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读后感(锦集15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鸿门宴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鸿门宴读后感1
项羽失去天下,到底是因为他的“妇人之仁”,还是“君子之度”呢?想必每个人的观点都不同,而我认为,正是因为项羽的“妇人之仁”,才会导致他失去天下。开篇点题,表明自己的观点,总领全文?原本,项羽军队有四十万,而刘邦只有十万,想要干掉刘邦可处是绰绰有余,可是,项羽又不想留下不守诺言的骂名。当初,项羽和刘邦约定好,先破秦者,称王。项羽又岂料到,竟是刘邦先入秦,却又不甘心就这么把王位拱手相让,项羽想称王,又想名正言顺,从此可以看出他做事不够果断,不够坚决。叙述主要内容,为后文的议论作铺垫?当范增在鸿门宴多次向项羽示意时,项羽的行为却让我们大跌眼镜,他竟然不理睬,也许这就是错的第一步,导致了后面的事情连连出错,一次次多好的机会,就这么溜走了。
俗话说,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刘邦提前做好的铺垫,在项庄舞剑时发挥了作用,因为项伯,使得项庄无法对刘邦下手,又错失了一次绝佳机会,而这里错在项羽的.用人唯亲,他只愿相信有血缘关系的人,却不知这个他如此信任的人会因报一已之恩,而不顾全大局,这也是他噩梦的开始。写出了自己的感想?樊哙闯帐,项羽本应下令处斩,可是,又因为他的妇人之仁,再一次让刘邦有机会逃走,而当刘邦上厕所叫上樊哙之时,他又轻视了刘邦,放心地让他去了,而当张良说刘邦已独自回军中时,他若是派军立刻去追,也许历史就会更改了,可是偏偏,他就是没有,反而神色淡然地接过玉斗放在桌上,要我说,项羽他不仅妇人之仁还特别傻,项伯和刘邦的一番说词,就让他“六神无主”了,原先的怒气也一扫而光了,说好听点,是天真,说难听点,就是傻。若不是他一次次地错失良机,那天下又怎会被刘邦夺去?而面对刘邦的各项性格特点,项羽也确实比较缺乏,刘邦似乎注定了就是取代项羽的。总结全文,主题深刻,抒情自然真挚,结构严谨。
鸿门宴读后感2
鸿门宴上,刘邦看似怯弱恭敬的表情掩盖了他的勃勃野心,也骗过了狂妄的项羽。他仿佛经过内心的重重挣扎,接过宝剑,刺向张良,通过了项羽的考验。“获救”的张良,双腿支撑不住身体,颓然跌坐在地上,意有所指的话脱口而出:
“你这一剑,是最错的棋啊!”
可悲如项羽,竟听不出话里的弦外之音,最终被人用计逼走范增,一败涂地。
携手作战,最要紧的便是凝聚力,而这种力量,就是有信任做基石而砌成的。倘若没有信任,人心便如一盘散沙,又如何能够凝聚的起来呢。称帝成功的刘邦,又何尝不是因为不信任自己的将士兄弟,轻信范增,将他们赶尽杀绝,最终只能孤独终老。
信任,是一个团队的力量的源泉。回首历史,何处不是信任涉足的脚印。刘备,并无过人之处,军事谋划,他不如诸葛亮,舞刀弄棍,他比不上关张二人,那又是为何这些贤士才人都心甘情愿的跟随他呢?正是信任,信任使他得到了这些知己、这些左膀右臂。
信任,是社会中人与人联系的纽带。若失去信任,人们之间会更加冷漠。还记得几年前的彭宇案,好心扶老奶奶却被她趁机敲诈,我想,他在震惊心寒之余,对别人的信任也一点点流失了吧!看到这种事的我们,也会同时一点点丢掉信任不是吗?
信任陪在身边时,我们或许不会在意,但当我们渐渐丢失它时,便能体会它的可贵,刘邦在弥留之际,见到了从他的追杀中逃生的张良,他伸出颤巍巍的'手握住他,奄奄一息地说:“这些年,我过得很不好,晚上总是睡不踏实,我总觉得他们要害我……”他眼中的孤独毫不掩饰的流露出来,让人同情。但这不也是他自食其果吗?若不是当年的他不相信一同与他出生入死的兄弟,将他们赶尽杀绝,又怎会换的这身心俱疲,孤独终老的下场呢!
信任是人与人沟通的必要条件。人生之幸,莫过于被人信任;人生之憾,莫过于失信于人。信任,是人生美好的法宝
鸿门宴读后感3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咏项羽》
《鸿门宴》所叙述的是项羽,刘邦在共同灭亡秦国之后,范增见刘邦有雄视天下之心,因此举办了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准备除掉刘邦。而刘邦最终在张良,项伯,樊哙等人的帮助下逃离楚营的故事。
项羽,昔日的楚霸王,多么的威风,多么的不可一世!但因为与刘邦争天下,兵败垓下,最终落个乌江自刎的下场。归根结底,都是他桀骜不驯,犹豫不绝的性格让他在鸿门之上错过了一次刺杀刘邦的绝好机会。就这样,一个唾手可得的江山被拱手送人。多么的可悲!多么的残忍!项羽压根儿就没想到他所见的种种,皆是刘邦之计。所以,“古之成大事者,不可拘泥于小节”。
曹操,历史上的奸雄。这是基于人们个人爱憎基础上给予他的.名字。让我们正视历史:“曹操,字孟德,诗人,军事家……”这些是什么?——这没有什么,仅仅是因为他当断则断,遇事有魄力,当他诛杀孔氏后人时,正是因为他的铁血,后世才有“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典故。若不是他的能力,他的性格,何以三足鼎立,统江山;又何以有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壮诗篇。
项羽之所以失江山,刘邦,曹操之所以得江山,正是因为个人人格。项羽的桀骜不驯让他孤注一掷,让他呈匹夫之勇,让他兵败垓下;而刘邦,曹操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性格,让他们招贤纳士,让他们统帅三军,让他们“该出手时就出手”。当然结局也必然有不同,一个既失江山,又失美人,另一个则建立千秋功业。 日记
就个人观点而论,项羽——我崇拜,但只有一个叹惋——英雄短命;刘邦,曹操——我尊重,但他们也只有一个评价——书写历史。
好的个性——好的人生,让我们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
鸿门宴读后感4
李清照有诗云:"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很多人眼里,项羽是一个忠肝义胆的豪杰。他叱咤风云的伟业,所向披靡的战绩,在秦汉交替之际掀起了澎湃的浪潮。曾几何时,举世共仰,千秋景慕。项羽因之而成为历代王朝倍加推崇的人物,着实为后人所景仰。
然而,项羽毕竟是一个悲剧式的历史人物。他的悲剧,不仅是历史的悲剧,也是性格的悲剧,而他的悲剧性格,无疑张扬了他的人格魅力。
项羽性格的最大魅力在于他的`"义",而这个"义"也恰恰演绎了他的个人悲剧。古人云:"义者,宜也。"又云:"行而宜者谓之义"。可想而知,只要行之得当,言而得体,便可称其"义"。然而,"义"是没有一个绝对标准的。项伯为报救命之恩,向张良通风报信,可称得上"义",可此举客观上却帮助了刘邦,使得沛公在鸿门宴中能化险为夷,此举又谓之不"义"。两军对垒,项羽却不忍弑杀刘邦,纵虎归山,最后成就了刘邦的霸业,实乃对敌人的"义",而对自己不"义"。项羽的"妇人之仁"与"义"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可以说,项羽重义而轻理是他的性格的最大悲剧。
项羽的性格悲剧还表现在他的刚愎自用。韩信始在项羽麾下,"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陈平效力于项王,"累谏不受,乃封其金与印,仗剑亡,归汉于武"。
鸿门宴读后感5
楚汉争霸,一段雄伟壮阔的历史故事。时势造英雄!乱世之下,群雄并起,一位位英雄各有千秋。项羽勇猛刚毅,刘邦善于纳谏,张良运筹唯喔,围绕这英雄们有一个个跌宕起伏的故事,鸿门宴就是斗智斗勇的经典。
项羽因刘邦欲王关中而愤怒,便叫刘邦到军中谈话,于是有了鸿门宴这一斗智斗勇的故事,项羽本应听从谋士范增的建议杀死刘邦,却因自己的优柔寡断而放走了刘邦。于是一步错,步步错最后项王在乌江自刎失去天下!
我认为项王最后失去天下并不能完全归咎于鸿门宴中的不杀刘邦。不耍流氓就已经体现出了项羽的优柔寡断,不听他人的建议,忠告。后来项羽进入咸阳宫杀死秦公子英,放火烧掉阿房宫,四处烧杀抢掠,这与刘邦听从张良的谏言而约法三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对比就是明星的天平偏向了刘邦这一方。后来四年的楚汉争霸刘邦身边的谋臣武将越来越多,实力越来越强大;项羽因残暴使自己的亲信越来越少实力也随之消弱最后自刎失去天下假若项羽在鸿门宴中杀死了刘邦,这样项羽会越来越恣意娇纵,失去竞争者,这样项羽原来的雄心壮志也会慢慢消沉,最后变成一位桀纣之君。即使项羽依靠武力征服了全国,也会像暴秦一样二世而亡不会长久留存。所以不管项羽的.武力多么强大,天下都不会在一位暴君手上流传百世千世。
读史可以明志,通过一个个精彩的历史故事,除了让我们大饱眼福之外更重要的可以学会许多品质。在鸿门宴这一故事中,我学会了如何镇定自若的面对危险,也知道了要善于接受他人的建议做事果断坚决。
鸿门宴读后感6
乌骓马一声长嘶,似闪电划破黑暗的时空。身后是四面楚歌,眼前是浩浩乌江。哦,我的霸王!黑色的虚空压得你喘但是气来,没有千军万马,没有呐喊嘶杀,你孤寂如同深秋的残塔……力拔山河兮气盖世!是的,霸王,你能够拔山,能够扛鼎,能够号令三千铁甲的征战,但此刻,你已无力再拔心头的那缕悲伤。
那些因你在鸿门宴中释了刘邦而唾你为“妇人之仁”的人,焉能明白在狼烟四起的秦王朝中,你一声巨吼,扛起天下苍生凄楚目光的胆量;你披甲上阵,任铁蹄踏遍关山万里的勇猛;长城内外,你挥臂奋斫,在刀光剑影中划出一道血色风景时的豪气万丈。
你是英雄!你不懂得诡计阴谋未必只是小人伎俩,败为贼寇胜为王!你西楚霸王不是君王,你不会明白,猥琐小亭长也会唱出“大风起兮云飞扬”!“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是的霸王,你是个君子,但是你是否明白,在战场上,没有道义,只有伎俩!在万骑逐鹿年代的君子正如那痴想飞过沧海的蝴蝶,顷刻间,跌落在大海,腐烂或永恒。
在四面楚歌中,那个在主帐翩翩起舞的窈窕身姿微微颤抖。只一瞬,一道银光划过。血如纱一般,杜撰在绝望的空气中。“虞姬,虞姬,奈若何”。虞姬只悟么?霸王!虞姬翩翩起舞,祭你柔情万丈。宝马凄凄长鸣,泻你一世悲凉。你的一生中只有这两个知己啊,我的霸王!
江水汩汩,唤你回寂寞的岸边。你拔出长剑,最后一丝亮抖抖过楚歌飘扬的'夜空。在西边的天空,一颗明星渐渐坠落,分解,崩溃,直至灰飞烟灭……
霸王,你的出现正如昙花一现,可昙花的美却无法使人忘却,即使只有一瞬间。所以我们忘不了那个拔山的勇士,那个原谅仇敌的君子,那个火烧阿房宫的英雄。
江水悠悠,易安居士临江悼念,凭谁干杯?江水涛涛,千古文人抚剑长叹,泫然泪下!忘不了,忘不了,那么沉重,那么凄凉,让后人评述,让后人哀伤。我永远的西楚霸王!
鸿门宴读后感7
项羽是因为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而失去天下吗?我不同意这种看法。
首先从当时军队的实力上看,显然刘邦处于劣势,可以说如果项羽决心杀掉刘邦,那简直轻而易举。即使失去了鸿门宴这一次大好机会,以当时项羽的实力,机会多得去了。可项羽却没有这么做。一是因为项羽优柔寡断,没有主见,听了曹无伤之言便要杀刘邦,却又听项伯之言便又认为刘邦有功,而没有听从谋士范增的告诫。二是因为项羽本是贵族后裔,自视甚高,认为做事当光明正大,在宴会上杀人是小人行径,不屑为之。相反的刘邦却阴险狡诈,心狠手辣,听从张良,收买项伯,对项羽毕恭毕敬、俯首称臣,却心怀异志,可谓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从用人的`角度看,刘邦懂得让手下人尽其才,樊哙张良对他忠心耿耿,连项羽的叔父项伯也被他收买过来,还有后来的陈平,以及决定楚汉之争胜败的韩信,皆由项羽麾下转投刘邦。而项羽众叛亲离,不但叔父出卖了自己,还把自己在刘邦那里的间谍给出卖了。这叫其余部属如何对其忠心?韩信陈平这样佼佼者不知重用,致使帐下人才匮乏,从前部属对他反戈一击。
试看鸿门宴上诸人的对照——同是武将,樊哙粗中有细,关键时刻力挽狂澜,项庄却因项伯阻扰未能成功击杀刘邦;同为谋士,智者张良始终掌控全局,范增却无法说服项羽依计行事,徒然发怒,撞碎玉斗泄愤。这场较量,谁胜谁败,还用说吗?
刘邦能迫使项羽自刎乌江,靠的是善于用人,因为自己不过是一介平民,想夺取天下,必要仰仗他人。所以他对属下虚心,换得属下对他忠心。而项羽自恃身份,又挟大破秦军主力之威,根本没把刘邦这对手放在眼里,对部属也非常高傲,且无主见。
所以项羽虽能称霸于一时,却终于败于刘邦手下,不是因为鸿门宴没下决心杀刘邦,而是他缺乏作为君主的政治品格,不善用人才。
鸿门宴读后感8
在寒假的第二周,我从《xx》这本书中读到了一个令我刻骨铭心的故事,叫做《鸿门宴》。
《鸿门宴》主要讲了在公元前206年,刘邦、项羽各领一支起义军队伍分头向秦国的首都——咸阳城进发。刘邦率领着十万大军奋勇杀敌,很快就打到了咸阳城外,十万大军把城堵得个水泄不通,秦王想逃也逃不掉,只好乖乖的打开城门,出来投降,刘邦进了宫。在张良的刺耳忠言下,刘邦没有像秦王一样昏庸无能,而是正直的与市民约法三章——杀人者偿命,伤人者判刑,偷窃者处罚。而项羽虽然走了远路,可他带着的四十万大军一路上节节胜利,渐渐地逼近了咸阳城,又来到函谷关前,刘邦的大军守在门口,不让项羽进攻,可项羽是个带兵打仗的`将军,不到一天就攻下了函谷关。晚上项羽的谋士对他说:“刘邦是个有义气的人,除了他,才能除后患啊!”于是,第二天,项羽就请刘邦吃宴。刘邦把昨晚张良教他说的甜言蜜语说了一次,项羽听了想放了刘邦而项庄就开始舞剑,想用此机会杀了刘邦。项羽有些生气了,让他们坐下。而此时张良就以刘邦的酒量不好,而借机让刘邦逃掉了。项羽放掉了刘邦,反而让自己的四十万大军就此全军覆灭。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学会去把握时机,如果没有把握好机会,迎接你的不是成功,而是失败。
记得有一次吧,学校开展了读书活动,写读后感,我本有这样的实力,可是我为了偷懒,放弃了这一次的平台,结果评分一结束,班上许多同学得了奖。而我惟有遗憾!
读了《鸿门宴》之后,我一定要学会把握时机,在学习生活中努力发挥自己的所长所能,争取把最优秀的自己展示出来。加油!
鸿门宴读后感9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用寥寥数语,道出了千万人的想法。项羽啊,项羽,你为什么不肯过江东呢?我想,或许现在我已经知道答案了吧。
在鸿门宴上,刘邦为什么可以逃脱呢?有人说是因为项伯,他把军机泄露给刘邦,还处处维护刘邦;有人说是张良,他为刘邦出谋划策,掩护刘邦撤退;还有人说是樊哙,他粗中有细,怒斥项羽,说服刘邦离开。但是,仅仅是这些就可以让刘邦轻易地离开项羽的万军之中吗?不,不可能。归根到底,还是因为项羽。
项羽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他胸无城府、讲义气,相比起在鸿门宴上用阴谋诡计把刘邦杀死,他情愿和刘邦兵戎相见,还有更重要的原因——他的自大。当一个人在某方面拥有远超一般人的能力的时候,他就会很容易变得骄傲、自大。项羽在战场上所向无敌,他也没有跳出这一定势。他的这种“骄傲”往往会受到后世人的指责。他们凭什么指责项羽?真正有能力的人一定要收敛,一定要“谦虚”才对吗?项羽他是一个率直的人,他不屑于那么虚伪,而表现出一个真正的自我。
对于项羽,我曾经想过很多如果。如果他肯听取范增的计谋;如果他肯接纳韩信;如果他肯在鸿门宴上杀死刘邦;如果他肯渡过江东……所有的这些这些,哪怕只发生一个都足以改写历史。但现在我知道没有如果。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是项羽。他忠于自己,没有人可以动摇他的信念,所以作出了许多错误的.决定。所以范增也不得不发出“竖子不得与谋”的感慨,最终被项羽气走了。忠于自己有错吗?这个本身没有错,但错就错在他身处的地位。他作为一个君王,是权力的斗争中心。在其位,谋其政。在这样的斗争中,谋略与城府必不可少,猜忌与阴谋永远长存。相比起君王,项羽更适合成为一个侠客。一个醉意江湖,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客。
无论怎样,事实永远不会改变。我们能做的只是在心中记住这样一位永垂不朽的人物。让他永远地活着,活在我们的心上。
鸿门宴读后感10
工作之余,我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书籍之中尤其偏爱的就是史书和古诗词。最近在看《史记》,这书很厚,都是文言文,读着挺费劲,但是读进去了也很有意思。读到《项羽本纪》时,里面最精彩的一节就是《鸿门宴》了。《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的分水岭,中国象棋也是由项羽和刘邦争霸所演变而来的。
《鸿门宴》所叙述的是项羽,刘邦在共同灭亡秦国之后,范增见刘邦有雄视天下之心,因此举办了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准备除掉刘邦。而刘邦最终在张良,项伯,樊哙等人的`帮助下逃离楚营的故事。
项羽,昔日的楚霸王,多么的威风,多么的不可一世!但因为与刘邦争天下,兵败垓下,最终落个乌江自刎的下场。归根结底,都是他桀骜不驯,犹豫不绝的性格让他在鸿门之上错过了一次刺杀刘邦的绝好机会。就这样,一个唾手可得的江山被拱手送人。多么的可悲!多么的残忍!项羽压根儿就没想到他所见的种种,皆是刘邦之计。所以,古之成大事者,不可拘泥于小节。
项羽之所以失江山,刘邦之所以得江山,正是因为个人人格。项羽的桀骜不驯让他孤注一掷,让他呈匹夫之勇,让他兵败垓下;而刘邦也正是因为他的性格,让他招贤纳士,让他统帅三军,让他?该出手时就出手?。当然结局也必然有不同,一个既失江山,又失美人,另一个则建立千秋功业。
就个人观点而论,项羽?我欣赏,但也有一个叹惋?英雄短命;刘邦?我尊重,但他也只有一个评价——书写历史。由此可见,好的个性=好的人生,让我们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
鸿门宴读后感11
刚刚学完了《鸿门宴》一课,感受颇深,在此浅谈几句。
“鸿门宴”是个众所周知的故事,也被作为日常用语,广为流传。在这个故事中,不只是描述了发生在刘邦、项羽间的一个故事,更是楚汉之争的分水岭,表现出刘邦、项羽的种种特点。“鸿门宴”上项羽的失败令无数人惋惜,却在其中有更多的历史必然。
(一)项羽与刘邦的性格特点
项羽的军事实力比刘邦强得多,却没有在最佳时期干掉刘邦,后患无穷,这与他们的性格特点密切相关。
项羽不愧为中国历史上的军事奇才,他带领士兵们进入“反秦”的浪潮,“破釜沉舟”,九战九捷,成就了奇迹。但也正因为这些,才使得他骄傲自大、草率鲁莽。当和刘邦会面时没有清醒的头脑,被花言巧语所蒙蔽,竟然供出了自己在刘邦内部的奸细曹无伤;更是在宴会上没有听从范增的劝谏果断的下达杀掉刘邦的命令,使其逃脱,成为后患。
而刘邦恰好与项羽相反,他不但能虚心纳谏、随机应变,更重要的是善于用人。他好像有一种魔力一样,能让朋友与之同生共死,为人忠诚。他对项伯就是一个再好但是的例子,能将项羽的叔父收买,他的“魔力”真是不小,这也使项庄刺杀刘邦的'计划不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二)相伯在“鸿门宴”中的作用与分析
项伯是项羽的叔父,就应站在项羽一边,而今却与刘邦“约为婚姻”,其中自有刘邦拉拢相伯之意,但相伯怎样就不假思索的同意了呢?这不得不让人怀疑。
但与历史联系起来,这个事情就不难解释了。相伯是项家仅存的元老之一,是与项羽竞争最有利的对手。而项羽胜利后,权力的分配出现了问题,使项伯感到不公,而刘邦未尝不是一个强大的外援,那么投靠刘邦也就不见怪了。
总之,“鸿门宴”的失败不是某一方面的问题,而是连环性的,值得我们细细研究。但项羽这个杯具对我们是个告诫。
真是“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啊!
鸿门宴读后感12
乌骓马一声长嘶,似闪电划破黑暗的时空。身后是四面楚歌,眼前是浩浩乌江。
哦,我的霸王!黑色的虚空压得你喘不过气来,没有千军万马,没有呐喊嘶杀,你孤寂如同深秋的残塔……力拔山河兮气盖世!是的,霸王,你可以拔山,可以扛鼎,可以号令三千铁甲的征战,但此刻,你已无力再拔心头的那缕悲伤。
那些因你在鸿门宴中释了刘邦而唾你为“妇人之仁”的人,焉能知道在狼烟四起的秦王朝中,你一声巨吼,扛起天下苍生凄楚目光的胆量;你披甲上阵,任铁蹄踏遍关山万里的勇猛;长城内外,你挥臂奋斫,在刀光剑影中划出一道血色风景时的豪气万丈。
你是英雄!
你不懂得诡计阴谋未必只是小人伎俩,败为贼寇胜为王!你西楚霸王不是君王,你不会知道,猥琐小亭长也会唱出“大风起兮云飞扬”!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是的霸王,你是个君子,可是你是否知道,在战场上,没有道义,只有伎俩!在万骑逐鹿年代的君子正如那痴想飞过沧海的蝴蝶,顷刻间,跌落在大海,腐烂或永恒。
在四面楚歌中,那个在主帐翩翩起舞的窈窕身姿微微颤抖。只一瞬,一道银光划过。血如纱一般,杜撰在绝望的空气中。“虞姬,虞姬,奈若何”。虞姬只有以死,来报你的满腔柔情。
而你仍不醒悟么?霸王!
虞姬翩翩起舞,祭你柔情万丈。
宝马凄凄长鸣,泻你一世悲凉。
你的一生中只有这两个知己啊,我的霸王!
江水汩汩,唤你回寂寞的岸边。你拔出长剑,最后一丝亮抖抖过楚歌飘扬的'夜空。
在西边的天空,一颗明星渐渐坠落,
分解,崩溃。
直至灰飞烟灭……
霸王,你的出现正如昙花一现,可昙花的美却无法使人忘却,即使只有一瞬间。所以我们忘不了那个拔山的勇士,那个原谅仇敌的君子,那个火烧阿房宫的英雄。
鸿门宴读后感13
项羽之所以失天下,是因为鸿门宴上没有杀刘邦?我不同意这种观点。
首先,从当时军队的实力来看,刘邦显然处于劣势。可以说,如果项羽执意要杀刘邦,那就好办了。即使这次失去了鸿门宴的机会,以项羽当时的实力,还是有很多机会的。项羽没有做到。第一,因为项羽优柔寡断,没有主见,听了曹的话后想杀刘邦,但听了项伯的话后他认为刘邦是主动的,而不是听了谋士范增的劝谏。第二,因为项羽是贵族后裔,自视甚高,认为处事光明正大,酒席杀人是小人,所以不屑一顾。相反,刘邦狡猾而无情,顺从张亮,收买项伯,恭恭敬敬地顺从项羽,顺从自己,但志向不同,可谓不拘小节,成就大事。
从用人的角度来说,刘邦知道如何让手下人做到最好。樊哙的张亮对他忠心耿耿,连项羽的叔父项伯也被他收买了。后来,决定楚汉之争胜负的陈平和韩信,都在项羽的权威下转向刘邦。而项羽不仅通过叔父出卖自己,还通过出卖自己在刘邦的间谍。剩下的`下属怎么可能对他们忠诚?像韩信这样的领导,陈平不懂得重用,导致帐下人才短缺。他的下属过去反对他。
试试看鸿门宴上所有人的对比。——和军事指挥官一样。樊哙有厚有薄,关键时刻他力挽狂澜。项庄因项伯阻挠而未能杀死刘邦;聪明的张亮作为谋士,一直控制着整个局势,但范增无法说服项羽按计划行事。他白生气了,砸玉桶泄愤。这场比赛,谁赢谁输?
刘邦善于用人,可以迫使项羽在乌江自杀,因为他只是一个布衣。他要想夺取世界,就要靠别人。因此,他对下属很开明,以换取他们对他的忠诚。然而,项羽的自力更生,却大大削弱了秦军主力的力量。他从来没有把刘邦的对手放在眼里,也很为自己的下属骄傲,没有主见。
所以项羽虽然能称霸一时,但最终还是被刘邦打败了,并不是因为他在鸿门宴上没有下定决心要杀刘邦,而是因为他缺乏作为君主的政治品格,用人不善。
鸿门宴读后感14
很久以前,西楚霸王项羽已经在我心中树立了英雄的形象,而当我学习了《鸿门宴》后,他那远去的顶天立地的背影仿佛更高大了。
他是一位英雄,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项羽,身历七十余战,攻无不克;起兵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他的英勇是无人企及的神话,凭着“挡我者死”的豪迈,手握长剑驰骋沙场,哪怕是在几千年后,我仍然感到他无人能及的.英勇。面对四面楚歌,面对美人自刎在怀,面对兵荒马乱,他没有乘船逃走,重整旗鼓,而是怀着震惊天地的英雄本色,自刎乌江。几千年来,无数人为他的死而惋惜,但依我看来,他死得有尊严,那才是他的气概,他的本色,尽管生命之花枯萎了,但是花香永世留芳。更何况,他本身就是一个英雄,无论是生的那一刻,还是死的那一瞬,所以当他死的时候,便战胜了刘邦,也战胜了所有世俗的目光。
不能以成败论英雄,不要无稽地将项羽与刘邦相比。
“竖子不足与谋!”范增如是说。当楚强汉弱之时,诛刘邦之机会何止千万。然而你没有。“不可沽名学霸王”,毛泽东说你沽名钓誉,我没有看到,我只看到你的率真与诚信。“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你直言不讳。本把刘邦于兄弟般看待,殊不知刘邦有心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你拥有的是英雄气概与宝刀大马,但却难以战胜猥琐刘邦的丢诚弃信与忘恩负义。写到这里,我不禁仰天长叹,唉!然而刘邦不足以与你相比,也不能与你相比。刘邦是君主,一位很工心计善于用将的君主;而项羽,是英雄!一位轰轰烈烈地活着,轰轰烈烈地死去的英雄。因为角色的不同,所以根本没有可比性,也根本不能相比。而那些一路盲目地贬项扬刘的人恰恰没有看到这一点。所以,请将所有对项羽的贬低与污辱带走吧。
总的来说,项羽是一位英雄,一位不朽的英雄。
鸿门宴读后感15
把自己看淡,是睿智。曾经不事产业的无赖刘邦,正是因为把自己看得很淡,所以成就了他的梦想,当上了汉高祖。但是目中无人的项羽,正是把自己看的太重,终究只能是一个遗憾的英雄,自认为的西楚霸王。
司马迁的《史记》中《鸿门宴》的故事,向我们楚汉相争的一个序曲。文章一开始,就给人一种“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感觉,曹无伤的告密,范增对项羽的点拨,让战争一触即发。然而,在鸿门宴上刘邦的谦恭卑微,把自己看得很低,让自以为高高在上的项羽放松警惕,取消杀刘邦的计划。以致最后只能四面楚歌。
鸿门宴中,刘邦的知人善用与项羽的刚愎自用形成鲜明的对比。刘邦能放低身段,拉近君臣之间的距离,得到大家的帮助。而项羽总是狂妄自大,不把敌人放在眼里,也不听从忠心耿耿的范增,最后失得民心。这也正是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的'最佳实例。
把自己看淡总不会错,因为世界总不会围着自己转,有时放低自己的身段会比高高在上更有效。
把自己看淡会让自己变得更有亲和力,做什么事都有人鼎力相助,不就好比刘邦吗?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在一个盛大的宴会上,宾客们非富即贵,有一个服务员不小心把红酒洒在了一个宾客的光头上。所有人惊呆了,有人差异,有人幸灾乐祸,但是这位宾客淡定地擦了擦自己的头,笑着说:“老弟,你认为这种方法可以治疗脱发吗?我可是一直在寻找秘方呢!”在场的人先是一愣,接着哈哈大笑,尴尬的气氛一扫而光,宴会又恢复欢乐之中。
一个紧张的局面是因为宾客把自己看得很淡,用一个轻松的玩笑化解,这位宾客不仅表现出自己大度的胸怀,还维护了自己的形象,不就是把自己看淡的好处吗?
把自己看淡,是睿智。
【鸿门宴读后感】相关文章:
鸿门宴翻译07-03
鸿门宴译文07-03
鸿门宴教学实录07-01
鸿门宴的背景及分析02-25
鸿门宴的历史典故06-29
鸿门宴历史典故06-28
《鸿门宴》教材反思07-02
历史典故:鸿门宴04-02
《鸿门宴》教学设计06-20
鸿门宴教学设计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