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生物上册知识点

时间:2023-12-14 07:36:05 生物/化工/环保/能源 我要投稿

初二生物上册知识点常用(5篇)

  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是不是听到知识点,就立刻清醒了?知识点是传递信息的基本单位,知识点对提高学习导航具有重要的作用。还在为没有系统的知识点而发愁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二生物上册知识点,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二生物上册知识点常用(5篇)

初二生物上册知识点1

  第一节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一、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以白糖融解的实验为例说明。分子并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颗粒,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而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二、细胞中的物质

  有机物(一般含碳,可烧):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这些都是大分子

  无机物(一般不含碳):水、无机物、氧等,这些都是小分子

  三、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对物质有选择性,有用物质进入,废物排出。

  四、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是细胞内的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糖,并产生氧。

  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发动机”。

  第二节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一、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

  多莉羊的例子p55

  二、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的载体——DNA

  1、DNA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

  2、基因是DNA上的'一个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断

  三、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

  1、不同的生物个体,染色体的形态、数量完全不同

  2、同种生物个体,染色体在形态、数量保持一定

  3、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4、染色体数量要保持恒定,否则会有严重的遗传病

  四、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第三节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一、生物的由小长大是由于:

  细胞的生长和细胞的分裂

  二、细胞的分裂

  1、染色体进行复制

  2、细胞核分成等同的两个细胞核

  3、细胞质分成两份

  4、植物细胞:在原细胞中间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动物细胞:细胞膜逐渐内陷,便形成两个新细胞

初二生物上册知识点2

  1、土壤微生物的类群

  土壤中的微生物种类繁多,数量极大,一克肥沃土壤中通常含有几亿到几十亿个微生物,贫瘠土壤每克也含有几百万至几千万个微生物,一般说来,土壤越肥沃,微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多。另外,土壤表层或耕作层中及植物根附近微生物数量也较多。土壤中的渐生物主要有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和原生动物。土壤中的微生物以细菌数量最多,细菌占土壤微生物总量的70%~90%,而且种类多,它们多数是异养菌,少数是自养菌。放线菌的数量仅次于细菌,多存在于偏碱性的土壤中,主要是链霉菌属、诺卡菌属和小单孢菌属等。放线菌虽然数量比细菌少,但由于其菌丝体的体积比单个细菌大几十倍甚至几百倍,所以在土壤中的生物量也相近于细菌。土壤中的真菌各种类型都有,但以半知菌类为最多,主要分布于土壤表层中。土壤中的藻类数量远远少于上述各类,主要有绿藻、硅藻等。土壤中的原生动物都是单细胞异养型的,主要是纤毛虫、鞭毛虫、根足虫等。上要是纤毛虫、鞭毛虫、根足虫等。

  2、土壤微生物的作用

  土壤中的微生物有些对农业有害。如反硝化细菌,能把硝酸盐还原成氨散失到大气中,降低土壤肥力。但多数是对农业有益的。

  2.1合成土壤腐殖质

  腐殖质是一种黑色的胶状物质,它常与矿物质颗粒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类型,对土壤肥力有重要的影响。腐殖质的形成,是由一些异养的微生物,如某些腐生细菌,把土壤中的动、植物残体和有机肥料分解,然后再重新合成的。当土壤温度较低,通气差时,嫌气性微生物活动旺盛,腐殖质合成速度加快,并得到积累。

  2.2增加土壤有机物质

  每当温暖多雨季节,在潮湿的土壤表层藻类大量繁殖。藻类具有光合色素,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增加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固氮菌能固定空气中的氮,成为自身的蛋白质,当这些细菌死亡和分解后,其氮素即可被植物吸收利用,并使土壤中积累很多氮素。

  2.3促进营养物质的转化

  在土壤温度高、水分适当、通气良好的条件下,土壤中的好气性微生物活动旺盛,腐殖质分解,释放出其中的养分供植物吸收利用。硝化细菌能把有机肥料分解产生的氨转变为对植物有效的硝酸盐类。磷细菌分解磷矿石和骨粉,钾细菌分解钾矿石,把植物不能直接利用的`磷和钾转化为能被植物利用的形式。土壤中的原生动物吞食土壤中的细菌、单细胞藻类、真菌孢子和有机物残片等,对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起着明显的作用,并促进了物质的转化。

  2.4其他作用

  土壤中的微生物除了上述的几个作用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有益之处。如土壤中的真菌有许多能分解纤维素、木质素和果胶等,对自然界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真菌菌丝的积累,能使土壤的物理结构得到改善。放线菌能产生抗生素。如我国使用的“5406”是由泾阳链霉菌制成的。总之土壤中的微生物对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促进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具有重要作用。

初二生物上册知识点3

  一、脑:小脑(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平衡)

  中枢神经系统:脑干(可调节身体基本生命活动)

  脊髓:周围神经系统

  脑神经、脊神经: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具有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的作用。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2)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刺激,做出有规律性的反应叫反射。

  (3)反射的种类:

  简单的反射——生来就有的,如:缩手、眨眼、排尿、膝跳等反射。

  复杂的反射——人类通过生活经验的积累,逐步形成的,如:语言、文字等反射。

  (4)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二、激素调节:外分泌腺:有导管、唾液腺、汗腺

  (1)分泌腺体:内分泌腺:直接进入血液循环

  垂体、甲状腺、胸腺、胰岛和性腺

  (2)激素:由内分泌腺的`腺细胞所分泌的,对身体有特殊调节作用的微量化学物质。

  (3)常见内分泌腺和激素:内分泌腺;分泌激素

  作用;症状:甲状腺、甲状腺激素: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呆小症、甲亢、地方性甲状腺肥大垂体:生长激素促进骨的发育,调节生长发育。侏儒症、巨人症和肢端肥大症胰岛:胰岛素调节糖代谢,降低血糖浓度。糖尿病、低血糖症状地方性甲状腺肿:缺碘。

初二生物上册知识点4

  一、骨骼

  1、概念:人体全身的骨由骨连结构成骨骼。

  中轴骨:位于骨骼中央部位,包括颅骨、椎骨、肋骨和胸骨。

  2、分类附肢骨:位于骨骼外围部分,包括肢骨和带骨两部分。肢骨构成上肢骨和下肢骨;带骨连接四肢和躯干。

  二、骨骼肌

  1、组成:由肌腱和肌腹两部分组成。(肌腱:骨骼肌两端较细呈乳白色的部分肌腹:中间较粗的部分)

  2、分类:头颈肌、躯干肌和四肢肌。

  3、功能:参与运动,维持人体形态、保护内脏器官、参与呼吸和排便、表达情感、维持体温等。

  三、躯体运动的形成

  1、形成:运动由骨、关节和骨骼肌三部分共同完成,以骨为杠杆、关节为支点、骨骼肌收缩为动力形成运动。

  2、调控:骨骼肌的收缩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

  3、肌肉在运动中的协作

  (1)任何一个运动都是由多块骨骼肌协调完成的。例如:

  屈肘: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肘部屈伸由两组肌肉群共同完成伸肘: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双手自然下垂同时处于舒张状态,双手有重物同时处于收缩状态)

  区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一、先天性行为

  1)概念:是动物生来就有的`,不依赖于个体生活的经验,通过遗传、自然选择进化而来的行为,又叫本能行为。

  2)特点:1、所有动物都具有先天性行为,2、是动物出生后每一次遇到的某一特定刺激能做出的反应。

  3)举例:蜜蜂采蜜,失去幼仔的母鸡抚育小猫,哺乳动物幼崽吸吮乳汁等。

  二、动物的后天学习行为:

  1)概念:动物在后天生活过程中,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称后天学习行为。如鹦鹉学舌,小狗算数,猴做花样表演。

  2)意义:使动物对环境的改变作出有利于生存的反应。

  3)特点:

  1大多数动物都具有学习行为,不同动物的学习行为有较大的差异。

  2最简单的学习行为是一种习惯化,当同一刺激重复发生和连续多次作用于一只动物时。

初二生物上册知识点5

  一、动物行为的分类

  1、根据行为的发生分为:先天性的本能行为和后天性的学习行为。

  2、根据行为的功能分为:取食行为、领域行为、攻击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节律行为和社群行为。

  二、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1、取食行为:

  动物不断从外界获取食物而生存的行为。

  特点:动物的食性不同,捕捉食物的方式也我种多样。

  2、领域行为:

  动物为保卫自己的领域而发生的行为。

  特点:

  1、领域的大小各不相同。

  2、领域没有明确的界限,但领域占有者却熟知它的边界。

  3、动物常用姿态、气味、鸣叫等方式来警告周围的动物,保卫自己的领域。

  3、攻击行为:

  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常常由于争夺食物、配偶、领域等发生相互攻击或争斗。

  特点:双方的身体很少受到致命伤害。

  4、防御行为:

  不同种类动物之间为保护自己、防避敌害的`行为。

  特点:

  1、警戒色:有些生物往往具有鲜艳的色彩和毒刺或者难闻的气味。

  2、拟态:尺蠖静止不动时,形状像树枝。

  3、保护色:比目鱼、变色龙等动物身体颜色能随环境颜色的变化而改变。○

  4、繁殖行为:与动物繁殖有关的行为。

  5、节律行为:动物有许多周期性的、有节律的行为。

  举例:生活在海滩上的动物的潮汐节律行为;蝶、蛾类的日节律行为;人类和灵长类动物

  雌性个体的月节律行为;动物的换毛、迁徙等年节律行为。生物钟:是动物体内以生物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复杂机制。

  6、社群行为:群居生活的动物,各成员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所表现出的一系列行为。

【初二生物上册知识点】相关文章:

初二生物上册知识点10-19

初二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02-17

初二生物上册知识点总结11-21

初二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8篇02-17

有关初二上册生物必备知识点优秀02-16

苏教版生物上册知识点03-31

初二的生物知识点总结06-23

生物上册第四五章知识点06-25

初一上册生物知识点12-14