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优秀评课稿6篇
优秀评课稿1
(一)课堂实录
1.创设情境
师:(师播放课件,出示朱自清照片及简介。)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屏幕上出示的是我国著名学者、诗人、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照片及简要介绍,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读一下?(生读。)
师:我们已经学过朱自清的散文作品……
生:(齐)《春》!
师:谁来背诵几句?
(生争先恐后地站起背诵。)
师:下面请大家欣赏一首歌曲,并请同学们思考。听过这首歌曲之后,你有什么感受?请看大屏幕。
(师播放歌曲《父亲》,生欣赏、思考。)
师:歌曲已欣赏,谁来谈感受?
生A:这首歌唱出了所有孩子对父母的真诚祝福:“愿天下父母平安度春秋。”
生B:这首歌的演唱者唱得很有感情。
师:你能说说他是用怎样的一种感情来歌唱的吗?
生B:对父亲的敬爱之情。
生C:表现了孩子对父亲的理解,想回报父爱。
师:大家说得很好,确实,父爱是无声的,它不像母爱常被人歌颂,它与母爱的表达方式不同,但足矣令人百品不厌、回味无穷。朱自清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歌颂父爱的文章——《背影》。文中并没有华丽的词藻,朴素的语言犹如父爱一样平凡。这节课我们来共同学习。
(师板书:背影)
2.自主感知
师:这篇课文,我们在课前已经预习了,不知字词障碍是否已扫除?
生:(齐)扫除了。
师:下面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说说你能从文章中读到哪些信息?
(生速读课文。)
师:谁来说说?
生E:这篇文章主要写了父亲去车站送儿子的情景,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
(师板书:父,子,关爱)
生F:我读到了作者当时家境不是很好,祖母去世了,父亲也没了工作。
生G:这篇文章题目是“背影”,文中一共四次写了父亲的背影,所以“背影”可以说是文章的线索。
生B:课文开头和结尾相互照应,开头点题,结尾扣题,这种写法可以突出主题。
生B:通过读这篇课文,我感受到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怕茶房不妥帖,事又多,但还亲自送儿子,又告诉儿子路上要小心,夜里要警醒,还很费力地去为儿子买橘子等等,这些都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整篇文章体现出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那么,这种关爱我们又可以从文中的哪些地方体会到呢,请大家先进行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3.研读赏析
(生分组交流。)
生B:从文中的“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可以看出父亲对儿子的关爱。
生G:父亲急于谋事,但还是去送我,从这儿可以看出父亲很爱儿子。
生J:从文中的“送我上车,给我拣座,铺好座位”中可以看出父亲很爱儿子,这种爱是无微不至的。
生K:从“父亲是一个胖子”,但还是自己去为我买橘子中,可以看出父亲是十分疼爱儿子的。
生D:老师,我认为父亲给儿子买橘子这部分最能体现出父亲对儿子的爱。文中写父亲“蹒跚地走到铁道边”、“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其中“蹒跚”、“攀”、“缩”、“微倾”都写出了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艰难,父亲还是个胖子,但父亲仍然坚持去给儿子买橘子,这是父爱的深切体现。
师:(点头微笑)分析得很好。
生1:父亲“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而父亲却给我做了紫毛大衣,穿着的对比中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
生A:作者写“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这些也写出了父亲对儿子关爱得无微不至。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认真,很详细,大家还有什么问题现在可以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生M:老师,我没有理清文中“我”的行踪,希望大家能帮助我。
师:好,谁来帮助?
生K:先从北京回到徐州,见到父亲与父亲一起回到家乡扬州,然后又与父亲到南京,再渡江到浦口,乘火车北上。
师:请同学们把地理图册拿出来,小组合作从图上找到文中“我”的行踪。
(生拿地理图册,组内查找行踪路线。)
生K:老师,为什么他不在南京上车,而要渡江到长江北岸的浦口去上车呢?
师:啊,这个问题问得很好,请大家思考一下看看谁能回答?
生N:可能怕人多,在终点站上车人少呗!
师:(提示)大家思考一下,南京长江大桥是哪一年建成通车的?
生F:我知道!是1968年。
师:那么,朱自清写此文章时是哪一年呢?
生E:老师我明白了,他之所以在浦口上车是因为当时南京长江大桥还没有建成,南京到浦口不通火车,要想去天津再到北京,当时必须在浦口上车。
师:非常精彩,经过你的解释我想大家都明白了。前面有一位同学已说了文中一共四次写到了父亲的背影,下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四次写背影的文字,并思考哪次写得最详细?(生按要求标画。思考。)
师:找到了吗?
生:找到了。
师:谁能说说哪次描写背影最详细?
生O:第二次描写最详细。
师:你能给大家读一读吗?
生O:可以。
(师播放课件,出示父亲爬月台的背影图片;生。读文。)
4.体验反思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来给我们表演父亲爬月台时的情形,请大家思考为什么这段对背影描写得很详细呢?
(师请一与父亲体型相似的学生表演。)
生P:通过刻画父亲动作的艰难,表现父爱的伟大。
生C:父亲为作者买橘子爬月台的背影,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写得很详细。
生D:我认为首先这部分先交代了父亲的体型,然后详细写了父亲朴素的穿着以及爬月台时父亲手脚、整个形体的动作,艰难地为儿子买橘子;另外,这个时候正是作者家境惨淡、父亲失业、家中经济极度紧张的时候,父亲还坚持为儿子买橘子,从中可以反映出伟大深沉的'父爱,也是给作者以最深感触的地方,所以才详细地描写这个背影。
师:(对生D)很好,你说这是给作者以最深感触的地方,请问作者此时感触到了什么?
生D:父亲对他的爱。
师:好,谁再来谈谈?
生F:作者此时理解了父亲的爱。
(师板书:子,父,理解)
生M:作者当时很感激父亲为他做的一切,理解了父爱的内涵,并且流下了泪。
(师板书:感激)
生Q:他当时被父亲的举动打动了,忽然良心发现,这就是父亲对孩子的爱。
师:好,到此时,我们能不能说出《背影》这篇文章所表现出的感情呢?
生K:这篇文章不仅写了父亲对儿子的爱,还写了儿子对父亲的理解和感激。
师:是的,不仅写了父亲对儿子浓浓的爱,也写出了儿子对父亲深深的情。
(师板书:爱浓、情深)
师:父子深情,这是人间的亲情。(板书:人间亲情)父亲的爱是纯洁的、博大的、深沉的,接下来让我们畅所欲言,谈谈我们与父亲之间的故事和爱。
(生谈自己与父亲之间的故事和爱。)
师:文章在对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描写过程中,有一些词句非常富有表现力,并且这一部分也是最能打动作者和读者的地方,下面请同学们听这一部分的朗读录音,重现儿子眼中、心中凝聚着的深沉父爱的背影。
(师播放录音;生听读、感受。)
师:这节课我们共同感受了父与子之间真切的深情,下节课我们继续品味这份浓厚的人间亲情以及本文朴实无华的语言。
(二)评课
《背影》是初中教材中的“老篇目”。如何以新课程的理念设计和实施这篇文质兼美的传统篇目的课堂教学,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应该不受传统教学的束缚,从领悟作品内涵、感悟父子情深入手,采用整体感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验感悟的学习方式,达到“使学生在感情上被感染,思想上被影响,写法上受教益”。
具体地说有如下几个特点:
1.以“情”字为线索,设计学习活动。
本文最动人之处,便是人间亲情特别是父爱的美。教者紧紧抓住了这一特点,用多媒体创设学习情境、引领学习活动。如:放歌曲、放投影画面、学生表演、学生讲述我与父亲之间的故事等等,由浅入深,让学生在晶莹的泪光中体会“父爱如山”的道理。
2.依据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
这节课紧紧围绕文本教材展开。如:“速读课文,说说你能从文章中读到哪些信息”、“整篇文章体现出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那么,这种关爱我们又可以从文中的哪些地方体会得到呢?请大家先进行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写父亲的背影哪次写得最详细”等等问题。环节的设计、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地图册查找作者的行踪路线并分析原因等等,不拘泥于教材,大胆地开发和利用了文本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情境与空间,不束缚学生的思维。如:“你能从文章中读到哪些信息?”从而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谈自己的感受,因此,学生大胆放飞思维的翅膀,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积极动脑解决问题,这种良好的学习品质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
总之,如何调动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如何从语言文字感悟文章的内涵、陶冶学生的情感,如何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完美统一,相信我们一定会从这堂朴素的课堂教学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优秀评课稿2
今天有幸来到沂南四小进行了品社学科的培训学习活动,学习了朱洪福老师的《让学生从“生活地理”中来到“地理生活”中去》—品德与社会中“地理与环境”题材教学策略,从策略解读中知道了什么叫地理、为什么要学地理、地理题材设置的目的以及小学品社课中所涉及的内容等以后又给我们详细的讲解了品社课的教学策略,让我更加熟练的了解到了品社课的上法。然后观看了《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华人》、《破碎的山河》两节多媒体教学录像。下面,我就《破碎的山河》一课发表一下我的个人看法.
《破碎的山河》一课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的一课,教师王小峰带领同学们一起圆满的完成了这一节课的教学,教学目标具体、明确,符合课堂标准要求、教材和学生的实际。重难点的提出与处理得当,符合学生的实际。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合理的呈现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知识水平,具有科学性、逻辑性。体现用教材教,把我教材内涵,善于挖掘教材资源,用活材料;分量适中,容量适度。教学过程思路清晰,课堂结构严谨,教学密度合理;师生共同创设学习环境,探究活动有较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生动活泼,扎实有效;围绕教学重点有效展开,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问题设计有针对性、探索性、展示性和延伸性;体现知识形成过程,结论由学生自悟与发现。教学方法灵活运用了临沂市小学课堂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尊重学生的发现,并做合理的处理;注意面相全体,调动、尊重学生的积极性,关注学生参与面和个体差异,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密切联系实际,重视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科学素养,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动机、兴趣、习惯、信心等非智力因素,妥善处理学生出现的意外情况;充分利用校内外信息资源,合理、充分、正确利用现在教学手段。教学效果是在向40分钟要质量,能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哦,注重新的课堂生成;课堂体现民主、合作的特征,学生学会学,尊重学生,师生平等,气氛融洽;学生思维活跃,积极体现参与活动,
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有发展。教师素质很好,用普通话教学,语言规范简洁,生动形象;学科素养良好,教学基本功扎实,素养全面;教态自然、端庄大方,语言有亲和力与凝聚力,师生关系和谐。
优秀评课稿3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段学生提出的要求是:能不拘形式地写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三年级的作文教学既是低年级看图说话、写话的延续,又是高年级作文训练的准备。三年级作为作文教学承上启下的入门阶段显得尤为重要。
昨天上午,听了两节看图作文指导课.这两节课上,两位老师的教学风格迥然不同,教学语言各具特色.祝老师的语言规范精炼,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于老师的语言幽默风趣,贴近生活,学生听起来到嘴到肚,容易接受.
这两节课的共同优点有:
一. 激发兴趣的方法简单有效
儿童学习任何事情,最好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趣高,心里想做的时候。昨天,祝老师一开始问学生:今天,我们上课的地方叫?你是怎么知道的?心情怎样?谈话中既引出了本节课的关键词“观察”,又使学生心情愉快,为整节课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于老师一开始跟学生谈什么叫习作?怎样习作?让学生对这堂课充满期待.更难能可贵的是两位老师自始至终都不忘鼓励学生, “你的`想象真丰富”. “能学会别人说的也是最棒的” 等激励性语言充溢着整个课题.
二.语言积累落在实处
三年级学生积累的素材有限,要想提高三年级学生的习作水平,就必须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祝老师在这方面是有心人.这次习作中要用到表示心情高兴的词语,祝老师不仅让学生说出几个这方面的词语,自己还送学生几个.不仅让学生会读,还让学生当堂记录下来,而且要会用.我们觉得这才是真正的积累.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语言会越来越丰富,总有一天,写起文章来会下笔如有神.
三.关注学生的实践经验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 “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两节课上,两位老师都注意到了学生生活经验的重要.如 “你掉过鱼吗?” “夏天听到蝉怎么叫的? 这些问话看似简单,实际上是在告诉学生生活与作文的关系,我们的作文必须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这样,学生就会自觉地去观察生活,逐渐形成习惯.
最后,谈一谈听完这两节课后的一点想法.这两节课上都没有听到老师读范文,我们觉得对于刚写作文的三年级学生来说,范文引路是很重要的.读上几篇范文,不但可以让学生感受一种素材多种写法,还可以避免祝老师提示过多,学生作文千篇一律,于老师提示过少,学生作文思路不清的担心.
另外,对于学生来说,鼓励显得犹为重要。在评点时我们应该要降低要求,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适时地给他们精彩处批上一句:“真棒,能用这么多优美语句了。”对他们一点点的进步,我们可以真诚地说:“又进步了,继续加油。”这样的评价,能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唤起他们习作的热情。
优秀评课稿4
一、教材分析:
《小柳树和小枣树》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组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课文都蕴涵了深刻而丰富的生活哲理。对于这组课文的教学,要特别关注人文精神的挖掘与落实,在让学生不离开对语言文字感悟的同时进行自然的思想教育,使生动的教材显得更加鲜活。授以阅读的方法,培养阅读的能力,逐渐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运用语言。这篇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形式出现,借助小柳树和小枣树生长情况的不同,赋予它们不同的性格特点。并通过它们之间的对话,生动形象地使学生懂得“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不足”这一深刻的道理。
二、学生分析:
刚刚读二年级的学生,对童话故事有浓厚的兴趣,好奇心强,但缺乏一定的鉴别能力。大多数学生活泼、好动、大胆且独立,他们已经掌握了一些识字的方法,喜欢读书和表演,但语言的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欠佳,有意注意的时间还比较短,好动、好玩。
三、指导思想:
1、使阅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培养学生读中感悟文章内涵的能力。
2、遵循直观性原则,激发兴趣,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民主的氛围中学习。
3、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寓德育于课堂,教育学生懂得做人道理。
4、尊重学生独特感受,联系生活,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和独特个性。
四、设想意图:
1、媒体辅助,创设情境。
生活在都市里的孩子,对树木的生长特点并不了解,更没有刻意地留心观察过。而本课枣树和柳树的生长特点是非常明晰的一条主线,对把握枣树和柳树人物形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创设意境美是符合低年级学生主体参与的认知规律的。引导学生在刺激他感官及兴奋点的很直观且恰当的媒体中感受、想象,表达自己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对文章中心的理解。
2、整体刻画,感悟形象。
通过比较小柳树和小枣树的多方面的不同来朗读课文。一是生长特点不同(从外形入手);二是性格特点不同(从语言入手,对待对方的态度);三是小柳树前后的表现不同(从得意骄傲到不好意思)。抓住小柳树和小枣树的样子和语言进行朗读、比较、体会。自然地刻画两种人物形象,第一部分着力刻画小柳树的美丽与骄傲,第二部分着重突出小枣树的能结果子与待人的宽容大度,让学生获得两种完整的、丰满的、立体的人物形象。
3、以读为本,以读生情,以情促读。
课标强调阅读教学要重视“读”的训练,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逐步感知、感悟、内化、延伸,这不仅是教学理念,而且是实现阅读教学目的的有效手段。教学时,我设计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琅琅的书声中益智、怡情。
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上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力求做到发展语言与发展思维结合。如理解小柳树态度的转变,突出宽容大度、善于发现他人长处的小枣树的形象时,设计的一些发散性问题,可以激发学生说的欲望,发散学生的思维,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训练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从而使学生走进文本,超越文本,张扬个性,形成富有创意的独到的见解。
4、积累语言,积淀语感。
语文重在积累运用,读书内化的过程尤为重要。小柳树虽然骄傲,但是她外表的确美丽,这些描述的语句很适合学生积累。在反复诵读中,学生就会自然地同化、改造学生的语言,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学生重构语言模式。四、教后反思: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育应当像农业,而不是工业。因为工业生产的是一个个毫无二致的标准件,而农业培养的.却是一株株充满生命、绝不雷同的幼苗。所以,教育应是育苗工程而不是生产流水线。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呵护学生独特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亮出学生独特的个性。在教学中,我尝试把课堂大胆地交给学生。在复习生字中,采用给生字娃娃找朋友的方式,让学生自由发挥,不拘于课文中词汇的简单复述,取得了极佳的效果。每位学生在展示自己丰富多采的词汇的同时,互相交流学习,甚至有的学生给自己提高了要求,用所组的词造句。这是学生在宽松、和谐的课堂中表现出来的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在阅读教学中,我采用了“读-评-再读”的方式。学生在听完同学的朗读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针对同学朗读中的不足,创造性地加入自己的独特理解,配之以动作、表情,朗读精彩纷呈。整个课文朗读过程在师与生、生与生的互动中生成。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放手让学生互评,不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予学生,让学生在初读、互评、再读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展示个性。在指导书写的过程中,学生的个性一展无余。我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先观察,再互相提醒容易写错的生字。学生们或像个循循善诱的师长,或像个真诚相待的朋友,细心地教同学写字。我此时成了学生中的一员,和他们一起倾听,一起学习。当我宣布“小书法家”的名字时,全班欢呼了,他们为胜利者欢呼,为自己的进步欢呼,更为自己的个性得到展现欢呼!有人喜欢整齐划一的道旁树,而我却欣赏不经修剪的树。它们或旁逸斜出,风姿绰约;或异念出头,一览众树低;棵棵富有个性,株株风景独异。所以,我觉得:教师除了“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呵护学生独特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每位学生亮出自己独特的个性,使学生们成为一株株充满生机、绝不雷同的幼苗。
优秀评课稿5
评析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作用
教材中创设了“过河”的情境,通过“河岸上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每只船限乘9人,需要几只船”这一问题的解决,使学生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从而掌握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本节教材是贯彻实施素质教育、充分体现新课标精神、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很好的教学载体。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3、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解决问题:
在探究式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精神,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细致严谨、求实的学习习惯,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懂得观察生活,联系实际,体验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的乐趣,感受数学美,培养热爱数学的情感,激发学生探索客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正确理解并运用小括号,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2)难点:探索“小括号”的运用过程。
(四)教法与学法
(1)教法
启发式教学法:发扬教学民主,鼓励学生大胆实践。教师激思激疑,学生积极探究。
情景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提供丰富素材,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主体教学法:坚持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引导点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
(2)学法
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要形式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春天到了,春暖花开,正是春游季节,(同时,电脑显示“过河”主题图。)你们看,小朋友正要去春游,他们来到河边,准备坐船到河对面。板书课题:过河。
2、探究活动
结合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找到有效信息,提出核心问题:二年级的同学过河需要几条船?
(1)自主探索。学生独立思考,尝试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小组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由
(3)汇报交流。
学生说说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想法。
方法一25+29=54(人) 54÷9=6(条)
方法二、25+29÷9
54÷9
=6(条)
第一种方法学生能根据提意讲明白自己的做法;第二种方法学生会利用已学知识,列出算试,但学生讲不明白这样做的原因,或许有的学生会发现这样列试计算,计算顺序会出现错误。
(4)验证。
引导学生运用“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时,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这一旧知,讨论第二种方法的正确性,交流看法,从而发现错误的存在,加深对混合运算顺序的认识。
(5)猜测,尝试。
引导学生结合图意思考:要想使“25+29÷9”这个算式符合题意,你打算怎么办?学生自由发言,鼓励学生猜一猜,尝试做一做。
(6)介绍、运用小括号。
在肯定学生猜测的基础上及时介绍小括号,学生会很自然地领会到小括号的作用。
3、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中的习题。
A、同桌说说计算顺序。
B学生独立计算。
C、交流,订正答案。
(2)比一比,算一算。
16+24÷830-6÷3(16+24)÷8 (30-6)÷3
A、比较异同。
B、学生独立计算,再比较异同。
C、交流、订正答案。
4、课堂总结
学生自己谈这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5、布置作业
完成《新课标作业设计》中本课的练习题。
板书设计:
过河
29+25=54(人) (29+25)÷9
54÷9=6(条)=54÷9
=6(条)
(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二、点评
杨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注重鼓励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注重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产生学习小括号的需求;注重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能用到小括号的问题,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
优秀评课稿6
一、说教材
本节是华师大编的高中《信息技术》第一册的第二章的第三节《文件管理》。本节的学习内容是文件与文件夹的基本概念和操作系统管理文件的实现方法。文件管理是操作系统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掌握信息处理技术的必要基础,这一节在整个教材中处于基础地位。本节的.教学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讲文件与文件夹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第二课时讲文件与文件夹的查找以及快捷方式的建立。现在我针对第一课时来说课。
二、说学情
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已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和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在这节课之前已掌握了操作系统基本的窗口操作和用户界面的有关知识。并且学生对网页制作的兴趣较高、感觉很新鲜。
三、教学目标
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精神,以及教材分析和学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文件和文件夹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自主探索、协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文件分类整理的习惯。通过小组协作学习,增强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加深学生对校园生活的了解,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热爱校园情感。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文件夹的新建、文件与文件夹的复制、移动、重命名和删除操作。 教学难点是对文件、文件夹的理解。
五、说教法
采用任务驱动,学习者通过自主探索和协作学习积极主动地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而教师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针对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我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包括讲解演示法、任务驱动法、讨论法。
六、说学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学生在真实情景中,由具有感染力的真实问题,围绕为制作多彩的高中生活网站准备的素材分类,带着一个个任务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协作,掌握操作系统的文件管理功能。
七、说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紧紧围绕“课题导入,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小组协作,评价总结”这一主线展开。
【优秀评课稿】相关文章:
优秀评课稿经典11-26
评课稿优秀06-20
优秀评课稿12-26
评钢琴展示课优秀评课稿07-01
优秀评课稿优秀06-20
【优秀】坐井观天优秀评课稿08-24
《雷雨》优秀评课稿优秀11-21
优秀评课稿优秀(精)11-26
优秀坐井观天优秀评课稿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