绝于欧洲时,英国的贝福特公爵深明大义,收养了世界上仅存的18头麋鹿于自己的私人别墅──乌邦寺,由于饲养得法,麋鹿生长良好,并迅速繁殖。1986年8月,39头麋鹿结束在海外的漂泊生活,经过长途跋涉,回归故土,回归自然。至今,麋鹿总数估计已逾千头。

  3、结合以上这段文字,指导读准生字字音,指导书写跋涉、殖、沛等重点生字,(教师在黑板范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颠沛流离”“跋涉”等词语,区别形近词“放养、饲养”。

  4、指名说一说三小段内容分别写了有关麋鹿的什么内容?老师一边引导学生说一边板书,再请学生读出与之相对应的段落。(外形特点、生活习性、传奇经历)

  5、这三段话与这篇课文有什么关系呢?谁能用一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6、小结:有时候要把课文读长,有时候也要把课文读短,短到这样的程度,有助于我们能够在短时间内了解麋鹿的外形、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

  (二)理清文章脉络,指导学习第一段。

  1、这是一篇说明文,作者按照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一一向我们介绍,请大家一起朗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内容,并试着给课文分段。(指名回答)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并请学生说说本段写了什么?(板书:生活的环境)什么样的环境才适合麋鹿生活呢?读了这一段,你有什么感想?

  三、辨别麋鹿,了解外形。

  1、课文的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了麋鹿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老师考一考大家的眼力,(多媒体出示一头鹿)判断是否是麋鹿?

  2、请举手说“是”的同学解释一下,为什么认为它是麋鹿?根据学生的回答,结合课件理解“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

  3、表扬学生善于抓住事物最主要的特点进行辨析,但是认错了,图中的.这个动物,人们也称它为“四不像”,角似鹿非鹿、面似马非马、蹄似牛非牛、尾似驴非驴,但它不是麋鹿。请你再仔细观察一下这头鹿和读一读这篇课文,从文章中寻找它不是麋鹿的理由,找到一条,请简要地记录一条。

  4、小小组交流,形成小组意见。

  5、指导全班汇报交流。(多媒体课件出示)

  角——站着的时候,各枝尖都指向后方。

  尾巴——鹿科动物中最长的。

  蹄子——宽大,在沼泽中行动敏捷。

  毛色——夏季棕红色,冬季棕灰色。

  6、你们所说的这些理由,都是麋鹿区别于其他鹿的显著特点,作者紧紧抓住这些特点来写了。这头很像麋鹿的鹿叫“驯鹿”,看看驯鹿与麋鹿的区别吧。(多媒体课件出示驯鹿与麋鹿的对比图。)

  四、图文结合讲解,了解麋鹿习性。

  1、想看更多的麋鹿吗?但有一个交换条件,你看了以后,要像一个讲解员一样上台来介绍麋鹿的主要特点,行吗?(多媒体课件出示几幅麋鹿图)同桌先合作练习,再请同学上台介绍其外形特点。

  2、提出讲解要求:讲解员应该具备很多素质,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能应付游客的提问。谁愿意当高级讲解员?

  3、您能告诉我麋鹿为什么就能适应沼泽生活呢?

  4、您能告诉我麋鹿有哪些特点,可以用“最”字概括给我们听吗?

  5、为什么麋鹿的自然繁殖能力很低呢?

  6、提问结束后集体朗读第二部分内容。

  五、总结质疑,布置作业。

  1、学了课文的第一、二部分,你知道作者在介绍麋鹿时按什么样的顺序写的?(教师小结,进行写法指导。)

  2、美丽的野生动物麋鹿从曾经的频临灭绝到现在在大丰自然保护区自由自在地生活,它有怎样传奇的经历呢?下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它传奇的经历中。

  3、当一个小讲解员向家长或其他小朋友介绍麋鹿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

  4、抄写课文生字。

《麋鹿》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

  《麋鹿》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记叙文,它介绍了我国珍稀野生动物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体现了国家对野生动物的高度重视。

  学情分析:

  教学这篇课文,不仅让学生了解称为“四不像”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同时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也要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和新课标的的教学要求,结合五年级学生的的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的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知识、能力、情感目标。

  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中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词语之间的细微差异。

  3、学次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体会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增强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词语之间的细微差异。

  教学难点:

  学次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体会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增强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并查阅麋鹿的资料,了解它们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传奇经历。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大丰自然保护区,在那里,我们认识了一种漂亮的野生动物,它是谁呀?

  2、看课件,欣赏课件中的内容,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

  3、让我们回到课本中去,看看课文主要给我们讲了哪些内容?

  二、整体感知

  1、同学们,课文主要给我们讲了哪些内容呢?

  (外形特征、生活习性、传奇经历)

  2、同学们,麋鹿还有另外一个名称,人们也称它为“四不像”,为什么叫“四不像”呢?

  过渡:正是因为它有这样奇特的外形,所以在我国古代的神话小说《封神榜》中把“四不像”当作姜子牙的坐骑,更增添了它的神秘。

  3、麋鹿独有的外形特征,跟它的生活习性有关系吗?请同学们读第三自然段,画出文中描写麋鹿生活习性的句子,谈谈体会。

  4、是呀!正是因为它拥有独特的生活习性,才富于它奇特罕见的.外形,以便它在自然环境中生存,那文中还给我们介绍了麋鹿的哪些生活习性呢?

  5、同学们,正是因为麋鹿拥有这些多奇特的地方,于是在麋鹿的身上,还有着一段传奇经历呢,大家想知道是什么样的故事吗?

  请自由的读课文5—7自然段,读到又感受的句子,可以用笔做做记录。

  过渡:是啊!麋鹿的传奇经历让我们的内心充满感动,正是因为国家的强大,繁荣,又使这些小动物从新回归故土,过着幸福的生活。

  三、讨论探究

  同学们,当我们再次回顾麋鹿的传奇经历时,你会想到什么呢?

  四、角色扮演

  如果你是这些可爱的小麋鹿,当你回到祖国的土地上时,你会说些什么?

  五、总结质疑

  1、学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你们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六、作业

  请写一段关于麋鹿的小片段,说明清楚麋鹿的特征。

《麋鹿》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理清课文脉络层次。

  3、了解麋鹿的外形和生活习性。

  【教学重点】

  了解麋鹿的外形和生活习性。

  【教学难点】

  抓住麋鹿的特点,辨认麋鹿,介绍麋鹿。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上课之前,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想听吗?

  这个故事发生在3000年前。相传有一天,《封神榜》中的姜子牙正在为自己的坐骑所发愁。因为别的神仙都有自己的动物坐骑了,像美丽高雅的仙鹤、凶猛有力的狮子等等都被人家选了,他在想,我该选什么呢?知道他选了什么当坐骑吗?

  (“四不像”)同学们对这“四不像”感兴趣吗?

  2、点题: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它。(读题)

  二、新授。

  (一)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97页,根据屏幕上的“自读要求”自由读课文。

  先请一位同学把要求读给大家听听。

  2、学生自由读课文。

  (二)检查自读情况,给课文分段。

  1、这篇课文的生字都会读了吗?好,老师把课文的大部分生字都结合在屏幕上的这段文字里了,请你从头到位,一字不落,按照自己的速度响亮地读一读。

  2、学生自由读两段文字。

  3、有不会读的字吗?可以请教一下。指读第一段文字。

  4、读完了第一段文字,看看第二段话中有四个字组成的'一个词语,它的意思跟漂泊他乡的意思接近,但同时又强调了生活艰辛,无家可归,谁来说说这个词?

  ①指说(正音)指说指说跟他一起读记住它,再读。

  ②指导记写生字“沛”。

  这个词语中的生字“沛”,我们应该怎么记住它?(强调右半部分是一横加上一个“巾”字)师板演。

  请同学们把课本100页的生字在田字格中练一遍,特别注意“沛”字的写法。

  5、这里还有一个词语谁来读?(跋涉)

  指读齐读再读。

  谁来把第二段文字连起来读一遍?

  6、同学们的词语已经掌握得比较好,那课文讲了麋鹿得哪些方面呢?(外形、习性、经历)

  指说。

  7、看一看,课文哪几小节分别写了这些内容?

  8、快速默读第一小节,看看写了什么?

  9、这几部分中你对哪几个片断,哪一小节最感兴趣?试着自己读读,指读。

  三、精读第二段。

  课文已经读通,理顺了。让我们和麋鹿再走近一些。(出示,师说:1、仔细读课文2、3、4三小节,看看麋鹿的外形和生活习性都有哪些与众不同的地方,可以边读,边用笔画出相关词句。2、把麋鹿的这些特点整理出来,准备上台介绍。)

  学生自练,说给同桌听。

  指名说。

  听了讲解员的介绍,想看看真正的麋鹿吗?(出示图)

  四、布置作业。

  让我们一起来记住麋鹿的这些特点,完成读书卡。

  板书设计:

  17、麋鹿

  外形和生活习性(2-4):角尖、尾巴、毛色、蹄

  传奇经历(5-7)

《麋鹿》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并能结合课文内容或者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3、了解麋鹿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并能以不同身份介绍心中的麋鹿。

  4、写法迁移,弄清作者怎样抓住显著特点介绍麋鹿的外形奇特,使学生对生动刻画一种小动物的写作方法更为清晰。

  教学重点:了解麋鹿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并能以不同身份介绍心中的麋鹿。

  教学难点:写法迁移,弄清作者怎样抓住显著特点介绍麋鹿的外形奇特,使学生对生动刻画一种小动物的写作方法更为清晰。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和教学图片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以姜子牙选座骑的故事导入。

  2、板题:17、麋鹿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记清字形,标上自然段序号,划出不理解的字词。

  2、检查反馈

  课件出示生字词

  (1)指名认读,相机正音。

  (2)交流个别重点词语。

  (3)交流初读收获。

  课文主要讲了麋鹿的外形和生活习性。

  课文讲了麋鹿的经历很富有传奇色彩。

  课文讲了麋鹿现在生活的很好。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同学们快速地读课文,想想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介绍麋鹿的?

  2、交流

  第一部分(1)大丰自然保护区的麋鹿生活的很舒适。

  第二部分(2-4)详细介绍了麋鹿的奇特的外形、生活习性等。

  第三部分(5))介绍了麋鹿的传奇经历。

  四、精读第二部分,了解麋鹿。

  1、同学们想一想,当时姜子牙为何独爱上了这种四不像呢?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领略一下麋鹿的`奇特。

  2、指名读此部分,想一想,麋鹿长像奇特在哪?

  (1)学生交流:(麋鹿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

  (2)在学生阅读基础上媒体资料展示,形成对比,加深学生对麋鹿奇特外形的印象。

  (3)文章是还具体介绍了麋鹿哪些方面?

  3、除了奇特的外形,此部分还介绍了什么?(繁殖能力低下)

  表现:怀胎时间比一般鹿要长,且每胎只产一仔。

  4、为了加深对麋鹿的印象,我们一起来读读此部分。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麋鹿的外形、生活习性等有了初步了解,相信你们心中还会有一些疑惑。回去准备一下,下节课我们再做交流。

  六、指导写字。

  七、布置作业

  模仿介绍麋鹿的方法,任写一个小动物片断。

《麋鹿》教学设计10

  教材说明:

  这篇课文介绍了我国珍稀动物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体现了我国对保护野生动物的高度重视。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放养与饲养”、“陆续与相继”等词语的细微差别。

  3、体会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增强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抓特点来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麋鹿这篇课文,师生共写课题。(仔细观察这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加深了对这两个字的印象)

  2、看了这课题,猜想课文会写些什么?

  3、带着问题,快速进入课文,一起走进麋鹿的世界。

  二、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写了有关麋鹿的什么?

  三、检查自学效果

  (一)出示字词

  悄无声息、哺乳动物、跋涉、繁殖力、公爵、颠沛流离;

  遁入草丛、沼泽、觅食、销声匿迹、别墅。

  (1)多种形式读词语。

  (2)觉得哪个词最难理解,一起说一说。

  遁入草丛结合语段理解

  有一个词与“漂泊不字”意思相近,又强调了“生活艰辛,无家可归”的意思,这个词是哪个?注意“沛”字右边的写法。

  (二)理清课文脉络

  1、生汇报,相机板书。

  外形特征,生活习性(2~4)

  传奇色彩(5~7)

  (边读边概括,看来同学们已经会用抓住主要内容来概括了)

  2、课文从这三个方面介绍了麋鹿,也就是谭文的主要内容。出示填空:《麋鹿》主要写了麋鹿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四、精读课文

  1、同学们,这是一篇说明文,我们可以在短时间内知道麋鹿的外形、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仅知道这些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读出这些知识背后的情感,所以唐老师建议你用心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读着读着,我是否高兴了?悲伤了?痛苦了?自豪了?忧虑了?愤怒了?……

  2、多媒体出示这些情感。

  3、生汇报自己的情感体验。

  4、看来,你们都读懂了麋鹿,老师这里有一头麋鹿,你能辨认一下,它是否是麋鹿?

  5、出示驯鹿图片,生辨认、交流。(提示:从文中介绍关键语句辨认,相机出示相应的语句)读课文的第2、3小节。

  6、你们交流的这些,都是区别于其他鹿的显著特点,作者正是紧紧抓住了这些特点来写的。(出示:抓特点)这不是麋麋而一只驯鹿。想看真的麋鹿吗?

  7、出示麋鹿,请同学们作讲解员,上台讲解。

  师相机创设问题:麋鹿有很多鹿中之最,你能为我们介绍一下吗?他身上的哪些特征与湿地环境相适应?

  8、同学们,你们现在知道驯鹿与麋鹿的.区别了吗?读书不是死读书,要活学活用。

  9、传奇经历:

  (1)从三条线索出发,探索麋鹿的传奇经历。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关键词句。

  有→销声匿迹→120头→几乎绝迹→400多头;

  3000多年前→汉朝→1865年→1900年→1967年→1986年;

  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北京南部→英国→回到祖国;

  经历了3000多年的风风雨雨,几次面临绝迹而又奇迹般地枯木逢春,几度漂洋过海,足可以说明麋鹿的传奇色彩,麋鹿家族这几年来哭过、累过、痛过、委屈过,现在他们终于可以无忧无虑地生活在祖国的土地上了。

  (2)出示句子,体会“放养”和“饲养”的细小差别:

  黄海滩涂上片广阔的土地,气候温和,林茂草丰,是麋鹿野生放养的理想场所。

  只有英国贝福特公爵在私人别墅乌邦寺动物园里饲养的18头麋鹿生长良好,并迅速繁殖。

  五、总结课文

  现在麋鹿已结束了它大半个世纪的海外漂泊不定、颠沛流离的生涯,开始了回归故土、回归自然的新生活,让我们一起为麋鹿的新生活喝彩吧!

  板书设计:

  外形特征

  17、麋鹿生活习性

《麋鹿》教学设计11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放养与饲养”、“陆续与相继”等词语的细微差别。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增强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分析:

  麋鹿一课属说明文范畴,它介绍了我国珍稀动物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体现了国家对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课文语言简洁,条理清晰,内容丰富,层次清楚,在朴素的说明中注入浓浓的情趣,极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根据《语文课程标准》“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的要求,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明白文章要点,掌握课文内容,从而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增强学生的意识,了解文章怎样有条理地介绍知识,理解基本说明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放养与饲养”、“陆续与相继”等词语的细微差别。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增强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四、教法和学法:

  本课采用网络环境下教学,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教学方式。上课时学生在老师发引导下根据教材与网络资源进行自学、交流、学习,达到知识的巩固与深化。学生们通过网络论坛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看法,真诚地交流自己的思想,促进了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合作,交流的氛围特别浓厚。通过展示与交流,学生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通过交流与分享,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策略,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也有利于学生探究的成功。

  五、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一)、复习生活环境,导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课文主要给我们介绍了麋鹿哪些方面的知识?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外形、生活习性、传奇经历、生活环境。)

  3、麋鹿的生活环境有什么特点?(指名学生朗读句子,找出关键的词语。)

  (二)、了解外形、生活特点:

  1、麋鹿的外形有什么特点?学生自学课文,从书中找找描写麋鹿外形和生活习性的句子,体会一下麋鹿的外形奇特在什么地方?再感受一下麋鹿的外形与生活习性有什么特点?还可以点击网络资料看看,体会体会麋鹿的外形与生活习性的特点。

  2、教师提问:你找到了哪些生活习性的句子?指名学生读出句子。并指名学生说说从句子中体会到的内容。并要求学生用一个词语概括出麋鹿的生活习性,3交流完书本上了解的知识后,再指导学生说说从网络上了解的资料,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既让学生了解麋鹿更多的知识,也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学习途径。

  (三)了解传奇经历

  麋鹿的经历传奇在什么哪儿?请学生从书本中找出有关的词语,进行讨论。主要要求学生自学,并从书本语句中找出关键词语,再用这些关键的词语概括麋鹿的传奇经历。学完书本语句后,指导学生读读网上拓展三(关于课外有关麋鹿经历的资料。)再指导学生说说你从网络资源中了解到的有关资料,也为了培养学生的概括与解说的能力。

  (四)总结课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提问后不要学生急着回答,而是一改常态让学生打开网上博客,上传自己的感想,这样同学之间就有互相学习的机会,差点的学生也能清晰地明白其他学生的想法供自己学习。

  六、教学过程与分析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课文主要给我们介绍了麋鹿哪些方面的知识?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外形、生活习性、传奇经历、生活环境。

  3、麋鹿的生活环境有什么特点?

  4、从哪儿可以看出它环境的舒适?

  二、了解外形、生活特点:

  1、麋鹿的外形有什么特点?

  2、自学课文,从书中找找描写麋鹿外形和生活习性的句子,体会一下麋鹿的外形奇特在什么地方?再感受一下麋鹿的外形与生活习性有什么特点?

  3、指导交流:

  (1)、麋鹿的外形奇特在什么地方?

  (学生读出句子,找出关键的词语说明麋鹿外形的奇特。)

  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它集中了四种动物的特点。

  体重250千克左右:体重重

  角型各枝尖指向后方:独一无二

  尾巴是鹿科动物中最长的:长尾巴来。

  蹄子宽大

  毛色变化

  (2)、你找到了哪些生活习性的。句子?指名学生读出句子。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指名学生说说体会。

  (3)、用一个词语概括它的生活习性,你觉得应该是什么?

  与众不同、教师板书

  (4)、你从网上了解到什么知识?

  三、了解传奇经历

  1、麋鹿的经历有什么特点?

  充满传奇色彩

  2、“奇“在什么哪儿?从书本中找找有关的词语。

  3、交流:你从哪儿看出它的经历传奇?

  4、读读网上拓展三

  你从中了解到什么?

  用一句话表达

  四、总结课文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打开网上博客,上传。

  3、指名交流。

  (七)、板书设计:

  17、麋鹿

  生活环境 舒适

  外形特点 奇特

  生活习性 与众不同

  经历 传奇色彩

  指名学生回答。

  指名学生朗读句子,找出关键的词语。

  可以点击网络资料看看,体会体会麋鹿的.外形与生活习性的特点。

  指名学生概括语句说。

  利用网络资源学习课文内容。

  网上博客,实现课程资源共享。

  七、教学反思:

  采用网络教学,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探讨、学习网络资源。教学时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由他们自学、探讨,了解更多的知识。

  麋鹿的外形、生活习性的特点与传奇经历作为课文的两个重要内容。要让学生完全都在一堂40分钟的课中完成,学生是学不到多少知识的,而且也照顾不到个性差异。课堂中精读、浏览速度快的同学能在老师规定的时间中完成自学、探讨的过程,但这毕竟是少数学生,更多的学生不能准时完成学习的任务。

  如若分组自学、探讨的话,学生又只能读懂、读深某一方面的内容,而另一方面只能作为次要内容了解或不学,那么学生学习的知识又有些偏颇。所以要照顾学生的差异,怎样做到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个难点。

  我想我们不应该要求学生在一堂课中完成所有的内容。如果一课时完成麋鹿的外形、生活习性的教学,另一课时完成麋鹿传奇经历的学习,也许就能照顾学生的差异。

《麋鹿》教学设计12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介绍了我国珍惜动物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体现了国家对保护野生动物的高度重视。全文共7个自然段,语言简洁,条理清晰,内容丰富,层次清楚,在朴实的说明中注入浓浓的情趣,极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让学生在了解麋鹿的传奇经历的过程中,体会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

  3.抓住课文内容的要点,弄清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具体介绍麋鹿的。

  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课文内容的要点,说说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惯和传奇经历。

  2.让学生在了解麋鹿的传奇经历的过程中,体会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23个生词,其中16个只识不写,学习多音字“悄”,理解词语的意思。

  3.抓住课文内容的要点,弄清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具体介绍麋鹿的。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抓住课文内容的要点,弄清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具体介绍麋鹿的。

  教学准备:

  1.查找有关麋鹿的资料。

  2.相关图片和文字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出示图,交流自己了解的麋鹿。

  二.自学课文。

  1.读准生字的字音,认清字形,边读边想,读懂主要词语。

  2.读懂每一个自然段的意思,想想作者介绍了麋鹿的哪几个方面。

  3.用一句话或一段话介绍麋鹿。

  4.交流。

  (1)生字词的音形。

  (2)交流读书情况,纠音。

  (3)回答上面的问题。

  5.可根据问题分分段。

  三.学习第一段。

  1.读这一小节,你看到了什么,指导朗读。

  2.结合看图,了解这里是麋鹿生活的理想场所。

  四.精读训练

  1.学习第二段。

  (1)观察第二幅插图,默读课文,想一想:这段课文可以分为几层?各写了什么内容?

  (2)理解第一层内容。

  ①指名读。

  ②为什么说麋鹿的外形很奇特?(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

  ③“更”字可以去掉吗?为什么说“更增添了它的神秘”?

  ④齐读。注意重读“更”。

  (3)理解第二层内容。

  过渡思考:第一层已经为我们描述了麋鹿的。外形特点,为什么作者还要接下去写第二层呢?

  ①指名读。

  ②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介绍麋鹿的外形特征?读读、想想、画画。(角型、尾巴、蹄子、毛色)

  ③这几个部分各有什么特点?角——站着的时侯,个枝尖都指向后方。

  尾巴——鹿科动物最长的。蹄子——宽大、在沼泽中行动敏捷。

  毛色——夏季棕红色、冬季棕灰色。

  ④除了介绍麋鹿的外形,还介绍了什么?(生活习性)⑤麋鹿的.外形和它的生活习性有关系吗?为什么?

  ⑥讨论:有了第一层的介绍,我们懂得了麋鹿的外形特点,第二层写实不是有点多余,为什么?

  ⑦引读练习

  (4)理解第三层内容

  ①默读第三层,思考课文是从那几点来说明“麋鹿的自然繁殖能力很低”的?

  ②交流。

  2、学习第三段,过渡:麋鹿不仅有奇特的外形,而且还有传奇的经历。

  (1)指名读课文

  (2)出示“传奇”,齐读说说“传奇”的意思。

  (3)为什么说“麋鹿的经历充满传奇色彩”呢?再读课文。

  (4)讨论交流,指导朗读。第一、麋鹿在我国出现最早,但后来竟销声匿迹了。第二,1865年后。特别是1900年,麋鹿惨遭侵略者的偷盗、杀戮。第三,1986年,麋鹿重回故乡,并在祖国的土地上茁壮成长。

  (5)从麋鹿多舛的命运,你领悟到了什么?(一是要保护野生动物。二是野生动物的命运也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我们长大了要建设祖国,是祖国更加强大、繁荣。)

  四.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说说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惯和传奇经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课文内容的要点,说说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惯和传奇经历。

  3.让学生在了解麋鹿的传奇经历的过程中,体会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课文内容的要点,说说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惯和传奇经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配乐朗读第二、三段

  2.复述课文。

  3.简单说说麋鹿的外形和传奇的经历。

  二.精读训练第一段

  1.轻声读第一段。

  2.画出描写麋鹿在黄河滩涂自由活动的句子,结合第一幅插图说说对在晨雾中活动的麋鹿有什么印象。

  3.为什么说大风自然保护区“是麋鹿野生放养的理想场所”?

  (土地广阔、气候温暖、林茂草丰)

  4.通过课文的第二、三两段的描写,我们对麋鹿已经有了比较全面充分的了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第一段,可以去掉吗?

  5.有感情的朗读的一段。

  三.课堂练习

  1.出示课文后第5题:默读课文要点,再学着讲解员的样子说说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

  2.交流复述方法。

  (1)结合插图,抓住麋鹿的角、蹄、尾、毛色等几个部分的特点,介绍它的体型及生活习性。

  (2)参照“麋鹿的传奇经历”表介绍它的经历。

  3.练习复述。

  (1)同桌互相复述。

  (2)举行“大风麋鹿自然保护区讲解员”选拔赛。

  (3)师生评选。

  四.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3、4。

  3.收集国家级保护动物的资料并开展活动。

  教学反思:

《麋鹿》教学设计13

  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我立足于说明文的基本特点,在感悟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的同时,以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麋鹿》一课为例,关注该文的语言特色,加强语言实践活动,试图读出说明文浓浓的“语文味”。

  一、精选词语训练,丰厚语言积累

  悄无声息遁入草丛林茂草丰

  销声匿迹漂泊不定颠沛流离

  珍异动物繁衍后代茁壮成长

  我让学生在复习巩固读音和字形的基础上,学会运用这些词语说一两句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句子。横着看这三组词语,是麋鹿生活状态的三幅画面、三个不同的阶段。将这些词语作为复习的切入点,不仅是对课文内容的梳理和巩固,同时还加强对词语的积累运用,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品味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二、巧抓段落对比,深化语言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麋鹿》这一文中,麋鹿的外形特点是文章的重要部分。第二和第三两个自然段都有对其外形的描写,具体描写与概括描写相对应,呈现出不同的描写特色,这也是本文语言的一大亮点。我以图片、音乐引领学生走进麋鹿世界,引起学生对麋鹿的兴趣,自然引出描写麋鹿外形的句子:“它的外形很奇特: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所以又被称作‘四不像’。”这句话的语言很有特点,由三字短分句构成,富有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在学生读好课文的基础上,我出示相应图片,再配上白板的聚光灯效果,让学生充分理解“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初步感受麋鹿“奇特”的外形。我还设计了“辨认麋鹿”的活动,给学生一个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让学生亲自利用白板“放大镜”的功能,到课文第三自然段中寻找线索:角、尾巴、蹄子、毛色等特点。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图文结合,拿着“放大镜”,像小小科学家一样,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慢慢走近麋鹿、了解麋鹿。

  在学生充分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我又将两段外形描写放在一起让学生读,引导学生发现这两段话有什么异同点。学生在对比朗读中,逐步发现这两段文字都是写麋鹿的外形特点,都是按照顺序、抓住特点来写,都采用作比较、列数据的说明方法。但是第二自然段是概括写,第三自然段是具体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麋鹿的外形特点经历了从模糊到清晰的认知过程,教学活动与文本特点相吻合,实现了“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要求。在教学麋鹿的外形时,不仅抓住了其外形特点,还抓住了本文的语言特色,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理解。

  三、活练口头表达,内化语言运用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我认为学习语文就是要将文本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学会表达、学会运用。在本堂课的设计中,我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训练口头表达,让学生内化语言、学会运用。

  一是将“厚”读“薄”,学会概括。在深入感知麋鹿的“生活习性”时,我采取由扶到放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划出表现麋鹿生活习性的句子,再读一读,将阅读感受化为“我知道了麋鹿是一种(?摇?摇?摇?摇)的动物”。这一简单表达,看似简单,但其实是引导学生学会了概括。在此过程中,学生完成了将文本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的思维过程。此外,学生在这一语言训练中,对麋鹿的认识已不仅仅停留在外形上,还深入到内在的品性,比如麋鹿的活泼、珍稀、温顺等,这真可谓是“一举三得”。

  二是看图说话,学会介绍。在学习完麋鹿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这两部分后,我设计了“向奥委会推荐麋鹿做奥运吉祥物”的环节,让学生看图讲解麋鹿的特点,既可以巩固对麋鹿外形和习性的认知,又可以让学生学会说明文的表达顺序和说明方法,更可以实现语言内化的过程,注重了语文的实践运用。

  四、激活情感体验,加深语言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麋鹿的“传奇经历”描写采用的是总分结构,语言简洁明了。我以第一句话“麋鹿的经历充满传奇色彩”展开教学,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思路。“阅读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因此,在教学中我并没有刻意拆分文本,提炼成大家经常采用的表格形式,而是回归文本段落的概念,给学生一个整体感知的语言环境,以关键词句展开教学。我放手让学生去读,通过圈一圈的方式,让学生发现这部分内容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通过抓住关键的词语“漂泊不定”、“颠沛流离”,让学生自由品读每个时间段麋鹿的经历,感受麋鹿的“传奇色彩”。在引导学生理清了写作顺序,了解麋鹿的经历后,再细细品读,读出自己的情感。考虑到这要求对学生而言可能会有一点难度,所以我给学生提供了一系列的情感词语,以激活学生内在的情感,易于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与文本产生共鸣。

  要把说明文读出语文味,应用语文的眼光深入解读文本,通过多种方式为学生拓宽语言学习的途径,带领学生品读语言、玩味语言,最终读出浓浓的“语文味”。

《麋鹿》教学设计14

  一、改进后的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麋鹿》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麋鹿教学设计及研修心得。这是一篇说明文,它介绍了我国珍稀野生动物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体现了国家对野生动物的高度重视。

  学情分析:教学这篇课文,不仅让学生了解称为“四不像”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同时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也要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和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六年级学生的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的实际情况,确定了本节课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学会课文中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理清课文脉络层次。

  4、了解麋鹿的外形和生活习性,学习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体会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增强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麋鹿的外形和生活习性。

  教学难点:抓住麋鹿的特点,辨认麋鹿,介绍麋鹿。

  教学准备:师:认真研读教材;查阅麋鹿的资料,更多地了解它们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传奇经历;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制作多媒体课件。

  生:结构化预习课文,搜集有关麋鹿的资料。

  《麋鹿》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中国是世界上野生动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谁能说说我国有那些珍贵的野生动物?学生自由发言。

  2、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去认识一种稀有的野生动物—麋鹿。板书课题:17麋鹿3、学生齐读课题。

  4、阅读了导学单上的关于麋鹿的资料,你想说什么?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一)检查字词,感知内容。

  1、这篇课文生字很多,通过预习,你们有信心通过老师的检查吗?

  2、我把课文的生字都结合在屏幕上的这段文字里边了,请你从头到尾、一字不落、按照自己的速度响亮地读一读。

  (多媒体课件出示):

  麋鹿俗称“四不像”,其角、尾、蹄、毛等独具特色,传说中它是姜子牙的坐骑。

  麋鹿是一种草食性哺乳动物,胎生,孕期长,生长慢,喜欢生活在气候温和、林茂草丰的沼泽环境中,常在水中觅食。

  麋鹿曾因在战乱中惨遭杀戮,在故土销声匿迹。后来,在颠沛流离并几乎要灭绝于欧洲时,英国的贝福特公爵深明大义,收养了世界上仅存的18头麋鹿于自己的私人别墅——乌邦寺,由于饲养得法,麋鹿生长良好,并迅速繁殖。1986年8月,39头麋鹿结束在海外的漂泊生活,经过长途跋涉,回归故土,回归自然。至今,麋鹿总数估计已逾千头。

  3、结合以上这段文字,指导理解“颠沛流离”“跋涉”等词语。并相机指导描红重点生字。

  4、老师在黑板写出词语,请学生读出与之相对应的段落。(外形特点、生活习性、传奇经历)

  5、这段话与这篇课文有什么关系呢?谁能用一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6、小结:有时候要把课文读长,有时候也要把课文读短,短到这样的程度,有助于我们能够在短时间内了解麋鹿的外形、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

  (二)检查读文,读出情感。

  1、读这样的说明文,我们可以在短时间内知道麋鹿的外形、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但是,我们仅仅知道这些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读出隐藏在这些知识背后的情感。所以,老师建议你们再用心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读着读着,我是否高兴了?悲伤了?痛苦了?忧虑了?愤恨了?同情了?生气了?感动了?惊讶了?(多媒体呈现高兴、悲伤、痛苦、忧虑、愤恨、同情、生气、感动、惊讶等词)

  2、指名读文,并请学生说说自己有什么样的感情体验。

  三、辨别麋鹿,了解外形。

  1、多媒体出示一头鹿,让学生判断是否是麋鹿

  2、请举手说“是”的同学解释一下,为什么认为它是麋鹿?根据学生的回答,结合课件理解“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

  3、表扬学生善于抓住事物最主要的特点进行辨析,但是认错了,图中的这个动物,人们也称它为“四不像”,角似鹿非鹿、面似马非马、蹄似牛非牛、尾似驴非驴,但它不是麋鹿。请你再仔细观察一下这头鹿和读一读这篇课文,从文章中寻找它不是麋鹿的理由,找到一条,请简要地记录一条。

  4、小小组交流,形成小组意见。

  5、指导全班汇报交流。(多媒体课件出示)

  角——站着的时候,各枝尖都指向后方。

  尾巴——鹿科动物中最长的。

  蹄子——宽大,在沼泽中行动敏捷。

  毛色——夏季棕红色,冬季棕灰色。

  6、你们所说的这些理由,都是麋鹿区别于其他鹿的显著特点,作者紧紧抓住这些特点来写了。这头很像麋鹿的鹿叫“驯鹿”,想看真正的麋鹿吗?但有一个交换条件,你看了以后,要像一个讲解员一样上台来介绍麋鹿的主要特点,行吗?(多媒体课件出示几幅麋鹿图)

  7、同桌先合作练习,再请同学上台介绍其外形特点。

  四、高级讲解,了解习性

  1、提出更高要求:高级讲解员应该具备很多素质,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能应付游客的提问。谁愿意当高级讲解员?

  2、您能告诉我麋鹿为什么就能适应沼泽生活呢?

  3、您能告诉我麋鹿有哪些特点,可以用“最”字概括给我们听吗?

  4、为什么麋鹿的自然繁殖能力很低呢?

  5、指导朗读。

  6、小结,进行写法指导。

  五、总结质疑,布置作业

  1、学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你们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下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它的传奇经历。

  3、当一个小讲解员向家长或其他小朋友介绍麋鹿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

  4、抄写本课生字。

  板书设计:17、麋鹿生活环境

  外形特点奇特角尖、尾巴、毛色、蹄子

  生活习性独特

  传奇经历

  教学反思:麋鹿》是一篇说明文,语言没有抒情类文章优美,学生读之无味,我也觉得无从下手。如何将说明文教得有滋有味呢?我觉得要让说明文教学多点儿童味。学生不喜欢上说明文,关键是我们的方法出现了问题。说明文教学我们要善于创设一个个巧妙的情境,“诱”孩子去亲近文本、表达文本、超越文本,让教学变得妙趣横生,那么有谁不爱学说明文呢?

  在这节课例研修课上,由于事先做了充分准备,我的课堂语言比起以前精炼多了。我又对多媒体课件进行了修改,更加科学了。关于描红则听取同事的建议,相机重点抓住两个字示范指导,果然效果更好。

  研修心得:麋鹿》第一课时是我本学期的校内语文公开课。这是一篇说明文,一不小心就会上成科学课,语言没有抒情类文章优美,学生读之无味,我也觉得无从下手。如何将说明文教得有滋有味呢?在课前我认真研读教材,查阅大量资料,特别拜读了浙江青年名师蒋军晶执教的《麋鹿》,不禁为其精湛的教学艺术所深深折服。他的课让我深深感到:只要引导得法,说明文也能教出浓浓的语文味。

  为此,我选定了这篇课文,并且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我请教研组长为我的教学设计做指导,又进行反复修改。这样,前后修改了三遍,反复备课,使自己理清了教学思路。由于教学设计新颖,教学方法的运用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课堂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又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整节课学生积极性很高。尤其是一些后进生的踊跃参与,更是让我感到欣慰。一节课下来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自我感觉良好,毕竟为了这节课付出了很多,平时,是没法让每节课都这样精心准备的。

  在评课中,同事们给了我很高的评价。其中,这节课的亮点是随文识字,没有把生字从文中抽出来学习,而是放在学习主要内容时以填空的方式出现。采用了以“义”寻“词”、联系生活实际等多种方法,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如此,既降低了难度,又让学生觉得新奇有趣。接着又板书概括段意的词语,让学生读出相应的段落并思考出示的整段话和这篇文章的关系。这样,将概括介绍麋鹿的文字的效应发挥得淋漓尽致:识字、释义、感知文本,概括大意。教师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意识,课堂的评价体系完善,学生评价能力强。但是这节课也存在着诸多不足。比如:我的课堂语言不够精炼、有感染力,教学时显得有些紧张。指导朗读缺乏层次性,多媒体课件制作得太多,显得突兀。指导描红安排的时机不太适合,可以重点抓住一两个字示范指导。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因此,这次课例研修我还是选择这一课,我又重新撰写教学设计,请傅主任、李老师给我的教学设计作指导和修改。在修改、完善后,我在二班上了这节课,请傅主任、李老师观察我的课堂教学,给我的课堂教学实施提出宝贵的意见。我再结合他们的意见,对自身的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改进,撰写出更适合本班实际的教学设计来。这样下来,虽然显得有些累,但是受益匪浅。与以往的教研活动相比,对自己的专业成长更有帮助。以前,只是上一节课,大家观观议议,并不会把这节课再去上一遍,若谈教训,只是很多课文的共性问题,或者等到若干年以后再去上这一课,或许会有一些改进,但天知道会在哪一年,又或是早已换版本了。这样,教学水平又如何能有较大提高呢?我有幸参加了国培,经过这一阶段的学习,我真的感触很多,收获也很丰硕。这次网络培训,在安排上真可谓独具匠心。有了这个网络学习的平台,我一边学习一边与自己的实践、自己的研究进行对比,几个月下来我确有“豁然开朗”之感。在平台上,在班级群里,我学到了很多我根本没意识到的东西。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存在太多的问题,但我会把这些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模式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在学校的新课改教学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麋鹿》教学设计15

  《麋鹿》一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三单元的课文,课文介绍了珍惜动物麋鹿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叙述了它们历经磨难终于回到祖国的坎坷经历,体现了我国政府对于野生动物的重视。对于麋鹿,它可以说是中国特有,再加上现在最大的麋鹿群又在江苏大丰,很是值得学生详细了解,为此我采用了“小讲解员”的学法。在一开始就让学生知道麋鹿的珍贵,假设有一些游客来请你做介绍的要求。在学习了外形和生活习性之后就让学生来介绍,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练习,对上台的学生进行指点。从而让学生对麋鹿有清晰的了解。学生们对野生动物感兴趣,采用收集资料法,让学生了解野生动物

  1.学习2-7小结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

  2.指导学生课前收集麋鹿资料,课上学当小讲解员,练习抓住要点介绍麋鹿,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理念] 富有情趣、突出自主、强化实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入情入境地朗读,真真实实地感知麋鹿的特点习性和传奇经历。

  2、让学生在了解麋鹿的的过程中,体会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学生在学文、当解说员的过程中,体会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感知“麋鹿的生活天堂”

  在上课之前我们随便聊聊,就给大家讲个故事好吗?这个故事发生在3000年前,相传有一天,姜子牙正在为自己的坐骑所发愁,因为别的神仙都有自己的动物坐骑了,像美丽高雅的仙鹤、凶猛有力的狮子、老虎等都被人家选了,他在想,我该选什么呢?选狗选猫?太没面子了吧,我也是一个德高望重的大神了,应该有一种特别好的动物来做我的坐骑。找找吧,他这么张眼一望,看到了什么?

  1)学生用第一节的内容来回答

  2)然后指导朗读

  3)看视频(看过后谈体会:你觉得这怎么样?)

  二、认识麋鹿:

  (过渡:你真的认识麋鹿吗?请你看看图,再看看书,然后辨认一下,哪头是麋鹿?说话要有依据。)

  1、课件展示几头鹿的图片。学生结合图片和课文进行对照,寻找辨别的依据。

  2、小小组交流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3、班级交流认识和体会。(课件随机展示图片)

  4、最后处理“四不像”

  预案:* 学生每交流一个麋鹿的特点,提示学生概括。

  有些特点教师需要重点强调,比如:角、尾、蹄、毛色等特征。

  他们生活的环境要联系到文章的.前面和资料提供的,黄海滩涂是世界上最好的适合麋鹿生活的地方。为麋鹿的回归打下伏笔。

  麋鹿繁殖力低是他珍贵的一个原因。

  三、帮姜子牙解说麋鹿。

  1、姜子牙从人间找到了麋鹿,带回了天庭,向各位神仙夸耀它,他可以怎么说呢?请大家好好想想,然后小组同学练习一下,再举手。

  2、学生练习

  3、学生班级交流自己想的演说稿。(教师重点提示说清楚麋鹿独特的特征)

  四、体会麋鹿的传奇经历:

  麋鹿曾经是姜子牙的坐骑,但是后来它的经历却充满传奇色彩。你们是如何理解“传奇”的呢?麋鹿的命运和什么有着密切的联系呢?(或者说:麋鹿就让他在外国呆着贝,干吗要让它回来呢?)

  1、你们可以先看书,有什么感想,感受,或想说些什么,先与你的同桌交流一下,然后再起来交流一下。

  2、班级交流

  3、总结:麋鹿传奇——重用、与姜子牙有关

  灭绝、与国家被列强欺负有关

  国外、与人们喜爱才生存下来

  回归、与国家强盛有关

  4、听说2008奥运会也选中麋鹿作为吉祥物,这就更体现人们对麋鹿的热爱。你们能说一下为什么专家们一致推荐麋鹿为吉祥物呢?

  三、深化延伸,升华感知

  1、学到现在,老师有一点还不明白,我们人类花那么多的精力与金钱保护这些动物,有什么价值呢?

  2、引导学生尽可能说,然后教师补充

  四、选定一个解说员的角色来想大家介绍麋鹿。

  1、要求:

  请你选定一个解说员的角色,向同学或者是外宾,或者是老师介绍麋鹿。(课件展示要求)可以是麋鹿的一个方面的特点,比如为什么叫“四不像”、也可以是麋鹿的外形和生活特性、也可以是麋鹿的传奇经历,也可以综合讲。

  2、自己练习:

  3、同桌练习:

  4、班级交流

  五:总结课文:热爱麋鹿,保护麋鹿,保护一切野生动物。

  六:作业:把你向人们介绍的关于麋鹿的演说稿用笔写下来。

  板书设计:

  11 麋鹿

  外形奇特:四不像

  角、尾巴、蹄子、毛色

  生活习性:常在水中……

  繁殖能力低

  传奇经历:回归故土、回归自然

  教学反思

  通过让学生找麋鹿特点,出示图片使学生对麋鹿外形有深刻了解,在此基础上读,练习讲解,当众讲解。针对如何练习讲解,我采用以下的方法:同座互练,指名上台讲,评论,再请学生上台讲,评比。在这个过程中我将学生的兴趣摆在首位,对于学生能力采取了不断地锻炼,这样取得较好的效果。

  为了使学生增加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我从麋鹿的命运让生说体会,使学生体会到野生动物的不幸命运,再加上补充的说明,使学生保护野生动物的信念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