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数学公开课评课稿14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评课稿,评课有利于帮助和指导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形成教学风格,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优秀的评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数学公开课评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数学公开课评课稿1
《9加几》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第一课,它是在学生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10加几的口算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它又是以后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在运用多种方法计算9加几的式题时,体会到“凑十法”的优势,并能掌握凑十计算的方法。
在本节课中费琛老师教态自然,语言亲切,能结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适时地运用口令性的组织、调控的语言进行课堂教学,体现了较好的教学素养。总体来说本节课在编排上能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重点突出、层次清楚,设计的情境有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注意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知识与技能的形成和发展,使大多数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具体来说,费老师的`这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出数学问题
新课程倡导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生活,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费老师的课就根据新课程的理念,结合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了运动会的教学情境。通过让学生观察运动会场景图,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这样的编排不仅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培养了孩子看图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运用多种方法,突破教学难点
“凑十”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费老师从课开始的导入练习,到新授的例题计算方法的讲解一直很关注“凑十”这个知识点。尤其是在解决一共有几个足球的问题时,能结合图示,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凑十”动态演示的过程。借助多媒体技术,化静为动,化难为易,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了凑十的算理,使原本很棘手的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三、利用电子白板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本节课中费老师使用了电子白板进行教学,利用电子白板的魔术笔、放大镜等功能突显教学重点和难点之处。利用电子白板的交互功能,进行多种解题方法的展示与交流。运用新的多媒体技术在本节课中实现了较好地教学效果。
听了本节课后我对课堂练习的设计提出几点建议。
1、新授后的综合性练习的设计还可以更有层次性。从基本练习到综合练习再是拓展练习,但每一层的练习都应该围绕本节课的内容来展开。
2、练习设计也应该注意动静搭配,即口答交流和动笔计算相互交替进行。
3、有些练习题可以重复利用,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练习。如简单的口算练习后(口答开火车或抢答形式都行),可以对这些口算式题进行整理,在有序排列后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的特点,发现一个加数不变都是9,另一个加数一个比一个大1,得到的结果即和也是一个比一个大1。在这里就初步渗透函数思想,同时引导孩子进一步思考为什么和会一个比一个大1。然后再观察得数的个位上的数和第二个加数的关系,并能根据这个规律进行计算。
数学公开课评课稿4
周二,听了倪老师上的一节数学课。这是一节学了8、9的认识和加减法后的“用数学”的课。倪老师上的课数学味很浓,很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亲切、自然的教态以及对多媒体的恰当、自如的运用都体现了她的综合素质和功底。这是这节课整体带给我们的印象和感觉。下面具体谈谈听后的体会和感想:
1、课始的听算训练,我觉得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听的能力和算的能力。有效利用这2---3分钟,使孩子们静下心来,长期坚持训练为学生的注意力和计算能力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具有激励性的课堂教学语言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对整个课堂组织教学都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一年级孩子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又不持久,所以教师上课过程中穿插着丰富而有变化的鼓励性语言对孩子们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如“你是第一个智慧星”等。
3、课堂结构安排合理,流程自然、顺畅,重点突出。重点部分有各个层次学生的回答,也有同桌的对答,对学生观察、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也有教师清楚的归纳总结语,对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4、练习部分让学生用手势表示对错的设计,使课堂动静结合,缓解了学习疲劳。练习题都是学生的易错题,通过判断和说理由,很好地突破了难点。使整个课堂达到了高潮。
数学公开课评课稿2
评课情况如下:
首先由王校长进行发言。王校长站在非数学的角度,对集体备课,及所听的课进行了简要点评。他强调集体备课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与融合,它将大家的力量融为一体,要很好的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提高教学质量。在安排集体备课分工的时候,要照顾到每位老师的教学特长,将课题分给擅长的老师,充分发挥老师在自己擅长的课题上的优势,让大家进行资源共享。另外集体备课贵在坚持,要按照计划按部就班的有计划的进行,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对于所听的课,因为学科差别的原因,没有在知识点上进行点评,但感觉课堂气氛非常好,学生主动性高,对学生的板演,教师严格要求,板书规范,能及时订正学生的错误,注重过程。整节课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效率高。将枯燥的数学课上的活而不乱,让每一位听者有益。希望各位老师在充分借鉴两位老师教学优点的基础上合理的融合自己的教学特点,上好每一节课,提高每一节课的教学质量。
王校长发完言后,王主任从数学学科的教学特点的基础上对两节公开课进行了点评。首先充分肯定了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体现了数学集体备课的智慧,其次就某些教学过程中的细节进行了点评。比如在进行平面向量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和其他知识的前后联系,如在证明三点共线的题目时,现在讲的向量是一个方法,另外还可以联系必修二讲的斜率,直线方程,以及两点间的距离等方法,帮助学生站在更高的角度更广的角度来学习向量,从更深的层次理解向量的知识。另外要合理的应用课件,数学因其学科特点不能完全依赖教学课件,要做到课件与板书合理结合。发挥课件的优势,扩大课堂容量,让数学课堂生动形象,同时也要注重教学板书,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印象深刻,稳固扎实。
然后两位老师分别对自己的课进行了课后反思。其实这两节课也是整个备课组集体备课的成果,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形成的,只不过由这两位老师展示出来。刘彩艳老师觉得本节课在时间的安排上还可更紧凑,还可给学生更多的展示空间。赵修喜老师认为,本节课在例四的处理上还可更细致更扎实。
最后在两位领导发言的基础上,各位老师对这两节公开课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从课堂教学的过程来看,计算问题仍然是学生急待解决的问题,运算的速度与准确率仍是学生解题过程的巨大障碍,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仍应继续关注,此项任务任重而道远,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第二,课件教学只能成为数学教学的辅助工具,特别在新授课的教学过程中,应将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板书于黑板,重要的例题最好还是领学生作,将过程充分的展示给学生,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不能用课件放一下就了事,这样水过地皮湿,起不到任何作用。第三,注重集体备课,轮到哪一位老师主备,主备人要重视,另外大家也要给以帮助,集集体的智慧于一体,让集体备课不流于形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节约大家的精力与时间。第四,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以讨论为主,特别是对重要题目的变式练习一定要挖深挖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新知识。
经过这次评课,让老师们对这两节课有了更深的认识,通过交流了解了每个人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认识,增进了课堂教学的认识。另外更加认识到集体备课的力量与优势,让大家对今后的集体备课更加重视,更加认真的对待集体备课。
数学公开课评课稿3
各位领导、老师们:
下午好!本次青年教师课堂展示课活动在学校教务处的精心组织和各位教师的精心准备下,开展的很成功,根据教务处的统一安排,我就各位数学老师的课谈几点我个人粗浅的看法,如有不妥之处,请几位教师不要介意,同时请各位领导和教师指正。
数学课总体呈现五大亮点:
一、课堂活动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体现了让学生学习有用的知识这一先进的课程理念。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课程标准中明确地告诉我们: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生龙活虎的经验和学生原来的认知基础上。各位数学老师都能恰当的运用身边的教学素材,创造有趣的教学情景。
二、注重学生自主探索,三维目标得到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对数学课的教学目标有明确要求:就是使学生在获得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方面都得到发展。各位数学老师的课堂中,教师都能够充分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所以对于一个问题的解决,我们老师不是传授现在的方法,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给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的桨,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尝试,在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合作交流与动手实践相结合,充分获取数学活动经验。江美春、陈志蕾的课中,她们都在不同程度上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并充分给足了学生动手、观察、交流、合作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获得知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学习的主动权。
四、学习方法和教学手段多样化,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学习效率。她们都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同时将观察、操作、讨论、练习、转化、对比等有效的'学习方法与之相结合,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五、数学思想方法得到了充分渗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得到进一步优化。
这三位数学教师各有所长,每节课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充分展示了各自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她们语言优美,仪表大方,课堂中能充分利用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学生喜爱的教学情景,为学生对新知的探究和整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环节紧凑,合理把握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通过有效的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索,把一节枯燥的课上的很精彩。
当然,我们每位老师的课都不可能达到100%的完美,所以我认为在以下几方面还值得进一步加强改进和研讨:
一、课前与学生交流互动比较少。在课前多交流,会促使孩子们以最佳的心情无拘无束的投入到下面的学习活动之中,也有利于教师克服自己的紧张情绪。
二、教师的评价激励性语言较少,应该加强。
三、合作学习的过程还需进一步优化,特别是对合作学习进程中的分工情况、参与率、合作方法等因素还要重点考虑。学生的合作学习,教师不是一个旁观者,而要参与其中。
四、课堂中各环节过渡不够自然,特别是在使用多媒体过程中,没有能够很好地进行每个环节之间的过渡和衔接。
五、课堂细节关注不够全面,比如在课件制作、板书、教态及专业术语、过渡语的使用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总之,各位老师通过精心准备,分别为我们奉献了精彩的一节课,从这些课中我们既看到了青年教师过硬的课堂教学能力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同时又为我们今后的教学思路指明了方向。希望全体数学教师以本次活动为契机,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进一步加大课堂效率的有效性,逐步探索课堂教学的新路子,为了让我们的课堂达到民主和谐、轻松高效而共同努力。
一句话:教学是我们的事,教会了是高兴的事,会教了是幸福的事!
数学公开课评课稿4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的: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平面图形的周长。是一堂概念与计算相结合的课,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三年级(上)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五单元中的第一节《周长的认识》。新课标里提到“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针对这一特点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生活实际,本课时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分别为:
1、结合具体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并能指出具体图形的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教材中贯穿全局、带动全局的核心内容,它是由各部分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周长的概念以及周长的计算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知识的掌握与否直接影响到今后学习各种图形的周长计算。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知道周长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理解周长的含义。
(四)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树叶、红领巾、直尺。
学具准备:每位学生准备一片树叶、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测绳、卷尺、彩笔、直尺等。
二、引导学生学习所采用的主要方式方法:
赵老师教态亲切自然,使用儿童化的语言,遵循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原则,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注意通过直观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选用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是直观演示为主,引导学生亲自操作、观察思维、自学讨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方法有机配合使用。
三、教学过程:
(一)探索研究,引入概念。
重视创设情景。数学知识的学习有时是枯燥的,特别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课的开始就吸引每一位学生的眼球,抓住每一个学生的心往往对整节课的成功与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中,赵老师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入手,接着创设了问题情境,驱动了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赵老师的这节课学生兴趣高涨,进行了充分的活动,并且在通过摸一摸、描一描、量一量、算一算等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到了周长的实际含义。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1、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学习数学,建立概念。
首先利用大屏幕向学生展示了澡盆、地图、树叶等图形以及它们的周长,给了学生美的享受的同时,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紧接着教师创设了第二个教学环节,通过描树叶的边线,得到树叶的轮廓。活动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儿童社会交往的最初方式。切实有效的数学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为了确实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老师组织学生经历了一个理解图形周长的含义,探索一般图形周长测量方法的过程。设计了许多活动,比如“直观感知”层面上的说一说、摸一摸;比如测量周长活动,而且每种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同时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体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也为下节课求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做好准备。
2、在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中强化概念。
让学生量一量头围、腰围,通过这个环节拓宽对周长意义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学生的具体操作后,教师揭示了周长的概念,学生对周长有初步认识之后,出示学生课前准备的叶子标本、纸剪的各种具体图形,让学生动手描一描、画一画这些图形的周长,从而使学生对知识进行类化,体会到概念是对具有共同特征的许多具体内容的`概括。
3、在一系列基本练习和变式练习中深化概念。
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赵老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达标练习,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直观认识了周长之后,通过描一描周长这一操作活动,拓宽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进一步认识了周长的意义。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练习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测量后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时,学生出现了不同计算方法,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且为后面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因势利导,探索发现。
探索发现,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重讲轻练为边讲边练,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数学知识的活动。本节课赵老师实现了两次飞跃:一次是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一次从理性到实践的飞跃。
在学生对周长有了感性的认识之后,让学生理性的思考,讨论要求出这些图形的周长怎么办?讨论有两种情况:1、用绳子套在图形上量,再把绳子拉直用直尺量绳子的长度。2、量出各条边,再把各条边相加。通过动手操作,让他们发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但是具体要量几条边呢?通过观察发现有的图形没有必要把所有的边都量出来,相同长度的边只需要量一次就够了(如长方形、正方形)。这样学生在自身的探索讨论下很容易的就求出了这些图形的周长。
在学生展示出不同算法之后,进行讨论,让学生归纳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计算方法,新课标提倡算法的多样化,而现实生活中正正规规给出长宽求周长的例子少之又少,为了更好的将所学知识运用与生活实际,学生讨论出的方法不唯一,不总结公式。
四、解决实际问题。
1、把图形套在方格中,用数格子的方法数出图形的周长。引导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图形,并通过数格子的方法,数出不规则和规则图形的周长。让学生直观的感觉到图形的周长和图形大小无关,只和组成图形的边长有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一步深化对周长概念的理解。
2、新课标里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在学生掌握了周长的计算方法后,让学生回家求出饭桌和地板砖的周长,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中应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如:让学生摸一摸树叶、红领巾的周长时,不要一会是边线,一会是长方形;在给周长定义时也说成是图形一周的总和叫周长,而完整的应该是图形一周的长度的总和叫做周长。
(二)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如在测量头围、腰围时可让学生先估计一下,再进行测量。测量时不应该在衣服的表面来测,这样测出的结果误差较大。
(三)课上讨论的时间少了点。应该把讨论和教学过程有机地融合起来进行,不要把讨论当成一种形式架空了。
数学公开课评课稿5
开课评课稿8
3月8日下午第一节课,我听了张建婷老师的一节数学课《角的初步认识》。感觉到张老师作为一名新教师,身上有着那种睿智、沉稳、大方、有条不紊等非常优秀的品质。张老师的教学有我值得学习的很多地方。
张建婷老师在课堂上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进行学习,体现我们学校宽和问学的理念。在课堂上设计游戏让学生摸图形,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实物图中找角,让学生直观感受角的特征,学生能直观的认识角。在动手做角环节,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因为数学有时候是做出来的。角是有大有小的,这是角的本质属性之一,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获得自己的体验。整节课,学生学的非常好。
值得探讨的地方是:画角时,是否教师能演示一下,毕竟画角不是说说或探讨出来的,可以直接告诉学生怎么画角。在做活动角时,变大变小等操作是否能让学生演示和说明。总的来说,学生已经掌握了角的特征,为今后的学习已经作好了铺垫。
今天有幸听到了一节四边形,首先展示了长方形,正方形,梯形等四边形。
一、观察
1、让同学们找共同点:四条边,四个角。
2、区分是否是四边形,认为是的`点点头,不是的摆摆手(这样的回答有利于更好地管理课堂纪律。)
3、继续出示图片,让学生们区分是不是四边形。
4、揭示封闭图形的图形,强调四边形都有4条直边。
二、摆一摆
1、让同学们在丁字板上摆一摆。
2、画一画:让同学们在课本上面画一个四边形。
三、比较
1、最熟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2、强调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为下面求周长的课题做铺垫。
3、拿出教具折一折,比一比,量一量,他们都有什么特征。
总结:认识了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都有四条边。
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还是有限的,他们的语言组织也不到位,需要老师去补充说明。还有一些孩子画图顺手就用钢笔,这是不对的。老师要早强调,加强强调画图用铅笔。让他们养成一个好的做题习惯。然后要学会自己去比较,去探索。当然这需要老师的引导。把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寻求答案,比老师讲清楚印象会更深刻。
卫芬芬老师思路清晰,语言表达简洁,准确。带给了孩子们一节轻松愉快的课堂。
朱双文老师思路也非常清晰,强调重点,唯一不足就是老师说的太多,学生说的太少。
我觉得自身也有这种情况,以后会加以改正。学习各位老师的长处,避免自身的一些不足。
数学公开课评课稿6
随感今天上午的三节课,我们的三位老师同上《通分》。各位教师贯穿“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
他们不同的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学构思,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我们听课者真正感受到数学教学艺术的魅力。教师从容不迫,适时发挥,教学语言和蔼可亲,给人如沐春风之感;学生活泼好动,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学生学习的主人翁意识跃然纸上。这些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觉得三位老师对新课程理念的领会是深刻的,教学方法把握得当,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尤其是翁学兵老师的课,思路清晰,由通分的概念自然引到通分的方法,通过举例,让学生明白了公分母取最小公倍数比较简便,特别讨论了学生练习中易错的题,重点难点突出,引导学生步步深入理解,扎实掌握,知识目标落实的'比较到位。在教学中,教师只是起着主导作用,学生的积极参与发挥了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作为新教师,我要学习的还有很多,比如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何进行设计课堂教学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卜老师的课的设计大胆、开放,在教学方法上给我一种全新的感受,她的课建立在学生认真预习的基础上,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主体的教学原则,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原则。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教师是可以适当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但有的学生在老师布置了预习作业后,打开课本随便看看,走马观花,预习完毕。在平时教学中,这样的现象也比较常见,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引导,教给学生科学的预习方法,使学生能合理地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地预习,取得良好的预习效果。
在平时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些学生容易理解的内容让学生先进行预习,要求学生读课本,问问自己“我看懂了什么”“我还有什么没有不懂”“我还想了解什么”,让学生学会感知、理解新知识,同时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难题、有疑问的地方,以便听课时重点解决。培养学生多渠道去探索新知,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通过预习方法的指导、训练,可以使学生学会预习,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更扎实地掌握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根据大多数学生的预习情况提出问题开展教学。对于重点、难点再进行更深入地讲解,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全面掌握。
外出听课学习,收获不少,以上是我个人想法。作为新教师,我也继续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数学公开课评课稿7
xxxx年10月17日,本人有幸参加了全区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教学专题研讨活动,听了两节精彩的数学课。两位老师精心准备,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了丰富、生动的教学情境,设计了新颖、活泼的学生活动,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风格和教育教学理念,深深地打动着我,听了这两节课,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谈谈我对吴凌艳老师这节《分段整理数据》这节课的几点看法。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吴凌艳老师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教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她的课让人听起来耳目一新,非常得贴近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教师先是提供了为鼓号队员买服装这一现实情境,引导学生要先收集数据,使学生能想到要按身高数据分段整理,感受分段整理的必要性。由此可以把他们的服装分为三类,大号、中号、小号,引导学生思考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记录,想到可以用画“正”字法来记录,让学生体验画“正”字法整理数据的优越性,最后引导学生自主分段整理数据,完成统计表,分析整理后的数据,根据分析结果解决实际问题。吴老师选择学生所熟悉的、蕴含数学内容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结合亲身经历,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感悟,从而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探索新知的积极性。
二、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吴老师在引导学生探究怎样用“正”字法来记录,怎样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这一问题上,让学生通过通过操作实践得出画“正”字法的方法,要按顺序找,可以左手指着数据,右手画“正”字法,还可以在原始数据上面做点标记,让学生在画的过程中,体验怎样做才能保证不重复、不遗漏。这一过程学生做的都很仔细,非常好。吴老师在课堂展示活动中,也都是有目的收集,在统计鼓号队服装型号时候,先是展示了几个只是把正字画出来的同学,让他们说是怎样来整理的,最后展示了一个在“正”字后面把人数算出来的同学,这样就能让人一眼看出来各种型号的服装有多少人了。让学生比较哪种统计的方法更好些,一步一步让学生完善这个表格,这都是吴老师智慧的表现,充分利用了学生的资源作为我们的教学资源。在吴老师的课堂上,学生学的都很轻松,情绪非常高涨,课堂气氛很融洽。
三、合理安排有效的课堂练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这节课中,吴教师能根据教学的需要,设计练习,第1题是让学生来统计一下儿童享受免票、半票、全票的`各有多少人?这题非常有针对性,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分段整理的方法。吴老师又对统计表作了分析,特别对于制表时间的说明,不能填错了或者是忘记填了,统计的数据是我们现在的时间统计的,随着时间的变化我们统计的数据也会随之变化,这一点我在以前的教学中就没做强调,只是让学生知道要填写现在的时间,而没有讲清楚时间的变化,统计出来的数据也会有变化。吴老师还很善于捕捉信息,能捕捉学生在课堂中的点滴思想,她能从学生回答的问题中及时发现有价值的数学信息,马上进行总结提炼。
数学公开课评课稿8
乌鲁木齐十三中于菲老师的一节八年级的《中点四边形》一课,是一堂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
“贴近的必熟悉,熟悉的必喜欢”,通过美丽的图案创设教学情景,把学生注意力吸引到课堂,回顾“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知识,再通过实际问题引导任意四边形的中点四边形形状的判定和证明,当学生初获成就感时,将问题推向特殊的四边形中点四边形形状,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交流时间、探索时间,让学生通过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寻求不变的事物,再次感受几何图形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在学生发现并理解影响中点四边形形状的主要因素得出结论后,又回归生活实际,通过一道中考开放题的探究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这一理念,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感,享受到学习乐趣。
整个课堂以人为本,教师不断拨动学生的心弦,对学生的合理想法多给予肯定,一堂课中不停的用不经意的赞许、夸奖、点头、微笑甚至全班鼓掌,让每一个学生课堂上勇于表达乐于表达,还多次使用“请坐”、“请回答”、“真棒”等用语,尊重关注学生,给学生以自信,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本课属于“综合与实践”课,实施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它是教师通过问题引领、学生全程参与、实践过程相对完整的学习活动。这样的.课有别于学习具体知识的探索活动,更有别于课堂上教师的直接讲授。之前可以借鉴参考的课例不多,于菲老师的课是对“综合与实践”课的实施做了一个有意义的尝试与探索。
数学公开课评课稿9
《9加几》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第一课,它是在学生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10加几的口算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它又是以后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在运用多种方法计算9加几的式题时,体会到“凑十法”的优势,并能掌握凑十计算的方法。
在本节课中费琛老师教态自然,语言亲切,能结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适时地运用口令性的组织、调控的语言进行课堂教学,体现了较好的教学素养。总体来说本节课在编排上能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重点突出、层次清楚,设计的情境有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注意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知识与技能的形成和发展,使大多数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具体来说,费老师的这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出数学问题
新课程倡导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生活,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费老师的课就根据新课程的理念,结合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了运动会的教学情境。通过让学生观察运动会场景图,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这样的编排不仅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培养了孩子看图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运用多种方法,突破教学难点
“凑十”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费老师从课开始的导入练习,到新授的例题计算方法的讲解一直很关注“凑十”这个知识点。尤其是在解决一共有几个足球的问题时,能结合图示,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凑十”动态演示的过程。借助多媒体技术,化静为动,化难为易,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了凑十的算理,使原本很棘手的'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三、利用电子白板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本节课中费老师使用了电子白板进行教学,利用电子白板的魔术笔、放大镜等功能突显教学重点和难点之处。利用电子白板的交互功能,进行多种解题方法的展示与交流。运用新的多媒体技术在本节课中实现了较好地教学效果。
听了本节课后我对课堂练习的设计提出几点建议。
1、新授后的综合性练习的设计还可以更有层次性。从基本练习到综合练习再是拓展练习,但每一层的练习都应该围绕本节课的内容来展开。
2、练习设计也应该注意动静搭配,即口答交流和动笔计算相互交替进行。
3、有些练习题可以重复利用,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练习。如简单的口算练习后(口答开火车或抢答形式都行),可以对这些口算式题进行整理,在有序排列后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的特点,发现一个加数不变都是9,另一个加数一个比一个大1,得到的结果即和也是一个比一个大1。在这里就初步渗透函数思想,同时引导孩子进一步思考为什么和会一个比一个大1。然后再观察得数的个位上的数和第二个加数的关系,并能根据这个规律进行计算。
观摩了大班数学活动《裙子中的秘密》,我谈一点个人的看法。具体分以下几个方面来评述:
一、选材贴近生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生活中,孩子们随时会观察到、感受到有规律的排序的物体给我们生活带来的美感和节奏感。所以我们可以发现赵老师选取的这个内容来源于生活。另外,赵老师在活动设计时充分考虑到了孩子的生活经验,利用孩子平时经常体验的过生日这个情节来展开活动,一方面贴近孩子的生活,另一方面更激发起了孩子学习、发现的乐趣。
二、目标制定合理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定和达成,是衡量一堂课好坏的主要尺度,那么从王老师对此次活动的教学目标制定来看,是全面、具体的,她从能力、知识、情感来制定的,在目标的制定时也考虑到了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活动中,赵老师也紧紧围绕着目标来开展每个环节。
三、过程注重探究
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儿童的世界是他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赵老师非常注重孩子探究能力的培养,为幼儿提供了便于探究的操作材料,鼓励幼儿通过直接操作材料,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满足了幼儿的好奇、探究、希望尝试的欲望。赵老师始终为孩子创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孩子主动参与到观察、分析、探究的学习活动之中。通过孩子动眼、动脑、动手、动口,让孩子在师生共建的科学氛围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同时体验成功的乐趣。实现了“孩子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这一理念。
四、环节紧凑有序。
本次活动设计条理清楚、从易到难、层次分明。赵老师从“发现裙子中的秘密”引起孩子“找秘密”的兴趣;随后又通过孩子的观察、老师的总结得出排序的规律一般可以分成这么几大类;接着再通过孩子的探究、合作操作,感知按照一种规律排序可以有不同的方式方法,充分发散了孩子的思维;最后又回归到生活,激发起孩子继续寻找生活中的排序现象的兴趣。整个课堂教学有序有线、丰富多彩,使幼儿至始至终保持很好的注意力和探索兴趣,活动效果好。为孩子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本节课,周老师安排了简单活跃的拍手活动作为课前游戏,又出示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游乐园”情境进行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2、在教学中善于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以此为切入口进行有效的教学
在课堂中周老师让学生经历了连加计算的繁琐,在理解完过山车中2+2+2+2+2表示5个2相加,周老师提问,如果20个2相加,你能列出算式吗?学生根据老师的问题,标准地列出了,2+2+2+2+……这时周老师适时地引入乘法计算。学生进行对比后,自然就体会到了乘法简便和快捷的优越性。让学生参与经历数学知识的呈现过程,了解新知产生的由来,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3、合理设计练习导练,强化新知
要达到学生掌握知识,最终发展能力的目的,学生的思维就必须经过反复多次,循序渐进的实际应用。在练习上,周老师也颇费苦心,通过我会连、我会选等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还可以用乘法算,并能正确写出乘法算式。这些巩固性、多样性、层次性的练习,符合二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征,让他们在动中学,玩中学,游戏中学,使他们对新知的认识升华一步,进而形成技能。
整节课下来,我觉得有以下两点值得商榷:
1、从图中来,没有回图中去。课的伊始,刘爽老师很好的利用主题图,让学生发现了其中的数学信息,并提出了数学问题。从而提炼出了3道题目的解决方式。但剩下的大多数时间,周老师都是根据算式理解含义,基本上没有再回到图中去。其实就2年级的小朋友而言,对抽象的算式的理解远难于对形象的图意的理解。
2、3×4与4×3的板书,混淆视线。这节是表内乘法的起始课,虽然很多小朋友已经知道有乘法这种计算,个别小朋友还会背乘法口诀。但是在意义的理解上还一知半解。课上,刘老师有意图的把3×4,4×3这两个算式写在上和下,然而在讲解这两个算式的意义时问题出现了,学生不知道哪个算式表示4个3,哪个表示3个4。我觉得在板书的书写上可以避免这种算式写在上下位置,或者提炼其他的数据作为素材。
今天听了汪蕾老师执教的《乘法分配律》,汪老师的这节课,通过问题设置,引导学生从生活问题入手,让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在老师的精心设计下,学生经历了“寻条件、设问题、找方法、明规律、自总结”这样一个知识形成的过程。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在整节教学过程中都得以体现。回顾整个教学过程,这节课的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数学问题生活化,能力培养探究中
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平台,以故事情景带领学生进入课堂,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找条件,设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开拓学生思维。学生根据找出的条件和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从而发现(4+2)×25=4×25+2×25这个等式。通过自主探究,发现等式两边的运算顺序,使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再让学生“观察这个等式左右两边的不同之处”,再次感知“乘法分配律”。
二、独立探究自主学习搭好台
汪老师要求学生观察得到的两个等式,提出“你有什么发现?”。此时学生对“乘法分配律”已有了初步感知,此时汪老师出示问题(32+4)×2○32×2+4×2让学生完成,通过计算再次找到相等关系。不过,如果能让学生自己模仿,自己再写几个类似的等式,学生的印象会更加深刻。
课堂中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不是一句空话。,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做好适时地引导,在这节课上,汪老师抓住学生的已有感知,通过“观察这一组等式,你发现了什么”。为学生提供了发散的思维空间。提供猜测与验证的机会,将学习的主动权力还给了学生。学生的兴趣激起了探究的火花。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让学生观察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公
数学公开课评课稿10
1、这几位教师的教育观念都比较新,注重了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了亲切、自然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用学生身边感兴趣的事例做为教学内容,如《面积单位》这一节引入了奥运知识,由国家大事入手,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分数的意义》这节用蛋糕、苹果、熊猫做为学习的材料,讲西游记的故事等等,这些都是学生感兴趣的,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真正体现了“生活——数学——生活”的教学思路,这正是新课标中所提倡的。
2、这几节课都把学生放在了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各位教师都能将学数学和用数学有机地联系起来,如有的老师让学生拿出学具亲动手实践,操作,拼一拼,摆一摆,量一量,看一看等等,并且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小主人”的作用,使他们在获取新知的同时,享受到了成功的愉悦,也体验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同时也体现了教师只是数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
3、课堂教学过程比较紧凑、严密,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比较融洽,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数学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4、部分教师从练习题的设计来看,形式多样,而且层层深入,这样做为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提供了活动的机会,促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注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5、充分发挥了课件的优势,版式多样,色彩比较明亮,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
另外,我认为有些内容学生自己能解决的,或通过小组交流能完成的,教师不要代替学生。上课学生回答出错时,教师不能把学生放在一旁不理,可以让别的学生来帮助他或教师来引导。从这几位教师的讲课中,我们老师也能看到自己在课堂中的不足之处,我希望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总之,各个教学节我们教师都是充分相信学生,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活动意愿的基础上教学的,在整个课堂中我们都能看到学生在学习中更乐于表现自我,更乐于探究创造。
数学公开课评课稿11
评析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作用
教材中创设了“过河”的情境,通过“河岸上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每只船限乘9人,需要几只船”这一问题的解决,使学生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从而掌握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本节教材是贯彻实施素质教育、充分体现新课标精神、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很好的教学载体。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3、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解决问题:
在探究式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精神,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细致严谨、求实的学习习惯,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懂得观察生活,联系实际,体验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的乐趣,感受数学美,培养热爱数学的情感,激发学生探索客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正确理解并运用小括号,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2)难点:探索“小括号”的运用过程。
(四)教法与学法
(1)教法
启发式教学法:发扬教学民主,鼓励学生大胆实践。教师激思激疑,学生积极探究。
情景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提供丰富素材,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主体教学法:坚持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引导点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
(2)学法
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要形式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春天到了,春暖花开,正是春游季节,(同时,电脑显示“过河”主题图。)你们看,小朋友正要去春游,他们来到河边,准备坐船到河对面。板书课题:过河。
2、探究活动
结合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找到有效信息,提出核心问题:二年级的同学过河需要几条船?
(1)自主探索。学生独立思考,尝试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小组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由
(3)汇报交流。
学生说说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想法。
方法一25+29=54(人) 54÷9=6(条)
方法二、25+29÷9
54÷9
=6(条)
第一种方法学生能根据提意讲明白自己的做法;第二种方法学生会利用已学知识,列出算试,但学生讲不明白这样做的原因,或许有的学生会发现这样列试计算,计算顺序会出现错误。
(4)验证。
引导学生运用“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时,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这一旧知,讨论第二种方法的正确性,交流看法,从而发现错误的存在,加深对混合运算顺序的认识。
(5)猜测,尝试。
引导学生结合图意思考:要想使“25+29÷9”这个算式符合题意,你打算怎么办?学生自由发言,鼓励学生猜一猜,尝试做一做。
(6)介绍、运用小括号。
在肯定学生猜测的基础上及时介绍小括号,学生会很自然地领会到小括号的作用。
3、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中的习题。
A、同桌说说计算顺序。
B学生独立计算。
C、交流,订正答案。
(2)比一比,算一算。
16+24÷830-6÷3(16+24)÷8 (30-6)÷3
A、比较异同。
B、学生独立计算,再比较异同。
C、交流、订正答案。
4、课堂总结
学生自己谈这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5、布置作业
完成《新课标作业设计》中本课的练习题。
板书设计:
过河
29+25=54(人) (29+25)÷9
54÷9=6(条)=54÷9
=6(条)
(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二、点评
杨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注重鼓励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注重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产生学习小括号的需求;注重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能用到小括号的问题,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
数学公开课评课稿12
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由日落的三张照片(太阳与地平线相离、相切、相交)引入,学生比较感兴趣,充分感受生活中反映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现象,体验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发生好奇,这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学习数学的好方法。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密切关注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
2.在探索直线和圆位置关系所对应的数量关系时,我先引导学生回顾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所对应的数量关系,启发学生运用类比的思想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很轻松的就能够得出结论,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使学生充分理解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的`相互转化,这种等价关系是研究切线的理论基础,从而为下节课探索切线的性质打好基础。
3.本着学习总结再学习的思维教学模式,让学生逐步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能够很好的应用知识。
同时,我也感觉到本节课的设计有不妥之处,主要有以下三点:1.学生观察得到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后,我设计的是直接给出定义可以改为让学生下定义,师生共同讨论的形式给学生以思维想象的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实现自主探究。
2.本节课中扩展应用环节图形给的不是很明确,如果能给出精确的图形那么学生会容易一些。
3.由于前边时间有些过长,所以小结部分有些仓促。
数学公开课评课稿13
今天在南校听了四节课,都是关于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计算课。四位老师的教学准备都很充分,环节设计合理、过程衔接过渡自然,引导及时,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融洽,互动充分,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努力实践了生活化的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理想。下面简单说一下听课后的体会和收获:
优点:
1、信息窗的使用充分,借助信息窗的生活化情景,引导学生在经历发现信息整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9加几、8加几的计算。
2、倡导算法多样化,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思考和选择。注重及时反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3、注重了算法的优化。
4、自主、合作探究方式效果好。
5、教师的问题引领到位,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对学生的学习能够及时进行评价,激励性评价较多。
6、教师的板书引领直观,富有指导性,重点突出。尤其是关于凑十法的过程的`呈现,及用△代替物品来画图演示圈一圈,凑成十,直观,导向性强。
7、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很及时。
8、学生的主体性强,计算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9、练习设计题型比较丰富,圈一圈、算一算,看图计算,看谁算得快,题量充分。注重了练习的趣味化、针对性,层次性。
辛老师教学中在引导学生有序发现信息、整理信息并板书引领方面做得很好;禹老师把凑十法编成了顺口溜,学生易记,值得学习。侯老师和宗老师注重了引导学生对凑十法的操作体会,让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在体验中进一步感悟、内化凑十法;侯老师还注重了数学竞争情景的创设(数学城堡活动),小组合作意识和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宗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临时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过程,及时引导解决方面值得学习。
建议:
1、练习设计若增加解决生活化得问题,效果更好。
2、稍加强主板书的突出,导向性更强。
以上仅是我个人的体会和建议,不当之处,敬请谅解!
数学公开课评课稿14
今天上的《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一课,这一课的主要学习任务是: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这是本单元的重点。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它是两个数的比率。因此,百分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它的本质属性。而学好百分数的意义,是学生学好百分数知识的基础和关键。结合课后老师们的评课发言,我总结自己的看法如下:
一、陆主任:
吴老师对新课程目标的把握比较到位。通过具体实例,始终将学生置身于所创设出的各种情境中,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百分数的意义,并能逐步地进行抽象、概括。在问题冲突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从比较结果的方便出发,把这些分数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并要求学生说一说这里表示谁是谁的百分之几,然后引导学生加深认识这各表示什么,思考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抽象并使学生明确:它们都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并通过找关键字、词,强调百分数是比率,是两个数比较的结果。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由具体到抽象,逐步理解和掌握百分数的意义,为后面的百分数的计算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逐步认识综合、抽象和概括等思维方法。
二、王会标:
本课的教学重点一是百分数的意义,二是百分数的写法,吴老师在教材的处理上,能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年龄特点合理安排,扶放结合,详略得当。课堂练习的设计突出练习的针对性和全面性,既有促进学生对百分数含义的理解,让学生牢固掌握百分数概念的练习,也有巩固百分数读写的练习。
三、蒙祥军:
教学语言简练,对于学生的.发言能够给与及时、恰当的评价, 较好地调控课堂氛围,给学生创设了轻松的学习氛围。
四、李显勇:
练习设计简约而丰满。在练习设计时,王老师把练习的素材做到了“简约而丰满”。通过写分数,判断,根据成语猜百分数,即巩固了读写,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而且进行了意义的感悟和理解,特别时猜百分数环节的设计,学生兴趣盎然地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汪静:
吴老师不仅仅是在教数学,而是通过数学知识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同时还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并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六、其他教师:
1.感觉课堂教学中的板书有点乱,如果能将所学知识点加以整理,全盘出示在黑板上,对学生进一步掌握新知有好处。
2.教学百分数的引入,我倒是建议从生活中找出含有百分数的例子,初步让学生领会其含义,可以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引进,便于比较,才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从而引出百分率。
3.前面的周长与面积建议不放在本节课上讲评。
【数学公开课评课稿】相关文章:
数学公开课评课稿09-28
数学公开课的评课稿02-20
数学公开课评课稿02-18
数学公开课的评课稿优秀02-20
初中数学公开课评课稿12-27
数学公开课的评课稿15篇02-20
数学公开课评课稿15篇11-25
数学公开课评课稿(15篇)11-25
数学公开课评课稿(精选21篇)11-22
数学公开课评课稿10篇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