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评课稿13篇【优】
数学评课稿 篇1
《认识人民币》一课是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的一个难点内容。听王忠强老师上这一课主要是为诊断其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总体来说,课堂教学设计比较合理,内容比较全面,课件和学具比较有趣味性,学生兴趣较高。下面就存在问题提几点建议:
一、课前习惯
一年级正是学习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教师一定要在平时坚持贯彻学生习惯培养工作,这方面恰是做为新教师的王老师所欠缺的。可以在课前准备书本、放东西、拿学具、发言、合作等各方面下功夫,帮助孩子一点一滴地养成习惯。由于低段孩子的好动和喜欢趣味性的东西的特点,可采用歌诀、动作方式来记忆和养成习惯。
二、目标落实
王老师对本课的目标设计基本合理,教学环节也能与教学目标相对应。不足之处在于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有些走过场,有些环节没有落实到位,仅点到为止。建议王老师在备课时要考虑如何把目标落实到位,采用哪些环节、策略都要清晰化,要让孩子得到怎样的提升自己心里最好有数。重点难点的知识,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探讨,要思考突破的方法,引导学生在操作和思考中逐步理解并学会,不能草草而过。
三、课堂组织
一年级小朋友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很短。教师要根据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特点,采用生动有趣的方式教学,同时要经常组织课堂纪律,表扬、肯定和提醒结合,把课堂组织做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个环节学习时提要求要包括纪律、兴趣、注意力等的引导。特别是本单元的学习多次用到人民币学具,孩子可能只顾着自己玩,而不注意教师的教学和教室里的学习情况,因此更要时时对孩子加以提醒和行为上的指导。
四、引导思考
教学中王老师常常问题一提就让孩子回答,有些孩子问题都没听清楚,有些孩子还来不及想。这样的话,学生缺少思考的机会,可能会变得依赖老师和同学的.答案,不利于孩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五、教学调整
王老师在教学中一直站在讲台前,没有下来看学生的学习情况,没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这是特别重要的一点,如果课前不能做好预设的话,就只能在课堂上加以补救,要随时注意学生当堂出现的错误,想办法调整教学程序。
做为新教师,这些方面都是需要自己平时在教学中长期锻炼出来的,没有什么快捷方式,唯有多想多做多学多问,慢慢提高自己。希望王老师严加要求自己,在教学方面努力成长为一个成熟的数学教师。
数学评课稿 篇2
本节课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在创设问题情景、学生活动、意义建构、数学应用等环节有创意。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有理数加法是小学算术加法运算的拓展,所以本节课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已有认知,在对教材精心整合的前提下,设置感知环节,以问题为纽带,让学生先列有理数加法算式并猜测答案来感知有理数加法算理,通过有效合理的问题情景的营造,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2、理解环节,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举实例验证答案来理解有理数加法算理,这样做不但突出主题,而且把抽象的数学算式放到丰富多彩的实际背景中去理解,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举的例子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容易接受.
3、归纳总结环节,通过两组练习来帮助学生将有理数的加法进行分类并逐类总结法则,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多角度、多层次的设计问题,学生通过对一个个问题解决的过程类比得出法则,从而体会数学发现、发展过程。
总之,整个课堂起始于感知,发展于理解,进一步归纳总结,最后达到应用,四个环节步步深入,使学生在原有的认识基础上自我挖掘,自我提升,最后达到了对新知识的全面理解和灵活应用
数学评课稿 篇3
用字母表示数看似简单浅显的内容,但从孩子的认知水平去理解又是很难。用具体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的代数式是一个抽象化的过程,是小学数学学习的转折,是一次认识的飞跃。
莫老师设计的教学过程一开始就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导入课题——用字母表示数。接着出示例1及字母所表示的一个特定的数,接着教学例2用字母表达乘法交换律中两个数的关系,再接着看书自学通过判断辨析讲解简写的规则,最后通过练习巩固等环节。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语言简洁,层次分明,扎实有效,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节好课。其中本人也提两点不成熟的`想法,根据书中编者的意图,例1是为学习新知打下迁移的作用,而既然已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导入课题那么把例1中的符号换成字母是否更有正迁移的作用。其二当讨论到简写的规则时有学生提出如果数与字母相乘怎样简写,是否给予引导讨论给予正面讲解,不必把这一问题抛给下节课呢。
数学评课稿 篇4
小学数学评课稿:分数的意义
数学概念是生活的具像,又是具体形象事物的抽象与升华。《分数的意义》一课中,学生对于单位1的理解是一个难点。针对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雷老师没有把书本上现成的分数的意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设计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猜一猜、想一想、画一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通过多种感官来参与概念学习,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做到了让学生在做中学,真正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而教师的引领又有效的帮助学生实现了思维的加速。教学中雷老师不断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中体会、领悟单位1,共同总结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就是单位1;之后让学生充分的交流,适时的.抽象、归纳、概括、引导、总结,在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同时,教师很恰当地体现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指导者的作用,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了抽象的分数的意义。
在这样的数概念教学中,学生的知识建构不是教师传授与输出的结果,而是通过亲历,通过与学习环境间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整个新课的学习,看似教师淡化了定义概念的教学,实际上引在核心处、拨在关键处,雷老师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辨析问题,教师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整堂课,学生兴趣盎然,就在不经意间,学生建立了数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这充分说明雷老师的数学课堂是一个充满灵性的课堂,从引导学生起跑到加速,最后冲刺,水道渠成,他使每个学生都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有效的解决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掌握过于抽象、枯燥、难懂的困难,使学生在有趣、富有思考性的练习中更好的认识和理解了分数,有效推动了学生知识认知体系的螺旋上升。
在课堂中,雷老师还很注重数学史学知识的渗透,让学生知道这个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经过一定时期慢慢形成的。通过适当的习题,引导学生教学重点、难点进行理解。教学中雷老师设计了精练、适当的练习题,让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了新的提高。练习的设计层次鲜明,层层递进,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形式多样,不枯燥。但是在习题的讲解的时候,有学生有不同的看法,或许这是个很好的现象,但是我们由于一味的常规,而忽视了学生自身的优点。今后我自己的数学课,对习题设计还要精心、精练,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同的解题方法,也要耐心的听讲,说不定这里就有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
在雷老师的课堂上,还有更重要一点是雷老师的语音很具有穿透力和感染力,他的话能够调动起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他总是能在合适的时候用合适的话不断去肯定,去鼓励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感觉自己受到重视,课堂上有他的立足之地,这就是语言的魅力。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多学习雷老师的语言和教学方法。
数学评课稿 篇5
数学源自生活,运用于生活,幼儿生活中就有许多“数学问题”存在,如果教师只是用叙述性的语言对幼儿进行讲解,那些零散、无意识的知识,他们只会感到枯燥、无味,毫无兴趣,怎样引导幼儿轻松自主的学习呢?《纲要》指出:“让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本次活动以:国庆快到了,森林里的小动物都忙着布置引出,先参观小熊家——帮助小狗摆花盆——送礼物给小朋友这三个环节展开排序活动,让幼儿在轻松的.气氛中自主学习、探索,并且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次活动的设计,我认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体现了玩中学的教学思想。
翁老师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了几个情境游戏活动,让幼儿在有趣的操作活动中产生兴趣,孩子们通过自己亲手操作,获得了感性经验,且感到奇妙无比,学习兴趣一下子就提升上来了,为下面一个游戏做好了铺垫,在不断的成功操作中,那种愉快的心情,激起了他们学习的欲望。
二、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
从整节课的教学环节看,十分清晰。一共设计了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参观小熊家,引导幼儿观察灯笼、彩旗和花的有规律排列,幼儿有了初步感知,这里很快落实了按颜色排序。第二个环节是让幼儿帮助小狗把花盆排的漂亮一点,“你觉得怎么放是最漂亮的?”让幼儿在探索、尝试中学习排序方法。整个活动要求明确,同时组织有序而有效,并将幼儿的操作结果展示,进行了有效的检验。第三个环节是为了感谢小朋友,小狗还准备了礼物,到底准备的是什么礼物?将幼儿的好奇心完全调动起来。幼儿制作礼物兴趣很浓,都很投入,幼儿在思考怎样设计的过程中,再次激活了幼儿的思维和学习策略,体验到了数学活动的乐趣。
整个过程体现了教师设计活动的科学性,与《纲要》的要求紧密贴和。
三、两点建议:
环境的创设不明显。小熊家的布置如灯笼、彩旗、花的颜色有点零乱,颜色层次区分不是很明显。前后、高低层次错开,再把颜色对比强烈些可能会更好。
数学评课稿 篇6
同课异构是一种新的教研方式,充分发挥了我们教师的创新才能,使课堂教学别开生面,三位老师同上《分数的初步认识》,他们不同的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学构思,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我们听课者真正感受到数学教学艺术的魅力。
我觉得三位老师对新课程理念的领会是深刻的,教学方法把握得当,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⒈尊重学生的知识体验,找准学生新知的“最近发展区”。
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数学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一种自主建构过程。教学时,三位老师都注重从学生的这一数学现实出发,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创设具体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知识体验,促进他们有效地开展建构活动。
⒉挖掘生活素材,巧妙整合课程资源。
新课程实施的一个突出变化,就是教材不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不再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而是提倡教师依据自己所追求的,想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组合、再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拘泥于教材。如三位老师都有把生活中的“汽车标志”、“国旗”“巧克力”和一些生活中的图片等搬入认识分数的课堂,可以说这些都是生活中的一些“细枝末节”,放置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场景中简直不值得一提,但我们惊喜地发现,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的.生活事物,成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感悟数学价值的有效载体。学生从这些生活画面中,不仅联想到了“ ”“ ”等分数,更重要的是结合具体表象辩证地体会到了其中的数学算理。这样的设计更贴近生活,而且将知识化静为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在“生活”与“数学”的一拍即合之下,才生成了如此经典的课堂。
⒊注重开展自主学习,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三位老师摒弃了“师生问答”的传统教学模式,组织、引导、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并让学生上台展示。尊重了学生的意见,发扬了学生的个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实现了由单一被动式接受学习向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转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群体的积极性。
当然,每一节课都很难做到“踏雪无痕”,多多少少会留下一些遗憾。我有几个观点,纯属“一家之言”,现提出来与各位共同商榷。
⒈张老师的设计可谓是大胆、开放,给了我们对分数初步认识教学方法上的一种全新的感受,真的是很震撼。但是我觉得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 张老师在此内容的传授中过急,没有让学生充分地去体会和表述几分之一的意义,重难点没有突破。
⒉周老师自己个人的各方面素质都非常不错,不管是语言的表述还是板书的书写都显得那么干脆、漂亮,很让人羡慕!但是毕竟这是借的班级,学生跟不上你的的语速,跟不上你的思维,在这种情况下能稍放慢一些,提出问题后不要急着让学生回答,等一等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
⒊在李老师的课堂上充分表现出李老师对数学语言表述的重视,整节课下来,基本上学生都能准确的表述几分之一的意义,知识目标落实的比较到位。但是李老师自己的语言还不够准确、精炼,在课堂上出现了一些失误。
以上仅是我个人的一些粗浅看法,还请各位同仁指正批评。
数学评课稿 篇7
1.课堂整体结构强
课堂结构设计整体性强,课堂学习活动充分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课堂学习活动沿着“设疑自探-质疑共探-解疑合探-悬疑再探”这样富有理性思维的活动主线展开学习活动。使课堂结构具有整体性、主体感、层次性和流畅性。体现了“高观点下的数学教学”,数学课堂有了灵魂。
2.问题设计有特色-高立意,低起点
教学起点把握准确,体现在很好地衔接了新旧知识,接轨了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教学活动经验,揭示了数学的本质,指引着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向。王老师的课堂教学层次通过问题串刻画得非常精细,起点低,但层次丰富,逐层递进,步步深入,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也使学生看到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和难点所在。从整节课的几个环节看,在理解深度上递进,这种多层次的教学展开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方式。一堂好课始于问题,特别是初始问题要能引起认知冲突,要突出数学思维和本节课的本质。这是关键,又通过问题串提高课堂的'立意。
3.弹性预设,精彩生成
凡是则预立,不预则废。只有课前精细的预设,才有课堂的动态生成。我们可以看出本节课在问题串的指引下,在师生和生生互动中,在逐层展开中实现了多层次,多维度的目标生成。教者巧妙的预设引发了多个认知冲突,在教学展开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展开讨论,质疑,辩论。学生正是在这样的互动过程中生成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可贵的是王老师在解决前面的几个问题中,学生已掌握产生增根的原因及检验增根的方法。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自觉反思求解过程和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教学目标之一)。留下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由思考,提出问题。这才有学生问题3、4、5…的精彩提问和回答。这就是精彩生成。使本节课的内涵更加丰富。
4.重难点解决方法巧妙
增根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教材中增根定义是模糊的,教者采取“发现增根-产生原因-如何检验-巩固练习-讨论增根的问题”。这一教学过程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特别是最后一个环节安排恰到好处。因为增根问题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经过前几个环节学生可能还会存在疑惑。可以说认识还是初步的。还需设计综合性的问题来重新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愿望。因此安排这一拓展性学习活动也就是带领学生讨论增根、无解的问题。可使学生在理解增根的基础上能够灵活应用。这样就真正理解了增根的本质,揭示了本质,学生对增根认识的层次就上升了。另外本节课还有一些细节处理很好。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课堂中常有一些稍纵即逝的东西,它们往往成为推动学生深入思考的契机,是成功教学的关键。
数学评课稿 篇8
今天听了赵艳波老师的一节数学课,受益匪浅。赵老师在教学中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学生经历了研究问题——归纳发现规律——解释说明规律——举例验证规律四个层次的学习过程。在这一系列学习过程中老师非常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计算、说理、交流等活动,归纳积的变化规律。过程的设计很紧凑,老师的讲解清晰、简洁,设问、追问都处理的`恰如其分。学生的思维在一个个追问中得到开启,不失为一堂很实的课。一环扣一环的层层剖析,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在巩固练习中,可以看出教师平时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审题能力的训练。让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年轻教师在课堂中能把问题的设置运用自如,确实难得。我比较欣赏。
小建议:
1.小结时,可先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再整理完善。
2.板书再工整些更加完美了。
如果是我执教这一内容。我会这样设计:
1.出示两组乘法试题。
2.提问:你能根据上面每组算式的特点接下去再写两道算式吗?试试看。
让学生在尝试写算式的过程中自己发现规律。这个过程,手脑并用,使规律的探索落到实处。
数学评课稿 篇9
经过杨老师对《角的认识》这节课的精心设计,整节课的教学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能够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动脑思考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另外在教学画角这一环节,尹老师先让学生讨论怎样画角,再让电脑演示画角的步骤,然后又学生模仿着老师画角,最后再让学生独立画角。
可能一定程度限制了学生操作能力的发挥,但我觉得尹老师的教学方式可能能更好地落实这一知识,并能有效合理利用课堂时间。个人觉得在教学角的特征这一环节时可以让学生拿手中的三角板摸一摸角,体验角的`特征。角是比较抽象的几何知识,只有摸过,感受过学生才能对角的特征留下深刻的印象。总之,整节课无论是基础知识的落实还是重难点的突破,都是相当到位的。
本节课分为三块内容,角的认识及判断,画角和角的大小。尹老师在这三块内容教学中处理得清楚恰到好处。本人比较欣赏尹老师在教学中的细致,如在判断中,除了说说是角还是不是角的原因,还通过变一变把不是角的图形变成角,或把角转一转还是角。在角的大小教学中,我觉得是不是可以出示两个角,一个开口大但边短,另一个开口小但边长让学生判断哪个角大?学生可能会判断开口大的角大,以此来得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数学评课稿 篇10
本节课《数学广角》重点是让二年级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排列与组合问题,是让学生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的排列组合,是一节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课。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排列、组合问题是比较陌生有趣的,也是比较难的。如何有顺序、全面地进行排列和组合是本节课的主要任务。
排列、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后面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
纵观整节课我有以下看法:
优点:
1、教材的例1通过2个卡片的排列顺序不同,表示不同的两位数,属于排列知识,例1给出了一幅学生用数字卡片摆两位数的情境图,冯老师在设计本课时,把排列1、2两个数组成不同的两位数,改成了学生喜欢的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破译密码。并由打开密码锁进入数学王国解决一个个数学问题。
2、课始的情境创设与课后的练习拓展情境呼应,设计精心巧妙。
3、板书设计鲜明直观、重点突出。
建议:
结合此次教研活动的主题:训练学生准确表达数学语言的能力,我认为冯老师在让学生读题说题意的训练上做得很好。培养了学生的读题意识和语言表达力。训练学生准确表达数学语言的能力应该引导学生在倾听中模仿、在互说中发展(让学生说完整的话、讨论交流、看图说话、操作过程中说、让学生小结)此外我们教师应该努力做到激发兴趣,引导学生“愿说”; 循循善诱,鼓励学生“敢说”; 导之以法,培养学生“会说”; 不拘一格,激发学生“善说”。 培养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数学能力的提高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我们数学老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把“说的训练” 看成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认真地完成。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尽量多地重视学生说的质量,使之与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提高数学能力相辅相成。
数学评课稿 篇11
《周长》一课是人教版标准实验教程第五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如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对空间和图形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学习的。学习这一课的目标:
①是让学生理解周长的含义;
②让学生探索测量不同形状的图形的周长方法;
③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这位老师执教的这节课,注重让学生经历现实的活动情景,在具体情境中,联系身边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学知识的含义,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具体的说来,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重视创设情景。
数学知识的学习有时是枯燥的,特别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课的开始就吸引每一位学生的眼球,抓住每一个学生的心往往对整节课的成功与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中,老师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图形入手,接着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给小像框镶上丝带要准备多少材料,用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这样的问题,驱动了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对制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思考,从而自然的`引出周长。这样的引入,为学生学习周长提供了一个亲切熟悉的环境,激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为周长概念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重视开展数学实践活动。
活动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儿童社会交往的最初方式。切实有效地数学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为了确实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老师组织学生经历了一个理解图形周长的含义;探索一般图形周长测量方法的过程。设计了许多活动,比如“直观感知”层面上的说一说、摸一摸;比如小组合作的测量周长活动,而且每种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同时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体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也为下节课求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做好准备。
3、尊重学生,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对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本节课中,这位老师做的比较好。比如课的开始,教师让学生说说怎样可以知道准备多少材料,有个学生说到了“周长”一词,其实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对物体的周长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这时,教师没有回避,继续让学生指一指、摸一摸、比划一下;对周长的实际含义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问学生你认识周长吗,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周长?这些都充分尊重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比如在探究不同图形周长的测量方法时,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想法,对于每一位学生的不同回答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当学生找到测量的方法时,教师特别重视学生思考的过程,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将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地暴露出来,有利于教师及时地了解学生的情况适时的进行评价!
4、特别重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本节课中,教师组织了许多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教学活动,如课开始创设的问题情境,是生活中遇到的实际例子,又如,教师让学生开展在生活中找周长的活动,开展测量活动之前,让学生说说你想测量生活中的什么?这些问题或活动的设计,充分地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了数学的价值,增强了应用数学的意识。
在本节课中,我个人认为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是,教师组织自主探究时,如何更好的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课中放手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测量图形周长的方法很有必要。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只关注测量几个图形,测量的结果如何,而忽略了每一位学生在测量过程中是否对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进行了科学学有益的探索,如何更好的发挥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指导作用,引导学生开展更深层次的探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我想这是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数学评课稿 篇12
秋老师这堂课,重点突出,条理清晰,讲了数学与生活相联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巩固练习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引入简洁明了,直接告诉同学们生活中处处是数学,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自行车里的数学。出示实物教具自行车,先让学生开放性的找找自行车里的数学知识,然后老师再给予适当的引导,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自行车蹬一圈走多远?秋老师把“自行车蹬一圈走多远”这个问题的切入点放在了自行车的工作原理上,这个切入点很好。学生回答也很好,教师直接板书了自行车的工作原理:脚蹬—前齿轮—链条—后齿轮—后车轮—前车轮。
本人认为在这里秋老师可以放慢教学进度。再用最通俗的语言讲解一下自行车的工作原理。脚蹬一圈,带动前齿轮转动一圈。由于前后齿轮用链条连接,前边过一个齿数,后面也跟着过一个齿数,这样前齿轮的转动带动了后齿轮的转动,后齿轮是和后车轮连在一起的,也就是后齿轮转动一圈带动后车轮也转动了一圈,后车轮的转动驱动了前车轮的转动,这样自行车就工作起来了。
学生在充分了解了自行车的.工作原理后,剩下的工作就只剩下前齿轮转动一圈后齿轮转动几圈(后齿轮转动的圈数也就是后车轮转动的圈数),这个问题就可以 大胆交给学生去完成了。如果知识是学生自己探究出来的,那么原理也自然会了解的很透彻,后面的变式题也会深入本质的去理解和变通。
巩固是对本节课的消化,能了解到学生是否掌握本节课的新知。所以秋老师例举了多而不重复的练习,解决了自行车行程,自行车的车轮半径,直径。本节课如果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了前后齿轮的齿轮数之比就等于周长之比,也就等于半径之比或者直径之比,那么学生在做后面的练习题就会思路清晰,较快的解决问题。
数学评课稿 篇13
听了刘**老师《方程》视频课,收益良多,感触颇深。这节课,刘老师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演示操作法、观察法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得他们能够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平等交流各自对数学的理解,并通过相互合作共同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下面我就刘老师这节课,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借助生活经验,感悟等量关系
教学开始刘老师直奔主题,让学生谈一谈对方程有什么问题,实际实在摸底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接着展示天平,然后提问:谁能说一说这两种东西的质量关系?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联系了生活实际,较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从自由放东西的过程中较自主的体会到等式的特征(左右两边相等)。
二、借助实物演示,引导发现方程
教师出示情境图,然后让学生用数学算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关系?学生陆续写出了等式,也写出了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这些都为教学方程的意义提供了鲜明的感知材料。刘老师在这时及时指出方程的定义:像x+50=100、2=5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让学生理解x+50=100、2=500的共同特点是“含有未知数”,而且也是“等式”。在学生对方程含义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老师让学生做几道判断题,通过这样的提示学生就很容易理解等式与方程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包含与被包含关系。
三、营造探究氛围 ,引导合作交流
刘老师在课堂上努力营造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氛围,有意识的给学生创造一个探究问题的平台。本节课上通过师生共同探究让学生体验到方程建立的过程;通过老师给出实物图让学生编写方程、再互相交流,体现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协调发展,极大发挥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四、巩固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
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本节内容是让学生感知什么是方程,建立方程概念。遵循这样一条主线,让学生学会将普通语言转化成数学符号语言的能力。强调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既把握通则通法,又鼓励思维的灵活多样。在概念建立后,让所有学生都掌握编写方程的要点,体现了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让不同学生自主编方程,体现了不同人学习数学的不同感悟。
总之,为了使学生获取 “ 方程的意义 ” 这部分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自信心。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真正理解和掌握方程最基本的知识,培养学生探索、发现和创新能力。
【数学评课稿】相关文章:
数学评课稿(精选)10-01
数学评课稿01-28
数学评课稿07-03
数学课评课稿03-08
数学评课稿优秀09-08
数学广角评课稿08-10
数学评课稿【精品】08-11
数学评课稿(推荐)07-31
数学评课稿【荐】07-31
数学方程评课稿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